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全覽4

全覽3 太平寰宇記 全覽4 全覽5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一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三
  蘇州
  蘇州吳郡今理吳長洲二縣禹貢揚州之域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按震澤今州西六十里太湖是也周時謂吳國釋名曰吳虞也封太伯於此以虞其志也按史記周太王長子曰太伯太伯弟仲雍避少弟季歴逃荆蠻自號勾吳吳人立為君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太伯初適吳築城在平門外自太伯至王僚二十六王都之今無錫縣有吳城是也仲雍傳國至曽孫周章武王尅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虞仲於故夏墟謂之虞仲從太伯至吳子壽夢十九世當魯成時盛大稱吳入州来楚一嵗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始大通於上國吳王闔閭西破楚入郢北威齊晉興伯名於諸侯築大小城都之今州城是也其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後吳伐越越王之子敗之檇里即今嘉興縣界檇里城是也其子夫差為越王勾踐所滅後又屬越後六王至無彊為楚威王所滅吳故地威王曾孫考烈王其相春申君黄歇乃自淮北更封江東復還相楚使其子為假君留吳後秦并其地置㑹稽郡項羽初殺㑹稽太守殷通即此漢亦為㑹稽郡後順恭分置吳郡宋齊亦為吳郡與吳與丹陽為三吳齊因之陳置吳州隋平陳改吳州為蘇州蓋因州西有姑蘇山以名郡煬帝初復曰吳州尋改為吳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蘇州六年䧟輔公祏七年平公祏復置蘇州郡督督湖杭暨四州治於故吳城分置嘉興縣八年廢嘉興縣入吳縣九年罷都督貞觀八年復置嘉興縣領吳城崐山嘉興常熟四縣天寶元年改為吳郡乾元元年復為蘇州皇朝為平江軍節度
  元領縣八
  吳縣 長洲 崐山 常熟 吳江浙置
  三縣割出
  嘉興 海鹽 華亭已上縣建秀州
  州境
  東西三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六百里 東北至西京三千一百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三十里 東至海三百六里正西微南至湖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常州宜興縣界一百三十二里 北至常州二百里 東西至海岸釗山四百五里 西南至湖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海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常熟界三百
  二十九里
  户
  唐開元户一十萬九千五百皇朝户主二萬七千八百八十九客七千三百六十
  風俗
  郡國志云俗好用劍輕死蓋湛盧屬鏤干將要離之遺風耳東北有海鹽縣復有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㑹也海外鯷人歲時往来
  人物
  吳公子季札封延陵 言偃字子游吳人 嚴助朱買臣並吳人 陸績吳人六嵗袁術出橘績懐三枚歸遺母後博學識星厯卒鬱林太守 孫堅吳人先世仕漢家於富春𦵏東城冡上數有光怪雲氣五色父老曰非凡氣孫氏其興乎及母生堅夢賜綾出吳昌門 朱桓吳人曹仁步騎數萬至桓將五千人據高城以逸待勞為主制客百勝之勢也遂擊退之乃封侯初奉觴曰臣當出軍願一捋陛下鬚孫權憑几桓進捋曰臣今日可謂捋虎鬚也權大笑 顧譚吳人與諸葛恪為太子四友屈指以計後為吳相 張温吳人當今無雙三十二為選曹尚書使蜀蜀人敬之後幽死諸葛孔明曰其人清濁太别善惡太分陸遜吳人破關公遜之謀也子抗與羊祜鄰境交好不疑晉吳之境餘糧棲畝而不犯後四子晏景機雲分領抗兵晉王濬東下晏景被殺機雲入洛並無罪夷滅初抗克步闡誅及嬰孫識者謂後世必受其殃及機之誅三族無遺 葉譚吳人為秀才至洛陽王武子嘲之曰五府初開羣公辟命若吳楚之人亡國之餘有何秀異而應斯舉答曰秀異固産於外方不出中國是以明珠文貝生於江鬱之濵夜光之璞出於荆山之下若以人求之文王生於東夷大禹生於西羌子不聞乎武王尅商遷殷頑民於洛邑諸君得非其苗裔乎濟甚禮之 張翰吳郡人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為齊王冏曹掾翰因秋風起乃思吳中蓴菜鱸魚鱠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 張緒吳郡人宋時為侍中靈和殿前有蜀柳齊武帝甞翫曰此楊柳風流似張緒當年其見賞如此 顧榮吳人 陸倕吳郡人 常曜吳郡雲陽人 皇甫偘吳郡人撰禮記講疏五十卷為員外散騎常侍性至孝日誦孝經二十遍以擬觀世音經 唐朱子奢蘇州吳人也才子 陸元方蘇州吳縣人相則天其子象先相睿宗
  姓氏
  吳都出四姓
  朱 張 顧 陸
  土産
  絲葛 白石脂 藕 綾 蓆 草履 𧉮床子
  吳縣三十鄉本秦舊縣也吳王闔閭所都漢書地理志吳之故國周太伯之邑也今按闔閭城周迴三十里水陸十有二門 虎丘山在縣西北九里吳越春秋闔閭𦵏於國西北積壤為丘揵土臨湖以𦵏三日金精上揚為白虎據墳故曰虎丘山今寺即闔閭墓也又郡國志云銅槨三重以水銀為池金玉為鳧雁郡山遥望未免堆徑近即岩壑之勢足焉交林上合峻路下通升降窈窕跡不卒至山澗是孫權𤼵掘求闔閭寳器澗側有平石可容千人謂千人坐顧愷之顧野王並為虎丘山序野王云髙不抗雲深無藏影卑非培塿淺異疏林路若絶而復通石將斷而更綴抑巨麗之名山信大吳之勝壤御史中丞沈禮明等遊山賦詩並書於屋壁 支硎晉高士支道林遁跡憇逰其上故有此名 姑蘇山一名姑胥山縣西三十五里連横山之北越絶書云吳地胥門外有九曲路闔閭造以遊姑胥之臺望湖中闚百姓淮南子亦謂姑餘 胥山在縣西四十里吳録云吳王殺子胥投之於江吳人立祠於江因名胥山 岝㠋山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於此 硯石山在縣西三十里胥門外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又有琴臺越書云吳人於硯石置館娃宫劉逹注吳都賦引揚雄方言云吳有館娃宫吳人呼美女為娃故三都賦云幸乎館娃之宫 庭山有宫五門東通林屋西逹峨眉南接羅浮北連岱岳又按元中記云吳國西有具區澤中有包山山有洞庭寳石入地下潜行通瑯琊東武淮南子云斷修蛇於洞庭左傳哀公元年夫差敗越於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潛通五岳包山上舊無三班謂蛇虎雉侯景亂後乃有虎蛇為人之害也 石城山郡國志云吳王離宫處此山越王獻西施於此山上有石馬望之如人騎南有石鼓鼓鳴即兵起南又有石射棚 太湖周迴三萬六千頃按吳縣南太湖有洞庭山左傳吳師伐越敗之於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是也爾雅謂吳越之間有具區注云吳縣南太湖即震澤也按五湖太湖中有貢湖游湖胥湖等名是謂五湖一云周五百里曰五湖 松江郡國志云禹貢三江吳郡南松江錢塘江浦陽江是也禹貢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韋昭曰三江謂吳郡南松江錢塘江浦陽江虞氏志云松江於彭蠡分為三是即韋説為謬按江有自太湖出湖海屈曲七百里出鱸魚即吳左慈為王釣者 滬瀆按吳郡志云松江東瀉海曰滬海亦謂之滬瀆是也 朝夕池劉逹測候云海水朝夕上下因以為池沼故曰朝夕也 女墳湖吳地云吳王𦵏女取土成湖又郡國志云三女墳在郭西云闔廬食蒸魚甞半而與女女怒自殺闔閭痛之𦵏於國西閶門外文石為槨金鼎玉杯銀罇珠襦悉以送女又記云湛盧之劍夜飛適楚又云以水繞墳因名女墳湖又云𦵏女時有白鶴舞于吳市因入羡門悉化為犬 干隧戰國䇿云越王散卒三千擒夫差于干隧即此地今在縣西黄堂郡國志云今太守所居屋即春申君之子假君之殿也因數失火故塗以雌黄故曰黄堂 吳太伯廟在闔閭門之外後漢桓帝時太守糜豹所建 閶門吳城西門也以天門通閶闔故名之又曰孔子與顔淵俱登東魯山望吳閶門謂曰爾何見曰見一匹練前有生藍孔子曰噫此白馬盧芻使人視之果然又郡國志云吳由此伐楚國改為破楚門 石鼓在硯山館娃宫傍有石鼓一枚山頂有池池上生蓴歲充供獻時雖亢旱池水未曾枯竭 匠門本名干將門門外有干將墓後語訛呼為匠門其言劍匠因名之又郡國志云申公巫臣冢亦在西南齊門吳越春秋云吳謀伐齊齊使女質吳吳因為太子聘之女少思齊因病闔閭乃起北門名曰望齊門令女往遊其上女思不止病益甚女曰死必𦵏我虞山之巔以望齊國闔閭傷之如其言虞山今海虞是也鴨城在縣東二十五里有鴨城當匠門外吳王養鴨所昌門郡國志云舊閶門春申君改為昌門陸機詩云
  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亦孫堅母夢腸透出之所門外七里有死亭灣即朱買臣妻慙自縊於此亦號死亭又有鷄陂壚即吳王養畜所臯橋即漢臯伯通居此橋以得名梁鴻賃舂之所 要離冡在吳縣西四里閶門南地内史記云離吳人也又有梁鴻墓在要離墓之北 朱誕墓在婁門外一里晉光禄大夫朱誕字永長父恩本國中正少有竒名藏跡吳中晉陽秋云陳敏亂三吳知名士皆受爵禄賀循朱誕不辱其身 顧彦先墓在京門外九里有晉驃騎將軍嘉興公顧彦先墓何充墓在岝㠋山東一里有晉司空何充墓 宋張
  𥙿墓在吳縣西二十七里花山𥙿為益州刺史也 骨屏亭吳城記云虎丘山東十里有水二項名曰 坊未甞枯竭北十里有骨屏亭東岸有漢豫章郡都尉陸列墓 袁崧城在縣東北百里晉書云左將軍袁崧陳郡人也時為吳郡太守隆安四年所築城在滬瀆江邊城之以禦孫恩恩圍崧於此城陷害崧城今為陂湖所衝已半毁江中城東三十里夾山二城相對闔閭所築以避越處 蓮塘吳城記在縣西十二里有田數畝生蓮花千葉甚麗蜀州李建中移植京師不生 澹臺墓在吳縣南十八里平城孔子時澹臺滅明又有澹臺湖 吳王女墓在閶門外按山川記云夫差小女年十八童子韓重私悦之王怒女結恨而死𦵏后重往弔之女形見贈徑寸明珠以送重 杜子恭墓按吳地記云子恭有内術甞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㳟曰當相還也刀主至嘉興魚躍入船破魚得刀墓在西郭門外有石碑 臯亭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石城周迴十里山東有呉偏將軍凌統墓其墓之前有石碑云統字公績吳興餘杭人也志毅果敢常為前鋒吳志云統父操有膽畧為破賊校尉没死江夏統年十五領父軍破江夏又與周瑜破曹操于烏林遂拜為偏將軍年四十九卒漢建安二十九年也大帝聞統卒撫床起坐哀不能自抑 明聖湖吳地志云縣南明聖湖前記云湖中有金牛常見光耀故以来明聖之名 粟山吳地記云在縣西粟山一名新石頭山上有城周迴五十里下有飛泉石杵方二尺長一丈四尺吳先主刻題云黄武七年嵗在戊申八月二日餘字不可識石杵西有金峴前記云古於此採金劉道真記云縣西有姥山絶頂之上有石甑一人揺輒動與千人不異也 定山在縣西二十里有定山突出浙江中高二百二十丈波濤所衝行旅為阻謝靈運詩曰朝發漁浦南暮宿富春郭定中霧杳杳赤亭無淹泊即此也 富陽浦漢末為縣於其津吳大帝時有浦通浙江至廬溪及桐溪改曰桐廬並見吳録縣東有大溪注廬口緑波青巖晉徴士散騎侍郎戴勃遊此自言山水之極致也勃字長雲戴安道之長子 大江通建徳有巖瀬上䕃崇巒下有清潭昔嚴子陵常釣此 銅坎吳地記云縣西十里有銅山周迴六十里有銅坎十餘穴深者二十餘丈淺者六七丈所謂採山鑄錢之處左太冲吳都賦云煮海為鹽採山鑄錢是也山北一碑篆書字不可盡識山東平地有銅滓 姑蘇臺吳王夫差為西施造以望越按吳地志云闔閭十一年起臺於胥門姑蘇山山南造九曲路高三百尺越絶書云臺高見三百里故太史公云登姑蘇望五湖是此 胥口吳地志云姑蘇山西北十二里有胥口東岸有漢奉車都尉衝州刺史吳煇墓煇字光修即漢丹陽太守吳景父也 石頭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大江邉一名陌城是也吳城志云夫差十二年既殺子胥後悔之君臣臨江作塘創設祭奠百姓縁為立廟宋元嘉三年吳縣令謝從謁廟於匠門内吳越春秋云夫差設祭杯動酒盡焉
  長洲縣二十七鄉吳之長洲苑因江州得名至吳大帝封長王東於此晉廢以地併入吳縣通天元年又析吳縣之地復置之在郭下分治洲界長洲苑在縣西南七十里孟康曰以江水洲為苑也 餘杭山郡國志云一名萬安山山下即干遂擒夫差處 洞庭山按蘇州記云山出美茶嵗為入貢故茶説云長洲縣生洞庭山者與金州蘄州梁州味同又郡志云句山下有石洞名洞庭即此林屋山也 鳯皇山晉太康二年於此掘得石鳯皇從穴而飛因而名之上有陸凱墓
  崑山縣東十八里十八鄉本漢婁縣地屬㑹稽郡梁天監六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大同初又分信義縣置崑山縣屬吳郡因縣有崑山故立名也 崑山吳地志云華亭水東有崑山故陸機思鄉詩云彷彿谷水陽婉孌崑山隂 馬鞍山形如馬鞍因以名之 秦柱山在縣南三十里山南帶海上有烽火樓臺吳時以望海冦吳録云一名望山昔始皇登此望海縁以為名 石首魚吳地志云崑山縣石首魚冬化為鳧土人呼為鷺鴨小魚長寸秋化為黄雀食稻至冬還海復為魚
  常熟縣北一百里二十鄉本吳縣之地南徐州記武王克商求仲雍之後得周章已居吳因封之後漢至吳亦縣焉為司監都尉署吳平𨽻饒陽晉武帝分吳縣置海虞縣屬吳郡成帝又置南沙縣屬晉陵郡梁大同六年置常熟縣今崑山縣一百三十里常熟故縣是也 虞山在縣西六里越絶書云虞山巫咸所居山東西十八里有數十石室又有石壇周迴六十丈又山有仲雍齊女冡東是仲雍西是齊女 言偃宅蘇州記云周文學孔子弟子言偃宅在常熟縣西一百步史記云偃吳人也字子游又吳地志云宅有井井邊有監洗石周四尺輿地志云梁蕭正徳為郡太守後蕭將去莫知所在吳江縣南四十里七鄉梁開平三年兩浙奏析吳縣於松江置 吳江本名松江又名松陵又名笠澤其江出太湖二源一江東五十里入小湖一江東二百六十里入大海至秋月多生鱸魚張翰思鱸鱠之所也 曹王廟即唐太宗第十四子也調露二年授蘇州刺史善飛白鳥跡書今福善寺額通元石像皆其踪也先天二年敕立祠於松殿基下有石盆常有黄蛇盤於其上掲而見之得大錘大斧各一 養魚城在縣西二十五里即吳王養魚所也又郡國志云魚城下水中有石首魚至秋化為鳧鳧頭中尚存石子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四
  常州
  常州毗陵郡今理晉陵武進二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吳國内地史記云吳公子季札所居是為延陵之邑後吳為越滅復屬越至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絶書謂之淹君城秦并為㑹稽郡地漢初如之尋分㑹稽為丹陽郡後漢順帝時分㑹稽置吳郡又分吳郡以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以主之故三縣為郡之境晉武省校尉以屬毗陵郡其後東海王越太子毗食采毗陵後為石勒所沒元帝命少子哀王冲為嗣因諱毗字改為晉陵郡移居丹徒其後歴宋齊陳因之隋平陳省晉陵郡於蘇州常熟縣置常州州名因縣不改因縣之舊字也煬帝初州廢又為毗陵郡唐武徳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常州領晉陵義興無錫武進四縣六年復䧟輔公祏公祏平復置常州於義興置南興州八年州廢義興來屬省武進入晉陵天寳元年改為晉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常州
  元領五縣 今四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一縣割出
  江隂建軍
  州境
  東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五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八十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八百四十里東至蘇州二百里 正南㣲西至湖州三百三十二里私路三百里 南至宣州五百里 西至潤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揚州三百四十六里 東南至蘇州二百里 西南至宣州二百里 西北至潤州一百九十六里 東北至蘇州屈曲三百六十一里戸
  唐開元户十萬二千六百皇朝户主二萬八千七十一客二萬七千四百八十一
  風俗
  承太伯之高蹤由季子之遺烈蓋英賢之舊壤雜吳夏之語音人性質直黎庶淳讓言地則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㑹舉江左之郡者常潤其首焉
  人物
  周處常州義興人王渾平吳登建鄴宫置酒謂吳人曰諸君亡國之餘得毋戚乎周處對曰漢末分崩三國鼎立魏滅於前吳亡於後亡國之戚豈獨一人渾有愧色 顧愷之晉陵無錫人也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来未之有也 周盤龍義興人力戰位至散騎常侍齊武戲之曰卿著貂蟬何如兠鍪盤龍曰此貂蟬從兠鍪中生耳 唐劉禕之常州晉陵人高宗朝北門學士相則天以拒制使賜死
  土産
  紅紫綿布 白苧布出四縣 緊紗出武進
  紫笋茶出義興 薯藥出無錫
  龍鳯細席出晉陵無錫二縣
  晉陵縣舊四十五鄉今一十七鄉春秋時吳之延陵邑漢為毗陵縣屬㑹稽晉元帝因避毗字與郡俱改晉陵隋文帝罷郡以縣屬常州 二横山二山相連續並在州東北四十二里 津里出支里山在太湖中南連湖州洞庭山 太湖在州東南一百里當縣義興無錫三縣界青山橋在州北九十步江隂三峯山橋北遥望見故曰青山橋東西湖郡國志晉陵東有太湖大陂陂吏丁初曾沿陂見一青衣少女呼之初懼疾走顧視婦人乃自投陂水中即是一大獺騐其衣乃芰製耳季札墓在今縣北七十里申浦西是也
  武進縣去州八十里舊三十四鄉今十三鄉周處風土記云陽羡之邑輿志云吳大帝改丹陽為武進屬毗陵郡吳末併入晉陵縣晉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進縣梁武帝改為蘭陵縣隋文帝廢唐武徳三年又置貞觀元年併入晉陵垂拱二年分割晉陵西三十六鄉又置夫椒山左氏傳云吳王夫差敗越王於夫椒注云太湖中椒山是也 慶亭舖在縣西五十里與丹陽縣分界孫權射虎於慶亭傷馬焉孝感瀆去州八十五里王祥臨沂人事後母寓居武進縣尚義鄉母疾思魚祥解衣將剖氷求之怱雙鯉躍出即此瀆也 滆湖在縣西南去州三十里東接官河西連蕪蒲港南通義興縣北通白鶴溪湖内多白魚水路通涇溪出潤州金壇延陵溧陽按圖經昔有滆家將龍卵抱歸遂名此湖至今凡遇烟霧常見蜃樓 白鶴溪在縣西去州三十里
  無錫縣東南九十里舊四十鄉今二十七鄉本漢舊縣屬㑹稽郡王莽改曰有錫風土記周武王追崇周章於吳又封章小子斌於無錫昔有讖曰無錫寧天下平有錫兵天下爭故名之吳省屬典農校尉晉太康元年平吳復為縣屬毗陵元帝初改為晉陵郡隋開元九年改晉陵郡為常州廢縣入晉陵十三年復舊大業三年改為毗陵唐復為無錫 九龍山郡志云九龍山亦曰冠龍山古歴山上有春申君祠山西有范蠡城在 御亭驛在州東南一百三十八里輿地志云鄉亭在吳縣西六十里吳大帝所立梁庾肩吾詩云鄉亭一囘望風塵千里昏即此也開皇九年置為驛十八年改為御亭驛李襲譽改為望亭驛 顧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山東属蘇州西屬常州安陽山去縣五十一里風土記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斌于無錫縣安陽鄉按南徐州記云無錫縣水清越絶書云無錫湖通長洲多魚而甚清陽湖在晉陵無錫兩縣界在州東六十四里東南入太湖三縣中分界 太湖從湖州長城縣域歴義興晉陵入當縣界 五湖晉陵無錫兩縣中分湖為界南徐州記云無錫西三十五里有長渠南有五湖向南又有小五湖非周禮所云五湖也 五部湖在縣南七里按南徐州記云五部湖其水濁瀉于此而源白 五瀉水縣北一十四里無錫江隂晉陵三縣界鴨城西去縣二十五里輿地志云鴨城東吳王牧鳧鴨之處即此也太伯城西去縣四十里平地高五丈輿地志云吳築城梅里平墟即此自太伯以下至王僚二十三君公子光刺王僚即此城内有太伯宅井及堂基見在 黄城去縣一十二里輿地志云楚考烈王封黄歇為相賜灌北一十三城後以其地邊齊請以為郡更以江東故東吳邑封之今歴山下春申君祠去城三里古道通此黄城 恵山寺在縣東七里一名九隴山梁大同二年三月置張又新煎茶記云陸鴻漸言無錫縣恵山寺石泉水第二 蠡瀆西北去縣五十里范蠡伐吳開此瀆太伯瀆西帶官河連范蠡瀆入蘇州界澱塞年深粗分涯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簡大開漕運長八十七里水旱無虞百姓利之 太伯墓在縣東三十九里冡墓記太伯墓在㑹稽吳縣梅里北聚去城一十里輿地記云宅東九里有皇山太伯𦵏梅里山是也 顧容墓吳志云荆州刺史顧容墓在縣東南十八里今呼為顧墓 琅邪王子陵墓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父廞隆安初聚兵討賊兵敗時年十二以不測父之存亡乃布衣蔬食終身不飲酒不行請於人非有朝正不入公門元嘉三年卒贈散騎常侍墓在此 王琨墓齊書云琨自吏部郎為廣州刺史年八十三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膠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出薯藥 王僧逹墓宋中書令在膠山南嶺下
  宜興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舊三十鄉今一十鄉本秦陽羡縣周處風土記本名荆溪漢永建四年分㑹稽郡置吳郡以陽羡屬焉孫權曽為陽羡縣丞寳鼎元年又分吳郡置吳興郡亦屬焉晉永興元年以土人周玘舉義兵平妖賊石氷欲紀其功遂分吳興之西境及丹陽之東界以陽羡臨津國山義鄉永世平陵等六縣為義興郡屬陽州宋明帝泰始四年屬南徐州齊永明二年又屬陽州尋復屬南徐州隋平陳廢義興郡復改陽羡為義興縣省國山臨津義鄉三縣入義興屬常州隋末䧟入賊唐武徳三年杜伏威歸化廢國山義興二縣於義鄉置鵝州七年平輔公祏改鵝州為南興州又置陽羡臨津兩縣八年廢州及陽羡臨津兩縣以義興屬常州皇朝改為宜興縣 陽羡古城在今縣南一名蝦虎城計山郡國志云義興縣計山西一峯名金鵝峯昔有
  金鵝飛集此峯因以名 真山一名石筏山東連無錫西接江臨渚有石筏長六十步無鱗相傳云始皇所造擬乗之泛海亦曰筏梁 君山在縣南二十里舊名荆南山在荆溪之南風土記漢時縣令袁玘常言死當為神一夕與天神飲醉逆知水旱無病而卒風雨失其柩夜聞荆山有數千人噉聲人往視之棺已成冡因改為君山立祠其下山上有池池中有三足鼈六眸龜 國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輿地志云本名離里山山有九岑相連一名昇山吳五鳯二年其山墮大石自立高九尺三寸大十三圍三寸歸命後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處至陽羡封禪為中岳改名國山明年改元為天紀大赦以叶石文石今見存陳暄國山記云土人皆傳碣下埋金銀函玉璧銀龍銅馬之屬孫皓疑有王氣故以此物鎮山東北有兩重石洞土人呼為石室周幽王二十四年忽開可容千人又有石柱呼為玉柱其山九斗以有九峯斗峻四面水流注章流 張公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山巔空穴到底郭璞注云陽羡有張公山洞中南北二堂古老傳云張道陵居此求仙因有張公之名四面水入圻溪 小心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君山兩峯也輿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色炯炯如金者因此名金泉流水入荆溪 小蘭山在縣東南五十里輿地志云石蘭山斗入太湖五里有兩岸南曰大蘭山北曰小蘭山相連二里 童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風土記云芳岩即此山又有沸泉山 武花山 新婦山俗立其名相連接入宣州界郡國志云武花山北有新婦山亦不述其由 小岯山在縣西一百里周廻一里在長塘湖内輿地記云水底有石堂上有獸跡水乾乃見北流入圻溪 太湖在縣東四十五里南從湖州長城縣界古以義鄉山為義興界今以董塘嶺為界北入晉陵縣界又入無錫縣界東入蘇州吳縣界禹貢謂之震澤周禮謂之具區史記謂之五湖其湖周迴六百五十四里十道圖云三萬六千頃 長塘湖在縣西一百里風土記云陽羡縣西有洮湖中有大小岯山輿地志云洮湖即長塘湖也江賦云具區洮滆皆此也 荆溪在縣南二十步漢志云中江首受蕪湖東至陽羡入海即此溪也劉穆之云沿義興至通江至蕪湖分水北溢為丹陽湖東北迴為洮潮又東入震澤 圻溪今俗呼為罨畫溪在縣南三十六里源出懸脚嶺東流入太湖慈湖溪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沸泉山北流入荆溪陽溪在縣東北源出陽山東流入太湖風土記云陽羡
  縣小溪九所是謂三湖九溪今縣内只有六溪在餘三溪不知其處 章溪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章山北入荆溪 洑山溪在縣東五里源出荆山北入荆溪 金泉在縣西南二十二里輿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時有炯炯色如金以此為名流入慈湖溪 游泉在縣南四十里其水甘香長流不竭毎嵗供進此水北流入圻溪 長橋跨水橋下有白獺若嵗有兵則獺出穴四望而嘷舊言有神今獺已無蹤按陸澄地理抄云袁府君造此橋後漢人也即晉代周處少時斬長橋下食人蛟即此處也其橋有一十三間 國山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晉元帝置義興郡於陽羡又置國山縣于白石山西晉成帝移於平地去舊城七里 平陵城在縣西北四十六里輿地志云晉元帝割丹陽永平縣為平陵縣 國山亭在縣西八十三里在亟山東南四面水入荆湖風土記云漢朝蔣澄封亟山侯 東蒲亭在縣東三十三里 章浦亭在縣西二十五里浦側臧榮緒晉書云周處封章浦亭侯即此也風土記云縣有九亭今三可識其六不知其所 九斗壇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二丈在國山東梁武帝時為天旱求雨於蔣山神感夢於武帝云九斗山張水曹神能致雨帝乃遣使立壇祠之響應自此
  江隂軍
  江隂軍理江隂縣本江隂縣偽唐昇元年中建為軍以江隂縣屬焉皇朝因之
  領一縣
  江隂
  軍境
  東西一百三十五里 南北七十二里
  四至八到
  圖經尚未述去二京里數 東至蘇州常熟縣界七十里 西至常州晉陵縣界七十里 南至常州無錫縣界七十里 北至江垠二里至於江心泰州海陵縣界四十里
  
  舊户載常州籍皇朝户主七千六百四十五客六千九百六
  風俗
  同常州
  土産
  同常州
  江隂縣依舊二十四鄉本漢曲阿縣之地屬㑹稽郡晉武帝于曲阿立武進縣屬毗陵郡梁改武進為蘭陵縣敬帝太平三年分蘭陵置江隂縣唐武徳三年於縣置暨州領江隂暨陽利城三縣九年省暨陽利城入江隂縣屬常州今為軍 馬鞍山郡國志云芙蓉湖西馬鞍山季札讓位耕於此 芙蓉湖捕魚得赤鯉持歸以榖食養一年遂化為龍即此也 郭璞宅在黄山北璞本河東聞喜人父瑗尚書都令史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妙于隂陽籌厯 庾氷宅今之永安寺是也氷與郭璞為友令璞筮其後嗣卦成璞曰卿諸子並貴盛然有曰龍兒者凶徴至矣若墓碑生金庾氏之大忌也後氷子藴為廣州刺史妾房内忽有新生白狗子莫知所由来其妾愛之秘而不令藴知狗子轉長大藴入見之眉眼分明又身至長而弱異於常狗藴于是甚怪之將出共視在衆人前忽失其所在藴慨然曰殆龍兒乎庾氏之禍至矣又墓碑生金俄而為桓温所滅璞之占皆騐也璞宅在黄山北長㢅村去縣七里吳時烽火之所也璞曾經道上行遇一斫草人璞脱袴褶與之曰我命在子手中及被刑日其斫草人把劍行刑其占騐如此江隂晉時為𢎞農郡郡守因之家于此製江賦文入文選并撰爾雅三卷以顯物類 申浦楚相黄歇封為春申君本在壽州為去齊近齊常侵之迨徙都於吳封為春申君開申浦置田有上屯下屯其時四豪爭列門下各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相傾奪齊有孟甞君田文趙有平原君趙勝魏有信陵君公子無忌楚有春申君即黄歇楚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園乃進其女弟於春申君知其有身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間説春申君君進之於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考烈王病觀津人朱英説春申君殺李園歇不聴考烈王卒李園伏死士于棘門之内春申君入園死士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而李園女弟所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黄歇廟今在無錫縣恵山寺唐開元四年無錫尉常非熊為旱以露板檄春申君説李園之事當時下雨信有徴矣 艦浦池在縣西八十里古老云陳至徳元年江隂郡守倪啓徙江隂縣治夏浦築此城也 古暨陽城在縣東四十里漢時莫寵所築捍賊翟馬因名莫城唐武徳三年以暨陽古縣併入江隂有莫城鄉因此名之 聖英祠在縣西一百步按劉遴之神異録云晉陵暨陽城或云是魚子英廟列仙傳云子英舒鄉人也因捕魚得一赤鯉愛之將歸池中穀食之一年遂大至丈餘生角翅子英畏怖之魚乃言曰我迎汝耳上我背上與汝俱昇天忽即暴雨子英上魚背騰空而去經歲却歸故處飲食見妻子魚復還来迎之如此七年後人乃為立廟 聖母祠在縣南二百步按劉遴之神異録云廣陵縣女杜美有道縣以為妖桎梏之忽變形莫知所之因以其處為立廟號曰東陵聖母古老相傳云梁武普通年中有商人乗船夜夢有婦人曰我是東陵聖母神也隨形影逐流来此今當君船底水裏若能將形影上岸立祠當重相報其人覺悟視之果如所夢因將上岸為立祠唐武徳元年被燒今縣南一百步聖母橋因此為名見在延陵季子祠在縣西三十五里申浦按史記太伯世家注云季子冡在既陽西孔子過之題曰延陵季子之墓利城縣在奉國寺南戰國時築名若溪城唐武徳三
  年併入江隂縣 伍員祠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員湖西岸昔伍相因行過此後人悲憶之因名員湖并為立廟望姨橋在縣西南一里昔宋高祖劉𥙿少失母為姨
  所養姨往市未回高祖登橋以望之因名望姨橋又名桂橋下接下皇舊浦引水入湖往来通商旅船車深不可測浦今澱塞橋亦廢矣青山在縣西南十里上有干將鑄鑪九所也 真山在縣東二十三里昔有道士在山修道常有鹿来飲水産一女子鹿母送還道士養之長大姿首絶倫  取遂入香山湖浴浴了入山便失所在其山及湖皆香因號香山湖也一云真山山居人韓文秀見鹿産一女子墜地乃使収養及長大性好道梁武帝時度為道士及追赴上元後為至貞觀道主此觀其先在真山後移在縣東即今至徳觀是也傘熟在縣東四十里吳王闔廬第八子𦵏於此池水周迴砌石林木深竦飛鳥不敢集西南有石橋水深不可測其岸邊有石獸若歲旱土人祈之必獲嘉澤 孫無終家宅中地裂忽出二白狗兒一雄一雌無終後為桓温所害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三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五
  杭州
  杭州餘杭郡今理錢塘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吳越二國之境按吳地記云越國西北界至禦兒在今吳郡嘉興縣南是也即與吳分界此處又按史記曰楚威王伐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按括地志云周顯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敗其王無疆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故復屬於楚秦漢並屬㑹稽郡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吳大帝分餘杭置臨水縣黄初五年於富春縣置臨武縣又析富春至新城縣晉太康元年改臨安縣此郡亦屬吳興吳二郡之地宋齊梁因之陳以為錢塘郡隋平陳廢郡改為錢塘縣又省陳留為綏安縣割吳郡之鹽官吳興之餘杭合四縣置杭州在餘杭縣葢因其縣以立名十年移州居錢塘城十一年復移州於栁浦西依山築城即今郡是也煬帝初廢為餘杭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領錢塘富陽餘杭三縣六年復没於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杭州又置潜州領於潜臨水二縣八年廢潜州及臨水縣以於潜縣来屬貞觀四年分錢塘置鹽官縣天寳元年改為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為杭州皇朝為鎮海節度
  元領縣八 今十
  錢塘 於潜 餘杭 新城 臨安 鹽官 富陽昌化 仁和 南新二縣新置
  州境
  東西六百一十七里 南北九十九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八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四百里 東至蘇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越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湖州一百九十里 東南至思俗山至越州總一百七十里又云渡浙江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睦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宣州四百九十六里 東北至蘇州三百
  六十九里 東北浙江入海處一百里
  
  唐開元户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皇朝户主十六萬一千六百客八千八百五十七
  風俗
  同越州
  姓氏
  餘杭郡二姓 暨 隗
  錢塘郡二姓 全 范
  人物
  吳有全琮 朱異錢塘人沈約曰天下惟有文義碁書卿一時將去可謂不亷言其多藝為散騎常侍制敇筆不停綴 褚亮杭州錢塘人 唐許敬宗杭州新城人善心之子善心讀萬卷書十五解屬文其先自東晉南渡相太宗曽孫逺為睢陽太守 褚無量杭州人官至散騎常侍封舒國公
  土産
  乾地黄 牛膠 藤紙 蜜 乾薑已上貢 緋綾白編綾 海蛤 橘 木瓜
  錢塘縣舊二十五鄉今一十一鄉本秦舊縣史記曰始皇三十七年東遊過丹陽至錢塘漢書地理志屬㑹稽郡西部都尉劉道真錢塘記云昔一郡境逼近江流縣在靈山下至今基址猶存郡議曺華信乃自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與錢乃成縣界䝉利乃遷此地是因為錢塘縣晉天福初改為錢江縣尋復舊 靈隠山在縣西十五里許由葛洪皆隠此山入去忘歸本號稽留山今立寺焉山南有一石狀似人形兩髻分明俗謂之女兒山 定山在縣西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數百丈又按郡國志云濤至此輙抑聲過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濤處行者頼之云是海神婦冡 巨石山在縣南三里郡國志云上有七層古㙮王僧儒云巧絶靈工山北有落星石存 石膏山在縣西五十七里錢塘記云山出石膏若雪又縣亥地有獄獄左右亦有石膏雨霽時出藥用為最一名稽留山無毒獸惡蟲 亭市山郡國志云杭州庭市山餘石鄉亭市村人悉作大甕今謂之浙甕是此地所出 金鵝山郡國志云金鵝山山鳴即縣有貴人寓止古防風氏封此山下有風渚即古郪䐽國也 馬嘷山郡國志云吳伐越至此山大風車破騎死有馬嘷呼求其主遂名之 錢塘古泉亭有紫水如霞為湖所衝鄉人華信將私錢召有能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旬日之間来者雲集塘未成譎不復取土皆棄土石而去故作成此堤以捍海潮後因號為錢塘 浙江山海經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率東閩西入海餘暨南郭璞注云按地理浙江出黝縣南率中東入海今之浙江是也率即歙耳餘暨縣名虞喜志林云今錢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云浙江史記云水至㑹稽山隂為浙江 粟山在縣西十七里輿地志云山下有飛泉二里石杵闊二丈長一丈四尺吳大帝刻為黄武二年嵗在戊午八月三日十二字餘俱漂没微茫石見存 吳山泉在吳山北寒泉逆溢清而且甘汲之不竭 明珠浦通浙江生蚌珠 望潮樓髙十丈在縣南一十三里唐武徳七年
  仁和縣西南一十里十二鄉本錢塘鹽官之地唐麟徳二年析二縣之地置錢塘縣於州郭國朝太平興國三年平江東改為仁和縣 黄鶴山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蛾眉山在縣北四十里
  於潜縣西二百里舊二十二鄉今十四鄉本漢舊縣地漢志屬丹陽郡吳越春秋秦徙大越鳥語之人置替闞駰十三州志替讀為潜出好布吳寳鼎元年割屬吳興郡吳録地理云縣西替山葢因山以立名舊替字無水至隋加水屬餘杭郡廢還屬杭州 岝㠋山在縣西二里吳輿地記云山東臨縣西溪有絶壁髙四十許丈上可容千人謝安嘗登之箕踞足曰伯昬瞀人何以過是也 天目山郡國志云山上有數百年樹名曰翔鳯林輿地志云上有兩池若左右目名天目也山極髙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按茶譜曰杭州臨安於潜二縣生天目山者與舒州同 懸霤山吳興記云上有懸霤故以為名晉時許遜常造郭景純純筮之遇泰爻發謂曰君元吉自天宜求昇遐之道於是乃往師仙者鮑靚靚後遁跡莫知所之數年過其故人夜後門户皆閉而聞别室有人乃視即先生也方欲看書主人將具燭先生曰不須然披閲如晝也 印渚山上承溪水吳興記云從渚以上至縣悉石瀬惡道不行船以下水道險故行旅集焉晉王朗之為吳興太守至郡中嘆曰非唯使人心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傳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為名石甑山按郡國志云石甑山一名天姥山有石危如
  甑三石支在下一人揺之輙動更加千人搖之終不落青山郡國志云青山有石穴冬夏常暖石色如黛故
  號曰青山下有吳均宅墓
  餘杭縣西北七十里舊三十鄉今一十四鄉本秦舊縣也山謙之吳興記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將上㑹稽塗出此地因立為縣郡國志云夏禹東去捨舟登陸於此仍以為名漢書地理志屬㑹稽隋平陳於此縣置杭州後遷州就錢塘縣依舊屬也 由拳山本餘杭州也一名大辟山郡國志云青障山髙峻為最在縣南十八里山謙之吳興記云晉隠士郭文字文舉初從陸渾山来居之王敦作亂因逸歸入此處今傍有由拳村出藤紙大辟山晉書云郭文舉隠於餘杭大辟山中曽有猛獸殺一麋鹿於庵側文舉以語人人取賣分錢與文舉文舉曰我若須此自當賣所以相語不須故也知者皆歎美之 嚴山郡國志一名白鹿山晉朝嚴晁葬此山有二白鹿来夾冡因名太守山 大滌洞在天柱宫南宫内有湧泉其水色青黄赤白碧不定山有五洞其一投龍 吳天師墳吳筠餘杭人也為唐内供奉因遊天柱宫没葬於此今有碑存
  富陽縣西南七十三里舊二十五鄉今二十二鄉本漢富春縣也屬㑹稽郡吳録地理云屬吳郡晉孝武太元中避簡文鄭太后諱改富陽縣 赤亭里即嚴子陵釣於此有臺基存謝靈運詩曰定山緬雲霧赤亭無淹泊石頭山山有觀濤所孫洲吳録浙江經縣前過江
  中有沙漲吳武烈帝為郡吏赴府鄉人餞之㑹於州上父老曰此沙狹而長君其為長沙太守乎後果如父老之言因於長沙起兵為吳始祖遂名此沙為孫洲 桑亭埭郡國志云漢末有桑君養犬數年不吠孫文臺微時經此犬忽吠之桑謂文臺曰君其異相乎及貴欲報桑無所好惟好張箄捕魚文臺為作九里箄以貺之潮户地近海而民朔朢迎潮而歌 陽平山地理志吳武烈帝孫氏之所居也其祖種𤓰於此有二仙人示其葬地即此也
  鹽官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舊二十二鄉今九鄉本漢海鹽由拳二縣之境漢志云海鹽縣有鹽官此地也吳録地理志云鹽官本名海昌時改為鹽官屬吳郡沈約宋書郡志云此説非杭州鹽官乃漢之舊縣予按吳志孫權為將軍陸遜始任幕府出為海昌屯田都尉并領縣事連年亢旱遜開倉以賑貧氏權為將軍漢建安五年也太康地志云漢鹽官也 金牛山輿地志云昔吳楚之間金牛出自毘陵奔来此山而没因名之 臨平湖在縣西五十里湖在臨平山南吳録曰歸命侯天璽元年吳郡志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塞擁今更開除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色長四寸廣二寸餘上刻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俄而晉平吳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徴五湖之瑞石也又岸崩得石鼓唯張茂先識之 褚無量家近湖邊年十二湖中有龍鬭傾里巷觀之無量讀書晏然不動
  臨安縣西北一百二十八里依舊二十六鄉吳志云漢建安十六年分置餘杭立臨水縣屬吳郡歸命侯時割屬吳興晉太康中改為臨安隋廢唐垂拱四年又置至開元年間改為安國今仍復舊 臨安山縣取此為名南有郭文舉宅基 石鏡山按山川記云臨安縣有石鏡在山之東峯又郡國志云徑二尺七寸其光照人如鏡之鑒分毫不差
  昌化縣西二百四十里舊十三鄉今十一鄉按唐初為紫溪縣至聖厯元年正月三日改為武崇鄉神龍元年改為唐山大厯二年又廢長慶之後復立梁改為金昌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改為横山縣後復舊國朝太平興國三年改為昌化縣 紫溪吳興記云邑有文山水東南流為紫溪輿地志云以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夾水有赤色盤石長百餘丈望之如霞名曰赤瀬水晩山山悉松木真墨所出 室山嵌空如室
  新城縣西一百三十二里舊一十四鄉今七鄉按其地在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吳大帝立此為縣後廢之以其地入富陽唐永淳元年五月分富陽縣之地又置之即今理朱梁改為新登皇朝太平興國四年改為新城復舊名
  南新縣西一百六十里五鄉本臨安縣地皇朝乾德五年錢氏割臨安縣地南置新陽以便徴科至太平興國六年改為南新縣 新婦洞在縣東洞有潭深八九尺清瑩中有鰻魚一頭甚異 龍𠀌山在縣東 三九山在縣西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六
  湖州
  湖州吳興郡今理烏程縣禹貢揚州之域古防風氏之國也春秋為吳地後屬越越為楚所滅後屬楚史記云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即此也秦屬㑹稽郡亦鄣郡之地漢如之後漢屬吳郡吳分吳丹陽二郡置吳興郡即今州是也孫皓為烏程侯及即位改葬父和於此遂立此郡厯晉宋齊梁如之梁敬帝紹泰元年改郡為震州陳初罷州復為郡隋仁夀二年改為湖州因太湖為名煬帝初廢為呉郡之烏程縣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陷於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仍以廢武州之武康来屬又省雉州以長城来屬天寳元年改為吳興郡乾元元年復為湖州皇朝為宣徳軍節度
  元領縣五 今六
  烏程 武康 安吉 徳清 長興 歸安新置州境
  東西三百五里 南北二百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一百八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六百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二百四十里 東至蘇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杭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杭州三百八十七里 北至蘇州三百八十七里 東南至杭州鹽官縣一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杭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宣州界二百六十一里 西北至常州三百三十二里
  
