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先生遗稿/卷十上

卷九 弘道先生遗稿
卷之十上
作者:李溆
1754年
卷十下

杂著

编辑

道教

编辑

有是形则有是心。有是心则有是仁义礼智根于心。根于心则自有感应发见之妙。自注。此理本具于心。此心本配于理。故聚精会神。存养不怠。则本軆森然自然形见。譬如木气凝结。着根于土。故曰根于心。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人之于我。同一类也。一类而同一源则性道亦同矣。以同推同。矩亦同矣。因其同而同其同。教亦明矣。同其同而知其异。治亦当矣。

因其同而欲同其异。岂不睨视乎。因其异而同其同。则以人而治人也。以人治人。岂有责备乎。

无分贤愚。无分深浅而浑治之。则斯不亦责备乎。责备而遽欲齐之于圣人。其可谓以人治人乎。以人治人而责其可能。则岂不易亲而易从。易亲易从。易简之道也。

以人治人。岂望人之止于众人而已。姑就其可能者而诱掖劝奖。以志于圣贤之境也。

此欲循序而治也。循序而治。能明明德于天下矣。

我欲明德而又能明明于天下。则天下之人。岂不感悟爱服而鼓舞振作乎。

鼓舞振作则天下莫不归仁。靡然从化矣。沛然孰能御之。彼既沛然从化。安用刑杀。孟子曰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挞者教刑也。彼既从教。安用干戈害我之赤子。此圣人一视无私至仁之心也。

圣人视四海如一家。视万民如一軆。此軆天地而为一軆也。后世之人。不智不仁。自与天地有间。故视天下为私有。视万物为别类。故视民不以同胞。而视天地之子也。

人能知兄弟之为父母之枝。均爱之而顺父母之心。则亦能视民如兄弟之于父母也。

既爱之。欲推其所同欲而同之。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其所同。推其所同欲。人之秉彜。好是懿德。则彼乌能不服。彼既感服。乌能不从化。彼既从化。又从而振作之鼓舞之。礼乐之道盛矣。

乐则生矣。生则乌可已也。乌可已则日迁善而不自知矣。

礼乐之道。不可以遽暴也。从容和顺。渐渍而不怠。则化之被物。如风之被草木。如水之浸灌于物。自然涵濡而浃洽。不自觉其化矣。

如此则声教迄于四海。而大化皥皥矣。

四夷莫不来王。四灵莫不毕臻。河出图洛出书。而天地之神明。亦随而钦化矣。

天地钦化则七曜轨而四时顺。阴阳调而日月明。风雨时而生化成。戾气消而生意融融。天地之间。葱茏玲珑矣。礼乐之用大矣。礼乐之用盛矣。

礼乐不以方不能行。故君子先立其方。庠序学校。教之所也。三纲五常。教之道也。贡士宾兴。劝择之道也。

劝教而培养者。成就之道也。慎择而明公者。用人之道也。

教养则人材盛而出无穷矣。慎择则用人当而百职举矣。

如此则教养有道而刑政宜。民皆乐业而且知方矣。

庠序之教得则野无遗贤而人材多矣。人材多则有圣贤焉。有智能焉。有圣贤有智能。则将相百执事公侯伯子男。皆有人矣。贤者任之。能者使之。任使得则天下治矣。

养贤则豪杰劝。豪杰劝则人材不可胜用。

善莫大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则贤能劝而乐于趋化。自注。舍己从人。是与人为善。

豪杰劝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朝矣。正疆界薄税敛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耕于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路矣。省刑罚公狱讼则天下之冤郁者。皆悦而愿归于国中矣。不侮鱞寡则天下无告之民。皆悦而愿出于其国矣。养贤优老则天下之大老。皆悦而愿归于其国矣。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则天下羁旅之士。皆悦而愿归于其国矣。

天下之士。皆悦则宣扬德化。而声教迄于四海矣。

巡狩述职。朝聘谘访。纪纲举政教宣风俗正。

治之得失。民之疾苦。贤能之用舍。无不明矣。

书曰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聦。明四目达四聦者。好问好察之道也。好问则人皆尽情。好察则政无不理矣。

明则是非公而操舍宜。小人退而君子进。人皆知向而枉者直矣。百事举而天下治矣。

古人以微服游于康衢。其故何也。王国者。天下之人皆聚于此。天下之人皆聚。则天下之物情得失利病。皆在于此。察士论则知其人之学问。察民言则知其政之得失。察武人商贾之言则知其人之廉贪。察工之言则知其人之才能。

合天下之所见。聚天下之精神。察其影于至公无心之中。天下之事。何能逃于聦明乎。

然若不广询博访精审密察。则其不堕于奸人之诡计者几希矣。后世之君。不知天道。不诚不仁。厌于劳动。不亲访而使左右近嬖伺之。或访于一处。或先泄所向。其不为谗谮反间之所诬者鲜矣。呜呼。可不审哉。

心公明然后能正。

心正然后处事正。处事正然后政教正。政教正然后可符而验矣。心不正而政不中。则虽日游康衢。无可验矣。故曰符验之道。在于正己。

后世之君。不能治己。结怨于民。或有畏祸而不能巡狩出游者焉。有为民父母。畏其子而猜疑者乎。

养士

编辑

自幼时。教养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务农讲武之法。循序而教。不使躐等。诱掖奖劝。宽而教导。优游涵泳。养其中和。此风化礼乐之道也。

