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 (三十六卷)/14
卷第十三 ◄ | 大般涅槃经 卷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
编辑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梵行品第二十之一
编辑“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善男子!何等名为修多罗经?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
“何等名为祇夜经?“佛告诸比丘:‘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何等为四?苦、集、灭、道。’如佛昔日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因本经以偈颂曰: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
“是名祇夜经。
“何等名为授记经?如有经律,如来说时为诸天人授佛记别:‘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蠰佉,当于是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是名授记经。
“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馀有说四句之偈,所谓: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是名伽陀经。
“何等名为优陀那经?如佛晡时入于禅定,为诸天众广说法要。时诸比丘各作是念:‘如来今者为何所作?’如来明旦从禅定起,无有人问,以他心智即自说言:‘比丘当知:一切诸天寿命极长。汝诸比丘!善哉,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静。’如是诸经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经。
“何等名为尼陀那经?如诸经偈所因根本为他演说。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笼系,随与水谷而复还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是名尼陀那经。
“何等名为阿波陀那经?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经。
“何等名为伊帝目多伽经?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所可说者,名曰契经;鸠留秦佛出世之时名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时名曰法镜;迦叶佛时名分别空。’是名伊帝目多伽经。
“何等名为阇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
“何等名为毘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毘佛略。
“何等名为未曾有经?如彼菩萨初出生时,无人扶持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观十方。亦如猕猴手捧蜜器以献如来。如白项狗佛边听法。如魔波旬变为青牛行瓦钵间,令诸瓦钵互相掁触,无所伤损。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起下礼敬。如是等经名未曾有经。
“何等名为优波提舍经?如佛世尊所说诸经,若作议论、分别广说、辨其相貌,是名优波提舍经。
“菩萨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义?菩萨摩诃萨若于一切文字语言广知其义,是名知义。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时?善男子!菩萨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名知时。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足,所谓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是名知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自知?是菩萨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去来、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问、如是答,是名自知。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众?善男子!是菩萨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于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是名知众。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人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萨当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为善。
“复次,信有二种: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萨当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为善。
“往僧坊者复有二种:一者、礼拜,二、不礼拜。菩萨当知:礼拜者,善;不礼拜者,不名为善。
“其礼拜者复有二种:一者、听法,二者、不听。菩萨当知:听法者,善;不听法者,不名为善。
“其听法者复有二种:一、至心听,二、不至心。菩萨当知:至心听者,是则名善;不至心者,不名为善。
“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思义,二、不思义。菩萨当知:思义者,善;不思义者,不名为善。
“其思义者复有二种:一、如说行,二、不如说行。如说行者,是则为善;不如说行,不名为善。
“如说行者复有二种:一、求声闻,不能利安饶益一切苦恼众生;二者、回向无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乐。菩萨应知:能利多人得安乐者,最上、最善。善男子!如诸宝中如意宝珠最为胜妙、如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萨于人天中最胜、最上、不可譬喻。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住七善法。菩萨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复次,善男子!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多修慈能断瞋恚、修悲心者亦断瞋恚,云何而言四无量心?推义而言则应有三。世尊!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悲、喜、舍心亦复如是,若从是义唯应有三,不应有四。众生缘者,缘于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法缘者,缘诸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无缘者,缘于如来,是名无缘。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法亦如是。以是义故,缘如来者名曰无缘。
“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故应三,不应有四。
“世尊!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是故应二,不应有四。
“世尊!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边不可得,故名无量。若无量者则应是一,不应言四。若言四者,何得无量?是故应一,不应四也。”
