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渊如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问字堂集卷第二

问字堂集卷第一 孙渊如诗文集 问字堂集卷第二
清 孙星衍 撰 清 配王采薇 撰附录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问字堂集卷第三

问字堂集卷二             孙星衍撰

 杂文二

  释人

人始孕曰腜一月曰胚三月曰胎子未成形谓之包儿生裹谓

之胞有发臂胫谓之子头囟未合谓之儿孺子谓之儿人谓之

大人头谓之首首谓之𦣻亦谓之页亦谓之皃头会匘盖谓之

囟囟谓之𡕢头𩪦谓之匘颠谓之顶亦谓之额谓之颡亦谓

之题颜前谓之面眉目之闲谓之颜引气自卑谓之鼻鼻谓之

自鼻茎谓之頞眼谓之目目匕匕同谓之艮亦谓之眼童子精

谓之瞦目㫄薄致谓之矏目厓谓之眦围谓之振牟谓之䏌

玉篇䏌振眸也今本说文作振䏌疑误面㫄谓之颊颊车谓之䩉颊后谓之䫀权

谓之頯亦谓之肫臣谓之顄亦谓之颌所以言食谓之口口谓

之喙亦谓之噣口耑谓之唇唇两边谓之吻口上阿谓之谷在

口所以言别味谓之舌舌谓之函主听谓之耳耳曼谓之聃耳

门谓之頥头茎谓之颈颈谓之亢头后谓之项项谓之领亦谓

之脰项枕谓之䪴㗋谓之咽亦谓之咙亦谓之嗌肩甲谓之髆

肩前谓之髃臂下谓之亦亦谓之掖亦下谓之亦谓之胳臂

上谓之厷手上谓之臂臂节谓之肘拳谓之手手中谓之掌手

掔谓之掔手足指谓之指将指谓之拇覆手谓之爪反爪谓之

𭙶谓之𦙄两𦜶谓之胁厚谓之腹脐谓之𣬈胫本谓之股股

谓之胯股外谓之髀髀谓之谓之脽脽谓之尻尻谓之㞓

髀上谓之髋两髀之闲谓之奎孔谓之䏐女阴谓之也也古读如匜释

名阴荫也言所在荫翳也然则人阴名也亦与荫同义也翳声相近胫谓之脚亦谓之骹亦谓之

骭其曲谓之䟸胫耑谓之胻胫头谓之膝膝耑谓之髌足谓之

止亦谓之蹄亦谓之疋𡺍谓之跟足踝谓之踝足下谓之跖其

臧火谓之心木谓之肝士谓之脾金谓之胏水谓之肾五臧总

名谓之胵心上鬲下谓之肓连肝之府谓之胆谷府谓之胸𦜶

光谓之脬大小肠谓之肠腓阳谓之腨胫腨谓之腓身谓之躬

身中谓之要躯总十二属谓之体体四胑谓之胑皃谓之颂颂

仪谓之皃颜气谓之色肉谓之肌颊肉谓之𦠄夹脊肉谓之胂

背肉谓之脢胁肉谓之脟腹下肥谓之腴胫肉谓之足大指

毛肉谓之胲肉之核谓之骨骨耑谓之首骨谓之颅口龂

骨谓之齿牡谓之牙齿本谓之龂脊骨谓之吕背吕谓之𦙄

骨谓之肊胁谓之肋髀骨谓之髁臀骨谓之胫骨谓之骸膝

胫闲骨谓之䯣骨中脂谓之肉之力谓之筋本谓之䇟血理

谓之脉动脉谓之寸口液谓之汗鼻液谓之洟口液谓之涶慕

欲口液谓之㳄乳汁谓之湩气液谓之即精字易曰男女觏精小便谓

之𡲘妇人污谓之姅谓之𦳊似米非米谓之矢皮谓之肤睂

发之属谓之毛𦣻上谓之鬊亦谓之巛其根谓之发发谓之髦

颊发谓之鬓亦谓之颁目毛谓之睂目㫄毛谓之𥅴颊毛谓之

而面毛谓之须颊须谓之𩓾口上须谓之髭节却谓之却其象

甲人头乙承甲人颈丙承乙人肩丁承丙人心戊承丁人胁巳

承戊人腹庚承已人脐辛承庚人股壬承辛人胫癸承王人足

  拟置辟雍议

辟雍者四方有水中有宫焉即明堂太学灵台之所在天子所

以宗祀朝诸侯校士养老观云物之处也辟与璧音通故言水

环如璧雍者邕借字说文解字曰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

巛从邑水经注曰四方有水日雍此其义也大戴礼曰明堂外

水名曰辟雍韩诗说曰辟雍者方七里之内立明堂于中五经

之文所藏处见诗正义礼记明堂阴阳录曰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

行左旋以象天见太平御览汉书曰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

图屋通水圜宫垣此辟雍有明堂之说也卢植注礼记曰明堂

即太庙也见诗正义服䖍注左传曰灵台在太庙明堂之中见诗正义

诱注淮南子曰庙之中谓之明堂也蔡邕月令论曰明堂者天

子太庙也所以宗祀而配上帝明天地统万物也见艺文类聚诗思

齐曰雝雝在宫笺曰宫谓辟雝宫也礼统曰辟雍文王庙见蓺文类

此明堂即太庙之说同在辟雍中也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韩说曰辟雍者天子之学圆如璧雍之以水示圆

言辟取辟有德不言辟水言辟雍者取其雍和也见诗正义礼记外

传曰有虞氏之学曰庠亦谓之米廪(“㐭”换为“面”)夏曰庠殷曰瞽宗周曰辟

