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全览4
太平寰宇记 全览4 |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三
苏州
苏州吴郡今理吴长洲二县禹贡扬州之域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按震泽今州西六十里太湖是也周时谓吴国释名曰吴虞也封太伯于此以虞其志也按史记周太王长子曰太伯太伯弟仲雍避少弟季历逃荆蛮自号勾吴吴人立为君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太伯初适吴筑城在平门外自太伯至王僚二十六王都之今无锡县有吴城是也仲雍传国至曽孙周章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虞仲于故夏墟谓之虞仲从太伯至吴子寿梦十九世当鲁成时盛大称吴入州来楚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始大通于上国吴王阖闾西破楚入郢北威齐晋兴伯名于诸侯筑大小城都之今州城是也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后吴伐越越王之子败之檇里即今嘉兴县界檇里城是也其子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后又属越后六王至无彊为楚威王所灭吴故地威王曾孙考烈王其相春申君黄歇乃自淮北更封江东复还相楚使其子为假君留吴后秦并其地置会稽郡项羽初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汉亦为会稽郡后顺恭分置吴郡宋齐亦为吴郡与吴与丹阳为三吴齐因之陈置吴州隋平陈改吴州为苏州盖因州西有姑苏山以名郡炀帝初复曰吴州寻改为吴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苏州六年䧟辅公祏七年平公祏复置苏州郡督督湖杭暨四州治于故吴城分置嘉兴县八年废嘉兴县入吴县九年罢都督贞观八年复置嘉兴县领吴城崐山嘉兴常熟四县天宝元年改为吴郡乾元元年复为苏州皇朝为平江军节度
元领县八
吴县 长洲 崐山 常熟 吴江〈浙置〉
三县割出
嘉兴 海盐 华亭〈已上县建秀州〉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六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三十里 东至海三百六里正西微南至湖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常州宜兴县界一百三十二里 北至常州二百里 东西至海岸钊山四百五里 西南至湖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五里东北至海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常熟界三百
二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万九千五百皇朝户主二万七千八百八十九客七千三百六十
风俗
郡国志云俗好用剑轻死盖湛卢属镂干将要离之遗风耳东北有海盐县复有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海外鳀人岁时往来
人物
吴公子季札封延陵 言偃字子游吴人 严助朱买臣并吴人 陆绩吴人六岁袁术出橘绩怀三枚归遗母后博学识星历卒郁林太守 孙坚吴人先世仕汉家于富春葬东城冡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父老曰非凡气孙氏其兴乎及母生坚梦赐绫出吴昌门 朱桓吴人曹仁步骑数万至桓将五千人据高城以逸待劳为主制客百胜之势也遂击退之乃封侯初奉觞曰臣当出军愿一捋陛下须孙权凭几桓进捋曰臣今日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 顾谭吴人与诸葛恪为太子四友屈指以计后为吴相 张温吴人当今无双三十二为选曹尚书使蜀蜀人敬之后幽死诸葛孔明曰其人清浊太别善恶太分陆逊吴人破关公逊之谋也子抗与羊祜邻境交好不疑晋吴之境馀粮栖亩而不犯后四子晏景机云分领抗兵晋王濬东下晏景被杀机云入洛并无罪夷灭初抗克步阐诛及婴孙识者谓后世必受其殃及机之诛三族无遗 叶谭吴人为秀才至洛阳王武子嘲之曰五府初开群公辟命若吴楚之人亡国之馀有何秀异而应斯举答曰秀异固产于外方不出中国是以明珠文贝生于江郁之滨夜光之璞出于荆山之下若以人求之文王生于东夷大禹生于西羌子不闻乎武王克商迁殷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其苗裔乎济甚礼之 张翰吴郡人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为齐王冏曹掾翰因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鲈鱼鲙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著首丘赋 张绪吴郡人宋时为侍中灵和殿前有蜀柳齐武帝尝翫曰此杨柳风流似张绪当年其见赏如此 顾荣吴人 陆倕吴郡人 常曜吴郡云阳人 皇甫偘吴郡人撰礼记讲疏五十卷为员外散骑常侍性至孝日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 唐朱子奢苏州吴人也才子 陆元方苏州吴县人相则天其子象先相睿宗
姓氏
吴都出四姓
朱 张 顾 陆
土产
丝葛 白石脂 藕 绫 席 草履 𧉮床子
吴县三十乡本秦旧县也吴王阖闾所都汉书地理志吴之故国周太伯之邑也今按阖闾城周回三十里水陆十有二门 虎丘山在县西北九里吴越春秋阖闾葬于国西北积壤为丘揵土临湖以葬三日金精上扬为白虎据坟故曰虎丘山今寺即阖闾墓也又郡国志云铜椁三重以水银为池金玉为凫雁郡山遥望未免堆径近即岩壑之势足焉交林上合峻路下通升降窈窕迹不卒至山涧是孙权发掘求阖闾宝器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谓千人坐顾恺之顾野王并为虎丘山序野王云高不抗云深无藏影卑非培𪣻浅异疏林路若绝而复通石将断而更缀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御史中丞沈礼明等游山赋诗并书于屋壁 支硎晋高士支道林遁迹憩游其上故有此名 姑苏山一名姑胥山县西三十五里连横山之北越绝书云吴地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望湖中窥百姓淮南子亦谓姑馀 胥山在县西四十里吴录云吴王杀子胥投之于江吴人立祠于江因名胥山 岝㠋山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于此 砚石山在县西三十里胥门外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又有琴台越书云吴人于砚石置馆娃宫刘逹注吴都赋引扬雄方言云吴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故三都赋云幸乎馆娃之宫 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逹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又按元中记云吴国西有具区泽中有包山山有洞庭宝石入地下潜行通琅琊东武淮南子云断修蛇于洞庭左传哀公元年夫差败越于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潜通五岳包山上旧无三班谓蛇虎雉侯景乱后乃有虎蛇为人之害也 石城山郡国志云吴王离宫处此山越王献西施于此山上有石马望之如人骑南有石鼓鼓鸣即兵起南又有石射棚 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按吴县南太湖有洞庭山左传吴师伐越败之于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是也尔雅谓吴越之间有具区注云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按五湖太湖中有贡湖游湖胥湖等名是谓五湖一云周五百里曰五湖 松江郡国志云禹贡三江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是也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韦昭曰三江谓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虞氏志云松江于彭蠡分为三是即韦说为谬按江有自太湖出湖海屈曲七百里出鲈鱼即吴左慈为王钓者 沪渎按吴郡志云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谓之沪渎是也 朝夕池刘逹测候云海水朝夕上下因以为池沼故曰朝夕也 女坟湖吴地云吴王葬女取土成湖又郡国志云三女坟在郭西云阖庐食蒸鱼尝半而与女女怒自杀阖闾痛之葬于国西阊门外文石为椁金鼎玉杯银樽珠襦悉以送女又记云湛卢之剑夜飞适楚又云以水绕坟因名女坟湖又云葬女时有白鹤舞于吴市因入羡门悉化为犬 干隧战国䇿云越王散卒三千擒夫差于干隧即此地今在县西黄堂郡国志云今太守所居屋即春申君之子假君之殿也因数失火故涂以雌黄故曰黄堂 吴太伯庙在阖闾门之外后汉桓帝时太守糜豹所建 阊门吴城西门也以天门通阊阖故名之又曰孔子与颜渊俱登东鲁山望吴阊门谓曰尔何见曰见一匹练前有生蓝孔子曰噫此白马卢刍使人视之果然又郡国志云吴由此伐楚国改为破楚门 石鼓在砚山馆娃宫傍有石鼓一枚山顶有池池上生莼岁充供献时虽亢旱池水未曾枯竭 匠门本名干将门门外有干将墓后语讹呼为匠门其言剑匠因名之又郡国志云申公巫臣冢亦在西南齐门吴越春秋云吴谋伐齐齐使女质吴吴因为太子聘之女少思齐因病阖闾乃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女思不止病益甚女曰死必葬我虞山之巅以望齐国阖闾伤之如其言虞山今海虞是也鸭城在县东二十五里有鸭城当匠门外吴王养鸭所昌门郡国志云旧阊门春申君改为昌门陆机诗云
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亦孙坚母梦肠透出之所门外七里有死亭湾即朱买臣妻惭自缢于此亦号死亭又有鸡陂垆即吴王养畜所皋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舂之所 要离冡在吴县西四里阊门南地内史记云离吴人也又有梁鸿墓在要离墓之北 朱诞墓在娄门外一里晋光禄大夫朱诞字永长父恩本国中〈阙〉正少有奇名藏迹吴中晋阳秋云陈敏乱三吴知名士皆受爵禄贺循朱诞不辱其身 顾彦先墓在京门外九里有晋骠骑将军嘉兴公顾彦先墓何充墓在岝㠋山东一里有晋司空何充墓 宋张
𥙿墓在吴县西二十七里花山𥙿为益州刺史也 骨屏亭吴城记云虎丘山东十里有水二项名曰〈阙〉 坊未尝枯竭北十里有骨屏亭东岸有汉豫章郡都尉陆列墓 袁崧城在县东北百里晋书云左将军袁崧陈郡人也时为吴郡太守隆安四年所筑城在沪渎江边城之以御孙恩恩围崧于此城陷害崧城今为陂湖所冲已半毁江中城东三十里夹山二城相对阖闾所筑以避越处 莲塘吴城记在县西十二里有田数亩生莲花千叶甚丽蜀州李建中移植京师不生 澹台墓在吴县南十八里平城孔子时澹台灭明又有澹台湖 吴王女墓在阊门外按山川记云夫差小女年十八童子韩重私悦之王怒女结恨而死葬后重往吊之女形见赠径寸明珠以送重 杜子恭墓按吴地记云子恭有内术尝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㳟曰当相还也刀主至嘉兴鱼跃入船破鱼得刀墓在西郭门外有石碑 皋亭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石城周回十里山东有吴偏将军凌统墓其墓之前有石碑云统字公绩吴兴馀杭人也志毅果敢常为前锋吴志云统父操有胆略为破贼校尉没死江夏统年十五领父军破江夏又与周瑜破曹操于乌林遂拜为偏将军年四十九卒汉建安二十九年也大帝闻统卒抚床起坐哀不能自抑 明圣湖吴地志云县南明圣湖前记云湖中有金牛常见光耀故以来明圣之名 粟山吴地记云在县西粟山一名新石头山上有城周回五十里下有飞泉石杵方二尺长一丈四尺吴先主刻题云黄武七年岁在戊申八月二日馀字不可识石杵西有金岘前记云古于此采金刘道真记云县西有姥山绝顶之上有石甑一人揺辄动与千人不异也 定山在县西二十里有定山突出浙江中高二百二十丈波涛所冲行旅为阻谢灵运诗曰朝发渔浦南暮宿富春郭定中雾杳杳赤亭无淹泊即此也 富阳浦汉末为县于其津吴大帝时有浦通浙江至庐溪及桐溪改曰桐庐并见吴录县东有大溪注庐口绿波青岩晋徴士散骑侍郎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极致也勃字长云戴安道之长子 大江通建徳有岩瀬上䕃崇峦下有清潭昔严子陵常钓此 铜坎吴地记云县西十里有铜山周回六十里有铜坎十馀穴深者二十馀丈浅者六七丈所谓采山铸钱之处左太冲吴都赋云煮海为盐采山铸钱是也山北一碑篆书字不可尽识山东平地有铜滓 姑苏台吴王夫差为西施造以望越按吴地志云阖闾十一年起台于胥门姑苏山山南造九曲路高三百尺越绝书云台高见三百里故太史公云登姑苏望五湖是此 胥口吴地志云姑苏山西北十二里有胥口东岸有汉奉车都尉冲州刺史吴煇墓煇字光修即汉丹阳太守吴景父也 石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边一名陌城是也吴城志云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悔之君臣临江作塘创设祭奠百姓縁为立庙宋元嘉三年吴县令谢从谒庙于匠门内吴越春秋云夫差设祭杯动酒尽焉
长洲县二十七乡吴之长洲苑因江州得名至吴大帝封长王东于此晋废以地并入吴县通天元年又析吴县之地复置之在郭下分治洲界长洲苑在县西南七十里孟康曰以江水洲为苑也 馀杭山郡国志云一名万安山山下即干遂擒夫差处 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故茶说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又郡志云句山下有石洞名洞庭即此林屋山也 凤皇山晋太康二年于此掘得石凤皇从穴而飞因而名之上有陆凯墓
昆山县东十八里十八乡本汉娄县地属会稽郡梁天监六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大同初又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属吴郡因县有昆山故立名也 昆山吴地志云华亭水东有昆山故陆机思乡诗云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 马鞍山形如马鞍因以名之 秦柱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南带海上有烽火楼台吴时以望海冦吴录云一名望山昔始皇登此望海縁以为名 石首鱼吴地志云昆山县石首鱼冬化为凫土人呼为鹭鸭小鱼长寸秋化为黄雀食稻至冬还海复为鱼
常熟县北一百里二十乡本吴县之地南徐州记武王克商求仲雍之后得周章已居吴因封之后汉至吴亦县焉为司监都尉署吴平隶饶阳晋武帝分吴县置海虞县属吴郡成帝又置南沙县属晋陵郡梁大同六年置常熟县今昆山县一百三十里常熟故县是也 虞山在县西六里越绝书云虞山巫咸所居山东西十八里有数十石室又有石坛周回六十丈又山有仲雍齐女冡东是仲雍西是齐女 言偃宅苏州记云周文学孔子弟子言偃宅在常熟县西一百步史记云偃吴人也字子游又吴地志云宅有井井边有监洗石周四尺舆地志云梁萧正徳为郡太守后萧将去莫知所在吴江县南四十里七乡梁开平三年两浙奏析吴县于松江置 吴江本名松江又名松陵又名笠泽其江出太湖二源一江东五十里入小湖一江东二百六十里入大海至秋月多生鲈鱼张翰思鲈鲙之所也 曹王庙即唐太宗第十四子也调露二年授苏州刺史善飞白鸟迹书今福善寺额通元石像皆其踪也先天二年敕立祠于松殿基下有石盆常有黄蛇盘于其上掲而见之得大锤大斧各一 养鱼城在县西二十五里即吴王养鱼所也又郡国志云鱼城下水中有石首鱼至秋化为凫凫头中尚存石子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四
常州
常州毗陵郡今理晋陵武进二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居是为延陵之邑后吴为越灭复属越至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秦并为会稽郡地汉初如之寻分会稽为丹阳郡后汉顺帝时分会稽置吴郡又分吴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以主之故三县为郡之境晋武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太子毗食采毗陵后为石勒所没元帝命少子哀王冲为嗣因讳毗字改为晋陵郡移居丹徒其后历宋齐陈因之隋平陈省晋陵郡于苏州常熟县置常州州名因县不改因县之旧字也炀帝初州废又为毗陵郡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化置常州领晋陵义兴无锡武进四县六年复䧟辅公祏公祏平复置常州于义兴置南兴州八年州废义兴来属省武进入晋陵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常州
元领五县 今四
晋陵 武进 无锡 宜兴
一县割出
江阴建军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五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八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八百四十里东至苏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湖州三百三十二里私路三百里 南至宣州五百里 西至润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扬州三百四十六里 东南至苏州二百里 西南至宣州二百里 西北至润州一百九十六里 东北至苏州屈曲三百六十一里戸
唐开元户十万二千六百皇朝户主二万八千七十一客二万七千四百八十一
风俗
承太伯之高踪由季子之遗烈盖英贤之旧壤杂吴夏之语音人性质直黎庶淳让言地则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举江左之郡者常润其首焉
人物
周处常州义兴人王浑平吴登建邺宫置酒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馀得毋戚乎周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独一人浑有愧色 顾恺之晋陵无锡人也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来未之有也 周盘龙义兴人力战位至散骑常侍齐武戏之曰卿著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中生耳 唐刘祎之常州晋陵人高宗朝北门学士相则天以拒制使赐死
土产
红紫绵布 白苎布〈出四县〉 紧纱〈出武进〉
紫笋茶〈出义兴〉 薯药〈出无锡〉
龙凤细席〈出晋陵无锡二县〉
晋陵县旧四十五乡今一十七乡春秋时吴之延陵邑汉为毗陵县属会稽晋元帝因避毗字与郡俱改晋陵隋文帝罢郡以县属常州 二横山二山相连续并在州东北四十二里 津里出支里山在太湖中南连湖州洞庭山 太湖在州东南一百里当县义兴无锡三县界青山桥在州北九十步江阴三峯山桥北遥望见故曰青山桥东西湖郡国志晋陵东有太湖大陂陂吏丁初曾沿陂见一青衣少女呼之初惧疾走顾视妇人乃自投陂水中即是一大獭验其衣乃芰制耳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西是也
武进县去州八十里旧三十四乡今十三乡周处风土记云阳羡之邑舆志云吴大帝改丹阳为武进属毗陵郡吴末并入晋陵县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隋文帝废唐武徳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入晋陵垂拱二年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夫椒山左氏传云吴王夫差败越王于夫椒注云太湖中椒山是也 庆亭铺在县西五十里与丹阳县分界孙权射虎于庆亭伤马焉孝感渎去州八十五里王祥临沂人事后母寓居武进县尚义乡母疾思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匆双鲤跃出即此渎也 滆湖在县西南去州三十里东接官河西连芜蒲港南通义兴县北通白鹤溪湖内多白鱼水路通泾溪出润州金坛延陵溧阳按图经昔有滆家将龙卵抱归遂名此湖至今凡遇烟雾常见蜃楼 白鹤溪在县西去州三十里
无锡县东南九十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七乡本汉旧县属会稽郡王莽改曰有锡风土记周武王追崇周章于吴又封章小子斌于无锡昔有谶曰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故名之吴省属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平吴复为县属毗陵元帝初改为晋陵郡隋开元九年改晋陵郡为常州废县入晋陵十三年复旧大业三年改为毗陵唐复为无锡 九龙山郡志云九龙山亦曰冠龙山古历山上有春申君祠山西有范蠡城在 御亭驿在州东南一百三十八里舆地志云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吴大帝所立梁庾肩吾诗云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即此也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李袭誉改为望亭驿 顾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山东属苏州西属常州安阳山去县五十一里风土记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斌于无锡县安阳乡按南徐州记云无锡县水清越绝书云无锡湖通长洲多鱼而甚清阳湖在晋陵无锡两县界在州东六十四里东南入太湖三县中分界 太湖从湖州长城县域历义兴晋陵入当县界 五湖晋陵无锡两县中分湖为界南徐州记云无锡西三十五里有长渠南有五湖向南又有小五湖非周礼所云五湖也 五部湖在县南七里按南徐州记云五部湖其水浊泻于此而源白 五泻水县北一十四里无锡江阴晋陵三县界鸭城西去县二十五里舆地志云鸭城东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也太伯城西去县四十里平地高五丈舆地志云吴筑城梅里平墟即此自太伯以下至王僚二十三君公子光刺王僚即此城内有太伯宅井及堂基见在 黄城去县一十二里舆地志云楚考烈王封黄歇为相赐灌北一十三城后以其地边齐请以为郡更以江东故东吴邑封之今历山下春申君祠去城三里古道通此黄城 恵山寺在县东七里一名九陇山梁大同二年三月置张又新煎茶记云陆鸿渐言无锡县恵山寺石泉水第二 蠡渎西北去县五十里范蠡伐吴开此渎太伯渎西带官河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淀塞年深粗分涯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 太伯墓在县东三十九里冡墓记太伯墓在会稽吴县梅里北聚去城一十里舆地记云宅东九里有皇山太伯葬梅里山是也 顾容墓吴志云荆州刺史顾容墓在县东南十八里今呼为顾墓 琅邪王子陵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父𫷷隆安初聚兵讨贼兵败时年十二以不测父之存亡乃布衣蔬食终身不饮酒不行请于人非有朝正不入公门元嘉三年卒赠散骑常侍墓在此 王琨墓齐书云琨自吏部郎为广州刺史年八十三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胶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出薯药 王僧逹墓宋中书令在胶山南岭下
宜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三十乡今一十乡本秦阳羡县周处风土记本名荆溪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置吴郡以阳羡属焉孙权曽为阳羡县丞宝鼎元年又分吴郡置吴兴郡亦属焉晋永兴元年以土人周玘举义兵平妖贼石冰欲纪其功遂分吴兴之西境及丹阳之东界以阳羡临津国山义乡永世平陵等六县为义兴郡属阳州宋明帝泰始四年属南徐州齐永明二年又属阳州寻复属南徐州隋平陈废义兴郡复改阳羡为义兴县省国山临津义乡三县入义兴属常州隋末䧟入贼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化废国山义兴二县于义乡置鹅州七年平辅公祏改鹅州为南兴州又置阳羡临津两县八年废州及阳羡临津两县以义兴属常州皇朝改为宜兴县 阳羡古城在今县南一名虾虎城计山郡国志云义兴县计山西一峯名金鹅峯昔有
金鹅飞集此峯因以名 真山一名石筏山东连无锡西接江临渚有石筏长六十步无鳞相传云始皇所造拟乘之泛海亦曰筏梁 君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名荆南山在荆溪之南风土记汉时县令袁玘常言死当为神一夕与天神饮醉逆知水旱无病而卒风雨失其柩夜闻荆山有数千人啖声人往视之棺已成冡因改为君山立祠其下山上有池池中有三足鳖六眸龟 国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舆地志云本名离里山山有九岑相连一名昇山吴五凤二年其山堕大石自立高九尺三寸大十三围三寸归命后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至阳羡封禅为中岳改名国山明年改元为天纪大赦以叶石文石今见存陈暄国山记云土人皆传碣下埋金银函玉璧银龙铜马之属孙皓疑有王气故以此物镇山东北有两重石洞土人呼为石室周幽王二十四年忽开可容千人又有石柱呼为玉柱其山九斗以有九峯斗峻四面水流注章流 张公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山巅空穴到底郭璞注云阳羡有张公山洞中南北二堂古老传云张道陵居此求仙因有张公之名四面水入圻溪 小心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君山两峯也舆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色炯炯如金者因此名金泉流水入荆溪 小兰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舆地志云石兰山斗入太湖五里有两岸南曰大兰山北曰小兰山相连二里 童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风土记云芳岩即此山又有沸泉山 武花山 新妇山俗立其名相连接入宣州界郡国志云武花山北有新妇山亦不述其由 小岯山在县西一百里周回一里在长塘湖内舆地记云水底有石堂上有兽迹水干乃见北流入圻溪 太湖在县东四十五里南从湖州长城县界古以义乡山为义兴界今以董塘岭为界北入晋陵县界又入无锡县界东入苏州吴县界禹贡谓之震泽周礼谓之具区史记谓之五湖其湖周回六百五十四里十道图云三万六千顷 长塘湖在县西一百里风土记云阳羡县西有洮湖中有大小岯山舆地志云洮湖即长塘湖也江赋云具区洮滆皆此也 荆溪在县南二十步汉志云中江首受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即此溪也刘穆之云沿义兴至通江至芜湖分水北溢为丹阳湖东北回为洮潮又东入震泽 圻溪今俗呼为罨画溪在县南三十六里源出悬脚岭东流入太湖慈湖溪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沸泉山北流入荆溪阳溪在县东北源出阳山东流入太湖风土记云阳羡
县小溪九所是谓三湖九溪今县内只有六溪在馀三溪不知其处 章溪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章山北入荆溪 洑山溪在县东五里源出荆山北入荆溪 金泉在县西南二十二里舆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时有炯炯色如金以此为名流入慈湖溪 游泉在县南四十里其水甘香长流不竭毎岁供进此水北流入圻溪 长桥跨水桥下有白獭若岁有兵则獭出穴四望而嗥旧言有神今獭已无踪按陆澄地理抄云袁府君造此桥后汉人也即晋代周处少时斩长桥下食人蛟即此处也其桥有一十三间 国山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晋元帝置义兴郡于阳羡又置国山县于白石山西晋成帝移于平地去旧城七里 平陵城在县西北四十六里舆地志云晋元帝割丹阳永平县为平陵县 国山亭在县西八十三里在亟山东南四面水入荆湖风土记云汉朝蒋澄封亟山侯 东蒲亭在县东三十三里 章浦亭在县西二十五里浦侧臧荣绪晋书云周处封章浦亭侯即此也风土记云县有九亭今三可识其六不知其所 九斗坛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二丈在国山东梁武帝时为天旱求雨于蒋山神感梦于武帝云九斗山张水曹神能致雨帝乃遣使立坛祠之响应自此
江阴军
江阴军理江阴县本江阴县伪唐昇元年中建为军以江阴县属焉皇朝因之
领一县
江阴
军境
东西一百三十五里 南北七十二里
四至八到
图经尚未述去二京里数 东至苏州常熟县界七十里 西至常州晋陵县界七十里 南至常州无锡县界七十里 北至江垠二里至于江心泰州海陵县界四十里
戸
旧户载常州籍皇朝户主七千六百四十五客六千九百六
风俗
同常州
土产
同常州
江阴县依旧二十四乡本汉曲阿县之地属会稽郡晋武帝于曲阿立武进县属毗陵郡梁改武进为兰陵县敬帝太平三年分兰陵置江阴县唐武徳三年于县置暨州领江阴暨阳利城三县九年省暨阳利城入江阴县属常州今为军 马鞍山郡国志云芙蓉湖西马鞍山季札让位耕于此 芙蓉湖捕鱼得赤鲤持归以榖食养一年遂化为龙即此也 郭璞宅在黄山北璞本河东闻喜人父瑗尚书都令史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妙于阴阳筹历 庾冰宅今之永安寺是也冰与郭璞为友令璞筮其后嗣卦成璞曰卿诸子并贵盛然有曰龙儿者凶徴至矣若墓碑生金庾氏之大忌也后冰子蕴为广州刺史妾房内忽有新生白狗子莫知所由来其妾爱之秘而不令蕴知狗子转长大蕴入见之眉眼分明又身至长而弱异于常狗蕴于是甚怪之将出共视在众人前忽失其所在蕴慨然曰殆龙儿乎庾氏之祸至矣又墓碑生金俄而为桓温所灭璞之占皆验也璞宅在黄山北长㢅村去县七里吴时烽火之所也璞曾经道上行遇一斫草人璞脱袴褶与之曰我命在子手中及被刑日其斫草人把剑行刑其占验如此江阴晋时为弘农郡郡守因之家于此制江赋文入文选并撰尔雅三卷以显物类 申浦楚相黄歇封为春申君本在寿州为去齐近齐常侵之迨徙都于吴封为春申君开申浦置田有上屯下屯其时四豪争列门下各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相倾夺齐有孟尝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公子无忌楚有春申君即黄歇楚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园乃进其女弟于春申君知其有身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说春申君君进之于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考烈王病观津人朱英说春申君杀李园歇不听考烈王卒李园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园死士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而李园女弟所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黄歇庙今在无锡县恵山寺唐开元四年无锡尉常非熊为旱以露板檄春申君说李园之事当时下雨信有徴矣 舰浦池在县西八十里古老云陈至徳元年江阴郡守倪启徙江阴县治夏浦筑此城也 古暨阳城在县东四十里汉时莫宠所筑捍贼翟马因名莫城唐武徳三年以暨阳古县并入江阴有莫城乡因此名之 圣英祠在县西一百步按刘遴之神异录云晋陵暨阳城或云是鱼子英庙列仙传云子英舒乡人也因捕鱼得一赤鲤爱之将归池中谷食之一年遂大至丈馀生角翅子英畏怖之鱼乃言曰我迎汝耳上我背上与汝俱升天忽即暴雨子英上鱼背腾空而去经岁却归故处饮食见妻子鱼复还来迎之如此七年后人乃为立庙 圣母祠在县南二百步按刘遴之神异录云广陵县女杜美有道县以为妖桎梏之忽变形莫知所之因以其处为立庙号曰东陵圣母古老相传云梁武普通年中有商人乘船夜梦有妇人曰我是东陵圣母神也随形影逐流来此今当君船底水里若能将形影上岸立祠当重相报其人觉悟视之果如所梦因将上岸为立祠唐武徳元年被烧今县南一百步圣母桥因此为名见在延陵季子祠在县西三十五里申浦按史记太伯世家注云季子冡在既阳西孔子过之题曰延陵季子之墓利城县在奉国寺南战国时筑名若溪城唐武徳三
年并入江阴县 伍员祠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员湖西岸昔伍相因行过此后人悲忆之因名员湖并为立庙望姨桥在县西南一里昔宋高祖刘𥙿少失母为姨
所养姨往市未回高祖登桥以望之因名望姨桥又名桂桥下接下皇旧浦引水入湖往来通商旅船车深不可测浦今淀塞桥亦废矣青山在县西南十里上有干将铸𬬻九所也 真山在县东二十三里昔有道士在山修道常有鹿来饮水产一女子鹿母送还道士养之长大姿首绝伦〈阙〉 取遂入香山湖浴浴了入山便失所在其山及湖皆香因号香山湖也一云真山山居人韩文秀见鹿产一女子坠地乃使収养及长大性好道梁武帝时度为道士及追赴上元后为至贞观道主此观其先在真山后移在县东即今至徳观是也伞熟在县东四十里吴王阖庐第八子葬于此池水周回砌石林木深竦飞鸟不敢集西南有石桥水深不可测其岸边有石兽若岁旱土人祈之必获嘉泽 孙无终家宅中地裂忽出二白狗儿一雄一雌无终后为桓温所害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五
杭州
杭州馀杭郡今理钱塘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二国之境按吴地记云越国西北界至御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是也即与吴分界此处又按史记曰楚威王伐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按括地志云周显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败其王无疆尽取其地至于浙江之北故复属于楚秦汉并属会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大帝分馀杭置临水县黄初五年于富春县置临武县又析富春至新城县晋太康元年改临安县此郡亦属吴兴吴二郡之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废郡改为钱塘县又省陈留为绥安县割吴郡之盐官吴兴之馀杭合四县置杭州在馀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十年移州居钱塘城十一年复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即今郡是也炀帝初废为馀杭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领钱塘富阳馀杭三县六年复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复置杭州又置潜州领於潜临水二县八年废潜州及临水县以於潜县来属贞观四年分钱塘置盐官县天宝元年改为馀杭郡乾元元年复为杭州皇朝为镇海节度
元领县八 今十
钱塘 於潜 馀杭 新城 临安 盐官 富阳昌化 仁和 南新〈二县新置〉
州境
东西六百一十七里 南北九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八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四百里 东至苏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越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湖州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思俗山至越州总一百七十里又云渡浙江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睦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宣州四百九十六里 东北至苏州三百
六十九里 东北浙江入海处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皇朝户主十六万一千六百客八千八百五十七
风俗
同越州
姓氏
馀杭郡二姓 暨 隗
钱塘郡二姓 全 范
人物
吴有全琮 朱异钱塘人沈约曰天下惟有文义碁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言其多艺为散骑常侍制敇笔不停缀 褚亮杭州钱塘人 唐许敬宗杭州新城人善心之子善心读万卷书十五解属文其先自东晋南渡相太宗曽孙远为睢阳太守 褚无量杭州人官至散骑常侍封舒国公
土产
干地黄 牛胶 藤纸 蜜 干姜〈已上贡〉 绯绫白编绫 海蛤 橘 木瓜
钱塘县旧二十五乡今一十一乡本秦旧县史记曰始皇三十七年东游过丹阳至钱塘汉书地理志属会稽郡西部都尉刘道真钱塘记云昔一郡境逼近江流县在灵山下至今基址犹存郡议曺华信乃自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乃成县界蒙利乃迁此地是因为钱塘县晋天福初改为钱江县寻复旧 灵隐山在县西十五里许由葛洪皆隐此山入去忘归本号稽留山今立寺焉山南有一石状似人形两髻分明俗谓之女儿山 定山在县西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数百丈又按郡国志云涛至此辄抑声过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涛处行者赖之云是海神妇冡 巨石山在县南三里郡国志云上有七层古㙮王僧儒云巧绝灵工山北有落星石存 石膏山在县西五十七里钱塘记云山出石膏若雪又县亥地有狱狱左右亦有石膏雨霁时出药用为最一名稽留山无毒兽恶虫 亭市山郡国志云杭州庭市山馀石乡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谓之浙瓮是此地所出 金鹅山郡国志云金鹅山山鸣即县有贵人寓止古防风氏封此山下有风渚即古郪䐽国也 马嗥山郡国志云吴伐越至此山大风车破骑死有马嗥呼求其主遂名之 钱塘古泉亭有紫水如霞为湖所冲乡人华信将私钱召有能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谲不复取土皆弃土石而去故作成此堤以捍海潮后因号为钱塘 浙江山海经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闽西入海馀暨南郭璞注云按地理浙江出黝县南率中东入海今之浙江是也率即歙耳馀暨县名虞喜志林云今钱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涛水势折归故云浙江史记云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 粟山在县西十七里舆地志云山下有飞泉二里石杵阔二丈长一丈四尺吴大帝刻为黄武二年岁在戊午八月三日十二字馀俱漂没微茫石见存 吴山泉在吴山北寒泉逆溢清而且甘汲之不竭 明珠浦通浙江生蚌珠 望潮楼高十丈在县南一十三里唐武徳七年置
仁和县西南一十里十二乡本钱塘盐官之地唐麟徳二年析二县之地置钱塘县于州郭国朝太平兴国三年平江东改为仁和县 黄鹤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蛾眉山在县北四十里
於潜县西二百里旧二十二乡今十四乡本汉旧县地汉志属丹阳郡吴越春秋秦徙大越鸟语之人置替阚骃十三州志替读为潜出好布吴宝鼎元年割属吴兴郡吴录地理云县西替山盖因山以立名旧替字无水至隋加水属馀杭郡废还属杭州 岝㠋山在县西二里吴舆地记云山东临县西溪有绝壁高四十许丈上可容千人谢安尝登之箕踞足曰伯昏瞀人何以过是也 天目山郡国志云山上有数百年树名曰翔凤林舆地志云上有两池若左右目名天目也山极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按茶谱曰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者与舒州同 悬霤山吴兴记云上有悬霤故以为名晋时许逊常造郭景纯纯筮之遇泰爻发谓曰君元吉自天宜求昇遐之道于是乃往师仙者鲍靓靓后遁迹莫知所之数年过其故人夜后门户皆闭而闻别室有人乃视即先生也方欲看书主人将具烛先生曰不须然披阅如昼也 印渚山上承溪水吴兴记云从渚以上至县悉石瀬恶道不行船以下水道险故行旅集焉晋王朗之为吴兴太守至郡中叹曰非唯使人心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石甑山按郡国志云石甑山一名天姥山有石危如
甑三石支在下一人揺之辄动更加千人摇之终不落青山郡国志云青山有石穴冬夏常暖石色如黛故
号曰青山下有吴均宅墓
馀杭县西北七十里旧三十乡今一十四乡本秦旧县也山谦之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登陆于此仍以为名汉书地理志属会稽隋平陈于此县置杭州后迁州就钱塘县依旧属也 由拳山本馀杭州也一名大辟山郡国志云青障山高峻为最在县南十八里山谦之吴兴记云晋隐士郭文字文举初从陆浑山来居之王敦作乱因逸归入此处今傍有由拳村出藤纸大辟山晋书云郭文举隐于馀杭大辟山中曽有猛兽杀一麋鹿于庵侧文举以语人人取卖分钱与文举文举曰我若须此自当卖所以相语不须故也知者皆叹美之 严山郡国志一名白鹿山晋朝严晁葬此山有二白鹿来夹冡因名太守山 大涤洞在天柱宫南宫内有涌泉其水色青黄赤白碧不定山有五洞其一投龙 吴天师坟吴筠馀杭人也为唐内供奉因游天柱宫没葬于此今有碑存
富阳县西南七十三里旧二十五乡今二十二乡本汉富春县也属会稽郡吴录地理云属吴郡晋孝武太元中避简文郑太后讳改富阳县 赤亭里即严子陵钓于此有台基存谢灵运诗曰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泊石头山山有观涛所孙洲吴录浙江经县前过江