  唐開元户五萬九千皇朝户主客共三萬八千七百四十八
  風俗
  與蘇州同
  姓氏
  吳興郡四姓 姚 沈 丘 紉 長城郡二姓錢 胥
  人物
  沈景宗 沈慶之 丘傑 丘遲吳興縣人 呉均吳興故鄣人文有古氣好事者謂之吳均體撰齊春秋注范曄後漢書 沈約吳興武康人著晉宋梁書并文集凡三百六十四卷 唐丘吳興縣人為常侍致仕
  土産
  紫笋茶 木𤓰 糝煎 重秔米 白紵布
  烏程縣舊三十一鄉今一十五鄉本秦舊縣越絶外傳云秦始皇至㑹稽徙越之人於烏程吳孫皓嘗封烏程侯呉興記云縣舊在郡界晉安帝義熈元年始移此處隋廢東遷縣亦入此邑之地按郡國志云古烏程氏居此能醖酒故以名縣 卞山郡國志云卞和採玉處非也周處風土記云卞山當作冠弁之弁徐陵孝義寺碑云髙弁蒼蒼遙聞天語山東足有一石簣髙數尺晉太康中人開之風雨晦𡨋遂止厯代莫知所封又宋書蕭惠明為吳興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項羽神廟相承云羽多居郡㕔事前後凡七太守不敢上㕔惠明有綱紀曰孔季恭曽為此郡未聞有災遂盛設延榻接賔數日未㡬惠明忽見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向之既而不見因發背疾旬日而殞 石斗山山南有烏亭晉王羲之常遊處毎謂親友曰百歳之後誰知我於此遊 西陵山吳興地志云孫皓改葬父和於此山號曰明陵即卞山之别嶺也 温山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四十里有温山出御荈 吳孤城郡國志云烏程南十八里有吳孤城吳時鄭嫗善相人者居此 楚廟南齊臨汝侯蕭猷為吳興太守性倜儻與楚廟神交飲一斛每禱祀盡飲猷極醉而神影亦有酒容所禱必應後為益州刺史時江楊人齊茍兒反猷遙禱請救是日有田老逢數百騎如風一騎過請飲田老問為誰曰楚王来救臨汝是日猷大破茍兒 毘山在縣東北九里山海經云浮玉之山東望諸毘郭璞注云諸毘水名也按浮玉山在安吉則霅水之發源也言東望溪經浦溠牙相毘並注於太湖因名之梁吳均和栁惲毘山亭詩云平湖曠復逺髙榭峻而危 衡山在縣南一十八里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兹至於衡山杜注云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山謙之吳興記衡山一名横山也 壟山在縣北五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壟山有紫石英山東臨大溪西帶長瀆山上有亭臨眺四曠名壟山亭 三山在東北七十二里張元之呉興山墟名云三山太湖中白波天合三㸃黛色陸士龍贈顧彦先詩云我家五湖隂君住三山陽是此也今屬吳縣 白鶴山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吳興記云昔烏程人姚紾化為白鶴遊於此山因名之山石堪為碑材江乘記云負丘山石精好不謝吳興即此山也 小雷山在縣北震澤中周處風土記云大海中有大雷小雷二山山之中曰雷澤即舜漁於雷澤是也葢浙東有餘姚縣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韓詩外傳曰舜東夷人也 金山張元之山墟名云金山上石悉作丹絳之色夜照數里不假燭以其光彩𩔖金而名焉 昇山在縣東二十里一名烏山一名歐餘山一名歐亭山吳均入東記云王羲之為太守嘗遊踐因昇此山顧謂賔客曰百年之後誰知我王逸少與諸卿遊此乎因有昇山之號立烏亭於山上 西余山在烏程縣東一十八里輿地志云漢文帝封東海王揺之子期視為顧余侯至縣坐醻金失國即此地也 厥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吳均入東記云吳有文士陸厥嘗家於此也 何口山在縣南十里山下當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葢山晉何楷居此修儒業楷後為吳興太守改金葢為何山山口有次山曰今口山今曰何口山見括地志 峴山在縣南五里本名顯山晉太守殷康於山下起顯亭以唐廟諱改之天寳中太守韋景先起五花亭山下有唐相李適之石酒罇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烏程豪族嚴白虎於山下累石為城與吕䝉戰所今山上有弩臺烽火樓之跡猶存焉 黄蘖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禄卿江淹賦詩之所杼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夏后杼狩之所今山上有古城避地唐大厯八年刺史顔真卿於山上起桂棚三癸亭謝臨川寫真亭 具區藪太湖也澤縱廣二百八十三里周迴三萬六千頃接連四郡界入海葢水之所都也深曰湖淺曰澤草莽曰藪中有最髙山曰洞庭曰包山曰姑蘇洞庭下有地道巴陵昔龍威丈人之所居姑蘇上有臺呉王闔閭之所居次有三山曰石公山大雷山小雷山古所謂登姑蘇望具區言登髙矚逺封疆庶物無不具也一名震澤亦名笠澤亦名雷澤孔安國云震澤吳南太湖名太湖者以其廣大名之又名五湖韋昭三吳郡國志云太湖邊有游湖草湖胥湖貢湖就太湖為五湖又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為五也又云天下如此者五虞仲翔川瀆記云太湖東通長州淞江水南通烏程霅溪水西通義興荆溪水北通晉陵滆湖東連嘉興非一溪水凡五通謂之五湖按爾雅云天下有十藪其六曰吳越之間有具區藪苕溪在縣南五十歩大溪是也西從浮玉山東至興國寺以其兩岸多生蘆葦故曰苕溪興國寺今廢霅溪館霅溪在縣東南一里凡四水合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銅峴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餘不溪自徳清縣前北流至州南興國寺前曰霅溪館東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顧長生三吳土地云有霅溪水至深昔徐陵孝義碑云清霅濔濔深窮地根按字書云霅者四水激射之聲也 貴溪霅溪西南岸有浦曰貴溪梁時烏程有蘇氏女於此遇一道士曰汝後大貴因貽一五彩龜云三年當有徴蘇氏後適章氏生陳髙祖宣后髙祖即位拜后母為安吉縣君因名此曰貴溪浦 蘇公潭從貴溪東流三百五十歩至駱駝橋下曰蘇公潭此水深不可測中有蛟螭代為人患唐開元初許國公蘇瓌子頲為烏城縣尉郡守命督縣事因誤墜此溪水間直至潭底聞水中有人語云扶尚書出遂冉冉至水上畧無損溺後為代宗朝相許國公有記見在 白蘋洲在霅溪之東南去州一里州上有魯公顔真卿芳亭内有梁太守栁惲詩云江州採白蘋日晩江南春因以為名州内有池池中舊有千葉蓮今惟地名故址存焉荻塘在州南一里一百歩吳興記云晉太守殷康所開傍溉田千頃楊偘隋録云烏程沈恒居荻塘家貧好學每燒荻以照夜塘西引霅溪東達平望官河北入松江 東溪在縣東南三百二十里吳興記云東溪出美魚 謝塘在縣西四里晉太守謝安唐大厯刺史裴清於州西起謝塘館 黄浦一名黄蘖澗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蘖山因名焉吳興記云春申君黄歇於吳墟西南立菰城縣青樓連延十里後漢司𨽻校尉萬向於此築坂溉田鮑昭有黄浦橋送别詩括地志云亦名庾浦葢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村晉殷康為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改為庾 掩浦一名項浦在縣東北一十六里顧長生三吳土地志云昔項羽觀秦皇輿御曰可取而代也伯父項梁聞掩其口之處因名之 孔姥墩水在縣西北二十八里韋昭三吳郡國志云昔有孔氏之婦少寡有子八人皆訓以義方夜則讀書畫則力田漢哀平之間俱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 駱駝橋唐垂拱元年造橋形似橐駝故名之劉禹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送人之吳興詩曰駱駝橋上蘋風起鸚鵡杯中箬下春即此橋也在霅溪上廢菰城縣在州南二十五里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州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 烏亭在昇山上王羲之所造以烏巾氏所居也今廢 毘山亭在毘山梁吳興太守栁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亭贈答詩今廢 古烏程侯井在東北三里括地志云烏程東北有孫皓為烏程侯時所鑿井口圓徑一丈六尺 潘尼墓在縣東十里 梁黄門侍郎丘遲墓在縣南一十六里
  歸安縣西去州一百二里十六鄉本烏程縣地皇朝太平興國七年分置歸安縣居郭下
  武康縣西南一百五里舊二十一鄉今一十二鄉古防風氏之國地理志云本漢烏城縣之餘不鄉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北三餘之間吳乃改㑹稽之餘暨為永興分餘不為永安以協童言晉以平陽已有永安縣復改為武康又宋書州郡志云吳分烏程餘杭二縣為永安縣屬吳郡晉武帝改武安為武康縣即此 防風山在縣東一十八里先名封嵎山唐天寳六年敇改焉其一名風公山一名風渚山古防風氏之國風公者以其山上有風公祠風渚者以下有山風渚水封山者以其禁採樵漁獵也山東南二里有嵎山禹十二代孫帝嵎所居也吳伐越隳㑹稽得骨節専車使問仲尼仲尼曰禹致羣臣於㑹稽防風氏後至因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又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𦬆氏之君守封嵎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里漢末赤眉之亂也人於山上累石為城因以為名宋書云沈道䖍居縣北石山下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為立宅臨溪徴員外散騎侍郎不就山上有漢青州刺史姚恢墓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墟名曰漢海昏侯沈戎葬於此上有池深五尺其水冬夏不竭時吳帝見山上金鵝翔集或風清雨霽樵夫耕父聞山上鵝鳴 武康山在縣西一十五里名銅官山唐天寳六年敇改焉輿地志云銅官山下有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古採銅所 響山在縣西八里山下有水謂之響潭吳興志云有人經響山語無多少響則隨聲曲折應之洪纎一無所失 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上有長流泉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耕植今按有水田五畝一名唐鎚山也 几山在縣北一十五里山墟名云几
  山似几因為名焉亦作已山 嵎山在縣東南三十里輿地志云葢古防風氏之都也 計籌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吳興志云計籌山昔越大夫計然多才智算籌於此山按此地復與餘杭縣分界今俗謂之界頭山葢籌頭山相應也 七里橋在縣西南十里山墟名云七里橋山頂有石橋長一丈六尺甚峻滑一名石橋一名石頭山今山下有橋村 馬頭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書云咸和七年石勒將軍韓雍㓂吳興詔遣兩中郎將趙𢎞攻之於馬頭塢雍走㓂南沙及海隅二縣悉在今蘇州界 前溪在縣西一百歩前溪者古永安縣前之溪也今徳清縣有後溪也邑人晉充家於此溪樂府有前溪曲則充之所製其詞云當曙與未曙百鳥啼忩忩後宋少帝續為七曲其一曲曰憂思出門戸逢郎前溪渡莫作流水心引新都捨故 餘不溪在縣東二十四里餘不溪者其水清與餘杭水不𩔖也如㑹稽秦望其山秀發餘山無與等也晉中興書孔愉字敬康少時曽買得一龜放餘不溪中龜中流數顧及愉封餘不侯鑄印而龜首左顧更鑄亦然印工以告愉悟昔者所放龜乃取佩焉 餘英溪在縣西十二里山墟名云每春夾岸花開通夏不歇 阮公溪在縣西一十五里與餘英連接梁陳故事云石英寳者㑹稽上虞人常寓於武康其女有殊色天監元年選為采女及生元帝為修容賜姓阮氏拜其父為奉朝請時人名所居之溪為阮公溪英寳以承聖二年追封武康侯溪中有大青石俗謂之美人石 仙人渚在縣西四十里昔沈羲得道之所見神仙傳今有石湖梯登仙之處上有石盤見存 銅官趙監廟漢吳王濞鑿山採銅銅監趙氏遇山崩壓降靈於此後人立廟 丁固吳司空也廟墓在縣東一十五里
  安吉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元二十五鄉本漢故鄣縣地吳興記云漢中平二年張角作亂荆揚尤甚唯此郡守險助漢漢朝嘉之故分鄣縣南北置安吉縣屬丹陽郡後廢麟徳元年復為安吉縣𨽻湖州 隠塢梁陶𢎞景諡貞白先生嘗隠居於此故號曰隠塢 天目山髙三萬六千丈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吳興記云天目山極髙峻嶺上有水甚美東南有瀑布下注數畆地志云上有兩池為天之左右目老子説云欲度難及被水災天目海陵山最為第一 五山髙三千六百尺在縣西南四十六里括地志云山有五峯昔村人姚紾嘗於此採樵忽遇仙人及還家因入甕中隠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日限未至家人開之紾變為白鶴飛向五山吳興記云五山亦名奕山也 玉磬山髙五百丈在縣東北一十五里髙僧傳云釋曇諦姓康氏吳興人出家居吳虎丘山後入故鄣之崑山每夜聞有聲尋其發聲之所掘之得玉磬因以為名 邸閣山髙二百七十六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吳志云吳帝遣從弟孫慶修故障邸閣銅山髙一千三百尺在縣東三十里括地志云吳採
  鄣山之銅即此也 南嶼山髙三萬六千尺在縣南六十二里括地志云南嶼山一名白水山上有湖其水白色因名之 苕水在縣治西南七十五里北流山海經曰勾餘山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隂 邸閣水在縣治北三十里周迴二頃二十畆吳興記云邸閣池水灌田五百一十畆鱗羽涵泳芰荷交蔚唐聖厯元年縣令鉗耳知命修邸閣路 兩僧墳在縣北三十里曇諦姓康氏前為崇覺法師與姚萇講法華經後為曇諦法師崐生山寺前後兩僧悉葬於此
  長興縣西北七十里三十鄉本漢烏程縣地武帝分置長城縣按吳興記云吳王闔閭使弟夫概居此城築城狹而長故曰長城縣因此名之隋開皇九年封陳後主叔寳為長城縣公即此也初置縣富陂村咸康元年徙箬溪北今之重光觀即故地隋大業十一年徙於夫概王廢城唐武徳七年廢宣州原鄉安吉故鄣三縣入長城始移於此今改為長興縣 梅溪山隋圖經云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有一石可髙百丈至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斗絶仰之於雲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葢常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磨石石磨轉駛則年豐遲則歳儉𠉀之無失 霅水亦若水之異名也水深不可測俗謂之若水又山海經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隂中多鮆魚今亦謂霅烏山金沙泉按郡國志云即每歳造茶所也按茶産在邑界有生顔渚中者與峽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師二塢白茅山縣脚山嶺者與襄荆申三州同生鳯亭山伏翼閣飛雲曲水二寺青峴啄木二嶺者與夀州同 鄣郡故城即秦時鄣郡城今俗號府頭是也在縣西南八十里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在縣東南三十六里髙九百尺張元之山墟名云昔帝杼南巡至於此山因而名之山上有石鼓髙一丈下有盤石為足諺云石鼓鳴則三吳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鳴亦為陵零郡石鼓之𩔖吳興記云五行志並同此訛 大雷山在縣東北六十里髙一百二十丈周處風土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間即雷澤舜所漁處也尚書釋言云在震澤 飛雲山在縣西二十里髙三百五十尺張元之山墟名云飛雲山南有風穴故雲霧不得□鬰其間其上多産楓櫟等樹宋元徽五年置飛雲寺有石泉沙渚松門苦竹岩也 白鶴山在縣東南三十一步髙三百尺張元之山墟名云昔有姚紾得仙於此山化為白鶴而飛因以名之 九龍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郭山一名章山張元之山墟名云九龍山其山有九隴悉作龍形山頂有古石城城西北角有石竇因名石郭吳興記云石郭山在鄣南五里産楊梅貢御輿
  地志云石郭山昔吳採郭銅山以鑄錢即此山 青山在縣六十里髙三百丈張元之山墟名云青山有石竇通洞庭冬夏常暖山如黛色 藝香山一名湖陵山在縣北一十五里髙四百五十尺張元之山墟名云藝香山昔西施種香之所括地志云有湖陵無藝香 西顧山一名吳望山在縣北四十九里髙一千尺張元之山墟名云西顧昔吳王闔閭登姑蘇望五湖望見此山因名之括地志云所載西顧乃作牢固之固未詳也 雉山在縣北五里髙五百尺張元之山墟名云雉山形𩔖雉梁陳故事云武帝時有童謠言鳥山出天子江表以鳥名山者悉鑿按陳髙祖則長興縣雉山人也其山有追贈 西噎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西噎山泉澗北流而西向峻狹以其聲嗚咽而名之 龍目現在縣西北一百二里髙五千丈張元之山墟名云龍目現山石巖間有二目光彩照人因而謂之龍目現 南嶼山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山墟名云昔西施種香之所上有蘭茝畹 三鵶岡在縣南六十五里上有晉太傅謝安墓其岡中有斷處梁朝有童謠云鳥山出天子故鑿焉 雷澤在縣東三十三里一名笠澤一名具區藪 西湖在縣西五里周迴七十里山墟名云西湖一名吳城湖昔吳王闔閭築吳城使百姓轝土如此浸而為湖闔閭弟夫概因而創之吳興記云西湖昔吳王夫概所立吳志云孫皓封為烏程侯就國有西湖人景養相皓當大貴乃西湖聚落之人湖中出佳蓴嘗貢傍溉田三萬頃有水門四十所引方山泉注之 箬溪在縣南五十步一名顧渚口一名趙瀆注於太湖箬溪者顧野王輿地志云夾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村名村人取箬下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箬下酒韋昭吳録云烏程箬下酒有名山謙之吳興記云上箬下箬村並出美酒張協七命云酒則荆南烏程則此酒也按陳書帝紀云陳髙祖諱霸先吳興長城下箬人也云縣前大溪亦名箬溪其箬水鄉箬溪里皆相因為名 荆溪在縣南六十里毎日髙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吳王送女湖荆溪者以其出荆山因名之張元之山墟名云昔漢荆王賈登此山名之張協七命曰酒則荆南烏程荆南即此荆溪南也今或謂荆州南按烏程去荆州三千六百里非荆州之南明矣 苕溪在縣東西四十五里 餘⿱䀠瓦 -- 甖溪在縣東二十三里輿地志云長興南鄉有餘⿱䀠瓦 -- 甖水以餘⿱䀠瓦 -- 甖村名之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有童謠云天子之居在三餘武帝於餘干餘杭餘姚三處為禳厭之法其時長興有餘干山餘⿱䀠瓦 -- 甖水餘魚里葢陳髙祖即吳興三餘人也 邸閣溪在西南一百一十里輿地志云昔吳王夫概臨水起邸閣因而名之餘漁浦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周處風俗記云餘漁浦
  一名餘吾溪即陽羨之東鄉也吳越之間漁吾同音昔舜漁于雷澤此鄉之人一時化之其捕魚之人来居此浦故名 金潭在縣西四十里山墟名云金山金潭金塘金渠悉漢樓船將軍金曼倩居之 紫花澗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紫花澗兩岸芳蕪之中出紫苑長薄之下生珠籐至三月紫花滿澗一名花瀬 顧渚在縣西北三十里顧渚者山墟名云昔吳王夫概顧其渚次原隰平衍為都邑之所今崖谷林薄之中多産茶茗以充嵗貢 小白瀨一名白鷺湍 吳夫概廟在縣治東一百里按夫概王即闔閭之弟 大騎城小騎城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吳地志云吳王濞築此二城為馬廏 殷仲文墓晉吏部尚書在縣東三十二里
  徳清縣南水路一百五十里十七鄉本武康縣地唐天授二年析置以縣界有武承塘故名武源縣至景雲二年改為臨溪縣天寳元年改為徳清縣 市亭山在縣西南二百步吳興記云市亭山王逸少曾欲于此立宅以其面谿背山也 葛山在縣東北一十八里入東記云昔葛仙公得仙之所上有葛公壇 茅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入東記云昔三茅君隠於此與延陵句容之茅山同也 餘不溪在縣東南一百步沈氏家傳云後漢沈容居郡烏程縣餘不鄉 苧溪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苧溪以貢苧為名南岸有藺相如廟北岸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孔愉潭在縣南二百步昔愉隠吳盛山見漁人釣得白龜買而放之即此處也 女獄城在縣東三十五里入東記云後漢青州刺史姚恢與海昏侯沈戎過江隂爭柯山居之恢女密報戎戎先居之姚氏三代不養女有女則囚於此山孝鵝墓天寳末邑人婺州武義主簿沈朝家養母鵝一因育卵脤出乃自驚鳴鼓翅竄于波渚之隅其長雛悲鳴屢絶家人飼之水穀不復飲啄及母鵝死長雛仰天號切遂啄倉舍下敗蓆以覆其母銜庭砌間芻草列于母所若人之祭奠長吁數聲而死沈氏家人因作二函埋于山中土人呼為孝鵝冢 沈約墓在縣東五十八里梁吏部尚書隱侯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五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七
  睦州
  睦州新定郡今理延徳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呉後屬越尋復屬楚至秦為鄣郡之地漢又為丹陽郡地後漢後並屬吳郡呉志漢建安十三年大帝使威武中郎將賀齊討丹陽黟歙縣賊平定之分歙為始新新定黎陽休陽四縣與黟歙凡六縣因立新都郡理始新縣屬揚州晉太康元年改新都為新安郡新定縣為遂安縣隋平陳廢郡為新安縣省遂安縣仁壽三年割杭州桐廬并復立遂安縣仍改新安為雉山以三縣置睦州取俗阜人和内外輯睦為義輿地志云郡城即賀齊所築煬帝廢州為遂安郡唐武徳四年又置睦州領雉山遂安二縣七年廢嚴州之桐廬縣來屬又改為東睦州八年去東字舊管縣三治雉山萬歲登封移治建徳天寶元年改為新定郡乾元元年復為睦州皇朝因之
  元領縣六
  建徳 桐廬 壽昌 遂安 分水 清溪
  州境
  東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四百三十五里  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九百一十五里東至杭州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婺州陸路一百
  一十五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至歙州三百六十三里 北至杭州界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婺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衢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歙州三百一十里  東北至杭州三百一十里戸
  唐開元戸二萬二千七百皇朝管户主客都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一
  風俗
  同歙州
  人物
  嚴子陵 戴顒
  土産
  交梭紗 竹簟 絲布 鳩坑團茶 麥門冬
  建徳縣舊十六鄉今九鄉呉黄武四年分富春縣之地置吳郡以封孫皓為侯甘露元年孫皓于水濱得大鼎進之吳後主因改寳鼎元年封孫皓為建徳侯隋末立郡于此 三雄山郡國志云山有顯庭石門故闗多牛馬跡在石上是也 都督山郡國志云山極高峻臨江以占吉㓙石若崩墜水内者死半山而止者去住消散至水際者免又有承金山相次以占焉 七里灘即富春渚是也 界山郡國志云山欲雨則聞鐘鼓聲與人擊之聲無異 公山江水郡國志云有橘從水自然泛來行人噉之恣飽則可將去則病
  桐廬縣東北一百五里舊管二十一鄉今十八鄉漢為富春縣地呉黄武四年分富春縣置此耆舊相傳云桐溪有大猗桐樹垂條偃蓋蔭數畝逺望似廬遂謂為桐廬縣也 白石山山有印渚渚多巉石 嚴陵山輿地志云桐廬有嚴陵山境尤勝麗來岸是錦峯繡嶺即子陵所隱之地因名 戴山宋徴士戴顒所隱處也 嚴子陵釣壇縣南大江側壇下連七里瀨按東觀漢記云光武與子陵友善及登位忘之陵隠於孤亭山垂釣為業時主天文者奏每日出帝星有客星同流帝曰嚴子陵耳訪得之陵不受封今郡有臺并壇亦謂嚴陵瀨謝靈運過七里瀨詩云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杜牧詩云州在釣臺邊也 桐溪一名紫溪水木泉石相映自桐溪至於潛有九十六瀨第二即嚴陵瀨也
  壽昌縣西南一百一十里舊十鄉今五鄉秦歙縣地漢為富春之境屬丹陽郡隋仁夀三年改新安為雉山縣以桐廬遂安三縣置睦州是也唐永昌元年改為壽昌縣載初元年廢神龍初又置之 雉山在縣西三里天井山輿地志云壽昌縣有天井山將降雨頂上輒有鐘鼓之聲
  遂安縣西南一百九十里舊十五鄉今八鄉漢建安十三年分歙縣南鄉安定里為新定晉太康元年改新定為遂安隋平陳廢仁夀中復
  分水縣北一百八十五里舊十四鄉今六鄉本桐廬縣之西鄉也唐武徳四年析桐廬縣以置之至如意元年改為武縣因界内武盛山以為名神龍元年又改為分水縣取桐廬江水中分為名
  清溪縣西一百六十五里舊二十四鄉今十六鄉在梁陳之代為新安縣地唐開元二十年改為還淳縣至永眞元年十二月改為清溪縣避憲宗名也 錦沙村按新安記云錦村傍山依壑素波澄映錦石舒文冠軍吳喜聞之而造焉鼓枻逰泛彌旬忘返嘆曰名山美石故不虚賞使人喪朱門之志
  秀州
  秀州理嘉興縣本蘇州嘉興縣地晉天福四年于此置秀州從兩浙錢元瓘之所請也仍割嘉興海鹽華亭三縣并置崇徳縣以屬焉
  領縣四
  嘉興 華亭 海鹽 崇徳
  州境
  東西三百一十八里 南北九十一里
  四至八到
  圖經上未有至東西京里數東至大海二百一十里 南至杭州硤石鎮為界六十里 西至杭州二百一十九里 北至蘇州一百四十二里圖經上未有四至八到
  
  舊户載蘇州籍皇朝戸主客二萬三千五十二風俗
  與蘇州同
  人物
  與蘇州同
  土産
  與蘇州同
  嘉興縣舊五十鄉今三十二鄉地本秦由拳縣呉錄地理志呉王時地名長水秦改曰由拳漢書地理志屬會稽續漢書郡國志屬呉郡吳大帝黄龍三年嘉禾生於由拳改縣曰禾興後以太子名禾改為嘉興隋廢唐武徳七年復置九年省入吳縣貞觀八年復置蘇州府皇朝割屬秀州禦兒按吳越分境越國西北置禦兒與吳分為界通典注云在嘉興縣南有地名禦兒也國語曰吾用禦兒臨之今俗作語字 蘓小小墓在縣前晉朝歌姬蘇小小 死亭灣縣北七里有死亭灣即朱買臣為内史衣錦還鄉其妻羞死于此故號曰死亭灣朱買臣冢在縣東九州要記云此收魂𦵏處極高大其真冢在洛陽北市東南天街中有碑云是朱買臣冢秦望山九州要記始皇登此山望海因以名始皇碑在嘉興縣吳主立于長水縣土人謠曰水市出天子始皇東逰從此過見人乘舟水中交易應其謡遂改由拳縣故由拳縣在今縣南五里秦始皇見其山有王氣出
  使諸囚合死者來鑿此山其囚倦並逃走因號為囚倦山因置囚倦縣後人語訛便名為由拳山其處出好紙縣廢後唯一嚴磯在東 會骸山九州要記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鑿山取牛山崩二人同死此穴中因曰會骸山
  海鹽縣南九十里十鄉本吳縣武原鄉秦置海鹽縣漢因之屬會稽又按吳郡記云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即海鹽與鹽官之地同也隋初置唐武徳七年景雲二年又置先天元年開元五年又置治在呉禦城
  華亭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十鄉今一十七鄉本嘉興縣地唐天寶十載置因華亭谷以為名 華亭谷輿地志云吳大帝以漢建安中封陸遜華亭侯即以其所居為封谷出佳魚蓴菜又多白鶴清唳故陸機嘆曰華亭鶴唳不可復聞 二陸宅吳地記云宅在長谷谷在吳縣東北二百里谷周迴二十餘里谷名華亭陸機嘆鶴唳處谷水下通松江昔陸遜陸凱居此谷吳志云漢廬江太守陸康與袁術有隙使侄遜與其子績率宗族避難於是谷谷東二十里有崐山父祖墓焉故陸機思鄉詩曰彷彿谷水陽婉孌崐山陰崐山有呉相江陵昭侯陸遜墓
  崇徳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元九鄉置州之時析嘉興之崇徳等九鄉于義和市置縣以鄉為縣名
  嘉興監
  嘉興監本秀州嘉興縣煎鹽之所皇朝升為監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五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六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八
  越州
  越州會稽郡今理會稽山陰兩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越國之地周禮謂吳越星紀之分野故春秋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史記云東越之人文身斷髮夏少康封少子無餘以奉禹祀號為越越國之稱始于兹矣後二十餘代勾踐稱王于周至六代王無疆當周顯王之世為楚所滅浙江之地越猶保之終為楚所滅其地盡入楚秦滅楚以地併入吳立會稽郡夏侯曾先吳地志云南面連山萬里北帶滄海千里輿地志曰漢因秦制至順帝時陽羨人周嘉上書請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自晉至陳又于此置東揚州至隋初改為吳州大業元年改為越州以地名之尋廢州為會稽郡唐武徳四年平季子通置越州總管越嵊姚鄞浙網衢穀麗嚴婺十一州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三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餘姚四縣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嵊州為剡縣來屬麗州為永康屬婺州省山陰縣督越婺三州貞觀元年更替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天寶元年越州改為會稽郡乾元元年復爲越州皇朝為鎮東軍節度
  元領縣七 今八
  山陰 會稽 剡縣 諸暨 餘姚 上虞 蕭山新昌新置
  州境
  東西二百三十二里 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東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東至明州二百七十里 西至杭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台州天台縣闗領一百二十六里 北至海與蘇州分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 東北至浹江梅際三百九十八里
  
