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斋先生文集/卷二十二
序
编辑斗岩金公文集序
编辑人心之动而宣于言。言之精者为文。即文以求其言。察言以观其人。斯可得矣。而所谓文者。又必有自然之声响。言可伪而声响不可强也。幽妙之音。淡雅之操。慷慨浏湸之声。各视其人焉。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盖极其备而言耳。苟诵读而有得于雅俗疾徐之间者。亦不待考论而知也。余读斗岩金公诗若文若干卷。窃怪夫口生津。而胸膈洒然。不独其言有足竦动人。而翛然如闻风骚馀响。洋洋乎有感也。气盛则声洪。量大则响远。则而象之宁不足以有慕耶。虽不论可也。虽然。诵读而得其影子。不若考论而知其所本。盖公风调轩昂。气格亢爽。若求举而不受人媚悦。群趋而独脱然东归。为郞而不仆仆为趋走状。大抵皆倜傥奇伟。绰有韵致。及夫仓卒坎窞。䨓霆震叠。而鼾睡甘于倚梏。辞供直于据鼎。忠诚气魄。有大过人者。然后知气吐胸中。汪洋宏肆。而向之得公于声响者。为不谬也。朔风劲雪。素履安泰。故山箪瓢。志节坚确。终致上圣烛幽。宠擢弥隆。则公已老矣。不乐仕进。谢事归田。日读书为文。凡可忧可乐。一寓之文。故炳然笔之。而隔世如朝暮焉。至若素秉之彝。逼塞轮囷。章虽遇遁。而其心炯炯。足以陨千古志士之泪。嗟夫。公以如是之志。如是之文。竟畸于时。而不得鸣国家之盛。顾濩落蹇奇。浸淫乎风骚轨躅。岂公天响故自如此。而其兆已寡合耶。抑思愁其肠。感慨其志。而奋而为之者耶。虽然。其文夷而爽。其语和而庄。其心旷达而䧺毅。抑所谓浩然而不伤者。其素养可知已。吁其可敬也夫。公殁之数十年。遗文始刊。致明与闻亥豕之役。既又道其所自想象之者。以谂诸后之读是卷者。
虚白洪先生续集序
编辑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盖惟全夫纯一无伪之体。为能通达万变也。国朝盛时。号称大人先生者。未尝无其人。诵读其诗书。而见其纯一无伪。惟虚白洪文匡先生为然。发乎性情。施于辞令者。焉可诬也。其气浑然。其味淡然。行乎其所无事而醇粹和平者。先生之文也。夫岂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淡乎一而全乎天耳。先生既以是受知成庙。润色王猷。贰公弘化。及不幸而处昏朝。则其始也。盖亦有他人所不及见者。而先生独先忧之。剖心沥血。庶几所天者之幸。而回悟弭于未然也。而忱诚未格。鼎镬随之。未几而其言之验。有如左契。力不足以系大厦之颠。而智足以烛天人之际。盖其所不能者人。而所能者天也。事之变乎前者无竆。而吾之处乎变者。常前知而不贰其心。岂非达变知命之大人君子哉。往事既已有可涕洟。而遗落人间者。独其精神咳唾之所寓耳。只字片言。宜为人所珍藏。而先生之祸也。四子俱坐谪。纩候且不以礼。况于文乎。时既久。刊于湖南。仅三册。愚伏郑文庄公序而传之。犹恨其有未采。后孙宗九。辛勤收拾。附以年谱碑铭行状。为续集。又三册。将与原集。广其传于世也。事未及就而遽已殒殁。胄孙宗标。不远数百里来。属致明。考其丁乙。既卒业。作而曰。先生之名在宇宙。直道在国乘。人心不死。景慕不歇。正气不灭。记载不泯。何待区区编辑之勤。若其纯一无伪。丹青莫状者。非斯文。莫之见也。此孝子慈孙之志也。
近思录集解增删序
编辑洙泗以还。道术莫盛于濂洛关闽。夫以四子之言。而经朱子是编。近思一书。所以为学者所宗也。建安叶氏为集解。以牖来后。其功大矣。顾或不免有儒先议到处。以至释疑。指摘愈多。而程朱大训正解。多不在卷。不能无遗憾焉。我再从叔寿静公。尊信是书。硏究功深。乃自程朱正论。以及儒先辨析。随手箚记。以备覃思。既又将本解。参以释疑。惟善是取。亦或有附入所尝讲质者。初亦不敢拟纂辑。而头项粗成。盖于叶解。不期异而有不能悉同者。题曰集解增删。又自惧僭率。录其所以不能已之意。设为问答。以系于后。凡得四册。以便私自考阅。非以求多于前人也。然尝试考之。所引之言。无不粹然以正。而其所讲质。又加兢慎。凡叶解之得失瑕瑜。因得以毕见焉。其可传无疑也。惜乎。中道奄忽。无以益致精密也。致明尝与闻其一二。且悲其业之不卒。就加丁乙。乃叹曰。叶解之为世诵习久矣。非诚有所据。安敢有所改动。非深有所得。安能有所整理。读是书者。惟能实用力而见其真有补。然后可无轻犯之诮。未易以口舌争也。
家礼辑解序
编辑礼以笃厚恳恻为本。而雍容不迫为用。其本者。仁之所以贯事物也。其用者。乐之所以和人情也。夫以庄敬严威之为体。而又必本仁而敦乐。是故。终始相成。小大相安。而其教著矣。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此礼之所由以见于经也。可书者。威仪器数之末。而不可书者。常寓于其中。礼之未易讲如此。朱夫子承礼经残缺之后。既在下。不敢议礼。则迺取冠婚丧祭之行于士大夫者。著为一书。名之曰家礼。书未及成。而为童行所窃。是书之不幸。天下后世之不幸也。然其纲举而目张。崇爱敬而敦本实。三代以下。无此文字。或以节目之有未尽。而谓非朱子之旧者妄也。惜其书。又厄于或人妄加手分。附入诸注。亦得失相参。多所贻累。而后之人。或未深加究核也。先师东岩先生。盖尝因而疏剔之。发挥之。定著常变通考。精博悉备。无复遗憾矣。顾以先从通考理会者。每恨其浩穰而难于搜索。致明窃不自揆。乃敢掇取其经礼可证援与夫训诂名物者。而悉疏于本文之下。若其附注之谬入他条。及烦冗不切者。则或移附。或删去。间亦僭附谬见。目为辑解者四册。有志于礼者。诚能先乎此而推之。以极夫通考之全。则于器数之陈。精义之蕴。可两尽而底于行。庶几不畔于朱子嘉惠之至意云尔。
