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窝先生别集/卷五

卷四 好古窝先生别集
卷五
作者:柳徽文
1898年
卷六

杂著

编辑

启蒙考疑序见原集

编辑

观象画卦揲蓍命爻此四者。已总举启蒙四篇之指。卦与蓍。是其假手于圣人者。

分合进退从横逆顺。指蓍策中四象挂扐过揲而言。向所谓揲蓍而命爻也。分合者。二老挂扐合之则共三十二。分之则十二与二十四相对消长。二少分合及四象变数。虚以相对。皆仿此。参之两之。以成九六七八。过揲合之则共六十。分之则三十六二十四等数相对消长。四四约之。得九六七八也。若夫握而未分。分而复合。只是揲法之分合。必须就所得之数。观其判合低仰之竗。方得其数之相值也。进退者。挂扐自老阳至老阴。过揲自老阴至老阳。顺数则每进以一四。逆数则每退以一四也。从横者。是四象相对交互之意。盖本乎图之从横六与七八与九相对。书之从横十五七八九六迭为消长。故必以从横言之。逆顺者。四象逆数则为九八七六。顺数则为六七八九。盖本乎图之一二三四。因五而成六七八九。书之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故必以逆顺言之。言蓍策之数。分合看进退看从横看顺逆看。参伍错综。无往而不相值也。就明蓍策一篇求之。可见矣。

同志指蔡西山。盖先生作启蒙。属西山起稿。相与讲论。多所发焉。故书中亦多引西山说。

云台真逸。按道家多隐名而自穪真逸。如兪琰参同发挥。穪紫庭真逸。其印章又穪石涧真逸。朱子跋文。亦穪空同道士之类是也。盖朱子作此书。取希夷先天之学。当时适丐祠得请。主管华州云台观。云台即希夷遗躅。故因自附于云台之真逸耶。朱子又尝为祠官。自穪鸿庆外史,嵩高隐吏者。亦是托意于仙灵遗躅也。尹郑诸人。误以真逸手为晦庵别号。老先生传疑。已辨之。

本图书一

编辑

刘牧易置图书。又谓图书幷出。其说肆行。当时惟康节传希夷之学。不惑于谬说。其他则虽大儒先生。亦不之察焉者。无足怪也。以故朱子于本图书篇首。以力辨刘牧之谬为大义。若其博证而洞辨。虽先生亦因蔡西山发之。故初年亦颇因袭旧说。其与西山书中。有以九为河图而曰老兄所谓洛书。以十为洛书而曰老兄所谓河图。又与郭冲晦书。亦有九畴幷出河图九畴之语。盖因蚤岁承闻于诸老儒先生。未及更正。及其晩来定论。一从西山所证。又使西山属甘道士。于阁皂山磨崖。刻河洛先天图。所以惩前而诏后也。若程子则与康节同里三十馀年。惟未尝一字论及数。则其太少奇偶七八九六。与夫河图十洛书九。图作易书作范。是康节之所独知。不可律之于程子说也。程子尝曰圣人见河图洛书而画八卦。又曰画八卦。因见图书。是则因刘牧图书幷出之说也。又坤卦初六传曰。八则阳生矣。非纯盛也。二程全书杨遵道录。有曰先儒以六为老阴。八为少阴。不是九六。只取纯阴纯阳。惟六为纯阴。只取河图数见之。过六则一阳生。至八便不是纯阴。亦只据洛书西北六及北一东北八数言之。是则又因刘牧九为河图之说也。又论大传四象曰左右前后。又曰四方。是则又非康节先天太少奇偶七八九六之说也。故朱子答方伯谟书。以杨遵道录一段。为未晓其说。又尝曰伊川两仪四象。自不分明云云者。盖指此等说也。近世先辈多以邵朱四象数与画。解程传八则阳生之义。已失其本旨。今又若以河图十数。看程子河图数之说。则不惟不合。亦非其本旨。此不可不极究取证。王考参考中所引杨录及朱子诸说。的是河洛互换之证。又朱汉上程门人也。尝曰河图九宫。洛书五行。圣人则之。又曰九宫得易之河图。其他如张行成,郑厚,杨鼎卿,唐仲友之类。皆用刘说。而未经朱子刊正。朱子以后。其说犹未之熄焉。如大全天数五下。潘氏说以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为洛书。杨辉筭法。以十为洛书九为河图之类可见。不然则朱子此书。何若是忧之深而辨之力也。知此则亦见先生之所以作启蒙之一端矣。本图书之正刘牧原卦画之取先天。明蓍策之辨郭说考变占之明卦变。尤是程门以前所未到处。

声律干支运气参同太一各六十图。详在篇后传疑馀论。

律历志言律以统气类物。吕以旅阳宣气。玉斋主阳统阴。故只载阳律之名。然总言之则凡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之气。而阳律以统之。阴吕以宣之。类物云者。谓风气之强弱。声音之清浊。舞节之疾徐。各有伦类。以此辨别之。如所谓类万物之情也。

六气有主气客气之别。主气每岁不动。客气每岁移易。此司天云者。只指客气之移易。而玉斋以为主气。恐欠分别。此虽本不足尚。而既证其名物。则凡诸差谬。亦不可不辨。后仿此。

太一。即干凿度所谓太一。取其数以行于九宫者。其数以一候六十时。流行于八卦九宫。盖洛书之传于后世者。肇载于干凿度太一九宫之法。古书多以此穪太一。亦穪九宫。亦穪遁甲。故此条上文。以九宫与大传洪范对举说。而其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乃干凿度本文。而朱子尝谓图书不可以其出于纬书而略之者。亦指此也。隋志有太一飞鸟历,太一龙首式经。文献通考。有太一福应集要十卷。宋仁宗时司天官杨维德撰。历代诸史。斑斑可考。纲目汉顺帝阳嘉三年及唐玄宗天宝三载。续纲目宋理宗淳祐元年。宝祐四年。皇明通纪景帝景泰四年。皆说及此数。则蔡氏所谓太一。盖指此而言。术家又有以太乙大小游流行九宫者。推验灾祥。亦以六十为纪法。六十为纪法。本是历法。亦是推广太一九宫之法也。玉斋谓日家有太乙统纪书。其说盖亦主于六十。按太乙统纪。唐李吉甫所著推命之书。而日家亦推命家也。其说只推支干五行。论人祸福。未见其主于六十者。盖太一本星名。而论星命者。借以名其书。如医家多以太乙名其丹也。恐不可只以统纪所载推命之法。便唤作太一比运气参同之名。然玉斋适未考太一九宫之数。而统纪亦方外书。未必亲见。故以此证之也欤。

