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先生遗稿/卷九
杂著
编辑邪妄时思克制。流放时思收敛。怠惰时思提醒。拘牵时思解释。浮躁时思庄静。伤急时思和缓。轻浅时思沉重。荒杂时思精约。苛刻时思忠厚。懦弱时思强毅。偏吝时思公平。骄傲时思卑逊。浮虗时思真实。诡谲时思正直。多言时思谨默。好胜时思虗受。忿怒时思温和。踈略时思谨密。狭隘时思恢弘。夸矜时思谦退。言人过思勿诋讦。扬人善思审慎。欺心长时思诚一。毋好议论。毋务不急。不作无益。消融涵泳。毋间无断。严肃整齐。虗明静一。
治心
编辑私意一萌则天理便间断。才萌宜省察以克去之。才克去便可忘也。才忘便可戒严也。才戒严理自著存。才著存便可涵养。涵养之久。自然源深而用周。
涵养者。戒惧省察而沉潜涵泳之谓也。
又曰存养时气象。寂然不动。万象森然。
○戒惧。存养也。战兢。省察也。
戒惧以战兢之意而寂然也。是无形而实有形也。战兢以戒惧之意而显然也。是有形而本无形也。
以此观之。戒惧静中之战兢也。战兢动中之戒惧也。
心
编辑心者理气妙合。活运流通。而有虗灵神知之名。
性者心之所具之理也。言仁义礼智则端在其中。端乃仁义之发也。不可与七情之情混名。
七情者。形气之发。亦心之感也。此人心也。与性发为情者异。
心能主性。性不能主心也。
心能检情。情不能检心也。
言心则性情包在其中。
张子曰心者统性情者也。统者统主之称也。
○学莫贵于知本。知本之本。可与入德矣。
父母者身之本也。身为父母枝。敢不敬欤。
天地者。万物之大本也。知天之为大本。敢不尊其性乎。
故欲敬其身者。必先尊其性。尊其性。慎其身也。
圣贤者学之本。不知尊师则不足以知本。
是故君子。尊大人。尊圣人之言。
心主性情
编辑心主性情。和者用也。中者軆也。欲致其用。必先致其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心包性情而主性情者也。
主者敬也。敬贯动静。敬能贯动静则中和矣。
中者道之軆。和者道之用也。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贵乎存养。
能中和之谓敬。常能敬是致也。致之谓持敬。唯诚者能持敬。
和者心之大用行。中者心之本軆立。
中者太极之軆立。和者太极之用行。
戒慎者战兢之本。战兢者戒慎之著。
君子之必先戒慎者。先本也。笃恭便是戒慎。
修道以仁。无仁则义不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心性情
编辑心軆性而未发。谓之配合。情已发而率性。谓之听顺。
心軆性则心便是性。情循性则情便是性。
又曰性为心之軆。心为情之主。
心配性曰心率性。心配理而情率心。谓之达道。
又曰情率心。便是情率性也。心帅情。便是性帅情也。
性之用心。心之軆性。
心由性则中。非性心不能仁。性因心而著。非心性不可见。
性者心之性。心者性之心。
心性妙合。浑不可离。理不杂乎气。亦不可浑。
合之则心亦性也。分之则性不是心也。
又曰性也心也则性自性心自心。心之性性之心。则心亦性性亦心也。
○尊主依配。不违其本。道之本也。承而区处。不失其中。道之机也。驯扰循习。不悖其主。道之用也。
能于三者。念念不忘。谓之不离。
不离则不违。不违则不已。
不违敬也。不已诚也。
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诚之不已也。
庸曰君子之道。费而隐。言费之隐也。
○道以心明。心以道存。
道以心著。心以道行。
○易以理言。简以心言。易以道言。简以事言。
易以知言。简以行言。易简而天地之理得矣。天地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约以守心。简以统事。静以应变。要则悟旨。〈自注。约要约。简简要。静涵养本源。从容自然。要领悟宗旨。〉
○圣人之教人。如造化之赋与万物。随其诚之多少而教诲。非我教之。彼实受教。不以其子而益。不以秦越而减。
因其才之高下。随其学之浅深。物各付物。我何私焉。
因其事之所宜。随其时而变通。无适无莫。顾不亦中欤。
○干以大施。坤以广生。大则无外。广则有节。广大之用。无疆无穷。
包含众理。敦厚涵蓄。随感发用。变化流行。
互感并行。相为生成。盛衰消长。迭为代谢。变易交易。生生无穷。
积而能散。散则气衰。衰则绝。绝而又养。养之之足则旺。旺则盈。盈则溢。溢则息息无穷。
息息无穷者。息息故无穷。息息者化化也。化化者生生也。生生者无疆也。
一本之感。散成万物。故一视均爱。其心无穷。
制众之道。非贤不能。故尊之重之。以宠异之。奉天之命。任莫重焉。
天者万物之父母。万物者天之子。大君者天之大宗子。臣僚者大君之家相。
君者軆天之心。受天之职。摄天之事。
軆天之心。顾不仁欤。受天之职。顾不重欤。摄天之事。其敢肆乎。
軆天之心。善摄天之事。君子可以进。不軆天之心。不摄天之事。则君子可以退。
故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夫子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天地之道。广大而节。广大故能生。节故能成。
广大斯有节。节故又能广大。
广大无疆。节无尽。
无疆无尽之谓无穷。无穷之谓不息。不息之谓不已。
○君軆天地之心。摄天地之职。故养之教之统之制之。
軆天地之心。必爱之以子。摄天地之职。其敢不子视而忽之乎。
故臣民之于君。以天地视之。其敢不父事乎。
教而效之。不为师乎。统之不为君乎。制之不为帅乎。
故臣民以君之心为心。而不敢有其身。非徒民也。惟君亦然。故以臣民之心为心。以臣民之心为心。其敢有其身乎。
何故也。民主也。民主者。天之大宗子也。
大宗子任天之重。其敢不以天之心为心乎。
民生于天。民者受天地之正以生。其心即天之心也。其可慢乎。
民者受天地之智具于心。故至愚而神。民智者。即天智也。其可忽乎。
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道不远人。有是身则有是心有是理。
故无贵贱而理莫不同。故君子不以贵而凌其贱。
同生于天地一气也。一气也。犹兄弟之于父母也。以父母为根。不其为一气乎。以父母为心。其敢不一视乎。
同受天地之理。理同则矩同。矩同其可不絜而推之乎。血肉同情。其可不絜而恕之乎。
质有贤愚。习有美恶。觉有高下。其可不以人而治人乎。
