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全览5

全览4 太平寰宇记 全览5 全览6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一
  宋 乐史 𢰅
  江南西道十九
  夷州
  夷州义泉郡即今理绥阳县禹贡荆州之域外古蛮夷荒徼之地汉为牂牁郡境历代恃险不闻臣附大业七年始招慰置绥阳县属明阳郡今夷宁县西北八十里旧明阳郡是也以县属焉唐武徳四年罢郡置夷州于思州宁夷县领夜郎神凤丰乐绥养鸡翁伏远明阳高富宁夷思义丹川宣慈慈岳十三县六年废鸡翁县贞观元年废夷州仍省夜郎神凤丰乐三县以伏远明阳高富宁夷思义丹川六县隶务州宣慈慈岳二县隶溪州绥养属智州四年于黔州都上县复置夷州六年复分置鸡翁县十一年以义州之绥阳黔州之安富二县来属其年又自上都县于今理领绥阳都上高富鸡翁四县贞观十七年又以废牛州义泉洋水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义泉郡乾元元年复为夷州
  元领县五
  绥阳 都上 义泉 洋川  宁夷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至思州六百里 北至东京四千一百三十五里东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一百五十五里 北取万州路至长安三千七十里 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南至涪州五百二十三里 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黔州六百里 东南至费州 东南至思州五百八十里 东北至思州四百里
  
  唐开元户一千二百八十四
  风俗
  同黔中而蛮夷之俗颇有不通
  人物无
  土产
  茶  朱砂 水银 蜡烛  犀角
  绥阳县四乡汉牂牁郡地隋大业四年招慰置绥阳县古徼外夷也唐武徳三年属义州贞观十二年改属夷州 波利山在县北二十里 安微水一名孤微水西自绥养故县来东流经县南八里又东入都上县界涪江水在县东十八里南流注安微水 绥阳故城在今县西三里贞观十二年移于今理故废城存
  都上县西南五十二里元四乡隋置唐武徳元年属黔州贞观四年置夷州为理所十一年州移治绥阳县涪水一名洑野水西北自绥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十四里析西南流入废鸡翁县界
  义泉县西南一百里元管三乡本牂牁地隋大业十一年置初属明阳郡唐武徳二年改属义州五年改义州为智州贞观十一年又于县理置牢州十七年废牢州复为县属夷州 离支水东北自废绥养县流入西流经县理西又东南流入废乐安县界
  洋川县西北一百里元三乡本牂牁地唐武徳二年于县东北七十里置洋川县属义州贞观元年改属思州开元二十五年复属夷州 小水西南自废高富县流入东北经县七十里又北入务川县界
  宁夷县元管三乡旧属思州开元二十五年属夷州废高富县在今州东北一百一十里大业七年于废县南三十里置属明阳郡末年䧟夷獠唐武徳四年安抚再置属夷州贞观元年改属务州十年又改属黔州十一年复属夷州其年自县南三十里故城移于费县复有小水在故县南三十里东入宁夷县界其县永徽后废 废鸡翁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唐武徳四年置属夷州六年废贞观十八年再置并有濮野之水一名涪水东自都上县界流入经县南三里又南入费州城乐县界
  播州
  播州播川郡今理遵义县按郡地即秦夜郎且兰二郡西南隅之地秦惠王十四年欲得楚黔中地以武关关外之地易之今疑黔府即总谓黔中地其地分合属于楚至汉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牂牁郡其地属焉汉书唐蒙上书说武帝曰窃闻夜郎国所有精兵可得十万浮船牂牁出其不意此制越一竒也上乃拜蒙为中郎将従巴莋关入见夜郎侯厚赐谕以威约为置吏夜郎傍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阻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路自僰道指牂牁江司马相如又往谕意皆不听命数反叛及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乃反杀使者会越已破引兵诛且兰遂平南夷置牂牁郡以且兰有㭬舡牂牁处因于此立郡以名焉其后以夷蛮隔越莫详废置贞观九年于牂牁北界分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十一年省郎州再置恭水等六县十四年改恭水为罗蒙县高山为舍月县贡山为湖江县柯盈为带水县邪施为罗为县释燕为胡刀县十六年又改罗蒙为遵义县二十年以夷州芙蓉琊川二县来属顕庆五年废舍月湖江罗为三县景龙三年废庄州都督府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都督以黔州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废胡刀琊川二县天宝元年改为播州郡乾元元年复为播州
  元领县三
  遵义 带水 芙蓉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
  东北至西京四千一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三百五十五里 北取开州路至长安三千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黔州八百里 东南至牂牁北界巴江镇七十里 东南至牂牁琰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费州四百里 西北至珍州二百里
  
  唐开元户一百长庆户四千七百口二万三千皇朝管户
  风俗
  同黔州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元贡蜡 生黄茶
  遵义县元三乡唐贞观九年置恭水县属郎州十一年省十三年复置属州十四年改为罗蒙县十六年改为遵义畬陵山在县东四十五里 夷牢水西自带水县来
  东流经县北一里又曲屈南流入废胡刀县界
  带水县西七十里四乡唐贞观九年于县西北八十里置天宝中移于今理 带水源出故县西大山东流经县城北又东流至废胡刀县界注湖江水 夷牢水在故县北二十里东流
  芙蓉县东北六十里元三乡唐贞观中置属⿰亐阝 -- 𨙱州寻以县属牢州十六年废牢州改属夷州二十年又改属播州初置在芙蓉山上为名后移于县东南三里 ⿰亐阝 -- 𨙱水在县东三十里南流 仁水在县西南一里东南流注⿰亐阝 -- 𨙱水废舍月县在州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
  高山县十四年改为舍月县以界内舍月山为名又有涪陵江在县东九十里 废胡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置贡山县十四年改为湖江县以界内江名邑又有巴水在县南三十四里 废罗为县在县西南二百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亐阝 -- 𨙱施县十四年改立罗为县以界内罗为水名按水源自县西一百里罗为山出流经县南一里又东流至湖江界县入涪陵至显庆五年废今城现存 废胡刀县在县西南五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释燕县十四年改为胡刀县因胡刀水在县南一里东流合湖江水在县理东北流以为名至开元二十六年又废
  费州
  费州涪川郡今理涪川县春秋时属楚汉元鼎六年建牂牁郡其地属焉江山阻远久不臣附至后周宣政元年信州总管观门公裕王述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质等归国遂肇立为费州因州界费水以立郡名按九州要记云九邱之外有费州是也按贾氏县道记云隋开皇五年于州理置涪川县属黔州唐武徳元年又以涪川扶阳二县属思州贞观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阳二县置费州其年又割黔中之相永万资二县来属八年又割思州多田城乐二县来属十一年废相永万资二县天宝元年复费州
  元领县四
  涪川 城乐 多田 扶阳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
  西北至西京三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若取万州路三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安南獠二百三十五里 东至奖州水陆相兼六百里 南至思州思王县二十七里 正南微西至牂牁充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城乐县二百四十里 北至思州水陆路五百里 西至播州四百里 正北微西至珍州一百九十里
  
  唐开元户四百二十九
  风俗
  地同黔州尢杂生獠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贡朱砂 水银  犀角
  涪川县三乡隋开皇五年于今县北二十里涪陵江岸置县唐武徳四年于此置州县至十一年与州同移今理 蒙笼山 涪陵山 涪水皆邑界之山水
  城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元三乡唐武徳四年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始筑人歌舞之遂以为名初置属思州贞观八年割属费州 蒙笼山在县南十里 涪陵水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多田县西北四十五里元二乡唐武徳三年务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田堪种植以多田为名 畬冻山在县西北一里 涪陵水自西南来经县南五十步北流入思王县之界
  扶阳县西北八十五里元三乡隋仁夀四年务州刺史奏置于扶水之北因以为名武徳四年隶思州贞观四年改属费州 涪水源出西大山中东流经县理西四里又东入涪县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二十
  思州
  思州宁夷郡今理务川县春秋时楚地自战国以后土地与黔中同晋陷蛮夷无复郡县至后周方得其地未为郡县隋初其地属清江郡至开皇十九年于此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即今黔江县是也大业三年废庸州以县属巴东郡唐武徳元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须置郡以抚之复于县理置务州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至贞观元年以废夷州之伏远宁夷思义高富明阳丹川六县废思州之丹阳城乐感化思王多田五县来属其年省思义明阳丹川三县二年又省丹阳一县四年改务州为思州以界内思卭水为名其年以涪川扶阳二县割入费州八年又以多田城乐二县割入费州又废感化县十年又以高富县割入黔州十一年又省伏远县但领务川思王宁夷三县开元二十五年以宁夷县属夷州天宝元年改为宁夷郡乾元元年复为思州
  元领县三
  务川  思卭  思王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四千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三千九百三十五里取万州路二千八百五十里 东至溪州三百里 南至费州水路四百里 南至涪州五百里 西至夷州六百里 北至黔州二百八十七里水路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五百里 东南至辰州麻汤县一千六百里 西南至夷州都上县五百四十里 西北水路至黔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黔州江县一百九十里
  
  唐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九皇朝管户
  风俗
  同黔中地在荒徼之外蛮獠杂居言语各异
  姓氏
  
  人物
  
  土产
  元贡朱朱 水银  茶  常赋蜡
  务川县二乡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隋朝招慰置务川县唐武徳元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请置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以思卭水为名 思唐山在州东四里南连河只水北枕内江水 白茶水在州东务一百七十里北接黔州黔江县 暗山在州西二百八十里接夷州宁夷县其山常雨雾昏暝故曰暗山 巴江水出西南牂牱界经费州従当州西过 河只水在县东二十里河只者獠之姓名 罗多水在县东八十里罗多者獠之姓名 河渝水在州北十九里自尞山流水 都来水在县西北二百五里従宁夷县来
  思王县南水路三百里三乡唐武徳三年置属思州贞观元年改属务州四年还思州 守慈山在州南三百五十里接费州多田县东临内江水慈头滩 思王山在州西南三百七十里与费州浮阳县分界本名龙门山改名思王山 思卭山在县东南连思卭 思卭水在州南三百里出思卭山流入内江
  思卭县东南三百九十里四乡唐开元四年招集生夷獠以置按县道四夷述云此邑最僻远东至溪州三亭县四百五十里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二百里 无党山在县西十里四面悬绝 都来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接锦州常丰县 都渡山在县东至锦州涪浦县北聨溪州三亭县 思卭水本出锦州洛浦县界经本县四十步至思王县流入内江水
  南州
  南州南州郡今理南川县禹贡梁州之域周省入雍战国时为巴国之界秦则巴陵之地汉为江州之境唐武徳二年割渝州之东界地置州领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南川六县三年又改为僰州四年又改为南州贞观五年又置三溪县七年又置当山岚山归徳汶溪四县八年又废当山岚山归徳汶溪四县十一年又废扶化隆巫灵水三县先天元年改隆阳为南川县天宝元年改南州为南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南州又按九州要记云僰溪生獠招慰以置之即此郡也
  元领县二
  南川  三溪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北至洛京四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渝州界丹上山六十里 南至溱州界五十里 西北至黔州四百里水路一千里北至渝州江津县二百三十里 东至溱州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波汀州八十里 西南至溱州七十里 东北至渝江五十里
  
  唐开元户四百四十三皇朝户
  姓氏
  人物无
  风俗
  与渝州同
  土产
  象牙  犀角  斑布
  南川县五乡汉江州县之地汉书地理志江州县属巴郡自汉迄齐仍为江州之地周闵帝元年改为江阳县其地仍属不改隋开皇三年改江阳为江津县其地又属唐立郡于此又改隆阳后避讳改为南川县 罗縁山在县南十二里 僰溪水南自废丹溪县来此流经县东南四十里又北入渝州江津县界 废丹山县在县东南三十里按武徳二年于丹溪水曲置因以为名又有盈山在废县东七十六里
  三溪县东二百十三里三乡唐贞观五年置按县地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水合流因以为名其县理城俗名石城甚高险 僰溪水在县西北入蜀江
  西高州夜郎郡今理夜郎县州即同夷古山獠夜郎国之地按九州志云夜郎自古非臣服之国昔汉武帝开拓南边始置夜郎县属牂牱都慰居之八郡志云夜郎之西垂去郡四百里司马相如所开之处后汉书曰夜郎之西临牂牁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唐蒙发蜀卒治道自僰道抵牂牁江即此土地十三州志云牂牁者江中山名晋永嘉二年分牂牁置夜郎郡兼置克州唐贞观十七年廓僻边夷置播州镇后因川中有隆珍山乃以镇为珍州取山名郡也长安四年又改为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十四年复为珍州皇朝干徳四年刺史田迁上言自给赐珍州郡州名已来连遭火灾乞改州名因改为高州寻以岭为高州加西字
  元领县四
  夜郎 丽皋 荣徳 乐源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
  西北至西京四千三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五百五十五里取开州路三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播州三百里 正北微东至夷州二百里 西南至
  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西接獠夷界
  
  唐开元户二百六十三
  风俗
  其俗多杂生獠言语或通
  土产
  贡金及象齿
  夜郎县二乡唐武徳二年以梓潼县为𠑽州与牂牁同置开元十五年改为夜郎县
  丽皋县二乡
  荣徳县
  乐源县
  以上三县皆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分夜郎之地以置其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畬田处为寄理移转不定其所
  溱州
  溱州溱溪郡今理荣懿县土地所属与夷州同唐贞观八年开招南蛮至十六年置溱州及荣懿扶欢乐来三县咸亨元年废乐来县天宝元年改为溱溪郡乾元元年复为溱州
  元领县二
  荣懿 扶欢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北至洛阳四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四百三十里
  正南微东至珍州二百里 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东至涪州賔化县接界山险不通无数
  西与泸州合江县接界
  东北取珍播夷路至黔府一千三百里
  
  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二
  风俗
  土产
  文龟 斑竹 象牙入贡
  荣懿县四乡唐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以领獠户扶欢县西南五十里一乡唐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以县东扶欢山为名
  牂州
  牂州牂州郡今理建安县按其地即与播州同汉武帝时唐蒙因上书说武帝以竒制越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为置吏甚易许之唐武徳二年立充州因是置鄱牂等郡焉按梁氏十道志云在开元初犹有此郡后之郡国记录乃无此州之名
  元领县三
  建安  賔化  新兴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北至西京六千二百三十七里 西南至东北至长安五千六百三十七里
  
  天宝领户二万二千八百四十九
  风俗
  土产
  熊罴 狐狸之皮  隔织 麝香
  建安县三乡汉牂牁郡也国志云京西南五千六百三十七里即牂牁是也 高运山 石门山 四十九头山 木瓜山 右牂牁郡城华阳国志云牂牁郡上党天井故多雨潦今有古城在郡西即汉未伏之时所保于此 石潼关华阳国志云且兰县西南有地名石潼关 柱蒲关汉书云牂牁郡有柱蒲关
  賔化县
  新兴县
  已上三县并唐武徳中因州置
  庄州自古与夷珍等郡地同汉武始辟西南夷即此为犍为牂牁郡地后汉吴霸为郡守有善政至今人犹祠之号为侯神隋平陈分牂牁郡立南夀州贞观中改为庄州隶黔州中天授三年升为都督府统三十六州或因楚威王时有庄𫏋将甲士二万人入牂牁故取庄为州名按开元十道记云有此郡额后之志录则废之州境四至户口人物俗产贞观以来志记并不述
  元领县八
  石牛 南阳  轻水 多乐  乐安
  石城  新安  賔化
  已上八县皆贞观已来相次建置永徽已后并省琰州
  琰州与庄州仝置
  元领县五
  武侯 望仁 应江 始安  东南
  已上五县皆唐贞观中置永徽已后并省
  沅州
  沅州潭阳郡今理龙标县禹贡荆州之域战国时楚黔中地秦置黔中郡其地又属焉舞阳县地属武陵郡盛宏之荆州记云舞阳县北拒天门溇中县南极郡阳武㟠县西接宁州牂牁在舞水之阴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省入辰溪县荆州记云舞阳有詹辰新丰二县其乌浒万馀家啖蛇鼠之肉能鼻饮唐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浣溪旧唐志为渭溪思徴三县九年废思徴县天授三年风俗使右肃政台御史席元明奏巫山不在州界请为沅州分夜郎置渭溪县长安二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
  元领县二
  龙标 沅溪
  四至
  东北至西京五千八百三十里
  东南至长安三千一百五十八里
  
  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二万二千七百三十八风俗
  有乌浒之民啖蛇鼠之肉
  土产
  朱砂
  龙标县州理溪武阳县地五溪之境属武陵郡后汉省入辰阳又为辰阳县地晋武太康中复置武阳县隋平陈置辰州又属焉
  浣溪县汉镡成县唐贞观八年置取县界沅溪水为名浣溪又名傍流水西南自獠界流入夜郎县汉武阳
  县地属武陵郡后汉省入辰阳又为辰阳之地砂窟朱砂井小不及辰溪者 舞阳水出故且兰县郡国志云龙标有小酉山武阳山有美人每土人聚即来人众莫能辨惟脚指向后而踵向前以刀斧斩之不死惟以杉木为刀拟之即去
  𠑽州
  𠑽州故夜郎侯邑牂牁都尉居之属牂牁南中八郡悉夜郎之西垂去郡四百里是司马相如首开之处汉书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一百馀步足以行船云唐蒙发巴卒治道自僰道抵牂牁土地十三州志牂牁者江中山名也晋怀帝永嘉五年分牂牁置夜郎郡
  元领县四
  梓潼  底水 思王  思渝
  业州废
  业溪龙溪郡今理峩山县长安四年分沅州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业州天宝元年改为龙溪郡乾元元年复为业州
  元领县三
  峨山  渭溪 梓姜
  四至
  东北至洛京三千九百里
  东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九十七里
  
  旧管户一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风俗
  土产
  已上与沅州同
  峩山县唐贞观八年置夜郎县属巫州长安四年置舞州开元二十年改夜郎为峩山县
  渭溪县天授二年分夜郎置属沅州长安四年改属业州
  梓姜县旧于县置𠑽州天宝三年以𠑽州荒废以梓姜属业州其𠑽州为羁縻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一
  扬州
  扬州广陵郡今理江都广陵二邑禹贡淮海惟扬州唐虞淮海之间皆州域也尔雅江南曰扬州言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天文斗牛之分星纪之次七国时属楚秦灭裂楚为九江郡地项羽以封英布高帝封其兄子濞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自此或为郡或为国废置不恒前汉扬州无定理后汉扬州方理历阳又徙阴陵魏扬州刺史理夀春吴自夀春移理建业元帝渡江历江左扬州常理建业江都郡立为南兖州梁末入北齐改为东广州归陈复旧名入周又为吴州置总管府隋开皇九年改为扬州仍为总管炀帝改为江都郡移于坊内枚州置官号江都官武徳二年赋帅李子通自海陵率众攻破州城遂窃据之三年子通为杜伏威所破未几伏威归化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为南兖州置东南道行台六年辅公祏窃号江南驱拥江北诸州毁撒宫殿尽过江南域遂荒废七年赵郡王孝恭讨平公祏改南兖州为䢴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䢴州为扬州大都督府督扬和滁楚舒庐夀七州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龙朔二年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莭度使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莭度副大使知莭度事以此为治所与成都府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焉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今三
  江都 广陵六合
  四县割出
  高邮建军天长建军海陵入秦州永贞入建安军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一百六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九百四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海五百六十里至溱州九十五里南至大江三十里渡江至润州七十里 西至滁州二百里 北至楚州三百里 东南至海四百里至泰兴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三百六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里 东北至泰州盐城县三百六十里
  
  唐开元户六万一千四百一十七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九百一十四客一万四千七百四十
  风俗
  

  姓氏
  广陵郡四姓 戴 高 盛 游
  人物
  刘瑜字季莭广陵人 陈琳广陵人善为檄书仕魏刘敬叔广陵人撰异苑 张綋广陵人
  来济江都人相高宗父䕶儿隋开府故语曰来䕶儿为宰相 虞州南为大匠
  盛产母目失明因食螬蛴目遂明
  李善扬州江都人注文选六十卷子邕
  土产
  筦席 绵绮 白绫 铜镜 柘木
  江都县旧二十乡今二十五乡本秦广陵县地属广陵郡汉景帝立江都国遂因国以立县焉 大铜山在县西七十二里即汉书称吴王濞即山铸钱此其处也 蜀冈图经云今枕禅智寺即隋之故宫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 芜城即州城古为刊沟城也汉已后荒毁宋文士鲍明远为赋即此 广陵按郡国志云州城置在陵上尔雅云大阜曰陵一名阜冈一名昆仑冈故鲍昭芜城赋云拖以漕渠轴以昆仑河图括地曰昆仑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昆仑故曰广陵也 大江西南自六合县界流入晋祖逖击楫中流自誓之所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馀里谓之京江今阔十八里魏文帝登广陵观兵戎率十馀万旌旗数百里临江见波涛汹涌而叹曰吾武骑万队何所用之嗟乎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馀址 临江宫隋书云大业十三年二月大驾出杨子幸临江宫大会赐食并百僚亦饯于凝晖殿庭酺戏为乐数日时羽葆初咸霜戈花氅羽斾龙旌横街塞陌二十馀里晖翳云日前代羽卫无盛斯时 十宫在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润竦高跨阜随城形置焉并隋炀帝立也曰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是曰九宫 东府斋梁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及王褒并为宾客野王好丹青善图画王于东起斋令野王画七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两绝 舆浦图经云舆浦往来恒有游浊及乎一朝清澈后汉太守范邈表以为瑞也 钓台西征记雷陂有台二丈又南兖州记云即吴王濞之钓台 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并在宫城东北角池侧沈约宋书云徐湛之为南兖州刺史营构亭观以极游宴之娱又于城南起万岁楼以望钟山 澄月亭悬镜亭春江亭在县南二十七里杨子宫西已上三亭皆隋炀帝置 雷陂隋炀帝葬于其侧 厉王胥冢郡国志广陵厉王胥冡岁旱鸣鼓攻之辄云雨抱朴子云吴主时掘大冡有重阁檄道高可乘马有铜人皆大冠执剑棺中人鬓已斑白面体如生以白璧三十枚藉尸举之有玉形似冬瓜従怀中堕地两耳及鼻中有黄金如枣此骸骨因假物而不朽之效也 江祠江妃志云岁三祀之以伍员为配阮昇之南兖州记云其神复江都王或易王庙 东陵圣母庙在县三十里按神仙传云东陵圣母海陵人适杜氏师刘纲学仙术成道夫不之信也告官拘以囹圄顷之圣母従狱窗中飞出众人望见之转高入云中于是立庙远近敬信之每表灵验常有一青鸟在祭所人有所失请问所在青鸟便飞集盗物之上以故路无拾遗 故齐宁县按阮昇之记云齐高宗建武五年遏艾陵湖水立裘塘屯移县于万岁村中兴元年废县西南去州城六十一里 张公城图经云汉末张婴所筑后因号张公城在县西四十里 孔融墓在高士坊西北去州九里 孝义里按宋书云刘宗武阳村人也又阮昇之记云宋文帝时为上党太守少有志操居世清谨元嘉二年魏大武兵至广陵宗母为军所害遂蔬食不尝五味以终世其所住村因改为孝义里 孝妇祠汉书于公以为孝妇必不敢杀姑后祭之即雨也 吴宫台在县西北四里将军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増筑之以射城内号吴公台 雷塘在县东北十里炀帝葬于其地贞观十八年李袭为扬州刺史引雷塘水又筑句城塘以溉田八百馀顷百姓赖之徴拜大府卿 爱敬陂在县西十五里魏陈登为广陵太守初开此百姓爱而敬之因以为名亦号陈登塘 合渎渠在县东二百里本吴掘䢴沟以通江淮之水路也昔吴王夫差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䢴城城下掘深沟谓之䢴江亦曰䢴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今谓之山阳沟
  广陵县旧二十五乡今二十六乡本汉江都县地宋武帝析地置之高齐又为广陵县隋初改为江阳县按尔雅注云扬在北斯地处江之正北故曰江阳亦因宋旧名也隋末废并入江都县唐贞观十八年长史李操奏割渎渠已东九乡复立焉又按州图经云隋大业十二年分江阳又立本化县于郡南半逻合渎渠今城在西北一十八里 桃花墓在县南上有废吴王庙基即隋置邵伯埭有门斗县东北四十里临合渎渠有小渠阔
  六步五尺东去七里八艾陵湖按晋书太元十一年大傅谢安镇广陵于城东北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城北二十里筑堰名邵伯埭盖安新筑即后人追思安徳比于邵伯因以立名 茱茰沟在县东北一十里西従合渎渠东过茱茰埭七十里至岱石湖入西四里对张经沟入海陵县界按阮昇之记云吴王濞开此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茰村以村立名故记云䢴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张纲沟在县东三十里従岱石湖入四里至沟心中与海陵分界按汉书纲为广陵太守济惠于百姓劝为农桑于东陵村开此沟引湖水灌田以此立名
  六合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二十一乡本楚棠邑春秋时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地左氏传襄公十四年楚子为庸浦之后故子囊帅师于棠杜预注云庸浦棠皆此地也秦灭楚以棠邑为县汉不改封陈婴为棠邑侯即此也晋安帝于此置泰郡北齐置泰州后周改为方州又改为六合郡因六合山为名隋废郡为六合县唐武徳七年又置方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扬州 瓜步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东临大江宋元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尝帅师百万至六合县登瓜步山隔江望秣陵才数十里宋人震恐将走会稽遣使求和献其方物具臣服礼然后乃退 六合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六合镇九年晋王平陈于此临江观兵马渡 小石山一名小帆 赤岸山南兖州记云瓜步山五里有赤岸南临江中罗君章云赤岸若朝霞即此类也涛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侧其势始衰郭景纯江赋云鼓洪涛于赤岸即此也铜城郡国志云六合县有铜城即吴王铸铜处滁塘陈夀吴志赤乌十三年孙权遣军十万作滁塘以淹北道而有斯浦石梁溪西北自滁州清流县界入流宋元嘉中石梁涧中铜钟九口大小行列引次向南刺史临川王献以为瑞钟郡国志云梁于石梁置泾州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二
  和州
  和州历阳郡今理历阳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楚地左氏传云吴取楚太子建之母于巢又云楚囊师于棠杜预楚地和州盖分为二邑皆楚境战国时犹为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历阳县属郡不改土地十三州志云扬州后徙于阴陵今按濠州定远县界阴陵故地是也即知汉末兼为扬州在吴时为重镇晋为淮南郡东晋改为历阳郡又按郡国志云历阳西通胡城即晋王遵筑以御石虎宋因之兼立南豫州齐梁因之不改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高齐高齐立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历阳齐江二郡及后又省齐江并乌江并入历阳为一郡隋开皇十三年罢郡省齐江之谯县入历阳县以为和州炀帝初州废复立历阳郡武徳三年杜伏威归顺因改为和州天宝元年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和州
  元领县三
  历阳 乌江 含山
  州境
  东西七十九里 南北一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南至宣州三百二十六里 南至庐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滁州一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横江西岸一
  千五百里大江中心为界与宣州当涂县相接东北至东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里 东渡江至宣州二百二十六里 西南至庐州巢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扬州六合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庐州镇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唐开元户二万一千皇朝管户主四千七百八十九客四千九百六十一
  风俗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贡纻布 茶 鱼 稻
  历阳县元十二乡今八乡本汉旧县也南有历水故曰历阳九江都尉居之属九江郡后汉为扬州刺史所理之地 鸡笼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时有老母提一鸡笼以登此山因化为石今山石状如鸡笼因名之 六合山梁武登此山以望六合故名 梁山在县南七十里俯临江水南对江南之博望山宋书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阅水军于中江是日有白雀二集华盖有司奏请改元为神雀帝不许因立双阙于梁山又侯景之乱梁将王僧辩军次芜湖与景将侯子鉴战于梁山大破之江东岸有博望山属姑熟二山隔江相对望之如门南朝谓之天门山两㟁山顶各有城并将军王元谟所筑自六代为都皆于此屯兵捍御 横江浦在县东南二十六里建安初孙䇿自夀春欲经略江东扬州刺史刘繇遣将樊能于縻屯横江孙䇿破之于此对江南㟁之采石往来济处隋将韩擒虎平陈自横江济亦此处也 当利浦在州城东十二里本名扬浦晋龙骧将军王濬平吴水军扬帆顺流于此而下王浑以旗招不住濬报云风利不得泊遂先入石头山后因以当利为名 沸井和州图云郡有沸井一所在郡西一百步古城内 洞口浦魏将曺休张辽伐吴至此吴军相望注水经云江水左列洞口 巢湖东石梁禹为理水之门故置之今又俗名项口是也 麻湖亦古历阳城之城地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桑山淮南子云历阳之郡一夕反而为湖晋地理志云汉明帝时历阳沦为麻亦古历阳城之城地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桑山淮南子云历阳一夕反而为湖在明帝时谬矣麻湖与皇后潭包为一湖分而自殊矣 历阳湖郡国志云昔有一书生过一姥姥待之甚厚生语姥曰此县门前石龟眼赤血出此地当䧟为湖母后数往候之门吏问姥姥具以对吏因以朱点龟眼姥见遂走之西山顾城遂陷为湖今湖中有明府鱼婢鱼奴鱼 濡须坞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南临须水状如偃月汉建安十七年吴闻曺公将来因筑此坞吴录云初欲夹水立坞诣军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舟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岂得入船乎权曰善遂筑坞曺公不能下而退陆士衡辩论曰濡须之战临川拥锐即此处也 平疴汤在州北四十五里此汤能愈疾故曰平疴有碑存 彭祖宅按列仙传云历阳有彭祖宅祷祈风雨应期而至
  乌江县东北四十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舣船待羽处也魏黄初三年曺仁据乌江以讨吴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界至乌江县隋为乌江郡 四𬯎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项羽既败垓下东走至东城所从惟二十八骑汉兵追者数千羽乃引骑回四𬯎山而为圆阵即此山也项亭汉书云汉军追羽至东城乌江亭长舣船待之
  即此今有庙在县南三里史记云身死东城是也 江水经州城北下五里与上元县分中流为界 乌江浦在县东四里 安阳渡在县东北八十一里与上元县对界 包浦与阴塘水同入皇后湖湖即东连包浦西翼潭湖
  含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元十二乡今四乡本晋龙元县也晋太兴二年元帝置今县南有龙元村建元初又立蒙县周天和元年并入历阳至唐武徳六年改置含山县八年废焉长安四年又置改为武夀县神龙元年改为含山县以县境众山为名曰含山县 大岘山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按郦道元注水经云滁水东经大岘山西北流大岘亭即此山也齐东昏之末裴叔业据夀春叛附元氏东昏遣萧悫往大岘拒之是其所也 祷应山本名白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列仙传云历阳有彭祖石室今山下有洞口初俯偻而入约十步乃渐高广莫知远近又有二石龙鳞皆成即彭祖所居之室洞出锺乳常有石燕飞集唐开元二十年敇禁采樵赐名祷应山大历中有道士商栖霞历阳人也居此绝粒三十年馀身轻若飞 新妇港在县南一百七十里源従东关来经当涂界二十里入大江昔有人居此江口新妇至孝故以为名 斗米迳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按旧经历阳豪杰李子建当隋末杜伏威之起従伏威守城伏威兵戍栅口欲开路运粮以救军食时子建请于东关下开沟通黄港陂入历湖率都下人各赍米一斗就功米尽径成馈运无阙故谓之斗米径废龙元县在县东南四十里舆地志云旧属谯国周大象元年拓定江淮并入历阳依旧为龙元县陈平后以其地还历阳唐分历阳为含山县比属焉 东关在县西九十里按舆地记云南谯郡郸县界有巢湖湖东南有石梁凿开渡水名东关古老相传夏禹所凿高峻崄狭实守扼之所吴魏相持于此南岸吴筑城北岸魏置栅 魏武帝祠在县西南九十里按魏志建安十八年曺公侵吴楼船东泛巢湖将逼历阳至濡须口登东关以望江山后人因立祠焉 江水在县南一百七十里
  楚州
  楚州淮阴郡今理山阳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越春秋云吴将伐齐自高陵掘江通淮即是此处 战国属楚史记云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乃东侵广地至于泗上今泗州是也秦并楚置三十六郡盖属九江郡即射阳县之地汉书地理志云射阳属临淮郡下邳国自魏至西晋俱为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讨云旧淮阴镇帝形都要水陆皆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营立城池焉宋书郡国志并记云安帝义熙元年省射阳县分广陵之盐城地立山阳东城东城在乡三县为山阳郡属南徐州宋因之郡国云此对清泅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龟田稻丰饶义熙中侨立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寻入后魏又为山阳郡隋初郡废为楚州炀帝初州废以地并入江都郡唐武徳四年臧君相归附平立为东楚州领山阳安置盐城三县八年废西楚州以盱眙来属仍去东字天宝元年改为淮阴郡乾元元年复为楚州后唐天成三年升为州化军莭度州显徳五年平淮南降为防御州皇朝为圑练州
  元领县五
  山阳 淮阴 宝应 盐城
  一县割出
  旴𣅿入泗州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六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五百三十里东至海二百一十五里 东至
  南至扬州三百里 西至泗州傍淮路二百二十里北至连水运路至海四百一十五里 北至淮七
  十里 东南至泰州界八十里海陵县是也 西南至招义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六十二里东北至
  东北至淮口入海水路一百八十里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七百四十八皇朝户主一万五百七十八客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楚俗同扬州
  姓氏
  

