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 大笑轩先生逸稿
卷之一
作者:赵宗道
1769年
卷二

咏蜗牛先生八岁作

编辑

遇阴之天出。遇阳之天缩。有家常负行。有角不能触。

题远志堂西厓柳先生江亭。在安东河隈。

编辑

远志何能远。当归犹未归。层冰寒雪里。唯见钓鱼归。一作来往一蓑衣

山阴县次洪童子韵

编辑

衰翁病怯寒。不敢俯流丹。畅飮罗帷里。宁知月照栏。

次韵郭存斋

编辑

两岸枫光赤。江心秋桂舟。飘然一夜兴。拟上玉京栏。

赠权章仲好文

编辑

十载花山面。洛下一夜情。宦思终无赖。不如松岩亭。

无题

编辑

湖上鸣琴酒一壶。壶倾酒尽典琴沽。醉来身在羲皇上。不独无弦琴亦无。

次玄苏韵

编辑

宗道其名字伯由。醒无思虑醉无愁。有时吐气虹霓直。万丈光辉翳斗牛。

与权章仲诸公泛舟庐江

编辑

生晩虽违壬戌秋。戊寅犹自泛仙舟。垂趐如轮无道士。清风明月水空流。

次河太易受一

编辑

生平惯识酒杯倾。只喜堂中嘉客盈。为问久藏新酿否。及时须漉瓮头清。

次李都事汝实惟𫍯

编辑

无状由来鼎𫗧倾。懒将欹器量虚盈。归田岂在莼鲈兴。莫道秋风一样清。

次河进士太初天一二首

编辑

风尘廿载强为官。好事于吾天所悭。一身四县逢三黜。心上虽间迹未闲。

近来颇得衰年味。独坐江郊管水云。云水无情难托契。不妨心事托诸君。

次孙礼甲

编辑

丽日迟迟春满城。雨馀芽甲已生生。期期醉语三行笑。草草行装一橐轻。细酌浅斟豪客兴。残灯蠹卷腐儒情。促打蹇驴到华馆。清樽相对噢梅馨。

简牍

编辑

答柳仁同应见云龙

编辑

民田水。官舍火。公之为政。在于水火之间。何似阳山太守。飮白酒。插黄花。逢人辄大笑。

与权章仲

编辑

谨承垂贺。感则感矣。不敢当不敢当。无闻之齿。更添一筹。方惧与草木同腐。而垂教至此。惶悚惶悚。宗道贺新之词。只望进道加隆。杨风梧月。欣欣于樽俎之间而已。伏惟尊照。丁丑

寒梅传信。将启蛰起之萌。老木生华。想膺螽斯之庆。佳宾满座。旨酒盈樽。宗道耿耿残灯。寂寂旅馆。无闻之齿。更添一筹。二毛之鬓。已见百茎。恭承垂贺。反躬未安。己卯

松岩醉剧。狂态可愕。伏俟谴缄。而今承尊示。何无一语及此。观物韵。不记其作。宁能收诸袖里也。邮客有切亲尊丈。得病。命将垂绝。心乱罔知所措。己卯春回松岩坞上。福臻观物堂中。闲弄一丸。三十六宫之昭晰。韦编三绝。二十四气之循环。宗道贪恋于今。伎俩犹昔。望门墙而不进。缘负薪之有忧。聊送华虫。以贺景福。庚辰

获睹清仪。鄙吝皆消。归来饱饫。如有所得。又承下问。感怀罔喩。近欲与义仲。共进拜话。

南义仲今日子时永逝。公平日相厚。故敢告其讣。醉过溪墅。滥投尘踵。适值公不在。以古句留刺。皆醉梦里事也。今承垂问。以考亭莫频来之句拒之。昨日阍人之辞。无乃闭门不纳之意耶。人之诚。不可废。谨当三进。宿醉未醒。草草。

上金巡察士纯诚一

编辑

今晨到山阴。则罗兵尚未逾入良岘云。午前当到咸阳。义将来救之奇。若无急的之音。欲向南原乞师。未审令意何如。晋城地险。若坚守数日。可以及救。令其留意。今日贼势何如。若来犯宜境。兵使诸将。可以尾击。若直向于束岘。郭正郞之兵。亦可尾击。大槪救兵朝夕可待。只在节制善处。壬辰