中有沙涨吴武烈帝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会于州上父老曰此沙狭而长君其为长沙太守乎后果如父老之言因于长沙起兵为吴始祖遂名此沙为孙洲 桑亭埭郡国志云汉末有桑君养犬数年不吠孙文台微时经此犬忽吠之桑谓文台曰君其异相乎及贵欲报桑无所好惟好张箄捕鱼文台为作九里箄以贶之潮户地近海而民朔望迎潮而歌 阳平山地理志吴武烈帝孙氏之所居也其祖种瓜于此有二仙人示其葬地即此也
盐官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九乡本汉海盐由拳二县之境汉志云海盐县有盐官此地也吴录地理志云盐官本名海昌时改为盐官属吴郡沈约宋书郡志云此说非杭州盐官乃汉之旧县予按吴志孙权为将军陆逊始任幕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连年亢旱逊开仓以赈贫氏权为将军汉建安五年也太康地志云汉盐官也 金牛山舆地志云昔吴楚之间金牛出自毘陵奔来此山而没因名之 临平湖在县西五十里湖在临平山南吴录曰归命侯天玺元年吴郡志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塞拥今更开除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色长四寸广二寸馀上刻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俄而晋平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徴五湖之瑞石也又岸崩得石鼓唯张茂先识之 褚无量家近湖边年十二湖中有龙斗倾里巷观之无量读书晏然不动
临安县西北一百二十八里依旧二十六乡吴志云汉建安十六年分置馀杭立临水县属吴郡归命侯时割属吴兴晋太康中改为临安隋废唐垂拱四年又置至开元年间改为安国今仍复旧 临安山县取此为名南有郭文举宅基 石镜山按山川记云临安县有石镜在山之东峯又郡国志云径二尺七寸其光照人如镜之鉴分毫不差
昌化县西二百四十里旧十三乡今十一乡按唐初为紫溪县至圣历元年正月三日改为武崇乡神龙元年改为唐山大历二年又废长庆之后复立梁改为金昌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横山县后复旧国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昌化县 紫溪吴兴记云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舆地志云以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夹水有赤色盘石长百馀丈望之如霞名曰赤瀬水晩山山悉松木真墨所出 室山嵌空如室
新城县西一百三十二里旧一十四乡今七乡按其地在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吴大帝立此为县后废之以其地入富阳唐永淳元年五月分富阳县之地又置之即今理朱梁改为新登皇朝太平兴国四年改为新城复旧名
南新县西一百六十里五乡本临安县地皇朝乾德五年钱氏割临安县地南置新阳以便徴科至太平兴国六年改为南新县 新妇洞在县东洞有潭深八九尺清莹中有鳗鱼一头甚异 龙𠀌山在县东 三九山在县西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六
湖州
湖州吴兴郡今理乌程县禹贡扬州之域古防风氏之国也春秋为吴地后属越越为楚所灭后属楚史记云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即此也秦属会稽郡亦鄣郡之地汉如之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即今州是也孙皓为乌程侯及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此郡历晋宋齐梁如之梁敬帝绍泰元年改郡为震州陈初罢州复为郡隋仁夀二年改为湖州因太湖为名炀帝初废为吴郡之乌程县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领乌程一县六年陷于辅公祏七年平贼复置仍以废武州之武康来属又省雉州以长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吴兴郡乾元元年复为湖州皇朝为宣徳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六
乌程 武康 安吉 徳清 长兴 归安〈新置〉州境
东西三百五里 南北二百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八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六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二百四十里 东至苏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杭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杭州三百八十七里 北至苏州三百八十七里 东南至杭州盐官县一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杭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宣州界二百六十一里 西北至常州三百三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九千皇朝户主客共三万八千七百四十八
风俗
与苏州同
姓氏
吴兴郡四姓 姚 沈 丘 纫 长城郡二姓钱 胥
人物
沈景宗 沈庆之 丘杰 丘迟吴兴县人 吴均吴兴故鄣人文有古气好事者谓之吴均体撰齐春秋注范晔后汉书 沈约吴兴武康人著晋宋梁书并文集凡三百六十四卷 唐丘吴兴县人为常侍致仕
土产
紫笋茶 木瓜 糁煎 重秔米 白纻布
乌程县旧三十一乡今一十五乡本秦旧县越绝外传云秦始皇至会稽徙越之人于乌程吴孙皓尝封乌程侯吴兴记云县旧在郡界晋安帝义熙元年始移此处隋废东迁县亦入此邑之地按郡国志云古乌程氏居此能醖酒故以名县 卞山郡国志云卞和采玉处非也周处风土记云卞山当作冠弁之弁徐陵孝义寺碑云高弁苍苍遥闻天语山东足有一石篑高数尺晋太康中人开之风雨晦𡨋遂止历代莫知所封又宋书萧惠明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神庙相承云羽多居郡厅事前后凡七太守不敢上厅惠明有纲纪曰孔季恭曽为此郡未闻有灾遂盛设延榻接宾数日未㡬惠明忽见一人长丈馀张弓挟矢向之既而不见因发背疾旬日而殒 石斗山山南有乌亭晋王羲之常游处毎谓亲友曰百岁之后谁知我于此游 西陵山吴兴地志云孙皓改葬父和于此山号曰明陵即卞山之别岭也 温山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四十里有温山出御荈 吴孤城郡国志云乌程南十八里有吴孤城吴时郑妪善相人者居此 楚庙南齐临汝侯萧猷为吴兴太守性倜傥与楚庙神交饮一斛每祷祀尽饮猷极醉而神影亦有酒容所祷必应后为益州刺史时江杨人齐茍儿反猷遥祷请救是日有田老逢数百骑如风一骑过请饮田老问为谁曰楚王来救临汝是日猷大破茍儿 毘山在县东北九里山海经云浮玉之山东望诸毘郭璞注云诸毘水名也按浮玉山在安吉则霅水之发源也言东望溪经浦溠牙相毘并注于太湖因名之梁吴均和柳恽毘山亭诗云平湖旷复远高榭峻而危 衡山在县南一十八里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杜注云衡山在吴兴乌程县山谦之吴兴记衡山一名横山也 垄山在县北五里山谦之吴兴记云垄山有紫石英山东临大溪西带长渎山上有亭临眺四旷名垄山亭 三山在东北七十二里张元之吴兴山墟名云三山太湖中白波天合三点黛色陆士龙赠顾彦先诗云我家五湖阴君住三山阳是此也今属吴县 白鹤山在县西北三十六里吴兴记云昔乌程人姚紾化为白鹤游于此山因名之山石堪为碑材江乘记云负丘山石精好不谢吴兴即此山也 小雷山在县北震泽中周处风土记云大海中有大雷小雷二山山之中曰雷泽即舜渔于雷泽是也盖浙东有馀姚县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韩诗外传曰舜东夷人也 金山张元之山墟名云金山上石悉作丹绛之色夜照数里不假烛以其光彩类金而名焉 昇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名乌山一名欧馀山一名欧亭山吴均入东记云王羲之为太守尝游践因昇此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我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有昇山之号立乌亭于山上 西余山在乌程县东一十八里舆地志云汉文帝封东海王揺之子期视为顾余侯至县坐酬金失国即此地也 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吴均入东记云吴有文士陆厥尝家于此也 何口山在县南十里山下当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盖山晋何楷居此修儒业楷后为吴兴太守改金盖为何山山口有次山曰今口山今曰何口山见括地志 岘山在县南五里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于山下起显亭以唐庙讳改之天宝中太守韦景先起五花亭山下有唐相李适之石酒樽 石城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乌程豪族严白虎于山下累石为城与吕蒙战所今山上有弩台烽火楼之迹犹存焉 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杼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夏后杼狩之所今山上有古城避地唐大历八年刺史颜真卿于山上起桂棚三癸亭谢临川写真亭 具区薮太湖也泽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接连四郡界入海盖水之所都也深曰湖浅曰泽草莽曰薮中有最高山曰洞庭曰包山曰姑苏洞庭下有地道巴陵昔龙威丈人之所居姑苏上有台吴王阖闾之所居次有三山曰石公山大雷山小雷山古所谓登姑苏望具区言登高瞩远封疆庶物无不具也一名震泽亦名笠泽亦名雷泽孔安国云震泽吴南太湖名太湖者以其广大名之又名五湖韦昭三吴郡国志云太湖边有游湖草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湖又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为五也又云天下如此者五虞仲翔川渎记云太湖东通长州淞江水南通乌程霅溪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滆湖东连嘉兴非一溪水凡五通谓之五湖按尔雅云天下有十薮其六曰吴越之间有具区薮苕溪在县南五十步大溪是也西从浮玉山东至兴国寺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曰苕溪兴国寺今废霅溪馆霅溪在县东南一里凡四水合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徳清县前北流至州南兴国寺前曰霅溪馆东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顾长生三吴土地云有霅溪水至深昔徐陵孝义碑云清霅濔濔深穷地根按字书云霅者四水激射之声也 贵溪霅溪西南岸有浦曰贵溪梁时乌程有苏氏女于此遇一道士曰汝后大贵因贻一五彩龟云三年当有徴苏氏后适章氏生陈高祖宣后高祖即位拜后母为安吉县君因名此曰贵溪浦 苏公潭从贵溪东流三百五十步至骆驼桥下曰苏公潭此水深不可测中有蛟螭代为人患唐开元初许国公苏瓌子颋为乌城县尉郡守命督县事因误坠此溪水间直至潭底闻水中有人语云扶尚书出遂冉冉至水上略无损溺后为代宗朝相许国公有记见在 白𬞟洲在霅溪之东南去州一里州上有鲁公颜真卿芳亭内有梁太守柳恽诗云江州采白𬞟日晩江南春因以为名州内有池池中旧有千叶莲今惟地名故址存焉荻塘在州南一里一百步吴兴记云晋太守殷康所开傍溉田千顷杨偘隋录云乌程沈恒居荻塘家贫好学每烧荻以照夜塘西引霅溪东达平望官河北入松江 东溪在县东南三百二十里吴兴记云东溪出美鱼 谢塘在县西四里晋太守谢安唐大历刺史裴清于州西起谢塘馆 黄浦一名黄蘖涧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蘖山因名焉吴兴记云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青楼连延十里后汉司隶校尉万向于此筑坂溉田鲍昭有黄浦桥送别诗括地志云亦名庾浦盖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村晋殷康为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改为庾 掩浦一名项浦在县东北一十六里顾长生三吴土地志云昔项羽观秦皇舆御曰可取而代也伯父项梁闻掩其口之处因名之 孔姥墩水在县西北二十八里韦昭三吴郡国志云昔有孔氏之妇少寡有子八人皆训以义方夜则读书画则力田汉哀平之间俱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 骆驼桥唐垂拱元年造桥形似橐驼故名之刘禹送人之吴兴诗曰骆驼桥上𬞟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即此桥也在霅溪上废菰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郡国志云春申君立菰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秦改为乌程 乌亭在昇山上王羲之所造以乌巾氏所居也今废 毘山亭在毘山梁吴兴太守柳恽所创恽与郡主簿吴均有毘山亭赠答诗今废 古乌程侯井在东北三里括地志云乌程东北有孙皓为乌程侯时所凿井口圆径一丈六尺 潘尼墓在县东十里 梁黄门侍郎丘迟墓在县南一十六里
归安县西去州一百二里十六乡本乌程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七年分置归安县居郭下
武康县西南一百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二乡古防风氏之国地理志云本汉乌城县之馀不乡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北三馀之间吴乃改会稽之馀暨为永兴分馀不为永安以协童言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复改为武康又宋书州郡志云吴分乌程馀杭二县为永安县属吴郡晋武帝改武安为武康县即此 防风山在县东一十八里先名封嵎山唐天宝六年敇改焉其一名风公山一名风渚山古防风氏之国风公者以其山上有风公祠风渚者以下有山风渚水封山者以其禁采樵渔猎也山东南二里有嵎山禹十二代孙帝嵎所居也吴伐越隳会稽得骨节専车使问仲尼仲尼曰禹致群臣于会稽防风氏后至因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又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𦬆氏之君守封嵎山言防风治此二山也 石城山在县西南三里汉末赤眉之乱也人于山上累石为城因以为名宋书云沈道䖍居县北石山下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宅临溪徴员外散骑侍郎不就山上有汉青州刺史姚恢墓 金鹅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墟名曰汉海昏侯沈戎葬于此上有池深五尺其水冬夏不竭时吴帝见山上金鹅翔集或风清雨霁樵夫耕父闻山上鹅鸣 武康山在县西一十五里名铜官山唐天宝六年敇改焉舆地志云铜官山下有两坎深数丈方圆百丈古采铜所 响山在县西八里山下有水谓之响潭吴兴志云有人经响山语无多少响则随声曲折应之洪纎一无所失 天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吴兴记云山上有长流泉谓之天泉傍多沃壤可耕植今按有水田五亩一名唐锤山也 几山在县北一十五里山墟名云几
山似几因为名焉亦作已山 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舆地志云盖古防风氏之都也 计筹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吴兴志云计筹山昔越大夫计然多才智算筹于此山按此地复与馀杭县分界今俗谓之界头山盖筹头山相应也 七里桥在县西南十里山墟名云七里桥山顶有石桥长一丈六尺甚峻滑一名石桥一名石头山今山下有桥村 马头坞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晋书云咸和七年石勒将军韩雍寇吴兴诏遣两中郎将赵弘攻之于马头坞雍走寇南沙及海隅二县悉在今苏州界 前溪在县西一百步前溪者古永安县前之溪也今徳清县有后溪也邑人晋充家于此溪乐府有前溪曲则充之所制其词云当曙与未曙百鸟啼忩忩后宋少帝续为七曲其一曲曰忧思出门戸逢郎前溪渡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 馀不溪在县东二十四里馀不溪者其水清与馀杭水不类也如会稽秦望其山秀发馀山无与等也晋中兴书孔愉字敬康少时曽买得一龟放馀不溪中龟中流数顾及愉封馀不侯铸印而龟首左顾更铸亦然印工以告愉悟昔者所放龟乃取佩焉 馀英溪在县西十二里山墟名云每春夹岸花开通夏不歇 阮公溪在县西一十五里与馀英连接梁陈故事云石英宝者会稽上虞人常寓于武康其女有殊色天监元年选为采女及生元帝为修容赐姓阮氏拜其父为奉朝请时人名所居之溪为阮公溪英宝以承圣二年追封武康侯溪中有大青石俗谓之美人石 仙人渚在县西四十里昔沈羲得道之所见神仙传今有石湖梯登仙之处上有石盘见存 铜官赵监庙汉吴王濞凿山采铜铜监赵氏遇山崩压降灵于此后人立庙 丁固吴司空也庙墓在县东一十五里
安吉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元二十五乡本汉故鄣县地吴兴记云汉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助汉汉朝嘉之故分鄣县南北置安吉县属丹阳郡后废麟徳元年复为安吉县隶湖州 隐坞梁陶弘景谥贞白先生尝隐居于此故号曰隐坞 天目山高三万六千丈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吴兴记云天目山极高峻岭上有水甚美东南有瀑布下注数亩地志云上有两池为天之左右目老子说云欲度难及被水灾天目海陵山最为第一 五山高三千六百尺在县西南四十六里括地志云山有五峯昔村人姚紾尝于此采樵忽遇仙人及还家因入瓮中隐身谓家人云可七日勿开日限未至家人开之紾变为白鹤飞向五山吴兴记云五山亦名奕山也 玉磬山高五百丈在县东北一十五里高僧传云释昙谛姓康氏吴兴人出家居吴虎丘山后入故鄣之昆山每夜闻有声寻其发声之所掘之得玉磬因以为名 邸阁山高二百七十六尺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吴志云吴帝遣从弟孙庆修故障邸阁铜山高一千三百尺在县东三十里括地志云吴采
鄣山之铜即此也 南屿山高三万六千尺在县南六十二里括地志云南屿山一名白水山上有湖其水白色因名之 苕水在县治西南七十五里北流山海经曰勾馀山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 邸阁水在县治北三十里周回二顷二十亩吴兴记云邸阁池水灌田五百一十亩鳞羽涵泳芰荷交蔚唐圣历元年县令钳耳知命修邸阁路 两僧坟在县北三十里昙谛姓康氏前为崇觉法师与姚苌讲法华经后为昙谛法师崐生山寺前后两僧悉葬于此
长兴县西北七十里三十乡本汉乌程县地武帝分置长城县按吴兴记云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城筑城狭而长故曰长城县因此名之隋开皇九年封陈后主叔宝为长城县公即此也初置县富陂村咸康元年徙箬溪北今之重光观即故地隋大业十一年徙于夫概王废城唐武徳七年废宣州原乡安吉故鄣三县入长城始移于此今改为长兴县 梅溪山隋图经云吴兴故鄣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有一石可高百丈至青而圆如两间屋大四面斗绝仰之于云外无登陟之理其上复有盘石正圆如车盖常转如磨声若风雨土人号为磨石石磨转驶则年丰迟则岁俭候之无失 霅水亦若水之异名也水深不可测俗谓之若水又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中多𫚖鱼今亦谓霅乌山金沙泉按郡国志云即每岁造茶所也按茶产在邑界有生颜渚中者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县脚山岭者与襄荆申三州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青岘啄木二岭者与夀州同 鄣郡故城即秦时鄣郡城今俗号府头是也在县西南八十里 夏驾山一名石鼓山在县东南三十六里高九百尺张元之山墟名云昔帝杼南巡至于此山因而名之山上有石鼓高一丈下有盘石为足谚云石鼓鸣则三吴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鸣亦为陵零郡石鼓之类吴兴记云五行志并同此讹 大雷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周处风土记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间即雷泽舜所渔处也尚书释言云在震泽 飞云山在县西二十里高三百五十尺张元之山墟名云飞云山南有风穴故云雾不得□郁其间其上多产枫栎等树宋元徽五年置飞云寺有石泉沙渚松门苦竹岩也 白鹤山在县东南三十一步高三百尺张元之山墟名云昔有姚紾得仙于此山化为白鹤而飞因以名之 九龙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郭山一名章山张元之山墟名云九龙山其山有九陇悉作龙形山顶有古石城城西北角有石窦因名石郭吴兴记云石郭山在鄣南五里产杨梅贡御舆
地志云石郭山昔吴采郭铜山以铸钱即此山 青山在县六十里高三百丈张元之山墟名云青山有石窦通洞庭冬夏常暖山如黛色 艺香山一名湖陵山在县北一十五里高四百五十尺张元之山墟名云艺香山昔西施种香之所括地志云有湖陵无艺香 西顾山一名吴望山在县北四十九里高一千尺张元之山墟名云西顾昔吴王阖闾登姑苏望五湖望见此山因名之括地志云所载西顾乃作牢固之固未详也 雉山在县北五里高五百尺张元之山墟名云雉山形类雉梁陈故事云武帝时有童谣言鸟山出天子江表以鸟名山者悉凿按陈高祖则长兴县雉山人也其山有追赠 西噎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西噎山泉涧北流而西向峻狭以其声呜咽而名之 龙目现在县西北一百二里高五千丈张元之山墟名云龙目现山石岩间有二目光彩照人因而谓之龙目现 南屿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山墟名云昔西施种香之所上有兰茝畹 三鸦冈在县南六十五里上有晋太傅谢安墓其冈中有断处梁朝有童谣云鸟山出天子故凿焉 雷泽在县东三十三里一名笠泽一名具区薮 西湖在县西五里周回七十里山墟名云西湖一名吴城湖昔吴王阖闾筑吴城使百姓轝土如此浸而为湖阖闾弟夫概因而创之吴兴记云西湖昔吴王夫概所立吴志云孙皓封为乌程侯就国有西湖人景养相皓当大贵乃西湖聚落之人湖中出佳莼尝贡傍溉田三万顷有水门四十所引方山泉注之 箬溪在县南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太湖箬溪者顾野王舆地志云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村名村人取箬下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箬下酒韦昭吴录云乌程箬下酒有名山谦之吴兴记云上箬下箬村并出美酒张协七命云酒则荆南乌程则此酒也按陈书帝纪云陈高祖讳霸先吴兴长城下箬人也云县前大溪亦名箬溪其箬水乡箬溪里皆相因为名 荆溪在县南六十里毎日高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吴王送女湖荆溪者以其出荆山因名之张元之山墟名云昔汉荆王贾登此山名之张协七命曰酒则荆南乌程荆南即此荆溪南也今或谓荆州南按乌程去荆州三千六百里非荆州之南明矣 苕溪在县东西四十五里 馀溪在县东二十三里舆地志云长兴南乡有馀水以馀村名之梁陈故事云梁武帝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馀武帝于馀干馀杭馀姚三处为禳厌之法其时长兴有馀干山馀水馀鱼里盖陈高祖即吴兴三馀人也 邸阁溪在西南一百一十里舆地志云昔吴王夫概临水起邸阁因而名之馀渔浦在县东北四十二里周处风俗记云馀渔浦
一名馀吾溪即阳羡之东乡也吴越之间渔吾同音昔舜渔于雷泽此乡之人一时化之其捕鱼之人来居此浦故名 金潭在县西四十里山墟名云金山金潭金塘金渠悉汉楼船将军金曼倩居之 紫花涧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紫花涧两岸芳芜之中出紫苑长薄之下生珠藤至三月紫花满涧一名花瀬 顾渚在县西北三十里顾渚者山墟名云昔吴王夫概顾其渚次原隰平衍为都邑之所今崖谷林薄之中多产茶茗以充岁贡 小白濑一名白鹭湍 吴夫概庙在县治东一百里按夫概王即阖闾之弟 大骑城小骑城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吴地志云吴王濞筑此二城为马廏 殷仲文墓晋吏部尚书在县东三十二里
徳清县南水路一百五十里十七乡本武康县地唐天授二年析置以县界有武承塘故名武源县至景云二年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改为徳清县 市亭山在县西南二百步吴兴记云市亭山王逸少曾欲于此立宅以其面谿背山也 葛山在县东北一十八里入东记云昔葛仙公得仙之所上有葛公坛 茅山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入东记云昔三茅君隐于此与延陵句容之茅山同也 馀不溪在县东南一百步沈氏家传云后汉沈容居郡乌程县馀不乡 苎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苎溪以贡苎为名南岸有蔺相如庙北岸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孔愉潭在县南二百步昔愉隐吴盛山见渔人钓得白龟买而放之即此处也 女狱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入东记云后汉青州刺史姚恢与海昏侯沈戎过江阴争柯山居之恢女密报戎戎先居之姚氏三代不养女有女则囚于此山孝鹅墓天宝末邑人婺州武义主簿沈朝家养母鹅一因育卵脤出乃自惊鸣鼓翅窜于波渚之隅其长雏悲鸣屡绝家人饲之水谷不复饮啄及母鹅死长雏仰天号切遂啄仓舍下败席以覆其母衔庭砌间刍草列于母所若人之祭奠长吁数声而死沈氏家人因作二函埋于山中土人呼为孝鹅 沈约墓在县东五十八里梁吏部尚书隐侯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七
睦州
睦州新定郡今理延徳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寻复属楚至秦为鄣郡之地汉又为丹阳郡地后汉后并属吴郡吴志汉建安十三年大帝使威武中郎将贺齐讨丹阳黟歙县贼平定之分歙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四县与黟歙凡六县因立新都郡理始新县属扬州晋太康元年改新都为新安郡新定县为遂安县隋平陈废郡为新安县省遂安县仁寿三年割杭州桐庐并复立遂安县仍改新安为雉山以三县置睦州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舆地志云郡城即贺齐所筑炀帝废州为遂安郡唐武徳四年又置睦州领雉山遂安二县七年废严州之桐庐县来属又改为东睦州八年去东字旧管县三治雉山万岁登封移治建徳天宝元年改为新定郡乾元元年复为睦州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建徳 桐庐 寿昌 遂安 分水 清溪
州境
东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四百三十五里 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一十五里东至杭州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婺州陆路一百
一十五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至歙州三百六十三里 北至杭州界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婺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衢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歙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杭州三百一十里戸
唐开元戸二万二千七百皇朝管户主客都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一
风俗
同歙州
人物
严子陵 戴颙
土产
交梭纱 竹簟 丝布 鸠坑团茶 麦门冬
建徳县旧十六乡今九乡吴黄武四年分富春县之地置吴郡以封孙皓为侯甘露元年孙皓于水滨得大鼎进之吴后主因改宝鼎元年封孙皓为建徳侯隋末立郡于此 三雄山郡国志云山有显庭石门故关多牛马迹在石上是也 都督山郡国志云山极高峻临江以占吉㓙石若崩坠水内者死半山而止者去住消散至水际者免又有承金山相次以占焉 七里滩即富春渚是也 界山郡国志云山欲雨则闻钟鼓声与人击之声无异 公山江水郡国志云有橘从水自然泛来行人啖之恣饱则可将去则病
桐庐县东北一百五里旧管二十一乡今十八乡汉为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分富春县置此耆旧相传云桐溪有大猗桐树垂条偃盖荫数亩远望似庐遂谓为桐庐县也 白石山山有印渚渚多巉石 严陵山舆地志云桐庐有严陵山境尤胜丽来岸是锦峯绣岭即子陵所隐之地因名 戴山宋徴士戴颙所隐处也 严子陵钓坛县南大江侧坛下连七里濑按东观汉记云光武与子陵友善及登位忘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时主天文者奏每日出帝星有客星同流帝曰严子陵耳访得之陵不受封今郡有台并坛亦谓严陵濑谢灵运过七里濑诗云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杜牧诗云州在钓台边也 桐溪一名紫溪水木泉石相映自桐溪至于潜有九十六濑第二即严陵濑也
寿昌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旧十乡今五乡秦歙县地汉为富春之境属丹阳郡隋仁夀三年改新安为雉山县以桐庐遂安三县置睦州是也唐永昌元年改为寿昌县载初元年废神龙初又置之 雉山在县西三里天井山舆地志云寿昌县有天井山将降雨顶上辄有钟鼓之声
遂安县西南一百九十里旧十五乡今八乡汉建安十三年分歙县南乡安定里为新定晋太康元年改新定为遂安隋平陈废仁夀中复
分水县北一百八十五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本桐庐县之西乡也唐武徳四年析桐庐县以置之至如意元年改为武县因界内武盛山以为名神龙元年又改为分水县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
清溪县西一百六十五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在梁陈之代为新安县地唐开元二十年改为还淳县至永真元年十二月改为清溪县避宪宗名也 锦沙村按新安记云锦村傍山依壑素波澄映锦石舒文冠军吴喜闻之而造焉鼓枻游泛弥旬忘返叹曰名山美石故不虚赏使人丧朱门之志
秀州
秀州理嘉兴县本苏州嘉兴县地晋天福四年于此置秀州从两浙钱元瓘之所请也仍割嘉兴海盐华亭三县并置崇徳县以属焉
领县四
嘉兴 华亭 海盐 崇徳
州境
东西三百一十八里 南北九十一里
四至八到
图经上未有至东西京里数东至大海二百一十里 南至杭州硖石镇为界六十里 西至杭州二百一十九里 北至苏州一百四十二里图经上未有四至八到
户
旧户载苏州籍皇朝戸主客二万三千五十二风俗
与苏州同
人物
与苏州同
土产
与苏州同
嘉兴县旧五十乡今三十二乡地本秦由拳县吴录地理志吴王时地名长水秦改曰由拳汉书地理志属会稽续汉书郡国志属吴郡吴大帝黄龙三年嘉禾生于由拳改县曰禾兴后以太子名禾改为嘉兴隋废唐武徳七年复置九年省入吴县贞观八年复置苏州府皇朝割属秀州御儿按吴越分境越国西北置御儿与吴分为界通典注云在嘉兴县南有地名御儿也国语曰吾用御儿临之今俗作语字 苏小小墓在县前晋朝歌姬苏小小 死亭湾县北七里有死亭湾即朱买臣为内史衣锦还乡其妻羞死于此故号曰死亭湾朱买臣冢在县东九州要记云此收魂葬处极高大其真冢在洛阳北市东南天街中有碑云是朱买臣冢秦望山九州要记始皇登此山望海因以名始皇碑在嘉兴县吴主立于长水县土人谣曰水市出天子始皇东游从此过见人乘舟水中交易应其谣遂改由拳县故由拳县在今县南五里秦始皇见其山有王气出
使诸囚合死者来凿此山其囚倦并逃走因号为囚倦山因置囚倦县后人语讹便名为由拳山其处出好纸县废后唯一严矶在东 会骸山九州要记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凿山取牛山崩二人同死此穴中因曰会骸山
海盐县南九十里十乡本吴县武原乡秦置海盐县汉因之属会稽又按吴郡记云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即海盐与盐官之地同也隋初置唐武徳七年废景云二年又置先天元年废开元五年又置治在吴御城
华亭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十乡今一十七乡本嘉兴县地唐天宝十载置因华亭谷以为名 华亭谷舆地志云吴大帝以汉建安中封陆逊华亭侯即以其所居为封谷出佳鱼莼菜又多白鹤清唳故陆机叹曰华亭鹤唳不可复闻 二陆宅吴地记云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周回二十馀里谷名华亭陆机叹鹤唳处谷水下通松江昔陆逊陆凯居此谷吴志云汉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于是谷谷东二十里有崐山父祖墓焉故陆机思乡诗曰仿佛谷水阳婉娈崐山阴崐山有吴相江陵昭侯陆逊墓
崇徳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元九乡置州之时析嘉兴之崇徳等九乡于义和市置县以乡为县名
嘉兴监
嘉兴监本秀州嘉兴县煎盐之所皇朝升为监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八
越州
越州会稽郡今理会稽山阴两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国之地周礼谓吴越星纪之分野故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史记云东越之人文身断发夏少康封少子无馀以奉禹祀号为越越国之称始于兹矣后二十馀代勾践称王于周至六代王无疆当周显王之世为楚所灭浙江之地越犹保之终为楚所灭其地尽入楚秦灭楚以地并入吴立会稽郡夏侯曾先吴地志云南面连山万里北带沧海千里舆地志曰汉因秦制至顺帝时阳羡人周嘉上书请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东为会稽郡自晋至陈又于此置东扬州至隋初改为吴州大业元年改为越州以地名之寻废州为会稽郡唐武徳四年平季子通置越州总管越嵊姚鄞浙网衢谷丽严婺十一州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三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越婺鄞嵊丽五州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馀姚四县八年废鄞州为鄮县嵊州为剡县来属丽州为永康属婺州省山阴县督越婺三州贞观元年更替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天宝元年越州改为会稽郡乾元元年复为越州皇朝为镇东军节度
元领县七 今八
山阴 会稽 剡县 诸暨 馀姚 上虞 萧山新昌〈新置〉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二里 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东京二千八百七十里东至明州二百七十里 西至杭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台州天台县关领一百二十六里 北至海与苏州分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 东北至浃江梅际三百九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戸六万四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五万六千四百九十一
风俗
汉书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言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则龙不见伤害宋略云会稽山阴编户三万号为天下繁剧之所
姓氏
会稽郡七姓 虞 孔 夏 荣 锺 兹 谢人物
郑吉会稽人为西域都䕶谢夷吾山阴人为荆州刺史 郑弘会稽人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弘曲躬自卑因听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锺离意会稽人为临淮太守出行春天澍雨白鹿夹毂主簿云三公车画白鹿必为三公 严清有异人曰汝骨得道长生以一卷书与清曰汝得长生 孟尝会稽上虞人为合浦太守珠还 虞翻会稽人以所著易注示孔融融曰延陵之音乐吾子之易理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可谓探赜穷通矣孙权行酒翻佯醉徙交州十年 阚泽会稽人年十三梦名在月中 丁固山阴人少梦松生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果为司徒 朱育山阴人 夏统字仲御永兴人母病诣洛市药三月三日洛中王公至浮桥仲御曝药不顾 王羲之山阴人 孔稚圭会稽人也虞羲集会稽人也 虞荔会稽馀姚人九岁太常
陆倕问五经中十事荔对无遗梁时为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 唐虞世南越州馀姚人 贺知章会稽人 孔述睿越州人代宗徴入历史馆修撰乞还乡太子宾客致仕
土产
绯纱 磁器 越绫〈已上贡〉甘橘 甘柘 葛根 交梭白纱
古称出纎丽之物东方朔云横山产草茎赤叶青死者复活谓暨县乌带山出紫石英
山阴县旧有十二乡今十五乡本秦旧县也置在会稽山北龟山西汉以为郡都尉所居宋略云会稽山阴编戸三万号为天下繁剧王羲之云每行山阴道上如镜中游王子敬见潭壑澄澈清流泻注乃云山川之美应接不暇隋末废并入会稽唐武徳四年又置贞观元年又废垂拱二年又分会稽置大历二年又废七年刺史陈少游又奏置之至元和七年并入会稽萧山两县至十年又置之 会稽城按郡国志云越无城北面以事吴终为越灭 种山在县北三里馀吴越春秋云大夫种所葬之处隋开皇十一年越国公杨素筑为州城龟山县东北九十四步越绝书云勾践游台上有龟公冡在又神异志云琅邪东山徙于会稽压杀百姓吴越春秋又云勾践筑城邑已成怪山自至怪山者琅琊东武县山海中一宿自来故曰怪山山形似龟亦呼为龟山 东武会稽志云龟山之下有东武里即琅邪东武县山一夕移于此东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动 涂山在县西北四十三里南会万国之所郡国志云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宋元嘉中有人扵船侧掘得铁履一双又会稽记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乘船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又有周时乐器名𬭚如铜为之形似钟而有颈映水用芒茎拂之则鸣宋武修庙得古珪梁初又得青玉印 独妇山越绝书云勾践将伐吴置妇女山上以邀军士 坛宴山即谢灵运游宴之所今往往闻有箫笛之声也 江桥又云山阴郭北有江桥即宋江彪所居之地因以名之 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舆地志云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 山阴镜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馀田又高海丈馀若少水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㓙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馀顷又会稽记云创湖之始多淹冡宅有千馀人怨诉于台臻遂被刑于市及台中遣使按鞫总不见人验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又按舆地志云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图画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耳唐元宗朝秘书监贺知章乞为道士还乡敕赐镜湖一曲 寒溪一名温泉在镜湖南暑月水冷冬月水温 白楼亭孔晔记云江夏太守宋辅于山南白楼亭立学校教授也又郡国志云沛国桓严避地至会稽闻陈业贤而往候之不见临去交州留书系白楼亭柱而别 柯亭郡国志云千秋亭一名柯亭又会稽记云汉纪云蔡邕避难宿于此亭仰观椽竹知有奇音因取为笛遂以为宝器千秋亭一云高迁亭飞翼楼按越城记云六楼八门并四水门共十二门楼飞翼最高 故城越绝书云勾践小城山阴是也 乐野吴越春秋勾践立苑于乐野南林吴越春秋范蠡云越之处女出于南林 废郡城在县南三里昔王即为会稽郡时王肃在郡东斋宿夜半有女子从地出自称越王女与宿一夕将晓辞别赠一丸墨是时肃方注周易多疑滞且用此墨才思开敏