  唐開元戸六萬四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五萬六千四百九十一
  風俗
  漢書云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言人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則龍不見傷害宋畧云會稽山陰編户三萬號為天下繁劇之所
  姓氏
  會稽郡七姓 虞 孔 夏 榮 鍾 兹 謝人物
  鄭吉會稽人為西域都䕶謝夷吾山陰人為荆州刺史 鄭𢎞㑹稽人為太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𢎞曲躬自卑因聽雲母屏風分隔其閒 鍾離意會稽人為臨淮太守出行春天澍雨白鹿夾轂主簿云三公車畫白鹿必為三公 嚴清有異人曰汝骨得道長生以一卷書與清曰汝得長生 孟嘗會稽上虞人為合浦太守珠還 虞翻會稽人以所著易注示孔融融曰延陵之音樂吾子之易理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也可謂探賾窮通矣孫權行酒翻佯醉徙交州十年 闞澤會稽人年十三夢名在月中 丁固山陰人少夢松生腹上謂人曰松字十八公果為司徒 朱育山陰人 夏統字仲御永興人母病詣洛市藥三月三日洛中王公至浮橋仲御曝藥不顧 王羲之山陰人 孔稚圭會稽人也虞羲集會稽人也 虞荔會稽餘姚人九歳太常
  陸倕問五經中十事荔對無遺梁時為翰林學士兼中書舍人 唐虞世南越州餘姚人 賀知章會稽人 孔述睿越州人代宗徴入厯史館脩撰乞還鄉太子賓客致仕
  土産
  緋紗 磁器 越綾已上貢甘橘 甘柘 葛根 交梭白紗
  古稱出纎麗之物東方朔云横山産草莖赤葉青死者復活謂暨縣烏帶山出紫石英
  山陰縣舊有十二鄉今十五鄉本秦舊縣也置在會稽山北龜山西漢以為郡都尉所居宋畧云會稽山陰編戸三萬號為天下繁劇王羲之云每行山陰道上如鏡中逰王子敬見潭壑澄澈清流瀉注乃云山川之美應接不暇隋末廢併入㑹稽唐武徳四年又置貞觀元年又廢垂拱二年又分會稽置大厯二年又廢七年刺史陳少逰又奏置之至元和七年并入會稽蕭山兩縣至十年又置之 會稽城按郡國志云越無城北面以事吳終為越滅 種山在縣北三里餘呉越春秋云大夫種所𦵏之處隋開皇十一年越國公楊素築為州城龜山縣東北九十四步越絶書云勾踐逰臺上有龜公冡在又神異志云瑯邪東山徙于會稽壓殺百姓吳越春秋又云勾踐築城邑已成恠山自至恠山者瑯琊東武縣山海中一㝛自來故曰恠山山形似龜亦呼為龜山 東武會稽志云龜山之下有東武里即瑯邪東武縣山一夕移于此東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動 塗山在縣西北四十三里南會萬國之所郡國志云有石船長一丈云禹所乗者宋元嘉中有人扵船側掘得鐵履一雙又㑹稽記云東海聖姑從海中乗船張石帆至二物見在廟中又有周時樂器名錞如銅為之形似鐘而有頸映水用芒莖拂之則鳴宋武修廟得古珪梁初又得青玉印 獨婦山越絶書云勾踐將伐吳置婦女山上以邀軍士 壇宴山即謝靈運逰宴之所今往往聞有簫笛之聲也 江橋又云山隂郭北有江橋即宋江彪所居之地因以名之 蘭亭在縣西南二十七里輿地志云山陰郭西有蘭渚渚有蘭亭王羲之所謂曲水之勝境製序于此 山陰鏡湖漢順帝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創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髙丈餘田又髙海丈餘若少水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㓙年堤塘周迴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餘頃又會稽記云創湖之始多淹冡宅有千餘人怨訴于臺臻遂被刑于市及臺中遣使按鞫總不見人驗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又按輿地志云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發若圖畫故王逸少云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逰耳唐元宗朝秘書監賀知章乞為道士還鄉勅賜鏡湖一曲 寒溪一名溫泉在鏡湖南暑月水冷冬月水温 白樓亭孔曄記云江夏太守宋輔于山南白樓亭立學校教授也又郡國志云沛國桓嚴避地至會稽聞陳業賢而往𠉀之不見臨去交州留書繫白樓亭柱而别 柯亭郡國志云千秋亭一名柯亭又會稽記云漢紀云蔡邕避難宿于此亭仰觀椽竹知有奇音因取為笛遂以為寳器千秋亭一云髙遷亭飛翼樓按越城記云六樓八門并四水門共十二門樓飛翼最髙 故城越絶書云勾踐小城山陰是也 樂野呉越春秋勾踐立苑于樂野南林呉越春秋范蠡云越之處女出于南林 廢郡城在縣南三里昔王即為會稽郡時王肅在郡東齋宿夜半有女子從地出自稱越王女與㝛一夕將曉辭别贈一丸墨是時肅方注周易多疑滯且用此墨才思開敏
  會稽縣舊二十六鄉今一十八鄉秦舊縣呉越春秋云禹廵行天下還歸會稽大會脩方國之道以會計名山仍為地道 若耶山在縣東南四十四里昔葛元道成所隠桐几化成白麂三足兩頭更倉山下有潭潭旁有名石時人謂之葛仙公石 會稽山在縣東南十里山海經云會稽之山四方多金玉下多砆石秦始皇東巡立石刻銘即李斯篆書 秦望山在縣南二十七里史記云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孔曄記云秦望為衆峯之傑入境便見始皇刻石于此按輿地志云刻石前有石廣數丈云是始皇所坐之石兩邊有坐方八所云是丞相已下坐石故有丞相石之名 榦山山南即許詢宅也南又有落星石方十丈 銅牛山在縣東南五十八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西南銅牛是越王鑄冶之處昔有銅牛走入山因名之 穢山郡國志云穢山一名稷山越王種菜于此後漢謝夷吾少為穢鄉嗇夫是也侯山在縣西東四里晉書孔愉為會稽内史登山陰湖南侯山之下以數畝為宅便棄官居之 陽堂山郡國志云山有鮑郎祠本名葢一名信後漢人生好獵死葬此兒忽夢當更生開棺視屍儼然但無氣爾人事之靈頗有驗 射的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孔曄會稽記云射的山中有石室是仙人射堂東髙岩有射的石逺望的的如射侯形圓視之如鏡土人常以占穀食貴賤射的明米賤暗則米貴諺云射的白斛一百射的𤣥斛一千也 石帆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夏侯曾先記云石帆壁立臨川通石魚山遥望之有似張帆也下有懸岩名云射堂傳云常有仙人射此處使白鶴取箭又有白鶴山在射的山西也 横山郡國志横山有草莖赤葉青人死得之便活 鶴鳴山郡國志云鶴鳴山上有石鶴時復鳴云是仙乗上飛者 石籄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賀循記山形似籄在宛委山上吳越春秋云在于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山其岩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磬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篆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嶽血祭白馬因夢見赤繡衣男子自稱元夷倉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齋于黄帝之嶽岩之下禹乃齋三月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得通水之理遂巡行四瀆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問之使益疏而記名之曰山海經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 赤堇山在縣北三十三里會稽記昔歐冶造劍于此山云涸若耶而採銅破赤堇而取錫山陰秦始皇曽在會稽山北故有山陰之稱 茅山郡國志云東南有會稽山一名茅山一名覆釜亦曰苗山又云揀山即會稽一峯周禮其山鎮曰會稽也 禹穴漢書司馬遷傳云上會稽探禹穴又有禹井揚雄羽獵賦云入洞穴出蒼梧注云在零陵言人從禹穴入從蒼梧出也 禹廟側有石船長一丈云禹所乗也孫皓刻其背以述功焉後人以皓無勲可紀乃覆船刻字其船中析若耶溪在縣東南二十八里越絶書薛燭對越王曰若耶之溪涸而出銅也古歐冶子鑄劒之所故戰國策云涸若耶以取銅破堇山而出錫又郡國志云歐冶子鑄劍處有孤潭而深青有孤石聳出潭上有大櫟樹客兒與弟惠連作詩連句刻于樹上唐吏部侍郎徐浩逰之云曾子不居勝母之閭吾豈遊若耶之溪遂改為五雲之溪 尚書塢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宋尚書孔稚圭之山園也 簞醪河在縣南西三里勾踐投醪之所也唐太和六年亷使陸重開今州南門河是也 墨池王右軍洗硯池并舊宅在蕺山下去縣二里餘 翁州郡國志云徐偃王昔居于翁州 大禹廟在縣南二十里 都護門在縣南二里晉中興將軍王恬為此内史成帝問曰與誰同行恬曰將弟薈偕帝欲見之薈未有官於時法式白衣不得見天子因拜為都護至郡别開一門出入時人貴之因官為號 御史床在州東南四里虞翻為長沙桓王所重特設此床以表賢翻仕漢至御史故梁元帝𤣥覽賦云御史之床猶在都護之門不脩 太尉泉按水經云若耶溪東方數丈冬温夏涼漢太尉鄭𢎞宿居潭側因以名泉輿地志云鄭𢎞雖在左輔常思故居及疾困思得泉水家人持往取之飲少許便差今一名沈釀埭雷門郡國志云雷門勾踐所立以吳有地門得雷而發表事吳之意吳以越在辰巳之地作虵門焉有虵象龍角越而以龍威于龍也又輿地志勾踐應門之上有大鼓名之為雷鼓以威于龍也會稽記云雷門上有大鼓圍二丈八尺聲聞洛陽孫恩之亂軍入斫破有雙白鶴飛出後不鳴湘州記云泉陵山有大石鼓云昔有神鶴飛入會稽雷門中鼓因大鳴漢書曰無持布鼓過雷門也 富中里越絶書云富中大塘勾踐修為義田田肥美故曰富中南都賦云富中之甿貨殖之選是也 江君里在招賢坊即梁光禄大夫江淹之故宅也 許君里在清風坊即晉徴君許詢之故宅也 范蠡洲昔勾踐平吳蠡泛五湖唯大夫種貪祿不退受劍而死後人思之因名所㳺之渚以美之梅市漢梅福字子真九江人遇王莽亂獨棄妻子之
  會稽人多依之遂為村落井㕓也 千岩萬壑劉義慶俗説云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䝉籠壇上若雲興霞蔚也 土城山會稽縣東六里有土城山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令習禮于土城山山邊有石是西施浣紗石
  剡縣西南一百里舊四十鄉今二十七鄉漢舊縣後漢順帝以浙江東十三縣為會稽郡剡亦屬焉孔曄記本在江東賀膂為剡令移于所理隋末陷李子通唐武徳四年平賊以剡為剰州六年廢剰州依舊為剡縣 桐柏山靈寳經云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之金庭呉有勾曲之金陵夏侯曾先志云縣有桐柏山與四明天台相連屬皆神仙之宫也太白山夏侯曾先地志云縣西六十里有太白山連岩崔嵬吐雲合景又有小白山相連即趙廣信鍊九華丹登仙之所也 天姥山在縣南八十里名山志曰山上有楓十餘丈蕭蕭然後吳錄云剡縣有天姥山傳云登者聞天姥歌謡之響謝靈運詩云⿰目𡨋投剡山中明登天姥岑髙高入雲霓逺奇何可尋即此也 剡溪在縣南一百五十步一源出台州天台縣一源出婺州武義縣即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之所也亦名戴溪沃洲在縣東七十二里白居易有沃洲記 臨溪在縣東北五十里臨溪下有石數百丈或暴雨石即先動
  諸暨縣西南一百里元二十四鄉秦舊縣界有暨浦諸山因以為稱越王允常所都苧蘿山山下有石跡云是西施浣紗之所今浣紗石猶在巫里勾踐得西施之所今有西施家東施家
  餘姚縣東一百四十里舊二十一鄉今一十五鄉漢舊縣在餘姚山西山海經云二勾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云在會稽餘姚縣南勾章縣北山多姚璋故取二縣以為名風土記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唐武徳四年置姚州七年州廢來屬越 姚邱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周處風土記云舜生於姚邱媯水之内今上虞縣縣東也 懋林山謝靈運作山居賦於此 虞山在縣西三十里太康志舜避丹朱於此 四明山在縣西南一百里會稽地記云縣南有四明山髙峯□雲連岫蔽日孫綽天台賦序云涉海即有方丈蓬萊登陸即有四明天台 太平山在縣東南七八十里接連天台即謝敷隠居之所 瀑布嶺茶經云越州餘姚茶生瀑布嶺者號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 蘭芎山會稽錄云昔葛元隠于蘭芎山後于此仙去所隠几化為生鹿而去此山今有素鹿三脚此鹿若鳴官必有殿黜 漁浦湖輿地志云舜漁處 梅澳湖夏侯曾先地志云湖有溪澳又按蘇州記云淹梅澳昔有梅樹吳國採為姑蘇臺梁後忽于此沈至今湖側猶有梅溪 蘭風湖輿地志云葛仙所棲隠處 舜橋地志云舜橋舜避丹朱于此百官𠉀之故亦名百官橋 上虞故縣城本漢縣今廢城在縣西是也郡國志云上虞故城即虞舜與諸侯會計事至此因相虞樂因名 落星石髙七八尺江湖浩漫石亦不没故老云星隕化為石 餘姚江在縣南五十步闊四十丈入明州
  上虞縣東九十六里舊十三鄉今一十四鄉漢縣地理志云屬會稽郡唐長慶初廢併其地入餘姚後置移于此理 曹娥碑按夏矦曾先地志云餘姚縣有孝女曹娥父泝濤溺死娥年十四號痛入水因抱父屍出而死縣令度尚使外生邯鄲子禮為碑文後蔡邕過碑讀之乃題八字曰黄絹幼婦外孫韲臼此碑今在上虞縣水濵谷林郡國志云上虞縣今東有姚邱即舜葬之所東
  又有谷林即舜生之地復有厯山舜耕于此嘉禾降此山也 蘭風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郡國志云蘭風山瑯邪王𢎞之毎釣于此人或遇得魚問賣不荅曰釣得亦不賣 石樓山郡國志云石壁山南對小山山形方正如樓有飛翼樓即山南世號鼓吹樓又西南有陳音山山即楚之善射者陳音葬于此因名
  蕭山縣西南一百里舊二十鄉今一十五鄉漢書應劭注云漢分諸暨山陰地為下諸暨後易名餘暨王莽時改曰餘衍至吳大帝改諸暨為永興隋併入會稽唐儀鳯二年又自會稽分置天寶元年八月改為蕭山縣蕭山在縣西一里漢書地理志云蕭山潘泉出焉晉許詢常登此山慿林構室 高遷樓吳志云孫䇿入郡郡人迎策于高遷注永興有髙遷樓 浙江虞憙志林云錢塘江有浙山亦曰定山江中湖水衝山即迴入海故曰浙山亦曰定山 許元度巖在縣西南八十里孔靈符地志言晉徴士髙陽許詢幽居之所 牛頭山又云臨江山在縣東南水陸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迴流舟行宿信猶經過説者云牛頭苧羅一日三過
  新昌縣東南二百二十里一十三鄉唐末錢鏐割據錢塘時以去温州之道路悠逺此地人物稍繁且無館驛乃析剡縣一十三鄉置新昌縣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七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九
  衢州
  衢州安信郡今理安信縣春秋為越西郡之地呉洎晉為東陽之墟按輿地志云後漢獻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縣晉太康元年以𢎞農有新安改名為信安地土所屬與婺州同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西境仍于信安縣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因以為名七年陷輔公祏因廢至垂拱二年又分婺州之信安隆邱縣置衢州取武徳廢州為名天寳元年改為信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衢州又割常山入信州
  元領縣六 今五
  信安 江山 龍逰 常山 開化新置盈川一縣舊廢州境
  東西一百二十二里 南北二百五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七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九百里 東至婺州一百九十里 南至處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饒州九百九十二里 東南至處州三百六十三里 西南至建州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饒州二百一十九里 東北至睦州二百一十九里
  
  唐開元户二萬七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九
  風俗
  與婺州同
  人物無
  土産
  白紵布 大麻布 紗 扇 簟號生子簟
  信安縣舊三十鄉今三十五鄉漢太末縣地後漢獻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置新安縣晉武太康元年以𢎞農有新安縣遂改此為信安縣唐垂拱中因立郡于此唐末錢鏐割據為西安 石室山一名石橋山一名空石山晉中朝野有王質者常入山伐木至石室見有童子數四彈琴而歌質因放斧柯而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核含之不復饑遂得少停俄頃童子語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應聲而起柯已爛盡 泉嶺山在縣南二百里漢朱買臣云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今信安縣之北界也
  江山縣西八十里舊十七鄉本信安縣之南川唐武徳四年分信安置須江縣因南有須江為名八年又廢永昌元年又置錢鏐改為江山 騎石山山下有石如人騎馬郡國志云如人而無頭昔有神巫以印指馬頭馬頭即落則此山也 江郎山山上有五色石日照炫燿又郡國志云山上有三峯峯上各有一巨石高數十丈歲漸長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于此故有三石峯在焉又有湛滿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洛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于三石之靈能致其子靡愛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洛水邊見三少年使閉眼入車欄中但聞去如疾風俄頃間從空墮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覺是家園中也
  龍游縣東七十五里舊二十六鄉今二十七鄉春秋姑蔑之地越伐吳王孫彌庸觀之見姑蔑之旗杜注云今東陽太末縣秦漢為太末縣地晉立龍邱縣按輿地志云今龍邱乃春秋東陽太末縣也一云菇末縣東有龍邱因以為名隋廢唐武徳四年置縠州及白石太末二縣八年廢縠州及白石太末二縣入信安縣貞觀八年分金華信安二縣置龍邱縣來屬婺州垂拱二年屬衢州錢鏐改為龍游 龍邱山東陽記云上有九石晴明逺望盡如芙蓉有龍長隠其處因名龍邱山岩際有石岩如窻窗中有石床生龍鬚草檉柏望之五采呼為新婦岩齊書曰太末徐伯珍宅南九里有髙山班固謂之九岩山 武安故城唐武徳八年以縣來屬婺州垂拱二年𨽻衢州按信安記云證聖二年割常山須江饒州之弋陽三縣置武安縣以地有武安山因以為名今按此邑已廢故城至今猶存焉
  常山縣東九十六里舊二十鄉今一十一鄉唐咸亨五年分信安縣縣西界于常山北至常山縣屬婺州垂拱二年改屬衢州乾元元年屬信州尋又還衢州 三衢山東陽記云山上有石周迴三百步 五畝橋縠江輿地志云其水波瀬交錯狀似羅縠之文因以為名廢盈川縣在縣南五十五里唐如意元年分龍邱縣西梧山玉東等鄉置按縣西有刑溪土人陳留異惡溪有刑名改曰盈川因為盈川縣葢取盈滿之義至元和七年正月又廢此縣以其地併入信安龍邱二縣
  開化縣東八十里今八鄉本常山縣地錢鏐割據之時析常山八鄉置開化縣
  婺州
  婺州東陽郡今理金華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及戰國時為越之西界秦屬㑹稽郡漢初屬荆吳二國後吳王濞誅復置會稽屬揚州其地亦屬焉今州界得漢會稽郡之烏傷太末二縣地鄭緝之東陽記云此境為會稽西部嘗置都尉理于此呉寶鼎元年始分會稽置東陽郡屬揚州晉宋齊皆因之不改梁武帝又置金華郡于此陳永定三年于郡置晉州尋又改信安縣為信安郡隋開皇九年平陳省東陽郡理却為長山等九縣以為吳州十三年又於此郡舊處復置婺州葢取其地于天文婺女之分以為州名焉煬帝初廢州為東陽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為領華州長山二縣七年廢網州義烏來屬八年廢麗州為永康衢州信安縣竝來屬又廢穀州入信安長山入金華縣貞觀八年復分置龍邱縣咸亨五年置蘭溪常山二縣垂拱二年分龍邱信安常山三縣置衢州又置東陽縣天授二年又置武義縣天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婺州晉天福四年昇為武勝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七
  金華 東陽 義烏 蘭溪 永康 武康 浦陽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一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六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八百九十五里 東至越州四百八十里 南至處州二百八十八里西至衢州一百九十二里 北至睦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台州六百十二里 西南至處州松陽縣
  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睦州陸路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越州三百九十里
  
  唐開元户一萬四千三百皇朝户主三萬三千九百八十二客六十四
  風俗
  郡國志云揚州東境婺州正得東越之地漢時其地屬會稽郡呉為東陽郡民俗輕躁少信行好淫祀人物
  楊琰字機平烏傷人為零陵太守盛石灰于草上馬尾鼓灰敗賊 駱統字公緒烏傷人隨陸遜破蜀駱賓王義烏人 唐徐安貞蘭陵縣人
  土産
  綿 絁 絹
  金華縣舊四十五鄉今二十四鄉本漢烏傷縣地後漢初平三年分烏傷置長山縣屬會稽郡呉寳鼎元年置東陽郡理烏傷吳錄地理志云屬東陽郡名山畧記云有長山在東北縣因之為名隨改長山為金華按金華即長山别名今為金華縣焉長山在縣南二十里一名金華山即黄初平初起遇道士敎以仙方處吳錄地理志云常山仙人採藥處謂之長山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鬚不中為席但以其穰為燈炷抱樸子云左元放言此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輿地志云金華山連亘三百餘里 畢嶺輿地志云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于此嶺下獲大錢今俗謂之錢嶺 銅山在縣南三十里東陽記云山下有泉水色鮮白號為銅泉又按異苑曰吳時有軍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銅釜將欲破之水從中暴發遂成湖以溺人 龍邱山亦當此邑界在衢州 石甑按東陽記云混山頂上有一孤石可髙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謂之石甑 溪水郡國志云金華縣因山為名城南臨溪水髙阜上有樓名曰元暢樓宋沈約吟咏于此處赤松澗赤松子逰金華山以火自燒而化故山上有赤松之祠㵎自山而出故曰赤松澗 徐公湖郡國志云在長山上周迴四百八十六步昔山下居人徐公登山至湖逢見二人共博自稱赤松子安期先生酌湖中水為酒飲徐公醉及醒不見二人而宿莽攢聚其上徐公方追悔山因名焉今有徐公宅基在此山下有靈岩寺即梁文士劉峻字孝標棄官居此湖東山之上孝標撰類苑一百二十卷也
  東陽縣東一百五十里元三十五鄉本烏傷縣地漢書地理志屬會稽郡垂拱二年因東陽舊郡之號分烏傷縣地以置縣焉東陽江一源南自永康縣界流入至金華縣合成一水謂之東陽江
  義烏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舊二十九鄉今二十六鄉異苑云東陽顔烏以淳孝著聞羣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至孝所致因以縣名烏傷唐武徳四年于此置網州分烏傷立華州縣七年州縣並廢仍改烏傷為義烏縣 雲黄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山多𤣥態赤豹 歌山郡國志云東陽歌山山下水通臨海昔有人乗船從下望見女子于山下汲水登峰而歌姿態端美船人挑之神怒因墜三大石塞水源遂不通舟船山側有名步廟臨流虚搆髙數丈長四十丈可容百人坐蘭溪縣西北五十五里元二十四鄉本金華之地焉唐咸亨五年八月分金華西界至東陽縣東陽記云龍邱山下有蘭溪因以為名 蘭陰山在縣西五里一名横山臨截三江 風子山在縣西六十里葛洪丹竈基址九峯山在縣南六十里下有唐中書侍郎徐安貞讀
  書岩
  永康縣東南一百九十里舊三十五鄉今二十四鄉本烏傷縣之地東陽記云赤烏八年分烏傷之上浦置為永康縣屬會稽郡隋平陳廢之唐武徳八年又置 石公山在縣西十里有孤石望如人坐其傍又有如石人狀是新婦著花履焉或名新婦岩 石城山在縣南一十四里吳錄云永康有石城山山海經云三天子都在閩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縣東又引張氏土地記云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逰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金勝山在縣東五十里郡國志云昔有人于此拾得金勝因名之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廟今無蚊蟲異苑曰孫權時永康人入山遇大龜烹之不爛即此山
  武義縣輿地志云吳赤烏八年分烏傷永康縣置隋廢唐天授二年分永康西境又置 大家山在縣西二十里大家起雲新婦山即雨因以為𠉀 新婦山改作大家山也山上有小石扶立如婦人因名之
  浦陽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四鄉唐天寳十三年析義烏北鄙置浦陽縣尋又析蘭溪界二鄉杭州富陽縣二里屬焉 蒲陽江在縣西三十里縣取此山為名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八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十
  明州
  明州餘姚即今理鄮古舜後為餘姚之墟兩漢志為會稽鄮縣之地光武曾為賊所敗逐有奴在田中耕因藏光武獲免後定天下議賞光武問欲何官奴曰欲得鄮縣令後或號鄮縣為官奴縣唐開元中二十六年析會稽之鄮縣置明州取境内四明山為名天寳元年改為餘姚郡乾元元年復為明州長慶元年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今請却移郡于鄮縣置其元郡城近高處却安縣從之皇朝為奉國軍節度
  元領縣六 今五
  鄮縣 奉化 慈溪 象山 定海新置
  一縣舊廢
  翁山
  州境
  東西一千九百五十里内一千八百入大海與新羅接界 南北三百六十里内二百三十五里接大海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六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八百五里 南至台州寧海縣水行一百八十里從縣西南至台州二百五十里都四百三十里 西至越州餘姚縣一百七十里 北至越州餘杭縣界海際水行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海中崛門山四百里與台州象山縣分界西南至陸昭嶺一百七十里與越州剡縣接界 西北至越州界一百七十里至越州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大海岸浹口七十里從海際浹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檢山
  
  唐開元户四萬二千四百皇朝户主一萬八百七十八客一萬六千八百三
  
  與越州同
  人物無
  土産
  絹 海物 舶船 舊貢紅蝦鮓 大蝦米
  鄮縣舊四十鄉今二十五鄉漢舊縣居鄮山之陰屬㑹稽郡至隋廢唐武徳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廢為鄮縣屬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於縣置明州 甬東樓按史記越王勾踐平吳徙夫差于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海中洲也 亹州山在縣東北近海岸 動石山山有堅石髙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行于山者聞隆隆作聲新婦岩夏侯曾先地志云新婦岩山北臨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頗似新婦首飾故曰新婦岩四明山在州西八十里有四角各生一種木皆不雜也山頂有池其池有三重石臺 石樓在縣南一名石柱云是四明山纜風出處 靈山郡國志云山有石鼓臨澗若鳴則野雉鳴翔故曰靈山 東海上有野人名為庚定子舊説云昔從徐福入海逃避海濵亡匿姓名自號庚定子土人謂之白水郎脂澤悉用魚膏衣服兼資絹布音訛亦謂之盧亭子也 勾踐故城漢縣廢城在縣西按郡國志云句章縣本是平山四明接其東嶺天台續其南峯是也 古鄞城亦漢縣廢城在今縣南崜亭自剡至此溪灘磧髙險人行往來皆于此裝束齊僕射張稷曾生子于此乃名崜 陳國冡郡國志云鄮縣有陳國冡一名鶴栖墓昔國為日南太守死有雙鶴隨柩而歸會稽栖于墓上三年然後去
  奉化縣南六十里九鄉本鄮縣地唐開元中與州同置慈溪縣西北七十里舊二十一鄉今十四鄉本鄮縣地唐開元中與州同置以房琯為令
  象山縣西北七十里元二十一鄉今十四鄉本台州所管之邑唐貞觀三年六月置後二年十一月割入明州定海縣東七十里七鄉海壖之地梁開平三年呉越王錢鏐以地濱海口有魚鹽之利因置望海縣後改為定海縣
  廢翁山縣唐開元時與州同置大厯六年因袁晁反於此縣遂廢之
  台州
  台州臨海郡今理臨海縣春秋及戰國時皆為越地秦屬閩中郡漢惠帝三年閩君揺封為東海王都東甌世號曰東甌王亦兼有其地至武帝時東甌舉國徙居江淮間盡虚其地郭璞注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閩越即西甌又漢書地理志云回浦縣有東部都尉是也揚雄解嘲云東南一尉西北一侯孟康注云會稽東部都尉也後漢光武帝時改回浦為章安縣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少帝時又分臨海始平松楊羅四縣以置臨海郡晉宋齊皆因之梁又為赤松郡隋平陳郡廢以其地入永嘉郡唐武徳四年討平李子通于臨海縣置海州領臨海章安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為台州六年没于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台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二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分置始豐舊管二縣永昌元年置寧海縣神龍二年置象山縣天寳元年改為臨海縣乾元元年復為台州
  元領縣五
  臨海 黄岩 天台 永安 寧海
  州境
  東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四千五百里 東至海際一百八十里 南至海州五百里 西至處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越州五百里 東南至大海二百九十三里 西南至括蒼山足七十里極大山西北至婺州六百一十二里 東北至明州象山
  縣東踞門四百六十里極大海
  户
  唐開元户二萬一千皇朝户主一萬七千四百九十九客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二
  風俗
  同越州
  人物無
  土産
  海物 絹 乾姜 甲香 鮫魚皮
  臨海縣舊三十五鄉今一十五鄉本漢回浦縣地後漢光武改為章安縣晉太康地記云呉分章安置臨海縣屬㑹稽郡少帝時置臨海郡屬焉括蒼山在州西四十里髙一萬六千丈神仙傳王方平居崑崙往來羅浮括蒼山相連石壁山有刋字蝌蚪形髙不可識春月樵者聞鼓吹簫笳之聲聒耳元嘉中遣名手畫寫狀如圓扇即此山 葢竹山在縣東三十一里髙九百丈周迴一百里抱樸子云餘山不可合神丹金液有山精木魅多壊人藥唯有大小台華山少室葢竹等山可成 俏山郡國志云上有夫人祠山北湖陰又有俏御史廟孤石聳出似婦女艷妝而坐 白鶴山在縣東二十里上有深湖中有盤石前有石鼓鳴則兵亂昔有白鶴飛入會稽石鼓俗傳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臨海記云郡西有白鶴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逺望如倒掛白鶴因名挂鶴泉又郡國志云漢末有徐公于此山成道控鶴騰空而去又有鶴挂嶺猶翺翔之勢 髙相山山中有穴無際會稽圖云此穴與海相通 仙石山山有館土人謂之黄公客堂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有四竿筯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淨即王方平所逰之地 覆釜山上有巨人足跡係夸父逐日之所踐吳越春秋云夏帝登此山得龍符唐天寳六載敇改為龍符山 石新婦山在縣東一百一里山旁多有竒石婦人之狀石悉如紺色宋文帝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人盛圖于白團扇焉 靈石山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毁材木以為船舸山石即于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石山 芙蓉山臨海記云州東北七十里臨海中有芙蓉山智者禪師傳云出海口望芙蓉山竦若紅蓮之始開唐天寳六載改為香麗山 登壇山髙一千二百丈在縣西六十里舊圖經云有壇每陰雨有火望之如燃臨海山在縣北二百四十里有水合成溪自臨海一
  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名常風山在縣西五十里郡國志云上有石穴常有風故以為名 樓石在縣東六十二里望之似樓 海門山在縣東一百二十六里在臨海北岸東枕海 玉峴山在縣東一百九里臨海記云黄石山洩水九層㳂涯瀉落如白練東南有鍾乳穴多水有伏翼如鵝大其山本名黄石唐天寶六載敇改為玉峴山崛門山郡國志云山在大海中腹有孔上達于頂有聲即大風不風即水涌出必有大兵呉將平孔有聲逺聞千里 夷州四面是溪頂有越王釣石在焉 月桂子唐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司馬孟詵冬官侍郎狄仁傑以聞
  黄岩縣西一百五里舊三十鄉今十二鄉漢順帝永和元年置今温州永嘉縣屬會稽郡是也厯六朝不改至隋廢以其地併入臨海縣唐上元二年四月復析臨海地以名之天授元年八月改為黄岩以其山頂有黄石因以為名 永寧山三童山亦有溪名三童
  天台縣西北一百一十里舊十五鄉今管五鄉輿地志云呉初置為南始平縣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陳隋之代廢之唐貞觀八年又置上元三年改為唐興縣梁改為天台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天福初改為台興縣今為天台縣 天台山在州西一百一十里臨海記云天台山超然秀出有八重視之如一帆髙一萬八千丈周迴二百里又有飛泉懸流千仭似布故登真隠訣注云此山在桐柏山後四明山東南三百里啟䝉記注云天台山去天不逺路經油溪水深險清冷前有石橋路逕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絶㵎唯㤀其身然後能濟濟者梯岩壁援蘿葛之莖度得平路見天台山蔚然綺秀列雙嶺于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晉隠士道猷得過之獲醴泉紫芝靈藥今石橋名相山又道書所謂玉堂天台山其山八重視之如一中有金庭不死之鄉陸邁與王逸少書云自山陰至臨海多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也 赤城山在縣北六里孔靈符會稽記云赤城山土色皆赤狀似霞雲懸溜千仞謂之瀑布登真隠訣云此山下有洞在三十六小洞天數其山是赤城丹洞周迴三百里上有玉清平山洞天也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而界道又述異記云赤城山一峯特高可三百丈丹壁爍日 銅溪在縣西北三十里孫綽賦云過靈溪而一濯是也 瀑布山亦天台之别岫也西南瀑布懸流千丈飛瀉逺望如布又按神異記云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羊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嘗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蟻之餘不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嘗與家人入山獲大茗焉石城山在縣東三十里 猶溪在縣東三十五里永安縣西一百五十里舊十五鄉今六鄉顧野王輿地志云晉穆帝永和三年分始豐南鄉置安樂縣屬臨海郡尋廢唐上元二年再置後改為永安縣
  寧海縣東北二百五十里舊十二鄉今六鄉臨海記云晉永和三年分會稽郡八百戸于臨海郡章安地立寧海縣隋隸海州唐武徳五年改海州為台州又屬台州尋廢至永昌三年又置 桐柏山在縣西五十里登真隠訣云其山八重四面視之如一有金庭不死之鄉方四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九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十一
  溫州
  温州永嘉郡今理永嘉縣輿地志云會稽郡之東境後漢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晉明帝以温嶠嶺以南分永寧等四縣置永嘉郡屬東揚州厯宋齊陳皆因之隋平陳廢永嘉郡置處州十二年改曰括州至大業復為永嘉郡唐武徳五年置東嘉州領永嘉永寧安固樂城横陽五縣貞觀中廢東嘉州以縣屬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至永嘉安固二縣置温州以溫嶠嶺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永嘉郡乾元元年復為温州晉天福四年昇為靜海軍節度從錢元瓘之秦請皇朝為刺史州
  元領縣四
  永嘉 瑞安 樂清 平陽
  州境
  東至大海西八十七里 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陸路三千四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三十里西至西京陸路三千九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
  三十里 西至長安陸路四千七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三十里 東至大海八十六里海以外是琉球國 南至福州水路相承一千八百里 西至處州三百六十七里北至台州五百里 東南至横陽縣界將軍嶺去縣二百一十五里 西南至建州桐擔山去横陽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處州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台州泛海行五百里
  
  唐開元戸一萬六千一百皇朝户主一萬六千八十二客二萬四千六百五十八
  風俗
  俗好淫祀有甌越之風
  人物未詳
  土産
  貢鮫魚 蠲紙郡國志云永嘉為東甌鬱林為西甌其地蠶一年八熟
  永嘉縣一十一鄉漢冶縣之地後漢改為章安縣後又以章安東甌鄉為永寧縣即惠帝立東海王揺于東甌都此隋改為永嘉縣焉 謝公池在州西北三里其池在積穀山東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云池塘生春草園栁變鳴禽初公作詩不佳夢惠連得此 西射堂在州西靈運晩出西射堂詩云步出西掖門遥望城西岑連嶂疊巘崿青翠杳深沈今西山寺是也 南亭去州一里靈運遊南亭詩云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餘清逺峯隠半規 北亭在州北五里枕永嘉江靈運罷郡于北亭與吏民别詩云前期眇已往後會邈無因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白為名謝公逰之詩云拂衣遵沙隄緩步入蓬室近㵎清宻石逺山映疏木 華葢山去子城一里其山周迴九里遥望似華有湧泉旱則水不減雨則水不加謝公與從弟書云地無佳井賴有山泉 積穀山西北去子城二里其山獨出一峯有飛霞洞南有謝公岩東山子城西四里其山北臨永嘉江東接蒼海謝公逰此望海詩云開春獻初歲白日出悠悠 楠溪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水入温江謝公詩云澹㶑結寒波檀欒潤霜質洞秀水屢迷林迴岩逾宻 石室山名山志云楠溪八百三十里有石室北對清泉髙七丈廣十三丈深六十歩可坐千人狀如龜背石色黄白扣之聲如鼓㳂山石壁髙十二丈古老傳云是石室步廊謝公登石室飰僧詩云迎旭凌絶巘映舷歸溆浦結架非丹檻籍田資宿莽 金丹山去瞿溪七十里山有七峰連嶺髙下其色紅赤逺望如霞映水 泉山從永寧南出三十里東北枕梅溪永嘉記山北有衆泉天旱此泉不乾故以名山山東有瀑布長數十丈逰名山者云頂有大湖中有孤岩獨立皆露蜜房漢史朱買臣上書言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謝公詩云清旦索幽異方舟越坰郊石室穿林陬飛泉發樹梢 吹臺山其山狀如樓臺下有飛泉石池生椅梧及笙簫之竹梁邱遲為太守常採琴樸寄吳興栁文暢 石簣山去州東一百八十里上有方石形狀如簣云昔皇帝緘玉版金縢篆册之秘靈府山去州八十里一名鬼府山云地官所理 羅浮山在州北十八里髙三十丈永嘉記云此山秦時從海中浮來永嘉江亦名溫江東自大海西通處州青田溪 青嶂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上有大海湖昔陶真人曾隠居此山著真訣以壺盛之藏于石室元宗感夢取之 孤嶼山在州南四里永嘉江中渚長三百丈濶七十步嶼有二峯 盤嶼在州西北七十里海畔上有深水謝公逰海口詩云遨逰碧沙渚坦蕩丹山峯 大石岩在州南二百里岩前有石室髙三十丈可容二百人有石柱如削髙十丈有石鐘石鼓調露元年道士傅瑶于此上昇 石帆永嘉記云永嘉南岸有帆石乃堯時神人以破石為帆將入惡溪道次置之溪側遥望若張帆今俗號為張帆溪與天台山相接又郡國志云東海信郎神破石為帆今東海有信郎祠即是也 桑城山郡國志云山上有海眼 三京灣郡國志云永嘉有三京灣無所不容諺云人有能食者云腹如三京灣即此也 白茶山在邑界
  瑞安縣東七十七里十六鄉輿地志云後漢光武改為章安縣吳曰羅陽後改為安陽至晉太康元年改為安固縣因界内安固山為名梁陳屬東嘉州也今為瑞安縣邑有瑞安山步廊山在州東北二百二十里從瑞安江入逺望如有屋宇之形因而名之見謝公名山誌 玉環山一名木陋嶼又名地胏山在海中周迴五百餘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潔白如玉因以為名按登真隱訣云郗司空先立别墅於此中自東晉居人數百家至今湖田見在山多蛇虎 瞿嶼山在州西北二十六里太守顔延年在郡於山創亭 瑞安江東連大海西上西溪以山港為湖湖際有瑞安山又有安固山 王表祠郡國志云羅陽有神曰王表民間有婢名紡績即孫𫞐之所迎者
  樂清縣東北一百二十四里今六鄉晉元康三年分永寧縣置樂城縣陳代廢入永嘉縣載初元年又置之今為樂清縣 芙蓉山去瞿口五十里西南上三峯有四聳石竝髙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紅赤相映因以為名平陽縣南一百五里十一鄉本永嘉安固之地大康年中析置横陽今為平陽縣邑有平陽嶺 樓石山從平陽西上十五里其山四峯頓聳三石鼎足之狀 温嶠嶺横陽慎陽江南有温嶠鄉 將軍嶺是福州
  處州
  處州涪雲鄉今理亷水縣古縉雲之墟秦㑹稽郡地後越王無彊七代孫閩君揺率越人佐漢伐秦惠帝追錄前功封揺為東越王都於甌按山海經云甌在海中郭璞注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故地也在南海中鬱林郡為甌是也按吳地理記云漢書閩越圍東甌告急於天子遣太守大夫嚴助發兵往救未至越閩止兵東甌乃舉國徙中國處之江淮間而後遣人往往漸出乃以東甌地為回浦縣屬㑹稽郡光武名章安至晉分為永嘉郡宋齊梁陳亦因之至隋平陳改永嘉為處州尋廢處州立括州分松陽縣東界至括蒼縣至煬帝又置為永嘉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括蒼縣置括州總管府松嘉台三州括州領括蒼麗水二縣七年又改總管都督八年廢松州為松陽縣來屬省麗水括蒼貞觀二年廢都督府省東嘉州以永嘉安固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為縉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括州大厯十四年夏五月改為處州避代宗諱
  元領縣六
  麗水 白龍 縉雲 遂昌 青田 龍泉
  州境
  東西五百四十里 南北六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三千五百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四千一百五十五里東至台州四百里 西至衢州四百五十里北至婺州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婺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温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建州浦城縣七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
  
  唐開元户一萬九千七百皇朝户主客二萬五百八十六
  風俗
  與台州同
  人物
  土産
  與台州同
  姓氏
  縉雲郡三邑 黄 賴 豐
  麗水縣舊二十鄉今十三鄉隋割松陽縣之東鄉置括蒼縣因山為名也大厯十四年與州額同改為麗水縣石帆山永嘉記云昔有神人破永嘉江北山石為此
  㠶將入惡溪道次棄之 城門山永嘉記云城門山瀑布水值風散為雨遇日化為青虹也 括蒼山洞道書為七十二福地之一 石羊山上有蘭岩溪溪有一穴莫知深淺穴口有大樹仰覩者杳然慱物志云千載木也色如黛赭形如鳥翼或如刀劔逺視如羊 縉雲山輿地志云永康縣南忠義村下有石亭長二十里有縉雲堂即三天子都也謝靈運記云凡此諸山多龍鬚草以為攀龍而墜化為此草又有孤石從地特起髙三百丈以臨水綿連數千峯或似羊角之狀 西隗山永嘉記西隗山東接松隂 突星瀨袁潄道記云從石壁取江三十里中有突星瀨永嘉記云昔王右軍遊惡溪道嘆其竒絶遂書突星瀨於石今猶有墨跡焉 惡溪出縣東北大甕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括州城下謝靈運荅從弟書云出惡江至大溪水清如鏡輿地志云惡溪道間九十里而有五十九瀨兩岸連雲髙岩壁立白龍縣西一百九十二里舊入鄉今六鄉本章安縣之南鄉漢獻帝八年吳立為縣吳錄云取松陽木為名按吳地志云縣東南臨大溪有松陽樹大八十一圍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為名梁開平四年改為長松縣又改為白龍縣 大溪永嘉記云大溪南岸有西山名為城門壁立水流從門中出髙百餘丈西流而瀑布掩映風動則灑散生雲虹水激鏗響清泠若絲竹 牛山有神祭之酒則叩頭
  縉雲縣東北八十五里舊五鄉今六鄉周萬歲登封元年析括蒼縣東北之地以置此邑 縉雲山名山紀云孤石干雲可髙三百丈黄帝煉丹於此又郡國志云縉雲有瀑布日照如青虹風吹如細雨即此山
  遂昌縣南二百四十里元八鄉本漢松陽縣地景雲中析縣置地以立此邑
  青田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舊六鄉今三鄉本松陽括蒼二邑之地景雲中析置因青山以為名接浮邱山相鶴經云青田之鶴即此邑之地
  龍泉縣西三百五十里元管六鄉亦松陽括蒼之地景雲中析置後或廢之今為龍泉縣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十二
  福州
  福州長樂郡今理閩縣古閩越地亦揚州之域秦并天下為閩中即漢髙祖立無諸為閩越王國都于此地及武帝時閩越反因滅之徙其人于江淮間盡虚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因立為冶縣以理之其道葢以越王冶鑄為名屬會稽郡尋為東冶縣後漢改為侯官都尉屬不改後分冶地為㑹稽郡東南二都尉此為南部都尉東部今臨海是也呉于此立曲郍都尉主謫徙之人作船于此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梁簡文帝封晉安王即此地陳置閩州後又改為豐州隋平陳改為泉州因泉山為名煬帝初改為閩州屬建安郡唐武徳八年又為豐州昇置都督府貞觀初置泉州景雲二年改為閩州都督府閩泉建漳湖五州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依舊都督府仍置經畧使二十三年罷漳湖二州督福建泉汀四州舊屬嶺南道天寳初屬江南東道尋改為長樂郡乾元元年復為福建福州都督府皇朝為威武軍節度
  元領縣十 今十二
  閩縣 福清 連江 永泰 侯官 長溪 長樂古田
  永貞 閩清 寧徳 懐安自永貞以下四縣新置
  二縣割出
  尤溪入南劍州徳化入泉州
  州境
  東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二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六千二百里 西北至西京六千六百五里 西北至長安七千二百九十五里 東南至大山六十里山外至海貞元畧云東至温州水路一千八百里 南至海二百里 南至泉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大山八十里即䖍州雲都縣界北至大山四十里山外至温州界 東南至海一百六十四里 西南至泉州五百里 西北至汀州一千二百里 西北至建州七百二十里貞元畧云六百里東北至温州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
  