五音司日。六律司辰。按古人皆以天干为日。地支为辰。国语云十日十二辰仪礼疏云以五刚日配六阳辰月令疏云甲乙丙丁谓之日子丑寅卯谓之辰朱子楚辞注云日谓甲乙辰谓寅卯此类不可殚举盖十日之中。五行各两。与五音相配。而干属天。故曰天有五音司日也。十二辰之中。阴阳各六。与六律相配。而支属地。故曰地有六律司辰也。此条之意。恐不过如此。然又观六甲五音。其说有三。五行家以甲乙木,丙丁火之类分五音者。所谓正五行也。又有甲己宫土,乙庚商金之说。是取化气而言。所谓真五行也。又幷计干支之数。以成五音者。所谓纳音五行也。纳音之说亦有三。详见传疑馀论。诸说固相须而后始备。然前二者。正指十日而言。若纳音则兼包十日十二辰。亦不可专属天之五音。五行家以十干为天元。十二支为地元。纳音为人元者。亦可见矣。后考大全与廖子晦书。论此段二中之说。云五者十日。六者十二辰也。朱子正以五音司日。只属十干而不及纳音也。

一阴一阳。一奇一偶。按一阴一阳者。天为阳地为阴也。一奇一偶者。一三五七九为奇。二四六八十为偶也。下文曰天者阳之轻清。地者阴之重浊。是言一阴一阳也。又曰阳数奇故属乎天。阴数偶故属乎地。是言一奇一偶也。玉斋见其既言一阴一阳。复言一奇一偶。有似烦复。故乃别以生数阳成数阴。解一阴一阳。此可别备一说。恐非此章本旨。

鲍谧斋天原发微。又专以生阳成阴之说为非。然此亦有不可尽废者。盖生与成。虽各有阴有阳。而生者其始也。成者其终也。凡物之始者属阳。终者属阴。故下章有成数生之阴之说。而玉斋说盖本于此。大传以干知大始。坤作成物。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之类。分说阴阳。而本义云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迹。此生阳成阴。亦犹是也。且如张乖崖所谓未狎字时属阳。已狎字后属阴。蓍策以前一变为阳。后二变为阴。乐说以乐作为阳。乐止为阴。律吕以全律为阳。清声为阴。易卦以上经为阳。下经为阴。日家时干以前五干为阳。后五干为阴。皆此类也。是亦不可不知。

夫子之意。而诸儒之说谓五十五数。是河图而易之所由作。夫子已于大传发明之如此。而其后孔刘关邵诸儒。又皆明言河图之画卦及十数之为河图。以此结之。正所以破刘牧之谬也。

五行之生于阴者阳成之。生于阳者阴成之。五行既各具阴阳。故互相为阴阳。或主生数。或主成数。而其言有不同。又有生之序行之序之别。而生之序则合生与成而言。行之序则其阴阳已与生数奇偶不同。其微盛又与成数多寡不同。按勉斋第一说第二说。皆言生之序。而第一说主生数而言。第二说论水火已包成数而言。其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虽有形质。乃造化之初。故形质终是轻清。至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则形质已全具者。非行之序明矣。朱子尝云天地始生。只有水火。水之极浊成地。火之极清成日星。然则方其始生。水亦可以属阴。火亦可以属阳。盖才生则便成。不待五行具足而后成。故水生天一。而地六已包其外。火生地二。而天七已包其外。老先生所谓二说虽不同。亦皆有据者。以此欤。其第三说。与第二说本不异。而但以木视属精。金听属气者。为不同。然屏谷尝云木虽生于水。而木是阳。金虽生于火。而金是阴。精之凝聚而为貌虽属阴。而视之发散而向外者属阳。言之发散而向外虽属阳。而听之收敛而入来者属阴。皆阴阳互根之竗。勉斋不必以木与视为阴。金与听为阳。以此言之。则亦与第二说合矣。

朱子说有云魄是精。魂是气。魄如水。视能明听能聪底。见于目而明。耳而聪者。是魄之用。又曰重听多忘。是魄先衰。勉斋亦尝云精之神谓之魄。耳目之所以能视听者。魄为之也。是皆以视听幷属乎精。与此分属精气者不同。而魄衰重听云者。与气塞耳聋之说相反。盖天之一阴一阳。合成造化。故人之阴精阳气合而为身。天之五行。各兼备乎阴阳。而又皆分属乎阴阳。故人之五事。各兼备乎阴精阳气。而又皆分属乎阴精阳气。且五脏之兼备乎精气。而分属乎精气者。尤分明易见。然则视听不但幷属乎精。亦皆幷属乎气。与此分属精气之说。不可偏废。人老精衰。则气亦衰而视听俱衰。如草木形枯则气亦散。此以幷属乎精气者而言也。虽未老而气塞则有耳聋之病。如管窍塞其气则无声。此以分属乎精气者而言也。诗所谓裒如充耳者。塞之谓也。与魄衰重听之语。幷行而不相悖也。

洪范五事。以先天言。则貌是阴精。为坤水而在北。言是阳气。为干火而在南。目视为离木而在东。耳听为坎金而在西。以后天言。则声属干金而在西北。形属坤土而在西南。目属离火而在南。耳属坎水而在北。医家所谓目属肝口属心。先天也。邵子所谓心之神发乎目。肾之精发乎耳。后天也。

朱子语五行生之序曰水火木金土。水火其体尚虚。成形犹未定。次生木金。确然有定形。勉斋亦曰生之序。水木是阳。火金是阴。此皆指河图生数奇偶多寡。而论阴阳成质之虚实。周子太极图说。亦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此与河图生序同。而朱子图解。则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金阴稺故次水。木阳稺故次火。却与河图阴阳虚实之说不同。勉斋以为可疑。然太极图位。本左阳右阴。而水金在右。火木在左。则周子本意。已以水为阴火为阳。盖五行才生则便行。图中位置。水火先而木金后。是从生之序。而火左水右。则行之阴阳。已包在其中。故图说先言五行之生。又言五气顺布者。皆指此五行圈子而言也。一个五行圈子。既兼生出运行之义。则其左右之位。当从其归宿处。图解虽说生出。而其言居左居右。则亦不害兼包运行之理。且夫河图生之序。虽水阳火阴。而朱子亦谓水阴根阳。火阳根阴。错综而生其端。盖水火未离乎气。天一生水。不但属阳。亦可以属阴。地二生火。不但属阴。亦可以属阳。太极图虽水阴火阳。而图解亦谓水木阳也。火金阴也。盖水火阴阳互根。水在右上。挨交于左下。俱生于阴阳圈之左边。火在左上。挨交于右下。俱生于阴阳圈之右边。以此观之。虽单说生之序。其水火阴阳。亦可互换言也。若论其稺盛。则天地初生。只有水火。而天地间水火已最多。即是气与水也。其体虽虚。而其气已极盛。故勉斋亦有水火盛成之说。到生木生金。新生者比水火之先具为稺。其所谓稺盛与虚实云者。所指不同。虚实谓初生者轻清。后生者重浊。犹物之始柔而终刚也。稺盛谓先生者盛多。新生者稺弱。犹物之兄长而弟少也。诗传先种曰植。后种曰稺。亦此义也。以此观之。虽单说生之序。水火可以盛言。木金可以稺言也。以生出言则先盛而后稺。以运行言则先稺而后盛。先盛后稺。以四者之对待言。地之质也。先稺后盛。以一物之流行言。天之气也。然以大化言则天地初生水火时。亦系一元消长之运。生与行。不可以时分先后论也。九思堂谓质才生。气便行。非待五者俱生然后方始行。得生之序。特以阴阳奇偶相配之数分先后。非若流行者之实有相承之序也。故以生与行言之。行为重。此所以名之曰五行。大山说亦谓朱子于此不应有差。阴阳错综。变化无竆。要在人看如何。恐不害主此而兼彼也。以此言之。勉斋改定之说。恐不必为定论也。