芝厓郑公文集序
编辑我宁考正宗大王。以文为治。探选岩穴。时则芝厓郑公。实在招延。顾退让不就。及命之以官。则曰世臣也。不可以不肃。既肃。复曰。老矣。无能为也。退归而贞吉以终。其让以礼。其出以义。其退以廉。君子出处之道尽矣。公既殁。大夫曰。何以劝善。士曰。何以视效。民曰。何以恤我。相与记其行治。为状为志。且辑其遗文。将以寿其传。公虽不用于时。而哀荣之在人心者备矣。公。寒冈文穆公世适也。尝抠衣。请教于大山李先生。以益修其家学。今读是卷。性命之奥。节文之微。与夫宅心操身之方。无一不本于师门之旨。而泽之于先生之遗徽賸馥者也。公又就家礼。集合先儒说。汇为四册。名之曰家礼汇通。其潜心礼教。为躬行力践之实者。非苟然博考而已也。致明丱角无知。已闻寒冈先生之风。而有慕焉。又惯公清名雅韵。窃有周旋揖逊之愿。而未之能也。日公之孙大永氏。辱示遗卷。而责以弁首之文。自惟寡陋。不足以当是寄。而其责益重。迺敢不揆僭妄。以所感于心者。而私识之。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鸣皋郑公文集序
编辑欧阳子论三不朽。以文章为不足恃。至论也。然德行事功。非文亦莫之传也。故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文之有集。曷可以少之哉。鸣皋先生郑公。耳目所逮未远也。声徽在人。以及妇孺。然读公之文。知向之得于传诵者。不及公之至万万也。盖读专经奏对。而知博于春秋矣。读议礼疏箚。而知精于礼矣。读问答简牍。而知深于学矣。直谏无隐之忠。为人深切之意。又自别见于言外。而笃于人伦。勇于进修。陶养乎性情。而培植乎志节。温良恬雅之操。刚大直截之气。在在呈验于寻常词翰之馀。于是乎溯求家学渊源。而知玉涧化导之盛。梅山道义之契。斯其所以有取于斯。而分忧州县。则有矢直冰清之褒。怀服海夷。则有来去清风之碑。去就行藏一于义。而未或有毫分枉己循人之私。庸能受知明主。至为数一二于百僚之中。而举公为廉洁可用。以至近世。朝廷录清白吏。以公为首。夫岂有私于百年之后哉。诚以公议之在人心。有不容已者。此其为德行事功之足恃者。而非斯文。亦何所考其本末哉。独恨夫制锦之美。出纳之允。或专而不咸。或暂而不久。未足以大有所施。所谓有得有不得者。而德行之修于己而见于辞者。固无竆也。世有尚论者。知是卷之可不朽公也。
东溪赵公遗集序
编辑事不辞难。臣之节也。而鲜有不占便宜者。任之而不疑惧。难矣。其有处全安之地。而以临危效忠为志者。尤难其人也。往在天启以来。中州多故。延及我国。至丁卯则狄人已东枪矣。东溪赵公。时纡槐山郡绂。槐乃东南山僻小郡也。可幸为安身之地。乃上疏言。臣以介胄。以死报国。义也。新除僻在鸟岭。臣身虽老。犹可自勉。何敢自便。不一效命于危急之秋乎。此其志岂死于儿女子手中乎。而又岂以徒死为幸也。必其有以推锋争死。克壮厥猷者。而朝廷莫之许也。遂乃移病还山。乐与亲朋。风咏以自适。丙子。闻城围且急。不以老病闲散自诿。往见巡察。请以一旅为前锋。而不得如其志。慷慨发奋。投戈南还。而疽发背以卒。是其忠愤激烈。为如何哉。公前在龙蛇之乱。弱冠一儒士耳。而从忘忧郭公于火旺。未几而发身櫜鞬也。则以为区区书剑。未足摅也。而时亦莫有推荐之者。独栖迟郡邑。以文教为先。其所尚可知也。而受知于鹤厓,寒旅诸先生。盖必有所由然者矣。若夫天伦知己。如方壶公风雨对床。埙篪迭唱。以叙其胸中之气。惜乎。其再起而莫之伸也。赵氏自渔溪植立人纪。而世笃忠贞。至公又可见矣。公有遗稿若干卷。将付剞劂。后孙基緖基平等。求为弁首之文。致明藐然。何敢当。顾卷中有可诵读者。遂忘其僭而表出其疏辞。为后人诵之。以见其可以考论有如此云尔。
光风亭禊帖序
编辑禊之有帖。古也。人之晤怀。或俯仰感慨。或觞咏自适。乐与众人共之。此禊之所以修。而又列书其人于帖。以记往而劝后也。安东府金溪里。有故敬堂张先生讲道之所。曰光风亭。先生既殁。亭随而废。后孙世奎。即其地重建。既成。修禊以落之。士林会者。多先生外裔。喜世奎氏之为内外子孙。相劝为帖。以书姓名。于是凡为先生外裔。而不及于会席者。亦愿附书而助其费。以为无竆之规。盖盛事也。先生学于鹤峯先生。而有得于为己近里之旨。以启葛密遗緖。而吾南一脉渊源。皆其馀教也。斯亭之有关于斯文为何如。而是禊之修。又可与俯仰觞咏而已者。同哉。其必论道讲义。无负先生当日之教者。乃帖中诸君子之所共勉也。世奎氏以致明。亦忝在外裔。俾弁其卷首。顾以托名为荣。谨拜书之。
易解参考序
编辑易之道。尽天下之变。而不失其正。变者。象之见于卦爻而无竆。正者。理之随其象占而有定。显微无间。精粗不二。此圣人开示之深也。历四圣而各有其易。而未始不归于一涂。后之人。乃或语象则流于怪诞。说理则归于汗漫。程子所以有传。朱子所以有本义也。至所谓大全者。合众说而折衷于传义。然因王弼易。使人不知有孔氏之古。又或语传而系乎义。言义而属之传。收之又或有未尽。此我族曾大父三山柳先生易解参考之所以作也。虽不敢改易章次。悉反之古。然义则可见。分传义之所归。博群言之可采。有语类定训则书之。有诸家取义。出于传义之外者。间亦存而录之。有得于潜玩之馀者。亦不惮备一说。其意盖谓易之为书。其义至广。言之虽或参差。而不害其为洁净精微也。若干之体仁。坤之敬直。又其所深致意也。末乃附之以河洛指要。发启蒙之奥。以订玉斋苑洛之失。可以见先生之于易。通微彻邃。而非区区为循袭者也。先生学。以默识深体。为主。未尝自居也。于易潜心焉。亦唯曰。学者切己。莫先于四子。不轻以是书。为学者道。亦程夫子不以示人之意也。先生既殁。曾叔祖东岩先生。为凡例以成篇第。既又先生孙好古窝徽文。玄孙衡镇。更加雠校。以至印行焉。呜呼。易之吉凶悔吝。皆决于义之所安。贞则过涉灭顶。不为咎。不贞则不出门庭。不免于凶。是书大义。盖不出此。读者。须先识此意。则可以不畔于当日编辑之旨矣。
