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全览3

全览2 太平寰宇记 全览3 全览4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
  镇州
  镇州常山郡今理真定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五度周之九州盖并州地也春秋时鲜虞国地左氏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杜预注云中山新市县也战国时属赵即东垣邑也又曰河北本殷之旧都也秦并天下即秦之钜鹿郡地汉高祖分钜鹿置恒山郡因山为名也吕后封惠帝子义为恒山王文帝废义封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后改曰常山郡张晏注云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魏如晋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建德六年于此置恒州领常山郡因旧名也隋初废郡而州存大业初州废复立郡唐高祖义旗初复置恒山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阳五县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阳又割廉州之稿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乾元元年改为都督府元和十五年避穆宗讳改为镇州梁因唐置为成德军节度使唐同光初改为北都其年复为成德军晋天福七年改为恒州顺德军以安重荣叛命初平故也汉天福十二年复为成德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十三
  真定 稿城 石邑 获鹿 井陉 平山 灵夀行唐 九门 鼔城
  元氏 赵州割出 栾城 赵州割出 束鹿 深州割出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九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东至定州一百二十四里 南至赵州一百里 西至太原府五百一十六里 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 南北至定州鼓城县一百九十里 西至太原乐平县屈曲三百二十四里 西北至代州五百四十里 东北至定州五百四十里
  
  唐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皇朝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客一万五百七十
  风俗
  通典云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汉书曰燕赵之人敢于急难是也冀部天下上国圣贤之薮泽其人刚狠无宾序之礼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塜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游媚富贵又云邯郸北通燕涿土广俗杂大率情急高气势轻为奸嫁娶送死奢靡不事农商患其剽悍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他郡剧又云仕宦不偶值冀州部言人剽悍
  姓氏
  中山郡五姓 旻 甄 焦 杨 蔺
  人物
  乐毅其先乐羊人为魏文侯将封灵夀子孙因家焉毅使子燕委质为臣以为亚卿后奔赵为望诸君李康字萧远中山人撰运命论入文选
  土产
  恒山 瓜子罗 孔雀罗 春罗
  隋图经真定县棃味为天下最
  真定县旧二十一鄊本汉中山国之东垣邑也十三州志云真定本名东垣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高帝纪曰高帝十年代相陈豨反十一年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奴城降卒骂者斩因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以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埀都之后徙卢奴隋开皇三年县属恒州唐朝改为中山县今复为真定 大茂山隋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山南俗谓之太白山是 蒲泽郦元注水经云滹沱河水又东经常山城北又东南为蒲泽济水有梁焉俗谓之蒲泽口 滋水去县三十里水经云滋水县东又至新市县入滹沲河 新市故城汉立新市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飞彭城隋图经云飞彭城黄岸水经其内 常山大龟晋长沙王封常山至国穿井四尺魏太武出关登常山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都于垒今郡是也 三将宅谓蔺相如廉颇李牧皆为赵襄王将今郡宅皆存 故权城即古之捷鄊也在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又北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即此地也 滹沱河在县北一里稿城县东南五十八里元十五鄊本汉旧县属真定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高齐改为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槀城县兼立廉州以所管稿城鼓城二县属栾州后州废仍移稿城入废州城今县是也废旧县城在今县西 西垒城古之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汉立西垒城故城在今县西南 滹沱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石邑县西南三十里旧十五鄊本战国时中山国之石邑也史记武灵二十一年改中山取石邑县属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北谓之人文城隋开皇三年移定州之石邑县于方夏村置改属恒州 韩信山隋图经云山团俗呼为韩信台又呼为土门口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也 汶水一名童水注水经云汶水出常山郡即石邑县也 韩信城韩信破赵驻军于此 鹿泉水一名井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在县北十三里南越王赵佗真定人僭号南越汉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冡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黄屋左纛而称臣
  获鹿县东南九十五里旧七鄊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鹿泉县于此有鹿泉水属并州大业二年省义宁初重置还并州至德二年改名获鹿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云王浚遣祁弘率鲜卑讨石勒战于飞龙山下勒兵大败郦元注水经云汶水东经飞龙山北是井陉口今又名土门赵记云每岁疾风电雹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为东海神儿妻故岁一往来今祠林尽坏而三石人犹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张耳故墟耳山上有水周𮞉四十步俗呼为龙泉 大翮山隋图经云鹿泉县有大翮山昔有二书生得道化为二鹤冲天堕二翮于此山故得名 □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呼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抱犊而上故以为名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在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说馀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师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𪝒臣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还吾兵绝其后野无可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 鹿井出井陉口南山下
  井陉县西北九十里旧五鄊穆天子传曰天子猎于铏山即此注云燕赵谓山脊为陉本汉县属常山郡史记云秦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井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汉属常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恒州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州复为县唐武德初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改为井陉县属恒州今县城当控扼之要也 锦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平山县西北八十里旧七鄊本汉蒲吾县北属常山郡后汉于此立房山县魏以来废开皇十六年又置房山县以县西北山为名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义宁元年置房山郡唐武德元年置岳州房山县一四年州废县属恒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仍以恒州为平山郡房山隋图经云岭山有王母祠甚灵俗号为王母山
  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即谓此也在县西北五十里濊水出焉亦谓石臼水又谓之鹿水出行唐东入博陵谓水刁沟一谓之架□水又从此过石潼山南流入滹沱河前慕容隽时房山王母祠前大树自㧞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颗光色精奇隽以为神岳之命遣尚书叚勤以太牢祭之每祀有一虎往来祠侧性颇驯狎不害于物在县东二十里
  灵夀县西南五十里旧一十五鄊本中山国土地十三州志云灵夀中山桓公新都系本又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夀按中山武公本周之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晋太史馀见周王王问之诸侯孰先亡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淫昏康乐以臣观之中山之君其先亡乎其后魏乐羊为文侯将攻㧞中山封之灵夀史记赵武灵王以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君尚于肤施是也汉于此置灵夀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七年州废属恒州 旧县城在今县西北即古邑城晋移于此今废城尚存 滹沱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石潼山小而峻三面削绝一谓五岳山又为五台之称 五峯在县西北形类台观学道者多居之有精舎即文殊行道之所也又有袈裟水出焉云五台峻峙唯南面粗可跻陟 卫水禹贡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水经云卫水出常山灵夀县西东北入于滹沱河 派水经白羊山山之下有白石如羊头角身足粲然逼真从行唐县东过温水入房山界也 牛饮山莬台冈在邑界
  行唐县北七十里旧八鄊本赵南行唐邑史记云赵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秦为真定地汉初割真定地置为县因旧名后汉因之属常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于此孝昌四年复行唐县于旧城即今理是也唐长夀二年改为章武县神龙初仍旧为行唐县至大历三年于此置恒州以界内洹水为名割恒州灵夀定州恒阳二县以隶焉至九年废洹州县复旧梁开平二年改为章武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永昌县汉复旧名 滋水在县北十六里隋图经云行唐县滋水经其境 鹿水隋图经云行唐县鹿水东入谓之水刁沟经石潼山 仙人岩晋太康地志记云故行唐县西北有仙人岩 滹沲水出州西至忻口而东出房山县界其源自派山下理所湁潗两渠至下博非方舟不济矣 井水经注云行唐城上西南隅有大井若轮水深不测 王山祠水经云行唐城内北门东侧祠后有神女庙前有碑其文曰王山将军故燕冀之神童后为城神圣女者此土华放石神夫人之元女赵武灵王初营斯邑城弥载不立圣女发叹应与人俱遂妃神童潜刊真石百堵皆兴不日而成故祀此神后之灵应不泯焉 夫人城晋太康记曰行唐县北二十里有夫人城即王神女所筑
  九门县东三十里旧八鄊本战国时赵邑战国䇿云本有九室而居赵武灵王改为九门县史记云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九大城是也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唐义旗初举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 抱犊山隋图经云九门县有抱犊山在新市城西通蔺相如故宅故屈而避之望风台赵武灵王筑以望齐及中山亦曰寒台是也滹沲水在县北四十九里 滋水北去县二十里元氏县本赵公子元之封邑也史记云赵孝成王十一年灭元氏汉于此置元氏县汉书地理志元氏县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北征彭宠阴后从行生明帝于元氏传世章帝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用新诗复元氏租赋晋书地道志改属赵国其常山郡移理于真定府常山故城汉为郡其废成在今县西 黄石山水经云槐水出黄石山山连邑界赞皇山别阜 飞龙州在县西北五十里
  栾城县西十五里元十三鄊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后汉省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汉关县故城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属赵郡隋属栾城又改属赵州唐大历三年与定州鼓城同隶恒州 新汲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束鹿县旧二十二鄊本汉西梁县地属钜鹿郡按今县南六十里有西梁城尚存又郡国县道记西梁故城一名五梁城城有二重后汉并入扶柳县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安定县属定州十八年置鹿城郡取县束鹿城为名属冀州唐贞观元年改隶深州至德二年改为束鹿今属镇州 衡漳水在县北十里今名衡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赵州宁晋县界流入 滹沱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贯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南贯音古乱切 鄗县汉邑名废城在县东邬鄗音若尧切
  鼓城县东北九十五里旧十二鄊本春秋鼓子之国盖白狄别种也汉下曲阳县之地春秋左氏传曰晋荀吴围鼓杜预注云钜鹿下曲阳县有鼓聚是也十三州志云中山有上曲阳故此加下隋开皇六年分稿城地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置昔阳县属定州即今县是也十年改属廉州十八年改昔阳县为鼓城盖取古鼓国以为名唐贞观元年废廉州改属定州大历三年又与赵州栾城县同割以隶恒州 雷源中山记雷河沟水源出鼓城县 临平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南 下曲阳城亦汉废县城今在县西 滹沱水在县北十三里 魏収墓在县北七里 后汉京观在县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斩首十馀万筑为京观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一
  定州
  定州博陵郡今理安喜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肇十有二州盖并州之域周之九州亦并州之域不改帝尧始封唐之地春秋为白狄之地战国时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亦属晋卒为赵所并焉战国策云常荘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君何不请公子倾封中山是中山复立也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复立与国并称王五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赵武灵王袭而灭之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卒为赵并矣秦并天下为赵郡钜鹿二郡之地按张擢中山记云郡理中山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汉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卢奴按隋图经云中山城在今唐昌县东北三十一里中山故城是也至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魏晋不改后燕慕容垂都之仍置尹焉十六国春秋慕容垂燕元二年十二月垂定都中山以右司马封衡为中山尹至慕容实为后魏所陷魏于此又置安州至道武末改为定州以定安天下为名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废郡为州大业三年改博陵郡九年改为高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移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新乐恒阳行唐望都等十县置总管府领定恒井满廉五州六年改为大总管府管定洺相慈黎冀深蠡沧瀛魏贝景博赵宗观廉恒升邢峦德卫满幽易燕檀平营等三十二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定恒井满赵濓栾蠡等八州贞观元年以废廉州之鼓城来属五年废都督府十七年以废深州之安平来属先天二年以安平还深州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大历三年以鼓城隶恒州曲阳县隶洹州九年废洹州曲阳复来属贞元十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十四年废府依旧为定州按北齐鼓城王浟为定州刺史有善绩人吏送别悲号满路有父老数百具馔饯浟浟不能违其意各食一口以领之皇朝为定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一 今八
  安喜 蒲阴 唐县 陉邑 北平 望都 新乐曲阳
  三县割出
  毋极入祁州 深泽入祁州 博雅建宁边军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八十五里 东至瀛州二百八里 南至赵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南取稿城县至赵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镇州一百二十四里 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 东南至深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南至镇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至镇州行唐县七十三里 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四百六十皇朝户主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客一千八百九十四
  风俗
  与镇州同
  人物
  刘琨字越石为太尉 张忠中山人苻坚征之不仕殁于西岳谥曰安道先生 李百药安平人 崔元𬀩安平人诛张易之封博陵郡王 崔宁安平人检校司空 郭正一定州人相则天
  土产
  两窠纹绫 槾藜 罗绮贡 恒山 人参 磁器
  安喜县旧十八鄊今十鄊古中山鲜虞地史记云鲜虞白狄之种最大国在汉为卢奴县属中山国按县界有黒水故池深而不流俗谓黒水曰卢不流曰奴因为邑名蜀志先主尝为安喜尉即此邑也后燕慕容垂都中山因改卢奴为弗违县属中山郡后魏平燕改弗违复为卢奴县高齐文宣帝改卢奴复为安喜县隋文帝改安喜为鲜卢县唐武德四年复为安喜县舆地志云卢奴城北临滱水南面𣲖河杜预谓管仲城是也 𣸦水亦名唐河在县北八里西北自唐县界流入水经云滱水又东经京邱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灵王陵次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又东经白土北即靖王子康王陵又东至乐羊城 长星川在县西八里今名七里沟水经云长星水东南经卢奴城南 天井泽在县东南四十七里周𮞉六十二里水经注泒水历天井泽南水流所播为泽俗名天井淀 中山故城水经黒山东北有汉中山王城中有钓台戏马观尚存遗址中山者城内有小山侧而欲上若委粟焉城因号中山 前王陵按隋图经云中有赵惠文王陵汉中山怀王陵简王哀王顺王夷王等数陵也 安喜故城在县东三十里本汉安险县后汉改为安喜蜀先主尝为尉 太妃殿汉成帝冯昭仪子中山王就国乃起此殿为太妃蒲阴县东六十里旧十鄊今八鄊本汉安国县之地属中山国魏志后妃传曰明帝追封后父毛嘉为安国侯隋开皇六年自鄢陵城移安国县于郑德堡属定州今县是也其年仍改安国县为义丰县唐神功元年改为立节县神龙初复为丰义县皇朝改为蒲阴县 唐河在县北五里隋图经云唐河即滱河是苻秦建元元年高岸崩頺若城角下有大积水交横如梁柱莫知所来派水在县西二十五里 解滨故城在县东北九里本
  汉解渎亭灵帝袭爵解渎侯帝崩无子窦武定册迎立即灵帝也 长淋沟今名木刁沟在县南三十三里唐县西北五十里旧十八鄊今十鄊本尧为唐侯国于此至春秋为鲜虞邑汉为唐邑地应劭地理记云中山城西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鲜虞故地按左人亭即今县城是按地理志属中山国高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定州又九州要记唐县本白狄种最为夷狄大国梁开平三年改为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博陵县汉初复旧 孤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望都山也皇甫谧帝王记云望都山尧母庆都之所居张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每登尧山见庆都山是此鹿灵岩仙人岩皆邑山之名也 八度故关在县西北二十里有水屈曲八度流水之上置关因名之盖汉戍也 鸿山关今名鸿城郦元注水经云滱水东流入鸿山俗谓其处为鸿头即晋地道记所谓鸿上关是也按九州要记云中山有鸿山关者昔项羽于此山见群鸿乃誓众曰我当南面则中其一引满射之莫有中者乃折弓投地而去时知项羽终不能济 鸿郎城九州记云鸿城俗呼为鸿郎城帝尧时丹朱所居即此城也灵井隋图经云唐县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
  赵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醖后以石盖之人不敢开齐刺史博陵王济欲开之即有云雾惧不敢开唐池水经云唐水所积俗谓之莲荷陂亦曰莲堰
  寡妇故城在县北九里后汉贾复追铜马五幡贼于此筑城后人语讹传呼寡妇 倒马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滱水东经倒马关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名汉置关戍于此
  陉邑县南五十里旧十一鄊今六乡本七国时中山国之苦陉邑汉苦陉县也史记李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计入多于前李克曰苦陉上无山林之饶下无薮泽牛马之息而入多于前是扰乱吾人也于是免之汉属中山国后汉章帝改苦陉为汉昌魏文帝改曰魏昌隋文仍于其城置隋昌县属定州唐武德四年改为唐昌天宝元年改为陉邑县 灵沼滋泊皆邑之洿泽民有蒲鱼之利焉 石臼河 故关邑城汉为关邑县属中山后废故城在今县西南 廉颇台在县西南十九里慕容恪与冉闵战于魏昌廉颇台闵大败即此地 木刁沟在县南一里
  北平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一乡今六鄊本秦曲逆县之地属中山国隋图经云汉高祖北征还至此大会酒酣叹曰吾周行天下多矣唯见此地与洛阳因封陈平于此十三州志云后汉章帝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改为蒲阴县后魏孝昌中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北平城置北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阴望都北平三县置之高齐省北平郡及蒲阴县以博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属定州唐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围七旬不下敕改为徇忠县神龙元年复为北平后唐长兴三年改为燕平县今复为北平 蒲阳山汉书地理志云曲逆县有蒲阳山蒲水所出谓此也兼汉有蒲阴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里 濡水县西五里 安阳故城关县西北二十五里望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三鄊今四鄊本县旧县属中山国尧始受封于此张晏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今邑有尧祠并后汉光武祠甚灵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又置 唐水县西南四十二里 都山一名豆山尧母望之故有望都之号伊祁山尧住此山后因作姓 倒马关在邑界 中
  人亭即今县是也 桞宿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汉宣帝母王夫人微时与父母别处本汉桞宿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曰元翔元年三月癸酉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桞宿侯是此 张行成坟唐左仆射 刘伯威坟汉太尉已上二坟在邑界 阳城淀在县东南七里周𮞉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 尧祠在县南四十里
  新乐县西南五十里旧八鄊今五鄊本春秋鲜虞国汉为新市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属定州取新乐故城为名也新乐者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马昭仪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乐里在西鄊呼为西乐城时人讹呼西为新故为新乐 义台县西南十三里后燕馀曰慕容麟与道武战于义台燕师败绩 黄山隋图经云新乐县黄山有细耎白石可为器物土人攻之 长淋沟在县东南二十四里亦呼为水刁沟 廉颇墓在界
  曲阳县西北二十里旧十三鄊今六鄊本上曲阳县也属常山郡后汉属中山国高齐天保七年除上字但为曲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曲阳为石邑县其年移石邑于井陉县属恒州七年于此置恒阳县隶定州在恒山之阳唐改为曲阳县避庙讳 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孔安国注云二山连延至碣石也尔雅恒山为北岳郭璞注今常山也避文帝讳改为常山也周礼正北曰并山其山镇曰恒山郑注恒山在上曲阳县春秋元命苞昴毕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其山有祠曰安天王按山记云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𮞉三千里上有大元之神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神仙太史公北岳有五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微宫五曰太乙宫或曰大茂山山北四百馀里号飞狐之口有卒然𧉮孙吴以喻兵势 鸣石溪水侧有石若扣之即鸣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二
  冀州 深州
  冀州信都郡今理信都县禹贡九州之一毕昴之间为天街昴星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两河之间曰冀州夏书禹导河自大伾山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按地志绛水南自清河郡经东武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经注云洚故渎又东北经群阳亭北入信都城东散入泽渚按群阳亭在今郡理东南三十五里今郡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明此是二州之地春秋时为晋东阳地三家分晋因属赵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钜鹿汉书高帝六年分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寻改信都为国至景帝二年改广川国立王子彭祖为王四年彭祖徙封赵中山王二年封皇子为越王齐有罪国除数月武帝立齐子去为王去有罪徙上庸四岁后宣帝立去兄文为王文子海阳有罪徙房陵元帝建昭三年改为信都国封王子兴为王后兴徙中山王哀帝二年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领十七县理信都后汉初复为郡按后汉书云王郎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有白头翁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至信都而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即今州也光武遂改为长安国永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国以封皇子党为王传国四世绝延光元年又更名安平国以封河间孝王开子德为王以续嗣至中平元年有罪国除汉末兼治置冀州领郡国而理于此魏黄初中冀州刺史自邺徙理信都至晋太始元年封皇叔祖父子为安平王太康又改为长乐国立孚曾孙祐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观津三县为武邑国以封南宫王承为武邑王惠帝时承薨无后省还长乐西晋末石赵自信都徙理襄国至季龙州徙于邺慕容隽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苻坚克慕容𬀩州又徙理于邺后慕容垂据中山复移冀州于信都故垂都之后魏平慕容氏复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开皇三年郡废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复改置冀州镇信都衡水武邑枣强南宫堂阳下博武强八县六年置总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贝深宗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强二县属深州十七年以废深州之下博武强鹿城废观州之阜城来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复旧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强鹿城三县属深州开元二年复以下博武强还冀州天宝元年改为信都郡乾元元年复为冀州后汉皇甫嵩李义贞为冀州牧平黄巾贼有功后嵩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服饥人帝从之百姓歌之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元领县十
  信都 南宫 阜城 武邑 堂阳 枣强
  衡水 蓚县 德州割到
  二县割出
  武强 下博 俱入深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南取相州路至东京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取相州至长安一千九百二十里 东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 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正西微北至赵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 东至博州三百里 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博州三百里 东北至沧州三百三十里
  
  唐开元戸九万四千一百二十皇朝戸主一万八千六百三十五客三千七百一十二
  风俗
  虞植冀州风土记云黄帝以前未可备闻唐虞以来冀州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田地又张彦真记云前有唐虞之化后有孔圣之风又十三州志云冀州之地盖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语曰仕宦不偶值冀部其人刚狠浅于恩义无宾序之礼怀居悭啬古语云幽冀之人钝如椎亦履山之险为逋逃之藂又许慎说文云冀州北郡以月朝作饮食为𦝼腊祭也又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是也
  姓氏
  高阳郡五姓 许 纪 夏 伏 公孙
  渤海郡三姓 吴 高 欧阳
  人物
  窦婴 董仲舒 后魏有马八龙 张载武邑人唐孔颖达冀州衡水人为散骑常侍 高士廉渤海蓚县人
  土产
  绢贡 绵贡 草履子
  信都县旧三十乡今八乡本汉旧县也属信都国又续汉书郡国志信都县属安平国后汉又属长乐郡隋开皇六年又于州置长乐县大业二年省信都县入长安十二年又改长乐为信都县郡国县道记云信都城内有曹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颂德碑青龙三年立又有后魏刺史崔藏李平封隆之四碑文皆冠绝 胡蝗晋阳秋曰司冀青雍州蝗属茅草至尽石勒与蝗竞取民禾河北百姓谓之胡蝗 历山舜耕历山是此 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之下流也按信都记云衡水有表潬渡历下博城北而迤逦东北注谓之九争曲水味咸苦俗称苦河亦谓之黄漳河 浊漳水在州西北六十里亦谓之白沟 绛水禹贡谓导河北过洚水即此今谓之枯绛渠西南自南宫县界流入又云绛水枯渎在州东南二十里 博水源出中山望都南入下博县界因为名 杨污泽尔雅谓秦有杨洿 长泸枯沟在州西二里 故昌城汉为县在今郡西北五十里属信阳后汉省故城在焉扶柳故城亦汉为县后汉属安平国后魏省故城在今县西三十里后汉刘植迎世祖于此辟阳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五里汉为县后汉省
  故桃城汉为县在今县西北四十五里后汉省今县城存 故泽城西晋末刘石之乱人相率共筑此城于柳泽畔 合阳城汉县高帝时以代王喜弃国降为合阳侯宣帝又封梁喜为侯王莽改曰宜乡后汉并省入扶柳旧地理志书并失所在盖在今郡东界 三张宅晋文士张协兄弟三人喜属文皆郡人也语曰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窦冢隋图经云观津东南三里青冢高三十馀丈周回千步汉文帝窦后父青少遭秦乱隐身渔钓坠泉死景帝即位太后于坠泉所起大坟号曰窦氏青山在观津城南 煮枣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汉侯国城六国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故事每煮枣油于此城
  南宫县西南二十六里旧二十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汉书曰高后元年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即此邑也地理志南宫属信都国隋图经光武自蓟南驰至南宫界遇大雨引车入道傍客舍冯异抱薪邓禹燃火对灶燎衣而去即此地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六年复置洚水枯渎在县东南六里南自清河郡经缭县城流入邑界 缭县汉为县在今县东南二十六里故城存后汉省有洚水枯渎经此城北
  阜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城也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二十二里阜城故城是后汉属安平国晋书地道记云故阜邑为阜城高齐天保七年自故城移于今理隋开皇九年改属观州大业二年复属冀州唐武德四年又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又隶冀州 弓高城在县南二十七里隋图经云弓高城汉封韩頺当为侯国崔浩曰韩増为额侯今城中有龙额村即此晋省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沧州故蒲领县汉县在今县北三里蒲领故城是后汉省
  并蓚按水经云今沧州鲁城县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有一蒲领人流寓于彼遂立此城后汉既以蒲领并蓚今阜城北蒲领故城与蓚相近足明鲁城西界蒲领非汉县也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沙邱即宅阳城一名西宅 华阳亭即嵇康学琴于此
  武邑县东北九十里旧十九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信都国汉属安平国晋太康十年于此置武邑郡后魏皇始三年移郡武强高齐天保中省武邑隋开皇六年复置 洚水九州记云武邑县洚水西南自衡县界而东经县城西过 衡漳河在县北三十二里 观津丘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东昌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八里汉为县后汉末省 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堤尚存即六国赵邑也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又汉为县景帝母窦太后观津人也高齐天保七年省 武强河在县北三十二里
  堂阳县西六十五里旧十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汉书汉高祖封孙赤为堂阳侯即此地属钜鹿郡应劭曰县在堂之阳按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县名堂阳盖取此也后汉属安平国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冀州晋改为蒲泽唐复旧名 尧台郡国志云信都堂阳九门城有古台二所并号为尧台 长芦水在县南二百步
  枣强县东南六十八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武帝封广川子晏为侯即此汉书地理志属清河郡按县道记云今枣强东北十八里有广川王故城慕容垂于此置广川郡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废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广川县因移枣强县理此城属长乐郡隋开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枣强于今理 县外城即羌酋姚弋仲之故垒也 棘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左传曰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史记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今故城东北百步有后汉黄门谯敏碑其文相传为蔡伯喈撰也 高堤今县东北三十六里有高堤故城一名雍氏郭城汉为县后汉省 平堤汉宣帝封河间献王招为侯后汉省旧地理志并失其所在盖在今县东北高堤城侧近以界内多古堤因以为名枯漳河在今县东南又东流入蓨县界 广川故城
  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古台隋图经云城北一古台俗传为太公卖浆台 故枣强城汉为邑理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后汉省魏复置高齐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枣强县于今县东北十八里广川城置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 复阳故城汉县在今县西南十八里故城是也高帝封陈胥为侯即此后汉省 莎堤汉为县后汉省旧城地理书并失所在按郡国县道记云今在贝冀德三州之界即枣强地也
  衡水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三乡本汉桃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在长芦河西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县名 长芦水在县南百步 蔺相如台在县东北十二里
  蓚县东北七十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汉修县即条国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蓚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渤海郡晋改蓚为条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条县为修县属观州唐武德亦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州改隶德州今属冀州 九成在县西有邸阁城内有晋蓚今有鲁国孔翊清德碑存 马颊河经邑界
  深州
  深州饶阳郡今理陆泽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毕宿战国时属魏七国时为赵地秦并天下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饶阳地属涿郡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郡北齐亦同隋开皇十六年废郡于饶阳县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州为名大业二年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阳县置深州领安平饶阳芜蒌三县初治安平其年移理饶阳贞观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强下博来属定州鹿城下博武强属冀州先天元年复割安平鹿城饶阳置深州仍分置陆泽天宝元年改深州为饶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深州
  元领县五 今六
  陆泽 饶阳 安平 下博冀州割到 武强冀州割到 乐寿冀州割到
  二县割出
  鹿城入镇州 博野入定州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九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三十里西南取赵州路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沧州
  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魏州五百里 西至镇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易州三百里 东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定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至瀛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镇州一百五十里戸
  唐开元戸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一皇朝户主一万五千四百八十八客五千八百七十二
  风俗
  与冀州同
  人物
  唐魏知古深州陆泽人为相
  土产
  布 绢贡 石榴
  陆泽县旧十七乡今五乡本汉广河县地隋仁寿中象城县地唐开元中自象城析置以大陆泽为名贞元中以饶阳立深州至长庆以后移深州理于是邑 大陆泽禹贡谓大陆既作也
  饶阳县东北三十里旧三十乡本汉旧县也属涿郡应劭注云在饶河之阳为名今有古城在今县东北二十里饶阳故城是也齐文宣天保五年移于今理按饶阳县即后魏虏渠口置虏口镇于此后为县隶深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饶州 枯白马渠在县南一名黄河今名白马沟上承滹沱河东流入下博界故注水经云滹沱又东自马渠出李公渚赵记云此白马渠魏白马王彪所凿俗谓之黄河又通典州郡志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处魏武帝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今在县北后刺史杨贝改为清宁河也毛苌宅注诗为河间博士是邑人今有宅存 博陵
  故城 饶阳故城皆汉邑名废城在县界 虏口镇今理也自石赵苻秦后魏并为博陵郡理于此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派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皇治二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城也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 芜蒌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隋县地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安平县西北五十三里旧十六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涿郡汉书曰高帝六年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后属博陵郡今城北面有台俗谓之神女楼自晋及高齐博陵郡并理此隋开皇十六年又于此置深州大业三年省州以县还涿郡唐武德四年又置深州以县属深州州废割属定州至先天元年又置州县仍属焉 谷邱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汉为县后汉省 今名礓石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滹沱河在县南二十三里武强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旧四十乡今六乡古城隧城即六国时为赵邑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是汉为武强县属河间国后汉属安平国晋属长乐国后魏属武邑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又按郡国县道记武强故县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为侯国今县即西晋于其城置武强县因古城以名之高城移于今理有衡漳河在今县南五里其城即后魏武邑县郡城道武皇治二年筑武隧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一里赵破秦将扈辄于武
  隧斩首十万即此地也 武强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书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后汉王梁亦为武强侯 武强泉即担生蛇所陷之县
  下博县北一百里旧二十二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信都国应劭注云太山有博县此故言下也王莽改曰闰博亦谓在博水之下故名耳后汉书云光武曾迷于下博是故县在今县南二十里后魏移县于衡水北即去今县二十里俗谓之故城县后周建德六年又移于今理按县道记云下博今理郡后汉祭遵垒北枕衡漳水是焉 白马故沟隋图经云魏白马王彪凿武强渊邑人有遇有一蛇疑其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内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因沦为河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为湖县沦之处令之子东奔又陷于此故谓之郎君渊 平泽河在县北界即后汉王霸言光武冰合之所今号为危渡 世祖庙汉世祖自蓟北行至此见一白头翁云信都为长安守是此处今有庙存
  乐寿县东北  里旧五十乡今四乡本汉乐成县也属河间国故在今县东南十六里是汉理所城内有河间献王殿馀址尚存续汉书郡国志云后汉桓帝改为乐陵县帝追尊祖父河间王开为孝穆皇帝以为邑奉山陵故加陵曹魏文改为乐城县后魏太和十一年自魏郡移河间郡及县西南一里乐寿亭故城其年郡又移理武桓城今河间县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瀛州十八年改为广城县仁寿元年又改为乐寿县又取其理城为名大业十三年自乐寿亭故城移于今理 房渊九州记云乐寿县有房渊方三百里石勒之建安二年水忽变为赤燕慕容隽二年水忽生盐如印形其渊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居近者时见龙狗之状傍边戏叶落于渊者辄有群燕衔出 故阿武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三十九里后汉省 故中水城汉县也在今县西北三十里高祖封功臣吕马童为中水侯即此地也居两河之间故曰中水又郡国县道记云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高齐天宝七年省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三
  德州
  德州平原郡今理安德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危宿十一度春秋及战国并属齐地秦灭齐置齐郡汉高帝分齐郡置平原郡领县十九理平原后汉又为国殇帝延平元年以封和帝子胜为王子德嗣无子安帝永宁元年立河间孝王子翼为平原王奉胜祀顺帝永建五年贬翼为蠡吾侯桓帝建和二年封其弟顾为平原王至献帝时国除曹魏黄初三年又为国封皇子叡为平原王七年叡入为皇太子晋武太始元年亦为国封叔父干为平原王后魏又改为郡郡仍移平原理今聊城界旧城文帝太和中于今州东南三十里安德故城置安德郡平原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平原属冀州九年于今安德复置德州平原复属德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州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其年置总管府管博德棣观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割沧州之滴河厌次来属十七年废般县以滴河厌次二县属棣州又以废观州之蓚县安陵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年复为德州
  元领县十 今五
  安德 平原 安陵 将陵 德平
  一县割出
  蓚县入冀州
  二县废
  长河并入将陵 归化为镇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五里 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九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正北微东至沧州二百四十里 正南微东渡河至齐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贝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冀州三百三十里
  
  唐开元戸六万一千七百七十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风俗
  与冀州同
  姓氏
  平原县六姓 师 雍 芮 义 华 东方人物
  东方朔平原厌次人 祢衡平原人 管辂平原人刘峻字孝标平原人著辨命论 王刊 高翊皆
  平原人
  土产
  贡绫 蛇床子 赋绵绢
  安德县旧二十八乡今乡本汉安德县也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属冀州九年改隶德州 黄河南去县八十里 滴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自鬲津至徒骇二百馀里今河虽移不离此城也 马颊河在县南五十里 鹿角故关在县东七十五里 故鬲城郡国县道记古鬲国郾如咎陶之后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并入德安废城在今县西北东方朔祠在县东四十里系祀典唐大历中刺史颜真卿重镌夏侯湛赞碑见存
  平原县西南四十六里旧十八乡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隶德州王莽枯河北流经汉平原郡故城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故鄃城在县西汉初属清河郡又置灵县寻并为鄃封马武为侯即此地后魏省鄃今故城存 驲幕故城汉县在今县西北二十里故城是也高齐省入平原县按郡国志云殷至祖乙时置驲于此 管辂祠在县西南一里
  德平县东北八十里旧二十三乡本汉平昌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即汉理所后改为西平昌后魏永熙二年又除西字移于今县东南废平昌县高齐天保七年又移于今理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属德州今为德平县 马颊河在今县南十里唐久视元年开决又名新河 故般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又置般县于今平昌县西南三十里汉平昌城内贞观十年被水漂毁又移于汉平昌城东北十四里今县西南六十里筑城以置百姓十七年废 重平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汉为县后汉省今有故城存魏宣武帝大明三年复置天宝七年省并入平昌县
  将陵县北五十里旧八乡今乡本汉安德县地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将陵县取安德县界故将县为名属德州 鬲津枯河在县北二十里 王莽枯河县东十里 废长河县在州西北五十里旧十五乡本汉广川县也属信都国后汉清河国魏封裴秀广川侯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隶德州仁寿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今并将陵 漳河水自贝州漳南县界流入西去县二十五里 永济渠在县西十里 张公故关在县东南七十里
  安陵县西北一百里旧二十三乡本汉蓚县地属渤海郡汉立安陵县旧地理书但云蓚县并失安县理所今县东七里晋所置东安陵县城即汉安县旧理也后魏省东字今微有遗址高齐天保七年开皇六年又分东光县于今县东二十里新郭城再置今安陵故县是也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立贞观十七年废观州与蓚县同隶德州永隆二年移于桓杜桥即今理 福城唐元和三年横海军节度使郑权奏德州安德县渡黄河南邻齐州临邑县有灌家口草市者顷成德军于市北十里筑城名为福城縁隔黄河与齐州临邑县对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县疆界地阔远易动难安请于此置县以归化为名诏从之今废为镇
  棣州
  棣州安平郡今理厌次县禹贡兖州之域郡国志本青州界星分危宿四度春秋时属齐赐太公履北至于无棣是也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安乐国地晋又为乐安乐陵二国之地宋并乐安为乐陵后魏又分乐陵为二郡隋开皇中于郡理置厌次县属渤海郡又于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州废县隶沧州仍自饶安县移沧州于阳信县为理唐武德四年置棣州领阳信乐陵滴河厌次四县治阳信八年并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于乐陵县领厌次滴河阳信三县又割淄州之蒲台隶焉而乐陵属沧州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元领县五 今三
  厌次 滴河 阳信
  二县割出
  蒲台 渤海以上二县入滨州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二百九十里 东至滨州八十里 西至德州二百里 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沧州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青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齐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滨州渤海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沧州二百三里
  