九思堂曰。水阴极而阳生。故可谓之阴盛。而亦可谓之阳稺。火阳极而阴生。故可谓之阳盛。而亦可谓之阴稺。木是阳之自有稺盛者。故可谓阳稺。而亦可谓阳盛。金是阴之自有稺盛者。故可谓阴稺。而亦可谓阴盛。此又言五行各自有稺盛。互相为稺盛。别是一义。

云庄以生与行之阴阳。滚合为一说。其曰水阴也。生于天一。火阳也。生于地二。方生之始。阴阳互根。又曰木生于天三。专属阳。金生于地四。专属阴。此则言其生出也。其曰运行。水居子位极阴之方。而阳已生于子。火居午位极阳之方。而阴已生于午。又曰行于春亦属阳。行于秋亦属阴。此则言其运行也。然只以生之阴阳言。则水阴生于天。火阳生于地。错综而生其端。故水亦可以属阴。火亦可以属阳。若木金则确然有定形。故不可以阴阳互言者。固然矣。只以行之阴阳言。则水之属阴。火之属阳。各居其盛。不可以阴阳互言。非如生出之始。其体尚微也。木之属阳。金之属阴。阴阳相半。是可以阴阳互看。非如生出之际。确然成质也。老先生亦谓卯阳中而未极。酉阴中而未极。阳未极则阴在中。阴未极则阳在中。天地间无截然为阴为阳之理。观此则木金在行之序。不可专属乎阴阳。可知矣。

 

苑洛子意见。以水火木金土为父母。一三五七九为男。二四六八十为女。又以生为父成为母。老先生言父母男女之说。恐未然。且其所谓五行。皆生而后。以次而成。老先生引勉斋说以辨之。其图之右边言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是取朱子水阴根阳火阳根阴错综而生其端之说。以为六之阴根于一之阳。七之阳根于二之阴也。其左边又以一三与六八。为纯阴纯阳。宜生宜成。阴阳分也。二四与七九。为阴生居阳。阳成居阴。阴阳根也。此则出于玉斋生阳成阴之说。与奇阳偶阴相错说。以解朱子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之义。其意以为一三以奇数之阳。居生数之阳。六八以偶数之阴。居成数之阴。是为纯阴纯阳。宜生宜成。阴阳之分也。二四以偶数之阴。居生数之阳。七九以奇数之阳。居成数之阴。是为阴生居阳。阳成居阴。阴阳之根也。此与右边根阳根阴之说。又自不同而太烦复。是非朱子本旨。若于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二句。看得阴阳之为天地。奇偶之为一二。则恐不若是纷纭也。

思斋得土各成一器之说。当附中央之五章因五得数之下。

朱子曰。十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便是相得。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是各有合。盖甲居一至癸十。而甲与乙为一二相得。甲与己为一六有合。此本非以十干五行。分配河图五行之数。但以证一二相得。一六有合。与此相似耳。其五行则河图一六水。以同类而相合。十干甲木己土。以所克而相合。此不可执泥看也。若又论其同类之相合。则亦未尝不与河图五行相配。阴阳家谓壬一癸六丁二丙七甲三乙八辛四庚九戊五己十。亦以为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此观之。甲乙木便为三八合。丙丁火便为二七合。馀仿此。盖据甲木克己土为妻而言。则为甲与己合。日家所谓我克为妻。及纳音积数。甲己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同数者。皆是也。据甲阳娶乙阴为妻而言。则为甲与乙合。汉志所谓同类娶妻。及诸卦纳甲。乾坤纳甲乙。壬癸震巽纳庚辛。坎离纳戊己。艮兑纳丙丁相对者。皆是也。要解所言比和者为兄弟。我克者妻财一条。引烛神经之文。亦论命书也。

其象其说已具于前云者。谓夫子不言。而诸儒说已可见其九数之为洛书。而则之以叙九畴也。有以通之。经纬表里可见云者。将以发下文或人之问。而其通之之说。俱载于下。观此一篇所论。则经纬表里。自可见矣。非只谓上文所论。可通之于图与书也。

同处其方。生与成同处也。各居其所。奇与偶各居也。玉斋解说明矣。云庄谓以质而论。则分而各居其所。以气而论。则合而同处其方。秋渊禹公解之曰质五行之质。水自为水。火自为火。是为各居之义。气阴阳之气。五行各具阴阳。初不相离。是为同处之义。盖云庄指五行分居四方为各居。与奇偶分居正偶者不同。故反以洛书为对待之定体也。

河图奇数五。偶数五。阴阳均敌。数之体也。洛书奇数五。偶数四。阳饶阴乏。数之用也。下明蓍策篇。亦谓阴阳体数常均。用数阳饶而阴乏。则此体数用数。亦犹是也。对待之体。常也。饶乏之用。变也。故下文言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奇赢偶乏。

河图洛书。各有对待之体。流行之用。故互相为体用。朱子以图为体书为用。云庄以书为体图为用。二说交相发明。

行合。谓五行各以生成合。如一合六为七之类。位合。谓四方各以对位合。如一合九为十之类。

河图体圆而用方。洛书体方而用圆。河图无那四角者。是体圆也。十数象乎偶方。而虚其五十。以画八卦者是用方。下文所谓用则存乎偶者。亦谓此也。洛书有那四角者。是体方也。九数象乎奇圆。而尽用其数。以叙九畴者。是用圆也。下文所谓用则存乎奇者。亦谓此也。

玉斋说图之象不协卦。书之象协卦云者。与朱子说不同。而亦可自为一说。谧斋又主卦与数不相干涉而攻之太苛。其失又大矣。且鲍鲁斋所引郑氏彼有是理我有此事之说。乃近于朱子所谓支离散漫之病。若篇末玉斋先天合洛书说。便以一六为老阴。二七为少阳。三八为少阴。四九为老阴。遂以分属先天八卦者。近于朱子所谓牵强附会之病也。既以四方分属四象。故又以水火木金分属四象。屏谷谓分阴分阳。四象之体数。阴阳相错。四象之用数。亦是自为一说。至若四阳卦四阴卦之说。详其本意。则四阳卦亦指乾坤坎离而言。四阴卦亦只指震兑巽艮而言。此因四方协卦之说。故曰此主常也。即前所言軆之常也。与上所论河图者。语势两两相对。脉络分明。非于此别生一说可知。盖玉斋分阴阳。不止一端。故既以生成分阴阳。于此又以四正四隅分阴阳。如风水家论先天四正卦为阳。四隅卦为阴。专主洛书四正皆奇。四隅皆偶之说也。若指父母男女之阴阳卦言之。却与先天方位不合。又与叙畴之意。龃龉难通。玉斋苦心分配卦位。常过于牵合。必不如是脱略矣。先辈有谓震兑离坎相交之卦。动而属阳。乾坤巽艮不交之卦。静而属阴。此却以后天卦位言之。或谓干兑巽坎。生于老少阳之四卦。而其方位亦与先天不合。恐皆非玉斋本意也。

