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統編年/卷之十

宗統編年卷之十

  第五世祖

  諱宏忍。黃梅縣人也。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請法於四祖。祖許以再來。乃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即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棄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異。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嘆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四祖得法。嗣化破頭山。

  唐高宗壬子永徽三年。

  第五世東山祖嗣宗統(二十一年)。

  四月八日四祖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自後遂不敢復閉。

  癸丑四年。

  甲寅五年。

  乙卯六年。

  丙辰顯慶元年。

  丁巳二年。

  道人千歲寶掌寂 發明(掌從初祖悟法。何以不書嗣法。以印證皮髓時。掌不與也。掌應化聖賢。密跡難定。故書法如此)。

  掌中印度人。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質。則左掌握拳。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魏晉之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常不食。日誦般若千餘卷。有詠之者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岩泉急。有時中夜坐。階前神鬼泣。一日謂眾曰。吾有願住世千歲。今六百二十有六矣。故人以千歲稱之。旋游五台。復南歷衡岳。黃梅。匡廬。尋入建業。會初祖入梁。就而扣請。悟無生忍。武帝高其道臘。延供內庭。未幾如吳。述偈曰。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兩浙游。更盡隹山水。遂徧探兩浙名山。後居浦江之寶嚴。與朗禪師友善。每通問。遣白犬馳往。朗則使青猿。故有題朗壁者雲。白犬銜書至。青猿洗缽回雲。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成。謂門人慧雲曰。此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即澡浴易衣趺坐。謂雲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將謝世。聽吾偈曰。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吾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又囑曰。吾滅後六十年。有僧來取吾骨。勿拒。言訖而逝。入滅五十四年。有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塔洞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浮即特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慶二年。實一千七十二年。其在此土。蓋歷四百餘歲雲。

  四祖支下第一世禪師牛頭山法融寂。

  邑宰蕭元善請住建初寺。辭不克。先是善請就寺講大般若經。至滅靜品。地為震動。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以法印。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時鳥獸哀號。踰月不止。山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月。忽然凋落。時顯慶元年也。至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窆於雞籠山。融生緣延陵韋氏。行化歸里。創今天寧寺( 皇清康熙丁卯。過庵輪禪師。重建大殿。題丈室曰。懶融堂雲)。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龍朔元年。

  壬戌二年。

  沙門威秀表明不拜君親詔依議。

  四月十五日。勅令僧道咸施俗拜。京師大莊嚴寺沙門威秀上表。徵引經律。所以不拜之故。及歷朝會典崇奉之意。表上。集百官中台議。時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請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請拜。至六月勅不拜君。而拜父母。尋以道重於所生。罷拜親之詔。如秀議。

  祥符蔭曰。佛制出家。不拜君親。佛以法眼。明見無差。非悖倫傲上也。以君為國主。雅有化育之恩。僧出世學道。志出三界之外。得道者。重其道。未得道者。申其志。歷代帝王。咸令不拜。着有令典。自宋奉勅住山。致有稱臣膜拜者。俯狥一時。乃踰佛制。當時以道自守者。或不然今則去古愈遠。僧稱知識者。蓋為知時引分未得堅持篤守其道。帝王盛有雅重三寶者。而無遠公秀公其人表章之何必古道之盡復也。至親則生我一世之色身。而凡為僧者以道報親。度其親無量劫生死之苦。使親得知有法身向上事。以此校之。勝於生育色身之恩多矣。故親在所不拜。不然。儼然學佛祖之道。而岸傲悖謬。烏乎敢。亦何以受一切人天禮拜。而使之信服乎。

  大士善導化生淨土。

  導不知何處人。貞觀中見西河道綽九品道場。講誦觀經。(綽篤志淨土。有僧定中。見其數珠如七寶大山為眾講十六觀經。將二百遍。聽者搯珠念佛。響振林谷。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寂。眾見化佛空迎天花下散)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晝夜禮誦。激發四眾。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寒氷。亦須流汗。出則為人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送廚。粗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經口。凡有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壞寺廢塔。所至修營。然燈續明。常年不絕。三衣瓶缽。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長安道族。傳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或問。念佛往生耶。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一日忽。謂眾曰。吾將西歸。乃登樹投身而逝。同時有僧懷感。得念佛三昧。見佛金色玉毫。來迎而化。