  唐开元戸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皇朝戸主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五客四万四百九十三
  风俗
  与沧州同
  人物
  任昉乐安人与沈约为一代词宗
  土产
  贡绢 地出丝蚕
  厌次县旧二十乡今四乡本汉富平县也属平原郡后汉明帝更名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传秦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为名曹魏乐陵国晋乐陵郡理于此太始元年封石苞为公后魏又徙厌次理马颊岭城即今阳信县东马岭城也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七年于此复置属沧州唐武德四年属棣州 邵城郡国志云后为厌次城是也有东方朔冢存即晋邵纉屯兵此城石虎擒之因名邵平城后即单呼 黄河在县南三里 滴河在县西十里 通海故关在县西十里
  滴河县西南六十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朸县也属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朸故城置滴河县以县南滴河为名属沧州改属棣州唐贞观元年改隶德州十七年还棣州 马颊枯河在县北二十里 滴河在县北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北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后人加水焉按水经云商河水从县界流迳富平故城北分为二东水谓之长聚沟北水为百泊渎东北俱注于海 黄河在县南十八里
  阳信县北六十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渤海郡县在河曲之中魏属乐陵国晋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此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七年于阳信置棣州唐武德六年省州以县属沧州后唐同光三年割属棣州 瑗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一名运城后汉废城存 富平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富平故城是也今名邵城按十六国春秋云内黄人邵缵自号冀州刺史屯富平城为石季龙所擒即此城也城中有铁柱兼有神祠 千乘博川皆汉之县名有废城俱在邑界 钩盘河在县北四十里即九河之一也
  滨州
  滨州今理渤海县本瞻国军周显德三年三月升为州仍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两县属焉
  今领县二
  渤海 蒲台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二十一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三百八十里东至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棣州界四十里 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沧州界八十里 东南至青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州八十里 东北至沧州界七十里 西北至沧州界二百六十里戸
  旧戸载棣州籍皇朝管户主九千一百八十五风俗
  同棣州
  人物无
  土产
  同棣州
  渤海县旧十乡今九乡本汉蒲台县地唐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天宝五年以地土咸卤自旧县西移四十里就李丘村置即今理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旧黄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道移今枯
  蒲台县东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湿沃县属千乘国续汉书志无湿沃县宋复置湿沃县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取县北蒲台为名隋末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古蒲台在县北四十里秦始皇筑之以望海祀蓬莱宫乃于台上蟠蒲系马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东去海二十五里此台割入渤海县界今县因此为名 黄河西南去县七十里 大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荡故名今淀上有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四
  沧州
  沧州景城郡今理清河县禹贡冀州兖州二州之域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导孔注云河水分为九道在此州界虞舜及周为幽州之域春秋时属齐鲁七国时燕齐二国之境又为燕赵齐三国之域秦并天下以齐地置齐郡以赵地置钜鹿郡燕置上谷郡为三郡之地汉高帝五年又分三郡之地置渤海郡理浮阳后汉郡移理南皮曹魏不改晋武帝太始元年封安平王孚子辅为渤海王宋文帝元嘉中改置乐陵郡孝武以其地广分其地又置渤海郡后魏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县东城寻又省复为渤海郡至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取沧水郡为名领浮阳乐陵安德三郡理饶安即今饶安县东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阳郡理今浮阳县高齐及后周渤海郡犹理东光浮阳郡犹理浮阳隋初三郡皆废为县以元渤海所领县属冀州以浮阳所领县属沧州又以废乐陵郡之属县并属沧州十六年于长芦县置景州于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景棣二州元属县属沧州仍自饶安移州理于阳信县三年罢州为渤海郡仍理阳信十二年为贼所逼郡因徙理清池唐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县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池属东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厌次阳信乐陵四县来属贞观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废景州之长芦南皮鲁城三县废东盐州之盐山清池二县并来属又以滴河厌次二县属德州以胡苏属观州仍移州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乐陵省无棣县入阳信八年复置无棣县十七年以观州之弓高东光胡苏来属割阳信属棣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沧州旧为横海军节度唐末改为义昌军梁乾化二年改为顺化军后唐复为横海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清池 饶安 盐山 乐陵 南皮景州割到无棣 临津景州割到
  二县废
  长芦并入清池 乾符并入清池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二里 南北三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二百二十里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正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瀛州二百里 北至乾宁军九百一十里 北至幽州五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冀州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海口二百五十里 又至平州五百里
  
  唐开元戸十二万四千四十二皇朝戸主二万二千三百七十五客二万七千三百一十五
  风俗
  沧州古渤海之地属赵分居多汉书渤海赵之分野赵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冡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十三州志云渤海风俗鸷戾高气尚力轻为奸凶
  人物
  茅焦说秦始皇迎母齐人 汉有隽不疑 鲍宣晋有石苞 刁协 刁雍 唐袁恕已沧州东光县人诛张易之封为南阳郡王 贾耽南皮人拜相著贞元十道录
  土产
  盐 绢 五色柳箱 蜃蛤 棉 绫 水葱席细文苇簟 糖蟹 鳢鮬 兔毫 牡蛎
  清池县旧三十乡今十三乡本汉浮阳属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阳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因县东南仵清池为名 浮水源自东光县西界永济渠分出东北流经州理南十里又北经州城东一里又东北入于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东入海 徒骇河九河之一与清池相接 永济河在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入乾宁军今亦呼为御河 迎河在县西南二十三里从南皮来舆地志云南皮有迎河分漳河入浮水 毛河在县西南五十七里从南皮来舆地志云毛河漳水东分从莫州来又呼为棣州河 仵清池在县东南一十九里其水澄味咸未尝枯涸舆地志云浮阳城南有大运淀魏延兴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为池池内有鲻鱼盖与海濳通 沧州旧城唐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东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名因掘得铭记云是六国时赵武灵王墓遂置祠祭 刘炫碑后周人居此传经史后学之人为立碑见存 废长芦县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汉参戸县今县西北四十六里有参戸故城是后汉省亦谓之木门城按本县理即周宣帝大象三年于参戸故城东南置长芦县属章武郡隋初于今理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县属焉三年罢仍移县于郡界属瀛州十六年于县置景州隋大业三年废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景州贞观初省以县属沧州县元在永济渠西开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沈十六年移于永济渠东一里即今县也皇朝乾德二年割入清池县 长芦在旧县西南五里按水经长芦水出洺州列人县以其水旁多芦苇为名 萨摩陂在县北周回五十里民有蒲鱼之利 中邑汉县高后封吕相朱进为侯王莽改曰检阴后汉省并浮阳旧地书并失其所在即今县地是也 盟亭郡国志云长芦县有盟亭即为燕齐二界 五垒城在县西南二里舆地志云汉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俗呼五垒城 木门古城在县西北四十六里春秋襄二十七年卫侯之弟鱄出奔晋托于木门盖此城也舆地志云中有大树因名木门参戸侯陵在县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汉书河间献王子免封参戸侯 废乾符县在州北一百里本汉章武县故城是也后魏于今理置西章武县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又于西章武县故城置鲁城县遥取长芦县北平虏城为名其曰鲁城者盖以地近东鲁也属景州唐贞观元年废景州来属乾符元年县东有稻水谷连接二千馀顷东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俗称圣禾甚救济饥民至二年敕改乾符县皇朝显德二年并入清池县 城头将军在此县也 平虏渠在县南二百步魏建安中于此穿平虏渠以通军漕北伐匈奴又筑城在渠之左 大海在县东十四里衡漳河在县西六十里 故蒲岭县按郡国县道记云
  蒲领汉县在冀州阜城县北三里蒲领故城是也后汉入蓚县又按水经注云今县西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北有蒲领故城盖汉末黄巾之乱有蒲领人流寓于此遂立此城后汉既以蒲城与蓚相近足明今县西北界有此城非后汉理所 麻姑城郡国志云即汉武东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
  乐陵县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平原郡曹魏封曲阳王茂为乐陵王后魏初又为乐陵郡理所至永平二年又徙县于今县东五十里乐陵城唐贞观元年自乐陵故城移县于今理 鬲津枯河尔雅九河之一在县西三里东北流入饶安县界入海重合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二百步汉书有功臣封
  重合侯即此地高齐天保七年省 狼陂后魏太武所筑在今县西 燕留城郡国志云即齐桓公割地与燕处 马颊河在县东六十里从滴河县北界来舆地志云笃马河亦马颊也尔雅九河言马颊上阔下狭如马颊也 钩盘河在县东南五十里从德州平昌县来河势曲如钩盘 东方朔庙汉书东方朔平原厌次人也厌次分为乐陵郡
  南皮县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县属渤海郡以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汉书项羽封陈馀为南皮侯魏书云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射雉于南皮皆此地也县东观台即袁谭所筑魏武擒谭于此唐武德元年置景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来属沧州长庆二年于弓高县复立景州以县属焉周显德二年州废县归沧州 曹公固即汉京兆尹隽不疑葬所魏太祖因冢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焉 高乐故城汉县后汉省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今谓之思乡城亦曰西乡城 古皮城在县北四里史记齐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缮修皮革因筑焉宴友台在县东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为五官中
  郎将与吴质重游南皮筑此台宴友故名焉又名射雉台 隽不疑墓在县东南二里高五丈汉书隽不疑渤海人也以治春秋闻为青州刺史 石苞台在县南一十三里高二丈苞南皮人也按城冢记云南皮有石苞墓此是也 尹吉甫墓在县西三十里高三丈耆老传云吉甫墓上有树二株有冢以来即有此树修条郁茂不觉其老俗云年长树 寒水井在县西一里按魏志文帝与元城令吴质书云忆昔南皮之游诚不可忘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即此井是也
  无棣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三乡今五乡本齐之北境汉阳信地东南三十里阳信故城存高齐天保七年自此城移于今阳信县东马岭城置隋开皇六年于今所置无棣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唐贞观元年并入阳信八年复置 马谷山老乌山皆邑之山名 月明沽在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 无棣沟周礼川曰河泲河在今无棣县按沟水东流经县理南又东流与鬲津枯沟合而入海隋末其沟废唐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奏开之引鱼盐之利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盐鱼至昔日徒行今跨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黄河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东北流经马谷山下东南注于海 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置此城以居之汉曾为县 蒲萦台郡国志云始皇东游海上于台萦蒲絷马今犹有蒲似冰杨而劲堪为箭 赤河在县西南三百步自饶安县来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浑色饶安县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县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水城即今理 鬲河在县南三十里自乐陵来无棣河一名无棣沟在县东南废城 章乡城按郡
  国县道记云章乡汉县后汉省并入饶安又十三州志云饶安县东南二十里有童乡亭即故县童与章字相类章乡盖在县东南二十里童乡亭 古胡苏河一名赤河从胡苏县来
  盐山县东六十里旧二十四乡今四乡本春秋无棣邑也汉置高城县故城在今县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伏琛齐地记无棣今渤海高城县也属渤海郡有平津乡即汉书武帝封公孙弘为侯亦此邑高齐天宝七年移于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盐山县以东南八十里盐山为名 箧山一名峡山处在县东南四十里 阔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按郡国县道记云此山及盐山二山并低小无峯峦树木 大海在县北百二十里 屯氏河在县南十步东北注海 浮水水经云浮水东北迳高城县之宛乡城即过今邑界 故柳城在今县东七十里汉为县后汉省一名柳城亭 汉武台在邑界 咸土在县东七十里东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带海滨其土咸卤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为盐
  临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一十八乡今三乡本汉东光县地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苏亭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临津县属沧州小天台山其山在县界古传台星陨而结此山 临乐汉书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为侯后至元孙王莽篡绝改曰乐亭后汉旧地理书并失所在今邑界即其地东莞汉为县隋省并入临津县唐开元以前犹此额
  后复废 茅焦冢郡国志云秦时人劝始皇与母相见者 胡苏古亭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苏河边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即此也 欧阳建墓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为郡豪族也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五
  瀛州
  瀛州河间郡今理河间县禹贡冀州域星分毕宿一度虞舜十二州则为并州之域在周为唐叔所封之邑春秋时属晋在太行之东又为晋东阳地七国时三家分晋为赵地亦燕赵二国之境秦并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河间国后汉亦如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封弟干为河间王寻改封乐城王晋永嘉乱后地没苻石后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间高阳冀州三郡置瀛州以瀛海为名其河间郡自乐城移理于今乐寿县西一里乐寿亭置城历高齐及周郡不改隋开皇三年废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为河间郡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瀛州领河间乐寿景城文安东城丰利六县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省武垣入河间割蒲州之高阳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县来属又以景城属沧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县属莫州天宝元年改为河间郡乾元元年复为瀛州
  元领县六 今四
  河间 束城 高阳 景城
  三县割出
  乐寿入海州 博野入深州 平舒入霸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西南取深州路至长安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东至沧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冀州二百三十里 西至定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莫州一百八里东南至德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深州一百五
  十里 西北至易州三百里 东北至霸州一百九十里
  
  唐开元领县六戸九万八千一十八皇朝领县四戸一万八千三百六十四客三千一百
  风俗
  与冀州同
  姓氏无
  人物
  汉河间献王刘德景帝子 许询字元度高阳人有才藻 邢峦河间莫人 刘炫河间人与刘焯读书十年炫眸子精明视日不眩强记默识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 唐齐映瀛州人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
  土产
  丝布 丝 布 人参 蔓荆子
  河间县旧五十一乡今九乡本汉州乡县今县东北四十一里有故州乡县城即汉理也汉书云武帝时望气者云西北有女极贵遂访之得钩弋夫人于是邑后汉省州乡县为武垣郡地隋开皇三年罢郡武垣县属瀛州十六年移武垣县居其旧城乃于此置河间县 大蒲淀又名大广陂在县西南四十一里水经注云大蒲下导陂沟竞奔滹沱是故人因决之谓之百道隘北有浦 滹沱河舆地志云滹沱河在今县西二十里按河经武垣北后魏太和中刺史王质掘直之杨真改曰清宁河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变遂为人于岸上与人并行至悬岸处推与俱下 乞活城郡国志云太安中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掠胡人万戸于山东窦生口值险难度恐其有叛不听入州筑此城以居之任自求活晋书云乞活帅陈仵归晋即此地也 马颊城秦史蒙恬筑以防河水因以名之 故州乡城在今郡东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汉为县理于此后汉省并入武垣故县 武垣在郡西南三十八里有故城存即秦所置其故城东微北三十里又有一武垣故城时人谓之东武垣城即今郡南二十五里盖因魏曹公凿渠引滹沱水遂移西武垣县城于此置武垣县开皇三年又移武垣县理州城此城因废十六年改武垣为河间县仍于东武垣故城再置武垣县大业二年省按隋图经云河间东武垣城即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此望气者言有异女使访之得赵氏女两手拳上自披之即舒因筑此城以为禁卫今县西南楼上有夫人神即钩弋遗像也三女陵隋图经云后汉光禄大夫刘鯈与窦武谋诛宦官为曹节等所害三女营葬故曰三女陵也 郯起冢隋图经云郯起冢阔百馀步长六七里深数丈云晋永嘉四年十月昼昏十日方解冢忽然具成左右方一里牛咸疲汗车皆有土而无辙 鲍叔牙冢在齐桓公城毛苌宅郡人汉时为博士郡有宅冢俱存今号其处
  为毛精垒 董永冢汉景帝时孝子卒葬于此 傅咸冢晋之文士葬于此 琴高冢琴高河间人也入涿水三月乘鲤而出衣服不濡
  束城县东北六十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五乡本汉束州属渤海郡续汉书属河间国今县东北十四里有束州故城即汉为理所西晋移束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明帝孝昌二年复理汉故城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中置束城县于今理因束州为名按郡国县道记云其束城故城今有三重县城周五六里故州外城周约二十里迄今宛然不改
  高阳县西北七十里旧二十一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涿郡应劭注云在高河之阳后汉高阳郡领高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又于县理置满州大业中废州唐武德四年又置满州贞观初州废以县隶瀛州 滹沱河在今县东北十四里易水今名南易水又名雹水西自易州遂城县界流入 王尊冢隋图经云冢原在武垣城东北隅为东郡太守而卒其躯一夜自归今犹祀之呼为东郡河翁神 蔡仲冢九州要记云汉南阳太守高阳侯蔡仲冢在城北晓厌胜之术其冢至今无狐狸之穴 圣姑祠邢子颙记云圣姑姓郝字女君魏青龙二年四月下旬与邻采樵于滱徐二水合流之处忽有数妇人从水出皆著连腰裙若今之表衣至女君前曰东海公聘女君为妇故遣相迎因施连茵褥于水中置女君于茵上青衣侍侧顺流而下其家大小皆走往看涕泣遥望莫能就女君怡然云今幸得为水仙愿勿忧忆语讫去渐遥因为立祠桓翊以大臣子为尚书郎试高阳长主簿丁馥白县有圣姑祠前后守令皆谒而后入翊曰何浮言之甚遂立杖而教曰若视者有罪未经月馀在厅事忽见十馀妇人各持扇从门入谓翊曰古今既殊何相妨害而断吾路翊性方直教断更甚未经一旬无病暴卒今水岸上有郝女君招魂葬处时呼为元姬冢亦名圣女陵
  景城县北七十二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汉旧县属渤海郡自后魏延昌二年于今县南二十里徙成平县来理之隋开皇十八年改成平为景城复汉旧名也唐大中之后割属瀛州 建成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汉为县后汉省故城存 成平故县城在今县南二十里成平故城是也后汉属河间国徙理景城因而荒废
  莫州
  莫州文安郡今理鄚州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同汉鄚县后魏孝昌三年移理阿陵城周武帝宣政元年复还今理唐景云二年分瀛州属邑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幽州之归义等五县属焉其年归义还幽州开元三十年以鄚字类郑改为莫字天宝元年改为文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莫州
  元领县六 今三
  鄚县 任丘 长丰
  二县割出
  文安割入霸州 清苑割入保州
  一县废
  唐兴并入鄚县
  州境
  东西八十里 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里 南取瀛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九十五里东至大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易州野雾山一百
  七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八里 北至涿州一百六十里 又北至幽州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沧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定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易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平州八百里
  
  唐开元领县六戸五万三千四百
  风俗
  与幽州同
  土产
  苁蓉 人参 贡绢
  鄚县旧十六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唐于此立郡史记云扁鹊此地人也 滹沱水东流经县南二里至鄚州金口分界东北流入文安县界易水在县北二十里俗名掘鲤淀太冲魏都赋云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易京城郡国志郡城在鄚县西北三十里后汉末公孙瓒筑京以自固围壍十二里以铁为门诸将家家作楼楼以千计并高五六丈寻为袁绍所攻其楼皆陷没 蔺相如冢在涿州山东即为郡界也涿水出焉东入海昔黄帝战蚩尤于此山 韩婴冢舆地志韩婴燕人汉为常山太傅作诗内外传 濡水在县西二十里向东合易水左传齐侯伐北燕盟于濡上即此是也与易水合 废鄚县城在县东北三里邢子颙三郡记云颛顼所造 高郭故城在县西南二十六里汉书宣帝封河间献王子□为高郭侯此城是也滹沱经高郭城南向东流过后称裹角以水裹其角而过 闾丘台在县南十六里汉书闾丘寿王涿郡高阳人也耆老传云此台是读书之处 废唐兴县在县西北五十里本汉高阳县地旧名葛城乡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间县置武昌县隶瀛州至神龙初改为唐兴县景云二年改为鄚州石晋改为宜川县后复旧周显德六年并入鄚州
  任丘县南四十三里旧十九乡今四乡本汉鄚县地属涿郡隋初废至开皇十六年又置大业末又废唐武德五年置复旧名属瀛州景云中自瀛州隶莫州 狐狸淀在县西北二十里水经云鄚县东南隅水有狐狸淀俗名亦谓为掘鲤淀即左太冲魏都赋所云掘鲤之淀也按淀中有蒲柳多葭苇 滱水枯渎在县西一里 故阿陵在县东北二十里阿陵故城是后汉省后魏时曾徙鄚县理此周武帝宣政元年废 神臼邢子颙三郡记云县三十里有一石臼受物一石二斗昔有沙门移之至寺经宿血满其中乃移归旧处复净如人扫今见存 任丘古城在县南二十六里三郡记汉元始二年巡检海使中郎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至后汉桓帝崩无子太后使校尉窦武诣河间迎灵帝至此朝谒又谓之谒城
  长丰县东六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秦汉之利丰县也高齐天保中遂废至唐开元中于文安县南三十里复立利丰县又以县北有长丰渠遂改名曰长丰仍析文安任丘之乡以实之今理所是也 长丰渠自县西南从瀛州束城县界入城西北与漕河合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六
  易州 雄州 霸州
  易州上谷郡今理易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危宿一度虞舜分易州又为并州之地周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按春秋分属燕赵汉书地理志曰燕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又续汉书地理志赵分晋得中山秦并天下是为上谷郡地汉置涿州郡即今州为汉涿郡之故安县也晋为范阳国后魏又为上谷郡隋开皇元年自今遂城所理英雄城移南营州居燕之侯台仍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炀帝初州废复为上谷郡遥取汉上谷以为名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易州领易涞水永乐遂城遒五县五年割遒县置北易州州废仍以遒来属开元二十三年分置五回楼亭板城三县天宝元年改为上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易州
  元领县八 今二
  易县 满城
  二县割出
  容城入雄州 遂城建威虏军
  四县废
  涞水入易州 五回入易州 楼亭旧废 板城旧废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三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四百四十六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五里 东至幽州二百一十四里 南至莫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蔚州飞狐县东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妫州怀戎县南界废故城镇二百里 东南至莫州西南至定州北平县界一百四十七里 西北至
  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幽州良乡县八十里
  
  唐开元领八县戸四万四千三十五皇朝二县管主客户二千六百四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祖约字士言范阳遒人能清言有名理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祖逖字士雍约弟也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夜闻荒鸡鸣蹴琨曰此非恶声也二人并有英气每语时辄中宵起坐逖北征济江中流击楫曰祖逖不清中原而济有如大江
  土产
  人参 墨 绵 紫草 丹参 今进墨五百锭入翰林院
  易县旧十九乡今十二乡本汉故安县也汉书文帝封申屠嘉为故安侯地理志故安县属涿郡晋地道记属范故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省其武阳故城即是燕之南鄙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易县即今县 龙山隋图经云易县西南三十里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西麓谷有一洞大如车轮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门法猛以夏日入其东穴见石堂石人欲穷诸穴有一人厉声云法师其馀三穴皆如东者不宜更入猛仍意不息不觉忽在外穴也盖神异难测 孔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水经云易水又东经孔山北其山有孔表里通彻故名山下有穴出锺乳最佳 白马山在县北十八里郡国志云周时人多学道于白马山天宝六年敕改为燕丹山 送荆陉九经记云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駮牛山郡国志云山色黑白斑駮形似牛故以为名易水出其东北易水一名安国河亦名北易水源出县西北穷独山中东南流经武阳故城南又东入漆水界县中易水注水经云出故安阎安城谷中东过五大夫城又东经易京城与北易水合流入巨马河史记云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祖送易水之上即此处也 鱼邱水竹书纪年云晋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水经云鱼水出鱼山山有石如巨鱼水发其下 濡水源出县西南穷独山南谷 雹水一名南易水源出县西南石兽冈漆水河一名巨马河自蔚州飞狐县界入注水经云
  巨马河即漆水也东北经郎山西望众崖竞举若鸟翼立石崭岩似劔㦸之杪又南流刀山层岩直指干霄远望岩则若积刀环 紫石水水经云在易县南 大黉岭即霍原隐此教授之所在州北一百九十里 荆卿城在县西九里周回二里九州要记云荆轲城南临濡水即轲以金丸投龟处轲入秦樊於期刎头付轲于此城 高渐离城在县南十六里史记云荆轲死秦始皇得高渐离惜其善击筑重赦之渐离复进得近乃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皇帝不中此即渐离所居 长安城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汉书云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主长安乃筑此城象长安故以为名城中有枣树花而不结皆向西南而引俗谓之思乡枣 {{SK anchor|斜安城}郡国志云易县在斜安城传冈不正因以名之东隅上有班姬是也 范阳故城汉范阳县理于此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故城即秦置一名故城后魏明帝孝昌二年为杜洛周攻破高齐后主武平七年又移范阳于东故城北十七里伏图城一名小范阳是也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置伏图城移范阳县名于今涞水县有于伏图别置遒县以属昌黎郡大业十年又移遒县于伏图城西南即今州东南三十四里故遒城是十三年陷入冦二城俱废 五公城在废县东三十里去州三十里河北记云易县有五公城王潭不从王莽潭子舆生五子避隐于此世祖并封为侯元才北平侯显才蒲阳侯益才安嘉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谓中山五王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说与此同 嘉夷县在废城西北四十里去州六十里水经云巨马河水东流经加夷山即□子于山中养无目父母之所也舆地志云易县加夷城有坑阔三丈深五丈俗呼为□子窟金台在县东南三十里燕昭王所造置金于上以招贤士又有西金台俗呼此为东金台 古野狐城在县三十里耆老云昔有狐于九荆岭食五粒松子后得仙谓之飞狐县其狐常来至此时人呼为野狐城 西金台在县东南六十里即燕王以金招贤士之所 小金台在县南十五里燕昭王所造郭隗台也按春秋语云郭隗谓燕王礼贤从隗始乃为碣石馆于台前 望马台在县东南十五里水经云黄金台北有望马台 候台在州子城西南隅高三层燕昭王所筑以候云物 三公台在县东南十八里其台相去三十六步并高大燕昭王所立乐毅邹衍剧辛所游之处故曰三公台 石柱在县东南三十里临易水州郡志云易州义石柱后魏末杜葛乱杀人骸骨狼藉如乱麻至齐神武起兵扫除凶丑拾遗骸骨葬于此立石柱以志之 废涞水县在州北四十二里十四乡本汉遒县属涿州汉书年表景帝封匈奴降王六疆为遒侯今县北一里故遒城是也后汉移于故城南即今涞水县所理后周大象二年省入涿县隋初自伏图城移范阳郡于此六年又改为故安县九年又移故安于涿县界今涿州故安也十年又于此置永阳县十八年改为涞水县以近涞水为名按县地即周封召公于此也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并入易县 巨马河在今县东北二里 郎山在易县西南四十里
  满城县西南一百里旧一乡今三乡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汉书高帝封张苍为北平侯后魏武帝永熙二年置永乐县属易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 赵简子祠安城冢记赵简子筑北平城以拒燕今满城是也其祠在城北一百步咷山下晋永康元年立 张苍墓汉丞相北平侯张苍本武阳人也因封于此子孙相继于今见在 废五回县在州西七十里本汉易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析易县地置在五回入山东麓以界内五回岭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旧县所居险隘遂迁于东古五公城即今县理是五公城已解在易县 五回山在今县西九十里州郡志云易县五回岭高四十里水经云委折五回下望层山若蚁垤也下有三碑即后魏所立文云皇帝大延元年车驾东巡援弓而射飞矢逾于岩山三百馀步后镇军将军定州刺史乐良公乞文于射所造亭立碑中山安喜贾聪书斗鸡台在县东南八十里水经云五回山南七里有斗鸡台传云燕太子丹斗鸡于此 废楼亭县废板城县此二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置天宝复废
  雄州
  雄州今理归义县本涿州之归义县之瓦子济桥在涿州易州东当九河之末旧瓦置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仍移归易州之容城并易等二县于城中
  领县二
  归义 容县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四百五十里 东至莫州新镇七十里 西至定州二百五十里 南至莫州三十里 北至新城县七十里 东南至莫州长丰县九十里 西南至定州保赛军一百里 东北至霸州一百里 西北至易州一百五十里
  
  皇朝管主客户四千四十
  风俗
  与易州同
  土产
  古战争之地绢布之外别无药物
  归义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涿州之属邑在州北唐末移于瓦桥晋建军城周世宗收复三关立雄州于此易河在县南门外从秦州流入下至霸州 巨马河在州北三十里西北从易州流入下至霸州 台河淀在县北一十五里 襄子淀在县北巨马河北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半属新城县
  容城县五乡战国时其地属燕本汉容县也汉书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容城后汉省晋地理志涿地复为容城县属范阳国高齐天保七年省并入范阳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徳置北义州仍改为遒县以属焉贞观元年废北义州县归本属圣历二年契丹入冦固守得全改名全忠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复旧也 巨马河在县北 南易水在县南流入瀛州高阳县界与滱水合流 废县城在州西北五十里 大泥淀在县南三十里注水经云易水东流容城大泥淀注之泥同口之谓也 浑泥城在县南四十里水经注云泥同口有浑泥城汉景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卢它之为亚谷侯即此也 三台城在县南三十五里按城冢记云燕魏二国各据一城分易水为界燕筑三台登降耀武汉赤眉贼起兵于此亦増筑三台
  霸州
  霸州今理永清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关也晋天福初陷契丹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并永清县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县隶焉
  领县三
  永清 文安 大城
  州境
  东西七十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乾宁军界八十
  里 接淀泊至雄州八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九十里 北至幽州二百里 东南至乾宁军一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莫州七十里 东北至当州永清县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 西北至当州县界永清村二十五里接幽州北界
  
  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六十三客一千二百四十四风俗
  与瀛州同
  土产
  丝 绵 绢 无药物
  永清县二乡本幽州会昌县唐天宝中改为永清县即古溢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遂于溢津关建霸州仍置永清县 瓦河水在县西南三百步 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潭为平曲侯即此也
  文安县西北去州五十五里旧二十二乡今四乡汉文安县渤海郡后汉属河间国至和帝二年置瀛州县属焉晋分瀛州之东平舒东州文安章武四县置章武国县在古文安城至后魏太平十一年置瀛州以统章武县遂归瀛州北齐废章武入文安隋大业七年征辽途经于河口当三河合流之处割文安舒二邑戸于河口置丰利县隋末乱离百姓南移就是城唐贞观元年以丰利文安二县相逼遂废文安城仍移文安名就丰利城置文安县即今理也周朝改属霸州 五渠水今名长鸣沟邢子厉志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有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得大鱼若愿多求宜勿杀也愿与共食唯觉出气少腥而衣衫多𧚥及去愿送之以鱼固辞不受去愿后下网果得大鱼其状如鲤而大愿以为异物遂杀之而食俄然风雨昼昏闻鸟飞声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船至前见鱼无数飞入海愿遂不复渔矣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云 滹沱河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 狐狸淀隋图经云文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非君子淀君子淀在博野界 急流口在县北十七里通永清界 赵君祠按图经赵䕫汉武帝时为文安县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自焚身土人感慕因立祠焉 古文安县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 古三城角在县西北二十里后赵石勒筑以备燕 古南北卢蒲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左传齐侯放卢蒲嫳于此燕末入燕境权置二城在鄚县界 乐巨叔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语乐毅后从燕入赵毅生闲闲生巨叔毅封昌国君至汉高祖求毅之后又封巨叔为华城君卒葬于此
  大城县西北去州九十五里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本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汉属河间国晋于此置章武国后魏为章武郡北齐废郡为平舒县隋开皇十六年于长卢县置景州平舒县属焉大业末刘黒闼兵乱河朔侵吞郡县唐武德四年贼平县属景州贞观元年州废归瀛州平舒者以人性宽舒为县名周显德六年割隶霸州今改名大城县 平陵城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汉书苏建封平陵侯即此地也 凤凰台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石勒三年凤凰现于此因筑 滹沱河在县北一百十里 永济池在县东五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七
  保州
  保州治清苑县本莫州清苑县地石晋初割属契丹蕃戎立为秦州出帝开运元年克复秦州二年以满城县当路冲要宜立郡庭用威边外其秦州宜移治于满城其旧秦州复为清苑县满城所置秦州寻废皇朝初却于清苑县置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割清苑县属焉
  领县一
  清苑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 东至唐口七十里 西至满城五十里 南至望都北至静戎军四十里 东南至博野宁边军一百里 西南至望都九十里 东北至静戎军四十里 东北至威虏军四十里
  
  旧户在莫州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七十五客一千风俗
  与莫州同
  土产
  与莫州同
  清苑县旧二十五乡今十一乡本乐乡县也史记云汉高祖召问乐毅有后乎对曰有乐叔封于乐乡即此属信都国后汉省后魏复置属高阳高齐天宝七年省仍自易满城界清苑河为名 沈水在县北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后汉省 樊舆城汉樊舆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为樊舆侯是后汉省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 柏陵城汉为县前汉帝纪云孝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陵侯废城在今县南 广望城汉广望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为广望侯是后汉省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 圣女祠舆地志云清苑县樊城西南隅有圣女祠女姓薛字义姜钜鹿人嫁为樊舆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汉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渊玉女钜鹿仙人者是也
  定远军
  定远军治东光县本景州汉高县属平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唐武徳四年于县置观州领高弓修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蓨县安陵属徳州阜城属冀州贞元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光胡苏来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太和四年废县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二县天祐五年移州治于东光县周显徳二年废景为定远军县属沧州至六年并弓高县入东光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东光县属军
  元领县五  今一
  东光
  三县割出
  南皮入沧州  临泽入沧州  景城入沧州一县废
  弓高并入东光
  军境
  东西八十里 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一百里 东至临津县八十五里 西至阜城六十五里 南至安陵县四十五里 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临津县四十七里 西南至蓨县六十五里 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景城县九十里
  
  唐开元领县六户一万一千三百皇朝管户主二千九百八十四客一千二百三十九
  风俗
  与沧州同
  土产
  旧贡水忘席 茅簟 海蛤 绢
  东光县旧十四乡今四县本汉旧县也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十里东光故城高齐天宝七年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陶城故城隋开皇三年又移于此后魏废渤海郡郡城即今县治郡国志胡苏河在 县是 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 鸣犊河即窦鸣犊所过之处故曰鸣犊河在县东南 废弓高县在军东四十里旧二十一乡汉时属河间国汉文封魏頺当之邑莽曰乐成接弓高今属阜成县界弓高故城是也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移于今理长庆二年正月敕沧州弓高县宜置景州仍属沧州周朝废州县入沧州寻又废入东光浊漳水在故城北三十里今邑西一里 候井按郡
  国县道记云汉省唐地理书并失其所在以理推之盖在今弓高县西北三十里房将池测旧此池水再增减疑其与海相通又池侧窄小有似于井以其增减不失时候因于池侧置县谓之候井岁月既久今按其水不复有増减之候或云今弓高县即汉候井县莫详所的西光城隋图经集记曰后汉孝昌三年葛荣略取其
  地对东光
  乾宁军
  乾宁军治冯桥镇本古卢台军地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接沧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据伪命升为宁州周世宗显徳六年收复关南却为乾宁军仍置乾宁县
  领县一
  乾宁
  军境
  东西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沧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东京一千三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五十里 南至沧州界九里 西至霸州大城县界二十里 北至东西湖河一百五十里河北是幽州界 南至沧州界三十四里 西南至霸州大城一十八里 东北至沧州九十三里 西北至霸州大城县湖沟一百五十里
  
  皇朝户主一千七百八客二百九十九
  风俗
  与宁州同
  土产
  潮水所侵惟生蒲苇
  乾宁县四乡旧名永安县与军同置在城下太平兴国七年六月改为乾宁县 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每日潮水两至其河从沧州南界流入本军界东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东七十里于浊流口入海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 卢台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犹存
  破卤军
  破卤军古淤口关周显徳六年收复关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县三百一十七户属焉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狼城口三十里
  南至文安县五十里 西至霸州五十里 北至幽州二百里 东南至大城县 西南至平戎军七十里东北至界河三十步 西北至界河二十步
  
  皇朝户主三百十客八十二
  永光济河自霸州永清县界来经军界下入淀泊连海水 平曲子去军西南二十里汉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孙浑邪为曲平侯即此也
  威卤军
  威卤军本遂城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置从县西南至满城县内浮图𤇺合陵山峯为一路仍领遂城县是时修营掘得石棺一上有唐贞观年记棺有五重石铁铜银金次第贮之中有琉璃盛舍利本军以闻
  领县一
  遂城
  军境
  东西六十五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雄州一百里 西至易县七十里 东北至保塞军四十里 北至平塞军三十五里 东南至保州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满城县四十里 东北至雄州容城县七里 西北至易县界二十五里戸
  皇朝户主客一千三百一十
  风俗
  与易州同
  土产
  遂城县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战国时武遂县也史记赵悼襄王一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是也本汉北新城县汉书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北新城后汉属中山国土地十三州志云河间有新城故加北字后魏武帝永熙二年于此置南营州改为新昌县隋开皇十六年改为遂城县今治釜山村 长城秦筑长城起首故此邑之界 遂城山旧名龙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括地图云其山往往有仙人游龙翔集天宝七年敕改为遂城山南易水历县界燕时谓之武遂津又东流遇梁门引
  易水为陂塘以溉田
  平塞军
  平塞军治平塞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二月改为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为平塞军仍割易县侯台凌云两乡白涧河已南人户及满城县玉山乡人户以属焉至七年又于军城置平塞县
  领县一
  平塞
  军境
  东西三十七里 南北一十里
  四至
  南至东京一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至军城壕垠属易县界 西至易州易县普通镇三十七里 南至军城壕垠属易县界 北至军壕垠外属易县至易州三十五里户
  皇朝户主八百一十客二十
  风俗
  与易州同
  土产
  平塞县三乡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置以军额名县
  静戎军
  静戎军本易州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塞在州东南九十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二月升为静戎军遂割遂城乡人户属焉
  军境
  东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 东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虏军三十五里 南至保州四十五里 北至易县八十里 东南至莫州一百里 东北至雄州容城县六十里 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
  
  
  管军城
  管军城本定州博野县皇朝雍熙四年于此建宁边军以县属焉
  领县一
  博野
  军境
  东西八十二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京里数 东至瀛州一百里 西至蒲阴县四十二里 南至安平县五十里 北至保塞军八十里 东南至饶阳县六十里 西南至蒲阳县四十二里 东北至高阳县七十八里 西北至望都县五十里元无官路
  
  皇朝户主五千八百八十三客三百六
  风俗
  与定州同
  土产
  与定州同
  博野县旧三十乡今十乡本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为置博陵郡十三州志云本初元年蠡吾侯志继孝质是为孝桓帝追尊皇考蠡吾侯翼为孝宗皇帝陵曰博陵因以为郡晋于此立博陵国后魏宣武帝景明元年改博陵为博野以地居博水之野唐武徳五年置蠡州领博野八年废县还本属九年复立蠡州复领贞观元年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属军 滹沲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保顺军
  保顺军本沧州无棣县之保顺镇周显徳六年建为军以旧镇为名
  四至
  南至棣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滨州一百里 西南至徳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沧州一百七十里戸
  皇朝户主三百九十三客六百七十七
  平戎军
  平戎军本莫州新镇之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平戎军以扼边陲之喉
  四至
  东至霸州三十里 西至莫州七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幽州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八
  幽州
  幽州范阳郡今理蓟幽都二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箕虞舜为幽州晋地道记云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又为冀州之域周复置幽州礼职方东北曰幽州释名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晋地道记云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列于北荒矣史记曰颛顼都于帝邱其地北至幽陵又曰周武王定商封召公奭于燕春秋襄二十八年北燕伯朝于晋世本云南有燕此故言北按北燕姬姓南燕姞姓后稷之妃家也国都城记云燕地北过山戎庄三十年公及齐侯遇于鲁济谋山戎以其病燕故也
  按山戎今州东二百一十三里渔阳县国也其后寖大自召公后三十六叶与七国并称王分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也
  战国䇿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河易水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史记货殖传曰燕秦千树栗以比封侯燕称王十叶至始皇灭燕置三十六郡以燕都及燕之西陲为上谷郡楚汉之际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韩信徇河北荼降汉五年反诛之因立卢绾为王十二年绾降匈奴复封皇子建为王薨吕后诛建子寻又分燕国之地置涿郡及广阳国文帝元年徙琅琊王刘泽于燕传国至孙定国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为王旦诛国除后置十三州改为幽州领郡国十治于此寻开拓东边又置方菟乐浪二郡昭帝元凤元年改燕国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以封燕刺王太子建为王领县四都蓟建曾孙嘉王莽时绝后汉光武二年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十五年徙王赵省广阳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复立为广阳郡幽州刺史与郡同治至献帝又废郡复立幽州治于蓟即今郡是寻辽东人公孙度以中国扰攘保据燕地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孙渊自立为王于燕二年司马宣王征燕斩渊父子辽东悉机薨无子国除寻改范阳郡曰范阳国分上谷置广甯郡乃隶范阳国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属焉领郡国七而治于涿今范阳县是也晋永嘉后陷于石勒勒僭号襄国于蓟置幽州于州置燕郡石氏败历慕容隽都之隽为苻坚所灭坚乱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后魏道武破慕容宝复于蓟立燕郡领县又于郡治置幽州领郡三至北齐于州至东北道行台后周改置燕范阳二郡兼立总管府于州隋开皇三年废郡所领五县复属州总管如故炀帝初废总管三年罢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营辽八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县又分潞县置元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徳平以固安县属北易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改涿县为范阳九年改大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满蠡北义燕营辽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元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易州以固安来属八年又置归义县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五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隆三年分置三河县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三县置蓟州天宝元年改为范阳郡都范阳上谷妫州密云归徳渔阳顺义归化八郡乾元元年复为幽州
  元领县八
  蓟  幽都  良乡  永清  安次
  武清  潞县  昌平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二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四十五里东至蓟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莫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二百一十四里 北至妫州二百一十
  里 东南至沧州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涿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妫州二百里 东北至顺州八十里
  