松岩先生李公文集序
编辑致明尝读龙蛇日记。其迹则文忠公鹤峯先生。其文则松岩先生李公。盖以捐身殉国之志。托于文忠。以摅其蕴者也。正气之在楮毫者。烈烈弥亘。未可以寻常记载论也。虽未尝自为铺写。而求公者。即是而亦可见矣。公初到晋阳。不为匹夫之谅。则实有感于文忠一言。而嘘而成之。鼓而作之。以壮义旅。而基恢复之功者。文忠亦有仗于公。始公与大笑轩赵公。约与同死。既而喜得所从。协赞机宜。共仗威灵。而恨区区一方。未足展尽。仅及一期。将星遽陨。而公遂去之矣。摩挲寤叹。不禁志士之悲。及今读本集。兵馀之藏。复厄于火。十不存一。嗟乎。天之生公于大运倾败之际。而不畀之以任。又收其咳唾。归于寂寥。何也。虽然。只辞半句。如风鸣寒竹。日晒霜刀。无非泻出烈士肠者。至若辨奸而伸忠。折冲而御侮。启天将而檄丑虏。忠贯日月。气折强梁。可使顽廉而懦立。想其所存者直。而其方外见。内直外方。其必有所事矣。公少从南冥先生。与两冈诸贤。周旋道义。从事明诚。以立其德。若是俊伟。学问之力。不可诬也。固不论事功言语之何如也。况于所谓利达者哉。人之云亡。遂无知己。世顾处之以朱墨之间。进涂方辟。重为时人所尼。后公数百载。朝廷方节次崇奖。赠至大冢宰。而节惠之典。犹尚未举。得之不得。未足为公加损也。后孙贤玑,贤坤等。谋锓公逸藳。征序于致明。致明实有执鞭之愿。岂敢揄扬之是事。特以托名卷端为荣云。
竹林实纪序
编辑吾夫子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盖以喩遇事变。然后知君子之所守也。然松柏贯四时而不改。何待岁寒。君子之不易所守。亦犹是焉。余读竹林先生权公实纪。寂寥乎断烂遗事。出于其孙曾之私。相付授。后贤为志。不敢公相传道。其于遇事变。犹且不足以表白。历三百馀年。遇圣考然后始著。顾何以知平居无事之守哉。嗟乎。士生斯世。出处为大节。方公之辞职也。我东尧舜之际也。孰不曰可以仕矣。而公则辞之。及公之出也。天人去就之会也。孰不曰可以去矣。而公则就之。舍大有汇征之世。而就见几色举之时。其意盖曰。椒房之缘。非进身之路也。见危授命。迺世臣之义也。是其在外而入。即公办命之日也。夫岂苟哉。至乙亥辞邮官也。则其迹已露矣。及夫成朴诸公之见戮也。欲无高阁之投。尚可得乎。是其所成就。乃几许年择义处命之一节。非仓卒殉身者也。公在幼时。读伯夷传曰。有是人然后可扶万古纲常。呜呼。此其兆也。惜乎。其位卑而迹晦。久而不著。既著矣。又多以致死为公之大节。而无所发明于其平日之所守。则宁不使人有遗憾也哉。公之后孙致根甫。裒稡遗事志碣复官旌赠始末及凡为公而作之文。为一册。征序于余。其志若不得请不已者。谨僭有所述。若其笃学纯行之遗落仅传者。在公皆可略也。特于其终始出处之在掌故者详焉。以附圣贤微显阐幽之意云尔。
墨溪实纪序
编辑熊鱼之辨。圣贤示人之意。深切矣。然而不眩于取舍者。鲜矣。有能于九死路头。不旋踵者。诚知生不安于死也。我从先祖墨溪公。生有气干。颇见志节。及壬辰倭讧。以下僚散班。从内舅鹤峯金先生于晋州。晋贼所必争之地也。参佐戎机。协赞肤功。及先生尽瘁以殁。则义士皆已解体矣。孤垒亦已无幸矣。迺守而不去。支吾两月。不负先生临殁之托。世臣殉国之义。马革不裹。邾矢不复。幼年之壮志虽酬。而立殣之始卒不详。足以酿千古志士之泪矣。州人立尺碑于矗石楼下。曰柳节士某张空弮冒白刃之碑。夫同死诸公。孰非可碑。岂公独无片言纪之。故特怜之耶。惜乎。又为江流湮没。而肃庙命赠。举此以褒之。足以不朽公矣。其后又命旌其闾。又命跻享于州之彰烈祠。列圣崇奖。亦至矣。公五世祖桧轩公。当端庙逊位。有靖献之节。本生妣金氏。从死夫子。国以旌表忠烈。固已启之矣。就养而培植之。又在鹤峯。崐玉之待良工。有不可诬者。我先祖陶轩公。公之兄子也。醮祭而葬衣冠于先陇。今读其文。而上墟墓。其为感慨。可胜言哉。后孙某某等。收拾零言之在掌故者。与褒典始末。为实纪一册。命致明序之。顾以事系先故。有激于衷。遂收涕而谨书之。
临渊斋先生裵公文集序
编辑曾子易箦。以正终也。其事虽微。其义则深。门人所以记之详也。余观临渊斋先生裵公临殁。却牛臛一事。可以蔽平生矣。公宣庙之荩臣也。自释褐。常任使。贮玉署。长成均。随事尽职。耻为近名。亦耻为回护。恂恂然视其所当为者。而无容心焉。至奉使天朝。则先事周旋。以释吾君恳迫之情。按节海藩。则广济捐瘠。以纾九重宵旰之忧。此盖知周虑远。重国势而固邦本。非区区皎厉者比也。盖其器量之大。足任廊庙之重。而惜乎中道云殂。不竟其所之也。若其禁脔一呷。视为罪过。以垂尽之际。而不为求生之计。以求其心之所安。直与曾子得正而毙者。同一心法。余谓国朝晠时。固宜多贤。而若其之死而不易素志者。又何其难也。以是知公之却肉。未可以微事而不表章之也。今其遗文仅存于灰烬之馀者。无张皇震耀之辞。一皆平淡简素。其请誊宗系定本之文。特该畅条达。尽君臣之情。而有以感动九重之天。则如安流遇激。变态横生。是其于文峭奇峻拔。非所不能。乃所不为也。呜呼。可以见其人焉。公师事退溪李先生。深见推许。观于寄写大字诸扁额。可知也。其心法。盖有所受云。
静默斋李公遗集序