天原发微象数篇。两处引云峰所谓曷尝拘拘曰以一补东北隅而为震。以二补东南隅而为兑哉。老先生手标云据朱子说。一当东南。二当东北。一二恐当互易。今传疑载云峰说。而其南北二字却互易。今按云峰本释朱子析合补空章。以为补四隅之空云者。非谓河图四方之数。各补其旁之隅。北一必补其旁之东北。南二必补其旁之东南也。且此非的指先儒见成说话。故其言所补之位。亦非一定说。若所补者皆进一位。则北一进补东北。馀三隅皆然。退一位。则南二退补东南。馀三隅皆然。但错举二者。以见其馀。其以东北为震。东南为兑者。据先天卦位而言。但与今朱子说见于易图说注者。语意颇似有异。故先生据朱子说。谓一二当互易。今传疑本却以东南为震。东北为兑。与卦位相反。此非云峰本说。又乖先生一二当易之意。恐是传写之误欤。

参天两地。三二之合为五。三为奇两为偶。合成中五之奇。阴得从阳。阳不得从阴之义。五点之中。自有天三地两之象。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之义也。易之参天两地。本非五生数中三奇二偶。然图书中五为参天两地之积。而河图下左中三点。有天一天三天五之象。与参天相贯。上右二点。有地二地四之象。与两地相贯。洛书下左中三点。亦有天一天三天五之象。与参天相贯。上右二点。有天七天九之象。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与两地相贯。参天之积。故阳不可易。两地之积。故阴可易。此章所言三二之积。与下二章五生数五奇数及阳不可易阴可易通看。然后可见其相发也。

参天为奇。两地为偶。故图中之五。亦具三个奇两个偶之象。五数本奇。故书中之五。亦具五个奇数之象。

 

此章注朱子末段说三三为九之语。乃指蓍数而言。恐不当引之于此。

图书已各有中央及四方之数。则惟五数居中。然后乃具中央四方之象。无偏倚欠阙之恨。

图以生数为主。而一在北则对南二。三在东则对西四。奇偶自然相对。而一二三四五之象。自具于五点之中。书以奇数为主。而一在北则含南九。三在东则含西七。多少自然相含。而一三五七九之象。自具于五点之中。如以指屈之。第二第三。各是一指。而亦各具二数三数也。

书之下一左一中一点。皆与图同。故下亦字。右一上一点。皆与图异。故下则字。

玉斋说岂可惟以五数拘之哉。谓图书之中。皆有五数。图之中五。具五生数之象。书之中五。具五奇数之象。今中央只有五数。则此五生数五奇数之外。若更推不去。然图之五成数。书之四隅数。又各尽具于中央之五数。则岂可拘此五点。便谓止于五数也哉。然朱子只谓五点各居五方。便有中央及四方之象。玉斋嫌其不及五成四隅以为生成。及正隅之象。具在中五之点。如是说著。有甚紧要。

其数与位。三同二异。其字指上文而言。数即上文五生数五奇数之数也。位即上文上下左右中之位也。与原卦画篇所言四象位数不同。盖此篇屡言位与数大略相近。上图书位数不同章位与数。是指同处其方各居其所之位。与五生五成五奇四偶之数而言。下多寡不同章位与实。是指五奇五偶五奇四偶之位。与五十五四十五之数而言。此章承上文中五数具五生数五奇数。而遂言其外生数奇数所在之位。其要归则皆指四方之位所在之数也。

河图一三五在下左中。洛书一三五亦在下左中。具于中央下左中之点。是为三同。河图二四在上右。洛书七九在上右。具于中央上右之点。是为二异。河图成数及洛书偶数。姑未及之。故下章复因中央所具五数之象。而更问其为数之如何。其言固有序矣。盖图书之中五一也。而其中所具生数奇数。与上下左右中之位三同二异者。以其河图下左中之一三五阳也。上右之二四阴也。洛书下左中之一三五阳也。上右之七九阴也。是阳不可易而阴可易。七九在成数虽阳。固亦生数一三五之阴也。夫五生以奇偶分阴阳。五奇以生成分阴阳。五生中奇三偶二。五奇中生三成二。皆三为阳二为阴。故五奇之二个成数。是三个生数之阴。朱子谓如子为父之阴。臣为君之阴。盖一三五与二四同是生数。而有奇偶之分。如男女夫妇之分阴阳。一三五与七九同是奇数。而有生成之分。如父子君臣之分阴阳也。盖阳不可易。指图书之一三五。阴可易。指图之二四书之七九。且易谓图与书相易。非谓西与南相易也。云庄只主五奇数而言。故其言阴阳之易不易。与朱子说各为一说。云峰只主五生数而言。故与朱子之旨不同。而老先生亦不取焉。玉斋则尽举生成奇偶之数言之。亦主上章注不拘五数之说而推言之。且谓二四虽阴。固亦成之阳。此亦非朱子本旨。今若谓后妃虽人君之阴。固亦臣民之阳。则恐推之太深也。

云庄阳动主变之说。与朱子阳不可易阴可易之说不同。然朱子亦尝谓阳未有定形。阴一定不易。则云庄说。盖出于此。且阳一故纯粹。阴二故驳杂。朱子阳不可易阴可易之训。盖以此也。是老先生所谓两说相须。其义始备者欤。

玉斋五生数为阳。五成数为阴之说。虽本于此成数生之阴。然朱子此章之意。只以五奇数中二个成数。为三个生数之阴。犹五生数中二个偶数。为三个奇数之阴也。只曰阴可易。已兼指图之二四书之七九皆为阴。其下复明七九所以为阴之理。固亦云者。可见固已包在其中之意。若谓但指二四之阴。则其下当云亦为生之阴也。今推此以观偶数。则五偶数中。虽成三生二。既有生成之分。则三成在二生。亦为阴。犹五成数中。虽偶三奇二。既有奇偶之分。则三偶在二奇。亦为阴。又如玉斋说。则七九虽奇。既是成数。则亦为五生数之阴。犹二四虽生。既是偶数。则已自为五奇数之阴也。然生成之分阴阳。非如奇偶之随处皆在也。河图中五。有三个奇阳二个偶阴之象。故二为三之阴。又有五个生阳之象。故五点皆白。洛书中五。有三个生阳二个成阴之象。故二为三之阴。又有五个奇阳之象。故五点皆白也。三二是阴阳之合。故土能兼统五行之阴阳。五是奇阳之数。故土于五行。又属乎阳。

 

中主外客。只以生成言。秋渊又以中五与生数分主客。是别推言外之意。前章既言中央之五。具五数之象。至此章问与答。皆但以数言之。则此中外正侧。只指四方之数。非复兼言中五。可知矣。

蔡觉轩说。盖因蕫盘涧所问于朱子一条而推衍为说。盖盘涧说谓河图相错。洛书相对。而与图之相错者。无以异也。觉轩却于河图相错中。又言相对。洛书相对中。又言相错。此秋渊所谓洛书则可见。河图则难晓。然以盘涧说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云者观之。则觉轩所谓河图相对者。不过以一与二三与四六与七八与九为说。故老先生以此答秋渊之问。盖河图言阳位与阴数。阴位与阳数相错。而阳位与阴位。阳数与阴数相对。洛书言阳位与阳数。阴位与阴数相对。而阳位与阴数。阴位与阳数相错。其相错同而相对异也。