我无知识则无教人之实。我不诚正则无正人之实。我不修身则无导人之实。三者不备。虽有文武之典刑。不能行矣。
典刑者。天之䂓矩也。䂓矩者礼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故无礼则无序。无序则无据而乱。
非乐不能成。乐者鼓作万物。日迁善而不自知。乐之为用。不亦大乎。
政者命礼乐而赏罚之者也。刑者辅政而一其不一者也。然则礼乐为本。刑政为末。若夫舍礼乐而徒尚刑罚。则是犹舍食而徒尚肴馔者也。
礼乐虽美。无道德则玉帛钟鼓而已。
无道德非忠。不忠焉得恕。
故君子贵乎忠恕。不忠恕而无礼乐。则民无所措手足矣。民无所措手足。则天地生成之理绝矣。
○吾身者。父母之身。敢不敬欤。
吾性者。天之理。敢不尊欤。
○五行之运也。溢其盈而軆自若。自若故闟而存。存故养。养则充。充则足。
充足而待时。豫之道也。豫故敏。敏故能接续无迹。
接续者无间也。无迹者无为也。无间无为。循环不穷。
循环者无他也。接续而已。循环接续者。至诚之道也。
至诚之道。自然而已。
自然者无为也。无为者行其所无事也。行其所无事者沛然也。沛然而行。孰能御之。
沛然者浩然也。浩然故沛然。
○无道则淫。无礼则乱。
不明故淫。不简故乱。
不通故不明。不精故不简。
不思故不通。不摩故不精。
不知故不思。无义故不摩。
无知无学。故不知不义。
无义则不知。无礼则不仁。
不仁不知。无礼无义。
○天命者。天理之流行也。禀性者。禀受其天理也。
命者非谆谆然命之也。自然而然。非有为也。
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一本而万殊者。一理而万分也。万殊而一本者。万殊之有同也。
一理而万分者。一致而百虑也。万殊之有同者。殊途而同归也。
圣人何思何虑。以人治人。物各付物。
因其所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圣人亦何思何虑。
知道之人无私欲。无私欲则言动节而处事宜。允恭克让。人何怨之有。
无欲不求利。何天之怨。无私不求名。何人之尤。
正己而不求。自修也。不怨天不尤人。自反也自安也。自反故自安也。
不怨有道。有不忍怨者。有不敢怨者。有不可怨者。有不必怨者。有不能怨者。
于天。有不忍不敢不可不必不能怨者。
于父母。有不忍不敢。
于君。有不忍不敢。于朋类。有不可不必。
不怨虽同。不怨之实不同。所处之地异也。
天者万物之本也。至诚恻怛。生生不息。
天以无心化万物而有心。自然而然。实无为也。
本而至爱。何忍怨。尊莫尊焉。何敢怨。无心而无为。何可怨。徒得罪而无益。何必怨。知怨之不可。何能怨。
生我育我教我。何忍怨。尊同于天地。何敢怨。
食之教之用之。爱同于父。何忍怨。尊同于天地。何敢怨。
以道而责。无意而咎。自反而已。何可怨。公伯僚其如命何。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则命也何必怨。彼虽人为。实惟天也。何必怨。我过彼言。何可怨。彼谤无与。何必怨。
志在名利。心必有愠。愠必有闷。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何怨之有。
我固有道。乐莫乐焉。人之不知。我何愠焉。
正己者义也。不怨者智也。不怨有补于正己。正己之不逮者。不怨以补之也。程子曰命者补义之方。其此之谓欤。
礼乐
编辑礼坏则乱。乐坏则争。乱则无序。争则不和。无序而不和。不交泰矣。未有不交泰而不生乱者也。
恭敬而节文之谓礼。谦养而从容之谓乐。
礼者乐之本。乐者礼之用。无礼乐。无所成。无乐礼。无所行。
不诚无物。人而不诚。于礼何。人而不诚。于礼乐何。
诚者仁也。非仁不可言诚。诚之于人。大矣哉。
○主一者品节之本。品节者主一之目。古人曰敬者礼之本。其此之谓欤。
礼者让之軆。让者礼之实。
有让而无礼。无軆也。有礼而无让。无用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恭敬辞逊者。礼乐之本也。玉帛钟鼓者。礼乐之末也。不务其本而事其末者。玉帛钟鼓而已。其不为八佾雍彻者鲜矣。
八佾雍彻而下不效尤者。未之有也。未有下效尤而不乱亡者也。易曰负且乘。致冦至。盗之招也。其此之谓欤。
井彻
编辑井彻而兵民定。知井彻之数则兵民可知也。
井定而后邑定。邑定而后国定。国定而后四方定。四方定而大一统矣。
井彻定则养民之道均。国邑定则统民之道均矣。
塾合而庠。庠合而序。序合而国学。国学合而太学。一其学而教同矣。教同而天下平矣。
故教民莫先于养民。未有不养民而教人者也。
故君子重养民而贵教化也。
养教之道。在礼乐与刑政。礼乐刑政之行。在得贤能而任使之。得贤能之道。在于教养而慎择之。教养而慎择之。则官备而任称矣。官备而任称。则何忧乎不治。
巡狩述职者。黜陟之道也。黜陟之道如何。田野之辟不辟。歌诗之正不正。车服之僭不僭。贤能之用不用。
田野之不辟。其政之乱也。歌诗之不正。其教之乱也。车服之僭用。其礼之乱也。贤能之不用。其道之乱也。
政之乱。义之不精也。教之乱。仁之不实也。礼之乱。恭之不笃也。道之乱。知之不熟也。
四者不谨。君德衰而治道废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其此之意乎。
天子以此四者。考其异同。三重举矣。三重举则诸侯统而天下一。
黜陟之道如何。天子同天下之诸侯。顺天而应人。
大会而公共。虽有跋扈。何敢僭乱。何则。不敢也不能也。
彼反国欲生妄意。天下不与。臣民不从。得罪于天而独夫焉。其何能济。
是知封建一统之为重也。礼乐刑政之为贵也。
乱礼政之道。莫如自暴自弃与异端也。此三者。灭天理而独夫也。故君子迸诸四裔。不与同中国。
治奸之道。在治其显。不在治其隐。
治其显。乃所以治其隐也。轻者化而大者革。此非临下以简之道乎。原其情而轻重之。容其改而教导之。此非御众以宽之道乎。此非广迁善之门乎。
此非功疑惟重。罪疑惟轻者乎。此非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恤刑之道乎。
修德而后治教行。治教之用。莫如六艺。
律历正而后治教时。治教时而生理得矣。
一正心则贤能用而天下治矣。
其心正。不令而从。其心不正。虽令不从。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喩诸人者。未之有也。