  唐開元户三萬四千八十皇朝户主四萬八千八百五客四萬五千六百七十
  風俗
  開元錄云閩縣越州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黄是其裔十道志云嗜欲服衣别是一方
  人物
  自唐設舉場此州之才子登科者甚衆黄瑾纂為閩中名士錄
  土産
  蕉葛 茶 白籐箱 簟 扇 輕絹 絲布紵布 海蛤 麩金 乾薑 蚺蛇膽 荔枝乾今貢橄欖 笋笴 乾白沙糖今貢
  閩縣舊二十四鄉今十二鄉漢以無諸所都故立縣焉南臺江在州南九里江闊九里源從建州建陽縣來
  昔越王無諸于此臺釣得白龍因號釣龍臺 金鏁江在州西二十里閩中記云昔有漁父垂釣得金鏁見金牛奔湧漁者急挽至岸牛斷猶得鏁長二尺晉康帝詔于此立廟其神甚靈 九仙山在州東南二里越王九日燕於此亦曰九日山又俗傳昔有何氏兄弟九人於此學道上昇故曰九仙山 越王山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無諸舊城也其中有越王井井有金鷄昔有人見以石投之久而聞聲 昇山在州西北一十四里越王勾踐時一夜從㑹稽飛來西南地號道士洞舊名飛山臨海人任敦於此昇仙其跡猶存天寳六載敕改為昇山 方山在州南七十里周迴一百里山頂方平因號方山山上有珍果唯就食之即可攜出即迷天寳六載敕改為甘果山長樂山在州東六里越時有神仙騎白馬來此因名白馬山天寳六載敕改為長樂山 蟮溪在州東二十里源在古峯半其潭有鱔長三丈餘今有廟為村人祈求之所
  侯官縣南二百里元十二鄉本漢縣屬閩越按郡國志云閩越之地東閩在岐海中西越今建安郡是也東甌今永寧郡是也漢武元鼎六年立都尉居侯官以禦兩越所謂東北一尉也長安初置元和三年併侯官縣入閩縣即觀察使陸淮奏凖省之元和五年復立為縣螺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搜神記云閩人謝瑞少孤于此釣得一螺大如斗置之甕中每日見盤饌甚豐後歸忽見一少女美麗燃竈之次女曰我是白水素女天帝哀君少孤遣妾與君具膳今既已知妾當化去留殼與君其後瑞常得其米價資其子孫因曰釣螺江 閩山在州一里二百步周迴四里本名烏石山天寳六載敕名閩山 福山在州西水路十八里髙二里神仙傳云董奉侯官人也有宅在山下閩中記云山上有神仙昔有見者郡國志云上有神人散髪修真人見必獲福因以名之 營頭戍郡國志云即越王無諸置 都員浦郡國志云閩越之地多杉鷄長栖止于杉樹 月嶼越王石輿地志侯官縣南百餘里海邊有月嶼出海蛤海邊又有越王石常隱雲霧相傳云唯清亷太守乃得見宋元徽中太守盧愿觀見無隱
  福清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元十鄉本閩縣之地唐聖厯二年析閩縣東南之地置萬安縣天寳元年改為福唐縣朱梁改為永昌縣後周唐光初復舊晉天福初改為南臺縣後復舊今為福清縣
  連江縣東一百六十里元四鄉唐武徳六年為閩縣連江縣 南海去縣五里 荻蘆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先名九龍山山連石鼓山而來古老傳云秦始皇令掘斷山脊乃見蘆根一莖長數丈斷之有血因曰荻蘆山古田縣西北七十里元四鄉唐開元二十九年開山洞置
  永泰縣西南三百五十里元四鄉圖經唐永泰二年置以年號為縣名按晉記東晉永嘉之亂渡江衣冠士族多依于此以求安堵當此之時必有縣後人或更改圖未甚詳悉 大妃小妃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昔越王葬二妃于此山鐡鑄葢以掩之 髙葢山在縣西七十里常有紫雲葢之因曰髙葢山有水色如金亦曰金枝山太守陶夔記曰山有石井深三丈石盆廣二丈清淨如鏡土人徐登此得仙與東陽趙炳鬬仙術即此處也長溪縣東北八百里舊十五鄉今五鄉本漢閩縣地唐武徳六年置其年併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温麻縣以縣界有温麻溪為名天寳元年改為長溪縣 霍童山在縣西二百五十里髙七里岡甚逺山頂一峯如香爐半山一峯名曰霍童上有壇壇上有石甕盛水雨則不溢旱亦不竭閩中記云鄧元伯王元甫于此山吞白霞丹得上昇之法内見五臟山下湧泉味甘如蜜云是列僊霍童遊處天寳五年敕改為霍童山亦曰游僊山長樂縣東南一百里舊八鄉今六鄉本閩縣之地唐初立為常樂縣以長樂縣為名至元和三年省以地併入福唐即觀察使陸淮奏省之至五年復立縣
  永貞縣東北二百十里三鄉唐大中元年割連江縣一鄉至羅源場至長興四年改為永貞縣 洞官山在縣東北六里自武夷岩前連岡接阜晉祚中興以王氣生于東南乃詔掘斷山脊皆有血流于羅浮移老君聖像鎮于洞宫之下 四明山在縣西五里其山屹然如削髙列四峯中有古壇生葯絲竹交䕃其上有石井泉甘如蜜撓之不渾雨之不溢靈異之所也
  閩清縣西北一百四十里今二鄉唐貞觀元年割侯官縣一十里為梅溪場至梁乾元年割侯官縣改為縣寧徳縣東北三百里二鄉唐開成年中割長溪古田兩鄉置盛徳場續改為縣
  懐安縣西北四十五里九鄉皇朝太平興國七年割閩縣敦業等九鄉置懐安縣
  南劍州
  南劍州劍浦今理劍浦縣按晉書云延平津昔寳劍化龍之地呉永安三年立為南平縣屬建安郡宋太始四年廢唐武徳三年興延平為軍葢以居咽喉總要之地後為永平鎮偽唐保大四年立為延平軍因析沙縣建安順昌等縣所管交溪上陽員當逐咨芹哨富沙等六里户口共成九里為軍額至保大六年昇為建州仍割古田縣積善頼溪二里共一十一里為浦劍縣又割汝縣順昌尤溪等縣來屬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割將樂縣以𨽻焉西有劍州故名為南劍州
  今領縣五
  劍浦 順昌 沙縣 尤溪 將樂
  州境
  東西六百二十里 南北七百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三千五百六十五里 北至西京三千九百八十五里 東北至長安四千七百一十五里東至福州古田縣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建州將樂縣界二百七十里 南至泉州徳化縣六百九十里北至寅仙山一十里其山自古以來北面嶮峻鳥
  道不通人過 東北至建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小路大山無路 東南至古田縣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潭州龍岩縣五百去州界七百三十里户
  舊户載建州籍皇朝户主三萬三千八百三十客二萬二千八百四十
  風俗
  與建州同
  人物
  土産
  稻有一十一種
  金黍 赤鮮 白稌 先黄 金牛 青龍 虎皮女兒 狹糖 黑林 先凹
  茶有六般
  白乳 金字 蠟面 骨子 山梃 銀子
  麻竹可為笋笴
  劍浦一十一鄉偽唐保大四年析沙縣建安順昌縣内交溪上陽員當逐咨芹哨富沙等六里户口共成九里為延平軍至保大六年昇為劍州仍以古田縣積善頼溪兩里共一十一里仍為劍浦縣 三溪在州前東溪西溪南溪合溪流南歸於海自古謂之嶮灘 聞猿閣在州南常有二猿嘗啼于溪之南嶺近有人誤殺其一後一猿不復啼 演仙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古老傳云演氏煉丹於此丹竈餘基猶存此山東面亦畧通人迹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就之則可攜之出山則迷道又有演仙水水出此山當郡城北為大河莫知深淺下有暗道竇入城流出劍潭居人資之或亢旱而常流不絶
  順昌縣西二百三十里二鄉本建安鄉之校鄉地也呉永安三年割建安之校鄉置將樂縣又移于將水口置屬建安郡隋開皇九年與綏城縣同併入邵武之南鄉屬撫州唐武徳四年復立將樂綏城二縣至貞觀三年又廢東南兩鄉屬建安縣置將水場西北三場割屬邵武縣置金泉場元和五年依舊復將樂縣額屬建州景福二年又置將水鎮尋改為永順場復立為順昌縣焉七臺山在縣西四十八里其山磊落相連莫知其幾
  有高峯峭壁動逾千丈山有㣲雲當雨土人以為𠉀又有大溪在縣南一里有和春嶺髙五十丈嶮峻鳥道至嶺頭坦平路尋小溪而入其山徘徊掩映謂之徊村四面皆絶道獨處一村其水自村沙縣疵源水為界又沿流此嶺頭頓落石崖兩處成瀑布各長十丈其下成石井深不可測每天欲風雨其水作聲風雨隨其聲大小也
  沙縣西南一百六十里三鄉本古之南平縣餘跡也自晉武帝時為延平縣屬建州地方乃南平鄉地也至太元四年廢縣額改為沙戍至唐武徳四年為沙縣舊𨽻建州至大厯十二年𨽻汀州洎乾符後土寇亂離漢路阻隔自興鄉塞本縣崇女鎮將鄧元光移元縣基于縣西北鄉外八里内揚簣析置即今理也偽唐𨽻劍州紉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乃龍峽之孤峯上聳三
  十餘里周迴二百里山上有松檜竹柘其中有山魅其形似人而色黑身長丈餘逢人而笑口上唇葢眼下唇葢胷人見亦恠矣或時遺下藤製草鞋長二尺五寸鄉人所謂山大人又云山魈或野人也爾雅云彿彿如人披髪迅走食人即此也 七朶山在縣前水南山分七峯踊成石壁岩面生石南青陽盧木等樹春冬長青翠上有桂花每深秋競發馨香散漫市郭人咸有美色沙源經縣南二百步其水源出汀州寧化縣黄土嶺至䖍化縣界號曰沙源水水勢懸峻聲殷如雷峻戲如龍門過縣東一百二十里合邵武將樂溪水至建潭合建溪南下福州其水灘磧甚多内有九龍夢龍傷龍安龍三龍長龍馬龍三吾龍五日龍等灘言其嶮峻如龍也尤溪縣東南二百四十里四鄉按縣理今當延平東南二百四十里在福州城西北三百三十五里其地與漳州龍岩縣汀州沙縣及福州侯官縣三處交界山洞幽深溪灘嶮峻向有千里其諸境逃人多投此洞開元二十八年經畧使唐修忠使以書招諭其人髙伏等一千餘户請書版籍因為縣人皆悦此源先號尤溪因為縣名屬福州偽唐保大六年割屬劍州 雙髻山在縣北與沙縣分界有水出此山由建溪東流入古田縣九龍山下合閩江向北以此披分經二州之界 分枝嶺按縣圖云南北泉州徳化縣尤嶺為界嶺上有分枝樹其樹一枝向南一枝向北以樹枝分二州之界
  將樂縣三鄉其地在越已有將樂之名按後漢書云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鄉立將樂縣舊屬閩國晉屬晉安齊兗州刺史桓崇祖受封於此厯代不改唐元和三年併將樂縣地以入建安邵武二縣至五年復立縣皇朝割𨽻劍州 今泉山在縣南二百步蕭子開建安記云山南枕山溪有細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披沙淘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黎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石帆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坤元錄云將樂石似張帆勢山畔有泉四時皆清澄 天階山在縣南二十里建安記云山下寳華洞洞即赤松子採藥之所洞中有泉有石燕石蝙蝠石柱石室并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縣溪復有乳泉自上而滴人取服之登嶺若昇碧霄故有天階之號 三石山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建安記云山上有三石一髙七百尺一髙五百尺一髙四百尺其石色紅白似人形其俗呼為三郎石 百丈山在縣北一百八十里建安記云百丈山鳥道昔越王于上設置臺榭與撫州南豐縣分界上有古蘭若存 鳴鐃山在縣南一百九十里天欲雨其山有音樂聲 梅溪在縣西北八十里與邵武分界 將漢源從西南屈曲數百里合諸山水同溪入邑界 綏安故城建安記云晉隆安三年又改將樂西鄉置綏安縣隋開皇中併入建武縣 髙平苑蕭子開建安記云越王畧於將樂野宫髙平苑為越王校獵之所大夫將軍校獵謂之大夫校兵士校獵謂之子校故將樂有大夫校子校二村後漢此邑為建安縣之校鄉即其義也越王乘象輅大夫將軍自執平葢今又有平葢村載其鳴鉦鐃故今有鳴鐃山也自樂野至于遊臺之上相去九十里故風至今好獵所尚由此來矣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十三
  建州
  建州建安郡今理建安縣古閩越之地昔禹孫少康庶子無餘受封於會稽世為越侯有裔孫勾踐與吳爭王後敗夫差遂併吳國按福州圖云勾踐六代孫為楚所併其後有無諸以其境南泉山之地因而都之稱閩越王其弟餘善至孫揺又以東海隅之地稱閩越王俱是會稽之域遂有三越之稱秦併天下屬越中都楚漢之際越王無諸帥越人佐漢滅楚無諸自立號閩越王居其地餘善殺王郢又自立漢因以揺為王以奉祭祀尋為漢兵所伐揺懼以衆歸漢因分其地為會稽郡治縣之北鄉後漢建武中又為東侯官縣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為建安并南平漢興三縣吳永安三年割會稽南部以建安將樂邵武建吳興延平東安侯官等九縣為建安郡晉廢郡以舊屬邑𨽻晉安郡今福州也東晉郡又立之按郡圖云漢立郡於東溪南覆船山下宋元嘉元年徙于溪北黄花山西梁承聖三年封蕭基為常樂侯扵此梁末地池被盜陵夷其後謝竭為太守于西溪之右編木栅為理所陳太康四年郡守駱文廣復治于覆船山下禎明元年又移于今所隋開皇十年郡廢為鎮唐武徳四年置建州領建安唐興建陽沙將樂邵武等縣天寳元年改為建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建州皇朝為建寧軍節度
  元領縣八 今領縣五
  建安 浦城 建陽 松溪 崇陽安場新置
  二縣
  三縣割出
  邵武建軍將樂 沙二縣入劍州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四千六百九十五里東至處州九百七十六里貞元畧云九百里 南
  至福州七百二十里貞元畧云七百里 西北至撫州八百三十里 西北至信州五百四十里 北至衢州一千一百里貞元畧云七百里東南至福州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汀州二千四百里貞元畧云一千五百里 西北至饒州二千三百里 東北至衢州一千一百里
  
  唐開元戸二萬二千七百七十皇朝户主四萬六千六百三十七客四萬三千八百五十五
  風俗
  同福州
  人物
  顧野王仕陳為光祿卿
  土産
  蕉花練
  茶茶經云建州方山之芽及紫笋片大極硬須湯浸之方可碾極治頭疾江東人多味之
  建安縣十三鄉地本孫策於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立此邑即以年號為名屬會稽南部都尉元是閩國吳永安三年始立建安郡于此厯代如之唐武徳四年又置郡于此 黄花山郡圖云在郡東元嘉元年徙郡于黄花山西是也 白鶴山在郡東郡圖云晉以望氣者言此山有異氣命土工斷之乃有二白鶴翀天而去因此為名 𡨋聲廟輿地志云吳永安二年空裏聞人聲於此立廟令人平居泰吉五穀豐登年常祈祠有福因而立廟號𡨋聲廟出建安郡記 登髙山續齊諧記云費長房語桓景曰君家當有厄可以九月九日舉家登髙飲菊花酒則免之景如其言九日登山暮歸見雞犬鳥鵲皆斷頭而死 棃山在郡東南其山為郡勝概之地梅君山在郡東南云梅福鍊藥于此山上昇仙因名
  之 覆船山在郡南其山形如覆船昔太守駱文廣移郡于此山之北 茶山在郡北民多植茶于此山涉冬翠茂俯瞰城郭夢山郡國志云建州夢水有涉虱又云獨蟲一名蜮似龜射人所中之處生瘡 仙人洲建安記云郡西南大溪中昔梅真人上昇墜馬於此洲故後名墜馬洲 顧野王宅野王仕陳為光祿卿此郡人其宅今為開元觀 古甌城郡圖云縣東有古甌城漢呉王世子劉駒發兵圍東甌即此也 故府在縣東南三百里即漢時會稽南部都尉理此建安八年置吳永安三年廢 水路栅在縣東二百里陳信武將軍閩州刺史會稽太守侯官矦陳寶應置
  浦城縣西北三百六十五里元十鄉縣本後漢東侯官之北鄉也獻帝末立漢興縣至吳永安三年改為呉興縣厯代不改按邑圖云晉尚書陸邁宋尚書郎江淹皆為呉興令按淹自序云吳興地東南嶠外閩越之舊境是也唐武徳四年改為唐興縣天授二年改為武寧縣神龍年間又為唐興縣天寳元年八月改為浦城縣按謝靈運永嘉記云有二浦一曰柘浦水源出於建安呉興縣此浦城俗為越王城臨浦故曰浦城 八面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有八面形極秀麗 孤山在縣西北五里蕭子開建安記云孤山在環障之間其地坦平悉是溝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名焉梁江淹為呉興令云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為邑之勝境 子期山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建安記云子期山乃溪畔小石峯也四面岩巒峭拔昔秦漢之間有仙人華子期曾師商山四皓後居此山山名因之 泉山在縣東北六十里記云山頂有泉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言東越王全保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此山 太湖山在縣西南一百里記云太湖山一名聖湖山湖在山頂昔有採藥者至此湖畔見滿湖芙蓉涉水採之乃石也亦有禽鳥逺如飛翔近視則石 吳山在縣東五里記云山四面秀異人居其側多吳姓漢興有吳氏六千戸别屯大澤即此之民也 大姥山在縣東北七十里記云大姥山即魏夫人山也老子玉真經云魏夫人以羅浮天台大霍洞宫四處為棲真之所此山乃洞宫之鄰也上有大母祠存焉 柘嶺在縣東一百六十里東與處州麗水縣分界處 棃岩在縣西北八十里因棃山以名之記云南嶺下道東有鍾離古亭跡尚在今為戍 上原嶺在縣東北九十里道路不通牛馬與處州松陽縣分界 温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建安記云此山有泉夏寒冬煖 西岩嶺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晉陽敬儒居此呉興陸邁常請之開創居此上岩建溪自北東流入邑界龍背潭在縣西南四十里潭東有巨石數十丈狀如龍形昔有道士于潭中斬龍今水微有血色 九石潭在縣西南四十里以潭峯有九石相連因名之
  建陽縣州北一百二十里本建安縣地元鄉至十年平東校尉賀齊討上饒之城兼置桐鄉置建平縣故呉志云建安十年權使賀齊討上饒建平縣是也晉太康四年改建平為建陽因山之陽為名隋開皇九年廢入建安縣唐武徳四年復為建陽八年又廢垂拱四年又置 武夷山在縣北一百二十八里蕭子開建安記云武夷山髙五百仞崖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于烟嵐之中其間有木碓磨簸箕籮箸什物靡不有之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岩有縣棺數千傳云昔有神人武彞君居此故得名又神異錄云建陽上百餘里有仙人𦵏山亦神仙所居之地郡國志云漢武好祀天下岳瀆此山以祭故曰漢祀山陸鴻漸有記 欄杆山在縣北二百九十里建安記云欄杆山南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十人岩口有木欄杆飛閣棧道逺望石室中隠隱有牀帳案几之屬岩石閒悉生石柏懸棺仙葬多𩔖武夷云是仙人葬骨 建溪在縣東一百步源從武夷山下西北來縣界也松溪縣西三百四十里元三鄉本建安縣地舊為閩越之界戍兵所屯號松溪鎮焉偽唐保大中得閩地因為縣取舊鎮為名其界松溪源自處州龍泉縣東北流入自縣正西合于建安縣界 松溪縣西三十里即建安縣界
  崇安縣二百四十里無鄉管三里本建陽縣東北三里偽唐保大九年割為場
  邵武軍
  邵武軍理邵武縣本建州邵武縣地皇朝太平興國五年以戸口繁會路當要衝于縣置邵武軍從轉運司之奏請也仍析邵武之二鄉為光澤縣并割建州之歸化建寧二縣來屬
  今領縣四
  邵武 光澤 歸化 建寧
  軍境
  東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新置軍未有至二京里數 東至建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建昌軍水路六百九里 南至將樂縣一百
  三十五里至汀州六百四十里 北至信州五百六十里 東南至將樂縣三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將樂縣三百六十一里 西北至信州弋陽縣三百七十五里 東北至建陽縣水路七百二十四里戸
  舊載建州籍皇朝戸主三萬四千三百九十一客一萬三千四百九十
  風俗
  土産
  與建州同
  邵武縣舊六鄉今四鄉本後漢東侯官之北鄉也建元年孫策稱㑹稽宋置南平縣吳景帝三年改為邵武縣晉太康三年改為邵武縣太寧元年又改為邵陽縣宋永初元年復為邵武郡屬建州隋開皇十八年廢郡縣𨽻撫州唐武徳四年復立州又𨽻建州晉天福初改為昭武縣漢初復舊 麀溪蕭子開建安記云邵武縣衆山自西北來麀溪源出縣西焉 撫州南城界謂之麀溪東流下與蜜溪鳥溪合東南入至萬福亭入縣界烏君山在縣西一百里髙二千二百丈記云山頂有
  二石一髙十丈一髙八丈形皆蒼黑鬭葉分披狀如雙蔓謂之雙石又秦漢之代有徐神山者于此山遇神仙妃偶多假烏皮為羽飛走上下故山因名之今有烏君石存焉 烏嶺山在縣西北三百里烏嶺極峻不通牛馬以其與君山連接因此為名魏王秦坤元錄云邵武有庸嶺一名烏頭嶺北隰中有蛇長七八丈為患都尉長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長遂估賃人家婢子養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將樂縣李誕有六女無男小女名奇及受雇應之貴買好劍仍作數品米食用蜜灌之持至穴口𧉮夜出目如三尺鏡奇放犬咋𧉮奇從后以劍斫之𧉮出至庭而死 飛猿嶺在縣西一百七十里髙一千二百丈建安記云飛猿嶺喬木造天猱猿之所飛走故曰飛猿今為鎮與梅州南豐縣分界處 止馬亭在縣西一百六十里洪氏建安記云止馬亭當飛猿嶺口馬登之降于此止息故名 長樂村建安記長樂村後漢時此川民居殷富地土廣闊孫策欲檢其江左時鄰郡亡逃或為公私苛亂悉投于此因是有長樂將檢二村之名 廢烏坂城在縣東南二里建安記云昔越王拒漢其城六此城一也
  光澤縣西八十里本邵武縣地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割邵武之光澤鸞風二鄉于縣之西八十里地名財演立光澤縣以鄉為名
  歸化縣南二百里二鄉本將樂縣地古之金城場唐末于此立歸化鎮後以去郡遥逺民難輸納戸口稍滋偽唐保大三年立為場至顯徳五年改為縣屬建州其去撫州南豐三百里去建州六百里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割屬軍
  建寧縣西三百四十里元六鄉本將樂縣地晉綏城縣莫傜之民居焉唐武徳中併入邵武垂拱年中割入將樂乾元二年寧海軍使董玠奏置 黄連鎮乾符五年為義寧軍復廢尋為永寧鎮偽唐升為場至建隆二年偽唐升為縣屬建州皇朝太平興國六年併永安場入縣割𨽻于本軍
  龍焙監
  龍焙監建州建安縣南鄉秦溪里地以本州地出銀鑛皇朝開寳八年置場收銅銀至太平興國三年外為龍焙監凡管七場
  四至
  東去福州古田縣四十里 南至南劍州劍浦縣積善里界四十里 西去南劍州劍浦縣界杉口務三十里 北至建州一百五十里
  所出礦石
  白礦 黄礁礦 黑牙礦 松礦 黑牙礁礦 光牙礦 土卯白礦 桐梅礁礦 紅礁夾生白礦赤生銅礦 水𥗝礦 馬肝礁礦
  永興場監西北三百里在建安府髙陽里 永樂場監北二百里在建安縣安樂里 黄沙場監北十里在建安縣南鄉秦溪里 褶紙場監西北二十里在建安縣秦溪里 大梃場監北七十里在建安縣秦溪里 東平場監東北三百五十里在建安縣東平里 杉溪場監東北三百里在建安縣杉溪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十四
  泉州
  泉州清源郡今理晉江縣秦漢土地以長樂郡同東晉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晉安郡宋齊因之隋為泉州舊理閩縣後移於南安縣唐聖厯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三年州廢三縣還泉州久視元年又以三縣置武榮州景雲二年改為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割龍溪之漳州天寳元年改為清源郡乾元元年復為泉州皇朝為平海軍節度
  元領縣四 今七
  晉江 南安 同安自同安以下新置永春 清溪德化 恵安
  三縣割出
  莆田 仙遊已上二縣入興化軍長秦新置入漳州州境
  東西三百四十七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五千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六千六百九十五里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貞元畧云一百里 西至
  錦田村即漳州龍岩縣畧二百八十五里 北至仙遊縣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海四十里 西南至漳州六百里貞元畧云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皁洋村一百里 東北至福州五百里
  
  唐開元户三萬一千六百皇朝户主三萬二千五十六客四萬四千五百二十五
  風俗
  泉郎即州之夷户亦曰遊艇子即盧循之餘晉末盧循寇暴爲劉𥙿所滅遺種逃叛散居山海至今種𩔖尚繁唐武德八年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得其首領周造夌細陵等並受騎都尉令相統攝不爲寇盗貞觀十年始輸半課其居止常在船上結兼廬海畔隨時移徙不常厥所船頭尾尖高當中平闊衝波逆浪都無畏懼名曰了鳥船
  姓氏
  南安郡五姓 黄 林 單 戚 仇
  人物
  自唐設舉場此州之才子間生登科者甚衆黄璞纂爲名士録
  土産
  貢 蠲符紙 生蕉 白藤箱 蚺蛇膽 紅花茜緋 海舶香藥 再熟稻春夏收訖其株又苗生至秋薄熟即呉都賦所云再熟稻
  晉江縣舊八鄉今五鄉地本長樂郡之屬邑晉立郡又爲晉安郡地焉隋廢郡爲邑唐景雲二年分豐州之地又於此立州 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爲名 晉江在州南一里自安南縣來流五十里入海 尚書塘唐貞觀五年檢校户部尚書趙昌爲刺史置塘以溉田人䝉其利元和二年刺史馬總美趙公之留惠名爲尚書塘龍湖在縣南一百里有廟存焉
  南安縣舊十九鄉今九鄉呉置東安縣晉置安郡於此陳立南安縣唐武德五年置豐州貞觀初州廢來屬桃林溪在縣西二十里自尤溪縣來灌田三百二十畆與綿田溪合入晉江縣界 九日山在縣西一里山連晉江縣 金鷄山在縣西南六里
  同安縣西南一百六十二里唐貞元十九年析南安縣南界四鄉置大同場福州僞命己亥歲升爲同安縣煮海里一邊在海中有島嶼四所計四百餘家居焉無田疇人以釣魚拾螺爲業
  永春縣西一百五十九里二鄉唐長慶二年析南安縣西界兩鄉置桃林場福州僞命壬寅歲改爲永春縣清溪縣西一百五十二里二鄉唐咸通五年析南安縣界西向兩鄉西桃林場江南僞命乙夘歲升爲清溪縣德化縣北二百一十里元二鄉元屬福州僞命日置庚戌年歸當州
  惠安縣去州四十五里三鄉本晉江縣北鄉也皇朝太平興國六年析置惠安縣
  漳州
  漳州漳浦郡今理漳浦縣厯代與長樂郡同郡國志梁山有漳浦水一云漳溪水唐垂拱二年析長樂郡西南之地置漳州立漳浦縣以𨽻焉舊屬嶺南道天寳中割屬江南東道仍爲漳浦郡乾元元年復爲漳州
  元領縣二 今三
  龍溪 漳浦即龍岩 長泰泉州割到
  州境
  西東四百里 南北五百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六千九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東京六千五百七十里 西北至長安七千四十五里 東至大海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一百六十二里西至大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潮州五百六十里西北至汀州九百里 北至建州二千四百里 東南至黄如江一百里 西南至廢懐恩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潮州四百八十里 西北至召塍溪一百
  五十里 東北至泉州六里
  户
  唐開元年一萬五千皇朝户主一萬九千七百三十客四千二百七十七
  風俗
  同泉州
  人物無
  土産
  甲香 魛魚皮 蠟茶 海舶香藥
  龍溪縣四鄉舊屬泉州因龍溪爲名唐開元二十九年割屬漳州 九龍山山下有水名九龍水按郡國志云一名思侯山皆有金溪水山中多山魈一名羊化子赤嶼嶼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因名亦云丹霞嶼蜡湖郡國志云在中洲有水豹水人 荆嶼嶼上多荆草因名之
  漳浦縣西北析流五日約三百里三鄉唐武德以前爲雜羅縣天寳元年改爲龍岩縣𨽻漳州
  長泰縣西北五十里三鄉本屬泉州唐乾符三年析大同場西界六里置武德場江南僞唐乙夘歲升爲長泰縣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割屬漳州從轉運司之請也
  汀州
  汀州臨汀郡今理長汀縣按地理志厯代土地舊與長樂郡同唐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天寳年改爲臨汀郡乾元元年復爲汀州按州初置在雜羅以其地瘴居民多死大厯十四年移理長汀白石村去舊州理三百里福州觀察使承昭所奏移也
  元領縣三 今二
  長汀 寜化
  一縣割出
  沙縣入劍州
  州境
  東西五百里 南北四百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五千七百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三百里 西北至長安六千一百九十五里 東至龍溪縣二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潮州一千三百里若至潮中營下程鄉縣界一千里 西至䖍州雩都縣界九百里䖍州一千二百里 東南至漳州廢懐恩縣界一千五百里 北至撫州南豐縣一千六十里西南至潮州程鄉縣界八百里 西北至撫州南豐縣一千六十里 東北至福州水陸相兼共一千三百六十里 東北至建州一千五百里
  
  唐開元户四千六百八十皇朝户主一萬九千七百三十客四千二百七十七
  風俗
  與福州同
  人物無
  土産
  鼹䑕 茶 龜
  古圖經云進黄蠟蠲紙出銅并銀長汀縣有黄焙場安豐場并寜化縣有龍門場俱出銅銀
  長汀縣五鄉地即長樂郡屬邑唐開元中立郡舊治在九龍水源長汀村大厯中移在白鄉地名金沙水即今治也 雜羅故城牛肅記聞云開元末雜羅縣令孫奉先晝日坐㕔事有神見庭中披戈執殳狀甚惡可畏奉先見之驚起神曰吾雜羅山神也今從府主求一牛爲食能見祭乎祭吾當祐汝奉先對曰神既有請誠不敢違然格令有文殺牛事大請以羊豕代牛可乎神怒曰惜一牛不以祭我不祐汝其能宰乎因滅於是瘴癘大起月餘不息奉先疾死其家二十口亡盡 靈蛇山在州南三百八十里 溪水在州東四十里地名石涵内流出從城過直至廣南潮州通小船
  寜化東北六百里二鄉武德初爲黄連以地爲黄連洞因以爲名至天寳元年改爲寜化縣 鐵石山在縣一百五十里
  上杭場州南去八日程接漳州界
  武平場州西南去計五日程連循州界
  興化軍
  興化軍本泉州莆田縣地也皇朝太平興國四年於泉州遊洋鎮置興化縣并割莆田仙遊等縣以屬焉至八年以遊洋鎮地不當衝移於莆田縣爲軍理從轉運司楊克之所請也
  今領縣三
  莆田 仙遊 興化
  軍境
  東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新置軍未有至西京里數
  西北至東京六千五百四十二里 東至海七十里南至海四十里 東南至莆田縣奉國里大海一
  百里 北至福州福清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泉州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福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福州永泰縣一百里 西南至泉州德化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舊户載在泉州籍皇一朝户主一萬三千一百七客二萬六百
  風俗
  與泉州同
  土産
  與泉州同
  莆田縣舊五鄉今六鄉唐武德五年分安南縣置莆田縣屬豐州州廢屬泉州今興化軍之理所 至孝闕唐貞元十三年居人林攅廬於父墳至孝上感甘露下降勅旌表門閭置在縣北三里
  仙遊縣西八十五里元四鄉唐聖厯三年分莆田縣置清源縣天寳元年八月改爲仙遊縣大飛山前五里九仙山在縣北五里 瀑布山在縣東北五里其山峭峻懸崖有瀑布泉千尺而下者
  興化縣北八十里今三鄉隨軍所置廨在軍叙中 百丈溪東去縣七十里有山巖百丈水流入福州福清縣游洋溪從縣前流西入永泰縣舊鎮因此爲名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一
  宣州
  宣州宣城郡今理宣城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後吳為越滅屬越又為楚所并戰國又屬于楚為鄣郡之地今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漢為宛陵縣地理志云武帝元狩元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屬揚州理宛城即今郡是也至順帝又改為宣城郡按吳書云孫皓以何植為牛渚都督而禦晉後晉平吳武帝復移郡於此郡城即晉桓彛所築又桓元傳云元居南州大築齊第以郡在國南故曰南州宋如之齊改為南豫州郡志云梁承聖元年復江南南豫州郡不廢歴梁陳之代亦為重鎮隋平陳遂省宣城郡仍改南豫州為宣州蓋取郡號以為州名煬帝初改州為宣城縣唐武徳三年杜伏威歸順置宣州總管府分宣城置懐安寜國二縣六年陷輔公祏七年賊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濳猷池四州 年廢桃州以綏安來屬省懐安寜國二縣宣州領宣城綏安二縣八年廢南州以當塗來屬廢猷州以涇縣來屬九年移揚州於江都以溧水丹陽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廢池州以秋浦南陵二縣來屬省丹陽入當塗縣開元中析置青陽太平寜國三縣天寳元年改為宣城郡寳應二年又析太平縣置旌徳乾元元年復為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陽至徳三縣置池州宣州自後為寜國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  今六
  宣城 涇縣 南陵 寜國 旌徳 太平
  四縣割出
  當塗建太平州廣徳置軍溧水入昇州溧陽入昇州州境
  東西四百六十里 南北五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長安取潞州路三千一十里 東至湖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歙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隔江至廬州六百四十三里 北至潤州四百五十里東南至杭州四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池州三百
  四十里 西北至和州二百五十六里 東北至長州五百里
  
  唐開元户一十萬九千七百九十皇朝户主三萬四千九百二十七客一萬二千二十
  風俗
  漢書云丹陽郡本屬揚州呉地斗宿分野其人巧而少信多女而少男江南卑濕丈夫多夭大抵人性風俗與兩浙相𩔖
  人物
  紀隲字子上丹陽人父亮為尚書令隲為中書令每入朝以屏風隔坐 甘卓字秀思丹陽人卓外如柔弱内實堅正不附王敦 唐劉大貞宣州人
  土産
  職方氏其利金錫竹箭畜宜鳥獸穀宜稻 南陵利國山出銅 當塗縣界赤金山亦出好銅 紵布綺 五色線毯 綾 塾線綾 紙 綿 筆 絹黄連
  宣城縣舊二十四鄉今一十五鄉本漢舊縣也屬丹陽郡漢順帝時立宣城郡於宣城縣按郡國志云故縣地名青弋 敬亭山郡國志及宋永記初山川云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謝朓賽神賦詩之所其神云梓華府君頗有靈驗 三天洞東北去郡城五十里 句溪一名東溪水源從寜國縣東鄉溪嶺承天目山脚水源合流連接至此爲句溪流向北至郡門外過也 北浦里橋宣城記云元和中丹陽太守馬稜坐事被徴句容李南善風角賀稜云明日日中有吉問明日稜望延景按以為無徴至晡俄有使至原停稜事問何故遲留之狀使者曰向渡宛陵浦里橋馬蹶足是以不得進花姑廟在郡北朝京門外東溪東岸去城一十里涇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元十七鄉本漢舊縣地理志屬丹陽郡韋昭注云涇水出蕪湖盖因水立名唐至德二年置南徐州於此其年又改為猷州八年州廢縣仍置屬宣州焉 陵陽山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傳云陵陽子明釣白龍放之後五年龍來迎子明上丹陽陵陽山一百餘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餘丈又有子安者仙人也來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𦵏山下常有黄鶴栖其冡樹上鳴聲呼子安子安 盖山在縣西南二百八十里紀義宣城紀云盖山一百許步有舒姑泉俗傳云昔有舒氏女未適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泉處牽挽不動父遽歸告家比來唯見清泉湛然母云女性好音樂乃作弦歌泉即湧浪復有赤鯉一雙躍出嬉戲至今作樂泉水猶故沸涌
  南陵縣西一百里舊二十八鄉今八鄉本漢谷縣屬丹陽郡晉屬宣城郡後省併蕪湖縣尋又屬繁昌梁武帝置南陵縣屬南陵郡唐武德以來置縣在臨江有城基見存去今縣一百三十里復於仁義鄉析置法門石埭兩場以别徴攝自後法門於義安縣又廢義安入銅官治為銅官場今銅官為銅陵縣石埭為繁昌縣皆此邑之地也 射的山據古老相傳上有玉石在壁内遥見有白處曾有人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今逺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 戰鳥山在縣南十五里大江中輿地記云赭圻下流十許里有戰鳥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山昔桓温駐赭圻桓懼掩襲此圻宿鳥所栖中宵鳴驚温謂官軍之至一時驚潰既定乃羣鳥驚噪故相傳謂戰鳥山又按縣圖云孤圻山又曰唇居山在江心上有寺號靈山赭圻屯在縣西北呉所置處圻屯是也晉哀帝以桓温入參朝政自荆州還赭圻詔止之遂城赭圻鎮是也
  寜國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二鄉今十五鄉本漢宛陵縣地志云漢末分宛陵南鄉置焉初屬丹陽郡呉景帝時改屬故鄣郡晉太康元年屬宣城郡按紀義宣城紀云周黄為寜國長後遷丞相即其地建隋廢入宣城大業十四年復置唐武徳六年復廢入宣城天寳三年復置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縣西三十里按河法盛晉中興書云有具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城文脊山即其地也下有廟邑人祀之所禱有靈鵶山出茶尤為時貢茶經云味與蘄州同 擊鼓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以其飛泉迅湍如擊鼓 懐安故城在縣東南一百里地理志云吳大帝分宛陵之地置屬丹陽縣至景帝時屬故鄣郡晉太康二年屬宣城郡梁承聖年中屬丹陽郡至陳天嘉五年廢入宣城縣南一百一十里按輿地志舊吳興郡安吉縣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吳時鑿此井今屬寜國縣
  旌德縣南二百三十里元九鄉本漢涇縣唐初為太平縣地永泰初以兵冦初平尚儲戎器此土征賦或有不供者因聚而為盗以其山谷深邃舟車莫通非城邑無以鎮撫遂割太平縣九鄉以置焉冀其邑人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縣名又按續會要云旌德縣即寳應二年析太平縣置 棲真山在縣西五里昔竇子明宰邑于池州石埭上昇曾居此山其壇跡存焉
  太平縣西南二百八十五里元八鄉本涇縣之地唐天寳十一載以地居東南僻道游民多結聚為盗邑人患之安撫使奏非别立郡邑無以遏此澆競時以天下晏然立為太平縣大厯中又廢至永泰中分涇縣龍門三鄉復置縣 上涇下涇邑圖云産茶味與黄州同
  廣德軍
  廣德軍今理廣德縣本宣州廣德縣偽唐保大八年改為廣德制置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建為軍管廣德一縣
  軍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軍未有至二京里數 東至湖州長興縣一百四十里 西至宣州宣城縣一百二十里 北至溧陽縣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湖州安吉縣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宣州寜國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溧陽縣一百三十里 南至宣州寜國縣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常州義興縣一百八十里
  