河图中与四方之位。凡五奇五偶。是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则偶数三十。奇数二十五。是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中与四正四隅。凡五奇四偶。且其积实。奇数二十五。偶数二十。是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若河图虚中十五。洛书虚其中五。则阴阳之数。均于二十。其位亦皆四奇四偶。不言可知矣。盖奇偶相敌数之軆。奇赢偶乏数之用。河图之位軆也。洛书之位用也。蓍之变用老不用少。而其老阳老阴变数。皆八为軆。老阳十二。老阴四为用者。亦如是。且偶赢奇乏。与奇赢偶乏。错综而幷行。阳实阴虚故阳赢而阴乏。阳少阴多故阴赢而阳乏。河图积实。阳少阴多也。洛书积数。阳饶阴乏也。蓍之策。老阳挂扐十二。老阴挂扐二十四。是阳少阴多也。少阳挂扐二十。少阴挂扐十六。是阳饶阴乏也。老阳过揲三十六。老阴过揲二十四。是阳饶阴乏也。少阳过揲二十八。少阴过揲三十二。是阳少阴多也。其九六又为阳饶阴乏。七八又为阳少阴多者。亦如是。图书皆虚中则得阴阳对待之体。图虚十则与洛书同得阳饶阴乏之用。图之画卦。虚其五十者。其位与实。皆得对待之軆。书之叙畴。尽用其数者。位与实。皆得饶乏之用也。

阳进故七进为九而最多。阴退故八退为六而最少。是进退饶乏也。七九之阳。在二四阴之外。六八之阴。在一三阳之外。是互藏其宅也。方其生出一二三四。因五而成七八九六。是正也。既生既成。一三五之积又为九。二四之积又为六。九反退而为七。六反进而为八。是变也。盖变如卦变之变。卦画之一阴一阳。各生一阴一阳。是阴阳生出之正。卦画既成。某卦自某卦来。是刚柔往来之变。上章所言河图以生成之次。而同处其方为常。洛书以奇偶之分。而各居其所为变者亦然。

洛书纵横十五。七八九六迭为消长。只是交相进退之意。与下章纵横十五。互为七八九六云者无异。明蓍策篇阴阳扐揲之迭为消长。相与判合如符契。老先生引蔡氏所谓老阳奇进十二为老阴奇。老阴奇退十二为老阳奇等说以释之。与此七八九六之迭为消长一意也。盖洛书纵横皆十五。而十五之中。这边占得九则那边占得六。是这边长而那边消。那边若占得九则这边却占得六。是那边长而这边消矣。六进为九。七进为八。是为长。九退为六。八退为七。是为消。消长云者。非如阴阳衰旺。只是进退多少之意。玉斋乃谓六进为九则九长而六消。九退为六则九消而六长。其言七八亦然。其意以为北一得中五为六而进为南九。则南九长而北六消。南九退为北六。则南九消而北六长。其左右及四隅相对亦然。此以九六各在本方。未尝互换。其位则某方常为九而不为六。某方常为六而不为九。虽相与进退。而本軆与新得者相对。不论其多少。以本軆为消而新得为长。与朱子迭为消长之意。恐不相似。苑洛之图。本于玉斋。而又非玉斋本意。如第一图。以下五与一为本軆之六。合上三为九。第二图。以上九为本軆之九。除三为六。以至第五图。二幷中五为本軆之七。合东北一为八。第六图。以东北八为本軆之八。除一为七之类。其互换九六之位则似得朱子本旨。而其言消长则每两两为图。合两图而观之。尽有相对而迭为消长之意。然今每于一图。又各有消长。必就本方之内。分本軆与新得者。以本軆为消而新得为长。却非相对消长之意。如第一图下六合上三。为新得之九。谓之六长为九则可也。然此可与第二图上九本軆消而为六者。相对消长。而今乃谓下六本軆消则不可。第二图上九本軆消为新得之六。谓之九消为六则可也。然此可与第一图下六本軆长而为九者。相对消长。而今乃谓上新得之六长则不可。其本軆与新得。俱在本方。与玉斋北六为南九。南九为北六之意不同。而其不论多少。必以本軆为消而新得为长。则又踵玉斋之旧每两两为图。其上图添得本軆之消。下图添得新得之长者。非朱子本旨。若刊去此本軆消新得长之说。每上图合两图之一消一长。下图又以上图所谓新得者为本軆。而相与消长。复以上图所谓本軆者为新得。则庶可见迭为消长之意。然其为图。不必若是太碎。但以一个十五。这边与那边。相对消长。则朱子本旨。自可见矣。且苑洛第三第四图。不析中五右一点。以连右七与上下例不同。恐传写之误。然其下为说。亦不明言右七得中一点为八。则反与玉斋说若不异。其第二图白其上九中三点。以见上九本軆消而为六。第八图白其中三点。以见东南九之本軆消而为六。然第四第六图。亦八之消而为七。而第四图中五右一及第六图东北一。亦皆不黑。其第七图黑其东南四及中二。以见西北六得中三为九。然第一图亦六之得三为九。而上六点不黑。第三第五图亦七之得一为八。而第三图左三中四及第五图东北七亦不白。此老先生所谓前后异同。多有晦紊难通处也。故老先生手写意见书于第二图上三点及第六图中三点云当黑。于第七图东南六点云当白。又于传疑。稍加櫽括其两两为图。皆一白一黑。各从新得之阴阳。且其为说则一以玉斋说为例。但苑洛第五图。以二幷中五为本軆之七。合东北一为新得之八。是苑洛上下图本例。而传疑改云东北除一为本軆之七。二合中五与一为八。乃东北七之长新得。是则与玉斋不同。而非传疑上下图本例。又非尽仍苑洛之旧。盖苑洛本意。每图必以本方之数为本軆。加减其本軆为新得。而仍在本方。故第五图以西南七为本軆之七。合东北一为新得之八。第六图以东北八为本軆之八。又除其一为新得之七。传疑则每两图。必以上图之新得与本軆相对。而在下图则为本軆。又以下图之新得与本軆相对。而在上图则为本軆。此乃玉斋之意。然则其第五图本軆之七。当仍苑洛所指西南之七。而其新得之八。当以东北之八当之。第六图本軆之八。当仍苑洛所指东北之八。而其新得之七。当以西南之七当之。然后与玉斋说合。而今于第五图本軆之七。不用苑洛所指西南之七。而反以东北除一所馀之七当之。其新得之八。乃仍苑洛所指西南七与东北一。第六图本軆之八。不用苑洛所指东北之八。而反以西南七与东北一当之。其新得之七。乃仍苑洛所指东北除一所馀之七。是既不以七八互换其位。则亦不如玉斋之直以东北为八。西南为七。又与苑洛之以东北为本軆之八。西南为本軆之七者不同。却以苑洛之加减本数。而新得者为本軆。或恐于此两图。别示一例。以见其互换其位。迭相消长之意。使与上下图互相发明。然老先生既以苑洛之图前后异同而改定。则不应于此两图。独与上下例不同。恐非先生定本如此。或是传录校刊之际。偶然相错。若依传疑他例。尽改其旧。则第五图亦当云西南二合中五为本軆之七。东北八乃七之长新得者也。第六图当依传疑本文。不改一字。以七八互迁其位。其本軆之八。以东北八当之。新得之七。以西南七当之。然传疑此图。亦以明玉斋苑洛之意如此。非谓朱子之旨乃如此也。故其释阴阳扐揲迭为消长。亦不取玉斋解说。朱子尝见人涵泳之问。曰某只说一个涵泳。一人硬来差排。一人硬来解说。随语生解。支离蔓延。添得多。说得远。若以朱子此书言之。元来下语。非甚艰深。而诸家解说。却不免有支离蔓延之病。观于老先生所辨玉斋说判合符契之解。二致殊涂之证。亦可见矣。