养者生民之道也。重莫重焉。不教之以道。不能济其养而保其生。以此观之。教尤重焉。
养则民附。教则贤能足。未闻民附而归。贤能足而畏残贼者也。
春秋
编辑古者以诗黜陟。东迁之后诗亡。诗亡而春秋作。诗与春秋。其义一也。
诗与春秋。文体虽异。其用则同。
诗亡而乱臣贼子喜。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行书之经而用诗之权。知书与诗则春秋可知矣。
准
编辑天下之事。准而已。非准无所据矣。
为学之道。以小大学中庸论孟为准。政教以书为准。风化以诗为准。礼以仪礼周礼为准。性命造化以易为准。劝赏黜陟以春秋为准。
书以典谟禹贡汤文之事曁洪范为准。以三代参之。以春秋列国曁历代。考其得失。
诗以二南正雅颂为准。而以变雅鲁颂商颂国风及历代诸诗。考其得失。
易以天地为本。而以伏羲黄帝尧舜文王周公孔子为准。以列圣及周程张朱邵子参之。其馀诸家术数之书辟之。
礼以古礼为准。以礼记及程朱参之。以历代诸儒。考其得失。
乐以先王之乐为准。郑卫开元六朝之乐放之。
刑政以周公之典为准。以历代考其得失。
学以孔颜思孟为准。以周程张朱参之。以历代诸儒考其得失。
兵以黄帝汤文曁司马法为准。以历代考其得失。变诈不正不仁无信之术黜之。
准之道。大矣哉。
心以天为准。言行政教以心性为准。准之道。大矣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神变之妙配鬼神。易简之善配至德。弥纶之道。大矣哉。
表端则影正。准不可不慎。
君子知准也。故一经一权。事皆中庸。时中而中。至诚无妄。准之时义大矣哉。
君子知准之准也。故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准之为道大矣哉。
准而无失。百世无弊。准之道至矣哉。
人以坤为准。坤以天为准。
人以圣人为准。圣人以天为准。
前圣作之。后圣述之。作先天也。述后天也。
作未有而始作。述因其有而变通也。祖述宪章而发其所未发也。
非先天。后天无由以始。非后天。先天无由以终。
非先天无以立。非后天无以行。
非先天无以经。非后天无以权。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行夏之时。折衷而得中。万古不易大经也。吾从周。随时而趋义。中无一定。大权也。
无大中不明也。无时中不顺也。大中。天不能违。先天也。时中。奉天时。后天也。
后天而先天经权备而人道至矣。
先天备而费也。后天变易而交易也。
先天备具也。后天流行也。
先天全而变易也。后天简而交易也。
先天出无穷也。后天往不息也。
先天易也。后天简也。
先天天道也。后天人道也。
常而有通。经亦权也。变而得中。权亦经也。
万物一理。阴阳一理。始终一理。内外一理。远近一理。幽明一理。动静一理。经权一理。一理者一贯也。天下之事。一贯而已。一贯准。准之义大矣哉。
戒惧
编辑戒惧者未发之战兢。战兢者已发之戒惧。
戒惧者未接物之战兢。战兢者已接物之戒惧。
戒惧者一本之战兢。战兢者万殊之戒惧。
戒惧与战兢。一理而有显微之分。戒惧敬之微妙处。战兢敬之发用处。
戒惧敬之存养处。战兢敬之省察处。
戒惧敬之存主处。战兢敬之处事处。
戒惧静中有主也。战兢动中有省也。
俨若思。便是戒惧。
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便是戒惧。
心为一身之主。万事之宰。敬为心之主。非心敬无所主。非敬心不能主宰。
君子惟恐身心之不收敛不提惺也。惟恐身心之或放逸或堕落也。
○视者目也。视之者心也。视之而视者心目也。视之正者道也。
视能慈良者视之仁也。视能正直者视之义也。视能有节者视之礼也。视能了然者视之智也。视能无妄者视之信也。
端而专一者视之敬也。从容和平者视之乐也。敏而有力者视之勇也。淡然澄澈者仁之视也。真实无妄者诚之视也。
非徒目为然。惟耳亦然。非徒耳目为然。百体皆然。
以此观人。可以知其贤愚得失。
非徒观人然也。物亦然也。非徒物之情然也。天地鬼神之情亦然也。
人能察于物而明于天地阴阳之情。则可反推而验矣。
人能知此则性命赋与之理可明矣。
性命赋与之理明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㐫。
其惟知道乎。非体道而与道为一者不能也。其惟知道乎。
心
编辑心包性情。仁义礼智具于心。故心能统性情。
恻隐之心。心之仁也。羞恶之心。心之义也。辞让之心。心之礼也。是非之心。心之智也。
故仁非心不能恻隐。心非仁无以恻隐。非徒恻隐为然。羞恶辞养是非亦然。
心由仁而发。则恻隐之心也。心由形气而发。则喜怒之心也。
仁之知觉则性发而为端也。形气之知觉则发于气而为情也。若但言知思则心发而为意也。
张子曰心统性情。统性情者。主性情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四七魂魄
编辑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发于理者。发于理之中正之軆也。发于气者。未始发于中正之軆也。发于中正则理之发也。未始发于中正则气之发也。不谓之理发也。
气发云者。非谓非理之发。非由理之定軆。而无见其为纯善也。故曰形色之理。非中正也。不谓之理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何谓也。心者性发而为心之义也。端者性发为情之谓也。
恻隐之心云者。灵发而由于仁也。仁之端云者。仁发为情也。
浑然而包含万象者。心之軆也。川流而时出者。心之用也。时出则脉络分明而端緖可寻也。浑然则根本盛大而全軆可见也。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其全軆。又观其波澜之动。则心与情可别矣。
浑而不浑。故知心情之有别也。别而无别。故知心情之相涵也。
敦化之有川流。知一脉之成象也。知一脉之成象。故知全軆之包含也。
恻隐之心者。带仁之知觉也。仁之端者。仁发而为情也。
言带仁之知觉。则知其端之在中也。
以恻隐而言心则知有主而相涵也。言心而又言端则知相涵而有别也。
端亦心也而不谓心而言端。心亦性发而不谓情而言心。惟如此然后軆用可明而工夫可下也。
心以智为軆。神以敬为主。心非智。神不能灵。神非敬。心无所主。
神以智为軆。而魂以运之魄以守之。运之故谋虑生。守之故记忆成。