  唐天宝户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
  风俗
  郡国志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其气躁急南通齐赵渤海之间一都会也又汉书云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仪亦有所长敢于赴人之急难此燕丹之遗风燕之为言燕也其气内盛燕俗贪得阴性也又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也燕太子丹爱宾客养勇士不爱后宫美人化为风俗宾客相遇以妇人侍宿又曰幽冀之人钝如锥
  人物
  蔡泽  郭隗  徐乐  韩婴  冦恂卢植  郦炎  张飞方成人  张华
  卢思道范阳人  卢谌  唐卢承庆范阳人相高宗  孙蔵用  卢照邻范阳人  卢鸿范阳人徙家洛阳隐嵩山征至不拜元宗
  土产
  绵  绢  人参  瓜子  贡范阳绫史记燕秦千树栗与千户侯等士马所生鱼盐桑枣之利又银锡二穴密云郡都管筋角是劲又有水精是宝出昌平县
  蓟县本汉旧县也注水经云蓟城北隅有蓟邱故以为名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也礼记云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蓟汉书地理志云蓟故燕国名召公所封之地垣墙山一名万安山在县西五十里山有铁鼎其下有旧置治处 笄头山隋图经云笄头山有温泉可治百病 千延水隋图经云千延水经马城高都俗谓为阿头河又于大甯北注雁门水隋图经云雁门水出雁门山又北入羊门水 神泉隋图经云神泉经北连羊门泉水一名䚰台水 高梁河在县东四里南流合桑干水 桑干水自西北平昌县界来南流经府西又东流经府南又东南与高梁河合州郡图云蓟县北有雁上里又水经云桑干水东与洗马沟水合 泽水按隋图经云即桑干河也至马陉山为落马河出山谓之清泉河亦曰千泉非也至雍奴入笥沟俗谓之合口高梁水渤海 碣石皆郡界 历室战国策曰乐毅与燕恵
  王书云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郡国志云在蓟县界历石宫接平石界史记云邹子之燕昭王拥篲前驱请列弟子之坐而受业筑碣石宫以处邹子亲往师之 蓟城郡国志云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慕容隽铸铜为马因名铜马门今大𠫊前石函长二尺高一尺历代不敢开铭曰泰建元年造铜虎符 幽都山北方大阴故曰幽都尔雅谓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督亢亭即荆轲以地图献秦王处 紫渊水幽都记云紫水其泥亦紫 燕昭王冢九州要记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前有千岁狐化为书生谒张华华识之因以昭王冢前华表木照之遂变 蜀先主宅幽都记云刘备郡人幼时宅中有桑树如车盖曰我当乘此宝盖后果王蜀 卢植冢植事马季长为弟子仕至北中郎将邑人有冢存系祀典 薛琡梦三国典略云东魏张亮先与薛琡善梦亮山上挂丝寤而告亮占之曰山上丝是幽字君必为幽州后果如之 阴乡汉县名后汉有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盖蓟县南界良乡县东界固安之地北界三县交入之地 君子城郡国志云箕子城石勒每破一州必简别衣冠号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绰裴宪等还襄国经此后俗讹为箕子城 雍奴县故城郡国志云雍奴县即汉执金吾冦恂侯雍奴亦泽薮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 张华冢华郡人也有宅墓郡国志云今有张华村临桑干河
  幽都县十二乡旧县即蓟县地今邑治蓟西界按郡国县道记云建中二年于罗城内废燕州廨置在府北一里其燕州本国因栗末靺羯首领突地稽当隋开皇中领部落归化处之于营州界炀帝八年为置辽西郡以突地稽为太守治营州东二百里汝罗城后遭边冦侵抄又寄治于营州城内唐武徳二年改辽西郡为燕州仍置总管六年自营幽徙居幽州城内历代袭燕州刺史建中初为朱滔所破灭寻州废立此县于故城良乡县西南八十里十三乡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北齐天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为国节县神龙元年复旧为良乡 大防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注水经云圣水东南流经大防领下又有小防山亦与大防山连其水冬煖夏冷出美鱼 防水隋图经云防水在良乡县界有石穴东北洞开春秋有白鱼珍美非常味东经羊头阜俗谓羊头阜是也 圣水郡国志云俗名回城水源出县西北玉石东流经县北四里又南流入范阳县界又有清定水出回安界东注圣水谓之刘公口 广阳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七里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永清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本汉益昌县地隋大业七年于今县西五里置通泽县隋末废唐如意元年于今治置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为会昌县天宝初为永清县以边境永清为名 桑干水在县北十里东南流
  安次县东南一百里十六乡本汉旧县县东枕永清渠汉武帝以属燕王旦有罪削以属渤海郡续汉书郡国志安次属渔阳唐武徳四年移于城东南五十里石梁城置贞观八年又自石梁城移治于今县西五里魏常道城置开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通城移就耿桥行市南置即今县治也 楼桑村郡国志云安次县楼桑村即蜀先主刘备宅于此村今有庙存
  武清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十乡本汉雍奴县也注水经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汉书地志雍奴县属渔阳郡魏志张郃从击袁谭于渤海围雍奴大破之谓此邑也唐天保初改为武清县
  潞县东六十里十乡本汉旧县也属渔阳郡唐武徳二年于此置元州仍置临泃县元州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元州省临泃无终二县以潞渔阳归幽州 汹河水东自渔阳县界流入 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鲍邱水北自檀州密云县界流入水经云鲍邱水东历夏溓泽后魏诸州记云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谓此水也 平谷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北安乐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昌平县西北九十三里今四乡本汉军都县属上谷郡后汉改属广阳郡晋太康地理志云军都县属燕国后魏移军都县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即故城在其南也更于今县郭城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后郡废而县隶幽州 军都山又名居庸山在县西北十里后汉书曰尚书卢植隐居上谷军都山立黉肆教授好学者自远方而至 居庸关在今县西北北齐改为纳款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 七度水隋图经云七度水在昌平界接虎眼泉俗谚曰高梁泉无上源清水泉无下尾盖以梁高微流凭借泉所在分流散漫 芹城隋图经云昌平有芹城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九
  涿州
  涿州涿郡今治范阳县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地舜分十二州为幽州地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俱为燕国之涿邑秦灭燕以其都及西境为上谷郡地汉高元年项羽入关又立燕国封臧荼为王三年韩信用广武君䇿发使于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汉诛荼立卢绾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领县二十九治此后汉为涿郡魏初因之至黄初七年文帝改为范阳郡取汉涿县在范水之阳以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为王晋武帝泰始元年又改为范阳国封宣帝弟馗子绥为范阳王传国至孙黎遂值永嘉之乱陷于河北其间建置莫能详悉后魏又为范阳领县七至高齐唯领涿遒范阳三县后周省遒县领县二隋开皇初改范阳县为遵县隶昌黎郡又于古遵城别置范阳郡唯领涿范阳二县二年罢郡移涿县入郡故廨为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县仍属焉又隋书云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引沁水达于河又自沁水北开二十馀里以通涿郡大业七年自江都乘龙舟往涿郡亲征辽唐武徳元年郡废复为幽州之属邑七年改涿县为范阳县大历四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奏请于范阳县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以隶之属幽州都督府
  领县五
  范阳  固安  归义  新城  新昌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幽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 馀以幽州取则不远
  
  开元长庆户口并为属邑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王商涿郡蠡吾人单于谒商仰视大畏之却退天子闻曰此真汉相也 刘备范阳人 张飞涿郡人与关羽俱事先主先主初奔江夏曹操追至长坂飞将三十骑据水㫁桥瞋目横矛曰我张翼徳也可来决敌皆无敢近者 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作座右铭入文选土产
  
  范阳县二十乡本汉涿郡也取涿水以为名汉立郡于此魏文帝改名曰范阳 白带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涿水源出县西土山下东北流经县北五里又东流注圣水应劭注汉书涿水出上谷涿鹿县水西入海十三州志云涿郡南有涿水北至上谷为涿鹿河其支入匈奴中者谓之涿耶水 故广阳国城汉置今废故城在今县西南 西乡城汉县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都乡城 督亢陂在县东南十里刘向别录督亢燕膏腴之地即所𫝊战国时燕太子丹使荆轲赍督亢地图入秦谋杀秦王寻为秦灭也郡国志云陂见有海龙王神祠在焉
  固安县东六十里十二乡本汉方城县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今易州涞水县移固安县于此属幽州取汉固安县以为名唐武徳四年又移治归义县界章信堡贞观元年又移于今治 巨马河在今县西一百十里 圣水在县北五十步 曲洛沟源自督亢陂经县南东注方城泉 督亢亭郡国志引徐野曰方城县有督亢亭 新昌城汉县故城在今县南三十里后汉省其地下湿俗亦谓之陷城 方城县郡国志云在今县南十五里方城故城六国时燕之旧邑也汉改为涿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入涿县北城尚存 益昌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五十里后汉省并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于城内置堡城 临乡县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南五十里临乡故城是后汉省并入方城县也 阳乡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七里是后汉省晋复置为长乡高齐天保七年省并入涿县其城亦谓之长乡故城
  归义县南一百二十里十二乡本汉之易县城属涿郡按今县东南十五里有大故城是燕桓侯之别都魏移于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今县所治高齐天保七年省入鄚县自周及隋其城并属鄚唐武徳五年置归义县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年废义州并县八年归义县仍旧置改属幽州今治也至大历中改隶涿州 易水在县南 易京城在县南十八里其城南临易水按范晔后汉书曰献帝初公孙瓉据幽州先是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瓉以易京地当之乃筑京城以自固曰易京按瓉修营垒楼观临易河通辽海以铁为名乃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垒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寻为袁绍所破后石季龙征慕容隽回而恶其固因毁之即此城也 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新昌县汉县名后废唐大历四年析固安县置
  新城县六十里后唐天成四年析范阳县置
  蓟州
  蓟州渔阳郡今理渔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三度春秋至战国俱属燕秦于此置渔阳郡二汉因之魏晋以降陷于河北只为幽州属邑燕慕容隽后赵刘渊所都至隋开皇初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渔阳郡唐武徳已后废郡复为幽州属邑至开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取古蓟门关以名州天宝元年改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为蓟州
  领县三
  渔阳  三河  玉田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五十里 东至平州三百里 东至会海口一百八十二里 西至幽州二百十里北至废长城塞二百三十五里 南至平州石城县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幽州雍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檀州二百一十七里 东北至平州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戍据开皇长城置
  
  唐天宝户五千三百一十七
  土产
  鹿角胶  人参  远志  白术
  渔阳县三乡本汉旧县古北戎无终子国也按杜预注左传山戎北戎无终三名其种一也其后晋灭山戎即为晋境七国时属燕后以为北平郡唐武徳三年置玄州改属焉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幽州开元中置蓟州于此 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县西北四里神仙传云仙人帛仲理者辽东人也隐居无终山中和神丹又于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又搜神记云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昔雍伯雒阳人父母终葬于无终山山上无水雍伯汲水作义浆行者皆饮三年有一人就饮以石子一升遗之使于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有徐氏为石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许雍伯试求徐笑以为狂乃云以白璧一双当可为婚雍伯至种石处得五双白璧徐氏大惊即以女妻之 燕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悬崖侧有石鼓去地百馀丈望之若数百石囷有石梁贯之鼓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云燕山石鼓鸣则有兵 沽水水经注云沽水迳渔阳故城南合七度水鲍丘水潞水一名潞河是 北平故城隋图经云渔
  阳有北平故城即汉将军李广为郡守出猎遇草中石谓是伏虎引弓射之即是此处
  三河县西六十里今三乡唐开元四年分潞县置属幽州十八年改隶蓟州
  玉田县东南八十里二乡汉无终县属右北平唐乾封二年于废无终县置仍旧名属幽州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玉田县神龙元年割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又属营州十一年又还属幽州十八年隶蓟州
  平州
  平州北平郡今治卢龙县禹贡冀州之域虞十二州为营州之境周官职方又在幽州之地春秋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国地史记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尔雅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战国时斯地属燕秦兼天下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汉因之为辽西郡之肥如县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擅据及子康康子渊俱得辽东之地边外版图皆伏焉晋属辽西郡后魏亦然隋开皇初为右北平郡十年改为州炀帝即位又废州复为郡唐武徳二年废郡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为卢龙县更治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保元年改为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
  元领县三
  卢龙  石城  马城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三千五十五里 东北至榆关守捉一百九十里 自关东北至营州五百里 南至海二百里 西至蓟州三百里 北至上谷八十里 西南至马城县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石城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卢龙塞二百里 东北至营州七里戸
  唐开元户二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唐阳城北平人征拜谏议大夫
  土产
  蔓荆子
  卢龙县本汉肥如县也属辽西郡应劭曰肥子奔燕封于此唐武徳三年省临渝移平州置此仍改肥如县为卢龙县复隋开皇之旧名 蓝山后魏舆地风土记云卢龙西四十九里有蓝山其色蓝翠重垒故名之 碣石山山海经云碣石之山绳水出焉在县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傍故以为名晋太康地理志云秦筑长城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碣石也 临馀山本名临渝山音讹为馀有关通胡之路在今县东一百八十里新妇山九州要记云卢龙柳羌城南有新妇山 卢
  水一名大沮水今名小濡水北自营州柳城县界流入水经注玄水出肥如县北一名玄溪 黄洛水水经注黄洛水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 卑耳谿隋图经按管子云齐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之谿见一人长尺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疾管仲曰登山之神有俞儿霸王之君兴而登山之神见且走马前疾导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 素河水水经注云素河水出令支县蓝山南与新河合 黄洛城殷诸侯之国 令支城汉县属辽西郡废城在今县界令音零支音岐 孤竹城在今县东殷之诸侯即伯夷叔齐之国郡国县道记孤竹城在肥如城南二十里史记谓齐桓公伐山戎北至孤竹国又隋图经云孤竹城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曰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闻君仁善愿见蔵覆明日则见浮棺于津收之乃为改葬吏人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今改葬所尚存祠在山下极岩朝鲜城即箕子受殷封之地今有废城 辽西城汉为郡于此废在今郡东 秦长城秦使蒙恬辅其子扶苏之所筑东西长万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即此城也卢龙道魏志曰曹公北征乌丸田畴自卢龙道引军
  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罡登白狼望柳城即此道也一谓之卢龙塞今在郡城西北二百里望海台汉武所立登之以望海
  石城县西一百四十一里二乡汉旧县取碣石立如城以名之属右北平唐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县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石城县仍汉旧名 碣石始皇使燕人卢生求羡门刻碣石汉武帝登之望海当山顶大石如柱号曰天桥柱远望若立于巨海之内状如人造然非功力所能成也
  马城县南一百七十里二乡唐开元二十八年析卢龙县置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二十
  妫州
  妫州妫州郡今治怀戎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斗虞舜暨周则为幽州之域帝王世纪云涿鹿于周实幽州之域也春秋战国并属燕国汉书地理志曰燕有上谷秦置三十六郡为上谷郡地潘县汉时地晋属广甯郡后魏孝明帝废之北齐置北燕州隋废属涿郡唐武徳七年讨平高开道置北燕州因齐旧名领怀戎一县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因其中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兼管清夷军兵万人天宝元年改为妫州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
  元领县二  今一
  怀戎
  一县废
  妫州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 东至檀州二百五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九十里 西至蔚州二百九十里北至张说新筑长城九十里又云北至广辽城旧名
  云城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蔚州二百四十里东北九十八里至长安城为界户
  唐天宝户二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公孙凤字子鸾上谷人隐居陶然自得 张恂字洪让上谷沮阳人 张长年为汝南太守郡人兄弟分析争一牛讼之长年曰脱有二牛各应得一以家牛与之
  土产
  麝香  桦皮  胡鹿  人参
  怀戎县二乡本汉潘县也属上谷郡晋太康地志潘县更属广甯郡魏孝昌中废高齐天保六年于此置怀戎县唐武徳七年改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北燕州为妫州县属不改 鸡鸣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本名磨笄山昔赵襄子杀代王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鸣鸡山后魏武成帝太后葬于山麓 历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形似覆釡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瞍祠存 桥山山上有祠黄帝葬于此山海经云大荒内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故也梁湘东王临终诗云寂然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大翮山上有王仲庙仲字次仲年少入学而远常先到其师怪之谓不归使人候焉实在家等辈常见次仲捉一小棘木长三尺馀至著屋间欲取辄不见及年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繁多次仲为文简略赴急用之大喜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槛车送之次仲吟咏化为大鸟出车外翻翻然高飞徘徊长引至于西门上山落二翮因名二翮山今水旱祭之蔡邕文曰上谷王仲变古成隶终古行焉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故城涿水出焉 美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城东二百步 小甯城 大甯城班丘仲班或作瑕居于延水侧常卖药于甯百馀年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家皆死人有孔氏者取仲尸弃于延水内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大恐怖叩头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后乘来至甯北方人谓之谪仙地裂沟水经注云晋时地裂遂成沟壑俗谓之分
  界水在今县东北 涿鹿在县南 阪泉史记云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周书云黄帝杀蚩尤于中冀名曰绝辔之野 燕长城史记云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燕之地名 舜井河东亦有此井造阳按汉书武帝破匈奴取河南地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与胡韦昭云地名在上谷晋太康地理记在五原塞之北九里谓之造阳此疑误矣 妫州故城郡治唐天宝后析怀戎县置寻废
  营州
  营州桞城郡今治桞城县按唐开元十道略云舜筑柳城即知虞舜以前已有柳城之名在禹贡为冀州之域在十二州固有营州之称尔雅云齐曰营州又郡国志云地当营室分故曰营州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史记曰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辽西右北平郡秦并天下置辽西郡两汉因之前汉地理志辽西郡领临渝且虑桞城等十四县后汉书云辽西郡乌丸鲜卑蹋顿所居又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云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徳之地也可营创规模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九年遂迁都龙城入新宫十二年号新宫曰和龙宫皝子隽迁都于邺为苻坚所灭后燕慕容垂又居焉慕容熙为北燕冯跋所杀至冯弘大兴元年省辽西郡拓跋后魏又于平州界立辽西郡属平州周建徳中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三年讨平宝宁复以其地置营州炀帝初州废又置柳城郡武徳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及柳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督营辽二州贞观元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崇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万岁通天二年为契丹李万营所陷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仍领渔阳玉田二县开元四年复移还柳城八年又往就渔阳十一年又还柳城旧治天宝元年改为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营州
  元领县一
  柳城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西南至西京四千二百十里 西南至长安五千里 东至辽河南至海三百四十里西至平州七百里 北至秦长城二百七十里至契丹界湿水四百里 东南至保定军旧安东都护二百七十里 西南至平州七百里 西北至契丹界七十里 东北至契丹界九十里自界至契丹牙帐四百里
  
  唐天宝户九百九十七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后魏谷浑字元冲昌黎人父衮勇冠一时 屈遵字子度昌黎人仕魏为中书令 唐李光弼营州柳城人侍中临津王弟光进太子太保凉国公双节在门养母以孝闻
  土产
  豹尾  麝香  绢  畜宜牛马羊豕
  柳城县四乡汉柳城地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慕容皝改为龙城县隋又改为龙山寻又改为柳城县 龙山在郡东南十六国春秋慕容皝十二年黑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寮观龙去二百馀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赦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宫又筑院因起景云殿 扶黎故城在今县东南其地带龙山即慕容皝祭龙之所 鲜卑山在今县东南二百里十六国春秋慕容廆代居辽左故号曰东胡其后雄昌与匈奴并盛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阴复以山为号棘城之东城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之西北一百里与此异山而同名 白狼山魏志曹公引军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未至柳城二百里袁尚袁熙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卒与敌遇公登高望敌阵不整纵兵击之敌众大奔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降汉者二十馀万口郡国志云白狼山一曰鹿首山魏武于此山逢狮子使格之狮子哮吼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至此兽跳上狮子头上狮子伏不敢起于是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鸡狗皆不鸣吠鹿首山渡辽之要路经此 泊滋山公孙凤隐所 长谷十六国春秋云冯跋弟弘为乱而跋惊死弘葬之长谷即此 白狼水魏氏风土记云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此水也 彭卢水一名卢河水即卢龙水也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水经平卢入海舆地志故曰平卢今语讹为彭卢水 徒河城汉县有废城在今郡东北有山曰青山在东北九十里 棘城即颛顼之墟也在郡东南一百七十里 交黎城汉县也属辽西郡后汉为昌黎县 营丘城后魏舆地图记云舜分齐营州之域燕置营丘郡于其城内十六国春秋慕容廆东迁徒河县置营丘郡北镇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斯地西北与奚接正北与契丹接界 医巫闾山祠在县东五十里
  檀州
  檀州今密云郡今治密云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北戎所居汉书地理志曰燕东有渔阳秦并天下渔阳郡不改在汉领白檀等十二县历魏晋如之汉书曰将军李广秉节白檀又魏书曰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乌丸于柳城按续汉书白檀县即右北平今州是也至后魏因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取怀安之义也后周改安州为元州隋图经云开皇初徙玄州于渔阳今渔阳郡是也至十八年又割幽州燕乐密云二县于旧元州置檀州取汉白檀县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安乐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檀州按开元十道要略云以斯地为幽燕之边陲管障塞军五千天宝元年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
  元领县二
  密云  燕乐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六百九十五里 东至霸州二百一十七里 南至幽州潞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长城四十里 东南至蓟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幽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妫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障塞一百一十里
  
  唐天宝户六千六十四
  风俗
  与幽州同
  土产
  贡安东府人参
  密云县九乡本汉厗奚县也汉书地理志厗奚孟康曰厗音题属渔阳郡 桃花山郡国志云桃花山在渔阳西北一十五里 螺山亦名赤城河即沽水也东北塞外流入桑溪水经注云三城水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是
  水有桑溪之名盖源出桑溪故也右经鲍丘水 鲍丘水水经云鲍丘水又东南龙刍溪水是也
  燕乐县东北七十五里四乡本汉厗奚县地名也属渔阳郡按汉厗奚今密云是也后魏于此置广阳郡有长城隋改为长阳郡后废旧治白檀故城唐长夀二年移治新兴城即今治也 石门水水经云石门水在燕乐县与桑溪水合
  燕州
  燕州归应郡今治辽西县星分尾斗秦为上谷郡治历代地土所属与范阳同释名云燕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置在幽州领靺鞨本栗来靺鞨种也隋北蕃风俗记云初开皇中栗来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卒忽赐来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䕶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馀城西北齐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乃燕都之柳城在燕都之北炀帝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并辽西怀远泸河三县以统之取秦汉辽西郡为名也唐武徳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领辽西泸河怀远三县其年废泸河县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内贞观元年废都督府仍省怀远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宝元年改为归徳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
  元领县一
  辽西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西南至长安二千六百一十三里 东至檀州八十里 西至幽州九十里 西至幽州昌平县五十五里 北至大山五里 西南至芹河五里 东南至后魏废易城四十里 西北至干河山五里 东北至宋城镇二十五里
  
  唐天宝户二千四十五
  风俗
  春秋说题辞云箕尾为燕阴气生俗贪利地宜栗土产
  付尾  绵布  栗 货殖传云燕秦千树栗
  辽西县四乡隋大业八年置属辽西郡与郡同在汝罗城故城之间至十一年寄治柳城唐武徳元年郡为燕州县属不改六年燕州寄治幽州县亦迁于今所治置
  威州 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
  威州今治威化县唐武徳元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贞观中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
  元领县一
  威化
  四至八到
  南京道里与涿州同
  
  唐天宝户六百一十一
  威化县于契丹陷营州后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幽州治也
  慎州
  慎州今治逢龙县唐武徳初置隶营州领洓沬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龙初旧隶幽州
  元领县一
  逢龙
  
  唐天宝领户二百五十
  逢龙县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为逢龙县州所治
  思顺州
  思顺州顺义郡今治宾义县唐贞观中置寄治营州南五柳城天宝元年改为顺义郡乾元元年复为顺州两京及四至八到并与范阳同
  元领县一
  宾义
  
  唐天宝户一千六百六十四
  宾义县三乡郡所治在幽州城内 北镇医巫闾山广宁祠接营州界
  归顺州
  归顺州今治怀柔县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荆卿献地图盖谓此地即元顺州之北境开元四年置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领怀柔一县天宝元年改为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归顺州自安禄山之乱此地因陷入胡
  元领县一
  怀柔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蓟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幽州八十五里 西至妫州二百里 北至檀州七十五里 东南至蓟州同上 西南至幽州同上 西北至妫州东北至檀州
  
  唐天宝户一千三十七
  怀柔县州所治
  玄州
  玄州今治静蕃县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万岁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神龙元年复旧今隶幽州
  元领县一
  静蕃
  
  唐天宝领户六百一十八
  静蕃县州治所范阳县之鲁泊村
  崇州
  崇州今治昌黎县唐武徳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营州都督
  元领县一
  昌黎
  
  唐天宝户二百
  昌黎县唐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阳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路城为县
  𡰥宾州
  𡰥宾州今理来苏县唐乾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来苏
  
  唐天宝领户一百三十
  来苏县自徐县还寄治于良乡之广阳城为县
  师州
  师州今理阳师县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还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阳师
  
  唐天宝户三百一十四
  阳师县贞观初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号师州神龙初自青州还寄治良乡之故东闾城为州治县在焉
  鲜州
  鲜州今治宾从县唐武徳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
  元领县一
  宾从
  
  唐天宝领户一百七
  宾从县初治营州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
  带州今治孤竹县唐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孤竹
  
  唐天宝户五百六十九
  孤竹县旧治营州界营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也
  黎州
  黎州今治新黎县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新黎
  
  唐天宝户五百六十九
  新黎县自宋州还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
  沃州今治滨海县载初年中析昌州置处契丹之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州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滨海
  
  唐天宝领户一百五十九
  滨海县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迁于蓟州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
  昌州今治龙山县唐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
  元领县一
  龙山
  
  唐天宝戸二百八十一
  龙山县唐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
  归义州今治归义县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归义
  
  旧领户一百九十五
  归义县在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州所治也
  瑞州
  瑞州今治来远县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于部落咸亨中改为瑞州万岁通天二年迁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来远
  来远县旧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良乡县故广阳城
  信州
  信州今治旧黄龙县万岁通天元年置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黄龙
  
  唐天宝户四百一十四
  黄龙县龙州所治寄治范阳县
  青山州
  青山州今治青山县唐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隶幽州都督府都督治
  元领县一
  青山
  
  旧领户六百三十二
  青山县寄治于范阳县界水门村
  凛州
  凛州唐天宝初置于范阳县界处降胡
  
  旧领户六百四十八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唐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𪟝平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于新城圣历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移安东都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徳后废
  南至东京西南至西京三千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四千六百二十五里
  
  领户一千五百八十二
  新城州都督府 辽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南苏州 本㡳州 盖牟州 代那州 仓岩州磨米州 积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在诸军镇以其酋为都督刺史羁縻之
  右自燕州以下十九州皆东北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冦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今记唐天宝之故迹地理焉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宋 乐史 撰
  剑南西道一
  益州
  益州蜀郡今治成都华阳二县禹贡曰岷嶓既艺沱濳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山今在州界蒙水在雅州界江水在州南 县界沱水在州西南隆唐县界皂里江是也古梁州巴濮庸蜀之地在秦则名汉中巴蜀三郡此其境也虞舜三州亦为梁州之域周官职方氏以梁州合于雍州则为雍州之地蜀于姬周以前南夷地也尚书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安国注八国皆蛮夷戎狄国名羌在西蜀髳微皆巴蜀汉书地理志蜀广汉本南夷周末秦并以为郡按世本山海经扬雄蜀王本纪来敏本蜀论华阳国志十二州志诸言蜀事者虽不悉同参伍其说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始称王者纵目名蚕丛次曰鱼凫其后有王曰杜宇已称帝号望帝自以功徳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蛾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时有荆人鳖冷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鳖冷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雍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徳不相同禅位于鳖冷号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鹃鸟故蜀人闻子鹃鸣曰是我望帝也鳖冷或为鳖多子鹃为子嶲或云杜宇死子规鸣自开明下五叶有开明尚始立宗庙时天生五丁力士能徙山蜀王负力不为战备每一王死五丁辄为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以为墓志今石
      里未有谥号但以五行色为王故其庙称青赤黑白之帝史记秦恵王元年蜀人来朝后八年伐蜀灭之初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恵王欲先伐韩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国者务博其徳三资者偹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使豺狼逐群羊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通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以为危也不如伐蜀恵王曰善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之益强汉高帝六年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元鼎中遣唐蒙略通西南夷更置犍为䍧牱越嶲益州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綂焉释名益厄也其所在之地险厄也应劭地理风俗记云疆壤益广故名益州王莽改益州曰庸部后汉明帝永平十二年以新附置永昌郡续汉书郡国志益州部汉中巴广汉蜀犍为越嶲䍧牱益州永昌凡九郡灵帝又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立汶山郡蜀志灵帝时太常刘焉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初焉建议树牧伯以镇安方夏内求交趾欲避世难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意更在益州谯周巴志云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建安六年立涪陵郡二十一年刘备分巴郡立固陵郡蜀章武元年分广汉立梓潼分犍为立江阳郡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以犍为属国为朱提郡刘禅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分建宁永昌立云南郡分建宁䍧牱立兴右郡分广汉郡至是益州所部十有九郡晋恵帝光熙元年李雄攻成都遂自立十六国春秋曰李雄定成都严柽为蜀郡太守雄即王位迁益州刺史是也又分汉嘉蜀二郡之地立沈黎汉原二郡穆帝永和三年平蜀之后省汉原沈黎二郡又立南阴平郡改汉原为晋兴郡简文帝咸安二年符坚遣邓羌杨安等伐蜀益州诸郡并殁于秦十二年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州郡咸复旧周地图记云梁大宝二年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西魏帝二年平蜀二十一州并入于魏隋图经云仁夀三年分九陇郫孝水三县为濛州玄孝绵竹金水飞为四县为凯州阳安平泉二县及资州资阳为简州炀帝大业二年并废从省来属益州蜀中旧无兔鸽隋开皇元年蜀王杨秀镇益州命左右赍往鸽尚稀而兔已众矣唐武徳元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逢资卭雅嘉眉泸戎会松翼嶲南宁昆恭十九州领成都名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域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又置唐隆隋江二县二年分置卬眉普荣等五州属总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陇三县立濛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徳阳新繁万奉三县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卭十州并督嶲南会宁都督府贞观二年废濛犍二州复以濛州之陇绵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绵嘉简陵雅眉卬八州茂嶲二都督十七年置属县龙朔二年外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仪凤二县其年又置唐昌濛阳二县垂拱二年分雒九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历三年又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管剑南三十八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徳二年十月驾还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徳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皇朝因之为成都府
  元领县十
  成都 华阳 郫县 新都 温江 新繁
  双流 犀浦 广都 灵池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三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十里 东至简州七十里 南至眉陵二州二百里 东南至简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西至彭江导江县界八十七里 西南至蜀州一百里 西北至彭州九陇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汉州一百里
  