  人物
  韩信淮阴人
  土产
  丝 绢 赀布 淮白鱼
  山阳县元九乡今四乡本汉射阳县地在射水之阳故曰射阳汉高祖封刘纒为射阳侯晋熙元年省射阳县置山阳郡属滁州又立阳县以隶焉以境内有地名山阳因名郡戴延之西征记云山阳津名 山阳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名山阳以旌忠也石龟山郡国志云山有石龟游因名之今山下有邓
  艾筑城存 茶陂按淮阴图经云县南二十里有茶陂淮水郦元注水经云淮水之会即城角也左右两川
  翼夹之二水入之即谓泗口也 䢴沟水南自安宜县界流入吴越春秋云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 南昌亭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韩信布衣时従南昌亭长寄食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餐时不为具食信竟绝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亭长赐钱百万曰公小人也为徳不卒 都梁宫炀(“旦”改为“𠀇”)帝置以避暑 公路浦淮口是也昔𡊮术向九江将奔𡊮谭路出斯浦因名之 淮阳城故城注水经云淮水又东经淮阴县故城北临淮水汉书高帝六年封韩信为淮阴侯者韩信去下邳而钓于此处今城东二塜西冢漂母墓也昔漂母食于淮阴信为楚王于下坯立塜増坟以报母也东塜郡信母墓巴汉高祖庙在县西四十五里惠帝元年令郡诸侯正立高祖庙至今尤存射阳湖在县东南八十里汉书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即此也今谓之射阳湖与盐城宝应三县分湖为界大历三年与洪泽并置官屯自后所収岁减今并亭废 故仓城东南接州城隋文帝初将伐陈因旧城新筑储盖军粮有逾百万迄于大业末年恒有积榖隋乱荒废
  淮阴县西五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临淮郡宋于此置北兖州后废隋开皇三年又置淮阴县 浊水今谓之山阳浊东南州郭西北流经县地流入淮即古之䢴沟昔吴王夫差将伐吴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连淮以通粮运旧水道屈曲多诸梁埭隋文帝重加修掘通利焉 韩信城信本此县人其家宅处所并存后受为侯因筑此城 淮水在县西二百步 枚乘宅墓在县南二百步赵嘏诗云家在枚𦤎旧宅边即此也 白塘水在县南九十五里故老云邓文平吴时修此塘置屯四十九所灌田以充军储 淮阳娑罗树碑在县南二百步海州刺史李邕文并书 盐渎汉书淮阴盐渎属临淮郡
  宝应县南九十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本安宜县梁氏志云本汉安平县属陵郡唐武徳四年于此立仓州领安宜一县七年州废县隶楚州肃宗末以获天宝因改为宝应县 宜溪在县界古安宜邑因此溪为名 白水陂在县西八十五里邓艾所立与旴眙县破釡塘相连开八水门立屯溉田一万二千顷大业末破釡塘坏水北入淮白水塘因亦竭涸今时雨调通尤得灌田 射阳湖在县界六十里中流与盐城分界 箕山在县东六十里 得宝记按楚州刺史郑辂撰记云开元中有李氏女子嫁贺若氏既寡为尼名真如家于巩县天宝元年七月七日有五色云自东方而来云中有人引手援以一囊令宝之及天宝末真如流寓安宣县肃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忽见皂衣二人引去东南淹至一城楼观严饰见天帝谓曰下界丧乱杀气腥秽逹于诸天莫若以神宝压之乃授以第二宝复谓真如曰前所授汝小囊有宝五段 -- 𠭊 or 叚 ?人臣可得见之今者八宝惟王者所宜见真如具以闻官建己月上达肃宗方疾视宝促召代宗谓曰汝自楚王为太子今上天宝赐于楚天祚汝已自改号宝应元年升楚州为上州县为望县改安宜县为宝应真如所居之地得宝河壖高厂境物润茂为六合县尉崔珵所居两堂之间西域湖人过尝望而瞻礼也八宝一曰如意宝珠二曰红靺鞨三曰琅玕珠四曰玉印五曰皇后采桑钩二枚六曰雷公石二枚其五曰宝一曰元黄天符二曰玉鸡三曰榖璧四曰王母玉环二枚
  盐城县东南二百里元四乡本汉盐渎县属临淮郡晋安帝更名盐城县伪唐割属泰州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却割还楚州海水阮昇之南兖州记云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许此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 射阳湖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阔三十丈通海三百里预五湖之数也
  盐城监
  盐城监古之盐亭也历代海岸煎盐之所元𬋩九场伪唐以为盐城周显徳三年平江淮之后因之不改焉盐场九所在县南北五十里至三十里俱临海岸
  五祐 紫庄 南八游 北八游 丁溪
  竹子 新兴 七惠 四海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三
  舒州
  舒州固安郡今理怀宁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晥国也史记曰晥□姓咎繇之后春秋时楚灭之为楚东鄙战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为九江郡自舒县徙居晥县建安中编户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在汉即晥县今州是也属庐江郡续汉书郡国至庐江郡合肥以南唯有晥城后为吴所克遂为重镇赤乌四年诸葛恪屯之晋太康地记庐江郡徙晥更移居于舒宋书州郡志云晋安帝后于旧晥县城置怀宁县仍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南豫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为晋州隋初又为熙州炀(“旦”改为“𠀇”)帝三年废州为同安郡唐武徳四年改为舒州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县其年割宿松县置严州五年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为智州六年舒州置总𬋩府𬋩舒严智三州七年废智州望江属严州八年又废严州以望江宿松二县来属贞观元年罢府天宝元年改为同安郡至徳二年改为盛唐郡乾元元年复为舒州
  元领县五
  怀宁 桐城 望江 宿松 太湖
  州境
  东西五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五十五里 西北取庐州路至长安二千六百一十五里取蕲黄路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宣州八百五十里 南至江州水陆相兼共五百七十里西至蕲州一百里 北至庐州四百里 北渡大
  山至夀州八百里 东南至江州八百里 东南水路二百四十里至皖口入大江处又沿流宋一百里至石州碑大江中与池州分界首东南七十里至池州都四百里令一十里 西南至蕲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夀州三百七十里 东北至庐州三百八
  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六百皇朝户主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二客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三
  风俗
  扬州之域婚嫁丧祀与诸夏同率性真直贱商务农姓氏
  


  人物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事吴独破曹公于赤壁瑜精音律有误必顾谚曰曲有误周郎顾
  土产
  白苎布 开火茶 酒器 铁器 蜡
  怀柔县旧二十五乡今十六乡本汉晥县魏正始二年孙权请诸葛恪屯晥县城以伺边隙四年司马懿攻晥恪退屯柴桑永嘉乱后遂废晋安帝复于旧县改置怀宁县 潜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峯一天柱山一潜山一晥山三山峯峦相去隔越天柱即同立洞府九天司命真君所主魏时左慈居潜山有炼丹房金丹灶基存唐天宝年中元宗梦九天司命真君现于天柱山置祠宇有二白鹿现号曰白鹿洞洞中有香土色入金号香泥洞金殿基在洞之上也皇朝就修真君祠为灵仙观山有孔真人左真人坛按地理志山高三千七百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如瀑布下有九井一石床容百人井其若逢亢旱杀投井中既降雷雨大亦流出 桥公亭在县北隔晥水一里既汉末桥公有二女孙䇿与周瑜各纳其一女亭基为双溪寺 多智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山高九百八十丈自夀州霍山县西南入怀宁太湖界西接蕲州其山两岸相去十里地有水一道流入霍山县界一山迤𨓦一百里连太湖县山南有水一道流入太湖县界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秋夏有毒蛇沙虱人不敢登兽有熊猴木多松梓工巧所用谚谓之多智山玉镜山在县北二十里唐贞观二年从晥山东面忽然爆烈皎然如玉形路远如镜悬焉其年刺史吕渭闻奏因山改万岁乡为玉镜乡 晥水在县西北自夀州霍山县流入经县北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八十里入大江谓之晥口 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晥水所注曹公遣朱光乌庐江大守晥屯大开稻田吕蒙上言曰晥地肥美若一収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于是权亲征晥破之此塘即朱光所开也 大江水在县一百八十里与望江县分界至晥口村南对江州半中流与彭泽县分界东对石碑大江中流又与汜州分界 长风沙在县东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以防寇盗元和四年入图经李白张千行去相迎不远道直至长沙即此处也 山谷寺在县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山谷为名寺东北隅有第三祖塔大历七年敕改为觉寂塔 吴陵堰在县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魏志扬州刺史刘馥开芍陂及茹陂七门以溉稻田又云吕蒙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馀顷开皇十八年刺史梁慈更广沟渠又加稻田一百馀顷自贞元二年洪水涌溃畴阜成洲古之良田半为沙卤 西溪馆在城西一里前刺史吕渭所置以招嘉客□山夹沼为舒州之胜境晥山寺在县西按地舆志晥公山神在县西北二十里云周大夫晥伯之神也汉书地理志云灊县天柱山南面有祠其神聪亮百姓归诚岁崇奠祭至隋大业八年怀宁县令辛公义移就晥水之阴吴陂堰侧里人号为吴陂神前刺史张万福奏加金紫光禄大夫 吴陂神祠按魏志扬州刺史刘馥开吴陂以漑田稻又云名吕蒙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馀顷功利及人先未立庙里人以灊山庙在吴陂之侧因指名以祀焉广开成武年刺史郑榖又以神不得与神仙杂处遂于庙垣之东别建祠宇 伍员祠在县北二里按史记云伍员楚人也为父复仇将兵伐楚人思志烈遂为立祠 周瑜祠在县东南二里吴书云周瑜庐江舒人也有功于吴乡人仰其徳威因为立祠 铁牛汉书地理志云晥有铁官铸铁作牛埋于城北十步以镇此地至北齐皇建二年刺史王洪乃遣掘牛遂轝入城未镕铸时城中人马俱死因问巫觋咸曰铁精为祟遂使人送牛本处当埋之地时土没牛六寸自以来牛见出地一尺五寸 废晥城唐武徳五年大使王弘让祈置在古峯龙城内按魏志臧霸讨吴将韩当当引兵逆战于逢龙郡此地其城居晥水之北遂号晥城至七年使人萧俨并入怀宁县旧城濠堑今尚依然 废安乐城在县二十里唐武徳七年大使王弘让祈置在古城内按梁天监七年大将武会置号武功其年使人萧俨以所居僻隘隶入怀宁县遂省 废梅县城在县北七十里武徳五年王弘让置在古龙鸣城内其城齐天统三年行台右丞卢潜屯兵于此时龙鸣城内潜以为不祥移军在外乃号鸣城至七年使人萧俨以兵数少割入怀宁县遂省 废晥阳城在县北二十二里唐武徳五年大使王弘让所置以城在水北故曰晥阳至七年使人萧俨废入怀宁县废石潭镇在县东八十里北齐皇建二年立齐梁二
  国两界相邻梁数称兵互相侵逼乃立镇以相防御陈大建五年废至唐武徳五年王弘让置八年又废 合江亭前刺史裴靖置以求陂晥水二派合流亭下遂因名之
  桐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十九乡今五乡左传鲁定公二年桐叛楚桐实小国楚人附庸本汉枞阳县地属庐江郡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簿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梁于此置枞阳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为同安县内有同安故城因以为名今为桐城县取同乡为名 吕亭山在县北十七里按吴置吴将吕蒙伐鲁肃督西陵屯军于此因名 符度山在县东九十里其山顶三岩下约容三五十人及天井一所泉常脉霖下通深潭又有金穴村人采金入穴见大蛇吓其口自此不敢入西南独山一所号为创山直上数千仞三岩及此山内古迹不可胜纪其三岩悬泉常流枕带江湖 樗蒲山在东南一百一十里山有二石各高六丈自然如人相对樗博之状攎揭指形颇遗此像 五岘山在县西一百里其山五重岩𪩘交映因名五岘 益塘山在县南一里按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巡狩过盛唐作枞阳盛唐之歌郦元注水经云此水东南盛流唐戍俗讹谓之小益唐即此地 围亭港在县东六十里按括地志云其水发源于界内 南峡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入围湖 枞阳湖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五年南巡狩至盛唐望祀南岳霍山自寻阳浮江射蛟泊枞阳岸作盛唐枞阳之歌水绕围亭与江水而东流 巢湖水在县东二百一十里按郦元水经注云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其水发源于庐江郡界三公山下入县界团亭湖与白石湖相连在县六十里湖水发源已具
  团亭序出两小山亭亭峻仑白石交焉二水相连遂为团亭白石之号 南破戍在县西北四十七里按吴志云吕蒙与甘宁伐晥张辽将军救之至硖石闻城已㧞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 朱邑祠堂汉书云邑为桐乡啬夫后为大司农卒属其子葬于此后人思之遂立祠宇迄今祭祀 县山旧城按开元二十年移县出山前置其城内藂篠深密猛兽窟其中兼出毒蛇邑人久为之患元和八年县韩震焚烧草木栽植杉松今亦荒废 同安故城在县郭东门外隋大业九年筑十三年被贼李子通攻陷因此废城人因以为名 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 枞阳故城在县东南二百里按地理志云武帝元封五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梁天监年改县为枞阳郡太建中亦为枞阳县割属熙州隋开皇十八年停废 阴安故城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按宋书州郡志云晋熙郡阴安县也又云梁以阴安改属枞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遂省
  望江县南二百十六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晥县地宋书州郡志云晋安于此立新冶县属晋熙郡亦为大雷戍按宋书注云西岸有大雷江自寻阳柴桑沿流三百里入江即新冶县也历宋齐梁不改至陈于新冶置大雷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一年改为义乡县属熙州十八年又改为望江县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自发源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流经南去县百里又东入于海江行百里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温峤欲下卫京师庾亮素忌陶侃报峤书曰吴忧西埀回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宋鲍明远有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又孝子传曰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 周瑜庙水经云江水对雷水之地侧有周瑜庙亦呼为大雷神何无忌庙为宋镇军寻阳太守与徐覆战于南昌以兵寡战没因共立庙焉 王祥池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卧冰取鱼处也 孟宗宅在县北一里即哭竹生笋之处麹令祠堂在县北三里五十步按唐登科记麹信陵
  贞元中进士擢第本县图经云为兹邑令时亢旱精诚祈祷刊文于石沉于江中神明立降甘雨贞元五年百姓感其惠立祠祭祀白居易诗云我闻望江县麹令抚惸嫠在官有二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埀宿松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九乡本汉晥县地元始中为松滋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滋县遂改为宿松县唐武徳四年置严州七年州废来属 桑落洲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始自鄂陵分为派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初庐循反刘毅自往征之废自姑熟时循欲先冦江陵循得道覆使告循曰刘毅兵重宜并力平之既克建康江陵可传檄而定循乃来与毅战于桑落洲为循所败众皆没按此洲与江洲寻阳县分中流为界 烽火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按郡国图云齐陈二国割江为界征伐不息烽候频惊此山高敞可以瞻望齐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 咸湖在县西南八十里湖水广阔常有鰔鱼甚大
  太湖县西南一百里旧十二乡今三乡本汉县地在宋武帝初置元嘉二十五年废至秦始二年复至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元嘉末年以县居山崄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至齐建元二年行台在丞卢潜更修故太湖城立为龙安郡以太湖东陈立县属焉陈太建五年郡及东陈县并废唯太湖县独在隋初又为晋熙县至隋大业十三年贼李通破没唐武徳四年大使鲍安仁还立为县 司空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嵯峨山在县南七十里 太湖水源出县西稻积山东南流入大江 废青城县在县东南四十里按魏书武帝遣将军曹仁修筑至隋太初元年废又唐武徳四年大使鲍安仁复置为青城县至七年废属青阳县 废荆阳县在县东五十里唐武徳四年大使鲍安仁于此立县至八年废入太湖县其城依据山险 废东陈县在县东四十里齐高帝建元二年行台在丞卢潜置至陈太建五年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四
  庐州
  庐州合肥郡今理合肥县禹贡扬州之域古庐子国春秋时为舒国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即此地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云舒国今庐州舒县是也战国时楚属秦置三十六郡此为庐江九江二郡地汉为合肥县后汉如之三国时属魏为重镇故魏书云建安二十年张辽屯合肥吴王孙权率十万众攻围辽以八百人破之至青龙元年满宠为扬州都督诸军镇于此上表请于合肥城西北三十里立新城宠表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夀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军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兵救甚难今城西三十里有竒险可依宜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犄其归路又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也遂报听其年孙权自出欲围此城以其远水积二十馀日不敢下船乃上岸耀兵宠遣步骑六千伏肥池隐处卒起撃之斩首及有赴水死者明年孙权又自将十万至合肥新城是也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东晋亦为重镇以戴若思屯守是也宋齐之代独为庐江郡梁置汝阴陈郡及南豫州寻又改合肥为合州亦为重镇至隋初改合州为泸州炀帝初州废为庐江郡唐武徳三年改为庐州领合肥庐江慎三县七年废巢州为巢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庐江郡乾元元年复为庐州后唐为昭顺军节度周显徳五年改为保信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五
  合肥 慎 巢 庐江 舒城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五百
  里 东北至           西北至长安二千二百里 东至和州二百九十五里南至舒州四百里 西至夀州界二百一十五里 北至濠州三千三十里东南至洞口今为新妇口三百八十四里对岸即旧南陵县地今为繁昌县相对 西南至舒州四百七十六里西北至夀州三百里 东北至滁州全椒县一百四十五里
  
  唐开元户二万二千九百皇朝管户主一万八千八百一十七客二万六千四百一十七
  风俗
  同濠夀案庐江记语音风土明茂习胜淮左诸郡
  姓氏
  人物
  范增居巢人项羽将 元医庐江舒人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
  周瑜仕吴舒人也为吴将破曹公水军十万于赤壁瑜精音律
  土产
  交梭丝布贡 石斛 开火新茶 蜡 鹿脯 苏
  合肥县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一乡汉旧县属九江郡今有故城在今县北应郡曰夏水出城父东南此至与肥合故曰合肥郦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瀑长合于肥故曰合肥梁又改为汝阴县北齐分置北陈郡皆在此邑城也 金牛山图经云昔有金牛从此山出奔入江人逐之故其处有渚犹谓金牛渚 巢湖在今县东南六十里吴志云或云巢作剿字音亦谓焦湖耆老相传曰居巢县地昔有一巫妪豫知未然所说吉凶咸有徴验居巢门有石龟巫云若龟出血此地当陷为湖未几之间乡邑祭祀有人以猪血置龟口中巫妪见之南走囬顾其地已陷为湖人多赖之为巫立庙今湖中姥之庙是吴志云郑宝在巢湖拥众万人庐江九江人多依之即此湖也吴魏相攻孙权以箭重回舟亦此湖也 濡须水郡国志云濡须水自巢湖出谓之马尾沟有偃月坞焉 筝笛浦续搜神记云浦中昔有大舶覆水内渔人宿傍闻竿笛之声及香气氤氲是曹公妓船覆于此 藏舟浦即魏帝与孙权藏舰于此唐贞观十年刺史杜公作斗门与肥水接浦内有岛屿花竹颇为佳堤 小史港即汉建安中庐江府小史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出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死仲卿闻之亦自缢时人怜之后为名 古津水在县西北四里魏武帝使张辽屯兵合肥新城吴孙权将兵十万馀众围之辽兵少乃募敢从者八百馀人撃于此而退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旧家山东南流入于巢湖梁韦散为豫州刺史讨魏合肥散按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濯晋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亲自督励堰成水通舟舰继初魏夹肥水筑二小城散先攻之魏师五万奄至众惧不敢请表益兵散笑曰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犹如无益巴丘蜀增白帝军监又劝散退还巢湖散怒曰将军死绥有前无却魏因筑垒于堤以自固散起鬭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攻之城遂溃 界楼故城一名金牛城在县西北五十里隋开皇五年立镇置仓在庐夀二州界 西津桥在县西北五里建安二十年吴孙权自陆口征合肥兵还权与凌统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权上津桥桥南已毁撤丈馀无板权内竖谷利令权持鞍绥鞚利于后着鞭遂得超度于此 合肥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北 焦湖庙搜神记幽明录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有小圻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圻中遂见朱门琼室有赵大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怆然久之
  慎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七乡今六乡本汉浚遒县地属九江郡晋改置慎县因县西北古慎城为名东魏置平梁郡陈初郡废复为县 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 逍遥津即蜀将张飞败孙权处 浮关山亦名浮槎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古慎城在县西北四十一里楚白公之邑也按春秋
  哀公十六年吴人伐货白公败之即此城也 古滁阳城在县东北六十四里吴赤乌十三年孙权遣兵断滁作堰以淹北道遂筑此城为守备东晋置南梁郡隋开皇三年废 浚遒县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春秋哀公十二年夏公会吴于橐皋注云橐皋在浚遒县东南此地是也魏武帝伐吴修北城以屯守呼曰曹城
  巢县东南一百三十五里旧十五乡今八乡古巢伯之国尚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又云巢伯来朝即此也春秋时此灭之以为邑秦汉为居巢县亚父范增居巢人春秋但名巢汉为居巢盖有详略耳后汉献帝建安中曹公军居巢孙权于濡须口筑城拒守又遣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后属吴周瑜为居巢张后以吴魏战争地遂荒废晋平吴复立属巢县 半汤山山下有泉半冷半热以名之 四鼎山郡国志云即白狗仙人得道处又魏伯阳以白犬试丹处 黄沙城郡西有小陇山小龟头城存焉 濡须水源出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亚父山曹吴两军于此相拒月馀权乘轻舟从濡须口入人谓是挑战咸欲撃之公曰此必权欲见吾军部伍敕军中勿得浪动行五六里囬还作鼓吹公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与公笺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公曰权不欺孤遂还 偃月坞在县东南二百八十里 濡须水口初吕蒙守濡须闻曹公将东夹水筑坞诸军皆曰上岸撃贼洗足入舟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邂逅之间步骑相蹙何暇及水遂筑如偃月故以为名曹公军至相拒月馀方退今按濡须水与和州含山县分中流为界 踟蹰山在县南三十七里山北临濡须港按顾野王地志云东关口有踟蹰山昔□箕也春秋传曰楚子观兵于□箕上此是也 亚父山在县东十里汉属巢人范增楚王立为亚父死于山旁故曰亚父山 居巢山本名如墨山在县南六十里其溪谷间有墨石研之如墨因以为名天宝六年敕改为居巢山 东关山在县东四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巢湖西北至合肥界湖东四十里东南有石梁凿山通水是名关口相传云夏禹所凿一号东兴本属和州今巢县亦管其一半地高峻险峡实厄之所故天下有事是必争之地吴魏相持于此南岸吴筑城北岸魏置栅嘉平四年诸葛恪于东关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峡筑两城留千人使全㟨晋略守之魏遣诸葛诞胡遵围东关将至其堤诸葛恪率众四万大破之遂退走 王乔山本名黄山在县西南九十里昔王子乔于此山采药向紫微山学道故曰王山后人语讹呼为黄山其山出黄精之药天宝六年敕改为黄山 栭山在县四十八里栭者小栗也其山昔有小栗因以为名顶有一井口员三丈莫测深浅后人以灵异凡逢旱多于井上祈雨甚有征效俗呼为天井 巢山本名曰道人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天宝六年敕为巢山 巢湖在县西一十五里自合肥县经过一名巢湖一名樵湖一名焦湖云巢县陷为湖 汤泉在县东北一十里其泉涌出时热凡抱疾之人饮浴此汤无不效验复有一泉半冷半热号曰半汤 王仙君洞其洞在紫微中山山有三顶傍有一小山即洞之所也洞长二十五步阔一丈二尺高一丈五尺东户阔一丈二尺穴中有蝙蝠大如鸠不出其穴北户有古石坛一高八尺阔一丈五尺洞内壁上有手迹尤大昔王子乔洪崖先生并于此得道后闭穴门而去晋初会稽道人游先生以杖拨开山洞乃亦得仙其山本名翠微山游先生时有紫云在其上遂为翠微山真羽客栖神之所 范增冡按古今葬地记云西楚项羽以增为亚父不用其谋遂疽发背而死葬于此冡在巢县郭东有亭亭内有井谓之亚父井
  庐江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七乡本汉龙滁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一百二十里梁武帝置庐江县义宁县元年移于石渠东南景隆二年移于今所 七门堰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刘馥为州刺史修筑断龙舒水灌田千五百顷 巢湖在县北三十五里 西江水在县东南百九十里即岷山导江至此谓之西江 梅山在邑东三十里按左传楚师伐郑右囘梅山楚师多冻即此山也 三公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有三峯相去一里俗传昼皆东靡似有顾瞻江东宣城郡界有九子峯俗云是三公子天宝六年改为顾山 冶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按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师莫敖伐罗楚师大败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皆楚也 古潜邑城在邑南二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子遇因楚丧伐之吴公子烛庸帅师围潜注云潜楚邑也在庐江六县西南即此城 何晏坟在县北十七里其墓高大景元二年有人发墓得塼铭是何公之坟 庐江坟在县东州里梅山侧遇风雨晦暝即闻音韵如金石 蓝家冡今俗名连家冡 龙舒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尚存 监乡郡国志云按七贤传云汉武出淮扬到监乡帝问曰此名何陈翼对曰乡名为监上曰万乘主问何欺乎欲举燔之翼曰不可燔臣不欺佩刀当生白毛若欺当无毛视之刃果有之长寸馀 陵山搜神记云龙舒陵亭有一大树高数十丈黄鸟千数巢其上时久旱长老共相谓曰彼树常有黄气或谓有神灵可以祈雨因以酒脯往祭亭中有寡妇李宪者夜起室中或有光见一绣衣妇人曰我树神也以汝性洁佐汝为生朝来父老皆欲祈雨吾已求之于帝至明日日中当验宪乃具告亭中众大惊异至日中果大雨遂为立祠神谓宪曰诸乡老在此吾居近水当少致鲤鱼言讫有鲤鱼十头飞集堂下坐者莫不惊悚如此岁馀神曰将有大兵今辞汝去留一玉环曰持此可以避难后袁术刘表相攻龙舒之民皆流亡惟宪里不被兵又隋将麦铁杖为陈擒于此亭侧
  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乡今二乡古舒国地汉书云庐江六年东即古舒城后汉立郡徙里皖城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城置舒城县 龙山按括地志云龙山在舒城以山状如龙形 古舒王庙汉文帝封淮南厉王之子赐为庐江王居舒即此县也王有遗爱立庙祀之 三角山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今高五里山峯贼角一名多智其山出水以闰益生人又饮之聪明博敏故曰多智 南峡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山有两峯夹道故曰夹山连峯疉嶂绵亘甚远北至舒城东至庐江南至桐城西至夀州盛唐界 龙舒水在县南三里按左传杜预云庐江西南有龙舒即此水是也源从三角山东北流舒鸠山城在县城内按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预云今庐江县是也舒鲍城县西一百里龙舒水南因置龙舒乡 龙舒城在县西一百里龙舒水西城内有池水六七尺惟亢阳霖霪水无盈耗 舒庸城与舒鸠城相似谓之舒庸城 六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按春秋文公五年楚人灭六杜预云六皋陶之后也今庐江六县即淮南王黥布所都之邑也无为军今为镇
  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魏武帝征孙权筑城于此魏吴相攻因号为城临濡须水上壖也㝷为无为监为江津之要津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无为军在巢县南六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五
  蕲州
  蕲州蕲春郡今理蕲春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分为英氏国春秋云齐人徐人伐英氏杜氏注云楚与国也史记云颛顼之后曰鬻熊为文王师成王封其曽孙熊绎于楚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其后至文公徙于郢故江陵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是为南楚今蕲州居三楚之中也盖蕲为周秦旧邑地始皇十六年灭楚虏王负刍于蕲即此邑也今州北有蕲水南入于江江津曹公与桥蕤战处在蕲水之阳秦灭六国此为九江郡地今州广济县即秦汉之六县而英布即县人项羽封布淮南王而都于六今古城尤存后为蕲春县建武二十三年封陈俊子浮为蕲春侯吴志云魏使庐江谢竒为蕲春郡典农屯晥吕蒙袭破之又贺齐传云初晋宗为吴将以众叛如魏还为蕲春太守图袭取安乐取其保质权以为耻因军初罢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诏齐督糜芳鲜于丹等袭蕲春生虏宗吴复置蕲春郡至晋惠帝时蕲春改为西阳郡晋书云孝武帝以宣太后讳春改为蕲阳仍属新蔡郡后为罗州属江夏郡又宋州郡志云大明八年蕲阳县复置属西阳郡南齐高帝改置齐昌郡梁侯景之乱北齐高氏尽有淮南之地因于此置雍州后梁明帝附周犹如之至陈武帝建国洎宣帝命将吴明彻经营淮南陈书云明彻攻下晋州进克蕲城隋初为蕲州炀帝三年废复置蕲春郡唐武徳四年改为蕲州领蕲春蕲水罗田黄梅浠水五县其年省蕲水入蕲春又分蕲春立永宁省罗田入浠水又改浠水为兰溪又于黄梅县置南晋州八年州废以黄梅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蕲春郡乾元元年复为蕲州
  元领县四
  蕲春 黄梅 广济 蕲水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取蔡州路一千八百二十四里水路取蕲水南下扬州东北沂流屈曲四千一百二里西北至长安取洛阳南潼关路二千五百六里又取蓝田关路二千一百六十一里水路取蕲水下扬州 东北溯流至洛京福昌县界穴狼山过屈曲五千一百四十五里 东至舒州三百里 南至鄂州永兴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黄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夀州霍山县四百五十里 东南至鄂州五百里 西南至光州三百七十里 东北至寿州逾太山九百七十里
  
  唐开元户一万一千一百皇朝管户主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九客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七
  风俗
  同舒州
  姓氏
  

  人物
  
  土产
  白纻布 白花蛇 竹簟 笛管 已上旧贡 茶出当州蕲水二县北山
  蕲春县旧十四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江夏郡按地名解云蕲春以水隈多蕲菜因以为名晋太康地理记云改属弋阳郡惠帝时属西阳郡孝武改为蕲阳属新蔡郡北齐于此置齐昌郡后复为齐阳县因以立郡内流山在州北界山领迤𨓦山南水流入蕲水县界以流入大江即鄂州永兴县界山西北流入蕲水县界次入大江即鄂州武昌县界北入夀州霍山县东入管州太湖县界鼓角山天将阴必闻鼓角之响然后雨下蕲水源出县西太浮山一名蕲水山经云蕲水江夏蕲春县北山温水出当州蕲春县界东北六十里山下凝冬之月蒸气上腾人皆沐浴 翻车水蕲春郡记云九江王英布于翻车水北筑翻车城 江夏王城晋江夏王所筑钴鋂水出栌梨山入蕲河
  黄梅县东一百四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蕲春县地宋书州郡志云宋分江夏郡置南新蔡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黄梅县南流入威湖 慈云塔在县西北四十里双峯山第四祖道信大师寂灭之所大历九年敕谥大医和尚塔号慈云 法雨塔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冯茂山第五祖弘忍大师寂灭之所大历元年敕谥大满和尚塔号法雨 畎江五阜洲在县一百一十里按尚书九江纳锡大龟出蔡地即此也
  广济县东五十里旧十一乡今四乡本蕲春县地唐武徳四年析置永宁县至天宝元年改为广济县 积布山郦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经积布山南俗谓之积布矶是也 黄石水水经注云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又水经云其北即有黄石矶是也 蔡山山出大龟尚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即谓此山之龟也 青林湖水经注云水在青林湖傍即利水出庐江郡之东陵县西南流入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
  蕲水县西北七十二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蕲春县地宋武帝于此置浠水县唐武徳四年改为兰溪至天宝元年改为蕲水县以县界蕲水所出为名 茶山在县北深州每年采造贡茶之所 兰溪水源出箬竹山其侧多兰唐武徳初县指此为名
  光州
  光州弋阳郡光山县今理定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子国春秋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杜预注云弦在弋阳⿰⾞⽝县是秦属九江郡汉为西阳县属江夏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元康末分弋阳为西阳郡历东晋齐梁皆为弋阳郡又地舆志云梁末于光城置光州后魏又为弋阳郡北齐置南郢州后周又改为淮郡隋初郡废为州炀(“旦”改为“𠀇”)帝初又为郡唐武徳三年平江淮改为光州置总管府以定城县为弦州殷城县为义州以宋安郡废为谷州凡管光弦义谷庐五州光州领光山乐安固始三县武徳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贞观元年罢都督府省弦州及义州以定城殷城来属又省谷州以宋安并入乐安天宝元年改为弋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光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定城 光山 仙君 固始
  一县废
  殷城并入固始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三里 南北一百五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九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七百三十里 东至
  寿州四百里 北至        南
  至黄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    西至旧申州二百里 北至蔡州三百里 东南至蕲州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安州七百里 东北至颖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许州六百二十里
  
  唐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皇朝管户主五千二百五十一客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风俗
  同申蔡
  姓氏
  

  人物
  

  土产
  茜草 葛 远志 绵 绢 生石斛 名玉土地有毒蛇沙虱自夏至秋水草中多此物伤害于人疗蛇伤用反息草沙虱用重楼草出于思期邑
  定城县旧二十乡今六乡春秋黄国地汉为弋阳县地属汝南郡梁普通八年自后魏徙弋阳县地属汝南郡地舆志云高齐徙弋阳郡又为新蔡郡改平舆县为南弋阳县武平元年改南弋阳县为定城县按十三州志云定城置在古黄子国南十二里武徳三年弦贞观元年弦州以定城县属光州 淮水北去县六十七里 黄子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为楚灭弋阳故城弋阳台并在今县西二里
  光山县北三十里旧四乡今七乡本汉西阳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于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一名弋山县淮水经县七里 浮光山周回十二里一名弋浮山在县西北八里应邵注汉书云弋山在县西北水经注云浮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黒石堪为碁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煇 白牙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七里与黄州麻城县从山顶为界出山桑堪为弓弩材 柴水源出仙居县南屈曲流一百一十里入淮北向蔡州新息县及西向仙居县界并造桥渡按水经云淮水右东壑水注之郦善长注云水出白沙山东北经柴亭西流入县去合江俗谓之柴水 雨施陂在县西八里唐永徽四年刺史裴大觉审其地迹因积流水遂广田畴灌溉膏腴一百馀顷人赖其利因名雨施陂 木兰女庙在县南二里唐武徳六年州人卢祖尚曾任弋阳太守从黄州移于此 故黄州城在县南四十里耆旧相传云古黄国别城宋昇明年置郡州带潢水因名潢州郡梁天监元年废 故西阳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书地理志云西阳县属江夏郡魏属弋阳晋太康十年封汝南王亮子羕为西阳公惠帝改封西阳郡王居此县永嘉乱后县并移置故邾城上流五里其城遂废 故茹由城在县南六十二里按地舆志云晋帝立茹由县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复立茹由县属弋阳按孝武帝以属光城郡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 伍相庙水经注弋阳郡隋开皇三年置东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庙 木陵故郡关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仙居县西北一百里旧九乡今四乡本汉⿰⾞⽝县地春秋时弦国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注云在弋阳⿰⾞⽝县东南有弦亭是汉为县今县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汉书惠帝封功臣黎来苍为⿰⾞⽝侯属江夏郡宋书州郡志云分⿰⾞⽝县立乐安县以乐安山为名唐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 南仙居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中有石室仙人所居 北仙居山在县压山东元名乐安山唐天宝中敕改为仙居山县取仙居为名 杏山在县东北与仙居山隔谷去县七里上有抱朴子炼丹井灶仙迹甚多遍山皆杏树谷河水在县西八里水经注云其水南出鲜金山北流合淮水俗谓之仙居水 仙堂上陂在县西南一十里梁武大同元年百姓堰谷为六陂以溉田 古⿰⾞⽝县在县北四十里汉⿰⾞⽝县惠帝封功臣黎来苍为⿰⾞⽝县侯也 仙人庙在县西南二百里在南仙居山侧无村相传晋时抱朴子曾宰乐安县人户馑厄济之以丹至今祭祀
  固始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寝县楚相孙叔敖子所封之邑在淮北故此邑迄今有叔敖祠甚灵异续汉书志改为固始齐梁俱属豫州北齐置建州至梁末寻废州又为新蔡县郡领固始一县也后周又为浍州以水名郡隋废州县额复隶弋阳焉皇朝并殷城县入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安阳山在县东六十里山顶与霍县分界 大灌水在县西四十里源出雾露山西南合决水水经云灌水源出庐江金兰县褚先生论神龟出于江灌水间加林之中谓此水也俗音讹或为浍水又有小浍水 滭水在县西五十里源出光山县阴山北流入当县水经云滭水入弋阳南岳山北流历阴山关北注于淮俗谓之白露水 决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霍山县版石山流入县界汉书云决水出庐州雩娄县南大别山北入安封县又经蓼古城与灌水入淮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 楚相祠在县西北七十里期思城西五步太康地理志云孙叔敖本期思城人为楚令尹图经云祠庙隳坏托梦于固始县令段光复立祠庭 期思城在西北七十里期思楚之下邑左传楚王田于孟诸以期思公复为右司马杜预曰复遂楚期思邑公今弋阳期思县也汉期思县理蒋乡属汝南高祖英布大夫贲赫告反封为期思侯魏晋属弋阳齐志属西阳续汉书志有蒋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周公之𦙍杜预曰蒋在弋阳期思县自梁已来废丁兰木母冡在县北丁村六十里 大苏山在县东
  四十里陶弘景山图云霍山及牛山出药草其山东南角有伏石似牛复与霍山相接山中出石斛入贡 废殷城县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大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书州郡志云侨立苞信县于此后成实土按梁以项城县为殷城以镇流人是也隋文帝以豫州苞信重名改为殷城县取古殷城为名至炀帝又立义州于此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今并入固始县 雾露山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山顶与麻城分界图经云山在雩娄之境语讹呼为雾露 恽全汤在县南山中去县四十五里东流二里入灌水其汤绿色三月中虺毒不可入 金浆涧水源出大苏山六十八里入县北灌水本名冷水唐乾封三年司马陈顺徳巡县以此水白如浆改为金浆涧水 浍水在县西五里 定城关在县西四十里高齐以南迫陈境因置关隋废 仙井山在县西五十里传云昔有仙人隐于此有石泉井数区 木贼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出木贼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六
  滁州
  滁州永阳郡今理清流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左氏传曰楚子囊师扵棠今江都六合县是也秦并楚置三十六郡此为九江郡地二汉因之不改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因之梁大同二年割北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居桑根山之西今州西南八十里全椒县界南谯故城是也梁末丧乱地没高齐至天宝三年徙南谯州于新昌郡今之州城是也又改北谯州为临滁郡南谯州领新昌临滁高塘三郡隋开皇九年废新昌郡改南谯州为滁州因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其地并入江都为清流县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顺因置滁州又以扬州之全椒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永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滁州
  元领县三
  清流 全椒 永阳
  州境
  东西二百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八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五百六十里东至扬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和州二百里 西至濠州二百六十里 北至庐州慎县界一百六
  十二里 西至          东南至和州乌江县一百六十一里 西南至庐州慎县界一百六十二里 西北至濠州二百二十六里东北至盱眙县二百四十四里
  