见太平御览又王制曰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执有罪反释奠于

学以讯馘吿诗颂亦有在泮献馘献囚之文此辟雍有太学之

说也诗灵台章曰于乐辟雍左氏说曰天子灵台在太学之中

壅之灵沼谓之辟雍见诗正义东观汉记曰永平二年正月上宗祀

光武皇帝于明堂祀毕登灵台水经注曰丰水北经灵台西文

王又引水为辟雍灵沼见长安志又曰沈水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

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

四年立此辟雍有灵台亦名辟雍为灵沼之说也所以知者白

虎通辟雍篇先言大学次辟雍次庠序次灵台次明堂而总名

之辟雍篇以是知之也又卢植注礼曰天子太庙上可以望云

物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以水似璧故

谓之辟雍古法皆同一处近世殊异分为三耳见诗正义高诱注淮

南子曰明堂者王者月居其㫄告朔朝历颁宣其令谓之明堂

其中可以序昭穆谓之太庙其上可以望氛祥书云物谓之灵

台其外圆似璧谓之辟雍旧本脱璧谓之辟四字今意增诸侯之制半天子谓

之泮宫蔡邕明堂月令论曰取其宗庙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

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圆如璧则曰辟廱异名而同耳

其实一也颍子容春秋释例云太庙有八名其体一也肃然清

静谓之清庙行禘祫序昭穆谓之太庙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

飨射养国老谓之辟雍占云物望氛祥谓之灵台其四门之学

谓之太学其中室谓之太室总谓之宫见诗正义此诸儒以辟雍明

堂太庙太学灵台五者同一实之证自三代及汉制皆如此也

说文解字曰天子飨饮辟廱五经通义曰天子立辟雍何所以

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五更与诸

侯行礼之处见蓺文类聚白虎通曰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

德化后汉书曰世祖中元二年春初起辟雍行大射之礼孝经

援神契曰天子亲临辟雍袒割见薛综东京赋注宋书礼志曰武帝太

始六年帝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按诸书传其云行礼乐宣德

化与诸侯行礼之处以有明堂其云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

子以有太学其云养三老五更行乡饮酒之礼及袒割以有庠

其云行大射之礼以有序此又五者一实之证也辟雍水四周

宫基故其流大韩诗说曰方七里之内立明堂于中三辅黄图

曰辟雍水四周于外象四海也见文选注白虎通曰外圆者欲使观

之平均也又所言外圆内方明德当圆行当方案言方者宫基

在内圆者水形在外也班固辟雍诗曰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

皇莅止造舟为梁夫王者临雍须舟以渡则其水四周又明也

而汉书曰武帝时河间献王来朝对三雍宫应劭曰辟雍明堂

灵台也说文廱字从广后汉李尤辟雍赋曰辟雍岩岩规圆矩

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张衡东京赋云左制辟雍右立灵台薛

综注曰言德阳殿东有辟雍西有灵台又注乃营三宫云明堂

辟雍灵台礼象曰辟廱居中其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

北为瞽宗见玉广韵曰辟廱天子教宫恐是后汉时别立宫于

水侧应劭误以说武帝时三雍宫武帝时三雍何知非太学明堂灵台详卢植云

太庙灵台辟雍古皆一处近世殊异分为三则知三宫之说不

经非古法也后世欲考建辟雍以复三代之制法宜取水环如

璧之义开流以围太学不必别建宫名其宗庙司天台既已各

自有处王者礼乐不相沿袭亦不必泥太庙灵台皆在辟雍之

说则合于古而通于今矣

  先天卦位辨

内经周易皆言先天非邵雍所谓先天庄子内篇云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又云先天地生又云伏羲得之以袭气