塾升之庠。庠升之序。序升之国学。国学升之太学。

天子国中则小学升之太学。合而聚之。礼以养之。教以成之。德既成。大司徒升之朝廷。天官冢宰别其贤愚。各称其职。

先试于士。士职无不通而有馀。且有长人之德则升之大夫。

可士则士。可大夫则大夫。任得其宜。久而不易。三考黜陟。屡省乃成。

若有大道德大才智则历试百职。授以大任。

贤者任之。能者使之。

必广询博访。察于左右与朝廷之间。验之舆望。时游康衢。周访遍谘。察于无心至公之中。则天下之物望可收。而人材之贤愚虗实可辨矣。又使廉问郡国。参而伍之。明无不照。聦无不闻。何忧乎四门不辟。

待士

编辑

礼以待之。听其言用其才。使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礼以送之。养其父母妻子于其所往而厚之。不收其田宅。至诚望返。则天下之士。闻风皆悦而归向。颂其德泽矣。

出入无禁。往来皆安。有生道而无一害。则如居者之安于其所。行者之归于其家。何所恶而不慕。何所惮而不归乎。

柔远人

编辑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则士皆悦服。德泽布于远近。而声教迄于四海。豪杰闻风而悦慕。则天下归仁而化行矣。

养民

编辑

疆界正而税敛薄。刑罚省而狱讼平。

劝课农桑。不夺其时。鸡豚狗彘之育。无失其时。则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矣。

安土乐业。感德怀恩。有恒心而乐受教。则无不亲其上矣。

教化万民

编辑

尊贤则道明。道明则身修。身修则家齐。

立女师

编辑

立女师则妇女有学而成德矣。妇多贤德则后妃有圣德而宫中化矣。

君圣则处事宜而教成。后妃圣则克配德而赞化矣。教化行则宫中无不一于德而家齐矣。宫中既正则士大夫效而闾巷化。风行俗美而国中化矣。家齐国治则诸侯效而天下化矣。

其身正。不令而从化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矣。

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威而畏。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让则恭。恭让则能好问。而蒭荛之言必取。

故能尊大人。能尊圣人之言。

故能明道而反诸己。

故知尊其天命之德性矣。

故能尊天尊父母。故能亲亲而尊贤。仁民而爱物。

仁民则民乐其养悦其教而风化行矣。爱物则禽兽亦知其德而畏威。各安其所而不作乱矣。

泽及于禽兽。德莫大焉。

教民

编辑

教之以仁义孝悌之道。则亲其上而死其长矣。教之以务农用财之法。则力农而节俭。糓登而有贮。养生丧死无憾。而有恒心矣。

教之以讲武则勇力长而技艺精。坐作进退之节。布阵奇正之方。无不明习。而善于应变周旋之间矣。

赏罚

编辑

有功者必赏则民知劝。有罪者必罚则民知畏。

欲行赏罚。必先其爱。爱以至诚则民劝其忠矣。爱以赏罚则民乐为用矣。

政者。仁以为軆。义以为主。

正人之不正而归于正矣。政得其宜则民悦服而知所避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之而不从者。以刑而一之也。非害民也。治其害民者也。非治其身也。治其害其身者也。

梗化故治之。弃其身故治之。然则刑非害民也。实爱民也。譬如人身有病。治其病而已。病祛则止。故曰非害民也。实爱民也。

刑者杀人伤人之道。过其罪而滥其刑则民不堪命矣。伤者不可复完。死者不可复生。无道而滥刑。岂仁者之心。故圣人必慎其刑。不忍故也。

故曰刑期于无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故曰罚不及嗣。赏延于世。怙从贼刑。眚灾肆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玆用不犯于有司。

刑叛乱

编辑

梗化乱民僭礼犯上者刑之。歼厥巨魁。䝱从罔治。

凡用刑之道。治其显而不摘其隐。治其显则易服。摘其隐则易失。

治其显则隐者自沮。始则革面。而终则归化。此非广迁善而开生路乎。若夫自暴自弃。执拗强捍。不肯从化。而方命圮族者。罪不容矣。

叛贼犯逆残害生灵者。兴师旅以正其罪。

以亲上死长。知义理之方。有勇力通技艺。知坐作晓阵法之民。服从智德兼全之将。顺天命而自救其父母妻子之害。彼乌敢不从命。

为民上者。知有民而不知有身。彼乌得不死长而扶上乎。上以扶上。下以保家。乌能不尽其死力。尽死力。岂不能胜。彼反贼见其必胜之势。则岂不畏威。彼既畏威而怀德。又见其广迁善而开生路。则其中豪杰。岂不从化而归德。

豪杰者贤人也。贤人者大老也。大老者民之父兄。其父归。其子焉往。

豪杰归。其民从。其群臣曷敢不从化。以承天子之命。

彼暴弃残贼之人。亦知其无可奈何。

若不胶守其强悍之性。则畏威感德。归命而革面。故禹班师振旅。舜舞干戚七旬而有苗格。然则圣人安用刑杀。安用刑杀。

教养

编辑

王者之国。必教养也。将相之才众盛。民皆知孝悌亲上死长之道。务农讲武之法。

兵粮足而人材盛城郭完。处事得当。一无所失。天下服而不侮矣。不侮则服。服则从。服从则何有乎乱。

教养则人皆尽其才也。虽有中人以上之才。成就则大贤。中人以下。亦皆贤矣。不教则虽中人以上之才。反不及教国之平人。何则。迷于俗而误其性也。欲蔽心暗。自私妄行。自以为圣而反害其正。

治国贤才乐用而人心附。乱国贤才离心而人心叛乱矣。彼行不道而害民梗化。王者承天命。率教养之兵。将往而征之。彼以离心不才之兵民。敢抗王师。势不敌畏畏故服。此三苗崇侯之所以归化也。