  唐开元户二万一百皇朝户主一万八百三十八客九千八百三十四
  风俗
  与扬州同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赀布旧贡
  清流县旧二十一乡今八乡本汉全椒县地属九江郡梁为顿丘县隋初改为新昌县又改为清流县因清流水为名 清流关山在县西二十二里多野生牡丹清流水西南自全椒县界流入 琅琊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琊王避地此山因名之滁河在县东三里源自庐州慎县来东南流入六合至瓜步入大江 铜官山在县北三里
  全椒县南一十里旧十三乡今五乡战国时为楚地本汉旧县属九江郡后汉世祖封马成为全椒侯晋改为南谯县梁为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后周复曰北谯隋初为滁县梁大业初又为全椒隶江都唐因隋制不改武徳二年始属滁州郡国志云后汉彭城刘平为令虎自全椒县渡江 丁姑祠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人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每使役皆有程限或违顷刻必加鞭笞不可堪处以九月七日自经而死遂有灵响闻于人间乃发言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工作不已使避九月七日今江南皆呼为丁姑假九月七日咸以为九月七日也吴平后其女幽魂思乡欲归永平中九月七日见形着缥衣戴青盖婢从其后至牛渚津求渡有两男子共捕鱼乃谓姑云与我为妇即当相渡姑骂之须臾有老翁乘船又至从求渡翁遂渡之至南岸姑曰吾是鬼神恩报厚徳翁还必有所获翁至西岸见两男覆水中有鱼数千头风飘上岸翁取鱼归俗以姑有灵遂立祠焉 九鬭山在县北九十四里一谓阴陵山江表传云项羽败东走乌江取此山过汉遣灌婴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九鬭山今山上石犹有磨刀砺镞之迹尚存 滁水在县南一十六里其源出于庐州慎县东流经滁扬二州入于江铜井山在县西七十里上有井 阜陵故城在县西南
  八十里汉县废城 颉羮侯墓在县城南古老相传今无碑石矣
  永阳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十三乡今七乡本汉全椒县地唐景龙三年析置取县北永阳山为名 八石山在县西南十三里故老相传云有八仙人至夀春寻淮南王于此山经过各踞一石坐故号八石山 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岭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入扬州六合县 废顿丘城在县东一里地理志云宋明帝割秦郡顿丘以立新昌即此处也
  濠州
  濠州锺离郡今理锺离县禹贡扬州之域史记云昔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即郡西涂山是也按帝王纪云扬州之城当涂县有禹涂山即此地春秋时有锺离子国世本云嬴姓徐之别号也左传成公十五年叔孙侨如会具于锺离杜预注云属楚邑淮南县也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彊吴人踵楚遂灭巢及锺离而还史记楚平王时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锺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怨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晋立锺离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于此后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刺史镇锺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十万来宼锺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以州东郡阳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平会高祖遣曹景宗韦叡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杨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后入高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改为濠州以界内山名郡大业二年又改为锺离郡唐武徳三年杜伏威降改为濠州又改临濠为定远县化名为昭义县领锺离涂山定远招义四县武徳四年省涂山入锺离天宝元年改为锺离郡乾元元年复为濠州本属淮南与夀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观元年窦参为相于是越淮割地隶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达封死子惜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朝廷㡬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至也自贞元以后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守中间误去水元和三年字又加水
  元领县三 今二
  锺离 定远
  一县割出
  招义入四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七十里 西北取虹县路至长安二千三百七
  十里 西南至         东至楚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虹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 西南至夀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渡淮取蕲州路至徐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盱眙县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五十二皇朝户主七千四百四十七客一万八千六十四
  风俗
  扬州之域婚娶丧礼与诸夏不异率性真直贱商务农其食秔稻其衣絁布地带淮河皆通舟楫货迁者米麦柴炭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锺乳 云母 官絁  绢  绵
  锺离县旧十四乡今四乡汉旧县属九江郡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县流人在锺离者多因置燕县南齐复为锺离县今县东四里有古锺离城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锺离是也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之地 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春秋左氏传鲁诸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云在夀春县东北应劭注汉地理志云禹所娶涂山有禹墟太康地志云涂山古当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又有禹村盖禹会诸侯之地又帝王纪曰禹会诸侯于涂山在禹贡扬州之域今九江当涂县有禹娶之地今邑界有当涂故县存即汉旧县后废 莫耶山长老传云古者于此铸莫耶剑因以名山史记贾谊吊屈原篇云莫耶为钝注云屈原吴大夫也王僧䖍吴郡地理志云吴人造剑阳曰干将阴曰莫耶莫耶者干将之妻名也又淮南记云濠水合流千金塘流出县西莫耶山是也 云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东南四十里按神仙传云云母彭祖所服食人共传采于此山今或有道者采取不已 白沙山在州东八十里其山遍是白沙 曹山在州南六十里古老相传昔魏太祖东征驻兵停此岭因名曹山 石膏山在州西南七十里其山多出石膏今采取无时 洛水自定远县西白望堆入界与夀春县洛水中流分界屈曲百八十里流至北部新城村南一十五里入淮按魏中山王元英大将军杨大眼军败脱身走至洛口是也又梁天监四年后兴兵伐魏舟师十万以临川王宏为大都督沿江入淮军次洛口涧是也 濠塘山在县南六十里有濠水出焉古老所传山泉灌濠成塘故以为名山穴出锺乳并有蝙蝠白色于穴中倒悬微带紫色居人或九月以后三月以前采取服之颇益夀 观鱼台在县西南七里庄子游于濠梁水见鯈鱼出游从容庄子曰是鱼乐乎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按惠庄观鱼即此台也杏山在州南六十里按神仙传董奉吴时居此山为人
  治病唯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后服杏金丹得仙临淮山在州东九十五里俯临长淮山下有穴去水
  一丈淮水泛滥其穴即上高水减其穴还低下有似山浮亦号浮山 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流至州屈曲绕城东北流入淮 西濠水出县西南莫耶山北入淮西南自夀州界流入 南华真人塜在今州东二里相传是庄周之墓在今开元寺讲堂后 古锺离城在州东六里四面有濠左传昭公四年楚箴尹宜旧城锺离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至后汉光武以为侯国晋太康二年改为县后为郡今废城存 禹头城在县西一百一十七里按晋太元二年谢玄为兖州刺史以为马头城至义熙元年立为马头郡縁山形为名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其界即当涂山国之旧地元属豫州宋属徐州齐因之梁大通元年刺史刘公茂移居新城从兹遂废 古当涂山城在州西一百一十七里汉为县属九江郡武帝封魏不害为当涂侯王莽改曰山聚后汉还为当涂县安帝永初四年封成孝王冗为当涂侯是此地按地舆志三国时荒废按晋书太康九年复立属淮南郡太康地理志云其山在夀春东北今验无差地舆志云即夏禹所娶涂山氏之国也 废小东城在州东北三里按宋书大始二年筑以镇濠口此城至小初本无号后俗见在锺离东北缘此号小东城北齐天宝元年以为锺离郡大建五年废城无堑空馀其地今在濠口见为城隍庙 废荆山堰在州西一百二十二里按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夀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武帝遂发徐扬人卒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䕶堰作役人㡬二十万于锺离南起浮山堰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兆目 -- 脊于中流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之间多有蛟龙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釡锅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召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八至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丈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邑居坟墓了然皆在其下其夀阳戍因移置八公山夹淮数百里皆为水之所淹或谓询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既而昏雾下降而堰溃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数诡状不可胜名今号其处为荆山堰今涡水东岸是也 彭祖庙在子城上东北角有堂 涂山神庙在州西九十六里涂山顶惟有一堂雕木为神按地舆志云涂山有神庙前盘中夹污邪容水每干涸若祭祀者至其水辄随出随入多少给用祭祀还则无定远县南一百里旧十乡今九乡本汉东城县地汉书淮南王传汉文帝封淮南厉王长子良为东城侯属九江郡也王莽改曰武城按梁天监三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大业十一年贼师孟让烧劫县废唐武徳二年还于废广安郡置定远县天宝四年移于今治 马立城续汉书云当涂有马丘聚即徐凤反于此 古曲阳城在县西北九十五里秦时为曲阳县王莽割入阴陵县汉书地理志云曲阳王莽改为延年亭应邵注曲阳在淮之曲阳 故阴陵城在县西六十里汉为县属淮南郡汉书项藉传云羽败于垓下溃围而走骑将灌英追羽至淮过阴陵迷失道即此处王莽改为阳陵又郡国志云阴陵在莫耶山南废定远城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古老相传云梁魏交
  并之日魏筑为垒在芟甫塘下流水出夹城西注盖即缘塘立名未详指实按梁典普通七年九月一日胡龙牙虏芟甫城生擒五千人是也 废东城汉县故城项羽自阴陵至此又南走乌江亭杨喜等斩羽于此在县东南梁亦置临濠即于此在县东 废闾城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故老相传云后魏大武南征时筑梁普通三年于中置西沛郡 废漆园在县东三十里其地东西南北约方三百步唐天宝年中尚有漆树一二十株野火燔烧其树在古县村西一百步即楚国庄周为吏之处今为垅亩 鹊甫亭按水经注载淮水又西北流经鹊甫亭南是也 漆园观在县东北一百三十步唐弘道二年敕置取漆园为名 晋献公塜在县东八十里高十丈古老相传云晋献公塜东去骊姫塜一千步今图经云晋献公塜一双是也 虞姬塜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项羽庙在县西六十里古老相传云项羽既败迷于此地后立庙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九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七
  夀州
  夀州夀春郡旧理夀春县今理下蔡县禹贡扬州之域秦并天下为九江郡汉为淮南国刘安反除国复为九江郡汉魏以后为扬州刺史理所东晋豫州又镇于此自东晋以后常为南北两朝疆场彼废此立改变无恒各逐便宜不常厥所晋太和中袁真据夀阳叛伏䧟著正淮论曰淮南者三代扬州之分也当春秋时吴楚陈蔡之与也战国之末楚全有之而考烈王都焉号曰郢都城即烈王所筑西南小城即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秦并天下建立郡县是为九江刘项之际号曰东楚爰自战国至晋之中兴六百馀年保淮南者九姓称兵者十一人皆亡不旋踵祸溢于世而终莫戒焉彼夀阳者南引终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馆六之贡利尽蛮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山湖薮泽之隈水旱之所不害土产草滋之实荒年之所取给其俗尚气力而多勇悍其人习战争而贵诈伪豪右并兼之门十室而七藏甲挟剑之家比屋而发然而仁义之化不渐刑法之令不及所以屡多亡国也按夀阳自晋至宋并属南朝或为扬州或为豫州至齐末没于胡人梁普通七年重克之太清九年后魏河南道大行台侯景率十三州来降魏将慕容绍宗追破景于夀阳梁以景为大都督豫州刺史仍镇夀阳二年景作乱举兵向建业景中军都督复以夀阳改为豫州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夀州其城临肥水北有八公山山北即灌水自东晋至今皆为要害之地隋为淮南郡唐武徳二年杜伏威归国改为夀州七年置都督督夀廖二州领夀春安封霍邱三县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又以废霍州之霍山县来属天宝九年改为寿春郡又置霍山县乾元元年复为寿州后唐天成三年为顺化郡军节度周显徳三年平淮南降为防御州旧理寿春县仍移州于颍州之下蔡县为理所皇朝因之升为忠正军节度
  元领县六
  下蔡颍州割到 寿春 安丰 霍邱 六安 一县废
  霍县并入六安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兴元府二百四十四里 南沿江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南至利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三百四十七里 北至鳯州三百五十六里 东南至兴元府二百八十七里 西南至武州覆津县界二百五里 西北至成州二百五里 东北至鳯州河池县界一百六十里
  
  唐开元户二万七百七十六皇朝户主六千九百九十七客三万六千五百六十
  风俗
  淮南之地人多躁急慓悍勇敢轻进斯地之使然也
  姓氏
  阙

  人物
  胡威字伯武淮南寿春人父质晋武帝问威卿孰与父清对曰臣父清畏人知臣清畏人不知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给事孙䇿为右䕶军权尝入其堂内钦母踈帐缥被妻妾布裙权叹其在贵守约土产
  丝布 石斛贡 茜草 絁 绵 麻布
  下蔡县旧十五乡今三乡古之蔡国吴州来之邑左传谓蔡成公自上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是也汉以为县属沛郡梁大同中于峡石山筑城以拒东魏即今县城也唐武徳四年改为淮州寻复下蔡之额属颕州周朝平淮南移夀州于此 峡石山淮水两岸相对淮经中过山上立二城以防津要上有石中有马迹十馀云是淮南王升仙之所 下蔡故城水经云淮水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𣸣是也故曰下蔡有二处
  夀春县南二十五里元十三乡本楚县也战国时属楚史记云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㧞郢楚襄王兵散东北保于陈城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夀春命曰郢寻为秦所灭以夀春为县属九江郡东晋以郑皇后讳改为夀阳隋复之 欢乐井隋图经云本名义也三伏之日炎暑赫曦男女往来气自短急望见义井则喜而行未至而忧既至而乐故号欢乐井焉 䕶里吴志云权使孙绀大发卒屯䕶即此也 棘门史记云李园伏死士使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于棘门之外遂使吏尽灭春申之家注云棘门夀春城门也 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在县北四里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馀药在器鸡犬䑛之皆仙其处石皆陷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 黄建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徐灵宝云黄歇所游之处今山犹有闾舍之迹 青冈高一百步在县西一十三里按晋书云谢玄败苻坚于青冈死者如麻即此冈也 淮水按水经云淮水经夀县西北肥水从县西北入于淮谓之肥水淮水又北经下蔡县故县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坟 肥水东南自安丰县界流入经县北二里又西入于淮晋孝武帝大业元年苻坚攻晋军至夀阳晋谢玄谢石拒之置阵肥水之上坚大败而遁 诸葛诞城在县东一里魏甘露二年诞攻扬州刺史乐𬘭杀之乃与文钦叛保据此城大将军司马文王讨平之初议者多欲急攻之大将军以为城固而众攻之力屈若有外冦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使同受戮也吾当以全䇿縻之可坐而制也诞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灭六军按甲深沟而诞自困竟不攻而克 石城在县北四里梁普通中作荆山堰遏淮水以灌夀春魏扬州刺史李宪惧水入城于肥陵山南筑城以防水 吴明彻堰在州西北三里彻为陈将攻齐作此堰引葛陂水以灌夀春 咄泉在县东北十里净界寺北一百步其泉与地平一无波浪若人至其傍大叫即大涌小叫即小涌若咄之涌弥甚因名咄泉按夀阳记云一名玄女泉也 牛麓按古今塜墓记廉颇葬肥陵牛麓原掘泉三丈有一人衣服非常乃云我是肥陵山神葬地当吾直道更宜移之不尔害汝掌事者惧而移之谓之三锹坑 废西夀春县在县西四十里夀春记云秦始皇二十三年置北临淮水西夀春中有楚王祭坛注水经云淮水经仓陵北又东北流经夀春故城西即是也 废崇义县在县东南三里按宋略云太初元年迁金墉人于夀阳号为崇义县 废西曲阳县城在县东北八十三里南临洛水按汉书地理志云秦置九江郡有曲阳县应诏日在淮曲之阳晋大康地里志东海复有曲阳故此为西曲阳县 废北谯县在县东六十三里按舆地志云宋明帝于淮南立梁郡领北谯县于故曲阳地北谯蒙城二县属焉 废蒙城县在县南二百里按宋书志睢阳县置南梁郡领睢阳县蒙城虞榖熟陈义宁新汲崇义宁陵等县自晋永嘉过江温峤立淮北之县用牧流人至隋末废 故夀春县在县西一里县前有时苗饮犊池按舆地志云梁武克夀春置豫州立梁南梁西汝阴武安四郡于城中置淮南州城也
  安丰县南八十里旧二十三乡今一十九乡春秋时六国地昔皋繇所封兼葬此地汉为县属六安国续汉书郡国志属庐江郡梁置陈留安丰二郡于此隋罢郡县属扬州改颕夀州 芍陂在县东一百步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又舆地志崔实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即此故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建起之境内封给齐梁之代多屯田于此又按芍陂上承捭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曰豪水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田万顷今陂上有令尹祠甚严 灌水按水经注云灌水经蓼县禇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此江之间即此也 九井按郭璞山海经云夀春有九井相连若汲一井九井皆动俗人以为灵异不敢汲动或时隐见不常厥所俗传云老子弟张𫝊所凿也今县界故张𫝊村见此井 楚相孙叔敖庙在县东北二里崔实云楚孙叔敖作期思陂以功冠历代遂于坛上立庙 废陈留郡在县东北五里领浚仪小黄雍邱三县废置在下说废安城府在县南四里隋开皇十六年于白雀驿置
  以近城故名焉 废浚仪县在县东北二百五十步为陂塘下 废雍邱县在县南六十里 废小黄县在县西北三十里已上一郡三县晋义熙十二年刘义奏置其陈留郡浚仪雍邱两县隋开皇三年废小黄县唐武徳七年废 废小肥陵县在县东六十里唐武徳七年废 废小史埭在县东五十二里此埭上原号施水又曰支津魏志武帝东征孙权从东漕口至江际各为栅栅口遣小史何文宪开因以为名 故安六城汉为六安国本云六堰姓咎繇之后所封在南 蓼城左传楚公子燮灭蓼注云蓼国今安丰蓼县 鸖父亭郡国志云安丰南有鹤父亭
  霍邱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旧十四乡今十乡古春秋蓼国在汉为松滋县故城在县东十五里今县本是梁所置霍邱戍天监四年使将军吕侩玺北伐克取霍邱城是也隋开皇中改为县唐武徳元年于县置蓼州管松滋霍邱二县九年废蓼州及松滋县霍邱入夀州 安阳山在县西九十里西属固始县东属霍邱县汉书地理志云安丰西南有大别山又有阳泉县今验古迹阳泉县在山西北安丰县在山东北各取县之一字为名九仙山在县南一百八十里上有九臼旧有九仙人
  在此山中𢷬药因名 望道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古老云山形峭峻遥望似近去即难到俗呼为望到山今语讹呼为望道山 临水山在县西北九十三里西临决水即古蓼邑故名临水山在县西北山之东有古城地理志所谓阳泉县也 丰水在县西南十里源出穷谷本名穷水出六安国安丰县穷谷又左传云楚救潜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谷今俗号丰水 决水在县南二百五十里说文云行流従水声庐江有决水出大别山又苏林解地理志云雩娄县有决水北至蓼入淮今据在雩娄县城南屈曲至光州固始县入淮今呼史水即为讹谬也 废安丰州在县南四十里射鹄村东魏天平二年两魏初分此地入梁大同元年徙旧安丰郡于此置州至太清二年侯景破梁为中军大都督王贵显以夀春降魏此州又入东魏北齐天保七年废州为县遂以无期村置安丰县入楚州隋开皇三年移就芍陂下此州遂废 古安丰州在县西南一十三里北临淮盖春秋时蓼国杜预注云蓼国今安丰蓼县所言安丰即此城是也汉书地理志云秦时于夀春置九江郡此县属焉又汉书高帝元年属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属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属六安国王莽改曰美丰晋迁江左祖约为豫州刺史退还夀春领此县梁天监元年移此县于霍邱戍城东北置安丰至大同元年又改为安丰州此城遂废 废霍邱县按后汉朱汤九江夀春记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黄帝时霍邱城楚庄五年废为戍 废雩娄城按九江夀春记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娄城尧之楼子城也 废铜城于九州夀春记云金明城一百三十里有城州铜邑 废安丰县在县东南三十八里后魏武定七年属魏至北齐天保七年废为县后射鹄村移来此开皇三年又移就芍陂塘寻废 废松滋县在县东一十五里按古今地名记云松滋县一名祝松县古鸠兹地也汉书地理志云庐江郡有松滋县王莽改曰诵善汉书云高后四年封徐厉为祝兹侯东魏及周属安丰州开皇三年废 废雩娄县在县西南八十里按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杜预注云雩娄今属安封郡也其后楚强遂为楚邑汉书地理志庐江雩娄县汉时为侯国 废期思县在县一百八十里梁书天监四年于期思城置期思州陈置边城郡隋开皇三年郡废为期思县属霍州大业十三年狂贼方献伯攻破县因此遂废按汉书地理志云豫州有期思县山海经云淮在期思城郭璞注云期思县属光州今此城盖移弋阳期思之名于此置 废决口县在县西一百五十五里梁普通七年于古城内立决口县大通三年改为临水县水经云县西蓼邑即皋陶之封邑也其县即古阳泉县泉从县西南北流入决城古泉水之阳故名阳泉今水东见有古城 废义城在县北四十里地理志云宋高祖立亦名三固县后废县立戍
  六安县南一百一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春秋时楚之灊县地也在汉为盛唐县属庐江郡武帝元封元年南巡狩登灊天柱簿枞杨作盛唐之歌县西二十五里有盛唐山因为名隋改为霍山县唐开元二十七年改为盛唐从旧名也梁改为灊山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中改为来化县后复旧皇朝天宝四年改为六安县仍并霍山县入焉 渒水枕县西门外三十步源出多智山堕星河经县北六百五十里入安丰界 皋陶塜在县北十五里按图经云今置县处则古之六县也夏水纪皋陶卒封其后于英六注云皋陶塜在庐江县则英布是其裔今县北十三里有二古城一为六合城一为白莎城上有皋陶庙东五里有皋陶塜左传文公五年楚人灭六与蓼城臧文仲闻而叹曰哀哉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注云蓼与六皆皋陶之后霍邱县为蓼邑也 废霍山县去县五十里汉灊县也春秋楚之潜邑史记云吴王阊阖四年伐楚取灊后复属楚汉为灊县属庐江郡梁天监四年于灊县改置霍州兼别置城隋初州废即为县城也隋末废之并入盛唐天宝中又自盛唐割地以置焉开宝四年废入六安县 霍山其一名曰衡山一名天柱山在县五里尔雅霍山为南岳注云即天柱也汉武帝以衡南辽远纎晦封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今其土俗皆呼为南岳太山黄庭内景玉经曰霍山下有洞房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有西北东南二门其中有五香芝飞华金缾之宝神蟾灵瓜食之者长年隋开皇九年以江南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也 岳庙搜神记云霍岳庙中有大鐡镬受三十石至祭祀时水辄自满事毕即空 三公山高五里在县南七十五里按山海经云霍山之道曰三公其山多毒蛇上有三石相去各数步一高五尺一高四尺一高三尺 大别山在新县西南三百七十里尚书有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苏村 五岘山在新县东三百一十里山有五岘 九公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有九石柱似人形人号曰九公山 废霍州城梁天监二年置州大象元年废州存县 废边城郡在新县西一百九十八里晋时为州宋时为县又为州今废 废开化县在新县西四十里按后汉书边城有开化县大业十三年武徳四年安抚使王洪让置贞观中废 潜城县在县西六十五里武徳五年废取古潜城为名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
  宋 乐史 𢰅
  淮南道八
  泰州
  泰州理海陵县本扬州海陵县伪吴乾贞年中立为制置院伪唐昇元元年升为泰州仍折海陵南五乡为泰兴县割楚州之盐城县改招远场为县至保大十年又改如皋场为县并立泰州
  元领县五
  海陵 兴化 泰兴 如皋
  一县割出
  盐城还楚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未有至东西京及长安里数 东至通州三百里 西至扬州广陵界二十里 南至大江七十五里 北至楚州界四百里 东南至如皋赤岸乡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高邮州县城村界一百里东北至盐城县丁溪界二百里
  
  旧户载扬州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一百八十八客二万二百八十三
  风俗
  同扬州
  土产
  盐
  海陵县旧一十八乡今八乡故楚邑汉以为县属临淮郡晋立为海陵郡唐武徳三年改为吴州置吴陵县七年州废复为海陵县隶扬州伪唐昇元元年于此置泰州 海在县东二百二十里南接江口北接楚州盐城县界地 胡逗州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海北三十五里土多流人煮盐为业梁大清六年侯景败将北赴此州为王僧辨军人所获 海陵仓即汉吴王濞之仓也枚乘上书曰转粟西乡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谓海渚之陵因以为仓今海陵县官置盐监一岁煮盐六十万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两监所出次焉计天下每岁所收盐利当租赋二分之一 孤山在县东南二百十里段昇之南兖州记云孤山有神祠侧悉生大竹可以为涔田焉伐之者必祀此神言其所求之数无敢加焉 白土埭顾野王舆地志云史宗所居即蓬莱山寄书者 麋𤲬博物志云海陵县多麋千万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𤲬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 露筋驿江徳藻聘此道记云江淮间有露筋驿今有祠存一名鹿筋驿云昔有孝女为蚊蚋所食惟存筋骸而已 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长老云帷天目山最高大
  兴化县北一百五十三里本海陵县地属淮南伪吴武义年中折为招远场寻改为兴化县属扬州伪唐昇元元年改隶泰州 千人湖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故老传云隋末有千馀人避难于此得见太平因号千人湖现有八湖在邑界
  泰兴县南四十五里今五乡本海陵县济南镇地伪唐昇元三年折海陵县之南界五乡为泰兴县属泰州孤山连邑界
  如皋县去州一百四十里三乡唐太和五年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场属扬州伪唐保大十年升为县 如皋港在县西一百五十步港侧有如皋村县因此为名磨河山在县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
  通州
  通州今理静海县自唐以前地理与泰州同南唐李氏于海陵县之东境置静海制置院周显徳中世宗克淮南升为军后以为通州皇朝天圣元年改为崇州明道二年复故
  领县二
  静海 海门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约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约二千四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约二千五百里 东至大海八十里 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振山及大江一十五里 北至泰州如皋县界清水港五十里 东南至海州下口海门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蒲堰南清水港如皋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石港场东大海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海陵堕港南海中流六十里
  
  皇朝户主八千八十七客二千七百
  风俗
  与扬州同
  土产
  盐 丝 贡干鲻鱼 鳇鱼醤 虾米
  静海县三乡随州置管盐场八古横江在州北元是海天祐年中沙涨今有小江东出大海 浪山 军山塔山 隔山 马鞍山 刀刃山 以上并在江海之际 海门县东南隔海水二百馀里六乡本东州镇因州升为海门县
  海陵监
  海陵监煮盐之务也唐开元元年置海陵县伪唐于海陵县置泰州以辖其监皇朝开宝七年移监于如皋县置从盐场之便近也
  监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一十里
  四至
  东至随州静海县界海岸 西至泰州兴化县界南至泰兴县界并江岸 北至楚州盐城界
  
  皇朝管煎盐亭户七百一十八丁一千二百二十管盐场八
  南四场 北四场
  刺土成盐法
  凡取卤煮盐以雨晴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牛牵扶刺乃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车聚所刺土于中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已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子执芦箕名之黄头欿水灌浇盖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取石连十枚尝其厚薄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三帘已下浮者则卤未堪却须剰开而别聚溜卤可用者始贮于卤漕载入灶屋别役人丁驾高车破皮为窄连络头皮绳挂着牛犊铁权钩搭于草场取采芦柴芿草之属旋以石灰封盘角散皂角于盘内起火煮卤一溜之卤分三盘至五盘每盘成盐三石至五石既成人户疾著水履上盘冒热收取稍迟则不及收讫接续添卤一昼夜可成五盘住火而别户继之上溜已浇者摊开刺取如前法若久不爬溜之地必锄去蒿草益人牛自新耕犂然后刺取大约刺土至成盐不过四五日但近海亭场及晴雨得所或风色仍便则所收益多盖久晴则地燥频雨则卤薄亭民不避盛寒隆暑専其生业故也然而收溜成盐故不恒其所也
  盐课
  亭户每丁元额一年煎正盐三千五石每平盐一石秤重五十斤以平盐三十折正盐一石所盐亭户一千二百二十五丁每岁煎正盐四万二千七百担展收平盐一十二万八千一百担而额外煎炼纳官牛船价并盐食支装别收出利每年恒及二十万已上石
  利丰监
  利丰监古之煎盐之所也国朝升为监在通州城内南三里管八场
  四至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泰州界陈堕港四十五里 南至大江口一十里 北至通州三里管八场
  西亭 利丰 永兴 丰利
  石港 利口 金沙 馀庆
  
  管亭户一千三百四十二计一千六百九十四丁每丁岁煎盐九十担岁收一十五万八百五石
  高邮军
  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四年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里 东至泰州兴化县九十五里 西至天长军一百一十里 南至扬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楚州宝应县一百一十五里 东至泰州海陵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扬州江都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楚州盐城县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旴眙县二百五十里
  
  旧户载扬州籍皇朝户主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八客九千一百二十七
  风俗
  同扬州
  土产
  进凫茈粉 小香米 荷包白鱼鲊
  高邮县旧二十四乡今一十九乡本汉旧县是秦之高邮亭因以立名三国时𮎰废晋太康中复立隋大业中移于樊梁镇永徽二年复旧所 土山在县西南按南兖州记云高邮界有土山山上有土井石臼山下人时见人著朱高冠徘徊井侧或云古列仙之宅焉图经云神居山 运河在县郭下通邵伯堰入扬州 樊梁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天长军石梁河下入县界 玉女井在郭下望仙桥下东齐道人刺道充与一女居井旁炼丹与女同日上升
  天长军
  天长军理天长县本古之千秋县唐元宗开元中以诞辰为千秋节遂改县为天长县晋天福中江南伪命改为建武军周显徳四年平定江淮改为雄州国朝既克江南降雄州为天长军领县事
  军境
  东西九十五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陆路一千三百里水路屈曲二千馀 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四十里 东至扬州江都县一百里 西至泗州旴眙县一百四十里 南至扬州六合县八十里 北至楚州宝应县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建安军九十八里 西南至扬州六合县一百里 东北至高邮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泗州旴眙县一百二十里
  
  旧户载扬州籍皇朝户主七千一百四十八客七千六百三十三
  风俗
  同扬州
  土产
  石梁溪鱼为上物旧贡
  天长县旧十九乡今十八乡本汉广陵县地唐开元二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为天长县梁会于石梁置泾州后废 道人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九头山在城南三十五里山有九邱 石梁溪源出
  滁州界山涧中东流与木瓜河同合 木瓜河出六合县山涧中 万岁湖在城西二里方圆三十里
  建安军
  建安军本扬州白沙镇地伪吴顺义二年改为迎鸾镇是扬州大江入京口之岸皇朝建隆三年升为建安军雍熙三年仍割扬州之永镇县以属焉
  军境
  东西一百一十九里 南北四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至扬州六十里 西至扬州六合县八十里 东至大江一里 北至天长军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永贞县宁镇江口六十五里 东北至高邮军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二百五十里
  
  皇朝户主二千五十五客七千八百
  人物 风俗 土产 并同扬州
  永镇县西北五十五里旧十六乡今十乡本汉江都县地旧扬子镇城唐高宗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广陵监丹阳监并置在县郭每岁盐铁使铸钱一万一千馀贯李昇伪命改为永贞县 杨太祖坟在邑界即唐末杨行密据江淮称伪吴者 铜山 小铜山并在县西北八十里 蜀江在县西北淮字河北与江都县分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
  宋 乐史 𢰅
  淮南道九
  黄州
  黄州齐东郡今理黄冈县春秋弦子奔黄即齐之与国也又为鲁附庸邾国之地今郡东南一百三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有古邾城是也即史记谓昔颛顼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子别为曺姓历代不绝至武王伐纣之后因封其裔子挟于邾为诸侯即此城也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并天下置郡此即南郡之地也汉为江夏郡西陵县地三国时初属魏至吴赤乌三年使陆逊攻邾城常以三万兵守之是此地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乂分为齐安郡即齐大保六年于旧城西南面别筑小城置衡州领西安一郡陈武帝复废衡州后周又置之至隋开皇三年罢衡州以齐安郡为黄州炀(“旦”改为“𠀇”)帝初废州又为永安郡唐武徳三年复为黄州置总管府黄蕲亭南司四州黄州领黄冈木兰蔴城黄陂四县其年省木兰县分黄冈置堡城县分蔴城置阳城县仍于废城置亭州于黄陂县置南司州十年废南司州及亭州县并属黄州仍省堡城入黄冈贞观元年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黄州中和五年移于旧邾城南与武昌对岸
  元领县三
  黄冈 蔴城 黄陂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五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北至长安旧路一千八百八十里取隋州路一千九百里 东至蕲州一百五十二里 南至鄂州武昌县隔大江对岸 北至兖州七百里 东南至蕲州蕲水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鄂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安州五百五十里 东北至光州固始县五百七十七里
  
  唐开元户一万一千五百一十二皇朝户主七千三百四十二客三千六百九十
  风俗
  与蕲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连翘 松萝 白纻布 赀布见贡
  黄冈县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本汉西陵县地属江夏郡齐曰南安县地北齐置巴州后周又为弋州皆此邑隋于此立郡理南唐中和五年随移就大江边 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 永安城即楚相黄歇所都隋改为黄州为永安郡取此为名今有永安乡在县西北约六十里 峥嵘州即刘毅破桓玄于此州在大江中与此山相近 旧州城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 旧州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二里水流至团风大江口 白沙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蔴城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蔴城县唐元和三年三月并入黄冈县后复置之山源出茶 木陵山山上有城在县东南一十里 岐亭河在县西北八十里唐武徳三年于县置亭州取此为名 三角山在县西北一百里 龟鹤山甑山 白额龙潭皆在县境
  黄陂县西北一百八十四里旧八乡今五乡本汉西陵县北齐武帝置司南州后周置黄州大象元年开柘淮于古黄州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属齐安郡 武湖在县南二十里宋谢晦为檀道济所攻败走被武湖戍主执送建邺即此地是也 松湖郡国志云昔陂有乔松故谓之松湖 大阔关在县东南一百九十里鸦翅山 鲁友山 木兰山皆在县境
  汉阳军
  汉阳军一本故沔州也春秋时郧国地左氏传曰郧人军于蒲骚杜预注云郧国在江夏郡云杜县东南楚灭之按郧国今安州城是也战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郡即南郡地在汉为安陆县地后汉为江夏郡三国志云魏初定荆州屯沔阳县以为重镇初使文聘为江夏太守继屯沔口吴大帝累攻不克在吴亦为重镇使陆逊屯之故舆地志云曽山临江盘基数十里山下有城即吴江夏太守所理之地晋立沔阳县属江夏郡故晋书云永嘉六年王敦表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沔州盖此至宋齐梁因之后周于此置县隋大业改为沔州盖以沔水为名㝷又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之境之地唐武徳四年讨平朱粲分沔阳郡置沔州天宝初改为郡至太和二年四月鄂岳道节度使牛僧孺奏废州以其地入鄂州四年又置复废入鄂州周显徳五年平淮南与江南画江为界江南以汉阳汊川二县在大江之北故先进纳世宗以汊川隶安州以汉阳县置汉阳军仍析汉阳县地置汉川县以属焉
  领县二
  汉阳 汉川
  军境
  东西九十二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鄂州大江中流为界三里至鄂州七里 南至复州陆路八百里水路七百里 西取铜家路至复州四百六十里 东南至鄂州七里 南至安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黄州水路相兼二百二十里 北至黄州二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复州水路一百里 东北至鄂州界七里
  
  旧户隶鄂州皇朝管户主二千四百三十九客二千二百八十
  风俗同鄂州
  土产
  赀布 茨仁 䕡茄 菱仁以上物贡
  汉阳县旧六乡今四乡本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宋书州郡志云晋于临江山置屯阳县属江夏郡隋开皇十七年置汉津县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在汉水之南居嶂山之阳为名 却月城与鲁城相对以其形似却月故荆州记云河口北岸临江水有却月城魏将黄祖所守吴遣董袭之攻而擒之其城遂废 鲁山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河口北岸临江水有却月城沔阳县东有鲁山山上有胡公祠荆州图副云鲁山城内有晋征南将军胡奋碑又有南平将军董广之碑为讨鲁刻石以记事 赤壁按荆州记云临嶂山南峯谓之鸟林峯亦谓之赤壁江又图云鸟林为赤壁即吴志所谓曹公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领属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即其地也 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汊川县流入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沔口古文以为沧浪水即屈原遇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是也按韩诗外传孔子闻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知是古歌非渔父所作盖讽之 沔水郦元注水经云沔水上承沔阳县之大白湖东南流曰沔水 滠水郦元注水经云江水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沔水流于安阳县而东经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 刀环河以形湾曲象刀环
  汉川县北一百六十里六乡析汉阳县之地随军置汉川县在江之曲 故甑山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梁天监中置甑山县周大象三年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
  宋 乐史 𢰅
  淮南道十
  安州
  安州安陆县今理安郡禹贡谓至于陪尾即此地也春秋时为郧子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按郡城今在陨水之滨一名石僮故城云梦之泽在焉按汉水入三百里得陨口又入三百里得陨城即楚邑也秦并天下置此即南郡之地汉为安陆县属江夏郡历三国两晋亦然咸和中分置安陆郡故舆地志云安陆东南有新城即桓元子征石季龙所筑南临涢水即今城是也宋齐因之故宋志云孝建元年分江夏置安陆郡则郡县名之差也梁天监七年于此置南司州后废州复为安陆县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后州改为郧州及安陆郡隋文帝初郡废而州存炀帝初州废复为郡唐武徳四年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县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其年于应山县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县置环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管还应二州七年废还应二州属安州大都督府安中阳温复沔光黄□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随温沔复五州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督安随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复为安州梁为莭镇唐同光元年改为安远军节度晋天福五年以安州自为藩镇⿰纟⿱𢆶匹 -- 继有兵戍宜降为防御州以李金全叛入伪唐初平定故也天福十二年复为安远军周显徳元年又降为防御州皇朝因之为安远军节度
  元领县七 今六
  安陆 孝感 云梦 应城 应山
  汊川鄂州割到
  一县废
  吉阳
  州境
  东西三百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二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二百里取随州路一千五百九十里 东至黄州三百一十里 南至汉阳军三百一十里 西至郢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信阳军二百五十七里 西南至复州三百四十里 西北至随州一百五十一里 东北至光州四百四十三里
  