编辑静默斋先生李公遗集。诗十五辞一䟽三文十四。余读之。以诗辞则可鸣于世。以文则菀有典则。以迹则又尝讼于朝矣。盖非欲寂寥而莫知者也。然而七十年所著止此。又名为静默。何其与所抱异也。盖尝观于其弟葛庵先生所为圹记曰。公应举太学士。蔡公裕后谓掌试者曰。吾闻李某之名久矣。若得解。当有以处之。公闻而避之曰。安有钻穴隙处子乎。由是观之。凡善名在外者。皆公之所避也。天下岂有可动其中者哉。独有义之所当言者。举世咻之而不顾。此其不嫌讼于朝。而世且削之儒籍。则公安而受之而一于静矣。公以石溪大爷之长子。携存斋,葛庵若群季俊秀。舞采袖。联棣华。而讲道义。不知世间何乐。可以易此。中间一命。非其所屑也。此又其所以默也。夫有感则动。不平则鸣。公嗜欲无所感。心思无不平。是其稿之为静默。乃其行之实而德之媺也。后孙某某等。不敢掩于箧笥。思以广其传也。责致明以弁其卷。致明藐然后生。辞之而不获命。且念公之讼。讼我拙庵公也。秉义均厄于时。又同事契之深。有不敢终辞者。遂忘其僭猥而书之。
弘庵李公遗集序
编辑圣王之御世。躬率以化之。故不劳而成。贤者之为家。躬率以教之。故不劳而行。理无大小故也。记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信夫。在昔葛庵先生。以经术为世儒宗。而家门之内。皆袭其教。若恒斋之为弟。密庵之为子。顾斋之为兄弟之子。既皆伏一世。而荐于朝矣。又有暗然自修。优入文学德行之科。而不自居焉者。弘庵公其人也。曰其后孙相行。以遗集一册示余。读之未半。仆仆乎不觉首抢地矣。公盖先生季子也。胚胎乎前光。擩染乎耳目。端序而开爽。廉贞而岂乐。固有以异于人者。及其习惯乎天人性命之原。沿袭乎文章词翰之流。则所以成就其才德者。盖有曰进而不自觉者。是以在家门隆赫之日。则谦恭而有制当世。故危厉之际。则坚贞而不挫。终始一德。宛然是合下门庭中人矣。今其遗文。以辞则馀韵也。以义则遗训也。读之如见先生于燕申之座。而慨然若有闻也。既而岿然灵光。独保声徽于竆居草莽之中。收率后进。继其导引。则其事可敬。其心可悲。寂寥篇章。犹是旧日样子。惜乎。不能张大而嘉惠乎无竆也。今因后孙之恳。而复感公之善继。而存其仪轨也。于是乎书。
湖学辑成序
编辑姨弟柳致俨。采摭外曾王考大山李先生所与知旧门人往复书牍。曁夫杂著若实纪。仿近思编目。釐为八卷。而题其面曰湖学辑成。以先生居岭之永嘉苏湖里。大倡斯学。为世宗师也。尝屡易其稿。久已与闻次辑之意。岁乙卯。致明责湖南之智岛数月。而致俨携其书以从。相与读一过。间有丁乙。因以窥宗庙百官之盛尽在其中。然后知是书之不可已也。盖其全书。固已家传户诵。然如入海观龙。未易得其灵珠。而今是书挈其枢要。阐其旨归。一举目而纲条粲然。学者不患于无所从入矣。窃惟先生之学。本之平易而造夫高深。资之博大而反乎至约。极一生之力而竆千圣之旨。义理融烂。门路端的。直可百世以俟。而非区区赞扬所可万一也。使夫承学之士。案是书而哜其胾。不觉其志愈逊而心愈下。坐了春风和气于莫可承聆之后者。乃其盛德之馀辉。有以默喩于指引导迪之外也。读之已讫。俾余书其撰辑之意。则非所敢也。特其用意之勤。有可叹尚。且劝其益加精审而去其重复。庶几无憾于传之来裔云尔。
一斋金公遗集序
编辑学所以理身心也。其方在致知居敬两事。盖知有不尽。敬有不至。则或昧于所趋。或忽于本领。而无以造乎道矣。然其所谓知者。岂零琐之谓。其所谓敬者。岂擎跽之谓哉。必曰大著心。虚著肚。超然于事物之表。而不为利害得丧之拘。然后眼从正路开。脚从正路起。不堕于世儒浅狭之科。而得古人之奥矣。以吾所见。若一斋金公者。其人也。公早从从兄正轩公学。正轩之于时好。落落如峻壁。不受跻攀。故其教人。先立其大者。公固已效法之矣。及其退而自为也。淡然无所为。而绝利一源。积而至于七十年之久。则其所从事于致知居敬之方者。可谓专且密矣。故其造理也深。其立身也庄。慎思而笃行。履顺而居安。心和而气平。悠然有与物皆春上下同流之气象。今读其文。豪情远韵。精思妙悟。尽是豪杰之士也。又能卷而怀之。无所怨悔。可谓贤矣。其或有一二可疑处。即横渠之有窒碍者类耳。未可以訾议之也。余素自谓相知。而及见其言。乃浅之为知之也。遂编次其诗文杂著。而叙其所感于心者以归之。未知果能得其深否也。
邹川孙公遗集序
编辑古者品第人。有但以名而列者。如八士夷逸朱张。是也。有以一事称者。如乐正裘牧仲。是也。然后世不敢少之者。诚以名之列。必有其实。而一事又足见其平生也。今之欲传其人者。务聚其言。裒迹不多。则以为歉也。俗之弊也。其或言湮而事逸。仅有一二在人耳目者。亦安可少哉。密州有邹川孙先生。壬癸前人也。兵燹之后。言与事俱荡然。独有宰礼安。师事退陶夫子。退而与门下诸贤。相友善。一事在邑志与诸贤文集。然桐乡后人。莫不尊之为高足弟子。因以迹其政先兴学。诚切为师。而又推之蔚山密州志。则诚笃厚好学人也。又岂必多乎哉。一羽之彩。一脔之味。可以得其人焉。公殁而倭讧大作。懿迹消灭。而子死于孝。子妇死于烈。从子某倡义以著忠。一门之内。三纲炳然。此则吾知公当日所得于师友。而因而为一家之政者然也。其视夫世之尚其辞。务为多者。何如也。后孙振华。越四百里来。责以弁卷之文。不佞昏耄甚矣。辞之固而强之不已。凡三往返。念其事几湮。而其迹愈可敬。遂盥手书以归之。
芝村先生金公文集序