谋虑者。用之行也。记忆者。軆之立也。一軆一用。魂魄之道也。
魄非魂。不能成记忆之性。魂非魄。亦不能运谋虑之机。
魂𩲸非神。不能为揔统之主。神非魂魄。不能成妙用之机。
神主魂魄。魂发智则思。魄敛思则记。
心之官思。心之主神。
智为心体。神为心主。
神运智则成思。神敛思则成记。
神以魂而运智。神以魄而敛思。
然则神者。魂智思之主欤。
神无方故易无体。能无方而有方者。其敬之谓欤。
有方故能无方。无方者其时中乎。
神非魂魄。不能生知。魂非神。不能妙运。
○孝子善承父母之志。善奉父母之事。圣人善軆天之心。善承天之命。善代天之事。谚曰善为父母之影响者孝子也。善为天之影响者圣人也。旨哉言乎。
天不能言。以行与事付之于人。人不顺于天道者。非才也。若夫才之不肖者。非才之本然也。
人能善承天之志。必能善承父母之志。故曰未有不善承天而能善事父母也。
善承之为道。至矣哉。民鲜能久矣。
推事父母之道。可以事天矣。能体天之心。可以行父母之身。
父母犹可以有谏。天不可有违。不违于天。能不违于父母。是故欲善事父母。必先知天。
○性发为四端。气发为七情。心发为思。神发为灵妙不测。
灵为心之軆。因灵发来而意态不变。故曰心之发。仁义礼智性之德。因性发来而不变。故曰性之发。不因灵处发来。又不因性处发来。疑于只因气而发来。故曰气之发。理气自然之妙浑然。造化屈伸之迹莫测。于莫测之中。亦有苗脉情状之可寻。故曰神之发。
神者伸也。伸有妙用妙运之义。知伸之义则有以或知矣。
神者妙用不测之谓。
知为心之軆。敬为心之主。
神为理之妙。心为妙之灵。
妙能有灵。灵反鼓神。
神为軆心为用。
心一则神反为用。
观造化屈伸之运。可以知神之妙。观身心动静之机。可以察神之机。
敬则神会。
敬不立则心在他。心在他则不在此。心不在此则神不至。神不至则事多错矣。
神发为心。心能运神。
神感则心发。心发神反动。动则运运则流流则行行则注注则到到则留留则聚聚则专专则一一则入入则通通则明明则诚。故至诚如神。
神感灵发。为思与情。
神感则心发。心又能主神也。神能制形。
神动心发。心能出言能制事。
神能制气。气能制形。
心能动气。气能运形。
神一则心发。心一则神动。
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善持志者。不为气乱也。
智明则志立。志立则气不能夺。好学则能集义。义集则智明。智明则志立。志立则诚。诚则气自浩然矣。
是气也敬义夹持以所生也。非义则气不得其路。非敬则气不得其养。养如是善。故能浩然矣。
人之道仁也。仁本直。
非义无以制仁。非敬无以养仁。非诚无以实仁。能义而敬。又能至诚。仁不可胜用矣。
义精则智极明。敬至则仁能熟。既精而熟。何忧乎惑。何忧乎动。何忧乎知言。何忧乎不能执中。
故曰仁则天下归之。故曰仁者无敌于天下。
仁者至诚以爱人。爱人以诚。何嗜杀之有。故嗜杀非仁也。
仁则能浩然矣。
智仁则大。敬义则刚。以直养而无害以私。则能塞乎天地之间矣。
告子不及而先自不动。是豫期而助长。是先获也。是不择善而固执者也。故曰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是气也集义所生者。告子义以为外。故不能集义而直养。何能刚大而浩然哉。
知有时乎穷。行有时乎慊。事有时乎困。虽欲不动得乎。故曰告子未能不动也。
仁则无私。无私则大。大则无不能也。告子私。私则自用。何能不惑。
知有所不及。行有所不充。虽欲不动。其可得乎。
告子以气质为性。是不知其本然也。何能知义之为内哉。不知义。何能集义而不动哉。
○良心谓不待强求而素自然也。本心谓不待矫揉而本其然也。真心谓不待假饰而实自然也。分之则异。合之则一。分之者各有所指而明其然也。一之者明其归之本一也。
辨四七异同与南方之强
编辑西山真氏论曰孟子之学。真得中庸之旨。大意则好矣。
然其逐条配合。些有病处。不得不辨也。
岂西山之学。不知此乎。立言之际。不察而不审。不审故不明。若以辞害意。则西山之学。不几于认气为理。认喜怒为四端乎。
盖性发为情。性发为情者。分明是天地之情。四端之谓也。四端。仁义礼智之感发也。分明是仁义礼智之端緖也。分明是仁义礼智之心也。岂可以喜怒哀乐滚之也。
西山之意。盖曰四端之未发。仁义礼智也。人生静以上。性也大本也。其感则四端也。感发而为欲所蔽。则或灭熄焉。有不当焉。人能去欲而反其本然。则当而不灭熄矣。以当与不当。乃反为中不中而和不和。其立言非失乎。中庸分明言喜怒哀乐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尝言四端之发而当。谓之中节而和也。
当与中节。喜怒与四端。面目自别。义意不同。似不可滚同。
盖四端当然后七情循乎此而中节。此先儒所谓率非道。率之者道。则喜怒非和。喜怒之率性和也。
仁义之顺发为四端当也。四端当则喜怒自然听令。
听令者循其仁义之则也。以此言之则喜怒之和不和。由于四端之当不当。
凡言其末。先言其本。立言轻重之序也。西山之意。无乃由于此乎。然语言不详。恐致后学之横驰。不得不辨也。
孟子曰汤武反之。反其本然之谓也。反而当。岂可以中不中言哉。
盖喜怒可善可恶。岂可以本然目之。故听命曰中节。中节之云。不亦宜乎。四端顺发而当则曰当。为欲所蔽而横发曰不当。去欲之所蔽则无所横发而反其本然。反其本然。谓之反而当则可。谓之听命而中节可乎。
西山以南方之强。譬曾子。南方之强。气质之美而近道也。然学未必至中。微有计较不恭之意。以柳下惠之类譬之则可也。曾子学之中。岂可以譬于南方之强也。
曾子质鲁。于穷神知化。或有所未至也。岂可以南方之强譬之。
曾子曰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以此观之则曾子以尧舜孔子为志为学。岂天资美而近道而已。岂微有计较不恭之心哉。西山以南方之强配曾子。无乃泛而不察乎。后学若以曾子认南方之强。不几于偏视曾子乎。若偏视则因而轻之。轻之则不尊尚。不尊尚曾子。则无因而知尊孔子尧舜矣。
孟子之语勇。以义理与血气对言。未尝以过不及言之也。中庸以过不及中为言。大意虽同。曲折则异。不察则滚而同不难也。义理浩浩。西山虽大贤。精神之或未到。何足怪也。
○自成而自然曰先天之学。自成自然而引伸触长。反复推寻。持养谨慎曰后天之学。先天軆也。后天用也。有軆无用无终。有用无軆无始。无始不可。无终亦不可。圣人以先天之聦明。行后天之学问。良知与学问并长。良知与学问并进。则尽性至命。知行并尽。处常应变。经权并举。一经一权。时中之道也。