伏问令候何如。巡到何地。今刻见安军官。伏闻日边消息。伏喜伏喜。某追令行未及。因与都事共来居昌。往见金志海于阵中。数日留话。昨到于县。明向咸阳。得闻令行入界。即欲进拜。

伏问令体何如。今闻昌原贼势。将有再犯内地之计。人心汹惧摇动。此虽讹传。我若无备。其将何恃。仄闻成天祉兵发于康津云。令须驰下一书促之。留屯于咸安。以郭义士坚守鼎津冰滩。如何如何。元帅守城。事体未稳。晋牧病渐差复。可以卧治其军。使徐金海辈佐之。令居便近之地以节制之。何如何如。

伏闻节钺往来于江左江右。如履平地。此国家生灵之福。仰贺仰贺。某送家眷于家山。留在咸阳。闻旧使令日将逾八良岭。故旧之情。不可无饯别。明当往拜幨帷于居昌。

两宣传过县。伏审天兵恢复西京云。开城,汉城。次次克复。臣民抃舞。何可量也。备边关只来于水厢。而不及道主。此何等事耶。措置事宜。伏乞勿以无命令而尽心焉。如何如何。江右无阃主。只有两义兵。不可与之相贰。更乞念同舟共济之义。如何如何。凶贼只轮不返。大驾还都。矗石楼上。把杯相贺。同呼万岁。如何如何。癸巳

伏问巡候何如。某僻在一隅。天兵消息。全不闻知。引领北望。闷迫无际。令见传关。有南下之奇。未有正奇之语。吏民皆失色。相顾讹言。因以汹汹。夜寝无寐。心火如焚。一道许多粮饷。在知礼地。尚州,开宁之贼。尚未遁去。则豕突断饷之患。有不可胜言。护守之计。不可不严。节制之策。不惜下示。何如。昌原熊川。新贼充斥。欲因内地运饷空虚之隙。以肆其毒。道路传播。人心汹汹。此亦讹说。而镇压之策。亦不可忽也。

祭文

编辑

祭卢玉溪文戊寅

编辑

行追曾闵。学源周,程。一团诚悫。万理昭明。人间奎璧。席上春风。德业盖世。孰能形容。木稼于晨。梁折山颓。当宁震悼。黎庶兴哀。士失箴鉴。国无蓍龟。鳅鳝竞舞。谁复镇之。嗟余小生。丱角抠衣。事同一家。得以依归。今其已矣。抚膺长恸。哭奠菲薄。惝恍若梦。呜呼哀哉。

祭金鹤峯文癸巳

编辑

直节载国简策。勋业著人耳目。此则万古不死而长存。吾何复赘说也。论事则未尝偏执己见。咄咄乎吾侪之分受其责。临终则未尝语及家事。谆谆于汉贼之不可两立。此吾所独见。而非众人之所共识也。地下虽曰相逢。此别宁不痛哭。

墓表

编辑

先考妣墓表

编辑

呜呼。此考妣墓也。我赵氏。世籍咸安。有讳悦。仕丽朝。官至工曹典书。即先考六代祖也。五代祖讳安。赠司仆正。高祖讳旅。进士。赠都承旨。曾祖讳金虎。佥知中枢。赠汉城左尹。祖讳寿万。将仕郞。考讳应卿。司宪监察。妣柳氏。承仕郞讳亨昌之女。府君讳堰。字沃汝。幼有志操。及长。学于圭庵宋先生麟寿之门。好学笃行。大为侪辈推服。以荫补濬源殿参奉。俄而连遭内外艰。不复仕进。颐养于家。配孺人姜氏。高丽上柱国殷烈公民瞻之后。曾祖讳老。成均大司成。祖讳叔淮。南原府使。考讳熙臣。铁原府使。妣金氏。海州牧使讳克锵之女。生孺人。归于赵氏。事舅姑以孝。奉祭杞以诚。闺范为一门冠。生一男一女。男宗道。生员。女适进士卢士训。副提学槇之子也。宗道娶平安节度使李俊民之女。生三男二女。男曰英海,英汉,英混。皆幼。我先妣生于正德癸酉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嘉靖癸亥二月初九日。是岁五月十九日。葬于防御山下林洞兑坐震向之原。我先考生于正德丁丑正月二十四日。卒于隆庆庚午十二月初八日。翌年三月二十三日。葬于孺人墓之西畔而合封焉。立短碣。略叙世系及生没葬之年月日云。昊天罔极。可胜恸哉。辛未十二月日。男宗道泣血谨记。