苑洛图并说
编辑

 

六进为九。六之本軆。已消化无六矣。而九于是乎长焉。九退为六。九之本軆。已消化无九矣。而六于是乎长焉。八退为七。八之本軆。消化无八矣。而七于是乎长焉。七进为八。七之本軆。消化无七矣。而八于是乎长焉。

传疑图幷说
编辑

 

启蒙意见。分图拟数取义为说。殊未有定规。前后异同。多有晦紊难通处。玆不免因其大槩。僭加櫽括修整。为此图以发明韩氏之本意不过如此云尔。非敢欲有异于其间也。

 

九则进之极。六则退之极。图书之数。虚五十不用。而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七八九六为四象之数。故其数进不过九。退不过六。九之上。更不须言十数。六之下。更不须言生数。

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谓一二三四得五而成六七八九。与下洛书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各是一说。故语序亦异。原卦画篇四象图下。言以河图言则六者一之得五云云。以洛书言则九者十分一之馀云云。与此语势皆相类。皆只主七八九六。分配四象。下言洛书纵横十五。互为七八九六。亦只是成数。然若以生数俱列于四位。则一九二八三七四六。自当相从。非如玉斋说。必以一六为太阴。二七为少阳。三八为少阴。四九为太阳也。

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易图注。引朱子说干得其数而兑得其位。故干为九而兑为一。离得其数而震得其位。故离为八而震为二。坎得其数而巽得其位。故坎为七而巽为三。坤得其数而艮得其位。故坤为六而艮为四。今析六七八九之合。以为乾坤坎离而在四正之位。依一二三四之次。以为震兑巽艮而补四隅之空。盖是析合补空之谓也。此说只谓自四象观之。某卦得此数。某卦得此位云尔。非谓八卦既成之后。又以此而分位数之名也。其曰析六七八九之合者。据河图四方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而析其四方之合六七八九之数。以为乾坤离坎。然非如玉斋说直以六七八九所居之位。仍为乾坤离坎之卦。盖谓四方之合六七八九。或仍或迁。为四正之卦也。其曰依一二三四之次者。以河图四方一二三四之数。补四隅之空然后成八卦。然非如玉斋说直以一二三四所在之旁。分为震兑巽艮之卦。盖谓先天圆图之中。依横图一二三四之次。为四隅之卦也。然窃观两仪生四象时。太阳少阴。未尝直分得阳仪之一九三七。馀二象仿此。皆是自有交错之象。故其数之阴阳。与两仪四象初二两画之阴阳。自然相合。至四象生八卦时。干兑直分得太阳之九一。馀六卦仿此。却无交错之象。故其数之阴阳。与八卦第三画之阴阳不合。前后之例。自有不同。盖朱子此说。不见于本义,启蒙,大全,语类诸书。玉斋,云峰亦无一言论及此说。盖未之见也。独永乐诸儒引此者。亦必有所据。然此为朱子之一说。便不可谓朱子启蒙中则图画卦之意。止于是而已。盖启蒙历叙仪象卦之数。而此条则只言八卦得四象位数。有若一数兼包一卦三画之奇偶。故传疑不历陈仪象数。但就三画上。列九一八二等数。旅轩易学图。并列仪象卦之数。而不载画之奇偶。槐潭图依易学图。而又以仪一画,象二画,卦三画叠置焉。亦不只以第三画当此数。是所谓自为一说。若玉斋所解。则又自为一说。但其所谓二象之居于西南者阳之老少。二象之居于东北者阴之老少。与河洛位数不同章注。图之象不协卦。书之象协卦之说。皆虽若主成数而言。然观下则洛书章注。便谓一六老阴。三八少阴。四九老阳。二七少阳。篇末又谓老阳四九。少阴三八。少阳二七。老阴一六。双湖翼传。亦承其说。则此所论四象。亦并指四方生成之合。尤分明。是所以见斥于苑洛也。及其生八卦。阴阳却有相错互配之象。为可取。然其为四象本误。而八卦直分得四象之数。复以干兑与巽坎所得之数互换。必要四成数所在之位。仍为四正卦。四生数所在之旁。仍为四隅卦者。太涉牵合。且四象数各兼奇偶。与第二画之奇偶不侔。又离坎得成数。震巽得生数。故其奇偶亦与第三画之奇偶相反。且启蒙则洛书之意。本与则河图无异。但洛书既有四隅。故言八卦分居正隅。而玉斋又直以八方之数。仍为八卦之位。老先生已辨之。盖玉斋之分阴阳。既不一其端。故其论四象八卦。无不皆然。苑洛又别为横图。以见两仪之为一画。四象之为二画。八卦之为三画者。始为分明。是则发前人所未发。且其四象说。正破玉斋之非。然太极十五图内。尽具五十五点。两仪图。又以五与十分居奇偶。与朱子虚五与十为太极。奇偶各二十为两仪者不合。且五十五点生数。在成数外。老先生皆已辨之。然其图说。亦谓一三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则两仪图。并列五与十。或亦传写之误。若其八卦图。一乾九兑为太阳所生。二离八震为少阴所生。三巽七坎为少阳所生。四艮六坤为太阴所生者。不但斥玉斋说。其于启蒙本旨。未必得之。故数与画之阴阳。既不合。且乾坤对待。而干得生数。坤得成数。其馀六卦皆然。殊无意谓。其后诸儒或主干数兑位之说。或主太阳四九之说。迄无定论。今皆不得据而为断。尝取朱子论先天两仪四象相交而各生一奇一偶之说。推之手画成图。而两仪四象八卦之得数。与三画之阴阳无不相合。虚中五与十为太极。不必如苑洛就四方一点。各添生成数然后为备也。其四方点数。以奇偶白黑之相错分阴阳。阳仪二十。阴仪二十。与朱子与程沙随书。干兑离震之初爻皆白。巽坎艮坤之初爻皆黑。两仪之象之说所指虽不同。而其以画之阴阳为白黑者。亦本于图之阴阳白黑之点也。阳交阴而生一九太阳二八少阴。阴交阳而生三八少阳四九太阴。与朱子干兑巽坎之中爻皆白。离震艮坤之中爻皆黑。四象之象之说相贯。以上两仪四象得数。与苑洛不异矣。老交老而生九干四兑一艮六坤。少交少而生三离八震七巽二坎。与朱子干离巽艮之上爻皆白。兑震坎坤之上爻皆黑。八卦之象之说相贯。其说详于图下。而其上又以诸儒说。俱画为图。后观韩南塘则图画卦说。为图四层。略如鄙见。四象之生八卦。老交老少交少。画与数之奇偶。无不相合者。亦如鄙说。而二老所生之乾九兑四艮一坤六。尤与之相吻。窃喜前人之见已有如此者。但两仪图。阳仪以三七一九为次。阴仪以二八四六为次。已以四象位数各自相聚。不以河图之序一三七九二四六八为次者。微有不同。且二老所生。以位相交则同。而二少所生则却以数相交。比鄙图。其离震与巽坎之数。全然相换。必要四正卦得成数。四隅卦得生数。其说以为阳主进阴主退。九者阳数之进。而一者其位之退也。六者阴数之退。而四者其位之进也。故二老以数为重。而以位为轻。三者阳位之进。而七者其数之退也。二者阴位之退。而八者其数之进也。故二少以位为重。以数为轻。以其重者自加。轻者加于他云者。似为太巧。圣人则画之际。恐不恁地思量。反不如成数为四象之极而不易。生数为四象之始而相易。阴阳生成之进者在阳边。退者在阴边者之为甚易。而无许多委曲也。且其横图各卦所得之数。分排圆图。则与河洛位次。大段相反。恐亦不如横图圆图与图书位置。无往而不相值者之为自然也。且其言圆图。有云干自北进居南。巽避西南坎自东分居西。艮避西北。又云七是阳盛。九是阳衰。六是阴盛。八是阴衰者。尤欠自然。故其大軆之相吻者。甚为可奇。而其间有小不同者。虽欲舍己以从。而亦有所不敢也。今以南塘图厕之苑洛图下。以见其议论之同异。又以南塘说及鄙说。作圆图以附其下。