会稽县旧二十六乡今一十八乡秦旧县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还归会稽大会修方国之道以会计名山仍为地道 若耶山在县东南四十四里昔葛元道成所隐桐几化成白麂三足两头更仓山下有潭潭旁有名石时人谓之葛仙公石 会稽山在县东南十里山海经云会稽之山四方多金玉下多砆石秦始皇东巡立石刻铭即李斯篆书 秦望山在县南二十七里史记云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孔晔记云秦望为众峯之杰入境便见始皇刻石于此按舆地志云刻石前有石广数丈云是始皇所坐之石两边有坐方八所云是丞相已下坐石故有丞相石之名 干山山南即许询宅也南又有落星石方十丈 铜牛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西南铜牛是越王铸冶之处昔有铜牛走入山因名之 秽山郡国志云秽山一名稷山越王种菜于此后汉谢夷吾少为秽乡啬夫是也侯山在县西东四里晋书孔愉为会稽内史登山阴湖南侯山之下以数亩为宅便弃官居之 阳堂山郡国志云山有鲍郎祠本名盖一名信后汉人生好猎死葬此儿忽梦当更生开棺视尸俨然但无气尔人事之灵颇有验 射的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孔晔会稽记云射的山中有石室是仙人射堂东高岩有射的石远望的的如射侯形圆视之如镜土人常以占谷食贵贱射的明米贱暗则米贵谚云射的白斛一百射的玄斛一千也 石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夏侯曾先记云石帆壁立临川通石鱼山遥望之有似张帆也下有悬岩名云射堂传云常有仙人射此处使白鹤取箭又有白鹤山在射的山西也 横山郡国志横山有草茎赤叶青人死得之便活 鹤鸣山郡国志云鹤鸣山上有石鹤时复鸣云是仙乘上飞者 石籄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贺循记山形似籄在宛委山上吴越春秋云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山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磬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篆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祭白马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元夷仓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之岳岩之下禹乃斋三月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得通水之理遂巡行四渎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问之使益疏而记名之曰山海经开山图曰禹开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长一尺二寸 赤堇山在县北三十三里会稽记昔欧冶造剑于此山云涸若耶而采铜破赤堇而取锡山阴秦始皇曽在会稽山北故有山阴之称 茅山郡国志云东南有会稽山一名茅山一名覆釜亦曰苗山又云拣山即会稽一峯周礼其山镇曰会稽也 禹穴汉书司马迁传云上会稽探禹穴又有禹井扬雄羽猎赋云入洞穴出苍梧注云在零陵言人从禹穴入从苍梧出也 禹庙侧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也孙皓刻其背以述功焉后人以皓无勲可纪乃覆船刻字其船中析若耶溪在县东南二十八里越绝书薛烛对越王曰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也古欧冶子铸剑之所故战国策云涸若耶以取铜破堇山而出锡又郡国志云欧冶子铸剑处有孤潭而深青有孤石耸出潭上有大栎树客儿与弟惠连作诗连句刻于树上唐吏部侍郎徐浩游之云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耶之溪遂改为五云之溪 尚书坞在县东南三十三里宋尚书孔稚圭之山园也 箪醪河在县南西三里勾践投醪之所也唐太和六年廉使陆重开今州南门河是也 墨池王右军洗砚池并旧宅在蕺山下去县二里馀 翁州郡国志云徐偃王昔居于翁州 大禹庙在县南二十里 都护门在县南二里晋中兴将军王恬为此内史成帝问曰与谁同行恬曰将弟荟偕帝欲见之荟未有官于时法式白衣不得见天子因拜为都护至郡别开一门出入时人贵之因官为号 御史床在州东南四里虞翻为长沙桓王所重特设此床以表贤翻仕汉至御史故梁元帝玄览赋云御史之床犹在都护之门不修 太尉泉按水经云若耶溪东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因以名泉舆地志云郑弘虽在左辅常思故居及疾困思得泉水家人持往取之饮少许便差今一名沈酿埭雷门郡国志云雷门勾践所立以吴有地门得雷而发表事吴之意吴以越在辰巳之地作虵门焉有虵象龙角越而以龙威于龙也又舆地志勾践应门之上有大鼓名之为雷鼓以威于龙也会稽记云雷门上有大鼓围二丈八尺声闻洛阳孙恩之乱军入斫破有双白鹤飞出后不鸣湘州记云泉陵山有大石鼓云昔有神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汉书曰无持布鼓过雷门也 富中里越绝书云富中大塘勾践修为义田田肥美故曰富中南都赋云富中之甿货殖之选是也 江君里在招贤坊即梁光禄大夫江淹之故宅也 许君里在清风坊即晋徴君许询之故宅也 范蠡洲昔勾践平吴蠡泛五湖唯大夫种贪禄不退受剑而死后人思之因名所㳺之渚以美之梅市汉梅福字子真九江人遇王莽乱独弃妻子之
会稽人多依之遂为村落井㕓也 千岩万壑刘义庆俗说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坛上若云兴霞蔚也 土城山会稽县东六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令习礼于土城山山边有石是西施浣纱石
剡县西南一百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七乡汉旧县后汉顺帝以浙江东十三县为会稽郡剡亦属焉孔晔记本在江东贺膂为剡令移于所理隋末陷李子通唐武徳四年平贼以剡为剰州六年废剰州依旧为剡县 桐柏山灵宝经云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之金庭吴有勾曲之金陵夏侯曾先志云县有桐柏山与四明天台相连属皆神仙之宫也太白山夏侯曾先地志云县西六十里有太白山连岩崔嵬吐云合景又有小白山相连即赵广信炼九华丹登仙之所也 天姥山在县南八十里名山志曰山上有枫十馀丈萧萧然后吴录云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谢灵运诗云投剡山中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远奇何可寻即此也 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一源出台州天台县一源出婺州武义县即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所也亦名戴溪沃洲在县东七十二里白居易有沃洲记 临溪在县东北五十里临溪下有石数百丈或暴雨石即先动
诸暨县西南一百里元二十四乡秦旧县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称越王允常所都苎萝山山下有石迹云是西施浣纱之所今浣纱石犹在巫里勾践得西施之所今有西施家东施家
馀姚县东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五乡汉旧县在馀姚山西山海经云二勾馀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云在会稽馀姚县南勾章县北山多姚璋故取二县以为名风土记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唐武徳四年置姚州七年州废来属越 姚邱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周处风土记云舜生于姚邱妫水之内今上虞县县东也 懋林山谢灵运作山居赋于此 虞山在县西三十里太康志舜避丹朱于此 四明山在县西南一百里会稽地记云县南有四明山高峯□云连岫蔽日孙绰天台赋序云涉海即有方丈蓬莱登陆即有四明天台 太平山在县东南七八十里接连天台即谢敷隐居之所 瀑布岭茶经云越州馀姚茶生瀑布岭者号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 兰芎山会稽录云昔葛元隐于兰芎山后于此仙去所隐几化为生鹿而去此山今有素鹿三脚此鹿若鸣官必有殿黜 渔浦湖舆地志云舜渔处 梅澳湖夏侯曾先地志云湖有溪澳又按苏州记云淹梅澳昔有梅树吴国采为姑苏台梁后忽于此沈至今湖侧犹有梅溪 兰风湖舆地志云葛仙所栖隐处 舜桥地志云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 上虞故县城本汉县今废城在县西是也郡国志云上虞故城即虞舜与诸侯会计事至此因相虞乐因名 落星石高七八尺江湖浩漫石亦不没故老云星陨化为石 馀姚江在县南五十步阔四十丈入明州
上虞县东九十六里旧十三乡今一十四乡汉县地理志云属会稽郡唐长庆初废并其地入馀姚后置移于此理 曹娥碑按夏矦曾先地志云馀姚县有孝女曹娥父溯涛溺死娥年十四号痛入水因抱父尸出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生邯郸子礼为碑文后蔡邕过碑读之乃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韲臼此碑今在上虞县水滨谷林郡国志云上虞县今东有姚邱即舜葬之所东
又有谷林即舜生之地复有历山舜耕于此嘉禾降此山也 兰风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郡国志云兰风山琅邪王弘之毎钓于此人或遇得鱼问卖不荅曰钓得亦不卖 石楼山郡国志云石壁山南对小山山形方正如楼有飞翼楼即山南世号鼓吹楼又西南有陈音山山即楚之善射者陈音葬于此因名
萧山县西南一百里旧二十乡今一十五乡汉书应劭注云汉分诸暨山阴地为下诸暨后易名馀暨王莽时改曰馀衍至吴大帝改诸暨为永兴隋并入会稽唐仪凤二年又自会稽分置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萧山县萧山在县西一里汉书地理志云萧山潘泉出焉晋许询常登此山凭林构室 高迁楼吴志云孙䇿入郡郡人迎策于高迁注永兴有高迁楼 浙江虞憙志林云钱塘江有浙山亦曰定山江中湖水冲山即回入海故曰浙山亦曰定山 许元度岩在县西南八十里孔灵符地志言晋徴士高阳许询幽居之所 牛头山又云临江山在县东南水陆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宿信犹经过说者云牛头苎罗一日三过
新昌县东南二百二十里一十三乡唐末钱镠割据钱塘时以去温州之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九
衢州
衢州安信郡今理安信县春秋为越西郡之地吴洎晋为东阳之墟按舆地志云后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县晋太康元年以弘农有新安改名为信安地土所属与婺州同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西境仍于信安县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因以为名七年陷辅公祏因废至垂拱二年又分婺州之信安隆邱县置衢州取武徳废州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信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衢州又割常山入信州
元领县六 今五
信安 江山 龙游 常山 开化〈新置〉盈川〈一县旧废〉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二里 南北二百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七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里 东至婺州一百九十里 南至处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饶州九百九十二里 东南至处州三百六十三里 西南至建州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饶州二百一十九里 东北至睦州二百一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七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九
风俗
与婺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白纻布 大麻布 纱 扇 簟〈号生子簟〉
信安县旧三十乡今三十五乡汉太末县地后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置新安县晋武太康元年以弘农有新安县遂改此为信安县唐垂拱中因立郡于此唐末钱镠割据为西安 石室山一名石桥山一名空石山晋中朝野有王质者常入山伐木至石室见有童子数四弹琴而歌质因放斧柯而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状如枣核含之不复饥遂得少停俄顷童子语曰汝来已久何不速去质应声而起柯已烂尽 泉岭山在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今信安县之北界也
江山县西八十里旧十七乡本信安县之南川唐武徳四年分信安置须江县因南有须江为名八年又废永昌元年又置钱镠改为江山 骑石山山下有石如人骑马郡国志云如人而无头昔有神巫以印指马头马头即落则此山也 江郎山山上有五色石日照炫燿又郡国志云山上有三峯峯上各有一巨石高数十丈岁渐长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于此故有三石峯在焉又有湛满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洛遭永嘉之乱不得归满乃使祝宗言于三石之灵能致其子靡爱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洛水边见三少年使闭眼入车栏中但闻去如疾风俄顷间从空堕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觉是家园中也
龙游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六乡今二十七乡春秋姑蔑之地越伐吴王孙弥庸观之见姑蔑之旗杜注云今东阳太末县秦汉为太末县地晋立龙邱县按舆地志云今龙邱乃春秋东阳太末县也一云菇末县东有龙邱因以为名隋废唐武徳四年置縠州及白石太末二县八年废縠州及白石太末二县入信安县贞观八年分金华信安二县置龙邱县来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钱镠改为龙游 龙邱山东阳记云上有九石晴明远望尽如芙蓉有龙长隐其处因名龙邱山岩际有石岩如窗窗中有石床生龙须草柽柏望之五采呼为新妇岩齐书曰太末徐伯珍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 武安故城唐武徳八年以县来属婺州垂拱二年隶衢州按信安记云证圣二年割常山须江饶州之弋阳三县置武安县以地有武安山因以为名今按此邑已废故城至今犹存焉
常山县东九十六里旧二十乡今一十一乡唐咸亨五年分信安县县西界于常山北至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改属衢州乾元元年属信州寻又还衢州 三衢山东阳记云山上有石周回三百步 五亩桥縠江舆地志云其水波瀬交错状似罗縠之文因以为名废盈川县在县南五十五里唐如意元年分龙邱县西梧山玉东等乡置按县西有刑溪土人陈留异恶溪有刑名改曰盈川因为盈川县盖取盈满之义至元和七年正月又废此县以其地并入信安龙邱二县
开化县东八十里今八乡本常山县地钱镠割据之时析常山八乡置开化县
婺州
婺州东阳郡今理金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越之西界秦属会稽郡汉初属荆吴二国后吴王濞诛复置会稽属扬州其地亦属焉今州界得汉会稽郡之乌伤太末二县地郑缉之东阳记云此境为会稽西部尝置都尉理于此吴宝鼎元年始分会稽置东阳郡属扬州晋宋齐皆因之不改梁武帝又置金华郡于此陈永定三年于郡置晋州寻又改信安县为信安郡隋开皇九年平陈省东阳郡理却为长山等九县以为吴州十三年又于此郡旧处复置婺州盖取其地于天文婺女之分以为州名焉炀帝初废州为东阳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为领华州长山二县七年废网州义乌来属八年废丽州为永康衢州信安县并来属又废谷州入信安长山入金华县贞观八年复分置龙邱县咸亨五年置兰溪常山二县垂拱二年分龙邱信安常山三县置衢州又置东阳县天授二年又置武义县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婺州晋天福四年昇为武胜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金华 东阳 义乌 兰溪 永康 武康 浦阳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一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六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八百九十五里 东至越州四百八十里 南至处州二百八十八里西至衢州一百九十二里 北至睦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台州六百十二里 西南至处州松阳县
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睦州陆路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越州三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三百皇朝户主三万三千九百八十二客六十四
风俗
郡国志云扬州东境婺州正得东越之地汉时其地属会稽郡吴为东阳郡民俗轻躁少信行好淫祀人物
杨琰字机平乌伤人为零陵太守盛石灰于草上马尾鼓灰败贼 骆统字公绪乌伤人随陆逊破蜀骆宾王义乌人 唐徐安贞兰陵县人
土产
绵 絁 绢
金华县旧四十五乡今二十四乡本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分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理乌伤吴录地理志云属东阳郡名山略记云有长山在东北县因之为名随改长山为金华按金华即长山别名今为金华县焉长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金华山即黄初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处吴录地理志云常山仙人采药处谓之长山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间不生蔓草尽出龙须不中为席但以其穰为灯炷抱朴子云左元放言此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舆地志云金华山连亘三百馀里 毕岭舆地志云东阳毕岭之下有钱岭往往人于此岭下获大钱今俗谓之钱岭 铜山在县南三十里东阳记云山下有泉水色鲜白号为铜泉又按异苑曰吴时有军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铜釜将欲破之水从中暴发遂成湖以溺人 龙邱山亦当此邑界在衢州 石甑按东阳记云混山顶上有一孤石可高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谓之石甑 溪水郡国志云金华县因山为名城南临溪水高阜上有楼名曰元畅楼宋沈约吟咏于此处赤松涧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故山上有赤松之祠㵎自山而出故曰赤松涧 徐公湖郡国志云在长山上周回四百八十六步昔山下居人徐公登山至湖逢见二人共博自称赤松子安期先生酌湖中水为酒饮徐公醉及醒不见二人而宿莽攒聚其上徐公方追悔山因名焉今有徐公宅基在此山下有灵岩寺即梁文士刘峻字孝标弃官居此湖东山之上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也
东阳县东一百五十里元三十五乡本乌伤县地汉书地理志属会稽郡垂拱二年因东阳旧郡之号分乌伤县地以置县焉东阳江一源南自永康县界流入至金华县合成一水谓之东阳江
义乌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旧二十九乡今二十六乡异苑云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至孝所致因以县名乌伤唐武徳四年于此置网州分乌伤立华州县七年州县并废仍改乌伤为义乌县 云黄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山多玄态赤豹 歌山郡国志云东阳歌山山下水通临海昔有人乘船从下望见女子于山下汲水登峰而歌姿态端美船人挑之神怒因坠三大石塞水源遂不通舟船山侧有名步庙临流虚构高数丈长四十丈可容百人坐兰溪县西北五十五里元二十四乡本金华之地焉唐咸亨五年八月分金华西界至东阳县东阳记云龙邱山下有兰溪因以为名 兰阴山在县西五里一名横山临截三江 风子山在县西六十里葛洪丹灶基址九峯山在县南六十里下有唐中书侍郎徐安贞读
书岩
永康县东南一百九十里旧三十五乡今二十四乡本乌伤县之地东阳记云赤乌八年分乌伤之上浦置为永康县属会稽郡隋平陈废之唐武徳八年又置 石公山在县西十里有孤石望如人坐其傍又有如石人状是新妇著花履焉或名新妇岩 石城山在县南一十四里吴录云永康有石城山山海经云三天子都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县东又引张氏土地记云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金胜山在县东五十里郡国志云昔有人于此拾得金胜因名之山有赵炳祠炳善方术庙今无蚊虫异苑曰孙权时永康人入山遇大龟烹之不烂即此山
武义县舆地志云吴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县置隋废唐天授二年分永康西境又置 大家山在县西二十里大家起云新妇山即雨因以为候 新妇山改作大家山也山上有小石扶立如妇人因名之
浦阳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四乡唐天宝十三年析义乌北鄙置浦阳县寻又析兰溪界二乡杭州富阳县二里属焉 蒲阳江在县西三十里县取此山为名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
明州
明州馀姚即今理鄮古舜后为馀姚之墟两汉志为会稽鄮县之地光武曾为贼所败逐有奴在田中耕因藏光武获免后定天下议赏光武问欲何官奴曰欲得鄮县令后或号鄮县为官奴县唐开元中二十六年析会稽之鄮县置明州取境内四明山为名天宝元年改为馀姚郡乾元元年复为明州长庆元年浙东观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临鄞江地形卑隘今请却移郡于鄮县置其元郡城近高处却安县从之皇朝为奉国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鄮县 奉化 慈溪 象山 定海〈新置〉
一县旧废
翁山
州境
东西一千九百五十里内一千八百入大海与新罗接界 南北三百六十里内二百三十五里接大海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六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八百五里 南至台州宁海县水行一百八十里从县西南至台州二百五十里都四百三十里 西至越州馀姚县一百七十里 北至越州馀杭县界海际水行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海中崛门山四百里与台州象山县分界西南至陆昭岭一百七十里与越州剡县接界 西北至越州界一百七十里至越州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大海岸浃口七十里从海际浃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检山
户
唐开元户四万二千四百皇朝户主一万八百七十八客一万六千八百三
俗
与越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绢 海物 舶船 旧贡红虾鲊 大虾米
鄮县旧四十乡今二十五乡汉旧县居鄮山之阴属会稽郡至隋废唐武徳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废为鄮县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于县置明州 甬东楼按史记越王勾践平吴徙夫差于甬东韦昭曰即句章东海中洲也 亹州山在县东北近海岸 动石山山有坚石高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风雨则其石自动行于山者闻隆隆作声新妇岩夏侯曾先地志云新妇岩山北临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颇似新妇首饰故曰新妇岩四明山在州西八十里有四角各生一种木皆不杂也山顶有池其池有三重石台 石楼在县南一名石柱云是四明山缆风出处 灵山郡国志云山有石鼓临涧若鸣则野雉鸣翔故曰灵山 东海上有野人名为庚定子旧说云昔从徐福入海逃避海滨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土人谓之白水郎脂泽悉用鱼膏衣服兼资绢布音讹亦谓之卢亭子也 勾践故城汉县废城在县西按郡国志云句章县本是平山四明接其东岭天台续其南峯是也 古鄞城亦汉县废城在今县南崜亭自剡至此溪滩碛高险人行往来皆于此装束齐仆射张稷曾生子于此乃名崜 陈国冡郡国志云鄮县有陈国冡一名鹤栖墓昔国为日南太守死有双鹤随柩而归会稽栖于墓上三年然后去
奉化县南六十里九乡本鄮县地唐开元中与州同置慈溪县西北七十里旧二十一乡今十四乡本鄮县地唐开元中与州同置以房琯为令
象山县西北七十里元二十一乡今十四乡本台州所管之邑唐贞观三年六月置后二年十一月割入明州定海县东七十里七乡海壖之地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镠以地滨海口有鱼盐之利因置望海县后改为定海县
废翁山县唐开元时与州同置大历六年因袁晁反于此县遂废之
台州
台州临海郡今理临海县春秋及战国时皆为越地秦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闽君揺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曰东瓯王亦兼有其地至武帝时东瓯举国徙居江淮间尽虚其地郭璞注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闽越即西瓯又汉书地理志云回浦县有东部都尉是也扬雄解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孟康注云会稽东部都尉也后汉光武帝时改回浦为章安县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少帝时又分临海始平松杨罗〈阙〉四县以置临海郡晋宋齐皆因之梁又为赤松郡隋平陈郡废以其地入永嘉郡唐武徳四年讨平李子通于临海县置海州领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五年改为台州六年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仍置台州省宁海入章安八年废始丰乐安二县入临海贞观八年复分置始丰旧管二县永昌元年置宁海县神龙二年置象山县天宝元年改为临海县乾元元年复为台州
元领县五
临海 黄岩 天台 永安 宁海
州境
东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五百里 东至海际一百八十里 南至海州五百里 西至处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越州五百里 东南至大海二百九十三里 西南至括苍山足七十里极大山西北至婺州六百一十二里 东北至明州象山
县东踞门四百六十里极大海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千皇朝户主一万七千四百九十九客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二
风俗
同越州
人物无
土产
海物 绢 干姜 甲香 鲛鱼皮
临海县旧三十五乡今一十五乡本汉回浦县地后汉光武改为章安县晋太康地记云吴分章安置临海县属会稽郡少帝时置临海郡属焉括苍山在州西四十里高一万六千丈神仙传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相连石壁山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识春月樵者闻鼓吹箫笳之声聒耳元嘉中遣名手画写状如圆扇即此山 盖竹山在县东三十一里高九百丈周回一百里抱朴子云馀山不可合神丹金液有山精木魅多坏人药唯有大小台华山少室盖竹等山可成 俏山郡国志云上有夫人祠山北湖阴又有俏御史庙孤石耸出似妇女艳妆而坐 白鹤山在县东二十里上有深湖中有盘石前有石鼓鸣则兵乱昔有白鹤飞入会稽石鼓俗传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临海记云郡西有白鹤山上有池泉水悬溜远望如倒挂白鹤因名挂鹤泉又郡国志云汉末有徐公于此山成道控鹤腾空而去又有鹤挂岭犹翺翔之势 高相山山中有穴无际会稽图云此穴与海相通 仙石山山有馆土人谓之黄公客堂两边有石步廊触石云起崇朝必雨有四竿箸竹风吹自垂空微拂石皆净即王方平所游之地 覆釜山上有巨人足迹系夸父逐日之所践吴越春秋云夏帝登此山得龙符唐天宝六载敇改为龙符山 石新妇山在县东一百一里山旁多有奇石妇人之状石悉如绀色宋文帝遣画工模写山状时人盛图于白团扇焉 灵石山山有寺当孙恩作叛毁材木以为船舸山石即于空中自然而落贼每有所伤故曰灵石山 芙蓉山临海记云州东北七十里临海中有芙蓉山智者禅师传云出海口望芙蓉山竦若红莲之始开唐天宝六载改为香丽山 登坛山高一千二百丈在县西六十里旧图经云有坛每阴雨有火望之如燃临海山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有水合成溪自临海一
水是始丰溪一水是东女溪至州北两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常风山在县西五十里郡国志云上有石穴常有风故以为名 楼石在县东六十二里望之似楼 海门山在县东一百二十六里在临海北岸东枕海 玉岘山在县东一百九里临海记云黄石山泄水九层㳂涯泻落如白练东南有锺乳穴多水有伏翼如鹅大其山本名黄石唐天宝六载敇改为玉岘山崛门山郡国志云山在大海中腹有孔上达于顶有声即大风不风即水涌出必有大兵吴将平孔有声远闻千里 夷州四面是溪顶有越王钓石在焉 月桂子唐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司马孟诜冬官侍郎狄仁杰以闻
黄岩县西一百五里旧三十乡今十二乡汉顺帝永和元年置今温州永嘉县属会稽郡是也历六朝不改至隋废以其地并入临海县唐上元二年四月复析临海地以名之天授元年八月改为黄岩以其山顶有黄石因以为名 永宁山三童山亦有溪名三童
天台县西北一百一十里旧十五乡今管五乡舆地志云吴初置为南始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陈隋之代废之唐贞观八年又置上元三年改为唐兴县梁改为天台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为台兴县今为天台县 天台山在州西一百一十里临海记云天台山超然秀出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二百里又有飞泉悬流千仭似布故登真隐诀注云此山在桐柏山后四明山东南三百里启蒙记注云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迳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㵎唯㤀其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萝葛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晋隐士〈阙〉道猷得过之获醴泉紫芝灵药今石桥名相山又道书所谓玉堂天台山其山八重视之如一中有金庭不死之乡陆迈与王逸少书云自山阴至临海多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也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孔灵符会稽记云赤城山土色皆赤状似霞云悬溜千仞谓之瀑布登真隐诀云此山下有洞在三十六小洞天数其山是赤城丹洞周回三百里上有玉清平山洞天也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又述异记云赤城山一峯特高可三百丈丹壁烁日 铜溪在县西北三十里孙绰赋云过灵溪而一濯是也 瀑布山亦天台之别岫也西南瀑布悬流千丈飞泻远望如布又按神异记云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羊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尝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馀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尝与家人入山获大茗焉石城山在县东三十里 犹溪在县东三十五里永安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顾野王舆地志云晋穆帝永和三年分始丰南乡置安乐县属临海郡寻废唐上元二年再置后改为永安县
宁海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临海记云晋永和三年分会稽郡八百戸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隋隶海州唐武徳五年改海州为台州又属台州寻废至永昌三年又置 桐柏山在县西五十里登真隐诀云其山八重四面视之如一有金庭不死之乡方四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一
温州
温州永嘉郡今理永嘉县舆地志云会稽郡之东境后汉永和三年置永宁县晋明帝以温峤岭以南分永宁等四县置永嘉郡属东扬州历宋齐陈皆因之隋平陈废永嘉郡置处州十二年改曰括州至大业复为永嘉郡唐武徳五年置东嘉州领永嘉永宁安固乐城横阳五县贞观中废东嘉州以县属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至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以温峤岭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永嘉郡乾元元年复为温州晋天福四年昇为静海军节度从钱元瓘之秦请皇朝为刺史州
元领县四
永嘉 瑞安 乐清 平阳
州境
东至大海西八十七里 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陆路三千四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三十里西至西京陆路三千九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
三十里 西至长安陆路四千七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三十里 东至大海八十六里海以外是琉球国 南至福州水路相承一千八百里 西至处州三百六十七里北至台州五百里 东南至横阳县界将军岭去县二百一十五里 西南至建州桐担山去横阳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处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台州泛海行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戸一万六千一百皇朝户主一万六千八十二客二万四千六百五十八
风俗
俗好淫祀有瓯越之风
人物未详
土产
贡鲛鱼 蠲纸郡国志云永嘉为东瓯郁林为西瓯其地蚕一年八熟
永嘉县一十一乡汉冶县之地后汉改为章安县后又以章安东瓯乡为永宁县即惠帝立东海王揺于东瓯都此隋改为永嘉县焉 谢公池在州西北三里其池在积谷山东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公作诗不佳梦惠连得此 西射堂在州西灵运晩出西射堂诗云步出西掖门遥望城西岑连嶂叠𪩘崿青翠杳深沈今西山寺是也 南亭去州一里灵运游南亭诗云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馀清远峯隐半规 北亭在州北五里枕永嘉江灵运罢郡于北亭与吏民别诗云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无因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白为名谢公游之诗云拂衣遵沙堤缓步入蓬室近㵎清密石远山映疏木 华盖山去子城一里其山周回九里遥望似华有涌泉旱则水不减雨则水不加谢公与从弟书云地无佳井赖有山泉 积谷山西北去子城二里其山独出一峯有飞霞洞南有谢公岩东山子城西四里其山北临永嘉江东接苍海谢公游此望海诗云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 楠溪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水入温江谢公诗云澹潋结寒波檀栾润霜质洞秀水屡迷林回岩逾密 石室山名山志云楠溪八百三十里有石室北对清泉高七丈广十三丈深六十步可坐千人状如龟背石色黄白扣之声如鼓㳂山石壁高十二丈古老传云是石室步廊谢公登石室飰僧诗云迎旭凌绝𪩘映舷归溆浦结架非丹槛籍田资宿莽 金丹山去瞿溪七十里山有七峰连岭高下其色红赤远望如霞映水 泉山从永宁南出三十里东北枕梅溪永嘉记山北有众泉天旱此泉不干故以名山山东有瀑布长数十丈游名山者云顶有大湖中有孤岩独立皆露蜜房汉史朱买臣上书言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谢公诗云清旦索幽异方舟越坰郊石室穿林陬飞泉发树梢 吹台山其山状如楼台下有飞泉石池生椅梧及笙箫之竹梁邱迟为太守常采琴朴寄吴兴柳文畅 石篑山去州东一百八十里上有方石形状如篑云昔皇帝缄玉版金縢篆册之秘灵府山去州八十里一名鬼府山云地官所理 罗浮山在州北十八里高三十丈永嘉记云此山秦时从海中浮来永嘉江亦名温江东自大海西通处州青田溪 青嶂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上有大海湖昔陶真人曾隐居此山著真诀以壶盛之藏于石室元宗感梦取之 孤屿山在州南四里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屿有二峯 盘屿在州西北七十里海畔上有深水谢公游海口诗云遨游碧沙渚坦荡丹山峯 大石岩在州南二百里岩前有石室高三十丈可容二百人有石柱如削高十丈有石钟石鼓调露元年道士傅瑶于此上升 石帆永嘉记云永嘉南岸有帆石乃尧时神人以破石为帆将入恶溪道次置之溪侧遥望若张帆今俗号为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又郡国志云东海信郎神破石为帆今东海有信郎祠即是也 桑城山郡国志云山上有海眼 三京湾郡国志云永嘉有三京湾无所不容谚云人有能食者云腹如三京湾即此也 白茶山在邑界
瑞安县东七十七里十六乡舆地志云后汉光武改为章安县吴曰罗阳后改为安阳至晋太康元年改为安固县因界内安固山为名梁陈属东嘉州也今为瑞安县邑有瑞安山步廊山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从瑞安江入远望如有屋宇之形因而名之见谢公名山志 玉环山一名木陋屿又名地胏山在海中周回五百馀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按登真隐诀云郗司空先立别墅于此中自东晋居人数百家至今湖田见在山多蛇虎 瞿屿山在州西北二十六里太守颜延年在郡于山创亭 瑞安江东连大海西上西溪以山港为湖湖际有瑞安山又有安固山 王表祠郡国志云罗阳有神曰王表民间有婢名纺绩即孙𫞐之所迎者
乐清县东北一百二十四里今六乡晋元康三年分永宁县置乐城县陈代废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又置之今为乐清县 芙蓉山去瞿口五十里西南上三峯有四耸石并高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因以为名平阳县南一百五里十一乡本永嘉安固之地大康年中析置横阳今为平阳县邑有平阳岭 楼石山从平阳西上十五里其山四峯顿耸三石鼎足之状 温峤岭横阳慎阳江南有温峤乡 将军岭是福州
处州
处州涪云乡今理廉水县古缙云之墟秦会稽郡地后越王无彊七代孙闽君揺率越人佐汉伐秦惠帝追录前功封揺为东越王都于瓯按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郭璞注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故地也在南海中郁林郡为瓯是也按吴地理记云汉书闽越围东瓯告急于天子遣太守大夫严助发兵往救未至越闽止兵东瓯乃举国徙中国处之江淮间而后遣人往往渐出乃以东瓯地为回浦县属会稽郡光武名章安至晋分为永嘉郡宋齐梁陈亦因之至隋平陈改永嘉为处州寻废处州立括州分松阳县东界至括苍县至炀帝又置为永嘉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括苍县置括州总管府松嘉台三州括州领括苍丽水二县七年又改总管都督八年废松州为松阳县来属省丽水括苍贞观二年废都督府省东嘉州以永嘉安固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缙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夏五月改为处州避代宗讳