治国教养。故粮食足百官称兵将精。乱国虐民而不教。故国饥而民散。将相皆非其人。虽有豪杰。不被教养。未能尽其才。且怀离心。无所用矣。

乱国之民。皆疾怨而离叛也。必欲赴诉于治国。日夜徯之。而惟欲其来临矣。是本国之仇雠。治国之子弟。以仇雠而攻父兄。其能济乎。

教之之道。养为先。不养生理不成。救死不赡。何暇治礼义哉。

故曰教之本养也。

王者以民为子。教养之道。无所不至。民之视上也。亦子弟之于父母。父母率子弟。何所往而不济。故经始而民子来。往征不道而莫不欣迎。沛然孰能御之。

忠信则不言而信。敬慎则不动而敬。敬则不侮。不侮则不敢陵犯。不威而畏。故不敢犯。

仁礼则民莫不爱敬。义智则民莫不畏服。爱敬而畏服。何能害侮。

刑罚者。非欲害民也。使之避㐫而趋吉也。先治其首唱。次治其同恶相济者。虽是羽翼之轻者。担当助恶者治之。贪理无厌者治之。欺君罔上者治之。胁从与见欺者罔治。大开迁善之门。包容而归化。则刑罚不滥。而民无冤枉矣。

人能改过迁善。与其进也。不念旧恶。包而用之。才无遗矣。

先改者奖而用之。先归服者用之。

有德者尊之。有功者偿之。

人有一善言一善行。奖之用之。使自劝之。一劝善而天下劝矣。故曰善莫大于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非要誉也。爱人无穷也。仁也非私也。至仁至诚。圣神之道也。

与人为善则豪杰归。豪杰归则民心归。民心归而豪杰尽归矣。

义国先归。弱国次归。义弱归则势已成。强国之不甚恶者。不得已而归。强国归而天下无不归矣。残贼之国。民叛士离。兵将器械粮食车马。百不及焉。无形可恃。无可奈何。故畏之。畏故悔。悔则归德。知其包容广大。广迁善之门也。

义国先归。服其义也。弱国归。为其依也。强国归。畏天命也。残贼之人。不得已也。不得已而得已者。刚狠自弃之人。纣之不化自焚。李密之叛而取死。张士诚之自死是也。

圣人之兵刑。保民也非战也。岂欲战而杀戮哉。圣人之用兵。非得已也。故先保其国。先为不可犯之势。然后包而怀之。导以礼乐。不亟之以威。使自改过。彼岂不怀德。怀德故归顺也。

正名分

编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

仁义礼乐。其正名之实乎。

仁义礼乐之教行。则民皆知伦常。知伦常则皆知亲其上而死其长矣。以亲上死长之民。各自保其家国。救其父母与妻子。则彼岂不感服而乐趋于君命哉。民心归而国势固。设有残贼夷狄之徒。梗化而乱国。王率教养知义之民。正名分而往征之。彼残贼夷狄知势无可敌。德无可怨。故畏威怀德。

畏威故思。思则悔。悔则知罪。知罪则知德也。

心虽敬服而知罪。狃于顽习。拘于私意。迷于细人之言。徼幸冀免。不肯归服。王者任贤能之士。率子弟之兵。正名分而往征之。绝其徼幸之路。大开迁善之门。则彼知改过则得免。逆命则身不免于诛戮。戮及于父母与妻子。恶能不服。恶能不从化。

孟子曰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挞者教刑也。彼自受教。焉用干戈。

形势

编辑

闾井有伍。部曲明矣。教养有方。贤能众矣。闾有寨栅城堡。守备完矣。

闾有长。旅有帅。邑有宰。

五闾相列。犄角相应。统于一旅。五旅相列。犄角相应。统于一州。自注。州者邑也。五邑相列。犄角相应。统于一乡。众乡统于国。五国为属。统于连。十国为连。统于卒。三十国为卒。统于州。州有牧。牧者伯也。四伯相列。统于二伯。二伯左右。统于天子。此封建大一统之义也。

天下有乱。不得已而动众。动众之际。诸侯必合天子之符信。然后乃敢动。虽欲僭妄。不可得也。

封建之制

编辑

闾井小八局。连卒中八局。方伯大八局。天子统一八局。此大一统也。

天下一軆。一軆故自相照应。自相掎角。自相接应。

一闾有变。众闾犄角。奇正而接应。互相进退。互相接应。退者兵未力尽粮未半尽。渐徐而退。进者亦渐徐而进。进退照应。不失其势。莫不有次序。莫不有脉理。多多益办。分数明矣。

进退之道。类聚群分。差等有序。会众归一。简约以统。以一御万。应变不穷。接续迭应。未有间断。以此行之。力未尽也。粮未绝也。势不孤也。古人戍卒之方。盖出于此乎。

众闾各有小帅。众闾不能支。邑帅众闾而接应之。众旅不能支。小国帅众邑而接应之。众邑不能支。大国帅众国而接应之。大国不能支。方伯帅众连而接应之。众连不能支。天子命二伯。上公帅四伯而接应之。四伯不能制。天子亲帅畿内与天下而往征之。是天子以教养大统之众。征无道残贼之不享者。岂不沛然。

兵者保民也。不欲刑杀也。非独吾民是吾民也。彼叛民亦吾民也。故王者一视。以四海一軆也。故先施之以德。使知好生之义。彼终逆命。则示之以威。使知有不敢敌之势。则彼必畏威而知罪。按师不动。示之以好生不杀之义。开其自新之路。则彼此俱全。彼终不化。退而自省。彼见至诚好生谦让之德。则彼之臣民与豪杰。亦知上国之为吾君而为父母。且知其君之无道。为吾天子与天地之贼而不得为君也。故举皆归向于天子。彼必畏威怀德而知所顺矣。顺则自新矣。此三苗之所以来格而丕叙也。文王之伐崇。周公之东征。亦一义也。