  唐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皇朝户主四千二百七十六客八千三百一十一
  风俗
  与复州同
  姓氏
  

  人物
  黄香字文彊江夏安陆人号为黄童天下无双唐郝处俊安陆州人为相谏高祖不可以国事付天后也
  土产
  青纻布 唐笋 茶
  晋刘昆为并州刺史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信致之
  安陆县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江夏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分江夏置安陆郡刘澄之宋永初山川志云安六县居郑城横山古陪尾山也尚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石岩山荆州记云安六县南十五里有石岩山下临郑水张昌作乱织竹为笼衣以五采著此山上置肉其下而集百鸟以惑其众即此山也涢水古清发水左传吴败楚于柏举従之及清发是也南流注于沔谓涢口 云梦泽在县东南阔数十里
  南接荆湖 白兆山在县南三十里 大安山在县西六十里
  孝感县东南一百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汉安六县地宋于此置孝昌县属江夏郡后魏于此置楚州后周武帝二年改为岳州及为岳州郡隋废之唐武徳四年置环州秦废州县属安州元和三年与应城二县并入云梦咸通中再置后改为孝感县皇朝天宝三年并吉阳入焉 大伍山 小伍山并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 环水在县一十五里源出应山县西鸡头山初流一百步绕山环流因名环水南流吉阳城东过下通云梦汊川县界 凤凰冈盛詧荆州记云安陆县东四十里南有凤凰冈昔有凤凰产乳其上又晋穆帝永和四年凤凰将九子栖集其上山下有黄琼宅即魏郡太守黄香墓焉 胭脂石庙在县北六十里有自昇石屋古老相传胭脂石庙未详其由废吉阳县在县北六十里本安陆县地梁于此置平
  阳县属汝南郡后魏大通十六年改汝南郡为重城郡又改平阳县为京池县保定九年于此置环州隋大业二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在吉阳山下因以为名元和三年并其地入应山县复置焉皇朝开宝二年并入孝感 九宗山刘澄之宋永初山川记吉阳县西有九宗山 东㵳水西㵳水二水皆出邑界 新市郡国志云后汉书谓王凤王常起新甫平林之兵是此 浮城郡国志云吉阳县东有蒲骚城今俗名浮城即左传谓郧人军于蒲骚即此也
  云梦县东南七十里旧六乡本汉安陆县地后魏大统十六年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因以为名属阳城郡隋罢郡以云梦属安州 江夏故城汉为郡城在今县东南是也 䢵城郡国志云春秋为䢵国尚书云云土梦作乂又有乌徒村即楚斗伯比外家处生鬭榖于莬为楚令尹子文是也 楚襄王庙在县东子城内相传祭祀焉
  应城县西南八十里五乡本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应城县后魏大统十七年改属河南郡其年又改为祁水郡隋大业二年改为应阳县唐武徳四年改为应城县复旧名也元和三年与孝昌同废并入云梦后复立州焉梁开平元年为国讳改为应阳县后唐同光元年复旧名 温泉在县西南三百二十里人静则泉清人闹则沸 五茄山在县东十三里五茄村
  应山县北一百八十里五乡本汉随县地属南阳郡梁大同二年分随县置永阳县兼立应州于此㝷废以其县属平靖郡开皇十八年改永阳县为应山县北近应山以为名 大龟山在县北六十里荆州记云义阳郡南一百三十里有石自然若龟形 石龙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上盘屈至于涧底有五色石如龙形荆州记云永阳县北五十里石龙山出石斛如金钗 鸡头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有二山远相向如鸡头欲斗之状汊川县南北一百三十里六乡汉安陆县地后魏置汊川郡唐武徳四年分汉阳县置汊川县属沔州城废属鄂州周显徳五年平淮南画江为界江南以汉阳汊川二县在大江之北故先进纳世宗因以汊川隶安州 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云楚㐮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今裴敬为碑以正其由 内方山在县九十里枕汉江尚书内方至于大别孔注云大别内方二山汉水所经乃此山也 小别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左传定公四年吴子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障自小别至于大别杜注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山形如甑土谚谓甑山 汉水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孔注泉始出山为漾水至汉中东行乃为汉水 涢水在县东十七里源自随州枣阳县大红山经云梦入县界左传定公四年吴従楚师及清发清发须水之别名 汊水在旧县南一里源出郢州长夀县磨石山东南流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界名汊水又东南流入当县 旧水在县南一百一十三里従当县洗水流于汉江左传定公五年楚子奔随将涉于成旧杜注江夏竟陵县西有旧水 废甑山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枕汉江梁天监中置甑山县周大象三年司马消难奔陈此城遂废唐武徳九年移州就甑山镇今废
  信阳军
  信阳军今理信阳县本申州也春秋时属楚即古申国之地也周宣封舅之国秦并天下为郡此即属南阳汉置平氏县今州即平氏县义阳县乡之地汉书属荆州部功臣表武帝以此都尉卫青击匈奴有功封为义阳侯即此也汉平氏县属南阳郡王莽改曰平善属荆州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地魏志文帝分南阳立业阳郡居安昌城领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平春五县故蜀志曰先主征吴退军时义阳傅彤㫁后拒战兵士已殚吴将勒令降彤骂曰吴狗何处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没晋武帝泰始元年割南阳之东鄙复置义阳郡封安平献王孚次子望为义阳王又有石城徒居仁顺即今州是也晋武帝改汉司隶校尉为司州领河南河内之地元帝迁都沦陷刘石安帝时以流入在南郡者即偏立南义阳于南郡郭下宋武帝以晋义熙中北平关洛河南底定复置司州于虎牢少帝景平初复陷百姓南出多荆豫之界文帝元嘉末立司州于汝南悬瓠寻亦废省是岁于北义阳复立司州齐因之故舆地志云义阳有三关之险谓平靖等关是也其武阳黄岘二关在安陆郡应山县界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已来尝为边镇梁天监元年改为北司州后寻祗为司州至三年为魏元英所陷后魏既得司州乃改为郢州至周武帝改郢州为申州隋开皇初改为义州大业中废州复为义阳郡唐武徳四年又立申州领义阳中山二县八年省南罗州以罗山县来属天保元年改为义阳郡乾元元年复申州皇朝开宝九年以户少降为信阳军仍并罗山锺山二县入信阳为一县
  元领县三 今一
  信阳
  二县废
  罗山 锺已上并入信阳
  军境
  东西一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七百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九百里西北至长安一千七百一十里 东至光州二百二十里 南至安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隋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唐州二百五十里
  
  唐开元戸二万一千二十皇朝户主一千二十客四百四十六
  风俗
  与安州同
  姓氏
  


  人物
  王赞义阳人
  土产
  旧贡绯葛 白纻布 花蛇 茶
  信阳县二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魏志云文帝黄初中分平氏立义阳县盖在石城今锺山县东南三十里石城是也皇朝开宝九年六月降州为军仍并罗山锺山二县入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县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 桐柏山其阳有淮渎祠 义阳山在县五十步 卓斧山上有寺下有潭在县西北五十里 董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存焉 震雷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浉水南至随州随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浉水一带三川乱流北注经贤首山西 天井水经注云义阳郡城南一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馀步 故平靖关城在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故齐志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一关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传云此山因关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关 故曺城在县东三十五里梁将曺景宗将兵侵魏所筑 废罗山县在州东一百一十里本汉□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于此开皇三年并入锺山县十六年于锺分置罗山因山以为名属申州唐武徳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皇朝并入信阳县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废锺山县在州东南八十里本汉之□县属江夏郡宋永初属义阳郡高齐于此置齐安此郡后改为万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锺山故改齐安为锺山县皇朝并入信阳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霸山七十五里山石之间波流塞涩因以为名 锺山在县西信阳县界石人谷在县西三十里谷内有石人 九塞淮南子云大汾渑厄荆阮方城殽陂井陉今疵自注居庸是谓九塞今罗山即渑之塞也 石城山山甚高峻在故县东南即吕氏春秋之九塞也此是其一晋于北山上置义阳郡今废城犹在石城山南有天井阔百步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一
  兴元府
  兴元府汉中即今理南郑县古梁州之境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周官合梁于雍今州又为雍州之域春秋战国地并属楚秦置三十六部汉中其一也汉高帝封汉王都于此后汉末张鲁据有其地因改汉中曰汉宁建安二十年魏武帝复置汉中郡仍于安阳西城置都尉治三国时刘蜀破魏将夏侯渊遂有汉中故蜀志曰先主为汉中王还成都又入于蜀至汉后主以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后闻魏将锺会埋兵关中维表请分将䕶安阳关口后主不从旋至败亡王隐晋书云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理汉中之沔阳今州八十四里沔阳故城是也历晋太康中州又移理汉中郡领郡八后李特据蜀汉中又陷为柏元王子平蜀梁州刺史复理汉中郡谯縦时又失汉中刺史寄理魏兴郡今金州也谯縦灭复理汉中之苞中县今苞城县也东晋末又移理城固至宋初领郡二十宋已后又分置秦州亦理于此或论汉中实为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曰曺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蜀巴有难汉中辄没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縦据蜀汉中皆为所有民掳接畛又为威御之镇至梁武帝大同元年使大将兰钦克梁州复移在南郑县即今郡也至萧齐明帝初登位后魏大将元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守拒百日不下后魏亦置梁州及汉中郡按梁书云天监三年刺史夏侯道迁以州叛入魏大同初复之元帝末又陷西魏也西魏又因之周奄升又改曰汉川郡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复为汉川郡唐武徳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两县置褒州三年置白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白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白云县入城固贞观三年复改唐固为城固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梁洋集壁四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为汉中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徳宗以朱泚之乱幸梁洋真元元年升为兴元府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三
  南郑 城固 褒城
  二县割出直属京师
  西县 三泉
  一县废
  金牛入褒城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四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取斜谷路二千五百三十三里取洋州骆谷路一千九百六十三里 东北至西京取骆谷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斜谷路一千七百八十九里驿路一千七百八十里 东北至长安取骆谷路六百五十二里取斜谷路九百三十三里驿路一千二百一十三里 东至洋州二百二十里南取巴岭路至集州三百里 西至集州五百里 北至太白山路至鳯翔府六百七十里 东南至洋州三百九十里 西南至利州三百九十里 西北至兴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洋州兴道县界八十六里 西北取斜谷桥阁路至鳯州三百八十里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皇朝管户主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四客六千一百七十
  风俗
  汉州土地宽平泉源清洁俗多淳谨不尚浮华姓氏
  

  人物
  张骞汉中人
  李固汉中人为太尉
  土产
  唐贡红花 胭脂 夏蒜 冬笋 糟瓜 药物今贡胭脂 蠲纸 红花
  南郑县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后魏废帝三年改为光义县移理州东光义府隋开皇初复为南郑县大业八年移南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斜谷路在府西北入斜谷路至鳯州界一百五十里有桥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险板阁二千九百九十二间 仙台山 玉女山在县南一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三门不可登山山时闻钟磬之声道家开生经云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也 玉女潭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源従褒城县南梁山下来 旱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周地图记云山上有云即雨故谚云牛头戴旱山晦家中干榖莫相贷傍有石牛十二头一云五头盖秦惠王所造以绐蜀者山下有石池水多莼菜 梁山尔雅云晋望也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州因山名 太巴岭山在县西南一百九里注水经云廉水出巴岭山北流经廉州又周地图记云此岭之南是古之巴国也黄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有石黄色远望如牛故
  曰黄牛山山下有黄牛川十道记云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 天池山上有池方二十里冬夏不竭汉王堆西广汉水侧有高阜即高帝游憩之地故汉人于此阜立祠甚灵迄今人畏莫敢人慢 武乡谷在县东北三十一里十道记云在县南即诸葛孔明受封之地 拜将坛汉高祖初为汉王欲东下拜韩信为将因筑此坛受命 街亭三国志云魏将张郃与蜀将马谡战于街亭谡违诸葛亮莭制军大败亮乃戮谡上表自贬 美农台梁州记云后汉安帝时太守恒宣每至农月亲载耒耜以登此台劝民故后号曰美农台在郡西绝栈汉书项藉立沛公为汉王张良因说沛公烧绝
  栈道示无东意终因汉中以定天下所有栈在郡东褒中古褒国都尉理在府西三十三里 文川梁州记云范柏年汉中常谒宋明帝因言及南海贪泉帝问柏年云卿乡中有此水名不柏年对曰臣汉中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足以表名帝善其对 廉津在龙冈山北临汉水南带廉津 龙溪道家杂记张鲁女尝浣于山下有雾濛身遂孕后耻之投汉水而死鲁因葬女于龙冈山顶后有龙子数来游母墓前遂成溪径 汉水一名沔水裴秀云汉氏释淮氏秩汉水以其国所氏为四渎焉卫康公祀汉用三牲玉珪有车马绀盖两青龙如五岳也 汉中故城汉高祖所都故城在今县东北白云故城后周武帝大和中于此立白云县废城在
  今县东
  城固县七十二乡今九乡汉旧县有南北二城相对按四夷县通记云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周地图记云后魏宣武帝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婿乡川即今理 三嵎谷在县西九十里周帝图记云此三嵎山上有三峰如覆鼎足也 斗山在县南五里周地图记云斗山上下有石穴道家开山经云斗山凡五穴一通崐仑山一通陇山一通武当山一通青城山一通长安穴穴中有千岁虾蟆名为肉芝得而食之夀千岁山侧有白鹿时见焉即此山也 婿水在县东九里注水经云左谷水出汉北即智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谓之智乡水曰智水房公房升仙之日婿知行未还不获同偕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虎蛟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水即名婿水 黒水源出县西北大山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黒水
  褒城县西三十三里旧十四乡今五乡本汉褒中县以其当褒斜大路故汉都尉理此其褒国城为褒水所坏盖后汉宋曺魏初移于今理东晋义熙宋梁州刺史理此仍改为褒中县后魏正始中又于此立褒中郡故周帝图云后魏分汉中郡之褒中武乡二县立褒中郡后周天和元年改武乡为白云县而褒中郡领褒中白云二县隋初郡与县并改为褒内三年罢郡以县属梁州仁夀元年改为褒城义宁二年又改褒中贞观三年又改褒城 牛头山山形如牛头高百仞云覆如笠即雨故彼一号为戴笠山 石门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是为全蜀之险是也 黄鹿谷在县东二十里以山多鹿故土人因名黄鹿山 衙岭山在县西北九十八里褒水源出此山至县理东注汉水 斜水源并出西北衙岭山 褒水出褒中故曰褒水 丙水源出县西北牛头山舆地志云按河南及巴陵昆阳并有丙穴水出嘉鱼即此数也 褒谷在县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昔蜀王従卒数千出猎于褒谷西溪秦惠王亦畋于山中怪而问之以金一筐遗蜀王及报欺之以土秦王大怒其臣曰此秦得土之端也秦王未知蜀道乃刻石井五头置金于尾下伪如养之者言此天牛能屎金蜀人见而信乃令五丁共引牛成道致之成都秦始知蜀道而亡蜀今地接故金牛县界 汉阳关在县西北即汉时所立也蜀先主时破魏军杀大将夏侯渊于此也 甘亭关在县北入斜谷一十里唐文宗时温造为兴元莭度使赴任所将近汉中大雨平地水尺馀若不可进祷鸡翁山神疾风驱云即时晴霁文宗闻其事曽造入见得详言当时灵贶明日下诏封鸡翁山神为侯 废金牛县在州西一百八十里本汉褒县地唐开元十八年按察使韩朝宗自县西四十里故县移就白土店置即今县是南临东汉水西临陈平水其旧县即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帝分葭萌置绵谷县唐武徳二年分绵谷县于通谷镇置金牛县废后于故城置白牢关唐废入褒城县为西县
  西县
  西县旧十四乡今九乡按郡县道里记云西本名白马城因山以名县又曰浕口城即宋于此城偏立华阳郡周城国记云后魏宣武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冡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白马镇于古诸葛城县理不改大业二年改嶓冡县为西隅以县西南有诸葛所立西乐城以名之张鲁城理于此本属兴元府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要冲申奏公事直属朝廷
  县境
  东西九十里 南北四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兴元府褒城县七十里 西至三泉县一百六十里 南至兴元府南郑县并三泉县界一百一十里并是大山不过鞍马北至县界嘉鱼乡凤州界三百里 东南至兴元府南郑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三泉县界一百一十里不通鞍马 东北至凤州界三百里 西北至兴元顺政县一百五十里
  
  旧户载兴元府皇朝管一县户主一千七百四十三客一千七百一十四
  风俗土产并与兴元府同
  事迹
  诸葛城即诸葛孔明拔陇西千馀家还汉中筑此城以处之因取名焉 白马山汉水记云西县有白马山又张衡家传云衡于浕口升仙时乘白马后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马因以为名亦神仙十化之一也浕水源出县北四十五里独石谷南流经县西二百步南注汉水 汉水在县南一百里东流 西乐城古城甚险因号为张鲁城在县四十里 沔阳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沔阳故城是南临汉水隋开皇三年废曹魏末梁州曽理于此蜀先主曽于此城设坛即王位 百牢关在县西南隋开皇中蜀以蜀路险号曰百牢关一云置在白牢谷 诸葛武侯冡在县东南一十里与妻合冡葬焉
  三泉县
  三泉县旧三乡本汉葭萌县地后魏正始中分置三泉县以界内三泉山为名唐天宝元年自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移理今嘉陵江东一里关城仓陌沙水西置即今县理也皇朝平蜀后以此县路当津要申奏公事直属朝廷
  县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
  至西京路已载梁州 东至县西一百五十里 西至利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集州七百里 北至兴州三百二十里又至阶州五百里 东南至兴元府四百里 西南至利州三百五十里
  
  旧户都入梁簿皇朝户主一千一百二十客一千七十
  风俗
  土产无所出
  事迹
  嶓冡山在县东二十八里禹贡曰岷嶓既艺又山海经云嶓冡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亦曰沔水龙门山在故县西七十里 大寒水在故县南五十里西流至龙门山入大石穴 三泉故城唐武徳四年置以县北二十五里山下有三泉水为名属利州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 漾水一名汉水一名沔水源出县东二十八里 嶓冡山按颜师古注汉书云汉上曰沔今县南有故漾水关即汉李固解印绶处今有冡有嘉陵江在县西半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四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二
  凤
  凤州河池郡今理梁泉县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汉高帝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西部置武都郡领九县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三国时属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没蜀魏平蜀后为雍州地其地本氐羌所居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师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杨盛为武都王其子元及弟难当亦相⿰纟⿱𢆶匹 -- 继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文帝遣裴方明讨之难当奔后魏太平真君二年拓定仇池其年于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延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废帝三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因州郡有𬸚𬸦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鳯州西界县南有鳯凰山因为州名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徳元年复为鳯州北接蕃戎东绵秦汉天宝元年改为河池郡乾元元年复为鳯州为蜀升为武兴军节度使后唐三年降为防御州今为团练州
  元领县四 今三
  梁全 两当 河池
  一县废
  黄花并入梁泉
  州境
  东西百八里 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八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长安六百里 东北至鳯翔府隔牙关三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二百七十里东至兴元府三百八里 北至陇州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洋州三百八十里不通鞍马 西南至兴州长举县青泥岭为界一百九十六里 西北至秦州五百三十里 东北至鳯翔府陈仓县大散关为界一百四十里
  
  唐开元户五千九百一十八
  风俗
  土少桑麻妇人无机杼之勤至于井税之布帛口食之盐酪皆资于他郡焉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蜡烛 麝香 石斛 葛根 蓬累子
  梁泉县旧四乡今三乡本汉故道县地故道今两当县是也此元为戍三国时司马懿御蜀寇此废戍改置梁泉县以界内梁山泉为名属故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凤州 唐仓栅唐立仓廪至今谓之唐仓栅也 长松山三松山在县南五里周地图记云山有三峯并有长松因名 紫柏坂龙女山在县东八十七里周地图记云其山两头高状似龙形故以为山名多紫柏故华阳国志云梁泉县东北八十里有紫柏坂 父子崖神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地图记云有大小木若相怀抱因名为父子崖其下置神祠岁终则集境内于此亭祭之水旱亦祈之故道水在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车戍在县南一百六十六里梁太清五年北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关出白马道谓此也 废黄花县在州北六十里本汉故道县地今县即梁泉县之梁道乡唐武徳元年分梁泉县置东有黄花州因名之宝历元年以其地并入梁泉 黄花州水经云大散水流入黄花川燋崖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大散水出县东界大
  散岭经县西去城十步
  两当县西五十里元三乡本汉故 县也属武都郡汉书曰高帝引兵従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永嘉之后地没氐羌县名绝矣后魏因于此置故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因界内两当水为名水经注云两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河池县有两当水西北自成州界入东南流入故道县取水为名或云县为界两山相当为名 𬸚𬸦山在县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盘水水多盘石因以为名俗语音讹故为尚婆也川中有鸟群飞二月従北向南八月従南还北音如箫管俗云伎儿鸟春来则种禾秋去则种麦人常以为农时候
  河池县西北一百七十里元三乡本汉旧县属武都郡华阳国志云河池一名仇池按郭仲产秦川记仇池山本名仇维山山上有池似覆壶有瀑布望之如舒布前志所云是县因山为名山在成州界去县稍远今县所处谓之河池水故取为名永嘉之后没于氐羌县名绝矣后魏于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凤州仁夀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旧名故道水经县城西去城三步 河池戍在县城中 髑髅堆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后魏讨仇池于此大破吴军筑为京观俗号髑髅堆
  开宝监
  开宝监本凤州两当县乱山之中出银矿之所也皇朝建隆三年置银冶遂名为开宝监都管凤州诸县出银之务
  文州
  文州阴平郡今曲水县禹贡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境战国时氐羌据焉汉武帝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凡邑有羌戎曰道以统其众属广汉郡其后先主都蜀此地为边陲要厄至建兴七年诸葛亮定之因为全蜀之防要其后锺会伐蜀姜维请备阴平桥后主不従故败三国志云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经江曲出绵竹以灭蜀即此路是也又按华阳国志云晋永嘉之末太守王监以郡降李雄永嘉之后羌戎属杨茂搜据此郡自后不为正朔所颁南史谓志悉无所录又按国志严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寓于汉中者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宋及齐梁皆诸羌所据后魏平蜀始于此置文州及卢北郡在今长松县隋开皇初废州郡并其地入武都郡之曲水县义宁二年置阴平郡领曲水长松正西三县武徳元年改为文州移于阴平白马水东接金珠山置贞观元年省正西入曲水天宝元年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文州旧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永徽后制属剑南道建中三年以其州先退居内地置于阴平下濒蕃寇屡入不堪固守遂移就州东麻闵谷口止邓艾姜维故城置唐末暨五代伪蜀孟氏相继窃据其地今治曲水县
  元领县二 今一
  曲水
  一县废
  长松并入曲水
  州境
  东西三百里 南北二百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三百六十里 东至利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龙州四百三十里 西至挟州镇蕃界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阶州二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龙州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蕃界八十里以赤磨岭为界 东北至武州盘鞮县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蕃界一百三十五里以大㳟岭为界
  
  唐开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皇朝户主五千三百五十七客一千九十四部落户五百二十三
  风俗
  土风习俗半杂氐羌婚娶颇参中土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羚羊角 麝香 红花 白蜜 柑子 雄黄布 狨 香 獐子
  曲水县元六乡本汉阴平道也属广汉郡晋为阴平县属阴平郡永嘉末地陷李雄县遂废后魏平蜀置曲水县在南北二江之曲因为名蜀阴平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文州 太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高峻尝多霜雪绵亘峯岭春夏不消俗因名太白高二千三百一十四丈七尺 东维水今名卭维水出县东北卭维谷水经注云出西北维谷东南入白水在州城东至五十步源従故松州赤磨岭流下挟州故万泉县东至县界水经云白水又东南入阴平也 白马水出县西南曽敬山下水经注云白马水出长松县西南白马溪东北经长松县西东北注白水 邓艾故城在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伐蜀上言今贼既摧折宜遂乘之后阴平由斜径汉徳阳亭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竒兵冲其腹心破之必矣艾遂自阴平道伐蜀此时所筑城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十里至今犹存姜维先此筑城与邓艾相守 废长松县在西一百里后魏之建昌县也属卢北郡城内即后周武成二年与同和郡同徙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长松县属文州以地多乔松为名唐宝应元年以县接陇石频遭羌侵扰百姓流亡空存县额真元六年九月废入曲水县 武州水在县东八十里従陇右政叠州常芳县下流入故长松县东过入白水江次八利州昭化县境合嘉陵江 金珠水在县西五里经松州党藂山东流入当县合火同水口绝其水因金珠村为名 龙头山在县西七里従故松州党藂山来至当州石马水口绝其山如虎头石马泉源従故松州党藂山来至当州合白水水中有石如马 天魏山在县地三十一里 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 废扶州本同鬯郡禹贡梁州之域实西戎之地周省梁入雍又为州域自秦汉迄于魏晋地属蕃夷无所建置后魏废帝前元西逐吐谷浑讨定阴平于此置邓州及邓宁郡取前邓羌部落所居为州郡之名时又置帖夷县以隶帖夷郡开皇初以夷人宁帖为义也其后改邓州为宁州取安宁为称至开皇七年废郡改宁为扶义取扶持以立州名炀(“旦”改为“𠀇”)帝初又废州为同鬯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扶州旧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永徽后改为剑南道大历五年以吐蕃叛扰移入山险以理之寻陷入蕃至大中二年八月收复今废为扶州镇以文州元领县四今废 废同鬯县四乡本后魏之旧县也废帝前元置属封统郡隋开皇初改属邓州后属扶州 邓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邓至故城在县南三里 废帖夷县在东一百里四乡周地图云后魏废帝元年置属帖夷郡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 安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二里后魏废帝遣仪同宇文昶平殄阴平邓至二蕃立宁州修筑故城 废钳州在县西一百三十里四乡后魏废帝二年置因山为名属尚安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为扶州 罗夷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 白水经县南去二十八里 钳州神在县西北十里水旱人请焉 圣鹿城在县西昔羌人见群鹿于此欲捕之入穴不知所去遂指以名之 废尚安县西一百一十里二乡周地图记云后魏恭帝后二年置武进郡于此地隋初郡废而县隶扶州 素岭山与芳州常芬界其山高耸冬夏积雪因名素岭山 黒水水经注云黒水出于羌中西南经黒水域西又西南入白水即此也 丈扶二州按真元十道图云此二州自贞观中隶陇右道开元后并属剑南道古二州并置在南白江下流至方维与北江合据山川势合属山南道以前七州合于武州置一连帅以总捍御西戎于边事甚便顷开元天宝中西戎陆梁数乘又剑南出师援取罕闻有功地当两师强弩之末故使彼得宽纵于弥水之间水如武州置兵与剑南陇右为犄角之势自然破胆边境无事诚所赖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五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三
  兴州
  兴州顺政郡今理顺政县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马氐分置武都郡按今州则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自后郡县荒废而茂搜子孙承嗣为氐王其后杨难当又据下辨自称大秦王难当弟伯宜为茹芦王伯宜孙䑕分王武兴即今州理是也杨䑕既王武兴又得武都河池二县之地䑕子集始称藩于后魏后谋叛魏魏遂废武兴为藩镇其年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唐武徳元年复置兴州按州城即故武兴城也初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锺会伐蜀舒遂降会即其处也地虽在平地甚牢实周回五百馀步虽开西北一门城外有垒三面周匝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复置为兴州伪蜀领顺政长举二县皇朝因之
  元领县三 今二
  顺政 长举
  一县废
  鸣水并入长举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六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兴元府二百四十四里 南沿江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南至利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三百四十七里 北至鳯州三百五十六里 东南至兴元府二百八十七里 西南至武州覆津县界二百五里 东北至鳯州河池县界一百六十二里
  
  唐开元户二千二百二十四皇朝户主二千二百二十二客二千五百三十七
  风俗
  语带蜀音然山高水峻人居山上种植甚微惟以负贩为业礼乐之道未之闻也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蜡贡 丹砂贡 漆 蜜
  顺政县元九乡本汉沮县地后魏大武帝于此侨立略阳郡至废帝三年又省郡仍改为汉曲县为顺政郡后周移郡于此遂改为顺政县 武兴山在县北一百里其山峻峭峯峦秀出竹柏参差特为蔚茂出黄蘖及漆大景小景山景字本为丙国讳改之并在县东南七
  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对阔七里其崕峻峭高百馀丈山衣石发被于崕际北有穴方员二丈馀其穴有水濳流土人相传为丙穴周地图记云以其口面丙因以为名沮水经穴门而过或谓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复有鱼长八寸或二三日聨环従穴口出跃相传名为嘉鱼即左太冲蜀都赋所谓嘉鱼出于丙穴是此山也申子山去县三里山半有洞名朱沙洞 师子山在县北五步 嘉陵江在县南一里 黄板水在县东一里街水水经注云街水出河池县东南入沮县 沔水
  一名沮水源出县东北八十二里小谷下水经云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郦道元注云沔水一名沮水阚骃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因水为名 兴城关在县五里 大姚戍在县东四十九里 杨君神在县东嘉陵水南山上即杨难当之神也土人祠之长举县北八十里元一乡本汉沮县地后魏太武于此立长举县以长举城为名属盘头郡周武帝废盘头郡落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二里出朱砂百姓采之 青泥岭在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崕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泞故曰青泥岭 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盘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 西淮水在县西南五十里自阶州东南流合嘉陵江 废鸣水县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帝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鸣水县以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兴州今并入长举县 𢊍山在县南三里极崇峻幽深多蜜百姓资其利 落丛山在县西北十四里出铁 左溪水在县西南七里自成州栗亭县来北合嘉陵江
  利州
  利州益州郡今理绵谷县土地所属与金州同春秋战国时其地并属蜀后此郡为蜀之北境矣华阳国志云昔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其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仇故蜀征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従石牛道伐蜀蜀王自葭萌御之败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秦遂灭蜀因灭巴苴置巴蜀二县郡治始皇置三十六郡蜀郡不改汉高祖分巴蜀置唐汉郡先主改葭萌为汉夀县属梓潼郡晋改汉夀县为晋夀县其属不改宋因之齐明帝永太元年分晋夀郡之兴安县置东晋夀郡于乌奴北一里即今州是也后魏正始五年于东晋夀郡立西益州世号为小益州梁大同二年改西益州为黎州至西魏复曰西益州梁永圣三年又改西益州为利州后周废州又为晋夀郡隋初复为利州领绵谷葭萌益鬯义清岐坪嘉川景谷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隆龙始逢静六州三年割绵谷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县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其年改总管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谷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年罢都督府以州常敛户口不满万馀而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伪蜀改为昭武莭度唐平蜀因而不改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四
  绵谷 葭萌 平蜀 昭化
  一县废
  景谷入平蜀县
  一县割出
  嘉川入集州
  州境
  东西四百一十里 南北四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集州二百里 南至阆州二百八十八里 西至龙州四百里 北至兴元府四百三十三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一十六里 西南至剑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兴元府五百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九百一十皇朝户主四千三百一十客五千三百九十九
  风俗
  与梁州同
  人物无
  土产
  柑子 蜡烛 附子 枇杷 鰿子 天雄 乌头黄连 絁
  绵谷县旧九乡今无管二十二里汉葭萌县地东晋太元十五年分晋夀县置兴安县属晋夀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兴安为绵谷县因东南绵谷以为名白马山张平子仕后汉为侍中少学业于此 嶓冡山泉为𣻌水高御山 玉女房按梁州记云肥城东南有玉女山
  山上有一石穴中若房有玉女八人不出穴前修竹下有石坛风来动竹扫坛如帚 龙门山亦名葱岭山按梁州记云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龙门又东山之北有燕子谷中有好磬石 三峡谓巫峡巴峡明月峡惟明月峡乃在此郡界
  葭萌县东一百一十里管九里本汉葭萌县地属广汉郡蜀王封弟于此以为苴侯因先主改葭萌为汉夀晋武帝改汉夀为晋夀太元中分晋夀置晋安县属新巴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晋安县为葭萌县取汉旧名 绵谷在县西接绵谷县地界
  平蜀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旧四乡今一乡本汉葭萌之地后魏恭帝二年分晋夀置义城县隋义宁二年改为义清县天宝元年改为允山县皇朝乾德三年改为平蜀县
  昭化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四乡今三乡本汉葭萌县地秦使司马错自剑阁道伐蜀即此路也亦名石牛道宋武帝分晋夀置宋安县后魏帝三年改宋安为岐坪县因岐坪川以为名天宝中改为益昌县皇朝开宝五年敇改为昭化县 小剑城在益鬯县西南五十一里水经注云小剑城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石剑阁道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亦谓石牛路也 马鸣阁蜀志云先主使陈戒绝马鸣阁魏武闻之喜曰此阁道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废景谷县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汉白水县地宋武帝分白水县地置平兴县隋开皇十年改平兴为景谷县宝历元年山南西道莭度使裴度废以其地并入允山县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四
  合州
  合州巴川郡今理石镜县按郡地即巴国别都史记谓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灭蜀之巴国以为巴郡今州即巴郡之地自秦至晋皆因之宋于此置东宕渠郡后魏大统初其地入魏恭帝三年改东宕渠郡为垫江郡改县为石镜以涪水北有圆石以名之仍于郡置合州盖取涪汉二水合于此故为州称后周于此复立宕渠郡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改合州为涪州大业初改州为涪陵郡武徳元年复为合州领石镜汉初赤水三年又置新明县长安三年复为合州置铜梁县开元末置巴川县天宝元年改合州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城临峡江之上实控束之地
  元领县六 今五
  石镜 汉初 赤水 铜梁 巴川
  一县废
  新明入广安军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十里东至渝州二百里水路一百六十里 西至泸州六百六十二里 西至遂州水路三百八十里陆路二百六十里 北至广安军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渝州界二百五里 西北至泸州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普州六百六十里 东北至果州二百里
  