  癸亥三年。

  譯大般若經畢。

  三藏法師玄奘。以己未年奉勅。於玉華官譯大般若。至是年冬。十月二十三日才畢。凡六百卷。進上。帝嘉嘆曰。今觀佛經之若是。瞻天望海。莫測高深。以儒道九流方之。如河瀅之類溟渤也。而世雲三教齊致者。是妄談耳。

  甲子麟德元年。

  三藏法師玄奘寂。

  春正月五日。寂於玉華宮。表聞。上震慟。罷朝三日。公卿傷悼。上嗚咽悲不能勝。謂群臣曰。法師今寂。四生失大導師。何異苦海方割。舟揖遽沉。暗室猶昏。燈炬斯掩。言已嗟惋不止。恩勅再三。卜襄葬事。

  祥符蔭曰。法師抗志輕生。涉險求法。闡唐風於異域。揭慧日乎中天。福芘四生。法流千古。可謂法苑之元勛。緇林之備美矣。

  乙丑二年。

  丙寅乾封元年。

  丁卯二年。

  律師京兆西明寺澄照道宣寂。

  宣丹徒人。母夢月貫其懷。復夢梵僧語曰。汝所妊者。梁朝律師僧佑。佑則南齊剡溪僧護也。在胎十二月。九歲能賦。習業如舊聞。厭棄世榮。十六依律師智頵出家。專精克念。感舍利見於寶函。受具智律。久之。晦跡終南山谷。地泉涌雪。瑞草披芳。有異征。遷豐德寺。時有群龍。易形男女來禮謁。及異人常獻奇花珍果。非世所有者。善處士孫思邈。詔充西明寺上座。同三藏法師玄奘譯經。時廷勅令僧拜。上啟止之。精修戒行。三衣皆紵。一食唯菽。每感天人梵釋等。往來諮受律相。及毗沙門天王太子那咤密侍。神跡多端。秘而不言。撰法門文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等。二百二十餘卷。春秋七十二。臘五十二。將寂之前。有天來庭除禮白曰。師當生睹史天。持物一包雲。是棘林香雲。乃安坐十旬而化。時十月三日。靈昌太守李邕。工部朗中嚴厚本。各撰碑頌。以久居終南。故稱南山焉。塔曰淨光。

  祥符蔭曰。如來滅後。戒乃大師。如構華堂。當培基扯。未有了明體性。而撥棄毗尼者。縱身心之解脫。必清淨以無依。律師辯洽精嚴。提綱振紀。誠可謂法門憲章。禪流砥柱者也。

  戊辰總章元年。

  西明寺釋道世撰法苑珠林成。

  凡一百卷。始從劫量。終於雜記。分門別序。十稔乃成。蘭台郎李儼為之序。

  己巳二年。

  庚午咸亨元年。

  辛未二年。

  居士盧慧能來參經八月付衣。

  居士盧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今隨眾作務。盧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曰。這獵獠。根性太利。着槽廠去。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杵臼。晝夜不息。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嘆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盧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嘆賞。必將付法傳衣也。盧曰。其偈云何。同學為誦。盧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盧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而笑。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眾聞祖語。遂不之顧。逮夜。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祖以杖三擊其碓。盧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摩。居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盧跪受訖。問。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摩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隱何所。祖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眾莫知。祖自後不復上堂。大眾疑怪致問。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復問。衣法誰得耶。祖曰。能者得。於是眾議盧行者名能。即共奔逐。

  壬申三年。

  僧惠明追及盧行者得法而回。

  行者南行兩月。至大庾嶺。僧惠明本將軍。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明先及之。行者擲衣缽於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明舉衣缽。不能動。乃曰。我為法來。不為衣也。行者曰。汝既為法。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行者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旨否。行者曰。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師惠明師也。行者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宜何往。行者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還至嶺下。謂眾曰。向涉崔嵬。杳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遂散(明後居袁州蒙山。避祖諱。更名道明)。