母干宝注周礼曰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

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小成谓八卦也中成谓重卦大成谓

备物制用也似为邵雍所本而不言卦位今所传伏羲先天八

卦干南坤北及干一兑二以别于文王卦位考之书无所本盖

邵雍误读易说卦为之易之言卦有二象从象一上一下横象

分布八方天动地静之道也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

相薄水火不相射者谓干上坤下象天地离上坎下象水火艮

上兑下象山泽震上巽下象雷风故孔子于易上经言同声相

应谓震巽同气相求谓艮兑水流湿火就燥谓坎离云从龙风

从虎谓乾坤虞翻之注良是又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

下系辞又曰天高地卑乾坤定卑高以陈贵贱位既曰卑高是

说卦天地定位明为上下之象而非南北之位也邵雍误会其

辞造为干南坤北离东坎西卦位命曰先天又见其文有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及易逆数之言以为八卦当起干逆数至兑造

为干一兑二之序考虞翻注易数往者顺谓干消从午至亥上

下故顺也注知来者逆谓干息从子至巳下上故逆也古人列

八卦方位干坎艮在下方为北巽离坤在上方为南震东兑西

李氏云从午至亥即从离至干云从子至巳即从坎至巽盖坎

艮震巽四卦为阳进自下方而上其位逆巽离坤兑四卦为阴

退自上方而下其位顺即二至阳遁阴遁之分通谓之逆数者

八卦俱起坎也邵雍未见虞氏之解直以逆数为干一兑二则

于四时五行人事皆不合乾九月卦兑八月卦四时何为起季

秋入仲秋乾阳金兑阴金五行何为起金干老父兑少女对中

女则少之言小绝阳小阴何能相生说经之儒合天地人无所

不通邵雍之言何其窒阂也古书言天地之象多兼上下四方

尧典之言尧曰假于上下亦曰横被四表经典如此不可更仆

五行亦有上下四方之象韦昭注律历志天之中数五云一三

在上七九在下注地之中数六云二四在上八七在下郑康成

注易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

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

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

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韦以

从象言郑以横象言不相妨矣邵雍又见说卦帝出乎震之辞

以为文王后天八卦尤无所本说卦之言震曰东方巽曰东南

离曰南方干曰西北坎曰正北方艮曰东北惟坤兑无方位易

干凿度孔子以坤配六七月则在西南兑正秋则西方此四正

四维分布八方之象亦伏羲之卦位何以明之易干凿度称庖

牺氏画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稽览图以四正卦为四象乾凿度孔

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

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虞翻易注

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诸儒以四象为四时盖

本孔子之言八卦方位必先有四正而后有四维故系辞云四

象生八卦庖牺氏所为画四象立四隅者既置坎离震兑以象

春夏秋冬又置乾坤艮巽以象四孟四季亦如洛书五行之叙

先生后成生于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为之四正然后成于

六七八九十也宋儒纵不信纬书何能不信系辞乎且陈抟乘

隋焚谶纬之后方窃干凿度太乙下行九宫式以为河图欺世

朱文公诸人为其所惑纬书之绪馀以为秘传反不信其与经

不倍之言耶必欲求先天之卦或取考灵燿天左动起于牵牛

地右动起于毕之说谓牵牛属艮毕属兑艮在丑宫为太一兑

在酉宫为太阴谓之太极在坎离之先义犹有取若所谓干一

兑二者求之书传果何由附会其说乎宋人考古之疏固不止

一端如朱文公问蔡季通以为十二相属起于何时曾见何书

又谓虎当在西而反在寅鸡为鸟属而反居西今捡十二辰属

禽近出王充论衡及抱朴子贾𧨏新书胎教篇有云鸡者东方

之牲狗者南方之牲牛者中央之牲羊者西方之牲⿱彐⿰垁凡 -- 彘者北方

之牲非其物也又博古图及今出土汉镜铸十二禽象甚悉朱

