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教师队伍

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教师队伍
首都钢铁公司建筑工程公司 石景山中学革委会
1969年2月10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北京石景山中学请工农兵登台讲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用无产阶级的政策整顿和改造原有的教师队伍,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因素

首都钢铁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石景山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原有教职员六十多人,几乎全部是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近一半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解放十多年来,由于学校严重地“三脱离”,这支教师队伍没有得到改造。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学校的教育大权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垄断,推行的是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向学生灌输封、资、修的思想。教师中还混进了个别反革命分子。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如果不进行整顿、改造,怎么能够担负起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呢?

工农兵登上学校的讲台

编辑

毛主席教导我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一年多来,石景山中学在这方面采取了如下的办法:

一、选拔优秀工人当专职教师。石景山中学在工厂办校后,由工厂革委会选拔了一批思想觉悟高,有一定文化水平,并有十五年以上工龄的老工人来校任专职教师。上毛泽东思想课、阶级教育课和工业基础知识课。

二、聘请工农兵担任兼职教师。除了请驻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中的工人、解放军战士,登上这个学校的讲台以外,还在附近工厂、生产队,聘请了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和贫下中农到学校来上课。

三、由街道干部、退休工人、贫下中农、驻地解放军、工农学生家长组成校外政治辅导员队伍。学生放学回家后,就由校外辅导员管理,组织学习,进行阶级教育。这样,就有效地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事实证明:工农兵政治课讲得好,他们又有丰富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知识;数理化课也讲得好,如一位电工教电工学,既把电的来源、电线、灯泡等各种零件的构造讲得头头是道,讲完后又能带着学生进行操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说:“工农兵,好教员,心最红,志最坚,句句说到俺心里,我们特喜欢。”

整顿和改造原有的教师队伍

编辑

这个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是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揪出混进教师队伍的一小撮阶级敌人,把他们清除出去;二是在总结前段教改的基础上,举办教职员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让大部分教师在学习班里学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思想,批判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肃清其流毒,并明确革命的教师必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走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办学习班,大多数教师积极要求下放到工厂、农村去劳动,改造世界观。我们建立了教师分期分批轮流下厂、下农村去劳动,接受工农再教育的制度。在学工基地——首钢建筑公司,还为下放教师建立了以工人为主体、吸收革命师生参加的再教育领导小组,并对下放教师配备了优秀工人当老师。尚未下放的留校教师,则和学生实行同学习、同斗私批修、同娱乐,广泛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活动。

革命教师在劳动中,学习工人阶级一心为公、一心为革命的崇高品质,思想感情逐渐起了变化。有一个教师,同工人一起钻进闷热的锅炉里劳动了一天,虽然很累,但感到了劳动的愉快。他深有体会地说:“不和工人同流汗,思想感情就不变。”“我们首先要当个够格的工人和农民,才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担负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坚决执行无产阶级的政策

编辑

毛主席指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原有的教师队伍虽然比较复杂,但阶级敌人只是一小撮,大多数还是要革命的。他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因此,对原有的教师,一定要按照毛主席规定的对待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和教育大多数,把他们引导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轨道上来。

对坦白较好,有悔改表现的反革命分子,按照毛主席的“给出路”的政策,区别对待,给以从宽处理,狠狠打击和孤立最顽固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

我们遵照毛主席“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的伟大教导,对一些犯过严重错误但还不是敌人的教师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对于那些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和有一般历史问题或犯有错误的教师,帮助他们把问题交代清楚后,轻装前进。对少数目前不适合担任教师工作的,则让他们比较长期地在工厂劳动,接受再教育,彻底改造旧思想。对教员中一些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则把他们结合到各级领导班子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由于坚决执行毛主席对待知识分子的英明政策,我校教师中原来普遍存在的“斗、批、走”的思想,已经基本上得到纠正。去年九月,我校首批下放劳动的教师,大多数能够自觉地改造旧思想,恭恭敬敬地当工人、贫下中农的小学生,表现较好,受到了工农群众的欢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69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