元领县六
丽水 白龙 缙云 遂昌 青田 龙泉
州境
东西五百四十里 南北六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五十五里东至台州四百里 西至衢州四百五十里北至婺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婺州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温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建州浦城县七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
戸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七百皇朝户主客二万五百八十六
风俗
与台州同
人物〈阙〉
土产
与台州同
姓氏
缙云郡三邑 黄 赖 丰
丽水县旧二十乡今十三乡隋割松阳县之东乡置括苍县因山为名也大历十四年与州额同改为丽水县石帆山永嘉记云昔有神人破永嘉江北山石为此
帆将入恶溪道次弃之 城门山永嘉记云城门山瀑布水值风散为雨遇日化为青虹也 括苍山洞道书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石羊山上有兰岩溪溪有一穴莫知深浅穴口有大树仰睹者杳然慱物志云千载木也色如黛赭形如鸟翼或如刀劔远视如羊 缙云山舆地志云永康县南忠义村下有石亭长二十里有缙云堂即三天子都也谢灵运记云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为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又有孤石从地特起高三百丈以临水绵连数千峯或似羊角之状 西隗山永嘉记西隗山东接松阴 突星濑袁漱道记云从石壁取江三十里中有突星濑永嘉记云昔王右军游恶溪道叹其奇绝遂书突星濑于石今犹有墨迹焉 恶溪出县东北大瓮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括州城下谢灵运荅从弟书云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志云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白龙县西一百九十二里旧入乡今六乡本章安县之南乡汉献帝八年吴立为县吴录云取松阳木为名按吴地志云县东南临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为名梁开平四年改为长松县又改为白龙县 大溪永嘉记云大溪南岸有西山名为城门壁立水流从门中出高百馀丈西流而瀑布掩映风动则洒散生云虹水激铿响清泠若丝竹 牛山有神祭之酒则叩头
缙云县东北八十五里旧五乡今六乡周万岁登封元年析括苍县东北之地以置此邑 缙云山名山纪云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又郡国志云缙云有瀑布日照如青虹风吹如细雨即此山
遂昌县南二百四十里元八乡本汉松阳县地景云中析县置地以立此邑
青田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山以为名接浮邱山相鹤经云青田之鹤即此邑之地
龙泉县西三百五十里元管六乡亦松阳括苍之地景云中析置后或废之今为龙泉县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二
福州
福州长乐郡今理闽县古闽越地亦扬州之域秦并天下为闽中即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国都于此地及武帝时闽越反因灭之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因立为冶县以理之其道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寻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不改后分冶地为会稽郡东南二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是也吴于此立曲郍都尉主谪徙之人作船于此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梁简文帝封晋安王即此地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因泉山为名炀帝初改为闽州属建安郡唐武徳八年又为丰州昇置都督府贞观初置泉州景云二年改为闽州都督府闽泉建漳湖五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三年罢漳湖二州督福建泉汀四州旧属岭南道天宝初属江南东道寻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复为福建福州都督府皇朝为威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十二
闽县 福清 连江 永泰 侯官 长溪 长乐古田
永贞 闽清 宁徳 怀安〈自永贞以下四县新置〉
二县割出
尤溪〈入南剑州〉徳化〈入泉州〉
州境
东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二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六千二百里 西北至西京六千六百五里 西北至长安七千二百九十五里 东南至大山六十里山外至海贞元略云东至温州水路一千八百里 南至海二百里 南至泉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大山八十里即䖍州云都县界北至大山四十里山外至温州界 东南至海一百六十四里 西南至泉州五百里 西北至汀州一千二百里 西北至建州七百二十里贞元略云六百里东北至温州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四千八十皇朝户主四万八千八百五客四万五千六百七十
风俗
开元录云闽县越州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林黄是其裔十道志云嗜欲服衣别是一方
人物
自唐设举场此州之才子登科者甚众黄瑾纂为闽中名士录
土产
蕉葛 茶 白藤箱 簟 扇 轻绢 丝布纻布 海蛤 麸金 干姜 蚺蛇胆 荔枝干〈今贡〉橄榄 笋笴 干白沙糖〈今贡〉
闽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二乡汉以无诸所都故立县焉南台江在州南九里江阔九里源从建州建阳县来
昔越王无诸于此台钓得白龙因号钓龙台 金鏁江在州西二十里闽中记云昔有渔父垂钓得金鏁见金牛奔涌渔者急挽至岸牛断犹得鏁长二尺晋康帝诏于此立庙其神甚灵 九仙山在州东南二里越王九日燕于此亦曰九日山又俗传昔有何氏兄弟九人于此学道上升故曰九仙山 越王山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城也其中有越王井井有金鸡昔有人见以石投之久而闻声 昇山在州西北一十四里越王勾践时一夜从会稽飞来西南地号道士洞旧名飞山临海人任敦于此升仙其迹犹存天宝六载敕改为昇山 方山在州南七十里周回一百里山顶方平因号方山山上有珍果唯就食之即可携出即迷天宝六载敕改为甘果山长乐山在州东六里越时有神仙骑白马来此因名白马山天宝六载敕改为长乐山 蟮溪在州东二十里源在古峯半其潭有鳝长三丈馀今有庙为村人祈求之所
侯官县南二百里元十二乡本汉县属闽越按郡国志云闽越之地东闽在岐海中西越今建安郡是也东瓯今永宁郡是也汉武元鼎六年立都尉居侯官以御两越所谓东北一尉也长安初置元和三年并侯官县入闽县即观察使陆淮奏凖省之元和五年复立为县螺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搜神记云闽人谢瑞少孤于此钓得一螺大如斗置之瓮中每日见盘馔甚丰后归忽见一少女美丽燃灶之次女曰我是白水素女天帝哀君少孤遣妾与君具膳今既已知妾当化去留壳与君其后瑞常得其米价资其子孙因曰钓螺江 闽山在州一里二百步周回四里本名乌石山天宝六载敕名闽山 福山在州西水路十八里高二里神仙传云董奉侯官人也有宅在山下闽中记云山上有神仙昔有见者郡国志云上有神人散发修真人见必获福因以名之 营头戍郡国志云即越王无诸置 都员浦郡国志云闽越之地多杉鸡长栖止于杉树 月屿越王石舆地志侯官县南百馀里海边有月屿出海蛤海边又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唯清廉太守乃得见宋元徽中太守卢愿观见无隐
福清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元十乡本闽县之地唐圣历二年析闽县东南之地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县朱梁改为永昌县后周唐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为南台县后复旧今为福清县
连江县东一百六十里元四乡唐武徳六年为闽县连江县 南海去县五里 荻芦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先名九龙山山连石鼓山而来古老传云秦始皇令掘断山脊乃见芦根一茎长数丈断之有血因曰荻芦山古田县西北七十里元四乡唐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
永泰县西南三百五十里元四乡图经唐永泰二年置以年号为县名按晋记东晋永嘉之乱渡江衣冠士族多依于此以求安堵当此之时必有县后人或更改图未甚详悉 大妃小妃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昔越王葬二妃于此山鐡铸盖以掩之 高盖山在县西七十里常有紫云盖之因曰高盖山有水色如金亦曰金枝山太守陶夔记曰山有石井深三丈石盆广二丈清净如镜土人徐〈阙〉登此得仙与东阳赵炳斗仙术即此处也长溪县东北八百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汉闽县地唐武徳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又置温麻县以县界有温麻溪为名天宝元年改为长溪县 霍童山在县西二百五十里高七里冈甚远山顶一峯如香炉半山一峯名曰霍童上有坛坛上有石瓮盛水雨则不溢旱亦不竭闽中记云邓元伯王元甫于此山吞白霞丹得上升之法内见五脏山下涌泉味甘如蜜云是列仙霍童游处天宝五年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长乐县东南一百里旧八乡今六乡本闽县之地唐初立为常乐县以长乐县为名至元和三年省以地并入福唐即观察使陆淮奏省之至五年复立县
永贞县东北二百十里三乡唐大中元年割连江县一乡至罗源场至长兴四年改为永贞县 洞官山在县东北六里自武夷岩前连冈接阜晋祚中兴以王气生于东南乃诏掘断山脊皆有血流于罗浮移老君圣像镇于洞宫之下 四明山在县西五里其山屹然如削高列四峯中有古坛生药丝竹交䕃其上有石井泉甘如蜜挠之不浑雨之不溢灵异之所也
闽清县西北一百四十里今二乡唐贞观元年割侯官县一十里为梅溪场至梁乾元年割侯官县改为县宁徳县东北三百里二乡唐开成年中割长溪古田两乡置盛徳场续改为县
怀安县西北四十五里九乡皇朝太平兴国七年割闽县敦业等九乡置怀安县
南剑州
南剑州剑浦今理剑浦县按晋书云延平津昔宝剑化龙之地吴永安三年立为南平县属建安郡宋太始四年废唐武徳三年兴延平为军盖以居咽喉总要之地后为永平镇伪唐保大四年立为延平军因析沙县建安顺昌等县所管交溪上阳员当逐咨芹哨富沙等六里户口共成九里为军额至保大六年昇为建州仍割古田县积善赖溪二里共一十一里为浦剑县又割汝县顺昌尤溪等县来属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割将乐县以隶焉西有剑州故名为南剑州
今领县五
剑浦 顺昌 沙县 尤溪 将乐
州境
东西六百二十里 南北七百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三千五百六十五里 北至西京三千九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四千七百一十五里东至福州古田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建州将乐县界二百七十里 南至泉州徳化县六百九十里北至寅仙山一十里其山自古以来北面崄峻鸟
道不通人过 东北至建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小路大山无路 东南至古田县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潭州龙岩县五百去州界七百三十里户
旧户载建州籍皇朝户主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客二万二千八百四十
风俗
与建州同
人物〈阙〉
土产
稻有一十一种
金黍 赤鲜 白稌 先黄 金牛 青龙 虎皮女儿 狭糖 黑林 先凹
茶有六般
白乳 金字 蜡面 骨子 山梃 银子
麻竹可为笋笴
剑浦一十一乡伪唐保大四年析沙县建安顺昌县内交溪上阳员当逐咨芹哨富沙等六里户口共成九里为延平军至保大六年昇为剑州仍以古田县积善赖溪两里共一十一里仍为剑浦县 三溪在州前东溪西溪南溪合溪流南归于海自古谓之崄滩 闻猿阁在州南常有二猿尝啼于溪之南岭近有人误杀其一后一猿不复啼 演仙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古老传云演氏炼丹于此丹灶馀基犹存此山东面亦略通人迹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就之则可携之出山则迷道又有演仙水水出此山当郡城北为大河莫知深浅下有暗道窦入城流出剑潭居人资之或亢旱而常流不绝
顺昌县西二百三十里二乡本建安乡之校乡地也吴永安三年割建安之校乡置将乐县又移于将水口置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与绥城县同并入邵武之南乡属抚州唐武徳四年复立将乐绥城二县至贞观三年又废东南两乡属建安县置将水场西北三场割属邵武县置金泉场元和五年依旧复将乐县额属建州景福二年又置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复立为顺昌县焉七台山在县西四十八里其山磊落相连莫知其几
有高峯峭壁动逾千丈山有微云当雨土人以为候又有大溪在县南一里有和春岭高五十丈崄峻鸟道至岭头坦平路寻小溪而入其山徘徊掩映谓之徊村四面皆绝道独处一村其水自村沙县疵源水为界又沿流此岭头顿落石崖两处成瀑布各长十丈其下成石井深不可测每天欲风雨其水作声风雨随其声大小也
沙县西南一百六十里三乡本古之南平县馀迹也自晋武帝时为延平县属建州地方乃南平乡地也至太元四年废县额改为沙戍至唐武徳四年为沙县旧隶建州至大历十二年隶汀州洎乾符后土寇乱离汉路阻隔自兴乡塞本县崇女镇将邓元光移元〈阙〉县基于县西北乡外八里内扬篑析置即今理也伪唐隶剑州纫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乃龙峡之孤峯上耸三
十馀里周回二百里山上有松桧竹柘其中有山魅其形似人而色黑身长丈馀逢人而笑口上唇盖眼下唇盖胸人见亦怪矣或时遗下藤制草鞋长二尺五寸乡人所谓山大人又云山魈或野人也尔雅云彿彿如人披发迅走食人即此也 七朵山在县前水南山分七峯踊成石壁岩面生石南青阳卢木等树春冬长青翠上有桂花每深秋竞发馨香散漫市郭人咸有美色沙源经县南二百步其水源出汀州宁化县黄土岭至䖍化县界号曰沙源水水势悬峻声殷如雷峻戏如龙门过县东一百二十里合邵武将乐溪水至建潭合建溪南下福州其水滩碛甚多内有九龙梦龙伤龙安龙三龙长龙马龙三吾龙五日龙等滩言其崄峻如龙也尤溪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四乡按县理今当延平东南二百四十里在福州城西北三百三十五里其地与漳州龙岩县汀州沙县及福州侯官县三处交界山洞幽深溪滩崄峻向有千里其诸境逃人多投此洞开元二十八年经略使唐修忠使以书招谕其人高伏等一千馀户请书版籍因为县人皆悦此源先号尤溪因为县名属福州伪唐保大六年割属剑州 双髻山在县北与沙县分界有水出此山由建溪东流入古田县九龙山下合闽江向北以此披分经二州之界 分枝岭按县图云南北泉州徳化县尤岭为界岭上有分枝树其树一枝向南一枝向北以树枝分二州之界
将乐县三乡其地在越已有将乐之名按后汉书云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乡立将乐县旧属闽国晋属晋安齐兖州刺史桓崇祖受封于此历代不改唐元和三年并将乐县地以入建安邵武二县至五年复立县皇朝割隶剑州 今泉山在县南二百步萧子开建安记云山南枕山溪有细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披沙淘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黎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石帆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坤元录云将乐石似张帆势山畔有泉四时皆清澄 天阶山在县南二十里建安记云山下宝华洞洞即赤松子采药之所洞中有泉有石燕石蝙蝠石柱石室并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县溪复有乳泉自上而滴人取服之登岭若昇碧霄故有天阶之号 三石山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建安记云山上有三石一高七百尺一高五百尺一高四百尺其石色红白似人形其俗呼为三郎石 百丈山在县北一百八十里建安记云百丈山鸟道昔越王于上设置台榭与抚州南丰县分界上有古兰若存 鸣铙山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天欲雨其山有音乐声 梅溪在县西北八十里与邵武分界 将汉源从西南屈曲数百里合诸山水同溪入邑界 绥安故城建安记云晋隆安三年又改将乐西乡置绥安县隋开皇中并入建武县 高平苑萧子开建安记云越王略于将乐野宫高平苑为越王校猎之所大夫将军校猎谓之大夫校兵士校猎谓之子校故将乐有大夫校子校二村后汉此邑为建安县之校乡即其义也越王乘象辂大夫将军自执平盖今又有平盖村载其鸣钲铙故今有鸣铙山也自乐野至于游台之上相去九十里故风至今好猎所尚由此来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三
建州
建州建安郡今理建安县古闽越之地昔禹孙少康庶子无馀受封于会稽世为越侯有裔孙勾践与吴争王后败夫差遂并吴国按福州图云勾践六代孙为楚所并其后有无诸以其境南泉山之地因而都之称闽越王其弟馀善至孙揺又以东海隅之地称闽越王俱是会稽之域遂有三越之称秦并天下属越中都楚汉之际越王无诸帅越人佐汉灭楚无诸自立号闽越王居其地馀善杀王郢又自立汉因以揺为王以奉祭祀寻为汉兵所伐揺惧以众归汉因分其地为会稽郡治县之北乡后汉建武中又为东侯官县建安初分东侯官之地为建安并南平汉兴三县吴永安三年割会稽南部以建安将乐邵武建吴兴延平东安侯官等九县为建安郡晋废郡以旧属邑隶晋安郡今福州也东晋郡又立之按郡图云汉立郡于东溪南覆船山下宋元嘉元年徙于溪北黄花山西梁承圣三年封萧基为常乐侯扵此梁末地池被盗陵夷其后谢竭为太守于西溪之右编木栅为理所陈太康四年郡守骆文广复治于覆船山下祯明元年又移于今所隋开皇十年郡废为镇唐武徳四年置建州领建安唐兴建阳沙将乐邵武等县天宝元年改为建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建州皇朝为建宁军节度
元领县八 今领县五
建安 浦城 建阳 松溪 崇阳安场〈新置〉
〈二县〉
三县割出
邵武〈建军〉将乐 沙〈二县入剑州〉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六百九十五里东至处州九百七十六里贞元略云九百里 南
至福州七百二十里贞元略云七百里 西北至抚州八百三十里 西北至信州五百四十里 北至衢州一千一百里贞元略云七百里东南至福州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汀州二千四百里贞元略云一千五百里 西北至饶州二千三百里 东北至衢州一千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戸二万二千七百七十皇朝户主四万六千六百三十七客四万三千八百五十五
风俗
同福州
人物
顾野王仕陈为光禄卿
土产
蕉花练
茶茶经云建州方山之芽及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极治头疾江东人多味之
建安县十三乡地本孙策于建安初分东侯官之地立此邑即以年号为名属会稽南部都尉元是闽国吴永安三年始立建安郡于此历代如之唐武徳四年又置郡于此 黄花山郡图云在郡东元嘉元年徙郡于黄花山西是也 白鹤山在郡东郡图云晋以望气者言此山有异气命土工断之乃有二白鹤翀天而去因此为名 𡨋声庙舆地志云吴永安二年空里闻人声于此立庙令人平居泰吉五谷丰登年常祈祠有福因而立庙号𡨋声庙出建安郡记 登高山续齐谐记云费长房语桓景曰君家当有厄可以九月九日举家登高饮菊花酒则免之景如其言九日登山暮归见鸡犬鸟鹊皆断头而死 棃山在郡东南其山为郡胜概之地梅君山在郡东南云梅福炼药于此山上升仙因名
之 覆船山在郡南其山形如覆船昔太守骆文广移郡于此山之北 茶山在郡北民多植茶于此山涉冬翠茂俯瞰城郭梦山郡国志云建州梦水有涉虱又云独虫一名蜮似龟射人所中之处生疮 仙人洲建安记云郡西南大溪中昔梅真人上升坠马于此洲故后名坠马洲 顾野王宅野王仕陈为光禄卿此郡人其宅今为开元观 古瓯城郡图云县东有古瓯城汉吴王世子刘驹发兵围东瓯即此也 故府在县东南三百里即汉时会稽南部都尉理此建安八年置吴永安三年废 水路栅在县东二百里陈信武将军闽州刺史会稽太守侯官矦陈宝应置
浦城县西北三百六十五里元十乡县本后汉东侯官之北乡也献帝末立汉兴县至吴永安三年改为吴兴县历代不改按邑图云晋尚书陆迈宋尚书郎江淹皆为吴兴令按淹自序云吴兴地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是也唐武徳四年改为唐兴县天授二年改为武宁县神龙年间又为唐兴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浦城县按谢灵运永嘉记云有二浦一曰柘浦水源出于建安吴兴县此浦城俗为越王城临浦故曰浦城 八面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八面形极秀丽 孤山在县西北五里萧子开建安记云孤山在环障之间其地坦平悉是沟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名焉梁江淹为吴兴令云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为邑之胜境 子期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建安记云子期山乃溪畔小石峯也四面岩峦峭拔昔秦汉之间有仙人华子期曾师商山四皓后居此山山名因之 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记云山顶有泉分为两派一入处州一入建溪即汉书朱买臣言东越王全保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 太湖山在县西南一百里记云太湖山一名圣湖山湖在山顶昔有采药者至此湖畔见满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鸟远如飞翔近视则石 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戸别屯大泽即此之民也 大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记云大姥山即魏夫人山也老子玉真经云魏夫人以罗浮天台大霍洞宫四处为栖真之所此山乃洞宫之邻也上有大母祠存焉 柘岭在县东一百六十里东与处州丽水县分界处 棃岩在县西北八十里因棃山以名之记云南岭下道东有锺离古亭迹尚在今为戍 上原岭在县东北九十里道路不通牛马与处州松阳县分界 温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建安记云此山有泉夏寒冬煖 西岩岭在县东北二十九里晋阳敬儒居此吴兴陆迈常请之开创居此上岩建溪自北东流入邑界龙背潭在县西南四十里潭东有巨石数十丈状如龙形昔有道士于潭中斩龙今水微有血色 九石潭在县西南四十里以潭峯有九石相连因名之
建阳县州北一百二十里本建安县地元〈阙〉乡至十年平东校尉贺齐讨上饶之城兼置桐乡置建平县故吴志云建安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建平县是也晋太康四年改建平为建阳因山之阳为名隋开皇九年废入建安县唐武徳四年复为建阳八年又废垂拱四年又置 武夷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八里萧子开建安记云武夷山高五百仞崖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数百仞于烟岚之中其间有木碓磨簸箕箩箸什物靡不有之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县棺数千传云昔有神人武彝君居此故得名又神异录云建阳上百馀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郡国志云汉武好祀天下岳渎此山以祭故曰汉祀山陆鸿渐有记 栏杆山在县北二百九十里建安记云栏杆山南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十人岩口有木栏杆飞阁栈道远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帐案几之属岩石闲悉生石柏悬棺仙葬多类武夷云是仙人葬骨 建溪在县东一百步源从武夷山下西北来县界也松溪县西三百四十里元三乡本建安县地旧为闽越之界戍兵所屯号松溪镇焉伪唐保大中得闽地因为县取旧镇为名其界松溪源自处州龙泉县东北流入自县正西合于建安县界 松溪县西三十里即建安县界
崇安县二百四十里无乡管三里本建阳县东北三里伪唐保大九年割为场
邵武军
邵武军理邵武县本建州邵武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五年以戸口繁会路当要冲于县置邵武军从转运司之奏请也仍析邵武之二乡为光泽县并割建州之归化建宁二县来属
今领县四
邵武 光泽 归化 建宁
军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建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建昌军水路六百九里 南至将乐县一百
三十五里至汀州六百四十里 北至信州五百六十里 东南至将乐县三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将乐县三百六十一里 西北至信州弋阳县三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建阳县水路七百二十四里戸
旧载建州籍皇朝戸主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客一万三千四百九十
风俗
土产
与建州同
邵武县旧六乡今四乡本后汉东侯官之北乡也建元年孙策称会稽宋置南平县吴景帝三年改为邵武县晋太康三年改为邵武县太宁元年又改为邵阳县宋永初元年复为邵武郡属建州隋开皇十八年废郡县隶抚州唐武徳四年复立州又隶建州晋天福初改为昭武县汉初复旧 麀溪萧子开建安记云邵武县众山自西北来麀溪源出县西焉 抚州南城界谓之麀溪东流下与蜜溪鸟溪合东南入至万福亭入县界乌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高二千二百丈记云山顶有
二石一高十丈一高八丈形皆苍黑斗叶分披状如双蔓谓之双石又秦汉之代有徐神山者于此山遇神仙妃偶多假乌皮为羽飞走上下故山因名之今有乌君石存焉 乌岭山在县西北三百里乌岭极峻不通牛马以其与君山连接因此为名魏王秦坤元录云邵武有庸岭一名乌头岭北隰中有蛇长七八丈为患都尉长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长遂估赁人家婢子养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将乐县李诞有六女无男小女名奇及受雇应之贵买好剑仍作数品米食用蜜灌之持至穴口𧉮夜出目如三尺镜奇放犬咋𧉮奇从后以剑斫之𧉮出至庭而死 飞猿岭在县西一百七十里高一千二百丈建安记云飞猿岭乔木造天猱猿之所飞走故曰飞猿今为镇与梅州南丰县分界处 止马亭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洪氏建安记云止马亭当飞猿岭口马登之降于此止息故名 长乐村建安记长乐村后汉时此川民居殷富地土广阔孙策欲检其江左时邻郡亡逃或为公私苛乱悉投于此因是有长乐将检二村之名 废乌坂城在县东南二里建安记云昔越王拒汉其城六此城一也
光泽县西八十里本邵武县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邵武之光泽鸾风二乡于县之西八十里地名财演立光泽县以乡为名
归化县南二百里二乡本将乐县地古之金城场唐末于此立归化镇后以去郡遥远民难输纳戸口稍滋伪唐保大三年立为场至显徳五年改为县属建州其去抚州南丰三百里去建州六百里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属军
建宁县西三百四十里元六乡本将乐县地晋绥城县莫傜之民居焉唐武徳中并入邵武垂拱年中割入将乐乾元二年宁海军使董玠奏置 黄连镇乾符五年为义宁军复废寻为永宁镇伪唐升为场至建隆二年伪唐升为县属建州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并永安场入县割隶于本军
龙焙监
龙焙监建州建安县南乡秦溪里地以本州地出银矿皇朝开宝八年置场收铜银至太平兴国三年外为龙焙监凡管七场
四至
东去福州古田县四十里 南至南剑州剑浦县积善里界四十里 西去南剑州剑浦县界杉口务三十里 北至建州一百五十里
所出矿石
白矿 黄礁矿 黑牙矿 松矿 黑牙礁矿 光牙矿 土卯白矿 桐梅礁矿 红礁夹生白矿赤生铜矿 水𥗝矿 马肝礁矿
永兴场监西北三百里在建安府高阳里 永乐场监北二百里在建安县安乐里 黄沙场监北十里在建安县南乡秦溪里 褶纸场监西北二十里在建安县秦溪里 大梃场监北七十里在建安县秦溪里 东平场监东北三百五十里在建安县东平里 杉溪场监东北三百里在建安县杉溪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四
泉州
泉州清源郡今理晋江县秦汉土地以长乐郡同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宋齐因之隋为泉州旧理闽县后移于南安县唐圣历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又以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之漳州天宝元年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复为泉州皇朝为平海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七
晋江 南安 同安〈自同安以下新置〉永春 清溪德化 恵安
三县割出
莆田 仙游〈已上二县入兴化军〉长秦〈新置入漳州〉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七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五千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六千六百九十五里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贞元略云一百里 西至
锦田村即漳州龙岩县略二百八十五里 北至仙游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海四十里 西南至漳州六百里贞元略云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皂洋村一百里 东北至福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一千六百皇朝户主三万二千五十六客四万四千五百二十五
风俗
泉郎即州之夷户亦曰游艇子即卢循之馀晋末卢循寇暴为刘𥙿所灭遗种逃叛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唐武德八年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得其首领周造夌细陵等并受骑都尉令相统摄不为寇盗贞观十年始输半课其居止常在船上结兼庐海畔随时移徙不常厥所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
姓氏
南安郡五姓 黄 林 单 戚 仇
人物
自唐设举场此州之才子间生登科者甚众黄璞纂为名士录
土产
贡 蠲符纸 生蕉 白藤箱 蚺蛇胆 红花茜绯 海舶香药 再熟稻春夏收讫其株又苗生至秋薄熟即吴都赋所云再熟稻
晋江县旧八乡今五乡地本长乐郡之属邑晋立郡又为晋安郡地焉隋废郡为邑唐景云二年分丰州之地又于此立州 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为名 晋江在州南一里自安南县来流五十里入海 尚书塘唐贞观五年检校户部尚书赵昌为刺史置塘以溉田人蒙其利元和二年刺史马总美赵公之留惠名为尚书塘龙湖在县南一百里有庙存焉
南安县旧十九乡今九乡吴置东安县晋置安郡于此陈立南安县唐武德五年置丰州贞观初州废来属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自尤溪县来灌田三百二十亩与绵田溪合入晋江县界 九日山在县西一里山连晋江县 金鸡山在县西南六里
同安县西南一百六十二里唐贞元十九年析南安县南界四乡置大同场福州伪命己亥岁升为同安县煮海里一边在海中有岛屿四所计四百馀家居焉无田畴人以钓鱼拾螺为业
永春县西一百五十九里二乡唐长庆二年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桃林场福州伪命壬寅岁改为永春县清溪县西一百五十二里二乡唐咸通五年析南安县界西向两乡西桃林场江南伪命乙卯岁升为清溪县德化县北二百一十里元二乡元属福州伪命日置庚戌年归当州
惠安县去州四十五里三乡本晋江县北乡也皇朝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
漳州
漳州漳浦郡今理漳浦县历代与长乐郡同郡国志梁山有漳浦水一云漳溪水唐垂拱二年析长乐郡西南之地置漳州立漳浦县以隶焉旧属岭南道天宝中割属江南东道仍为漳浦郡乾元元年复为漳州
元领县二 今三
龙溪 漳浦〈即龙岩〉 长泰〈泉州割到〉
州境
西东四百里 南北五百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六千九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东京六千五百七十里 西北至长安七千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一百六十二里西至大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潮州五百六十里西北至汀州九百里 北至建州二千四百里 东南至黄如江一百里 西南至废怀恩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潮州四百八十里 西北至召塍溪一百
五十里 东北至泉州六里
户
唐开元年一万五千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七百三十客四千二百七十七
风俗
同泉州
人物无
土产
甲香 鱽鱼皮 蜡茶 海舶香药
龙溪县四乡旧属泉州因龙溪为名唐开元二十九年割属漳州 九龙山山下有水名九龙水按郡国志云一名思侯山皆有金溪水山中多山魈一名羊化子赤屿屿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因名亦云丹霞屿蜡湖郡国志云在中洲有水豹水人 荆屿屿上多荆草因名之
漳浦县西北析流五日约三百里三乡唐武德以前为杂罗县天宝元年改为龙岩县隶漳州
长泰县西北五十里三乡本属泉州唐乾符三年析大同场西界六里置武德场江南伪唐乙卯岁升为长泰县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属漳州从转运司之请也
汀州
汀州临汀郡今理长汀县按地理志历代土地旧与长乐郡同唐开元二十四年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天宝年改为临汀郡乾元元年复为汀州按州初置在杂罗以其地瘴居民多死大历十四年移理长汀白石村去旧州理三百里福州观察使承昭所奏移也
元领县三 今二
长汀 宁化
一县割出
沙县〈入剑州〉
州境
东西五百里 南北四百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七百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三百里 西北至长安六千一百九十五里 东至龙溪县二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潮州一千三百里若至潮中营下程乡县界一千里 西至䖍州雩都县界九百里䖍州一千二百里 东南至漳州废怀恩县界一千五百里 北至抚州南丰县一千六十里西南至潮州程乡县界八百里 西北至抚州南丰县一千六十里 东北至福州水陆相兼共一千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建州一千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四千六百八十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七百三十客四千二百七十七
风俗
与福州同
人物无
土产
鼹䑕 茶 龟
古图经云进黄蜡蠲纸出铜并银长汀县有黄焙场安丰场并宁化县有龙门场俱出铜银
长汀县五乡地即长乐郡属邑唐开元中立郡旧治在九龙水源长汀村大历中移在白乡地名金沙水即今治也 杂罗故城牛肃记闻云开元末杂罗县令孙奉先昼日坐厅事有神见庭中披戈执殳状甚恶可畏奉先见之惊起神曰吾杂罗山神也今从府主求一牛为食能见祭乎祭吾当祐汝奉先对曰神既有请诚不敢违然格令有文杀牛事大请以羊豕代牛可乎神怒曰惜一牛不以祭我不祐汝其能宰乎因灭于是瘴疠大起月馀不息奉先疾死其家二十口亡尽 灵蛇山在州南三百八十里 溪水在州东四十里地名石涵内流出从城过直至广南潮州通小船
宁化东北六百里二乡武德初为黄连以地为黄连洞因以为名至天宝元年改为宁化县 铁石山在县一百五十里
上杭场州南去八日程接漳州界
武平场州西南去计五日程连循州界
兴化军
兴化军本泉州莆田县地也皇朝太平兴国四年于泉州游洋镇置兴化县并割莆田仙游等县以属焉至八年以游洋镇地不当冲移于莆田县为军理从转运司杨克之所请也
今领县三
莆田 仙游 兴化
军境
东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西京里数
西北至东京六千五百四十二里 东至海七十里南至海四十里 东南至莆田县奉国里大海一
百里 北至福州福清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泉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福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福州永泰县一百里 西南至泉州德化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户
旧户载在泉州籍皇一朝户主一万三千一百七客二万六百
风俗
与泉州同
土产
与泉州同
莆田县旧五乡今六乡唐武德五年分安南县置莆田县属丰州州废属泉州今兴化军之理所 至孝阙唐贞元十三年居人林攅庐于父坟至孝上感甘露下降敕旌表门闾置在县北三里
仙游县西八十五里元四乡唐圣历三年分莆田县置清源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仙游县大飞山前五里九仙山在县北五里 瀑布山在县东北五里其山峭峻悬崖有瀑布泉千尺而下者
兴化县北八十里今三乡随军所置廨在军叙中 百丈溪东去县七十里有山岩百丈水流入福州福清县游洋溪从县前流西入永泰县旧镇因此为名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一
宣州
宣州宣城郡今理宣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吴为越灭属越又为楚所并战国又属于楚为鄣郡之地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汉为宛陵县地理志云武帝元狩元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属扬州理宛城即今郡是也至顺帝又改为宣城郡按吴书云孙皓以何植为牛渚都督而御晋后晋平吴武帝复移郡于此郡城即晋桓彛所筑又桓元传云元居南州大筑齐第以郡在国南故曰南州宋如之齐改为南豫州郡志云梁承圣元年复江南南豫州郡不废历梁陈之代亦为重镇隋平陈遂省宣城郡仍改南豫州为宣州盖取郡号以为州名炀帝初改州为宣城县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顺置宣州总管府分宣城置怀安宁国二县六年陷辅公祏七年贼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濳猷池四州〈阙〉 年废桃州以绥安来属省怀安宁国二县宣州领宣城绥安二县八年废南州以当涂来属废猷州以泾县来属九年移扬州于江都以溧水丹阳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废池州以秋浦南陵二县来属省丹阳入当涂县开元中析置青阳太平宁国三县天宝元年改为宣城郡宝应二年又析太平县置旌徳乾元元年复为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阳至徳三县置池州宣州自后为宁国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六