故曰君子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战而胜。

此仁则彼悦。此让则彼让。至诚而仁。乌能不化。

至诚之道。感应而已。感应之妙。盛矣哉。

道有经权。道废礼坏。法度尽亡。民散而乱作。事出急遽。则权而制宜。不可以经。

不知经。无以制权。善用权者。必稽古昔先王之道。随时而行。

间有略仿古䂓。能推什伍奇正掎角之制。周旋于板荡之际者。仅数人而已。其馀则用其私智。徼幸于溃乱无统之际。其得成幸矣。后世以为美法。遵而为经。惜哉。

化天下之道。莫善于一其所同。一其所同而教导诲诱。待其晓然而后征之。礼乐之意美矣。

封建之法废而郡县之法行。时义则然也。不可以改。然其不考人才之智愚贤不肖。数遆而不久任则非也。虽有贤才。何得以施其政教乎。

御夷狄上

编辑

方建五长。分统荒服。自注。五国为属。属有长。

夷狄统于五长。则夷狄之统。在中国也。中国失道。不摄夷狄。则夷狄强大。自成一统。如中国之有方伯。此中国之所以难制也。

圣王御戎有道。威德并行。所以无逆命猾夏之患也。

自秦以后。封建罢而郡邑立。此私天下而为己有也。

国无世袭。任不久远。守无豫设。軆统不立。宰无顾恋。守御踈阔。脱有兵乱。人各自为。无意奉上。自非大忠良。不肯保守。各自避祸。枭䧺一号。瞬息千里。此郡邑之所以不如封建也。

圣王无私。公天下而不以私。大封功德。与天下共其利也。

有德则统。无德则离。理之常也。

故君皆修德。不为徼幸。故世守不失。历年长久矣。

郡邑之制既立。则君无忌惮。妄行私意。治教不明。民不被德矣。

故祸乱相续。殆无宁世。呜呼痛哉。

御夷狄下

编辑

御夷狄之道。怀之以德。畏之以威。威德并行。御孰善焉。

列国犄角。教养已成。人才盛矣。兵民精矣。城郭完矣。万野清矣。彼夷狄以不教无识之辈。遽生妄意。突入其中。则城完野清。将智兵精。故有危而无利。有罪而无功。心摧势挫。解散而退。中国以井井蓄力之兵。伺而乘之。彼岂不畏㥘。畏㥘故败。败故服从也。自注。清野之法。上古亦有此意。秋冬则敛而入保于城。后世欲仿此法而失其旨矣。

夷狄有不享者。中国命将出师。器械必以兵车。必以弓弩。车者有脚之城。弩者耐湿之器。

以此兵将以此器械。八阵犄角。接续应接。进则无危。退则无畏。待其虗而乘其危。驱之而已。不深入其重地。彼知有必败之势。无可乘之隙。无可奈何矣。无可奈何则畏服也。

乃命傍国。移兵击之。不从者先击之。

傍国不支。使众傍国助之。众傍国不支。然后中国助之。

有功者加爵而加封。不从者灭之。彼无方伯连帅之统。何所恃而不顺。

且彼慕其德而被教化。亦粗知亲上死长之方。乌能不顺命。

以是御之。何患乎不能御也。

既服则怀之以德而已。怀德则无叛也。

稽古经纶

编辑

孟子曰不违农时。糓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糓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畒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畒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中庸曰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仁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軆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軆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论语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以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中庸曰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论语曰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井田篇

编辑

古者有井田乡遂之法。封建诸侯。有方伯连帅之统。兵藏于农。兵藏于农。则兵民为一矣。井田乡遂封建之制罢。而兵民分而为二。故有后世养兵之法。

养兵者。养天下客兵于国中。主客之势俱困。不能支而无所用也。

八家各私其田而同养公田。则公私俱殷。又能节俭而不为无益之费。故国民俱有十年之储。故财用足而养道赡矣。

养兵者。分主者之所养。以养客也。主者粮渴而困。不能事父母养妻子。又从而重赋之。自注。军布与征其一族。征白骨布等类。○白骨布者。死者之布也。称贷之。绝其生路。

故民不聊生。散而之四方矣。故有饥寒而死者相属于道路。可哀也已。

客者离亲戚弃坟墓。废农桑绝生养。客寓于他乡。身困而心无所依。故曰无用也。

主粮渴则近者困矣。废农而客游则远者渴矣。主客俱困。远近俱渴。流离而死亡。流离死亡而不怨离者。未之有也。

兵者保其家国而防祸乱也。使民各自保其家。则民必死其长而卫其国矣。今使远兵客寓于京师。则是舍其父母妻子而保他人之父母也。岂本心哉。故怨苦之心生而思归之念切也。怨而思归。岂肯亲上死长而为国家哉。

主者恃客兵。不用心焉。且苦厌其纵横。不相能而相和。相与交构而沮害。故乱生无日矣。呜呼惧哉。

兵聚于京师则边地无兵无守。而农粮又渴矣。自注。不耕作则糓不出。卒遇变而兵聚则粮渴矣。故奸䧺与夷狄。乘此而作乱矣。故唐有禄山与藩镇之乱。五代六朝之间。夷狄纵横矣。

内外俱虗。必生乱阶。兵制其可不谨乎。

井田之制。废久矣。权其宜而善处之。则自有其方矣。虽不能复井之形。行其意则可矣。八家皆有私田。同养公田。彻而什一则赋税均而兵农一矣。此随时之义也。自注。兵农分则兵难充而民困悴也。兵农一则民不扰而兵自充也。

古者有恤民之道。必先四民。鱞寡孤独与夫流离四方者。鱞寡流离。民之穷而无告者也。故先王不忍于此。置恤典以抚养之。又教民以相恤相助。故生理均而无死亡。此非平而一之之道乎。