  开元户二万六千八百皇朝户主九千六十客一万七千一百五十
  风俗
  同渝州
  姓氏 临海郡出四姓
  邵 屈 戈 续
  人物
  
  土产
  麸金 桃竹箸 牡丹皮 木药 石誊 双陆子书筒
  石镜县依旧十乡本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为宕渠县后魏恭帝二年为石镜县邑有青石如镜可照故以为名 铜梁山在县南九里左太冲蜀都赋云外负铜梁而宕渠注云铜梁山也按其山出铁及桃竹枝东西连亘一十里山岭之上平整远望诸山而此独秀也 青石山在县西二百四十里李膺益州记云昔巴蜀争界久而不决蜀汉帝八年一朝密雾石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焉于是州界始判山上有古神祠甚灵华阳国志以为青石神是也水旱祈请颇灵验今按山在涪水之南山裂之处至今犹存渠江水在县北十五里源自万顷池分来经达渠广安军等州界至本州东北十里与嘉陵江合
  汉初县西北一百九十里旧十乡本汉垫江县宋改垫江为东宕渠县梁武帝大同中于此立新兴郡后魏至恭帝时三年于今县西北六十里置清居县以地势爽垲故曰清居以称邑隋初郡废改县为汉初县属合州十六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自唐迄今不改武陵邱山一名陵江山在县西北九十七里嘉陵江水萦绕其下又东南流经县南入石镜县界
  赤水县西一百里旧六乡本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后魏改为石镜县隋开皇八年析石镜县地于今县西置赤水县以界内有赤水源为名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 朝雾山 赤水在县界
  铜梁县西一百五十里四乡依旧亦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魏为石镜之地唐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辏置铜梁县以铜梁山为名蜀都赋云外负铜梁而宕渠是也旧理在今县北四十里奴仑山北列宿埧上开元三年移就涪江南岸权立十六年遂东南移于东流溪埧上即今理也 悦池在今县西一十里
  巴川县南二百里旧三乡今垫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地置巴川县以地在巴川故为名 小安溪源出县南巴山中北流经县理南入东北合侯溪水
  渝州
  渝州南平郡今十里巴县土地所属与万州同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昔太皞生咸乌咸乌生乘釐釐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注云为巴之始祖三巴记云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三巴武王克殷封宋姬支庶于巴是为巴子古者远国虽大国不过子吴楚及巴皆子爵其地东至鱼复西连僰道北接汉中南极䍧牱是其界也春秋时亦为巴国战国时巴亦不改及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不列于盟会矣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视于巴巴蜀常相战争蜀王伐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文王乃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回军因灭巴王以其地置巴郡领县十一理江州汉因之后汉初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二垫江以上为巴郡理安汉垫江以下为永宁郡理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改巴郡为巴西郡仍以涪陵为涪陵郡二十一年蜀先主又以巴东郡所管朐䏰鱼复二县置固陵郡理鱼复又以巴西郡所管宣汉宕渠二县置宕渠郡章武元年改固陵为巴东郡而江州巴州巴东郡复旧为巴郡于是巴郡分而为三号曰三巴后主以巴郡属益州梁太清四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改楚州为巴州周闵帝元年改巴州为楚州仍领巴郡隋开皇元年改楚州为渝州三年罢郡所领县属州大业三年罢州复为巴郡唐武徳九年置渝州因开皇旧名领巴江津涪陵三县其年以涪陵属涪州三年置万春县五年改万春为万夀县贞观十三年以废霸州之南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渝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巴 江津 南平 壁山
  一县废
  万夀并入江津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四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北溯流取合州路至长安二千八百一十里 东至涪州四百六十里水路三百四十里西至合州二百里 南至南平军二百六十里 北至渠州四百四十里 东南至涪州乐温县一百一十七里 西北至渠州邻水县二百里
  
  唐开元户六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六百九十二客一万六千二百五十
  风俗
  大凡蜀人风俗一同然边蛮界乡村有獠户即异也今渝之山谷中有狼猱乡俗构屋高树谓之阁䦨不解丝竹惟坎铜鼔视木叶以别四时父子同讳夫妻共名祭鬼以祈福也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药子 牡丹皮 葛 石誊 麸金 茶旧贡桃竹
  茶谱云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黒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又段 -- 𠭊 or 叚 ?氏蜀记渝出花竹簟为时所重
  巴县依旧十乡本汉江州县地属巴郡按巴城在岷江之北汉水之南即蜀将李严所修古巴城也今州所理在巴城北故仓城汉水北有一城时人谓之北府城后汉巴郡所理寻复还今理州东北二十里有石洞峡即刘备置关之所东西约长二里其江州即南齐永明五年自州理移于楚汉口即今江津县理也又自涪州界阳关移理属之垫江县就江州所理后周成帝三年改垫江为巴县蜀初立郡于此 涂山在东南八里岷江南岸高七里周回二十里东接石洞峡华阳国志云夏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有庙存此华阳国志误也明月峡在县东八十里华阳国志云郡江州县有明
  月峡即此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塠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孔形如满月因以为名 缙云山在县西一百三十七里其山高耸林木郁茂下有泉水东西分流传云黄帝于此山合神丹故此山得名以纪之 江州故城汉县名废城在今县西北 荔枝园华阳国志云江州县有荔枝园至熟时士大夫聚会于园食之
  江津县南一百二十里依旧十乡本汉江州县属巴郡南齐永明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理楚汉口即今理是也后周闵帝元年于县理置七门郡领江州一县寻改江州为江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移县入废郡理属渝州其年改江阳为江津县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地志云江州县理有茅坝驿 白君山在县北四十里 大江在县西一里 楚溪水在县十四里西北流入大江在县西一里 香草楼李膺益州记云江州县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居此池侧置楼多植香草于此楼下忽一夕縦火天降紫云飘然而去后人尚指此地为香草楼溱南二州大路接四夷县十道记云江津县在今郡
  北一百二十里县南陆路三百六十里至溱州又自江津县路南寻僰溪水路二百二十里至南平州即此路南平县东一百十里依旧三乡本汉江州县唐贞观四年分巴县置南平州仍于州理立南平县在今县南三十五里有霸州地也至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县属不改十三年废霸州以南平县自霸州城移于今所属即永淳己前旧理所也仍属渝水永淳二年又东南移六十里于平乡顿坝权置县即今县理 瀛山在县西南三百七十里 渝弄山在县东北七里 南平溪在县东南流入涪州宾化县界 诺溪在县西北入巴县界赤水在今县西四里有赤水流入巴县分界县南复有通夷播州
  壁山县西南三百里依旧一乡本汉巴县江津万夀三县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回约二百馀里唐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两面削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徳二年于此立县因山以名焉 废万夀县在州西南三十里本汉江州县地唐武徳三年分江津县置万春县县属渝州五年改为万夀县皇朝平蜀后废入江津县南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五
  开州
  开州盛山郡今理开江乡秦汉之代为巴郡朐䏰县后汉建安二年分胊䏰西北界今州南二里置汉丰县属固陵郡蜀先主改固陵为巴东郡历晋宋齐以来并属巴东郡后魏初得其地于今达州新宁县理立开州领东关三冈开江马镫四郡与州同理后周天和元年又于汉丰县理置周安郡四年自东关郡城移开州于今理今州西九十里浊水北故州城是也领东安东关三江开江四郡其周安郡领西流一县其年以东关三江二郡属之通州五年改开江郡为江会郡建德五年省江会郡入周安郡隋开皇三年又罢周安万安郡以万安永宁二县废周安郡之西流新浦二县共四县属开州十八年改永寕为盛山县大业二年废开州义寕二年扵盛山县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州郡之万安西流三县来属武徳元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初省西流入盛山天宝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
  元领县三
  开江 万岁 新浦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八里 南北一百二十二里
  四至八到
  东至䕫州云安县龙日驿一百九十里从驿路至䕫州二百二十里 北至东亰二千七百一十里 北至西亰二千七百九十里若从江陵水路陆路相兼至洛阳二千六百八十里 北取通洋两州路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里 南至万州小路一百六十里大路二百里 西至逹州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万州梁山县一百五十三里 西北至达州石鼓县一百二十八里 东北至姚州界二百八里 东南至达州石鼓县一百二十八里
  
  唐开元户五千六百六十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八十六客七千八百五十九
  风俗
  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䖍祈冬则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贡车前子 蜡 柑子
  开江县本汉胊䏰县地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扵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至后周武帝改汉丰为永宁县隋开皇中改永宁为盛山县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广德元年又改为开江县 神仙山在县东清江水东四里古老相传昔有仙人衣朱衣乘白马登此山本道以闻天宝二载敕置坛号神仙宫 盛山在州西北三里山上有宿云亭隐月岫流杯渠琵琶台绣衣石
  万岁县东北四十里元六乡亦朐䏰县之地蜀为汉丰之地宋武帝又于此分置巴渠县属巴东郡后周天和元年分巴东郡置万安郡改巴渠为万岁县取县北有万岁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开州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万安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以县属开州二年自县北三十里故城移于今所宝历中节度使裴度奏废之以其地并入开江寻又置 朝阁山自开达二州界南入当县 石塔山自开达二州界入当县界与䕫州接界山下有一泉分为三道一入䕫州一入当州一入达州 石门山在县东北十里  熊耳山在州东北下入扶城水南至䕫州界 清水源出县东北石塔山西南流经石门山又西南流经巴渠县城东又西南流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开江县界 盐泉在县二十馀里平地
  新浦县西南九十里元四乡亦朐䏰之地蜀为汉丰县地宋武帝永初中分汉丰县于今县西北七里置新浦县属巴东郡后魏恭帝三年于县置开江郡领新津一县周武天和五年改开江郡为江会郡建德五年郡废以属周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开州大业二年废开州改属信州今䕫州七年自县西北故城移于今理鲤城山在县西四十里四崖悬绝 常渠水一名白
  浦水西自新宁县界流入东流经鲤城山又东经县理南三里又东流入开江县界 垫江水源自县高梁山东北流于县南入常渠水
  达州
  达州通川郡今理通川县土地与金州同春秋战国并为巴子之国秦并天下为巴郡汉为宕渠县之东境后汉和帝分宕渠郡萧齐又属巴渠郡梁大同二年于宣汉县置万州以州界内有地万馀顷因以数名之领开巴新宁夀阳巴中五郡后魏废帝二年开拓山南改宣汉为石城县析置新南县又于东关县置并州仍并东关为宣汉县其年又以万州居四达之路改为通州周武天和元年通州领郡不改建德五年又割开州所领东关三冈二郡来属州领郡七隋开皇三年罢郡废开巴郡之石城县废新宁郡之三冈县废临清郡之石鼓县废三巴郡之东乡县并属通州五年又以废甘州之宣汉县来属大业三年罢州为郡领通州三冈石鼓东乡宣汉西流万世七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州领通川宣汉三冈石鼓东乡五县以宣汉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宁思来二县三年以东乡属南并州又为通州领通川三冈石鼓新宁思来五县八年以废南石州之东乡县来属贞观元年以废南并州之宣汉来属又省思来入通川其年废万州以永穆来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天宝元年改通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通州宋乾德二年改为达州其州枕江右有土居十万水居三千戸
  元领县九 今七
  通川 永穆 石鼓 新宁 巴渠 三冈 东乡二县废
  阆英入石鼓宣汉入东乡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宣汉井场
  州境
  东西一千四百三十里 南北六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亰取开州下水经三峡出江陵至襄邓汝等州陆路共二千八百九十里 东北取洋州骆谷路至长安一千五百七十里取利州驿路二千五百里 东至䕫房等州界计一千二百八十里 西至渠州界四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开州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渠州六百里水路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金州一千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巴蓬等州界二百里 西南至金州一千一百一十里
  
  唐开元户四万七百四十二皇朝户主二千六百六十客一万三百三十一
  风俗
  与开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挺子白胶香贡 白药子 蜜 蜡
  段氏蜀记云通开二州产盐漆之利
  通川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五乡本汉宕渠县于此置宣汉县后魏废帝二年开拓山南改宣汉为石城隋开皇十八年又改为通川县以地带四达故曰通川宋帝立郡于此 鼓啸山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 东关水东北自石鼓县界流入经县南一百六十西南流入三冈县界 鳯凰山在县西北五里山形象鳯翅掩映州城俗呼为鳯凰山 石城山在县西五里山四面绝崖西有一路上山顶俗谓之石城山
  永穆县西北七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七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梁大同中分宣汉县地置万荣郡于此兼立永康县以属焉即今县也后周保定初于此置万州隋开皇二年废万州三年又废郡以永康县属巴州十八年改永康县为永穆县唐武德二年于县理再置万州贞观元年州废以永穆属通州 龙骧山在县东南三里 北水自巴川归仁县界流入经县南一百步流入三冈县界 七盘山在县东三十一里 龙女山在县东三十里 鼔楼山在县东三十一里石鼓县东六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后魏恭帝三年于此立迁州领临清一郡寻于郡置石鼓县因石鼓山为名隋开皇二年废州三年罢郡并临清县亦归石鼓县以隶通州宝历七年废大中元年再置宋乾德五年并阆英县入 大石在县东五十里大江次号为石鼓 龙基山在县南八十里巴渠江在县南四十步流入通州界 废阆英县在
  州北一百二十里县本天宝九年太守韦虚受奏于应水南一里置阆英县以县南五里阆英山为名 四白山在故县西北四十里
  新宁县州东一百七十五里汉四乡宋二乡在两汉其地与宣汉县同西魏废帝二年于此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巴渠新宁二县后周天和四年移开州于蜀水北唐贞观八年自今县西七十里移魏所置新宁县于废开州城其城俗谓之賔城即今县理是也 三角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有南江水源出此山西南流绕县三里后屈曲西北流绕至通川县东七里注东关水 鼓啸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大崩山在县南六十里其山高大望见开州新浦县梁山军 东关故郡城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故新寕城在县西北十里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立县隋开皇三年废唐武德二年又置后迁于宝城
  巴渠县州南二百三十里旧四乡今三乡在两汉与宣汉县地同梁大同中所置以境在巴州宕渠内故为巴渠县焉隋初废唐永泰元年又析石鼓县之四乡地置在东关水北五十步此县是当夷獠之边界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 文字山在县西三十里又有文字溪 长秀山在县北二十里 悬布山在县东四里 万户溪在县东八十里自开州万岁县界北流来合县溉江水又有成熟溪亦自开州万岁县来合文字溪
  三冈县西南四十里旧九乡今四乡在两汉与宣汉县地同梁大同二年于此置新安郡兼立三冈县因邑界山有三陇为名后魏废帝二年改新安为新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通州宝历七年山南节度裴度奏废后以人户多废县不便大中五年又置 东关水经县南一百步又西流合北水 三冈水南自流江县来北流经县东十里合东关水龙壁山在县东三十里王楼山在县东三十三里 龙盘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东乡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十乡在两汉其地与宣汉县同按四夷述云梁于今县西界置新安县不详理所西魏恭帝二年分新安县于益迁下蒲两水间置石州即今县是也又于州理置巴渠郡周武天和四年废石州及巴渠郡仍于故州城置三巴郡领东乡下蒲二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仍废下蒲县入东乡县以隶通州唐武德三年于此置南石州又置下蒲昌乐二县以属之八年又废南石州及昌乐下蒲二县其年仍移东乡县治于今县东一里安养故城皇朝乾德五年割宣汉县入焉 石作鼻山在县东五里 琵琶山在县东北二里 鳯凰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绫罗山在县北八十里 益迁水在县东北三十步从金州来流入石鼔县界 下符江在县西一百步从洋州界入 废宣汉县在州北一百七十里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为宣汉县后魏废帝二年于今县东一百五十里梁所置南晋郡西百步置并州仍自州移理宣汉县于南晋郡北二百里今无遗趾按并州领南晋郡郡领东关宣汉二县理东关周改南晋郡为和鬯郡又省郡及东关入宣汉县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并州五年自并州北二百里移宣汉县理于东关故城是也寻又废并州以县属通州唐武德元年又置南并州及东关县三年移并州理新安废镇城贞观元年又省南并州及东关县仍自南晋故城移宣汉县于宣汉废镇城即今县是也皇朝乾德五年并入东乡县 建平山在故县东三百里东关水出焉西南流入县一百五十里下石鼓县界宣汉井埸在东州一百二十里无乡里管二百户地名长腰咸源出大江龙骨石窟中涌出滩名羊门两面山崖峻峭咸源出扵山下遂煎成盐其场风俗男女不耕蚕货卖用杂物代钱祖称白虎死葬不选坟墓设斋不以亡辰虽三年晦朔不飨习性矿硬语无实词皆风土之使然 平波山在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东北四十四里其山高大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八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六
  洋州
  洋州洋州郡今理兴道县土地所属与渠州同春秋及战国并属楚地秦灭楚置三十六郡此为汉中郡地后汉封班超于此三国时为蜀之重镇故先主分城固立南乡县至后主延熙中将军王平守兴势魏将曹爽攻之不克乃今郡地晋改南乡县为西乡县后魏正始中废西乡县仍于今西乡县西五十里丰宁戍置丰宁郡及丰宁县仍更立候亭县郡属直州废帝二年于今西乡县置洋州因水为名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其怀昌郡领怀宁一县后周天和五年置怀昌县改怀宁为怀昌郡改丰宁为怀昌县隋开皇三年又罢三郡并省候亭县入洋州领丰宁黄金二县属汉川郡仍改丰宁为西乡移于废州廨理又于州城置洋州镇唐武德元年复为西乡立洋州领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四年又置洋源县开元十八年又置真符县天宝元年改州为洋川郡十五年郡西乡权移理于兴道即州理是也乾元元年复为洋州皇朝为武定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三
  兴道 西乡 真符
  二县废
  洋源散入邻近县 黄金入真符县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五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一十里 东北至西亰一千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六百四十里 东至金州五百里 西至兴元府二百二十里 南至壁州山路五百四十里 北至𥂕庢县五百里 东至真符郡界一十九里 西至兴元府城固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西乡县界四十里 北至真符县界三十五里 东南至西乡县界四十八里 西南至兴元府城固县界一百里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九皇朝户主七千四百四十一客三千六百五十九
  风俗
  与梁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熊罴狐狸皮 麝香 隔绒
  兴道县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七乡本汉城固县后魏宣武帝正始中分城固县地于今理西九十二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兼立傥城郡因山为名按地记云晋于今西泉县置晋昌郡后魏移于今县置晋昌郡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傥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县自山上移居后魏晋昌废郡廨理唐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先是移郡理就西乡县此为属邑后以险固贞元初又移郡于此 兴势山在县西北四十三里今郡城所枕自然陇势形如一盆縁外险而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方及四门因为兴势之名 明月池在县西北其地属明月乡中有一台是汉祖所造水经注云形如偃月故号为明月池 七女池汉中记云兴道有七女池昔有人无男养七女父亡女负土各为一冡不知定葬何冡其冡罗列如七星各高七丈取土之处今成一池号曰七女池 汉水在县南二百步屈曲行三百七十里流入金州汉阴县界 傥谷水一名骆谷水在县北三十里南注汉水 龙亭故城汉为县废城在县东又梁州记云龙亭县属傥城郡
  西乡县东西一百里旧一十四乡今四乡本汉城固县地后汉班超受封之所蜀先主分城固之地立南乡县属汉中郡至晋太康二年改南乡县属汉中郡即改南乡为西乡即今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也后魏置洋州及丰宁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三年废洋州改丰宁县为西乡县移于废州理即今县也贞观二十三年移郡理兴道此为属邑 白庙山山有老子庙 骆谷水水经注云骆谷水出北谷南流入汉亦入蜀径路唐公房神仙传云唐公房昔事李八百公房患无酒八百因以杖指崖酒泉涌出故后人敬之立祠甚灵号曰唐公房 洋水出废洋川县东巴岭又水经注云源出巴山经县东八里北流入黄金县界郡因此水为名平西城后汉书云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凡三十年告老方归故城今在县南晋置西乡县于此城清凉川在县北唐书德宗皇帝以朱泚之难幸梁洋中书舎人齐映从驾至此川见旌旗蔽野上心骇谓泚之追兵疾路至此见梁帅严震狊军容拜马前叙君臣离乱流涕久之上喜令震登马与朕作主人映叱严震与至尊导马御膳自有所司顷之上次洋州行宫召映责以儒生不达权机烟尘时务姑息主帅映奏曰南山士庶只知有严震不知有陛下且今天威亲临令蜀士民知天子之尊亦足以尽严震为臣子之节上叹久之震闻特拜谢映时议多之即此川也 废洋源县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地始置因县北洋水为名大历元年为狂贼烧劫遂北移于西乡县南二十里白湍村权置行县即今县理是宝历元年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准今年二月敕洋源县为乡以五里地隶邻近诸邑 洋水在今县西南三百步
  真符县北六十里旧五乡今四乡令汉安阳县地唐开元十八年梁州长史韦敬祖奏于此置华阳县取古华阳之地为名天宝三年废八年王𫟹开清水谷路复于黎园置华阳县其年因凿山路得玉册遂改为真符县仍隶京兆府北去府四百馀里至十一年又隶洋州其年以县去州偏远移县就桑平店北去𥂕庢四百四十里废黄金县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本汉安阳县地属
  汉中郡后魏文帝大统十二年分置黄金县因县界有黄金水为名属直州废帝二年分直州置洋川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县属洋州大业二年废洋州又以县属汉川郡十一年移于县治北六十里巴岭镇贞观二年又移于今县所理广德后因羌贼叛乱权移于蜂湍置行县在汉江北南至西乡县六十里元和以后方移就废黄金县即今理也 寒泉在旧县北八十四里 汉水在旧县北一百步 洋水在县巴岭水经注云道源巴山东北流入汉 黄金水在县西十里南注汉水 黄金戍按梁州记云戍地艰难险固县西北八十里即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俗号为鐡城是也古道春秋繁露云三皇抵车出谷口郡今斜谷是也又郡国志云北曰斜南曰褒同一谷故曰褒斜
  渠州
  渠州邻山郡今流江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巴国秦惠文帝遣张仪司马错伐巴蜀灭之因置巴郡汉初置宕渠县属巴郡今即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后汉车骑将军冯绲増修俗名车骑城东晋末为蛮獠所侵因而荒废汉志云符特山在宕渠西南今县则有龙骧山盖符特山也后汉建安二十三年蜀先主分巴郡置宕渠郡寻省后主延熙又置寻又省晋惠帝又置李寿乱后地为诸獠所侵郡县悉废宋又自汉宕渠县移郡理安汉故城梁初又省普通三年又于汉宕渠县西南七十里置北宕渠郡即今州是也大同三年于郡理置渠州后魏文帝十三年其地内属仍旧为渠州领北宕渠郡至后周武成元年改北宕渠郡为流江郡理流江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属渠州大业三年罢州复为宕渠郡唐武德元年复置渠州领流江賨城宕渠咸安邻水垫江六县其年改賨城为始安又分置賨城义兴丰乐三县以宕渠咸安二县属蓬州又分邻水垫江邻山盐泉四县置邻州三年割邻水来属八年省义兴丰乐二县其年废邻州以邻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邻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渠州皇朝乾德六年割渠江县属广安军
  元领县五 今四
  流江 邻水 邻山 大竹
  一县割出
  渠江入广安军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二百六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六百里 东至涪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合州新明县界七百七十里 西至果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达州六百里 东南至涪州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界州岳池县界一百一十九里 西北至蓬州官路二百二十里私路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合州水路约四百里陆路约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蓬州水路二百五十里陆路一百八十九里 东北至界州岳池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涪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达州五百四十里
  
  唐开元户九千皇朝户主四千三十六客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九
  风俗
  与达州同
  人物
  元贺字文和宕渠人为大司农
  冯绲为廷尉
  土产
  黄连 车前子 恒山 茱茰 鐡器
  流江县旧十四乡今九乡三团本汉宕渠地梁武帝于此置宕渠郡周明帝改为流江郡理置流江县即今县是也开皇三年郡废属梁州 宕渠山一名大青山在县东五十八里蜀都赋曰外负铜梁于宕渠 宕渠水一名渝水在县东二里 故賨国城在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晋中兴书曰賨者廪君之苗裔巴氏之子务相乘土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布列于巴中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其税赋人出钱四十邑人谓赋为賨遂因名从佐高祖平定天下善歌舞所谓巴渝舞也 汉宕渠县城在今县东北俗号为车骑城邻水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元二乡亦汉宕渠县地梁武大同三年置邻水县属邻山郡因州水以名之寄理州城隋开皇元年自州城移于岳池溪今县北九里故城是也三年罢郡以县属渠州唐武德元年改属邻州二年复属渠州其年自故城县移于今理宝历中山西南道节度使裴度奏废之大中初又改置焉 邻山在县北八十里 邻水源出县东北邻山南流经东去县二十六里又南流中有大碛悬流十丈奔急若惊湍电泻丝经池在县东南八十里
  邻山县东南一百里旧二乡今五乡亦汉宕渠县城自晋至齐并为夷獠所据梁大同三年于此置邻州及邻山县后魏废帝改为邻山郡以山名之至隋初郡并县入邻水唐武德元年分置邻山县属邻州八年州县废属渠州县城南西北三面有池围绕东阻浧水甚险固俗号为金城 邻山在县南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为名南尽县界东入邻山县界北通州三冈县界北山出鐡涅水在县东二十步自忠州清水县入当县大竹县北六十里旧六乡今五乡亦汉宕渠县地后为流江县唐久视元年分今宕渠县东界置属蓬州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至德二年割属渠州宝历中与邻水县同废其后又置按通典此邑旧隶蓬州今属渠州龙兰山在县地二十里 露水在县东北十五里 贵溪水在县东北十五里
  广安军
  广安军理渠江县本合州侬洄镇渠州新明镇地国朝乾德六年以合果渠三州相去路远山川险僻多聚寇攘遂合二镇置广安军仍割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以成之从西川转运使刘仁燧之所请也
  领县三
  渠江 新明 岳池
  军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四百里 正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梁山军五百里西至果州二百里 南至渝州三百里 北至渠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忠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合州二百里 东北至达州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蓬州三百五十里
  
  旧户载合果渠三州籍皇朝管户主六千二百五十三客一万五千四百六十三
  风俗
  与合果渠三州同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丝 布 䌷 绵 牡丹皮
  渠江县旧三乡今三乡本汉宕渠县地汉又改为賨城县今县北十二里有古废賨城在焉一名始安城梁普通三年扵此置始安县取古始安城为名县属北宕渠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渠州十八年改为賨城县大业元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南临渠水东北大溪唐武德元年复改为始安县至德二年又改为渠江县国朝乾德六年割属广安军 渠江水一名渝水在县南八十步西流入合州新明县界 富灵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峻峭多药物实仙灵所居也
  新明县西六十里旧六乡今十六乡本汉垫江县地东为宕渠之地后魏改为石镜县地唐武德二年分石镜之东北界于渠水中索越州上为新明县以新被明化为邑之称圣历三年刺史张柬之以旧县多水害奏移于嘉陵江西岸北岩灵岩山即今县理是也国朝乾德六年割隶广安军 蛇龙山在县东六十里 白鹤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嘉陵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渠江在县三十里
  岳池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十一乡亦南充之地宋武帝于此立南宕渠郡寻废郡立县名岳池县以境内岳池水为名 岳安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高六百丈岳池水出焉上有音声鸟 狮子山在县东五里山形似狮子 蒙溪水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岳安山东流至故县镇西本是思岳池因此以名县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七
  巴州
  巴州清化郡今理化城县古巴国地所属与通州同在汉即巴郡宕渠县地后汉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即今州理也按四夷县道记云至李特孙寿时有群獠十馀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散居山谷因流布在此地后遂为獠所据历代羁縻不置郡县至宋乃于巴岭南置归化北水二郡以领獠戸归化郡即今理是也齐因之梁置归化木门二郡后魏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通迁以其地内属于是分其地于汉昌县理所置大谷郡带防兵以镇抚之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地置巴州盖取古巴国以为名隋大业三年改巴州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城曽口清化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其章安固伏虞恩阳白石符阳长池十四县其年以符阳长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静州二年割归仁永穆置万州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来属天宝元年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巴州
  元领县九 今六
  化城 恩阳 曾口 其章 清化 七盘
  三县废
  归仁 始宁二县并入曾口 盘道并入清化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十四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八十里 东北至巴岭长安路一千二百二十里 东至壁州九十里 西至阆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蓬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集州一百三十七里 东南至达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蓬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壁州界五十五里 西北至集州一百八十里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一十八皇朝户主一千九十三客七千六百五十九
  风俗
  与峡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䌷 绵 白药 巴㦸天 茶
  按广雅云荆巴阆采茶作饼煮饼先炙令色赤𢭏末置瓷器中以汤覆之用葱姜芼之即茶始说也又段氏蜀记云巴州以竹根为酒注扵器为时珍贵也
  化城县旧十九乡今九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汉昌县属宕渠郡梁普通六年于梁大溪西三里置大县属大谷郡按后周地图记云大象二年改梁大县为化城以县南三里化城山为名 龙腹山 胡鼻山 黄牛山已上三山皆在郡界 虎牙山郭璞江赋虎牙嵘竖以屹峯其山临江高逾万仞 白马穴九州要记云即黄牛山有穴晋有白马奔出故名 北水一名巴岭水一名渝川水一名宕渠水西北自集州难江界流入南水经注云北水又东与难江水合 灵寿溪 姜诗泉二泉溪皆在郡界
  恩阳县西北四十一里旧七乡今五乡本汉阆中县地梁普通六年分阆中置义阳郡又于郡置义阳县因界内山为名属巴州后魏以郡属江州恭帝改江州为万州后周天和二年废万州以郡属巴州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八年改义阳为恩阳县 义阳岳山在县南一里清水北自清化县界来至县西北又屈曲而东流经
  县北八十步又东流入化城县界
  曾口县东南四十里元六乡本汉宕渠县地宋末于此置归化郡以抚獠户梁普通六年于郡理置曾口谷为邑名后魏因而不改隋开皇三年废归化郡以曾口属巴州 北水自化城县界入东南南流经县理西又东南经县理南又东入归仁县界 废归仁县在县东八十里本汉宕渠县地梁普通六年于此置平川县属遂宁郡因县界平川水为名后魏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九年改平川县为归仁县皇朝乾德四年并入曾口 木兰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北水西北自曽口县界来东南流经县南一里又东南流入永穆县界 平川水东北自广纳县界来南流经县东五里又南合北水
  其章县东三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葭萌县地梁武帝普通六年于此置哀戎郡以界内哀戎水为名又置其章县取县东八里其章山为名按其章山一名隆城山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唐宝历七年又废寻复置 㵅溪源出县东北三十五里平地东南流与思来水合又东流入始宁县 废始宁县在县东南十五里本汉宕渠县地梁普通六年于此置遂宁郡又于郡理置始宁县因山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贞观八年移于今理皇朝乾德四年并入其章县 始宁山在县东北七里 㵅溪水西北自其章县界来南流经故县东南又东南流经县北三里又东南经始宁山东南与思赖水合
  清化县东北六十里旧三乡今七乡本汉葭萌县地梁普通六年于今县北二十里置木门郡又于此置伏强县并因山为名隋开皇中罢郡以县属巴州七年改伏强县为清化县唐武德元年于此置静州六年移州就理地平县贞观元年清化县自木门城移于今理 伏强山在县北一百步清水北自木门城地平县东南流经木门城东又南经县理 东游水东自北平县来西南流经木门山又西南合清水 废盘道县在县东四十里本汉宕渠县地宋末于今县西南十里置北水郡梁普通六年于北水郡置难江县因难江水为名后魏恭帝三年改难江为盘道因龙腹山道路盘屈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唐贞观十一年自故城移县于今理宝历九年又废之以其地并入恩阳县长庆中复置国朝乾德四年并入清化县 龙腹山在县西九里北水西北自难江县界入 难江水北自难江县来至
  县北方合北水
  七盘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四乡唐久视元年于七盘山东南置因山为名
  蓬州
  蓬州咸安郡今理蓬江县禹贡梁州之域古巴国之地土地所属与通州同汉为宕渠郡即益州巴郡地晋又为巴西郡地宋末属归化郡梁大同元年于此置伏虞县又北置安固县以属巴州寻入后周故周地图记云天和四年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于此置蓬州因蓬山以为名隋初郡废大业中州废唐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仪陇大寅梁州之宕渠咸安等六县置蓬州因周旧名三年以仪陇属万州寻复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咸安郡至德二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
  元领县七 今六
  蓬池 良山 仪陇 伏虞 蓬山 郎池
  一县废
  宕渠入良山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二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取阆州路一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达州四百四十里 南至渠州一百九十里 南至阆州二百里北至巴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至开州六百八十里西南至朱州二百八十五里 正东微南至达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渠州官路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壁州三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利州五百五十四里 西北至开州六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朱州二百七十里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六皇朝户主六千一百四十四客一万六千五十六
  风俗杂似獠户
  姓氏
  
  人物无
  土产山高水险不生药物
  蓬池县元六乡本汉阆中县地梁天监元年分阆中之地置大寅县取邑西大寅山以为名属蓬州隋大业三年废州县属巴西郡唐武徳元年复属蓬州广徳元年改曰蓬池取蓬水以为名 龙车山在县东南三里四时常有花发 验江水一名流江水西来自仪陇县界东流经县理又东南流入良山县东华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扶六水自仪陇县
  西北流入有六涧水相扶合流因此为名 圣水出县东北二十里 龙鲛山土人浴蚕即倍有获火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烟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丈颇有水出
  良山县东七十二里元二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元年分宕渠之地以置安固县取安静永固为名属伏虞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蓬州开元二十九年州自此移理蓬池县改安固县为良山县元和中又废大中年又置皇朝干徳三年并宕渠县入焉 大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小蓬山相去二里 绥山按列仙传云葛由者蜀之羌人周成王时刻木为羊卖之一旦乘羊入蜀蜀中王侯宾之追上绥山山在安固县东三十里随之者皆得仙术 消水北自伏虞县流入经县东二里东南入宕渠县 流江水在县西南二十一里废宕渠县在州东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巴郡梁太清
  元年于此置景阳郡及宕渠县因县界山为名隋初郡废而县存割隶蓬州按县城置在长药山上唐宝历七年又并入蓬山县大中年又置 居崇山在县西一里消水北自县界南流经县西一十里又西南流入蓬
  山县界
  仪陇县西北六十里元六乡本汉阆中县地梁天监元年于此置隆城郡因隆城山为名及仪隆县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蓬州唐武德三年割属万州八年废万州复属蓬州县城元在金城山顶四面悬绝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稍通人马开元二十六年移于山下平溪即今理是也大历初以庙讳改为仪陇县仪陇山在县西三十里山顶有石铭仪陇二字俗谓之赤葛山流江之水出焉 金城山在县北上平下耸龙望山在县东十里其山有神祠号龙望神 鳌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出鳌池
  伏虞县东北六十里元四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中于今县东三十里分置宣汉县属义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蓬州至十八年改宣汉为伏虞县以界内伏虞山为名大业三年废州属清化郡武德元年复属蓬州移理于山顶上开元末百姓请去险就平遂西南移于消水侧置县今县是也 灵星山在县南七里高千馀尺消水源出此山东北南流入良山县界 宣汉水源出今县东四十里顶山东流经旧县南七里又东流入良山县界
  蓬山县东南九十里元五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中于此置绥安县属景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蓬州十八年改为咸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蓬山县以县界内山为名 景阳山在县东南十六里 流江水西自蓬池县界来南流经县南一百步又东流入渠州流江县界 消水自县东十五里南流注流江县水 菩萨山在县三十里 三角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有三角石鸡翁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有石如鸡又果州有石
  如鸡母二山相对去五里
  郎池县南三十五里元六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年于此置县唐武德四年剑南道大使宝轨割果州相如县置以临古郎池为名宝应元年租庸使徐演奏自果州割属蓬州大历五年遭狂贼焚烧自后权置行县未立城壁贞元元年移于营山歇马馆为理即今县是也营山在县西南一里 披衣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天将
  雨山上云雾驰曵如披衣焉山上有云寺寺中有池去果州嘉陵江三十里江水或浅其池亦浅江水或涨其池亦涨号天生池其山又有青溪之水出焉 铜鼓山在县西南连阆州新政县 嘉陵江在县西七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八
  集州
  集州符阳郡今理难江县土地所属与通州同今州即汉巴郡宕渠县地晋巴西郡永宁中李特王蜀其地属焉后魏景明中于巴岭南置洋州其章平素三郡大统中山南覆没属梁武帝大同中又于巴岭侧立安宁敬水平南三郡仍立东巴州以领三县郡州理在木马按木马地名在今洋州界无复遗址后魏恭帝二年改东巴州为集州以东北集川水为名人户寡少寄理梁州后周天和五年移集州于巴岭南即今州理领平桑其章安宁敬水平南五郡隋开皇三年罢所领郡立集州领难江曲细符阳白石四县大业二年废集州以难江属汉川郡以长池旧名曲细符阳白石三县属巴州仍于废集州城置公山镇唐武德元年废镇复于难江县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阳长池白石三县来属又置平桑县凡领五县八年以符阳白石属壁州贞观元年废平桑县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长池二县八年复割壁州之符阳来属十七年又割废静州之地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
  元领县四 今二
  难江 嘉川
  二县废
  大牟并入难江地平并入嘉川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一里 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约二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九百一十三里取地平县至利州驿路二千六百一十五里 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四百一十里 东至壁州取符阳县路二百七十五里 正南微西至巴州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利州三百一十五里 北至兴元府二百七十三里 东南至壁州五百一十四里 西南至巴州一百八十三里西北至利州界二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洋州四百一十六里
  