佛告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为诸众生所宣法要,其言秘密难可了知。或为众生说一因缘。如说何等为一因缘?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或说二种:因之与果。或说三种:烦恼、业、苦。或说四种:无明、诸行、生与老死。或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及生。或说六种:三世因果。或说七种: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以爱、取。或说八种:除无明、行及生、老死,其馀八事。或说九种:如《城经》中除无明、行、识,其馀九事。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犍子说,除生一法,其馀十一。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具说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
“善男子!如一因缘,为众生故种种分别;无量心法亦复如是。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如来深秘行处不应生疑。
“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净、净说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于非众生说为众生、于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贪著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情,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仆使,趋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如是于无量岁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虚妄耶?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花。
“善男子!应如是知四无量义。善男子!是无量心体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处。
“善男子!如是无量伴侣有四,是故名四。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瞋恚、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得名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瞋、悲亦如是,应说三。’者,汝今不应作如是难。何以故?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修慈则能断彼夺命,修悲能除彼鞭挞者。善男子!以是义故,岂非四耶?“复次,瞋有二种:一、瞋众生,二、瞋非众生。修慈心者,断瞋众生;修悲心者,断瞋非众生。
“复次,瞋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者,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
“复次,瞋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习,二者、于今现在修习。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
“复次,瞋有二种:一、瞋圣人,二、瞋凡夫。修慈心者,断瞋圣人;修悲心者,断瞋凡夫。
“复次,瞋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
“善男子!以是义故,则名为四。何得难言应三非四?是故,迦叶!是无量心伴侣相对分别为四。复以器故,应名为四。器若有慈,则不得有悲、喜、舍心。以是义故,应四无减。
“善男子!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若行慈时,无悲、喜、舍,是故有四。
“善男子!以无量故,亦得名四。夫无量者则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何等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不定,或得、或失。
“何等无量自在非缘?如缘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乐,非无量缘。何等无量亦缘亦自在?谓诸佛、菩萨。何等无量非缘非自在?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亦非自在。善男子!以是义故,名四无量,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境界。
“善男子!如是四事,声闻、缘觉虽名无量,少不足言;诸佛、菩萨则得名为无量无边。”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实如圣教:诸佛如来所有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世尊!颇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有。善男子!菩萨若于诸众生中三品分别:一者、亲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于亲人中复作三品:谓上、中、下。怨憎亦尔。是菩萨摩诃萨于上亲中与增上乐;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中与增上乐。菩萨如是转增修习,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增上乐。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尔时得名慈心成就。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无有差别。善男子!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犹故不得名为大慈?”
“善男子!以难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善男子!譬如豌豆,干时锥刺终不可著。烦恼坚硬亦复如是,虽一日夜系心不散难可调伏。又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难可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复次,善男子!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瞋如火聚、慈如电明,是故此心难得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
“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馀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如是思惟即是虚观,无有实利。世尊,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相,而实非虫;观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实非粪;观所食酪犹如髓脑,而实非脑;观骨碎末犹如[麸-夫+少]相,而实非[麸-夫+少]。四无量心亦复如是,不能真实利益众生令其得乐,虽口发言与众生乐,而实不得。如是之观非虚妄耶?“世尊!若非虚妄、实与乐者,而诸众生何故不以诸佛、菩萨威德力故一切受乐?若当真实、不得乐者,如佛所说:‘我念往昔独修慈心,经此劫世七返成坏不来此生,世界成时,生梵天中;世界坏时,生光音天。若生梵天,力势自在,无能摧伏,于千梵中最胜、最上,名大梵王,有诸众生皆于我所生最上想。三十六返作忉利王释提桓因,无量百千作转轮王。’独修慈心乃得如是人天果报,若不实者,云何得与此义相应?”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真勇猛,无所畏惧。”即为迦叶而说偈言:
「若於一眾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 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 設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主,奉施其所安、象、馬、種種物,所得福報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善男子!夫修慈者,实非妄想,谛是真实。若是声闻、缘觉之慈,是名虚妄;诸佛、菩萨真实不虚。云何知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成就,无有虚妄。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生,悉随意成,无有虚妄。善男子!当知菩萨四无量心是实思惟,非不真实。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真实思惟?谓能断除诸烦恼故。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恚及众生相,以是故名真实思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饮、车乘、衣服、花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著,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㤭慢、不望反报、不为他诳,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
“善男子!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属欲令安隐,为除毒故,即命良医而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触。我今当观如是毒箭从何方来?谁之所射?为是刹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复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镞铁者,何冶所出?刚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鸟翼?乌、鵄、鹫耶?所有毒者,为从作生?自然而有?为是人毒?为蛇毒耶?’如是痴人竟未能知,寻便命终。善男子!菩萨亦尔,若行施时分别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能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于诸众生慈心平等,犹如子想。又行施时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视病子。行施之时其心欢喜,犹如父母见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犹如父母见子长大能自存活。是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食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大智食,勤进回向无上大乘。’
“‘愿诸众生得善智食,不求声闻、缘觉之食。’
“‘愿诸众生得法喜食,不求爱食。’
“‘愿诸众生悉得般若波罗蜜食,皆令充满摄取无碍增上善根。’
“‘愿诸众生悟解空相,得无碍身,犹如虚空。’
“‘愿诸众生常为受者怜愍一切,为众福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心时,凡所施食应当坚发如是等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浆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趣大乘河,饮八味水,速涉无上菩提之道,离于声闻、缘觉枯竭,渴仰志求无上佛乘,断烦恼渴,渴仰法味,离生死爱,爱乐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诸三昧,入于甚深智慧大海。’
“‘愿诸众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离欲寂静如是诸味。’
“‘愿诸众生具足无量百千法味;具法味已,得见佛性;见佛性已,能雨法雨;雨法雨已,佛性遍覆,犹如虚空。复令其馀无量众生得一法味所谓大乘,非诸声闻、辟支佛味。’
“‘愿诸众生得一甜味,无有六种差别之味。’
“‘愿诸众生唯求法味,无碍佛法所行之味,不求馀味。’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浆时,应当坚发如是等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车乘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普令众生成于大乘,得住大乘、不退于乘、不动转乘、金刚座乘,不求声闻、辟支佛乘,向于佛乘、无能伏乘、无羸乏乘、不退没乘、无上乘、十力乘、大功德乘、未曾有乘、希有乘、难得乘、无边乘、知一切乘。’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车乘时,常应如是坚发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衣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惭愧衣,法界覆身,裂诸见衣。衣服离身一尺六寸,得金色身,所受诸触柔软无碍。光色润泽,皮肤细软,常光无量,无色、离色。’
“‘愿诸众生皆悉普得无色之身,过一切色,得入无色大般涅槃。’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应当如是坚发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修慈中布施花香、涂香、末香、诸杂香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一切皆得佛花三昧,七觉妙鬘系其首顶。’
“‘愿诸众生形如满月,所见诸色微妙第一。’
“‘愿诸众生皆成一相,百福庄严。’
“‘愿诸众生随意得见可意之色。’
“‘愿诸众生常遇善友,得无碍香,离诸臭秽。’
“‘愿诸众生具诸善根、无上珍宝。’
“‘愿诸众生相视和悦,无有忧苦,众善各备,不相忧念。’
“‘愿诸众生戒香具足。’
“‘愿诸众生持无碍戒,香气馚馥,充满十方。’
“‘愿诸众生得坚牢戒、无悔之戒、一切智戒,离诸破戒,悉得无戒、未曾有戒、无师戒、无作戒、无秽戒、无染污戒、竟已戒、究竟戒,得平等戒,于香涂身及以斫刺等无憎爱。’
“‘愿诸众生得无上戒、大乘之戒,非小乘戒。’
“‘愿诸众生悉得具足尸波罗蜜,犹如诸佛所成就戒。’
“‘愿诸众生悉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智之所薰修。’
“‘愿诸众生悉得成于大般涅槃微妙莲花,其花香气充满十方。’
“‘愿诸众生纯食大乘大般涅槃无上香馔,犹蜂采花但取香味。’
“‘愿诸众生悉得成就无量功德所薰之身。’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花香时,常当坚发如是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床敷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不卧声闻、辟支佛床,离卧恶床。’
“‘愿诸众生得安乐卧,离生死床,成大涅槃师子卧床。’
“‘愿诸众生坐此床已,复为其馀无量众生示现神通师子游戏。’
“‘愿诸众生住此大乘大宫殿中,为诸众生演说佛性。’
“‘愿诸众生坐无上床,不为世法之所降伏。’
“‘愿诸众生得忍辱床,离于生死、饥馑、冻饿。’
“‘愿诸众生得无畏床,永离一切烦恼怨贼。’
“‘愿诸众生得清净床,专求无上正真之道。’
“‘愿诸众生得善法床,常为善友之所拥护。’