鬻画像

编辑

有像俨然。大带深衣。端拱方严。硕人其颀。一纸而可赌千金。尽万古而流徽。丁五纬之示瑞。有大儒之挺生。身膺邹鲁之緖。气禀光岳之精。上无传兮下无授。自暗合乎道妙。天津日暮杜宇叫。金陵尘起南士来。曰熙曰丰。赤子哀哀。剥而必复。闭则有开。伊人入相。万手加额。佐女尧而致治。复成宪之较若。于先王之不忘。务亲贤而乐利。兆民皡皡。三代其四。多士济济。庆历其再。天不助顺。岱岳乃坏。木稼当年。哲人云亡。嫠妇亦髽。万姓如丧。泽已洽于人髓。世皆慕乎羹墙。嗟九原不可作兮。想仿佛乎仪刑。占绘事之后素。凛不昧而虚灵。幻毫发于笔端。俨洛中之相公。依然耆英殿上。宛乎独乐园中。非图画于凌烟。岂丹青之褒鄂。风彩威仪之不忒。懦可立兮薄可肃。尸此绘事。哿矣龙眠。日传千纸。家输万钱。士夫慕其蓍龟。后进承其警觉。宜心悦而诚服。何金帛之足惜。彼抱布之蚩氓。亦何有于好名。信青天与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举一世而好之。谅由中而非外。呜呼。仪刑可绘。德不可绘。眉目可画。诚不可画。一身真实。四海治化。芳馨既流于万祀。图画何烦于一幅。思其人又爱其像。亦可见当时之悃愊。聊作赞而一唱。续考亭之馀笔。赞曰。字儿童诵。姓走卒知。行千载范。言百世师。施及普天。像在半壁。嘉惠后学。象留方策。春风气象。秋月精神。我思前修。实开我人。

学校

编辑

对。执事先生。从容函丈之上。特询学校之方。其挽回世道。欲升至治之意大矣。愚也菁莪教育中一物。敢不倒廪倾囷。以复明问之万一。窃谓国家之储养人材。所以需于用也。储养之方。在于学校。而学校之政。不过明伦善俗而已。盖人性虽善。气禀拘之。自非上智之资。教之则善。不教则恶。理固然矣。是以。古之圣王。设学校而教之。先之以扫洒应对。继之以诚正修齐。皆所以责治平之效也。其为教也。彝伦日用之间。孝弟忠信之道。故治隆俗美。而学校之政修。及于后世。其为教也记诵词章之习。决科干禄之利。故陵夷颓败。而学校之政毁。然则学校之兴替。只在于人主之身。得之于躬行心得之馀。而推之于化民成俗之道者。夫岂外于讲正学。以正其心乎。请因明问而陈之。羲农以上。学校之制。虽不可详。而继天立极。作君师而成治教者。远自羲农。则邈乎其不可议也。东胶西庠。舜之学也。尧之时。未闻有学。而司徒典乐。唐虞之职也。尧舜之设教。夫岂相异哉。夏校殷序。随时设名。虽有教射之异义。而其所以为学则同也。周之庠。有成均辟雍之名。其取义。虽在于礼乐明和之别。而其所以为教则一也。唐虞三代。学校之制。虽不得详其次第节目。而古先哲王。躬行教养之道。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两汉及唐。虽有学校之设。圣远言湮。口耳失真。其所以为学。不过寻章摘句。一切以就功名而已。何足为今日道哉。有宋之初。否运才回。学校之政。坏乱极矣。天下之大。只有四书院。理势然也。厥后濂洛关闽。真儒辈出。上接邹鲁之遗緖者。夫岂培植之所致。天运循环。阴翳开霁。文奎示瑞。已在于肇基之初矣。洪惟我朝。列圣相承。莫不以学校为辅治之本。内设成均。以待俊秀。即古之大学也。又立四学。以养蒙士。即古之小学也。外以州县。各设乡校。即古之乡序党庠也。我祖宗创制之意。稽之三代。齐休并美。呜呼盛矣。奈之何近年以来。人私其身。士私其学。青衿鼓箧。名居首善者。旅进而旅退。州县生徒。相视而怠散。所慕者科举。所图者利禄。读书则摽窃章句。以为问答之资。则买柜还珠而已。著述则诡诞文词。以为捷科之利。则反道悖理而已。以学问思辨为何事。以礼义廉耻为何物。士习如此。国何恃哉。教无所施。委之于世道耶。倚席不讲。责之于博士耶。宜乎执事之忧也。愚闻之。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义理之不足以悦其心。三代之学。因时之宜。同异之损益。虽若不一。皆以义理之悦其心。如刍泰立悦其口。故因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则无不同也。爱亲敬兄。忠君弟长。即所谓秉彝。而人所同得者也。其教始于孝弟忠信。终于修己治人。各有条理。循序渐进。匡直辅翼。优游浸渍。则用之朝廷。措之国家。人受其福矣。然而一国之本。在于一人。一人之身。主于一心。人主之心正。则一国之人心无不正矣。躬行心得于九重之上。而风行草偃于万有之表矣。不先定其心身。而徒以科举取士。爵禄縻人。欲望其学校之修。士习之正。得乎。诚能正其心身。推之教化。治隆于上。俗美于下。然后又得如伊川安定者。付之以学校之任。看详国子。改试为课之规。湖苏条约。经义治事之法。特措置中一事。上有舜禹汤文之心学。则下必有唐虞三代之学校矣。执事之问。愚既略陈于前。而篇将终矣。别有献焉。三代以前取士之法。不在于科举。故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教养有豫。取人有法。如此也。汉唐以下。亦有贤良方正之科。孝廉之举。十科取士之法。名实相称。虽不可知。用人之道。不拘于一端。亦可知矣。今则不然。不问才器之当否。人物之贤邪。千百为群。使之竞争。而文理粗中程式。则登庸而勿疑。此果教之以礼义相先之道乎。学校之颓废不振。职此然也。累世积弊。虽不可卒革。而尝闻近世豪杰之士。辅佐中庙。建议取士之法。选其德业操履。为士林素所推服。为荐科举。即三代乐正,司徒之遗法也。不幸媢嫉乘机。哲人云亡。良法美制。亦随而废。其不可复行于今日耶。言之呜咽。扼腕长叹也。谨对。