  癸酉四年。

  道人萬回入王宮詔度為僧。

  回閿鄉張氏子。弱齡笑傲徉狂。鄉黨莫測。有兄萬年。久征遼左。母思其音信。回曰。此甚易爾。乃告母往。至暮而還。及持到書。鄰里驚異。因號萬回。回與龍興沙門大明少相狎。嘗往來其室。屬給諫明崇儼。夜過寺。見回左右神兵侍衛。儼大駭。一日回令家人灑掃雲。有勝客來。是日玄奘自西國還訪回。回問印度風境。了如所見。奘作禮圍繞。稱是菩薩。帝知其異。詔入宮度為沙門。時有扶風僧。蒙澒者。先在宮內每曰。回來回來。及回至。澒曰。替到當去。旬日而澒逝。回神異多端。館於集賢院。給侍二美人。嘗有偈曰。明暗兩忘開佛眼。不系一法出蓮叢。真空不壞靈智性。妙用嘗存無作功。聖智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祥符蔭曰。神異變通。乃小乘顯化之所為。大乘法印。一切平等。聖見凡情。二俱不涉。如回者。偈句圓明。蓋密機混世。乘權利物者也。塵世中如回者多但凡夫難測識耳。

  甲戌上元元年。

  乙亥二年。

  第五世東山大滿祖示寂。

  祖一日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塔曰法雨。

  第六世祖

  諱慧能。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母李氏。感異夢。覺而異香滿室。黎明有僧來語瑫曰。此子可名慧能。語畢不知所之。祖不飲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歲父喪。母守貧鞠育。幼則樵採資養。一日鬻薪於市。聞客誦金剛經。悚立聽之。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泠然感悟。而問客曰。此何法也。客曰。此金剛經。黃梅忍大師教人恆誦。祖聞。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於一客。為母備歲儲。遂辭母。直抵韶州。遇高士劉志略。結為友。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嘗讀涅盤經。祖暫聽之。即為解義。尼敬異之。告鄉耆艾。請居寶林寺。四眾營葺。俄成寶坊。祖曰。本求大法。止此何為。遂棄之。抵黃梅。呈偈後。三更入室。五祖征其初悟。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祖言下大徹。遂啟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乃告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遂傳衣法。隱於漁獵隊中。經四載。

  丙子儀鳳元年。

  第六世曹溪寶林祖嗣宗統(三十八年)。

  祖至法性寺法師印宗請開法。

  正月八日。祖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暮夜風揚剎旛。二僧抗論。一曰風動。一曰旛動。往復不已。祖曰。非風旛動。仁者心動。印宗竊聆。竦然異之。延祖上席。征詰奧義。知祖受法黃梅。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因請出所傳衣缽。悉令瞻禮。至十五曰。集諸名德。為祖剃髮。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立也。三藏記雲。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側。手植二菩提樹。謂眾曰。卻後一百二十年。有大士。於此樹下。演無上乘。度無量眾。祖受戒已。於樹下開示大法。宛如宿契(印宗會參黃梅。有所證悟)。

  丁丑二年。

  祖開法曹溪里人陳亞仙舍山成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說法。並受心地戒。門人並記法性寺所說者成錄。目為壇經。乃至曹溪寶林寺。見堂宇湫隘。不足容眾。欲廣之。遂謁里人陳亞仙。乞檀越一坐具地。亞仙唯唯。祖以坐具一展。盡罩曹溪四境。四天王出見四隅。亞仙願盡舍為寶坊。遂成蘭若。一十三所。

  懷讓生(是為南嶽)。

  四月八日。生於金州杜氏。生時白光燭天。太史奏白氣應於玄象。在安康之分。帝問。是何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榮。帝傳勅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見讓炳然殊異。性惟恩讓。乃安名懷讓。

  戊寅三年。

  禪師雙峰(即牛頭山)第二世智岩寂。

  岩曲阿人。姓華。弱冠過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頻立戰功。年四十。乞出家。宴坐定中。睹異僧謂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嘗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漲。怡然不為動。有舊從軍者。入山訪之。謂曰。郎將狂耶。何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感悟歡息而去。後謁融得法。遷住石頭城。壽七十八。示寂室有異香。經旬不散。顏色不變。遺言水葬。臘三十有九。