“‘愿诸众生得右胁卧床,依因诸佛所行之法。’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床敷时,应当坚发如是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舍宅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处大乘舍,修行善友所行之行,修大悲行、六波罗蜜行、大正觉行、一切菩萨所行、道行、无边广大如虚空行。
“‘愿诸众生皆得正念,远离恶念。’
“‘愿诸众生悉得安住常、乐、我、净,永离四倒。’
“‘愿诸众生悉皆受持出世文字。’
“‘愿诸众生必为无上一切智器。’
“‘愿诸众生悉得入于甘露屋宅。’
“‘愿诸众生初、中、后心常入大乘涅槃屋宅。’
“‘愿诸众生于未来世常处菩萨所居宫殿。’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舍宅时,常当坚发如是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灯明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光明无量,安住佛法。’
“‘愿诸众生常得照明。’
“‘愿诸众生得色微妙,光泽第一。’
“‘愿诸众生其目清净,无诸翳网。’
“‘愿诸众生得大智炬,善解无我、无众生相、无人、无命。’
“‘愿诸众生皆得睹见清净佛性犹如虚空。’
“‘愿诸众生肉眼清净,彻见十方恒沙世界。’
“‘愿诸众生得佛光明,普照十方。’
“‘愿诸众生得无碍眼,皆悉得见清净佛性。’
“‘愿诸众生得大智明,破一切暗及一阐提。’
“‘愿诸众生得无量光,普照无量诸佛世界。’
“‘愿诸众生然大乘灯,离二乘灯。’
“‘愿诸众生所得光明灭无明暗,过于千日并照之功。’
“‘愿诸众生得大光明,悉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暗。’
“‘愿诸众生具足五眼,悟诸法相,成无师觉。’
“‘愿诸众生无见无明。’
“‘愿诸众生悉得大乘大般涅槃微妙光明,示悟众生真实佛性。’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灯明时,常应勤发如是誓愿。
“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生如是无量善根,所谓不净,出息、入息,无常、生灭,四念处、七方便、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勤、如意、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道、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他心智,及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为根本。善男子!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
“善男子!能为善者,名实思惟;实思惟者,即名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
“善男子!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者能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者乃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慈者即是如来。
“善男子!慈者即是众生佛性,如是佛性久为烦恼之所覆蔽,故令众生不得睹见。佛性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虚空、虚空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乐,乐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净,净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甘露,甘露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者即是一切菩萨无上之道,道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者即是诸佛世尊无量境界,无量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是慈即是如来。
“善男子!慈若无常、无常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是苦、苦即是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不净、不净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无我、无我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妄想、妄想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不名檀波罗蜜——非檀之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善男子!慈若不能利益众生,如是之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不入一相之道,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不能觉了诸法,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不能见如来性,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见法悉是有相,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有漏,有漏慈者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有为,有为之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不能住于初住——非初住慈——当知即是声闻慈也。
“善男子!慈若不能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能得四沙门果,当知是慈是声闻慈也。
“善男子!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思议。善男子!慈若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佛性不可思议、如来亦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修如是慈,虽复安于睡眠之中而不睡眠,勤精进故;虽常觉悟,亦无觉悟,以无眠故;于睡眠中,诸天虽护,亦无护者,不行恶故;眠不恶梦,无有不善,离睡眠故;命终之后,虽生梵天,亦无所生,得自在故。善男子!夫修慈者能得成就如是无量无边功德。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能成就如是无量无边功德,诸佛如来亦得成就如是无量无边功德。”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有思惟悉是真实,声闻、缘觉非真实者,一切众生何故不以菩萨威力等受快乐?若诸众生实不得乐,当知菩萨所修慈心为无利益。”
佛言:“善男子!菩萨之慈非不利益。善男子!有诸众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若有众生必受苦者,菩萨之慈为无利益,谓一阐提。若有受苦不必定者,菩萨之慈则为利益,令彼众生悉受快乐。
“善男子!譬如有人遥见师子、虎、豹、豺、狼、罗刹、鬼等自然生怖,夜行见杌亦生怖畏。善男子!如是诸人自然怖畏。众生如是,见修慈者自然受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修慈是实思惟,非无利益。
“善男子!我说是慈有无量门,所谓神通。善男子!如提婆达教阿阇世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其象尔时蹋杀无量百千众生。众生死已,多有血气,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是血,而复见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怖驰走,唯除阿难。尔时,王舍大城之中一切人民同时举声啼哭号泣,作如是言:‘怪哉,如来今日灭没,如何正觉一旦散坏?’是时调达心生欢喜:‘瞿昙沙门灭没甚善,从今已往真是不现。快哉此计,我愿得遂。’