文公未见其书亦可怪矣十二属之所本无关经学吾疾夫世

之刊易经及阴阳书必列邵雍先天八卦于简端至相宅家为

人作坎宅坤门以为先天坤即后天离不悟土来克水得祸甚

速是不可以不辨故详著于篇

  三辅黄图新校正序

三辅黄图一卷始见于隋经藉志不著撰人名氏如淳晋灼注

汉书多引其文刘昭注郡国志引黄图云下邽县并郑桓帝西

巡复之则为汉末人所著后汉咸阳并入长安故其书记咸阳

故事亦多系之长安书亦名西京黄图旧有叙不传据臣瓒引

西京黄图叙云民摩钱取屑也旧书有图以文为标识故其词

甚简今书中所称旧图云云者标识之辞下有文复出者图说

是也若后云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前又云昆明

池在长安西周四十里上云冰池在长安西下云旧图云西有

彪池之属隋志言其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是

其体例尚可寻求后人既益以注解多引史记汉书及三辅故

事三秦记宫阙疏庙记等书传写者又乱入本文今长安志引

太上皇庙在长安城中香室街酒池之北本书云在长安故城

中香室街南关辅记曰在酒池北则是宋敏求即连用其注程

大昌以为唐人增续成之是也乐史宋敏求所引又胜于南宋

时本玉海所引则有岐州扶风县及湖城县之名不能别择其

引序云孔子作春秋筑一台新一门必书于经今褎秦汉以来

宫殿门阙楼观池苑在关辅者著于篇东都不与焉又云始于

三辅治所终于杂录一帙凡一十九条是其篇目已非隋志之

旧然王氏所引据词旨简质又与今本不同今本于三辅治所

前增三辅沿革其辞至劣又分十九条为三十六条是又非宋

本之旧矣王氏指证此书思子宫在湖万岁在汾阴皆隶甘泉

与史不合今览其文殆有甚者钟官字误为钟宫乃附于宫类

涿沐馆讹为涿沐观乃列于观属温室殿在未央而载在长乐

宫云按汉宫殿疏在长乐宫又汉宫阁记在未央宫旁皇无据

或本书与拾遗记西京杂记同文则以彼繁词增其篇幅或传

注称引本书兼及他书后加按语皆牵连抄摭或非三辅宫观

妄附本书芜累甚矣王应麟弟应凤有订正三辅黄图今复不

传此惟据明人刻本讹谬滋甚秋帆中丞既刺取书传加之校

勘词旨完备釐然可观予以为唐人所引三辅故事诸书亡矣

略见于此不宜刊落必用先生之本汉人著书存者绝少削繁

补遗犹为善本则亦相辅而行焉顷涉览诸书求其征引理而

董之略依隋志所称篇次复为一卷以宋敏求作长安志曾见

旧书宫观先后多依更定予以乾隆困敦之岁聿始西征游寓

五载中丞馆予上舍此邦当路欢若平生延访名山流连遗阯

西观芒竹东历阳华北绕甘泉南瞻子午干门万戸指掌能图

四塞八川画沙可述又撰诸方志旁求故实颇悉源流良亦此

书之益桑下之恋斐然成编所谓贤于博奕后世览之幸勿称

为著作

  河图洛书考

汉人以八卦为河图九畴为洛书其说见孔安国注论语河不

出图及马融注书九畴又汉五行志引刘歆说亦同以初一曰

五行巳下六十五字为雒书本文礼记疏引中候握河纪伏羲

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作八卦又龟书洛出也李

鼎祚周易集解引孔安国注系辞班固汉书叙传及李奇注悉

用其说惟郑康成注易始用春秋纬云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

篇也郑所称河图洛书今多见开元占经未必太古时文此则

郑氏信谶纬之过按易乾卦言龙坤卦言马是称龙马负图即

八卦为河图之证洪范五行一曰水水在北方元武之位是称

神龟负文即九畴为洛书之证可知孔安国刘歆马融诸儒所

说长于郑氏矣至宋人乃妄以洪范五行为河图又以太乙下

行九宫式为洛书近人毛奇龄辟之甚辨而不能笃信汉人以

八卦九畴为河图洛书之说顾炎武惠栋知九宫为易纬而不

知其出于黄帝核宋人致误之由亦非无本北周甄鸾注数术

记遗九宫算云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

履一五居中央又卢辨注大戴礼明堂篇二九四七五三六一

八云记用九室谓法龟文故取此数以明其制也宋人见甄鸾

有肩足戴履之言又见卢辩有九式法龟文之说遂以九宫为

龟文不知甄鸾以肩足戴履别上下前后之位未言在于龟背

大戴礼所云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者言明堂戸牖堂室之数

逢十则有馀数若十馀二三十馀六七十馀二之类也卢辩谓

法龟文特因九室而言如伪孔尚书传云神龟负文而出列于

背有数至于九亦即谓九畴不必是九宫之式也以戴九履一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为是龟文果何所出亦复何所取义乎太