  己卯調露元年。

  庚辰永隆元年。

  法師台宗第三世法華智威寂。

  威嗣章安頂。住天台煉丹山。剪棘刈茅。班荊為座。聚石為徒。晝講夜禪。每登座。有紫雲覆頂如寶蓋。鳥雀旁止。自然馴狎。眾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日給千眾。冬夏無竭。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而化異香在室。七日不散。東陽威傳其教(時謂小威)。

  辛巳開耀元年。

  壬午永淳元年。

  律師西京恆濟寺懷素寂。

  素京兆人姓范氏。母李。夢雲雷震駭有娠。誕之夕。神光滿室。占者雲。此子極貴。當為王者之師。年十歲。禮玄奘法師出家。依法礪律師學戒。得其指南。着疏十卷。並四分律記。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恆濟。撰俱舍論疏十五卷。及經律疏鈔。共五十卷。壽七十四。臘五十三。奄然坐逝。時聞空中天樂瀏亮。葬之日。有鴻鶴繞塔悲鳴。至暮乃散。南康韋皋撰記。素辭翰兼美。尤精於律雲。

  相宗慈恩第一世法師窺基寂。

  基尉遲氏。父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諱宗。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母裴氏。夢攬月輪吞之有孕。年十七。奉勅為玄奘法師弟子。凡百經論。一覽無遺。切問近思。勤於着述。造疏計將百本。尋游五台。登太行。感異夢。探得彌勒上生經。恍然曰。得此。慈氏令我造疏通其義乎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累累而隕。二七粒。大如舍桃。色亦可愛。次零然而下者。如黃梁粟粒。感嘆希有。疏遂不日而成。先是奘公從西域法師戒賢。親授瑜伽師地唯識宗。而基盡領其妙。恢廓源流。天下後世。稱之為三乘法相顯理宗慈恩教。與宣律師善。宣忽其坦率。一日過談。宣每有天使侍役。是日基去方來。宣怪其遲。對曰。適大乘菩薩在此。金剛翼從者多。我曹不得前耳。十一月十二日寂。壽五十一。基矢願生兜率。寂之日。身光爛然。一名乘基。高宗制贊。稱百本疏主雲。

  祥符蔭曰。祥符寺在太湖中。為七十二峰之首。創建於唐貞觀年間。相傳三藏法師奘公。從西竺歸。游東南。見此山形。彷佛靈鷲。因呼為小靈山。屬基公開法焉。傳中載公貌豐碩。長八尺。氣蓋萬夫。頂有玉枕。十指羅紋。皆盤折如印。見者讋伏。然心慈善。每出以三車自隨。又稱三車法師。晚節祈生內院。循戒彌篤雲。

  中宗(名顯)。

  中宗癸未弘道元年。

  甲申(嗣聖元二月文明元九月太后光宅元)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懷讓出家。

  讓幼樂佛書。有三藏玄靜過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至是。年方十二。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

  戊子四年。

  己丑永昌元年。

  庚寅天授元年。

  辛卯二年。

  壬辰(如意改長壽)元年。

  禪師仁儉說法王宮。

  儉即騰騰和尚。四月武后詔迎入宮。儉視後。良久曰。會麼。曰。不會。曰。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去。進短歌十九首有曰。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無逆順。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離方寸。識取自家城郭。莫謾尋他州郡。不用廣學多聞。不要辯才聰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餘閏。煩惱即是菩提。淨華生於泥糞。人來問我若為。不能共伊談論。寅朝用粥充飢。齋時更餐一頓。今日任運騰騰。明日騰騰任運。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痴縛鈍。

  癸巳二年。

  甲午延載元年。

  乙未天冊萬歲元年。

  沙門實叉難提等譯華嚴經。

  初武后聞于闐。有梵本華嚴大經。遣使求之。並請善梵學者一人。隨經以來。於是于闐國王。以實叉難提。(此雲覺喜)遣來應命。乙未三月。詔入大遍空寺翻譯。

  沙彌法藏開示華嚴宗旨。

  藏姓康。康居國人。初杜順傳晉譯華嚴法界觀於智儼。藏久侍儼。盡得其教。儼滅藏以巾幘說法。武后度為僧。乙未詔藏開示華嚴宗旨。方序經題。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停空。後大悅。賜號賢首。