宣城 泾县 南陵 宁国 旌徳 太平
四县割出
当涂建太平州广徳置军溧水入昇州溧阳入昇州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里 南北五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取潞州路三千一十里 东至湖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歙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隔江至庐州六百四十三里 北至润州四百五十里东南至杭州四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池州三百
四十里 西北至和州二百五十六里 东北至长州五百里
戸
唐开元户一十万九千七百九十皇朝户主三万四千九百二十七客一万二千二十
风俗
汉书云丹阳郡本属扬州吴地斗宿分野其人巧而少信多女而少男江南卑湿丈夫多夭大抵人性风俗与两浙相类
人物
纪隲字子上丹阳人父亮为尚书令隲为中书令每入朝以屏风隔坐 甘卓字秀思丹阳人卓外如柔弱内实坚正不附王敦 唐刘大贞宣州人
土产
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畜宜鸟兽谷宜稻 南陵利国山出铜 当涂县界赤金山亦出好铜 纻布绮 五色线毯 绫 塾线绫 纸 绵 笔 绢黄连
宣城县旧二十四乡今一十五乡本汉旧县也属丹阳郡汉顺帝时立宣城郡于宣城县按郡国志云故县地名青弋 敬亭山郡国志及宋永记初山川云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谢朓赛神赋诗之所其神云梓华府君颇有灵验 三天洞东北去郡城五十里 句溪一名东溪水源从宁国县东乡溪岭承天目山脚水源合流连接至此为句溪流向北至郡门外过也 北浦里桥宣城记云元和中丹阳太守马棱坐事被徴句容李南善风角贺棱云明日日中有吉问明日棱望延景按以为无徴至晡俄有使至原停棱事问何故迟留之状使者曰向渡宛陵浦里桥马蹶足是以不得进花姑庙在郡北朝京门外东溪东岸去城一十里泾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元十七乡本汉旧县地理志属丹阳郡韦昭注云泾水出芜湖盖因水立名唐至德二年置南徐州于此其年又改为猷州八年州废县仍置属宣州焉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传云陵阳子明钓白龙放之后五年龙来迎子明上丹阳陵阳山一百馀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馀丈又有子安者仙人也来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葬山下常有黄鹤栖其冡树上鸣声呼子安子安 盖山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纪义宣城纪云盖山一百许步有舒姑泉俗传云昔有舒氏女未适人其父析薪于此女忽坐泉处牵挽不动父遽归告家比来唯见清泉湛然母云女性好音乐乃作歌泉即涌浪复有赤鲤一双跃出嬉戏至今作乐泉水犹故沸涌
南陵县西一百里旧二十八乡今八乡本汉谷县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后省并芜湖县寻又属繁昌梁武帝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唐武德以来置县在临江有城基见存去今县一百三十里复于仁义乡析置法门石埭两场以别徴摄自后法门于义安县又废义安入铜官治为铜官场今铜官为铜陵县石埭为繁昌县皆此邑之地也 射的山据古老相传上有玉石在壁内遥见有白处曾有人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 战鸟山在县南十五里大江中舆地记云赭圻下流十许里有战鸟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山昔桓温驻赭圻桓惧掩袭此圻宿鸟所栖中宵鸣惊温谓官军之至一时惊溃既定乃群鸟惊噪故相传谓战鸟山又按县图云孤圻山又曰唇居山在江心上有寺号灵山赭圻屯在县西北吴所置处圻屯是也晋哀帝以桓温入参朝政自荆州还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是也
宁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二乡今十五乡本汉宛陵县地志云汉末分宛陵南乡置焉初属丹阳郡吴景帝时改属故鄣郡晋太康元年属宣城郡按纪义宣城纪云周黄为宁国长后迁丞相即其地建隋废入宣城大业十四年复置唐武徳六年复废入宣城天宝三年复置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县西三十里按河法盛晋中兴书云有具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城文脊山即其地也下有庙邑人祀之所祷有灵鸦山出茶尤为时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 击鼓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以其飞泉迅湍如击鼓 怀安故城在县东南一百里地理志云吴大帝分宛陵之地置属丹阳县至景帝时属故鄣郡晋太康二年属宣城郡梁承圣年中属丹阳郡至陈天嘉五年废入宣城县南一百一十里按舆地志旧吴兴郡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吴时凿此井今属宁国县
旌德县南二百三十里元九乡本汉泾县唐初为太平县地永泰初以兵冦初平尚储戎器此土征赋或有不供者因聚而为盗以其山谷深邃舟车莫通非城邑无以镇抚遂割太平县九乡以置焉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县名又按续会要云旌德县即宝应二年析太平县置 栖真山在县西五里昔窦子明宰邑于池州石埭上升曾居此山其坛迹存焉
太平县西南二百八十五里元八乡本泾县之地唐天宝十一载以地居东南僻道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竞时以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大历中又废至永泰中分泾县龙门三乡复置县 上泾下泾邑图云产茶味与黄州同
广德军
广德军今理广德县本宣州广德县伪唐保大八年改为广德制置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建为军管广德一县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湖州长兴县一百四十里 西至宣州宣城县一百二十里 北至溧阳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湖州安吉县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宣州宁国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溧阳县一百三十里 南至宣州宁国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常州义兴县一百八十里
户
皇朝户主九千九百六客一千二十七
风俗
同昇州
人物无
土产
茶 䌷 绢 绵 布
广德县旧二十二乡今十八乡本秦鄣郡之地汉为故鄣县属丹阳宋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广德吴兴之故鄣长城义兴之阳义乡五县立绥安县梁末置太梁郡寻又改为陈留郡隋废唐初复为广徳县属宣城郡皇朝建广德军此县属焉 丹井山在县南十里昔有徐真人于此烧丹有井存焉 荆山洞在县东北五十里桐源山在县南八十里按左传鲁哀公十五年夏楚
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预注云广德县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也 桐山在县五里旧为横山有广德王张公祠天宝中封为桐山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广德故城汉为县之所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二
歙州
歙州新安郡今治歙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吴后属越后越为楚灭即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属鄣郡之地汉立丹阳郡后稍复封圻分王子弟成帝封其孙云容为广德王与之黟歙即其地也汉献帝建安中歙帅毛甘屯乌聊山黟帅陈仆屯林历山孙权遣贺齐平之遂分歙置始新新定休阳犂阳黟凡六县立新都郡以领之理始新晋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历宋齐梁陈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以汉旧县为郡之名至炀帝州废复为新安郡大业末土人汪华以天下扰攘遂据自保唐武德四年讨平汪华置歙州总管管歙睦衢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歙州
领县六
歙县 休宁 绩溪 黟县 祁门 婺源
州境
东西四百一十九里 南北二百八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二十五里取宣州路二千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长安睦州大路四千八百五里取润州路三千四百五十里 东至杭州四百七十九里 南至睦州遂安县二百四十六里 东至池州四百九十里北至宣州泾县路二百九十三里 东南至睦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饶州三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宣州泾县二百八十五里 正北微东至宣州三百八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三百二十皇朝户主八千五百六十客三千二百三
风俗
与宣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硾纸 茶 漆 蜜 墨 蜡 银 □鸟徒河切郡国志云翎下有青红相暎若垂绶状如蜀鸡背如朱
歙县元十六乡本秦旧县有水口名歙因浦以名按汉属丹阳郡吴分立郡焉 灵山新安记云灵村有山生香草名曰灵香又有黄精木上有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芬馥村人射猎践径此土犯山神终无所获或失火烧冈其人必有疾病故曰灵山又舆地志云灵山高峻有圎石高数丈上有石盖也 九顿山恒风树木摧拔虽长成合抱而无大枝存则多于南面 北黟山在宣黟二州界西北一百六十里高一千一百七十丈南属歙州丰乐水出焉旧名黄山天宝六年敕改为北黟山
休宁县西六十六里元一十一乡本吴孙权所置也按邑图云吴割歙县西北分置休阳县在此县之西二里杨村东三里灵鸟山上吴避孙休名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晋平吴之后改为海宁县新安郡晋宋齐梁陈不改隋平陈并省黟歙二县百姓总属海阳改隶东阳郡开皇十年东阳郡去邑遥远即于黟县割置新安郡以黟歙海宁三县属焉仍复改海宁县为休宁县以邑城因立郡仍隶焉唐武德初复移于万岁山旧城理天宝九载移于旧邑西三十里即今理也 鹿髀山在县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昔有采药人入山遇一老父须眉皓然指灵药示之乃遗鹿髀既辞去回顾遂失老父所在因名之 白岳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峰独耸有峻崖小道凭梯而上其山并绝壁二百馀丈不通攀缘峰顶阔四十亩有古堦迹瓦器池水石室亦尝有道者居之其东石壁立状楼台在空中势欲飞动又恍有仙侣六人凭栏观望久视之乃知非耳 五城水源从县城南北流水傍有五城村古之大镇有五城斜偶相对城傍有大坟有人发之其坟铁厚二尺铁才破即雷雨晦冥人惧而止 客岭在县东有木石糖出树空石罅中百姓每采得梁书曰任昉为新安郡界密容岭探糖昉以所处险远长史每扰百姓就探之昉至罢焉 率山在县东南四十里率水出焉山海经三天子山在率东盖此山也 浙溪水出浙溪岭下至县西一百一十里汉书地理志云浙江北经黟县下东入海即此溪也废北野县周礼郊外曰野其地处州北故曰北野县
唐高祖七年置大历四年与隋置归德县地同废 入山浙之东西歙池饶等山皆此山之支脉 乌聊山在县东五步按吴记歙帅毛甘领万人屯乌聊孙权遣贺齐平之分歙为六县盖县已在此其山为泉水所凑城西有四水合流山下有落星石 深度山在县东一百一十里与睦州分界从新安江上崇峻流爽轩秀尤异欲到州界峯峦掩映出焉旧名主簿山天宝六年敕改飞布又按新安记云昔有冦乱歙县主簿率百姓保据此山因名主簿山 城阳山在县南回环孔高为城郭之襟带居郡之南故号城阳山即许宣平得道之所亦为李白寻之不遇今山上有遗迹存 杨之水北从绩溪县东南六十里至临溪馆入歙县界至郡城西与四水合流东南入新安江即今睦州界 吉阳水源从郡城西县吉阳山下出合大溪入新安江 苦溪在县东南从扬之水东南下抵深度名曰八十里苦其中乱石碊碊洪港斗折淙流腾激其急如箭虽三峡恶溪不方其险也故曰苦流 釜底潭在县南二里其西正圎下则稍欹如釜底有斜穴潜与南市殷公井相通 汤泉在县北北黟山东峰下香溪中泉口如碗出于石间甚可𬊈鸡篁墩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其湖有蜃常为吕湖蜃所斗程灵洗好勇梦蜃化为道人告之曰吾为吕湖蜃所厄眀日又来君能助我必厚报束白练者吾也眀日灵洗弯弧助之后湖水变为血不知所之其伤蜃归吕湖未到毙后人名其死处为蜃滩居岁馀灵洗偶出值一道人谐灵洗母求食曰劳母设食今当为求善墓地使母随行至山以白石识其地曰葬此可以暴贵矣灵洗因移父葬其所侯景乱灵洗率乡人万馀保新安因随陈武帝有奇功及陈武受梁禅灵洗以佐命功臣与周文育侯安都为三杰按灵洗宅在湖东二里吕公滩在县东南旧名车轮滩以其乱石崇流中无港道行船环曲有若车轮刺史吕季重募人凿石为港百姓利之因谓之吕公滩 殷公井在县南罗城内井底有斜穴一通县北石碧潭一通南釜底潭每石碧潭失物则于此井得之不以淘㳿水常清洁初为殷氏凿焉因以为名 石门是量山之一峰两山势相逼山之半壁有大石横架其上通两山焉俗谓之石门 桃花米梁书任昉为新安守甚清廉后卒归乡船中惟有桃花米二十石今休宁县尤多为饭香软 孔灵村在县南二十五里晋书云孔愉字敬康会稽人永嘉之乱避地入新安山谷中以稼穑读书为业信著邻里后忽舍去皆以神人目之立庙愉官尚书左仆射封馀不亭侯按所居止在此故谓之孔灵庙山事具上 昉村在县北四十里俗说昔任昉为新安太守因行春至此爱其云深绿源㝷幽累日不返百姓因名其溪为昉溪溪旁村曰昉村村旁有山近故北野县每山上石坠则不利县官县废后其事亦止大中十年刺史卢潘为改曰任公溪任公村 废北野县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永徽五年睦州清溪县女子陈硕贞作乱县人蒋宝举兵应之事平遂置县于合五山上以镇之至大历五年废 废归德县在郡西南五十里永泰元年草贼方清䧟郡城而县人自割据八乡之地保于此山不属贼贼平因请置县大历五年废 隋废休宁县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南当水口山上 废吴休阳县在今县二里故城基尚存废海阳县在今县东十三里东旧名休阳在灵鸟山
上避孙休之讳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至晋武帝平吴又改为海宁也
绩溪县东北六十六里旧七乡今九乡县为歙之华阳古镇梁大同元年置为梁安县唐武德年中废至永泰二年宣州旌德县贼王万敌入冦其地贼平置县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 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圎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如布桃柳交映多艶妆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 三天子都山一名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海经云天子都山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玉山浙江出其边也顾野王云今永康缙云山是三天子之都今在绩溪县东九十里吴于此山分界焉 礲丛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其山四合交凑中有大路向宣州宁国县路入二郡分界焉 郭㟽山在县北一十五里下有郎溪而驿路在焉两边有石壁长数百步直下数百尺不生草木有石洞焉 梓山庙在县南一里俗说初于山下置良安县地趾将创旧有双白石忽为双白鸟飞向止遂于山上鸟栖处立庙邑人敬之行立种植皆不敢背黟县西一百五十二里元领四乡本秦旧县置在黟州因名之汉地理志云黟属丹阳郡今县南十八里有墨岭岭上有石特起十馀丈峯剑峙时有灵鼔潜发令长每以上鼓为候鸣则不利于县长又岭旁窦山墨石可书又新安图注云岁贡柿心墨木黟之字县职此之由汉书韦昭音义黟音伊或从二字相似盖写而误焉隋废为海宁县属东阳郡其旧城今在县东五里武德三年复为黟县薛稷曾为此邑尉善画鹤今邑人时有画者盖薛公之馀风耳 牛泉山在县北五十七里顾野王舆地志云牛泉峤通商阳县自下上至山顶九里一顿凡九顿山常风树至合抱而高不至丈当顶有泉方阔丈馀俗云牛跑所至亦云虎跑泉也 鱼亭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每岁江西鱼船至祁门县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次淹留待船故曰鱼亭焉 岭山在县南一十八里岭上有石如墨色岭有穴中有墨石软腻土人取为墨色碧甚鲜眀可以记文字 复山扶又反在县城南三十六里山甚孤峻石壁四绝亦谓之五硠砾两边皆石坛中夹有沟才五六尺许水甚悬迅扪萝挽藤葛时有至者山翠激流为郡峰之秀其水东南流入休宁县界 林历山在县南十里吴大帝遣贺齐讨黟山贼贼屯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路径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抱朴子云昔吴遣贺齐讨山贼贼中有善禁者官军刀剑不可拔弓弩射矢皆还自向贺云吾闻金有刃者可禁虫有毒者可禁其无刃之物无毒之虫则不可禁乃作劲木白棓选有力精卒为先登尽捉棓彼山贼禁者果不复行 戢兵山旧有石鼓山唐天宝中改为戢兵石县城北邑图云有石如鼔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被凿破遂不复鸣 三姑山一名吉阳山在县东一十五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姑山三年一为野人所烧百姓烧之即雨降有吉阳水出焉又新安记云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人以为凖 石墨井在县南一十六里其岭上出石墨土人采之以书又有石墨井云是昔人采墨之所今为悬水所淙其井转深 仆城里在县西十八里按顾野王舆地志黟帅陈仆屯历山今山下有仆城里俗说每社日仆则遣人掠村社酒肉人苦之遂于社之眀日为社至今以为常式 独母砦在县南一十五里俗云昔有寡妇死于山野无人葬埋村人以薪覆之后人行经其处者皆以一枝草投之至今不绝 醮贵谷舆地志云黟县北缘岭行得醮贵谷昔土人入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廓然周三十里地甚平沃中有千馀家云是秦时离乱人入此避地又按邑图有潜村昔有十馀家不知何许人避难至此入石洞口悉为松萝所翳每求盐米晨出暮潜处今见数十家同为一村
祁门县西一百七十六里元十乡本名阊门著于秦汉之代县有巨石夹流水两相对似门故号阊门焉东北又有涌流其山左右云峯削成其中坦陆周回数顷唐永泰中土人方清作乱屯石埭城故取其城置邑因权立阊门县其城拒险作固以为守备至二年平方清因其城邑定为县分饶州浮梁县及歙县黟县六乡广焉遂以所近祁山为名因曰祁门县 祁山在县东北一里三面石壁有石室高五丈阔二十丈号青罗岩旁有涌泉号乳泉味甘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圎丈馀坠于溪中落处有龙骨存焉 主簿山在县西北昔有黟县主簿巡乡到此爱其幽奇遂解印隐居其中终身不返三新妇山在县城东北昔有三石峯望如人形春雨初晴朝阳辉映霞翠暖媚其状有若彩服靓妆之餙因名为三新妇山 阊门滩在县西南一十里夹滩两岸有大坛石连大江中流对涌相向号为阊门其阊门怪石丛峙迅川奔注溪险石蹙跳波激射摧舻碎舳商旅经此十败七八 范不娄庙在县西八十里昔鄱阳县尉范不娄领百人砍胡堂木于吴山中长数百尺川谷深阻无计能出惧而据此山作乱竟死于此
婺源县西南二百九里元六乡本晋休宁县西南之回五乡唐开元二十四年乡人洪贞叛聚徒于此至二十八年置县以镇之有婺水绕县城三面故名又按东阳云上应婺女旧与黟接境隋文帝废黟歙并入海宁而属婺州县又为婺女之津盖与今婺州同义 婺水源从县西北大廉山下出南流九十里至县绕城过斜水合南入流乐平乡界 石龙洞在县西北十七里有石龙山山东北面有石洞洞两畔有石对耸为门如镌凿所成 吴村在县西七十五里昔吴王为越所灭勾践流其三子而长子鸿处此死因葬焉遂名葬处为吴山里㝷改为婺女里 善山在县南五十里又有恶山隔溪对耸高下回环一里风俗好善山为善主恶山为恶妇人因谓之妻婿山 石门滩在县西当溪两岸有石并入溪中各踊起如双阙中间通流险阻如瞿塘滟滪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三
太平州
太平州理当涂县本宣州当涂县周世宗画江为界之后伪唐改立新和州又为雄远军皇朝开宝八年平江南改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州割当涂芜湖繁昌三县以隶焉
今领县三
当涂 繁昌 芜湖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三里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陆路一千七百里水路二千三十里西至西京陆路二千二百里水路二千八百五十里西至长安三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昇州二百九十七里 西至和州五十二里江浙二里 南至宣州一百九十三里 北至扬州四百里江浙八十里东南至宣州丹阳湖口与宣州分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池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溧水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和州界以采石江心为界二十八里户
旧户载宣州籍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二百一十九客二千八百四十一
风俗
与宣州同
人物无
土产无
当涂县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本汉丹阳县地汉己末为侯国即汉书刘圣公为当涂侯是也按汉书地理志当涂属九江郡应劭注云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垆春秋左氏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在夀春楚之分隶扬州晋太康二年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民过江在于湖者侨立当涂县属淮南郡故晋书郡国志云西晋愍怀之后胡人仍侵中原不守琅琊王睿出镇扬州因渡江南卜金陵建大业衣冠礼乐州郡名号并随渡江改制则从北地当涂来江南自东晋之始也金陵记云姑熟之南淮曲之阳置豫州六代英雄遂居于此以斯地为上游广屯兵甲建筑墙垒基址犹存至隋平陈改南豫州为宣州因废于湖县徙当涂于姑熟大业二年以姑熟立蒋州至五年废蒋州属丹阳武德七年赵郡王孝恭平辅公祏之后百姓凋零万中无一至八年四月以当涂县仍旧属宣州 牛渚山在北三十五里突出江中谓为牛渚古所津渡处也江表传云司马徽论运命历数云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夀春谣言天子当西上孙皓大喜即载妻子及后宫数十从牛渚陆道而上云青盖入洛阳适遇大雪寒冻殆死舆地志云牛渚山首有人潜行去处连洞庭傍通无底见有金牛状异乃惊而出牛渚山此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谢将军祠又按江源记云商旅于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采石淮南记吴初以周瑜屯牛渚晋镇西将军谢尚亦镇此城袁宏时寄运船泊牛渚赏月夜泛江闻运船中讽咏遣问之即宏诵其自作咏史诗于是大相叹赏 慈母山在县北七十里临江亦谓之慈姥山丹阳记山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云原夫箫干之所生于江南之邱墟即此处也其竹圎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后惟此簳见珍历代尝给乐府而俗呼为鼓吹山上有慈母祠 采石戍名也在城西北牛渚山之上最狭亦侯景东渡路由于此隋平陈置赭沂镇贞观初于此置戍连𡼠山山边大江矶石相连谢朓常于此赋诗 琵琶山以山形似琵琶故以为名 铜山山在县南出好铜古谓丹阳穴也 翰辟山梁大同起居注云九年鸿胪卿上表传诏往姑熟翰辟山采石墨于大石之内获钱四枚 苏屯山昔苏峻屯兵于此山因以名之 蒲山在县六里按宋书孝武帝大眀七年巡于湖县至蒲山独赦南豫州郡此也 九井山在县南十里按伏滔北征记云九井山在丹阳山有九井五井干四井通大江昔有人堕马鞍乃从牛渚得之即知通江姑熟记云殷仲文从桓公九日游九井赋诗即此山 黄山在县西北五里上有宋凌歊台周回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石碑见存 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临江 龙山在县南一十二里桓温常以九月九日与僚佐登此周回十五里 天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眉山楚获吴艅艎即此处按其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西梁山据县图为天门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相对隔江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山亦曰峨眉山宋孝武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间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为立阙故曰天门焉 谢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堦址见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宝十二年改名谢公山周回八十里 金牛渚在县西北十里东方朔神异记云有铜与金相似又云昔有金牛起于此山入牛渚坎穴犹存 白纻山在县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 鼍浦在县南一里三百五十步李聿任歙刺史经此浦有鼍魅领聿妻子往新安就任幽聿本身于潭中三年聿从潭出往㝷妻子不复识乃往山东学法后斩其鼍魅妻子乃识之姑熟溪在县南二里姑熟即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按溪即因地以名之也又按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关讥行旅 谢朓宅在县二十五里 司马井在城南一十里九井皆晋司马桓公所凿 彭城昔楚吴交军于此彭王所筑因名焉 白纻亭图注云昔宋帝与群臣会于此山游唱白纻歌因以为名在县东七十五里司马陵晋司马桓元篡立伪尊为陵今里人犹呼之碑阙俱在去县一十一里青阳东北隅又南史齐宜都王铿为南豫州刺史镇姑熟于时人发桓温女冡得金巾箱织金篾为严器又有金蚕银玺等物甚多条以启闻郁林王敕以赐之铿曰今取往物后取今物如此循环岂可熟念使长史蔡约自往修复纎毫不犯陵墓在邑界
芜湖县东北六十五里元七乡本汉县地理志属丹阳在芜湖侧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晋为重镇谢尚王敦皆镇于此陈平县废地入当涂其实为江津之要自唐武德已来为镇隶姑熟伪唐割宣城当涂二邑之地复置隶昇州国破隶宣州皇朝隶太平州 芜湖长七里在县界春秋楚子伐吴克鸠兹杜注云在芜湖今谓之高皋夹也 鳖州按江表记云江中鳖州长三里与芜湖相接 楚干将坟在县东北九里楚干将镆鎁之子复父雠三人以三人头共葬在宣城县即芜湖也
繁昌县东北六百六十五里元七乡本宣州南陵县地在南陵之西南大江西对卢州江口以地出石绿兼铁由是置治自唐开元以来立为石绿场其地理枕江舟航往来实津要之地以南陵地远民乞输税于场唐析南陵之五乡立为繁昌县 灵山在县十里山半有龙堂每亢旱祷祈有应 磕山在县南大江中有石石上有寺旧名孤圻山亦曰蜃居山在顾冶山上去县十五里
池州
池州池阳郡今理贵池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秦汉为今宣州之西偏古鄣郡之地三国志云吴黄武三年封韩当为石城侯乃置石城县于此舆地志云梁昭眀太子以其水出鱼美故名为贵池隋开皇九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县至十九年于废石城置秋浦县属宣城郡大业末为贼汪华所居唐武德四年猷州总管左难当奏于秋浦别置池州以秋浦属宣州永泰元年侍御史李芄巡抚至此时宣饶二郡人方清陈庄聚兵据鸟石山并太平等古城为乱遂绝江路劫掠行旅日久芄乃请于秋浦仍旧置州守其要地以破其谋观察使洪州都督李勉以闻代宗嘉之乃以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三县以隶之兼徙宣饶歙三郡户以实之又析三邑之地复于东南置石埭县俾四邑以成都皇朝割铜陵东流二县来属
元领县四 今六
贵池 青阳 石埭 建德 铜陵宣州割到 东流宣州割到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至宣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江州五百里 东至宣州南陵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歙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饶州五百八十里 西至古潭中流与江州彭泽县为界一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渡江至舒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歙州黟县界二百十五里北至大江中流二十里与舒州桐城县分界户
唐开元户二万四千六百皇朝户主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一客一万五千四十三
风俗
与宣州同
人物
唐费冠卿池州人及第归恨禄不及养三徴拾遗不起
土产
铜 银 铅 矿 茶 苎
贵池县元十一乡本汉石城县地属丹阳郡后汉至陈不改隋开皇十九年分南陵县置秋浦县盖以秋浦之水为名至伪吴顺义六年改为贵池因旧地名 〈阙〉山在县南五十里山下有穴穴有鱼似鲵二月出游八月复入 城山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山周回如城有水名待月溪故此山独秀异又有桂柏森耸 齐山在县东南六里有齐山祠复有九顶山洞 西自江州彭泽县界与石水合有连石入江名石碑又有大孤石生于江中俗谓罗刹洲舟船上下为之险艰 贵池在县北七里按舆地志云梁昭眀太子食此水鱼美遂立名焉其水源出秀山 南陵故城在县西南一十二里按舆地志南陵县有旧地置戍郡即普通六年置南陵郡城也隋平陈废 武林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按舆地志吴大帝所筑三国志孙权封子休为琅琊王镇武林城诸葛恪执政不欲诸王在江滨戎马之地徙于丹阳其后陆允孙休何逊并为武林城都督即此地 高获墓在县七十里按范晔后汉书获字敬公汝南新息人也游学京师与光武有旧三公争辟不应遂循江南卒于石城石城人思之共为立祠 孝娥庙在县北四十里吴大帝时孝娥父为铁官冶遇秽铁不流女忧父刑遂投炉中铁乃涌溢流注入江娥所蹑履浮出于铁时人号圣姑遂立庙焉 〈阙〉 在县西南八十里隋开皇十九年刺史杨荣奏南流五县偏远乃于古石城置 杨叶州在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阔三里状如杨叶青阳县东九十五里元十二乡本吴临城县赤舄中置又按与地志云吴帝南渡之初于古丹阳城置定陵县属淮南郡即此地隋平陈废临城县唐地里志云天宝元年割秋浦南陵陉三县置在青山之阳故号青阳属宣州永泰元年隶池州 九华山在县二十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有九峯如莲花削成改为九华山因有诗云天河溢绿水秀出九芙蓉今山有李白书堂基址存焉又费冠卿及第归后以不及荣养遂绝迹不仕隐此中长庆中三徴拾遗不起又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其山面有峯千仞壁立周回二百里高一丈出碧鸡之类冠帻山在县三十里五山北连接九华其山层峰若冠帻之状因名 〈阙〉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九华山合大江
建徳县西南二百九十里元六乡本鄱阳秋浦二邑地唐至徳二年采访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川遥远因置县邑以遏冦攘仍以年号为名属浔阳郡至乾元元年属饶州永泰二年来隶池州伪吴顺义初改为建德今复旧名 〈阙〉 在县北五十五里山上有石泉深十馀丈中有云母可饵 石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双壁耸峙望之如门 舜井城在县南四里旧传帝舜南巡至此城梁武于此城立太原府隋废今府中有舜井焉 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历水㟁石壁峻拔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岸崩其石崩处屹然成壁印石而去其石印篆文圎若马蹄迹
石埭县东南一百里元五乡本吴石城县地吴志云韩当为石城侯遂置石埭场晋太康三年废入宣城县梁又置故舆地志云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县因贵池源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陈为隋灭废遂以石埭并入南陵至唐永泰元年复置池州又析泾县贵池界五乡以置之 陵阳山在县北三里按舆地志陵阳令窦子眀于溪侧钓鱼偶一日约得白龙子眀怜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白鱼割其腹中乃有教书子眀烧炼食饵之三年后白龙来迎子眀遂得上升其溪环绕山足今有仙坛醮祭不绝 澄池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其山四面险峻上有澄水澈如镜高五百尺 埭其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源从栎山东流北三里至管口合流入石埭乡与大其岭水合流埭其水从石下流过往来舟船至此并载拽船于埭上过 故鄣郡在县东北二里舆地记云吴帝时属丹阳景帝时改为古鄣郡晋太康三年置州城时帝杜皇后讳杨遂改为南陵县绿山为名故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隋开皇九年废
铜陵县北一百里元五乡本汉南陵县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庾子山枯树赋云东南以梅根作冶地元管指法门石埭两所隋升法门为义安县又废入铜官冶后改为铜官县属宣州皇朝割属池州 梅根山吴录地理志云晋立梅塘冶今作铁冶出青铁其色特妙于广州 县南十里山出铜以供梅根监兼出铜矾矿逐年取掘送纳 县西南即古监之所
东流县南一百里三乡本彭泽县之黄菊乡控带江山唐会昌初建为东流场在古废和城县侧大中四年移于今理伪唐保大十一年升为东流县至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割属池州 历山在县东三十里西枕历池上有尧舜二庙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四
洪州
洪州豫章郡今理南昌县禹贡扬州之域星分翼轸春秋时吴地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高帝五年立吴芮为长沙王以豫章之地属焉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豫章尽属豫章郡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故汉书云衡山吴芮从百粤以佐诸侯伐秦有大功诸侯立为王项羽侵夺其地而谓之鄱君豫章太康中望气者云豫章广陵有天子气故封愍怀太子为广陵王领镇将军以镇豫章后永兴中怀帝遂以豫章王登天位东晋尝置江州于此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隋平陈罢郡为洪州炀帝初废州又为豫章郡唐武徳五年平林士弘置洪州总管府管洪饶抚吉䖍南平六州分豫章置锺陵县洪州领豫章丰城锺陵三县八年废豫章南昌州来州以南昌建昌高安三县来属寻省锺陵南昌二县入豫章贞观二年加洪饶抚吉䖍𡊮江鄂等八州显庆四年督袁鄂等州洪州旧领县四永淳二年置新吴县长兴四年置武宁县又督洪吉袁䖍抚五州天宝元年改为豫章郡乾元元年复为洪州
元领县四 今七
南昌 新建〈新置〉 丰城 分宁 靖安 奉新武宁
二县割出
高安为筠州 建昌入南康郡
州境
东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千一百五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八百里取随州路二千七百五里 东至吉州陆路五百二十里 东至衢州界千四百里 南至吉州界五百三十里西至潭州界隔山不通陆路取𡊮州至潭州总一千二百里 北至宣州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抚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袁州五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江州二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饶州水路四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五万五千五百皇朝户主七万二千三百七十客三万一千一百二十八
风俗
豫章记云地方千里水路四通风土爽垲山川特秀奇异珍货此焉自出奥区神皋处处有之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铁篠簜资给于四境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阙故穰岁则供商旅之求饥年不告臧孙之籴人食鱼稻多尚黄老清静之教重于隐遁盖洪崖先生徐孺子之遗风
人物
徐穉孺子豫章南昌人太守陈蕃在郡惟设一榻礼之 雷次宗南昌人入庐山事惠远𨼆退
姓氏
豫章郡五姓 熊 罗 雷 谌 章
土产
蜡 甘橘 葛布 丝布 梅煎唐开元二十五年都督韩朝宗以梅煎难得取乳柑代今并停
南昌县旧二十八乡今一十四乡汉南昌县地属豫章郡隋平陈改为豫章县以郡名邑唐宝应元年六月改为锺陵县因山为名贞元中又改为南昌按豫章记云汉高六年大将军灌婴所筑城有六门南二门一曰南门二曰松阳门又云昔松阳门有大樟树高十七丈四十五围枝叶扶疏庇䕃数亩先是樟树并枯永嘉中一旦华茂晋以为中兴之祥 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高二千丈周回三百里南昌建昌新吴三县迤逦相接者吴王濞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梁志豫章有铜山山中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又有洪崖先生炼药之井亦号洪崖山有石臼存 松门山在县北水路二百一十五里其山多松遂以为名北临大江乃彭蠡湖山有石镜光眀照人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云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鹤岭豫章记鸾冈西有鹤岭昔王乔所降经过于此 风雨山豫章记山高水湍激著树木因霏散远洒如风雨数里中通洪崖先生井 上缭水西自建昌界入注水经云因其水经海昏县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风雨池在州西北七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记洪井北有风雨池在西山最高顶四面山岩人迹罕到州有亢阳尝祈有应 东湖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州城东有大湖北与城齐随城回曲至南塘水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后汉永平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兴宗于大塘之上更筑小塘以防昏垫兼遏此水令冬夏不复增减水清至洁而众鳞肥美 官亭湖在州北水路三百四十三里湖西有官湖亭神能分风上下是以刘删泛官亭湖诗云回乘一派水举帆遂分风孤石苍波里厈山苦雾中 担石湖在州东北水路屈曲二百六十里其湖水中有两石山有孔如人寄担状古老云壮士担此两石置湖中因以为名 龙沙在州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迹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石头渚晋太守殷羡建元中为豫章太守去郡人多附书一百馀封行至江西石头渚岸以书掷水中咒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非是致书邮故时人号为投书渚 蛟井在县西南四里俗号横泉井盖许逊除蛟为害之所 王乔坛按雷次宗豫章记西山中峰最高顶名鹤岭即王乔控鹤经过之所坛在鹤岭之侧云景鲜美草木秀润异于他山山侧有古控鹤乡在县之西八十三里 葛仙坛在州西北三十二里北小峰之下今山上色苍气郁茂草秀木殊异于他处 徐孺子台在州东南二里舆地志云台在县东湖小洲上郡守陈蕃所立 刘繇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盖孙䇿略地于曲阿攻扬州刺史刘繇败奔豫章筑城自保今人号为刘繇城 齐城在州东陆路二十里又按舆地志云吴大帝太元二年立孙奋为齐王都城昌诸葛恪执政徙奋居于此 椒丘山在州北水路屈曲一百四十八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建安四年孙䇿起兵破刘勲于得阳军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所筑也 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 何无忌庙在州南水路五十里按晋书义熙六年安城郡公何无忌讨卢循与循党徐道覆相遇握节被害而词不挠后人伤之故为立庙 梅福宅在州东北三里西接开元观东西池书堂馀址犹存 徐孺子宅在州东北三里按洞仙传云孺子少有高节追美梅福之德仍于福宅东立宅 许子将墓在州南三里县南六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劭就刘繇于曲阿繇败随繇奔豫章中路疾卒因焚尸柩天纪中太守吴兴沈法秀招魂葬劭于此桓伊冢晋䕶军将军江州刺史冢在州南十六里石阙存焉俯在道侧 邓粲吴兴太守在州南二十九里 徐穉冢在州十里今号曰社 胡藩宋太守冢在州南十九里 土阙在县南三里按舆地志云州城双南角阙吴五凤二年太守张俊筑高四丈馀又按吴兴记云豫章之阙高则长沙虎食人于潜开南门则新安虎为害岁月已久今无其址 应胜宫在县西四十四里鸾冈西北洪崖先生旧宅之伏龙岗顶唐肃宗朝供奉山人太芝奏云有异立官以镇之 梅福池一名风雨池梅福种莲池福叹曰生为我酷仕为我梏形为我辱智为我毒于是弃南昌尉去妻子入洪崖山得道为神仙代有人于玉笥山中逢见今西山有梅君坛南昌开元观有梅君堂焉 龙沙庙即西汉末太守贾萌也萌与安成侯张普共谋诛王莽普反王莽收萌而杀之时人感叹故为立庙祭之 十二真君宅许真君陈真君施真君周真君并居南昌县水西敦孝乡号游帷观是也许真君亦游帷观侧锺真君在南昌县蒙牙江号丹陵观彭真君在宗华观黄真君在今祈仙观甘真君丰城县飞皇观曾真君丰城县贞阳观时真君在游帷观吴真君分宁县吴仙观
