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十

宗统编年卷之十

  第五世祖

  讳宏忍。黄梅县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请法于四祖。祖许以再来。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即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弃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异。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四祖得法。嗣化破头山。

  唐高宗壬子永徽三年。

  第五世东山祖嗣宗统(二十一年)。

  四月八日四祖塔户自开。

  仪相如生。自后遂不敢复闭。

  癸丑四年。

  甲寅五年。

  乙卯六年。

  丙辰显庆元年。

  丁巳二年。

  道人千岁宝掌寂 发明(掌从初祖悟法。何以不书嗣法。以印证皮髓时。掌不与也。掌应化圣贤。密迹难定。故书法如此)。

  掌中印度人。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质。则左掌握拳。七岁祝发乃展。因名宝掌。魏晋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常不食。日诵般若千余卷。有咏之者曰。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六百二十有六矣。故人以千岁称之。旋游五台。复南历衡岳。黄梅。匡庐。寻入建业。会初祖入梁。就而扣请。悟无生忍。武帝高其道腊。延供内庭。未几如吴。述偈曰。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两浙游。更尽隹山水。遂遍探两浙名山。后居浦江之宝严。与朗禅师友善。每通问。遣白犬驰往。朗则使青猿。故有题朗壁者云。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云。显庆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成。谓门人慧云曰。此肖谁。云曰。与和尚无异。即澡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吾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又嘱曰。吾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骨。勿拒。言讫而逝。入灭五十四年。有刺浮长老。自云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开。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若黄金。浮即特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二年。实一千七十二年。其在此土。盖历四百余岁云。

  四祖支下第一世禅师牛头山法融寂。

  邑宰萧元善请住建初寺。辞不克。先是善请就寺讲大般若经。至灭静品。地为震动。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以法印。将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逾月不止。山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然凋落。时显庆元年也。至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窆于鸡笼山。融生缘延陵韦氏。行化归里。创今天宁寺( 皇清康熙丁卯。过庵轮禅师。重建大殿。题丈室曰。懒融堂云)。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龙朔元年。

  壬戌二年。

  沙门威秀表明不拜君亲诏依议。

  四月十五日。敕令僧道咸施俗拜。京师大庄严寺沙门威秀上表。征引经律。所以不拜之故。及历朝会典崇奉之意。表上。集百官中台议。时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请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请拜。至六月敕不拜君。而拜父母。寻以道重于所生。罢拜亲之诏。如秀议。

  祥符荫曰。佛制出家。不拜君亲。佛以法眼。明见无差。非悖伦傲上也。以君为国主。雅有化育之恩。僧出世学道。志出三界之外。得道者。重其道。未得道者。申其志。历代帝王。咸令不拜。着有令典。自宋奉敕住山。致有称臣膜拜者。俯徇一时。乃逾佛制。当时以道自守者。或不然今则去古愈远。僧称知识者。盖为知时引分未得坚持笃守其道。帝王盛有雅重三宝者。而无远公秀公其人表章之何必古道之尽复也。至亲则生我一世之色身。而凡为僧者以道报亲。度其亲无量劫生死之苦。使亲得知有法身向上事。以此校之。胜于生育色身之恩多矣。故亲在所不拜。不然。俨然学佛祖之道。而岸傲悖谬。乌乎敢。亦何以受一切人天礼拜。而使之信服乎。

  大士善导化生净土。

  导不知何处人。贞观中见西河道绰九品道场。讲诵观经。(绰笃志净土。有僧定中。见其数珠如七宝大山为众讲十六观经。将二百遍。听者掏珠念佛。响振林谷。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寂。众见化佛空迎天花下散)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昼夜礼诵。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冰。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送厨。粗恶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经口。凡有衬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坏寺废塔。所至修营。然灯续明。常年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长安道族。传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或问。念佛往生耶。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谓众曰。吾将西归。乃登树投身而逝。同时有僧怀感。得念佛三昧。见佛金色玉毫。来迎而化。

  癸亥三年。

  译大般若经毕。

  三藏法师玄奘。以己未年奉敕。于玉华官译大般若。至是年冬。十月二十三日才毕。凡六百卷。进上。帝嘉叹曰。今观佛经之若是。瞻天望海。莫测高深。以儒道九流方之。如河滢之类溟渤也。而世云三教齐致者。是妄谈耳。