朱子则图画卦说图。参用旅轩,槐潭图。

 

玉斋说图依上图例

 

苑洛图今以画之奇偶间厕焉。下同。

 

南塘图

 

鄙说图从赵子希丈说。仪象卦名。移在点画之上。

 

南塘说圆图

 

鄙说圆图

 

虚中之五十为太极。以四方奇偶分之。一三七九为阳仪。二四六八为阴仪。阳交阴阴交阳。而各生一奇一偶。则一九太阳。二八少阴。虽是阳仪所生。而二八是从阴仪中来也。四六太阴。三七少阳。虽是阴仪所生。而三七是从阳仪中来也。老交老少交少。而各生一奇一偶。则九干四兑。虽是太阳所生。而四是从太阴中来也。六坤一艮。虽是太阴所生。而一是从太阳中来也。三离八震。虽是少阴所生。而三是从少阳中来也。二坎七巽。虽是少阳所生。而二是从少阴中来也。然以阴阳两边分言之。三是依旧在阳边。而八乃是从阴边来。二是依旧在阴边。而七乃是从阳边来。是朱子所谓乾坤离坎不交。艮兑震巽相交也。其乾坤离坎四正卦。析出东南二少生数及西北二老成数。艮兑震巽四隅卦。补以西北二老生数及东南二少成数。是朱子所谓析四方之合。补四隅之空也。四方之合。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并指四方生成两数。而四方之卦。析出其一。非必成数独名为合。而生数不与焉耳。

朱子虽谓伏羲至淳厚。未必理会数。然朱子固言画之奇偶。各生一奇一偶。则可见数之奇偶。亦各生一奇一偶。

横图右四卦九四三八。合河图东西之数。左四卦七二一六。合河图南北之数。圆图东北离震坤艮之不易。西南干兑巽坎之相易者。亦阳不可易而阴可易之义也。只观骊背四方之一奇一偶。便已交错于内外。一如向所谓阳交阴阴交阳老交老少交少之说。则不待圣人思量。而天之著象。已自然如此竗矣。

横图圆图。九与三是太少二阳位数之进者。四与八是太少二阴位数之未退者。故皆在阳边。六与二是太少二阴位数之退者。一与七是太少二阳位数之未进者。故皆在阴边。大略阳饶阴乏。得进退饶乏之正。九之太阳。从四之太阴。六之太阴。从一之太阳。八之少阴。从三之少阳。七之少阳。从二之少阴。大略阴阳相求得互藏其宅之变。阴阳两边。皆生数在内。成数在外。相为接际。合河图内生外成之象。

以洛书言之。生出次第。与河图无别。横图右四卦九四三八。合洛书左边之数。左四卦七二一六。合洛书右边之数。圆图东南干兑离震无不吻合。西北巽坎艮坤生成之数相易。盖干兑离震。在对待左边为阳。在流行东南为阳。易所谓数往者顺。故其数亦不易。巽坎艮坤。在对待右边为阴。在流行西北为阴。易所谓知来者逆。故其数亦相易。是阳纯阴驳之象也。

横图圆图。七八九六相对消长。一四二三亦然。得洛书纵横十五。七八九六迭为消长之象。阴边成数虚五。生数得五。则得洛书虚五分十。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之象。

或曰乾坤震巽得成数。离坎兑艮得生数何也。曰四象生数为始。而成数为极。故一九虽皆太阳。而主于成数之九。四六虽皆太阴。而主于成数之六。二少之主七八亦然。启蒙所谓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亦归重于成数。此六七八九。所以为四象之数。而蓍策四象。只取成数。亦以此也。今四象分为八卦。乾坤震巽第三画之奇偶。与第二画之奇偶不异。故各得四象之成数。坎离兑艮第三画之奇偶。与第二画之奇偶相交。故各换四象之生数。盖生数数之未定。故相易。成数数之已定。故不交。干震巽坤之九八七六。依旧是四象之九八七六。故干震巽坤之画。亦依旧是四象奇偶之画。此震巽之所以必得成数也。

曰乾坤离坎为四正卦。而乾坤得成数。离坎得生数何也。曰生于二老者。阴阳之极。故在正位者得成数。生于二少者。阴阳之始。故在正位者得生数。其在隅位者。虽得成数。亦非阴阳之极。故在两仪生四象时。其八与七。已为少而相易。大抵阳之未进。阴之未退。是为二少。二少少父母也。其所生宜为长男女中男女。及其既进既退。是为二老。二老老父母也。其所生宜为少男女。乾坤父母之位。故得二老之成数。震巽六子之长。故得二少之成数。离坎次震巽。故得二少之生数。艮兑附于父母。故得二老之生数。且成数唯九六得阳进阴退之正。故易用九六。而今在南北之正。生数唯二三得阳进阴退之正。故易用参两。而今在东西之正。东南阳在正位。西北阴在正位。