世远人亡。知此者希。呜呼也已。

禁令篇

编辑

禁令者。禁民为非也。禁之无法。则民必被其害矣。焉有为民上而陷民于恶。从而刑之者乎。刑之不可。况又从而敛其财而私用乎。

禁制之法。自有其要。大司冦统众师。众士分守闾井乡遂之官。闾井乡遂之官。各统闾井之有司者。法制既定。使御使监察之。得其犯罪者则先责司冦。司冦责士。士责闾井之官。闾井之官责闾民之有司者。然则罪者不能幸免。而民不挠矣。

后世不然。乐民之犯罪。故设陷阱而聚敛之。焉有为民上。乐陷其赤子而不恤也。

品节篇

编辑

品节详明则局正而势通。不杂不乱。岂有乖离。

古人设教之法。必有等序节目。譬如干文灿灿。整而不紊。不紊而不离矣。

后世之法。混同而相杂。紊则不辨。摘则不全。不切不详。徒取虗文。以悦于目。反厌古人之正法正言。

厌故踈之。踈故不讲不习。不讲故不明。不习故不熟。未有不讲问不习熟而能通者也。

不通不明。反轻侮之。此之谓不知类也。

得失

编辑

仁义礼智具于心。人皆有心则人各有仁义礼智也。故圣人自明其明德。而民无不明矣。

自诚其德则民无不敬矣。

德教行则民无不悦服矣。诗曰民之秉彜。好是懿德。未有好之而不晓者也。未有好之而不悦者也。未有好之而不从化者也。未有晓而从化而不从令者也。

是故无敌而天下一矣。

君子必以礼乐刑政。教化而诲谕。莫不知其伦常与是非。其不从教者。刑以威之。天下岂不悦服。悦服则沛然。沛然则一矣。未有沛然而一。不见服于残贼与奸䧺也。

彼残贼与奸䧺。得罪于天下。君能一天下子弟之晓道义者。往而征之。彼恶敢不服。故奸䧺革面。残贼伏罪。君子之所为。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故吾甚悦服于孔明之德。而犹有欠于孔明之才识也。

孔明一心奉公。至诚事国。只知有君而不知有身。只知有汉而不知有我。只知有民而不知有己。忠诚贯日。几乎仁复其心德。

正己而后人服。忠信而后人孚。未有不正己不忠信而服于人者也。孔明能尽此道哉。故欠其识也。

一仁一义。时中之道也。惟圣人然后时中。

故宽猛相济。简详俱备。然后能顺理而制礼。顺民而制政。顺时而制义。

彼刑名者。不顺理而制礼。不顺民而制政。不顺时而制义。皆非实軆。其可谓之诚乎。其可谓之仁乎。

不诚不仁。以虗私制礼制政。强以驱民。能济者未之有也。

是之谓欲速。是之谓见小利。其能达而能成大用乎。此所以欠其识也。

教化刑政之道正。然后待时而动。则事可济矣。未有欲速见小利而能成大事者也。

政令未播。教化未施。则人心不明也。未有教不熟识不明而能一于上者也。我以一道一其一而一之则能一矣。未闻有不以一道欲一其一而能一者也。

假使孔明能先自治。而民之生利足守备完教化行而人材众盛。民心和而且知亲上死长之方。天下必敬服而不侮。我何危焉。又能以礼乐而鼓动之。以化成天下。宽裕其量。包含众才。招集劳来。抚绥安定。使来则安乐尊荣。去则从而厚之。天下豪杰。莫不向风而归汉。天下之民。岂不恋慕乎。

然后以义正名于梗化犯分之人。则天下岂不服从。孔明不此之为。乃反用欲速之道。其能济大事乎。此所以欠其识也。

孔明非德不足。才识不足也。非才不足。识不足也。非识不足。习俗之不幸也。

若使孔明生于尧舜三代之上。或游于孔孟之门。粗得闻大道。则伊吕颜曾不难矣。惜乎孔明之不幸也。

孔明心德与资质。足以为天民与大人。孔明所造。犹未免于社稷之臣。非才之不足。习俗世道之故也。

此非孔明之不幸。乃汉之不幸也。非汉之不幸也。乃万物与天地之不幸也。非天地一时之不幸也。万古之不幸也。惜乎有是德有是才。而不能大成也。不能大成也。

圣人之用兵也。救民也。非得已也。非欲我民之独生也。欲敌民之俱生也。故从容待化而不亟正之。欲其民之皆得其生也。

故君子贵恒久而不贵骤也。

以是心待敌国。则岂有不服而化。

爱民不诚则民不归心。刑政差失则民必不服。民不爱戴而服。则教化威令不行矣。

故君子不以得失利害为心。而以得民得豪杰为心。不以胜负为心。而以不杀不见侮为心。

故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战而胜。彼既畏威而怀德。则民皆得全而天下归矣。诚仁之道大矣。

假使蜀威德并著。有泰山不动之势。然后教化而成就之。

礼以节中。乐以鼓舞。则化速于置邮而传命。风行于草上。

天下皆知爱慕尊敬。无不信服。必效慕而争趋教矣。

教化成则自能明是非尊大义。

彼终不化则移书魏之群臣。晓以仁义道德之本具于心。不可不尊天命。亦不可妄行人欲而害天理。责大义使其归正于天子曰吾欲出师。以讨天下之不享。而恐天之赤子之肝脑涂地。不忍也。

则彼虽奸以多智之人。承东汉之馀风。好名之心。充塞乎中。且知人心之犹有不去汉者。必勉强曰我行伊尹周公之事。摄之而已。非欲篡夺也。不敢遽篡汉帝。不敢动干戈。数数遗书。劝勉开喩。晓以轻重大义。则此事传播于天下。彼天下之人。以秉彝本有之常性。又被声教之浃洽者。闻此则岂不讲磨而深思。快悟大义。既悟大义则心必不服彼而从化矣。