  皇朝户主九千九百六客一千二十七
  風俗
  同昇州
  人物無
  土産
  茶 紬 絹 綿 布
  廣德縣舊二十二鄉今十八鄉本秦鄣郡之地漢為故鄣縣屬丹陽宋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長城義興之陽義鄉五縣立綏安縣梁末置太梁郡尋又改為陳留郡隋廢唐初復為廣徳縣屬宣城郡皇朝建廣德軍此縣屬焉 丹井山在縣南十里昔有徐真人於此燒丹有井存焉 荆山洞在縣東北五十里桐源山在縣南八十里按左傳魯哀公十五年夏楚
  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杜預注云廣德縣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陽湖也 桐山在縣五里舊為横山有廣德王張公祠天寳中封為桐山 桐水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縣白沙川入丹陽湖 廣德故城漢為縣之所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二
  歙州
  歙州新安郡今治歙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吳後屬越後越為楚滅即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屬鄣郡之地漢立丹陽郡後稍復封圻分王子弟成帝封其孫云容為廣德王與之黟歙即其地也漢獻帝建安中歙帥毛甘屯烏聊山黟帥陳僕屯林厯山孫權遣賀齊平之遂分歙置始新新定休陽犂陽黟凡六縣立新都郡以領之理始新晉平吳改新都郡為新安郡厯宋齊梁陳並因之隋平陳置歙州以漢舊縣為郡之名至煬帝州廢復為新安郡大業末土人汪華以天下擾攘遂據自保唐武德四年討平汪華置歙州總管管歙睦衢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寳元年改為新安郡乾元元年復為歙州
  領縣六
  歙縣 休寜 績溪 黟縣 祁門 婺源
  州境
  東西四百一十九里 南北二百八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二十五里取宣州路二千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長安睦州大路四千八百五里取潤州路三千四百五十里 東至杭州四百七十九里 南至睦州遂安縣二百四十六里 東至池州四百九十里北至宣州涇縣路二百九十三里 東南至睦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饒州三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宣州涇縣二百八十五里 正北㣲東至宣州三百八十三里
  
  唐開元户二萬八千三百二十皇朝户主八千五百六十客三千二百三
  風俗
  與宣州同
  人物無
  土産
  硾紙 茶 漆 蜜 墨 蠟 銀 □鳥徒河切郡國志云翎下有青紅相暎若垂綬狀如蜀鷄背如朱
  歙縣元十六鄉本秦舊縣有水口名歙因浦以名按漢屬丹陽郡吳分立郡焉 靈山新安記云靈村有山生香草名曰靈香又有黄精木上有靈壇道士祈請不燒香自然芬馥村人射獵踐徑此土犯山神終無所獲或失火燒岡其人必有疾病故曰靈山又輿地志云靈山髙峻有圎石髙數丈上有石盖也 九頓山恒風樹木摧拔雖長成合抱而無大枝存則多於南面 北黟山在宣黟二州界西北一百六十里髙一千一百七十丈南屬歙州豐樂水出焉舊名黄山天寳六年勅改為北黟山
  休寧縣西六十六里元一十一鄉本吳孫權所置也按邑圖云吳割歙縣西北分置休陽縣在此縣之西二里楊村東三里靈鳥山上吳避孫休名改為海陽縣仍移於萬歲山上晉平吳之後改為海寜縣新安郡晉宋齊梁陳不改隋平陳并省黟歙二縣百姓總屬海陽改𨽻東陽郡開皇十年東陽郡去邑遥逺即於黟縣割置新安郡以黟歙海寜三縣屬焉仍復改海寜縣為休寜縣以邑城因立郡仍𨽻焉唐武德初復移於萬歲山舊城理天寳九載移於舊邑西三十里即今理也 鹿髀山在縣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昔有採藥人入山遇一老父鬚眉皓然指靈藥示之乃遺鹿髀既辭去迴顧遂失老父所在因名之 白岳山在縣西四十里山峰獨聳有峻崖小道憑梯而上其山並絶壁二百餘丈不通攀緣峰頂濶四十畆有古堦跡瓦器池水石室亦嘗有道者居之其東石壁立狀樓臺在空中勢欲飛動又恍有仙侣六人憑欄觀望久視之乃知非耳 五城水源從縣城南北流水傍有五城村古之大鎮有五城斜偶相對城傍有大坟有人發之其坟鐵厚二尺鐵纔破即雷雨晦㝠人懼而止 客嶺在縣東有木石糖出樹空石罅中百姓每採得梁書曰任昉為新安郡界宻容嶺探糖昉以所處險逺長史每擾百姓就探之昉至罷焉 率山在縣東南四十里率水出焉山海經三天子山在率東盖此山也 浙溪水出浙溪嶺下至縣西一百一十里漢書地理志云浙江北經黟縣下東入海即此溪也廢北野縣周禮郊外曰野其地處州北故曰北野縣
  唐髙祖七年置大厯四年與隋置歸德縣地同廢 入山浙之東西歙池饒等山皆此山之支脈 烏聊山在縣東五步按吳記歙帥毛甘領萬人屯烏聊孫權遣賀齊平之分歙為六縣盖縣已在此其山為泉水所凑城西有四水合流山下有落星石 深度山在縣東一百一十里與睦州分界從新安江上崇峻流爽軒秀尤異欲到州界峯巒掩映出焉舊名主簿山天寳六年勅改飛布又按新安記云昔有冦亂歙縣主簿率百姓保據此山因名主簿山 城陽山在縣南迴環孔髙為城郭之襟帶居郡之南故號城陽山即許宣平得道之所亦為李白尋之不遇今山上有遺跡存 楊之水北從績溪縣東南六十里至臨溪館入歙縣界至郡城西與四水合流東南入新安江即今睦州界 吉陽水源從郡城西縣吉陽山下出合大溪入新安江 苦溪在縣東南從揚之水東南下抵深度名曰八十里苦其中亂石碊碊洪港斗折淙流騰激其急如箭雖三峽惡溪不方其險也故曰苦流 釜底潭在縣南二里其西正圎下則稍欹如釜底有斜穴潛與南市殷公井相通 湯泉在縣北北黟山東峰下香溪中泉口如碗出於石間甚可燖鷄篁墩湖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其湖有蜃常為吕湖蜃所鬪程靈洗好勇夢蜃化為道人告之曰吾為吕湖蜃所厄眀日又來君能助我必厚報束白練者吾也眀日靈洗彎弧助之後湖水變為血不知所之其傷蜃歸吕湖未到斃後人名其死處為蜃灘居歲餘靈洗偶出值一道人諧靈洗母求食曰勞母設食今當為求善墓地使母隨行至山以白石識其地曰葬此可以暴貴矣靈洗因移父塟其所侯景亂靈洗率鄉人萬餘保新安因隨陳武帝有竒功及陳武受梁禪靈洗以佐命功臣與周文育侯安都為三傑按靈洗宅在湖東二里吕公灘在縣東南舊名車輪灘以其亂石崇流中無港道行船環曲有若車輪刺史吕季重募人鑿石為港百姓利之因謂之吕公灘 殷公井在縣南羅城内井底有斜穴一通縣北石碧潭一通南釜底潭每石碧潭失物則於此井得之不以淘㳿水常清潔初為殷氏鑿焉因以為名 石門是量山之一峰兩山勢相逼山之半壁有大石横架其上通兩山焉俗謂之石門 桃花米梁書任昉為新安守甚清㢘後卒歸鄉船中惟有桃花米二十石今休寜縣尤多為飯香軟 孔靈村在縣南二十五里晉書云孔愉字敬康會稽人永嘉之亂避地入新安山谷中以稼穡讀書為業信著隣里後忽捨去皆以神人目之立廟愉官尚書左僕射封餘不亭侯按所居止在此故謂之孔靈廟山事具上 昉村在縣北四十里俗說昔任昉為新安太守因行春至此愛其雲深緑源㝷幽累日不返百姓因名其溪為昉溪溪旁村曰昉村村旁有山近故北野縣每山上石墜則不利縣官縣廢後其事亦止大中十年刺史盧潘為改曰任公溪任公村 廢北野縣城在縣北三十五里永徽五年睦州清溪縣女子陳碩貞作亂縣人蔣寳舉兵應之事平遂置縣於合五山上以鎮之至大厯五年廢 廢歸德縣在郡西南五十里永泰元年草賊方清䧟郡城而縣人自割據八鄉之地保於此山不屬賊賊平因請置縣大厯五年廢 隋廢休寜縣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南當水口山上 廢吳休陽縣在今縣二里故城基尚存廢海陽縣在今縣東十三里東舊名休陽在靈鳥山
  上避孫休之諱改為海陽縣仍移於萬歲山上至晉武帝平吳又改為海寜也
  績溪縣東北六十六里舊七鄉今九鄉縣為歙之華陽古鎮梁大同元年置為梁安縣唐武德年中廢至永泰二年宣州旌德縣賊王萬敵入冦其地賊平置縣以界内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迴轉屈曲並流離而復合謂之績溪縣因名焉 臨溪石在縣北三里臨溪岸方圎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紗數里内婦人悉來浣紗去家既逺遂於石上績而守之每春花如布桃柳交映多艶粧麗服羣績於此雖不浣紗者亦有從而會績焉又曰其縣名績溪亦兼取績之義也 三天子都山一名玉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山海經云天子都山在閩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玉山浙江出其邉也顧野王云今永康縉雲山是三天子之都今在績溪縣東九十里吳於此山分界焉 礲叢山在縣北二十九里其山四合交凑中有大路向宣州寜國縣路入二郡分界焉 郭㟽山在縣北一十五里下有郎溪而驛路在焉兩邉有石壁長數百步直下數百尺不生草木有石洞焉 梓山廟在縣南一里俗説初於山下置良安縣地趾將創舊有雙白石忽為雙白鳥飛向止遂於山上鳥栖處立廟邑人敬之行立種植皆不敢背黟縣西一百五十二里元領四鄉本秦舊縣置在黟州因名之漢地理志云黟屬丹陽郡今縣南十八里有墨嶺嶺上有石特起十餘丈峯劍峙時有靈鼔潛發令長每以上鼓為候鳴則不利於縣長又嶺旁竇山墨石可書又新安圖注云歲貢柿心墨木黟之字縣職此之由漢書韋昭音義黟音伊或從黝二字相似盖寫而誤焉隋廢為海寜縣屬東陽郡其舊城今在縣東五里武德三年復為黟縣薛稷曾為此邑尉善畫鶴今邑人時有畫者盖薛公之餘風耳 牛泉山在縣北五十七里顧野王輿地志云牛泉嶠通商陽縣自下上至山頂九里一頓凡九頓山常風樹至合抱而高不至丈當頂有泉方濶丈餘俗云牛跑所至亦云虎跑泉也 魚亭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每歲江西魚船至祁門縣捨舟登陸止此東水次淹留待船故曰魚亭焉 嶺山在縣南一十八里嶺上有石如墨色嶺有穴中有墨石軟膩土人取為墨色碧甚鮮眀可以記文字 復山扶又反在縣城南三十六里山甚孤峻石壁四絶亦謂之五硠礫兩邉皆石壇中夾有溝纔五六尺許水甚懸迅捫蘿挽藤葛時有至者山翠激流為郡峰之秀其水東南流入休寜縣界 林厯山在縣南十里吳大帝遣賀齊討黟山賊賊屯林厯山四面壁立髙數十丈路徑危狹不容刀楯賊臨高下石不可得攻抱朴子云昔呉遣賀齊討山賊賊中有善禁者官軍刀劍不可拔弓弩射矢皆還自向賀云吾聞金有刃者可禁虫有毒者可禁其無刃之物無毒之虫則不可禁乃作勁木白棓選有力精卒為先登盡捉棓彼山賊禁者果不復行 戢兵山舊有石鼓山唐天寳中改為戢兵石縣城北邑圖云有石如鼔有石人石驢俗傳石鼓鳴驢鳴人哭而縣官不利被鑿破遂不復鳴 三姑山一名吉陽山在縣東一十五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姑山三年一為野人所燒百姓燒之即雨降有吉陽水出焉又新安記云天將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人以為凖 石墨井在縣南一十六里其嶺上出石墨土人採之以書又有石墨井云是昔人採墨之所今為懸水所淙其井轉深 僕城里在縣西十八里按顧野王輿地志黟帥陳僕屯厯山今山下有僕城里俗說每社日僕則遣人掠村社酒肉人苦之遂於社之眀日為社至今以為常式 獨母砦在縣南一十五里俗云昔有寡婦死於山野無人葬埋村人以薪覆之後人行經其處者皆以一枝草投之至今不絶 醮貴谷輿地志云黟縣北緣嶺行得醮貴谷昔土人入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廓然周三十里地甚平沃中有千餘家云是秦時離亂人入此避地又按邑圖有潛村昔有十餘家不知何許人避難至此入石洞口悉為松蘿所翳每求鹽米晨出暮潛處今見數十家同為一村
  祁門縣西一百七十六里元十鄉本名閶門著於秦漢之代縣有巨石夾流水兩相對似門故號閶門焉東北又有湧流其山左右雲峯削成其中坦陸周迴數頃唐永泰中土人方清作亂屯石埭城故取其城置邑因權立閶門縣其城拒險作固以為守備至二年平方清因其城邑定為縣分饒州浮梁縣及歙縣黟縣六鄉廣焉遂以所近祁山為名因曰祁門縣 祁山在縣東北一里三面石壁有石室高五丈濶二十丈號青羅巖旁有湧泉號乳泉味甘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圎丈餘墜於溪中落處有龍骨存焉 主簿山在縣西北昔有黟縣主簿巡鄉到此愛其幽竒遂解印隱居其中終身不返三新媍山在縣城東北昔有三石峯望如人形春雨初晴朝陽輝映霞翠暖媚其狀有若彩服靚粧之餙因名為三新婦山 閶門灘在縣西南一十里夾灘兩岸有大壇石連大江中流對涌相向號為閶門其閶門怪石叢峙迅川奔注溪險石蹙跳波激射摧艫碎舳商旅經此十敗七八 范不婁廟在縣西八十里昔鄱陽縣尉范不婁領百人砍胡堂木於吳山中長數百尺川谷深阻無計能出懼而據此山作亂竟死於此
  婺源縣西南二百九里元六鄉本晉休寜縣西南之迴五鄉唐開元二十四年鄉人洪貞叛聚徒於此至二十八年置縣以鎮之有婺水繞縣城三面故名又按東陽云上應婺女舊與黟接境隋文帝廢黟歙并入海寜而屬婺州縣又爲婺女之津盖與今婺州同義 婺水源從縣西北大廉山下出南流九十里至縣繞城過斜水合南入流樂平鄉界 石龍洞在縣西北十七里有石龍山山東北面有石洞洞兩畔有石對聳為門如鐫鑿所成 吳村在縣西七十五里昔吳王為越所滅勾踐流其三子而長子鴻處此死因葬焉遂名葬處為吳山里㝷改為婺女里 善山在縣南五十里又有惡山隔溪對聳高下迴環一里風俗好善山為善主惡山為惡婦人因謂之妻壻山 石門灘在縣西當溪兩岸有石並入溪中各踊起如雙闕中間通流險阻如瞿塘灧澦焉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三
  太平州
  太平州理當塗縣本宣州當塗縣周世宗畫江為界之後偽唐改立新和州又為雄逺軍皇朝開寶八年平江南改為平南軍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太平州割當塗蕪湖繁昌三縣以𨽻焉
  今領縣三
  當塗 繁昌 蕪湖
  州境
  東西一百四十三里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陸路一千七百里水路二千三十里西至西京陸路二千二百里水路二千八百五十里西至長安三千一百二十里 東至昇州二百九十七里 西至和州五十二里江浙二里 南至宣州一百九十三里 北至揚州四百里江浙八十里東南至宣州丹陽湖口與宣州分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池州四百一十里 東北至溧水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和州界以采石江心為界二十八里户
  舊户載宣州籍皇朝管户主一萬二千二百一十九客二千八百四十一
  風俗
  與宣州同
  人物無
  土産無
  當塗縣舊二十四鄉今十六鄉本漢丹陽縣地漢己末為侯國即漢書劉聖公為當塗侯是也按漢書地理志當塗屬九江郡應劭注云禹所娶塗山侯國也有禹壚春秋左氏傳云禹會諸侯於塗山在夀春楚之分𨽻揚州晉太康二年分丹陽置于湖縣成帝時以江北之當塗縣流民過江在于湖者僑立當塗縣屬淮南郡故晉書郡國志云西晉愍懐之後胡人仍侵中原不守琅琊王睿出鎮揚州因渡江南卜金陵建大業衣冠禮樂州郡名號並隨渡江改制則從北地當塗來江南自東晉之始也金陵記云姑熟之南淮曲之陽置豫州六代英雄遂居於此以斯地為上游廣屯兵甲建築牆壘基址猶存至隋平陳改南豫州為宣州因廢于湖縣徙當塗於姑熟大業二年以姑熟立蔣州至五年廢蔣州屬丹陽武德七年趙郡王孝恭平輔公祏之後百姓凋零萬中無一至八年四月以當塗縣仍舊屬宣州 牛渚山在北三十五里突出江中謂為牛渚古所津渡處也江表傳云司馬徽論運命厯數云黄旗紫盖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荆揚之君乎又夀春謡言天子當西上孫皓大喜即載妻子及後宫數十從牛渚陸道而上云青盖入洛陽適遇大雪寒凍殆死輿地志云牛渚山首有人潛行去處連洞庭傍通無底見有金牛狀異乃驚而出牛渚山此謂之採石按今對採石渡口上謝將軍祠又按江源記云商旅於此取石至都輸造石渚因名採石淮南記吳初以周瑜屯牛渚晉鎮西將軍謝尚亦鎮此城袁宏時寄運船泊牛渚賞月夜泛江聞運船中諷詠遣問之即宏誦其自作詠史詩於是大相歎賞 慈母山在縣北七十里臨江亦謂之慈姥山丹陽記山生簫管竹王褒洞簫賦云原夫簫榦之所生於江南之邱墟即此處也其竹圎緻異於衆處自伶倫採竹嶰谷後惟此簳見珍厯代嘗給樂府而俗呼為鼓吹山上有慈母祠 採石戍名也在城西北牛渚山之上最狹亦侯景東渡路由於此隋平陳置赭沂鎮貞觀初於此置戍連𡼠山山邉大江磯石相連謝朓常於此賦詩 琵琶山以山形似琵琶故以為名 銅山山在縣南出好銅古謂丹陽穴也 翰辟山梁大同起居注云九年鴻臚卿上表傳詔徃姑熟翰辟山採石墨於大石之内獲錢四枚 蘓屯山昔蘓峻屯兵於此山因以名之 蒲山在縣六里按宋書孝武帝大眀七年巡于湖縣至蒲山獨赦南豫州郡此也 九井山在縣南十里按伏滔北征記云九井山在丹陽山有九井五井乾四井通大江昔有人墮馬鞍乃從牛渚得之即知通江姑熟記云殷仲文從桓公九日逰九井賦詩即此山 黄山在縣西北五里上有宋凌歊臺週迴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石碑見存 望夫山在縣北四十七里昔人徃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周迴五十里高一百丈臨江 龍山在縣南一十二里桓温常以九月九日與僚佐登此周廻十五里 天門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按郡國志云天門山亦曰峨眉山楚獲吳艅艎即此處按其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西梁山據縣圗為天門山輿地志云博望梁山東西相對隔江如門相去數里謂之天門山亦曰峨眉山宋孝武詔曰梁山層岫雲峙流間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為立闕故曰天門焉 謝公山在縣東三十五里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及池於山南其宅堦址見存路南磚井二口天寳十二年改名謝公山周迴八十里 金牛渚在縣西北十里東方朔神異記云有銅與金相似又云昔有金牛起於此山入牛渚坎穴猶存 白紵山在縣東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領妓遊山奏樂好為白紵歌因改為白紵山 鼉浦在縣南一里三百五十步李聿任歙刺史經此浦有鼉魅領聿妻子徃新安就任幽聿本身於潭中三年聿從潭出徃㝷妻子不復識乃徃山東學法後斬其鼉魅妻子乃識之姑熟溪在縣南二里姑熟即縣名此水經縣市中過按溪即因地以名之也又按江源記姑浦口南岸立津闗譏行旅 謝朓宅在縣二十五里 司馬井在城南一十里九井皆晉司馬桓公所鑿 彭城昔楚吳交軍於此彭王所築因名焉 白紵亭圗注云昔宋帝與羣臣會於此山遊唱白紵歌因以為名在縣東七十五里司馬陵晉司馬桓元簒立偽尊為陵今里人猶呼之碑闕俱在去縣一十一里青陽東北隅又南史齊宜都王鏗為南豫州刺史鎮姑熟於時人𤼵桓温女冡得金巾箱織金篾為嚴器又有金蠶銀璽等物甚多條以啟聞鬱林王勅以賜之鏗曰今取往物後取今物如此循環豈可熟念使長史蔡約自徃修復纎毫不犯陵墓在邑界
  蕪湖縣東北六十五里元七鄉本漢縣地理志屬丹陽在蕪湖側以其地卑畜水濘深而生蕪藻故曰蕪湖因此名縣晉為重鎮謝尚王敦皆鎮於此陳平縣廢地入當塗其實為江津之要自唐武德已來為鎮𨽻姑熟偽唐割宣城當塗二邑之地復置𨽻昇州國破𨽻宣州皇朝𨽻太平州 蕪湖長七里在縣界春秋楚子伐吳尅鳩兹杜注云在蕪湖今謂之高臯夾也 鱉州按江表記云江中鱉州長三里與蕪湖相接 楚干將坟在縣東北九里楚干將鏌鎁之子復父讐三人以三人頭共葬在宣城縣即蕪湖也
  繁昌縣東北六百六十五里元七鄉本宣州南陵縣地在南陵之西南大江西對盧州江口以地出石綠兼鐵由是置治自唐開元以來立為石綠場其地理枕江舟航往來實津要之地以南陵地逺民乞輸税於場唐析南陵之五鄉立為繁昌縣 靈山在縣十里山半有龍堂每亢旱禱祈有應 磕山在縣南大江中有石石上有寺舊名孤圻山亦曰蜃居山在顧冶山上去縣十五里
  池州
  池州池陽郡今理貴池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及秦漢為今宣州之西偏古鄣郡之地三國志云吳黄武三年封韓當為石城侯乃置石城縣於此輿地志云梁昭眀太子以其水出魚美故名為貴池隋開皇九年廢石城縣入南陵縣至十九年於廢石城置秋浦縣屬宣城郡大業末為賊汪華所居唐武德四年猷州總管左難當奏於秋浦别置池州以秋浦屬宣州永泰元年侍御史李芄巡撫至此時宣饒二郡人方清陳莊聚兵據鳥石山并太平等古城爲亂遂絶江路刼掠行旅日久芄乃請於秋浦仍舊置州守其要地以破其謀觀察使洪州都督李勉以聞代宗嘉之乃以宣州之秋浦青陽饒州之至德三縣以𨽻之兼徙宣饒歙三郡户以實之又析三邑之地復於東南置石埭縣俾四邑以成都皇朝割銅陵東流二縣來屬
  元領縣四 今六
  貴池 青陽 石埭 建德 銅陵宣州割到 東流宣州割到
  州境
  東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四百一十里 東至宣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江州五百里 東至宣州南陵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歙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饒州五百八十里 西至古潭中流與江州彭澤縣為界一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渡江至舒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歙州黟縣界二百十五里北至大江中流二十里與舒州桐城縣分界户
  唐開元户二萬四千六百皇朝户主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一客一萬五千四十三
  風俗
  與宣州同
  人物
  唐費冠卿池州人及第歸恨禄不及養三徴拾遺不起
  土産
  銅 銀 鉛 鑛 茶 苧
  貴池縣元十一鄉本漢石城縣地屬丹陽郡後漢至陳不改隋開皇十九年分南陵縣置秋浦縣盖以秋浦之水為名至偽呉順義六年改為貴池因舊地名 山在縣南五十里山下有穴穴有魚似鯢二月出遊八月復入 城山在縣西七十五里其山周迴如城有水名待月溪故此山獨秀異又有桂柏森聳 齊山在縣東南六里有齊山祠復有九頂山洞 西自江州彭澤縣界與石水合有連石入江名石碑又有大孤石生於江中俗謂羅刹洲舟船上下為之險艱 貴池在縣北七里按輿地志云梁昭眀太子食此水魚美遂立名焉其水源出秀山 南陵故城在縣西南一十二里按輿地志南陵縣有舊地置戍郡即普通六年置南陵郡城也隋平陳廢 武林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按輿地志呉大帝所築三國志孫權封子休為瑯琊王鎮武林城諸葛恪執政不欲諸王在江濵戎馬之地徙於丹陽其後陸允孫休何遜並為武林城都督即此地 高獲墓在縣七十里按范曄後漢書獲字敬公汝南新息人也遊學京師與光武有舊三公争辟不應遂循江南卒於石城石城人思之共為立祠 孝娥廟在縣北四十里呉大帝時孝娥父為鐵官冶遇穢鐵不流女憂父刑遂投爐中鐵乃湧溢流注入江娥所躡履浮出於鐵時人號聖姑遂立廟焉  在縣西南八十里隋開皇十九年刺史楊榮奏南流五縣偏逺乃於古石城置 楊葉州在縣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長五里濶三里狀如楊葉青陽縣東九十五里元十二鄉本呉臨城縣赤舄中置又按與地志云呉帝南渡之初於古丹陽城置定陵縣屬淮南郡即此地隋平陳廢臨城縣唐地里志云天寳元年割秋浦南陵陘三縣置在青山之陽故號青陽屬宣州永泰元年𨽻池州 九華山在縣二十里舊名九子山李白以有九峯如蓮花削成改為九華山因有詩云天河溢綠水秀出九芙蓉今山有李白書堂基址存焉又費冠卿及第歸後以不及榮養遂絶迹不仕隠此中長慶中三徴拾遺不起又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其山面有峯千仞壁立周迴二百里高一丈出碧鷄之𩔖冠幘山在縣三十里五山北連接九華其山層峰若冠幘之狀因名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九華山合大江
  建徳縣西南二百九十里元六鄉本鄱陽秋浦二邑地唐至徳二年採訪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川遥逺因置縣邑以遏冦攘仍以年號為名屬潯陽郡至乾元元年屬饒州永泰二年來𨽻池州偽呉順義初改為建德今復舊名  在縣北五十五里山上有石泉深十餘丈中有雲母可餌 石門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雙壁聳峙望之如門 舜井城在縣南四里舊傳帝舜南巡至此城梁武於此城立太原府隋廢今府中有舜井焉 印石在縣西北五里厯水㟁石壁峻拔舊傳許旌陽逐蛟至此岸崩其石崩處屹然成壁印石而去其石印篆文圎若馬蹄跡
  石埭縣東南一百里元五鄉本呉石城縣地呉志云韓當為石城侯遂置石埭場晉太康三年廢入宣城縣梁又置故輿地志云梁大同二年置石埭縣因貴池源有兩小石埭堰溪水遂以為名陳為隋滅廢遂以石埭併入南陵至唐永泰元年復置池州又析涇縣貴池界五鄉以置之 陵陽山在縣北三里按輿地志陵陽令竇子眀於溪側釣魚偶一日約得白龍子眀憐而放之後數年又釣得白魚割其腹中乃有教書子眀燒煉食餌之三年後白龍來迎子眀遂得上昇其溪環繞山足今有仙壇醮祭不絶 澄池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其山四面險峻上有澄水澈如鏡髙五百尺 埭其水在縣西一百七十里源從櫟山東流北三里至管口合流入石埭鄉與大其嶺水合流埭其水從石下流過徃來舟船至此並載拽船於埭上過 故鄣郡在縣東北二里輿地記云呉帝時屬丹陽景帝時改為古鄣郡晉太康三年置州城時帝杜皇后諱楊遂改為南陵縣綠山為名故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隋開皇九年
  銅陵縣北一百里元五鄉本漢南陵縣自齊梁之代為梅根冶以烹銅鐵庾子山枯樹賦云東南以梅根作冶地元管指法門石埭兩所隋升法門為義安縣又廢入銅官冶後改為銅官縣屬宣州皇朝割屬池州 梅根山呉録地理志云晉立梅塘冶今作鐵冶出青鐵其色特妙於廣州 縣南十里山出銅以供梅根監兼出銅礬礦逐年取掘送納 縣西南即古監之所
  東流縣南一百里三鄉本彭澤縣之黄菊鄉控帶江山唐會昌初建為東流場在古廢和城縣側大中四年移於今理偽唐保大十一年升為東流縣至皇朝太平興國三年割屬池州 厯山在縣東三十里西枕厯池上有堯舜二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四
  洪州
  洪州豫章郡今理南昌縣禹貢揚州之域星分翼軫春秋時吳地戰國屬楚秦為九江郡漢為豫章郡髙帝五年立呉芮為長沙王以豫章之地屬焉今南康廬陵宜春鄱陽潯陽臨川豫章盡屬豫章郡芮為長沙王兼得其地故漢書云衡山吳芮從百粤以佐諸侯伐秦有大功諸侯立為王項羽侵奪其地而謂之鄱君豫章太康中望氣者云豫章廣陵有天子氣故封愍懐太子為廣陵王領鎮將軍以鎮豫章後永興中懐帝遂以豫章王登天位東晉嘗置江州於此宋齊以後並為豫章郡隋平陳罷郡為洪州煬帝初廢州又為豫章郡唐武徳五年平林士𢎞置洪州總管府管洪饒撫吉䖍南平六州分豫章置鍾陵縣洪州領豫章豐城鍾陵三縣八年廢豫章南昌州來州以南昌建昌髙安三縣來屬尋省鍾陵南昌二縣入豫章貞觀二年加洪饒撫吉䖍𡊮江鄂等八州顯慶四年督袁鄂等州洪州舊領縣四永淳二年置新吳縣長興四年置武寜縣又督洪吉袁䖍撫五州天寳元年改為豫章郡乾元元年復為洪州
  元領縣四  今七
  南昌 新建新置 豐城 分寜 靖安 奉新武寜
  二縣割出
  髙安為筠州 建昌入南康郡
  州境
  東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千一百五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八百里取隨州路二千七百五里 東至吉州陸路五百二十里 東至衢州界千四百里 南至吉州界五百三十里西至潭州界隔山不通陸路取𡊮州至潭州總一千二百里 北至宣州一千七百里 東南至撫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袁州五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江州二百二十五里 東北至饒州水路四百四十里
  