  唐开元户四千三百五十三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一十三客三千二百三十五
  风俗
  与梁州同
  人物无
  土产
  小绢 药子 蜜 蜡
  难江县旧七乡今十乡本汉宕渠县地周天和五年于此置难江县因江水难渉故以难江名隋大业中属汉川郡唐武德元年于理置集州 小巴岭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周地图云此山之南即古之巴国其岭上多云雾盛夏尢盛有积雪又有北水源出此山 难江水源出县东小巴岭南流经县东二十里入盘道县界故注水经云难水出小巴山 平桑水源出县西三十五里方石城本因流离人聚居谓之流离城也 废大牟
  县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本汉葭萌县地隋有清化县地武德元年分清化县西界置大牟县取县东三里大牟山以为名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巴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县在巴州地六十里皇朝乾德五年并入难江县 思远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有曾溪水源出此山东北流注与峻水合
  嘉川县西二百三里元三乡本汉葭萌县地宋武帝于此置宋熙郡及兴乐县后入于魏至恭帝元年改兴乐为嘉川县取嘉陵江所经为名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县属利州贞观二年改属静州十七年复属利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 毎母山一名大胡山在县西四里 东游水一名宋熙水自三泉县界西南流入又合西游水又屈曲东南流经县东一百一十步又西南流入义清县界 胡度水一名清水西自利州绵谷县界流入东流与宋熙水合 废地平县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梁大通六年于此置池川县属木门郡开皇年省池川理入伏强七年改伏强为清化县武徳元年分清化西北界置狄平县属静州二年改为地平县取天成地平之义七年以静州自木门故城移理于此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县属兴州永泰元年为通平县皇朝乾德五年并入嘉川县 龙福山在县东一里 高城戍在县东二十六里又有清水北自难江县界流经高城戍又南入清化县界
  壁州
  壁州始宁郡今理诺水县禹贡梁州之域土地所属与巴州同本汉宕渠县地后魏大统中于今州理置诺水县属遂宁郡隋开皇三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大业三年以始宁县属巴州武德八年分始宁县之东境于后魏诺水城再置诺水县仍于县理立壁州以县西一里壁山为名又割集州之符阳白石二县来属贞观元年废万州割广纳县来属八年复以符阳属集州天宝元年改为始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壁州
  元领县五 今三
  通江 白石 符阳
  二县废
  广纳 东巴已上并入通江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里北取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一百十五里 北取洋州兴道县五百四十五里 西至巴州一百五十里南取广纳路至巴州归仁县一百七十八里 东至所管东巴县二百三十里县东与通州东乡县接界东南至通州三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巴州一百四十五里
  
  唐开元户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八皇朝户主七百一十九客二千一百三十七
  风俗
  与蓬州同
  人物无
  土产
  麻布 丝布 绵 䌷 蜡 马鞭贡
  叚氏蜀记云壁州进贡鞭诸道不及
  通江县旧十六乡今六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宣汉县梁武帝分置宣汉县始宁县后魏分始宁置诺水县因县南诺水为名唐武徳七年省八年再置县并州于此至天宝元年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 歌籁山在县东七十里上有城甚险峻 巴字水巴江有二水并流自汉中至城下入武陵曲折如巴字亦曰巴江今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 牛头山四绝为诸山之望废广纳县在州南五十里旧二乡亦汉宕渠县地复
  为始宁归仁二县地唐武德二年析二县之地置广纳县以县界广纳溪为名宝历元年九月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废县为乡并入白石诺水二县大中初复置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 平州水北自通江县界来南流经县理西与广纳溪水合 废巴东县在州东一百四十里二乡本汉宕渠地唐开元十三年壁州三县耆老状论太平曲水王福村界东南连通州向为浮游所集州县不便理请置邑就以抚之由是敕许置太平县因取彼太平川以为名天宝十年改为巴东县以处巴江之东为名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
  白石县东北一百里元四乡亦宕渠县地后魏废帝于今县西南十五里立白石县因界内白石川为名属其章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集州大业三年废集州以县属巴州唐武德七年自魏所置县移于今县东南一里属渠州八年改为壁州证圣元年又移于今理县城南枕大溪北临小涧 青水一名白石水东北自洋源县界流入西南流与诺水合
  符阳县北七十里旧八乡今六乡本汉县属巴郡晋宋废为宣汉县地后魏正始中置其章郡领符阳县亦无人户寄理渠川后周天和五年开拓此地移其章郡及县理于此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集州大业二年废集州以县属巴州唐武德元年又置集州县依旧属焉思公山在县北二百里其山最峻思公水源出此山
  南流经县理西又南入通江县界又有思公城 符水源出县东南二百步西流经县九十步又西流入思公水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九
  金州
  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禹贡梁州之域昔虞舜尝居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即此也历夏殷州不改周礼职方氏省梁并雍州之域于周为庸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秦惠王攻楚取汉中地置汉中郡今州即汉中郡之西城县以地临汉水境枕秦州故为秦楚之地焉三国志云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后地入蜀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后申仪降魏魏文帝使复守之因改为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今丰利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三年又改理平阳县今废黄土县东平阳故城是也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今均州陨乡县也其封何曽为西城侯亦此地也永嘉后复移理西城故城宋末分魏兴之永康县置安康郡齐不改梁于魏兴郡置北梁州寻改为南梁州按后魏正始元年北梁州长夏侯道迁举汉中归魏魏以汉中遗民在东乘者居此由是改为魏兴郡又按梁州记后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乡锡城金川三县即此地孝昌三年于安康郡置东梁州西魏大统元年梁将蔺钦东伐取南郑其魏兴等诸郡还梁梁罢梁州废帝元年大将军达奚武并吞山南东梁州刺史李迁哲降魏魏又于魏兴置东梁州三年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仍领魏兴郡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县理西城废县廨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金州大业二年改吉安为金州县三年罢州为西城郡唐武德元年复为金州领西城金州洵阳石泉安康五县其年割洵阳置洵州又分置洵阳驴川二县洵州凡领三县又置平利县属金州分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七年废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为西城县又以废洵州之废黄土县来属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晋天福四年升为怀德军节度九年降为防御州皇朝乾德四年改为昭化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西城 平利 洵阳 石泉 汉阴即安康
  一县废
  淯阳入洵阳
  州境
  东西四百里 南北二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北至西京取库谷路一千五百四十五里取蓝田路一千八百六十里北至长安取库谷路六百八十里取蓝田路一千里东至均州七百二十里 南至䕫州五百一十四里西至洋州五百一十五里 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里 东至房州五百四十八里 西南至通州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五里 东北至商州六百六十里
  
  唐开元戸九千六百七十皇朝戸主三千六百一十七客八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巴中渠帅七姓居商洛其俗至今犹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黄药 纸 漆 蜡 锺乳 麸金 厚朴
  西城县四十七乡今七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应劭注汉书云妫墟为西城舜居于此颖容释例云舜居西城本曰妫汭即此西魏立郡于此 伏羲山按十道要录云抛铰之山焚香气必合于此山 虞舜祠按水经云西城县故城内有虞舜祠 吉挹城晋吉挹为梁州将为苻坚所攻遂于县南九里峻山上筑此城攻围三年挹坚守不下是名吉挹城 西城故城按郦元注水经云汉水经月川口又东经西城故城南其故城即汉之西城今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之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当谷口路南与州城相对其西城山在州西北五里盖后魏时移今理
  平利县东南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地后汉及魏盖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寻又改为吉阳县按周地图记云上廉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以置吉阳后魏改为吉安县后周天和四年移吉安于今州理唐武德元年再于上廉城置平利县八年又移于方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水北即今县也大历六年以戸口散落并入西城县长庆初复置 药妇山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周地图记云有夫妇携子入山猎其父落崖妻子将药救之并变为三石人名以此得今顶上有臼父老云古仙学道于此而药臼尚存
  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九乡本汉旧县在洵水之阳属汉中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故魏于此置郡舆地志云魏置魏兴郡领洵阳等六县于此武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废洵州以县来属金州 马迹山水经注洵阳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割石为文字今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因名马迹山 洵水注水经云北出洵山东南流经平阳戍下与直水合又云水经县北至县东又南入沔 涧水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名闾谷水北注于汉其闾字亦为驴字 高帝庙梁州记云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帝庙 留停山行人登之爱其峭拔多停留纵览因名之心山汉宣帝时北平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
  志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上有石坛 废淯阳县在州东三十里本汉洵阳县地晋于此置淯口戍后魏大统十七年改置淯阳郡又于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后周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兴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廨为理隋大业二年以黄土县属金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淯阳县大历六年以戸口散落其地并入洵阳县 圣公馆汉水记云黄土县鸡鸣山北十五里有圣公馆即后汉光武起义兵屯此 汉水在县城南东流淯水在县西一百步自上津县来东流于汉
  汉阴县西一百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汉安县属汉中郡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太康地记及太康志臧荣绪晋书地理志并属魏兴郡宇文周始从旧县移于今所唐至德二年改安康为汉阴 梁门山在今县东十八里即月川水之源也 鳯凰山周地图记谓鳯凰山为龙子山叠嶂有十二层按道书云鳯凰山二十层上有仙人药园 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县弱岭姜子关经县理西又南注于汉北流当终南山子午谷路是也 汉水在县南二里东流
  石泉县西南约三百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土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所领长乐县东阳村即今石泉县理是也后值黄众保反叛移晋昌郡于周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三年郡又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理于今县南一里旧长乐县所理处续改名石泉县以县北石泉为名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县理是也唐圣历元年改为武安县神龙初复旧为石泉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汉阴县永贞元年金州刺史姜公辅奏本州先废石泉县以地并入汉阴山谷重阻一千馀里来往输纳民不为便请复旧所诏许之 汉水在县东百步 王水口在县西八十里
  商州
  商州上洛郡今理上洛县古商于之地禹贡梁州之域周为豫州之境周礼职方氏云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春秋时其地属晋所谓晋阴之地战国时其地属秦卫鞅封于商邑后属内史理汉元鼎四年于此置上洛县属弘农郡后又立为上洛即太始三年分京兆地置上洛郡于此置理是也后魏太和十一年又于此置洛州西魏如之后周宣政元年改洛州为商州取古商于之地为名隋大业三年为上洛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
  元领县六 今五
  上洛 上津 丰阳 商洛 洛南
  一县割出
  乾元入雍州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西京八百一十六里 西北至长安二百六十五里东至邓州七百一十三里 南至合州七百一十五里 西至金州七百二十三里 北至虢州四百四十二里 东南至均州丰利六百八十三里西北至合州七百一十五里 西至华州山路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邓州七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虢州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金州七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华州山路二百八十四里
  
  唐开元戸八千九百六十二皇朝户主三千七百六十三客一千三百五
  人物无
  风俗
  汉高祖发自巴蜀以克三秦遂迁蜀之巴中渠帅七姓于商洛之间至今犹存
  土产
  弓材 麝香今贡三十脐朱砂今贡一觔麻布 熊白今贡三十觔入内枳壳今贡三十觔楮皮 厚朴杜仲 黄柏
  上洛县旧七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竹书纪年曰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即此也汉元鼎四年以其地置上洛县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 地势按此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甚为隘险王莽谓明威侯王级曰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绕霤者言四面厄塞屈曲水回绕如屋霤也今地有七盘十二䋫 楚山帝王纪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称楚山皇甫谧高士传四皓皆河内轵人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已非义不为始皇时秦政方虐四士避世于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逶迤华华紫芝可以疗饥唐虞时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屈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岭上雒隐居地胏山以待天下安定 熊耳山盛弘之荆州记云熊耳东西各一峯南北望之状如熊耳山海经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㯶浮蒙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西京杂记云终南山多离合草叶似江离而红绿是也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树 秦岭山在县西南一百里高九百五十丈 四皓墓在县西四里庙后 高车山在县北二里高士传云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后使张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 仓野左氏传楚左师军于仓野 峣关即沛公入秦之路 丹水在县南一里出楚山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是此地汉高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故今有王陵城存也楚水源出县西南楚山郦元注水经云楚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其水两源合于四皓庙东又东经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青水
  上津县南二百九十里元四乡本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宋于此置北上洛郡梁改为南洛州后魏废帝三年为上州以晋时于此置洛津戍为名仍于州置上津郡及上津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州大业二年废上州以县属商州义宁二年复于县理置上津郡唐武德元年又废郡置上州贞观元年废上州以县复属商州天柱山亦名牛山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又按殷武名
  山记云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仙游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 甲水在县西二百步南注汉水 长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丰阳县流入均州丰利县界 吉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出石城山西汉水侧石印中水色白而味甘毎上已与端午日远近咸臻饮之治人疾 千人穴在县东七十里穴口高阔三丈深三百步可容千人中有石暗凝滴若乳味甘治疾常有石燕群飞出入其中 嘉鱼穴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穴口阔三尺长有水至上已日即有群鱼出穴大者一尺许名曰鱄鱼 废开元县在县东七十里前魏废帝三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 废漫川县在县北四十五里前魏废帝二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丰阳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卫鞅封受于此地汉为商县地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后魏太安二年于旧县复置仍于县理南置上洛郡永平五年省为县唐武德元年县自故丰阳川移于今州西南一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步为理麟德元年又于今理置 鸣马山在县西十里上留交水在县西三里南流入皮谷水合甲水经
  邑界 青鳯山在县南三百六十里青鳯之水出焉丰阳山在县南三百五十五里高九百二十丈 鬼岭在县南三百七十里
  商洛县东九十里六乡本古商国帝喾之子高所封之地汉为商县属弘农郡周地图记云商洛郡领商丰县属洛州盛弘之荆州记云武关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即谓此邑城也隋开皇四年改商县为商洛县唐武德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按其地接南阳郡界汉立商县所谓商于之地 商洛山在县南一里一名楚山即四皓所隐之处高后使迎四皓故今连亘有高车山盖因之得名盛弘之荆州记云上洛有商山班孟坚西都赋所谓上洛縁其隈高士传谓地胏即此 武关在县东南九十里春秋时少习地左氏传云楚使谓晋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人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注少习商县武关也将大开关道以伐晋也又曰武关山为地门史记云秦昭王与楚怀王书云愿与君会武关面约结盟昭王诈令一将军出兵武关仍执怀王而归又汉书云沛公攻武关入秦商洛川在县东南八里
  洛南县东九十里元四乡本汉上洛县地晋太和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镇县属上洛郡寻省后魏二年又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开皇二年罢即以拒阳为洛阳县取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十一年移于今理俗谓之清池川 元扈山在县西北一百里黄帝录云帝在元扈山上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一百二十人临之有鳯衔图以至帝前图以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帝令开之其文可晓黄帝再拜受图洛水在县北一里源出冡岭山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云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又注水经云洛水北过文邑亦谓此邑 秦山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大谷龙龛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北接秦岭多出麸金 鱼难水在县八十里鱼难山有扑水崖高五十尺鱼不能过故曰鱼难又南流经石门入洛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一
  邓州
  邓州南阳郡今理穰县禹贡为豫州之域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于周为申国平王母申后之家也战国时属韩史记苏秦说惠王曰韩西有宜阳东有宛穰即谓此也又汉志韩分晋得南阳郡是未分之前为晋地寻复属楚至秦昭襄王十五年取韩地置南阳郡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曰南阳始皇置三十六郡南阳即其一也汉志南阳郡领犫等三十六县理宛后汉光武帝起于南阳应白水真人之䜟在宋齐亦因之后魏太和中置荆州领南阳等八郡居穰城置兵以备齐隋开皇初州郡不改罢郡因以南阳为县号而废宛名焉当时尚隶荆州七年梁祚既绝荆州之称复为江陵改为邓州以汉之邓县为州名至大业初分州为南阳清阳二郡地唐武徳二年又改为邓州州领穰冠军深阳三县三年又立顺阳县州置总管管邓浙郦宛沟新引等七州四年废总管隶山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又置平晋县六年省顺阳入冠军省平晋入穰县八年废宛州以南阳来属废郦州以新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冠军入新城天宝元年改为南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邓州后梁开平三年为宣化军节度后唐同光初年改为威胜军周广顺二年改为武胜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五
  浙川 顺阳 穰县 南阳 内乡
  四县废
  新野旧废入穰县 菊潭 向城已上二县并入上县 临瀬入于穰县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八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九百二十五里 东至唐州三百二十三里 南至襄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至商州六百四十八里 北至汝州四百九十四里 东南至唐州四百一十二里西南至襄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均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虢州七百三十四里 东北至汝州四百七十五里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五十皇朝户主六千一十客一万四千三百六十六
  风俗
  史记云秦灭韩徙天下不轨之人于南阳故其俗夸奢尚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宛西通武关东受淮海一都会也
  姓氏
  南阳郡十一姓  张  乐  赵  井何  白  韩  邓  姬  周  滕人物
  百里奚宛人仕虞去虞为秦穆公所用霸西戎 范蠡楚宛三户人越王以为大夫勾践霸乃辞去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勾践铸金像于坐侧 邓禹南阳新野人为大司马封高密侯 吴汉宛人为大司马忠侯伐公孙述八战八克 张堪南阳人 宋均南阳安众人时九江虎暴均为太守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其虎自去 张衡南阳西鄂人今邓州向城县有平子墓 左雄为尚书令 何晏南阳人也 黄忠 陈震 吕义皆南阳人 曹景宗新野人读史至司马穰苴乐毅传抚卷叹曰大丈夫当如是为梁右卫将军 庾肩吾字慎之南阳新野人仕梁为度支尚书贼宋子仙破会稽购得肩吾欲杀之乃曰吾闻汝能作诗今可即作若能将贷汝命肩吾操笔便成辞藻甚美子仙乃释之诗曰发与年俱老愁将罪共深聊持转风烛惭照广陵琴卒赠散骑常侍子庾信字子山与徐孺子陵文并称绮艶世号徐庾 唐岑文本孙义南阳人
  土产
  丝布贡 绢 蔓荆子 款冬花 进白菊花其花在骑立山有人户看守
  穰县旧九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亦为涅阳县穰即战国时楚之别名邑后属韩秦攻韩取之封相国魏冉为穰侯汉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 灵龟郭仙产雍州记云石桥水污而为池出灵龟色如金缕 五垄山周地图记云南阳郡西山有五堆连延相接故号五垄山三户左氏传云晋士蔑执蛮子界楚师于三戸即此郡地 湍水荆南图副云作专南雍记云县北七里有湍水六门堨白水浊水棘水是也 涅阳城汉为县废城尚存在涅水之阳 潏水郡国志云潏水出南阳穰县九井汲一井即九井皆动 钳卢陂周地图云召信
  臣所凿溉田三万顷 六门堰在县西三里拥湍水亦召信臣所作也信臣汉人为太守 朝阳故城汉为县城在今县东南俗谓之朝湿城 顺阳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马圈镇在县北后魏立为镇即汉之涅阳县地后魏尝以兵戎拒齐齐大将陈显达攻围四十馀日不下而退即此城 三公城即邓禹从光武有功后归故乡里人遥饯于此禹为太尉故城因名之 邓晨宅晨郡人宅有大树晨毎依荫于其下 范蠡祠祠即蠡之故宅地也蠡死之后三戸迄今祀之今祠甚严三女楼北齐蜀郡太守鄂王子雅薨葬于县无男有
  三女各用钱五百万共造双楼于墓侧工迹精妙石色可鉴故后人谓之三女楼 石洞庭按隋图经云顺阳县有石洞庭口阔二尺高九尺西北穷之莫极潜连上党抱犊山 朱砂里在县西七里
  南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周之申国也汉置宛县属南阳郡唐圣历元年五月改为武台神龙初复旧 北华山淯水后汉淯阳县废城在今县南淯水之阳尚存 梅溪南雍州记云南阳县西北七里有梅溪源发紫山南经百里奚故宅 小长安城在县三十七里淯水之东谢承后汉书云汉兵甄阜梁赐战于小长安汉兵败退保棘阳城周回一里二百步 杜衍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南一十三里 刘文龙宅在县西四十里 五羖大夫百里奚墓在县西南七里有石碣存墓前有七星石 汉光武墓庙皇朝建隆四年敕立庙祭祀 废临濑县在州西北八十五里本汉冠军县地后魏太和二十二年孝文割冠军北境置新城县属南阳郡唐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汉乾祐元年改为临瀬县避庙讳今废入穰县 翼望中山经云湍水出焉 大湖山南郡赋云天封大湖列仙之陬 白石山盛宏之荆州记云武延城北有白石山山悉白自远望之若层冰积雪耀乘云日 丁城隋图经云宋元嘉中掠得武阳人万户遂于新城筑丁城安置丁城一名新城 清水隋图经云清水经独山史定伯碑云瓜里津即清水上三梁谓之瓜里 冠军城在县西四十五里 汉县汉大将军霍去病所封之域 张澹冢隋图经云魏征南军司张澹冡有碑刻其背文曰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凡器不藏嗟尔后人幸勿我伤至宋元嘉中有盗开其冡获金银器甚多垂(⿱𥫗廉)-- 帘皆金钉饰之 废菊潭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元五乡本汉中乡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割内乡之北界以置因菊潭水以名县周显德五年并入临瀬县 菊水源出县东石涧山一名菊潭水水出石马峯峯如马焉其水重于诸水按盛宏之荆州记云源旁悉生芳菊被洭浸淡涧流滋液其水极甘馨谷中有三十馀家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馀其七十八十者犹以为天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夀于此有徴矣后汉胡广字伯始为侍中久患风羸南归饮此水疾遂瘳 湍河在县南七里从内乡县界来经县界入穰县 紫灵山在县北一十五里其山低小 浊山在县西三十里 默河在县东七十里源从内乡界来 骑立山出铜矿在县东一百八十里山有湫水三池毎天旱于下池祈雨上中池不通人行 废向城县本汉西鄂县地属南阳郡后魏孝文招定山南于今县东四十里古向城置向城县周显德三年废入临瀬今又入穰县 丰山山海经丰山有兽其状如猿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雉衡山荆州记衡山有石室甚整饰相传名皇后室未审其来 分水岭在县北七十里山海经云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故俗名此岭为分头岭即三鸦之第二鸦也从此而北五十里为第三鸦入汝州界 故博望城汉县属南阳郡武帝时张骞侯国 武阳山清冷山鲁阳关已上并在邑界 废新野县东南七十里旧六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为棘阳县寻废后为新野晋太康元年置义阳郡居新野县属荆州隋开皇三年郡废改属荆州七年属邓州今废入穰县 朝阳故城水经注云朝水又东经朝阳县 樊陂在县西南昔有樊邓之邑盖因地以名之 棘水水经云棘水南经新野而历黄邮聚即此 光武台在县北二十四里菖蒲潭后魏典略云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而见菖蒲乃歌曰雨菖蒲新野乐遂建雨菖蒲寺以美之内乡县西二百四十里旧九乡今九乡本楚析邑一名白羽之地左氏传秦人过析隈即此也后属于秦按郡县道记析邑地属楚顷襄王元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取析即此亦为中乡地汉为析县属弘农郡按荆州图副今县东七里地于 村秦张仪所谓商于之地也永嘉末没魏刘聪孝文帝于此置析阳郡理西析阳废帝改为中乡县隋开皇避讳改为内乡兼置淅州贞观初废来属 马戸山山后有穴若戸相传昔有马出以为名 胡保山石勒时立黄攀神祠于此山号胡保山 高前山今名天池山山海经云翼望之山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 墨山荆州记云内乡县有墨山一谓元仙山仙圣宅南有丹崖映川流之滨实为殊观丹水汉因水名置丹水县今废城在县西南郡国记丹水楚之商密地在今内乡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丹水故城是也永嘉乱后废后魏复置属顺阳郡大业十三年武德三年再立七年又废其城南临丹水 龙泉荆门记云内乡县西有泉泉见白璧赤柱相传曰龙泉析阳故城天后通天元年以析水之阳立县今废析水即水经之汮水也出析县北南入沔谓之汮口郭仲产南雍州记丹水合汮郡国志县道记析水经析县邑东今析水经西盖郦氏之经误矣析春秋时一名白羽菊河在县东三十里汉王城在县北一百里城内池有试剑石 九尾湖在县西南七十里
  淅川县西二百里元三乡唐武德二年析内乡县三乡复置后魏西淅之县名 丹水在县北一十五里自商州商洛县界流入 大黄山 小黄山并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故淅州在县北三里
  顺阳县西一百二十里新割二乡本顺阳镇皇朝太平兴国六年置从镇将孔茔上利便故也在淅川内乡县界之中
  唐州
  唐州淮安郡今理泌阳县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楚地故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战国时属晋后韩分晋地秦置三十六郡为南阳郡周地图记后魏大和中置东荆州于北阳古城恭帝元年改为淮州因淮水为名隋文帝开皇五年改淮州为显州取界内显望冈为名隋末为淮安郡唐武德四年改为显州仍置总督管领显北澧纯三州显州领北阳慈邱平氏显冈四县五年又分置唐州属显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州不改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废纯州桐柏县来属二年省显冈县九年改显州为唐州以废唐州之枣阳湖阳又废鲁州之方城三县来属十年以枣阳属隋州开元五年以方城属仙县十三年改置上马县二十六年以方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淮安郡乾元初复为唐州旧属河南道至德后属山南东道州城旧治北阳唐末移于泌阳梁改为泌州后唐同光初复旧名晋又改为泌州汉初复旧名
  元领县六 今五
  泌阳 桐柏 湖阳 方城 北阳
  一县废
  慈邱并入北阳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七百里 西北至长安取叶县路一千五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邓州路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东至蔡州二百七十三里 西至随州四百二十五里 南至邓州三百二十四里 北至汝州四百二十五里 北至叶县一百八十三里又自叶取龙兴路至汝州一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申州二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邓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襄州三百五十四里 西北至蔡州二百八十三里西北至汝州鲁山县四百三十二里 东北至蔡州吴房县三百一十九里 东南至叶县一百九十三里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八百皇朝户主二千三百八十七客五千四十一
  风俗
  与蔡州同
  姓氏
  阙
  人物
  无
  土产
  绢 方城梨 半夏 桔梗 茱茰 乌头
  泌阳县元三乡汉舞阴地今有故城在其北即后汉光武破王莽甄阜梁赐之地后魏立为上马县周地图记云本名石马县以县南石马为名后讹为上马隋废唐武德初又置上马县贞观初又废之开元十三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泌阳以地有泌水经其阳故以名之泌水诗曰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在邑界 桐柏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
  桐柏县东一百六十里元三乡汉志平氏县有桐柏大复山梁大同元年于此置华州及上州郡西魏之元年改华州为淮州三年又改为纯州后周武帝建德三年又分置义乡县以属焉隋开皇十八年改义乡为桐柏汉志桐柏县取桐柏山为名 桐柏山禹贡导淮自桐柏大复淮水所出经南阳东会于泗沂入于海 大木山俗名天目山十六国春秋祖逖为豫州刺史将家属避难于天目山即此山也 菩萨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淮水出废平氏县桐柏山东流 淮渎庙水经云桐柏山南有淮渎庙前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禧中守令所造旧有淮渎令掌此祠唐天宝中封淮渎为长源公庙中有石龟十一枚极大 九渡水水经注云九渡水出鸡翅山溪涧萦委沿洄九度其犹零陵之九度水也
  湖阳县西南六十里元三乡古蓼国之地左传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杜预注云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是也文公五年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秦灭楚属南阳汉为湖阳县 蓼山在县东北二里 紫玉水在县东南十五里 谢城本旧棘阳城水经注云谢水出谢城其源微小至城甚大城周回水侧申伯之都也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今申国在宛北自申迁于谢 上马城后魏州地图记本石马县县南有一石马为名后误为上马 棘延故城古谢国之地在棘水之阳后为县有废城在今县北 湖阳城后汉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即此城又按周地图记云湖阳县光武外祖樊重邑也
  方城县北一百六十里元三乡本汉堵阳县属南阳郡应劭云明帝改为顺阳西魏置襄邑郡于此后废唐武德初置北澧州贞观初改为鲁州九年复废为县隶唐州 黄城山即方城山也地志南阳叶县方城邑有黄城山 唐武山水经注云高鳯所隐处号西山 衡山汉志衡山澧水所出即桐柏之连冈也 饼餤山在县东三十里 堵水一名柘水水经堵水出堵阳县北山敷源并发南堵经小堵谓之堵水
  比阳县东北七十五里元二乡汉县属南阳郡后魏置东荆州于汉北阳故城又为淮州隋改为显州因显望冈为名唐贞观元年改为唐州今县理即州故城 北水南流入县西水经云北水出北阳县东北大胡山一名马仁陂溉田万顷盖此水之聚泽也 苦莱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黄山城也自叶至此北阳南北相毗连亘百里亦曰长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之所尸子云楚狂接舆耕于方城即此山 溱水亦谓青衣水 溲水 油水 陇水皆北阳水名 楚平王祠即昭王父也 伍相祠 汉高祖祠光武祠三祠洁敬甚严 宋玉冡楚大夫 楚女冡
  即楚姬女 湖阳公主冡后汉光武姊 废慈邱县左州东七十里汉北阳县地属南阳郡后魏于此立江夏郡寻废为戍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慈邱县取界内山为名周显德三年为北阳 大湖山水经比水出大湖山即天封山张衡南都赋天封大湖列仙之陬是也 中阳山一名慈邱山亦名上介山水经观水出上介上即此山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二
  均州
  均州武当郡今理武当县治禹贡豫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其地并属楚史记秦昭王三十五年置南阳郡其地属焉在汉为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在荆州部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齐永明七年于今郧乡县置兴郡舆地志云梁武帝以此郡为南始平郡复有武功武阳二县仍属南雍州太清元年于梁州之齐兴郡置与州后魏废帝元年改兴州为丰州所因以丰城为名后周武成元年自今郧乡城移于延岑城即今理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丰州不改五年改丰州为均州因界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州改为浙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将延岑所筑义宁二年割浙阳郡之武当均阳二县置武当县又置平陵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丰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浙州八年废浙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贞观五年敕均房二州隶山东南道
  元领县三 今二
  武当 郧乡
  一县废
  丰利入郧乡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六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四里 东至邓州二百四十四里 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 西至金州七百三十二里 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六十八里 东南至襄州三百七十六里水路三百六十二里 西南至房州三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商州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四十四里 东北至邓州三百四十四里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七百皇朝户主三千七百九十二客三千八百二十七
  风俗
  汉书地理志汉中风俗与汝南郡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儿重淫祀尤所好楚歌
  人物
  无
  土产
  鹿脯今贡 羚旧贡 麝香 山鸡皮 葳蕤 椒蜡
  武当县旧八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取武当山以名县旧治延岑城唐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武当山一名太和山武当山记云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峯名曰参岭高二十馀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峯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清霄盖其上白云带其前日必西行夕而东返则惟其常谓之朝山盖以重朝揖之主也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广圆三四百里山高垅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陶弘景玉匮云太和山形南北长高大有神灵栖凭之者甚多太和山虽在南阳界而去洛阳甚近度轘辕南阳界而北趋鲁阳便得至焉又南雍州记云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傅云尹喜所栖之地阴君内传云尹字长生入武当升仙 石阶山隋图经云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榖不饥登之度世陶先生谓之西岳佐命是也 女思山汉武当长来郡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女即来歙曽孙也 三夫人亭亭若博山香炉 古塞山在今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今城所据之山峻险按今名大寨山是 三王城前汉末王匡王鳯王常所筑各一城今号三王城 社树隋图经云南阳武当门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𧉮从树腹中坠下粗数围长三丈群蛇数十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未伐树前曽见梦于欣不之信后欣果死于治所
  郧乡县西一百十三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糜国之地左氏传曰楚潘荣伐糜至于锡穴汉初置锡县按地记云汉中郡之东界有锡县即古之锡穴也汉置锡县属汉中郡今县城即汉理晋太康五年改锡县为郧乡县梁代志云其地出猫牛沙牛 兜牟山在县东十里即汉中郡与南阳郡分界处 西山今名宝盖山水经注云郧乡有西山山有虾蟆石仓卒看之与真不别山北有崖傍观之有一穴甚明传道为星牖 狼子山隋图经云山临汉水山边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四字犹可识云元田中邱两字不可识山下有狼子冡为水所坏今成小洲亦为狼子葬父之所 渚水在县西六十里有渚水汗池注渚水入于汉俗名 是 寒泉水注水经云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静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静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也 沧浪洲隋图经云汉水出琵琶谷至沧浪洲即渔父棹歌处庾仲雍汉记云谓之千龄亦通名沧浪水又东经龙巢山下 丹水隋图经云丰州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前十日夜伺之浮水有赤光上照如火以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步行水上废丰县西二百四十里元 乡本汉长利县地后
  汉省晋复立太康五年改长利为锡县所属不改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分锡县置丰利县按荆州图副云丰利熊川阳川三县即武当之地唐武德元年置上津郡于此贞观八年废郡以县属均州皇朝乾德六年并分郧乡县 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道书福地志云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馀丈山高谷深多生薇蕨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也
  房州
  房州房陵郡今理房陵县土地所属与金州同此即古麋庸二国之地春秋为房子国左氏传曰楚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即此是也又阚骃云防陵即春秋时防渚也史记秦惠文王三十年攻楚取汉中地置汉中郡始皇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是其地四塞险固即为汉中郡地其后始皇诛吕不韦其后亦徙于此历两汉郡如之后汉末以为房陵郡华阳国志孟达既降魏魏文帝合三郡为新城郡以达为太守理上庸达后归蜀司马宣王讨之仍从新城移理房陵历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梁天监末立岐州与郡同理房陵侯景之乱地入后魏废帝二年改新城郡为光迁国昔传此地古有三百人于州西南房山中学道得仙因名其地为广仙后人语讹为光迁后周武帝三年废国为迁州改房陵为光迁县隋因之炀帝废州为房陵郡唐武德元年改为迁州领光迁永清又置受阳浙川房陵凡领五县其年又于竹山县置房州领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领三县五年废迁州之浙川七年又废房陵受阳二县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废迁州城其年省武陵县改光迁为房陵县天宝元年改为房郡乾元元年复为房州贞元五年以房州均州隶山南东道皇朝为保康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二
  房陵 竹山
  二县废
  上庸入竹山 永清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三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四百六十八里 东至襄州四百二十三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南至归州山路五百一十二里 西至金州五百五十三里 北至均州二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襄州界四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金州界五百七十八里东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八里 东北至金州五百四十二里 西北至归州五百三十八里 东南至均州二百五十里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二皇朝户主四千八百八十二客六百九十
  风俗
  与金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赋紫布 锺乳 麝香 石楠叶 黄芩 羊雷丸子 黄蘖皮
  房陵县旧十六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初为防字后汉改为房陵以为名 建鼓山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鬛建鼓凝然天半华阳国志云此即山水之滩有马鬛建鼓之险 房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有石室因房以为名 狼山夹水导源出此山 筑水注水经云筑水出梁州阆阳县魏遣夏侯渊与张郃下巴西集军岩刘备军筑口即此水所出又按汉志云筑水东至筑阳入沔今按筑水在州理北东流经永清县南又东北流至襄州榖城县南又东北方注于江汉 黄香冡香后汉为吏部尚书即此郡人有至孝之名卒于此有塜在郡东北 河水源出县西界来绕城东流不通船有石崖门阻隔 又有三十五小溪其名恶者有临愁水 城四面有三十四小山其名恶者有骂詈山三王冡其县南有大坟三所号三王冡县北有赵王冡并无碑记皆故老所传 废永清县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本汉房陵县地周地图记云后魏废帝三年分房陵东郡于今县东六里置大洪县属光迁国后周保定二年移于今理乃改为永清县今并入房陵县 景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东与京山连接有阻水源出景山一名雁浮山山海经云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塞山又曰荆山之首曰景山上多金玉 筑水在县南三里东流 粉源水出县东北永林山注水经云粉水导源东流经上粉县取此水以淘粉则皓曜鲜洁有异众流 粉城因粉水为名竹山县东一百五十里元八乡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也今县古城即是昔周武王伐纣会诸侯于孟津之上庸人往焉故尚书泰誓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即此也汉书志上庸县属汉中郡 白马塞山盛弘之荆州记云孟达为新城太守登白马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也哉为上堵吟今人犹传此声音韵愤激其哀思之音乎游者云重山叠障亦信然 方城山在县东三十里左传云楚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即此山顶平坦四面峻 龙祗山在县南二里古老相传昔有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身上毛生碧绿色白日升天 黄竹山在县东一百里 鳌水源出县西十里入堵水其水多蛇邑人云莫饮鳌谷水水中有蛇龟一名龟水 上元水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庸岭下南流入孔阳水有深潭不可测或投石其中即卒风暴雨 漫水在县西七十里出王冡山下南流入武陵水堪浣罗纱色白如练 鬼田在县东二里隔渚水约二顷不生树木只有茅荻毎岁清明日祭而燎之预卜其丰俭燎草至尽即是丰年风俗为验于今亦然堵水源出金州平利县界黄平源岭下图经云郭带
  堵水水出汉江舟船往来商贾所凑也 废上庸县在州西二百五十里本汉上庸城县古上庸城在县东四十里武陵故地是也后汉省曹魏更立属新城明帝改属上庸郡萧齐改为武阳县梁改为新丰县又改为武陵县后魏改为京州县废帝二年改为孔阳县以西有孔阳水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废孔阳县仍于今竹山县上庸县于废孔阳县为理今并入竹山县 庸城山在县西五里旧名悬鼓山庸人居此山置鼓 王冡山在上庸县西六十里古老相传有三王冡在此 孔阳水在故县西六十里十步其源出檀溪岭下其水洗物除垢亦堪磨刀剑甚利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四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三
  随州
  随州汉东郡今理随县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虞舜及周皆为荆豫之域在周又为随国世本云随姬姓也春秋传曰楚武王侵随鬭伯比言于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国今义县是也其后为楚所灭战国时其地属楚秦并天下为南阳郡地汉初立为随县南阳郡后汉如之晋属义阳郡分置随郡宋齐因之西魏置并州寻废大统十六年克定随安陆二郡改随州隋初如之大业废州以其地方分置汉东舂陵二郡唐武德复并为随州领随县光化安贵平林顺义四县贞观十年割唐州枣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复为随州今郡城古国之城皇朝乾德四年升为崇义军节度寻改崇信军
  元领县四
  随县 枣阳 唐城 光化
  州境
  东西三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五里 东至安州一百五十五里 南至郢州四百六十三里西至襄州三百五十四里 北至唐州三百六十三里 东至申州二百四十四里 西北至唐州四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安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唐州三百六十三里 东北至郢州四百六十五里
  