  汉朝蜀郡户二十六万八千唐天宝一十六万九百五十皇朝户主八万九千四百三十八客二千四百四十
  风俗
  蜀记云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文汉书曰人食稻鱼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然地沃人骄奢侈颇异人情物态别是一方
  姓氏
  云阳郡三姓 委 言 幸
  人物
  司马相如成都人 张宽字叔文成都人从驾至渭桥在帝后第七车见女子浴乳长七尺心知是天星主祭祀三斋洁则见 李仲元贤人也不夷不恵居乎可否之间此扬雄之言也 王褒蜀人 何武字君公蜀郡郸人御史大夫 扬雄蜀郡成都人 姜诗雒人母好生鱼有涌泉出谷每晚出双鲤以供二母之膳时母食须邻母同食故云二母也 郭乔卿雒人为荆州刺史 王阜成都人为重泉令有鸾鸟集于学宫阙门迁益州太守有神马出滇池河白鸟见 张霸字伯饶数岁知孝养号张曾子七岁通春秋楷即霸子隐于华阴号公超市也 翟酺字子超雒人也谱援神钧命解 李尤字伯仁雒人文华见称贾逵荐有扬雄之风为乐安相 任安绵竹人秦宓绵竹人 禽坚字孟田成都人生而失父及
  壮乃知父为夷所得三出徼外经六年乃遇之 唐李白字太白蜀郡人
  土产
  按十道志云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橘柚之园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文采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纸惟十色竹则九种 卭竹 蒟酱如今之大笔拨 又郡国志云嘉鱼细鳞似鳟鱼蜀中谓之拙鱼蜀郡山中处处有之每年春从石穴出大者长五尺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为饮令人不睡 花有山茶出雅州红类海石榴 海棠花此树尤多繁艳未开时如朱砂烂漫稍白半落如雪天下所无也 桐花色白至大有小鸟燋红翠碧相间毛羽可爱生于花中唯饮其汁不食他物花落遂死人以蜜水饮之或得三四日性乱跳踯多抵触便死土人画桐花凤扇即此类也 旌节花枝直上花红紫层际如旌节叶碧类百合 千叶刺榆红似桃花极大 长乐花红紫小苏许公有赋 荼䕷花香甚可以为酒 九壁锦按游蜀记云成都有壁村出美锦
  旧贡
  薛涛十色笺短而狭才容八行 雪朴硝其色如玉单丝罗 高杼衫段 交梭纱 琵琶捍拨 蜀
  漆铜盆 菜有龙葵
  今贡
  绫出成都华阳新都新繁郫县 罗出广都双流温江 高杼布出新都 丝出郫县 裨布衫段出新都 柘蚕丝出犀浦 絁绵绢布麻十县皆出
  成都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九乡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扬雄蜀本纪云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卿徙居成都秦恵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华阳县旧二十乡今十六乡本成都县地唐贞观十年分成都县之东偏置蜀县在郭下乾元元年玄宗狩蜀驻跸成都改为华阳县 武担山在府西北一百二十步一名武都山蜀记云武都山精化为女子美而艳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作东平之歌以悦之无几物故蜀王乃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一石厚五寸径五尺莹彻号曰石镜王见悲悼遂作臾邪之歌龙归之曲今都内及毗桥侧有一折石长丈许云是五丁担土担也 江渎祠在县南上四里汉郊祀志云秦并天下立江水祠于蜀至今岁祀焉 蜀山萧广济孝子传杜孝巴郡人也少失父养母以孝称母喜鱼孝曽役在成都因截一竹筒盛鱼二头以草塞之祝曰我母必得此鱼因投中流妇因出渚汲见竹筒横来触岸异而取视之见二鱼曰必我婿所寄熟进姑闻者叹其至感 濯锦江即蜀江水至此濯锦锦彩鲜润于他水故曰濯锦江 二江秦李冰穿二江于成都城中皆可行舟今谓内江外江是也带二江之双流故有双流县焉又按风俗通云秦昭王遣李冰为蜀太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每岁须童女二人不然为水灾冰因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前劝酒酒杯常竭冰厉声责之因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斗太极当相助也若知南向腰中正白者即我也顷复斗主簿因刺杀北面江神从此绝其患矣后民思其恵今有祠存 都江水在府西四里一名粉水以此水作粉鲜洁于他 金堤九州要记云金堤即李冰所筑堤岸有石如猪 万岁池在府北八里昔张仪筑都城于此取土因成池后人呼为万岁池 七星桥华阳国志云太守李冰造七星桥以上应七星故光武伐公孙述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星间其铁钉皆从荆州载来作此桥 南江桥亦名安乐桥在城南二十五步宋李武以桥为安乐寺改名安乐桥十六国春秋李特将起童谣云江桥头阙下里成都北门十八子盖指李特也江桥即此桥七星桥之一 万里桥在州南二里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泉也汉使费袆聘吴诸葛亮祖之袆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故曰万里桥又按唐史玄宗狩蜀至成都适万里桥上问桥名左右对曰万里桥上因叹曰开元末僧一行谓朕曰更二十年国有难陛下当巡游至万里之外此是也由是驻跸成都七星桥之二 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又名笮桥以竹索为之因名 市桥在州西四里常璩云石牛门曰市桥下有石犀潜渊中李膺益州记云汉旧州市在桥南因以名华阳国志云后汉大司马吴汉征公孙述述妺婿延岑伪遣鼓角麾帜渡市桥挑战汉兵争观延岑纵兵出吴汉军后袭击大破之即此桥是也七星桥之五 升仙桥在城北十里华阳国志云升仙桥送客观即司马相如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竺桥华阳国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徐康晋志桓温伐蜀战于竺桥参军袭护战没众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乘之遂入少城 学射山一名斛山在县北十五里李膺益州记斛石山有两女冢 汶江一名竺桥水一名流江亦曰外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入汉沟洫志蜀中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田民享其利 成都城周地图经云初张仪筑城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掘巡成大池龟乃伏于中每出则州境有贼刺史或病 西门楼任豫记曰诸楼年代既久榱桷非昔唯西门一楼独有补葺张仪时旧犹存 文翁学堂一名周公礼殿华阳国志云文翁立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堂在城南后学堂遇火太守陈留高朕更修立又增造一石室任豫云其药炉节制犹古建堂基高六尺厦屋三间皆图画古人之像及礼器瑞物堂西有二石李膺记云后汉中平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惟此堂熛焰不及构制虽古巧异特奇 少城在县南一百步李膺记云与大城俱筑唯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故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于其西扬雄蜀本记成都本赤里街张若陟置少城内张孟阳诗郁郁小城内峩峩百族居即闻扬子宅相见长卿庐 阳城门李膺记云少城有九门南面三门最东曰阳城门次西曰宣明门蜀时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也重阁复道跨阳城门故左思赋云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宁蜀城臧茔绪晋书穆帝纪永和八年平西将军周抚攻涪八月戊午克之萧敬文益州平以三蜀流人立宁蜀晋昌二郡 石牛舆地志云邓艾庙南有牛即秦恵王遗蜀王者 石犀李膺云市北有石牛李冰所立华阳国志外作石犀以厌水精穿石犀镇以江南命曰犀牛里 武担山俗曰石笋在郭内州城西门之外大街中益部耆旧传云公孙述时武担石折任文公叹曰西方智士死吾当应之岁中卒 千秋池任豫记在城东冬夏不竭名曰千秋池𭥦迁水李膺记云𭥦迁水起自始昌堰堰有两人中
  流即𭥦迁 青羊肆蜀本记云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徳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以成都郡青羊肆寻吾今为青羊观也 二台益州记云昇迁亭夹路有二台一名望乡台在县北九里 孔子庙昔司马相如教授于此 健儿庙后汉朱遵拒公孙述战死后吴汉破述乃为立庙今系祀典 相如宅在州西四里蜀记云相如宅在市桥西即文君当垆涤器处又益部耆旧传云宅在少城中笮桥下有百许步是也又有琴台在焉今为金花等寺 读书台在县一里诸葛亮相蜀筑此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 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严君平宅在州西一里耆旧传曰卜肆之井犹存今为普贤祠 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 锦城华阳国志云成都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宫也命曰锦里 赤里街蜀都记云成都之南街名赤里 贞移观即方平得道处也 秦宓汉之名儒蜀守夏侯纂三谒不见因名其里为造里 东陵即蜀先主刘备陵也今有祠存号曰东陵神 污池一名摩诃池昔萧摩诃所置在锦城西 望帝祠在府西南五里齐永宁末刺史刘仲连置 先主祠在府八里恵陵东西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故相国李回在镇更改置守陵户四时祭祀 诸葛武侯祠在先帝庙西府城西有故宅 关侯祠张飞祠俱在府西南七里恵陵左右宋庐陵王立李冰祠在府西南三里为蜀郡太守有功及唐节帅李徳裕重立祠宇 瞿君祠在县东六里得仙与家人别系龙于此 李膺宅在府西三里或云是姜维宅 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 蒋琬宅在县东七里杜甫宅在郭西外地属犀浦县按浣花溪地有百花潭 玉局潭在城南柳堤玉局观内张道陵得道之所其一也
  郫县西五十里依旧三十六乡古郫邑也秦灭蜀后因而县之汉地理志郫属蜀郡李膺记郫县益州之胜邑古城在今县北隋仁夀三年分置濛州以县属之大业二年州省县益 连理竹梁天监起居注云十六年连理竹生益州郫县王家围外连理并干 郫江一名都江一名成都江
  新都县东北西十八里依旧三十乡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后置新都郡故城在今县东太康中又为县隋移于此治 丽元山平地特起四绝高三丈有石镜双广五尺常掘其下至水而未臻其极 新妇泉李膺益州记云在县东北五里有新妇泉什邡县界亦有新妇水初二妇勤于奉养晨夜负汲不惮冰雪久之泉为涌出故以名泉 八阵图在县北三十里蜀志诸葛亮传曰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李膺益州记云稚子阙北五里武侯八阵图上城西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也
  温江县西五十七里依旧二十四乡本汉郫县地周地图记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为万春县唐贞观五年为温江县 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清城界流入俗谓之温江也 泯江在县西二里
  新繁县西北六十里旧三十乡今二十八乡本汉繁县蜀志刘禅延熙十年凉州胡率众降禅居之繁县以县户于此而繁俗谓之新繁至是县名因俗而改 三菁山山下有桃关 沲江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孔安国注云江东南流沱东行郑注云此沱尾入江不于江出汉书地理志禹贡江沱在郫县西东入大江尔雅云江为沱李巡注江溢出流为沱郭璞尔雅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晋太康地志云江沱在繁县萧广济注江赋云触玉垒山东为沱据汉书沟洫志郫江郡秦时蜀守李冰所凿非禹贡之江沱明矣
  双流县西南四十里旧三十乡今二十乡本汉广都县地华阳国志元朔二年置蜀属郡避隋炀帝讳改为双流县以县在二江之间故以名县 宜城山在县东南一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宜山在牛饮水南三十里今按紫草冈冈阜相属高百馀步连八陵州贵平县界也清水在县北十里改名牛饮水李膺益州记云牛饮水之末流也水名客舍昔程郑家于此每群牛饮江为之竭故名 色水在县西五里源出岷江李膺益州记云鸭虵桥西五里枇杷桥也 公孙述墓在县西四十里高三丈墓内铜作网结虽遭乱世莫能侵毁
  犀浦县西二十七里旧二十四乡今二十乡周垂拱二年割成都之西鄙置盖因李冰所造石犀以名县 蒋桥益州记云蒋琬宅于此因以名桥
  广都县南二十七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蜀志云汉元朔二年置李膺益州记云成都新都蜀都号三都此都即一也隋仁夀元年避隋炀帝讳改为双流唐龙朔二年长史乔师望奏析双流县又置广都县于旧县南一十二里 大塔山阴引道益州山川图引李膺记云阿育王使鬼兵造八万四千塔雒县广都晋原各有一也 盘古祠徐整三五历记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八万四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日长一丈如此满八万四千岁天极高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也
  灵池县东六十里依旧十五乡本汉新都县地唐圣历三年分属县置为东阳县天宝元年改为灵池县 分栋山在县东上十五里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州东地入静戎军 灵泉池在县南三十五里唐初泉涌出县因此为名 石虎池在县南二十里池上有怪石如虎形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
  宋 乐史 撰
  剑南西道二
  彭州
  彭州汉阳郡今理九陇县秦二汉属蜀𨛦晋以后又为蜀宁蜀二郡之地梁天监中置东益州至后周武帝废州又为九陇郡隋初郡废复置濛州取濛水为名至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𨛦周垂拱二年分益州之九陇等四县置彭州取古天彭关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濛阳郡乾元元年为彭州益州志云彭之地号小郫土地肥良比之郫邑也
  元领县四
  九陇 濛阳 永昌
  一县割出
  导江入永康军
  州境
  东西九十三里 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 西至西京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东至长安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东至汉州七十五里 西至永康军导江县六十里南至益州郫县四十二里 北至汉州什邡县七十里 东南至益州一百五里 西北取灌口路至茂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蜀州青城县七十八里西北至茂州汶川县二百七十四里
  
  唐开元户五万五千九百皇朝户主二万六千三百九客七千六百八十
  风俗
  与益州仝
  人物无
  土产
  麸金 续断 升麻 茶
  按茶谱云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市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又茶经云茶出彭州九陇县马鞍山至徳寺堋口镇者与襄州茶同味
  九陇县依旧三十乡州所理汉繁地宋置晋夀郡古城在县西北三里梁置东益州后魏为天水郡仍改为九陇以九陇山为名隋初于县东二里置濛州大业省唐武徳三年又置濛州领九陇绵竹导江三县贞观初省县属益州垂拱二年于县置彭州 白鹿山在县北五十里周地图记云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群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麛所趋险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旷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后往寻之不知所在 五龙山有神溪水云是伯阳登山𠻳此神水今为溪源五龙山多木莲花 九陇山屈曲九折故有九陇之名自唐昌县连亘至县界有险峻崖谷人所罕到者鸣猿谷清风岭鸭子鼻 王子城即汉封雍子齿于此城 灌口镇镇城西有玉女神祠祠之西有蜀守李冰祠存 卓王孙桥在县界 月满山在县界 天水故城后魏无东益州改天水郡为九陇即以九陇山为名 葛□山在县北四十八里周地图记云上有葛永□治永□学道于此山 丽元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李膺记云蕃蠡学道于此山上升仙也 两岐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李膺记云此山出木堪为舡本㟍岐山语讹为两岐山 两岐水 庶桑口安国城 周夷王墓已上皆在县界
  永昌县西三十里依旧二十三乡唐仪凤二年割导江九陇于益州郫县界置唐昌属益州垂拱二年属彭州长夀三年改为唐昌神龙初复旧名梁开平三年改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普天福初为彭山县后复旧今为永昌县 九陇山其山连岫盘纡东入县界 都江水在县西八里夏书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李膺记云沱水入都田江入成都田江此水是也
  濛阳县东三十九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四乡唐仪凤二年割九陇雒新都新繁什邡等县于九陇界濛江之北置故曰濛阳属益州垂拱三年来属 弥濛水在县南二百五十步源出九陇县㟍岐水李膺记云昔有人姓侯兄弟五人住此水侧皆武勇家居殷富俗人呼为五侯水 夷王墓在县西北二十里
  汉州
  汉州徳阳郡今理雒县土地同益州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兼彭益州领郡国十二理于此晋分广汉始置新都𨛦而州废宋齐又为广汉郡隋初郡废以其地并入蜀𨛦唐垂拱三年分益州雒县等五县复立汉州天宝元年改为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汉州按蜀记云益州谓之三蜀广汉其一也
  元领县五 今四
  雒县 什邡 绵竹 徳阳
  一县割出
  金堂入怀安军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二里 南北二百三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五百三十六里 东至西京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东至长安一千二百里 东至梓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益州一百里 正西微南至彭州一百里 北至绵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金水县界六十八里 西南至益州一百里 西北至彭州九陇县界六十五里 东北至绵州一百八十五里户
  唐开元户六万九千五皇朝户主四万八千五百一十八客一万二百六十
  风俗
  同益州
  人物列在益州卷内
  土产
  纻布 弥牟布 纹绫 芩根鞋 合簟
  雒县三十乡汉旧县属广汉𨛦后汉置益州治于雒晋置新都𨛦宋齐为广汉郡垂拱二年置汉州皆治雒县石亭水李膺益州记云石亭水今入县界 故雒城
  范晔后汉书曰洛城南每遇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和帝时陈罢为太守敕县宰收葬骸骨哭声遂绝矣君平卜台豫任记云广汉郡雁桥东有严君平卜处土台高数丈 雁桥李膺记云张任与刘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败是此也 犀桥李膺益州记云广汉郡北一里半有犀桥即白鱼水也 铜宫山昔邓通铸钱于此 雒水水性刚宜淬刀与信州割溪同雒字元从水汉火徳忌水故改雒从隹 七星桥昔秦李冰闻江置七星桥桥各一鐡锁上应七星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君宜在七星间谓五星日月云 华津水自费阳淫浩城经九陇分为九枝其源出绵竹县紫岩山是也 湔阳故城汉县废城在县南 西五城宋元嘉九年以旧五城置新都郡复于此置西五城 蜀侯神即蜀侯禅之神
  什邡县北四十里旧二十五乡今二十三乡本汉旧县属广汉𨛦后周为方亭县唐武徳二年改为什邡县旧置在雍齿城今于城北四十步立县雍齿即汉什邡侯浽江水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源出县北洛通山李膺
  以此水为洛水浽江即石亭水盖是洛水枝流也汉书地理志章山洛水所出今按洛水发源或洛通山或九陇县界鹿堂山也 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步汉书封雍齿国汉书高帝六年封齿为什邡侯至汉元鼎五年以酎金国除也 通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华阳国志云李冰导洛水于洛通山山有祠古老传云苻坚有子避难死于洛通山因立祠 罗江水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源出彭州九陇县两岐下经县界入雒县亦名县江水新妇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膺记云南阳郡南七
  里有新妇水故老传云昔有新妇勤于侍奉负汲水远不辞冰雪泉为之涌出故曰新妇水流合廉江水 雍齿墓在县南一里李膺记云墓高四丈阔四亩有石麒麟二 南阳郡故城在县西二十三里李膺记云南阳汉中李雄乱蜀遣李夀尽掠汉川五千馀家流寓于此晋太康元年立郡后三年废 马融墓在县西二十里高三丈汉顺帝时马融为南郡太守死葬于此有碑字已磨灭
  绵竹县北九十五里旧二十乡今十四乡汉县蜀广汉郡隋开皇三年徙晋熙郡城改为晋熙县十八年改为孝水县以境为姜诗泉也大业二年改为绵竹县唐武徳三年属濛州州废来属 紫岩山汉志云绵竹县紫岩山绵水所出 鹿堂山李膺益州记云岸有隙出神泉若诣者精志则泉流奔涌其信道不笃便清源顿竭也 武侯池李膺益州记云东武山有池出白莼冬夏帯丝肥美为一州最宋元嘉末刺史陆岩常献文帝敕月一献周地图记云是诸葛菜也 遗锦后汉闫宪字孟度为绵竹令邑人夜行得遗锦二十五疋平明送县宪曰得行遗物是大赐也何为将来曰县有明府犯此则惭 君平池古老传云是君平宅陷而成池 庚除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即张道龄二十四化之一也山有二石室天宝七年敕置庚除观今废 绵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当县紫微山常璩国志云绵水入雒县东流过资中 姜诗泉并有碑存即诗之宅家在沉乡母好鱼诗至孝感通泉涌舍侧每旦辄出鲤鱼一双即此泉也
  徳阳县东北五十里依旧十五乡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立徳阳周闵帝元年废唐武徳三年分雒县复置昔魏将邓艾破蜀将于此 邓艾平蜀京观一名平蜀台以景元四年入蜀破诸葛瞻因筑台以为京观秦宓宅李膺记云三造亭秦子敕之旧宅也太守夏侯纂三造门故以为名按其宅绵水冲毁仅有馀迹 浮中山在县北三十里益州记云南阴平乡东有浮中山母芳春游人登赏谓之迎春㟠四面断绝 鹿头山自绵州罗江县界迤逦入县界古老云昔有张鹿头于此造宅山因以为名 绵竹县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李膺益州记云石子头二十里即故绵竹县城诸葛瞻埋人脚战处也
  永康军
  永康军今理灌口镇本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地唐贞观十年立为镇静军管四乡皇朝干徳三年平蜀四年改为永安军仍割蜀之青城彭州之导江二县隶焉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永康军
  领县二
  青城 导江
  军境
  东西六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六百二十里 东至西京三千二百里 东至长安二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道江一十八里 西至蚕崖关茂州汶川县界十七里汶川县二百六里 南至本军青城县四十里从青城至蜀州五十五里 北至茂州汶川县二百二十六里西南至青城县大面山后水为界 东南至蜀州九十里 东北至九陇县二百十六里
  
  旧户载彭蜀二州籍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客五千八百五十七
  风俗
  同益州
  人物无
  土产
  旧贡交梭布 马鞭 草药有紫背龙芽 白背龙芽 大鹤仙 小鹤仙
  导江县东十八里二十一乡本属都安县地太康地志云云都安属汶山郡周武帝天和三年废汶山郡以县并入益州之郫县别于灌口置汶山县唐武徳元年改为盘龙县寻改为导江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乃自灌口移于旧邑 玉垒山湔水所出郭璞江赋云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李膺益州记云在沉黎郡去蜀城南八百里在县西北二十九里 灌口山在西岭天彭关李膺益州记云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谓天彭关两石对立如阙号曰天彭 渃城古都安县城也 蚕岩阙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周武帝天和二年立 天彭山扬雄蜀记云李冰秦时为蜀守渭汶山为天彭关号曰天彭门云云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 盘龙山李膺益州志云山土色黄盘回有龙形故曰盘龙山 走金山李膺记云尧时洪水民奔于是山而获金故曰走金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因名之 石□
  真切一名门水 都安堰一名湔堰李冰拥江作堋蜀人谓堰为堋 玉女房李膺记云其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廊庑堂室屈曲似若神功非人力矣 犍尾堰索桥李冰祠在县三十三里为蜀太守 望帝祠在县西二十六里灌口镇 司马相如墓在县东十里青城县西南四十里十五乡本汉江源县地李膺记云齐武帝永明初置齐墓县周地图记武帝天和四年改齐墓为青城县因山为名 青城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道书福地志云上有没溺池有甘露芝草玉匮经曰此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黄帝所奉拜为五岳丈人黄帝刻石拜谒纂书犹存又有石日月象天师立青城治于其中 圣母山在县西山高二千馀丈周围三十里南有深洞 傍便山在县西高下与青城山连接当吐蕃之界豁谷深䆳夏积冰雪此山所谓隔中外也大皂水自灌口下县北流入温江县界成都记云江水出羊䏝山北连接甘松至灌口 三石人蜀志云李冰为三石人在青城县北立于水中以厌水灾 味江水源出青城县西长乐山下江中有大石高数丈号大坎有小石在下亦高数丈为小坎水美人争饮之因为名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
  宋 乐史 撰
  剑南西道三
  眉州
  眉州通义郡今理通义县禹贡为梁州之域古夜郎地汉武帝开西南边立为犍为郡其地接焉今嘉州是也后又为武阳县之南境地立后汉三国及晋宋齐因之梁普通中于此置齐通𨛦及青州义取青城山为称后魏废帝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峩眉山为名隋初仍之大业初州废因其地入眉山郡之通义县唐武徳二年割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城南安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贞观二年置隆山县天宝元年改为通义乾元元年复为眉州
  元领县五
  通义 彭山 洪雅 青城 丹棱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四里 东北一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四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陵州七十里 西至卭州二百里 南至嘉州一百四十里 北至成都府二百里 东南至陵州一百里西南至雅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卭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陵州籍县一百一十二里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五百皇朝户主三万一千六百六十五客三万一千二百五十八
  风俗
  与成都府仝
  人物
  朱遵字孝仲犍为武阳人率兵拒公孙述绊马战死赠复汉将军 张纲武阳人顺帝时人其一也杨义字文然武阳人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
  土产
  麸金 秫黍 茶
  按茶经云眉州洪雅昌阖州棱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其散者业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
  通义县元二十乡本汉犍为县地又为汉武阳县地后魏恭帝二年置通义县在眉州北二十里属齐通郡周明帝二年废齐通郡为安乐县仍旧属其后又改为齐通县隋开皇四年改齐通为广通仁夀元年隶嘉州二年于县再立眉州 蟆颐山在州东七里形如虾蟆颐白虎山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其山壁立西临导江
  水华阳国志云秦昭王时白虎为害募人杀之廖仲药秦精等射中之山因此为名下有白虎潭 多棱川在县西南七十里南接青神县界 导江水在县东四里难江水在县西南五十二里源在丹棱县本名拥江
  水入当县号难江以其水峻急难渡为名
  彭山县北六十里元十九乡本汉武阳县地属犍为郡扬雄蜀记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获之即此处也晋永和中置西江阳郡后魏増置灵石郡后周为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以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隆山县以陵州为隆山郡县属焉唐贞观二十年改为彭山属眉州 彭女山在县东北十里华阳国志云彭祖冡及祠在此后汉岑彭死于此又名彭亡山亦名平模山 鼎鼻山一名鱼山上有城亦名鼎鼻其城消灭李膺记云周徳既衰九鼎沦没此山下江中或见其鼻因以为名宋将朱龄石伐蜀寨于此 北平山在县西北三十四里李膺益州记云张道龄得仙于此龄有二十四化此山是其一也 崌崃山在县东北十二里导江从山南合流下大江一名汶江又名导江江图云江水经鼎鱼李膺云下山有滩昔周衰九鼎沦没其一在此冬夏恒深九尺毎云开风息静淡则晓然见常璩云宝鼎见在江上㡣洲括地志云鼎山北有龙洲东接导江 鱼凫津在
  县东北二里一名彭女津在彭亡山南居导江皂江等水会之处按南北八郡志云犍为有鱼凫津数百步黄龙庙在县东二十八里在长江村导江东岸华阳国志云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仍立庙石碑今在 系龙桥周地图记云彭山县北四里有治水西有系龙桥仙人瞿君乘龙从峨眉山来往以龙系桥 故武阳城在县东北十五里相传云秦惠王时张仪所筑冯翊王庙在县五里古老传云冯翊王郭子明墓按
  汉书功臣非赐姓者不得封王恐此非寔又汉武帝元封六年益州昆明反使将军郭昌击之未审是何人张纲墓在崌崃山东一百五十步纲犍为武阳人也乐城黎城按唐开元十道要略云汉何城为蜀𨛦太守理于此时𨛦邑凋残人物穷困乃以已禄米施惠百姓此数城之民由是获存临别百姓以白米培塡曰荷君父之恩无以报后之州郡有职田始于此
  洪雅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六乡今十六乡萧齐齐乐𨛦之南周武天和二年攘夷獠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武徳九年置犍州贞观初州废县属眉州县在洪雅州由此为名 夷獠誓碑在县市中车㟠山在县西南二百里西入卢山郡下有车冈川金釜山在县界南二十三里下临平羌冈古老相传
  昔有主簿于此炼金丹故曰金釡山亦名主簿山 洪雅川东去屈曲一百三十里接嘉州夹江界 平羌水源出卢山县浮图山经严道入当县界亦曰青衣 澭甘水源从可募山谷涌出县西北三十里流入丹棱界合平羌水
  丹棱县南六十里元十二乡本汉齐之齐梁郡后周改为洪雅县隋析为丹棱属嘉州武徳二年来属 龙鹤山华阳国志云丹棱县西北十五里有龙鹤山 夷郎川在县东三十里与县相连俗传云夷郎平也言土地平郎土人语讹故曰夷郎川胡柰山在县北十里 三菁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其山不连外境 思濛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出蒲周山泉东流入通义县 废齐乐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地啚云昔齐乐郡城周明帝罢以为齐乐
  青神县南六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县临青衣冈西魏分置青神县本治思蒙水口唐武徳八年移于今理属眉州𨛦国志云汉武帝使唐蒙破西南夷即路始于此邑也 北界山在县北十八里东至思蒙水北至通义县界李膺记云南安武阳二县于此山分界 多棱山在县西南四十一里东至多棱川蜀川县在川中心舆地志云后汉安帝置易州广汉
  嘉州是为三蜀嘉州见在川中故名蜀川 多棱川在县西三十四里其川今有獠居 鱼虵水在县东北十二里从棱州贵平县木梓山流入当县合导江水有鱼似虵 故青神城在今青城县南二十里青城𨛦所居也周武帝保定二年更于其南五十步别筑城移之
  嘉州
  嘉州犍为郡今理龙游县禹贡梁州之域夜郎国史记云汉武使唐蒙伐西戎得夜郎遂立犍为郡历汉晋宋齐皆因之不改后魏道武帝于此立眉州取峩眉山为名寻改青州以青衣水为名末年分青州平羌等县为嘉州以其郡土嘉大为称后复避九州之额也后周于此置平羌𨛦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废州复立眉山郡唐武徳元年复立嘉州因魏之名领㡣游平羌夹江峨眉玉津绥山通义洪雅丹棱青神南安十一县置眉州贞观六年割资官属荣州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为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犍为郡乾元元年复为嘉州三月劔南节度使卢元𥙿请升为中都督府寻罢
  元领县七
  龙游 夹江 犍为 平羌 峩眉 玉津 罗目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七百三十里 东至荣州二百十里 西南戎州界山岭险峻未详里数 西至眉州洪雅县界九十里 北至眉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戎州水陆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嶲州生蛮界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眉州雅界一百六十里
  
  唐开元户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九皇朝户主五千六百九十一客二万三千二百七
  风俗
  尚书武成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人孔安国注云八国皆蛮夷戎狄也州民与夷獠错居华人其风尚侈其俗好文夷人椎髻跣足短衣衽酷信鬼神以竹木为楼居不知礼义法律不能拘
  人物无
  土产
  古贡 水波绫 乌头绫 苓根 红花 今贡麸金 紫葛 巴豆 药有金毛狗脊 丁公藤
  龙游县元十二乡本汉青衣道在大江之西即青衣水合江之所接青衣水濯衣即青故曰青衣道汉制县领夷曰道汉为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县仍置平羌𨛦隋开皇三年罢郡为嘉州四年改为峩眉县九年改为青衣县取汉青衣县为名十三年改为龙游隋伐陈有龙见江水引军而改名大江一名汶江俗名通江自平羌县界流入水经
  云江东南过犍为武阳县南青衣水从西南注之又云东至南安为璧玉津 沫水自阳山县流入汉书沟洫志蜀守李冰凿离𡺾避沫水之害晋灼云𡺾古塠字 石二阙郡国志云龙游县有二石阙即汉武帝使唐蒙下夜郎而置焉 石堂溪水在县东一里源出溪泉流入明月湖亭退入流花桥合导江夹江县西北七十五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南安县地即封宣虎侯之地隋开皇十二年分龙游平羌二县置于泾上临江水故号夹江属嘉州唐武徳元年移就今理在泾水之东平羌水西南对峩眉北连象耳 平羌化山在县西十里图经云天下二十四化此其一也道士常正一得道此山丹灶履迹犹存 洪雅江在县东六十步
  犍为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九乡今四乡本汉犍为郡因山为名周宝定三年于沉犀下置沉犀州益州地理志云昔有犀牛渡江到此山而沉故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废沉犀州于大鹿山下置犍为县旧在武阳故城后属戎州唐上元元年隶嘉州天福元年獠叛移于江西岸县南临大江 惩非津在县南二十里渡导江水 沉犀山在县山南五里昔有犀渡到此沉一名沉犀滩 导江水在县东二十步自玉津县界来经本县一百三十里入戎州义宾县界 石人蜀记云昔诸葛亮南征蛮中十里刻一石人今黎嶲之路尚有存者
  平羌县北三十里旧四乡今五乡本汉平羌戍在营州应零县理深谷戍是也周保定元年置平羌县因平羌山为名属平羌郡隋开皇三年罢以县属嘉州仁夀元年獠叛大业七年移就夹江宝历二年又于 开峡驿去旧县十五里 青衣津南去县四十里渡导江水青衣神益州记云神号雷捶庙班固以为离堆下有石室名玉女房盖此神也 青衣山在县南四十里导江洙水平羌水岷江水会于山下 导江水在县西二十步四望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陵州仁夀县界来经县界合大江
  熊耳水一名熊耳峡古老云武侯凿山开道即是熊耳峡东即古道
  峩眉县西九十里旧六乡今五乡本南安县即青衣道地也任豫益州记峨眉山在南安界今县在南安之西峩眉之东隋开皇九年立峩眉山以山为名唐乾元三年獠叛移就峩眉观东合县理是也 峩眉山按益州记云峩眉山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状似蛾眉张华博物志以为牙门山东峯石穴深数里出锺乳常有人持火入穴有蝙蝠大如箕来扑火穴中有水流冬夏不歇此山之外又有小峩眉山 龙池李膺记峨眉山下有池袤十里号龙池
  玉津县东南三十里元八乡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注水经云东为璧玉津常璩华阳国志云蜀有七津左思蜀都赋云东越玉津在县东北三十里隔后江 导江水在县西五里石羊津在县东十里渡导江水 石犀潭在县东南三十里鐡地山下北壁有洞穴有大石状如犀牛罗目县西南九十五里元八乡唐麟徳二年置沐州及罗目县取夷中罗目山为名上元三年俱废仪凤三年又置县属嘉州罗目去州西南二百七十里伪蜀明徳三年獠乱移于今所皇朝干徳四年废属峩眉县 陇宁山在县东南七里神仙传云宿山图者陇西人也采药此山服之羽化 小峩眉山在县南十里峩眉山之亚者小铜梁在县西五里 罗蒙山在旧县北三里俗
  语呼讹为罗目山 秦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昔秦恵王伐蜀移秦人万家以实蜀中秦人思秦之泾水乃呼此水为泾水唐天宝六年改为秦水 夷惜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嶲州界中有嘉鱼长三尺每年二月随水而下八月逆水而上入穴蜀都赋云嘉鱼出于丙穴盖此也 大渡河一名沫水在县南一百八十步源出嶲州界来经县东入龙游县界水出□金 嘉树在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滩两树对植围各三尺一干上引横枝亘二丈围径相援连理阴庇百尺其木名黄葛号嘉树 废绥山县在州西四十里汉为武阳县地有废城在今县东隋招慰生獠于此置绥山县因山为名绥山列仙传葛由周威王时好刻木为牛卖之一日
  骑木牛见人蜀中王侯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峩眉山西南其高无极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谚云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沫水华阳国志青衣沫水出濛山下㐲行地中会江于南安水脉漂疾李冰为蜀守乃发卒凿平涸崖时水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即此水也水中出麸金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四
  邛州
  卭州临邛郡今理临邛县禹贡梁州之域汉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垒栅为域以税生獠名曰蒲口顿周地图纪云梁武陵王萧纪于蒲水口始置邛州取南界卭来山以为名未为郡县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又置临卭蒲源蒲阳濛山四郡以属之蒲阳郡领依政一县按此前卭州在今西南二里无复其迹周闵帝元年移于今所隋初废郡复为依政县唐武徳元年割雅州之依政临卭临溪火井蒲江五县置卭州于依政县三年又置安仁县显庆二年移州治于临卭咸亨二年置大邑县天宝元年改为临卭郡乾元元年复为卭州
  元领县七
  临卭 大邑 火井 蒲江 安仁 临溪 依政州境
  东西二百八里 南北一百二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江二千十里 东至蜀州一百十里 南至眉州二百里 西南至羌戎界一百三十里以山为界以西无郡县相接绝于道路北至蜀州六十里 东南至眉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雅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羌夷界一百二十里道路崄阻更无郡县 东北至蜀州一百十里戸
  唐开元元年四万二千一百七皇朝户主三万八千四百九十七
  风俗
  此𨛦与夷獠相杂愈于诸郡
  人物
  林闾字公孺临卭人善古学古者天子𬨎车之使刘向等不详其义惟闾与严君平知之曰此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使人君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土产
  丝布 细葛 红花 续断 茶
  按茶经卭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畨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畨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又故伐蜀记云镇南焦葛上者匹值十千
  临卭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秦汉县汉属蜀郡卭水出严道卭来山入青衣江故云临卭魏废晋穆帝平李子仁于益州唐隆县地又置临卭县后魏平蜀自唐隆县移临卭县城又于此立临卭𨛦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卭州仁夀元年移于今州理所 铜官山史记蜀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夫妻推辇而行曰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踆鸱乃求远迁致之临卭即鐡山铸钱即此山也山出木莲花树附萼不异水之芬芳 火井在县故城八里博物志云临卭火井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入以家火即㓕迄今不复然蜀都赋云火井沉荧于幽泉是也华阳国志云人欲其火出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㷔出通燿数十里又十道要记云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即水中自有㷔耳 卭池李膺益州记曰临卭郡下有老姥家甚贫孤独每食辄有一小虵头上有角在袢之间母怜而饲之后渐长大丈馀县令有马为此蛇吸之令因大怒收姥姥云休床下遂令发掘愈深而无所见令乃杀母其蛇因夣于令曰可故杀老姥当报仇耳因此每夜常闻风雨之声四十馀日一夕百姓相见咸惊皆言汝头那得带鱼相逢皆如此言是夜方四十里一时俱䧟为湖土人谓之卭河亦曰卭池其母之故宅独不没至今犹存渔人采捕必依止宿又言此水清至底犹时见城郭楼槛宛然 卭竹蜀记汉张骞奉使寻河源得高节竹植于卭山今沿岭皆是堪为杖号曰卭竹杖 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基方十里民耕往往得铜铁 古桃山 胡如水 大并水 石盘戍并在县界
  大邑县西北六十九里旧十五乡今十乡唐咸亨二年入益州晋源县置在鸖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鸖鸣按神仙传曰马底子白日得升仙之处张道龄已具晋原县 竹王庙华阳国志云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一方民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指大石上命作羮从者曰无水王以劔击石水出今王水是也破石存焉 嘉鱼穴其鱼秋冬则乘流而出入春夏隐鳃于岩间时人往往采之传谓之鱼穴也火井县西六十三里元四乡秦临卭县地周置火井镇隋大业十二年置县仍帯镇属临卭郡皇朝开宝三年移于平乐镇从本县令萧琢之所奏也 石楼按九州记云沉黎县即武侯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鼔声相应今夷人效之所居悉以石为楼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静边井在县西四五里出塩
  蒲江县东南六十三里旧五乡汉临卭县地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县以南枕蒲水故也 车膺山 婆瓦山 孤徒山 小可慕山 已上皆邑界之山亦无古迹 金釡山 金凿井 金釡等八井见岁出课盐六万三千斤
  依政县东西七十里旧十乡秦蒲阳县汉临卭县梁置蒲口镇及卭州后魏于此置蒲阳郡依政县隋改为临卭𨛦治依政梁魏卭州在今县西南二里后周移治于今所后移治于临卭 意悚山 白术山 婆塞山白江山 牙江水 以上邑内山水亦无古迹也安仁县东北三十八里今十二乡秦临卭县唐武徳三年置安仁县取仁者安仁之意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初复置 斜江水县南五里自大邑县鹤鸣山来斜流过县又东流至蜀州新津县
  临溪县东三十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临卭县地后魏恭帝二年分临卭县置临溪县 古石山华阳国志云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与鐡甚刚山有鐡祖祠彼鐡冶之家多祀之 九子山山九峯因名罗指山出竹箭 罗瓶水
  蜀州
  蜀州唐安郡今理晋源县其地与益州同秦有蜀地立为蜀郡二汉因之至晋于此置晋原郡宋齐以晋原之地属晋康郡后周废而县存焉属蜀郡隋亦然唐垂拱二年始以晋原等四县立蜀州天宝元年改为唐安𨛦乾元元年复为蜀州
  元领县四
  晋源 江原 新津 永康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六百六十二里 东至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五里 东至长安二千一百十五里 东至益州一百五里
  
  唐开元戸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皇朝户主三万六千二百五十四客一万三百二十二
  风俗
  与益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白花罗 紫草 红花 金 单丝罗 木兰皮椒 茶
  按茶经云青城县有散茶末茶尤好又茶谱云蜀州晋源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晋源县元旧二十五乡本汉江原县地属蜀郡李雄立江𨛦晋改为晋原郡多融县后周废郡改为晋原县以县界晋原山为名 鹤鸣山在县西北七十九里魏志云张陵客蜀学道此山造作道书以惑百姓李膺益州记云张陵登仙之传传云常有麒麟白鹤游翔其上有铭记云张陵为蝮虵所吸门徒以为登仙矣 多融山博物志蜀中西南高山有物似狝猴长七尺能人行徤走名曰猳□一名马化或曰玃伺行道妇人有美者盗之能别女气故取女无子者终不得还十年后形皆类之人意亦迷惑不思归有子者辄送其家产子皆如人不养者其母辄死长不异人皆羊马性也 汶江井李膺益州记云江中有非井见土乱水经云汶江井李冰所造 卓王孙冡汉冨人即司马相如之妻父也死葬于此史记有传 马元祠李膺益州记宁州有马元河河边牧马产骏驹一日千里至此毙于岸南人为立祠丰平泽出青珠
  江源县西二十七里依旧二十乡本汉江源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及𭶚道县隋大业二年省唐武徳元年复置改为唐隆长夀二年为武隆先天元年改为唐安皇朝开宝四年改为江源 𬩽江出麸金一名皂里水自永康军青城县百丈水南流入县界自温江界流入猪母水 临卭故城俗名公孙述城李膺益州记云盖李雄据蜀李夀从䍧牱引獠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獠居临卭旧县因兹置 公孙述女冡在县东十三里高三丈周回二十步故老传云此冡铜作绞络五里故乱𩀌发掘莫之䧟也
  新津县东南七十三里旧二十乡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李膺益州记云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周地图记云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属蜀州 天社山汶井江泉水江会武阳天柱山下华阳国志云谯纵作乱广汉王琼建义虑众心不一乃伐树为的云凡我同盟死生一力共成义节者此树还生而或𩀌二树遂枯死俄而树生焉至今孙枝犹生 犍儿祠华阳国志云公孙述据蜀朱遵拒守犍为绊马死战时人壮之故为立祠号犍儿祠 系龙桥在县东七里会安乡其桥见在李膺记云神仙传瞿鹊子系龙于此按川中图经非此一处 宝真观在县北二里有唐开元帝送赵仙甫尊师归蜀诗碑石见存 瞿君祠在县东六里图经瞿君子鹊子后汉犍为人入峩眉山四十年得仙乘白龙还家而去乡人为置祠焉今废
  永康县北六十里八乡伪蜀广政十二年割郭信等八乡就横渠镇置征税院至十六年外为永康县以便于民 西门楼山自青城县而来经县西三百里山高峻如重楼之状 黑水在县西十一里流入青城县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五
  简州
  简州阳安郡今理阳安县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𨛦之牛鞞县有阳明井今郡北十里阳明井是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资州周明帝武成二年移资州于汉资中城今州南一百三里资州资阳县是也隋仁夀三年以此地土旷远时多冦盗须以郡府理之乃分益州之阳安平泉二县资州之资阳一县于此置简州取界内赖简池为名故九州要记云简州在赤水之地至大业初废州并其地入蜀𨛦唐武徳三年分益州置简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安𨛦乾元元年复为简州
  元领县三
  阳安 平泉
  一县割出
  金水建怀安军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二里 南北一百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四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一百七十里 东至普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资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成都府七十里 北至梓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资州一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陵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
  