乙九宫式之传甚古考其始实出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岐伯

有云眚于三王冰注三东方也云眚于九注九南方也云其眚

四维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土之位也云眚于七注七西方也

云眚于一注一北方也六元正纪大论则有灾七宫之属隋经

籍志载九宫经三卷郑元注又称梁有黄帝四部九宫五卷唐

会要称会昌三年王起等奏案黄帝九宫经罗苹路史注引壶

子云黄帝体九窍以定九宫是九宫之式黄帝时即有之故遁

甲书亦用其法淮南天文训太阴元始建于甲寅一终而建甲

戌二终而建甲午三终而复得甲寅之元如法推之甲寅在坎

宫则甲戌在离甲戌在坎宫则甲午在离甲午在坎宫则甲寅

在离则西汉人亦多知九宫者故刘歆有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之语至易干凿度载其式云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

又云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康成注

太乙下行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

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

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干宫干

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行于艮宫艮少男也又

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乙天一之宫

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

出从中男入从中女亦因阴阳男女之偶为终始云从自坎宫

必先之坤者母于子养之勤劳者次之震又之巽母从异姓来

此其所以敬为生者从息中而复之干者父于子教之而已于

事逸也次之兑又之艮父或老顺其心所爱以为长育多少大

小之行已为施此数者合十五言其法也详注义多未精确

是后人伪托今考九宫之法不外阳进阴退起坎者乾贞于十

一月子坎阳进而上行之坤坤贞于六月未坤阴土退而下行

之震震阳木进而上行之巽巽阴木退而下行之中中兼艮坤

坤阴土退而下行之乾乾阳金进而上行之兑兑阴金退而下

行之艮艮阳土进而上行之离离阴退而下行之坎一阴一阳

俱起者天左旋地右动之道阳动而之阴阴动而之阳者干凿

度所谓并治而交错行闲时而治六辰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

阴适右阳适左适左者其道顺适右者其道逆逆气左上顺气

右下是也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七赤八白九紫者唐会要

载九宫贵神天蓬星太乙坎水白天内星摄提坤土黑天冲星

轩辕震木碧天辅星招摇巽木绿天禽星天符中土黄天心星

青龙干金白天柱星咸池兑金赤天任星太阴艮士白天英星

天乙离火紫是也九宫即算法之捷故遁甲式用之知日月星

奇所在及九星所临自古皆有之既非出于龟文亦不得以为

神禹洛书隋焚谶纬或尚记九宫以示陈抟遂讹为洛书于时

干凿度未出朱文公诸人不能博考致为所惑并忽素问而不

观则无能复辨九宫之缘起矣

  三教论

古道家之书与儒家并传至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乃以释

氏比于儒道隋李士谦荅客问三教至有佛日道月儒五星之

语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前人之辟浮屠止谓

其无君臣父子与祸福不验而未究其传述之本不足以袪世

俗之惑考儒书有伏羲易象尧舜典谟及周礼系辞皆先圣所

自著道家内经本草或后人增益至道德经庄子实由聃周手

定具有微言惟释氏后出僻在西域无文字仅借翻译以传其

教摄摩腾鸠摩罗什诸人又非中土名士纵佛行高深亦未必

能得其旨要世人妄尊其学比于儒家道家之言亦已过矣后

汉书襄楷称老子为浮屠则佛即道家支流魏收释老志称刘

歆著七略班固志蓺文释氏之学所未曾纪又称释迦生时当

周庄王九年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按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庄公七年周庄王十年此则魏收之