从化则一矣。既一则莫不向慕而愿戴。必有徯我后之心矣。民心既归。豪杰岂不感悟而来归乎。

彼之假借欺诈之迹已败露。而人心奋怒。必争向于蜀矣。彼荀彧荀攸之徒。亦多感悟于中。操知群心已离。事无可奈何。而见我包容好生之心。广开迁善之门。则彼必畏威怀德。有悟于中。知其得罪于天人。后必有子孙之殃。又知夫其臣之效尤。常怀危惧。生不安而死见骂。则天理利害。交集于中。彼亦人哉。亦有天性。彼亦才人。亦有智量。则岂不动其中哉。然则必革面而从化矣。设令操终不悟。欲效我仁义礼乐教化之道。彼多欲而又无学问之功。则欲效而反拙。处事颠倒。反害其私智。彼乌肯为哉。彼之能悟。欲心去而气质变化。智明而心正。岂不知道之可好恶之可恶。又岂不知己不正而人不从。则无所益而反有害也。其心必曰富贵为己也。锦绣文章。不过为便身。食前方丈。不过为适口。便嬖使令。不过为代劳。声音彩色。不过为悦耳目。车马宫室。不过为容身而代步。山林川泽。不过为畅怀。驰骋畋猎。不过为适意。位高于人。不过为軆贵。贪权乐势。不过为威人。然则我行过滥之事而僭窃大位。则与山贼之称王何异。儿童之嬉戯何异。与子朝陈恒三桓何异。与桀纣秦皇盗跖之辈何异。生无益于身与事而得罪于天地矣。生不安心而危莫危焉。死必见骂而殃于子孙矣。吾岂若行周公之道。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血食千秋。令名无穷而庆及于子孙也哉。必有改过而迁善。不复为恶。岂有反乱不从化之心乎。

彼终顽愚。终不悔悟。则吾以教诲众多之贤才。率教悔知方之民。顺天下之心。正名分而讨罪。彼乌敢当哉。

不敢当则畏威而悔心生。且知我有好生包容之量。而又虑子孙之无罪而受戮。则必归命焉。以三苗崇侯之事见之则可见矣。呜呼。盛德之效。大矣哉。

孔明不知行仁义与礼乐。而欲行申商富国强兵之术。庶几礼乐䂓模。虽大于申商。不顺天理。有愧于圣人也。

礼乐之感人。犹阳春之于物也。人岂不乐趋。因其乐而讽咏鼓动。则涵泳熏陶。日迁善而不自知。礼乐之用。盛矣哉。

申商知虗文之非也。欲为事实者也。假立其纪律。强一其众心。

不顺理而行。岂实軆也。

不实不仁。岂有实效也。无实而行诈力。岂能长远。

申商只是富国强兵之术。依仿礼乐。强立纪律。不顺民心而专行己私。欲速不达。岂能远大。

申商不知教养。富国非养民也。强兵非救民也。教法非教道义也。故士无格致诚正之道。民无亲上死长之义。则嗜利无厌。愚顽勇悍。国势少弛。民无所统。则视君如雠。祸无日矣。

驱贪利强狠好胜之民。绝生道而使之叛。则易于犯上而乐趋于利。使将相宁有种之言。一发于陈胜之口。则天下靡然从之。可不惧哉。

自私自利之害。一至于此哉。

管仲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祸归于人而利归于己。阳尊天王而实为私计。豪杰不服。天下不归。乌能长久。

内实主富国强兵之道。而外借仁义救民正名之声。虽诈欺愚民。岂能愚豪杰。故天下不心服而不统一矣。虽有富国强兵之利。实无教养之实。民无亲上死长之义。士无仁义经纶之学。则人才不盛。任使不足。旷官废职。害及于民。民不蒙实惠。内无诚忠。全效诈伪。无意报上。弥缝羁縻。虽有一时之小利。岂能长远。

兵家诡诈不仁。杀人而利己。杀人而利己。人岂不雠。群下效而尤之。篡逆无日。而子孙受殃矣。虽有目前之虚利。实为万古之罪人。与其禽兽而徼幸于目前之利。岂若得天心而享长久哉。三桓操懿此其类也。后之奸䧺。宜鉴此辙。

孔明术数

编辑

孔明崇术数。为后世妖诞者口实。惜哉。

术数害治害教。君子不为。

天地篇

编辑

天地一軆。阴阳一軆。相错故无间。相恋故无悖。无间无悖故一体。

若夫阴自阴阳自阳。不相连则非一軆矣。

无间而浑然。无悖而灿然。敦化故浑然。川流故灿然。

相恋则节。节者成也。不相恋则战。战则搏。搏战者克害也。

成者生意也。克害者杀气也。

保合大和。阴阳合德。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㐫。故曰广大配天地。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故温而厉。威而不猛。故舜之命契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合德之义。大矣哉。