  唐开元戸二万三千六十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十九客六千一十
  风俗
  有獽人言语与夏人不同嫁娶但鼔笛而已遭䘮乃立竿悬布置其门庭殡于别所至其体骸燥以木凾盛置于山穴中李膺记云此四郡獽也又有夷人与獽类一同又有獠人与獽夷一同但名字有异而已人物
  段翳字元璋广汉新都人治易明风角有来学者预知其姓名即以膏药封筒中与一生至葭萌者土产
  绵 䌷 茶
  阳安县元二十一乡本汉牛鞞县地属犍为郡后魏于此立郡改牛鞞为阳安以界内山名也 铜官山益州记云任城县西南六十里有铜官山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连亘入县界 绛水在州南色赤如绛故九州要记云简州在赤水之北是也 栖贤观观音仙人李八百所隐之地今为观 石乳城水在县二十一里玉女灵山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腹名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土人呼为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日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 分栋山在县西七十里李膺益州记云蜀人谓岭为栋中江源从汉州雒县弥濛毗桥等三处流入金水县合为一江东南入县界东南入资州资阳县界
  平泉县南四十八里六乡汉牛鞞县地后魏置婆润县隋移县治于赖黎地仍为平泉县傍地涌泉故也 石城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形如城北连分栋山南连圣徳山入龙州贵平县界 凤翅山在县北一里山形如凤翅 石冈溪在县北三十八里平泉县界分栋山在两岸枕石帯冈以为名
  资州
  资州贵阳郡今理盘石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汉犍为郡之资中县地历后汉晋宋齐或为资阳县戍而无州郡所理自西魏克其地始于此置资州因资川水以名之理今简州阳安县界古资阳城是后周明帝武成二年自阳安徙州于汉资中古城置资中郡隋初郡废其地并于简州炀帝又置资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资州领县九盘石内江安岳普慈安居隆唐资阳大牢威远属荣州二年分安居隆唐普慈安岳四县属普州贞观四年置丹山县天宝元年改为资州郡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寻废
  元领县八 今四
  盘石 资阳 内江 龙水
  四县废
  银山 月山 丹山 以上三县并入盘石 清溪并入内江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九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四百十一里 东至合六百五十六里 南至荣州一百六十九里 西至陵州二百三十五里 北至普州三百七十里东南至荣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陵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简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普州三百三十八里
  
  唐开元戸二万九千六百皇朝管户主客户二万八百二十九
  风俗
  与简州同
  人物
  王褒资中人 董钧字文伯五官郎中 王延世资中人治河有功为光禄大夫
  土产
  麸金 高良姜 甘蔗
  盘石县元八乡本汉资中县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汉资中县故城置盘石县属资中𨛦兼移郡就此理皇朝初下西蜀并月山丹山银山三县入焉 中江水自汉州金堂峡穿过怀安军经简州至当县入出界至泸州江口合大江下江陵 石人山在县南十五里隔中江高八丈 鐡山在县南五十里按地里志云其山出鐡在荣州威远县界 盘石山在县西北 大濛溪在县西二十里溪内有石龙三条若遇旱祈即雨 废银山县在州东南三十八里皇朝干徳五年敕并入盘石县废丹山县在州西五十里本汉资中县地义宁二年置属资阳郡皇朝干徳五年敕并入盘石县 鹤鸣山在县南五百步古老传云张道龄乘白鹤飞鸣此山 兰山在县东十五里高三里上有八面悬崖壁耸 丹神山在县西北五里如值天旱祈告即雨
  资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二十乡本汉资中县属犍为郡后周帝武成二年于资中故城置资阳县以资水为名隋开皇七年自此移州于盘石县资阳仍属焉 苌弘祠弘无辜受戮死而血碧故后人立祠以祀之 环溪百丈池按郡国志云资阳县有环溪百丈地即谓溪流如环池深百丈也 独秀山在县西南三里迥然独秀 资溪水在县西从简州平泉县界流入当县合中江 王褒墓在县北二十里前有石碣高一丈字已磨灭有宅涤砚池水现在
  内江县东南九十里元八乡本汉资中县地周武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滨置汉安戍其年改为中江县因其北江乃以中江为名隋改中江为内江开皇二年徙内江于汉安故城即今县也皇朝并入清溪县 资江按郡国志云内江县有水深百丈宝郡川总会之所 石山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形如城 中江水经盘石县自十石入流县界 废清溪县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皇朝干徳五年并入内江县
  龙水县西一百四十五里五乡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三年置龙水县在龙龟溪之左即资阳之西界县西北有溪水屈曲盘拥其状如龙因为名依龟山陇为城奴钵山在县西二十里接陵州界又有奴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接阳安县界 龙水溪从陵州仁夀县流入过县入中江至盘石县界
  怀安军
  怀安军治金水县本简州金水县皇朝干徳六年二月于金水县置怀安军从西川转运使曹翰奏请巴仍以汉州金堂县置
  领县二
  金水 金堂
  军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七十里 东至梓州一百七十里 西至益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简州一百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东南至简州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益州一百六十里
  
  旧戸在简州籍皇朝户主一万七百二十二客户二千八百三十七
  风俗
  与简州同
  土产
  侯杏 石榴
  金水县十三乡本汉新都县地西魏于此置金水郡以界内金堂水为名至隋开皇初废𨛦为县以隶简州按𨛦国志云金水县即汉处士段翳宅也皇朝干徳五年于此建怀安军县属焉 金堂水华阳国志云新都县有金堂山山有水合巴汉大江 中江在军西北源从汉州弥牟雒水毗桥等三会水本军金堂县合为一江入简州阳安县界 金台山在县西十五里华阳国志云新都县金台山水通于巴汉以水出金沙因以名山云顶山旧名石城山其状如城在县西十五里上平
  十亩有神泉方丈澄清如照云霞容与唐天宝六年改为云顶山
  金堂县西北五十里十五乡本犍为郡牛鞞县地唐咸亨二年分雒县新都简州金水置以地连金堂山因为县名即汉处士段翳宅也晋天福初改为汉城县后复旧 洛水在县北二十三里李膺记云洛水出洛通东合县注牛鞞县 栖贤山在县东北十三里阴引道益州古老传云李八百昔游此山遂有栖贤之号山侧有一洞莫知所去又有石庵一所内有丹灶在焉 金舡按蜀记云金泉县古有金船沉之东岸锐底民于水中往往见之 昌利山有一石室三门中可容九十人今人呼为三龙门是也 铜盘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北接雒县南连新都山形如盘洛水弥牟毗江山水经此山下合中江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七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六
  雅州领投降吐蕃部落七羁縻吐蕃四十六州
  雅州卢山𨛦今理严通县禹贡梁州之域汉武帝置十三州在益州部今州即秦严道县也李膺记曰晋永嘉分崩李雄窃据此地芜废将二十纪夷人侵轶獠又间之公私路绝无可推访后魏废帝二年始更招移民渐垦植因侨立蒙山郡于此领始阳蒙山二县属卭州自后人戸稍繁田赋有叙隋开皇十三年废郡乃立雅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临卭郡唐武徳元年复为雅州领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卭蒲江临溪濛阳汉源火井长松灵关阳启嘉良大利阳山十六县其年割依政临溪蒲江临卭火井五县置卭州汉源阳山二县置登州二年置荣经县六年省嘉良阳启大利灵关濛阳长松六县九年废登州还以阳山汉源来属贞观二年又以阳山汉源属嶲州八年又置百夫县永微五年以嶲州汉源来属仪凤四年置飞越文堤二县大定元年又割汉源飞越二县置黎州神龙三年废黎州又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卢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雅州都督羁縻十九州按𨛦国志汉源县有𩀌崖即蜀守李冰所凿离即古为雅字也州以此为名
  元领县五
  严道 卢山 名山 百丈 荣经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三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三百四十里 东至卭州二百里 南至郡管严道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羁縻罗岩州界三百八十里 北至卭州二百七十九里 东南至眉州三百四十九里 西南至黎州二百四十里 正北至吐蕃野城县界五百七十六里 正东微南至嘉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约五百里
  
  唐开元戸一万八百九十皇朝户主八万七百三十五客三千八百二十六
  风俗
  同卭州卭雅之夷獠妇人娠七月而产产毕置儿向水中浮者取养沉者弃之千百无一沉者长则㧞去上齿如狗牙各以为华饰今有四牙长于诸牙而唇高者别是一种能食人无长齿者不能食俗信妖巫击铜鼓以祈祷至今卢山县新安乡五百馀戸即其遗人也
  人物
  卫继字子莱蜀为左尚书
  土产
  麸金 石菖蒲 升麻 黄连 蠲纸 客雁木茶 茶谱云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严道县元六乡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故曰严道汉为县属蜀郡至文帝又徙淮南王之族于此 九折坂即严道山王阳回车之所与邓通所赐铜山相连即卭崃山之西臂也山有兽名豹似熊而斑能食铜鐡自九折之岭望蜀中众山累累如平地常多风雨云雾少有晴明首夏犹冰初秋即雪本自卭莋而来故名卭崃 周公山在县东南畔山势屹然有龙穴常多阴云耆老传云昔诸葛亮在南于此薨周公遂立庙州县以灵验闻伪蜀干徳六年显圣王之庙严道山在县南五里本名鹿角山唐天宝六年敕改为严道山 和川路在县西界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
  卢山县西北七十里旧六乡今四乡亦严道县地晋书地理姜维于此置城隋仁夀元年重开此地遂于姜维古城置卢山县属雅州以界内卢奴山为邑之名 灵关镇在县北八十二里四面险峻控带蕃蛮一夫守之可以御百蜀都赋云廓灵关而为门注云关为西南汉嘉𨛦界也 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宝六年敕改为始阳山高八里来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卭州火井县界 卢奴山在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灵关山在县北二十里峯岭嵯峨山耸十里傍夹大
  路下有山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重关通蛮貊之乡入白狼夷之界 浮图水在县五里从生羌界来水中有孤崖状如浮图出贡金 大水渡从生羌界来流入浮图水 灵关路在县界去蕃界八日程从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其险也以绳为桥其外不知里数厓钵山在县西三百里其山上耸云汉莫测其高名山县东四十五里元六乡秦严道县地魏置蒙山县于此隋开皇十三年改蒙山为名山以县界内有名山为称唐贞观初改为汉源县取汉江以为名今复为名山县 离崖秦蜀守李冰所凿以道江是此崖音雅罗绳山在县西五里徙蒙山西入卢山县又北接卭州火井县 蒙山县西七十里北连罗绳山接连严道县尚书云蔡蒙旅平即此山也九州记云蒙山者沐也言雨露常蒙因以为名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按茶谱云山有五岭有茶园中岭曰上清峯所谓蒙岭茶也为天下之称 大□山在县东四十里南接河罗戍北入卭州高七十里上耸天际灵怪错杂之所 名山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地理志云蜀有鸡鸣山俗传云金鸡鸣而天下太平则古之名山因为名山戍又云唐垂拱年中废戍为县 平羌水上源曰卭来水又名平乡西北自严道县流入至眉州洪雅县界又名青衣水百丈县东北八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严道县地李膺记临卭县南百二十里至百丈即其地图经云有一穴口方圆一百尺深百丈即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兴叹因之弃官唐武徳元年置百丈镇贞观八年改镇为县 泉池山在县东四十里四面悬绝山有泉池因为名
  荣经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元二乡本严道县地东西连接大山并无州县岩蛮阻绝不辨疆界唐武徳二年置荣经县因界内有荣经水口戍为名 荣经水在县东一里出严道县青山下入县界 邛崃关在县西南七十里隋大业十年置约山据险当云南大路以扼蕃夷之要害唐亦因之不改 自由山在县东十里高三十里傍亘黎州下接严道界入长坟岭鸡心山南北相连二百馀里 和川水在县九十里从罗䋲严古蛮州东流来 邛来山山海经崃山江水出焉多雨少晴华阳国志卭来山本名卭莋
  旧管投降吐蕃部落七
  吐蕃龙官杨矣逢费东君部落六十人在蛮宿州安置 吐蕃业城首领笼官刘矣本等部落在本部安置 吐蕃会野首领笼官高万唐等部落在本部安置 吐蕃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 吐蕃国师马定徳并笼官马徳唐等部落在欠马州安置 吐蕃嘉靖州降戸首领笼官刘定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 吐蕃嵬龙城首领铄罗莽等部落在和州路安置
  已上吐蕃七部落其主帅等皆当时之雄者贞元年中投降
  管和川夏阳等羁縻州四十六
  一和州三十七州
  罗岩州去当道四百八十里 当马州去罗岩州二百里去州四百七十八里 三井州去罗岩州五里至州四百七十五里 东锋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名配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甘恭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斜恭州去罗岩州五里至州四百七十五里画重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罗
  林州去罗岩州三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龙羊州去罗岩州一里至州四百七十九里 林波州去罗岩州六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林烧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龙蓬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索古州去罗岩州五十里至州四百三十里 敢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惊州去罗岩州五十里至州四百三十里祸眉州去罗岩州七十里至州四百一十里 木
  烛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百坡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当品州去百坡州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五里 岩城州去百坡州二十里至州二百六十里 中川州去百坡州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五里 钳矣州去百坡州二十五里至州三百五十五里 昌磊州去百坡州二十里至州三百六十里 钳并州去百坡州二十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七里 百频州去百坡州三里至州三百七十七里 会野州去百坡州六十里至州六百三十里 当仁州去会野州三里至州六百二十五里推梅州去会野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作
  重州去会野州二十里至州六百一十里 祸林州去会野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诺祚州去会野州四十里至州五百九十里 金林州去会野州四十里至州六百一十里 二恭州去会野州五十里至州五百八十里 布岚州去会野州六十里至州五百七十里 欠马州去会野州五里至州六百二十五里 罗逢州去欠马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已上并管罗岩会野等路
  一夏阳路九州
  论川州去当道五百八十里 让川州去论川州五里至州五百七十里 远南州去让川州二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卑卢州去䕫龙州二十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耀川州去金川州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金川州去耀川州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东嘉梁州去金川州二十里至州五百六十里西嘉梁州去东嘉梁州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五
  
  已上并管夏阳路
  黎州
  黎州汉源𨛦今理汉源县汉为沉黎郡之地宋齐以来并于此为沉黎郡后周破羌尽得此土因立黎州隋初改为登州炀帝初废州并其地入临卭郡大定元年割汉源飞越二县及嶲州之阳山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为州名神龙三年开元三年又置天宝元年改为洪源郡乾元元年复为黎州领羁縻五十五州
  元领县三 今二
  汉源 通望
  一县废 飞越并入汉源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里 东南至西京四千五百里东北至长安三千五百八十里 东南至嶲州六百五十里 东南至戍州无路以山远近测之可七百五十五里 西至廓清县一百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渡河河西则生羌蛮界 北至卢山郡二百四十里东南至粟蛮部落二百里 郡之四向州三五里
  皆是高山万重
  戸
  开元无户籍长庆户六千八百五十皇朝户主三百三十二客户一百八十六
  风俗
  蕃部蛮夷混杂之地元无市肆每汉人与蕃人博易不使见钱汉用䌷绢茶布蕃部用红椒盐马之类人物无
  土产
  胡椒
  汉源县南三十里旧三乡今一乡汉沉黎县地宋立郡于此隋仁夀四年置汉源县以大川之源为名长安四年巡察使殷祚奏置黎州后刺史宋干微奏废入雅州开元三年又黎州来属 诸葛武侯祠在州北城外三里 汉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从和姑镇山谷中经界通望县入大渡河不通舟船每至春冬有瘴气生中人为疟疾 废飞越县本沉黎之地唐仪凤四年分汉源于飞越水置县属雅州天定元年属黎州今废入汉源 夜义穴博物志云蜀南沈黎高山中有物似猴长七尺能人行名曰玃路见妇人辄盗之入穴俗呼为夜义穴西蕃部落辄畏之通望县东南九十里旧二乡今一乡本汉旄牛县地在大渡河北河水西今有古旄牛城在俗呼为牛头城语讹也即古沉黎之镇隋为大渡戍大业二年改为阳山县因山为名元隶嶲州则天定元年属黎州神龙二年又归嶲州开元元年却还黎州天宝元年改为通望县大渡河在县南十五里自吐蕃界经雅州诸部落至
  当州东流入县界 朝阳山在县南与众山接连至大渡河绝 通望山自大渡河南与众山入嶲山 废通望军在大渡河南三十里唐至徳元年置今废 废铜山城在县东二百里唐贞元元年西州节度使韦皋筑 废定蕃城在县东二百十里唐贞元五年韦皋筑 废要冲城在县东十三里贞元元年韦皋筑城下有龙泉水废璃琉城在大渡河南太和五年节度使李徳𥙿筑已上诸城皆御西蕃之所致也
  旧綂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无州县羁縻而已
  罗岩州 索古州 秦上州 辄荣州 剧川州合钦州 下蓬州 柏坡州 传卢州 明川州肥䏢州 蓬矢州 大度州 米川州 木属州河东州 诺莋州 甫岚州 昌明州 徳化州象川州 藂夏州 和良州 和都州 附树州东川州 上贵州 滑川州 北川州 古川州甫萼州 北地州 苍荣州 野川州 卬陈州贵林州 䕶川州 牒琮州 浪弥州 郞廓州上钦州 时蓬州 俨马州 橛查州 卬川州䕶卬州 脚川州 开望州 上蓬州 比蓬州剥重州 久䕶州 瑶劔州 明昌州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八
  宋 乐史 撰
  剑南西道七
  茂州
  茂州通化郡今理汶山县禹贡梁州之域禹贡曰岷山导江发迹于此本冉𩧪之国汉以为郡史记曰南越破后冉𩧪等皆震恐请臣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冉𩧪为汶山郡华阳国志宣帝地节元年武都白马羌反使骆武平定之因慰劳汶山吏及百姓谓武自讼一岁再度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部郡建以来四十五年矣武以状上遂省汶山郡复置都尉今州即汉蜀州汶江县后汉至齐皆因之梁普通三年置绳州取桃关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后周武帝改为汶州取汶水为名并置汶山郡隋开皇五年改汶州为蜀州六年又改为会州取西夷交会为名炀帝初州废改置汶山郡唐武徳元年改为会州领汶山北汶川左封通化翼斜交州翼水九县其年割翼斜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以交州属松州三年置总管府管会翼二州四年改为南会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南会翼向维涂冉穹炎彻莋十州贞观八年改为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仍置石泉县天宝元年改为通化𨛦乾元元年复为茂州按后汉书冉陇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颇知书而法置严重今领三县自古至并无两税
  元领县四 今三
  汶山 汶川 石泉
  一县旧废
  通化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里南取蜀路至西京三千五百五十三里 东北取
  临翼交州两郡至长安二千一百四十里 东至锦州四百里 南至彭州三百里 西至维州二百二十里 北至翼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汉州绵竹县当管汶川汶山二县界马 山二十八里 东南至成都府四百七十里 西南至縻涂州三百七十一里 西北至吐蕃栖鸡城下 东北至龙州四百九十里
  
  唐开元户二千五百皇朝户主二百七十三客户五十三部落户八百二十九
  风俗
  此一州本羌戎之人好弓马以勇悍相尚诗礼之训阙如也贫下者冬则避寒入蜀佣赁自食故蜀人谓之作氐人物无
  土产
  麝香 麝脐 五味子 马牙硝 干酪密 升麻马
  九州要记云汶山郡有鹿又有五角牛又旄牛无角一曰童牛肉重千斤
  汶山县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汶江县属蜀郡故城今在县北二里旧冉𩧪地晋置广阳县属汶山郡在西北五百五十里晋末废今不详其处所又立广阳县于石镜山南六十里至广阳即今县也后周为汶州置汶山县岷山王羲之与谢安书曰周益州书述蜀中山川如
  岷山夏舍霜雪校之所闻昆仑之仲也华阳国志岷山一曰沃焦山安乡山直上六里汶岭之最高者遇大雪开泮望见成都岷山一名鸿濛即陇山之南首故称陇蜀也 龙泉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秋水号曰青池一曰龙池时或水旱民祷必应若放牝马于其侧多生骏驹 莺门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多莺栖故名 襄阳山州郡志云汶山郡有襄阳山 巨人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头有石如人立面南玄宗幸蜀时石人背立敕令鞭之一百下有九池俗传是九龙池 五味山在县东十八里山出五味子因而名之
  汶川县南北里并是阁道旧四乡今三乡本汉绵虒县地晋置汶川州于此周武保定四年移汶川州于广阳县州废置汶川县以汶川水为县名 玉垒山在县北三里又有玉垒坂其下汶水所经焉蜀谓之玉轮江细村在县一百四十里郡国志云细村禹生于石细按十道录云细是秦州地名未详孰是 石室冉𩧪夷人所造者十馀丈山岩之间往往有之 故桃关关在县南入蛮界公和之路俱从于此有绳桥方渡 七盘山在县北三十里有七盘路
  石泉县东一百二十里并是阔道今二乡本汉之汶江县地唐贞观八年置石泉县 废通化县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汉汶江县地属蜀𨛦后周宝定四年置石门镇隋开皇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镇置金川县十八年改为通化县 蜀山史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盖此山也
  茂州都督府羁縻十州维翼二州后进为正州相次为正者七今附于此其六州并废惟维州现在翼州
  翼州临翼郡今理卫山县秦之土地与益州同二汉犹为蜀郡至齐梁以上土地同属茂州后以其地属清江郡又以其地并归茂州唐武徳元年分置翼州取郡南翼水为名六年自左封移州治于翼斜咸亨三年置都督府移就悉州城内上元二年罢都督移还旧治天宝元年改为临翼𨛦乾元元年复为翼州
  元领县四
  卫山 翼水 鸡川 昭徳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四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八十里 东至茂州石泉县八十六里 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 西至悉州一百九十里 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茂州二百里 西南至悉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茂州利溪山八十里 东北至松州交州县八十里
  
  开元户一千
  风俗
  与茂州同
  人物无
  土产
  当归 羌活
  卫山县本汉蚕陵县地属蜀郡故城在县西有蚕陵山隋改为翼斜县治七顷城唐贞观十七年移理七里溪天宝元年改为卫山县
  翼水县南六十里二乡本汉蚕陵县地属蜀郡隋初置翼水县取县西南翼河为名
  峩和县北六十里二乡此邑见贞元十道录云又按通典有鸡川昭徳二县唐书云开生獠新置即不述年月
  维州
  维州维州𨛦今理薛城县唐武德七年白狗羌降附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领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羌叛州县俱罢二年生羌首领董屈占者请吏复立维州移治于姜维城东始属茂州为羁縻州麟徳二年进为正州寻羌叛复除为羁縻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天宝元年改为维州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上元之后河西陇右州县皆䧟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州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䧟吐蕃得之号为忧城累入兵冦扰西川韦皋在蜀二十年收复不遂至大中朱神悰镇蜀维州首领方附复隶西川
  元领县三 今二
  宝宁旧名薛城 通化旧名小封
  一县割出
  定廉割属保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新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九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五百六十三里 东至茂州汶川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奉川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黎州蕃界四百
  里 北至茂州界二百里 东南至雅州界六百里西南至黎蕃界六百里 东北至黎州石鼓县二里西北至茂州陇界二百四十里
  旧四至八到
  东北取成都府路至长安二千七百十四里 东至羁縻涂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当州界二百六十里南至悉州界二百三十二里 北至翼州界九十三里 东南至吐蕃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白狗岭六十三里 西北至罗厥桥一百三十三里 东至茂州二百二十里
  
  开元户八万一千一百七十九皇朝管汉税户五十四蕃户税户九百蕃客户五千六百九十四风俗
  衣褐羊皮辂妇人多帯金花串以瑟瑟而穿悬珠为饰土产
  鱼虎有舌口如棘能食鱼
  保宁县元三乡汉以前本徼外羌冉𩧪之别种蜀地志刘禅时蜀将姜维马忠督将军张嶷北讨汶山叛羌即此地今州城即姜维故垒也隋开皇四年讨叛羌于其地置薛城戍大业十三年没于羌唐武徳七年白狗羌莤邓贤佐内附乃于姜维垒置维州领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贤佐叛罢郡县三年小左封生羌莤董屈占等举族表请置吏因复置维州及二县薛城在州治西南二百步伪蜀永平二年改为保宁县 姜维山姜维昔日屯军于此山 定廉山在县东十里定廉水盐溪皆出其阳 盐溪村贞观中置塩溪县寻废此村有塩溪民得采漉
  通化县西三十里旧三乡今一乡本唐咸亨二年刺史董弁招慰生羌置小封县在西蕃通鹤军垂拱二年城为北蕃所没今置在威戎军西去州一百三十里见管夷人四十户
  涂州唐武徳元年临涂羌归附置涂州领临涂端源汉览三县贞观二年州县俱省二年又分茂州之端源茂置涂州在长安西南二千六百八十九里
  元领县三
  端源 临涂 悉邻 三县与州同置
  领戸三千三百三十四 口四千二百六十二
  炎州唐贞观五年生羌归附置西封州八年改为炎州长安西南三千三百七十六里
  元领县三
  大封 慕仙 义川
  领户五千七百
  彻州唐贞观五年西羌首领董州贞归化置长安西南三千四十八里
  领县三
  文彻 俄耳 文进
  领户三千三百
  向州唐贞观五年生羌归化置长安西南三千三百八十九里
  领县二
  具左 向二
  领户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
  冉州本徼外敛才羌地唐贞观六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长安西南二千七百三十九里
  领县四
  冉山 磨山 玉溪 金水
  领户一千三百七十
  穹州唐贞观五年生羌归附置西博州八年改为穹州长安西南三千二百六十九里
  领县五
  小川 𦙍当 璧川 当博 恭耳
  领户三千四百三十六
  作州唐贞观七年白狗羌降附置西恭州八年改为笮州长安西南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领县三
  遂都 劝亭 北思
  戸口无
  右九州皆属茂州都督永徽后又析为三十一州今不录其馀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九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八
  戎州
  戎州南溪郡今治南溪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为僰侯国秦惠王破滇池此地始通五尺道汉武开置故使唐蒙治道如此而破䍧牱夜郎立犍为郡十三州郡志有犍为山也因置僰道县以属焉历后汉晋宋齐皆因之梁大同十年于此置六同郡以六合所同为郡之名寻又置戎州以镇抚戎夷也隋初郡废而州存炀帝初废州以其地为犍为郡唐武德元年复改为戎州领僰道犍为南溪开边郁邬五县贞观四年以开边属南通州于州置都督府戎即昆曲恊黎盘会钧分分户厈褒宗靡姚徽十七州八年置抚来县仍改南通州为贤州又废贤州以开边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溪郡依旧都督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便无户口乾元元年复为戎州贞元中会治于僰道县至长庆中复理于此州
  元领县五 今三
  僰道 南溪 宜宾
  二县废
  开边 归顺 已上二县并入僰道县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北取嘉眉二州水路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泸州富顺监界三百八十七里 西至僰道县开边团界连羁縻武昌州二千五百七里南至南溪县羁縻马湖江蛮界武昌州三千三百
  十七里 北至荣州三百十里 东南至泸州绵水县界一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马湖江蛮界一千里东北至泸州水路三百十里陆路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嘉州五百六十八里至玉津县三百二十四里 西南取曲恊州并南宁州安宁监井路至南诏所居 羊咀 咩城二千三百里
  
  唐开元户四千五百皇朝管户夷汉主客都五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其土有四族黎蒯虞牟夷夏杂居风俗各异其蛮獠之类不识文字不知礼教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椎髻跣足凿齿穿耳衣绯布羊皮莎草以神鬼为徴验以杀伤为戏笑少壮为上衰老为下男女无别山冈是居
  人物
  任永僰道人长于历数公孙述徴之托盲 隗相字叔通养母至孝母好食江中流水有横石生江中成桥汉徴为郎 吴顺字叔和至孝赤乌巢其门后为永昌太守
  土产
  荔枝煎 半夏 升麻 狨皮暖座
  按郡国志云僰道有兽名獑猢似猿而四足短一腾一百五十步如迅鸟之飞取此皮为狐白之用盈百方成又段氏蜀记云戎人进猓𤡮褥皂碧褐三色相间元出马湖江石门两路蛮界内
  僰道县元六乡本汉武伐䍧牱始道路于此亦旧夷国故为僰道汉置县有夷狄曰道梁武因加县字而立郡于此隋移郡于南溪唐开元长庆犹治于彼贞元中复治于此会昌二年遭马湖江水漂荡隋移州在此岸今治所 黒水从胡监生獠界出东海流入蜀江唐天宝六年改为皂水按地舆志华阳黒水惟梁州注云黒水出今南宁州南广县汾关山北至僰道县入江也 黄鱼山山水莹静岩中惟生女贞树也 亡起山岑起亡于此故曰亡起山 龙溪源出南溪县 伏犀滩益州记云伏犀滩东南六十里有黄牛像其崖峻崄远望斑斓颇像黄牛又水经云昔有黄牛从棘溪而出上此崖乃化为石是名伏犀滩 荔枝滩益州志云荔枝滩东南二十里山岭上有一冡惟生女贞树树上常有白猿栖息郡国志云僰道有玉女冡是也 荔枝园郡国志云僰住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 兰山在邑界 张仪同祠古老相传张仪同祠犍为郡故城在青衣江七里贞妇石在县七里旧州岸古老旧传昔有贞妇夫殁无子事姑甚孝姑抑而嫁竟不从之终姑之世后身没其居之室有一大石涌出后人爱其贞𢮥号其石为贞妇石
  宜宾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元六乡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蜀诸葛亮南征于此置郁邬戍后改为郁鄢县唐开元十七年为义宾县后移于狼川即今治也皇朝开宝九年改为宜宾县 可无山在邑界
  南溪县东一百二十里元六乡汉犍为郡之南广县后废为南武戍隋仁寿二年改为龙源戍避讳后改为南溪县在僰溪之南因为县名 鱼津按郡国志云南溪县西三十里有津津南有鸳鸯圻是也 鸳鸯山益部耆旧传曰僰道有张真者娶黄氏女名帛真因乘船过江船覆没帛求夫尸不得于溺所仰天长叹遂自沉焉积十四日帛乃扶夫尸出于滩下因名鸳鸯岸 孝子石蜀中故老云隗叔通僰人性至孝母食必须江水通每汲江中石为之出今江口有石号孝子石 青衣水在县南一里四步从僰道城东流至县界多棱口至泸州绵水县地名龙腾溪里水地舆志华阳黒水惟梁州注云黒水今出南宁州南广县汾关山北至僰道县入江 马湖江从州西南流出东郭与蜀江合下达于荆南源出云南而来诸葛亮云五月渡泸即此水之上流也蜀号泸水 乞子石在州南五里两石夹青衣江树对立如夫妇之相向故老相传东石从西乞子将归故风俗记云人无子祈祷有应 废开边县在州西南六十五里亦僰道地隋开皇六年于此置以开拓边疆为名在马湖朱提两江口置 大黎山 小黎山管开边县界四时霖霪不绝俗人呼为大漏天小漏天其诸山自嘉州以来每峯相接高低隐伏奔走三峡其石状妙而难名 乳洞山亦名乳洞峯有泉如乳在开边县或有隐者饮此得仙 波凌池在州西开边县去州一千馀里其地长五十里阔七里深十馀丈古老相传号曰波凌池风雷一动波浪凌山谓此也一名天池一名滇池 废归顺县在州西北三十里亦僰道地唐贞观中郡獠归服因于此立镇以抚之以归顺为名圣历三年分郁鄢县就废镇置县以处生辽皇朝并入僰道县越溪去县四十里流至荣州旭川县界 可云山
  夷都山俱在县界
  元管蛮夷州县今并废存而有去不去者要知古迹而已
  恊州隋犍为郡之地古夜郎侯国唐武德元年开南中置长安西南四千里北接戎州
  领县三 与州同置
  东安 西安 湖津
  领户三百二十九
  西州唐武德元年开南中置恭州八年改为曲州长安西南四千三百三十里北接恊州
  领县二
  朱领武德元年置安上县七年改为朱提 唐兴按国志朱提西犹有鸠鹊已南无也朱提县千秋池螳螂山 毒草城夏飞鸟过之不得山多猿鸟啾啾聒耳
  郎州唐武德元年开南中置南宁州乃立味同乐升麻同起新丰陇堤泉麻梁水降九县四年置総管府管南宁恭恊昆尹会姚西濮西宋九州五年罢总管其年冬复置寄治益州七年改为都督督西宁豫西利南云磨南笼七州并前九州合十六州仍割南宁州之降县属西宁州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贞观六年罢都督置刺史八年改南宁为郎州在长安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北接曲州
  领县七 并与州仝置
  味县隋废仝乐县武德元年复置改名味 同乐升麻 仝起 新丰 陇堤 泉麻
  昆州汉益州郡地唐武德初招慰置长安西南五千三百七十里北接嶲州
  领县四 与州同置
  益宁 晋宁 有滇池周三百里 安宁 秦藏领户一千六百二十七
  盘州唐武德七年开置西平州贞观八年改为盘州长安西南五千三十里北接郎州南接交州
  领县三 与州同置
  附唐 平夷 盘水 即旧兴古郡
  领户一千九百六十
  黎州武德七年析南宁州置西宁州贞观八年改为黎州无至长安里数北接昆州
  领县二 二县本属南宁
  梁水 降
  领户一千
  厈州武德七年开置南云州贞观三年改为厈州长安西南五千一百六十五里
  领县二 与州仝置
  勃弄 厈州 县界有永昌故城
  领户四千八十
  剃州武德四年置又濮州贞观十一年改为剃州长安西南四千八百五十里南接姚州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濮水 青蛉旧县属越嶲 岐星 铜山
  领户一千三百九十
  尹州武德四年置无长安里数接剃州
  领县五 与州同置
  马邑 天池 监泉 甘泉 涌泉
  领户一千七百
  曽州唐武德四年置在长安西南五千一百四十五里西接厈州界
  领县五 与州同置
  曽 三部 神泉 龙亭 长知
  领户一千
  靡州唐武德七年置西豫州贞观三年改为靡州长安西南四千九百四十五里南接姚州
  领县二 与州同置
  磨豫 七部
  领户一千二百
  裒州唐武德四年置长安西南四千九百七十里南接姚州
  领县二
  杨陂 强乐
  领户一千四百七
  宗州唐武德四年置西宗州贞观十一年去西字长安西南五千十里北接姚州
  领县三
  宗居 石塔 河
  领户一千九百三十
  微州唐武德四年置利州贞观十一年改为微州长安西南四千九百七十里东北接縻州
  领县二 与州仝置
  梁利 十部
  领户一千一百五十
  姚州唐武德四年置长安四千九百里其州置在姚府旧城北百馀步汉益州郡之云南县古滇王国楚威王使大将庄𫏋沂沅水出苴兰以伐夜郎属秦击夺楚黔中地𫏋无路能还𫏋遂自王之秦蜀通五尺道置吏汉武开西南𡰥置益州郡云南即属邑也后置永昌郡云南哀牢博南皆属邑也蜀刘氏分永昌为宁为云南郡而治于弄栋川晋改为晋宁郡又置宁州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姚姓故置姚州管州三十二麟德元年移姚州治于弄栋川自是朝贡不绝天宝末杨国忠用事蜀帅抚慰不谨蛮王闵罗凤不恭国忠令鲜于仲通兴师一万渡泸讨之大为罗凤所败自是臣附吐藩侵冦西川贞元中韦皋镇蜀蛮帅异皋寻归国遂以皋为云南安抚大使命使册拜谓之南诏太和中杜元颕镇蜀蛮王鹾颠侵蜀自是或臣或否咸通结构南海蛮深冦蜀部西南𡰥之中南诏蛮最大
  领县三
  姚城 泸南 长明
  四至
  东至东京四千四百七十里 东至西京四千八百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四千三十里 东至安宁监井二百五里 西南至诏所居羊咀羊城三百里自羊苴羊城西至永昌故城东南至安南府水路约有二千里
  风俗
  民能鼻饮水
  土产
  有种木皮以为布 龙布似荔枝 越毡 蜀记云云南越□毭𦋺也
  姚城县二乡本汉弄栋县地因川为名唐因立州改为姚城县置在姚府旧城百馀步 云南山山有祠处石室称黄石公祀之必用纸一百张笔一双墨一丸室内有启必知吉凶但不见其形 禺同山山有金马碧鸡之祠 吊鸟山九州要记云吊鸟山在叶检则云南郡废邑也山上有鸟千百群飞鸣呼啁啾岁凡六大集俗云凤凰死于此地故众鸟来吊 禹穴九州记云蜻蛉县有禹穴蜻蛉即云南郡废邑有禹穴穴内有金马碧鸡其光倏忽人皆见之汉王褒入蜀祀之 黄津江在郡南侧有大虵名曰青葱好食人又有大蛇在树上伺鹿过绕之鹿死乃吞之吞了蛇亦绕树其角骨亦钻皮而出蛇亦殆死疮差即更欲吞之 迷水在郡南三百里一曰滇池上源深阔下流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有神马与今马交生异驹郡国志云滇池周回五百里中出骏马蜻蛉水郡国志云上有石猪峯峯有石猪母子数千
  头云夷人昔日牧猪于此因化为石今人于此不改放牧
  泸南县北五里元二乡垂拱元年置长城县于此天宝初改为泸南县以在泸水之南为名
  长名县
  右上十六州旧属戎州都督天保以前朝贡不绝天宝后没在蛮境旧管蛮夷新旧州四十七一十五州管县五十二在益州郡界内其州近滇池并是蛮夷诸獠縁地最远与姚嶲州云南接界
  南宁州在州西南二千六百五十三里开元五年八月十三日敕郎州为南宁州管县五
  盘州在州西二千七里管县三
  麻州在州西南千四百八十里管县三
  古靖州在州西南七百二十里管县二
  英州在州西南一千七百七里管县五
  声州在州西南二千二百七十七里管县五
  咸州在州西南一千九百三十九里管县二
  泸慈州在州西一千三百四十六里管县四
  归武州在州西二千七里管县二
  严州在州西二千七百里管县四
  汤州在州西二千七百七里管县三
  武德州在州西五百七里管县三
  秦龙州在州西南一千一百七里管县四
  一十六州管县七十六在南广溪洞内并是诸獠
  恱州在州南二百十七里管县五
  移州在州西南五百八十七里管县三
  景州在州南三百九十六里管县七
  播狼州在州南二百八十九里管县三
  巩州在州南三百七里管县四
  连州在州西后筠州析出管县六
  南州在州西五百三十五里盈州析出管县四
  德州在州南五百六十四里管县四
  为州在州南四百九十里管县二
  洛州在州南四百二十里管县四
  筠州在州南四百一十七里管县八
  志州在州西四百五十六里管县六
  益州在州南五百六十七里管县四
  武昌州在州南二千三百一十七里管县七
  扶德州在州东南四百五十七里管县四
  四州管县二十八 三州在马湖江并是蛮无税输系州县
  驯州在州西北七百三十三里管县五
  骋州在州西一千三十二里管县三
  浪州在州西北一千三百四十三里贞元十三年五月十七日西川节度使韦皋奏置管县五
  一州纳税赋
  商州是獠在州西北二百九十三里管县五今见属南溪县供纳税赋
  一十二州管县三十七在石门路并无税赋供输州县相承在图经上标名额耳
  恊州在州西南八百里天宝年中因云南离叛被破今移置在州西南四百九十三里管县二
  靖州在州西南五百一十里管县二
  曲州在州西南九百里天宝年中因云南破移在开边县界去县一百二十七里管县四
  播陵州在州南五百七十七里管县二
  钳州在州西南四百五十七里元无县从开边县析出哥灵州在州西南一千四百里管县三
  滈州在州南九百一十二里管县三
  切骑州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管县四
  品州在州西南二千三百九十五里管县三
  从州在州西南二千六百四十二里管县六
  柯违州在州南九百七里管县三
  碾卫州在州西南九百九十七里管县三
  右上羁縻诸州除没落云南蛮界一十五州其馀虽有名额元无城邑散在山洞不常其居抚之难顺扰之易动其为刺史父子相继无子即以其党有可者公举之或因春秋有军设则追集赴州著夏人衣服却归山洞椎髻跣足或被毡或衣皮从𡰥蛮之风俗无税赋以供官每年使司须有优赏不拘文法自古至今其俗难改其军设并官中优赏等并废多时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九
  霸州
  霸州静戎郡今治安信郡唐天宝元年因招附生羌置静戎郡便以羌附酋董嘉俊为刺史领七部族把蕃卓子孙相承不绝乾元元年改为霸州本属陇右道永徽以后割属松州都督入劔南道皇朝干徳三年西南夷首领兼霸州刺史上表内附
  领县四
  安信 牙利 保宁 归化
  四至
  东北至东京东北至西京四千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三百里 北至绳桥有路通骆駞山连桃溪谷至蕃州去州一百里
  