  甲子麟德元年。

  三藏法师玄奘寂。

  春正月五日。寂于玉华宫。表闻。上震恸。罢朝三日。公卿伤悼。上呜咽悲不能胜。谓群臣曰。法师今寂。四生失大导师。何异苦海方割。舟揖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言已嗟惋不止。恩敕再三。卜襄葬事。

  祥符荫曰。法师抗志轻生。涉险求法。阐唐风于异域。揭慧日乎中天。福芘四生。法流千古。可谓法苑之元勋。缁林之备美矣。

  乙丑二年。

  丙寅乾封元年。

  丁卯二年。

  律师京兆西明寺澄照道宣寂。

  宣丹徒人。母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梁朝律师僧佑。佑则南齐剡溪僧护也。在胎十二月。九岁能赋。习业如旧闻。厌弃世荣。十六依律师智𫖳出家。专精克念。感舍利见于宝函。受具智律。久之。晦迹终南山谷。地泉涌雪。瑞草披芳。有异征。迁丰德寺。时有群龙。易形男女来礼谒。及异人常献奇花珍果。非世所有者。善处士孙思邈。诏充西明寺上座。同三藏法师玄奘译经。时廷敕令僧拜。上启止之。精修戒行。三衣皆纻。一食唯菽。每感天人梵释等。往来谘受律相。及毗沙门天王太子那咤密侍。神迹多端。秘而不言。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余卷。春秋七十二。腊五十二。将寂之前。有天来庭除礼白曰。师当生睹史天。持物一包云。是棘林香云。乃安坐十旬而化。时十月三日。灵昌太守李邕。工部朗中严厚本。各撰碑颂。以久居终南。故称南山焉。塔曰净光。

  祥符荫曰。如来灭后。戒乃大师。如构华堂。当培基扯。未有了明体性。而拨弃毗尼者。纵身心之解脱。必清净以无依。律师辩洽精严。提纲振纪。诚可谓法门宪章。禅流砥柱者也。

  戊辰总章元年。

  西明寺释道世撰法苑珠林成。

  凡一百卷。始从劫量。终于杂记。分门别序。十稔乃成。兰台郎李俨为之序。

  己巳二年。

  庚午咸亨元年。

  辛未二年。

  居士卢慧能来参经八月付衣。

  居士卢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今随众作务。卢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曰。这猎獠。根性太利。着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祖语。遂不之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以杖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居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摩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祖自后不复上堂。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祖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即共奔逐。

  壬申三年。

  僧惠明追及卢行者得法而回。

  行者南行两月。至大庾岭。僧惠明本将军。同数百人。来欲夺衣钵。明先及之。行者掷衣钵于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举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为衣也。行者曰。汝既为法。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行者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旨否。行者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师惠明师也。行者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宜何往。行者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还至岭下。谓众曰。向涉崔嵬。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遂散(明后居袁州蒙山。避祖讳。更名道明)。

  癸酉四年。

  道人万回入王宫诏度为僧。

  回阌乡张氏子。弱龄笑傲徉狂。乡党莫测。有兄万年。久征辽左。母思其音信。回曰。此甚易尔。乃告母往。至暮而还。及持到书。邻里惊异。因号万回。回与龙兴沙门大明少相狎。尝往来其室。属给谏明崇俨。夜过寺。见回左右神兵侍卫。俨大骇。一日回令家人洒扫云。有胜客来。是日玄奘自西国还访回。回问印度风境。了如所见。奘作礼围绕。称是菩萨。帝知其异。诏入宫度为沙门。时有扶风僧。蒙澒者。先在宫内每曰。回来回来。及回至。澒曰。替到当去。旬日而澒逝。回神异多端。馆于集贤院。给侍二美人。尝有偈曰。明暗两忘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尝存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

  祥符荫曰。神异变通。乃小乘显化之所为。大乘法印。一切平等。圣见凡情。二俱不涉。如回者。偈句圆明。盖密机混世。乘权利物者也。尘世中如回者多但凡夫难测识耳。

  甲戌上元元年。

  乙亥二年。

  第五世东山大满祖示寂。

  祖一日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塔曰法雨。

  第六世祖

  讳慧能。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母李氏。感异梦。觉而异香满室。黎明有僧来语瑫曰。此子可名慧能。语毕不知所之。祖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母守贫鞠育。幼则樵采资养。一日鬻薪于市。闻客诵金刚经。悚立听之。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泠然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客曰。此金刚经。黄梅忍大师教人恒诵。祖闻。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客。为母备岁储。遂辞母。直抵韶州。遇高士刘志略。结为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尝读涅盘经。祖暂听之。即为解义。尼敬异之。告乡耆艾。请居宝林寺。四众营葺。俄成宝坊。祖曰。本求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抵黄梅。呈偈后。三更入室。五祖征其初悟。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乃告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隐于渔猎队中。经四载。