杂著

编辑

倡义文

编辑

急君父之病。而攘夷狄之祸者。义之先也。图国家之危。而忘死生之患者。贞之大也。灵万物而为人。秀齐氓而为士。何谓灵。为其有君臣父子之伦也。何谓秀。为其识义理向背之分也。既食毛之皆臣。宁肥禄之独死。匪茹至太原。古或有之。直斥犯京师。今其极矣。乘舆播越。漠风之何处。宗庙震惊。哀陟降之谁依。鼠窜鸟伏。率多林翼之投戈。杀妾食马。未闻张巡之守死。此岂臣子之可忍。斯实人理之难堪。二百年之培养安在。六十州之忠义扫如。哭大荒而无归。举白日而何颜。父母有疾。宁委命而不药。大势既去。或赖天而克复。死谁可乐。网天地而无逃。生纵欲偸。屈犬豕而忍活。等其死也。宁死于义。敢望生乎。舍生于仁。背国事雠。其可安欤。髡顶染齿。其可耐欤。官军逋散。咸怖刑而不出。义旅兴耸。庶奋忠而争赴。况主上西幸之日。下哀矜恻怛之教。别拣致命之臣。特遣招谕之使。纶音才降。闻者莫不坠泪。星谕所及。见者应思殒首。良愿诸君子。读书平日。皆怀报国之志。临危此时。宜竖死君之节。其各敦劝父兄。激励子弟。征起邻里。奖率奴仆。或带弓矢。或佩刀剑。团结作队。踊跃鼓动。以应招谕。以洒国耻。玆岂邦本之幸。亦祛门庭之寇。且逃军避卒。若能自现聚屯。则非惟前罪尽贳。亦复后赏可期。更冀十分开谕。俾知顺逆。千万幸甚。诚如是也。生为烈夫。死作英魂。葬刻鲍信之形。陵图厐德之状。与其巽懦而生。曷若慷慨而死。倘缘义徒之勤王。得见天路之再清。未必皆归于沦没。胥将共享乎中兴。岂不休欤。宜各勉之。呜呼。天理民彝。有不容泯。天纲人纪。宁肯永坠。观此一张通文。必有千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