  唐開元户一十五萬五千五百皇朝户主七萬二千三百七十客三萬一千一百二十八
  風俗
  豫章記云地方千里水路四通風土爽塏山川特秀竒異珍貨此焉自出奥區神臯處處有之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金鐵篠簜資給於四境沃野墾闢家給人足蓄藏無闕故穰歲則供商旅之求饑年不告臧孫之糴人食魚稻多尚黄老清静之教重於隠遁盖洪崖先生徐孺子之遺風
  人物
  徐穉孺子豫章南昌人太守陳蕃在郡惟設一榻禮之 雷次宗南昌人入廬山事惠逺𨼆退
  姓氏
  豫章郡五姓 熊 羅 雷 諶 章
  土産
  蠟 甘橘 葛布 絲布 梅煎唐開元二十五年都督韓朝宗以梅煎難得取乳柑代今並停
  南昌縣舊二十八鄉今一十四鄉漢南昌縣地屬豫章郡隋平陳改為豫章縣以郡名邑唐寳應元年六月改為鍾陵縣因山為名貞元中又改為南昌按豫章記云漢高六年大將軍灌嬰所築城有六門南二門一曰南門二曰松陽門又云昔松陽門有大樟樹高十七丈四十五圍枝葉扶疎庇䕃數畆先是樟樹並枯永嘉中一旦華茂晉以為中興之祥 南昌山在縣西三十五里高二千丈周迴三百里南昌建昌新呉三縣迤邐相接者呉王濞鑄錢之山時有夜光遥望如火以為銅之精光梁志豫章有銅山山中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又有洪崖先生鍊藥之井亦號洪崖山有石臼存 松門山在縣北水路二百一十五里其山多松遂以為名北臨大江乃彭蠡湖山有石鏡光眀照人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云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鶴嶺豫章記鸞岡西有鶴嶺昔王喬所降經過於此 風雨山豫章記山高水湍激著樹木因霏散逺灑如風雨數里中通洪崖先生井 上繚水西自建昌界入注水經云因其水經海昏縣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昏江分為二水風雨池在州西北七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記洪井北有風雨池在西山最髙頂四面山巖人跡罕到州有亢陽嘗祈有應 東湖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州城東有大湖北與城齊隨城迴曲至南塘水通章江增減與江水同後漢永平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興宗於大塘之上更築小塘以防昏墊兼遏此水令冬夏不復增減水清至潔而衆鱗肥美 官亭湖在州北水路三百四十三里湖西有官湖亭神能分風上下是以劉刪泛官亭湖詩云迴乗一派水舉帆遂分風孤石蒼波裏厈山苦霧中 擔石湖在州東北水路屈曲二百六十里其湖水中有兩石山有孔如人寄擔狀古老云壯士擔此兩石置湖中因以為名 龍沙在州北七里一帶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時見龍跡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北有龍沙堆阜逶迤潔白高峻而似龍形連亘五六里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之處 石頭渚晉太守殷羡建元中為豫章太守去郡人多附書一百餘封行至江西石頭渚岸以書擲水中呪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非是致書郵故時人號為投書渚 蛟井在縣西南四里俗號横泉井盖許遜除蛟為害之所 王喬壇按雷次宗豫章記西山中峰最高頂名鶴嶺即王喬控鶴經過之所壇在鶴嶺之側雲景鮮美草木秀潤異於他山山側有古控鶴鄉在縣之西八十三里 葛仙壇在州西北三十二里北小峰之下今山上色蒼氣鬱茂草秀木殊異於他處 徐孺子臺在州東南二里輿地志云臺在縣東湖小洲上郡守陳蕃所立 劉繇城在縣東北三十八里盖孫䇿略地於曲阿攻揚州刺史劉繇敗奔豫章築城自保今人號為劉繇城 齊城在州東陸路二十里又按輿地志云呉大帝太元二年立孫奮為齊王都城昌諸葛恪執政徙奮居於此 椒丘山在州北水路屈曲一百四十八里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建安四年孫䇿起兵破劉勲於得陽軍欲謀取豫章太守華歆所築也 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記云昌邑王賀既廢之後宣帝封海昏侯東就國築城於此 何無忌廟在州南水路五十里按晉書義熈六年安城郡公何無忌討盧循與循黨徐道覆相遇握節被害而詞不撓後人傷之故為立廟 梅福宅在州東北三里西接開元觀東西池書堂餘址猶存 徐孺子宅在州東北三里按洞仙傳云孺子少有髙節追美梅福之德仍於福宅東立宅 許子將墓在州南三里縣南六里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劭就劉繇於曲阿繇敗隨繇奔豫章中路疾卒因焚屍柩天紀中太守呉興沈法秀招魂葬劭於此桓伊冢晉䕶軍將軍江州刺史冢在州南十六里石闕存焉俯在道側 鄧粲冢呉興太守冢在州南二十九里 徐穉冢在州十里今號曰社 胡藩冢宋太守冢在州南十九里 土闕在縣南三里按輿地志云州城雙南角闕吳五鳯二年太守張俊築高四丈餘又按吳興記云豫章之闕高則長沙虎食人於潛開南門則新安虎為害歲月已久今無其址 應勝宫在縣西四十四里鸞岡西北洪崖先生舊宅之伏龍崗頂唐肅宗朝供奉山人太芝奏云有異立官以鎮之 梅福池一名風雨池梅福種蓮池福嘆曰生為我酷仕為我梏形為我辱智為我毒於是棄南昌尉去妻子入洪崖山得道為神仙代有人於玉笥山中逢見今西山有梅君壇南昌開元觀有梅君堂焉 龍沙廟即西漢末太守賈萌也萌與安成侯張普共謀誅王莽普反王莽收萌而殺之時人感嘆故為立廟祭之 十二真君宅許真君陳真君施真君周真君並居南昌縣水西敦孝鄉號游帷觀是也許真君亦游帷觀側鍾真君在南昌縣䝉牙江號丹陵觀彭真君在宗華觀黄真君在今祈仙觀甘真君豐城縣飛皇觀曾真君豐城縣貞陽觀時真君在游帷觀吳真君分寜縣吳仙觀
  新建縣西二里十二鄉南昌縣地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割南昌水西十四鄉置新建縣仍於州城升平里故為將林仁肇私第充縣𪠘署
  豐城縣南一百三十里元十六鄉今十八鄉漢南昌縣豫章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後漢建安中初立富城縣於富水之西因以為名至晉太康元年改為豐城縣移於豐水之西乃以為豐梁大通二年分立廣豐新安二縣又分廬陵之興平臨州之新建等二縣立西寜己巳二縣合其縣立為巴山郡其郡古跡在撫州崇仁縣巴山之北陳初又廢西寜入巴山郡廢新安入廣豐郡巴山郡猶管五縣至光大二年移巴山郡於廣豐縣西二里獨瀦水南岸築立城郭居焉隋開皇九年廢巴山郡又併豐城縣入廣豐縣總屬撫州其廣豐縣先城池乃廢巴山郡隋諱廣改豐城縣復廢於大業二年𨽻洪州十三年隋季板蕩林士宏等毁城邑遂仍廢焉唐武德五年復立豐城縣 始豐山在縣南七十五里即神仙三十七福地之一 故豐城豫章記云吳末時恒於此有小赤氣見於斗牛之間占者以為吳方興唯張茂先以為不然雷孔章謂為寳物精在豫章之城遂以煥為令至縣掘獄地深四丈得玉匣長八尺得二劍並有刻題一龍泉二太阿其日牛斗間氣不復見矣煥留一其一進與張華華歎曰莫邪何復不至雖然天生神物似不相離終當會合華遇害劍飛入襄城水中煥死其子嘗以自隨後為建安從事經淺瀨溪劍忽於匣中躍出入水則為龍遣視之二龍相隨而遊焉 豐水在州南陸路一百八十里自置城東南坏山所出也
  分寜縣西北六百里舊六鄉今十六鄉武寜縣地按邑圗云本當州之亥市也其地凡十二支周千里之内聚江鄂洪潭四州之人去武寜二百餘里豪富物産充之唐貞元十六年置縣以分寜名之 旌陽山在縣東一里獨立峻秀烟雲迴異旌陽許真君曾遊故以為名鷄鳴峰在縣西五里青嵐峭絶上無人跡每聞鷄鳴狀若天鵾之𩔖古老相傳是名鷄鳴峰 幕浮山在縣西二百九十里高一千餘丈周迴一百二十里按吳書云劉表從子磐為冦以艾西吳乃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諸將拒磐於此山置營幕乃以名焉 血樹山在縣西南二百八十里與潭州劉陽縣分界山多血木故以為名 鹿源山在縣西八里與瀑布水相去一里源上有九峰高聳峭直宛轉迴顧勢似相揖古老相傳昔有仙人嘗乗白鹿出入其間故以為名 瀑布水在縣西七里其水從雞鳴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上飛流直下三十丈餘 修水在縣南二百二十歩按酈元水經修水艾縣南東流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一百二十里入彭蠡湖是也 鸖源水在縣東北七十里冬夏不絶田疇賴之嘗有羣鶴飲集故時人相傳呼為鶴源 冷煖二水在縣西三百八十里黄龍山下冷煖二泉同出相去數尺 石柱在縣西南二百里郁江口風俗相傳呼為山南神石周迴二百五十歩四面如削成柱下有神頗有靈驗 西平縣故城在縣西二百九十七里按漢書云鄧通西平人即此縣也隋省 西安縣故城在縣西二十里按古今志云漢獻帝建安中置隋開皇元年廢 古艾城後漢劉陵豫章艾縣人陵為侍中車駕出祠南郊上升輦欲卧陵跪曰陛下為萬乗主升車不正立雖早欲寢不當上為天地靈所鑒下為萬姓所觀耶上有愧色曰敬受侍中之言人為立祠 石侯祠在縣西一十五里石高峻仰之眩目云廬君之弟所理也搜神記曰武寜縣有女戴氏久疾出覓藥見一石立似人形禮之曰汝能令我疾差吾當事汝因感夢曰吾當佑汝寤而遂差因立祠今猶存焉
  靖安縣西一百六十里元五鄉建昌縣地唐廣明之後草冦侵掠本州以靖安孝弟兩鄉去縣稍逺乃此置鎮至偽呉乾貞二年升為場唐昇元年中改為縣取靖安鄉以實焉
  奉新縣西一百五十里舊九鄉今十鄉漢南昌縣地後漢靈帝置新吳縣隋平陳又廢永淳二年又置偽唐割據江南改為奉新縣 藥王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山上有藥王廟因以名之其山盤險而上及其頂平濶二十里其中有湖水澄深無㡳湖岸四時花木芳濃風景異於他處 大雄山山有吳猛修道處此山雄傑葱秀不與羣山隣因以名之在縣西二百一十里也 華林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昔浮丘公隠居之所今南峰號為浮丘嶺呉猛於此山立壇基址臨道其山三峰竦峻高險危秀周迴百里 馮水漢因遷江東馮氏之族於海昏西里賜之曰馮田水因名之 藏溪橋在縣西二十里長五丈五尺許遜斬蛟之所其蛟入穴遜以片石書篆文鎮穴口今現在 陽鳥橋在縣東三十里連綿五橋相續横截川源嘗有羣鳥栖集此側是村館俱名陽鳥而橋亦名之 太史城在縣西四十里後漢末太史慈創置周迴三里西南有城角東南有盤山北枕江水其地險固基址尚存 余城在縣西一十五里梁書云干慶入洪州建攻新呉縣余孝頊起兵拒之因築此城周迴三里一百五十步
  武寜縣西北三百六十里元十鄉古西安縣也後漢建安中分海昏縣立西安縣至晉太康中改為豫章宋書王僧綽封豫章侯即此縣陳武帝初割建昌豫寜艾永修新呉等五縣立為豫寜郡屬江州隋平陳廢郡置洪州因廢豫寜郡割艾永修新吳豫寜等入建昌並𨽻洪州為總管府至長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寜景雲元年又改豫寜寳應元年以犯御名改豫章後為鍾陵豫寜依舊為武寜 故吳真人宅晉呉猛字世雲晉書藝術傳云吳猛者洪州武寜縣人也六嵗有孝行夏月未嘗驅蚊恐其去已而噬親也年四十邑人丁義始授其神方因還洪州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畫水而渡觀者異之庾亮為洪州刺史嘗遇疾聞猛神異迎而問已疾如何猛辭以算盡請具棺服旬日而終未及大斂遂失其處識者以為亮不祥之徴亮疾果不起
  筠州
  筠州理髙安縣今州城即漢之建城縣屬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安撫使李大亮宣慰江南乃於此置靖州復析建城縣置望蔡宜豐等縣以𨽻焉仍改建城縣為髙安縣至七年改靖州為米州又改為筠州以地産筠篁為名八年州廢其望蔡等縣却還髙安偽唐保大十年再置筠州髙安上髙萬載清江等四縣
  元領縣五 今四
  髙安 清江 上髙 新昌
  一縣割出
  萬載入袁州
  州境
  東西四百八十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未有至二京及長安里數 東至洪州一百五十里水路二百四十里 西至潭州四百三十里南至吉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洪州奉新縣一百
  五里 東至洪州豐城縣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洪州南昌縣一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洪州武寜縣五百九十里 西南至袁州新喻縣三百二十里户
  唐開元長慶户載洪州籍皇朝户主二萬九千三百九十六客一萬六千九百三十三
  風俗
  與洪州同
  人物無
  土産
  貢南燭子 南燭花 出調露 黎源茶 薯藥牛尾狸 黄雀兒鮓
  髙安縣舊二十九鄉今十一鄉本建城縣雷次宗豫章記云漢髙祖六年置隸豫章以其創建城邑故曰建城後漢靈帝析建城置上蔡縣顧野王輿地記云汝南上蔡人分徙於此孫吳又置陽樂宜豐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以上蔡人思本土改為望蔡縣又陽樂縣因改為康樂縣隋開皇九年廢望蔡康樂宜豐縣歸建城唐武德五年於此立靖州又以建城避太子諱改為髙安七年改靖州為米州又為筠州八年廢望蔡等縣遷髙安偽唐再置筠州為郭下縣 羊山宋永初山川記縣西有羊山山上有燃石黄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熱若炭以鼎置上烹煮可熟又曰艾縣有熱泉泉如湯以生物投之即爛 敗伏山在縣南一百一十里古老相傳陳武帝自下勝敵轉戰至此山北又破敗伏軍百姓思之因以為號 八疊山在縣西北去縣三百二十里其山盤曲疊嶂縱横斷而復興因以為名 米山在縣北四十里山有神靈能興雲雨著在祀典嵗時祈禱 蜀水在縣北三里按漢地理志云蜀水源出縣小界山東流五百九十里入南昌縣與漳水合耆老傳云仙人許遜為蜀旌陽縣令具竒術晉末人皆疾癘多徃蜀詣遜請救遜與器投水入上流疾者飲之無不愈也邑人敬其神異故以名水又舊圖經云顯慶四年漁人於蜀水江中網得一青石長四尺濶九寸其色光潤異於衆石懸而擊之内有清音鳴聲清越都督表送納於瑞府 豐城縣在州西一百五十里天寳鄉其縣吳大帝自上蔡縣分置唐武德五年改建城為髙安分置靖州並立縣八年廢州及縣有古城在 陽樂縣城在州西北八十里義鈞鄉吳大帝時始於上蔡縣分置唐武德五年屬靖州八年廢 謝山在縣西北一百里則謝真君上昇之處竒峰怪石丹竈履跡猶在上有真人祠禱祈皆應康樂縣故城在縣東北四里宋武二年封臨川内史
  謝靈運為康樂侯就第即其地也其城外周迴山川謝公無不遊宴有書臺石硯猶存 敖嶺在縣北三里敖真人得道之所有敖真人煉丹之跡在 祈仙觀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晉元康六年道士黄轉全家上昇之宅清江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三鄉本吉州蕭灘鎮偽唐升元年中以其地當要衝升為清江縣以大江清流為名仍析髙安之建安修德兩鄉吉州新淦之弋陽以實焉上髙縣西一百里五鄉本髙安之上髙鎮以地形髙上改曰上髙偽唐昇元年中立為場保大十年升為縣以隸筠州
  新昌縣西北百八十里七鄉本髙安縣管古宜豐地監歩鎮皇朝太平興國六年以髙安縣見管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二户今分太平等七鄉計四千七百九十六户於此置新昌縣從轉運司之奏請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七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五
  饒州
  饒州理鄱陽縣先是鄱陽郡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楚境後迭屬吳楚史記楚昭王時呉伐楚取番是也秦併天下為鄱陽縣地屬九江郡漢為鄱陽縣屬豫章郡郡即吳芮為番君時所築淮南王安陳伐閩越之利上書云越人欲為變必先由餘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餘干今屬邑也後漢建安十五年吳張昭孫韶吕範顧雍等議以鄱陽土廣人殷請分置鄱陽廬陵二郡按初理於鄱陽故縣後徙理吳芮故城即今州也厯晉宋齊不改梁天監中置吳州陳初又廢之復為郡隋平陳罷郡為饒州從江州總管千金公權璋所請也按徐湛鄱陽記云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饒衍遂加食為饒今郡國志又云以山川藴物珍竒故名饒隋大業三年州廢復為郡唐武徳四年平江左置饒州領鄱陽新平廣晉餘干樂平長城玉亭弋陽上饒九縣七年省上饒入弋陽省玉亭入長城餘干二縣八年又併長城入餘干并新平廣晉入鄱陽天寳元年改為鄱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饒州
  元領縣五
  鄱陽 餘干 浮梁 樂平 德興
  州境
  東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三千里 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長安三千一百三十里取随州路二千七百里 東至衢州九百九十二里 西至洪州擔石湖中流為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江州三百七十里南至撫州四百二十里 東南至衢州須山縣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洪州南昌縣城子橋為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江州三百七十四里 東北至歙州七百九十五里
  
  唐天寳户四萬八百九十九皇朝户主二萬二千八百五客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三
  風俗
  與江州同
  人物
  賈義豫章鄱陽人為侍御史
  土産
  麩金 銀 銅 茶 簟
  按郡國志云鄱陽之上出金坡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麩亦生銀苗於山中
  鄱陽縣元十九鄉本畨陽也漢書英布敗於會稽遂南走渡江為長沙哀王所誘至鄱陽鄱陽人殺之于兹鄉又云漢遣别將追殺之鄱陽漢書地里志云番陽屬豫章郡莽曰鄉亭後漢加邑作鄱陽字 石印山吳志云大璽元年鄱陽言厯陵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洲渚吳九年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按江表傳云厯陽有石山臨水髙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駢羅穿中色黄赤俗相傳謂之石印又云石印封𤼵天下當太平下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詔遣使以太牢祭封以印綬拜三郎為王 龍虎山二山相對連信州界乃張天師得道之所 敷淺山一名博陽山禹貢曰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仙鶴山在縣南八十里其山上有三峰峰有湖春冬不竭衆鳥翔集中峰古觀壇地髙三丈松竹森聳古老相承是張道陵學道處其山今立仙鶴壇舊曰鵠鳴山天寳六年改名仙鶴山 堯山在縣西路三十里鄱陽記云堯山堯九年大水人居避水因以名或遇大水此不沒時人云此山浮 閣山在縣南一十里鄱陽記云山上有祠堂舊傳云昔太守毛祐之巡境宿於山下夢見一人自稱楚王陳涉遂興造樓閣因以此為名其山有仙人白子髙壇兼祠宇云曾有猛獸一睅目恒依此祠不為人害 仙閣山有投龍壇仙人白子髙舊址南對北溪水天寳元年制曰古來得道昇仙遺跡尚存迄今祭祀不絶 大雷岡在縣東七十里鄱陽記云後漢雷義字仲公所居小雷岡在大雷岡側鄱陽記云晉雷煥所居之處 清潔灣在縣東南七里鄱陽記云隋開皇中太守梁文謙莅官清潔取此水灣以自供後人思其徳號為清潔 白沙在縣西水路一百二十里白沙如雪因以為名 蠙州在縣南二十五里溪中有蚌出珠鄱陽記云貞觀年中因雨雹乃有蚌出珠百姓採之不空其水平淺可涉 懐蛟水在縣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際有潭徃徃有蛟浮出時傷人馬每至五月五日鄉人於此江水以船競渡俗云為屈原禳灾郡守懸綵以賞之刺史張栖貞以人之行莫大於孝懸孝經標竿上賞之而人知勸俗競謂懐蛟水或曰孝經潭 鄱江水自當縣浮梁樂平餘干等城三縣合為鄱江經郡城南東過都昌縣入彭蠡湖 黥布墳在縣北一百六十里按漢書漢髙祖殺布於此其墳髙三丈八尺 螺洲一名鼈洲在舊縣東三里鄱陽記云呉太平二載大饑猛獸害人孫權使趙達占之曰天地山川如人四體患衂灸脚其疾即愈而鄱陽水口暴起一洲形如鼈可食此郡風氣宜祀以太牢掘其背掘處今猶存焉 文翁宅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基址具存東帶鄱陽北連溪水西接望夫岡有井清澄隴前栽桐樹文翁少好學景帝中除蜀郡太守其教化大行自此蜀人好文 栁公樓在城西北角即梁栁渾為鄱陽守創凭眺顯豁實江國之勝景唐大厯中第五琦以為望歸樓貞元十九年李吉甫復其名曰栁公樓循舊跡也觀魚臺在州西門外鄱陽記云畨君至此觀魚下有池濶九十步内有步馬埒又名落照池 吳臣廟在郡郭内縣北一里有廟神與閩越王無諸同坐梅鋗配享漢書云臣即呉芮子成王也鄱陽記云有長沙王芮之孫二廟梅鋗配享此廟近代來芮廟久逺遂祭其子 故鄱陽縣即吳芮所居之城也在彭蠡湖東鄱水之北廢廣晉縣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武德五年安撫使李大亮析鄱陽北界𨽻入江州至八年安撫使韋季武并入鄱陽 廢鄡陽縣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按鄱陽記云漢髙祖六年置宋永初二年
  餘干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舊二十鄉今十二鄉本越勾踐之西界漢為餘干縣漢書貨殖傳譬猶戎狄之與於越不相入矣韋昭曰於越今餘干縣勾踐之别名也古謂越地曰餘干 餘干山按舊經其山曲轉相向狀如羊角天寳六年勅改為餘干山 玉馬山自撫州南城縣入臨川縣凡厯三邑分一支入當縣山下有白石如馬俗號白馬山天寳六年改為玉馬山 族亭湖在縣西水路八十里湖中流分當縣及南昌縣二界按鄱陽記云後漢張琦封亭侯因此為名 鄔子港在縣西北二十里餘干江水之一支水口即為擔石湖也 餘干水漢書地里志云餘水北至鄱陽入湖漢也本自信州貴溪縣流入 興業水一名安仁港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發源自貴溪縣西漏石村經縣過合餘干江水港中有崩崖横石縣水千仞湍走浪激聲合風雷其舟檝所厯少有章程或篙工失手差以毫釐則人墜諸泉舟破於石然其居人賴其膏澤之利首冠一境焉溉田一百二十頃 干越渡在縣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時不絶太中元年縣令倪衍置浮橋 干越亭越絶書云餘大越故界即謂平越也在縣東南三十步屹然孤挺古之逰者多留題章句焉 白雲亭在縣西南八十步旁對干越亭而峙焉跨古城之危瞷長江之深隨州刺史劉長卿題詩曰孤城上與白雲齊因以白雲為號仙人城在縣東南二百里其城皆峭壁危石亭上宫殿倉廩厯厯可見 琵琶洲盖江山抱迴積沙而形狀如琵琶焉 安仁故城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按鄱陽記云晉永嘉七年分餘干置興安縣㝷廢焉陳天嘉中復於興安故地置安仁縣至隋開皇九年復廢併入餘干今故城猶存 越女墓在縣東北一里鄱陽記云越王女葬於此也
  浮梁縣東北二百十里舊十二鄉今十二鄉本漢鄱陽縣地今置在昌水之北號曰新昌武德二年析鄱陽東界置新平鄉其後廢以新昌為縣因鄉名焉其年二月又移置在新昌江口西岸正東臨江有齊安平王祠地當江衝前後縣宰多不得終秩開元二十四年以鄧□為新昌縣令州縣有不穏者任其便改因移於舊縣城正北一百步天寳元年改為浮梁縣按郡國志云斯邑産茶賦無别物 石藏山在縣西六十里徐諶鄱陽縣記云中有鍾乳十數穴 吳芮舊居今有廟在縣東北六十里鄱陽記云鄱陽源水吳芮所居之處人祭之立其祠堂東有石澗深三尺鄉人將牲牢告啟擊鼓三通其水衡出大流隨用並足因名 一堆沙在縣東北五十里其形狀如覆船鮮浄特異鄱陽記云每年豐稔其沙即如舊若沙移向岸即年歉古來相傳以為驗 新昌廟在縣東一百八十步四面連山淮川合流入新昌鄱陽記水口有廟百姓祭之有興元道士屈蘭子擬燒此木人遂棄於急水曰逆流上吾為立廟其木人流上遂立廟為平安王祭之 廢新平縣在州東三百三十里李大亮析鄱陽置常季武併入鄱陽至開元四年刺史韋玢於其縣置新平縣今廢
  樂平縣東一百四十九里舊十九鄉今十七鄉後漢東安縣也雷次宗豫章記云漢永元中置縣在銀城即今邑之東水路三百二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陳天嘉元年嘗廢唐朝建立亦在銀城後因歙冦程海亮剽掠兼山勢險峻壠地髙下權以常平水口置為樂平縣 樂安江源出縣北扶餘嶺合餘干水入又有明溪銀溪石吳溪並流合樂安江 吳溪山在縣西北山有石室東西七十步有石鼠石人等現在 樂平山在縣西三十八里按鄱陽記云其山有石似墨山天寳六年勅改為樂平山 乳泉山在縣北六十六里内有石如硯山西出乳泉舊石硯山天寳六年勅改為乳泉山 汰金洲在縣西十五里平沙臨水先有麩金開元以後廢又有五里水口亦出麩金
  徳興縣一百八十里三鄉本饒州樂平之地有銀山出銀及銅總章二年鄧逺上列取銀之利上元二年因置場監令百姓任便採取官司什二税之其場即以鄧公為名𨽻江西鹽鐵都院至偽唐昇為德興四面皆水鄧公山在縣北六里本名銀山因鄧逺為鄧公場儀鳯二年祭山山頺陷焉按開元記云總章二年邑人鄧逺經刺史盧元儼陳開山之便㝷為山陷後人立鄧公廟石虹山鄱陽記云山石室中有石砥平如牀可容數
  百人旁列石障如屏風篆書為八十三字有横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若虹霓焉因名石虹山 洪崖山按舊經云古老相傳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列仙
  洪崖子也山之陽有洪崖寺山中有洪崖壇每旱祈
  於此焉
  永平監
  永平監本饒州鑄錢之所偽唐立為監皇朝平江南因之不改
  信州
  信州上饒郡今理上饒縣禹貢揚州之域厯春秋戰國迭為吳楚之地秦并天下為畨縣地漢為豫章郡之鄱陽縣厯代不改上元元年正月江淮轉運使元載奏以此地邑州夐逺闗防襟帶宜置州州東南五十里即饒州弋陽縣進賢鄉永豐里可置一縣以永豐為名兼割饒州又弋陽置衢州之常山玉山建州之三鄉撫州之三鄉固當迤邏相望自然無虞制曰可賜名信州以信義所稱為郡之名
  元領縣五 今四
  上饒 弋陽 玉山 貴溪
  一縣直屬朝廷
  鉛山
  州境
  東西五百四十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六百三十四里取隨州路三千二百五十里 東至衢州二百五十里 南至撫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饒州陸路五百里西北至建州五百四十里
  
  唐元和十道要畧户二千三百五十皇朝户主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客一萬二千四百八十六風俗
  與饒州同
  人物無
  土産
  貢金 銅 青碌 空青 鉛 銀
  上饒縣十六鄉本秦番縣界兩漢為鄱陽縣漢書地理志云屬豫章建安中吳立為鄱陽郡隋開皇九年罷郡置饒州梁載言十道志云以其山鬱珍竒故名也漢書地理志云鍾陵出黄金又云鄱陽縣武陽鄉有黄金采顔師古曰采者採取金之處也按鄱陽記云界内之山出銅及鉛鐵者有玉山及懐玉山梁氏所謂山鬱竒珍盖此𩔖也今州古縣城跡開皇中所廢上饒城也所謂上饒者以其旁下饒州之故也乾元元年始置縣 銅山在永豐故縣南四十五里其舊銅山西連鶴山下有天井廣一丈餘井有倒懸石可四五丈如蓮花覆葢其水碧色莫測深淺春夏不增減天欲雨即有白霧上騰鄉人以為驗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又名丁溪山先任百姓開採官收什一之税後屬永平監今廢 靈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亦曰靈鷲山盤亘十餘里絶頂有葛仙壇丹灶石臼石硯石几在焉天寳中勅投龍於此溪中 雙門嶺在永豐故縣東北二十五里雙峰如門號為雙門連延入衢州須江縣界 南巖在縣西南一十里巖傍巨石儼然北向其下寛平可坐千餘人本名盧家巖時人呼為南巖士女遊賞之地 呌石在州西九十里巨石枕江有數十穴亦如口古老相傳云織女失纓九石不能上石呌大琛山其勢似遏流其纓乃上元和十年觀察推官許堯佐徃來過此因為文叙之名曰走石説刋之於石置於呌石之側 纓績石在州西九十里孤石圎聳獨在潭中髙十餘丈如績麻纓焉 上饒江出懐玉山分流兩道一東入衢州常山縣入浙江一西南流從玉山縣過合淪溪 石黄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出燻黄石人或採之煉為丹藥 石橋山一名月巖在縣西三十五里山中壑穴猶虹矯然外窺如晝逺望如月雖天台石橋不足以比昔有人見白鹿遊其上至亢陽橋上雲生靄然而雨 廢永豐故城本饒州弋陽縣進賢鄉永豐里也乾元元年正月與州同時置永豐縣故路通閩川越客擔荷麏至元和六年廢縣併入上饒 靈山石人先無廟貌自貞元六年禮部侍郎劉太真典郡其年亢旱禱雨足因出俸錢立廟 陸鴻漸宅在縣東五里郡國記云陸羽字鴻漸居吳興號竟陵子居此號東岡子
  弋陽縣西一百里十二鄉本餘干縣地屬豫章郡後漢建武十六年車騎將軍李愔封為赭亭侯食邑於此築城立亭焉建安十五年孫權分鍾陵置鄱陽郡又置葛陽縣於赭亭之地以城在葛水之北故名隋開皇九年廢上饒入葛陽逾年縣失印風俗以為不便表請移於弋陽縣以地居弋江之北為名 九子石在弋陽水岸間相去數十步石形如卵 蓮鑊鄱陽記云弋陽嶺上多穴巖宋元嘉中有人見其巖内有三鐵鑊可容百斛中生蓮花他日徃㝷不知所在 錢倉鄱陽東大山有一石臨水如廪髙數丈號曰錢倉户如六尺牀晉太和中有釣人從户過遇石開其錢自出因收得四錢 葛仙觀在縣東二十里梁大同三年置隋末廢按鄱陽記云葛元得道弋陽縣北黄石山古壇是也 葛仙公在縣東十五里葛元居此求仙山有石橋長二十步有𢷬藥石臼旁有石井水甚美天寳七年勅置壇灑掃 仙人城在縣東四十里山峰壁立髙五十丈形如層城羣仙之室上有池水清冷與𢷬藥山相對 仙人石橋在縣西南三十里按鄱陽記云寳豐山有石亭髙七十餘丈傍有石榜橋長五十丈廣二丈其山平正古老云是仙人鑿石搆橋之處 隠士石室在縣南六十里按鄱陽記云有隠士張氏琢石為室形如囷時郡守鄢陵庾翼欲表薦之𨼆而不見故號𨼆士石室 葛溪水源出上饒縣靈山過當縣李誠鄉在縣西二里昔歐冶子居其側以此水淬劍又有葛元家焉因曰葛水 弋溪水源出上饒縣靈山西南從當縣太平鄉過在縣東二十里水口有大石面如鐫為弋字 信義水源出建州邵武縣從當縣太平鄉過其水出礦石鍛者求之
  玉山縣東北九十里十八鄉按縣圖云本漢鄱陽縣界衢山之西鄙也以其懐玉山故為稱然他山合沓峻嶺横亘溪谷皆邃牙分其流雖步通三衢而水絶干越千峰萬擁隈隠不可得而虞也自陳隋以來此為巨奥證聖三年分衢州常山須江二縣饒州弋陽縣共二十鄉為玉山至乾元元年隸信州 上干溪水出縣東五里源出懐玊山舊記云溪元乾淺秋冬不通舟船故名乾溪或謂干字誤也又漢書地理志云餘干縣以水為名本越勾踐之西界也韋昭云干越今餘干之别名也謂此為上干或以餘干之號即因此是也 懐玉山在縣東北三十里玉山溪流𤼵源於此西流上下淪溪沙溪三水合流名曰上饒江
  貴溪縣東二百里元十鄉本漢豫章郡餘干之地今在弋陽餘干兩縣之間自北以西地相去濶逺山水迴合羣盜潛藏舟行船泝人不自保寖以成俗久而逾逺元嘉元年就貴溪口置貴溪縣即今理也 王表巖在縣南二里昔有王表率村閭數十家於此巖避亂竟免難洞穴竒絶可容一百餘人曾有僧道開創林穴栖泊巖中佛寺已毁今有招真觀存 馨香巖在縣東五里舊名腥臊巖鄱陽記云昔術士許旌陽斬蛟於此巖下緣此名焉又以板塞巖口㝷蛟潜通洪州横泉井每至天景澄霽見水底板木存焉後惡其名遂改焉 五面石在縣西南七里山東面連接弋陽縣鐵山南屹然却立最為孤峰削成五面凡有登臨者泛貴溪而入至懸處扳蘿而上可坐數百人 貴溪山在縣南二十里傳云鬼谷先生學道之所有五花磚遶壇存焉四面孤懸積翠巖在縣西南六十里昔有羽客張鎮棲止此山
  每與仙人接麻姑為期竚望於此故號望姑山 象樓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兀然獨聳如樓閣之狀古名石樓山天寳六年勅改為象樓山能興雲雨其山四面懸絶龍虎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兩山相峙山峰屹然
  狀如龍虎當溪中流 石鼔在縣西五十里有石狀如鼔聳出山嶺耆舊傳云鼓輙自鳴兵氣之兆也 石堂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數百人臨貴溪水源古老傳云是鬼谷先生石堂 竹溪水在縣西二十里自縣北從歸化南流出縣西上源數十里皆生苔竹苔痕㸃暈狀如篆琢玉幹直可為杖水旁山嶺幽映堪為賞玩溪岸竹樹䝉宻因為名焉水入餘干縣 貴水在縣南二里源發於據嶺西流入安仁港
  鉛山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今三鄉按上饒記云出銅鉛青碌本置鉛場以收其利舊在寳山偽唐昇元二年遷置鵞湖山郭水西鄧田坂即𪠘署也至四年於上饒弋陽二縣析以為場後升為縣皇朝平江南後直屬朝廷 鉛山在縣西北七里又名桂陽山舊經云山出鉛先置信州之時鑄錢百姓開採得鉛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貞元間置永平監其山又出銅及青碌又有寳山連桂陽山出銅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六
  䖍州
  䖍州南康郡理贑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吳地戰國時属楚秦属九江郡漢髙六年使灌嬰畧定江南使為贑縣立城以防趙佗今州西南益漿溪故城是也及封黥布為淮南王分江南置豫章郡贑縣属焉後立吳王濞時地亦属焉漢地理志贑縣属豫章郡後漢書云興平二年分豫章置廬陵而贑縣属焉又吳志云孫皓立廬陵南部此地属焉晉大康三年平吳改廬陵南部為南康郡是也東晉永和五年太守髙珪置𨛦城於章貢二水之間義熈七年徙於贑水東梁承聖元年復於章貢間即今城是也宋為南康國梁陳皆為南康𨛦隋滅陳改為䖍州以䖍化水而名煬帝初州廢為南康𨛦唐武徳五年平江左置䖍州天寳元年改為南康郡乾元元年復為䖍州後唐長興二年升為昭信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九 今十三
  贑 安逺 雩都 䖍化 南康 大庾 信豐瑞金 石城 上游新置 龍南新置 興國新置會昌
  州境
  東西八百七十里 南北一千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三千三百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五百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四千一百二十五里取隨州路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東至汀州一千二百里東至建昌隔越黄土嶺總一千八百二十里 南至循州隔越參溪石嶺總一千五百里 西至彬州一千一百里 北至吉州四百二十里 東南至潮州一千五百六十七里 西南至韶州隔大庾嶺陸路五百五十五里水路七百六十八里 西北至吉州三百六十四里 東北至撫州一千一十里
  
  唐開元户三萬七千六百皇朝户主六萬七千八百一十客一萬七千二百七十六
  風俗
  與吉州同
  人物
  唐鍾紹京䖍州贑縣人性孝小時得𤓰菓先進二親工書直鳯閣為苑總監從𤣥宗平内難其夜拜中書侍郎至中書令
  土産
  鉛 糖 竹梳箱 蜜梅
  贑縣舊十三鄉今六鄉本漢舊縣也属豫章𨛦吳録地理志属廬陵郡晉太康地志属南康郡因水以為名䖍州圖經章貢二水合流為贑其間置邑因為贑晉太康末洪水横流忽有大鼓隨波而下入葛姥故城衆力齊曵蹲而不動卜於其地置縣吉遂徙以就焉宋昇明初移置贑水東三百歩梁承聖初又遷贑水南陽平陳罷南康即為䖍州縣西仍為州郭貞觀中徙於今理 贑水貢水首受雩都縣之章水自南康縣界二水雙流至縣合為贑水從縣北一百九十二里北入吉州太和縣界 黄唐山在縣北一百六十三里輿地志云山右六里有石室口方八尺如數十間屋上通天窻下有方榻有二石人巾櫛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時有車馬跡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繁茂水石幽絶蓋靈仙窟宅也山下居人每丙日輙聞山室有笳鼓簫樂之音鄧徳明記云有石子如彈圓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復見他日復有其山獨立髙一千三百丈相傳以石室呼為黄唐廟 赤石山唐天寳六年勅改為玉房山在縣東南二十四里南康記云大石連聳燦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瓊室耆舊相傳云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稱安道士者不知何人披巾服褐棲此山中數十年忽失所在其後有人時復見者 玉石山在縣北四十里其石色黒唯一片鮮白如玉因為名又南康記云有漁父姓瞿釣於下忽見二年少皎若玊人相謂曰别此來石長殊駛石上有冬桃樹及石杖或云昔有人引杖採桃子晉杖今猶存焉 螺亭石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有大石臨水號曰螺亭按南康記云昔有貧女採螺為業與伴侣暮宿此亭忽夜中聞風雨之聲見衆螺張口亂嘬其肉伴侣驚走貧女乃死明往視之但有骨因報其家遂殯木濱其冡化為巨石螺殻無數號曰螺亭石山 覆笥山在縣東北百四十三里輿地志云山上有石井通泉口廣一丈高七丈中有石笥貯玉牒云是王孝子所著書山上有平湖湖中有石雁耆舊相傳云秋雁銜蘆春鴻遵渚則飛鳴頡頏若候節焉 上洛山在縣陸路九十里中有石墨可書又按輿地志云䖍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𩔖也形似人語亦如人分明近則蔵隠能砍杉枋聚於高峻之上與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關者前署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尋來取物下枋與人隨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 龔公山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其上竒峰翠巚前後連延蘿木泉石左右襟帶昔有隠士龔亳棲此因以名焉 馬脊岡在縣北陸路四百里南康記云傍山臨水形如馬脊上有臺榭遺蹟云是陸賈説尉佗行次所止 貢水源出雩都縣新樂山從東南流入縣界徑州西北流八十里至縣郭東北二十里與章水合流 章水源出大庾縣界聶都山從南康縣東北流合西扶良熱等水流三十里入縣郭與貢水合焉 龍翕穴在汶山觀東二百歩即縣東二十六里昔有女道士丘氏於此中峯樹下白日昇仙 儲潭祠在縣北二十里南康記云晉咸和二年刺史朱偉率兵赴江州討蘇峻行至此山忽有神人曰余嘗弋釣於此百餘年帝以我司此山水府君幸能為立祠宇當有報焉偉即為置廟山下江山迴洑濬而成潭故名曰儲潭居廟及至建業果有功百姓祈禱於今不絶 空山祠晉咸康五年太守庾恪於山西麓中建立神廟厯代祈雨最有靈應按郡國志云空山在縣南山多材木果食物一郡皆資此山雖名空山其出物百倍於他山葛姥祠在縣東北五里輿地志云葛姥者漢末避黄
  巾賊出自交趾資財巨萬僮僕數千於此築城為家沒後有靈異人立祠祈禱 路嗣恭生祠在縣南三里唐大厯九年嶺南將軍舒晃反嗣恭統五嶺兵討斬晃於嶺南師之所處人不疲勞為置生祠以顯遺愛
  安逺縣南七百里舊三鄉今五鄉梁大同十年置安逺縣隋開皇中廢其後雩都縣以地僻人稀每有賦徭動逾星歲建中三年勅史路應奏請祈雩縣三鄉并信豐一里再置 歸美山在縣西南三百里髙一十四文南康記云山四面險峻自然有石城髙數十丈周迴三百歩又有石峽左右髙五六十丈迥若雙闕其勢入雲有古石室色如黄金號為金室有鶡鳥形色鮮潔自愛毛羽其隻者或浴監水向影悲鳴自絶山頂有杉枋數百片髙危懸絶非人力所及焉 欣山在縣南四十里其山一十二面髙五百丈山有蓮花池水及石室石牀橘樹異竹一水南流入循州雷鄉縣 安逺嶺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 亷水源出欣山連東北流去縣西北五里與縣前上林水合流古傳飲此水令人亷潔因名亷水 安逺水源出欣山在縣東南八十里水南流入循州雷鄉縣
  雩都縣東一百七十里舊十二鄊今六鄉本漢揭陽縣属南海郡雩水出縣北二十里雩山水西南流經縣前章水合流雩都即漢高帝六年使灌嬰防趙佗所立縣也縣在郡城東四里地名東溪漢属豫章郡吳立廬陵南郡晉立南康郡始為属縣陳永定初遷於太昌村隋大業中復還故郡城旋值䘮亂為林𢎞所陷唐武徳初年冦平又移歸太倉村貞觀中暴水為患安撫大使任懐玉奏請置於南康古郡即今縣城 雩山在縣二十五里耆老相傳云昔人祈雨於此山下徃徃感應故曰雩山 金鷄山在縣西北一十六里山臨貢水石色有霞其旁有穴廣四丈一石正當穴口如彈圎唐南康記云有金鷄出入此穴晉義熈中再三出見有人挾彈欲取之至穴口化為石其鷄今不見因號曰金鷄穴宋永初中又見於此 峽山天寳六年勅改夜光山山在縣西北八十六里南康記云其山上時有夜光飛燄遥見若火燎於原又從峽泝數十里有石臨水名白蛟窟 梓潭山在東南六十九里南康記云其山有大梓樹吳王令都尉蕭武伐為龍舟艚斫成而牽引不動占云須童男女數十人為歌舞當下乃以童男牽曵艚沒於潭中男女皆溺其後大晴朗净髣髴若見人船焉夜静潭邊或聞歌唱之聲因號梓潭焉 柴侯峽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南康記云漢靈帝時有劉喬叔避地於此死葬村側自云柴侯墓晉末喪亂有發其墓者忽有大風雨棺及松栢悉飛渡水移上此山峯其棺乃化為石 樟潭山在縣東一百八十里南康記云漢有阿堤樹於此潭邊伐大樟樹為龍舟艚砍而出血伐人並皆沈死因號樟樹潭 官山唐天寳六年改為珠玉山在縣東南二百六十四里南康記其山高峻有善鳥香草古時此山有珠玉舊名官山 君山在縣東南三百八十五里南康記云其山竒麗鮮明逺若臺榭名曰媧宫亦曰女姥石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風雨之後景氣明朗頗聞山上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其舞唱之節 盤固山在東南四百一里南康記云其山有石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湧起髙數十丈銅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其山盤紆嶒峻因號為盤固山焉 陳石山在縣東北三百五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陳皇潛龍於此因以為名 宵山在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南康記云山多杉松下有筦笋二年一生味甚甘美 雩水源出汀州新樂縣經縣東南四百七十一里北流至縣
  䖍化縣東北四百八十里舊十鄉今九鄉本漢贑縣地屬豫章郡吳大帝時分贑縣立為陽都縣吳録地志屬廬陵郡之南部晉武帝改為寜都起居注云太康元年以廬陵郡都尉之陽都縣來入是也隋平陳罷南康𨛦為䖍州而改縣為䖍化以䖍化水為名 平山在縣北二百三十里山頂侵臨雲天寳六年勅改為臨雲山遥見撫吉二州 金精石鼓山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傍有石鼓山相對其山兩靣懸崖一百多丈圓如鼓形 梅嶺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漢時閩越反漢使諸校屯梅嶺即今邑界 化水源出吟山撫州崇仁縣在縣北二百四十里本名雩都水入雩都縣界 廢陂陽縣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吳嘉禾五年置掲陽縣晉太康五年改為陂陽縣以陂陽水為名隋開皇十三年廢入寜都縣南康縣西八十里元六鄊今四鄉本漢南野縣地属豫章郡漢獻帝時吳大帝分南野立南安縣吳録及志云属廬陵南郡都尉晉武帝改曰南康属南康郡 聶都縣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南康縣南樊溪源也山海經云聶南都之山都水出焉其山出𥖎 君山劉徳明南康記云山在泥水口三石形甚似人居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益漿水源出聶都山在縣西五百九十一里東流入貢水合西符水至南野口合良熱水 封侯水源出封侯山水淺不通船西南入良熱水 良熱水出聶都山南康記云蓋謂泉之源也又云熱水昔名豫水漢置豫章郡因此源以名也
  大庾縣西南二百二十里元九鄉今十鄉按其地實南安縣地當五嶺之一神龍元年置因以大庾嶺名為縣大庾嶺一名臺嶺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縣西南二
  十里吳録南野縣有大庾山九嶺嶠以通廣州太康地理志云嶺路峻阻螺轉而上踰九□二里至嶺下七里平亭劉嗣之南康記云平亭謂之横亭熱水出聶都山南康記云蓋謂泉之源也又云熱水昔名豫水漢置豫章郡因此水源以為名 青龍岡有陳蕃子孫墓舊傳墓在縣東四十里南康記云漢太傅陳蕃為宦豎所害徙家於日南又追之於此誅滅遂葬之嘗有發冢乃見大蛇纒墓即便風雨暝晦其冢免廢其岡頂有青龍見因號青龍岡 横浦廢關劉嗣之南康記云昔有漢將軍楊僕射吕嘉出鄣郡下横浦即今縣西南故横浦廢關見在此
  信豐縣南一百九十里元六鄊唐永淳元年析南康更置南安縣以其地接嶺南人安俗阜謂之南安天寳元年改天下縣名相同者採訪史韓朝宗以泉州有南安縣遂奏改名信豐縣以人信物豐為名穀山在縣西二十里輿地志云其山有石如人形有池生魚鱉山臨榖水因以為名髙一千五百丈不通人行 廩山在縣西四十里輿地志云山下有湖水中有五色鯉山髙一千五百五十丈松子石笋在縣西南一百五里笋有三十餘條約髙五百餘丈
  瑞金縣東南三百五十里二鄉本瑞金場淘金之地也僞唐升為縣
  石城縣本石場僞唐改為石城縣
  上游縣本南康縣地偽吳天祐年中析南康縣之一鄉為場僞唐壬子嵗改為縣
  龍南縣本信豐地偽吳武義年中析信豐順仁鄉之新興一里為場壬子歳偽吳改為縣
  興國縣本漢地贑縣皇朝太平興國年中析贑縣七鄉於險江鎮置興國縣以年號為名
  會昌縣本雩都縣地皇朝興國年中析雩都縣六鄉於九洲鎮置㑹昌縣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
  宋 樂史 𢰅
  江南西道七
  𡊮州
  𡊮州宜春郡今理宜春縣春秋時其地属吳國秦并天下其地属九江郡漢為宜春縣属豫章𨛦晉太康元年平吳改宜春為宜陽避太后諱仍属安成郡𨽻荆州元帝過江以中流襟帶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置江州陳貞明三載安成宜陽縣皆属江州隋平陳後土人文甚擁衆自守開皇十年洪州都督楊武通平之十一年置𡊮州因袁山為名大業三年改為宜春郡十四年城陷林士𢎞等賊唐武四年平蕭銑置𡊮州天寳元年改為宜春郡乾元元年復為𡊮州
  元領縣三 今五
  宜春 分宜新置 新喻 萍鄊 萬載
  州境
  東西五百二十六里 東北二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五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七百一十一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九百七十一里東至洪州水路七百四十里 南至吉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 北至洪州五百二十里 東南至吉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潭州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潭州界五百二十六里 東北至洪州界四百八十里
  