  丙子仪凤元年。

  第六世曹溪宝林祖嗣宗统(三十八年)。

  祖至法性寺法师印宗请开法。

  正月八日。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暮夜风扬刹旛。二僧抗论。一曰风动。一曰旛动。往复不已。祖曰。非风旛动。仁者心动。印宗窃聆。竦然异之。延祖上席。征诘奥义。知祖受法黄梅。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因请出所传衣钵。悉令瞻礼。至十五曰。集诸名德。为祖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立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祖受戒已。于树下开示大法。宛如宿契(印宗会参黄梅。有所证悟)。

  丁丑二年。

  祖开法曹溪里人陈亚仙舍山成宝林寺。

  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说法。并受心地戒。门人并记法性寺所说者成录。目为坛经。乃至曹溪宝林寺。见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乞檀越一坐具地。亚仙唯唯。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出见四隅。亚仙愿尽舍为宝坊。遂成兰若。一十三所。

  怀让生(是为南岳)。

  四月八日。生于金州杜氏。生时白光烛天。太史奏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帝问。是何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见让炳然殊异。性惟恩让。乃安名怀让。

  戊寅三年。

  禅师双峰(即牛头山)第二世智岩寂。

  岩曲阿人。姓华。弱冠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频立战功。年四十。乞出家。宴坐定中。睹异僧谓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怡然不为动。有旧从军者。入山访之。谓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感悟欢息而去。后谒融得法。迁住石头城。寿七十八。示寂室有异香。经旬不散。颜色不变。遗言水葬。腊三十有九。

  己卯调露元年。

  庚辰永隆元年。

  法师台宗第三世法华智威寂。

  威嗣章安顶。住天台炼丹山。剪棘刈茅。班荆为座。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每登座。有紫云覆顶如宝盖。鸟雀旁止。自然驯狎。众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日给千众。冬夏无竭。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而化异香在室。七日不散。东阳威传其教(时谓小威)。

  辛巳开耀元年。

  壬午永淳元年。

  律师西京恒济寺怀素寂。

  素京兆人姓范氏。母李。梦云雷震骇有娠。诞之夕。神光满室。占者云。此子极贵。当为王者之师。年十岁。礼玄奘法师出家。依法砺律师学戒。得其指南。着疏十卷。并四分律记。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寻归恒济。撰俱舍论疏十五卷。及经律疏钞。共五十卷。寿七十四。腊五十三。奄然坐逝。时闻空中天乐浏亮。葬之日。有鸿鹤绕塔悲鸣。至暮乃散。南康韦皋撰记。素辞翰兼美。尤精于律云。

  相宗慈恩第一世法师窥基寂。

  基尉迟氏。父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讳宗。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母裴氏。梦揽月轮吞之有孕。年十七。奉敕为玄奘法师弟子。凡百经论。一览无遗。切问近思。勤于着述。造疏计将百本。寻游五台。登太行。感异梦。探得弥勒上生经。恍然曰。得此。慈氏令我造疏通其义乎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累累而陨。二七粒。大如舍桃。色亦可爱。次零然而下者。如黄梁粟粒。感叹希有。疏遂不日而成。先是奘公从西域法师戒贤。亲授瑜伽师地唯识宗。而基尽领其妙。恢廓源流。天下后世。称之为三乘法相显理宗慈恩教。与宣律师善。宣忽其坦率。一日过谈。宣每有天使侍役。是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对曰。适大乘菩萨在此。金刚翼从者多。我曹不得前耳。十一月十二日寂。寿五十一。基矢愿生兜率。寂之日。身光烂然。一名乘基。高宗制赞。称百本疏主云。

  祥符荫曰。祥符寺在太湖中。为七十二峰之首。创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三藏法师奘公。从西竺归。游东南。见此山形。彷佛灵鹫。因呼为小灵山。属基公开法焉。传中载公貌丰硕。长八尺。气盖万夫。顶有玉枕。十指罗纹。皆盘折如印。见者詟伏。然心慈善。每出以三车自随。又称三车法师。晚节祈生内院。循戒弥笃云。