合德则中。不合德则偏。

一阴一阳。故一仁一义。一文一武。一宽一猛。一张一弛。

故一静一动。一语一默。一养一省。该軆用而妙动静。学问诚敬之道至矣。

以此修己。以此治人。本末备矣。

立者篇

编辑

立者。敬立礼定。有依据而无挠夺也。不惑。事理明白。无所疑惑。知天命。与天默契。

自反者。反求于身心。验其虗实。修身者。收敛身心。去欲去惰。志气清明。言动习熟。

鸢飞戾天。会有通也。造端乎夫妇。立本而一贯也。

四灵毕至。和气之感也。不覆巢不杀胎。畋猎有节。数罟不入污池。和气之实也。

四灵至则恶兽感矣。

畋猎有节。驱之有法。慎其威令。顺其常性。开其生路。则禽兽亦畏威知德。知所避而不妄动也。

天地交泰。和气流行。斧斤以时入山林。则草木蕃矣。

禽兽盛草木蕃。则用不穷而老可养矣。

天地变化。万物生成。人得天地之气而有形焉。涵天地之气。呼吸天地之气。飮啖地之物。动静坐卧于其中。德莫大焉。

万物亦涵此气之中。无不相通。灿然之中。亦可见浑然而无间矣。

故言语交际之间。神气相通而德相孚矣。不言而知。不疾而速。感应之妙也。

心与性合则心和矣。心统情顺则情和矣。心正而軆顺则軆和矣。声色言动。莫不中礼则气和矣。

我仁则物顺于我而相和矣。故万物亦自相顺而相和矣。

万物皆本于天地。故稍有灵气。皆知尊天地与神明。故能通神明之心。而或有酬应报本之事。此与天地父子而一气故也。此感应之所由然也。

仁则一軆。诚则孚。此感应之本也。

故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

巡狩述职之意

编辑

述职者。下见上也。巡狩者。上见下也。下见上。如子之朝于父也。上见下。如父之临于子也。父子相见。亲亲之道也。后世之君。不以股肱视臣。而以奴隶视之。欲望其亲附。其可得乎。

天子之临于方岳也。诸侯之臣民。得以接见天子之面目。是以情意相孚。皆知其天子之为大君也。故天下皆亲尊而知其统矣。

巡狩者。非徒亲其下而已。将以考绩而施教也。审田野则知其君之政赋也。采其诗则知其国之风俗也。朝多幸位则知其国之无道也。车服僭用则知其君之悖妄也。

天子以四者考绩而黜陟。与天下公之。非私也。天下何敢不悦服。

天下亲爱而悦服。则四海盘错而为一軆矣。其间设有奸䧺猾贼。欲逆命而梗化不敢。不敢者何也。以其未及返国而赏罚已行矣。虽欲遂志。不可得也。

畏威怀德。何敢方命。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然后道行矣。道之行。在于得人。天工人其代之。民命臣其济之。臣其可不择乎。

择而不任则去。贤其可不任乎。不任贤则民散而国危。贤其可不重乎。

无私欲然后能任贤。任贤则众材尽而百职举。民安而国可治矣。

辅导之道。在于得贤师。听过之道。在于得谏臣。辅导而不从。德不进矣。谏诤而不听。过不去矣。德不进而过不去则不可以参天地济生灵矣。不能济生灵则君德亏而得罪于天矣。

民之疾苦。不可不咨访。咨访之道。在于谨择使臣。不择使臣则智不足以烛理。仁不足以无私。忠不足以奉上。诚不足以軆下。

咨访之道。非徒谨使臣而已。亦在于柔远人。远人悦服则天下之物情可得。朝廷之德教可宣矣。物情得则民瘼祛矣。德教宣则风俗正矣。物情明而风俗正则天下平矣。

送往而迎来。嘉善而矜不能。则远人亲附矣。

柔远人之道。在于仁厚而含弘。诚实而恳恻。恭顺而谦让。如此则远人爱服。远人爱服则德教宣于远近。而四夷莫不来王矣。

感应

编辑

天地之道。感应而已。

感以仁义则天地位矣。感以私欲则阴阳乖矣。故曰感应之道。在于盛德。德盛则天地尚感。况于人乎。远者尚感。况于迩乎。

昔者文王之宣教于西岐也。虞芮之君。感德而礼让。则汝旁之国。先率其教而天下化矣。文王非有意于天下。天下自归矣。

是故君子养以生之。教以明之。礼乐以鼓动之。而天下自化矣。

后世之人。不知秉彝之本同。事物之有则。故不贵礼乐。而专以刑名术数钳制之。欲驱天下而归于己。得乎。若但驱策然后天下治。则圣人之道。其将非耶。

孔明

编辑

孔明出处。仿佛伊吕。后世无闻焉。然外貌威仪而已。其中则未必然也。孔明慕管乐而犹不忘申商。以枉尺直寻为无伤。以权谋术数为无害。故办事于无据之际。有若后世之英豪者所为。虽有一时之利害。非是光明正大。忘利害而济天下。继往开来。启太平于无穷也。

此尧舜孔孟之道。非孔明之所可及也。孔明非姿禀不美。习熟之故也。

孔明行事。庶几礼乐间。有合于王道者。此天姿之近道。非深得乎性命之学也。

大学曰呜呼前王不忘。前王不忘。则泽流无穷也。如此然后方可谓之止于至善。如此然后方可谓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往圣开来学。启太平于无穷也。伊吕尚不能。况望于孔明乎。孔明之心事。犹未及于此。况望于管晏乎。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管乐。曾谓孔明反自比之乎。申商虐民之学也。曾谓孔明反劝之于其君乎。其质如此之至美。其学如此之固陋。宜乎其不能除奸䧺兴汉室而大服天下也。

孔明出处。仿佛伊吕。然外貌而已。其实事则未必也。何谓外貌而已。其进退之际。仪貌类乎伊吕。其出而行道也。或未免为苟且计较之心。非圣人仁义礼乐大公至正。有益于当世而无弊于无穷者也。故曰实事则未必也。

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孟子曰枉尺而直寻。未有能直人者。以此观之。孔明之学。可知矣。

孔明初年。虽专出于霸道。观其末年所造。一心奉公。全忘其私。其言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其天姿与心德之过人处也。人或曰孔明才有馀而德不足。吾以为德有馀而才与学不足也。何谓德有馀。至诚忠公。几乎圣人也。何谓才学不足。进退出处无阶。其学慕管乐而用申商。此其学之不明也。若使孔明得师而学则亚圣可期矣。不幸而不得贤师。其才又不足于不待文王而兴者也。此孔明之所以不得为全德也。惜乎汉天下之不幸。惜乎万古之不幸。