  禪師牛頭山第三世慧方寂。

  方延陵人。嗣牛頭岩。住山十載。不出林樾。四方學者雲集。八月一日謂眾曰。吾將他適。眾見五百許人。髻發後垂。狀如菩薩。各持旛花。而來迎請。乃寂山林變白。溪澗絕流者七日。道俗哀慕聲動山谷。壽六十七。臘四十。

  禪師慧安神秀應詔入王宮。

  安秀俱得法五祖。安棲嵩少。初隋煬帝嘗征。不赴高宗召。亦不赴。至是。春秋已百餘。武后以師禮。同秀迎入內道場供養。後問安甲子多少。曰。不記。生死之身。有若循環。環無起盡。識心流注。無有間斷。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記乎。天下之人。稱老安國師。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

  丁酉神功元年。

  懷讓來參 發明(曹溪以後。參承者眾。難以具書。書傳宗統及一二。年月有徵者以槩之)。

  讓受戒後習毗尼藏。一日自嘆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時同學坦然。同謁嵩山安禪師。安啟發之。乃直詣曹溪禮祖。祖問甚處來。讓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與麼來。讓無語(後經八載忽悟)。

  戊戌聖曆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久視元年。

  辛丑長安元年。

  賢首法師法藏應詔講華嚴。

  詔藏講新譯華嚴。至華藏世界品。地震動。召對問。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藏敷宣有緒。玄旨通貫。後聞驚異。藏指殿隅金獅子為曉譬之。至一毛頭獅子。百億毛頭獅子。後乃豁然。

  壬寅二年。

  禪師牛頭山第四世法持寂。

  持江寧人。受法牛頭方。嗣其席。終金陵延祚寺。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神龍元年(帝復位)。

  祖印懷讓所悟。

  讓居八年。一日忽悟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讓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梵僧般剌蜜諦齎楞嚴梵夾至高州。

  時相國房融流高州。就制止寺。同諦翻譯。融筆授。

  禪師智隍參祖悟道。

  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結庵長坐。積二十年。祖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名。造庵激以勤求法要。隍遂舍庵徑來謁祖。祖垂開抉。即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聲雲。隍禪師今日始得道也。後回河北。開化四眾。

  僧志徹禮謁曹溪。

  徹初名行昌。姓張。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忘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北宗忌祖傳衣。囑行昌刺祖。祖預知其事。置金十兩於座間。昌懷刃入室。祖舒頸就之。昌揮刃者三。都無所損。祖曰。只負汝金。不負汝命。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願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昌遂宵遁。出家精進。一日過曹溪謁祖曰。蒙和尚赦罪。今雖出家苦行。難報深恩。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嘗覽涅盤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祖便與之宣說。昌如醉醒。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見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祖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禮謝而去。

  遣使薛簡奉詔迎祖以疾辭。

  詔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雲。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師。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辭疾。願終林麓。簡問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有詔謝祖。並賜摩衲袈裟。絹五百尺。寶缽一口。

  十二月十九日勅改古寶林為中興寺。

  行思來參令首眾。

  思吉州劉氏子。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思惟默然。後參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甚麼來。思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思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令首眾。

  玄覺參。

  覺永嘉戴氏子。精止觀法門。因閱維摩經。發明心地。後遇左溪激勵。與玄策同參祖。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來。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曰。如是如是。於時大眾無不愕然。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無動。豈有速耶。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丙午二年。

  五祖支下禪師東都天宮寺大通神秀寂(是為北宗)。

  秀開封尉氏人。姓李。舍儒服出家。久侍東山。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五祖深器重之。武后欽風。召至都下。於內道場供養。特加禮敬。王公士庶。望塵拜伏。中宗復位。尤加崇重。大臣張說。嘗問法要。執弟子之禮。寂後勅羽儀法物。殯於龍門。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張說及徵士盧鴻一。各為碑誄。秀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禮敬尊崇。異於常等。

  祖示智通三身四智偈。

  通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若離三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丁未景隆元年。

