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卷06

 卷五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
卷六 敕
卷七 

谕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等

编辑

  古有移民之道,为产少而食多,所以狭乡之民,产少业薄者,被迁至所在,使得其安生理且厚,可见昔君养民富国如是,诚为良法也。

  前者胡运衰[1],豪杰起,荡废中土,民不聊生。朕与卿等帅六军,东保左,二十有一年。立纲陈纪,平荆楚、定吴越,中原席卷,将如律,民无犯。华夷一统,惟甸沃壤尽为萧疏。前者移南民十有四万诣凤阳,使各农田而实地,以壮京畿。恐斯民之众,下人不能驭,特留卿等督责其事而提调之。

  近闻南安侯俞通源惰事弗勤,辟田之役,拟作三月通算,日工一夫,止辟三分,皆不及半亩。于斯情状,未审何如?方今霜天在迩,正当二麦种下之时,若一夫不及十亩,则通源有异方之行,必海之外,未知悦乎?卿等开国老臣,特示以利害,惟卿督责之,是便。

谕岐宁卫经历熊鼎知事杜寅西凉卫经历蔡秉彛甘肃卫经历张讷等

编辑

  敕尔西行,务持汉案,以便来闻。其馀蒙古行移,从其自择。近知彼中事简,文案不繁,尔甚清闲。即目秋高,露坠结而为霜,衰草连天,又将飞雪蔽野,若不谙练,暴入其方,则肌肤为之折裂。若欲乐是方,度酷寒,惟狐裘可御。然此物,塞外边人之常服也。卿奉敕塞外,未及备行,今遣使驰驿,赍衣往赐,作御寒之用。设若备寒不固,又不可轻取上下,紊乱宪章,贻笑后世。卿当笃听朕言,善保岁寒。九年春交者至,尔归面闻。

谕征虏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副将军济宁侯顾时及诸侯等

编辑

  前者孟秋,敕尔舟行,代将军颍川侯等归,以解风霜之劳。八月,颍川侯已还。

  自尔去后,至今又三月矣。即目季秋将尽,彼中动静尚不知,亦不见曾无的知元人消息否?若未知元人情状,当差的当人有机变者,跨轻骑数十,潜形深入,获彼之人;务知端的,不致疑惑。古人之用兵也,惟务知彼知己以为上䇿。

  以朕细料,幼胡[2]今年得种,羊马颇牧,彼中有达者,安得不以为茍延残喘之上计,且得养力休息。设若彼中无识者,舍休息之上计,驰疲乏之军,废渐少之骑,来寇[3]边境,尔等慎督三军,一鼓可俘获俱尽。若彼不来,尔当坚诸隘,谨斥堠,潜形获讯,以静朔方。

劳辽东都卫指挥

编辑

  沧海之东,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朕功未暇,乃有盖州诸将共意来庭,固守其地,以待朕命。于是整舟楫,特命指挥马云叶旺等帅精兵东渡辽阳以安黎庶。

  北夷罔知天命[4],屡害生民,旧岁冬十二月[5]金州,指挥某某,苦同士卒,战在当先,以寡敌众。诸将,深谋扼险。惟尔辽东诸将忠义干天,得获渠魁,不负委托,宜镇方面。

  於戏!练兵保民,在历代之必先;祀天地以会百神,欲人之多福。北虏无知[6],尚强虐善,岂宜道哉!

劳大同都卫指挥

编辑

  古之守天下者,君凭臣能,故忠义之士,不待君督其事而自勤,是故功著史册,埀名不朽。

  今朕有天下封疆,四际遐荒,各以臣守。卿当北镇,身被酷寒,昼驱驰于戎马,夜虑擒谋,心神俱劳而无息,朕甚悯焉。

  今者首春气和,坚冰渐薄,塞草将萌,胡马[7]瘦而弓弛。卿当解甲以候薰风,整雕鞍以待秋至,控弦执矢,观衅而动,卿其慎之以制人。

劳西河卫都指挥

编辑

  卿守西疆,今已九年矣。恩威怀播于戎羌,号令严明于壮士,忠心昭著于朝野,朕甚嘉焉。时当初夏,特遣人往劳。卿宜慎恤边戎,晨昏毋怠。

劳海南卫指挥

编辑

  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历代安天下之君,必遣仁勇者戍守。地居炎方,多热少寒,时忽瘴云埋树,若非仁人君子,岂得而夀耶!今卿等率壮士连岁戍此,朕甚念之。今差某往劳。

赐诚意伯刘基还乡

编辑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者谁?

  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左,独尔括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括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馀,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榷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埀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至是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已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馀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

  於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飏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括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全者欤!

赐署令汪文刘英敕

编辑

  古今名爵奔走天下豪杰者,愚夫未达,以其不知其志,罔识其意焉。

  朕本农夫,家贫丧父母,灵及壮,可以作为。天下乱,乘时得人,岁久众集,所以定群雄,平祸乱,臣民推戴为天下君。上尊四代为帝,坟称皇陵,以报劬劳,此历代必然之理。其设官尤重,所以重者,保山陵奉香火也。于此之职,朕犹未官。今汪/刘/姓者见勤农于乡里,其人尚未立名特赐之以名曰文/英/敕授从仕郎,署令卫䕶皇陵。

  於戏!古者帝王以六行教人。尔善其一,尚逢如是,况备行者乎?尔文/英/可谨遵朕命,以传永久,以励后人。宜令,准此。

命功臣祀岳镇海渎敕

编辑

  朕闻天生民而立君,君为民而立命。所以谨百神之祀,乃国之先务也。

  朕与卿等,当群雄角逐之时,战胜攻取,非上天后土之眷命,岳镇海渎之效灵,安能如是!