编辑芝村先生金公。以文学道义。显崇明之世。为南中第一流。致明因遗集雠校之役。得一二焉。公为文。不事组纂。简雅有体裁。长于章奏。其勉进君德。不烦纲条。而直辅其志。诗又冲澹闲远。泻出襟趣。晩后牢骚之作。超然有舍达之意。盖其言论风旨。即是而可想仰也。然此特其緖馀耳。若其本之学问。而发之事行者。则有不可以声响咳唾而尽之者。始公之考瓢隐先生。述鹤老之诀。承云翁之緖。卓然为崇祯大老。而庭有八子。幷袭诗礼。公其显者也。一遵家学。牢著实地。孝弟以立行。忠信以主心。不躐于天人性命。而动循乎规矩准绳。策名登朝。金矢以为贞。冰蘗以为清。时相门热。则辞其援引。交旧位隆则谢其过从。义在可退。则决去而不俟。事有当言。则直前而不怵。退处竆约而不病其空匮。进历华显而不渝其平素。远被斥逐而无几微怨尤意以终。若公者。殆所谓有学有守。明出处。洁去就。而始终夷险。一以道义者乎。故其当时师友若葛爷。许其倔强有定守。锦翁称其立脚处不可及。而孤山李公。尤加敬重。托为岁寒心契。夫岂无其实。而得数君子之知。如此哉。公之诗文。仅若干卷。试究平日所尝讲明而持循者。未见有说话。此其务实求内而不事颔颊者。固亦可敬。而抑使浅于知言者。得其华而遗其实也。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盖言观人之法。不但诵读其诗书。而又必考其行事之迹也。余既校公遗集。因述其履历大槩以弁之。俾尚论者证焉。
克斋先生申公文集序
编辑致明尝读葛庵李先生所与门人往复书。窃叹克斋申公不滞于守己。不轻于听受。渐次开释。有如竹之就括而直。金之就砺而精。然后知从师问道之为大。而解疑辨惑。未易言也。日其玄孙祯应。粤数百里。示以公遗集。且征弁卷之文。则非所堪也。然窃得究其终始。公盖豪杰之士也。始公生将家。负气凌厉。才弱冠。辄有志为己。为书禀于家庭。折节修谨。屡随父兄䧺藩繁艳之地。无所动于中。日取圣贤书潜心焉。及见性命理气之说。以为为学而不于源头处洞见。凡所知皆零碎耳。谓栗谷李氏四七无异道之说。可与退陶理发气发之训。幷行而不悖。后谒李先生。闻天下无两是之教。屡违覆而渐解悟。遂至烂漫同归。此盖高峯奇氏之所归款于溪门者。而七情之中节。亦气顺理而发者。又奇氏之所未喩也。因及人心道心之说。幷著同异辨。以释统宗会元之所极矣。又益从切己处加工。既以克名斋。又名其室为敬庵。其志愈紧约矣。至其所编云谷陶山徽音及两先生栖息讲道帖者。则其所鼓发于吟咏之章。歆艳乎杖屦之地。以寤寐而羹墙之。若亲承音旨。进退丈函者。未可以猎故实。耽往迹论也。公天资魁梧。风仪峻洁。有泰山乔岳之称。虽自以布素。而人莫不以间世之才属望。被将荐不屈。则又拟之以山林高蹈之士。亦屡授官矣。而一肃即归。以益究其素志。方且立学设讲以淑一方。又为社仓而申其约束。未尝无斯世之志也。惜乎。其疾病侵寻。年才中身而赍志云殁也。今公之世。且二百年矣。想像遗风。窃有执鞭之愿。今于慈孙之托。有不敢终辞者。遂不揆僭妄。道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云尔。
松厓李公文集序
编辑文章与时升降。非文之升降。特人不逮古耳。故以文观文。不若以人观文。古之人全天地之正气。发之为灏噩之文。降而其气漓。则其辞披离矣。有间值而淳乎淳。则其文必超卓而及乎古。又何系世之升降哉。松厓李公。近世人也。器局峻整。风格洒落。有诗二百馀首。俪文七。策一。皆超乎今而及乎古。三十五岁以前之辞也。过此则公遂厌世矣。有二序一跋及志。其惜之甚也。故其褒赞之也备。顾拘于事力。锓梓百有馀年。始谋印布。六世孙恒培。越大岭南走三百里。而请余书其事。余以耄荒辞不获。仍念前人之述。不本于公之间值而及乎古。是犹以工于今文者论。是以复书之如此。至于行治本末。有不待余言云。
记
编辑石门亭观雾记
编辑鹤峯先生置亭于青城山。山溯洛之上游。而东蹲嵬岸。倨肆出乎其萃。测其高十之七八。而亭在焉。负岩壁立者。凛如也。槛外断岸压不见者。累百尺。俯瞰江流混混。平沙浩浩。深窅而旷豁。冈峦或起或伏。错落郊原。益远以爽。于先生气象襟怀。可两得云。余尝登眺慨想。夜宿亭中。神清气肃。不能寐也。东方乍明。拓窗整襟。风露澹荡。晴日上升。光影晃朗。忽见江畔沙际。𤒺出银竹钗。其头一今二个争抽竞擢。十百而千万。尺寸而寻丈。港无隙地。齐力向上。郁郁森森。高可及亭之岸而平已。又个个钗头。稍稍喷泻。若篆烟袅娜。肤寸而合。漫漫然极目平淼。于是觉其雾也。世界空濛。万象皆隐。但见日光。加之闪烁无定。恍然坐我海山顶上。竆遐诡于出日扶桑也。有顷嘘盈而反。往往穿破。或随风纷披。或归藏壑谷。而无数螺鬟。点点洗出。如潦归巨壑。洼然成别一界也。是其顷刻。万状终归无有。窅然若一场戏剧。向之以烟霏霭散。倏忽涨敛。仰视为奇者。真井蛙哉。虽然。天下之亭馆。占地高者何限。由高而𫖯视者。亦众矣。何无一人模写及此也。岂天下之雾不然。而独此界为异耶。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盖观于此而益信。
栖云亭记
编辑士仕于朝。殚夙夜之劳。退而处于家。有亭台之胜。所以歌咏圣化。贲饰太平。非直为菟裘之计也。其或承藉先业。凡于一水一石。莫不仰遗轨而寓至戒者。又事之尽善全美。而未可但以竆胜事乐清时者言也。小宰李景宽。退陶先生后也。少年登朝。历敭华膴。既老而倦也。则为亭于所居之西陶山之东。俯洛江而挹清凉。盖所以歌咏而贲饰乎。而凡其烟云鱼鸟。莫不经先生品题者。故其命名。皆取先生诗。曰渊珍堂者。以归来龙德政渊珍也。曰如水室者。以归来一室清如水也。曰在水愿为游波鸥。则楼为游波。曰一棹扁舟放碧澜。则轩为碧澜。合而扁之曰栖云亭。取在山愿为栖云鹤之句也。碧澜之东曰超然台。又其东为果育泉。游波之西曰寿老坛。又其西为访霞洞。堂之前为塘曰妙一。皆取义于诗者也。夫以先生当日玩乐之遗韵。地则是而景又是。假使无拳石寸木。犹将使过者眷慕焉。彷徨焉。况之堂之室楼轩台泉之命之而颜之者乎。是将入其室。而如奉謦欬于春风座上。况为主于是亭。而俛仰于是亭者乎。吾知其循遗轨而佩至戒。且有不能已者矣。若是则不徒为歌咏而贲饰之者。而或者乃喜其杨花过燕子飞之气象。则其于当日玩乐之意。无已远乎。噫。亭犹鲜夫乐其乐者。况曲肱饥卧之乐。有在托物寄兴之外者。又谁能窥其际耶。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则所谓栖云者。不过为物外高标而已。赋兴之旨。岂徒然哉。盖永矢不谖。而乐亦在其中矣。愿从登是亭者。得其乐处。所乐者何事。
