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無產階級的新型教師隊伍

建立無產階級的新型教師隊伍
首都鋼鐵公司建築工程公司 石景山中學革委會
1969年2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北京石景山中學請工農兵登台講課,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用無產階級的政策整頓和改造原有的教師隊伍,有效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因素

首都鋼鐵公司建築工程公司石景山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原有教職員六十多人,幾乎全部是從舊學校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近一半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解放十多年來,由於學校嚴重地「三脫離」,這支教師隊伍沒有得到改造。文化大革命前,這個學校的教育大權被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壟斷,推行的是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向學生灌輸封、資、修的思想。教師中還混進了個別反革命分子。這樣一支教師隊伍,如果不進行整頓、改造,怎麼能夠擔負起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重任呢?

工農兵登上學校的講台 編輯

毛主席教導我們: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為了改變這種現象,一年多來,石景山中學在這方面採取了如下的辦法:

一、選拔優秀工人當專職教師。石景山中學在工廠辦校後,由工廠革委會選拔了一批思想覺悟高,有一定文化水平,並有十五年以上工齡的老工人來校任專職教師。上毛澤東思想課、階級教育課和工業基礎知識課。

二、聘請工農兵擔任兼職教師。除了請駐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中的工人、解放軍戰士,登上這個學校的講台以外,還在附近工廠、生產隊,聘請了一批優秀的產業工人和貧下中農到學校來上課。

三、由街道幹部、退休工人、貧下中農、駐地解放軍、工農學生家長組成校外政治輔導員隊伍。學生放學回家後,就由校外輔導員管理,組織學習,進行階級教育。這樣,就有效地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事實證明:工農兵政治課講得好,他們又有豐富的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知識;數理化課也講得好,如一位電工教電工學,既把電的來源、電線、燈泡等各種零件的構造講得頭頭是道,講完後又能帶着學生進行操作,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們說:「工農兵,好教員,心最紅,志最堅,句句說到俺心裡,我們特喜歡。」

整頓和改造原有的教師隊伍 編輯

這個工作分兩方面進行。一是在清理階級隊伍中,揪出混進教師隊伍的一小撮階級敵人,把他們清除出去;二是在總結前段教改的基礎上,舉辦教職員毛澤東思想學習班,讓大部分教師在學習班裡學習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革命思想,批判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肅清其流毒,並明確革命的教師必須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走和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

通過辦學習班,大多數教師積極要求下放到工廠、農村去勞動,改造世界觀。我們建立了教師分期分批輪流下廠、下農村去勞動,接受工農再教育的制度。在學工基地——首鋼建築公司,還為下放教師建立了以工人為主體、吸收革命師生參加的再教育領導小組,並對下放教師配備了優秀工人當老師。尚未下放的留校教師,則和學生實行同學習、同鬥私批修、同娛樂,廣泛開展師生互教、互學的活動。

革命教師在勞動中,學習工人階級一心為公、一心為革命的崇高品質,思想感情逐漸起了變化。有一個教師,同工人一起鑽進悶熱的鍋爐里勞動了一天,雖然很累,但感到了勞動的愉快。他深有體會地說:「不和工人同流汗,思想感情就不變。」「我們首先要當個夠格的工人和農民,才能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擔負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光榮使命。」

堅決執行無產階級的政策 編輯

毛主席指出:「從舊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數或大多數是能夠同工農兵結合的,有些人並有所發明、創造,不過要在正確路線領導之下,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徹底改變舊思想。這樣的知識分子,工農兵是歡迎的。」我們從實踐中體會到,原有的教師隊伍雖然比較複雜,但階級敵人只是一小撮,大多數還是要革命的。他們在毛澤東思想的教育下,是能夠同工農兵結合的。因此,對原有的教師,一定要按照毛主席規定的對待知識分子的各項政策,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和教育大多數,把他們引導到無產階級的革命軌道上來。

對坦白較好,有悔改表現的反革命分子,按照毛主席的「給出路」的政策,區別對待,給以從寬處理,狠狠打擊和孤立最頑固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

我們遵照毛主席「擴大教育面,縮小打擊面」的偉大教導,對一些犯過嚴重錯誤但還不是敵人的教師進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對於那些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和有一般歷史問題或犯有錯誤的教師,幫助他們把問題交代清楚後,輕裝前進。對少數目前不適合擔任教師工作的,則讓他們比較長期地在工廠勞動,接受再教育,徹底改造舊思想。對教員中一些決心把無產階級教育革命進行到底的積極分子,則把他們結合到各級領導班子裡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

由于堅決執行毛主席對待知識分子的英明政策,我校教師中原來普遍存在的「斗、批、走」的思想,已經基本上得到糾正。去年九月,我校首批下放勞動的教師,大多數能夠自覺地改造舊思想,恭恭敬敬地當工人、貧下中農的小學生,表現較好,受到了工農群眾的歡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