  今者新秋在迩,岳镇海渎之祀,理当报谢。古者君狩方隅,诣祠而祭。朕为新造邦基,民生方治,未获亲往,特命卿等代朕以行,奉牺牲、祝帛于神所。故兹敕谕。汝往,钦哉!

谕晋王敕

编辑

  世之有血气者,未尝不以饮食为命。在常人则常之;在人上者,于饮食必重其事而精调之,庶无患矣。然饮食固为人立命,其饮食非操膳者,亦不能成其膳矣。若欲美而不伤,非精调者不可。

  前者命尔之国,闻道中忽责操膳者,吾甚惊之。且吾气雄而志壮,率群英,平祸乱,未曾姑息。凡人有犯,轻重必使各得其所以。然惟操膳者,小过释之,大过详审而议之,若非犯分则又赦之,果犯分则罪而弃之弗用,若罪而复用之则祸矣,盖为保命之要也,故不轻易。

  尔知吾操膳者否?止一徐兴祖者,操吾膳二十有三年,轻易不辱之,吾平昔甚不忍于事,于操膳切记忍之,保命也。尔当蹈吾所为,勿轻易,吉哉!

谕中书天象敕

编辑

  洪武十年十月初十日,荧惑犯舆鬼,主冢宰凶,贵人当狱死,不尔则火灾。

  朕尝切思上帝好生,故爱德人而象之,使省不觉之过,改故为之愆。特敕中书,使诸大臣皆知,务以德禳灾。就中亦为兵事正在西番,教河州严备御,恐无知肆侮。

命中书议律敕

编辑

  刑部尚书奏:卿等众议,有司三考,若过不及,则律皆一百,徒三年。众议曰:“未当”,闻改同贡举非人,律罪止八十。朕知卿等于律详明矣。

  尚书复云:市村小民行使伪钞,律杖一百,倍追。今卿等欲以太重,将轻之。朕恐因小惠有大患,他日钞无用矣。以朕深思熟虑,律合如前,不许别议。其倒印钞而无律,欲收入漏印律,当哉!

命中书免浙西秋粮敕

编辑

  洪武九年,西水灾,民人缺食,朕遣官验户赈济。至洪武十年,虽是时和岁丰,却言小民九年缺食,借利太重,既还之后,仍复生受。荷天怜悯,今年好收,若不将九年被灾之民全免,今年秋粮不足以救艰难。尔中书下户部,如敕奉行。

命中书诛户部主事赵干过期赈济敕

编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去秋,等处水灾,特差户部主事赵干前去早为赈济,何期抵所在,不念民瘼之艰难,却乃为一已部事之繁,假公在外,坐食廪禄。自洪武九年十二月至今,五月将终,方才赈济了毕,以致过期,饥民饿死者众。详情度理,法所难容,虽经断决,亦合处斩。

命中书赏赐北平等处军士敕

编辑

  朔漠多寒,未秋,劲风先至。朕戍边将士必挟纩以重裘,方度岁寒。其北平永平大同山西陜西各处官军御寒之衣,早为之计。今六月将至,比使抵所在给与之,则草木黄落雁南宾矣。上、中、下赏赐,火速发行,毋稽!

命中书整理甲胄敕

编辑

  甲胄之成,非易为而速得也。比成铁而成器者,艰哉!且铁之成,刳山取矿,炼石成汁,凝精为铁,然后入良弓之手,千槌万剪,方乃甲胄成焉。若不时时整理,恐废前功。

  今陜西之甲,其数甚广,差人前去,将见在水磨者,务要常川鲜明,有线穿者,当以皮穿,或临期而用,以便壮士俘囚肆侮者。

命中书诛知县高翼敕

编辑

  朕闻天为民而生君,君为民而职臣,臣体君心而问民瘼,宜乎职焉!

  迩闻颍上县知县高翼,视民不如犬马,既无察民之疾苦,而层檐峻宇于邮亭,若不就县诛之,恐神有怒。馀者杖断役之。法司如敕而往决之。

命中书谕止安南行人敕

编辑

  使者自安南归,即日奏陈安南人情礼意,其彼中动以侮诈为先,非以小事大之诚,乃生事之国,不可数令人往来。近有岁贡将期,尔中书速遣人至临境,止行人归,毋尚虚礼,令安南国王省已修仁。

命中书劳苗人敕

编辑

  治国之道在礼,君子安、野人正。所谓无野人不养君子,无君子不显野人。

  方今平定之初,往年来庭之人,当此之际,或畏威而至,或怀惠而来,日渐有之。朕恐三衙大臣失劳问,罔知縁由,使观光者素手而归,则恐礼君子之道未当。

  且三苗之为民也,昔在之时,尚未钦服,虽有来格之云,不过暂朝而已。昨日颍川侯将至,人首目及解侯王来者,几乎轻易发行。理合重劳加赏,然后遣归,彼方必将来得人。

校勘记

编辑
  1.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元祚移”,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2.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元人”,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3.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扰”,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4.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元人狃于战斗”,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5.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扰”,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6.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若乃不顺天命”,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7. 四库全书本明太祖文集篡改为“正马”,现据万历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校。
 卷五 ↑返回顶部 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