  唐开元户五百七十皇朝户汉一百七十馀外并著户风俗
  部族男儿毡冒青毛为衫袴绯毛为襕胡卢靴妇人戴草绫二尺如扇子用竹作扇骨衣青毛衫单著青毛裙不著袴
  人物无
  土产
  散麝香
  安信县去州二十里二乡在钵南村置
  牙利县去州五里三乡在小聋山上村置
  宝宁县去州三十里三乡在质台村置
  归化县去州西北四百里一乡在移村置已上四县并与郡同置各有部落主持俱无徴科 质家湫在州北八十里其水流下桃溪谷至四川 大聋山又有小聋山在州西北一十里号苻坚城
  拓州
  拓州蓬山郡今治拓县唐永徽中置拓州以开拓为称天宝元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拓州本属陇右道松州都督府割属劔南
  元领县二
  拓县 乔珠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六十里 东至静州三十里 南至维州三百里 西至郡内长碉镇九十里 北西至恭州柏岭八十里 东南至成都府七百里 东北至松州二百六十里
  
  唐开元四百
  风俗
  与霸州同
  土产
  酥 黄连 麝香 当归
  拓县二乡
  乔珠县西五十里一乡已上二县与郡同置
  恭州
  恭州恭化郡今治和集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分静州广平县置恭州仍置博恭烈山二县天宝元年改为恭化郡乾元元年复为恭州本属陇右道后割属劔南道
  元领县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九十里 东至拓州界三十五里 南至维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吐蕃白山镇七十五里 东北至故洪州三百七十里 东南至茂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平戎城一百十里 西北至柏岭镇四十里
  
  唐开元户一千一百八十
  风俗
  与拓州同
  土产
  同拓州静州
  和集县二乡旧广平县属静州唐开元二十四年于县置恭州天宝元年改为和集
  博恭县东三十五里二乡唐开元二十四年分广平置烈山县东五十里二乡唐开元二十四年分广平置
  嶲州
  嶲州越嶲郡今治越嶲县本益州西南外夷地秦时略通五尺道汉始立为卭都国故史记曰滇中君长十数邛都最大是也至武帝始诛邛君杀莋侯冉駹之戎等皆震警乃以邛都之地为越嶲郡属益州部以镇之按郡有越水嶲水皆出生羌界南历本郡焉言越嶲者以彰威德也故名曰越嶲郡后汉至宋晋皆因之不朝贡故十道志云魏晋以还蛮獠恃险抄窃乍服乍叛是也至齐而夷长或来纳款因为越嶲獠郡以綂之后周武帝征越嶲又开其地因立严州取其严敬以称隋开皇四年改严州为西宁州十一年又改为嶲州隋末又改为越嶲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嶲州领越嶲邛都可天苏祁台登五县二年又置昆明县三年置总管府管一州贞观二年割雅州阳山汉源二县来属八年又置和集县天宝元年改越嶲郡依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嶲州至德后没入蕃贞元十二年复之
  元领县七
  越嶲 台登 苏祁 昆明 邛部 阳山 会川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东北至西京四千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二百三十里 东至于费生蛮二百三十里 西南至磨遂生蛮六百六十里
  
  唐开元户四万七百二十
  风俗
  尚骨卜刻木为信火葬而乐送以鼓吹为送终 木耳夷死积薪烧之烟正则大杀牛羊相贺以作乐若遇风烟旁散乃大悲哭 濮夷九州要记云在郡界千里常居木上作屋有尾长二寸若损尾立死若欲地上居则预窟穴以安尾 文夷按九州要记云嶲之西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龙鳞生于臂胫之间将婚会于路歌谣相感合以为夫妇焉又有穿鼻儋耳种瘴气有声著人人死著木木折号曰鬼巢也
  土产
  丝 布 五味子 麸金 及牛按博物志云越嶲郡有牛稍割取肉经日必复生如故玄中记云割而复生名曰及牛 木多松蘖有斯难树生子大如瓜味酸可生食有龙目树实似荔枝又有橦树可以为布
  越嶲县六乡本汉邛都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邛都置越嶲县属西宁州十八年改为嶲州县仍属焉此地有越水嶲水为名 陷河后汉书西南夷传云武帝初置邛都无㡬而地陷为污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邛河三苑后汉书安帝纪曰永初六年诏越嶲置长利高望始昌苑是也 元马河中有铜船以羊祀之则可取也莋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凡言莋者即此土夷人
  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谓之莋故曰邛莋 黒水杜甫诗云云深黒水遥是也 漏天秋夏常雨故曰漏天石室山按九州要记云山在汶江之北者昔樵人王质入山见二仙人围碁质乃坐斧而观二仙棋罢质亦起见斧柯既烂方悟是二仙人 鹦鹉山山多鹦鹉得名麻山山有麻能解彼瘴气之毒故曰麻山 奴诺城
  诸葛亮征蛮所筑憩军之所
  台登县西北一百二十七里五乡汉旄牛县地属邛都国按九州要记云台登县有奴诺川鹦鹉山黑水涧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又十道志云隋仁寿四年罢大渡镇置登州大业二年废登州又立阳山镇唐武德元年改置阳山县属登州贞观二年割属嶲州开元初改为台登县 长河水本名孙水又名沙水史记曰司马相如定西夷桥孙水以通邛莋绳水汉书地理志绳水出徼外又云若水南至大莋
  入绳即谓此水也 沉黎故城周武帝天和二年开越嶲于此置黎州寻废隋开皇三年又于此置沉黎镇十三年改为县 武侯故城在泸河上即武侯所筑以安戎兵之所
  苏祁县西北六十四里六乡汉旧县属越嶲郡后周武帝天和三年开越嶲后于汉旧城立苏祈县以苏祁之夷为邑之名 居池按山海经云越嶲苏祁有居池今谓之曲池是也
  昆明县西南三百里四乡本汉定莋县地属越嶲郡周武帝太和三年置定莋镇唐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夷因名天宝中于此置昆明军以镇抚之 鐡石山山有砮石火烧之成鐡为剑㦸极刚利盐井今按取盐先积薪以火烧之过以水洗灰即成黒盐炼之又白此邑川陆有盐鐡之利尤为邦邑之繁会昔为氐豪所据蜀将张嶷杀其豪帅遂擅盐鐡之利也邛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三乡本汉阑县地属越嶲郡又按宋书州郡志有兰县属沉黎郡周武天和三年又于县置邛部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为邛部县属严州县仍带邛部镇
  阳山县西一百里二乡本汉旄牛县地隋仁寿四年罢大渡镇置登州大业二年废登州又立阳山镇唐武德元年改置阳山县属雅州贞观三年割属嶲州 沉黎故县周武帝天和二年门越嶲于此置黎州隋开皇三年又置沉黎镇十三年改为县
  会川县南一百七十里三乡本汉邛都县地唐上元二年移邛都县于会川镇城内安置以獠冦道路川原并会于此故以名县 泸水按十道记云水出蕃中入黔府历郡界出拓州至此有泸津关关上有石岸高三千丈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死非此时中则人多闷吐唯五月上伏即无害故诸葛武侯征越嶲上疏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又按地志云今昆明道渡所见有武侯祠在按十道记水浚急而多巉石土人以牛皮为船往来津渡 会无川在泸水之南上有深岩岩中多仙人葬莫测其来远望如窗牖之间其棺内多碧骨如珠人取之多不祥 大冢武侯军过士卒遭瘟疠以大冢葬之在县南郡国志云 兴古郡有大蛇长数丈其尾有两岐如钩在水中以尾钩取岸上人马食之 黄津江侧有大蛇名曰青葱又有大蛇在树上伺鹿之类以尾绕之鹿死乃吞之讫蛇亦绕树其鹿角乃钻皮出蛇亦殆死疮瘥即更吞鹿 云南有神祠石室称黄石公祈之用纸一张笔一双墨一丸室内有启必知吉凶而不见形 青蛉故县有禺同山俗谓山穴内有金马碧鸡之神其光倏忽人皆见之 弄栋故县废叶桥县有吊鸟山山上有鸟千百群飞啁唽一岁必一度大集云凤凰死于此也 迷水镇有滇水方三百里上源深阔下流浅狭有似倒流故名滇水有神马与人马交生骏驹
  保州
  保州云山郡今治定廉县本维州之定廉县南接吐蕃为夷落之险塞唐开元二十八年羌夷内附因置奉州以董晏立为刺史领定廉一县天宝元年改为云山郡八载移治所于天保军乃改为天保郡乾元元年西山夷兵马使嗣归诚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内天保郡归附乃改为保州以嘉俊为刺史
  元领县三
  定廉 归顺 云山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八百里 东北至长安取维州路二千八百里 东至维州风流镇四十五里 东至吐蕃野城八十里西至天保军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莫大博岭七
  百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二百四十
  土产
  羌活
  定廉县三乡隋置定廉镇隋末陷羌武德七年招白狗羌置维州及定廉县以界水名永徽元年废盐城并入开元二十八年改属奉州天宝八载改属天保郡归顺县一乡
  云山县一乡唐天宝八载分定廉置此二县
  真州
  真州昭德郡今治真符县唐天宝五载分临翼郡之昭德鸡川两县置昭德郡乾元元年改为真州盖取真符县为名
  元领县三
  真符 鸡川 昭德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东北至西京三千八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里 东至翼州七十里 西至鸡川界一百里 南至茂州通化县界一百里 北至悉州界一百三十里
  
  唐开元户六百七十
  土产
  当归 散麝香
  真符县一乡唐天宝五年分鸡川昭德二县置真符县州所治也
  鸡川县一乡唐先天二年割翼州翼水县置天宝五年改属真州
  昭徳县一乡旧志曰县属悉州天宝元年改翼州仍改名昭徳县五年改属真州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一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十
  松州
  松州交州郡治嘉城县禹贡梁州之域又为雍州之境爰劔诸羌居焉后汉西羌传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盖姓之别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今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析支者也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宼乱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执以为奴隶后得亡归将其种人南出赐支河其后子孙各自为种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至爰劔曽孙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子研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汉景帝时研种留何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河等于狄道安故及武帝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始置䕶羌校尉从爰劔种五世至研研最豪健以研为种号十三世至烧当复豪健其子孙更以烧当为种号滇良者烧当之玄孙时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还据西海建武九年司徒椽班彪上言旧制凉州部置䕶羌校尉持节领䕶理其怨结岁时巡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动静遂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焉今宜如旧以明威防光武从之即以牛邯为䕶羌校尉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种小人贫而先零卑湳并皆强富数侵犯之滇良父子积怨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湳大破之掠取财畜夺居其地大榆由是始彊盛逮滇良子滇吾立附落转盛常雄诸羌在晋内附以其地属汶山郡宋齐亦得之后为西卫所有又按后魏书邓至传王像舒治者并白水羌是也常为羌豪自称邓至王后至舒彭遣使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邓至王请以封爵授子彭奋高祖许之拜奋建忠将军甘松县开国子既为小蕃朝贡相继关中乱乃绝后魏末平邓至蕃始统有其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初废州郡以其地并入汶山同昌二郡唐武德元年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岩诺峩彭轨盖直肆位玉璋祐台桥序等二十五羁縻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继或降或叛屡有废置仪凤二年复加整比督文扶当祐静翼六州都督羁縻三十八州研州剑州探那州忋州毘州干州琼州犀州拱州龛州陪州如州麻州霸州澜州光州至凉州蚕州晔州棃州逻州思帝州眺州成州綂州谷邛州乐客州达违州卑州慈州据天宝十二年簿松州都督府一百四州其二十五州有额户口但多羁縻逃散馀七十九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否无州县户口但羁縻统之天宝元年改松州为交州郡乾元元年复为松州按贞观初分十道松文扶当悉拓静等州属陇右道永徽之后据梁州之境割属剑南道也
  元领县三
  嘉城 交州 平康
  四至八到
  东至西京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东京东北至长安一千九百里 东至扶州三百三十八里 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吐蕃界九十里 西至当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茂州三百里 西南至当州三百里 西北至吐蕃界五十五里 东北至扶州三百里
  
  唐开元户一千七十六
  风俗
  仝扶州
  土产
  麝香 羌活
  嘉城县十乡后魏时白水羌像舒治自称邓至王据此地其子舒彭遣使朝贡乃拜龙骧将军始置甘松县魏末大乱又绝后周复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郡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改甘松为嘉城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松州取州界甘松岭为名 甘松岭按山海经云甘松岭亦谓之松叶岭即江水发源于此土人谓之松子岭 石门水石门山自龙州连亘有水经郡界合江故曰石门水
  交州县南二十里十二乡后周天和中于此置县以领羌夷属龙涸郡以其地通胡越道路东西相交以名县焉 雪山出朴硝其色如银在县西南百里外有崖巉路险人罕得其利
  平康县二乡垂拱元年割交州及当州通轨翼县地置平康县属当州天宝元年改属交州郡 羊膊山按江源县记云平康县羊膊山下有二神湫乃大江发源之所自羊膊岭散漫殆未滥觞东南百馀里至白马岭回行二十馀里至石镜水源始于此也 汶水出岷山西玉轮坂下经郡界
  松州都督府羁縻二十五州旧督一百馀州无县户口惟二十五州有名额皆招抚生羌置
  崌州唐贞观元年招慰党项置州处也长安西南二千二百四十六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江源 洛稽
  户一百五十五
  懿州贞观五年置西吉州八年改为懿州处党项长安西南二千二百五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吉当 唐位
  无户口
  嵯州
  阔州
  麟州贞观五年置西麟州处归附生羌八年去西字至长安四千五百里
  领县七 与州同置
  硖州 和善 敛具 硖源 三交 利恭 东陵无户口
  雅州贞观五年处生羌置西雅州八年去西字在长安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
  领县三 与州同置
  新城 三泉 石陇
  无户口
  丛州贞观三年党项归附置长安西南一千八百里
  领县五 与州同置
  
  可州贞观四年处党项置西义州八年改为可州长安西南二千四十里
  领县三 与州同置
  义诚 清化 静方
  无户口
  远州贞观四年处生羌置长安西南二千三百六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罗水 小部川
  无户口
  奉州贞观三年处生羌置西仁州八年改为奉州长安西南二千一百六里
  领县三 与州同置
  奉徳 思安 永慈
  无户口
  岩州贞观五年置西金州八年改为岩州长安西南二千一百里
  领县三
  金池 甘松 丹岩
  无户口
  诺州
  峨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常平 那川
  无户口
  彭州贞观三年处降党项置洪州七年改为彭州长安西南一千七百八十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洪川 归远 临津 归正
  无户口
  轨州都督府贞观二年处党项置长安西南二千三百九十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通川 玉城 金源 俄彻
  无户口
  盖州贞观四年置西唐州八年改为盖州处降羌长安西南二千六百三十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湘水 河唐 曲岭 枯川
  户二百二十
  直州贞观五年置西集州八年改为直州处降羌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集川 新川
  户一百
  肆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六百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归唐 芳丛 盐水 磨山
  无户口
  位州贞观四年处降羌置西生州八年改为位州至长安二千四百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位丰 西使
  户一百
  玉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八百七十八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玉山 带河
  户二百十五
  璋州贞观四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九百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洛平 显川 桂川 颍川
  戸二百
  祐州贞观四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一百九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廓川 归定
  无戸口
  台州贞观六年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至长安二千三十五里
  无县
  桥州贞观六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四百里
  无县
  序州贞观十年处党项置至长安二千四百里
  无县
  右二十五州旧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府唐贞观中招慰党项羌渐置永徽已后羌戎或叛或臣制置不一今并废省不欲去者以备古迹而已
  当州
  当州江源郡今治通轨县禹贡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境二汉晋宋并为蜀郡地至后周天和元年雁门郡公纥干略于此讨浑胡因置同昌郡寻又改为覃州隋初废郡为扶州仍于此置嘉诚县即为扶州之属邑也武德元年于嘉诚县立松州贞观二十一年州首领董和那蓬固守松州府以捍西羌特敕于通轨县置当州以州土出当归为名领通轨左封二县以蓬为敕史显庆元年蓬子屈寗袭父官二年又析左封置悉州仪凤二年移治逢日桥天宝元年改为江源郡乾元元年复为当州本属劔南道大历五年移入山阴要便之路以备吐蕃
  元领县三
  通轨 和利 谷利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至翼州翼水县八十里 东南至悉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通轨县故城二百里以西即生羌界 西南至静州悉州西郡接界未详里数 东北至松州三百里
  
  唐开元戸二千一百
  风俗
  地边夷徼人杂羌蛮
  土产
  麝香 当归 大黄 羌活
  通轨县二乡本属松州贞观二十一年于县置当州显庆元年又分置和利谷利平康三县
  和利县东北三十里一乡唐显庆二年分通轨县置谷利县西南六十里一乡唐文明元年开生羌地置
  悉州
  悉州归诚郡今治左封县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自两汉至隋为羌夷所居唐显庆三年割当州东三十里左封县界内为羌夷悉唐川因立为悉州领悉唐左封识臼三县以羁縻羌人其首领有董系比射为刺史后卒以左封县令董俱悉冻任刺史兼许以父死子继咸亨元年移治左封仪凤二年羌叛又寄治当州城内寻归旧治垂拱二年置归诚县载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天宝元年改为归诚郡割识臼属临翼郡乾元元年复为悉州旧属陇右道松州都督后属劔南道
  元领县二
  左封 归诚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翼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翼州二百五十里 西至静州六十里 北至静州八十二里 东南至栖鸡川界一百里 又东南至成都府六百五十里西南至翼州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当州未审里数 东北至翼州一百五十里
  
  唐开元戸八百一十
  风俗
  羌性同当州
  土产
  颗麝香 牦牛尾 当归 朴硝 羌活
  左封县二乡本属翼州在当州东南四十里唐显庆元年乃于县置悉州在悉当川故也载初元年移州于东南五十里匪平川
  归诚县东南八十一里一乡唐垂拱二年
  静州
  静州静川郡今治悉唐县本当州之悉唐县也唐显庆元年于县置州咸亨元年于悉州置翼州都督府移悉州治左封置仪凤九年罢都督府翼州还治于翼斜县于悉唐县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改为静州以治夷落开元时治在清边县在今郡南六十里清边故城是也后为难制又以去诸郡稍远数叛乱移故州额于悉唐县即今郡也旧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后割属剑南道
  元领县二
  悉唐 静居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至悉州六十里 南至赤和戍城一百里 南至维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平戍城一百里 北至茄和山十里 北至当州界六十里 东南至翼州临翼县岭丛镇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恭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拓州界三十五里 东北至当州六十里户
  唐开元户五百七十七
  风俗
  与当州同
  土产
  筒布 麝香 牦牛尾 酥 朴硝
  悉唐县二乡本当州悉唐县置在悉唐川显庆中来属此
  静居县东二十里一乡唐天授二年改南和州为静州仍于静川置静居县
  后魏时白水羌像舒治自称邓至王据此地其子舒彭遣使朝贡按此则舒彭乃舒治之子又邓至羌总序云自舒治至十世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帝封甘松县子按此则舒彭又为舒治十世孙前后抵牾不一今考后魏书帝纪孝文太和十七年邓至王像舒彭遣子奋诣阙朝贡求以位授奋诏许之又邓至传云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拜为龙骧将军孝文即高祖而纪传所载曰彭曰治名各不同又按元和郡县志松州总序像舒治子孙舒彭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而通典乃云自舒治至十代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封甘松县子又复不合今记所载舒彭内附拜龙骧将军事与元和志同邓至王请以封爵授子彭奋高祖许之与后魏帝纪同舒治十世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帝与诸典同诸书既不一疑各有所本而今记随事因之遂不暇细考惟以舒彭为舒治之子莫知其何所据若以史为正则治与彭同时疑治即彭而讹耳然未有以考正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二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一
  梓州 富顺监
  梓州梓潼郡今治栖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国塩亭之地二汉属广汉巴二郡三国时其为东广汉郡按蜀志云先主入蜀攻刘璋遣诸葛亮等分定州郡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师于会军堂山是此地东广汉郡即后主置也晋宋齐并为广汉郡至梁初武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西魏又于此立昌城郡至隋开皇十八年废郡改新州为梓州取梓潼江为郡名炀帝初废州改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改为梓州领郪射洪盐亭飞鸟通泉五县三年又以益州元武来属四年又置永泰县调露元年置铜山县天宝元年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复为梓州乾元后分蜀为东西州梓州恒为东川节度使治所也皇朝改为安静军节度
  元领县九
  郪县 玄武 涪城绵州割到射洪 通泉 飞鸟盐亭 铜山 永泰 东关伪蜀置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五里 东北三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取绵州路至东京三千六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果州三百五十里 正南微东普州三百四十六里西至汉州二百三十里 正北微东至剑州三百六十八里 东南遂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简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绵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一十五里 正东微南至果州二百五十里
  
  唐开元户六万一千九百皇朝戸主三万七千六百五十四客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一
  风俗
  与益州同
  人物
  冯信字季诚郪人凡十举孝廉科十辟公府皆不就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人曽孙商为蜀郡太守 冯
  颢郪人为成都令 郑纯郪人为南郡都尉 镡显为长乐卫尉 唐李义府陈子昻射洪人
  土物
  绫 绵 银 空青 曽青 石碌 地黄 红花沙糖 甘橘 枇杷
  十道记云广汉之地有塩井铜山之富本南夷周末秦并为郡有蔬食果实之饶
  水名
  梓潼 塩亭水 涪江 郪江 合江
  地名
  郪道 郪郎 新城 武都 巴西 南充
  郪县旧二十六乡今九乡按常璩国志云汉高帝六年置汉广郡管县六郪县是其一也旧县在今县南九里临江郪王城基址见存又云以郪江为县名蜀志姜维等闻诸葛瞻破乃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即此地后魏置新城县于此恭帝三年改为昌城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新州十年改新州为梓州县属不改县有盐井四十三眼二十二眼见煎馀废 中江水在县西南三里源从元武县东界流入当县西南八十馀里入涪江 桃花溪在三十里源从涪城县南流入当县东又六十里入射洪县 石谷县在县东南二里源出当县杜山下绕牛头山入中江 牛头山在县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头四面孤绝俯临州郭下有长乐寺楼阁烟花为一方之胜概 涪江在县西二百里自涪城县东南流入县界合中东流入射洪县屈曲二十里通遂州郪道汉郪道县城在今县西
  元城县州西一百十五里四十三乡今十里本汉五十县地华阳国志汉时立仓发五城县人尉部主之后因以为县晋武改为五城县属东唐郡在五城山隋开皇三年置武元县隶益州唐贞观元年割入梓州要记盐井二近江水淡煎盐不成 元武山九州要记云元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又华阳国志云元武山一名三嵎山在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山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龙升不逹死坠于此后殁地中民掘取其骨入药用 覆舡山改名泊山高五里按十道录云尧遭洪水维舟泊此舡覆于树下因此名焉又益州记覆舡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肠坂屈曲有壁立难昇之路 犂刃山在县北十里按李膺蜀记云犂刃山长八里高出群峰形如华刃废华县归西北二十里李膺蜀记云宋元嘉九年置后周明帝初并入元武县 废武城县在县东二里李膺蜀记云五城山在三隅山之东
  涪城县西北六十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本汉县属巴西郡后汉初吴汉入蜀禆将臧宫拔涪城县以隶巴西郡大历十三年又自绵州却隶梓州管盐井五十五所一十眼煎四十五眼塞 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萋县 香积山在县东南三里北枕涪江 五层山在县北二十五里 天柱山高二里四面平二有重山高一百馀步孤秀如柱故名天柱山射洪县东南六十里旧十三乡今四乡本汉广汉郡知县地后魏恭帝于此分置射洪县李膺蜀记妻偻滩东六里有射江土人语讹以江为洪 涪江从郪县界流入当县北界 梓潼水从盐亭县南界流入当县又东流入涪江 独坐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一里高一百丈卓然孤峻南枕涪梓二水 悬岩在县南一十五里远望悬岩皎如白雪旧名岩山天宝三年敕改为悬岩山 射江注水经云涪江水又东南流合射江即今射洪县县南有此水
  通泉县东南百四十四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故西南渠郡涌泉县地名黄浒川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通泉县通泉取其流通之名管盐石七十四所 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百馀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于涪江绝壁涌泉郡故城在此 涪江在射洪县东南流入县界又南流入遂州 黄浒水源从盐亭县东南流入当县合涪江 万顷泽田在东北二十三里泽内方万顷
  盐亭县东北九十二里旧十三乡今六乡按李膺蜀记云灵江东盐井亭古方安县也周地记梁大同元年于此置亭今之县也因井为名管塩井三一井见煎 负戴山在县西一里高二里自剑门来南过剑州入当县山其山龙盘虎踞起伏四百馀里至此却蹲山有龙飞泉喷下南流入此潼江水色清冷其味甘美时以为琼浆水 龙固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高四里四面悬绝可以固守 董叔山在县东九十步高一里隔淅江水孤峯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高山隋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尝游宴于此后人思其德政号曰董叔山 梓潼水源出剑州阴平县豆图山石穴东南经绵州盐泉县流入当县 盐亭水源出阆州西水县西南流入当县盐亭井故名盐亭水去合梓潼江 废高渠郡城在县西十六里北临梓潼水周保定初置隋开皇三年废为县大业三年县亦废 废宕渠在县西北三十二里安乐村李膺蜀记宋元嘉十九年置西宕渠郡今县四宕渠宣城汉初东关于宕渠是其一也梁天监中废 严震墓唐德宗朝为山南西道节度移兴元尹砺震之地元和中自山南西道移东川节度已上二墓在负戴山下去县西一里
  铜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蜀道铜山之治昔汉文帝时邓通铸钱即此也唐贞观二十三年置监上元元年废监为县以铜山为名 私镕山在县西二十四里高一里出铜昔时任百姓采铸俗呼私镕山 可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里出铜 赖应山在县北三十里周回二里出铜及空青出铜山甚多此略书三所 郪江水源出元武县东南流入县界 会军山山高三里蜀主刘备入蜀遣诸葛亮张飞等分定州界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亮因会军士于此后传云会军堂山 铜官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长二里李膺蜀记云县西南有铜官山阔八丈出众峰邓通卓王孙冶铸之所也景龙二年采铜利害使西台侍御史奏称梓州元武县简州金水县竞铜官坑按两县图经其铜官山合属元武县谓从铜官于山南二里
  飞鸟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四十乡今三乡本汉郪县地之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故郪王城也隋开皇十年置飞鸟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取飞鸟山为名贞观二十二年以旧县山重峻险移就今县治管盐井七三井见煎四井塞 大飞鸟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又有小飞鸟山周回二里高一里又山在县东重峦峻峭二山相向如飞鸟之状 小郪江水源出当县西南莲池乡小山下东流入县郭又七十里合郪江
  永泰县东北一百二十七里元三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德四年巡检皇甫无逸以四境遥遥人多草冦遂于当州盐亭县剑州普安县阆州西水县三县界村置此县因以永泰为名管塩井五 徒女山在东二十五里其山从阆州新井县界来故老相传昔有女徒千人于通泉县康督井配役遇贼于此山乃于山顶置栅御捍遂破其贼俗为之置祠今富顺盐井皆妇人推车汲水由此而论则女徒之山可录云 李义府碑在县北三十步义府本此郡人武后朝为中书令后人立其碑以旌馀烈
  东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元三乡本盐亭县雍江草市也伪蜀明德四年以地去县远徴输稍难盗冦盘泊之所因割乐平等三乡立招葺院计徴二税钱一万三千贯硕至皇朝乾德四年平蜀昇为县取古东关地之名从本州知州张儋之所请也管盐井四三井有煎一井废 富国监者本梓州郪县富国镇新井煎盐之场也皇朝置监以董其事兼领通泉飞鸟等盐井地去梓州九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二
  绵州
  绵州巴西郡今治巴西县禹贡梁州之境秦属蜀郡按九州记州之宾人族人皆夷也华阳国志云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乃募能杀者时夷人朐䏰廖仲药秦精等伏弩于高楼射杀之昭王曰虎历四郡凡害千二百人一朝除之功莫大焉乃刻石与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铏至始皇末汉初犹为蜀郡之地武帝始分蜀地为益州以此也为涪县属广汉郡即涪水之所经焉晋孝武自梓潼故城徙梓潼郡置于此西魏又于此置潼州取潼水为名郡国志云梓潼东接巴蜀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梁武陵王萧纪僣号又于二郡置西潼二州隋文开皇五年改潼州为绵州以绵水为称炀帝废州为金山郡以金山为号唐武德元年复为绵州领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城万安神泉七县三年分置显武陇安文义盐泉四县七年省金山县贞观元年又省文义县此州为成都东北之冲要
  元领县九 今八
  巴西 彰明 魏城 罗江 龙安 神泉 西昌盐亭
  一县割出 涪城入梓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七十四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七百三十四里 东至梓州一百三十里 东至剑州二百里西至茂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 北至龙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汉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龙州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剑州二百八十里
  