  唐開元户二萬三千一百皇朝户主四萬四千八百客三萬四千九百三
  風俗
  與洪吉等州同
  人物
  宜春山水秀麗鍾於詞人自唐有舉場登科者實繁江南諸郡俱不及之有宜陽集以載其名
  土産
  白紵布 葛 紙 竹鞋 酒 按王烈之云宜春酒隨歳舉上供
  宜春縣舊二十二鄊今十七鄉本漢舊縣也属豫章郡髙帝六年灌嬰於此築城置宜春縣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成為宜城侯王莽改為脩曉縣光武初改為宜春吳寳鼎二年以宜春属安城郡晉太康元年以太后諱春改為宜陽縣隋開皇十一年廢安城併於宜陽縣置陽州移縣於州東五年十七年改宜陽為宜春大業三年罷𡊮州為宜春郡縣側有煖泉從地湧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鏡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縣 鍾山在州東九十里裴子野宋畧云永嘉元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鍾從山流出時人得之送上騐銘云是秦時樂噐因以為名又按安城記云鍾山臨水阻峻春夏則湍洑沸湧噴上白沙如米兩岸石上各九十餘里名曰米沙以之辨歳若一岸徧饒則其方豐穰民以為凖 𡊮山在縣東北五里昔𨼆士𡊮京居於此山死葬其側名乃為𡊮山 仰山在州南八十五里周迴連延一千里髙聳萬仭夏有雲氣覆其嶺上雨即立降冬若㣲隂即停積雪峻險不可登陟但可仰觀以此為名 昌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名傷山𡊮江流其間巨石枕岸潺激舟人上下多傾覆故名傷山按顧野王輿地記晉永嘉四年羅子魯於山峽堰斷為陂從此灌田四百餘頃梁大同二年廢時人以傷非善徴乃改為昌山 甘井山在州北二十里髙一里出甘泉 夢水在州東八十五里源出𡊮水昔鍾儀於此村欲立縣夜乞夢果符所祝及寤名為思古跡現存其水因為名 宜春水出縣西四里其水甘美堪作酒晉書地道記云縣出美酒隨歳舉上供刺史親付計吏 李渠刺史李將順於州西南十里修堰引仰山水州城通船自亂後口開溝引水入市周流通逹置渠長一丈 温泉按郡國志云南鄉有温泉以生鷄卵投之即熟水中猶有魚焉又州圖云去州南三十五里冬夏長𤍠湧出以冷水相合以去風疾 石室宜春記云郡有石室山數石相連髙十餘丈皆相似素壁若雪萬象森羅於其所 仰山祠在州南廟居東北六十里昔有古廟地曰瀬近龍潭古老相傳昔有邑人徐璠在縣東十里浦村從揚州行船還至彭蠡湖大孤石見一人稱蕭大分一人稱蕭陸云居宜春縣仰山石橋南求與同載徐璠許之至浦村東一百歩告别而去期後相尋至石必大呼叔季相見徃來既數宴會之次大分告曰君欲雨即為雨晴亦如之徐璠因言欲得田土信宿之間發大水推山蕩竹俄而平髙就下出田五頃今浦村西徐田是也璠怪之黙識其處乃見二龍自此遂絶石橋亦斷後亢陽潔齋祈禱必應㑹昌三年大洪水移廟㧞樹駐在文明鄉嘉猷都白村去郡三十里與建嚴祠近今盛焉前進士黄頗撰碑 龍姥廟郡國志云在州東六十里其廟宇在泰州悦城縣唐開咸中縣令盧㠋嘗遊官南越假康州録事叅軍至是祠姥見夢曰子當為此官今且北矣且占之得見龍之貞遂祠其形像大和六年㠋理縣有令政郡守關攝司馬知州歳大旱遂祈焉以響應置祠宇昌山渡徃來祠之甚騐定王冢按史記漢長沙王子成封宜陽侯卒葬在州東南一里 洪陽洞在州東昌山北岸去州六十里按神仙傳洪陽先生所居洞府洞門去地髙四十丈峻險巉巖寒泉清冷杉櫓千尋亦縣之勝境也
  分宜縣東八十里新割十鄊本宜春縣地皇朝雍熈元年八月析宜春神龍等十一鄉置分宜縣以便民欲當宜春新喻兩縣界之中也
  萍鄉縣西一百二十五里今七鄉本漢宜春縣地属豫章郡吳寳鼎二年分立萍鄊先𨽻吉州隋開皇十一年属𡊮州楚昭王渡江獲萍實於此今縣北有萍實里楚王臺因以名縣按郡國記云萍鄉多蟲毒其家絶滅則飛遊值之者斃 羅霄山王孚安城記云羅霄山澤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祝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即雨水懸井温輙令木出湧而雨止蓋潛龍之穴宅以陽居陰精神上通故扣之必有𤣥感若蜀都賦所謂鳴鼓應而興雨者也 玉女岡按顧野王輿地記云玉女岡去州西陸路九十里東六十里其塾天氣若雨即有五色雲氣湧出石間百姓咸云玉女披衣又名玉女塾 煬岐山在縣北六十里煬帝曾經此山因此為名有煬帝壇見劉禹錫文 石姥山在縣西五十里側有石狀如姥因以為名 萍鄉縣故城在縣東四十里晉大興元年陳敏自王江東與杜弢相應作逆晉遣鎮南將軍陶侃水陸二道來伐甘卓領兵於縣東築壘連接五所號為卓壘 龍鳴寺在縣西南六里額即則天證聖中宋之問所書有迴鸞返鵲之文今在
  新喻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今十二鄉本漢宜春縣之地属豫章郡吳孫皓分宜春立新喻縣属安城縣隋開皇元年平陳廢為吳平縣又属洪州至大業年廢吳平其年置袁州再立新喻縣在龍池之墅其創縣之初采喻水為名武徳初安撫使李大亮析置西吳州至七年廢還為新喻縣 百丈山在縣南七十二里頂闊百丈因以為名頂上有葛仙翁井井畔有廟 袁水在縣南五十歩西至一灘灘長二里其地險峻號曰五浪灘其側立為五浪館 廢吳平縣在縣東一百一里後漢時置為漢平縣隋改為吳平縣開皇十三年廢入新喻縣 廢廣平縣在縣北八十四里武徳五年置七年廢入新喻縣
  萬載縣去州一百里舊五鄉今四鄉本髙安縣地偽吳順義元年分為髙安進城康樂髙侯等四鄊置萬載場為縣以属焉今割𨽻𡊮州 康樂水在縣東北水口去縣三十五里自謝山源出南流即康樂侯謝靈運嘗遊處也 古城在縣東北四里宋武帝封臨川内史謝靈運為康樂侯以侯就第即此地也其城周迴山水謝公無日不宴遊有書室石硯猶存焉
  吉州
  吉州廬陵郡今理廬陵縣春秋時為吳地戰國属楚秦并天下属九江江南部都尉理漢為廬陵縣豫章郡又項羽立吳芮為衡山王盡有其地漢髙祖徙吳芮於長沙廬陵郡即豫章之属邑王莽改曰栢亭又雷次宗豫章記云靈帝末揚州刺史劉遵上書請置廬陵鄱陽二郡獻帝興平元年始立郡吳志云孫䇿所分立又按地理志云吳分豫章之新喻宜春廬陵之平都永新長沙之安成萍鄉六縣為安成都即今安福縣理也又晉地記云太康中以雩都贑南野等縣割為南康郡而廬陵百姓去管遥逺乃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六代皆因之不改隋平陳改廬陵郡置吉州於今郡城西南築今城即舊州城是也以界内吉陽為郡名仍改石陽為廬陵縣并廢吉陽郡之永豊興平髙昌三縣入廬陵又廢東昌安豊西昌廣遂永新合五縣置太和縣又割巴山郡之新淦縣廢安成郡立安福縣並置吉州吉州抵管廬陵太和新淦安福四縣大業三年又改為廬陵郡唐武徳五年江左平復置吉州領廬陵新淦二縣又析為太和縣置南平州以州人劉乾宗為刺史於安福縣立頴州武徳七年廢頴州依舊為縣八年又廢南平州及永豊廣興東昌三縣入太和縣來属後以永新百姓去太和阻逺請依舊置顯慶四年復置永新今領五縣開耀元年州人劉智以州逼贑水通逹大山戸口殷繁土地湫隘陳移郡之利永淳元年移於今理天寳年改為廬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吉州
  元領縣五 今七
  廬陵 新淦 太和 安福 永新 吉水 龍泉州境
  東西四百二十里 南北六百九十三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水路四千七百十二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六百五里取隨州路三千二百二十五里東至撫州五百二十五里 南至處州五百三十里西至桞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洪州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處州八百八十四里 西至衢州九百一十里 西北至撫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袁州三百二十里
  
  唐開元户四萬一千皇朝户主五萬八千六百七十三客六萬七千七百八十
  風俗
  與洪州同
  人物
  陶侃毋諶氏新淦人家貧以紡績資給侃令交結勝已者
  土産
  碁子 竹紙 絲布 白紵布 茶 籐貢
  廬陵縣舊十八鄊今七鄉漢陽縣属豫章郡後漢獻帝興平元年孫䇿分立廬陵鄉改縣東昌為石陽縣隋平陳廢郡復為廬陵 王笥山道書福地記云此山土肥地美宜糓避兵也又天監起居注云五年廬陵太守王希𣆀於髙昌縣仙山獲龍泉銅劍二口 虎口石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臨贑水髙三丈出一穴如虎口梁侯景亂時交州刺史陳覇先將兵三萬越海赴南至此為景將立栅以邀之覇先使其將拒之而潛軍出其不意及覺已至栅下遂敗方舟北濟即此處也 贑水亦曰廬陵江南自太和縣流入 落亭石王烈之安城記云郡渚江川發源同會落亭石上有芝草下有紫金 廬陵故城在縣南一里晉咸康末太守孔倫所築宋永初山川記云城中有井井水色有二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作飲粥並金色而甚芬香曹叔雅廬陵異物記云人呼灰汁為金水 吉陽故城在縣北六十里輿地記云後漢和帝分新淦縣為石陽縣属豫章獻帝割属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改石陽為廬陵移於金郡理此故城存 山都曹叔權廬陵異物志云廬陵太山之門有山都似人常裸身見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長四五尺能嘯相呼常在幽昧之中亦鬼物也
  新淦縣北二百五十里舊十五鄉今十三鄉本漢舊縣属豫章郡南有子淦山因以為名王莽改曰偶亭晉復為新淦歴代不改陳属巴山郡隋開皇十年廢以縣属州縣令李子樂以去州縣逺請移市南村置即今縣理玉笥山在縣南六十里道書云玉笥山福地山也有
  水東流山數十里地宜稻糓肥美陶𢎞景玉匱書云山有玉笥 巴山在縣西四十里有廢清居觀即梁公杜流于南迴而𨼆於此山因置觀焉梁司徒左長史蕭子雲為作銘也 閣龜山在縣北六十里淦山南一里為神仙之遊館 伏泉山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山上有泉懸空皎然如素舊名泉山天寳六年勅改為伏泉山淦水在縣北一百里西流達於贑水 子淦山有水
  流出其下如金色因以為名在於淦縣北六十里 泥溪水在縣六十里其水從撫州崇仁縣流入贑水 金水在縣北四十里其水從小廬山西流入贑水 故巴山縣按輿地志云後主分新淦石陽兩縣置巴邱郡吳志云周瑜進潯陽破劉勲討江定豫章廬留鎮巴邱周瑜堞今在縣南 故縣城去縣六十里漢之理也隋開皇十年移於今理此城遂廢 泥溪城在縣南四十里陳書云梁天監元年南海郡刺史蕭斆舉兵入遣將軍歐顔屯軍苦行灘用拒官軍即此城也 陶侃母墓諶氏邑人墓在縣北一百歩 廢新淦縣城按輿地志云漢時南昌郡都尉此理之城王莽改曰偶亭隋開皇十年𨽻廬陵郡移于今理此城今廢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太和縣南一百里舊十二鄉今七鄉漢為廬陵縣地屬豫章隋平陳改為安豊尋改為太和縣按縣記云隋拓定江表大使韋沈廢安豊太和二縣至大業八年以舊安豊非水路之要遂移就故西昌縣西三里古城是齊明帝初封西昌侯於此貞觀元年縣人以西昌曾被冦䧟後移歸故地貞元三年又移歸白下驛西置即今理是 贑石山廬陵異物志云有木客鳥大如鵲千百為羣飛集有度不與衆鳥相厠俗人云是木客化為此鳥也又按郡國志木客鳥左翼後有文飛特髙謂之五馬前正黑翎下霜色而頳者謂之功曹右脅下有毛狀貎似盤囊者謂之主是五曹官局土人次第呼之凡飛不過百歩餘又有山都獸似人形異物志云大山窮谷之間有山都人不知其流緒所出髪長五寸而不能結裸身見人便走避之種𩔖疎少曠時一見然自有男女焉王山在縣東八十里周迴三百里其山峯巒秀異昔
  王子喬曾控鶴於此故以王為名旱則祈雨必應按山川記云禱祈之時有人誤喚奴者則隨其所犯鄉境雨至必見雲開卒無霑潤相傳云王喬既去奴墮於此因為神至今操烈不可犯民為之諱 鐡山在縣西北二百八十七里周迴五百里 東昌故縣在縣西六十里輿地志云吳後主置隋平陳廢 木山廟郡國志云太和縣有木山廟民祈禱雨旱頗有應後有道士燒之歳為之大熟 遂興故縣在縣一百七里輿地志云後漢獻帝立遂興縣吳大帝改曰新興晉武帝復為遂興以在遂水口故為名隋平陳廢 西昌故城在縣西三里按輿地志云漢時為廬陵縣属豫章后改為西昌縣隋開皇十年廢西昌置太和移於今所此故基也 白口城在縣東南二里按陳書梁天監三年髙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城陳武帝先屯軍於南康遣杜僧明將兵二萬人築城於白口以禦之李遷仕亦築城相對其年僧明遂㧞城生擒遷仕送於南康今兩舊城跡猶存近白下驛 廬陵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按輿地志云從後漢興平元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晉太康中移都於石陽故城尚在 太臯城在縣北八十三里臨贑水梁天監二年陳武帝先領兵赴難髙州刺史李遷仕築城於太臯以拒之為陳武帝將周文所破棄城而潰
  安福縣西一百二十里舊十五鄉今十鄊漢安城縣新茨亭属長沙國今縣六十里有安城故城存即漢安城侯張普所理也后漢永元中改安平縣為平都縣吳寶鼎二年置安城郡而縣属焉按王烈之安城記云縣本有二鄉漢縣理西鄉張普所理之地吳又移於東鄉置郡縣亦移焉至晋武改為安福城晉書云元康元年朱居為安城太守築郡城郭内有雙闕髙數丈後殷仲堪為安城太守即此又按安城記云宋明帝封皇太子凖齊髙帝封皇太子暠梁武帝封皇弟秀陳文帝封皇弟項俱為安城王皆此城也隋平陳廢郡為縣唐武徳五年又置頴州七年州廢以縣來属 浮岡山按郡國志云浮岡山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曜望之如龍虎之狀更生山在縣南百五十里古老相傳云山有豫章樹
  伐而更生 長嶺山在縣南山有石黒可以種火是為不灰石 蹲山在縣南一百里顧野王輿地志云上有風窟繚繞百餘歩無草木毎有風出飛揚砂塵 王水在縣東南百里輿地志云掣村没於龍陂即其水也平都水縣漢時在此水口以地險徙之舊城猶存 更生水輿地志云平都四鄉水源出青山㑹於王溪下有龍陂昔有女子以樟樹花沈陂後出更生水 大泉在縣南六十里泉有兩穴中有石室窄不通船濶三尺自然磐石為人坐傍泉巖穴狀如削成竹樹交陰冬夏常茂有石潭水入王溪 宻湖按輿地志云湖中有絲蓴鯽魚并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魚味甘如宻在縣東二十里浮墩在縣西七里今號四望墩按輿地志云其墩下
  有古人作石羊獅子尚存又王烈之安城記有落亭與浮墩相近縣曹童翔得仙之所 龍陂水郡國志云即樟樹木倒此沒水引之不出即此陂 新茨山王烈之安城記云豫章太守曹萌與安城侯張普争戰於新茨之野今縣側有新茨亭 封溪郡國志云溪有大樟樹即聶支繫樟舸處今邑有聶支祠墓存 廢安城郡輿地志云晉惠帝元年太守朱居所築凡濶八里而置入門即此城 安城郡池按安城記云晉殷仲堪為安城太守於郡西太池之上築室讀書今遺址尚存頗有勝境 司馬道子墓王烈之安城記云桓元徙司馬道子於安城元興元年九月至平都十二月晦鴆之墓在縣東 苻表墓按輿地志云是即朗兄子徙於安郡太元中表年十六毋姜氏疾數年表不忍見將盡一痛而絶太守為邱墓於四望墩之南 彭城王墓即義康也宋畧云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免康為庻人絶属籍幽於安城郡御史監之至二十八年徙康南海康私謂使者曰人生㑹死吾豈愛生惜死恥為遷客後有中詔殺之以諸侯塟於縣南 桓脩墓晉元興中桓元簒位以弟脩為安城郡王及元敗脩亦卒於郡墓在縣南五十里歐寳墓在縣南七里後漢人居父䘮隣人格虎投其廬中寳以穰衣覆之隣人問寳曰虎豈可舎而蔵之乎後虎毎月送鹿以𦔳時祭人以為孝慈通於神明 廢平都縣在縣南一百歩按輿地志前漢為安平縣属豫章王莽改曰安寜和帝更名平都以属廬陵郡吳属安城今故縣猶在 廢安福縣按輿地志漢時為安城縣本新茨属長沙豫章太守賈萌與安城侯張普興兵誅王莽晉乃背約詣莽自陳萌遂伐普於新茨之野新茨今在安城郡安福縣是也故縣城郭門有雙闕髙四丈王孚安城記云張普所造也有人撤塼而用者虎用加害時以為張普之靈縣今廢在縣東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
  永新縣西二百二十里舊十五鄉今十三鄉漢廬陵縣地吳寳鼎中立永新縣属安城縣郡隋廢郡而縣併入太和唐武徳五年析太和之地置南平州復立永新縣以隸焉八年州廢縣入太和顯慶四年永新之民以太和道阻逺請别置縣於和山東南六十七里即今理也永新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周迴三百里連峰巉巖叠
  嶂相附有若龍勢舊名龍頭山天寳中勅改為永新山姚公石室按縣圖云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禾山足有
  石室豁然洞開有大澗濶數丈内有泉湧可以行舟前不知極人不敢進獸不敢窺今古以為精靈蛇龍之所居故開元宰相姚崇布衣之時曽至其處愛此殊狀卜居於側讀書數載業成而去位登䑓輔今遺址松竹猶存 復山王烈之安城記復山有石室虚間幽深又一石室水流乎其中所謂石室相距 聰明泉在縣北二十里下自山湧出古今學者飲之多成事土人謂之聰明泉 鄱陽侯墓在縣北三里晉平南將軍鄱陽侯黄州刺史尹濯墓今永新尹氏則其後也為松栢之主吉水縣東北四十五里元十二鄉本吉陽縣地縣東古城是也隋開皇十年廢吉陽縣廬陵縣大業末分廬陵水東十一鄉置吉水縣 仁山在縣東三十里按十三州記云仁水源出廢石陽縣側 吉水在縣東北十里源出永新鄉里北㑹於贑水故老傳云此水流出有波文成吉字亦如巴峽之水屈曲成巴字也 懸潭古來舡過者鑿山為路避之後有方士許遜入水與蛟龍閗三日三夜後出於嶺上立一鐡柱為誓今春夏亦有渦洑不為人害 舊郡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隋大業三年永淳元年移州於舊石陽縣其城遂廢 吉陽城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按輿地志云吳後主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 石陽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按輿地志云漢和帝分新淦立為石陽縣属豫章郡漢獻帝割為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廬陵為吉州石陽廬陵縣今在舊州東北故城是也 廢興平縣按輿地志云孫䇿立開皇十年廢焉
  龍泉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元六鄉本吉州太和縣龍泉鄉什善鎮地偽唐保大元年析龍泉光化遂興和属等四鄉置龍泉鄉場以鄉為名採擇材木之故也顯徳五年昇為縣開寳元年析龍泉等四鄉為六鄉在龍泉懐徳永興永樂四鄉之地水源周匝八百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
  宋 樂史 𢰅
  江南西道八
  撫州
  撫州臨川郡今理臨川縣春秋時為吳境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漢立南昌縣今州即南昌縣地属豫章郡髙祖六年灌嬰分南昌南境為南城縣後漢和帝分南城縣西北境為臨汝縣又為臨安縣地漢書郡國志臨汝属豫章吳太平二年以南城臨汝二縣置臨川郡更增宜黄安浦新建西平西城南豊東興永城八縣至晉改西平為西豊改西城為西寜至梁分新建西寜二縣立巴山縣更置巴山郡取廬陵之興平南昌之豊新以益之又分臨汝境置定川縣隸臨川郡陳封文帝為臨川王至三年即帝位隋平陳廢郡為州時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即以撫為名因廢巴山郡為崇仁縣属撫州併新建興平宜黄安浦巴山西寜六縣入崇仁其豊城割還洪州又併西豊定州二縣入臨汝改為臨川縣至隋開皇十一年復割豊城屬撫州十三年又割建州邵武縣入撫州大業三年割豊城還洪州復改撫州為臨川郡唐武徳五年平林士𢎞置撫州領臨川南城邵武宜黄崇仁永城東興將樂八縣七年省東興永城將樂三縣以邵武𨽻建州八年省宜黄縣天寳元年改為臨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撫州偽吳順義九年升為昭武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四 今五
  臨川 崇仁 南豊 宜黄 金谿新置
  一縣割出
  南城為建昌軍
  州境
  東西四百七十八里 南北六百三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三百五里取隨州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 東至饒州餘干縣三百二十里 南至處州一千一十里 西至吉州四百二十五里北至洪州二百四十里 東南至建州八百三十七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洪州四百五十里 東北至饒州四百二十里
  
  唐開元户二萬一百皇朝户主客共六萬一千二百七十九
  風俗
  與洪州同
  人物無
  土産
  箭簳 柘木 葛 茶杉柢
  臨川縣元十二鄊本漢南昌縣地属豫章郡後漢永元八年分南昌縣西北境立臨汝縣属豫章吳太平二年以臨汝縣為臨川郡於郡南更置西平縣晉改為西豊梁大通二年分臨川北境置定川縣隋開皇九年併西豊定川二縣入臨川縣 峩峯山在縣西四十里出銅因號銅山天寳六年勅改為峩峯山 英巨山在縣東荀伯子臨川記云岩内有石人坐磐石上人體有塵穢則興風潤則致雨晴日遍體凉即如玉瑩静 靈谷山在縣東四十三里山中有石靈像因以為名按荀伯子臨川記云懸巖半岫有瀑飛流分於本末映日望之如掣練 雷公山在縣南六十里山上有祠宇州縣四時致祭 石廩在縣東三十九里狀似倉廩其内可容千斛按荀伯子臨川記云廩口開則歳豊閉則歳歉 連樊溪甘渚臨川記云東興人家曾以甑漬井中乃流出連樊甘渚以得之 汝泉在縣東北一里源接時本從石門已下㳂流三百二十四里入洪州界内有湍瀬三十五 臨川水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定川沿流三十里與汝水合本名定水天寳六年勅改臨川水 魏夫人壇在縣西北六里二百歩神仙内傳夫人姓魏名華存任城人也晉司徒舒之女少讀老莊年二十四父毋抑而嫁之歸太保掾劉文文卒夫人避俗江南遂止臨川西立壇修道成帝咸和九年夫人託劒化形而去㑹羣仙於洛陽之宫其壇在烏龜原有石龜毎犯田苗被人繋首其壇南有九曲池塘睿宗使道士葉法善祭醮仍於壇西置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以奉之刺史顔真卿𢰅仙壇碑備詳其事 王右軍故宅在郡東南三里荀伯子臨川記云王羲之嘗為臨川内史置宅於郡東髙坡名曰新城傍臨迴溪特據層阜其地爽塏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毎重陽日郡守從事多遊於斯因立亭曰茱茰亭隋開皇十二年於此置九仙觀尋又為寺並廢 繙經臺在縣北四里宋書謝靈運為臨川内史於此繙大湼槃經唐大厯四年於經臺基北立寳應寺 井山在縣南四十里按閭史有花姑姓黄氏名令微臨川人也慕道出家入洪州西山訪道士胡超超曰而本州南六里烏龜源有魏夫人舊壇宜於彼脩行又南有井山魏夫人亦常往來其中花姑遂歸脩行八十餘顔色如處子時人號曰花姑嘗於井山遇一狂象為毒箭所中花姑㧞去之後常啣蓮藕來置花姑所唐開元九年姑謂弟子曰吾將化矣勿釘我棺但以絳紗幙之既而風雨晦合衆聞天樂異香但見綘紗有孔大如鷄卵發而視之唯被覆木簡而已座前奠𤓰數日生蔓結實如桃子者二刺史顔真卿撰仙壇碑具載其事 鹹池按陳書司空黄法□音椎俱反○崇仁縣人也侯景亂法□於鄉里聚徒以𦔳髙祖有功薨墓在崇仁縣巴山故老相傳云□有竒術當欲變置鹽池於家山六十餘畆至今水味獨鹹於他水而湛然清澈禽畜不敢觸之 温湯在縣西二十二里廣六十歩疾者浴之多愈 陶侃毋墓雷次宗豫章記諶氏豫章淦人墓在臨川南五十里抱㟠山村侃至孝感得仙人來吊化為雙鶴而去
  崇仁縣西一百二十里舊十二鄉今九鄉三鄉入宜黄縣本後漢臨汝縣地属豫章吳太平二年分臨汝為新建縣属巴山郡梁大同二年分巴山郡之新建西寜二縣立臨川郡分廬陵之興平南昌之豊城以益之至隋開皇九年廢巴山郡為崇仁縣改臨川𨛦為撫州崇仁縣隸焉又廢宜黄安浦二縣合入崇仁縣豊城縣還洪州大業十四年陷入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分興城縣還吉州貞觀八年以巴山縣偏僻併入崇仁縣即今理寳蓋山在縣南一百二十一里山影如寳蓋一名華蓋山上有浮邱先生壇王郭二真人上昇之地 臨川山在縣南六十一里舊名巴山天寳六年勅改為臨川山豐村山在縣西一百一十九里本名麻山天寳六年
  勅改為豐村山荀伯子臨川記云登之者望廬嶽彭蠡皆在其下出黄蓮厚朴怛山又有楓𣗳數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無臂入山者往往見之或斫之即出血俗呼為槐子鬼 崇仁山在縣西四十一里舊名羅山天寳六年勅改為崇仁山 杯山在縣西南一百四十五里以山頂如覆杯為名 巴水源出巴山沿流合寳塘水 西寜水在西南一百七十里源出仙蓋鄊㳂流至縣入汝水 廢巴山縣在縣西南二十一里梁大同二年置以巴山為名隋開皇九年併入崇仁縣 廢巴陵縣在縣西南一十三里隋大業九年置十四年廢廢新建縣在縣西南九十五里吳太平二年置隋開皇九年廢并入崇仁縣 廢安浦縣在縣西南二百六十里吳太平二年置以安浦村為名隋開皇九年併入崇仁縣 廢西寜縣在縣南六十三里吳太平二年置以寜水為名隋開皇九年廢并入崇仁縣
  南豊縣東南二百六十里元九鄉吳太平二年置隋開皇九年廢入南城縣唐景雲二年又置先天二年開元七年刺史盧元敏奏田地豐饒川谷重深時多剽刦乃復置南豐縣 軍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下有神祠能興雲雨歲旱祈禱皆應地出班竹 百丈嶺在縣南八十里髙百丈與建州將樂縣分界 梅嶺在縣西南一百三十五里與處州處化縣分界百梅嶺水出焉譚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四里其山出箭簳 旴水在縣西南源出南當山當南流經縣下至南城縣入州宜黄縣西一百五十里元三鄉本臨川縣地梁大同二年置巴山郡因立宜黄縣於宜黄水側以水為縣名隋開皇九年廢郡并縣入崇仁乾徳六年李煜割崇仁之仙桂崇賢待賢三鄉復立宜黄縣 宜黄水在縣東南二百六十三里源出黄土嶺沿流合章水至西津與汝同流
  金谿場東南一百二十里二鄉本臨川縣上莫鎮其山岡出銀礦唐嘗為銀基址猶存至周顯徳五年析臨川近鎮一鄉并取饒州餘干白馬一鄉立金谿場名俱置鑪以烹銀鑛
  建昌軍
  建昌軍理南城縣本撫州南城縣開寳二年偽唐置建武軍皇朝太平興國四年改為建昌軍
  領縣一
  南縣
  軍境
  東西一百四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圖經未有至東西二京里數 東至邵武軍三百二十八里 南至南豐縣一百一十八里 西至崇仁縣一百里 北至撫州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邵武軍三百七十四里 西南至崇仁縣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崇仁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饒州五百九十里
  