新建县西二里十二乡南昌县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南昌水西十四乡置新建县仍于州城升平里故为将林仁肇私第充县𪠘署
丰城县南一百三十里元十六乡今十八乡汉南昌县豫章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后汉建安中初立富城县于富水之西因以为名至晋太康元年改为丰城县移于丰水之西乃以为丰梁大通二年分立广丰新安二县又分庐陵之兴平临州之新建等二县立西宁己巳二县合其县立为巴山郡其郡古迹在抚州崇仁县巴山之北陈初又废西宁入巴山郡废新安入广丰郡巴山郡犹管五县至光大二年移巴山郡于广丰县西二里独潴水南岸筑立城郭居焉隋开皇九年废巴山郡又并丰城县入广丰县总属抚州其广丰县先城池乃废巴山郡隋讳广改丰城县复废于大业二年隶洪州十三年隋季板荡林士宏等毁城邑遂仍废焉唐武德五年复立丰城县 始丰山在县南七十五里即神仙三十七福地之一 故丰城豫章记云吴末时恒于此有小赤气见于斗牛之间占者以为吴方兴唯张茂先以为不然雷孔章谓为宝物精在豫章之城遂以焕为令至县掘狱地深四丈得玉匣长八尺得二剑并有刻题一龙泉二太阿其日牛斗间气不复见矣焕留一其一进与张华华叹曰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似不相离终当会合华遇害剑飞入襄城水中焕死其子尝以自随后为建安从事经浅濑溪剑忽于匣中跃出入水则为龙遣视之二龙相随而游焉 丰水在州南陆路一百八十里自置城东南坏山所出也
分宁县西北六百里旧六乡今十六乡武宁县地按邑图云本当州之亥市也其地凡十二支周千里之内聚江鄂洪潭四州之人去武宁二百馀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以分宁名之 旌阳山在县东一里独立峻秀烟云回异旌阳许真君曾游故以为名鸡鸣峰在县西五里青岚峭绝上无人迹每闻鸡鸣状若天鹍之类古老相传是名鸡鸣峰 幕浮山在县西二百九十里高一千馀丈周回一百二十里按吴书云刘表从子磐为冦以艾西吴乃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拒磐于此山置营幕乃以名焉 血树山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与潭州刘阳县分界山多血木故以为名 鹿源山在县西八里与瀑布水相去一里源上有九峰高耸峭直宛转回顾势似相揖古老相传昔有仙人尝乘白鹿出入其间故以为名 瀑布水在县西七里其水从鸡鸣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上飞流直下三十丈馀 修水在县南二百二十步按郦元水经修水艾县南东流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一百二十里入彭蠡湖是也 鸖源水在县东北七十里冬夏不绝田畴赖之尝有群鹤饮集故时人相传呼为鹤源 冷煖二水在县西三百八十里黄龙山下冷煖二泉同出相去数尺 石柱在县西南二百里郁江口风俗相传呼为山南神石周回二百五十步四面如削成柱下有神颇有灵验 西平县故城在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按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 西安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按古今志云汉献帝建安中置隋开皇元年废 古艾城后汉刘陵豫章艾县人陵为侍中车驾出祠南郊上升辇欲卧陵跪曰陛下为万乘主升车不正立虽早欲寝不当上为天地灵所鉴下为万姓所观耶上有愧色曰敬受侍中之言人为立祠 石侯祠在县西一十五里石高峻仰之目云庐君之弟所理也搜神记曰武宁县有女戴氏久疾出觅药见一石立似人形礼之曰汝能令我疾差吾当事汝因感梦曰吾当佑汝寤而遂差因立祠今犹存焉
靖安县西一百六十里元五乡建昌县地唐广明之后草冦侵掠本州以靖安孝弟两乡去县稍远乃此置镇至伪吴乾贞二年升为场唐昇元年中改为县取靖安乡以实焉
奉新县西一百五十里旧九乡今十乡汉南昌县地后汉灵帝置新吴县隋平陈又废永淳二年又置伪唐割据江南改为奉新县 药王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上有药王庙因以名之其山盘险而上及其顶平阔二十里其中有湖水澄深无㡳湖岸四时花木芳浓风景异于他处 大雄山山有吴猛修道处此山雄杰葱秀不与群山邻因以名之在县西二百一十里也 华林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昔浮丘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丘岭吴猛于此山立坛基址临道其山三峰竦峻高险危秀周回百里 冯水汉因迁江东冯氏之族于海昏西里赐之曰冯田水因名之 藏溪桥在县西二十里长五丈五尺许逊斩蛟之所其蛟入穴逊以片石书篆文镇穴口今现在 阳鸟桥在县东三十里连绵五桥相续横截川源尝有群鸟栖集此侧是村馆俱名阳鸟而桥亦名之 太史城在县西四十里后汉末太史慈创置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 余城在县西一十五里梁书云干庆入洪州建攻新吴县余孝顼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回三里一百五十步
武宁县西北三百六十里元十乡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昏县立西安县至晋太康中改为豫章宋书王僧绰封豫章侯即此县陈武帝初割建昌豫宁艾永修新吴等五县立为豫宁郡属江州隋平陈废郡置洪州因废豫宁郡割艾永修新吴豫宁等入建昌并隶洪州为总管府至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景云元年又改豫宁宝应元年以犯御名改豫章后为锺陵豫宁依旧为武宁 故吴真人宅晋吴猛字世云晋书艺术传云吴猛者洪州武宁县人也六岁有孝行夏月未尝驱蚊恐其去已而噬亲也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洪州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庾亮为洪州刺史尝遇疾闻猛神异迎而问已疾如何猛辞以算尽请具棺服旬日而终未及大敛遂失其处识者以为亮不祥之徴亮疾果不起
筠州
筠州理高安县今州城即汉之建城县属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宣慰江南乃于此置靖州复析建城县置望蔡宜丰等县以隶焉仍改建城县为高安县至七年改靖州为米州又改为筠州以地产筠篁为名八年州废其望蔡等县却还高安伪唐保大十年再置筠州高安上高万载清江等四县
元领县五 今四
高安 清江 上高 新昌
一县割出
万载入袁州
州境
东西四百八十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未有至二京及长安里数 东至洪州一百五十里水路二百四十里 西至潭州四百三十里南至吉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洪州奉新县一百
五里 东至洪州丰城县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洪州南昌县一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洪州武宁县五百九十里 西南至袁州新喻县三百二十里户
唐开元长庆户载洪州籍皇朝户主二万九千三百九十六客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三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贡南烛子 南烛花 出调露 黎源茶 薯药牛尾狸 黄雀儿鲊
高安县旧二十九乡今十一乡本建城县雷次宗豫章记云汉高祖六年置隶豫章以其创建城邑故曰建城后汉灵帝析建城置上蔡县顾野王舆地记云汝南上蔡人分徙于此孙吴又置阳乐宜丰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以上蔡人思本土改为望蔡县又阳乐县因改为康乐县隋开皇九年废望蔡康乐宜丰县归建城唐武德五年于此立靖州又以建城避太子讳改为高安七年改靖州为米州又为筠州八年废望蔡等县迁高安伪唐再置筠州为郭下县 羊山宋永初山川记县西有羊山山上有燃石黄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热若炭以鼎置上烹煮可熟又曰艾县有热泉泉如汤以生物投之即烂 败伏山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古老相传陈武帝自下胜敌转战至此山北又破败伏军百姓思之因以为号 八叠山在县西北去县三百二十里其山盘曲叠嶂纵横断而复兴因以为名 米山在县北四十里山有神灵能兴云雨著在祀典岁时祈祷 蜀水在县北三里按汉地理志云蜀水源出县小界山东流五百九十里入南昌县与漳水合耆老传云仙人许逊为蜀旌阳县令具奇术晋末人皆疾疠多往蜀诣逊请救逊与器投水入上流疾者饮之无不愈也邑人敬其神异故以名水又旧图经云显庆四年渔人于蜀水江中网得一青石长四尺阔九寸其色光润异于众石悬而击之内有清音鸣声清越都督表送纳于瑞府 丰城县在州西一百五十里天宝乡其县吴大帝自上蔡县分置唐武德五年改建城为高安分置靖州并立县八年废州及县有古城在 阳乐县城在州西北八十里义钧乡吴大帝时始于上蔡县分置唐武德五年属靖州八年废 谢山在县西北一百里则谢真君上升之处奇峰怪石丹灶履迹犹在上有真人祠祷祈皆应康乐县故城在县东北四里宋武二年封临川内史
谢灵运为康乐侯就第即其地也其城外周回山川谢公无不游宴有书台石砚犹存 敖岭在县北三里敖真人得道之所有敖真人炼丹之迹在 祈仙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晋元康六年道士黄转全家上升之宅清江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三乡本吉州萧滩镇伪唐升元年中以其地当要冲升为清江县以大江清流为名仍析高安之建安修德两乡吉州新淦之弋阳以实焉上高县西一百里五乡本高安之上高镇以地形高上改曰上高伪唐昇元年中立为场保大十年升为县以隶筠州
新昌县西北百八十里七乡本高安县管古宜丰地监步镇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以高安县见管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二户今分太平等七乡计四千七百九十六户于此置新昌县从转运司之奏请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五
饶州
饶州理鄱阳县先是鄱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境后迭属吴楚史记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秦并天下为鄱阳县地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县属豫章郡郡即吴芮为番君时所筑淮南王安陈伐闽越之利上书云越人欲为变必先由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馀干今属邑也后汉建安十五年吴张昭孙韶吕范顾雍等议以鄱阳土广人殷请分置鄱阳庐陵二郡按初理于鄱阳故县后徙理吴芮故城即今州也历晋宋齐不改梁天监中置吴州陈初又废之复为郡隋平陈罢郡为饶州从江州总管千金公权璋所请也按徐湛鄱阳记云北有尧山尝以尧为号又以饶衍遂加食为饶今郡国志又云以山川蕴物珍奇故名饶隋大业三年州废复为郡唐武徳四年平江左置饶州领鄱阳新平广晋馀干乐平长城玉亭弋阳上饶九县七年省上饶入弋阳省玉亭入长城馀干二县八年又并长城入馀干并新平广晋入鄱阳天宝元年改为鄱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饶州
元领县五
鄱阳 馀干 浮梁 乐平 德兴
州境
东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里 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长安三千一百三十里取随州路二千七百里 东至衢州九百九十二里 西至洪州担石湖中流为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江州三百七十里南至抚州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衢州须山县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洪州南昌县城子桥为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江州三百七十四里 东北至歙州七百九十五里
户
唐天宝户四万八百九十九皇朝户主二万二千八百五客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风俗
与江州同
人物
贾义豫章鄱阳人为侍御史
土产
麸金 银 铜 茶 簟
按郡国志云鄱阳之上出金坡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麸亦生银苗于山中
鄱阳县元十九乡本畨阳也汉书英布败于会稽遂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鄱阳鄱阳人杀之于兹乡又云汉遣别将追杀之鄱阳汉书地里志云番阳属豫章郡莽曰乡亭后汉加邑作鄱阳字 石印山吴志云大玺元年鄱阳言历陵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洲渚吴九年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按江表传云历阳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俗相传谓之石印又云石印封发天下当太平下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诏遣使以太牢祭封以印绶拜三郎为王 龙虎山二山相对连信州界乃张天师得道之所 敷浅山一名博阳山禹贡曰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仙鹤山在县南八十里其山上有三峰峰有湖春冬不竭众鸟翔集中峰古观坛地高三丈松竹森耸古老相承是张道陵学道处其山今立仙鹤坛旧曰鹄鸣山天宝六年改名仙鹤山 尧山在县西路三十里鄱阳记云尧山尧九年大水人居避水因以名或遇大水此不没时人云此山浮 阁山在县南一十里鄱阳记云山上有祠堂旧传云昔太守毛祐之巡境宿于山下梦见一人自称楚王陈涉遂兴造楼阁因以此为名其山有仙人白子高坛兼祠宇云曾有猛兽一睅目恒依此祠不为人害 仙阁山有投龙坛仙人白子高旧址南对北溪水天宝元年制曰古来得道升仙遗迹尚存迄今祭祀不绝 大雷冈在县东七十里鄱阳记云后汉雷义字仲公所居小雷冈在大雷冈侧鄱阳记云晋雷焕所居之处 清洁湾在县东南七里鄱阳记云隋开皇中太守梁文谦莅官清洁取此水湾以自供后人思其徳号为清洁 白沙在县西水路一百二十里白沙如雪因以为名 蠙州在县南二十五里溪中有蚌出珠鄱阳记云贞观年中因雨雹乃有蚌出珠百姓采之不空其水平浅可涉 怀蛟水在县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际有潭往往有蛟浮出时伤人马每至五月五日乡人于此江水以船竞渡俗云为屈原禳灾郡守悬彩以赏之刺史张栖贞以人之行莫大于孝悬孝经标竿上赏之而人知劝俗竞谓怀蛟水或曰孝经潭 鄱江水自当县浮梁乐平馀干等城三县合为鄱江经郡城南东过都昌县入彭蠡湖 黥布坟在县北一百六十里按汉书汉高祖杀布于此其坟高三丈八尺 螺洲一名鳖洲在旧县东三里鄱阳记云吴太平二载大饥猛兽害人孙权使赵达占之曰天地山川如人四体患衄灸脚其疾即愈而鄱阳水口暴起一洲形如鳖可食此郡风气宜祀以太牢掘其背掘处今犹存焉 文翁宅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基址具存东带鄱阳北连溪水西接望夫冈有井清澄陇前栽桐树文翁少好学景帝中除蜀郡太守其教化大行自此蜀人好文 柳公楼在城西北角即梁柳浑为鄱阳守创凭眺显豁实江国之胜景唐大历中第五琦以为望归楼贞元十九年李吉甫复其名曰柳公楼循旧迹也观鱼台在州西门外鄱阳记云畨君至此观鱼下有池阔九十步内有步马埒又名落照池 吴臣庙在郡郭内县北一里有庙神与闽越王无诸同坐梅𫓶配享汉书云臣即吴芮子成王也鄱阳记云有长沙王芮之孙二庙梅𫓶配享此庙近代来芮庙久远遂祭其子 故鄱阳县即吴芮所居之城也在彭蠡湖东鄱水之北废广晋县在县北一百五十里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析鄱阳北界隶入江州至八年安抚使韦季武并入鄱阳 废鄡阳县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按鄱阳记云汉高祖六年置宋永初二年废
馀干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旧二十乡今十二乡本越勾践之西界汉为馀干县汉书货殖传譬犹戎狄之与于越不相入矣韦昭曰于越今馀干县勾践之别名也古谓越地曰馀干 馀干山按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天宝六年敕改为馀干山 玉马山自抚州南城县入临川县凡历三邑分一支入当县山下有白石如马俗号白马山天宝六年改为玉马山 族亭湖在县西水路八十里湖中流分当县及南昌县二界按鄱阳记云后汉张琦封亭侯因此为名 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馀干江水之一支水口即为担石湖也 馀干水汉书地里志云馀水北至鄱阳入湖汉也本自信州贵溪县流入 兴业水一名安仁港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发源自贵溪县西漏石村经县过合馀干江水港中有崩崖横石县水千仞湍走浪激声合风雷其舟檝所历少有章程或篙工失手差以毫厘则人坠诸泉舟破于石然其居人赖其膏泽之利首冠一境焉溉田一百二十顷 干越渡在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太中元年县令倪衍置浮桥 干越亭越绝书云馀大越故界即谓平越也在县东南三十步屹然孤挺古之游者多留题章句焉 白云亭在县西南八十步旁对干越亭而峙焉跨古城之危瞷长江之深随州刺史刘长卿题诗曰孤城上与白云齐因以白云为号仙人城在县东南二百里其城皆峭壁危石亭上宫殿仓廪历历可见 琵琶洲盖江山抱回积沙而形状如琵琶焉 安仁故城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按鄱阳记云晋永嘉七年分馀干置兴安县㝷废焉陈天嘉中复于兴安故地置安仁县至隋开皇九年复废并入馀干今故城犹存 越女墓在县东北一里鄱阳记云越王女葬于此也
浮梁县东北二百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二乡本汉鄱阳县地今置在昌水之北号曰新昌武德二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乡其后废以新昌为县因乡名焉其年二月又移置在新昌江口西岸正东临江有齐安平王祠地当江冲前后县宰多不得终秩开元二十四年以邓□为新昌县令州县有不穏者任其便改因移于旧县城正北一百步天宝元年改为浮梁县按郡国志云斯邑产茶赋无别物 石藏山在县西六十里徐谌鄱阳县记云中有锺乳十数穴 吴芮旧居今有庙在县东北六十里鄱阳记云鄱阳源水吴芮所居之处人祭之立其祠堂东有石涧深三尺乡人将牲牢告启击鼓三通其水衡出大流随用并足因名 一堆沙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形状如覆船鲜浄特异鄱阳记云每年丰稔其沙即如旧若沙移向岸即年歉古来相传以为验 新昌庙在县东一百八十步四面连山淮川合流入新昌鄱阳记水口有庙百姓祭之有兴元道士屈兰子拟烧此木人遂弃于急水曰逆流上吾为立庙其木人流上遂立庙为平安王祭之 废新平县在州东三百三十里李大亮析鄱阳置常季武并入鄱阳至开元四年刺史韦玢于其县置新平县今废
乐平县东一百四十九里旧十九乡今十七乡后汉东安县也雷次宗豫章记云汉永元中置县在银城即今邑之东水路三百二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陈天嘉元年尝废唐朝建立亦在银城后因歙冦程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垅地高下权以常平水口置为乐平县 乐安江源出县北扶馀岭合馀干水入又有明溪银溪石吴溪并流合乐安江 吴溪山在县西北山有石室东西七十步有石鼠石人等现在 乐平山在县西三十八里按鄱阳记云其山有石似墨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乐平山 乳泉山在县北六十六里内有石如砚山西出乳泉旧石砚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乳泉山 汰金洲在县西十五里平沙临水先有麸金开元以后废又有五里水口亦出麸金
徳兴县一百八十里三乡本饶州乐平之地有银山出银及铜总章二年邓远上列取银之利上元二年因置场监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税之其场即以邓公为名隶江西盐铁都院至伪唐昇为德兴四面皆水邓公山在县北六里本名银山因邓远为邓公场仪凤二年祭山山頺陷焉按开元记云总章二年邑人邓远经刺史卢元俨陈开山之便㝷为山陷后人立邓公庙石虹山鄱阳记云山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数
百人旁列石障如屏风篆书为八十三字有横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若虹霓焉因名石虹山 洪崖山按旧经云古老相传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列仙〈阙〉
洪崖子也山之阳有洪崖寺山中有洪崖坛每旱祈
于此焉
永平监
永平监本饶州铸钱之所伪唐立为监皇朝平江南因之不改
信州
信州上饶郡今理上饶县禹贡扬州之域历春秋战国迭为吴楚之地秦并天下为畨县地汉为豫章郡之鄱阳县历代不改上元元年正月江淮转运使元载奏以此地邑州夐远关防襟带宜置州州东南五十里即饶州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可置一县以永丰为名兼割饶州又弋阳置衢州之常山玉山建州之三乡抚州之三乡固当迤逻相望自然无虞制曰可赐名信州以信义所称为郡之名
元领县五 今四
上饶 弋阳 玉山 贵溪
一县直属朝廷
铅山
州境
东西五百四十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三十四里取随州路三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衢州二百五十里 南至抚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饶州陆路五百里西北至建州五百四十里
户
唐元和十道要略户二千三百五十皇朝户主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客一万二千四百八十六风俗
与饶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贡金 铜 青碌 空青 铅 银
上饶县十六乡本秦番县界两汉为鄱阳县汉书地理志云属豫章建安中吴立为鄱阳郡隋开皇九年罢郡置饶州梁载言十道志云以其山郁珍奇故名也汉书地理志云锺陵出黄金又云鄱阳县武阳乡有黄金采颜师古曰采者采取金之处也按鄱阳记云界内之山出铜及铅铁者有玉山及怀玉山梁氏所谓山郁奇珍盖此类也今州古县城迹开皇中所废上饶城也所谓上饶者以其旁下饶州之故也乾元元年始置县 铜山在永丰故县南四十五里其旧铜山西连鹤山下有天井广一丈馀井有倒悬石可四五丈如莲花覆盖其水碧色莫测深浅春夏不增减天欲雨即有白雾上腾乡人以为验 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又名丁溪山先任百姓开采官收什一之税后属永平监今废 灵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亦曰灵鹫山盘亘十馀里绝顶有葛仙坛丹灶石臼石砚石几在焉天宝中敕投龙于此溪中 双门岭在永丰故县东北二十五里双峰如门号为双门连延入衢州须江县界 南岩在县西南一十里岩傍巨石俨然北向其下宽平可坐千馀人本名卢家岩时人呼为南岩士女游赏之地 叫石在州西九十里巨石枕江有数十穴亦如口古老相传云织女失缨九石不能上石叫大琛山其势似遏流其缨乃上元和十年观察推官许尧佐往来过此因为文叙之名曰走石说刊之于石置于叫石之侧 缨绩石在州西九十里孤石圎耸独在潭中高十馀丈如绩麻缨焉 上饶江出怀玉山分流两道一东入衢州常山县入浙江一西南流从玉山县过合沦溪 石黄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出熏黄石人或采之炼为丹药 石桥山一名月岩在县西三十五里山中壑穴犹虹矫然外窥如昼远望如月虽天台石桥不足以比昔有人见白鹿游其上至亢阳桥上云生霭然而雨 废永丰故城本饶州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也乾元元年正月与州同时置永丰县故路通闽川越客担荷麏至元和六年废县并入上饶 灵山石人先无庙貌自贞元六年礼部侍郎刘太真典郡其年亢旱祷雨足因出俸钱立庙 陆鸿渐宅在县东五里郡国记云陆羽字鸿渐居吴兴号竟陵子居此号东冈子
弋阳县西一百里十二乡本馀干县地属豫章郡后汉建武十六年车骑将军李愔封为赭亭侯食邑于此筑城立亭焉建安十五年孙权分锺陵置鄱阳郡又置葛阳县于赭亭之地以城在葛水之北故名隋开皇九年废上饶入葛阳逾年县失印风俗以为不便表请移于弋阳县以地居弋江之北为名 九子石在弋阳水岸间相去数十步石形如卵 莲镬鄱阳记云弋阳岭上多穴岩宋元嘉中有人见其岩内有三铁镬可容百斛中生莲花他日往㝷不知所在 钱仓鄱阳东大山有一石临水如廪高数丈号曰钱仓户如六尺床晋太和中有钓人从户过遇石开其钱自出因收得四钱 葛仙观在县东二十里梁大同三年置隋末废按鄱阳记云葛元得道弋阳县北黄石山古坛是也 葛仙公在县东十五里葛元居此求仙山有石桥长二十步有𢷬药石臼旁有石井水甚美天宝七年敕置坛洒扫 仙人城在县东四十里山峰壁立高五十丈形如层城群仙之室上有池水清冷与𢷬药山相对 仙人石桥在县西南三十里按鄱阳记云宝丰山有石亭高七十馀丈傍有石榜桥长五十丈广二丈其山平正古老云是仙人凿石构桥之处 隐士石室在县南六十里按鄱阳记云有隐士张氏琢石为室形如囷时郡守鄢陵庾翼欲表荐之𨼆而不见故号𨼆士石室 葛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过当县李诚乡在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又有葛元家焉因曰葛水 弋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西南从当县太平乡过在县东二十里水口有大石面如镌为弋字 信义水源出建州邵武县从当县太平乡过其水出矿石锻者求之
玉山县东北九十里十八乡按县图云本汉鄱阳县界衢山之西鄙也以其怀玉山故为称然他山合沓峻岭横亘溪谷皆邃牙分其流虽步通三衢而水绝干越千峰万拥隈隐不可得而虞也自陈隋以来此为巨奥证圣三年分衢州常山须江二县饶州弋阳县共二十乡为玉山至乾元元年隶信州 上干溪水出县东五里源出怀玊山旧记云溪元干浅秋冬不通舟船故名干溪或谓干字误也又汉书地理志云馀干县以水为名本越勾践之西界也韦昭云干越今馀干之别名也谓此为上干或以馀干之号即因此是也 怀玉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玉山溪流发源于此西流上下沦溪沙溪三水合流名曰上饶江
贵溪县东二百里元十乡本汉豫章郡馀干之地今在弋阳馀干两县之间自北以西地相去阔远山水回合群盗潜藏舟行船溯人不自保寖以成俗久而逾远元嘉元年就贵溪口置贵溪县即今理也 王表岩在县南二里昔有王表率村闾数十家于此岩避乱竟免难洞穴奇绝可容一百馀人曾有僧道开创林穴栖泊岩中佛寺已毁今有招真观存 馨香岩在县东五里旧名腥臊岩鄱阳记云昔术士许旌阳斩蛟于此岩下缘此名焉又以板塞岩口㝷蛟潜通洪州横泉井每至天景澄霁见水底板木存焉后恶其名遂改焉 五面石在县西南七里山东面连接弋阳县铁山南屹然却立最为孤峰削成五面凡有登临者泛贵溪而入至悬处扳萝而上可坐数百人 贵溪山在县南二十里传云谷先生学道之所有五花砖绕坛存焉四面孤悬积翠岩在县西南六十里昔有羽客张镇栖止此山
每与仙人接麻姑为期伫望于此故号望姑山 象楼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兀然独耸如楼阁之状古名石楼山天宝六年敕改为象楼山能兴云雨其山四面悬绝龙虎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两山相峙山峰屹然
状如龙虎当溪中流 石鼔在县西五十里有石状如鼔耸出山岭耆旧传云鼓辄自鸣兵气之兆也 石堂在县南一百六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数百人临贵溪水源古老传云是谷先生石堂 竹溪水在县西二十里自县北从归化南流出县西上源数十里皆生苔竹苔痕点晕状如篆琢玉干直可为杖水旁山岭幽映堪为赏玩溪岸竹树蒙密因为名焉水入馀干县 贵水在县南二里源发于据岭西流入安仁港
铅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今三乡按上饶记云出铜铅青碌本置铅场以收其利旧在宝山伪唐昇元二年迁置鹅湖山郭水西邓田坂即𪠘署也至四年于上饶弋阳二县析以为场后升为县皇朝平江南后直属朝廷 铅山在县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间置永平监其山又出铜及青碌又有宝山连桂阳山出铜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六
䖍州
䖍州南康郡理赣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高六年使灌婴略定江南使为赣县立城以防赵佗今州西南益浆溪故城是也及封黥布为淮南王分江南置豫章郡赣县属焉后立吴王濞时地亦属焉汉地理志赣县属豫章郡后汉书云兴平二年分豫章置庐陵而赣县属焉又吴志云孙皓立庐陵南部此地属焉晋大康三年平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是也东晋永和五年太守高珪置𨛦城于章贡二水之间义熙七年徙于赣水东梁承圣元年复于章贡间即今城是也宋为南康国梁陈皆为南康𨛦隋灭陈改为䖍州以䖍化水而名炀帝初州废为南康𨛦唐武徳五年平江左置䖍州天宝元年改为南康郡乾元元年复为䖍州后唐长兴二年升为昭信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十三
赣 安远 雩都 䖍化 南康 大庾 信丰瑞金 石城 上游新置 龙南新置 兴国新置会昌
州境
东西八百七十里 南北一千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五百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二十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东至汀州一千二百里东至建昌隔越黄土岭总一千八百二十里 南至循州隔越参溪石岭总一千五百里 西至彬州一千一百里 北至吉州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潮州一千五百六十七里 西南至韶州隔大庾岭陆路五百五十五里水路七百六十八里 西北至吉州三百六十四里 东北至抚州一千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六百皇朝户主六万七千八百一十客一万七千二百七十六
风俗
与吉州同
人物
唐锺绍京䖍州赣县人性孝小时得瓜菓先进二亲工书直凤阁为苑总监从玄宗平内难其夜拜中书侍郎至中书令
土产
铅 糖 竹梳箱 蜜梅
赣县旧十三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豫章𨛦吴录地理志属庐陵郡晋太康地志属南康郡因水以为名䖍州图经章贡二水合流为赣其间置邑因为赣晋太康末洪水横流忽有大鼓随波而下入葛姥故城众力齐曵蹲而不动卜于其地置县吉遂徙以就焉宋昇明初移置赣水东三百步梁承圣初又迁赣水南阳平陈罢南康即为䖍州县西仍为州郭贞观中徙于今理 赣水贡水首受雩都县之章水自南康县界二水双流至县合为赣水从县北一百九十二里北入吉州太和县界 黄唐山在县北一百六十三里舆地志云山右六里有石室口方八尺如数十间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有二石人巾栉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时有车马迹春夏草不生无诸毒虫林木繁茂水石幽绝盖灵仙窟宅也山下居人每丙日辄闻山室有笳鼓箫乐之音邓徳明记云有石子如弹圆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复见他日复有其山独立高一千三百丈相传以石室呼为黄唐庙 赤石山唐天宝六年敕改为玉房山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南康记云大石连耸灿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琼室耆旧相传云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称安道士者不知何人披巾服褐栖此山中数十年忽失所在其后有人时复见者 玉石山在县北四十里其石色黒唯一片鲜白如玉因为名又南康记云有渔父姓瞿钓于下忽见二年少皎若玊人相谓曰别此来石长殊驶石上有冬桃树及石杖或云昔有人引杖采桃子晋杖今犹存焉 螺亭石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有大石临水号曰螺亭按南康记云昔有贫女采螺为业与伴侣暮宿此亭忽夜中闻风雨之声见众螺张口乱嘬其肉伴侣惊走贫女乃死明往视之但有因报其家遂殡木滨其冡化为巨石螺壳无数号曰螺亭石山 覆笥山在县东北百四十三里舆地志云山上有石井通泉口广一丈高七丈中有石笥贮玉牒云是王孝子所著书山上有平湖湖中有石雁耆旧相传云秋雁衔芦春鸿遵渚则飞鸣颉颃若候节焉 上洛山在县陆路九十里中有石墨可书又按舆地志云䖍州上洛山多木客乃类也形似人语亦如人分明近则蔵隐能砍杉枋聚于高峻之上与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关者前署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 龚公山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其上奇峰翠巚前后连延萝木泉石左右襟带昔有隐士龚亳栖此因以名焉 马脊冈在县北陆路四百里南康记云傍山临水形如马脊上有台榭遗迹云是陆贾说尉佗行次所止 贡水源出雩都县新乐山从东南流入县界径州西北流八十里至县郭东北二十里与章水合流 章水源出大庾县界聂都山从南康县东北流合西扶良热等水流三十里入县郭与贡水合焉 龙翕穴在汶山观东二百步即县东二十六里昔有女道士丘氏于此中峯树下白日升仙 储潭祠在县北二十里南康记云晋咸和二年刺史朱伟率兵赴江州讨苏峻行至此山忽有神人曰余尝弋钓于此百馀年帝以我司此山水府君幸能为立祠宇当有报焉伟即为置庙山下江山回洑濬而成潭故名曰储潭居庙及至建业果有功百姓祈祷于今不绝 空山祠晋咸康五年太守庾恪于山西麓中建立神庙历代祈雨最有灵应按郡国志云空山在县南山多材木果食物一郡皆资此山虽名空山其出物百倍于他山葛姥祠在县东北五里舆地志云葛姥者汉末避黄
巾贼出自交趾资财巨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没后有灵异人立祠祈祷 路嗣恭生祠在县南三里唐大历九年岭南将军舒晃反嗣恭统五岭兵讨斩晃于岭南师之所处人不疲劳为置生祠以显遗爱
安远县南七百里旧三乡今五乡梁大同十年置安远县隋开皇中废其后雩都县以地僻人稀每有赋徭动逾星岁建中三年敕史路应奏请祈雩县三乡并信丰一里再置 归美山在县西南三百里高一十四文南康记云山四面险峻自然有石城高数十丈周回三百步又有石峡左右高五六十丈迥若双阙其势入云有古石室色如黄金号为金室有鹖鸟形色鲜洁自爱毛羽其只者或浴监水向影悲鸣自绝山顶有杉枋数百片高危悬绝非人力所及焉 欣山在县南四十里其山一十二面高五百丈山有莲花池水及石室石床橘树异竹一水南流入循州雷乡县 安远岭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 廉水源出欣山连东北流去县西北五里与县前上林水合流古传饮此水令人廉洁因名廉水 安远水源出欣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水南流入循州雷乡县
雩都县东一百七十里旧十二鄊今六乡本汉揭阳县属南海郡雩水出县北二十里雩山水西南流经县前章水合流雩都即汉高帝六年使灌婴防赵佗所立县也县在郡城东四里地名东溪汉属豫章郡吴立庐陵南郡晋立南康郡始为属县陈永定初迁于太昌村隋大业中复还故郡城旋值䘮乱为林弘所陷唐武徳初年冦平又移归太仓村贞观中暴水为患安抚大使任怀玉奏请置于南康古郡即今县城 雩山在县二十五里耆老相传云昔人祈雨于此山下往往感应故曰雩山 金鸡山在县西北一十六里山临贡水石色有霞其旁有穴广四丈一石正当穴口如弹圎唐南康记云有金鸡出入此穴晋义熙中再三出见有人挟弹欲取之至穴口化为石其鸡今不见因号曰金鸡穴宋永初中又见于此 峡山天宝六年敕改夜光山山在县西北八十六里南康记云其山上时有夜光飞焰遥见若火燎于原又从峡溯数十里有石临水名白蛟窟 梓潭山在东南六十九里南康记云其山有大梓树吴王令都尉萧武伐为龙舟艚斫成而牵引不动占云须童男女数十人为歌舞当下乃以童男牵曵艚没于潭中男女皆溺其后大晴朗净髣髴若见人船焉夜静潭边或闻歌唱之声因号梓潭焉 柴侯峡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南康记云汉灵帝时有刘乔叔避地于此死葬村侧自云柴侯墓晋末丧乱有发其墓者忽有大风雨棺及松柏悉飞渡水移上此山峯其棺乃化为石 樟潭山在县东一百八十里南康记云汉有阿堤树于此潭边伐大樟树为龙舟艚砍而出血伐人并皆沈死因号樟树潭 官山唐天宝六年改为珠玉山在县东南二百六十四里南康记其山高峻有善鸟香草古时此山有珠玉旧名官山 君山在县东南三百八十五里南康记云其山奇丽鲜明远若台榭名曰娲宫亦曰女姥石山去盘固北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朗颇闻山上鼓吹之声山都木客为其舞唱之节 盘固山在东南四百一里南康记云其山有石井侧有大铜人常守之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涌起高数十丈铜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其山盘纡嶒峻因号为盘固山焉 陈石山在县东北三百五十里耆老相传云昔有陈皇潜龙于此因以为名 宵山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南康记云山多杉松下有筦笋二年一生味甚甘美 雩水源出汀州新乐县经县东南四百七十一里北流至县
䖍化县东北四百八十里旧十乡今九乡本汉赣县地属豫章郡吴大帝时分赣县立为阳都县吴录地志属庐陵郡之南部晋武帝改为宁都起居注云太康元年以庐陵郡都尉之阳都县来入是也隋平陈罢南康𨛦为䖍州而改县为䖍化以䖍化水为名 平山在县北二百三十里山顶侵临云天宝六年敕改为临云山遥见抚吉二州 金精石鼓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傍有石鼓山相对其山两靣悬崖一百多丈圆如鼓形 梅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汉时闽越反汉使诸校屯梅岭即今邑界 化水源出吟山抚州崇仁县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本名雩都水入雩都县界 废陂阳县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吴嘉禾五年置掲阳县晋太康五年改为陂阳县以陂阳水为名隋开皇十三年废入宁都县南康县西八十里元六鄊今四乡本汉南野县地属豫章郡汉献帝时吴大帝分南野立南安县吴录及志云属庐陵南郡都尉晋武帝改曰南康属南康郡 聂都县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南康县南樊溪源也山海经云聂南都之山都水出焉其山出𥖎 君山刘徳明南康记云山在泥水口三石形甚似人居中者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益浆水源出聂都山在县西五百九十一里东流入贡水合西符水至南野口合良热水 封侯水源出封侯山水浅不通船西南入良热水 良热水出聂都山南康记云盖谓泉之源也又云热水昔名豫水汉置豫章郡因此源以名也