  唐开元户二万六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一百六十四客三千四十九
  风俗
  同唐州尤多猎山伐木
  人物无
  土产
  蒲黄 枳实 会罗 柰花绫 小绢 覆盆子葛
  随县旧十二乡今二乡汉旧县后汉初平林兵起此邑今邑东北有平林乡即王常起兵之所梁立曲阳郡后西魏复得其地因立郡于此 三钟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有石状如覆钟 鹦鹉山在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石状如鹦鹉 随侯堂 厉乡左氏传楚人伐徐齐师曹师伐厉以救之 九井荆州记云厉乡西有壍两重内有地俗谓之神农宅中有九井汲一井八井震动民多不敢触在县北一百里 断𧉮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按搜神记随侯出猎见白𧉮被伤乃筑坁于县东北骸山侧收养既愈放之后衔径寸珠以报德 随侯墓在县北二十里地志云随县北二十五里有随侯墓今里数不同以古今尺步有异 隋文帝庙在州东南一里唐天宝七年置 季梁庙在州南八十步按左传楚武王侵随而求成焉随少师请追楚师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人思其德立庙祀焉 厉山在县北一百里高一里荆州记云随地有厉乡村有一穴是神农所生穴也穴口方一步容数人至今穴口石上有神农庙在 驴泉山在县北九十里上有池旱不涸昔出神驴故以为名荆州记云石驴泉山卤润牛马经过贪其甘不能去土人云牛马解即此山寻之
  枣阳县西北二百里旧十五乡今一乡本汉蔡阳县地后魏于此立南荆州隋大业初改置舂陵郡仍改邑为枣阳县唐初郡废而邑隶随州 光武故址今在县南有白水源 舂陵故城在今县东汉文帝时以春陵之国地多卑湿因割蔡阳之白水上唐二乡为舂陵侯邑自零道县徙于此䜟所谓白水真人处 襄故乡城汉为县今废城在今县东北 下溠戍梁天监中置在县东南一百里后魏宣武帝正光初南伐破之置为镇后梁又收复之𨚫为郡皆此戍也
  唐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一乡汉随县地后魏于此置㵐西县兼立义阳郡后又改为肆州或曰唐州隋废之唐开元二十五年以客戸编成十二乡置唐城县后梁改为汉东县汉复为唐城 唐乡左氏传云晋楚战于邲唐侯为左拒杜注云唐侯楚之小国即此地 古唐城自梁朝乾元三年改为汉东郡后唐同光元年复为唐城晋朝天福元年又改为汉东县汉乾祐元年仍改为唐城县
  光化县南三十四里旧五乡今一乡自汉至宋为随县之地南齐立为安化县后为西魏文帝克之改为光化县 锡水在县西北十里源出随县大浩山荆州记云厉山下有厉乡村临锡水 楚子城在县北一十八里左氏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丽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因筑此城以逼随故号楚子城
  郢州
  郢州冨水郡今理长寿县历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地晋宋以来为竟陵县地梁时即南司北新州二州之境西魏分属安州武帝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安陆竟陵二郡唐武德四年并二郡立温州于长寿县置郢州章山蓝水二县属焉七年废基州以章山来属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又废郢州以长寿属温州章山属荆州十七年废温州依旧置郢州治京山天宝元年改为冨水郡乾元元年复为郢州
  元领县三 今二
  长夀 京山
  一县废
  富水并入京山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五里 南北五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三百八十五里东至安州三百二十九里 南至复州三百二十二
  里 西至长陵府二百一十二里 北至襄州三百十二里 东南至复州界一百五十六里 西南至江陵府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襄阳界三百一十六里 东至随州四百六十三里 西南至安州三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襄州三百二十三里 西北至随州四百五十八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西北至复州一百四十八里 东南至襄阳三百十里
  
  唐开元戸一万二千皇朝户主一千三百八客二千六百五十八
  风俗
  同荆州然清明节村落喜唱水调歌
  人物
  宋玉郢人
  土产
  纻布 丹参 牛膝 贡贝母
  长寿县旧十二乡今二乡在汉为竟陵县地属江夏郡晋武帝改为长寿县属竟陵郡后周立郡于此而县隶焉 偃月城郡国志云竟陵有偃月城城三面漳水拥焉 武陵山郡国志云左传谓楚武王卒于樠木之下即此山也地又名武陵青泥池即三国志乐进与关公相拒所亦曰樠木山在县东一里 竟陵故地汉为县西四十步金港在县南二百步源出樠木山 激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京山县东 白雪楼基在周子城西激河池在县北一十五里南流合激河西入汉江
  龟鹤池在县西一十步是南昌尉梅福未登仙时养龟鹤池 金鸡冢在县南六十里
  京山县东一百一十里旧四乡今见管十一乡历晋宋以来为新阳县梁改为新周因旧邑之名以自知西魏改为温州隋初废之改为京山县因界内京山为名倪子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张良山在县北一十里山有张良走马路至今不生草木 鸭嘴山在县南二里 泗河在县西四十里东入复州竟陵县界 温泉汤在县东十五里其汤有十八眼 废富水县在州北二百四十里隋置因界内富川水为名皇朝干徳二年入并京山县 富河在县北一百里从随州随县来入安州应城县 新市故城后汉为县故城在县东北
  复州
  复州竟陵郡今理竟陵县禹贡荆州之域虞舜及周地属不改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于汉十三州在荆州部即江夏之竟陵县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后周得之以其地置城复二州隋初如之至炀帝初废州于旧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县是也于旧复州却立沔阳郡唐武德五年改为复州治竟陵县七年移理沔阳天宝元年改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复州晋天福五年为防御州
  元领县三 今二
  景陵 沔阳
  一县废
  监利入荆州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六百八十五里 东至旧沔州陆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 南至沔阳县陆路一百四十里自县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西至江陵府四百八十里 北至郢州私路二百五十里官路三百里 东南至蜀江水流为界七百四十里 西南至赤岸港为界三百五十七里 西北至乞火山东与郢州为界三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安州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郢州二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安州三百三十五里
  
  唐开元户八千二百一十皇朝户主三千一百一十七客四千三百一十一
  风俗
  与荆襄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白纻布 大膝 狼毒 大㦸 乌啄 鹿皮
  景陵县旧八乡今四乡本汉竟陵县属江夏郡盛弘之荆州记云晋元康九年分江夏郡置竟陵郡而县属焉晋天福初改为景陵县 中戍山水经云竟陵郡有中戍山晋获铜钟七枚此处 五华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周地图记云五华山山岭连属北接郢州即此山也沔水即春秋谓周昭王南征乘胶舟以进寻没此水夏水郡国志古沧浪之水渔父所歌于此水其侧又有熨斗陂存 邾县城故汉县废城今在县东 云梦城郡国志云竟陵城西大泽即古云梦泽 邾月城在河口魏将黄祖所守之城
  沔阳县南一百二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沔阳县地又郡国志云沔阳县即楚王城也 七里污按周地图记云夏水合潴水同入汉自汉入潴水为七里污即屈原逢渔父与言濯缨鼓枻而去是此也 沔水水自西入大江晋镇南将军杜元凯为荆州刺史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内㵼长江之险外通零柱之漕 夏水水自南入大江一名长夏水西南自监利县界流入水经曰沔水又东南迳江夏云社县东水从西来注之为中夏水荆州图记云此夏水既非山流有渃川潴冬断夏通故曰夏水 大隐林郡国记云沔阳大隐林又有小隐林南有隐矶山是渔父钓处 云社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石城在县东南三百里古保聚之所 鼍湖在县东二十里 马骨坂楚平王牧马马遗骨于此坂 白猿庙郡国志云沔阳有白猿庙即楚平王获白猿于此立庙 鱼复县故城在县东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四
  襄州
  襄州襄阳郡今理襄阳县禹贡荆豫二州之界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又曰荆河惟豫州即襄邓二州之界也周礼职方氏曰正南荆州其川江汉亦荆州之分同时即榖邓□卢罗都之地春秋时属楚习凿齿襄阳记云襄阳城本楚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亦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又为秦南阳郡即昭王十六年使更错伐楚取邓封公子悝始置南阳郡两汉为邓县之地荆州图记云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按郡西极梁州南包临沮北接阴邓襄阳为郡始于此矣又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蜀关公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独襄阳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谓晃曰全襄阳徐公之力也后吴大帝帅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于魏帝曰襄阳水陆之冲冦要地不可失也魏自赤壁败后因失江陵于是荆州都督专在宛沔此地属吴郭仲产刘表嗣子北降襄阳沔北为战伐之地自羊公镇此吴不复入东晋大将军庾翼将谋北伐遂镇襄阳
  元领县七 今六
  襄阳 邓城 榖城 宜城 中庐 南障
  一县割出
  乐乡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六里 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九百一十三里 北至西京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东至随州三百五十四里 南至荆州荆门军三百二十五里至荆州四百七十三里 西至房州四百七十四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 北至邓州一百八十二里西至均州三百六十三里 东南至郢州三百七十
  四里 西南至陜州六百一十九里 西至光化军一百八十三里 东北至唐州二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均州三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邓州一百九十三里 西北至随州三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房州四百八十三里 东南至光化一百八十八里 西北至荆州三百三十四里 西北至郢州三百七十八里
  
  唐开元户八万九千一百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三客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九
  风俗
  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毎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纒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檝争驰棹歌乱响有凄断之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人多偷堕信鬼神崇释教
  姓氏
  人物
  宋玉宜城人 王延夀字文考宜城人 厐徳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未曽入城 向郎字臣远仕蜀光禄勲 马良字季常宜城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习凿齿襄阳人字彦威者汉晋春秋 唐张柬之襄阳人相则天首谋追张易之以功拜天官尚书鳯阁鸾书三封 杜审言襄阳人 孙甫 鲍防襄州人
  土产
  贡咸干鱼 丹麞皮 火麻布 库路真 麝香鳖甲 缩砂 弓弩材 漆器
  宜城出美酒今在宜城县也俗号宜城美酒为竹叶杯襄阳耆老传曰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而美襄阳人采捕遂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头缩项鳊鱼为水族上味孟浩然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鱼是也
  襄阳县旧三十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南郡应劭曰在襄水之阳因名县焉州郡志云襄阳本汉为中卢县地汉初徙骆越之人居之 望楚山在县南三里鲍至南雍州记凡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䇲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陟焉以其旧名望见鄢城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为孝武帝所望之处时人号为鳯岭高处有三是刘弘山简等九日宴赏之所 岘山在县十里羊祜尝与从事邹湛等共登岘山慨然叹息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年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湛等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若湛等乃当如公言耳后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庙并立碑于此山 石梁山南雍州记云石梁山形似桥梁也白云起即崇朝而雨人以为凖 万山在县西八里一名汉皋山习凿齿襄阳记云山北隔沔水父老相传即交甫见游女弄珠之处 汉水盛弘之荆州记城北沔水渨潭极深先有蛟龙常为人害邓遐为襄阳太守气果兼人㧞剑入水蛟绕其足遐因挥剑截蛟被伤流血丹水勇冠当时自后无复患蛟害矣柳子水即海池之别派也 檀溪即梁高祖沉竹木于此溪中刘备乘的卢马跃檀溪亦此也 洓水一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上者皆呼为襄上今土人皆呼为洓水上流亦呼为襄名亦无定故陆澄地理志曰襄阳无襄水也又按襄沔记云中卢有洓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皃膝如虎掌爪皆没入水中出膝头示人小皃不知者欲取弄之辄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厌可小使之名曰水虎 习郁池在县东南十五里襄阳记云岘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习郁将死敕其长子葬于池侧池中起钓台尚在按郁即凿齿之兄也馀事迹见鹿门庙 堕泪碑在县东九里晋羊祜之镇襄阳有功德于人及卒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享祭望其碑莫不流涕杜预因名堕涙碑 贞女楼按南雍州记云王整之姊适卫玠十六而寡父母欲嫁之乃自截鼻以誓墓前柏树为连理 高阳池在县东南十五里晋山简字季伦常镇襄阳毎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䍦举鞭向葛疆何如并州儿又通典云马鞍山昔刘弘山简九日宴处 古堤襄阳城有古堤皆后汉胡烈所筑常为襄阳太守惠化及人塞补决堤民因歌曰譬春之阳如冬之日耕者让畔百姓丰溢惟我胡父恩惠难忘 冠盖里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郡岘首山南至宜城百馀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阖填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骈辉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钦叹其盛敕号太山庙道为冠盖里 诸葛亮宅按蜀记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地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桓温冡冡闻鼓角声即襄阳必有军旅古鱼井按南雍州记云古鱼井内一鱼无肉惟骨相
  连尔 张汉阳碑在县西二里即柬之地也 孟浩然碑在县东南一十二里 杜预碑在县东南九里岘山上
  邓城县北十三里旧十四乡今八乡汉邓县地即古樊城齐书云建武中大将军曹虎镇此后孝文率兵数万围樊城经月不下即此城也荆州图副郭仲产挚虞等记俱云樊本仲山甫之国隋改河南郡为邓城郡废棘阳襄县一县立安养县唐天宝中改为临汉县以临汉江为名贞元二十一年以襄州为襄阳府徙临汉县于古邓地乃改为邓城县 宛水自邓州新野县界流入□县城即古□城即古有□子之国邓之南鄙 夫
  人城即晋朱序为刺史母韩夫人深识兵势知郡西角必偏受敌率女婢斜筑二十丈许以捍贼攻后苻丕果以兵攻此处不克而退因号夫人城查牙山县四十里泌河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流经县界与白河合
  呼鹰台在县东南一里刘表所筑表往登之鼓琴作乐有鹰来集因名 泌白水在县东北九十七里是泌白相合河口
  榖城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七乡本春秋榖国汉为筑阳县自后汉魏迄今并为筑阳县地宋于此置扶风郡隋开皇七年改为榖城县 酂城在县东北汉书地理志南阳即汉相萧何所封也按说文酂作管作且二切南阳有酂县𨝹昨切沛国县若云何之所封何在沛又云此邑乃高后封何夫人之邑也 汉阴城在县北汉为县今废城存萧相国祠鲍至南雍州记云何昔受封于此庙今相传谓城隍神 薤山在县西六十里诸山云起此山无云终不降雨诸山无云此山有云起必降大雨土人以为恒验因山薤为名山上有孤竹三茎三年生一笋故竹死代谢如春秋又有白鹿二紫罴一人不敢犯之 榖神山在县西十里上石城号曰榖神山 筑水在县南一百步陆澄地理志云筑水会沔水之处谓筑口 粉水在县北六十里出房州房陵县东流入县南雍州记云萧何夫人渍粉鲜洁异于诸水因立名 榖城在县北五里南雍州记云榖伯绥之旧国也昔城门前有石人刻其腹曰摩兜鞬慎莫言亦金人缄口之流也而今无矣
  中庐县西南五十八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汉中庐县春秋庐戎之国南齐于此立义清县属义安郡唐贞观二年自今县东北三十里移于今所在州西五十三里复为中庐县 山都县城秦之邑名废城在今县东北宜城县南九十五里元二乡本楚之鄢都在汉为鄢县地宋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后魏改华山郡以宜城郡分新郡之地县地因帝率道县属威宁郡后周保定四年省宜城郡入率道县今县南右宜城即旧郡唐武德四年以此邑属鄀州贞观八年废鄀州改属襄州天宝七年改为宜城县从古郡名 蛮水西自义清县县界流入东南经县西去县三十里有白公湍南雍州记云秦将白起伐楚之日涉此水而济因号白公湍今有三碛亦名三洲赤石湍大堤城今县地也其俗相传呼为大堤城迄今不改犂邱城汉县废城在今县北 宜城故城汉县在今县南其地出美酒 鹿门庙习凿齿襄阳记云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犂邱与武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使立苏岭之祠刻二石鹿夹祠神道百姓谓鹿门庙 木香村段 -- 𠭊 or 叚 ?成式别业于此村村生异竹式图送徐商商为启谢 废乐乡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旧管四乡本春秋鄀国之地迄今有若乡在若水之傍晋隆安五年于今城戍置乐乡县属武宁郡后魏废帝元年置鄀州贞观六年废鄀州以其地却属襄州周显徳二年并入宜城县皇朝开宝五年割隶荆门军 都亭山在县西南山上有城垒极峻拔为隘险之所一名中城山 都水亦名女泉系木云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
  南漳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之临沮县地属南郡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晋平吴割临沮之北乡立上黄县后魏又置重阳县周改为思安县隋文帝三年改为南漳县唐武德二年分襄阳郡南漳县于今所置贞观九年废县来属襄州 荆山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韩子卞和得玉于荆楚山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顶上有池水周回四十馀步乔松翠柏绕列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柤山习凿齿襄阳记吴时朱然诸葛瑾万彧从沮中寻山险道出柤中柤音榆如榆柤之柤其地在上西黄界去襄阳城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称也盖以其地去山密迩因为山名旧传云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此停阻以屈曲八叠为名 清山溪其山高峻庾仲雍荆州志云临沮县清溪山山东有泉晋郭璞为临沮长常游此赋游仙诗云清溪千馀仞中有一道士即此也 临漳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本溪头北临漳水 八叠山在县西四十五里解在前
  光化军
  光化军理乾德县本襄州之阴城县地复废为镇故城在今谷城县北皇朝干徳二年改镇为光化军仍割谷城县导教翔鸾汉均等三乡置乾德县以年号为名
  领县一
  干徳
  军境
  东西八十五里 南北四十一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东西京并长安里数 东至邓州穰县松阳堰为界三十一里 西至均州武当山为界五十五里 西至襄州榖城县公田村界一十五里北至邓州穰县曹溪闰为界三十一里 东南至襄州邓城县古楼村为界三十里 西南至房州永清县石桶村为界三百里 东北至邓州穰县大充村为界二十九里 西北至均州武当县博口泉润为界七十一里 东南至襄州榖城县黄石村二十里
  
  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八十五客三千三百四十五风俗
  与襄州同
  土产
  元无所贡及土产物
  乾元县元三乡本汉榖城县遵教翔鸾汉均三乡乾德三年置以年号名县 汉江经县 马窟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下有窟按南雍州记汉时有马百匹从此窟出旧名马头山敕改为马窟 湿水在县南七里西南流入汉江南雍州记云湿水出红农县境冬月微温 固王古城在县东北五里按榖城县图经云晋咸宁中封扶风王子畅为顺阳王城内有顺阳碑 五陌洲在县西南四里南雍州记酂城南四里有五柏村榆树连理异木合干高四丈乡人以为社其州并树在五柏村因此为名其树今已枯 汉酂县在县北三里西临汉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五
  荆州
  荆州江陵郡今理江陵县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史记以为鹑首楚之分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二度楚之分野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接巴巫东连云梦亦一都会之所秦以鄢郢为南郡今州也秦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襄王子熊元为考烈王徙于寿春命之曰郢其庶子负刍杀弟哀王而立五年为秦将军王翦所虏楚自此灭焉项羽改南郡为临江国汉初复为南郡置南蛮校尉以领之高帝末分长沙为桂阳郡改黔中为武陵郡分南郡为江夏郡景帝又改南郡为临江国武帝元封元年置刺史部十三州分荆州置交州建初二年徙钜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封安陆王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表卒子琮代立魏恐蜀先主据之于是来伐败于赤壁荆州入蜀先主得益州吴大帝就先主求还荆州不得遂来伐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蜀求和遂分荆州以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蜀以縻芳为南郡太守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故三国志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是也吴荆州理江陵今郡是也又晋书云荆州领郡十九理襄阳洎平吴复理南阳即今所也郡改为新郡又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颇为重镇故晋书桓元子以永和元年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迁江陵始营城府盛弘之荆州记云元嘉十四年荆州所领三十郡自晋室南迁皇居建业则以荆扬为京师根本之所寄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拟周之分陜故有西陜之号焉自后植中为大将军屯上明使刘波守江陵是也又晋列传羊叔子杜元凯继理荆州或镇襄阳或镇江陵王敦为刺史理武昌至桓玄子陶侃王忱始于江陵营城府此后尝以江陵为州理宋武帝分置荆司郢雍湘五州皆州城地也齐梁因之按安志云荆州之境合带蛮蜑土地辽延称为殷旷江左大郡莫过荆襄若非时望名贤不居此郡梁初䧟于魏后复之梁元帝为湘东王荆州居之凡二十年侯景既平即位遂都之为西魏所䧟迁后梁居之位为藩国又因置总管府隋初改为江陵镇以隶襄州至七年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义宁二年为萧铣所据唐武德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江陵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郎浓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十三州统潭桂交循⿳䒑⿲止自匕⿱儿夂 -- 夔高康钦尹九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改巴州为岳州七年废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总管为都督督荆辰澧郎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桂交⿳䒑⿲止自匕⿱儿夂 -- 夔高钦尹等七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并不统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县来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来属二年降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寻等七州不统也八年废东松州入硖州又省章山入长林十年辰州改隶黔州都督荆硖澧郎岳五州都督从三品荆州领江陵枝江当阳长陵安兴石首松滋公安等八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督硖岳复郢五州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复为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湖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仍置荆南节度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郡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官僚制置一凖两京以旧相吕湮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郎硖⿳䒑⿲止自匕⿱儿夂 -- 夔忠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増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宁县于郭内与江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自此八州别置使改属江南西道
  元领县八 今九
  江陵 枝江 公安 石首 松滋 建宁 潜江玉沙以上三县新置
  监利复州割到
  三县割出
  荆州别为军 当阳入荆门 武安并入荆门军州境
  东西五百五十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北至西京一千三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北至郢州三百二十三里 东至复州陆路三
  百五十二里水路八百一十五里 南至峡州水路三百三十里陆路一百二十五里 北至襄州四百五十四里 西至岳州水路五百七十三里陆路三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澧州四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襄州四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澧州四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峡州安远界二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郢州长夀县界二百二十里
  
  唐开元戸八万四千八百皇朝管戸主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四客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三
  风俗
  荆之为言强也阳盛物坚其气急悍故人多剽悍唐至徳之后流佣争食者众五方杂居风俗大变然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俗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皇朝有国以来已革其弊又人俗多居于江津诸州
  姓氏
  武昌郡六姓 吴 伍 程 史 龙 郢
  武陵郡三姓 卞 伍 龚
  人物
  文种楚南郢人后相越 江上丈人伍子胥进千金之剑丈人不受 陆通字接舆楚人谓之楚狂接舆老莱子楚人事亲尝服斑斓之衣年八十为婴儿戏
  于亲前 汉阴叟楚人居汉水之阴子贡南游见丈人为囿凿池抱瓮出灌园用力多子贡教凿木为桔橰丈人曰吾闻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也 后汉胡广字伯始华容人三登大尉再作司徒一履司空又为太傅 唐刘洎江陵人封中清苑县男
  土产
  绵绢 方绫 甘草 乌梅 贝母 柑子 橙子白鱼 橘
  史记云江陵千树橘与千戸侯等又江津诸州其土沃壤所利丹石齿革羽毛桧柏金银松滋县出碧涧沈子曰茶饼茶芽今贡
  江陵县旧十二乡今十七乡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曰江陵故郡郡西通巴巫有云梦之饶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伐楚取鄢置南郡分为江陵县汉景帝改郡为国故荆州记云昔荆州城掘地得石函有铁契云楚都郢邑代无绝 画扇峯荆州记云修竹亭西一峯迥然西映落月远而望之全如画扇 景里洲三国志魏将夏侯尚围南郡作浮桥渡景里州今在郡西 龙洲宠洲盛弘之荆州记龙宠二洲之间旧云多鱼而渔者投𦊙挥网辄絓绝乃有水客泅而视之见水下有石牛二头尝为网碍故渔者惩之皆鼓枻而去 枚回洲在江陵西南六十里荆州志云自籍州次东大州有三名城首曰梅回盛弘之记以为村名旧云是梅槐合生成树故谓之梅槐中名景里下名燕尾荆南志云此州北江呼为蔷薇江始自枚回下迄燕尾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居家语曰江出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至江津不方舟避风不可以济郭璞江赋所谓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渎水出绝南赤坂冈下流入城今名曰子夏渎盖入郢所开也 夏口水左传吴伐楚沈尹射奔于夏汭杜注汉水曲入江今名夏口盛弘之云夏首又东二十馀里有滑口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利二县在其中矣楚辞曰过夏口而西浮郭仲产云此水冬塞夏通因名夏水也 荒谷水盛弘之荆州记云春秋所谓莫敖缢于荒谷此也 涌水江陵城东南五十里有涌水源东行百馀里会于江左氏传云阎敖游涌而逸也 东天井盛弘之荆州记云在天井台之东井周回二里许深不可测中潜室人时见之则见兵冦祈之多验又渚宫故事云江陵城东二十里有天井周回二里其深不可测旱而祷之即大雨时至 高沙湖在枚回州上荆南志云翠泽平晶水陆弥旷芰荷殷生鳞羽滋阜湖南林野清旷可以栖托故徴士宗炳昔常家焉北有小水自湖通江谓之罾口又荆渚故事云江陵城西二十里高沙湖其中多鱼 五叶湖荆州南志云昔湖侧有土人张被五叶同居因以为名 马鞍溪昔伍子胥奔吴避难于此 纪南城左传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杜预注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故郢城在县东北十二里汉志有郢县云楚别邑左
  氏传庄王袭郢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二子作乱郢城至襄十四子囊临终遗言必城郢太史公曰楚都城至平王而更城郢也杜预以为史所言郢者即州北纪南城是盛弘之荆州记云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则是前攻纪南而后破郢也伍端休江陵纪云南门三门一名龙门一名修门离骚九章曰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招魂曰魂兮归来入修门王逸注郢城门也 故奉城在燕尾洲上郭仲产荆州记云江津长车之领百家主渡江南渚宫左氏传曰楚子西㳂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 江堤梁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为荆州刺史过大水江溢堤将坏船憺亲率吏冒雨计所坏丈尺筑之雨势甚猛人皆恐惧或请避之王曰王遵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彻膳刑白马祭神酹酒于流以身为百姓请命言终而水退堤出 湘东苑渚宫故事云湘东王于子城中穿沟池长数百丈植莲縁岸杂以竒木其上有通波阁跨水为之南有芙蓉堂东有禊饮堂堂后有隐士亭亭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堋垛马栅其西有乡射堂堂置行栅可移动东南有连理堂堂前柰生连理太清初生北柯连理当时以为湘东践祚之瑞北有映月亭修竹堂临水斋斋前高山山有石洞潜行二百馀步苑中山有石上有阳云楼极高峻远近皆见北有临风亭明月楼颜之推诗云楼倍明月宴并将军扈羲所造 竹林堂宋临川王义庆所造梁元帝因而修庭前有竹名桂竹郭璞云桂竹出使兴小桂县来风防露上合下疏毎日出罗纨金翠光春秋月隔(⿱𥫗廉)-- 帘而望花开也其西有篠箭春月抽笋似桂而辛吕览有骆越之篠尔雅有会稽之竹箭隆暑赫曦但有凉气入其下者咸以御风其中多种蔷薇刘宅紫蔷薇康家四出蔷薇白马寺黒蔷薇名十里香长沙千叶蔷薇多有品彚并以长格支其上使花叶相通其下有十间花屋仰而望之则枝叶交映迫而察之则芬芳袭人新阳太守郑送雌鹤在此堂留其雄者尚在裒宅霜天夜月无日不鸣商旅江津闻其多泪者时有野鹤飞赴庭中驱之不去即裒宅之雄也交颈颉颃抚翼闻奏钟磬翻然共舞婉转低昻妙会弦节其花卉虽繁竹林弥盛昔豫章以树名郡酸𬃷以𣗥为邦故号竹林堂 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台在江陵城东北二十一里 罗含宅渚宫记云安成王在镇以罗含故宅录事刘朗之常见一丈夫衣冠甚伟被衿而立朗之惊问忽然失之未及还朗之以罪见黥时人谓君章有神罗君章宅在江陵城西三里庾信亦尝居之 郭仲产宅渚宫故事云郭仲产为南郡从事宅在枇杷寺南江陵城东十五里有枇杷寺其村有名枇杷元嘉末起斋堂以竹为棂竹遂渐生枝条长数尺扶踈苔翠蔚然如屋仲产以为祥俄而同义宣之谋被诛 萍实渚宫故事云宋文帝为宜都王临州有人献王萍实六子大者如升小者如鸖卵圆而赤初莫有识者以问长史王华曰此萍实也宣尼所谓王者之应宋祚当卜年六百顷之宜都王即位祚终于六十矣 子晋庙有枯树庾子山感而成赋 梁河东王誉庙在江陵西北三十五里宣帝即位收葬于此谥武桓 猎冢即樊姬墓也为楚庄王夫人今为諌猎墓 章华台在县东三十三里楚灵王所筑台形三角 白碑驿在县西北四十八里 梁宣明二帝陵唐开元二十一年起 楚庄王冡在县西龙山乡三十里渚宫故事庄王墓前后十冡陪葬皆有行列
  枝江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一乡今十乡汉旧县属南郡古罗国之地江沱出邑西东入江即史记谓楚文王自丹阳徙都此易曰丹阳即今巴东郡是也唐上元元年析枝江县置长宁县于郡郭以视两京赤县至二年又废枝江入长宁寄户口实于长宁久之不便至大历六年复废长宁却立枝江于旧地即今邑也 百里洲荆州图记云其上宽广土沃人丰波潭所产足穰俭岁特宜五榖洲首派别南为外江北为内江荆南志云县界内洲大小凡三十七有人居十八无人居盛弘之荆州记县南自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増一为百以𠑽百数僣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斯有验矣三洲洲中最大号曰阳洲陇洲回洲是百洲之数 获湖宋沈攸之为荆州刺史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故以获为名 新洲渚宫故事云梁王僧辨灭侯景百僚劝进湘东即皇帝位栅江陵城周回七十里时议都御史中丞刘谷等进曰臣等闻荆南之地有天子气又渚洲已满百梁典云太清末枝江县阳阁浦忽生一洲群公上䟽称庆明年元帝即位承圣末其洲与大岸相连惟九十九而已 蜀江在县南九里
  公安县东水路八十里旧八乡今九乡即后汉作唐县地在西偏又为孱陵县地俱属吴之南郡荆州记云刘备败于襄阳本荆州吴大帝推先主为左将军荆州牧镇油口即居此城时人号备为公故名其城为公安也黄山字或作皇昔人或呼为睢山今乡人或为王山
  云宋大将军谢晦被诛死于此山立庙因呼此神为王山祠坛基址犹在 油水自松滋县界入一谓之白石水也 景口 沦口郦元注水经云油水下有景口景口东复有沦口沦水南与群水合 孱陵城十三州志曰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侯即此地也 马头戍在县西北盛弘之荆州记云灌羊湖西三十里有马头戍吴大司马陆抗所屯以对江津口与晋太傅羊祜相拒大弘信义抗有疾祜馈之药抗即推心服之于时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 香积山在县西二百五十七里 麝香山在县西二百七十里 涔港在县西六十里
  松滋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五乡今六乡本汉旧县古今地志云松滋古鸠滋地汉属江陵郡后汉省魏复立之以属安丰及庐江郡庐江今庐州是也晋太康地志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立松滋县以隶河东郡邑也至东晋孝武帝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因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田土高良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馀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峡今县西废上明县即冲所筑其乐乡即吴陆抗所筑皆在邑界 洈山汉书地理志南郡高城县洈山洈水所出东入县即此也 巴山左氏传巴人伐楚荆荆南记云巴人后遁而归因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也 明月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岭弯弯如月九苞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石瓦山在县西六十里蜀江在县北一里源自宜都县来 刘虬墓渚宫故
  事云松滋县西有刘虬墓今陟屺寺即虬宅
  石首县东南水路二百里旧四乡今三乡唐武德四年置县北有石首山取为名焉本汉华容县之地也 石首山水经云大江右迳石首山北也 岐阳山在县西一百步宋鲍明远岐阳守风诗云洲回风正悲江寒雾未歇即此也荆州记云无所出不足书本属南平界范元平记云故老相承云胡伯始以本县境无山置此山上计偕簿 石门山梁邵陵王纶崇奉道士张京于此置观以处之凿石开径其状若门因名石门山与岳华容县分半境为之也 龙穴水经云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注云江浦右逸也北对虎州又州之北有龙巢地名昔夏禹济江黄龙夹舟舟人失色无主禹𥬇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故地俱取名焉
  建宁县东一百三里七乡新置唐元和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于是置徴科巡院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为建宁县 石龙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下有石龙淙石壁上有龙隐形踪焉
  潜江县东一百一十里十二乡新置唐太宗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徴科巡院于白洑皇朝干徳三年因之升为潜江县 汉山在县北二十里自长沙县来至狮子口经县界
  玉沙县南一百二十里五乡新置本梁开平四年分汉江南为白沙徴科巡院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为玉沙县 白螺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五里
  监利县   本汉华容县地荆州图副云晋太康五年立监利属南郡梁开平三年以荆州割据遂属荆州 章华台在县郭内 陶朱公冡在华容县西碑见存 干溪涌水皆在邑界 五花山在县三里
  荆门军
  荆门军本汉旧县隋时废即荆襄州之要津唐贞观二十一年复置唐末荆州高氏割据建为军领荆州当阳县皇朝开宝五年割荆州之长林县襄州之故乐乡合为一县置于郭下
  今领县二
  长林  当阳
  军境
  东西三百八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一十四里 东至郢州汉江一百一十三里 西至峡界州二百八十五里 南至荆南界一百五十五里 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四里西南至荆南枝江县界二百八十二里 东南至荆南沅江县界二百八十三里 西北至襄州南漳县界二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郢州襄州界汉江一百八十三里 东南至襄州界一百六十八里 东北至峡州界二百八十八里 东南至荆南一百四十九里
  