“善男子!我于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善男子!我于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
“复次,善男子!我欲涅槃,始初发足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于其中路平治扫洒,中有一石,众欲举弃,尽力不能。我时怜愍,即起慈心。彼诸力士寻即见我以足母指举此大石,掷置虚空还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复还聚合。令彼力士贡高心息,即为略说种种法要,令其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来尔时实不以指举此大石在虚空中,还置右掌,吹令碎末,复合如本。善男子!当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诸力士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此南天竺有一大城名首波罗。于是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卢至,为众导主,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殖诸善本。善男子!彼大城中一切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尼犍。我时欲度彼长者故,从王舍城至彼城邑。其路中间相去六十五由旬,步涉而往,为欲化度彼诸人故。彼众尼犍闻我欲至首波罗城,即作是念:‘沙门瞿昙若至此者,此诸人民便当舍我,更不供给。我等穷悴,奈何自活?’诸尼犍辈各各分散告彼城人:‘沙门瞿昙今欲来此。
然彼沙门委弃父母,东西驰骋,所至之处能令土地谷米不登、人民饥馑、死亡者众、病瘦相寻,无可救解。瞿昙无赖,纯将诸恶罗刹、鬼神以为侍从,无父、无母、孤穷之人而来谘启为作门徒。所可教诏纯说虚空,随其至处初无安乐。’彼人闻已即怀怖畏,头面敬礼尼犍子足,白言:‘大师!我等今者当设何计?’尼犍答言:‘沙门瞿昙性好丛林、流泉、清水,外设有者宜应破坏。汝等便可相与出城,诸有之处斫伐令尽,莫使有遗,流泉、井、池悉置粪尸。坚闭城门,各严器仗,当壁防护,勤自固守。彼设来者,莫令得前。若不前者,汝当安隐。我等亦当作种种术,令彼瞿昙复道还去。’彼诸人民闻是语已,敬诺施行,斩伐树木、污辱诸水、庄严器仗、牢自防护。
“善男子!我于尔时至彼城已,不见一切树木丛林,唯见诸人庄严器仗,当壁自守。见是事已,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复更生长其馀诸树;不可称计河、池、泉、井,其水清净,盈满其中如青琉璃;生众杂花弥覆其上,变其城壁为绀琉璃。城内人民悉得彻见我及大众,门自开辟无能制者,所严器仗变成杂花。卢至长者而为上首,与其人民俱共相随往至佛所。我即为说种种法要,令彼诸人一切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化作种种树木、清净流水盈满河池、变其本城为绀琉璃、令彼人民彻见于我开其城门、器仗为花。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人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舍卫城中有婆罗门女姓婆私吒,唯有一子,爱之甚重,遇病命终。尔时,女人愁毒入心,狂乱失性,裸身无耻,游行四衢,啼哭失声,唱言:‘子子!汝何处去?’周遍城邑无有疲已。而是女人已于先佛殖众德本。善男子!我于是女起慈愍心。是时女人即得见我,便生子想,还得本心,前抱我身如爱子法。我时即告侍者阿难:‘汝可持衣与是女人。’既与衣已,便为种种说诸法要。是女闻法欢喜踊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于尔时实非彼子、彼非我母、亦无抱持。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波罗[木*奈]城有优婆夷,字曰摩诃斯那达多,已于过去无量先佛种诸善根。是优婆夷夏九十日请命众僧,奉施医药。是时众中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得肉者,病则可除;若不得肉,命将不全。时优婆夷闻医此言,寻持黄金遍至市里,唱如是言:‘谁有肉卖?吾以金买。若有肉者,当等与金。’周遍城市求不能得。是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为臛,下种种香,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优婆夷患疮苦恼,不能堪忍,即发声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于尔时在舍卫城,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合如本。我即为其种种说法,闻法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木*奈]城,持药涂是优婆夷疮。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调达恶人贪不知足,多服酥故,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能堪忍。发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时住在优禅尼城,闻其音声即生慈心。尔时,调达寻便见我往至其所,手摩头腹,授与盐汤而令服之,服已平复。
“善男子!我实不往调婆达所摩其头腹,授汤令服。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调婆达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㤭萨罗国有诸群贼,其数五百,群党抄劫,为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纵暴,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遂著黑暗丛林之下。是诸群贼已于先佛殖众德本,既失目已,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啼哭号咷。我时住在祇洹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如本不异。诸贼开眼,即见如来住立其前而为说法。贼闻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作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住其人前而为说法。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贼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琉璃太子以愚痴故废其父王,自立为主。复念宿嫌,多害释种,取万二千释种诸女,刵劓耳鼻、断截手足、推之坑堑。时诸女人身受苦恼,作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复大号咷。是诸女人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我于尔时在竹林中,闻其音声即起慈心。诸女尔时见我来至迦毘罗城,以水洗疮、以药傅之,苦痛寻除,耳、鼻、手、足还复如本。我时即为略说法要,悉令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于大爱道比丘尼所出家,受具足戒。
“善男子!如来尔时实不往至迦毘罗城以水洗疮,傅药止苦。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得如是事。悲、喜之心亦复如是。
“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慈思惟即是真实,非虚妄也。善男子!夫无量者不可思议,菩萨所行不可思议,诸佛所行亦不可思议,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