  唐开元戸六万五十皇朝户主二万八千四百三十六客九千二百八十
  风俗
  大同梓州又郡国志云宾人劲勇锐而善舞故古有巴渝舞
  人物
  张寿字伯僖广汉涪州人为五官功曹 王晏字叔博广汉涪人 李膺涪城人撰益记三卷
  土产
  小绫 交梭纱 绵 绯红 蜀淡 百桔 紫参游蜀记云左绵绯红三川所尚绵州左绵郡有水所染绯红此水濯之后益鲜故人之所重
  巴西县旧二十五乡今二十一乡本汉涪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后汉元初二年广汉郡自绳乡移治涪县后治雒县刘备据蜀立梓潼郡以县属焉隋改为巴西县富乐山周地图记云此山甚高广为众山之秀登之
  望见州内 盘龙山形如盘龙故名 灵山郡国志云昔有神女扵此𢭏衣因名𢭏衣山山南绝岩有方石明莹谓之神女𢭏练砧 猿门山益州记云猿门山在涪县之北二十五里上多猿其山二峯坚如门故曰猿山金山益州记云金山在涪县东五十步东临润水光
  照映川又李膺蜀记云金山长七八里每夏淹雨有崩处即金粟散出 五妇山西蜀王使五丁力士迎秦五女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五丁乃引之力极山崩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迄今谓之五妇山连亘入梓州界孱山水华阳国志云涪县有孱山水其源有金银矿民得采之又郡国志云汉有金山县县东二里有一水濑有金碎珠随波东注傍水居人采以为业即此水 石新妇在剑阁上蜀记云昔有人远征妻送至此大泣不忍归因化为石至今郡人祠之 白马祠郡国志云昔汉高帝乘白马过此遂有祀 蒋琬墓在州西七里琬为益州刺史安阳亭侯 大剑镇镇在剑阁口一人荷㦸万夫莫向魏时蜀将姜维拒锺会于此
  彰明县北七十里依旧二十乡本汉涪县地西魏昌隆县地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魏移于孟津里唐先天元年避庙讳改为昌明县天宝中江水吹建中元年移于旧县即今治也今改为彰明 灵台山在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昇仙之所又郡国志云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树高五丈外皮似桃内心似松道陵与王长赵昇试法于此四百馀年桃迄今未朽小碑记之 豆□山九州记云高五百丈上有北神池并祠庙 蕨山郡国志云上山有锺乳穴十九又西岸有自然石塞其下流水上有一悬石似磬击之有声可听 廉水让水一名长江水东北自龙州油江入按宋书云范百年梓潼水中明帝因问卿乡土有贪泉否百年曰臣居梁益之地有廉水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一云此水饮之使人廉让故以名之 孟津山自十八陇山向县东南一里 石磐山自戴天山向西连接长三十里李膺记云西有石室口方一丈三尺下有流泉味甘内有悬磬声闻数里四面石床高一丈 涪水自龙州江油县界南入去县一里李膺墓在州西南四十里膺涪城人为益州大中正撰益州记三卷 李白碑在宁梵寺门下梓州刺史鲜于郡文
  魏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洛县地西魏于洛县立潼州故析涪之北部立为城县李膺记西溪东五十里有东西井井西为涪县地界井东为梓潼界隋大业中自塩泉井后魏城县于此 白陶山自建州阴平县界入 甚冈按郡国志云魏城县有甚冈东枕水每夏洪水朝触金粟散出 石新妇山已解在上连亘剑关
  罗江县西南八十七里旧二十二乡今十乡本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晋末乱移就孱亭今县是也梁置万安郡隋开皇二年废郡为县唐天宝元年改为罗江县按郦善长注水经云潺水石下有泉曰潺水今县北三里有孱亭庙有碑磨灭孱亭之字存龙池山在县西南有山有池池上有伏石如龙蟠
  罗□山在县西南十里故老相传云罗公远曽隐于此山有洞号真人宫 天台山在县南山似吴之天台析脚之水出焉 白马关在县西南十里与鹿头关相对万安故城后魏恭帝元帝又于此置万安郡隋罢郡
  复徙万安县于此
  神泉县西南八十四里旧八乡本涪县治晋太元中置西充国县梁武陵王改为平州县后魏恭帝移于今所隋开皇六年改为神泉县县西有泉饮之疾愈因为名神泉按郡国志云县三十里有泉十四穴甘香异常
  痼疾饮之即差故曰神泉今有祠 龙子山自汉州绵竹县东入县地界
  陇安县西北九十四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涪县地后周为金山县唐武德元年改为龙安县因界内龙安山为名 松关岭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又有松岭山山上虽出茶不可食故毛文锡茶谱云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众等县连西山生者并佳独岭上者不堪采撷 巴西山自彰明县界来县北一十里旧名曰崖山天宝中初改为巴西山 附子山自松岭关山东连接去县四十里山出附子又有附子水出焉 猿门自县北特起去县二十里出多猿儿崄固如门旧有猿门戍
  盐泉县东八十五里依旧五乡汉洛县地后魏于此置魏城县唐武德二年分魏城置塩泉县以地有塩井民得采漉为四方价售之地蜀都赋云家有塩泉之井取此为名 五层山自梓州涪城县邑山北入县界西四十里山有五层 梓潼水自梓潼县界东流入
  西昌县西五十六里依旧八乡旧名益昌县隋开皇三年废入金山县即今龙安是也唐永淳元年复置以利州有益昌县在州西改为西昌县 西昌山在县北特起旧名马鞍天宝六年敕为西昌山 季城一名鬼城在县南三里临泉括地志云城西十里地名木棚有益昌县为此也未详其由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三
  剑州 龙州
  剑州普安郡今治普安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后汉因之不改按华阳国志云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晋以其地入梓潼郡宋齐如之梁天监中于此立南梁以在梁州之南故也梁末改为安州后入西魏废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因改安州为始州取郡邑更始为名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废州为郡唐武德元年复为始州领县七圣历二年置剑门县先天二年始改为剑州取剑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剑州
  元领县七
  普安 武连 阴平 剑门 梓潼 临津 普成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七百里 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北至利州二百里 南至梓州三百六十八里 西至绵州二百里 北至利州一百六十三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里 西南至绵州二百八十里 西北至龙州二百九十里东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唐开元戸二万三千五百皇朝户主七千五百三十六客八千三百四
  风俗
  与龙州同
  人物
  景鸾入儒林传 李业入独行传 文齐为镇远将军
  土产
  姜鞋 纱 丝布 旧贡苏董席图经云苏家三陵草席今贡 巴㦸 蠲纸
  普安县旧十三乡今十二乡本汉梓潼县地魏立普安郡后郡废为普安县属剑州 故垒山在州北按益州记云姜维拒锺会有故垒其山峭壁下临绝涧即此也卧龙山在县东二里其山盘围周布号为卧虎山高
  一百丈
  武连县西八十三里旧十三乡今七乡汉为梓潼县地宋置武都郡于此并置下辩县又改下辩为武功县后魏废帝二年改名武连县 治山一名五郡山周北图县南有治山县人张逸背梁附后魏与周将杨干运于此山下大战干运破死者千人恭帝元年收骸骨并为一墓死者五郡人因改治山为五郡山 五子山在县北七十三里西自龙州界迤逦斜连马阁山顶其山至此特起五峯雁行相次高五百丈因名五子山 龙祠山在县东三里高三百丈旧名九龙山唐天宝六年敕改名龙祠山贞观年中山上曽置九龙祠 小潼津发源在县北七十里京兆山分水岭南为京兆水 废下辩县城在县南五里临小潼水李膺益州记云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以武都流入于下辩县安置大明二年梁为武连县大业九年移今治其城见废
  阴平县西一百四十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梓潼县地按顾野王舆地志晋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此阴平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改阴平为龙安隋省龙安县并为阴平县属始州按三国志邓艾伐蜀自阴平景谷步剑阁道悬车出马迳出江油而至是此地也 马阁山在县北六十里北接梁山西接岷峨昔魏将邓艾伐蜀从景谷路射龙州江油县至此悬崖绝壁乃束马悬车作栈阁方得路通因名马阁山 十八龙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千馀丈冈峦连属十八垅因以为名十二垅在绵州昌明县界六垅在当县界 马阁水在县北源自龙州江油县大业山下来经马阁山南流入县界又七十一里入梓潼县界便名潼水 龙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名龙像岩亦名龙穴山古老相传昔此山有龙斗死血变为石宋齐于此置龙血戍李膺益州记云龙血东有龙像岩绝壁纳万馀丈有四石龙在壁间今犹可验岩之东北有洞穴莫测深浅泉出其下
  剑门县东北六十里旧九乡今十一乡本汉梓潼县地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益东之路故曰剑门即姜维拒锺会于此唐圣历二年分普安临汉阴平三县地于方期故城置县 大剑山亦曰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崌东引荆衡王隐晋书张载随父收入蜀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其父乃表天子刻石于剑阁焉又有小剑山在其西三十里故曰此为大剑崔鸿十六国春秋符使杨安伐蜀徐成破二剑是也其山东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故左太冲云縁以剑阁也 大剑水小石牛道常璩国志周显王时秦惠王谋伐蜀乃作石牛五头朝㵼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恱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入蜀至静王五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等从石牛道伐蜀灭之 剑阁道史记云蔡泽谓范睢曰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庙廊坐制诸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晋中兴书曰李特入汉州至剑阁顾盻险阻叹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也嘉临汀自凤州大散关发源从利州下流入县界过废始州在县西二十里有隋内史令李德林撰碑铭梓潼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云汉孝武元鼎元年置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蜀先主分置梓潼郡西魏于此置东川郡移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于此置三年废郡移县复旧治犹以安寿为名大业三年还名梓潼 五妇山在县北一十二里高四百二十丈按蜀记云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五丁蹋地大呼惊五女并化为石蜀王筑台而望之不来因名为五妇候台汉书地理志云梓潼五妇山碑志存有五妇山神庙李膺又曰梓潼有鸣湍折碑祠西临潼水湍迅激流俗呼为张湍祠亦呼为石碑祠 长卿山在县五里之南旧名神山按图经云唐元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 兜鍪山在县东南十九里从武连县东南来东南群峰列势如兜鍪之状故名潼江水在县西南四里源出平阴县马阁山来至五妇山西七曲山下名潼水汉书地理志云梓潼江水南流四里至垫江入涪水 隐剑泉在县北十二里五丁力士庙西一十步古老相传云五丁开剑路迎秦女拔𧉮山摧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馀剑隐在路傍忽生一泉又云此剑每庚申日现 百神庙在县南四里唐咸通十一年卢耽除四川节度时蛮寇围成都大将军吴行鲁统师过此见断碑皆古卿相之名遂心祷之愿荡除蛮寇既而王师大捷乾符三年行鲁除东川节度遂抽俸于路侧置百神之庙至景福大顺之间庙遭兵火王氏僭号梦见一百神人称是梓潼百神未有祠宇王氏因重与置皇朝乾德三年克复西蜀又罹兵火寻奉敕修葺今庙貌俨然 济顺王本张恶子晋人战死而庙存郡国志云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却后九年君当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至建元十二年隋杨安南伐未至七曲山迷路游骑贾君蒙忽见一鹿驰逐至庙门鹿自死追骑共剥之有项苌至悟曰此是张君为我设主客之礼烹食而去唐书云广明二年僖宗幸蜀神于利州桔柏津见封为济顺王亲幸其庙解剑赠神时太子少师王铎扈从至庙亲睹皇帝解剑授神因题诗云盛唐明主解青萍欲振新封济顺名夜雨龙抛三尺匣春云凤入九重城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赋平为报山东诸将相主天勲业赖阴兵注云时术士言来春驾还京 蛟龙神祠在县一十九里兜鍪山上俗呼兜鍪神古老相传此神昔用生祭之不则瘴疾水潦为害张道陵诫之遂绝
  临清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旧十乡今九乡本邑西阆州之界壤也按旧图经云梁天监十八年分阆州于此置相源县属巴西郡隋开皇七年改为临清县以其俯临清水为名唐先天二年改始州其县属焉 掌天山在县西六十里益州记云掌天山在临清县山多柘堪为良弓虽檿丝燕角不能胜也 都竹水在县西五十里从武连县乐安流入普安县南四十九里本临津县地南流入当县至掌天山下入阆州 废永归县南五十里系临津县地西魏得蜀于此立永归县今废焉普成县南一百二十里今七乡本汉梓潼县地周地图梁置梁安县属南梁州武帝天和中改为黄安县唐末改为普安县 氐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旧图经云晋太康年中关西杂乱武都氐人移流入蜀耕耘凿垦此山遂成陌因名氐陌山 柘溪水在县东三十里源发柘谷山多生柘木李膺益州云五妇山东百里有柘溪水 废华阳县城在县南四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隶南安郡后魏元帝废 废茂陵县城在县西三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隶扶风郡图经云后魏元年改属黄元郡至隋开皇三年
  龙州江西郡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无闻魏志曰景元元年诸军攻蜀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开道通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縁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此地晋于此置平武县宋齐皆因之至梁有杨李二姓最为豪族及分据其北周地图记云油江帅杨李二姓各自称藩于梁至后魏武帝得其地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于此立龙州隋大业初废州为平武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天宝元年改为江油郡乾元元年复为龙州旧属陇西右道永徽后割属剑州
  元领县二
  江油 清川
  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八里 南北二百九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取利州路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里 东至利州四百里 南至绵州二百二十二里 西至松州三百三十二里 北至逾州至文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剑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 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东北取白坝川废景谷县至利州二百七十里正路亦二百七十里
  
  唐开元戸二千九百九十皇朝户主八百九十客六百四十二
  风俗
  与剑州同然山高水峻人多瘤痴聋盖山水之气使然也
  土产
  麸金旧贡 羚羊角 葛粉 附子
  江油县旧五乡今一乡秦汉曹魏为无人之境晋始置阴平县及平武县地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及江油县取江水以称邑兼郡 石门山汉水记云与氐分界于石门仇池城去石门四百馀里左思蜀都赋云縁以剑阁阻以石门顾野王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今按其山两边有石壁相对望之如门邓艾伐蜀历此 邓艾庙在郡中按土地志云邓艾以伐蜀之勲历艰难后人敬之故庙存焉  山在州南八十里高九百丈阴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入剑州阴平合白泽水 天池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高九十二丈上有池周回二十三步其水常满号曰天池本名石山唐天宝六年敕改为灵液山 弩牙山在州东二百三十四里高三千七百丈以山形如弩牙 崆峒山在州西二百五十一里高二千五百丈西接松州交川县界土人谓之崆峒山 羊角山在州南九十里两峯掘起如羊角此山出锡 涪水在县北一里自松州崆峒山下出西北至州界南绵州界 马阁水在界东一百五十里出大业山东南流入剑州阴平县界 李龙迁祠左近郭山上有李龙迁祠唐元宗幸蜀时尝令増修祷祝至长庆四年敬宗差高品张士谦至彼处寻访事迹
  清川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一乡本后魏于此置马盘县及马盘郡属龙州以界内山名郡邑隋初郡废县仍属龙州又改为清川县 马盘山在州北二百一里高三千三丈重峦叠嶂为行者之难 清水出啼胡山阔五丈车流入利州地界其水清美亦曰啼胡水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四
  陵州
  陵州仁寿郡今理仁夀县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郡之武阳县东境属益州部南有陵井周地图记云晋孝武太原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为捍防周闵武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为名隋大业三年废州为隆山郡唐武徳九年割隆山属睂州永徽四年分贵平置籍县天宝元年改为仁寿郡乾元元年复为陵州
  元领县五
  仁寿 贵平 井研 始建 籍县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七里 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资州二百三十五里 南至荣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睂州八十里 北至成都二百里 东南至荣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嘉州九十里 西北至眉州一百里东南至简州一百八十里
  
  唐开元戸三万四千七百二十八皇朝户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客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五
  风俗
  与益州同
  土产
  贡麸金元采于遵江水唐神光元年起 细葛缎进鹅溪绢出梓州立武县鹅溪 出续断子一名百两金五月五日采旧常进 苦药子永真年中亭进
  仁寿县依旧一乡本汉阳武县之东境周地图记云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仁郡隋开皇三年罢怀仁郡以普宁属陵州十八年改普宁为仁夀县 三嵎山益州记云东嵎西嵎南嵎三山相对去陵井各一里鼎鼻山按郡国志云周之九鼎沦一于此故后人往往见鼎耳因名之 朝女山郡国志云昔有一女于此山得道今肘胫足迹尚存故曰朝女聂山 甘井古盐井也其傍有神庙今谓之聂社是也 陵井本狼毒井今名陵井按郡国志云昔张道陵此处得盐井因披排车引役人唱排车乐愿心齐力祀玉女于井内玉女无夫后每年取一少年掷盐井中若不送水即竭又蜀郡国志云西山有大蟒蛇吸人上有祠号曰西山神毎岁土人庄严一女置祠旁以为神妻蛇即吸将去不尔则乱伤人周氏平蜀许国公宇文责为益州总管乃改画为神婚合媒婚姻择日设乐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自尔之后无复此害始因张道陵今谓陵井 徤儿庙拒公孙述死吴汉表为立祠后人祭祀不缺 飞泉山在县东二里旧名东嵎按图经隋仁和元年獠反百姓曽于山顶避难遂有飞泉涌出獠平泉涸因呼为飞泉山丽井山在县东二十里按图经昔有十二玉女于此山汲咸泉煎盐以玉女美丽其盐为名今灶迹犹有存仁寿水在县西十里东流合波支水 圣泉在县南七里其水碧色患疮疾者洗之多愈投银即变成色孕妇饮之坠胎俗以为圣泉 石臼泉在县东北二里石臼中縁州在山上居人无井多汲此泉众泉皆涸此泉常涌 仁寿故城在县东二里后魏废帝元年置普宁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仁寿县唐贞观九年移入于城西牢固塜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一丈五尺十道志云昔
  日蒯参至孝葬母于此修墙牢固因此为名
  贵平县州东北九十里元乡今七乡也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境属蜀郡后魏恭帝二年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贵井可昙三县旧治和仁城开元十四年移治禄川贵平山在县二十三里从简州平泉县及益州广都县迤逦八县 禄水在县三十七步流入仁寿县 唱车庙在旧县南九里汉朱辰为巴郡守有惠于人吏人送辰到蜀回至此为辰立庙以其山近盐井闻推车唱歌之声为名今盐井推辘轳皆唱为号令 平井益州记云官有两灶二十八镇一日一夜收盐四石如霜雪也井研县南一百五里依旧七乡本汉武县地东晋置西江阳郡梁置怀仁郡魏置蒲亭县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研县唐武徳四年自拥思茫水移治今所县以界内石研为名 井镬山在县北二里其山俯临井镬因以为名 拥思茫水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从南县界濑下六池东流即名拥思茫水湍流迅急不通舟船西南入平羌县界
  始建县西北五十五里元旧六乡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始建县旧治拥思茫水唐圣历二年移治荣祉山 鐡山在县东七十里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鐡山诸葛亮取为刀器因封宇文度为鐡山侯 彭□山在县九十二里彭□獠之姓也
  籍县西北一百里十乡梁天监中于此立席郡隋废郡为县始曰席后之语讹今为籍 木梓山在县六十里出梓木 丹砂山在县南四十里本山出赤土强以为名左思蜀都赋云丹砂出其坂即此也 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今割属广都县 道江水从县北三十五里过 鱼𧉮水在县南三十五里从县界夷歌乡来入睂州青神县界
  陵井监
  陵井监按图经汉时有山神号十二玉女为道人张道陵指陵上开盐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州今州上有玉女庙甚灵监司奏之若以火坠井中即雷吼沸涌烟气上冲溅泥漂石甚可畏也或云井泉傍通江海微有败舡木浮出其井煎水为盐历代因之至唐万岁通天二年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函半百姓贪利失业长安二年停卖水依旧税盐先天二年加课利有三千六百二贯伪蜀井塞国朝干徳三年平蜀陵州通判贾连重开旧井一昼一夜汲水七十五函毎函煎盐四十斤日获三千斤至雍熙元年春冬日收三千八百一十七斤秋夏日收一千四百四十七斤盖水之有长短也又仁寿县界别有五井
  二井见在
  营井在县南二十五里隋大业元年开水淡遂废国朝干徳三年重开日收盐四十斤
  蒲井在县南四十里唐武徳初开水淡遂废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八斤五两
  五井废
  赖宾井 石羊井 赖因井 仁寿井 奴襄井井研县二十一井 五井在
  研井在州南一百三十三里唐时日收盐八斗贞观二十一年崩坏总章二年重修伪蜀栈塞不开至皇朝干徳三年重开日收盐四十九斤
  陵井在州南一百九里唐时官私日收盐五斗五升龙朔元年上元元年重开伪蜀栈塞至国朝干徳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斤一十两
  棱井在州南一百里伪蜀已前废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五十三斤八两
  律井在州九十里伪蜀已前废塞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五十五斤
  田井在州南一百五十一里伪蜀已前废塞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六斤
  一十六井废
  獠母井 还井 赖伦井 石烈井 茫井 宋井桶井 柳泉井 赖郎井 遮井 新井 董川
  井 潘令井 小罗井 依郎井 带井
  始建县七井 一井见在
  罗井泉旧废至国朝干徳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五斤
  六井废
  塔泥井 石缝井 赖胡儒井 赤石井 赖子井赖溲井
  贵平县一井
  上平井在州东北九十三里唐朝日收盐一石七斗五升与百姓分利伪蜀废国朝乾元三年重开今日收盐一百七十斤
  右陵井盐井诸县计十井日收盐四千三百二十三斤
  荣州
  荣州和益郡今理旭川县禹贡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国汉武开西边道为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齐于此立安阳郡隋初废之以其地属资阳郡唐武徳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城威远二县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越隆来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永徽二年移州治于旭川天宝元年改为和义郡乾元七年复为荣州
  元领县六
  旭川 威远 应灵 资官 公井
  一县废 和义并入威远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入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七百七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五十里 东北取资普二路至长安二千四百九十里 东至合州五百里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陵州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泸州水路相兼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嘉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资州二百一十九里
  
  唐开元戸五千六百三十九皇朝戸主五万一十一客一万六千七百四
  风俗
  夏人少蛮獠多男不巾栉女衣班布姓名颠倒不知礼法
  土产
  麸金 羌活 黄连 旧贡班布 有盐井五十七
  旭川县旧四乡今三乡本汉安南县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贞观初于此立旭川县乃移郡于此 滇池周回三百里水出骏马日行五百里事同大宛 马鸣戍益州记云汉剌韦拔夜过此地有神马嘶汉中马嘶以应之故有此戍也 成都市九州要记云和义郡古夜郎之地武帝时有南中令使通僰道无功唐蒙因杀之令曰恨不见成都市而死蒙即立市如成都以杀之故曰成都市 竹王庙蜀记云昔有女人于溪浣纱有大竹流水而触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为王因以竹为姓汉武使唐蒙伐䍧牱斩竹王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岁必祀之不尔为人患 明月祠其神如圆月民祀以祈福 荣徳山在州东北四十二里其山在川谷之中独拔五百馀尺中有老君祠刻石为像有小路至山顶以木为梯 落阳水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入界
  威远县东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资中县及后汉汉安县地属犍为郡隋开皇二年于旧威远戍置威远县唐武徳元年割属荣州皇朝并和义入威远 独孤水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 葛仙山在县东十五里古老相传云葛仙公曾游之地今又隋地割属昌州 十江水从资州内江县南流入县界五十步又东流入泸州富义县界通舟船 废和义县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后汉汉安县地隋大业三年置和义县唐元和十三年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皇朝干徳五年废入威远县
  应灵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县唐武徳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为县六年自公井县移州于大牢威远二县界贞观初移于旭川县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 大牢溪水一名赖溪
  资官县西北九十里元四乡也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中置资官县属犍为郡唐武徳初改郡为县属嘉州贞观六年割属荣州旧名资宇误 鐡山在州西北一百里从资州月山县西来其山出鐡 拥思水在县西二十里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至县西又南入戎州宜宾县界
  公井县东南九十里旧二乡今五乡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公井镇唐武徳元年于镇置荣州改为公井县贞观六年州移于大牢 野容山从当县界至嘉州犍为县界东西长三百馀里南北七十里惟此山大在邑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五
  果州
  果州南充郡理兆充县地禹贡梁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巴子国秦二汉并属巴郡即安汉县界也亦为充国之地三国志云刘璋初分垫江已上置巴郡理此县建安六年璋改巴郡为巴西郡徙理阆中今郡在嘉陵江之西后魏平蜀于此州北三十七里石苟坝置南宕渠郡其县亦移就郡理晋于此立巴西郡宋齐因之不改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龙州仍移县理安汉城十八年改安汉为南充县唐武初犹为隆州地至四年分隆州之南充相如二县置东州以郡南八里果山为名又置西充岳池二县万岁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县置岳池县天宝元年改为南充郡乾元元年复为果州大历四年改为充州十年复为果州皇朝干徳六年割岳池县属广安军
  元领县五 今四
  南充 西充 相如 流溪 岳池入广安军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五里 南北未详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七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八百五十里 东至渠州二百八十里 南至合州水陆相兼三百里北至阆州三百里 东至广安军岳池县界 西
  南至遂州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蓬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阆州封山镇界一百三十里
  
  唐开戸四万一千三百皇朝戸主二万三千二百四十九客六千六百三十七
  风俗
  与阆州同
  人物
  陈禅字纪山安汉人为司隶校尉 龚调字叔侯安汉人为荆州刺史 陈寿字承祚安汉人为著作郎撰三国志 阎缵安汉人独哭张华
  土产
  巴㦸 大黄 贡丝布 鸡父草五月采山大豆八月采
  已上二药本草无名山大豆疗急风寒鸡父草治妇人因产破血
  南充县元二十二乡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宋于安汉城置南宕渠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汉为南充县以古充国为名 果山在州西八里层峰秀起松柏生焉郡因山为名 车骑崖郡志云冯车骑后汉为将于北䥴崖刊石十有馀处是车骑将军冯绲所治处也故后有斯名 昆井益州记云南充县西六十里有大昆井即古之盐井 龙城山盘曲如龙绝壁如城 朱凤山在州十里高一百七十二丈周回二十里昔有凤皇集因置山凤观今存 大斗溪在邑界 嘉陵江在州东二百步自相如县界入流南克界南流至合州汉初汉界谢真人祠唐书真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
  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红霓云气之状真轻举万目之所睹焉
  西充县州西九十五里元一十乡本南充县地唐武徳四年以南充之地繁阔故析西北之境以立此县故曰西充取后汉西充县为名 西充山县以此为名 西溪水在县西源出崇礼市山 亚夫山在县东与县城相倚 双图山在县东十里
  相如县东北八十五里元十乡亦巴西县地梁太监六年置相如县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废而县存即汉司马相如所居之地因以名县其宅今为县治 汉司马相如宅故居县二十里周地图记云水地有相如坪相传云相如别业在此宅右西滨汉水藂薄郁然其基名相如琴台高六尺周四十四步 龙角山在县东高三百丈从蓬州岳池县界西来 鸡卸神祠益州记云鸡卸神在相如县以神在鸡卸溪侧故为祠号 西汉水郦道元注水经云县有汉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太守李温塜二子之灵常以二月还水汉暴长郡俗于水土祭之 嘉陵江在县东二百步
  流溪县西南八十五里元七乡本汉南充县地唐开耀元年析南充县置于溪侧因名曰流溪县 龙城山在县东六十里与石梯山相连其形盘曲如龙绝壁如城焉 流溪水在县东北四十步源出遂州方义县界下至当州北流向东迤逦入嘉陵江 赖即溪濑猿溪二溪并从遂州方义县来
  阆州
  阆州阆中郡今理阆中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国之地按华阳国志巴子后理阆中秦为巴郡地后汉建安六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郡自后汉移理于此蜀将张飞曾为此郡太守至李雄之乱巴郡荒芜太守理无定处宋元嘉八年复于此城立北巴西郡宋末除北字齐不改按地形志云阆中居蜀汉之半当东道要冲今郡城之右之阆中城梁天监中又于此立东梁州及巴北郡西魏废帝二年平蜀改为隆州取其连岗地势高隆为郡名后魏典略云此州故有隆城坚隆因置隆州寻又立盘龙郡以郡中有盘龙岗为名隋开皇中郡废而州存兼改阆中为阆内县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巴西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隆州领阆中南部苍溪南充相如西水三城奉国仪陇大寅十县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县四年以南充西水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七年又以奉国属西平州贞观元年还以奉国来属又省思恭入阆中县先年元年避元宗讳改为阆州取郡西南阆山为名天宝元年改为阆中郡乾元元年复为阆州按十道录云果阆二州贞观中属剑南道开元中又属山南道天宝中属剑南道乾元中又属山南道若据地势言之且嘉陵江既在剑门之外流历果阆合三州而合涪江且三州同是汉巴郡之地以山川论定合属山南道后唐天成四年外为保宁军节度皇朝改为安徳军
  领县九
  阆中 晋安 新井 苍溪 新政 西水 秦国南部 岐坪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九里 南北二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九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五百五十里 东至蓬州三百里 西至剑州三百里 北至利州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果州三百六十四里 西南至遂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梓州二百一十五里西北至剑州二百里 东北至巴州二百八十里户
  唐开元戸一万八千二百皇朝户主二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客二万二千二百三十四
  风俗
  与果州同
  人物
  谯隆字伯司阆中人景帝时为上林令武帝欲广园囿隆固谏迁成皋令 洛下闳字长公阆中人隐于洛亭武帝徴待诏太史改造太初历闳曰后八百岁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出定之
  土产
  獠布 当归 重莲绫 绢
  段氏蜀记云果阆二州绢长十五丈重一斤其色目鲜白
  阆中县旧四十八乡今十二乡本汉旧县华阳国志云周顺王五年秦惠王文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因取巴王以归分其地为三十一县此城为阆中县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居其中盖取为县名 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山东南有五女𢭏练石山顶有池常清有洞穴绝微有一小径通旧灵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仙穴山 嘉陵水又名西汉水又名阆中水周地图记云水源出秦州嘉陵因名嘉陵经阆中即阆中水 阆中山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按名山志云阆中山多仙圣游集焉盘龙山李膺益州记云阆中盘龙山南有一石长四
  十丈高五尺当中有戸及扇若人之掩户古老以为玉女房 阆中亦曰阆江亦曰渝水按谯周三巴记云阆中有渝水賨人锐气喜舞故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故乐府中有巴渝舞即名因斯地始 彭道将池郡国志云彭道鱼池在州面南四夷述云州东南池东西二里约五里州城西帝十里有郭池州约五十亩二池与汉志注相符 充国故城西南九十四里即今新井县东北二十八里充国故城是也其城东北去州六十里李雄乱后其城荒废 张飞塜在刺史大厅东二十步高一丈九尺
  新井县西南九十里元一十九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徳元年割南部普安两县置县界颇有盐井因斯立名西水北自普安县入南流经县东又东南入南部县
  晋安县西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乡本阆中县地晋立巴郡于阆中析此置晋安县按四夷县道记云梁于此置金迁戍周闵帝改为金迁仍置为安晋城西水三县以属焉郡理晋安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省晋安县自今县东十四里移晋安县于晋城旧理唐武徳元年改晋城为晋安县即今理也 忠山在县东五里 西水上源由京兆水西自西水县界流入东南新井县界新政县东一百四十里依旧十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徳四年割相如南郡二县置新城县后以隐太子讳改名新政 龙奔山在县东二十六里 嘉陵江在县东十里南流 西水在县东三十五里南流入嘉陵 总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峯如女郎之总角
  苍溪县东南五十七里依旧十三乡本汉阆中县地后汉永元中于今县北巴岳山侧置汉昌县宇文周以县属阆州四年移理曲肘州今县即是也十八年改汉昌为苍溪县因县界苍溪谷为名 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上有百里有鱼池宜五谷无恶毒可度灾周地图记云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使弟子王长赵昇投身绝壑以取仙桃长等七试已讫九丹遂成随陵白日升天 白鹤山在邑界 嘉陵江在县东一里东南流入 东水一名宋熙水西北自利州界来流南经县东四十里又东南流入阆中县界西水县西一百二十里依旧十五乡亦阆中县地梁大同中于今县西北三十五里置掌夫戍后魏废戍后周闵帝元帝改为西水县以界内西水为名大业元年移于今理 掌天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西水北自剑州来界东南入晋安县界
  奉国县东北九十四里旧一十五乡今四乡本汉阆中县地属巴郡梁武帝如于此立白马义阳二郡后魏恭帝二年废义阳郡改为奉国县属白马郡始因此地附于魏故以奉国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阆州方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和溪水一名䕶溪水自利州义清县界流入南流经县东又南入阆中县界 天目山在县东十五里又名大溪洞葛仙宫公修道之山赤乌七年敕置集灵观先天二年改名天目观中和三年改为福唐观
  南郡县东南七十里旧十四乡今十二乡亦充国县城梁于此置南部郡后周闵帝元年罢郡立南部县属盘龙郡以地居阆中之南改曰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阆州 九子山又一名九陇山在县南七十里嘉陵江在县东南一里东南流 西水在县西南十里入东南流
  岐坪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依旧四乡本汉葭萌县地属葭萌为汉寿晋又改为寿晋宋分寿晋于此立宋安县属宋熙郡后魏废帝三年改宋安为岐坪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利州开元二十三年割属阆州 岳阳山在县东一十五里 阳门山在西二十里 东水北自利州允州县界流入南流流经县 凿水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源自利州葭萌县界南流经县入苍溪县界合东江水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七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六
  遂州
  遂州遂宁郡今理水溪县禹贡梁州之域汉高置广汉郡今州又为广汉县地属益州部后分广汉县于此置徳阳东晋分置遂宁郡属益州盖徳阳之旧垒也西北接涪县东乡之横山东极之青石与巴郡为界谯纵乱后移于石坪盖其地多獠官长力弱不相威摄宋太始五年刺史刘亮表公遂宁为东西二郡梁因之后周武帝废郡始置遂州寻又置与西郡隋初废郡州存炀帝废州又为遂宁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遂州领方义长江青石三县二年置总管府遂资梓晋四州贞观初罢总管十年后置都督府遂果晋合四州十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遂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遂州昔广汉郡有冤鬼为害后汉陈宠为太守郡收枯骨葬之冤鬼遂绝皇朝为武信军节度
  领县五
  小溪 蓬溪 长江 青石 遂宁
  州境
  东西一百 九里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北取果州路至长安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东至果州流溪县界四十里 西至普州乐至县界七十九里南至合州铜梁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梓州二百六十里 东至合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普州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果州西充县界九十四里 西北至梓州飞鸟县界九十五里户
  唐开元戸三万五千六百三十皇朝户主二万二千四十七容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四
  风俗 人物无
  土产
  樗蒲绫 簟子 苓根 靸鞋 交让木叶似槐紫葛根
  小溪县旧二十乡今十四乡本晋小溪县地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小溪为方县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复为小溪县 铜盘山壁立四绝人莫能上故曰铜盘山 邓艾庙伐蜀有大功死葬此郡有祠存 鹤鸣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上有古观松上常有皓鹤鸣唳 寻香山在州二十里本名血腥山刺史白子昉改为寻香山 龙头山在州东五十里山有石势如龙头唐乾元元年奏置龙归寺 奴厥山在州西五十里本名屈山唐景云年中改为奴厥山 梵云山在州西南二里三面悬绝东临涪水西枕落星地 沧唐江今名大桑江 灵星池在县西北四里益都耆旧传云赵瑶为阆中令时西州遭旱瑶卒椽吏斋戒于灵星池归咎自责稽首流血应时大雨即此也 龙池故老相传池侧有柳树大十围周武帝天和初有龙自树升天士女共观之自后龙升后其树乃枯池亦浅渴 北流溪今名流溪
  长江县北五十里元十乡本东晋巴兴县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巴兴为长江县以界内大江为名即涪江也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皇川 明月山在县西二里 庙山在县南十里其山孤峯峻秀下临江岛唐乾元元年敕置南龙台观
  蓬溪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汉广汉县地唐开元二年置唐兴县于此天宝初改为蓬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 七弟崔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有崔七堵鳞次相连比之兄弟 宾王山在县西四十八里又名赖王山大历十四年度支使牒管内山川有赖字者并改易刺史卢幼平改为宾王山
  青石县东南七里旧十一乡今无乡管十里亦广汉之地东晋孝武帝于此立为晋兴县宋因之后魏武帝改为始兴县隋改为青石以界内有青石为名 青石山有祠甚严九州要记云此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郡国志昔巴蜀争界历岁不决汉高八年一朝密雾山为之自裂从上至下开数尺若引绳以分之于是始判其山高九丈遂为二州之界巴蜀之民惧天谪罚乃息所争因共立祠民将采石必先祀之 九节溪源出县东二十九里九节岭李膺益州记岭有九节故也珠玉溪地有珠玉村因名 风门山在县东三十里
  四面峻严常有清风因号风门山 邓艾墓华阳国志云艾征涪陵见巨猿縁其山艾性好弩手自射之中猿猿之子拔去箭卷木叶塞其疮艾叹曰吾伤物之性其将死矣见此山美之后遂葬焉
  遂宁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二乡今十乡本广汉郡地景龙元年置县
  普州
  普州安岳郡今理安岳县禹贡梁州之域汉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今州境即汉之资中牟鞞垫江后汉之徳阳等四县之境资中今资阳县垫江今合州石镜县是也徳阳遂州方义是也李雄乱后为獠所没梁置普慈郡于此梁普通中益州刺史临汝侯赐群獠今劵镂书其文云今为汝置普慈郡可率属子弟奉官租以纳输送周武帝建徳四年于郡立晋州隋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资阳郡唐武徳二年分资州之岳安隆康安居普慈四县置晋州三年又置乐至隆龛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岳县乾元元年复为普州
  元领县六 今四
  安岳 安居 乐至 普康本隆康改二县废崇龛本𨺚龛今改并入安居普慈并入乐至
  州境
  东西三百一十九里 南北四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四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十里 东至昌州大足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一百六十里 南至资州三百七十八里西至简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梓州飞鸟县界一
  百八十里 东南至合州铜梁县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资州盘石县界一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遂州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简州阳安县三百里戸
  唐开元戸二万五千六百皇朝户主一千三百六十六客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四
  风俗
  与遂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葛 梅 杏
  安岳县旧十一乡今七乡汉犍为巴郡地资中牟鞞垫江三县地李雄乱后为獠所据梁招抚之置普慈郡后周建徳四年与州同置隋省州唐武徳二年复置安岳县本以邑地在山之上四面崄绝故曰安岳 灵居山在县南七里 多岳山在县南二里 金羊山在县西五里
  安居县北七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本周柔刚县属安居县周武徳四年置隋开皇十三年改柔刚为安居旧理柔刚山唐天寿二年移理张栅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步 龙鱼山去县一百四十里 奴鸡山去县六十里与合铜梁县分界 废崇龛县在州东东南一百里后周置隆龛戍隋废为𨺚龛县旧整濑州唐永观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改为崇安县皇朝并入安居县隆龛山在县二里 八角山在县东三十里
  普康县南五十里旧五乡今四乡周武帝建徳四年置永县属普安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县属普州十九年移居伏彊镇改为永康又以县重名改为唐隆县犯唐元宗御名改为普康 干峨山其山四面嵯峨
  乐至县西一百里旧五乡今四乡本周车兑镇唐元徳三年于镇置乐至县因乐至池为名改镇为戍 天恤山在县北三里 玉女山在县南一十五里 官禄山在县东二里 废普慈县在县西一百里本名多叶县周武帝建徳四年置隋开皇十三年改移多叶普慈皇朝并入乐至县 大婆婆山在县 四十里 小婆婆山在县北三十里 奴南山去县六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八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七
  泸州
  泸州泸川郡今理泸川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为巴郡汉为犍为郡之江阳符二县后汉因之晋于此立为江阳县宋齐因之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州为名华阳国志云泸州川县本汉江阳是昔汉光武微时过江阳生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王莽求之县人杀之后光武怒为子立庙祠谪江阳人不使冠带按郡地则江山所合故水经注云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隋炀帝时州费置泸川郡唐武徳元年复为泸州郡领富世江安绵水合江来凤和义六县武徳三年置总管府管一州九年省来凤县贞观元年置思隶思蓬施阳三县二年置隆越县荣州八年割和义属荣州仍置泾南县又省施阳县十三年省思隶思蓬二县十七年置淎珍二州仪凤二年又置晏纳奉淅巩阴六州载初二年置顺州天授元年置思义州永观元年置淯州大定元年置能州并属泸州都督凡十州天宝元年改为泸州郡依旧都督乾元元年复为泸州皇朝干徳五年并绵水县入江安县割富义县为富顺监
  元领县六 今三
  泸川 江安 合江 一县割出 富顺为监 二县废 绵水并入江安经南旧县入泸州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八里 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水陆四千一百九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 西沂至资州六百三十里自资州陆路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里计二千九百六十里东至渝州七百六十里 南至土纳州都宁县界
  三百二十里 西至戎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合州五百四十一里 东南至土纳州四百五十里 东南至戎州南溪县界一百七十七里 西北至荣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渝州万夀县二百九十里户
  唐开元戸一万六千五百九十四皇朝管溪户主二千四十七獠戸二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地无桑麻毎岁畬田刀耕火种其夷獠则与汉不同性多犷戾而又好淫祠巢居岩谷因险凭高著班布击铜鼓弄鞘刀男则露髻跣足女则椎髻横裾夫亡妇不归家葬之岩穴刻木为契刺血为信衔冤则累代相酬乏用则鬻卖男女其习俗如此
  人物
  侯馥不屈于李雄者 汉光武微时过江阳生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县人杀之光武后封为庙祠谪江阳人不使冠带
  土产
  大黄 杏仁 班布 花竹簟 茶
  按茶经方泸州之茶树獠常携瓢具穴其侧每登树采摘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归必置于暖处其味极佳又有粗者其味辛而性热彼人云饮之疗风通呼为泸
  泸川县元八乡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地蜀志曰魏武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是也隋大业元年改江阳为泸川县 汶江水汉书地理志云汶江出徼外从江安县西南入县界东流入合江县 支江水从富义县鸳鸯池屈曲方至城下与汶江合流 赤水溪从汉昌县昌元县界流入去合支江 泸江按郡国志泸江水中有大阙焉季春三月则黄龙堆没阙即平黄龙堆者昔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乐扬声悲歌船人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授琴作子安之操在此 泸津关有泸峯高三千丈地多瘴气若三四月经之必死非时犹令人闷吐若五月上旬渡之却无害故诸葛亮五月渡泸是也
  合江县东一百二十里元三乡本汉符县地梁于安乐溪置安乐戍于此周武帝保定四年改为合江县唐元和十二年移于旧县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李逢吉之请也 乐溪水从䍧牁生獠界流来入汶江方山唐天宝六年敕改为回峯山在县东二十里山
  形八角 废绵水县在县江阳县地晋置绵水县溪口因以为县皇朝干徳五年并入江安县 悦州江水从戎州部落悦州流下县界 思晏水从晏州流下合流至绵水 废洷南县唐贞观八年分泸川县置在洷水之南今废入泸州县按峡城记云泸合遂蜀四郡皆峡之郡自蛮江桔柏池导等江至此二百八十江会于峡前次荆门都四百十五滩即有清水重峰湖滩汉滩忽雷闪电叱滩濑滩狼尾使君主簿滩皆使君主簿沈舟之所遂以为名其他不悉谓之三峡者即明月峡巫山峡广泽峡其有瞿唐滟滪燕子屏风之类皆不预三峡之数
  元管溪洞羁縻州一十六计县五十一
  一州割入戎州
  扶徳州唐开元十八年七月割入
  领县三
  扶徳 宋水 牱隆
  二州连接黔府及柘在生蛮承前不输税课
  能州唐大定元年
  领县二户十二
  曲水 甘泉
  淅州唐仪凤二年置
  领县四戸二十四
  淅源 越宾 洛山 鳞山
  四州输纳半税其州在边徼溪洞不伏供输
  纳州仪凤二年开山洞志天宝元年改为都宁郡乾元元年复为纳州
  领县七戸一百六十八
  罗围 播罗 施阳 罗当 罗蓝 都宁 罗掌蓝州仪凤二年
  领县一戸五十一
  胡茂
  顺州载初二年
  领县四戸五十九
  曲水 顺山 灵岩 来猿
  宋州
  领县四戸六十九
  河龙 牱支 宋水 卢吾
  九州在沟井监供输紫竹
  高州
  领县三戸二十一
  牱巴 移甫 徙西
  奉州仪凤二年置
  领县三戸三十九
  牱理 牱巴 蓬罗
  思峨州天授元年
  领县二戸三十七
  多溪 洛溪
  萨州仪凤二年招生獠置天宝元年改为黄池郡乾元元年为萨州
  领县三
  枝江 黄池 播陵
  晏州仪凤二年开生獠置天宝元年改为罗阳郡乾元元复为晏州
  领县七戸七十七
  思峨 牱阴 新宾 扶来 哆冈 罗阳 思晏长宁州
  领县四戸三十八
  婆员 婆居 青卢 罗门
  巩州仪凤二年开山置天宝元年改为因忠郡乾元元年复为巩州
  领县五戸一十五
  哆楼 比求 都善 播郎 波婆
  淯州永观元年
  领县二戸一十五
  新定 固城
  定州
  领县二戸一十六
  友江 扶徳
  富顺监
  富顺监晋富世县以县下有监井人获厚利故曰富世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按井深二十五尺凿石以达盐泉口俗谓之玉女泉华阳国志云阳有富义彊井以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言百姓得其富饶故名也皇朝干徳四年割为富顺监其县废
  监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千七十里 东至西京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长安二千八百七十里 东至昌州昌元县二百四十里 西至荣州公井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泸州泸川县二百八十八里 西南至戎州南溪县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荣州和义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荣州公井县一百里
  