  五祖支下國師嵩岳慧安寂。

  安辭返嵩岳。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爾萬回公來見安。猖狂握手言論。旁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門人遵旨舁置林中。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

  戊申二年。

  法師荊州玉泉寺恆景振錫還山。

  景習天台止觀。三被詔入內。為受戒師。奏乞歸山。詔中書門下。及學士。於林光宮設齋餞送。帝親賦詩。學士中書令李嶠等。應和。景捧詩振錫而行。天下榮之。

  證聖大師泗洲僧伽寂。

  伽神化事跡。具載本傳。二月三日寂。勅就薦福寺起塔。忽臭氣滿城。上祝送歸臨淮。言訖異香騰馥。乾符中。諡證聖大師。

  己酉三年。

  勅賜中興寺額為法泉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睿宗(名旦在位二年)。

  庚戌景雲元年。

  祖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祖示眾略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決獲菩提。

  祥符蔭曰。初祖示入道之要。不出理行二種。今祖垂示一相一行三昧。融凡聖之情見。發本體之妙用。真實達道者。日用親證。方契如如。否則觸處猶存隔礙。未能念念與道相應也。

  辛亥二年。

  壬子(太極元玄宗先天元)年。

  祖付法。

  祖告懷讓行思等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汝等性根淳熟。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祥符蔭曰。祖當法運中開。群機淳熟之時。其所說法。如大雲時雨。普潤皆萌。厥後一物不中的。腳下騰踏馬駒。建立無相三昧。直接大機大用。不落階級底。嶺南消息。盡從這裡去。一花五葉。二桂昌昌。頓悟花情。菩提果就。達摩氏之道。於是乎岳立雲擎。昭昭天下矣。

  禪師懷讓往衡岳居般若寺。

  度沙彌希遷。

  問曰。和尚百年後。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

  祖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

  玄宗(名隆基)。

  玄宗癸丑(開元元先天二)年。

  祖辭眾歸新州。

  祖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留甚堅。祖曰。諸佛出見。猶示涅盤。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蚤晚可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及示讖垂誡等。如錄所載。

  法師京兆大薦福寺義淨寂。

  淨從咸亨二年出西域。經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得梵本經論四百部。以天冊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洛陽。天后親迎於上東門。命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侍郎張說等。二十餘人。同於薦福寺翻譯。弘法之功。不在奘下。寂。勅塔龍門北岡。

  第六世曹溪大鑒祖示寂。

  八月三日祖示眾已。沐浴端坐。至三更奄然遷化。異香彌空。白虹委地。林木改色。禽獸哀鳴。遠近緇素。如失所天。

  十一月十三日奉祖龕並衣缽歸曹溪。

  時廣韶新三州官僚。暨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乃奉龕歸曹溪。塔曰元和靈照。入塔時。白光自塔起上亘天。三日始散。

  祖春秋七十六。三十四傳衣。三十八剃髮。說法三十八年。

  歷年表曰。自西竺一祖嗣統於周穆王癸酉。至貞定王辛卯。佛滅五百年。為正法住世之初。九祖皆躬承聖記。密持心印。東震聖人之教。顯示倫常。世賴以治。而人心尚有約束。自貞定王壬辰。至東漢光武辛亥。佛滅一千年。大法行於西竺者。周徧純熟。而東震聖人之教。毀於秦。厖出於諸子。漢儒之矯雜。人心日失其真。不可收拾。若非佛法攝受之。則漸不可救。於是金身應夢。像法東垂。所以慈濟四生。陰翊王化者。至矣。自壬辰至梁武帝丁未大通元年。佛滅一千將五百年。大教東來。已四百六十年。三乘內典。廣事翻研。梵行高流。咸資神用。化儀既洽。宗旨未申。般若智光。於焉運照。少林初祖雖則直接上根。然實無機不被。無法不周。安心懺罪。大地眾生聞斯二者。尚何佛之可成。法之可說。自丁未至唐玄宗癸丑開元二年。二百餘年之間。六世相承。正位凝命。真機密用。厚植深培。佛祖之道。至曹溪而始集。此後南嶽青原。分燈照世。心宗綿亙。雖無分今古。然化隨時異。道以人弘。時節因緣。間不容髮也。

  宗統編年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