  中宗(名显)。

  中宗癸未弘道元年。

  甲申(嗣圣元二月文明元九月太后光宅元)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怀让出家。

  让幼乐佛书。有三藏玄静过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至是。年方十二。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

  戊子四年。

  己丑永昌元年。

  庚寅天授元年。

  辛卯二年。

  壬辰(如意改长寿)元年。

  禅师仁俭说法王宫。

  俭即腾腾和尚。四月武后诏迎入宫。俭视后。良久曰。会么。曰。不会。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去。进短歌十九首有曰。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识取自家城郭。莫谩寻他州郡。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癸巳二年。

  甲午延载元年。

  乙未天册万岁元年。

  沙门实叉难提等译华严经。

  初武后闻于阗。有梵本华严大经。遣使求之。并请善梵学者一人。随经以来。于是于阗国王。以实叉难提。(此云觉喜)遣来应命。乙未三月。诏入大遍空寺翻译。

  沙弥法藏开示华严宗旨。

  藏姓康。康居国人。初杜顺传晋译华严法界观于智俨。藏久侍俨。尽得其教。俨灭藏以巾帻说法。武后度为僧。乙未诏藏开示华严宗旨。方序经题。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须臾成盖停空。后大悦。赐号贤首。

  禅师牛头山第三世慧方寂。

  方延陵人。嗣牛头岩。住山十载。不出林樾。四方学者云集。八月一日谓众曰。吾将他适。众见五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旛花。而来迎请。乃寂山林变白。溪涧绝流者七日。道俗哀慕声动山谷。寿六十七。腊四十。

  禅师慧安神秀应诏入王宫。

  安秀俱得法五祖。安栖嵩少。初隋炀帝尝征。不赴高宗召。亦不赴。至是。春秋已百余。武后以师礼。同秀迎入内道场供养。后问安甲子多少。曰。不记。生死之身。有若循环。环无起尽。识心流注。无有间断。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记乎。天下之人。称老安国师。

  丙申万岁通天元年。

  丁酉神功元年。

  怀让来参 发明(曹溪以后。参承者众。难以具书。书传宗统及一二。年月有征者以槩之)。

  让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礼祖。祖问甚处来。让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与么来。让无语(后经八载忽悟)。

  戊戌圣历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久视元年。

  辛丑长安元年。

  贤首法师法藏应诏讲华严。

  诏藏讲新译华严。至华藏世界品。地震动。召对问。帝网十重。玄门海印三昧。藏敷宣有绪。玄旨通贯。后闻惊异。藏指殿隅金狮子为晓譬之。至一毛头狮子。百亿毛头狮子。后乃豁然。

  壬寅二年。

  禅师牛头山第四世法持寂。

  持江宁人。受法牛头方。嗣其席。终金陵延祚寺。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神龙元年(帝复位)。

  祖印怀让所悟。

  让居八年。一日忽悟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让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梵僧般剌蜜谛赍楞严梵夹至高州。

  时相国房融流高州。就制止寺。同谛翻译。融笔授。

  禅师智隍参祖悟道。

  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结庵长坐。积二十年。祖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名。造庵激以勤求法要。隍遂舍庵径来谒祖。祖垂开抉。即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声云。隍禅师今日始得道也。后回河北。开化四众。

  僧志彻礼谒曹溪。

  彻初名行昌。姓张。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忘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北宗忌祖传衣。嘱行昌刺祖。祖预知其事。置金十两于座间。昌怀刃入室。祖舒颈就之。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愿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昌遂宵遁。出家精进。一日过曹溪谒祖曰。蒙和尚赦罪。今虽出家苦行。难报深恩。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尝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祖便与之宣说。昌如醉醒。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礼谢而去。

  遣使薛简奉诏迎祖以疾辞。

  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师。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愿终林麓。简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祖。并赐摩衲袈裟。绢五百尺。宝钵一口。

  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

  行思来参令首众。

  思吉州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思惟默然。后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令首众。

  玄觉参。

  觉永嘉戴氏子。精止观法门。因阅维摩经。发明心地。后遇左溪激励。与玄策同参祖。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无动。岂有速耶。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丙午二年。