五老台记
编辑台在朴岭东百许武。有石距山隅。而叠若铺砖然。可坐数十人。左临江而岸几百尺。前有巨壑。不见底。缭以穹林大麓。自台而下。循迁路而东三里而近者。曰菊村。处士谷兰先生金公若先生堂侄处士公家焉。逾朴岭而西五里而强者。曰瓢溪。我曾王考范溪府君若其弟南涧东岩二先生家焉。相倾写。相切磨。甚相得。每佳辰令节。杖屦相来往。犹以为未也。思会数而礼勤也。约班荆草坐而占是台焉。率月一至焉。携濂洛朱退书一册。裹社饭面酒若干。敦子弟之从者听焉。峯开路尽。而无后先。相视而笑。相环而坐。坐而开卷。讲磨讫。酌酒点饭。无饥而已。临风濯热。适意而已。盖从者或众矣。而知其事者。以五老称焉。台之得名以此。既而五老之世。稍远而无复会者。山童而路荒。殆不可指认。两家后孙某某等。谋筑石以识其处。修禊以永其好。致明既乐成之。而且谂之曰。凡台之兴废。数也。然而观祖先遗馥之地。为荒原废丘。而思修举之者。孝子慈孙之心也。况于其心之有不随气数为废兴而在后人者。而可任其茅塞哉。今试与诸公。登台而溯古。江流有声。叠嶂嵬岸。当日风猷韵格。若有可仿佛者。而使人踟蹰彷徨而不能去。则其油然而生勉慕𨀣及之情者。而岂徒哉。是宜交修互勉。求有以无忝厥祖。则所以修举之者。将必有大者矣。佥曰。诺。于是叔祖上舍公。为诗歌其事。致明谨踵而为之记。
道山院庙宇重建记
编辑祀贤之有院。所以尊其人象其德。而劝慕兴起斯民也。铁城古有道山书院。以祀赠吏曹判书苏湖崔公及其弟赠兵曹判书苏溪公。而岁久庙宇倾挠。今统相白公殷镇。制阃之明年丙午。闻之叹曰。庙以象尊貌。苟不易其耳目。人且倦怠。何以示后。则捐财以倡之。于是人士竞劝。工殚民趋。阅数月而告讫。乃于七月某甲妥灵。后孙祥纯。北走五百里。请书其事。余惟人心之感。久则忘。久而不忘者。必其感之深者。今去二公之世数百年。而人心益劝。其伟烈可知也。方岛夷豕突。列郡鼠窜。二公以草莽之人。奋袂敌忾。握筹则料贼如指掌。横槊则摧坚如拉朽。神运电掣。以成一家忠义。既而宦成名立。又含芦色举。携手同归。以成物外遐躅。世乱则为肉食者先。时昏则乐玄中之趣。夫然后知埙唱篪和。讲劘砥砺之有素。而未可但以志于功名者拟之也。于此见大节之在人心。能愈久而未已也。夫为国家仗使节。莫大于劝人为忠。白公可谓知所务矣。抑非舆情之所共称诵。又何以发潜光而乐为之倡也哉。此皆可书也。终始干其事者。士人许瑢后孙祥云其人云。
龙岩书社记
编辑治世尚文。乱世尚武。文武之道一也。况文之为教。使武而奋义。武之为用。使文而善俗。交相济也。故临乱敌忾。必有所由受。时平劝慕。必有所由感。非一朝夕之故也。国朝龙蛇之乱。延乌金公见龙。与其弟元龙。从弟参奉宇洁。奉事宇灏曁宇净。共起草莽。团结义旅。自兵兴至乱定。六年之间。或独抗勍寇。或协赞戎幕。盖自安康,兄江之捷。以至复永,阳鏖,西川,火旺之盟。岛山之战。未尝不在军中。幷将性命。授之锋镝。一门五昆季。争死王事。可谓壮矣。其或生或死。特幸不幸耳。延实文忠郑先生乡也。岂非先生之风。有以启诱其衷乎。既而已安居暇息。休养数百年。而乃尊祀其人。以慕效之。又见公之馀烈。能善其俗也。纯宗戊子。赠长公户曹参议。以戎事之主也。奉事若季公。旌其门闾。以殉身也。二公名虽不举。实亦与在。今之书社。乃五公闾井也。后孙晔。请书其事于壁。且曰。玆地为公外先大山李先生所尝莅。公乌得无情。余不能辞。遂告之以文武相济之道。为居是社者劝。
明诚堂记
编辑世之置亭观者。必求山水之嘉者。名之虽不一。而大抵多寓意于山水也。吾夫子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惟体仁智之深者。可以当之。盖非得之深而寓其趣者。不能也。吾友南仲元。卜大遁山之东麓临潭。而名二乐台。为堂而颜之曰明诚。夫舍其自有之名。而别以明诚号之。是必有义矣。盖欿然而求其适于仁智者欤。明者。启其智者也。诚者。造夫仁者也。明之与诚。如车轮鸟翼之不偏废。然后仁智可几。而存乎己者。厚重不迁。周流无滞。方始与山水。内外昭融。吻为一体。而其乐始可得而言矣。此仲元之志也。抑明之与诚。虽是两边工夫。而实交须互资。诚固有待于明。而明亦有资于诚。颜子见所立卓尔。在欲罢不能之后。曾子一唯。在随事力行之馀。如此方可谓之明诚。而优入仁智之域矣。患在不察切己而坐谈龙肉。不究日用而专靠书册。此吾与仲元之所共勉励也。山在宁海府之西南十数里。于其居为三之二。两麓迤逦作洞府。名武夷。又名武陵。三转而为妙藏庵之废佛寺。其东北诸峯偃蹇。往往为峻壁苍厓。丛篁老柏。点缀其面。其下鸣瀑䨓轰电奔。汇而为潭。其南石累为台者六七丈。寔为堂之所在也。堂东西置夹。东为时习。西为乐朋。合而扁之曰大遁精舍云。
锦水书塾重建记
编辑锦水。古驿村也。在永嘉治东三十里。我葛庵李先生。问永之可居之地。卜村之西百许武而家焉。一时英材。聚而师事之。密庵先生嗣而乐育。锦水之名。大于国中。择里而居。其必有取焉。里有林世明,谨明兄弟者。操几杖于当日。耳目所逮。必有慕焉。后百馀年至纯宗庚午。里之人为立书堂以训蒙。宪宗己酉。又增大其制。东西置室各二间。中为堂四间。前为半架轩以包之。以入学渐多。旧舍不能容也。里人林应晦与余善。其从兄应声。知读书。即谨明五世孙也。屡请余为记。余惟锦之地。饶桑麻秔稌。山可樵。水可渔。烟火稠栉。数百馀家。其人役于驿者。居其仂。其馀务耕织钓采之利。所谓晨出暮归。自事而已者也。农之子为士。古之制也。亦岂非儒贤之化自成风谣。久而渐人者耶。余嘉其有意劝导。记其刱始重建始末。至江山云烟之胜。他日有乐山水者。当自品题之。