  旧戸在襄州二州籍皇朝户主一千七百三十四客二千三百三十六
  风俗
  并与襄荆二州同
  土产
  并与襄荆二州同
  长林县  晋安帝隆安五年刺史桓玄立武宁郡于故编县城其属有长林县与郡俱立分编县所置也盛弘之荆州记云当阳县东有栎林长坂昔时武宁至乐乡八十里中拱树修竹隐天蔽日长林盖取名于此武德年于县东界一百二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县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皇朝开宝五年割襄州故乐乡县合为一县来属书本军乐乡者即春秋鄀国之地晋置乐乡县也 章山汉书地理志云江夏郡竟陵县竟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尚书禹贡道嶓冡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孔安国注云内方在荆州汉水之所经也 湕水在郡北角田村去城一百里伍端林江陵记云带湕水谓此水也荆南志云荆潭以上为湕水荆潭以下为漕水 层台荆南志云楚地以北山东有层台昔楚庄王筑之延袤百里砥石千里时有诸卿士諌王王从而毁也 石桥荆州记云南石桥津泉水从紫盖山下东流为溪故累石为桥以渡行者因以为称 云梦泽周礼荆州之薮是为云梦郑玄注在华阳县尔雅十薮楚有云泽郭璞注巴邱湖是也春秋文耀钧大别云巴东雷泽九江衡山皆云梦也宋永初山川古今记云梦泽一名巴邱湖荆州之薮故魏武帝与吴主书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使失道是此氛章华台左氏传云楚子城章华之台有愿与诸侯落之春秋外传楚灵王登章华之台顾谓武举曰美夫举对曰先君庄公为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宴爼豆人不废时官不废朝是以能除乱克敌今君此台也国人疲焉财用尽焉百官烦焉以为美楚其殆矣
  当阳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十乡今六乡汉旧县属南阳郡即广阳王子益之封地又为临沮侯国今在县北有故城焉又按庾仲雍荆州记云本楚之邑也春秋左传楚潘宗伐麋至于锡穴颍客释例云麋当阳也 绿林山王莽末王康王常王鳯起兵于绿林山中 南北紫盖山在县南八十里南者与覆船相接二山顶上方而四垂若伞盖之状常有林石皆绀色故以紫为称上有丹田井 当阳坂即曹操追蜀先主之所 彩水出紫盖山下彩碧甘馨异于上派 金牛荆州记云紫盖山有金牛毎云晦日辄见金牛出食光照一山即金之精尔 漳口荆州图副谓之漳口左传宣四年楚若敖尔攻于漳澨谓此水也 沮水当阳北十馀里东南流一百里入迤江即左传楚昭王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睢是也又按漳沮二水并出建安界而合流于此故左传所谓江汉漳沮楚之望也 交州荆州图副云故老相传是楚昭王所筑王仲宣常登其东隅故其赋云挟清漳之通津倚曲沮之长州关公为吕蒙所败还至当阳保此城诈降而遁朱焉潘璋斩于临沮之章乡也磨城盛弘之荆州记云麦城东有驴城沮水之西有磨城犄角麦城昔伍子胥造此二城以麦城假驴磨立名俗谚云东驴西磨麦自破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
  宋 乐史 𢰅
  山南东道六
  峡州
  峡州东陵郡今理夷陵县春秋及战国时并为楚地故曰荆门虎牙即楚之西寨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秦以此地属南郡二汉因之魏武帝平荆州于此置临江郡吴录云蜀昭烈皇帝立宜都郡于西陵即夷陵也在蜀吴之界吴得之颇为重镇故大将军陆逊上疏云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亦可忧也历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治又宜都记云郡城陆抗攻步阐拒晋于此垒梁武天监中于此置宜州以旧宜都为州之名后魏改宜州为拓州盖取开拓之意周武帝以扼三峡之口复改为峡州陈尝得之以为重镇隋伐陈陈人守荆州狼尾滩并在宜都界也又荆渚记云夷陵郡居大江之上西通全蜀故夷陵有安蜀古城存焉隋有夷陵郡唐武徳二年平萧铣置峡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贞观八年废东松州以宜都长阳巴山三县来属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自下牢镇移治陆抗故垒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峡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夷陵 宜都 长阳 远安
  一县旧废
  巴山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六百里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东至江陵府大路至长安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江陵府三百四十里南取水路三百三十里西至归州二百里 北至襄州五百七十里 东
  南至江陵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施州七百六十里 西北至归州界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江陵府界九十里
  
  唐开元户八千九十八皇朝户主二千九百八十三客一千四百一十八
  风俗
  楚之俗剽悍巧猾管子曰水弱而清其民轻果而好诈士女治麻楮不事蚕桑男子力耕火种不知文学其信巫鬼重淫祀与蜀仝风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贡葛 蜡 茶 硝
  夷陵县元七乡本汉田县属南郡尉吴谓之西陵即此按郡国志云郡志在石鼻山上县即白起所焚之地夷山故城即汉旧县在今县西北 温泉在县西 西陵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吴志云陆逊破刘备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即此是也 白马穴宜都记云西陵北崖有石穴远望常有白马出入其间寻之莫睹 虎牙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虎牙山有石壁其色黄间有白文亦有牙齿形 尔雅台郭璞注尔雅于此台故郡有称郭雅台焉 方山有神祠坛或人误有污秽四面风动竹以拂之如扫高笄山在县西七十七里袁山松句将山记云登句将北见高笄山嶷然半天荆州图副云昔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笄也黄牛山盛弘之荆州记云南岸重岭叠起最大高岸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黒牛黄成就分明此岩既高加以汗湍纡回虽涂经宿信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 望相山俗呼为锺武山也 七谷村郡国志云西陵县有七谷村有石马穴一曰马穿昔日常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中濳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出此穴相去数千里相通石钴𬭁有一石水沸其中号曰千石钴𬭁
  宜都县东六十里元九乡本汉夷道县属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后周天和三年江南为陈所并陈文帝天嘉元年于汉夷道县城置宜都县唐武徳四年置江州贞观州废来属 荆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崖有山名虎牙 羊肠山在县南七十里高一千三百丈其山盘屈如羊肠之状盛弘之荆州记云登羊肠望见南平沮漳自巴陵左右数百里皆见此山 故夷道县城在县东五十里唐贞观八年废入宜都县
  长阳县西十九里元七乡本汉佷山县佷音恒属武陵郡孟康曰出药草恒山是也隋开皇八年李伯禽据县背陈入隋即改佷山县为长阳县南崖有长阳溪因以为名 长阳溪荆州图副云长阳溪侧有异花韶艳奇绝欲摘先乞不得辄取否即随手零落 鱼城在今县西北五十里四面险绝有林木池水为守御之要 故睦州城在县东三百步隋开皇九年置至十七年废唐武徳四年复置八年又废 故佷山县城隋开皇九年废今县基在县西六十五里 武落中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处也世本云廪君之先故出巫蜑之先落中山石穴中有二所其一色赤其一色黒如丹漆状廪君出于赤色馀姓亦出黒穴廪君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俱出未有君长皆争神廪君五姓皆登呼躧穴屋以剑刺之剑不能著独廪君剑著而悬于穴屋因立为君盛弘之荆州记云难留北有石室可容数百人人常于此室避难崄不可攻因名为难留城西北有石穴祀火行百馀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丈馀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炀旱则鞭阴石应时雨雨则鞭阳石俄而晴但鞭者不寿复不得称名人惮之 清江一名夷水东自施州开夷县界流入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又各令乘土船约浮当以为君唯务相独浮之共立为君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神女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𡨋积十馀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山石崄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嗟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精魄化为白虎也 废巴山县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即右捍关楚萧王拒蜀之处隋开皇五年分佷山置巴山县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今废
  远安县州北一百六十里元管四乡本汉临津县地晋安帝立高安县属汶阳郡后周明帝武成元年改高安为远安县 孤山郡国志云远安县陆抗故城之南有孤山袁山松为郡常登此山四望俯见大江如萦带舟船如凫雁焉 佷山山谷之中有石穴穴出清泉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钓者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数满便止水侧有异花欲摘如鱼请之又有异木名千岁叶似𬃷冬夏青青复有苍茫溪相近 宜阳山有风井穴大如瓮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风噏之后于长阳溪口得笠则知濳通也 丹山郡国志云有石鹅在仙室山西复连丹山袁山松宜都记云丹山时有赤气笼井如丹故加此名 五龙山郡国志云山有五峰若龙状因以名之 滥水即清溪源也在邑界百井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高三千五百丈有清泉数十汲之可饮因名百井或天气暗即山顶望江陵府二百馀里历历如在目前亦髣髴见长沙之地 清溪在县南六十五里源出清溪山下冬无夏増鬼谷先生传云楚有清溪下深千仞其水灵异
  云安军
  云安军皇朝干徳二年以夔州云安县上水去州二百里人户输纳不便于本县建一军从本州之所奏请也仍领云安一县
  军境
  东西八十五里 南北二百四十九里
  四至八到
  初置军未有至东西京里数
  东至⿳䒑⿲止自匕⿱儿夂 -- 夔州奉节县一百三十里 西至万州南浦县一百四十三里 南至施州清江县三百七十里北至⿳䒑⿲止自匕⿱儿夂 -- 夔州大昌县四百二十六里 西北至万州南浦县二百一十四里 东北至万州二百一十六里户
  旧户载⿳䒑⿲止自匕⿱儿夂 -- 夔州籍皇朝户主四千三百一十客三千四百九十
  风俗
  
  人物无
  土产
  并同夔州
  云安县旧十四乡今十三乡本汉朐䏰县地属巴郡有橘官盐官十三州志朐䏰地下湿多朐䏰虫故以为名朐音蠢䏰音闰○朐䏰城汉县在万户城西三十一里蜀江在县南三百步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
  宋 乐史 𢰅
  山南东道七
  夔州
  夔州云安郡今理奉节县春秋时为夔子国其后为楚灭故其地归楚后秦灭楚置三十六郡此地为巴郡西汉十三州皆益州部汉书地理志江关都尉理鱼复有橘官即今郡也三国时蜀先主为吴将陆逊败于夷陵退屯白帝城因改为永安即此地又按郡国记白帝城即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因号鱼复为白帝城刘先主改鱼复为永安仍于州西七里别置永安宫城在平地其后吴将全琮来袭不克又罗献为领军守永安闻魏军平蜀三日哭于都亭是也晋大康中复永安为鱼复有故江关在江南岸北对州城即刘先主于此置故陵郡后主改为巴东郡宋泰始三年山峡崄隘多山蛮据峙以为寇贼立三巴校尉以镇之宋末废三巴校尉齐建元二年以荆州之巴东建平二县即益州之巴郡梁州之涪陵四郡立巴州永明元年省巴州梁大同三年于郡理立信州后魏废帝三年移巴东郡于梁置阳口县理其县盖今州西阳水口今无馀址周明帝二年又于州理置永安郡以鱼复巫山县属焉巴东郡唯领云安一县武帝天和元年自白帝城移理于永安宫南五十步宣政元年州复还白帝城仍置总管府隋开皇二年罢郡郡所领县并属信州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巴东郡唐武徳七年改为信州领鱼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管夔峡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兖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夔州之南浦梁山来属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属浦州贞观十四年为都督府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后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云安郡至徳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夔州二年刺史唐论请外为都督府寻罢之按郡城临江而险盖据三峡之上
  元领县四 今三
  奉节 巫山 大昌
  一县割出
  云安置军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取江陵府至长安二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至归州三百三里 南至施州山路五百里 西至万州水路三百里 北至金州九百五十一里 东南至归州四百四十二里 西南至西州六百六十二里 东北至达州五百二十六里 西北至开州四百五十六里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八百五十七客三千二百三十
  风俗
  同峡州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蜡今贡 纻布 巴㦸 黄蘖
  瓜畴芋区区似薯蓣畴似贯瓜皆伏根草也
  吐绶鸟大如翟而五色可爱天和淑景即吐绶长一尺须臾还吞之 巫山多鹏
  奉节县去州四里旧十三乡今十一乡本汉鱼复县也今县北三十里有赤甲城是旧鱼复县基汉书地理志鱼复县江关都尉所居有橘官蜀先主改为奉节县白帝城盛弘之荆州记云巴东郡峡上北岸有一山孤峙甚峭巴东郡据以为城注水经云白帝山北縁马岭按赤甲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东旁让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瞰之甚眩目惟马岭小差逶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转然后得上记云寒山九坂最为险峻按后汉初公孙述据蜀自以承汉土运故号曰白帝城 南乡峡在县西四十七里盛弘之荆州记云南乡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盖善酿酒故俗称巴乡酒也村旁有溪溪中多灵夀木 三峡山谓西峡巫峡归峡俗云巴东三峡长清猿声泪沾裳即禹疏以导江也绝峻万仞瞥见阳光不分云雨 八阵图在县西南七里荆州图记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十八丈中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广悉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盛弘之荆州记云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聚间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更不复败八阵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变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桓温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此盖臆言也 黄龙滩荆州记云三峡之首北岸有白盐峯下有黄龙滩水最急㳂溯所忌赤甲城公孙述筑不生树木土石悉赤如人肘臂故
  曰赤甲城与旧白帝城相连皆在县北即楚地江关之要焉邓芝从先主入蜀为江关都尉城即芝镇于此永安宫汉末公孙述所筑蜀先主崩于此城中故号永安宫 古鱼复县在县西一十五里蜀先主改为永安县今无城壁也 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馀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又曰犹与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曰犹与谚曰滟滪大如朴瞿唐不可触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滟滪如大鳖瞿唐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唐不可窥 三钩镇在州东三里铁锁断江山横江逗张西岸造舟为梁拖㦸战床于上以御寇为镇居数溪之会故曰三钩唐武徳二年废瞿唐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龙洞溪在州西一百里舆地志云永安宫西有南乡硖硖西八十里有溪溪中有灵寿木此即是龙洞溪即善酿酒之村也 白盐山在州城涧东山半有龙池天旱烧石投池鸣鼓其上即雨左思蜀都赋云濳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即此也 柏柱巴郡有柏柱大可十围高二十丈馀乃公孙时楼柱所砍之处忽生枝而不朽
  巫山县东南七十二里旧八乡今八乡本楚巫郡地史记云秦昭王三十年伐楚取黔中巫郡汉改为巫县属南郡故城在今县北晋移于此立建平郡梁武帝废郡隋加山字系夔子熊挚所治县今多姓熊者 巫山盛弘之荆州记云㳂江峡三十里有新奔滩至巫峡因山名也首尾一百六十里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所谓高山寻云怒湍流水绝非人境 神女庙在峡之岸高都山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高
  丘盖高都也 大江水经云江水又东经巫峡注云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云御风不加疾也复有嘉鱼春出丙穴 楚宫在县西北二百步在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 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楚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堂之观即此 鸟飞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言山高鸟飞不能越也
  大昌县东北六十四里依旧四乡本汉巫秭归二县地舆地志云晋太康元年分巫秭归县置建平县后改为大昌县属建平郡 千顷池在县西三百六十里波澜浩𣺌莫知涯际分为三道一道东流当县为井源一道西流为云安县阳溪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瀼水
  大宁监
  大宁监本夔州大昌县前镇煎盐之所也在县西六十九里溪南山岭峭壁之中有咸泉涌出土人以竹引泉置镬煮盐皇朝开宝六年置监以収课利
  归州
  归州巴东郡今理秭归县土地所属与云安郡同周夔子之国战国时其地属楚秦为南郡之地汉于此置秭归县袁山松云屈原此县人也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秭与姊同按三国志云吴置建平郡宜郡之西部也甚为重镇其地险固孙皓末晋将王濬自蜀沿流伐吴守将吴彦表皓曰请増建平兵若建平不可下晋师终不过皓不从旋见亡国即东晋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之秭归县唐武徳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天宝元年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复为归州
  元领县三
  秭归 巴东 兴山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一里南北二百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二千九百一里东至峡州二百里 南至施州山路五百五十里北至房州山路五百里 东南至峡州界一百三十二里 西南至夔州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至䕫州界一百三十六里 东北至峡州界二百一十七里户
  唐开元户四千八百四十五皇朝户主一千一百二十七客一千四百三十五
  风俗
  同峡州
  姓氏
  


  人物
  战国有屈原
  土产
  今贡黄蜡 白茶 椒 马鞭 纻麻 亭历子
  秭归县
  也魏为临江郡吴为建平郡晋不改隋属巴东郡唐武徳二年置归州来属 空舲硖山在县东一百二里荆州图记云此峡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石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相传云尧洪水时行者泊舟崖侧爨于此馀烬插之至今犹曰插灶 夔子城在县东二十里春秋夔子之都熊挚所治而此城亦称为夔子所都盖初封于彼而灭于此故郡国志云昔周成王封楚熊绎初都丹阳后移校江即此地亦曰丹阳后又移都郢吴置建平郡在此 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之会塞山蛮之路绝寇略之经 屈大夫宅有女须庙在宅东女须即大夫姊也有𢭏衣石犹存 麝香山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多麝 紫极宫黄魔神庙其记云咸通壬辰岁令翰林兰陵公自右吏窜黔南秋八月二十七日夕溯三峡次秭归时蜀水方涨横波蔽日公积悸而寝梦神人赤发碧眸且云险不足惧公异之再寐又梦云诘其所自则云我黄魔神居紫极宫之西北隅将祐助公明出此境公曰吾斥去荒徼危殆已甚神能惠我何止朝夕所幸与我俱游我不忘矣神许诺自是抵于黔又迁于罗毎毎陟险难神恍然如在逮公迁于朝梦神告归公因为设庙列塑于宫之傍丁酉岁公从弟侁自澧阳尹亚西蜀路出祠下以囊金致公意谓前制不专请别修敞太守清河崔公承命感异躬亲营之心匠既陈层轩以新神乐来斯灵仪蹲蹲按灵宝经五方有大魔其中央曰黄天魔王横天担力谓能扶是苍旻同复万有天其或者以公有引济之业将扶危定倾作镇天步俾黄魔降监为公之兆朕乎噫天之功必藉于大贤神之灵故辅于有徳必鸿献盛绩萃于公之心未可知也循于学官谪秭归奉太守命勿敢让所纪乾符丁酉岁仲春九日司户参军𡊮循记兰陵公即唐朝萧遘寻为宰相此异事故编于寰宇记
  巴东县西六十里旧二乡今七乡本汉巫县地三国时属吴后周天和三年于巴陵故城置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乐乡为巴东县在巴之东因以为名 石门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迳深若重门先主为陆逊所破退经此门追之既急先主乃烧铠断道然后得免也
  兴山县北八十五里旧五乡今七乡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其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宁郡隋废之唐武徳三年又置 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 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曰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 玉虚洞在县南五十里唐天宝五载其洞忽开可容千人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
  宋 乐史 𢰅
  山南东道八
  万州
  万州南浦郡今理南浦县其地即春秋时楚之西鄙为夔子国亦熊挚受封之所秦汉皆为巴郡朐䏰县地朐音蠢䏰音如尹切○东汉末以朐䏰巴东郡属焉魏晋亦仝宋齐因之后魏分朐䏰县地置安乡郡及鱼泉县后又改安乡郡为万川郡鱼泉县为万川县兼立南州于此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十八年改万川县为南浦县大业三年州又废并其地复入巴东郡唐武徳三年以此地旷源深须资郡府仍割信州之南浦梁山武宁三县于此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夏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
  元领县三 今二
  南浦 武宁
  一县割出
  梁山置梁山军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八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二千四百五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二千七百一十里若取开州至长安一千六百里东至⿳䒑⿲止自匕⿱儿夂 -- 夔州水路三百里 西至渠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施州六百八十三里 北至开州二百三十二里又有小路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施州清江县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忠州界九十六里 西北至通州四百里 东北至泸溪开州两郡界一百七十里户
  唐开元户五千一百皇朝户主六百一十九客一千二百八十
  风俗
  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娥眉碛上作鸡子卜繋小鼔唱竹枝歌二月三日携酒馔鼔乐于郊外饮宴至暮而回谓之迎富
  姓氏
  
  土产
  金贡 白胶 蠲纸 苦药子始因京兆尹黎干𢰅方进上云此药多疗诸病遂为常贡
  南浦县旧八乡今十五乡本汉朐䏰县地后魏废帝元年分朐䏰之地置鱼泉县以地土多泉民赖鱼𦊙为名后周改为万川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万川为南浦以浦为名 高梁大山在县北四十里寻江源记云高梁山尾东跨江西首剑阁东西数千里山岭长峻其峯崔嵬于蜀市望之若长云垂天一日行之乃极其顶俯视众山坻若平原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峩峩即述此山也 千金岛在县南三里掲立江心石高数丈广百步 娥眉碛在州对江岩碛形如眉多细石斑斓可以游戏 使君滩在州东二里大江中昔姚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故名之 新妇滩东南岸十里崖山石上有妇人容状 岷江在县东三十步自成都而来下入云安县界
  武宁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依旧四乡本汉巴郡即临江县地后周武帝初分临江县地置源阳县属南都郡至建徳四年改南都郡为怀徳郡又改源阳县为武宁县取威武以宁斯地为名隋开皇三年废临州以县属巴东郡唐武徳二年改属浦州即今万州是也 木𭬒山在东南十三里山顶有池冬夏可验其浅深随大江水涨増减 大江在县南十三步 金碛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石笋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其状如笋 双渠在县东十里滩心有石泉分为二状如双渠
  忠州
  忠州南賔郡今理临江县按其所属自秦汉之代与夔州同又谯周巴记云后汉初平六年立临江县属永宁郡今郡东二里临江南古城是也建安六年改永宁郡为巴东郡临江县属焉历晋宋皆因之至梁大同六年于此立临江郡以郡城临江也后魏废帝二年改为临州领临江万川二郡隋开皇二年郡废而州存大业五年州废以其地入巴东郡义宁二年又于临江县立临州又分置丰都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宁置南賔县又分临江置清水县并属临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宁来属其年又隶浦州九年以废邻州之垫江来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南賔郡乾元元年复为忠州
  元领县五
  临江 丰都 垫江 南宾 桂溪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二千七百一十五里若取开州路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东取江陵府至长安二千九百七十五里东至万州水路二百六十里 南至黔州六百五十
  里 西北至           西至涪州三百五十里 北至渠州五百一十四里 东南至万州界四百五十六里 西至涪州水路三百五十里 南渡江山路至黔州四百里 西取桂溪邻山二县路至渠州五百里
  
  唐开元户六千七百二十二皇朝户主一千九百七十客一万六千七百二十
  风俗
  夷獠颇类黔中正月三日拜坟墓二月二日携酒郊外迎富除夜燃灯照先祖墓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苦药子大历十一年京兆尹黎干奏称此药性寒去热解一切毒毎服之立效
  巴㦸 麦门冬 黄连 天门冬 绵 䌷 文刀苏薫席段氏游蜀记云忠州垫江县以苏薫为席丝为经其色深碧
  临江县元十一乡本汉旧县也属巴郡梁立郡于此县本以临江川为名 东溪水在郡东南三里源自南賔县南流于江 故石城在县东一百里当江岷之北岸李雄之乱巴西郡寄治此城其城四面悬绝焉 鸣玉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悬崖瀑布高五十馀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前刺史房式嘉其幽绝特置兰若凡置五桥以渡溪水今废
  丰都县西九十二里元四乡本汉枳县地属巴郡续汉书郡国志云永元二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取界内平都山为名蜀延熙中省入江都县隋义宁三年复置改为丰都焉 平都山在县北二里神仙传云后汉延光元年阴长生于马明生处求仙法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唼血取太青神丹经授之乃别去长生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即此张道陵所化二十四居其一也 大江在县一百步
  垫江县北一百七十里元五乡本汉临江县地属巴郡后魏恭帝三年分临江地于此置垫江后周天和二年改垫江为魏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魏安复为垫江县容溪水在县南十里西流
  南賔县西南一百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临江县地自汉至梁为临江县地不改后周初分临江县置源阳县后改源阳为武宁县属南賔郡寻又改为怀徳郡属南州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宁西界地置南賔县属临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仍不改所属 望途溪在县北二百步西流至丰都南注浊江
  桂溪县西一百三十九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临江县地按汉临江县在今临江县界临江故城是也唐武徳二年分临江地于此置清水县属临州天宝元年以陇右有青水县名因改为桂溪以县界桂溪为名 容溪水距县三里西流入垫江界
  梁山军
  梁山军理梁山县本万州梁山县皇朝开宝三年置屯田务因建为梁山军管梁山一县
  领县一
  梁山
  军境
  东西一百八十五里 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新建军无至东西京里数
  东至万州南浦县界六十五里 南至忠州桂溪县界四十三里 东北至开州新浦县界六十四里南至忠州临江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忠州临江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 西北至达州三冈县界一百五十里
  
  旧户载万州籍皇朝户主六百八十二客四千六百七十二
  风俗
  与忠州同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苦药子事在万州卷内载
  梁山县依旧四乡本汉朐䏰县地后魏废帝分朐䏰置鱼泉县今县即鱼泉县地周天和二年于此置梁山县盖以界内高梁山为县名皇朝开宝三年割立军柏枝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寻江源记云丙穴有嘉鱼其味甚美丙穴出柏枝即此山是也 溪山在县南八十步西南流入志州桂溪县界 石瓦山在县西一百一十三里山岭有古人砺刀剑乱石如积瓦焉 七城山在县西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
  宋 乐史 𢰅
  陇右道一
  秦州
  秦州天水郡旧上邽县今理成纪县禹贡雍州之域所谓西倾朱圉鸟䑕至于太华是也周以前为西戎地至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按秦本纪云造父之后有非子好马善养息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续嬴氏祀按徐广云今天水陇西县秦亭是也至厉王时西戎反王室杀非子之曽孙秦仲其长子曰庄公伐西戎破之宣王乃复秦仲为西垂大夫及幽王为西戎所杀庄公子襄公将兵救周有功平王赐襄公岐丰以西之地故春秋时为秦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为陇西郡汉武帝分陇西置天水郡为六郡之一也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初即据平襄后即保冀县为此地建武中平后更名天水为汉阳郡故地道记云汉阳有大坂名曰陇坻亦曰陇山是也至灵帝中平五年分貊道立南安郡魏黄初中分陇右为秦州因秦初封也兼立凉州领郡国十理于此以为重镇蜀汉时诸葛亮引兵至南安汉阳皆应亮是也西晋又分其城为天水略阳二郡之地后魏亦为略阳郡至隋开皇初废郡为州炀帝初废州为郡唐武徳二年平薛举改置秦州仍立总管府管秦泯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十二州秦州领上邽成纪秦岭清水四县四年分清水置下邽六年废邽州以清水来属八年废文州以陇州来属其年又废伏州以伏羌来属九年于伏羌废城置盐泉县贞观元年改盐泉县为夷賔二年省夷賔县六年省长川县十四年督秦城渭武四州治上邽十年废秦岭县开元二十二年縁地震移治于成纪县之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依旧都督府督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其年复还治上邽乾元元年复为秦州禄山反陷入吐蕃大中三年八月凤翔节度使李玭收复今理于成纪县元在旧州南一百里皇朝为雄武军节度使
  元领县五 今六 并四寨
  成纪 陇城 清水
  大潭 本良恭大潭二镇合为一县
  长道成州割出 天水新置
  二县废
  上邽废为镇 伏羌为寨
  州境
  东西四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二千一百里 东至南京一千六百六十里 东至长安八百里 东至陇州三百里西至渭州三百里 东至成州四百三十里
  北至原州五百里 西南至成州三百里
  东北至原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会州五百一十里
  
  唐开元户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七皇朝户主
  一万九千一百四十四客二万四千百七十
  
  风俗
  天水陇西六郡良家子以才力选焉君子有勇而无义即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即为盗故此陇右数郡人俗质木不耻寇盗
  姓氏
  天水郡七姓 权 赵 尹 庄 龙 狄
  
  人物
  李广陇西成纪人 孙陵 赵充国 段会宗
  薛夏 杨阜谏明帝著倡被绫半袖 姜维天水人仕蜀官至大将军 唐狄仁杰天水人相则天追封梁公 李适字子至陇西成纪人 权徳舆天水人相徳宗 李程陇西人 李逢吉陇西人 李石陇西人文宗相
  土产
  麝香 龙须席 芎䓖 马 石斛
  成纪县旧六乡今三乡本汉旧县也属天水郡续汉书郡国志云成纪属汉阳郡汉阳即天水郡也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 瓦亭川水源出县东瓦亭山水经云西南流历僵人岐 显亲故城汉为县废城南县东南 罗谷水从大岳山流来今流入于州入夕阳河陇城县东北一百二十六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陇县即略阳道属天水郡后汉改天水曰汉阳续汉书郡国志略阳道属汉阳郡有街泉亭是也按十三州志略阳在郡东六十里即故冀城也魏黄初中改为陇城以县隶之八年废文州县来属贞观三年省长川县并入唐末废后唐长兴三年于归化镇复置 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里即汉末隗嚣使将牛邯所守之地其山亦入今平凉郡界有水经成纪县过大陇山亦曰陇首山在溪北 汉略阳道废城在今县西北 河阳县故城汉置县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 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汉立街泉县以属天水郡即三国时蜀将马谡为张郃所败之处 大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冶银务
  清水县东北一百二十五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地天水郡晋太康地志云清水属略阳郡按其地即秦仲始所封为附庸于此地又周地图记云成帝和平五年分略阳置清水郡寻废至永安三年移于天水城唐武徳四年置邽州于清水六年废邽州以县来属禄山乱陷入吐蕃至大中二年始收复敕此县缘郡城未置权隶凤翔府后唐长兴元年移置于上邽镇即今理所也 小陇山经邑界陇山之事具在陇州 箭簳谷妯娌水出焉去县六十里下合白砂川入天河 废上邽县旧十六乡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属陇西郡后属汉阳郡晋太康记属天水郡后魏以避太武讳改为上邽隋开皇初复为上邽县唐天宝中陷入吐蕃大中初收复为镇今为清水县理所嶓冢山山海经云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经嘉陵故有嘉陵江之称经阆中有阆中江之号郭璞云嶓冡山在武都氐道县南梁州记云汉水发源陇西之氐道县嶓冡山南汉志云西县禹贡嶓冡山西汉水所出后汉志亦云西县有嶓冡山郡国志云上有异草花名骨容若食之无子 渭水西自伏羌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迳新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大陇山 段谷水源出县东南山下蜀志姜维为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即此谷也 马池水源出县西南嶓冡山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水经注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来渊之异故有池马之号昔刺史张彛得马头骨长三尺即此也 始昌城一名西城按城即汉为西县地也今废在西南
  天水县西七十里管七乡古县也秦川记郡前有河水冬夏无増减取此名县唐末废后唐长兴三年以南冶县镇置县界无山有水一派北流入长道县界
  长道县西一百二十七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上禄县地后魏分上禄置长道县于县置天水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天水为汉阳郡又改汉阳县为长道县属成州按成州图旧有长道汉阳上禄等四县以吐蕃侵扰百姓流移并废为镇唐咸通十三年以成州奏人户归复土田渐阔却置长道县今属秦州 祁山在县东十里有城极严固按开山图云汉阳西南有祁山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蜀志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即此也山有高楼高涉二神毎岁郡邑祀之 南岈北岈二岈万有馀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县去沮五百里有人万户瞻其邱墟信为殷矣即谓此周地图记其城汉时所筑也盐官水在县北一里自天水县界流来 石堡在县南十八里高一百丈上有石城中有一石井深一丈四时水湛然故老传云昔人避难居此开其井饮之不竭人却漏其水又穿凿不得其水脉大潭县西一百二十八里二乡本良恭大潭两镇皇朝干徳元年合二镇立大潭县于上木竹谷即今治伎两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连成州界 十八盘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今有十八盘路在 浊水从长道县界大潭旧镇入阶州 清水在县南七十里从蕃界流来合浊水入阶州 人头崖在良恭旧镇南五里去县九十五里其崖象人头 废伏羌县本周冀戎之地秦伐冀戎而置县焉汉书理地志云冀县属天水郡西晋大始元年雍州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七郡立为秦州于冀县是后魏移于上邽改此为当亭县隋大业二年改当亭为冀城县武徳初立为伏州仍于伏羌城置伏羌县八年罢伏州以伏羌县来属唐天宝元年后陷吐蕃皇朝建隆三年秦州上言吐蕃尚波于等进约伏羌县地因以旧城置寨 朱圉山在县西俗名曰岩山汉书地理志云天水冀县有朱圉山在县南梧中聚土地十三州志朱圉有石鼔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邽山在县东南 落门谷水在今县西龙马泉源出县西北平水地下渥洼沙作龙马之状
  长老相传毎春夜放牝马饮此泉水自然怀孕生驹初无毛不能起以毡裹之经数月内生毛至三岁与大宛马略同 平襄城汉县也属汉阳郡在今县南百三十里故襄戎之邑也 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尺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登
  成州
  成州同谷郡今理同谷县禹贡梁州之域古西夷地周省梁州故入雍至战国千亩戎羌氐居之后为白马氐国又按史记西南夷传曰自莋以东北居长以什数冉𩧪最大在蜀之西自冉𩧪皆氐类今州南八十里有山曰仇池其险固即白马氐之处又按范晔后汉书云河地方百顷左右悉白马氐秦逐西戎遂统有其地昭王三十八年陇西郡晋武帝时氐豪杨定拥众仇池称藩于晋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县为仇池郡置于历城其地遂为杨氏所据至后魏废帝元年改武都为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至隋末州废置汉阳郡唐武徳元年复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贞观元年以潭水属岩州又割废康州之同谷县来属州治即杨难当所筑建安城也天宝元年改为同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成州自至徳之后为吐蕃侵扰百姓流散诸县并废为镇咸通十三年人户渐复却置成州并县又割长道县属寻州梁开平初改为汶州后唐同光初复旧仍于栗镇亭置栗亭县今理同谷县
  元领县三 今二
  同谷 栗亭新置
  一县割出秦州
  长道入秦州
  一县旧废
  上禄
  州境
  东西九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二千二百八十里 东至西京一
  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长安一千里 东至
  凤翔府驿马四百五十里 西南至良恭县
  至岩州五百八十里 南至武州三百三十
  里 北至秦州四百三十二里 东南至兴
  州三百四十七里 西南至武州三百四十
  五里 东北至秦州三百里 西南至渭州三百八十六里
  
  唐开元户四千七百二十七皇朝户主三千七百六十客五千八百八十
  风俗
  与凤州同每耕耘之时即鸣鼓唱歌以乐之
  姓氏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羚羊角 狨皮
  同谷县旧三乡今三乡本汉下辨道地属武都郡后魏定仇池正始中于此置广业郡领白石栗亭二县恭帝后元元年改为同谷县 凤凰山注水经云广业郡南凤凰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栖其上故谓之凤凰台其山盖亦因此为名 同谷川州治之地
  栗亭县东五十里二乡本栗亭镇地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置栗亭县 栗亭川县治之地 废上禄县本汉旧县属武都郡东晋属仇池郡宋分西山五羌为十二部由是郡邑成焉隋初为苍泉县炀帝改苍泉为上禄复汉旧名也 仇池山辛氏三秦记云仇池山上有顷池平如砥其南北有山路东西绝壁万仞上有数万家一人守道万人莫向山势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东西二盘道可七里上有冈阜泉源史记谓秦得百二之固西晋末为氐杨茂搜所据立宫室囷仓皆为板屋乃氐之所治于此今谓之洛道是也 雷牛山 泥公山五仙山三山历邑界
  仪州
  仪州理华亭县本西戎之界秦陇之地凤翔之边镇后魏普泰元年筑城置镇以扼蕃戎之路唐为神策军后唐同光元年改为义州周显徳六年置华亭县于州郭皇朝干徳二年割秦陇三镇之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二年改为仪州避御名
  领县二
  华亭 安化
  州境
  东西五十五里 南北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八百里 东至西京一千四百五十里 北至长安六百里 东至凤翔崇信县九十里 东南至陇州九十里 北至渭州九十里 西南至秦州约五百里隔陇山原无直路 东北至泾州一百四十里内隔凤翔崇县及宫坂岭 北至长安镇四十里次至新制胜关城
  
  旧户无籍
  风俗
  人以骑射为事
  人物无
  土产
  贡赋 弩弦
  地接陇山节气常晩至仲夏花木始开不产丝蚕惟与西戎传易为利
  华亭县二乡周显徳六年置以华亭乡为名 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望仙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烂柯山在县北一十五里 秦胡亥陵在县东南三十里干湫原上 秦长城在州城内有恬蒙冢
  安化县西九十里四乡皇朝干徳二年割秦陇三镇之地置西北蕃十里 龙马山在县东一十里 陇山在县西十里接蕃界及连崆峒山
  太平监
  太平监秦州之境内元有银冶八务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升为太平监冶大贾务门外并不辖乡里无四至八到分三务为监管之冶所
  元领务八 今领十九
  大贾务所冶都监官主之务五
  大贾务 白石上务 白石下务
  夹箭务 里谷务
  临金务北至监一百里分监官一员主之管八务临金务 寨南务 碎石务
  黄蘖务 床谷务 子路务
  青阳务 篚园子务
  小泉务正南去镇九十里北至蕃界一里分临监官一员主之管六务
  小泉务 董城务 牛池务
  西谷务 椀子堡务 隔瀍务
  
  皇朝管诸务内主客一千三百九十七
  课利
  每年收钱银共三万二千八百四十八贯两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