大庾县西南二百二十里元九乡今十乡按其地实南安县地当五岭之一神龙元年置因以大庾岭名为县大庾岭一名台岭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县西南二
十里吴录南野县有大庾山九岭峤以通广州太康地理志云岭路峻阻螺转而上逾九□二里至岭下七里平亭刘嗣之南康记云平亭谓之横亭热水出聂都山南康记云盖谓泉之源也又云热水昔名豫水汉置豫章郡因此水源以为名 青龙冈有陈蕃子孙墓旧传墓在县东四十里南康记云汉太傅陈蕃为宦竖所害徙家于日南又追之于此诛灭遂葬之尝有发冢乃见大蛇纒墓即便风雨暝晦其冢免废其冈顶有青龙见因号青龙冈 横浦废关刘嗣之南康记云昔有汉将军杨仆射吕嘉出鄣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
信丰县南一百九十里元六鄊唐永淳元年析南康更置南安县以其地接岭南人安俗阜谓之南安天宝元年改天下县名相同者采访史韩朝宗以泉州有南安县遂奏改名信丰县以人信物丰为名谷山在县西二十里舆地志云其山有石如人形有池生鱼鳖山临榖水因以为名高一千五百丈不通人行 廪山在县西四十里舆地志云山下有湖水中有五色鲤山高一千五百五十丈松子石笋在县西南一百五里笋有三十馀条约高五百馀丈
瑞金县东南三百五十里二乡本瑞金场淘金之地也伪唐升为县
石城县本石场伪唐改为石城县
上游县本南康县地伪吴天祐年中析南康县之一乡为场伪唐壬子岁改为县
龙南县本信丰地伪吴武义年中析信丰顺仁乡之新兴一里为场壬子岁伪吴改为县
兴国县本汉地赣县皇朝太平兴国年中析赣县七乡于险江镇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
会昌县本雩都县地皇朝兴国年中析雩都县六乡于九洲镇置会昌县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宋 乐史 𢰅
江南西道七
𡊮州
𡊮州宜春郡今理宜春县春秋时其地属吴国秦并天下其地属九江郡汉为宜春县属豫章𨛦晋太康元年平吴改宜春为宜阳避太后讳仍属安成郡隶荆州元帝过江以中流襟带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置江州陈贞明三载安成宜阳县皆属江州隋平陈后土人文甚拥众自守开皇十年洪州都督杨武通平之十一年置𡊮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改为宜春郡十四年城陷林士弘等贼唐武四年平萧铣置𡊮州天宝元年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复为𡊮州
元领县三 今五
宜春 分宜新置 新喻 萍鄊 万载
州境
东西五百二十六里 东北二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五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七百一十一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七十一里东至洪州水路七百四十里 南至吉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 北至洪州五百二十里 东南至吉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潭州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潭州界五百二十六里 东北至洪州界四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皇朝户主四万四千八百客三万四千九百三
风俗
与洪吉等州同
人物
宜春山水秀丽锺于词人自唐有举场登科者实繁江南诸郡俱不及之有宜阳集以载其名
土产
白纻布 葛 纸 竹鞋 酒 按王烈之云宜春酒随岁举上供
宜春县旧二十二鄊今十七乡本汉旧县也属豫章郡高帝六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宜城侯王莽改为修晓县光武初改为宜春吴宝鼎二年以宜春属安城郡晋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废安城并于宜阳县置阳州移县于州东五年十七年改宜阳为宜春大业三年罢𡊮州为宜春郡县侧有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锺山在州东九十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锺从山流出时人得之送上验铭云是秦时乐噐因以为名又按安城记云锺山临水阻峻春夏则湍洑沸涌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馀里名曰米沙以之辨岁若一岸遍饶则其方丰穰民以为凖 𡊮山在县东北五里昔𨼆士𡊮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名乃为𡊮山 仰山在州南八十五里周回连延一千里高耸万仭夏有云气覆其岭上雨即立降冬若微阴即停积雪峻险不可登陟但可仰观以此为名 昌山在州东六十里旧名伤山𡊮江流其间巨石枕岸潺激舟人上下多倾覆故名伤山按顾野王舆地记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从此灌田四百馀顷梁大同二年废时人以伤非善徴乃改为昌山 甘井山在州北二十里高一里出甘泉 梦水在州东八十五里源出𡊮水昔锺仪于此村欲立县夜乞梦果符所祝及寤名为思古迹现存其水因为名 宜春水出县西四里其水甘美堪作酒晋书地道记云县出美酒随岁举上供刺史亲付计吏 李渠刺史李将顺于州西南十里修堰引仰山水州城通船自乱后口开沟引水入市周流通逹置渠长一丈 温泉按郡国志云南乡有温泉以生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焉又州图云去州南三十五里冬夏长𤍠涌出以冷水相合以去风疾 石室宜春记云郡有石室山数石相连高十馀丈皆相似素壁若雪万象森罗于其所 仰山祠在州南庙居东北六十里昔有古庙地曰瀬近龙潭古老相传昔有邑人徐璠在县东十里浦村从扬州行船还至彭蠡湖大孤石见一人称萧大分一人称萧陆云居宜春县仰山石桥南求与同载徐璠许之至浦村东一百步告别而去期后相寻至石必大呼叔季相见往来既数宴会之次大分告曰君欲雨即为雨晴亦如之徐璠因言欲得田土信宿之间发大水推山荡竹俄而平高就下出田五顷今浦村西徐田是也璠怪之默识其处乃见二龙自此遂绝石桥亦断后亢阳洁斋祈祷必应会昌三年大洪水移庙㧞树驻在文明乡嘉猷都白村去郡三十里与建严祠近今盛焉前进士黄颇撰碑 龙姥庙郡国志云在州东六十里其庙宇在泰州悦城县唐开咸中县令卢㠋尝游官南越假康州录事参军至是祠姥见梦曰子当为此官今且北矣且占之得见龙之贞遂祠其形像大和六年㠋理县有令政郡守关摄司马知州岁大旱遂祈焉以响应置祠宇昌山渡往来祠之甚验定王冢按史记汉长沙王子成封宜阳侯卒葬在州东南一里 洪阳洞在州东昌山北岸去州六十里按神仙传洪阳先生所居洞府洞门去地高四十丈峻险巉岩寒泉清冷杉橹千寻亦县之胜境也
分宜县东八十里新割十鄊本宜春县地皇朝雍熙元年八月析宜春神龙等十一乡置分宜县以便民欲当宜春新喻两县界之中也
萍乡县西一百二十五里今七乡本汉宜春县地属豫章郡吴宝鼎二年分立萍鄊先隶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𡊮州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按郡国记云萍乡多虫毒其家绝灭则飞游值之者毙 罗霄山王孚安城记云罗霄山泽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祝之因以大木长三四丈投井即雨水悬井温辄令木出涌而雨止盖潜龙之穴宅以阳居阴精神上通故扣之必有玄感若蜀都赋所谓鸣鼓应而兴雨者也 玉女冈按顾野王舆地记云玉女冈去州西陆路九十里东六十里其塾天气若雨即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百姓咸云玉女披衣又名玉女塾 炀岐山在县北六十里炀帝曾经此山因此为名有炀帝坛见刘禹锡文 石姥山在县西五十里侧有石状如姥因以为名 萍乡县故城在县东四十里晋大兴元年陈敏自王江东与杜弢相应作逆晋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甘卓领兵于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号为卓垒 龙鸣寺在县西南六里额即则天证圣中宋之问所书有回鸾返鹊之文今在
新喻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今十二乡本汉宜春县之地属豫章郡吴孙皓分宜春立新喻县属安城县隋开皇元年平陈废为吴平县又属洪州至大业年废吴平其年置袁州再立新喻县在龙池之墅其创县之初采喻水为名武徳初安抚使李大亮析置西吴州至七年废还为新喻县 百丈山在县南七十二里顶阔百丈因以为名顶上有葛仙翁井井畔有庙 袁水在县南五十步西至一滩滩长二里其地险峻号曰五浪滩其侧立为五浪馆 废吴平县在县东一百一里后汉时置为汉平县隋改为吴平县开皇十三年废入新喻县 废广平县在县北八十四里武徳五年置七年废入新喻县
万载县去州一百里旧五乡今四乡本高安县地伪吴顺义元年分为高安进城康乐高侯等四鄊置万载场为县以属焉今割隶𡊮州 康乐水在县东北水口去县三十五里自谢山源出南流即康乐侯谢灵运尝游处也 古城在县东北四里宋武帝封临川内史谢灵运为康乐侯以侯就第即此地也其城周回山水谢公无日不宴游有书室石砚犹存焉
吉州
吉州庐陵郡今理庐陵县春秋时为吴地战国属楚秦并天下属九江江南部都尉理汉为庐陵县豫章郡又项羽立吴芮为衡山王尽有其地汉高祖徙吴芮于长沙庐陵郡即豫章之属邑王莽改曰柏亭又雷次宗豫章记云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兴平元年始立郡吴志云孙䇿所分立又按地理志云吴分豫章之新喻宜春庐陵之平都永新长沙之安成萍乡六县为安成都即今安福县理也又晋地记云太康中以雩都赣南野等县割为南康郡而庐陵百姓去管遥远乃移郡于石阳县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六代皆因之不改隋平陈改庐陵郡置吉州于今郡城西南筑今城即旧州城是也以界内吉阳为郡名仍改石阳为庐陵县并废吉阳郡之永豊兴平高昌三县入庐陵又废东昌安豊西昌广遂永新合五县置太和县又割巴山郡之新淦县废安成郡立安福县并置吉州吉州抵管庐陵太和新淦安福四县大业三年又改为庐陵郡唐武徳五年江左平复置吉州领庐陵新淦二县又析为太和县置南平州以州人刘干宗为刺史于安福县立颕州武徳七年废颕州依旧为县八年又废南平州及永豊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来属后以永新百姓去太和阻远请依旧置显庆四年复置永新今领五县开耀元年州人刘智以州逼赣水通逹大山戸口殷繁土地湫隘陈移郡之利永淳元年移于今理天宝年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吉州
元领县五 今七
庐陵 新淦 太和 安福 永新 吉水 龙泉州境
东西四百二十里 南北六百九十三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水路四千七百十二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二百二十五里东至抚州五百二十五里 南至处州五百三十里西至桞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洪州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处州八百八十四里 西至衢州九百一十里 西北至抚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袁州三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一千皇朝户主五万八千六百七十三客六万七千七百八十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
陶侃毋谌氏新淦人家贫以纺绩资给侃令交结胜已者
土产
碁子 竹纸 丝布 白纻布 茶 藤贡
庐陵县旧十八鄊今七乡汉阳县属豫章郡后汉献帝兴平元年孙䇿分立庐陵乡改县东昌为石阳县隋平陈废郡复为庐陵 王笥山道书福地记云此山土肥地美宜糓避兵也又天监起居注云五年庐陵太守王希𣆀于高昌县仙山获龙泉铜剑二口 虎口石在县北一百三十里临赣水高三丈出一穴如虎口梁侯景乱时交州刺史陈霸先将兵三万越海赴南至此为景将立栅以邀之霸先使其将拒之而潜军出其不意及觉已至栅下遂败方舟北济即此处也 赣水亦曰庐陵江南自太和县流入 落亭石王烈之安城记云郡渚江川发源同会落亭石上有芝草下有紫金 庐陵故城在县南一里晋咸康末太守孔伦所筑宋永初山川记云城中有井井水色有二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作饮粥并金色而甚芬香曹叔雅庐陵异物记云人呼灰汁为金水 吉阳故城在县北六十里舆地记云后汉和帝分新淦县为石阳县属豫章献帝割属庐陵郡隋开皇十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为庐陵移于金郡理此故城存 山都曹叔权庐陵异物志云庐陵太山之门有山都似人常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啸相呼常在幽昧之中亦鬼物也
新淦县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本汉旧县属豫章郡南有子淦山因以为名王莽改曰偶亭晋复为新淦历代不改陈属巴山郡隋开皇十年废以县属州县令李子乐以去州县远请移市南村置即今县理玉笥山在县南六十里道书云玉笥山福地山也有
水东流山数十里地宜稻糓肥美陶弘景玉匮书云山有玉笥 巴山在县西四十里有废清居观即梁公杜流于南回而𨼆于此山因置观焉梁司徒左长史萧子云为作铭也 阁龟山在县北六十里淦山南一里为神仙之游馆 伏泉山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山上有泉悬空皎然如素旧名泉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伏泉山淦水在县北一百里西流达于赣水 子淦山有水
流出其下如金色因以为名在于淦县北六十里 泥溪水在县六十里其水从抚州崇仁县流入赣水 金水在县北四十里其水从小庐山西流入赣水 故巴山县按舆地志云后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邱郡吴志云周瑜进浔阳破刘勲讨江定豫章庐留镇巴邱周瑜堞今在县南 故县城去县六十里汉之理也隋开皇十年移于今理此城遂废 泥溪城在县南四十里陈书云梁天监元年南海郡刺史萧敩举兵入遣将军欧颜屯军苦行滩用拒官军即此城也 陶侃母墓谌氏邑人墓在县北一百步 废新淦县城按舆地志云汉时南昌郡都尉此理之城王莽改曰偶亭隋开皇十年隶庐陵郡移于今理此城今废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太和县南一百里旧十二乡今七乡汉为庐陵县地属豫章隋平陈改为安豊寻改为太和县按县记云隋拓定江表大使韦沈废安豊太和二县至大业八年以旧安豊非水路之要遂移就故西昌县西三里古城是齐明帝初封西昌侯于此贞观元年县人以西昌曾被冦䧟后移归故地贞元三年又移归白下驿西置即今理是 赣石山庐陵异物志云有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群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厕俗人云是木客化为此鸟也又按郡国志木客鸟左翼后有文飞特高谓之五马前正黑翎下霜色而頳者谓之功曹右胁下有毛状貎似盘囊者谓之主是五曹官局土人次第呼之凡飞不过百步馀又有山都兽似人形异物志云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不知其流绪所出发长五寸而不能结裸身见人便走避之种类疏少旷时一见然自有男女焉王山在县东八十里周回三百里其山峯峦秀异昔
王子乔曾控鹤于此故以王为名旱则祈雨必应按山川记云祷祈之时有人误唤奴者则随其所犯乡境雨至必见云开卒无霑润相传云王乔既去奴堕于此因为神至今操烈不可犯民为之讳 鐡山在县西北二百八十七里周回五百里 东昌故县在县西六十里舆地志云吴后主置隋平陈废 木山庙郡国志云太和县有木山庙民祈祷雨旱颇有应后有道士烧之岁为之大熟 遂兴故县在县一百七里舆地志云后汉献帝立遂兴县吴大帝改曰新兴晋武帝复为遂兴以在遂水口故为名隋平陈废 西昌故城在县西三里按舆地志云汉时为庐陵县属豫章后改为西昌县隋开皇十年废西昌置太和移于今所此故基也 白口城在县东南二里按陈书梁天监三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城陈武帝先屯军于南康遣杜僧明将兵二万人筑城于白口以御之李迁仕亦筑城相对其年僧明遂㧞城生擒迁仕送于南康今两旧城迹犹存近白下驿 庐陵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按舆地志云从后汉兴平元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晋太康中移都于石阳故城尚在 太皋城在县北八十三里临赣水梁天监二年陈武帝先领兵赴难高州刺史李迁仕筑城于太皋以拒之为陈武帝将周文所破弃城而溃
安福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五乡今十鄊汉安城县新茨亭属长沙国今县六十里有安城故城存即汉安城侯张普所理也后汉永元中改安平县为平都县吴宝鼎二年置安城郡而县属焉按王烈之安城记云县本有二乡汉县理西乡张普所理之地吴又移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至晋武改为安福城晋书云元康元年朱居为安城太守筑郡城郭内有双阙高数丈后殷仲堪为安城太守即此又按安城记云宋明帝封皇太子凖齐高帝封皇太子暠梁武帝封皇弟秀陈文帝封皇弟项俱为安城王皆此城也隋平陈废郡为县唐武徳五年又置颕州七年州废以县来属 浮冈山按郡国志云浮冈山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曜望之如龙虎之状更生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古老相传云山有豫章树
伐而更生 长岭山在县南山有石黒可以种火是为不灰石 蹲山在县南一百里顾野王舆地志云上有风窟缭绕百馀步无草木毎有风出飞扬砂尘 王水在县东南百里舆地志云掣村没于龙陂即其水也平都水县汉时在此水口以地险徙之旧城犹存 更生水舆地志云平都四乡水源出青山会于王溪下有龙陂昔有女子以樟树花沈陂后出更生水 大泉在县南六十里泉有两穴中有石室窄不通船阔三尺自然磐石为人坐傍泉岩穴状如削成竹树交阴冬夏常茂有石潭水入王溪 密湖按舆地志云湖中有丝莼鲫鱼并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鱼味甘如密在县东二十里浮墩在县西七里今号四望墩按舆地志云其墩下
有古人作石羊狮子尚存又王烈之安城记有落亭与浮墩相近县曹童翔得仙之所 龙陂水郡国志云即樟树木倒此没水引之不出即此陂 新茨山王烈之安城记云豫章太守曹萌与安城侯张普争战于新茨之野今县侧有新茨亭 封溪郡国志云溪有大樟树即聂支系樟舸处今邑有聂支祠墓存 废安城郡舆地志云晋惠帝元年太守朱居所筑凡阔八里而置入门即此城 安城郡池按安城记云晋殷仲堪为安城太守于郡西太池之上筑室读书今遗址尚存颇有胜境 司马道子墓王烈之安城记云桓元徙司马道子于安城元兴元年九月至平都十二月晦鸩之墓在县东 苻表墓按舆地志云是即朗兄子徙于安郡太元中表年十六毋姜氏疾数年表不忍见将尽一痛而绝太守为邱墓于四望墩之南 彭城王墓即义康也宋略云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免康为庶人绝属籍幽于安城郡御史监之至二十八年徙康南海康私谓使者曰人生会死吾岂爱生惜死耻为迁客后有中诏杀之以诸侯葬于县南 桓修墓晋元兴中桓元篡位以弟修为安城郡王及元败修亦卒于郡墓在县南五十里欧宝墓在县南七里后汉人居父䘮邻人格虎投其庐中宝以穰衣覆之邻人问宝曰虎岂可舎而蔵之乎后虎毎月送鹿以𦔳时祭人以为孝慈通于神明 废平都县在县南一百步按舆地志前汉为安平县属豫章王莽改曰安宁和帝更名平都以属庐陵郡吴属安城今故县犹在 废安福县按舆地志汉时为安城县本新茨属长沙豫章太守贾萌与安城侯张普兴兵诛王莽晋乃背约诣莽自陈萌遂伐普于新茨之野新茨今在安城郡安福县是也故县城郭门有双阙高四丈王孚安城记云张普所造也有人撤塼而用者虎用加害时以为张普之灵县今废在县东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
永新县西二百二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汉庐陵县地吴宝鼎中立永新县属安城县郡隋废郡而县并入太和唐武徳五年析太和之地置南平州复立永新县以隶焉八年州废县入太和显庆四年永新之民以太和道阻远请别置县于和山东南六十七里即今理也永新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周回三百里连峰巉岩叠
嶂相附有若龙势旧名龙头山天宝中敕改为永新山姚公石室按县图云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禾山足有
石室豁然洞开有大涧阔数丈内有泉涌可以行舟前不知极人不敢进兽不敢窥今古以为精灵蛇龙之所居故开元宰相姚崇布衣之时曽至其处爱此殊状卜居于侧读书数载业成而去位登䑓辅今遗址松竹犹存 复山王烈之安城记复山有石室虚间幽深又一石室水流乎其中所谓石室相距 聪明泉在县北二十里下自山涌出古今学者饮之多成事土人谓之聪明泉 鄱阳侯墓在县北三里晋平南将军鄱阳侯黄州刺史尹濯墓今永新尹氏则其后也为松柏之主吉水县东北四十五里元十二乡本吉阳县地县东古城是也隋开皇十年废吉阳县庐陵县大业末分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 仁山在县东三十里按十三州记云仁水源出废石阳县侧 吉水在县东北十里源出永新乡里北会于赣水故老传云此水流出有波文成吉字亦如巴峡之水屈曲成巴字也 悬潭古来舡过者凿山为路避之后有方士许逊入水与蛟龙閗三日三夜后出于岭上立一鐡柱为誓今春夏亦有涡洑不为人害 旧郡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隋大业三年置永淳元年移州于旧石阳县其城遂废 吉阳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按舆地志云吴后主二年立隋开皇十年废 石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按舆地志云汉和帝分新淦立为石阳县属豫章郡汉献帝割为庐陵郡隋开皇十年改庐陵为吉州石阳庐陵县今在旧州东北故城是也 废兴平县按舆地志云孙䇿立开皇十年废焉
龙泉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元六乡本吉州太和县龙泉乡什善镇地伪唐保大元年析龙泉光化遂兴和属等四乡置龙泉乡场以乡为名采择材木之故也显徳五年昇为县开宝元年析龙泉等四乡为六乡在龙泉怀徳永兴永乐四乡之地水源周匝八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
宋 乐史 𢰅
江南西道八
抚州
抚州临川郡今理临川县春秋时为吴境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立南昌县今州即南昌县地属豫章郡高祖六年灌婴分南昌南境为南城县后汉和帝分南城县西北境为临汝县又为临安县地汉书郡国志临汝属豫章吴太平二年以南城临汝二县置临川郡更增宜黄安浦新建西平西城南豊东兴永城八县至晋改西平为西豊改西城为西宁至梁分新建西宁二县立巴山县更置巴山郡取庐陵之兴平南昌之豊新以益之又分临汝境置定川县隶临川郡陈封文帝为临川王至三年即帝位隋平陈废郡为州时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即以抚为名因废巴山郡为崇仁县属抚州并新建兴平宜黄安浦巴山西宁六县入崇仁其豊城割还洪州又并西豊定州二县入临汝改为临川县至隋开皇十一年复割豊城属抚州十三年又割建州邵武县入抚州大业三年割豊城还洪州复改抚州为临川郡唐武徳五年平林士弘置抚州领临川南城邵武宜黄崇仁永城东兴将乐八县七年省东兴永城将乐三县以邵武隶建州八年省宜黄县天宝元年改为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抚州伪吴顺义九年升为昭武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四 今五
临川 崇仁 南豊 宜黄 金谿〈新置〉
一县割出
南城为建昌军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八里 南北六百三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三百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 东至饶州馀干县三百二十里 南至处州一千一十里 西至吉州四百二十五里北至洪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建州八百三十七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洪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饶州四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百皇朝户主客共六万一千二百七十九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箭簳 柘木 葛 茶杉柢
临川县元十二鄊本汉南昌县地属豫章郡后汉永元八年分南昌县西北境立临汝县属豫章吴太平二年以临汝县为临川郡于郡南更置西平县晋改为西豊梁大通二年分临川北境置定川县隋开皇九年并西豊定川二县入临川县 峩峯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铜因号铜山天宝六年敕改为峩峯山 英巨山在县东荀伯子临川记云岩内有石人坐磐石上人体有尘秽则兴风润则致雨晴日遍体凉即如玉莹静 灵谷山在县东四十三里山中有石灵像因以为名按荀伯子临川记云悬岩半岫有瀑飞流分于本末映日望之如掣练 雷公山在县南六十里山上有祠宇州县四时致祭 石廪在县东三十九里状似仓廪其内可容千斛按荀伯子临川记云廪口开则岁豊闭则岁歉 连樊溪甘渚临川记云东兴人家曾以甑渍井中乃流出连樊甘渚以得之 汝泉在县东北一里源接时本从石门已下㳂流三百二十四里入洪州界内有湍瀬三十五 临川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定川沿流三十里与汝水合本名定水天宝六年敕改临川水 魏夫人坛在县西北六里二百步神仙内传夫人姓魏名华存任城人也晋司徒舒之女少读老庄年二十四父毋抑而嫁之归太保掾刘文文卒夫人避俗江南遂止临川西立坛修道成帝咸和九年夫人托剑化形而去会群仙于洛阳之宫其坛在乌龟原有石龟毎犯田苗被人繋首其坛南有九曲池塘睿宗使道士叶法善祭醮仍于坛西置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以奉之刺史颜真卿𢰅仙坛碑备详其事 王右军故宅在郡东南三里荀伯子临川记云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东高坡名曰新城傍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毎重阳日郡守从事多游于斯因立亭曰茱茰亭隋开皇十二年于此置九仙观寻又为寺并废 翻经台在县北四里宋书谢灵运为临川内史于此翻大涅槃经唐大历四年于经台基北立宝应寺 井山在县南四十里按闾史有花姑姓黄氏名令微临川人也慕道出家入洪州西山访道士胡超超曰而本州南六里乌龟源有魏夫人旧坛宜于彼修行又南有井山魏夫人亦常往来其中花姑遂归修行八十馀颜色如处子时人号曰花姑尝于井山遇一狂象为毒箭所中花姑㧞去之后常衔莲藕来置花姑所唐开元九年姑谓弟子曰吾将化矣勿钉我棺但以绛纱幕之既而风雨晦合众闻天乐异香但见綘纱有孔大如鸡卵发而视之唯被覆木简而已座前奠瓜数日生蔓结实如桃子者二刺史颜真卿撰仙坛碑具载其事 咸池按陈书司空黄法□〈注〉音椎俱反○崇仁县人也侯景乱法□于乡里聚徒以𦔳高祖有功薨墓在崇仁县巴山故老相传云□有奇术当欲变置盐池于家山六十馀亩至今水味独咸于他水而湛然清澈禽畜不敢触之 温汤在县西二十二里广六十步疾者浴之多愈 陶侃毋墓雷次宗豫章记谌氏豫章淦人墓在临川南五十里抱㟠山村侃至孝感得仙人来吊化为双鹤而去
崇仁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九乡三乡入宜黄县本后汉临汝县地属豫章吴太平二年分临汝为新建县属巴山郡梁大同二年分巴山郡之新建西宁二县立临川郡分庐陵之兴平南昌之豊城以益之至隋开皇九年废巴山郡为崇仁县改临川𨛦为抚州崇仁县隶焉又废宜黄安浦二县合入崇仁县豊城县还洪州大业十四年陷入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分兴城县还吉州贞观八年以巴山县偏僻并入崇仁县即今理宝盖山在县南一百二十一里山影如宝盖一名华盖山上有浮邱先生坛王郭二真人上升之地 临川山在县南六十一里旧名巴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临川山丰村山在县西一百一十九里本名麻山天宝六年
敕改为丰村山荀伯子临川记云登之者望庐岳彭蠡皆在其下出黄莲厚朴怛山又有枫树数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无臂入山者往往见之或斫之即出血俗呼为槐子 崇仁山在县西四十一里旧名罗山天宝六年敕改为崇仁山 杯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五里以山顶如覆杯为名 巴水源出巴山沿流合宝塘水 西宁水在西南一百七十里源出仙盖鄊㳂流至县入汝水 废巴山县在县西南二十一里梁大同二年置以巴山为名隋开皇九年并入崇仁县 废巴陵县在县西南一十三里隋大业九年置十四年废废新建县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吴太平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并入崇仁县 废安浦县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吴太平二年置以安浦村为名隋开皇九年并入崇仁县 废西宁县在县南六十三里吴太平二年置以宁水为名隋开皇九年废并入崇仁县
南豊县东南二百六十里元九乡吴太平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又置先天二年废开元七年刺史卢元敏奏田地丰饶川谷重深时多剽劫乃复置南丰县 军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下有神祠能兴云雨岁旱祈祷皆应地出班竹 百丈岭在县南八十里高百丈与建州将乐县分界 梅岭在县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与处州处化县分界百梅岭水出焉谭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四里其山出箭簳 旴水在县西南源出南当山当南流经县下至南城县入州宜黄县西一百五十里元三乡本临川县地梁大同二年置巴山郡因立宜黄县于宜黄水侧以水为县名隋开皇九年废郡并县入崇仁干徳六年李煜割崇仁之仙桂崇贤待贤三乡复立宜黄县 宜黄水在县东南二百六十三里源出黄土岭沿流合章水至西津与汝同流
金谿场东南一百二十里二乡本临川县上莫镇其山冈出银矿唐尝为银基址犹存至周显徳五年析临川近镇一乡并取饶州馀干白马一乡立金谿场名俱置𬬻以烹银矿
建昌军
建昌军理南城县本抚州南城县开宝二年伪唐置建武军皇朝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建昌军
领县一
南县
军境
东西一百四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 东至邵武军三百二十八里 南至南丰县一百一十八里 西至崇仁县一百里 北至抚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邵武军三百七十四里 西南至崇仁县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崇仁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饶州五百九十里
户
旧户载抚州籍
风俗
与抚州同
人物无
土产
吴茱萸 承露仙俗谓白药
南城县元十三乡东临旴水按汉书地理志云高帝六年命大将军灌婴立豫章其年分豫章南境立南城县以其在郡城之南故名南城吴太平更分置临汝改为临川县至开皇年中废南丰永城二县入南城县属抚州唐武徳五年依旧置永城东兴二县武徳七年省东兴永二县并入南城县 麻姑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有石鼓坛相传麻姑得道于此坛东南有池池中有红莲曽变为碧坛边杉松皆偃盖时闻钟磬步虚之音东南有瀑布源下三百馀尺山顶上有石螺蚌或云桑田所变也西北有麻源谢灵运题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曰铜陵映碧涧石磴㵼红泉即此处刺史颜真卿按神仙传撰仙坛碑备详其事 南城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名覆船山天宝六年敕改为南城山 飞猿水在县东南二百三十三里源出建州邵武县界飞猿岭沿流入旴水 落峭石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去飞猿馆一百一十五里在飞猿水边巍峩嵌崆数里可望谢灵运题诗云朝发飞猿峤暮宿落峭石即此处也旴水在县东二百一十步源出南当山西北沿流至临川县石门改为汝水汉书地理志云旴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也〈注〉旴音杳于切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一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九
江州
江州浔阳郡今理徳化县禹贡荆扬二州之境书曰彭蠡既潴又曰九江孔殷彭蠡在州东南五十三里九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是也然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之域九江以西即荆州之域周景式庐山记云柴桑彭泽之郊古三苗国旧属庐江地又按浔阳记云春秋时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本在大江之北今蕲州界古兰城是也又史吴王夀梦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于衡山则此复为吴之西境吴灭属越越衰还是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地属庐江郡汉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分庐江为吴王濞属县后汉又为庐江豫章二郡三国之时此地虽为都䕶要津而为立郡故吴志云黄初中复分浔阳隶武昌犹为庐江武昌二郡地晋太康十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旷远统理为难宜立新州于是割扬州之豫章浔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置江州初理豫章郡后至成帝咸通二年移江州理湓城即今郡是也晋初理在江北岸地名兰城郡即郡城也温峤为守之日移于此寻又置浔阳郡晋地道志云浔阳南开陆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来商纳贾亦一都会也历宋齐梁陈郡与州并理弹压九𣲖襟带上流自晋以来颇为重镇隋平陈废郡而州存大业三年废州复为九江郡唐武徳四年平林士宏置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五年置总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縂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分彭泽置都昌县八年废浩州及乐城县入彭泽县又废湓城入浔阳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八年废楚城县入浔阳天宝元年改浔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江州
元领县七 今五
徳化县 彭泽县 徳安县 瑞昌县 湖口县二县割出
东流入池州 都昌入南康军
州境
东西五百九十里 西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陆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三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宣州一千八百里 南至梁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鄂州七百里 北至蕲州五百九十三里 东南至饶州三百十四里 西南至鄂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舒州水路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池州五百八十里户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八百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三百一十九客一万二千四十五
风俗
与洪州同
土产
云母 葛布 布水纸
人物
陶侃字士衡浔阳入也渔于雷泽梦生八翅飞至天门不得入博议过人为侍中太尉人窃官桞植于已门侃见识之 周访字士逹浔阳人少有明略为县功曹荐㧞陶侃为主簿知有公辅之噐相与结友有一牛姊夫弟杀食之访不形于色为中兴明将口未曾言功王敦终访之时不敢作乱 翟汤字道深浔阳人笃行纯素仁让谨洁耕而后食 陶潜柴桑人也少有高趣少言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或置酒招之期必于醉环堵萧然不蔽风雨执事者以为彭泽令觧印赋归去来
姓氏
浔阳郡三姓 陶 翟 骞
徳化县二十乡本汉浔阳县属庐江郡吴录云属武昌宋书州郡志曰浔水注江因水以名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彭蠡县大业二年改为湓城县唐武徳五年改为浔阳县自州东移于今所伪唐改为徳化县 庐山在县南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𣲖郡国志云庐山叠障九层崇岩万仭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本周武王时匡俗字子孝兄弟七人皆好道术结庐于此山仙去空庐尚在故曰庐山汉光武帝时乃封俗为大明公称为庐君焉 山有三宫上宫居岩表人不能及有三石梁长十丈阔只盈尺其下虚悬晋术士吴猛尝过此见桂树下一老翁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次宫隔一谷有界城悉是平石两边有小圆峰呼为左右帐峰群石如驰马之形下宫在彭蠡湖际其山又有紫芝田四十亩常有二仙童采芝人若逐之但闻呼曰倡客若寻芝草寂无见 石门涧在山西悬崖对耸形如阙当双石之间悬流数丈有一石可坐二十许人 香炉峰在山西北其峯尖圆云烟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孟浩然诗曰挂席数千里名山都未逄泊舟浔阳郡始见香炉峰 莲花峰在山北州南直望如芙蓉今州城有莲花门 五老峰在山东悬崖突出如五人相逐罗列之状 锦绣谷在山叠四季芳妍百花绵绣 粟山源在山南当涧有陶公醉石石镜在山东悬崖之上其状团圆近之则照见影形瀑布在山东亦曰水源出高峰挂流三百丈许远如
匹布故名瀑布徐凝题诗云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无休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温泉在山南阔三步深三尺今有黄龙汤院僧居之落星山在山东周回一百五十步高丈许图经云昔有星落水化为石当彭蠡湾中俗呼为落星湾 五松桥在山之涧北昔惠远法师与殷仲堪席涧谈易于此而树下泉涌号曰聪明泉又有虎溪桥远大师送客不过此桥东林寺西有远大师塔前进士相里宗题诗云元墓石棱棱寒云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 匡先生庙在州南临驿道即匡俗也 桑山近栗里原陶潜此中人 黄金山浔阳记云黄金山上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而西边枯一年西边荣而东边枯年年常然张华所谓交让树也 九江尚书注云江于此分为九道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马江是大禹所䟽治于桑落洲上二三百馀里合流昔秦皇汉武并登庐山以望九江也 盆浦按郡国志云有人此处洗铜盆忽水暴涨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见一龙衔盆夺之而去故曰盆水又云源出青盆山因以为名萧子显齐书曰世祖于盆城得五尺刀十一口永朝享历之数也甘泉水在县南其水甘味饮讫犹有馀香其山亦曰