误至内典以春秋经恒星不见附会佛生之夕佛生有夜明之

瑞鲁庄已前史不书恒星不见是古无佛也古无佛则释迦之

道何所传道无所传则前无圣也史记匈奴传称骠骑将军击

匈奴破得休屠祭天金人释老志以为佛道流通之渐张守节

谓金人即今佛像是其遗法立以为祭天主也以此知佛像自

汉武时始入中国而无其教后汉书西域传云世传明帝梦见

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

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

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颇有奉其道者以此知释教至

后汉时始行于中国天地之道东仁西义东方积柔顺之性故

有君子不死之国西方积金刚之性故浮屠断欲去爱之教兴

焉五行之道仁可过也而义不可过是以孔子欲居九夷而释

教则为风气之偏王化之所不到所谓天地之大人犹有憾宜

其出在叔季之世春秋已前无其法也佛者于文为仿佛之义

袁宏汉纪云觉也如来者谢灵运金刚般若经注云诸法性定

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故名如来是佛本无姓名又内典

所云菩萨者即菩薛字玉篇以菩为香草音蒲又以蒲头有台

台上有重台台中出黄即蒲黄薛者即蘖省文尚书云颠木有

由蘖皆言善心之萌芽故亦谓之菩提释典依声解谓普济非

也释迦者迦俗字文当为茄又有迦叶佛言如茎叶之辅䓿萏

据所见彼国植物而言又曰牟尼曰比丘则窃儒家孔子名字

以为重皆虚无其人是庄子寓言司马相如乌有先生亡是公

之类而世俗顾信奉之大以为神其愚甚矣昔杨子云不读非

圣之书佛果圣人当著书以传其教而范蔚宗西域传赞云莫

有典章是彼国无文字惟法苑珠林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

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

佛出既在春秋之世佉卢何人所纪何事乃与仓颉同生委巷

之谈不足置辨今释氏书方托仓颉以传佉卢之字安在乎佛

经最古者则有四十二章经汉摄摩腾所译魏收释老志称汉

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

经中土未之信了也后孝明帝遣郞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

使于天竺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括地志称

王舍国小姑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

佛佛一一以指画石其迹尚存神僧传称移都寇乱江左惟四

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馀言汉地见存诸经惟此为始也按

后汉书襄楷有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天神遗以

好女浮屠曰此但草囊盛血其语皆出此经知其书是汉人传

本其第一章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

今俗本或削其语当由释氏恶其义近儒书而去之自后秦北

魏以来翻译诸经词愈繁而旨愈浅至唐尤尚释典连篇累牍

有颜之推屋下架屋之讥大抵沙门以释教为游说之资文士

之失职者又从而缘饰附会其事其道以布施取利以地狱怖

民及一切生天成佛之念大与般若经所恶贪嗔痴者相背是

其书并不得比于道家吐纳之术黄白之方犹传古法其视儒

书更不可同年而语明矣今儒家欲知圣道上则考之周公孔

子作述之书次则汉儒传经之学又次则为唐人疏释最下则

宋人语录及后世应举之文若以摄摩腾所译之经拟之康成

笺注或有微言大义其馀释典仅比于唐宋人之注儒书而世

人顾以素食诵经猥云佛法在是何异执应举之文以求周公

孔子之道乎 国家近征乌斯藏即唐西吐蕃或得番众帖门

夷符以示予文即梵书译其咒了无意义至其地者亦言风土

秽恶无复清净佛国亦无高行沙门信乎佛之教中国好事者

增饰成之聪明俊伟之士不见释迦之书与佉卢之字可不必

以释氏之学为秘妙矣

  斗建辨

往古三代之所以知天必因斗建至宋祖冲之始有异说曰月

位称建谅以气之所本名随实著非为斗杓所指近校汉时已


差半次审斗节时其效安在近时梅文鼎亦承其误云如必以

斗柄指寅而谓之寅月则亦有寅年寅日寅时岂亦以斗柄指

寅乎又云尧典未尝一言及于斗柄又云孔子去尧时已及千


五百岁岁差之度已二十馀度若尧时斗柄指寅孔子时必在

寅前二十度而指丑又云月令未尝言斗杓指寅为孟春此梅


氏通算法而不知稽古之过也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又云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梅氏不能博涉古书之过尤小其不能正