素隐庵记
编辑鹤驾之山月安深处。有白屋而深藏者。曰金君禹瑞。疏粝不继。布褐不完。淡然无求于人。独白云宿檐。虚室幽净。朝日上岭。东窗晃朗。整襟对案。味人之所不味。矻矻以竆年。盖太素之室。太素之人。而与世日疏者也。尝谓友人柳诚伯。吾屋不足以加饰。人不足以受采。为素莫我若也。迹不近城市。名不出里巷。为隐亦莫我若也。又草舍掩蔼曰庵。子盍为素隐庵记。以贻我而勉戒之。既而不少须矣。余悲其不及供一粲。既又念之。吾两人者。其交也以素。素又不渝之谓也。虽已各天。其可渝素心哉。禹瑞和而不流。淡而不厌。盖素而文者也。惜乎其暗然而莫之知也。今不能辅其所须。但道其素自乐者。以谂于尝与禹瑞游。而知其隐而有求于其志者。
愧窝记
编辑子思子言君子戒惧之事。引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之诗。孟子亦曰。耻之于人大矣。惟愧然后至于不愧。余友金君景鸿。少而有志。惟躬之不逮是愧。未或为人道志事。持身若幼女。七十岁如一日焉。间谓余曰。我多愧者也。言愧于有馀。行愧于不足。做措愧于拙。学业愧于陋。是以愧名之或称也。未尝有标揭。今寓名于愧。倘不愧其实。盍为我言之。余曰。人惟不愧。是以多愧。公实愧之。是其无愧必矣。尝想公一片灵台。安详恭默。幽暗之中。庶几有所保守。因而去外诱之私。绝嗜好之情。可谓无所愧耻矣。于人顾不大欤。是公名窝之意。乃其常所勉焉。而非假借也。当于实而符于心。何愧之有。若余者。言浮于实。而居之不疑。可谓无耻之甚者也。请为公乐道焉。
四而窝记
编辑曾点沂雩之对。为圣人所与。为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而程子以为尧舜气象。然沂雩非常居之地。风浴借景物之和。则是犹有糓朝步屧之择而从之也。岂若不事趁良。不离床衽。身从祥风翺。神与和气游。以为有生之常。而忘其为可乐。如康衢老人之为也哉。余友金康叟。生长老于太平之世。而不知国家休养生息之深者也。一日谓余。吾以四而名窝。子盍记之。盖以其所事。不出乎日出日入之作息。耕田凿井之食饮也。余曰。侈乎大哉。子之名窝也。夫既为晠世之逸民矣。又欲挽回数千年前煕皥之风。收之窗牖之间。无已过乎。是将使圣门之曾点。瞠乎其退舍矣。叟曰。若所云。吾岂敢。亦幸生无事之时。事其事乐其乐而已。遂笑而为之记。
复斋记
编辑姜君建夫。故松西翁从弟也。翁既殁。建夫嗣而有志。于此事。时时从余游。每见如见翁焉。间语余。有慕于古人户牖之铭。欲以复名所居之室。惧其僭于号。愿得一言以窃识之。余曰。何惧之有。非曰能之。愿学焉。何惧之有。第未知君取义何居。欲复于无过乎。欲复其本然乎。是数者。非截然各一事也。要其有下手处。未若孔子之告颜渊。以非礼勿视听言动之各有其目。而可据以复于礼也。夫视听由于外。言动由于内。苟不制乎外。而诚于内。必也物来夺之而情日炽矣。吾恐其无可据之实。而终不足以复之也。且夫礼以笃厚恳恻为本。而温恭辞逊为文。是礼之本则仁。仁之著则礼也。此其答问仁而以复礼告之者也。诚能从事于此。则无过之可复。而本然之善者得矣。抑天人一也。一阳来复而群阴消尽。此颜子之至健。所以为乾道也。学之者虽未可骛于高远而妄欲径造。亦未可舍此涂辙而不志于彀也。余故忘其不逮。而为之说曰复斋。记以赠之。
松川书院记
编辑苏长公为潮州韩文公庙碑。以求地得水。喩神之无不在。为终古名言。而犹不若以此理无近远无古今。言之之为尤至也。永嘉之北。有柰城县。县有松川书院。以祀真一斋柳先生。先生全州人也。于地为六七百里而远。又中庙时人也。于代为四五百年。今以祀之无已疏乎。曰。不然也。先生理学之祖也。理之所存。祀之所在也。盖方先生之世。倡明此理。犹未畅也。而先生之在太学也。进大学箴,性理撮要。以辅吾君。至若四七理发气发之论。当时未有及之者。而献之吾君。播之教胄。独得之奥。岂非旷世真儒哉。是以其长成均前后凡十五年。论荐赵文正。以启道学之源。请礼葬燕山。以尽臣事之义。其知人之明。敢言之风。为如何哉。逮至退陶夫子。乃发四七之奥。而阐朱子之旨。则先生之言。上契乎考亭。而下符乎陶山。至于今日。儒化益阐。而先生赠爵至大冢宰。未数年而赠谥为文穆公。先生之道。于是大彰明较著矣。先是数十年。县之人士。与先生后孙合议建祠。以妥先生之灵。盖莫不曰先生吾所尊亲也。存乎心而发乎诚。有不能自已者。向所谓理之无近远无古今者。讵不信矣乎。院为庙者。凡五架十楹。号曰尊德祠。为堂者五架十四楹。号曰妙契堂。方且日增大之。以为斋楼云。
安氏旌孝阁重建记
编辑记曰。良冶之子善为裘。良弓之子善为箕。盖言其擩染惯习之易也。然有不必然者。气之不齐也。夫以其不齐者。而有世袭之者。岂天之有私哉。必其醇笃薰蒸乎一室之内。而有以通乎神明也。若故耽津安氏之世笃懿孝。何其久而不替也。献纳讳堵。母丧庐墓。泣血三年。我太宗大王旌表其门。其子讳经。讳干。其孙讳从佑。曾孙讳舜民。玄孙讳润屋。来孙讳仁世。以孝旌凡六世七人。俱有职赠。载在舆地。圣朝孝理之典。屡书不一书。呜呼盛矣。岂独安氏之荣哉。所以彰化理而淑人心也。独其事在久远。又经兵燹。而其迹有不可得而详者。虽若可恨。然晜孙讳起宗。当壬辰倭讧。起义讨贼。名登勋录。官至判官。夫移孝为忠。又岂不耸人百世哉。今其后嗣。多循循雅饬。亦足见其遗风矣。始安氏居灵山。故从而旌之。后移宜春。旌亦移焉。旧为一间屋。荫七旌。今稍增其间架以新之。判官九世孙钰。以父老之意。越五百里。命书其事。致明以老无能固辞。不获命。且其世趾厥美。有激于衷。谨为之记。