处常应变。消长之道也。进退久速。非处消长之道乎。
处消长。非避㐫趋吉乎。避㐫趋吉。时中之道也。
避㐫便是趋吉。非谓避㐫而又有求吉之心也。求吉私也。岂安天命者乎。
以先天之聦明。兼后天之学问者。圣人也。以气质之偏。自以为先天之纯。而轻视后天之学者。是自用而妄亿也。自用妄亿。不事后天。遽欲顿悟纲常。难矣。
不事学问涵养。而欲恃先天之聦明。顿悟后天无穷之道理。是无由也。无由而欲知道者。犹无梯而登天也。非妄则愚。
刚故妄。昏故愚。妄而愚。岂不自是而轻人乎。岂不自是而轻古人之道。岂不自是而慢天之命乎。自是则不好问而自用矣。自用则不至于揠苗者几希矣。若不揠苗则必至于不耘苗。揠者愚刚之病也。不耘者昏懦之病也。昏懦则无志。无志之极则必至于自弃。愚刚则不知所以谦抑。不知谦抑则不能省察。不省察则不知自反而戒惧。不自反而纵欲。则必至于自暴。
自弃之谓怠荒淫乱。自暴之谓贪虐放恣。
怠荒淫乱则女谒盛而鄙夫进。贪虐放恣则言路绝而杀戮行。
鄙夫进则谗路开而君子退。道义废而政事乱也。
言路绝而杀戮行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则无所告而离散矣。无所告而离散则事有所不可奈何者也。
○避㐫自趋吉。避㐫道而趋吉道也。
闲邪避㐫也。存诚趋吉也。避㐫趋吉。中庸之道也。
避㐫克己也。趋吉复礼也。克己而不复礼则无实而己又生矣。
避㐫而不趋吉。是知不能充。避㐫趋吉。会通之道也。
避㐫畏天命也。趋吉乐天道也。
避㐫趋吉。损益之道也。损益时中之道也。
避㐫则趋吉。避㐫故趋吉。
趋吉吉道。求吉㐫道。
避㐫非有意也。无所求也。无所外求故吉。不避㐫而妄有求则㐫矣。
○大本者通泰之本也。和者通泰之用也。
中和则中庸。中庸时中也。
时中者其诚之通乎。诚通者其仁之流行乎。
论官家
编辑五帝官天下。是摄天之职而奉行。非以天地为自己之家也。乃自己代行天之事也。故圣人以天下之官长自处。而臣僚如官长之于众宰也。故与臣共天下而不敢自专也。臣僚之于君。如天子之于天。軆其道而奉行而已。何敢擅行也。
君若有过。不顺受天地而妄行己意则谏。谏者期君之孝于天也。君终不顺天则臣不可以苟合。以其得罪于上帝也。与其得罪于上帝。不若退而自守。孟子曰天下无道则独善其身。中庸曰邦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子曰邦无道危行言逊。又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此为臣处下之道也。
君子之默而逊。非为身也。乃为道也。恐道之因我而坠也。任重道远。可不勉哉。可不勉哉。
天运消长。气化淆漓。善恶之禀不同。后世之气质不及上古。则处变之道。异于处常。此三王之所以家天下也。家天下者。世守其职也。譬如世禄臣之于君也。职虽世守。亦不敢私天下而为己有也。
官与世守。其事则异。其义则同何则。其让贤与世守异。其不以天下为自己之私物则同。其待臣僚。视以下官而不以奴隶则同。其视民以子而不以犬鸡则同。
或曰后世亦可以官天下。是不知常变之道也。当阳消阴长之运。气化乖而政教乱。当此时。若行官天下之道。则权奸擅命。篡夺相随。干戈相续。民不聊生。其不为五代六朝而夷狄乱夏者几希矣。以此观之则后世之不可官天下也明矣。纯治之世虽宽。犹胜于千古干戈而生灵涂炭矣。
家天下之道行则防不可以不严。故不可不严礼乐而尊大义。故周公严封建大一统。作周官作周礼作仪礼。孔子作春秋。
诗亡而春秋作。所以正名分而严礼乐也。
礼乐春秋者。所以防祸乱而进于治也。自汉唐以后。道衰礼乱。反以春秋礼经。为杀人乱国之欛柄。呜呼痛哉。
中国退而为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之者。以其行仁义与礼乐也。夷狄若行礼乐则夷狄岂夷狄哉。后世则不然。夷狄得志于天下则不行仁义礼乐。而反播夷狄之道于中国。天地之忧辱孰甚焉。不幸孰大焉。呜呼痛哉。
夷狄之播其道于中国也。中国之人。虽畏威而勉从。内实不服。祸乱之作。将无日矣。夷狄亦人也。必有智者。不行安道而反行危道。反乱正道而得罪于天地。夷狄亦人也。岂无一人重仁义而尊天道者。乃敢戮辱天地。忘其本而不自觉。呜呼。夷狄岂非人哉。呜呼。夷狄岂非人哉。
论作文
编辑作文言语之法。证古酌今。随时得宜可也。约言至理。鼓动其妙。则自有古人之軆。反复详说。晓喩愚俗。则自有近代之軆。可古则古。可近则近。非我故为也。因其时也。
不由先王之道则非道也。居今之世。反古之道。则非中而有灾矣。
对今人而语古语。譬如对我国之人而语中国之语。其能通乎。
言语文章。贵其形容道軆而明之也。对今人而言古语。不知实理而徒尚古语。是尚文而好奇也。非为道德也。不为道德而虗文者。不知古人之道。虽欲效体。何可得也。不得其本意与精神。则譬如乡曲之人。效京师矣。不俗则诡。不妄则怪。不野则虗。此后世虗伪之文也。以此所见。妄论古人。无乃不可乎。
文章自有阴阳造化之理。自有升降。自有进退。自有推荡。自有形势。自有代谢。自有承接。自有顺逆。自有小大。自有长短。自有常变。自有经权。自有法律。自有声气。有约言者。有详言者。有简言者。有易言者。有切言者。有鼓言者。有顺言者。有反言者。有辟言者。有倒言者。有跃言者。有闪转言者。有平言者。有巧妙形容言者。有渐言者。有斗言者。有引言者。有插言者。有设言者。有实言者。有的言者。有参错言者。有交互言者。有证言者。有疑言者。有断言者。有诘难言者。有讽喩言者。有诱掖言者。有轻言者。有重言者。有宜言者。有中言者。有单言者。有重〈平声〉言者。有法言者。有逊言者。有戒言者。有责言者。有教言者。有不屑言者。有微言者。有特言者。有正言者。有要言者。有枢言者。有机言者。有张言者。有弛言者。有褒言者。有贬言者。有婉转言者。有委曲言者。有束言者。有分言者。有合言者。有对言者。有续言者。有问言者。有答言者。有述言者。有变言者。有代言者。有略言者。或深言或浅言。或几言或结言。或散言或揔言。或扬言或抑言。有咽喉言。有眼目言。或原言。或终言。有回接言。有连络言。有点摘言。或反复或丁宁。皆欲明道理而阐造化。晓仁义而济万事也。〈自注。馀可类推。不可尽述。〉
敦化川流。浑然粲然。包括分明。广大高明。渊渊浩浩。溥博时出。观其会通。鱼跃鸢飞。
○易以示象。乐以导和。示象则实见。导和则乐趋。实见则能軆道义而避㐫趋吉矣。乐趋则能味道义而不能自已也。
故鼓舞人心。日迁善而不自知也。不自知则不能自已矣。易乐之道大矣哉。