  舊户載撫州籍
  風俗
  與撫州同
  人物無
  土産
  吳茱萸 承露仙俗謂白藥
  南城縣元十三鄉東臨旴水按漢書地理志云髙帝六年命大將軍灌嬰立豫章其年分豫章南境立南城縣以其在郡城之南故名南城吳太平更分置臨汝改為臨川縣至開皇年中廢南豐永城二縣入南城縣属撫州唐武徳五年依舊置永城東興二縣武徳七年省東興永二縣并入南城縣 麻姑山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山頂有石鼓壇相傳麻姑得道於此壇東南有池池中有紅蓮曽變為碧壇邊杉松皆偃盖時聞鐘磬歩虛之音東南有瀑布源下三百餘尺山頂上有石螺蚌或云桑田所變也西北有麻源謝靈運題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詩曰銅陵映碧澗石磴㵼紅泉即此處刺史顔真卿按神仙傳撰仙壇碑備詳其事 南城山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舊名覆船山天寳六年勅改為南城山 飛猿水在縣東南二百三十三里源出建州邵武縣界飛猿嶺沿流入旴水 落峭石在縣東南六十五里去飛猿館一百一十五里在飛猿水邊巍峩嵌崆數里可望謝靈運題詩云朝發飛猿嶠暮宿落峭石即此處也旴水在縣東二百一十歩源出南當山西北沿流至臨川縣石門改為汝水漢書地理志云旴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也旴音杳於切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一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九
  江州
  江州潯陽郡今理徳化縣禹貢荆揚二州之境書曰彭蠡既瀦又曰九江孔殷彭蠡在州東南五十三里九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是也然則彭蠡以東為揚州之域九江以西即荆州之域周景式廬山記云柴桑彭澤之郊古三苗國舊属廬江地又按潯陽記云春秋時為吳之西境楚之東境本在大江之北今蘄州界古蘭城是也又史吳王夀夢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於衡山則此復為吳之西境吳滅属越越衰還是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地属廬江郡漢属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分廬江為吳王濞属縣後漢又為廬江豫章二郡三國之時此地雖為都䕶要津而為立郡故吳志云黄初中復分潯陽隸武昌猶為廬江武昌二郡地晉太康十年有司奏荆揚二州疆土曠逺統理為難宜立新州於是割揚州之豫章潯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荆州之武昌桂陽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置江州初理豫章郡後至成帝咸通二年移江州理湓城即今郡是也晉初理在江北岸地名蘭城郡即郡城也温嶠為守之日移於此尋又置潯陽郡晉地道志云潯陽南開陸道途通五嶺北導長江逺行岷漢來商納賈亦一都㑹也歴宋齊梁陳郡與州並理彈壓九𣲖襟𢃄上流自晋以來頗為重鎮隋平陳廢郡而州存大業三年廢州復為九江郡唐武徳四年平林士宏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三縣五年置總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縂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分彭澤置都昌縣八年廢浩州及樂城縣入彭澤縣又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八年廢楚城縣入潯陽天寳元年改潯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江州
  元領縣七 今五
  徳化縣 彭澤縣 徳安縣 瑞昌縣 湖口縣二縣割出
  東流入池州 都昌入南康軍
  州境
  東西五百九十里 西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陸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三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七百六十里 東至宣州一千八百里 南至梁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鄂州七百里 北至蘄州五百九十三里 東南至饒州三百十四里 西南至鄂州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舒州水路五百七十里 東北至池州五百八十里户
  唐開元户一萬九千八百皇朝户主一萬二千三百一十九客一萬二千四十五
  風俗
  與洪州同
  土産
  雲母 葛布 布水紙
  人物
  陶侃字士衡潯陽入也漁於雷澤夢生八翅飛至天門不得入博議過人為侍中太尉人竊官桞植於已門侃見識之 周訪字士逹潯陽人少有明畧為縣功曹薦㧞陶侃為主簿知有公輔之噐相與結友有一牛姊夫弟殺食之訪不形於色為中興明將口未曾言功王敦終訪之時不敢作亂 翟湯字道深潯陽人篤行純素仁譲謹潔耕而後食 陶潛柴桑人也少有高趣少言不慕榮利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或置酒招之期必於醉環堵蕭然不蔽風雨執事者以為彭澤令觧印賦歸去來
  姓氏
  潯陽郡三姓 陶 翟 騫
  徳化縣二十鄉本漢潯陽縣属廬江郡吳録云属武昌宋書州郡志曰潯水注江因水以名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彭蠡縣大業二年改為湓城縣唐武徳五年改為潯陽縣自州東移於今所偽唐改為徳化縣 廬山在縣南髙二千三百六十丈周迴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𣲖郡國志云廬山叠障九層崇巖萬仭山海經所謂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本周武王時匡俗字子孝兄弟七人皆好道術結廬於此山仙去空廬尚在故曰廬山漢光武帝時乃封俗為大明公稱為廬君焉 山有三宫上宫居巖表人不能及有三石梁長十丈濶只盈尺其下虛懸晉術士吳猛嘗過此見桂樹下一老翁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次宫隔一谷有界城悉是平石兩邊有小圓峰呼為左右帳峰羣石如馳馬之形下宫在彭蠡湖際其山又有紫芝田四十畆常有二仙童採芝人若逐之但聞呼曰倡客若尋芝草寂無見 石門澗在山西懸崖對聳形如闕當雙石之間懸流數丈有一石可坐二十許人 香爐峰在山西北其峯尖圓雲烟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孟浩然詩曰挂席數千里名山都未逄泊舟潯陽郡始見香爐峰 蓮花峰在山北州南直望如芙蓉今州城有蓮花門 五老峰在山東懸崖突出如五人相逐羅列之狀 錦綉谷在山叠四季芳妍百花綿繡 粟山源在山南當澗有陶公醉石石鏡在山東懸崖之上其狀團圓近之則照見影形瀑布在山東亦曰水源出髙峰掛流三百丈許逺如
  匹布故名瀑布徐凝題詩云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無休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温泉在山南濶三歩深三尺今有黄龍湯院僧居之落星山在山東周迴一百五十歩髙丈許圖經云昔有星落水化為石當彭蠡灣中俗呼為落星灣 五松橋在山之澗北昔惠逺法師與殷仲堪席澗談易於此而樹下泉湧號曰聰明泉又有虎溪橋逺大師送客不過此橋東林寺西有逺大師塔前進士相里宗題詩云元墓石稜稜寒雲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見雁門僧 匡先生廟在州南臨驛道即匡俗也 桑山近栗里原陶潛此中人 黄金山潯陽記云黄金山上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而西邊枯一年西邊榮而東邊枯年年常然張華所謂交譲樹也 九江尚書注云江於此分為九道潯陽記云九江在潯陽去州五里名曰馬江是大禹所䟽治於桑落洲上二三百餘里合流昔秦皇漢武並登廬山以望九江也 盆浦按郡國志云有人此處洗銅盆忽水暴漲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見一龍啣盆奪之而去故曰盆水又云源出青盆山因以為名蕭子顯齊書曰世祖於盆城得五尺刀十一口永朝享厯之數也甘泉水在縣南其水甘味飲訖猶有餘香其山亦曰
  甘泉山按州圖經記云西山領有船柁從頂沿流而下土人異之亦名為舵下溪栢伊為江州刺史嘗遣左右齎粮尋山之奥至一處見大湖湖側有敗舡 彭蠡湖在縣東南與都昌縣分界湖心有大孤山顧况詩云大孤山盡小孤出月照洞庭歸客船按郡國志彭蠡湖周迴四百五十里内有石髙數十丈禹刻其石以紀功焉有乞鳥隨舡行舟人擲飯摶鳥接之髙下不失粒今此鳥沿江靈廟多有不獨在彭蠡湖 鶴門洞在縣西四十二里今按瑞昌界按郡國志云陶侃㣲時䘮母忽有二客來弔化為雙白鶴飛去後因以名焉 彭蠡湖西灣夏秋水漲啇徒縈紆牽舟循繞人力疲勞號曰西疲灣亦云湖西江水泛漲驚波似雪洶湧嘈𠾱因是名焉又有落星石又有神林灣在湖西北灣中林中廟啇旅多於此阻風波濤廟祈福而獲前進由是名焉又有女兒浦内有女兒廟禱祈亦有靈騐即未詳所置使者廟在州南唐元宗夢神人曰吾九天使者請於廬山立廟時開元十九年辛未歲立 簡寂觀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宋陸脩静吳興人也少懐虛素元嘉末曽遊京都宋文帝欽風慕道製停霞寳輦使僕射徐湛賜焉先生因逺遊江漢還入廬山即此其隱處 宫亭廟按州圖經云在州南彭蠡湖側周武王十五年置分風擘流上下皆得舉帆 白鹿洞在廬山東南本李渤書堂今為官學 浪井州圖經云漢髙祖六年頴陰侯灌嬰所開年深埋塞孫權經此自標井地命使鑿之正得此井有石函其銘曰漢髙祖六年潁陰侯開又云不滿三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權見而悦以為已瑞江有風浪此輙自漂動土人呼為浪井今現在城内 桞萇墓窮怪録梁世祖繹聖二年三月十日司徒府主簿桞萇字子廵卒子褒𦵏於九江三年因大雨塜壊褒移𦵏換棺見父棺中目開心有煖氣良久乃謂褒曰我生已一歲無因汝知九江神知我横死遣地神以乳飼我故不死今雨壊我塜亦九江神之所為也扶出更生三十年復卒 楚城驛在縣南即舊柴桑縣也
  彭澤縣東一百八十里九鄉本漢縣属豫章郡取澤以為名禹貢彭蠡既瀦陽鳥攸居地則荆州之分理東南廣長南北枕帯江濡境為吳地之首自漢以來舊號積石唐武徳五年李大亮安撫江南張善安來降江表既静於此古城置浩州以浩山取名又分楊梅嶺已南更置都昌縣東南置樂城縣分饒州鄱陽縣北境置廣晉縣合四縣並𨽻浩州至八年廢浩州及縣其年彭澤縣仍移入廢浩州内偽唐昇元初又自浩州故城移河西四十里江次即今縣理 馬當山在古城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馬形迴風急擊波浪湧沸為舟舡難阻山腹在江中山際立馬當山廟 浩山在古城東北七十九里北臨大湖颺波浩蕩相傳為浩山浩水焉 石門山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夾澗石形如門小孤山髙三十丈周迴一里在古城西北九十里孤峯聳峻半入大江 楊葉洲西頭一半在縣東北三百一十一里以東属池州秋浦縣界洲上多楊葉又云洲腹稍濶兩頭尖狀如楊葉 古趙屯城在縣東北二百五十七里典籍不載故老相傳趙屯城 古太原郡在縣東北五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太原郡梁武帝立属潯陽領晉陽天水和成三縣陳亡廢 廢天水縣在縣東五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天水縣梁武帝置以擬西水縣隋平陳後廢并入彭澤縣 廢龍城縣在縣西二里隋平陳後置開皇十八年又改為彭澤縣 廢和城縣在縣東北二百二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仁和縣江左立属汝南郡齊之廬江南頓亦有和城属太原郡至隋平陳并入彭澤縣 廢晉陽縣在縣東北一百九十四里顧野王輿地志云晋陽縣梁武帝立属太原郡隋平陳并入彭澤縣 廢樂城縣在縣南三十九里縣城傍山為之南北髙嶮東北平下隋大業十三年賊帥張善安據險唐武徳五年賊平城属浩州至八年省州及縣并入彭澤縣
  徳安縣西一百里三鄉本蒲塘春秋時為楚之東鄙地至晋建興初始以為郡仍領潯陽彭澤柴桑上甲九江五縣義熈中以潯陽入柴桑上甲入彭澤隋平陳改柴桑為潯陽十八年復為彭蠡縣大業初又為湓城縣隋末陷入賊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亮析湓城更置潯陽楚城兩縣為三縣至八年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八年又廢楚城歸潯陽詳其地即舊属柴桑後遂分三江水於敷淺水之南為場以地有蒲塘為名至咸通三年還潯陽至四年復為場偽吳順義七年昇為徳安縣 石鼓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按徳化縣記毎天陰聞鼓山經云長石之山有鼓鳴焉即此𩔖 博陽山在縣南一十三里按尚書云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注云敷淺原一名博陽山在揚州豫章界其上有祠廟 葛洪山在縣北四十里其山與蒲泉觀不逺盖葛仙曾遊此乃名焉 敷淺水即尚書敷淺原也常流不絶色頗清冷其原乃接瑞昌縣及鄂州永興界屈曲二百餘里方至縣
  瑞昌縣西一百里二鄉本赤烏場地按吳志孫權時有赤烏見於此始有地名盖柴桑之舊域也按州圖經晉建興元年始立郡領潯陽柴桑彭澤上甲九江等五縣則潯陽柴桑各有其地自後并潯陽入柴桑復廢柴桑為潯陽於是潯陽柴桑合一縣而名異唐武徳初江州領潯陽彭澤都昌三縣赤烏之地則潯陽西偏建中四年以潯陽西偏僻逺因立為場偽唐昇元三年改為瑞昌
  湖口縣西北一百里二鄉本湖口戍是南朝舊鎮上據大鐘石傍臨大江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亭以為要衝遂置鎮在彭蠡湖口偽唐保大年中昇為縣
  南康軍
  南康軍理星子縣本江州星子鎮以落星為名皇朝太平興國三年以地當要津改鎮為星子縣至七年以縣置南康軍領星子縣仍割江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等縣以属焉
  領縣三
  星子 都昌 建昌
  軍境
  東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一千八百七十里 北至西京
  東至饒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江州一百五十里南至洪州二百七十七里水路四百五十里 北至江州湖口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江州湖口縣水路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江州徳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渡江至松口三十里入都昌縣界 西北至廬山康王觀太原界七十里
  
  舊户載江洪二州籍皇朝户主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客一萬二千三百六
  風俗
  具載江州
  人物
  具載江州
  土産
  布水紙 雲母 石斛出廬山懸崖
  星子縣二鄉本星子鎮皇朝太平興國二年昇為縣並載江州徳化縣内
  都昌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六鄉本漢彭蠡縣地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亮謂土地之饒井戸之阜道途之遥逺水路之阻礙遂割鄱陽西雁子橋之南地置此縣以隸浩州州廢属江州按雁子橋即本縣之地鄱陽即饒之北壌也始置之地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此城創縣地名都村逺與建昌相望近與南昌接遂號都昌 石鐘山在縣北二百一十里西枕彭蠡連峰叠嶂壁立峭峻西南北靣皆水四時如一白波撼山其聲若鐘因名之按辯石鐘山記云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㣲風鼓浪水石相摶響若洪鐘因受其稱予幽棲者因尋繹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於南隅忽遇雙石欹枕潭際影波淪中詢諸水濵乃曰石鼓也有銅鐡之異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韵餘徐歇若非澤滋其山山含其奥聯氣凝質發為至靈亦安能産兹竒石乎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庻峰皆可以斯名貫之聊䢴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記白鹿先生姓李名渤字濬之時隱廬山因所居洞為號後仕江州刺史諌議大夫給事權管觀察使大和元年八月七日故吏湖口鎮將吳文幹刻石今脩寰宇記因全録此記以辨之又按潯陽記術士吳猛過此遇天神曰此江神不守其官覆溺生人吾奉帝命按之言終而失 交石山在縣北二百三十里其山西臨大江石勢交横乃名交石山 釣磯石在縣西三十里傍臨浦嶼異苑記云陶侃嘗釣於此得織梭一枚還以揷壁化成赤龍從空而去 石壁山在縣西南一十一里傍臨清江有石如壁山西有僧臺本謝康樂舊宅所言精舎者謝詩云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清輝能娛人逰子澹忘歸 七里山在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其山盤薄七里 檀頭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宋將軍檀道濟領兵登此石室因名檀道山西南枕彭蠡 土目山在縣西北七里無名 五桞舘在栖隠寺側五桞先生之田宅也今廢 彭澤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其城漢髙祖置属豫章晋陶潛之所理也隋平陳廢舊跡猶存 左理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晋廬脩所築在湖左因為名城基猶存 彭蠡戍在縣西北七十里西臨彭蠡湖北連釣磯山舊是鎮唐武徳五年以江湖濶逺遂重置鎮景龍元年復為戍以為衝要 檀山廢戍在縣北九十里與馬頰相對武徳五年以來水陸要衝置戍貞觀元年
  建昌縣南二百里舊十六鄉今二十鄉舊海昏縣也漢髙祖六年置前漢地理志云髙帝六年豫章郡置十八縣艾海昏属焉艾春秋時舊名左傳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又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後漢永和中分海昏立建昌縣以其户口昌盛因以為名又中分海昏立建昌縣為新吳永脩二縣建安中又分立西安縣晋太康元年改西安為豫寕縣宋永嘉二年廢海昏移建昌居焉顧野王輿地志曰陳武割建昌豫寜永脩艾四縣為豫寕郡又梁僕射沈約陳僕射徐陵並封建昌侯皆此邑羡門鄉因仙人羡門子居此山得道為名去縣一百八十里 蛇骨洲在縣東南十七里永嘉末有蛇長三十餘丈㫁道以氣吸人被吞噬者盖已數數然矣行路㫁絶時吳猛有神術與弟子往殺之蛇死之處聚骨成洲有小蛇走猛乃云大𧉮是蜀精故𧉮死而蜀賊杜□滅矣 吳猛泉在縣北五百歩有瘡疾者或洗悉愈時人嘗以寒食及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就此祈福多有徴騐此是吳猛游息之處因以為臺其泉清冷異於他處亦謂冷水泉 孫慮城在縣南一百里城南門有清石井可深十丈常冬夏水有吳書孫慮字子智權之子黄武七年封建昌侯 庾齊臺在縣東三十里當白湖中洲梁尚書庾肩吾齊永明三年之所置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二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十
  鄂州
  鄂州江夏郡今理江夏縣禹貢江漢朝宗于海按今江漢二水會於州之西界春秋時為夏汭及楚地傳謂吳伐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又世本云楚子熊渠封中子紅於鄂今武昌縣地也至戰國猶屬楚秦并天下為南𨛦地按晉地理志云漢髙祖初分南郡置江夏郡漢志應劭注云沔水自江别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江夏為名今州即江夏郡之沙羡縣地後漢因之後劉表以黃祖為江夏郡之太守又江夏記云一名夏口一名魯口按三國志吳主破黃祖于沙羡収其地為都名遂改武昌又武昌記云大帝築城于江夏山為江夏城即今郡以程普為江夏太守督夏口遂欲都鄂改為武昌其民謡曰寕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寕歸建業死不向武昌居由是徙都建業此為郡如故後亦為重鎮及西晉伐吳使王戎襲武昌胡奮襲夏口是厯古為兵衝之地至義熙元年冠軍將軍劉毅以為夏口二州之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漢沔請荆州刺史劉道規鎮之至六年自臨鄣徙江夏郡於夏口仍割荆湘江三州之地於此立為郢州故宋書云孝武帝嫌上㳺強盛遂以竟陵安陸江夏武陵巴陵武昌西陽齊安等八郡置郢州則江夏為郢州之地至順帝時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素蓄士馬資用豐厚積戰士十萬鐵馬二千軍至郢州府功曹臧寅以為攻守勢異非旬日所抜若不能時舉挫銳損威今順流長驅計日可㨗既傾根則郢城豈能自固攸之不從郢州刺史柳世隆拒守攸之盡銳攻之不尅衆離沮遂潰散故齊書列傳云劉懐珍言於髙帝曰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世隆鎮焉其後梁武起兵襄陽東下攻圍二百餘日方降因分置北新州尋分北新州為士富泗泉豪五州梁末北齊得之遣慕容儼守之為陳將侯瑱攻圍凡二百日不下後因二國通和乃復歸陳隋平陳改為鄂州取鄂渚以為州名煬帝初州廢復為江夏郡唐武徳五年平蕭銑復置鄂州天寳元年改為江夏郡乾元元年復為鄂州永泰之後置鄂岳觀察使以鄂州為治所皇朝為武靖軍節度
  元領縣九 今六
  江夏 武昌 蒲圻 嘉魚 崇陽 永安
  三縣割出
  永興置興國軍 通山入興國軍 大冶入興國軍州境
  東西九百二十九里 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一千四百一十里 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三百三十里東至江州六百里 南至岳州七百里 西
  至潯陽渡二里 北至黄州二百八十五里
  東南至洪州水陸相乗一千九百三十八里 西北至沔州北界漢江四里 西南至沔州界七里東北至蘄州五百里
  
  唐開元户二萬九千七百皇朝户主一萬四千七十客一萬五千一十四
  風俗
  火耕水耨人食魚稻以漁獵山水為業蠃蛤食物常足人偷生朝夕取給而無積聚重巫鬼之祀事
  姓氏
  江夏郡三姓 黄  喻  潘
  人物
  孟陋武昌人少孤曽祖宗為吳司空陋幼而貞潔喪母過禮 孟嘉江夏人侍桓温宴龍山風吹帽墜唐李鄘江夏人自淮南節度詔入拜相
  土産
  銀 苧麻 紵布 茶茶譜云鄂州之東山蒲圻唐年縣皆産茶黒色如韭葉極軟治頭疼
  江夏縣舊十鄉今十五鄉漢沙羡音怡○縣地漢書地理志沙羡縣屬江夏郡自漢至晉猶為沙羡縣地晉太康元年改為沙陽按沙陽今蒲圻縣界魚嶽東山南沙陽故城是也東晉汝南郡流人寓於夏口因僑立汝南郡又為汝南縣焉晉末改為江夏縣按應仲逺注水經云夏口水入江是為江夏江夏地記云涓水内四十里㲼川界安州故城古江夏郡也據地輿志云郡有沙羨縣吳時置督將于魯山吳記云孫權擒江夏太守黃祖于沙羡以程普為江夏太守晉宋並以為江夏郡齊因之亦名重將鎮隋平陳後置鄂州治于此以江夏郡為縣居舊汝南縣界荆湘記云金水北岸有汝南舊城是也隋開皇十年使人韋焜就州東南焦樓度下置大業十三年州賊董道沖陷沒其縣遂廢洎唐武徳四年又權置縣宇貞觀三年移于城南平地置又縣圖云縣先一十八鄉于大厯二年分金城豐樂宣化等三鄉置永安場今十五鄉存焉 金山城在縣東南二百三里下有村在金山口水南村人堰水成塘以此得名 輞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三里山形圓曲有如車輞 鈷鉧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七里山形似鈷鉧 静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其山迥聳曲澗清流茂林髙峻可以息諸仁智故名静山 驚磯山在縣東九十里西南俯流大江下有石磯驚波迅急商旅驚駭故以為名白頭山在縣東南七十里上有四石俱白故曰白頭山江夏山在縣東南有小山迤邐東入武昌界西去縣
  六十里其山重疊本名岐山天寶六年改為江夏縣金葉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其山土石紅赤因名 治唐山在縣東南二十六里舊記云先是晉宋之時依山置治故以為名 駐鶴山在縣東九十里其山斷絶耆舊相傳云昔有仙人控黃鶴従天而夜响 鷄趐山在縣南八十里皆有金雞飛集此山 金水在縣南九十里出秦山西注入大江舊記云有金雞従鷄趐山南飛産金于此故名金水 鄂渚輿地志云雲夢之南是為鄂渚 曲池水在縣東南二里梁太清四年邵陵王蕭綸為富水郡太守雅好賓客善于詩酒每慕王右軍曲水流觴之興故以效之 鸚鵡洲在大江東縣西南二里西過此洲従北七十步大江中流與漢陽縣分界後漢書云黃祖為江夏太守時黃祖長子射大㑹賓客有獻鸚鵡于此洲故為名又荆州記云江夏郡城西臨江有黃鶴磯又有鸚鵡洲侯景令宋子仙夜襲江夏藏船于鸚鵡之洲 南浦在縣三里離騷云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西入江春冬涸歇秋夏泛漲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曰南浦 黄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韋褘登仙每乗黄鶴于此樓憇駕故號為黃鶴樓唐崔顥有登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乗白雲去此地空留黄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歴歴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闗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焦眀本祠晉烈將自後致仕尋醫行至鸚鵡洲結茒而止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城下交戰神力衛助軍城得康觀察使李謙奏聞貞元四年封為城隍王廟號萬勝鎮安王 蔣帝祠金陵蔣山之神也 宋無忌祠初州多有大災占之云東南聖水坡宋無忌之遺跡觀察使牛僧孺立廟祀之 白馬廟耆舊相傳云蜀將張飛靈也 邵陵王廟自梁朝邵陵王捨宅為寺因之立廟 橫江廟即吳時魯肅也 丁固宅母作大被以招賢故學為時髙後母疾思笋泣竹冬月笋生
  武昌縣東一百七十里舊七鄉今九鄉舊名東鄂系本云楚子熊渠封中子紅于鄂漢為鄂縣又江夏記云漢髙帝析南郡置江夏郡處于鄂是武帝封鄂長公主之邑也漢書地理志云屬江夏郡又吳志甘露初析江夏置武昌郡大帝嘗都之晉不改然扼上流者或置武昌悉以名臣皆為重鎮宋又置郢州領江夏武昌竟陵安陸西陽齊安八郡後改郢州移理江夏武昌復為鄂之東境矣武徳中建鄂州領縣五而武昌江夏實其最焉續搜神記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嘗入武昌山中採藥遇一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曲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懐中橘遺精精怖負茗而歸焉 楚山在州西一百七十三里出紫石英山東十步有岡在城南峥嶸洲在縣西即晉時劉毅破桓𤣥處寒溪浦在縣西二里樊山下有寒溪盛暑之月常有寒氣敗舶灣在縣西北水路七十里吳志云孫權于武昌新裝大船試泛之時風大盛權手取𤄷州谷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斬工即轉柂入樊口風猛不可行乃還武昌記權于羣臣泛舶中流值風至樊口十里餘便敗因名敗灣舶 𤄷洲水路去州一百九十三里輿地志云伍子胥叛楚出闗于江上見漁父求渡時旁多人漁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與子期兮蘆之漪子胥既渡解百金之劒與之漁父曰楚購子粟五萬爵執圭豈百金之劍乎子胥行未數步回顧漁父已覆舟而死其處是也樊港源出青溪山三百里至太港濶三十丈水曲並在縣界内又吳志云谷利拔劍柂工急趣樊口即其處也安樂宫在州西北水路二百四十里吳黃武二年
  官此處赤烏十三年取武昌懸村瓦繕修建業因遂停廢 南郊壇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在縣吳主孫權黄龍三年郊天之處 呉大帝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魏黃初四年吳主置城有五門各以所向為名西角一門謂之流津北臨大江又晉中興書云陶侃領江州刺史鎮武昌課種栁都尉夏施夜盜拔郡西門栁為己所種後因駐車施門問此是郡西門栁何以盜種施怖謝罪時人憚之其城黃龍元年遷都建業因此停廢 鄂王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楚子熊渠封中子紅于鄂僣稱王居此城九州記曰今武昌是也九州記備同今鄂人祀鄂王神即遺像也 黃石城在州西北二百九十里江表傳云劉勲敗于彭澤走入楚江従潯陽步上聞皖已沒及西塞將兵救皖為孫權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城 廢城唐縣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隋末縣令羲士暄置西有小城塘以為名大業九年廢 故鄂縣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三里輿地志云漢舊鄂縣屬江夏吳之武昌晉太康年復立鄂州此縣廢矣 陶侃廟在州南一百七十五里侃薨于樊口百姓思焉咸康五年立廟祀之有碑在又至興元年中縣令唐平以其荒涼無庇遷在縣西北一百步俯臨大江 樊姥廟西去州一百七十三里武昌記云孫權嘗獵于樊口山見一姥問獵何物荅曰得一豹姥曰何不竪其尾言訖不見權後立廟祀之 庾雲墓西北去州一百八十五里是晉征西將軍祠 桓宣武墓西去州一百八十里大司馬揚州牧桓𤣥子也 戴淵墓北去州一百九十六里晉右光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諡簡侯字若思
  蒲圻縣西南四百一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漢沙羡縣之地地理志江夏郡有沙羡縣又吳黄武二年於沙羡縣置蒲圻縣在兢江口屬長沙郡因湖以稱故曰蒲圻縣盛宏之荆州記云長沙郡有蒲圻縣宋元嘉七年屬巴陵郡孝建元年屬江夏大同五年于巴陵郡下雋立樂化縣還屬上雋郡陳又改上雋郡為上雋州天嘉元年還復本名其沙陽縣本名沙羡晉安帝改為沙陽縣仍舊屬上雋梁承聖三年改為沙州陳初復還縣又屬上雋隋開皇元年使人韋焜省上雋郡又立樂化縣廢沙陽入蒲圻而屬鄂州開皇十二年使人牛强又省樂化縣入蒲圻其年洪水泛溢縣遂漂流就鮑口權時剏立大業十三年董道冲為亂蕭銑敗之武徳四年使人王𢎞讓刺史周和峯權在陸溪川中為縣貞觀七年移還鮑口天祐之後析鮎瀆鎮下界鄉里為嘉魚縣 赤壁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岸北即曹公為周瑜所敗之處 太平城在縣西南八十八里即吳孫權遣魯肅征零陵于此築城
  嘉魚縣西南四百六十五里舊一鄉今三鄉本蒲圻縣隋之鮎瀆鎮川多生鮎魚為鎮名唐天寶三年本道以鎮界所管懐仁宣化三里合為一鄉屬鎮徵科偽吴昇嘉魚縣 魚嶽山去舊縣一百二十里按荆州記云蒲圻縣下有魚嶽小山山孤峙于中洲近在江南 蒲圻湖東北沿流去州三百里在蒲圻縣西北一百五里舊云多生蒲草吳大帝初置蒲圻縣在北湖側故以為名屬鮎瀆鎮 吕䝉城正東北㳂流去州三百九十三里在蒲圻縣西北即吕䝉所造築城屯兵于此地屬鮎瀆鎮 吕蒙墓江夏記云蒲圻縣南對陸溪陸路口一名刀環山泝流八十里有吕蒙城城中有蒙墓孫權使陸遜拒劉備于西陵權屯陸溪口為衆軍節度是此也崇陽縣西南六百十里今五鄉古下雋縣漢地理志屬長沙國宋元嘉七年入岳州梁大同五年于下雋縣置上雋郡乃分為樂化縣至承聖三年改為雋州陳天嘉四年州廢洎隋開皇九年廢州省樂化縣下雋兩縣入蒲圻唐天寶元年江西採訪使奏以蒲圻梓洞中二千餘户去縣六百里若不别置縣難以統攝三年勅于桃花洞溪口置唐年縣偽吳順義七年改為崇陽偽唐為唐年皇朝改為崇陽其地唐末已屬淮南楊行宻割擬改為崇陽縣梁于郡國志尚存其空名改為臨夏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天福初改徳江縣 壺頭山在縣東北水路六十里其山幽谷深䆳山下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水入溪合流山名壺頭山水名壺頭灘三里皆平石石脈流水纔通小舟若水泛漲即方可濟行旅憚之後漢馬援征五溪至下雋歿于壺頭之灘即其處也川如⿱䀠瓦 -- 甖壺之口以為名 弩牙山在縣四十里有吳城港水繞巖下過其巖如弩牙 雲溪在縣西二百二十里山之峭峻中有清流界道如帶尚書云至于敷淺原即此處也 九嶺山在縣西角二百里有九山逺接伏波祠在壺頭山下在縣東北五十里舊圖經云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軍次下雋頓壺頭之灘時逢暑𤍠將士多死援遇病遂穿崖岸為室歿于此岸其室猶在因為立祠 温湯在龍頭山峯可以愈疾
  永安縣西南三百里元三鄉本江夏縣之界南去舊縣三百里征發調賦動浹旬唐大厯二年割金城豐縣宣化等鄉置鎮偽吳貞元三年改為永安場偽唐保大十二年昇為縣 鐘臺山在縣東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昔李邕讀書之所石室現存臺上有石鐘時或自鳴逺近皆聞 牛鼻山在縣東八十里有深潭一百丈四面青蘿緑竹可觀山形似牛鼻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三
  宋 樂史 撰
  原闕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四
  宋 樂史 撰
  原闕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五
  宋 樂史 撰
  原闕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六
  宋 樂史 撰
  原闕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七
  宋 樂史 撰
  原闕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八
  宋 樂史 撰
  原闕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九
  宋 樂史 撰
  原闕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十八
  涪州
  涪州涪陵郡今理涪陵縣禹貢梁州之域周省梁又為雍州之域春秋時屬巴國秦為巴郡地漢為涪陵縣漢末為赤甲兵所聚此地有赤甲戌存焉後漢亦然至蜀先主以地控涪江之源故于此立涪陵郡領漢平漢葭二縣按蜀志劉威石為涪陵太守即此地也又四夷縣道志云故城在蜀江之南涪陵之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蜀江十五里有鷄鳴峡上有枳城即漢枳縣也李雄據蜀後荒廢東晉桓元子定蜀别立枳縣于今郡東北一十里隣溪口又置故枳城郡尋廢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領田思鶴歸化於故枳城又立涪陵鎮開皇三年移漢平縣於鎮城仍改漢平縣因鎮為名以𨽻渝州大業三年又罷渝州為巴陵郡以涪陵之地又為鎮焉唐武徳元年鎮復為涪州天寳初為涪陵郡乾元元年又為州元和三年七月勅涪州可𨽻黔中道以涪州疆理與黔州接近故也至大中初又𨽻荆州南道地里遙逺甚不便尋𨽻黔中按華陽國志云涪巴之南鄙従枳縣入泝涪水秦將司馬錯由之取楚黔中地漢興恒為都尉理山險水灘人多蠻蛋唯出丹漆枳縣即今涪州所理是漢獻帝建安中涪陵謝本以涪陵廣大白州牧劉璋分理丹興漢尉二縣以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寧州兼丹興漢蔚合田縣置屬都尉理涪陵蜀主改為涪陵郡改永寧曰萬寧又增立漢復縣後主又立漢平縣晉太康地理記省丹興縣郡移理漢復領漢葭涪陵漢平萬寧等五縣又言萬寧在郡南水道九百里其萬寧葢今費州是蜀後主延熙中涪陵大姓徐巨叛使將軍鄧芝討平之漢涪陵葢在今涪州東南三百三十里黔州是其故里又言漢葭在郡東百里澧源出縣界葢在今州東九十里故黔州城是其省在丹興縣葢在今黔州東二百里黔江縣是孟陽云丹興漢葭二縣並出丹砂今按漢平縣葢在今涪州東北二十里羅浮山之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處側近又按十三州記云枳在郡東按今黔州亦與巴郡東南相抵據謝本所論晉志所說今夷費思播及黔南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又隋圖經集記及貞觀地志云黔中是武陵郡酉陽地按漢酉陽在今溪州大鄉界與黔州約相去千餘里今之三亭縣西北九百餘里别有酉陽城乃劉蜀所置非漢之酉陽事已具武陵郡隋圖經及貞觀地志並言劉蜀所置酉陽為漢酉陽葢誤認漢涪陵之地也自永嘉之後沒於夷獠元魏之後圖記不傳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領田思鶴歸化初於其地立奉州續又改為黔州大業中又改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郡交互難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是漢改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陵郡即今辰州叙浦縣是後漢移理臨沅即今朗州所理是也今辰錦叙奬溪澧朗施八州即秦漢黔中郡之地與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嶺東有沅江水及諸溪並合而東注洞庭湖嶺西有巴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牁北歴播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以黔中故也炳然自分矣
  元領縣四
  涪陵 賓化 武龍 樂温
  州境
  東西六百九十里 南北九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歸峡路三千四百五十七里 東取江陵府路至長安中路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 東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三千六百五里 東至萬州水路六百一十里自萬州取開州通州宣漢縣及洋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東至忠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黔州水路三百四十里 西至渝州四百六十里水路三百四十里 北至忠州三百九十六里 東南至黔州四百九十九里 西北至渠州隣山縣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忠州三十里 東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七十里
  
  唐開元户一千六百皇朝管户主三千五百一十客八千五百四十七
  風俗
  與黔中同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連頭獠布 金文鐡 段氏蜀記云涪州出扇當時貴之
  涪陵縣五鄉漢田縣屬巴郡蜀立郡于此隋廢郡屬渝州唐朝又于此立郡 羅浮山連亘入南海名山記昔羅浮仙人居此故名之 石門周地圖記云涪陵均提東十三里有石門門東有石皷清臺扣之聲逺 銅柱灘周地圖記云涪陵江中有銅柱灘昔人于此維舟見水底有銅柱故名銅柱灘灘最峻急一云馬援始鑄柱于此 錦綉洲周地圖記云銅柱灘東有錦繡洲巴土盛以此洲人能織錦羅故以名之 横石灘在郡北後漢岑彭破公孫述將侯丹于黄石今謂之横石灘
  賔化縣西南四百里元五鄉在秦為枳縣地後漢為巴縣周明帝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縣入巴縣唐貞觀十一年分渝州巴縣之地置隆化縣以縣西二十里永隆山為名先天初以諱改為賓化縣按新圖經云此縣民並是夷獠露頂跣足不識州縣不㑹文法與諸縣户口不同不務蠶桑以茶蠟供輸 懐清臺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貲清能守其業用財自衛秦皇帝以為貞女為築女懐清臺 湖陽溪在縣側水西流入渝州南平縣界
  武龍縣東南二百五十里元五鄉今四鄉漢涪陵枳二縣地唐武徳元年分涪陵縣立以邑界武龍山為名内江一名涪陵江一名巴江在縣南曲屈北流水自黔州信寧縣界入李膺益州記云内江水自萬寧西北二百八十里至闗頭灘灘長百步懸崖倒水舟楫莫通 蜀江門灘在縣前巴江水中
  樂温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元六鄉今四鄉秦枳縣地後周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縣入巴縣北又為巴縣之地唐武徳三年又析渝州巴縣地置以縣樂温山為名初置屬南隣州九年方改屬涪州縣地頗産茘枝其味尤勝諸領 樂温山在縣南四十八里 溶溪水源出縣理北南流縣東又南至廢永安縣東北二里注大江永安故縣武徳元年析涪陵巴二縣地于今州西南
  一百五十里置以縣北永安山為名開元二年民以為非便遂廢
  黔州
  黔州黔中郡今理彭水縣歴古蠻夷之地禹貢荆州之域左傳庸人率羣蠻叛楚即其地戰國時為楚黔中地秦惠王欲楚之黔中地以武闗外易即此土也至昭王伐楚得其地因置黔中郡于今辰州是故漢書謂五溪之地在漢為武陵郡之酉陽縣地武帝于此置涪陵縣按賈躭四夷述武陵五溪之蠻西界也後漢獻帝時分為四縣屬國都尉理三國時蜀先主又增一縣按蜀志云先主于五溪立黔安郡領五縣至后主又増置一縣晉平吳後省一縣猶領五縣永嘉後地沒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吳録云黔陽屬武陵郡今辰州三亭縣西黔陽城即漢之黔陽縣城也又黄閏武陵記云武陵郡境四十餘里即知黔中亦其土也荆州圖副云巴東南故浦縣與黔陽分界南浦今屬萬州縣是也後周保定四年蠻帥田思鶴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為黔中至隋初如之大業三年又改為黔安郡領彭水涪川二縣唐武徳元年又改置為黔安郡領彭氷都上石城三縣二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萬資四縣于州置都督府督務施業展智牂克應莊九州其年自今州東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東彭水東以相永萬資二縣屬費州以都上一縣分置夷州十年又以思州髙富縣來屬十一年又以髙富屬夷州以智州信寧來屬督思辰施牢費夷巫應鄱克莊牂琰池矩十五州黔州領彭水石城盈隆洪杜信寧五縣聖厯元年罷都督府以莊州為都督府景隆四年又罷莊州都督府以播州為都督府先天二年罷播州都督府復以黔州為都督府開元二十六年又于黔州置採訪處置使以都督尔朱渾城為使又𨽻五溪諸州入黔中道仍加經畧使天寶元年改黔中為黔中郡然依舊都督施夷播思費琛溱商九州又領克明勞羲福犍邦琰清莊峩蠻牂鼓儒琳鸞今郍暉郝總侯敦晃柯樊稜添普寧功亮茂龍延訓鄉雙整縣撫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勲姜襲等五十州皆覊縻寄治山谷乾元元年復以黔中郡為黔州都督府自天順元年改為武參軍莭度天復三年之後偽蜀割據移黔南就涪州為行府以路道僻逺就近便也皇朝因之不改至太平興國三年因延火燒爇公署五年却歸黔州置理所仍轄黔内思南費溱夷播六州只従黔州衙前職員權知按唐貞元十道圖云黔涪夷費思播溱琛南等九州自分十道屬江南道其涪州開元中屬山南道天寶中復屬江南乾元中又屬山南東道古九州界本漢巴郡之南鄙雖在大江之南而東興施溪錦奬四州隔一髙嶺其南溱琛等三州又與劍南瀘州按境風俗頗同以山川言之合屬劍南道
  元領縣六
  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寧 都濡
  州境
  東西一千一百四里 南北八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三千八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六百五十五里取萬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西北至西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東至灃州一千五百六十四里 南至夷州六百里 西至涪州五百五十里 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六百里東南至思州三百里 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西北水路至涪州武龍縣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施州七百四十里
  
  唐開元尸四千二百皇朝户主一千二百七十九客二千五百四
  風俗
  雜居溪洞多是蠻獠其性獷悍其風淫祀禮法之道固不知之開寳四年黔南上言江心有石魚見上有古記云廣徳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魚見部民相傳豐稔之兆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麩金 水銀 朱砂藥書謂辰錦朱砂
  黄蠟 粗麻布 竹布 紵布
  彭水縣舊三鄉今二鄉本漢酉陽縣地屬武陵郡吳分酉陽之境置黔陽郡地即屬焉又縣道四夷云葢劉璋分涪陵置漢葭縣地開皇十年三蠻帥内屬于此地彭水縣屬黔州大業三年罷州為黔安郡縣仍舊焉貞觀四年與州移于今理有鹽井一在縣東九十里今煎 伏牛山在縣東一百里山左右有鹽泉州人見置灶煮以充軍用壺頭山山形似壺馬援曽戰于此 三峿山鄧芝曽大戰于此 更始水又名涪陵今名内江水水經云更始水即延江支津也延水下入涪陵别名涪陵水涪陵水一名内江水在州西五十步西北至涪州入蜀江 可通水源出黔江縣武陵山西流百餘里經州里北注内江水 彭水按九州要記云黔州有彭水在𠉀寧縣即古之黔中地 朗溪漢縣名其地有朗山山有野狼兩眼在背上能餐野獸 五溪謂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古老相傳云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為一溪之長一説五溪蠻皆盤瓠子孫自為統長故有五溪之號焉古謂之蠻蜑聚落
  黔江縣東三百里元三鄉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屬庸州大業三年廢以地入彭水縣唐武徳元年再置移就無慈城貞觀四年又移于今所天寶元年改為黔江縣羽人山一名神仙山在縣東四百三十里山頭與灃
  州分界 阿蓬水一名太平水東北自施州清江縣界東西南流經縣北一里又南入洪杜縣界 仙掌在縣二里崖面上指掌如畫土人傳為仙掌
  洪杜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元一鄉唐武徳二年析彭水石城之地于今縣北八十里置以縣東洪杜山名焉貞觀三年又北移于洪杜溪二年移理襲滿即今縣理 涪陵江在縣西一百步北流入彭水縣界
  洋水縣西南一百六十里舊一鄉唐武徳二年于今縣東一百六十里置盈隆縣貞觀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以諱改為盈川縣天寶元年改為洋水縣以界内水名焉 羅奈水在縣南二百里 洋水在縣西三十里北流入信寧縣界
  信寧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元一鄉隋大業十二年于今縣西南七里置以地踞信安山遂以信安為名唐武徳二年為信寧屬義州五年改義州為晉州貞觀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十一年改屬黔州 百頃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涪陵江在縣東北流入涪州武陽界
  都濡縣南二百里元一鄉唐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縣置因界内都濡水為名也 丹陽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有丹陽水出焉 波溥水在縣西南一百里又南流注丹陽水 蒟醬山 已上郡界之山水
  控臨畨落種
  牂牁 昆明 柯蠻 桂州 提拖 蠻蜒 葛獠沒夷 巴 尚抽 勃 新柯 俚人 莫徭白虎
  管畨州五十三 九州每年朝貢
  南寧州本清溪鎮唐末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従南寧州至羅殿王部落八日行與雲南接界𠑽州 淡州 犍州 莊州 明州 牂州 矩州清州
  四十四州洞内覊縻
  柯州 襲州 峩州 蠻州 邦州 鶴州 勞州羲州 福州 鼓州 儒州 鸞州 令州 郝州普寧州 總州 郍州 勲州 功州 敦州 侯州晃州 茂龍州 整州 懸州 樂善州 契州 撫水州延州 雙城州 訓州 鄉州 添州 思源州 逸州殷州 南平州 盧州 姜州 稜州 鴻州 和武州 暉州 亮州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