名之失大矣言斗建始于黄帝素问天元大纪论鬼㬰曰臣


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王冰注上古九星

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案九星即

谓招摇大角周旋即谓斗杓旋而周天也又五运行大论曰黄

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案汉书律历志云玉

衡杓建天之纲也五行志云斗天之三辰纲纪星也是天纲即

斗杓六壬遁甲家指谓辰为天罡是已素问先秦未火之书不

能以为伪开元占经又引黄帝占曰北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

制四方分别阴阳建于四时均立五行移应节度定诸纪纲太

一之事也配于二十八宿天所以发其时地所以成万物诸侯

属焉其文为史迁所刺取又加删削失其声韵益知黄帝占为

古书此二书梅氏或未能见不足为怪尧典云受终于文祖在

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唐虞稽古同天诸儒解文祖为明堂此即

法黄帝坐明堂观天罡之政故史迁从安国问故班固多用古

尚书说皆云北斗七星所谓琁玑玉衡以齐七政伏生尚书大

传亦以琁为还玑为几且云琁玑谓之北极律历志云衡平也

其在天也佐助旋玑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刘昭注天

文志引星经曰璇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斗九星也则古

说固无以璿玑玉衡为浑天仪者周时无浑仪宋徐爰辨之甚

详而以为尧典不言斗柄可乎梅氏又以年月日时俱谓之寅

寅月不因斗建尤乖名实建之名以斗辰之名以月月与日十

有二会以成岁故视斗建以知其次日月建周书周月解言是

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律历志言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