○梦者验其元于贞。养以夜气。养其元于贞。莫显莫见。证其贞于元。又曰戒慎恐惧。亦养其贞于元。
验其心于声音笑貌。验其学于言动行事。
心急悖则声高。心悲哀则声不和矣。
故清晨吟咏。心可验于夜气。故欲和其声者。先和其心也。
养以夜气。养之于寐。戒慎恐惧。养之于寤。戒慎元中之贞也。戒惧寤中之贞也。
○兼爱则不尽诚于亲。为我则不尽心于物。墨氏兼爱。不知仁也。杨氏为我。不知义也。不知故不知义。不仁故不知义。
不知一軆者。固为我也。兼爱而不知轻重者。亦不知一軆也。人固知杨朱之为不仁。不知墨翟之实不是仁。若行墨子之学。弃父子而不养。岂有不养其父子而养他人者哉。若行墨子之学。生理绝矣。
老氏终始杨朱也。佛氏先杨朱后墨翟而且存心空荡。妄自尊大。天下之害。莫有甚于此矣。
佛氏假鬼道。以虗无而行刑名者也。
○心阴以收敛。阳以发用。自然而然。莫知然也。敬以主之则动静语默。莫非中矣。
阴以阳用。阳以阴用。阴变为阳。阳变为阴。道并行而不相悖。敬义挟持而不相反矣。
○天以阴阳元始而变化流行。地以刚柔利贞而万化成质。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显诸仁藏诸用。保合大化。而仁义礼智根于心。妙合会通。屈伸而感应。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神。
神无方而易无体。
天地敦化。根本盛大。而生生无穷。浑然中统。一太极也。
川流不息。脉络分明。而物各成形。保合而会通。粲然各具一太极也。
合而理之。川流之妙备于敦化。聚而合之。敦化之义见于川流。
敦化川流之源。川流敦化之流。敦化亦川流也。川流亦敦化也。
一本而万殊则一理贯于万物也。万殊而一本则万物同一其理也。
一而分分而一。一亦万也万亦一也。同而异异而同。同者理也。异者气也。通而塞塞而通。通塞不齐。有同有异。同者理也。异者气也。
至纯至粹。人之所以无不备也。至偏至驳。物之所以或通一路也。以一路而配于备则万物皆有同于人矣。以其备而比于各通则人亦有同于物也。
齐其同而约之于心则万物合于我矣。别其同而各归之于物则我亦有同于物矣。
以其同而一之则万物一理也。以其异而别之则万物各一性也。故曰通者同。而通塞粹驳者不同也。
能明同不同而涵囿于一心则万物皆备于我矣。物来顺应。不失时义。则我心各付于万物也。
能知各付则知万物之同出于一源。能知一源则知一源之各赋万物也。
一本而万殊则推此同于众异也。万殊而一本则合众异而同一也。
诚者物之终始。是知理者自有生活至妙之意。有此生理则有此生气。无此生理则无此生气。是知有此生气然后有此生理。生理绝则生气绝而无物。
理与气浑合无间。未尝离贰。未有理生而气死。气生而理死。
理气俱绝则理绝而气绝也。绝者无也。何妙之可言。言其绝之之由则犹可以形容也。既绝而无则何可形拟其实軆。能如生理无中之有象乎。
以此推之。则生物之通塞。可推而知矣。知其生物之通塞。则气质之偏正粹驳。亦可推而知矣。
盖人至精至粹。为万物之最灵。则仁义礼智之性。无不通著矣。圣纯于通。气质之纯也。众人有通不通。气质之拘不拘。而有偏驳之不同也。虽曰拘也。与圣人理同。气虽小异。气活而可变化则闭者可变而拘者可化矣。气化心明则理自著而气浩然矣。理著而气浩然则心则道而欲则用。动静言行。无不一于正矣。
物异类也。虽曰偏塞。亦得活气则或通一路。理势然也。
草木全塞。虽有升降而发敛也。活意未全。中不通而硬顽。则运动之理。尚不能通。况乎灵明知觉之理乎。灵明之理。尚不能通。况乎道德中正之体乎。
有则必见。理之常也。有而无见。有云乎哉。有而曰有。实軆也。无而曰有。岂实体也。
草木有生长收敛。元亨利贞则有矣。无一知觉。仁义之心。其可谓之有乎。
○与人论义理。欲人之解惑仁也。欲己胜人私也。非立人达人之意也。
似然而非实然者虚也。似有而非实有者无也。
○造化赋与之初。阴气抑郁阳气而塞闭。则阳气绝而消亡矣。或有一脉之不塞则一脉堇存而通矣。绝者无也。无则灭也。既灭矣。岂有活妙实体之可言。
譬如禽兽脏腑不具者。谓之脏腑之理具。而脏腑不具可乎。
譬如半镜。能照半形而不能照全形。则谓之全照之理具。而为气所蔽塞。不照半边可乎。
譬如火为水所掩塞则绝而无照。绝则无也。谓之照之理存。而为气所蔽不照可乎。
又曰阳气为阴所蔽塞而犹有不绝云者。是既绝之气犹存而姑不见也。是岂理也。
似无而有时见者蔽也。谓之无则不可。似有而无一见则闭绝也。谓之有可乎。无之谓之有实軆可乎。
理与气浑合无间。有气则有理。谓之气则绝而理独存可乎。谓之有理而无气可乎。谓之阳既绝而阳之理独存。反为阴之理可乎。阴气亦有理。兼阳理则两理。谓之两理可乎。阴气反无理。而阳理代主之可乎。
不然则阳之无气之理。无所著落。而反寄寓在于阴中可乎。
人以一脉堇存。谓之全軆之众脉具存。一脉堇存。谓之全軆具存可乎。是以私意闪度其所无而妄生形也。
理存则气存。理绝则气绝。既绝而谓之存可乎。
所谓众脉既闭绝而一脉堇成形云云者。谓之众脉既闭绝。而一脉堇成形则可矣。谓之全軆之理无阙犹存。而为气所掩。不见乎外。而只一脉独见可乎。
诚者物之终始。终始实理之终始也。理活物也。活意绝而谓之活妙独存可乎。
所谓蔽云者。内实存而外蔽也。既曰生理存则岂终不通。不通则无。无乃灭也。
所谓此理云者。在中生生之理也。生理谓之活理也。阳气闭塞而既绝则谓之生理独寄寓在于阴中可乎。亦谓之阳气为阴闭塞不通而不绝灭可乎。
理活也。自然有灵明知觉运动之妙。心则灵明运活之理全具焉。形色则运动之理具。而灵觉之意。一脉堇存矣。
灵明之气全具。故灵明之妙全备。灵觉之意。堇有中正骨子之实軆。未见其有也。
气质之性云者。以形色叠看在中本然之理也。故谓之有蔽不蔽而通不通。
阳理为阴所蔽则气亦随而蔽矣。内阳盛而外阴从化则阳理全通而阴不能蔽矣。内阳不足而外阴盛则形气之嗜欲。与情炽盛。走作昏乱。蔽塞而理反不著。虽曰不著。实存而不绝。故有时乎见。此非实軆而实存乎。去欲而善养之则天理昭昭而阳气浩然矣。阳气浩然而形色之阴气从化。则形色亦随而浩然矣。浩然者。内外广胖之谓也。
人气浩然则天地万物之气。亦随而浩然矣。塞乎天地之云。不亦宜乎。
阴阳五气聚然后物成。既曰聚云则是物各具五行也。气有粹驳。理有通塞。谓之中正之軆未具而不成物则可。谓之生理不具而不成物则未可。谓之灵通知觉运用之妙不具而不成植物则可。谓之无生气而不成植物则不可。
草木地之毛发。因地之表气而化。地气生之而天气成之。地之表气。阴中之至阴。故其骨硬塞木刚。皮肉柔踈。
曰天气清明而生活草木。内地气而外天气。故内刚塞而外差通活。故地之阳气。随而升降于皮里。