甘泉山按州图经记云西山领有船柁从顶沿流而下土人异之亦名为舵下溪柏伊为江州刺史尝遣左右赍粮寻山之奥至一处见大湖湖侧有败舡 彭蠡湖在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湖心有大孤山顾况诗云大孤山尽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按郡国志彭蠡湖周回四百五十里内有石高数十丈禹刻其石以纪功焉有乞鸟随舡行舟人掷饭抟鸟接之高下不失粒今此鸟沿江灵庙多有不独在彭蠡湖 鹤门洞在县西四十二里今按瑞昌界按郡国志云陶侃微时䘮母忽有二客来吊化为双白鹤飞去后因以名焉 彭蠡湖西湾夏秋水涨啇徒萦纡牵舟循绕人力疲劳号曰西疲湾亦云湖西江水泛涨惊波似雪汹涌嘈𠾱因是名焉又有落星石又有神林湾在湖西北湾中林中庙啇旅多于此阻风波涛庙祈福而获前进由是名焉又有女儿浦内有女儿庙祷祈亦有灵验即未详所置使者庙在州南唐元宗梦神人曰吾九天使者请于庐山立庙时开元十九年辛未岁立 简寂观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宋陆修静吴兴人也少怀虚素元嘉末曽游京都宋文帝钦风慕道制停霞宝辇使仆射徐湛赐焉先生因远游江汉还入庐山即此其隐处 宫亭庙按州图经云在州南彭蠡湖侧周武王十五年置分风擘流上下皆得举帆 白鹿洞在庐山东南本李渤书堂今为官学 浪井州图经云汉高祖六年颕阴侯灌婴所开年深埋塞孙权经此自标井地命使凿之正得此井有石函其铭曰汉高祖六年颍阴侯开又云不满三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见而悦以为已瑞江有风浪此辄自漂动土人呼为浪井今现在城内 桞苌墓穷怪录梁世祖绎圣二年三月十日司徒府主簿桞苌字子巡卒子褒葬于九江三年因大雨塜坏褒移葬换棺见父棺中目开心有煖气良久乃谓褒曰我生已一岁无因汝知九江神知我横死遣地神以乳饲我故不死今雨坏我塜亦九江神之所为也扶出更生三十年复卒 楚城驿在县南即旧柴桑县也
彭泽县东一百八十里九乡本汉县属豫章郡取泽以为名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地则荆州之分理东南广长南北枕帯江濡境为吴地之首自汉以来旧号积石唐武徳五年李大亮安抚江南张善安来降江表既静于此古城置浩州以浩山取名又分杨梅岭已南更置都昌县东南置乐城县分饶州鄱阳县北境置广晋县合四县并隶浩州至八年废浩州及县其年彭泽县仍移入废浩州内伪唐昇元初又自浩州故城移河西四十里江次即今县理 马当山在古城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马形回风急击波浪涌沸为舟舡难阻山腹在江中山际立马当山庙 浩山在古城东北七十九里北临大湖飏波浩荡相传为浩山浩水焉 石门山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夹涧石形如门小孤山高三十丈周回一里在古城西北九十里孤峯耸峻半入大江 杨叶洲西头一半在县东北三百一十一里以东属池州秋浦县界洲上多杨叶又云洲腹稍阔两头尖状如杨叶 古赵屯城在县东北二百五十七里典籍不载故老相传赵屯城 古太原郡在县东北五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太原郡梁武帝立属浔阳领晋阳天水和成三县陈亡废 废天水县在县东五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天水县梁武帝置以拟西水县隋平陈后废并入彭泽县 废龙城县在县西二里隋平陈后置开皇十八年又改为彭泽县 废和城县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仁和县江左立属汝南郡齐之庐江南顿亦有和城属太原郡至隋平陈并入彭泽县 废晋阳县在县东北一百九十四里顾野王舆地志云晋阳县梁武帝立属太原郡隋平陈并入彭泽县 废乐城县在县南三十九里县城傍山为之南北高崄东北平下隋大业十三年贼帅张善安据险唐武徳五年贼平城属浩州至八年省州及县并入彭泽县
徳安县西一百里三乡本蒲塘春秋时为楚之东鄙地至晋建兴初始以为郡仍领浔阳彭泽柴桑上甲九江五县义熙中以浔阳入柴桑上甲入彭泽隋平陈改柴桑为浔阳十八年复为彭蠡县大业初又为湓城县隋末陷入贼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安抚使李大亮析湓城更置浔阳楚城两县为三县至八年废湓城入浔阳贞观八年又废楚城归浔阳详其地即旧属柴桑后遂分三江水于敷浅水之南为场以地有蒲塘为名至咸通三年还浔阳至四年复为场伪吴顺义七年昇为徳安县 石鼓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按徳化县记毎天阴闻鼓山经云长石之山有鼓鸣焉即此类 博阳山在县南一十三里按尚书云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注云敷浅原一名博阳山在扬州豫章界其上有祠庙 葛洪山在县北四十里其山与蒲泉观不远盖葛仙曾游此乃名焉 敷浅水即尚书敷浅原也常流不绝色颇清冷其原乃接瑞昌县及鄂州永兴界屈曲二百馀里方至县
瑞昌县西一百里二乡本赤乌场地按吴志孙权时有赤乌见于此始有地名盖柴桑之旧域也按州图经晋建兴元年始立郡领浔阳柴桑彭泽上甲九江等五县则浔阳柴桑各有其地自后并浔阳入柴桑复废柴桑为浔阳于是浔阳柴桑合一县而名异唐武徳初江州领浔阳彭泽都昌三县赤乌之地则浔阳西偏建中四年以浔阳西偏僻远因立为场伪唐昇元三年改为瑞昌
湖口县西北一百里二乡本湖口戍是南朝旧镇上据大钟石傍临大江唐武徳五年安抚使李大亭以为要冲遂置镇在彭蠡湖口伪唐保大年中昇为县
南康军
南康军理星子县本江州星子镇以落星为名皇朝太平兴国三年以地当要津改镇为星子县至七年以县置南康军领星子县仍割江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等县以属焉
领县三
星子 都昌 建昌
军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八百七十里 北至西京〈阙〉
东至饶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江州一百五十里南至洪州二百七十七里水路四百五十里 北至江州湖口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江州湖口县水路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江州徳安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渡江至松口三十里入都昌县界 西北至庐山康王观太原界七十里
户
旧户载江洪二州籍皇朝户主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客一万二千三百六
风俗
具载江州
人物
具载江州
土产
布水纸 云母 石斛出庐山悬崖
星子县二乡本星子镇皇朝太平兴国二年昇为县并载江州徳化县内
都昌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六乡本汉彭蠡县地唐武徳五年安抚使李大亮谓土地之饶井戸之阜道途之遥远水路之阻碍遂割鄱阳西雁子桥之南地置此县以隶浩州州废属江州按雁子桥即本县之地鄱阳即饶之北壌也始置之地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此城创县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接遂号都昌 石钟山在县北二百一十里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峻西南北靣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其声若钟因名之按辩石钟山记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抟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予幽栖者因寻绎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波沦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鼓也有铜鐡之异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韵馀徐歇若非泽滋其山山含其奥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亦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䢴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白鹿先生姓李名渤字濬之时隐庐山因所居洞为号后仕江州刺史諌议大夫给事权管观察使大和元年八月七日故吏湖口镇将吴文干刻石今修寰宇记因全录此记以辨之又按浔阳记术士吴猛过此遇天神曰此江神不守其官覆溺生人吾奉帝命按之言终而失 交石山在县北二百三十里其山西临大江石势交横乃名交石山 钓矶石在县西三十里傍临浦屿异苑记云陶侃尝钓于此得织梭一枚还以插壁化成赤龙从空而去 石壁山在县西南一十一里傍临清江有石如壁山西有僧台本谢康乐旧宅所言精舎者谢诗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清辉能娱人游子澹忘归 七里山在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其山盘薄七里 檀头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宋将军檀道济领兵登此石室因名檀道山西南枕彭蠡 土目山在县西北七里无名 五桞馆在栖隐寺侧五桞先生之田宅也今废 彭泽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其城汉高祖置属豫章晋陶潜之所理也隋平陈废旧迹犹存 左理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晋庐修所筑在湖左因为名城基犹存 彭蠡戍在县西北七十里西临彭蠡湖北连钓矶山旧是镇唐武徳五年以江湖阔远遂重置镇景龙元年复为戍以为冲要 檀山废戍在县北九十里与马颊相对武徳五年以来水陆要冲置戍贞观元年废
建昌县南二百里旧十六乡今二十乡旧海昏县也汉高祖六年置前汉地理志云高帝六年豫章郡置十八县艾海昏属焉艾春秋时旧名左传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又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后汉永和中分海昏立建昌县以其户口昌盛因以为名又中分海昏立建昌县为新吴永修二县建安中又分立西安县晋太康元年改西安为豫寕县宋永嘉二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顾野王舆地志曰陈武割建昌豫宁永修艾四县为豫寕郡又梁仆射沈约陈仆射徐陵并封建昌侯皆此邑羡门乡因仙人羡门子居此山得道为名去县一百八十里 蛇骨洲在县东南十七里永嘉末有蛇长三十馀丈㫁道以气吸人被吞噬者盖已数数然矣行路㫁绝时吴猛有神术与弟子往杀之蛇死之处聚骨成洲有小蛇走猛乃云大𧉮是蜀精故𧉮死而蜀贼杜□灭矣 吴猛泉在县北五百步有疮疾者或洗悉愈时人尝以寒食及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就此祈福多有徴验此是吴猛游息之处因以为台其泉清冷异于他处亦谓冷水泉 孙虑城在县南一百里城南门有清石井可深十丈常冬夏水有吴书孙虑字子智权之子黄武七年封建昌侯 庾齐台在县东三十里当白湖中洲梁尚书庾肩吾齐永明三年之所置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十
鄂州
鄂州江夏郡今理江夏县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按今江汉二水会于州之西界春秋时为夏汭及楚地传谓吴伐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又世本云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今武昌县地也至战国犹属楚秦并天下为南𨛦地按晋地理志云汉高祖初分南郡置江夏郡汉志应劭注云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江夏为名今州即江夏郡之沙羡县地后汉因之后刘表以黄祖为江夏郡之太守又江夏记云一名夏口一名鲁口按三国志吴主破黄祖于沙羡収其地为都名遂改武昌又武昌记云大帝筑城于江夏山为江夏城即今郡以程普为江夏太守督夏口遂欲都鄂改为武昌其民谣曰寕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寕归建业死不向武昌居由是徙都建业此为郡如故后亦为重镇及西晋伐吴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夏口是历古为兵冲之地至义熙元年冠军将军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汉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之至六年自临鄣徙江夏郡于夏口仍割荆湘江三州之地于此立为郢州故宋书云孝武帝嫌上㳺强盛遂以竟陵安陆江夏武陵巴陵武昌西阳齐安等八郡置郢州则江夏为郢州之地至顺帝时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素蓄士马资用丰厚积战士十万铁马二千军至郢州府功曹臧寅以为攻守势异非旬日所抜若不能时举挫锐损威今顺流长驱计日可捷既倾根则郢城岂能自固攸之不从郢州刺史柳世隆拒守攸之尽锐攻之不克众离沮遂溃散故齐书列传云刘怀珍言于高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世隆镇焉其后梁武起兵襄阳东下攻围二百馀日方降因分置北新州寻分北新州为士富泗泉豪五州梁末北齐得之遣慕容俨守之为陈将侯瑱攻围凡二百日不下后因二国通和乃复归陈隋平陈改为鄂州取鄂渚以为州名炀帝初州废复为江夏郡唐武徳五年平萧铣复置鄂州天宝元年改为江夏郡乾元元年复为鄂州永泰之后置鄂岳观察使以鄂州为治所皇朝为武靖军节度
元领县九 今六
江夏 武昌 蒲圻 嘉鱼 崇阳 永安
三县割出
永兴置兴国军 通山入兴国军 大冶入兴国军州境
东西九百二十九里 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四百一十里 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三百三十里东至江州六百里 南至岳州七百里 西
至浔阳渡二里 北至黄州二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洪州水陆相乘一千九百三十八里 西北至沔州北界汉江四里 西南至沔州界七里东北至蕲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九千七百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七十客一万五千一十四
风俗
火耕水耨人食鱼稻以渔猎山水为业蠃蛤食物常足人偷生朝夕取给而无积聚重巫之祀事
姓氏
江夏郡三姓 黄 喻 潘
人物
孟陋武昌人少孤曽祖宗为吴司空陋幼而贞洁丧母过礼 孟嘉江夏人侍桓温宴龙山风吹帽坠唐李鄘江夏人自淮南节度诏入拜相
土产
银 苎麻 纻布 茶〈注〉茶谱云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黒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
江夏县旧十乡今十五乡汉沙羡〈注〉音怡○县地汉书地理志沙羡县属江夏郡自汉至晋犹为沙羡县地晋太康元年改为沙阳按沙阳今蒲圻县界鱼岳东山南沙阳故城是也东晋汝南郡流人寓于夏口因侨立汝南郡又为汝南县焉晋末改为江夏县按应仲远注水经云夏口水入江是为江夏江夏地记云涓水内四十里㲼川界安州故城古江夏郡也据地舆志云郡有沙羡县吴时置督将于鲁山吴记云孙权擒江夏太守黄祖于沙羡以程普为江夏太守晋宋并以为江夏郡齐因之亦名重将镇隋平陈后置鄂州治于此以江夏郡为县居旧汝南县界荆湘记云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也隋开皇十年使人韦焜就州东南焦楼度下置大业十三年州贼董道冲陷没其县遂废洎唐武徳四年又权置县宇贞观三年移于城南平地置又县图云县先一十八乡于大历二年分金城丰乐宣化等三乡置永安场今十五乡存焉 金山城在县东南二百三里下有村在金山口水南村人堰水成塘以此得名 辋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三里山形圆曲有如车辋 钴𬭁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七里山形似钴𬭁 静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其山迥耸曲涧清流茂林高峻可以息诸仁智故名静山 惊矶山在县东九十里西南俯流大江下有石矶惊波迅急商旅惊骇故以为名白头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四石俱白故曰白头山江夏山在县东南有小山迤逦东入武昌界西去县
六十里其山重叠本名岐山天宝六年改为江夏县金叶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其山土石红赤因名 治唐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旧记云先是晋宋之时依山置治故以为名 驻鹤山在县东九十里其山断绝耆旧相传云昔有仙人控黄鹤従天而夜响 鸡趐山在县南八十里皆有金鸡飞集此山 金水在县南九十里出秦山西注入大江旧记云有金鸡従鸡趐山南飞产金于此故名金水 鄂渚舆地志云云梦之南是为鄂渚 曲池水在县东南二里梁太清四年邵陵王萧纶为富水郡太守雅好宾客善于诗酒每慕王右军曲水流觞之兴故以效之 鹦鹉洲在大江东县西南二里西过此洲従北七十步大江中流与汉阳县分界后汉书云黄祖为江夏太守时黄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献鹦鹉于此洲故为名又荆州记云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鹤矶又有鹦鹉洲侯景令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船于鹦鹉之洲 南浦在县三里离骚云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西入江春冬涸歇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曰南浦 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韦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唐崔颢有登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焦眀本祠晋烈将自后致仕寻医行至鹦鹉洲结茒而止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城下交战神力卫助军城得康观察使李谦奏闻贞元四年封为城隍王庙号万胜镇安王 蒋帝祠金陵蒋山之神也 宋无忌祠初州多有大灾占之云东南圣水坡宋无忌之遗迹观察使牛僧孺立庙祀之 白马庙耆旧相传云蜀将张飞灵也 邵陵王庙自梁朝邵陵王舍宅为寺因之立庙 横江庙即吴时鲁肃也 丁固宅母作大被以招贤故学为时高后母疾思笋泣竹冬月笋生
武昌县东一百七十里旧七乡今九乡旧名东鄂系本云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汉为鄂县又江夏记云汉高帝析南郡置江夏郡处于鄂是武帝封鄂长公主之邑也汉书地理志云属江夏郡又吴志甘露初析江夏置武昌郡大帝尝都之晋不改然扼上流者或置武昌悉以名臣皆为重镇宋又置郢州领江夏武昌竟陵安陆西阳齐安八郡后改郢州移理江夏武昌复为鄂之东境矣武徳中建鄂州领县五而武昌江夏实其最焉续搜神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尝入武昌山中采药遇一毛人长丈馀引精至山曲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遗精精怖负茗而归焉 楚山在州西一百七十三里出紫石英山东十步有冈在城南峥嵘洲在县西即晋时刘毅破桓玄处寒溪浦在县西二里樊山下有寒溪盛暑之月常有寒气败舶湾在县西北水路七十里吴志云孙权于武昌新装大船试泛之时风大盛权手取𤄷州谷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猛不可行乃还武昌记权于群臣泛舶中流值风至樊口十里馀便败因名败湾舶 𤄷洲水路去州一百九十三里舆地志云伍子胥叛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旁多人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子胥既渡解百金之剑与之渔父曰楚购子粟五万爵执圭岂百金之剑乎子胥行未数步回顾渔父已覆舟而死其处是也樊港源出青溪山三百里至太港阔三十丈水曲并在县界内又吴志云谷利拔剑柂工急趣樊口即其处也安乐宫在州西北水路二百四十里吴黄武二年筑
官此处赤乌十三年取武昌悬村瓦缮修建业因遂停废 南郊坛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在县吴主孙权黄龙三年郊天之处 吴大帝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魏黄初四年吴主置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西角一门谓之流津北临大江又晋中兴书云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课种柳都尉夏施夜盗拔郡西门柳为己所种后因驻车施门问此是郡西门柳何以盗种施怖谢罪时人惮之其城黄龙元年迁都建业因此停废 鄂王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僣称王居此城九州记曰今武昌是也九州记备同今鄂人祀鄂王神即遗像也 黄石城在州西北二百九十里江表传云刘勲败于彭泽走入楚江従浔阳步上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城 废城唐县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隋末县令羲士暄置西有小城塘以为名大业九年废 故鄂县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三里舆地志云汉旧鄂县属江夏吴之武昌晋太康年复立鄂州此县废矣 陶侃庙在州南一百七十五里侃薨于樊口百姓思焉咸康五年立庙祀之有碑在又至兴元年中县令唐平以其荒凉无庇迁在县西北一百步俯临大江 樊姥庙西去州一百七十三里武昌记云孙权尝猎于樊口山见一姥问猎何物荅曰得一豹姥曰何不竖其尾言讫不见权后立庙祀之 庾云墓西北去州一百八十五里是晋征西将军祠 桓宣武墓西去州一百八十里大司马扬州牧桓玄子也 戴渊墓北去州一百九十六里晋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侯字若思
蒲圻县西南四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沙羡县之地地理志江夏郡有沙羡县又吴黄武二年于沙羡县置蒲圻县在兢江口属长沙郡因湖以称故曰蒲圻县盛宏之荆州记云长沙郡有蒲圻县宋元嘉七年属巴陵郡孝建元年属江夏大同五年于巴陵郡下隽立乐化县还属上隽郡陈又改上隽郡为上隽州天嘉元年还复本名其沙阳县本名沙羡晋安帝改为沙阳县仍旧属上隽梁承圣三年改为沙州陈初复还县又属上隽隋开皇元年使人韦焜省上隽郡又立乐化县废沙阳入蒲圻而属鄂州开皇十二年使人牛强又省乐化县入蒲圻其年洪水泛溢县遂漂流就鲍口权时创立大业十三年董道冲为乱萧铣败之武徳四年使人王弘让刺史周和峯权在陆溪川中为县贞观七年移还鲍口天祐之后析鲇渎镇下界乡里为嘉鱼县 赤壁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岸北即曹公为周瑜所败之处 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八里即吴孙权遣鲁肃征零陵于此筑城
嘉鱼县西南四百六十五里旧一乡今三乡本蒲圻县隋之鲇渎镇川多生鲇鱼为镇名唐天宝三年本道以镇界所管怀仁宣化三里合为一乡属镇征科伪吴昇嘉鱼县 鱼岳山去旧县一百二十里按荆州记云蒲圻县下有鱼岳小山山孤峙于中洲近在江南 蒲圻湖东北沿流去州三百里在蒲圻县西北一百五里旧云多生蒲草吴大帝初置蒲圻县在北湖侧故以为名属鲇渎镇 吕蒙城正东北㳂流去州三百九十三里在蒲圻县西北即吕蒙所造筑城屯兵于此地属鲇渎镇 吕蒙墓江夏记云蒲圻县南对陆溪陆路口一名刀环山溯流八十里有吕蒙城城中有蒙墓孙权使陆逊拒刘备于西陵权屯陆溪口为众军节度是此也崇阳县西南六百十里今五乡古下隽县汉地理志属长沙国宋元嘉七年入岳州梁大同五年于下隽县置上隽郡乃分为乐化县至承圣三年改为隽州陈天嘉四年州废洎隋开皇九年废州省乐化县下隽两县入蒲圻唐天宝元年江西采访使奏以蒲圻梓洞中二千馀户去县六百里若不别置县难以统摄三年敕于桃花洞溪口置唐年县伪吴顺义七年改为崇阳伪唐为唐年皇朝改为崇阳其地唐末已属淮南杨行密割拟改为崇阳县梁于郡国志尚存其空名改为临夏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徳江县 壶头山在县东北水路六十里其山幽谷深䆳山下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水入溪合流山名壶头山水名壶头滩三里皆平石石脉流水才通小舟若水泛涨即方可济行旅惮之后汉马援征五溪至下隽殁于壶头之滩即其处也川如壶之口以为名 弩牙山在县四十里有吴城港水绕岩下过其岩如弩牙 云溪在县西二百二十里山之峭峻中有清流界道如带尚书云至于敷浅原即此处也 九岭山在县西角二百里有九山远接伏波祠在壶头山下在县东北五十里旧图经云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军次下隽顿壶头之滩时逢暑𤍠将士多死援遇病遂穿崖岸为室殁于此岸其室犹在因为立祠 温汤在龙头山峯可以愈疾
永安县西南三百里元三乡本江夏县之界南去旧县三百里征发调赋动浃旬唐大历二年割金城丰县宣化等乡置镇伪吴贞元三年改为永安场伪唐保大十二年昇为县 钟台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昔李邕读书之所石室现存台上有石钟时或自鸣远近皆闻 牛鼻山在县东八十里有深潭一百丈四面青萝绿竹可观山形似牛鼻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三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四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五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六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七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八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九
宋 乐史 撰
〈原阙〉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十八
涪州
涪州涪陵郡今理涪陵县禹贡梁州之域周省梁又为雍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地汉为涪陵县汉末为赤甲兵所聚此地有赤甲戌存焉后汉亦然至蜀先主以地控涪江之源故于此立涪陵郡领汉平汉葭二县按蜀志刘威石为涪陵太守即此地也又四夷县道志云故城在蜀江之南涪陵之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也李雄据蜀后荒废东晋桓元子定蜀别立枳县于今郡东北一十里邻溪口又置故枳城郡寻废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县因镇为名以隶渝州大业三年又罢渝州为巴陵郡以涪陵之地又为镇焉唐武徳元年镇复为涪州天宝初为涪陵郡乾元元年又为州元和三年七月敕涪州可隶黔中道以涪州疆理与黔州接近故也至大中初又隶荆州南道地里遥远甚不便寻隶黔中按华阳国志云涪巴之南鄙従枳县入溯涪水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黔中地汉兴恒为都尉理山险水滩人多蛮蛋唯出丹漆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汉献帝建安中涪陵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州牧刘璋分理丹兴汉尉二县以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宁州兼丹兴汉蔚合田县置属都尉理涪陵蜀主改为涪陵郡改永宁曰万宁又增立汉复县后主又立汉平县晋太康地理记省丹兴县郡移理汉复领汉葭涪陵汉平万宁等五县又言万宁在郡南水道九百里其万宁盖今费州是蜀后主延熙中涪陵大姓徐巨叛使将军邓芝讨平之汉涪陵盖在今涪州东南三百三十里黔州是其故里又言汉葭在郡东百里澧源出县界盖在今州东九十里故黔州城是其省在丹兴县盖在今黔州东二百里黔江县是孟阳云丹兴汉葭二县并出丹砂今按汉平县盖在今涪州东北二十里罗浮山之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处侧近又按十三州记云枳在郡东按今黔州亦与巴郡东南相抵据谢本所论晋志所说今夷费思播及黔南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又隋图经集记及贞观地志云黔中是武陵郡酉阳地按汉酉阳在今溪州大乡界与黔州约相去千馀里今之三亭县西北九百馀里别有酉阳城乃刘蜀所置非汉之酉阳事已具武陵郡隋图经及贞观地志并言刘蜀所置酉阳为汉酉阳盖误认汉涪陵之地也自永嘉之后没于夷獠元魏之后图记不传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初于其地立奉州续又改为黔州大业中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与秦汉黔中郡交互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是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郡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汉移理临沅即今朗州所理是也今辰锦叙奖溪澧朗施八州即秦汉黔中郡之地与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而东注洞庭湖岭西有巴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牁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以黔中故也炳然自分矣
元领县四
涪陵 宾化 武龙 乐温
州境
东西六百九十里 南北九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归峡路三千四百五十七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中路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三千六百五里 东至万州水路六百一十里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黔州水路三百四十里 西至渝州四百六十里水路三百四十里 北至忠州三百九十六里 东南至黔州四百九十九里 西北至渠州邻山县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忠州三十里 东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六百皇朝管户主三千五百一十客八千五百四十七
风俗
与黔中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连头獠布 金文鐡 段氏蜀记云涪州出扇当时贵之
涪陵县五乡汉田县属巴郡蜀立郡于此隋废郡属渝州唐朝又于此立郡 罗浮山连亘入南海名山记昔罗浮仙人居此故名之 石门周地图记云涪陵均提东十三里有石门门东有石鼓清台扣之声远 铜柱滩周地图记云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铜柱滩滩最峻急一云马援始铸柱于此 锦绣洲周地图记云铜柱滩东有锦绣洲巴土盛以此洲人能织锦罗故以名之 横石滩在郡北后汉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今谓之横石滩
宾化县西南四百里元五乡在秦为枳县地后汉为巴县周明帝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县唐贞观十一年分渝州巴县之地置隆化县以县西二十里永隆山为名先天初以讳改为宾化县按新图经云此县民并是夷獠露顶跣足不识州县不会文法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蜡供输 怀清台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赀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女为筑女怀清台 湖阳溪在县侧水西流入渝州南平县界
武龙县东南二百五十里元五乡今四乡汉涪陵枳二县地唐武徳元年分涪陵县立以邑界武龙山为名内江一名涪陵江一名巴江在县南曲屈北流水自黔州信宁县界入李膺益州记云内江水自万宁西北二百八十里至关头滩滩长百步悬崖倒水舟楫莫通 蜀江门滩在县前巴江水中
乐温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元六乡今四乡秦枳县地后周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县北又为巴县之地唐武徳三年又析渝州巴县地置以县乐温山为名初置属南邻州九年方改属涪州县地颇产荔枝其味尤胜诸领 乐温山在县南四十八里 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永安故县武徳元年析涪陵巴二县地于今州西南
一百五十里置以县北永安山为名开元二年民以为非便遂废
黔州
黔州黔中郡今理彭水县历古蛮夷之地禹贡荆州之域左传庸人率群蛮叛楚即其地战国时为楚黔中地秦惠王欲楚之黔中地以武关外易即此土也至昭王伐楚得其地因置黔中郡于今辰州是故汉书谓五溪之地在汉为武陵郡之酉阳县地武帝于此置涪陵县按贾耽四夷述武陵五溪之蛮西界也后汉献帝时分为四县属〈缺〉国都尉理三国时蜀先主又增一县按蜀志云先主于五溪立黔安郡领五县至后主又増置一县晋平吴后省一县犹领五县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吴录云黔阳属武陵郡今辰州三亭县西黔阳城即汉之黔阳县城也又黄闰武陵记云武陵郡境四十馀里即知黔中亦其土也荆州图副云巴东南故浦县与黔阳分界南浦今属万州县是也后周保定四年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为黔中至隋初如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领彭水涪川二县唐武徳元年又改置为黔安郡领彭冰都上石城三县二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万资四县于州置都督府督务施业展智牂克应庄九州其年自今州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东以相永万资二县属费州以都上一县分置夷州十年又以思州高富县来属十一年又以高富属夷州以智州信宁来属督思辰施牢费夷巫应鄱克庄牂琰池矩十五州黔州领彭水石城盈隆洪杜信宁五县圣历元年罢都督府以庄州为都督府景隆四年又罢庄州都督府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播州都督府复以黔州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于黔州置采访处置使以都督尔朱浑城为使又隶五溪诸州入黔中道仍加经略使天宝元年改黔中为黔中郡然依旧都督施夷播思费琛溱商九州又领克明劳羲福犍邦琰清庄峩蛮牂鼓儒琳鸾今郍晖郝总侯敦晃柯樊棱添普宁功亮茂龙延训乡双整县抚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勲姜袭等五十州皆羁縻寄治山谷乾元元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自天顺元年改为武参军莭度天复三年之后伪蜀割据移黔南就涪州为行府以路道僻远就近便也皇朝因之不改至太平兴国三年因延火烧爇公署五年却归黔州置理所仍辖黔内思南费溱夷播六州只従黔州衙前职员权知按唐贞元十道图云黔涪夷费思播溱琛南等九州自分十道属江南道其涪州开元中属山南道天宝中复属江南乾元中又属山南东道古九州界本汉巴郡之南鄙虽在大江之南而东兴施溪锦奖四州隔一高岭其南溱琛等三州又与剑南泸州按境风俗颇同以山川言之合属剑南道
元领县六
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州境
东西一千一百四里 南北八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八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十五里取万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西北至西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东至沣州一千五百六十四里 南至夷州六百里 西至涪州五百五十里 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六百里东南至思州三百里 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西北水路至涪州武龙县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施州七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尸四千二百皇朝户主一千二百七十九客二千五百四
风俗
杂居溪洞多是蛮獠其性犷悍其风淫祀礼法之道固不知之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徳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部民相传丰稔之兆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麸金 水银 朱砂药书谓辰锦朱砂
黄蜡 粗麻布 竹布 纻布
彭水县旧三乡今二乡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吴分酉阳之境置黔阳郡地即属焉又县道四夷云盖刘璋分涪陵置汉葭县地开皇十年三蛮帅内属于此地彭水县属黔州大业三年罢州为黔安郡县仍旧焉贞观四年与州移于今理有盐井一在县东九十里今煎 伏牛山在县东一百里山左右有盐泉州人见置灶煮以充军用壶头山山形似壶马援曽战于此 三峿山邓芝曽大战于此 更始水又名涪陵今名内江水水经云更始水即延江支津也延水下入涪陵别名涪陵水涪陵水一名内江水在州西五十步西北至涪州入蜀江 可通水源出黔江县武陵山西流百馀里经州里北注内江水 彭水按九州要记云黔州有彭水在候宁县即古之黔中地 朗溪汉县名其地有朗山山有野狼两眼在背上能餐野兽 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古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一说五溪蛮皆盘瓠子孙自为统长故有五溪之号焉古谓之蛮蜑聚落
黔江县东三百里元三乡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三年废以地入彭水县唐武徳元年再置移就无慈城贞观四年又移于今所天宝元年改为黔江县羽人山一名神仙山在县东四百三十里山头与沣
州分界 阿蓬水一名太平水东北自施州清江县界东西南流经县北一里又南入洪杜县界 仙掌在县二里崖面上指掌如画土人传为仙掌
洪杜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元一乡唐武徳二年析彭水石城之地于今县北八十里置以县东洪杜山名焉贞观三年又北移于洪杜溪二年移理袭满即今县理 涪陵江在县西一百步北流入彭水县界
洋水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旧一乡唐武徳二年于今县东一百六十里置盈隆县贞观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以讳改为盈川县天宝元年改为洋水县以界内水名焉 罗奈水在县南二百里 洋水在县西三十里北流入信宁县界
信宁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元一乡隋大业十二年于今县西南七里置以地踞信安山遂以信安为名唐武徳二年为信宁属义州五年改义州为晋州贞观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十一年改属黔州 百顷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涪陵江在县东北流入涪州武阳界
都濡县南二百里元一乡唐贞观二十年析盈隆县置因界内都濡水为名也 丹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丹阳水出焉 波溥水在县西南一百里又南流注丹阳水 蒟酱山 已上郡界之山水
控临畨落种
牂牁 昆明 柯蛮 桂州 提拖 蛮蜒 葛獠没夷 巴 尚抽 勃 新柯 俚人 莫徭白虎
管畨州五十三 九州每年朝贡
南宁州本清溪镇唐末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従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𠑽州 淡州 犍州 庄州 明州 牂州 矩州清州
四十四州洞内羁縻
柯州 袭州 峩州 蛮州 邦州 鹤州 劳州羲州 福州 鼓州 儒州 鸾州 令州 郝州普宁州 总州 郍州 勲州 功州 敦州 侯州晃州 茂龙州 整州 悬州 乐善州 契州 抚水州延州 双城州 训州 乡州 添州 思源州 逸州殷州 南平州 卢州 姜州 棱州 鸿州 和武州 晖州 亮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