孟康注律历志辰在申云辰谓斗建臣瓒曰日月之会为辰是

寅者辰也建者斗也当专系之月其在年则曰岁次以岁星一

年行天一次而言春秋传言岁弃其次又曰一星终是也其日

与时无言建者十干十二支合而纪其甲子故春秋传称甲子

乙丑不名为日周官以甲至甲为挟日月令用辛则曰择元日

用亥则日择元辰今梅氏称寅日以支辰加日不应经典又以

寅时为比亦未知古人所谓时皆言春秋冬夏其昼夜则曰夜

半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先见于素问至遁甲书始以甲子分

十二时然汉人言时如说文吴越春秋皆言时加不言时建更

不得援月建因斗柄为例也若秦汉人之言斗建尤难更仆天

官书云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

兼之所从来久矣淮南天文训云斗指子冬至指癸小寒指丑

大寒指报德之维立春指寅雨水指甲雷惊蛰指卯春分指乙

清明风至指辰谷雨指常羊之维立夏指巳小满指丙芒种指

午夏至指丁小暑指未大暑指背阳之维立秋指申处暑指庚

白露降指酉秋分指辛寒露指戌霜降指号通之维立冬指亥

小雪指壬大雪毎加十五日又云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

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一月指子今本误据御览改一岁而匝终而

复始天官书天文志又皆云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

者魁孟康曰假令杓昏夜建寅衡夜半亦建寅案古云昏者谓

时加戌亥夜半者时加子丑平旦者时加寅卯正月之昏杓指

寅则夜半衡值寅平旦魁值寅阴阳家所谓月月常加戌时时

建破军破军即斗杓第一星出洛书云北斗第一曰破军第二

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

七曰贪狼也律历志又云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

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

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

又考律吕上生下生之法亦即因斗杓所指而推得之天文训

太阴在寅寅为建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合之律吕寅为正

月太蔟酉为八月南吕逢七为破隔八而生上法斗七星之垂

象故建除家犹有主衡主杓之言古人之重斗建若此其明更

不必征鹖冠子言斗柄东指天下皆春之说矣至月令周公所

作汉时明堂月令别为一书许叔重高诱等引之周书亦有月

令解至吕不韦淮南王小戴各取其篇以附于所著之书淮南

时则训十二月皆纪招摇所指或吕氏戴氏节删周公之文耳

梅氏何为见戴氏月令而忽淮南也斗杓之两旁有星曰摄提

楚辞言摄提贞于孟陬甘氏星占亦以摄提代岁阴纪岁天官

书云摄提者直斗柄所指以建时节历书言三苗服九黎之德

而闰馀乖次孟陬珍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孟康曰摄提星名

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若历误春三月当指辰而乃指巳是为

失方也摄提失方乃三苗之乱政祖冲之等柰何反以为韪乎

原后人之不信斗建者谓尧典中星与月令不合又视斗建至

今不异故以为不验试如梅氏言斗柄以尧时指寅孔子时指

丑则自汉至今又当指子天官书天文志何以有用昏建杓之

言近时阴阳家何为又有月月常加戌之说今以正月雨水前

戌时视斗何又仍指寅与古时适同梅氏所为知天者但冯之

臆度不冯之仰观乎梅氏又驳天官书昏建之言以为三星必

无三时同指一方之理以为正义之臆说不知出于孟康其疏

谬尤甚矣中星所以有尧典与月令之不同者尧典使羲和度

四极而纪四正之中星张星虚昴皆在子午卯酉之中月令因

明堂布政而纪所见昏中南方之星故有不同若尧典本文并

未言昏中星又未言日缠所在故郑康成注书星昴之属云毎

时总举一方又荅孙颢云月令举其月初尚书总举一月王肃

以所宅为孟月日中日永为仲月星鸟星火为季月是古人注

尧典亦各异义俱无以昴张火虚为二分二至昏中星者至宋

书志何承天始云推尧冬至日在须女十度左右汉之太初术

冬至在牵牛初后汉四分及魏景初法同在斗二十一臣以月

蚀检之则景初今之冬至日在斗近人又推尧典冬至日在虚

汉冬至日在斗自元以来日在箕皆以日月蚀推之案唐一行

大衍历议云以恒气注历以定气算日月交食是古法平分节

气为十五日异今耳后人不证古历不分恒气乃至并斗建而

不信之以为古人不知岁差过矣案续汉书律历志贾逵曰古

黄帝夏殷周鲁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路史注引李

淳风云黄帝时日在奎今三千馀年春分亦在奎又引淳风历

冬至日在斗十三黄帝时亦在斗贾逵时黄帝五家历颛顼夏

殷周鲁历具在无云尧时冬至日在虚者是今人因虚测而改

古人实证也言日缠莫先于淮南天文训而近时五礼通考诸

书忽之天文训云欲知天道以日为主六月当心左周而行分

而为十二月与日相当又云星正月建营室二月建奎娄三月

建胃四月建毕五月建东井六月建张七月建翼八月建亢九

月建房十月建尾十一月建牵牛十二月建虚其文与月令多

合高诱注以为星宜言日案其文言六月当心者大戴夏小正

传亦有斗柄不正当心之语心为大火以六月正在南方是月

日缠在午如注推之六月在午则七月巳八月辰九月卯十月

寅十一月丑十二月子正月亥二月戌三月酉四月申五月未

古日缠仍与今所测节气适合自汉至今又何尝有岁差乎其

冬至在斗在箕之异验箕星近在斗上箕三度即斗初度古人

分斗在丑宫星纪之次分箕在寅宫析木之次后人则以箕八

度入丑宫故冬至日缠起于星纪之次犹谓之析木也如建星

近斗而贾逵即以为斗星古人知天固不必如后人之凌杂米

盐矣斗建亦有七星及九星之异杓端有星曰招摇鹖冠子曲

礼淮南时则训皆言招摇即谓杓端之星大角又在招摇之下

摄提六星左右夹之楚辞甘氏皆言摄提天官书亦言杓携龙

角是招摇与大角并斗七星为九星古人以九星纪时即此之

谓但大角在瑶光前半次则月建不能无小异是古时推步法

亦各不同不可执一端以为今密而古疏矣

  古日缠异同表

淮南星建  汉  志    月令章句  帝王世纪

牵牛十一月建星纪斗六度至须女二度大雪冬至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

  按汉时分二十八宿为十二次已各不同淮南以四正分

  三宿四钩分二宿故丑宫无女亥宫无奎戌宫无胃申宫

  为参觜未宫无柳巳宫无张辰宫无轸卯宫无尾寅宫无

  斗其图见天文训即太阴在四仲岁星行三宿太阴在四

  钩岁星行二宿之式也天文训云星正月建营室高诱云星宜言

  日非也按上云欲知天道以日为主则上言日次之宫此言日在之星不必如诱言改也则正与今正

  月雨水日缠诹訾之次不异雨水日在亥冬至在丑丑宫

  止有斗牵牛二宿故尸子云天左动起于牵牛周书云曰

  月俱起于牵牛谓冬至也自汉志不从淮南四正三宿四

  钩二宿之式以婺女宿七度入星纪之次蔡邕皇甫谧因

  之乃以冬至日缠侵入女度矣辨见日缠考今具表于右

  以知汉法之不同













问字堂文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