中通气贮活妙神变者。能知觉而运动。草木中不通而无活运之妙。则其可谓有灵明之軆乎。其可谓有知觉之心乎。
草木是地之毛发。则与人之毛发类也。是馀气成形而付于地者。如人之毛发馀气成形而付于皮肤。
人合天地之精英而生。自是活物。则形色之性。虽无灵明。而犹能活运变动。地之形色则阴胜。所以无运动之妙。
凡自成而中通活运之物。天阳为主于内。宜有知觉灵明之妙。付于物而不能自成者。只是彼之馀气而已。何有中通灵明之妙。
凡生物。一身之中。五行具焉。五行成形而为五脏。五脏各具五行。五脏相通。五气相错。浑之则一。分之则别。
五行备矣。五性具矣。五行互相为主而互相随。未尝须臾离。五性亦互相主而相随。然一身之中。论其五行则谓之五脏各具五脏。五行各具五行。五行各具五理可矣。谓之五性各具五性可乎。〈自注。仁中岂有义礼智具乎。义中岂有仁礼智信具乎。仁自仁义自义也。礼智信仿此。〉
以阳从阳。以阴从阴。以类相从。理之常也。地以阴生草木。天以阴成之。故刚塞不通。不似动物之有知觉也。
四七
编辑朱子曰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四端义理之心。七情形气之心。又曰七情血气之心。又曰七情血肉之心。中庸序曰或原于性命之正。或生于形气之私。原者道心也。生者人心也。道心四端也。人心嗜欲与七情也。
四端阳也。七情阴也。四端仁义礼智之心也。七情形气之心也。
无论人心与道心。既曰心则必有理之主宰而所以然者存。四端主宰之定軆之发也。七情只主宰之发也。
四端理之定軆发而阳气顺也。七情阴气发而亦有理主也。
四端主宰之中正善顺而灵明知觉之发也。七情只主宰之灵明知觉之发而已。
七情亦能循理听命而当而中节。是有中正一端之义。
四端阳气发而主宰之中正之定軆著。七情阴气发而只主宰者存焉。
四端理之定軆发而气顺也。七情阴气发而亦有主宰而无见定体处。惟听命而顺处可见。
四端定軆之发。故曰理之发。曰发于理。七情亦有主宰而未是定軆之发而若自发焉。故曰气之发。曰发于气。
发于理故纯善。发于气故可善可恶。虽发于气。听命于发于理者则中节。虽发于理。为发于气者所掩胜则不当。不当亦不中也。
发于气者妄动自行则徇物走作。发于理者保其本然则中正而当。本然而中正故曰纯善。中节与不中节。故曰可善可恶。
发于理则义理之心。故曰公。发于气则形气之心。故曰私。
纯善而微妙难见故曰微。不听命则易流于恶故曰危。
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则微者著而危者安。道心反听命于人心则安者危而微者愈微。
心者神明不测。思为官而敬为主。能为一身之主宰而万事之根柢。
心能敬则能主性而统情。
四七
编辑四端理之发云者。发于理之正体也。七情气之发云者。发于形气也。
理之发云者。主宰之正軆之发也。气之发云者。主宰之发而已。
理之发。原于正軆而阳气发也。气之发。阴气发而未原于正軆也。
原于正軆。故谓之理发。未原于正軆。故谓之气发。气发者自发之谓也。自发云者。贬其未原于正軆也。理发云者。尊其原于正軆也。非谓七情全无主宰。而四端独有主宰也。
七情正体无见则可。谓之无主宰则不可。气发云者。非谓无主宰也。贬其正体之无见也。
四端非无气也。七情非无理也。气原于正体而发则气不足言。不原于正軆而发则理不足言。故主于理曰理发。理不足言。故主于气曰气发。理发故曰发于理。气发故曰发于气。
发于理者。由正体而发也。发于气者。自发之谓也。自发云者。非谓全无主宰而自发也。乃不由正体而自发也。
正体者定軆也。定軆者实体也。
正体云者。道其纯善而中正也。定体云者。道其一定不可易也。实体云者。道其实然。不可诬也。
道心义理之心。仁义礼智之端也。人心形气之心。血肉之情也。
理发为心则非气发为心也。气发为情则非性发为情也。
非血肉之情则非形气之心也。
非义理之心则非天地之情也。
仁义礼智。理之极至处也。知觉运动而已者。理之粗处也。故四端原于理之极至处也。七情生于理之粗处也。人能存心于极至处。而使人心听命焉。则中和位育之功。可以致矣。
○养内所以养外。养外所以养内。养内而养及于外。养外而养反及于内。养内养外。互致其功而交相养矣。外气之养物及夫养里与养表。其理同也。服药而治内气。衣服居处而调外气。和气之呼吸而充于内。氤氲而涵于外。同此理也。
○造化之妙。互相待对。互相屈伸。互相交易。互相变易。互相往来。互相升降。互相进退。互相推移。互相周旋。互相迎随。互相顺逆。互相挟持。
互相推让。互相眷顾。互相承顺。互相主客。互相涵泳。互相氤氲。互相推荡。互相发敛。互相生成。互相代谢。互相循环。
互相接续。互相消长。生生化化而融融洋洋。浩浩泼泼。
神妙不测。变化无穷。无穷无疆。无疆无穷。无穷悠久。悠久无息。
不息故无穷。接续故不息。生生故接续。
生生之妙。自然而已。自然者本然也。本然者实然也。实然则当然矣。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变化之道渐而已。渐则无迹。无迹则无痕。无为故无迹。自然故无为。实然故自然。本然故实然。
天地之道。至诚而已。圣人之道。纯亦不已。亦至诚而已。
天下之道。至诚而已。学之至诚。自能至诚。至诚之道大矣。
又曰阴阳之消长循环。造化之迹也。鬼神之良能也。
以二气言则交易也。以一气言则变易也。交易者待对也。变易者循环也。
无方故交易。无軆故变易。神故无方。自然故无軆。
至诚之谓自然。不测之谓神。
易曰神无方而易无軆。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神。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吾观清儒李沛林经书异同条辨。类聚先儒之言。以便观览。功则有矣。观其自家之断辞。多浅近不明。亦有穿凿处。其以四端为七情而混理气处可见。惜乎道之不明也。此天下之不幸也。
○仁义礼智。本具之軆。四端七情。应接之用。
四端应接之主。七情应接之卒。
仁义之未发。森森然犹可见其实軆。
若使佛老真知此意。虗无寂灭之说。何为而发也。
又曰形气之心。未发之时。块然茫无形象。随感而动。始有形象。佛老不知天理之有无。只见形气之动静。知其静之为本为先。乐其茫无形象而曰道。尊而上之。反卑仁义而黜之。乱道之道。莫此甚也。其徒畏天下之正论。欲以佛老混于孔子。不自觉其辞之遁。诚愚矣。