  旧戸泸州籍皇朝户主二千二百九十八客三千一百二
  风俗
  同泸州
  管盐井大小六井岁出盐货三十馀万贯 鸡足山在城东隔水三里 同心山在城东五里
  昌州
  昌州昌元郡今理昌元县唐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余资荣等界地昌州至二年张朝阳琳作乱为兵火废大历十年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复置以御蕃戎旧理赖婆溪南以昌元县为倚郭景福元年移就大足县即今理
  元领县四 今三
  大足 昌元 永川 一县废 静南分入二县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七百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三百里 西至资州二百三十里 东至合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普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泸州七百二十里 东南至渝州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荣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资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普州四百里
  
  唐管戸一千一百九十皇朝户主一千一百八十客一万二千七百
  风俗
  有夏风有獠风悉住丛菁悬虚构屋号阁籣男即蓬头跣足女即椎髻穿耳以生处山水为姓名以杀为能事父母丧不立几筵
  人物无
  土产
  班布 筒布 金贡绢
  大足县旧三乡今一乡本合州地与州同置以界内大足川为名今理在河楼湍东临赤水 赤水溪源从普州安居县界来 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长三百里崖石巉岩有双峯对伍如牛之状 望乡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千众山中最高可以望乡
  昌元县西一百里旧四乡今三乡与州同置东接赖婆溪 井九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侧有盐井土人呼井九山 赖婆溪在县南五十步源自静南县来多有石碛不通舟行因赖婆村为名旧为州所理 赖按山在县南九十里四面悬绝大历四年在山置行州
  永州县东一百五十里元管二乡本渝州壁山在县地与州同置枕侯溪水山川阔远因名永川县 铁山在县南八十里其山出铁 绫锦山在县一百里山水之花木如锦 侯溪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 废静南县在州西五十里与州同置西接龙溪地名静南镇因为县以地流民少皇朝倂入大足县等三县 铜鼓山在县八十里 绫波罗山在县西三十里 始龙溪在县东七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一
  润州
  润州丹阳郡今理丹徒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谓其地为朱方左传云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是也至鲁哀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倂地复属越楚灵王使屈申围朱方执庆封其地属于楚秦并天下为会稽鄣二县之境按吴地志云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故荆王刘贾所都之地今郡城中贾墓尚存至吴王濞诛以其地倂入江都国武帝又分属丹阳会稽二郡之地后汉吴丹阳二郡地按后汉建安十四年吴孙权自吴徙都于京口十六年迁都秣陵复于京口置京都督以镇焉又吴志云京都所统蕃卫尤要是以为重镇后为南徐州置刺史镇下邳而京城有留局其后徐州或镇盱眙或镇姑孰皆留局于京口晋平吴又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元帝渡江都建康改为丹阳尔雅云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縁江为境因为之京口宋因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而扬州如故齐梁以后并因之至陈六代常以此地为重镇隋平陈因废南徐州以为延陵镇移居于京口为延陵县属蒋州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县置润州于镇城盖取州东润浦以立名焉大业三年废江都郡之延陵县为丹徒徙延陵还治故县属茅州六年辅公祐反复据其地七年贼平又置润州领丹徒县八年废润州以曲阿来属九年扬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润州永泰后常为浙西道观察使理所皇朝为镇江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四
  丹徒 延陵 丹阳 金坛
  二县割出
  上元入井州句容入昇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常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宣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扬州六合县四百五十三里 北渡江至扬州六十三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昇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扬州界四十五里
  
  唐开元戸五万四千五百皇朝户主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客一万五千九百
  风俗
  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自永嘉南迁斯为淳乡人性礼让谦谨亦骄奢淫逸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
  丹阳郡出四姓 许 左 甘 纪
  人物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世居京口
  唐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以诛张易之功拜纳言为侍中扶阳郡
  土产
  贡方纹绫 水波绫 罗绵绢
  丹徒县旧二十乡今七乡春秋吴朱方之邑汉为丹徒县地吴录地理云朱方后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汉书曰丹徒县属会稽郡续汉书郡国志云属吴郡吴大帝嘉禾三年改丹徒为武进晋太康三年复曰丹徒南徐州记云京口北为徐陵其地盖丹徒县之西乡京口里也 万岁楼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名芙蓉楼楼之最高者至今存焉又按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鐡镇縻之方已北固山在县北一里南徐州记云城西北有岭陡入
  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刘桢京口记云回岭入江悬水峻壁旧北顾作固字梁高祖云作镇作固城有其语然北望海口实为北观以理而推宜改为顾望之顾舆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相去鸟道五十馀里 马蒜山在县西北三里晋安帝时海贼孙恩战士十万至蒜山来武帝众无一旅横击大破之即此处也山生泽蒜因以为名 高骊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梁武帝舆驾东行记云自覆船山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醴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又搜神记云诸葛恪为丹阳尹出猎于两山之间忽见小儿众莫之识参佐问之曰此事在白泽图曰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名曰系囊众伏其博识 京岘山梁典云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也 谯山戍海口之戍也 伊娄河开元十二年润州刺史齐瀚以润州北界隔江为限毎船绕爪步江沙尾迂回六十里多为风涛所损臣请于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一十五里即达杨子县无风水之灾岁取利有亿并立伊娄埭自是免漂损之灾 西浦南徐州记云京口旧名项口异苑云交州阮郎晋永和中出都至西浦泊舟见一青衣女子云杜兰香遣信托好君子郎愕然云兰香已降张硕何以敢尔女曰伊命年不修必遭凶厄钦闻姿徳志相存益郎弯弓射之即驰牛奔毂轩游霄汉后郎寻被害也 鲁肃墓续搜神记云王伯阳者家在京口东有大冡传是鲁肃墓伯阳妻卒乃平其坟以葬焉经数年忽一日伯阳方在厅事中见一人乘肩舆从者数十辈迳前怒谓伯阳曰我鲁子敬也冡在此二百许年矣君何敢辄相毁坏因目左右与之毒手从者遂牵下伯阳以刀环筑之数百而去登时即死良久乃苏其环筑处遂皆发疽烂寻卒焉京江水干宝晋记魏文帝临江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甘露寺在城东角土山上下临大江晴明轩槛上见
  扬州历历诗人多留题唯卢肇云地从京口㫁山到海门回张祜云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周朴云㡬连扬子雾独倚润州城孙昉云地拱千寻险天垂四面青金山泽心寺在城东南扬子江按图经云本名浮玉山因头陀开山得金故名金山寺诗人多留题张祜云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孙昉云鸣橹妨僧梦惊涛溅佛身以上二寺为江山之胜绝复有名人篇什故编之 武烈帝庙在县东南一里隋司徒陈果人也伪唐册为武烈其灵可畏 黄鹤山在县西南三里宋高祖丹徒人潜龙时常游竹林寺每息于此山常有黄鹤飞舞因名黄鹤山改竹林寺为鹤林寺招隐山在县西南七里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因
  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犹存见有虎跑泉及玉蘂树唐李徳裕在任作记石存 白兔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延陵县南一百里旧十七乡今十五乡本汉曲阿县地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以置也隋移治丹徒唐武徳三年移于今理此非古之延陵地古延陵即今常州晋陵县也 句曲山一名茅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茅君内传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句曲古名冈山孔子福地记冈山之间有三仙人住是洞庭北门又能辟兵周时名其原泽为句曲之穴秦名勾金之坛山本茅君居因以为名南徐州记云山内有灵府洞室七涂九源交通四方有五穴南二东西北各一吴兴记云此山洞室地道交通五岳南徐州记云洞天三十六所句曲为第八金坛华阳之洞茅盈之祖曰濛先于此清身厉行自许帝乡后天皇来授司命䇿书乃登羽车仗紫旌之节骖驾龙虎浮云而去茅山记云此洞昔东海青童乘独飊飞轮车来此山轮迹见在东海山岭上 延陵季子庙在县东北九里史记云吴王寿梦之少子太康地志云吴封季札州来而居延陵故曰延州顾野王云吴自有延陵州来此先已封季子非楚王来邑也祠前有沸井四所 梁简文帝陵有麒麟碑尚存陵有港名曰萧港直止陵口大河去县二十五里 韦昭冡吴书云昭字弘嗣墓在县西南去县七里 周氏墓在县西六里 包氏墓在县后一里
  丹阳县东南六十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乡本汉曲阿县地旧名云阳属会稽郡史记云秦始皇云阳为曲阿按舆地志曲阿县云阳地属朱方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东南有王气在云阳故凿北冈截其道以厌其气又吴录云截其道使曲故曰曲阿汉封刘贾为荆王遂为荆国立六年为黥布所杀国废至景帝四年以曲阿县属扬州王莽又改曲阿为风美县梁改为兰陵县唐武徳二年置云州五年改为简州以崔顺为刺史八年州废为县后隶润州天宝元年复为丹杨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以为名故今字从木为称 后湖亦名练湖在县北一百二十步南徐州记云晋时陈敏所立语林曰晋太傅褚裒游于湖狂风忽起船欲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无可以招天谴者惟有孙兴公多尘埃正当以厌天灾耳舆地志云曲阿出名酒皆云后湖水所酿故醇冽也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高骊覆船山马林溪水水色白味甘舆地志云练唐陈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为后湖又丹阳记云吴孙皓宝鼎元年丹阳宣骞之母年八十因浴化为鼋 天子道汉贾山上书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接吴楚即此道
  金坛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乡今十二乡本汉曲阿县延陵之乡为吴之地按舆地志云秦汉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晋元帝时属毗陵郡宋齐梁陈皆为延陵之南界隋平陈以隶蒋州开皇十五年废蒋州延陵之南界移于京口之地别置于金山府大业末乱乡人相保立为金山县隋亡沈法兴窃据江表仍于此置琅邪县唐武徳二年李子通破法兴改琅邪为茅州县亦随隶其年九月杜伏威为吴王县名不改五年四月伏威入朝后县陷辅公祐七年三月赵郡王孝恭讨平之其八月于石头城置蒋州地又属赵八年并入延陵县垂拱四年以人物繁广复立金山县又以东阳郡已有金山县故改名金坛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按河图云乃有地胏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又真诰曰其地胏似洛中北䢵山水似长安丹凤门外井泉之味今按其地爽垲水深土厚历选江乘及之者鲜矣 茅山在县西六十五里 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大柸山在县南五十里旧名小柸山 思湖在县南六里 长塘湖在县南三十里 高湖在县北一十二里灌田一十二顷此二塘梁普通五年庐陵王记室参军谢徳威置隋废武徳二年本州刺史刘元超重修复因以为名焉 北谢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荆溪阔四十步其溪山源在县东北丹阳县界内古京城前过溪口入珥渎至丹阳县五十里 官坊埭在县西北去州一百三十六里南去县四里齐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郑刘师等四姓并有官同居村坊于时共置此埭因以为名 袁宠墓晋吏部丹阳太守袁宠墓在县一十里 徐羡之墓宋书云司空录尚书徐羡之墓在县西南二十里 周祇墓晋书云国子博士周祇墓在县北七里 袁兴祖墓梁书云中书舍人给事中王国侍郎袁兴祖墓在县西一十三里 潘阐之墓梁书云散骑侍郎巴陵太守潘阐之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谢笃墓晋书云常山太守谢笃墓在县东一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二
  昇州
  昇州今理江宁上元二县古扬州之域尔雅云江南曰扬州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越灭吴为越地后楚灭越其地又属楚初置金陵邑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属丹阳郡故丹阳记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以秣陵属鄣郡至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晋郡楚汉之际江淮之间溧阳之北皆属刘贾英布汉初有天下犹为鄣郡地故丹阳图云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后寄理不定汉因秦制至武帝初为扬州理于此元封二年始置十三州刺史领天下诸郡此即为扬州本在西州桥治城之闲是其理处后汉如之刘繇为扬州刺史始移理曲阿孙䇿号此为西州至建安十六年吴大帝自京口徙此因改为建业故吴志云权欲兴都未定权长史张纮谓权曰秣陵楚威王所置名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城昔秦始皇经此县望气者云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后刘备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定议都秣陵修石头城用贮军实又蜀诸葛亮使于吴亮谓大帝曰锺山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也其后与魏蜀鼎峙按建康图经云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地为二邑自淮水南为秣陵淮水北为建业其后因愍帝即位避讳改为建康司马徳操与刘嗣恭书曰黄旗紫盖帕见东南终能成天下之功者扬州之君子乎谓斗牛之闲恒有此气西晋乱元帝自广陵渡江此城荒落以府第居北幕府之名自此而立寻以江宁为琅邪国盖袭帝始封之名自此而立今废江乘县界又虞溥江表传云按晋书苏峻初平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扬州刺史司徒王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孙仲谋刘元徳俱言王者之宅入宜时定帝从焉其所会幽冀青兖之士秦郑周韩之人五方杂会各得所理即晋室之兴也又舆地志云晋故台城即成帝时苏峻作乱焚烧宫室都尽温峤已下咸议迁都惟王导固争不许咸和六年使卞彬营治七年迁于新宫议者或患未筑双阙后王导出宣阳门南望牛头山两峯磔东西北各四十里导曰此即天阙也又于南浦置江宁县至咸康七年分江东县置沂山西北临大江皆晋之初兴遗址也历宋齐梁陈六代咸为帝都按金陵记云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馀戸西至否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冈北过庄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自侯景反元帝都于江宁冠盖人物多南徙洎陈高祖复王于此中外人物不迨宋齐之半隋平陈废为江宁县唐武徳三年于县置扬州仍置东南道行台六年辅公祐反七年贼平置台尚书省改扬州为蒋州废茅州来属八年罢行台改蒋州为扬州大都督九年扬州移理江都改金陵县为白下县贞观元年改白下为江宁至徳二年置江宁郡乾元元年于江宁置昇州为江西节度使上元二年以谣言复为上元县光启三年复为昇州天祐十四年伪吴遣部将徐温城之为金陵府伪唐改为江宁府因之建都皇朝开宝八年十一月削平江表复为昇州
  元领县八 今五
  江宁 上元 句容 溧水 溧阳
  当涂置太平州芜湖 繁昌二县并入太平州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润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江北和州乌江县五十五里 北至江北扬州六合县九十九里 东南至常州安吉宜兴两县为界三百五十里 南至宣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太平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润州一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江北扬州宣化镇四百里
  
  唐开元戸在润州籍皇朝管户主四万四千一百二十客一万七千五百七十
  风俗
  与润州同
  人物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为齐王侍读挂冠归隐茅山梁武即位有大事无不谘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土产
  禹贡篠簜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乔其利金锡水居千石鱼陂陂皆与千戸侯等不窥市井坐而待收贡 杂药 纹绫 赋 丝 绢 纱 纩
  江宁县今二十二乡县本秣陵之地属鄣郡晋太康三年分淮水为建业水南为秣陵即其地晋元帝过江始置江宁县南七十里故城存焉隋平陈废丹阳郡并秣陵建康同夏三县入焉开皇十年移于冶城唐武徳六年又移白下改为白下县贞观七年移还冶城九年复为江宁县至徳二年置昇州县名不改至上元二年以童谣之言改为上元县光启三年复为昇徒县于凤台山西南一里天祐十四年五月初上元之南十九乡割当涂之北二乡徙置江宁县即上元县为理所东自太平桥街北水淮水与上元分界今凡二十二乡是为江宁县理 慈姥山括地志云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上出藤竹堪为箫管属乐府为鼓吹山今并芉 -- or 𦍋 ?茸头细不任又舆地志云山南有慈姥神庙焉 三山在县西南十七里周回四里其山孤绝面东西绝大江按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三峯南北接故曰三山旧吴为津所谢元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曰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此也 白都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五百步西南面临大江按舆地志昔有白仲都于此山学道白日飞升因以为名西临大江孙峻追诸葛恪子竦于此也 吉山在县南五十里周回二十五里宋征虏将军吉翰葬在此山故以为名 凤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台山 牛头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回四十七里按舆地志山有两峯时人号为牛头山晋氏过江将立双阙王导出宣阳门南望牛头山两峯曰此即天阙是也 岩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其山岩险因名曰岩山宋孝武帝改曰龙山葬宣贵妃殷氏于龙山武帝亦葬此 梅岭冈在县南九里周回六里舆地志云在国门之东晋豫章太守梅赜家于冈下故民名之 新石冈在县南二十里有大石碣长二丈折为三段故以名冈即吴黄象书碣也 石子冈在县南十五里周回一十里吴志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 梁山宋武帝西下梁山过乌江有双凤翔于盖群臣咸呼万岁乃立双阙于梁山 三井冈县南五里汲一井则馀井俱动故名三井冈 大江按尚书禹贡岷山导江即此江也始吴临江建国谓得天险之固及晋元帝南徙遂定都焉今从县西二百二十里承当涂县分𫚖浦上田为界纡回屈曲二百九十三里与和州乌江及扬州六合并分中流为界西引蜀汉南下交广东会沧海北达淮泗自大禹之濬无不通矣淮水北去县一里源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流八百五十里舆地志云秦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孙盛晋春秋云是秦所凿王导食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称未至方山有直渎行三十许里以地形论之淮发源结屈不类人功则始皇所掘宜此渎也丹阳记云建康有淮源出华山流入江徐爰释问云淮水西北贯都舆地志淮水发源于华山在丹阳湖姑孰之界西北流经建业秣陵二县之闲萦纡京邑之内至于石头入江绵亘三百许里杜牧秦淮诗云烟笼秦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落马涧在县东南五里水下秦淮宋武陵王讨元凶劭斩劭馀军赴涧而死水为之溢因名焉 娄湖在县东南十里灌田二十馀顷水入舰澳通秦淮舆地志云娄侯张昭故名之宋以为苑 高亭湖在县南周回三十馀里 葛塘湖在县东七十里周回七里葛公在此得仙故以为名 阳刘湖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回三十里其湖建龙都埭在阳刘村前故名之三城湖在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里中有三土城故
  名之 板桥浦在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里源出观山三十七里注大江晋伐吴其将张悌死于板桥即此处谢元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大桑浦在县西十二里不溉田吴大帝时将讨关公平南将军吴范屯大桑即此处也在蔡州通大江 烈洲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六十里舆地志其旧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风故名之王濬伐吴宿于此简文为相时会桓元于此亦曰溧洲洲上有山山形如栗伏滔北征赋谓之烈洲 蔡洲在县西十二里周回五十里丹阳记云吴帝时客馆在蔡洲上以舍远使苏峻作逆陶侃等率所统兵赴京师直指石头次于蔡洲 张公洲在县四里周回三里按梁书二年豫州刺史裴高之等舟师二万次张公洲二年陈霸先击破侯子监师至张公洲并此处 加子洲在县西十三里周回十二里按三十国春秋晋咸和二年温峤与陶侃起义兵伐苏峻率师四万直指石头侃泊加子洲即此处夏月堪泊船冬月浅涸永昌之初其洲忽一日崩数里其形曲折作九湾行者所依 长命洲在县西四里周回十五里舆地志云梁武遣人放生于此洲仍置十戸在洲中掌谷粟以饲之故呼为长命洲魏使李恕来朝帝正放生问恕曰北主颇知此乎恕对曰水国不取亦不放帝无以应之白鹭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之 故秣陵县城
  在县南五十里秣陵桥东北 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舆地志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晋书云元帝出师檄四方以有玉册见临安白玉麒麟神玺出江宁其文曰长寿万年曰有重晕皆以为中兴之象唐贞观七年始移来此置县上元元年又改为上元县理古檀城在金华桥东晋谢安石围棋赌得别墅乞与外甥羊昙即此也宋属檀道济縁以为名
  上元县二十四乡晋江宁县地唐贞观七年移还旧郭即今所置县也至九年改为江宁县安禄山乱肃宗以金陵自古雄据之地时遭艰难不可县统之因置昇州仍如节制实资镇抚时人艰弊力难兴造因旧县宇以为州城禄山平后复废州依旧为县上元元年改为上元县隶润州光启三年复为昇州领上元一县元治凤台山西南今移在伪司会府舰澳梁武帝所开今在光宅寺东二百五十步其寺即武帝旧宅每从城归宅仪仗舟车骈载溢路开以藏船其澳两岸隈曲一十有一砌石为之至今不毁其冰源出白娄湖丁达秦淮纡回五里 鸡笼山在县西北九里连龙山西接落星冈北临元栖塘舆地志云其山状如鸡笼以此为名晋元帝等五陵并在山之阳 蒋山在县东非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面南顾东连青龙雁门等山西临青溪绝山南面有锺浦水流下入秦淮北连雉亭按舆地志云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汉舆地图名锺山吴大帝时有蒋子文发神验于此封子文为蒋侯改曰蒋山徐爰释问云诸葛亮以为种山龙盘又庾阐扬都赋云司马徳操与刘恭嗣曰黄旗紫盖恒见于终南能成天下之功者扬州之君子乎谓斗牛之间恒有此祥气丹阳托云出建阳门望锺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其山本少林木东晋时使诸州刺史罢职者栽松三十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自梁以前山立寺十七所即见在者一十三晋尚书谢尚齐中书侍郎周颙宋应梁阮孝绪刘孝标等并隐居此山丹阳记曰京师南北并连岭面蒋山岧嶤嶷峻有异其形像龙实作扬州之镇 吴大帝陵在县东北蒋山八里按丹阳记蒋陵因山为名舆地志云台当孙陵曲折之旁故曰蒋陵亭亦名孙陵亭 宋高祖陵在县东北一十里 晋中宗陵在县东一十里 宋蒋陵在县东北蒋山下一十里 土山在县南三十里按丹阳记晋太傅谢安旧隐会稽东山因筑像之无岩石此谓土山也有林木台观娱游之所安就帝请朝中贤士子侄亲属会宴土山梁萧正徳各修筑以为庄下有湖水按吴志大将军孙林以兵迎景帝于半野拜于道侧即此山也 方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二十里高一百一十六丈山四方孤绝如印舆地志云湖孰西北有方山顶方正上有池水齐武帝于方山筑苑吴大帝为仙者葛元立观焉山谦之丹阳记秦始皇凿金陵此山是其断者山形方耸故名为方山谢灵运东出邻里相送至方山赋诗齐书徐孝嗣荅曰绕方山欸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扩民亦劳止乃立四望山在县西北十五里高十七丈西临大江连石
  头北接卢龙山按徐州记临江有四望山吴大帝常与仙者葛元共登陟之吴志孙皓投司市中郎将陈声于四望之下其山迥可望四方以为名 卢龙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周回五里西临大江按旧经晋元帝初渡江此尽为虏冦所有以其山连石头为固开塞以卢龙为幕府山陈武帝杀北齐军四十六万于此下 落星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周回六里东接临沂山西接山北临大江南徐州记临沂县前有落星山吴大帝时山西置三层高楼以此为名吴主游猎憩息地吴都赋云飨戎旅于落星之楼即其所也王僧辨率陈霸先等于石头城连营立栅于落星山贼大恐 摄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高一百三十二丈东达尽石山南接落星舆地志云江乘县西北有扈谦所居宅村侧有摄山山多草菜可以摄生故以名之江乘地记扈村有摄山形方四面重岭似伞故名伞山 汤山在县东北八十里西接云穴山不甚高无大林木有汤出其下大小凡六处汤涧绕其东南冬夏常热禽鱼之类入者辄烂以煮豆谷终日不熟草木濯之更鲜茂旧有汤泉馆并庙在其南今废 清溪在县北六里阔五尺深八尺以泄元武湖水南入秦淮按宋都记云鼎族多居其侧舆地志云水源北出于锺山旧经巴南九里入于淮溪口其埭侧有清溪祠其溪因祠为名又云按水为言故名清溪俗说云郄僧陀溪中泛舟一曲辄作诗一篇谢益寿曰青溪中曲复何穷尽 元武湖在县西北七里周回四十里东西两派下水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一百顷徐爰释问云湖水桑泊晋元帝太兴创为壮湖宋筑堤南扺西以肄舟师也又京都记云从北湖望锺山似官亭湖望庐岳也按宋元嘉二十三年筑堤以堰水为池舆地志云齐武帝理水军于此池中号曰昆明池故沈约登覆舟山诗云南瞻储胥馆北眺昆明池即此其湖通后苑又于湖侧作大窦引湖水入宫城内天泉池中经历宫殿溯流回转不舍昼夜宋元嘉末有黑龙见湖内故改为元武湖也 迎担湖在县西北八里周回五里其水坳下不通江河南徐州记云县西北五里有迎担湖昔晋永嘉中帝迁衣冠席卷过江客主相迎湖侧遂以迎担为名 马昻洲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周回十五里南徐州记云临沂西之江北三里有马昻洲晋帝渡江牧马于其所故名之 舟子洲在县西五里周回七里舆地志云梁天监十三年以来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患又舟行旋冲太庙湾乃直通之中为舟子洲四方诸郡秀才上计憩止于此 故丹阳郡城在县东南四里舆地志云丹阳郡本吴地楚汉之际江淮之间溧阳以北皆属荆王贾英布吴王濞江都易王非并有其地元封二年以为丹阳郡领宛陵于潜江乘寿春秣陵故鄣句容泾石城湖熟陵杨芜湖黝溧阳宣城歙丹阳凡一十七县理于宛陵 西浦郡国志云金陵西浦亦云硕口即张硕捕鱼遇杜兰香处 建康县城在县西一里其大帝自京口迁秣陵改建业晋避愍帝讳改名建康元帝止都初县在宣阳门内苏峻之乱被焚移入苑城既为台城乃徙金都乡朱雀里又曰大亭里盖晋元帝初过江为琅邪国人所立怀徳县处又吴录曰吴王夫差移鼓于建康之南门有双鹭从鼓中飞出或云鹭者鼓之精 琅邪城在县东北六十里王隐晋书云江乘南岸湖沟津有城即琅邪城 东府城在县东二里舆地志云晋安帝义熙十年筑其城西本简帝为会稽王时第其东则丞相会稽文孝王道子府谢安石薨以道子代领扬州第在州东故时人号为东府而号府廨西州又按丹阳记云扬州廨乃王敦所创门东南西三门俗为之西州永嘉初罢扬州缮为未央宫陈初又修为扬州𪠘 故费县城在县西北九里南徐州记在建康北二里即怀徳县寄建康北境又置琅邪郡割湖沟为界陈亡废 临沂县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在临沂山西北三十里临大江舆地志云晋成帝咸康七年分江乘县立临沂县属琅邪郡又云本南徐州之属晋则诸葛恢宋则臧焘梁则孟智明周则曾绍之子仲璋傅彝并为临沂令以后无闻晋太保王导群宗并其县人陈亡废 古扬州城今江宁县城在其西偏城东至西州桥西至冶城周回三里后汉因之不改即此城也 古丹阳郡城在今长乐县东一里南临大路北地圆一顷关东北三里至城本属秦之鄣郡前汉武帝元封二年改鄣郡置丹阳郡今此城即晋武帝太康元年筑也宋梁齐陈因之不改 古建康县初置在宣阳门内晋咸和三年苏峻作乱烧尽遂移入苑城咸和六年以苑城为宫乃徙出宣阳门外御街西今建初寺门路东是时有七尉部江尉在三生渚西尉在延兴寺后巷此东尉在吴大帝陵口今蒋山西门南尉在草市北湖宫寺前北尉在朝沟村左尉在清流溪孤首桥右尉在沙市 右显城楚威王灭起置金陵邑即城也后汉建安十七年吴大帝乃加修理改名石头城用贮军粮器械诸葛亮曾使建业谓大帝曰锺山龙盘石城虎踞即此也西南最高处有吴峯大楼城东有大石俗呼为唐罔即王敦害周伯仁戴若思处百姓冤之乃记其石焉宋废帝景和初修缮为长乐宫隋平陈后用蒋州城辅公祏据江东用为扬州赵郡王孝恭平公祏又于城置扬州大都督府后徙扬州于广陵此城遂废 废琅邪城本晋元帝初过江为琅邪国人立地在江乘县界齐武帝永明六年移琅邪于白石垒在县西北十八里齐梁讲武于此 宣武城在县西北九里舆地志云宋大明三年沈庆所筑百二十万帝疑其多对曰攻守百倍帝乃令庆之守此城帝自率六军攻不能下乃止不讨又曰宋立宣武为城名帝阅武于其地亦谓为武帝帐冈陈亡废 同夏故城在县东十五里舆地志云梁大通三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同夏县陈平毁之故白下县城在县西北十四里舆地志云本江乘县白石垒齐武帝以白下地依带江山移琅邪郡居之陈亡废唐武徳元年罢金陵县筑城于此因其旧名贞观十七年又移还旧郭其城乃废 辅公祏城在县东七里舆地志云齐文惠太子之弟也唐武徳七年辅公祏筑以为城赵郡王孝恭平之其城遂废 故越城在县西南七里越绝书云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今瓦官门东南国门桥西北又曹氏记云在秣陵后西一十五里昔句践平吴后遣兵伐之仍筑此城去旧建康宫八里晋初移丹阳县自芜湖还城之南 古冶城在今县西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晋元帝大兴初以王导疾久方士戴洋云君本命在申申地有冶金火相铄遂使范逊移冶于石城东髑髅山处以其地为园多植林馆徐广晋记成帝适司徒府游观冶城之园即此也谓之西园东田齐文惠太子立楼馆于锺山下号曰东田太子好与府客游幸东田人语为颠童谢元晖游东田诗云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即此也 乌衣巷晋代王氏居乌衣巷者位望微减多居宪台江左膏梁士多不乐惟王僧达为中丞王球谓曰汝为此官不复成膏梁矣 卞望之墓卞壸字望之安帝义熙十八年盗开卞壸墓剖棺掠之尸僵须发苍白面色如生而手拳爪甲出透手背敕给钱十万重修营之按冡在紫极宫后临岭构亭号曰忠贞亭 蒋庙按金陵图云锺山故金陵山后汉末蒋子文为秣陵尉逐盗锺山北伤额而死尝自谓青骨死当为人主主祸福至大帝卜都子文乘白马搔头执白羽扇见形令故吏白吴主为立庙不尔当百姓大疫大帝犹未信之又翊日见于路曰当令飞虫入人耳后如其言帝诏立庙锺山封子文为蒋侯改锺山为蒋山即此也又梁书云武帝时旱甚诏于蒋帝神求雨十旬不降帝怒命载荻焚庙并其神影将欲起火当神上忽有云如伞盖须臾骤雨台中宫殿皆自震动帝悟驰诏追停少时还静自此帝诚信遂深自践祚来未曽到庙帝于此自备法驾将朝臣修谒时魏将大眼来冦锺离蒋帝神报必许扶助既而无雨水暴涨六七尺遂大克魏军神之力也凯旋之后庙中人马足皆有泥湿当时并目睹焉 大初宫方五百丈本吴长沙桓王孙䇿故府也大帝自京口迁建业居之黄龙元年还都建业因居故府不改 郭文举墓在冶城内晋太尉王茂冲所筑文举居之 临沧观在劳山山上有亭七间名曰新亭吴所筑宋改为新亭中闲名临沧观晋周𫖮与王导等常春日登之会宴𫖮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即此谓之劳劳亭古送别所 乐游苑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起正阳林光等殿按陈书云乐游苑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陈宣帝即位北齐使常侍李𬳿来聘赐宴乐游苑尚书令江总赠诗云上林开宴务流连即此也 桂林苑吴立在县北四十里落星山之阳吴都赋云数军实于桂林之苑即此也 芳林苑一名桃花苑本齐高帝旧宅在废东府城东边秦淮大路北齐王融作曲水诗序云载怀平浦乃眷芳林即此也
  溧水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一十七乡本汉溧阳县之地隋平陈置属蒋州大业三年属丹阳郡唐武徳元年移扬州于江都以县属宣州中山又名独山在县东南十里不与群山连接古老相传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山前有水源号为独水按舆地志云宣州溧水县有独山下有独水流演不息即此山也庐山在县东二十里山谦之丹阳记云溧水县西
  八十里有庐山与丹阳岭俗传严子陵结庐于此或云山形似庐舍因以为名有水源三派并入秦淮合大江㔶船山一名感泉山在县南一十二里山有青丝桐
  泉脉泓澄四时不绝 丹阳在县西南一半与当涂县丹阳湖相并 石臼湖在县西南三十里西建阳岸广一百六十馀里北枕横山连临廪西邱黄三山又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四山并在湖中 古固城按滕公庙记云其山是吴濑诸县地楚灵王与吴战遂陷此城吴移濑诸于溧阳十里改陵平县灵王崩平王立使苏乃为将战于吴吴军败陵平县改为固城县自平王听费无忌䜛言伍员奔吴阖闾用为将举军破楚楚奔南海固城宫殿逾月烟炎不灭其城从兹废矣城广二千七百五十步古开城元去县九十里在故城东即溧水旧县楚平王祠即吴越春秋谓平王都于固城是也因有祠焉 左伯桃墓在县南仪凤乡昔与羊角哀友善葬于此大历六年颜真卿经此题诗于蒲塘客馆溧阳县东南二百四十里旧三十乡今一十七乡本汉旧县属丹阳郡在溧水之阳纪云楚汉之际以江淮间为东阳郡而溧阳属焉后又属江都国唐五徳九年移扬州于江都改属宣州自乾元元年又隶昇州宝应元年又属宣州天祐元年隶润州其县元在溧水县东南九十里天复四年移此即今理 平陵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昔李阅追韩滉于山下斩之有子胥祠存 三鹤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昔有潘氏兄弟三人于此山求仙后道成化为三白鹤于此山头地理志云昔有三母得道此山后为名 青山在县南六十里上有潘真君祠溧水西自溧水县界流入吴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吴
  至溧阳女子击缥濑水之上子胥过而乞一餐女子发箪饭壶浆而食之子胥餐而去谓女子曰掩子壶浆勿令其露女子曰行矣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已自投濑江而死子胥伐楚师还过溧阳濑上欲报以百金不知其家乃投金濑水而去后有妪行哭而来曰吾女三十不嫁击缥于此遇穷人饭之恐事泄投水而死乃取金归之今水际有碑即李白文其铭曰春风三十花落无言云云
  句容县东一百里旧三十六乡今一十七乡本汉县地志属丹阳郡以界内茅山本名句曲山其形如勾字因立县名汉书云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国除后为县宋又于此立南徐州后徐州复移理丹徒唐武徳四年于县置茅州七年七月废茅州以句容属蒋州九年改属润州 华山梁书云武帝舆驾东行至此山因问华山何如蒋山高薛秦答云华山高九里其以蒋山等泉水倍多也 茅山在县南本勾曲山其山形如勾字三曲晋茅山君得道于此山后人遂名为茅山其山接句容金坛延陵三县界 竹里山行者以其途倾险号为翻车岘鲍昭有翻车岘诗 经岩山图经云在绛岩湖侧山上有龙坑即湖神也本名赤山丹阳之义出于此天宝初改为绛岩山 花碌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古迹取樊坑存 江乘城秦旧县也 旧仙公墓在县西南一里见有碑碣松迳郡国志云勾曲有葛洪冡是也盖仙翁之宗族也 梁南康简王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名缵武帝弟 晋平西将军葛府君墓在今县西七里冈山碑半存 晋护军长史许真君墓在县西北一里高四尺 华阳洞去县四十里 大坛大洞天在西门太平观东在唐元宗改上清经箓碑一片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