筹胜堂记
编辑我国环海以为疆。湖南一路。又环岛屿。以壮声势。盖岛以卫州。州以卫路。路以卫国。仿佛乎禹贡荒绥要侯甸之制也。罗之为州。居湖之最南。而有所谓智岛者。又其南海之湾也。与海之诸岛。错置而为障蔽。岛置万户。以领其地。为一镇。镇旧有战舰。且为堂以临之。岁久而舰毁。堂亦随而圮坏。上之六年乙卯。万户郑某惧无以称其职也。先坼开旧堂。易而新之。凡几楹。且将修其舰。以固边圉。然镇乃一小局也。一舰数楹之设。似无足以壮国威。然海之诸岛。皆腰臂之地也。苟能相与修复而无坠焉。则其为备御。顾不大欤。且夫兵威之震。不在乎多。在运筹决胜之得其人焉。黄盖一舰。足以破曹瞒八十万众。李忠武龟船。可以沈倭奴百万舟师。安知不有后之善筹者。独以小岛孤舟。办轩天动地之功乎。况今王化大畅。海宇澄清。桼齿染发之徒。无不梯航而宾服焉。则即此筹胜之设。寔为宴宾犒军之堂。而欢呼于沧瀛晏安之中。贲饰太平。亦无不可焉。时余适责在是岛。镇吏主其事者。来请堂号。且愿记其事。余以罪辞不得。为之题其楣。叙其迹以与之。
晩归亭记
编辑隐者为高。故往而不返。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二者皆非适于中也。而与其溺之为通。宁往之为高。以彼有系恋之累。而此为尚志之事也。然又岂若时行时止。不废君臣之义。而无失进退之节也哉。吾辈仕宦。大抵皆旅进旅退。其进非能有为也。其退非能有守也。其或器谞利用。世不我舍者。殆于有进而无退。有能志于退者。可谓贤矣。星山李侍郞周贤。弱冠登朝。且五十年矣。常被器使。内外践历多华膴。而有意休退。问山水可置亭台者。得州之伽倻山下布川之上洪开之洞。占殊胜。尽意匠。扁其楣为晩归亭。既又升二品贰西铨。圣主之知益隆。而朝野之望更新。吾恐亭名之为慕虚。而素志之竟莫遂也。虽然。亦视其心而已。名亭之意。岂徒然哉。盖已遗外声利。轩冕之来。特縻身之物耳。其于归也何有。侍郞以超诣之才。早有志于本分。使其收之桑楡而有味焉。则山当益高。水当益深。其处也当益坚矣。至于一水一石之奇。曲栏横槛之妙。不必言。亦已具于所自为记云。
牧庵重建记
编辑临河县之东北二十里沙月村。古有牧庵。乃闻韶金公尝守墓三年于是。既又筑数椽以广之。名之而居之。因以自号者也。观其所为诗及记。不以易之谦牧自居。又不以寗戚之扣角。百里奚之饭牛自况。而特以逐草随泉。伴篴童而朝暮龁者名之。盖卑而又卑。其谦益著。天下莫能争是牧者矣。公既殁。庵遂废。且百年。后孙养镇。思有以重建。以旧基稍间。将于所居辋川之右涧。粗有水石。请为之记。盖不忘其先志也。其地虽易。其号仍旧也。其义可述也。夫牧之为事甚卑。人之所耻为也。公不耻为之。不惟不耻。又取以自号。其不为所累。而游物之表可知也。游物之表者。物为低。举一物而天下之物皆然。公以名家之英。清疏高简。物莫能介乎中。后人之所仰慕也。而自卑若是。此其高不可及也。今其后承。移其号而构是庵。所宜志其志而益修其卑而尊者。苟徒以栋宇而曰肯构者。吾不知也。可不兢兢然自省也哉。涧无奇岩异瀑。而淙净清滢。使人嬉笑眷慕。庵当亦称是。其间架裁制。不必记也。
晩愚亭记
编辑亭以晩愚名何。以其在晩年岩之上愚岩之地。而亦以寓主人自嘲之意也。主人年逾八十。方置亭。景已晩矣。计亦愚矣。且夫以俗曹而拟高栖。以下士而效贤躅。托迹山扃。架筑云窗。盗虚名而冒假容。此又愚之甚。而人且嘲侮之矣。其亦有说乎。曰。主人虽不足以当乎是。耻之则有矣。主人妄出尘涂。名忝金闺。未尝不自顾退转。而未能超乎物外。幼从贤师友。粗闻天赋之不可负。而未能有诸己。此皆近似而愧于未实也。故名之以愚。所以见分之所不敢安也。曰。其为区也。介乎叠𪩘之中。而不足以豁幽襟。处乎江岸之上。而不能以爽远眸。亦何取而勤薖轴也。曰。人之好尚。各视力量。主人平生所思。不出常行。所业只在占毕。非有凌云之气。超世之才也。直一拙措大耳。今而筑菟裘也。亦不能出气力事探选。只听计于群季。倚办于门族。朋友助其费。邻里效其力。占址结构。一任而己不劳焉。距家近而便。为界窈而深。环抱若拱而耳目不烦。处地稍高而烟云藏护。循除则小涧琮琤。结局则两岩对峙。悬瀑响于谷口。明沙铺于眼底。江流时隐时见。鸥𪆽乍飞乍下。仰见药峀拄空。烽烟告晏。俯瞰氓户对岸。绩灯星列。此山居之趣也。待其穿池引水。漾清钩银。长竹绕屋。簸月响籁。养得踯躅。缘山种取。桃杏满园。何渠不若丹崖翠壁澄波碧澜之为胜也。曰。其为亭也穹然高以大。为室二间。处在一隅。为堂四间。无所隔障。有损于拙约而不适于处从游便老少。柰何。曰。一从简省。作事之始计也。货旧材。为朴斲之不劳也。仍旧制。为更易之。涉于烦张也。虽乖素尚。亦拙之为也。幸其疾病稍间。肩舆入山。亲朋萃至。道情素而谈桑麻。又或揖客关门。境界静寂。则游神古书。从容玩绎。若亲奉袂。承聆音旨于千百载之下。其为赏心乐事。奚啻处胶扰而偸隙光也哉。此又山居之职事也。有时心旷神怡。四大轻安。携取冠童。追踵舞雩。则咫尺陶渊。峻壁悬河。䧺拔震撼。爰有处士穹碑。可想当日风节。沿流下山门百许武。则一曲仙仓。别换意匠。石之纵横错落者尽两涯。而水被之为激射。为转轮。颠倒洄泬。好作一场戏剧。盖彼擅胜于豪横。而此逞技于巧妙。皆亭之山水外府也。乘兴而往。兴阑而返。明窗净几。休养性情。以尽吾桑楡晩景。虽不知年数久近之如何。而庶几不徒为景物役也。既以自乐。且以语夫从我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