形气之未发。茫无形象。虽未见极至中正之妙。犹可见主宰运用之机。庄老乐此故曰谷神不死。曰谁之子。曰其无形也。若有所主。特不得其兆朕。有情无情。其所乐不过阴气之主。非中正本然之则。然则彼以本然为下也。何足怪也。盖其学主形气而重生死利害之学也。故其言不出乎诡诈。则必出乎妖诞也。
庄氏荡而无节。故虗伪而诡诈。佛氏偏而怪僻。故虗妄而妖诞也。
辨包四端义
编辑退溪曰中庸之发而皆中节。好学论之其中动而七情出焉者。皆包四端在其中。▣▣曰言七情则包四端在其中。四端。七情之善一边。包字之名虽同。而包字之实不同。退溪之意。槩曰四端七情并行不悖。四端为主则七情循率听命。而横贯不相离之谓也。▣▣之意。直以四端为七情之善一边之别名。而包在七情中之谓也。非并行横贯而不悖不离之意也。分明混四七为一也。混四七。是混性。
论心性德
编辑心者光明活动之物。有光明之軆然后众理具。具众理然后应万事也。
心能知性而軆性。知性軆性。是智仁勇。智仁勇。是达德也。
仁义礼智。知仁勇之軆。知仁勇。仁义礼智之用也。
仁义礼智。是实底。虗灵不昧。是灵底。仁义礼智。是灵底之本軆。灵底是仁义礼智之妙用。
灵底以实底为軆。以达德为主。达德非灵底无以行。灵底非达德无所据。
又曰非五性则三德无所弘。非三德则无以弘五性。然则五性为主为軆。三德为用为工。
○伊川先生曰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长留在者。过于悔过而凝结在心。成病成妄之谓也。非谓有过而全然无悔也。有过而无悔。作何羕人。
○孝子尽诚孝于父母。忠臣尽诚节于君。贞女尽诚节于夫。贤弟子尽诚礼于师。
诸侯尽忠节于天子。天子尽诚恭于天地。惟大人为能尽诚恭于天地。
凡此七者。皆所以知本也。知本之本。自不敢有其身。不有其身。何敢有利害。
故孝子有不幸则忘身而尽孝焉。惟忠臣忘身而尽忠焉。惟贞女忘身而尽诚节焉。惟贤弟子忘身而尽诚礼焉。
诸侯有杀身而成忠。天子有忘身而循道焉。惟大人为能忘身而循道。忘身而循道者。忘身而成仁也。
忘身如何。忘利害也。
天下之道。上下而已。君臣也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师弟子也。天与人物是也。在各尽其道也。
故下只知有其上。而不知有其身。上亦知有下而忘其身。
故孟子曰孝子有深爱。而无不是底心。非徒子为然。臣道妻道。凡为下之道亦然。
大学曰如保赤子。非徒父。凡上之诚于下也亦当如是。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各尽其道也。
孝子只见其父母而不知有其身。慈父见其子而已。是故劳而不知苦。与而不知惜。忘食而不知饥。善推其道。可以事天地。可以待民物也。
父母之爱子也。如天地之爱万物也。天地之爱万物也。如父母之爱子也。
是故仁人軆天地之心而保四海。如孝子之軆父母而爱兄弟也。
○收敛涵养则一。进学则在致知。
一则聚聚则盛。盛自浩然。浩然则易感。易感则易动。动则开。开则明。明则通。
○主静者。存养之谓也。主之而不以中正仁义则便是老佛。非敬以直内矣。
○仁以恻怛无私欲为主。义以正直宜当为主。礼以恭让适中为主。智以明哲精详为主。信以真实无妄为主。主者宗要骨干之称也。
深者其本深厚盛大之称也。远者其用远大无穷之称也。非义精仁熟知之极养之至。其孰能与此。非格致之极。不得为义精。非诚正之至。不得为仁熟。
仁义道德者。义理之命也。消长夭寿者。气数之命也。顺性命而待气数者。朱子所谓莫之致而至者也。逆气数而悖性命者。致之而至者也。莫之致而至者。尽心尽道。听天之祸福。顺理而行也。孟子所谓正命也。致之而至者。不尽道不尽心。侥幸于得失。岩墙而桎梏也。孟子所谓非正命也。
又曰顺性命之道而行气数之命。是正命也。不顺性命而侥幸于气数者。非正命也。
又曰顺性命之道者。先天而天不违也。行气数之命者。后天而奉天时也。
中庸曰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不怨天不尤人。处命之事也。正己而不求于人。下学而上达之事也。
天莫之为而为。何咎之有。人莫之致而至。何失之有。圣人义精仁熟。从心不逾。故能避㐫趋吉。尽消长处变之道。然其智有时乎有不及知者。其行有时乎有不能行者。可知可能者经也。不及知不能行者权也。经者常行之谓也。权者时中之谓也。
不可知之谓气数之命也。圣人之心至谦恭。岂自是而不是于天。故其心以为虽是气也。终是吾之心不明则其敢以莫之致而至。而反归咎于莫之为之天乎。莫之为而怨。其可谓知乎。不自反其不明。其可谓诚乎。不知其为吾本而不爱慕。其可谓仁乎。不知天之为重身之为轻。其可谓义乎。不知天之至尊而反敢轻侮。其可谓礼敬乎。痼于名利。不胜其情欲。反归咎于天。而躁闷愠怒。其可谓无私欲乎。无私欲。诚诚中庸。中庸是避㐫而趋吉。避㐫趋吉。是穷神知化。不可知之神是易。是生生活泼之道。
横逆之来。谓之天则人也。谓之人则天也。天固无可怨。人亦不可尤。何谓不可尤。人之禀由于天。人之习俗由于教导。人之昏蔽。或由于气数。莫之为而为也。其可尤乎。莫之致而至。其可不自安乎。终是有不知而不能避。其可不自反乎。自反何暇尤人。自安何必尤人。自反检身若不及也。尤人责人求备也。怨天疑㥘不安也。不知故疑㥘。不公故责人。诚故责己。
临下以宽。御众以简。责人不求备也。
圣人之不及知。不能穷也。不能穷者。无可奈何也。无可奈何故安。
知有所不及而不能知者。不可穷也。不可穷者。无可奈何也。无可奈何而奈何者妄。妄则忧闷。忧闷而愠不安。
天非故为是而已。我适当其会。何怨之有。安命多端。反复而安斯安矣。
气数之不亨。生灵之不安。莫之为而为。天亦末如之何矣。圣人其如天何。寿夭用舍。莫之致而至。圣人其如命何。尽其道而已。
○循其物之则而求之于无声无臭之域。则形以上而无极而太极可言矣。中庸所谓费而隐而微密难知处也。配义与道而静则主于理而未发之中。配义与道而动则主于气而已发之和。
○积累多时。自当有豁然贯通处。思之又思。又重思之。思之不得。人将告之。人之不能。神明告之。非神明之力。乃精神之力也。非精神之力。乃诚敬之格也。敬者收敛专一之谓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河出图洛出书。乃神明告之也。天地阴阳造化之妙。便是鬼神之情状也。
○酬应事物之间。得其当然之路。方则各得其正则。宜则各得其时中。
○我自绝于名利。我自安于死生。何愠闷之有。不修道而徒窃名利者。放浪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