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续藏经 华严纲要
唐 澄观疏义 明 德清提挈
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
编辑憨大师之雨法海内。片字落纸。不胫而走四方。着述殷盛。自佛灭以来。未数有也。无愚慧皆知之。(声)不须具论。(声)得生值大师之世。不幸溷于世俗。学道既迟。始有耳目。不克闻见。及其稍自悔觉。能读吾大师之书。而缘尽时穷。师已不复住人间矣。今其上座以晦虚中两上人来此也。来此则吾友程仲延氏。首与游游。数日细问其大师平生行履一切笔舌间事。乃得见师所亲手点窜之华严纲要稿本及诸种杂着尚未获登木行世者。友人捧览。凄然心动。念我辈未尝蚤知大事。图一登大师之堂而见其面。今无意中。忽见所未刻之手泽。如面师焉。师往来南北海内之名山大川通都巨邑说法。所不到者甚稀。独未一涉吾新安。今以其未刻之大法。而又其手泽焉。而于焉至止。岂非天哉。(声)知此大事才数年。即未能尽读大师之书。顾见诸经之大者要者。师亦大略疏尽。独华严耳刻不须。论。刻宜急急。宜就新安中人成之。师脱岁知世缘将尽。早夜跄跄。急成此书。佛命师命众生命。端在此中。两上人英灵渊异。真不愧法王孙子。徒以大师未刻遗书。不遑宁处。而此特甚。甫议剞劂。则程子文氏。力任缮写。诸佛弟子。当以次第至。或不闻知。僭檄征之。
海阳弟子金声敬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序
编辑华严大经者。乃毗卢遮那佛称法界量显现自性因果本妙庄严究竟圆顿总持法门也。文丰义富。事渺宗玄。要而收之。不出四法界而已。盖四法界者。一理法界。此界也。以真性法中本无生佛名言。岂有自他影像。世出世法。染净因缘。当体全空。究竟清净。不可思议。是谓理法界也。二事法界。斯界也。即理法界。至虚而灵。净极而妙。不动本然。循业发现。顿变相见二分。幻开迷悟两途。情与非情。圣凡依正。炽然同异。究竟所有不可思议。是谓事法界也。三理事无碍法界。是界也。即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不拒事。缚脱历然。事不拒理。生灭寂尔。波涛万殊。而全彰水体。水性一味。而遍示波澜。空有并施。性相不二。不可思议。是谓理事无碍法界也。四事事无碍法界。兹界也。合上三界。圆入一真。理事既不相违。彼此自是无碍。以事入理。理无尽而事事无尽。以理收事。理无殊而事事无殊。举一念而三世圆明。吹一毛而十方炳现。正中有依。一毛孔中有无量无边世界。依中有正。一微尘里有无穷无尽如来。一多互融。延促自在。不可思议。是谓事事无碍法界也。是则世出世间色心诸法。不出此四种法界。又此四界唯是一心。离心之外无法可言。此心亦是强名。不可言议不可思议。即一真大法界也。如来证此法界性。示此法界相。广此法界量。放此法界光。摄此法界机。彰此法界会。尽此法界理。演此法界经。是经一名而有三部。品偈既广。卷数胜多。人间难于秘藏。龙宫久为密护。像法住世。龙树大师。博尽世间琅[王*函]。因搜海中宝藏。逢斯妙典无上真乘。慨大法不闻。何以见自心现量。圆宗未会。岂能开法性光明。注神渊记。得下部之始终。竭力宣扬。广上根之知见。初流布于于阗。次传演于支那。自经出兴。无论余国。但此方禅教师将缁素明贤。发无碍辨才。得无师智慧。雄机大用。竖论横谈。生死涅盘自在无畏。立在毗卢顶上。超于威音劫前。从古至今。算数莫计。岂非皆从此经法化而出耶。或在诸余经典。及师友因缘。一念相应。得见自性。亦须从此经印证。方能弘自性圆通。所以古人云。无不出乎此法界。无不还归此法界。斯之谓欤。今古从此经。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不可不知此经之所出耶。不可不知龙树大师之所与也。是经疏论。代有当家。唯清凉大师。独超越诸作。体法界观。开合此经。实文殊之应身。乃毗卢之遍照。以六相十玄。发其幽旨。以五周四分。收其全文。分章剔义。若朗月之照晴空。逐句揭宗。犹海印之现乾象。义无不备。事无不周。是疏钞与经。可谓君臣道合也。疏钞一出。自唐至明。代不虚讲。至于我朝神宗。年次亦讲。未歇时。奈何二十年来。不闻有处论及疏义究此玄宗。人与物俱为减消。身与心并之虚弱。事推容易。道惧艰难。无论黑白。皆为时气所夺也。即僧辈中为座主者。或经或论。多不肯深求。或句或文。唯从轻快。以为简易。以为分明。反以古人疏论为迂谈。率以时尚口语为切妙。是以比来法席。皆贵指点本文。讲解渐于虚浮。疏钞将同湮没。使如来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破尘经卷包法界以无余全若无闻。况复得意。法运至此。良可惜哉。盖古人疏论。皆依智宣流。或总大意条陈。或从细文曲别。或正释。或旁通。或合明。或助显。或指证。或悬分。圆转入微。开合不一。嗟乎今之学者。多识心浅近。因视古之疏论。谓智境支离。又则此时。狭劣慢习日滋日深。轻浅狂见时染时厚。即于本经。多望涯而返。岂独古疏厌繁不寻。复有弄机缘作究竟宗乘。鄙藏教为糟粕文字。每掉头弗顾。掩耳不闻。何乃逐末忘本。认派迷源。颠倒至斯。何因启悟。邪风狂扇。一期难回。我憨山先师。乘法界大愿。示生此际。痛惜时蔽。注意大经。游心古疏。提纲挈要。断义分文。不三年而全经大旨首尾昭然。即一座而疏有未发。复为补出。收群诠于指掌。窥法界于毫端。一性圆明。百无覆盖。俾学者或因纲要以博疏钞。又因疏以入经。因经以见性。使狭劣之习渐近而渐远广大之境愈入而愈深。此纲要之所以而作也。是清凉大师。为本经之勋臣。我憨山先师。又为疏钞之导师也。正提挈阁笔之日。适曹溪坚请之时。义不能辞。行为彼应。因此经疏源流未叙。纲要起止无题。不时先师示寂曹溪。此种公案遂成缺典。幸得益公法属竭力。募刻新安剞劂氏。梓工方完。惜益公又卒劳累。斯亦未及请序大方。丁丑春。衡。为先师扫塔因缘。特之匡山法云兰若。得此新刻。如获旧藏。法法现前受用不尽。由是罄此微言。用以鸣后云尔。
时崇祯丁丑岁四月佛诞日嗣法门人观衡焚香题于五乳峰法云禅寺之方丈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四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六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七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八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