曰四象生数自右至左。成数自左至右。八卦则生成皆自左至右。圆图则生成皆自北向西。复自东至南。其象可得闻欤。曰大凡阳为饶阴为乏。而四象生数。则以一二三四为其位次。故阳边反少于阴边。以含成数九八七六然后。见阳饶阴乏。而成数所以为四象之极。如蓍策挂扐。老阳反少于老阴。而以方圆参两。及兼过揲观之然后。见阳饶阴乏。此其所以生数为未定而可相交。成数为已定而不相交也。八卦则生数已得相交。故亦得阳饶阴乏。而生成皆自左至右。但三八七二。以二少所生言。则为阳小阴多。如蓍策挂扐。参两所得。及过揲之数。二老阳饶阴乏。而二少阳小阴多也。然以阴阳两边言。则亦为阳饶阴乏。其二阳成数。不偏在阳边。二阴成数。不偏在阴边。生数亦然。是亦交错以成造化之义。是故其横图则阳边四卦奇偶各得十二。合蓍策三揲之数。阴边四卦奇偶各得八。合蓍策两揲之数。与阳径一围三用全。阴径一围四用半之法。自然相吻。是进退饶乏之竗。而阳边偶数亦饶。阴边奇数亦乏。是互藏其宅之竗也。其圆图则奇偶每相对待。而四方之正。阳饶阴乏。四隅之偏。阳少阴多。阳边成数八进为九。生数三四在中。其数亦进。阴边成数七退为六。生数二一在中。其数亦退。是进退饶乏之竗。而四方之正。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四隅之偏。阳在阴中。阴在阳中。是互藏其宅之竗也。又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此真至之理。按图可见之矣。与图中画之阴阳顺逆。脉络相贯。如南塘说则皆反是。

自伏羲来。已有易之名。取交易变易之义。故曰八卦相错。然交易先天说也。变易后天说也。朱子曰。易字有二义。有变易。有交易。先天图一边本都是阳。一边本都是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便是阳往交易阴。阴来交易阳。其实非此往彼来。只是其象如此。圣人当初亦不恁地思量。只是画一个阳一个阴。每个便生两个。又曰干一索得巽。再索得离。三索得兑。坤一索得震。再索得坎。三索得艮。初间画卦时。不是恁地。只是画成八卦后。便见有此象耳。此二条说。所指不同。盖阳往交易阴。阴来交易阳。是言生出之初。对待交易。所谓先天说也。干一索得巽。坤一索得震。是言成卦之后。卦变流行。所谓后天说也。其交易则圣人非是思量。只画得一个。便生两个。然其两两生出之初。已有左右交易之象。故启蒙所言画两仪四象者。其得数奇偶已相错。何独画八卦时。却无相交之象乎。若卦变则是画成之后。便有此象。与此自有先后之别。故朱子论卦变。谓生则一时俱了。非真有彼卦而后有此卦也。此只指变易而言也。今玉斋论交易。乃谓初画时一齐俱生。初非有俟于交而后生。此则有若论变易之说也。夫交易。既与变易不同。方其一阴一阳。各加一阴一阳之际。阴与阳自然相对交错以生。此非一齐俱生者乎。若生出之初。元无相交之象。则阳上焉得生阴。阴上焉得生阳。今只就卦画上言。则初非这边阳画移而那边去。那边阴画移而这边来。然图象阴阳。已相交错。故圣人因其白黑之数相错。而画出一阴一阳。各生一阴一阳。就其相错之数。求其所从来。则老与老少与少之数。已有相交之象。朱子本义论河图。已言其数各以其类交错于外。此于卦画之前。亦言相交。则阴阳奇偶之画。固宜有往来交易之象矣。故邵子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生。始发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之论。朱子答袁机仲书。又详言阴交阳而生太阳少阴第二画之一奇一偶。则太阳上之一奇出于阳仪。非一九乎。少阴上之一偶出于阴仪。非二八乎。阳交阴而生太阴少阳第二画之一奇一偶。则太阴上之一偶出于阴仪。非四六乎。少阳上之一奇出于阳仪。非三七乎。太阴交太阳而生干兑第三画之一奇一偶。则干上之奇出于太阳。非九乎。兑上之偶出于太阴。非四乎。太阳交太阴而生坤艮第三画之一奇一偶。则坤上之偶出于太阴。非六乎。艮上之奇出于太阳。非一乎。少阳交少阴而生离震第三画之一奇一偶。则离上之奇出于少阳。非三乎。震上之偶出于少阴。非八乎。少阴交少阳而生巽坎第三画之一奇一偶。则坎上之偶出于少阴。非二乎。巽上之奇出于少阳。非七乎。此于八卦。皆言相交而生。与八卦交不交之说不同。而其归则一也。夫伏羲仰观俯察。近取远求。始作八卦。则天下万物之象。无非加一倍法。朱子论河图。谓圣人作易之由非一。而不害其得此而后决之也。然则圣人取象。不但图书而其理已明。其则图画卦。亦无待于书而其理亦无不相吻。且其则图之际。取象虽多端。而其理亦无不相合。故邵朱诸说。亦不一其端。不可独于一处而尽废其馀也。故朱子诸章所论。无非精切。而独于则河图则洛书章。其立文似太简者。是大略说过。包罗诸说。而不拘于一端之意也。但诸家说有大害本旨者。则亦不敢尽从。

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朱子方辨时人易置图书及图书同出之说。故以此设为问辞。而下又答之以其理则一。然其曰伏羲先得乎图而初无所待于书。大禹独得乎书而未必追考于图者。所以明图自图书自书。各出异代。不可相易者。以破图之为书书之为图之疑也。今苑洛意见。乃作图之可以为书书之可以为图之图。恐非此章设为问辨之意。其四方白点之中。每加小点。四隅黑点之旁。每附小点。又非自然之竗。或是传写之误欤。

洛书之五自含五而得十。此含五。即上一含九二含八之义。有一则便含九。有二则便含八。有五则便含五。故五自含五得十。而与四方四十。通为大衍之数。积本来五数及含五得十之数。得十五而与四方四十。通为河图之数也。明蓍策篇云五居中无所为。则亦自含五数而幷为五十者。与此不异。而玉斋于彼注。却得其本旨。独于此章注。以五点含五生数释之。盖朱子所言含与具不同。含者十数之中。得一含九。得五含五之谓也。具者中五点具五生数之谓也。恐不可以具五生数。释五含五之数也。然玉斋本意。亦有未易晓者。故传疑。又为辨释。

洛书虚五。纵横十数。应河图十数。以中五乘纵横十数。以纵横十数乘中五。则又皆大衍之数也。

易图说附录。引启蒙本图书诸条下。又引朱子语。滚合初晩说为一。自世传一至九数以下。是大全中书河图洛书后。即最后说。自又曰以河图洛书为不足信以下。是与袁机仲语。亦后来说。自又曰以大传之文以下。是与郭冲晦书末段。其前段则载于下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下附注之首。是则朱子初年说。故此条中有九畴并出河图九畴等语。皆因刘牧说。与上二条相反。后人泛看此条中有已具前段之语。却以上二条当之。皆由永乐诸儒纂集时多失照勘。今此第三条。似当阙之。若下章所引前段则多发明卦画之竗。而其中有云河图四正四隅。洛书四虚四实等语。亦是互说图书。而今附录中。已改作河图四实四虚。洛书四正四隅。依此看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