  五祖支下禅师东都天宫寺大通神秀寂(是为北宗)。

  秀开封尉氏人。姓李。舍儒服出家。久侍东山。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五祖深器重之。武后钦风。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礼敬。王公士庶。望尘拜伏。中宗复位。尤加崇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寂后敕羽仪法物。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征士卢鸿一。各为碑诔。秀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礼敬尊崇。异于常等。

  祖示智通三身四智偈。

  通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丁未景隆元年。

  五祖支下国师嵩岳慧安寂。

  安辞返嵩岳。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尔万回公来见安。猖狂握手言论。旁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门人遵旨舁置林中。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利八十粒。

  戊申二年。

  法师荆州玉泉寺恒景振锡还山。

  景习天台止观。三被诏入内。为受戒师。奏乞归山。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设斋饯送。帝亲赋诗。学士中书令李峤等。应和。景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

  证圣大师泗洲僧伽寂。

  伽神化事迹。具载本传。二月三日寂。敕就荐福寺起塔。忽臭气满城。上祝送归临淮。言讫异香腾馥。乾符中。谥证圣大师。

  己酉三年。

  敕赐中兴寺额为法泉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睿宗(名旦在位二年)。

  庚戌景云元年。

  祖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祖示众略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决获菩提。

  祥符荫曰。初祖示入道之要。不出理行二种。今祖垂示一相一行三昧。融凡圣之情见。发本体之妙用。真实达道者。日用亲证。方契如如。否则触处犹存隔碍。未能念念与道相应也。

  辛亥二年。

  壬子(太极元玄宗先天元)年。

  祖付法。

  祖告怀让行思等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性根淳熟。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祥符荫曰。祖当法运中开。群机淳熟之时。其所说法。如大云时雨。普润皆萌。厥后一物不中的。脚下腾踏马驹。建立无相三昧。直接大机大用。不落阶级底。岭南消息。尽从这里去。一花五叶。二桂昌昌。顿悟花情。菩提果就。达摩氏之道。于是乎岳立云擎。昭昭天下矣。

  禅师怀让往衡岳居般若寺。

  度沙弥希迁。

  问曰。和尚百年后。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

  祖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

  玄宗(名隆基)。

  玄宗癸丑(开元元先天二)年。

  祖辞众归新州。

  祖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留甚坚。祖曰。诸佛出见。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蚤晚可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及示谶垂诫等。如录所载。

  法师京兆大荐福寺义净寂。

  净从咸亨二年出西域。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得梵本经论四百部。以天册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洛阳。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命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侍郎张说等。二十余人。同于荐福寺翻译。弘法之功。不在奘下。寂。敕塔龙门北冈。

  第六世曹溪大鉴祖示寂。

  八月三日祖示众已。沐浴端坐。至三更奄然迁化。异香弥空。白虹委地。林木改色。禽兽哀鸣。远近缁素。如失所天。

  十一月十三日奉祖龛并衣钵归曹溪。

  时广韶新三州官僚。暨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乃奉龛归曹溪。塔曰元和灵照。入塔时。白光自塔起上亘天。三日始散。

  祖春秋七十六。三十四传衣。三十八剃发。说法三十八年。

  历年表曰。自西竺一祖嗣统于周穆王癸酉。至贞定王辛卯。佛灭五百年。为正法住世之初。九祖皆躬承圣记。密持心印。东震圣人之教。显示伦常。世赖以治。而人心尚有约束。自贞定王壬辰。至东汉光武辛亥。佛灭一千年。大法行于西竺者。周遍纯熟。而东震圣人之教。毁于秦。厖出于诸子。汉儒之矫杂。人心日失其真。不可收拾。若非佛法摄受之。则渐不可救。于是金身应梦。像法东垂。所以慈济四生。阴翊王化者。至矣。自壬辰至梁武帝丁未大通元年。佛灭一千将五百年。大教东来。已四百六十年。三乘内典。广事翻研。梵行高流。咸资神用。化仪既洽。宗旨未申。般若智光。于焉运照。少林初祖虽则直接上根。然实无机不被。无法不周。安心忏罪。大地众生闻斯二者。尚何佛之可成。法之可说。自丁未至唐玄宗癸丑开元二年。二百余年之间。六世相承。正位凝命。真机密用。厚植深培。佛祖之道。至曹溪而始集。此后南岳青原。分灯照世。心宗绵亘。虽无分今古。然化随时异。道以人弘。时节因缘。间不容发也。

  宗统编年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