孔明初未免管乐。而终未忘申商。其事业不过为霸者而已。惜乎孔明之不幸也。天下之不幸也。

功罪

编辑

汉功之首。罪之魁也。何谓功之首。除秦之残。救生灵于涂炭。忠厚为尚。垂治法于后人。是功之首也。外主三代而内主老氏。䌤缝苟安。开权谋私智者之䂓例。故英䧺祖述。不知有圣人大公至正万世太平之道也。其道简易循便。便于形气而不甚得罪于圣人。便莫便焉。且有名焉。此所以为有才志小者之借口也。此所以为利己贪功者之欛柄也。

故豪杰沮志。不复向道。风俗颓靡。不复振作。故使后世之君王。终不得闻大道。生灵之不幸也。万古之不幸也。惜乎使圣道行于汉。汉不止为汉而已。不然使汉之贤主。皆生于周。接续文武成康之道。则周之历年。不至于周而已。阳道不常旺。造化无全功。惜乎天地之不幸也。

康节曰五伯。功之首。罪之魁。汉其五伯之类乎。

又曰桓文外借文武礼乐之道。不主异端。汉外未全文武之道。内专主老佛。反有不及于桓文也。

晋内主清虗。外主浮文。依㨾老佛之外貌。天地之道。至此而空亡矣。

唐政事则有之。实德不足。文华太胜。淫风大振。终至于君弱臣强。内弱外强。治不及于汉。德不及于宋。

宋有德之国。主皆昏弱。虽有贤者。不能用之。所以终不复三代之治。非徒不及三代。又不及于汉。

明洁则洁矣。刻而无识。任其私智。凌蔑前贤。创立无前之䂓。尽灭三代之法。惜乎。

上古之道。初变于汉。再变于唐。至于明而几尽矣。自此以后。其能复振乎。呜呼。

天地之道。一空于秦。至晋而尽空矣。

秦恶而空。晋无主而空矣。

上古礼乐之道。一空于秦。至汉而不振。至唐又颓。至明而几乎尽矣。

察影

编辑

表正则影端。善观者。先观其影。

故察宫中之影于民间。察民之影于宫中。察朝廷之影于四方。察列国之影于国中。察方伯之影于列国。察列国之影于方伯之都。

察此国之影于彼国。察彼国之影于此国。察此邑之影于彼邑。察彼邑之影于此邑。

大軆既得然后。察于处事。察于行实。察于言动。察于识见。然后察其意之所由。审察其志之所安。参之以眸子。则物莫能逃矣。然我无察之之实。则不能也。故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

易曰观我生。又曰观其生。君子于持心行身之道。可不谨乎。

观之之法。先观其所主。馀可参伍。

后世之人。欲察其是非。而多信妇人与细人。妇人与细人。其果皆信实乎。

察天地消长之影于人事。察人事灾祥祸福之影于天地鬼神。察寤之影于寐。察夜气之影于朝昼所为。

察气质之影于神态与气像。察动之影于静。察静之影于动。察内之影于外。察外之影于内。

制其外。所以养其内也。养其本。所以达其流也。是故君子贵存中而养其本也。

圣狂

编辑

圣人至诚。故天下归仁。狂人至悖。故天下归恶。

圣人至爱人。故人乐归之。狂人至不仁。故人皆叛之。

圣人至信。故天下依附而倚任之。狂人至不信。故天下怨侮而离叛之。

圣人非有意于得人。天下自归也。

大人天民社稷臣

编辑

大人者。以天地之无穷为心者也。天民者。以天地之一世为心者也。社稷臣者。以一国之利害为心者也。尧舜文王周公孔子之谓大人。汤武伊吕之谓天民。武侯郭汾阳之谓社稷臣。

社稷臣而又能公平广大。谓之天民。天民而尽善尽美之谓大人。

善信而有才智之谓社稷臣。大而化之之谓天民。圣而不可知之谓大人。

汤武尽心而有未尽于道也。尧舜文王周公孔子尽心而尽道也。此所谓尽善尽美也。

社稷臣任一国之存亡也。天民任一世之利病也。大人调万古之元气也。

汤武行有馀而智有所未尽。孟子智有馀而习有所未尽也。

孟子大人之智。天民之行。

孔子辙环天下。不忍忘天地之憔悴也。不忍忘赤子之涂炭也。夫子以天地为心。故不能忘赤子。

夫子以天地为心。故忘其身而视四海如己子。不忍坐视其死也。虽知其不能救。至诚之心。犹望其生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其此之谓欤。

是故君子不忍为己。追逐名利而废学。负天地而忘赤子也。

尽心尽道

编辑

天下之所同者理也。天下之所异者。气质与习也。

以所同尽于己。谓之尽心尽道也。以所同待人者。尽心之推也。以所同责人者。尽道之推也。以所同待人。而责之以所当责者。以人治人而不求备也。

待之同而责不备者。尽心而尽道者也。

以己之所愿。推于人者。尽心也。以责人之心责己者。尽道也。

尽道尽心也。尽心而不尽道者。非尽心也。

尽心尽道也。尽道而不尽心者。非尽道也。

待之以己而待之以所当待。责之以己而责之以所可责者。尽恕也。

忠者检身若不及。尽心也。自治也。恕者责人不求备。尽仁也。济众也。

检身若不及者。忠而尽其道也。责人不求备者。恕而得其宜也。

尽其心者。莫良乎敬。敬者一本也。尽其恕者。莫良乎义。义者万殊也。

义然后礼生。礼者齐差等而一群类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差等。故有士农工商之别。学序庠塾之序。公侯伯子男之等。方伯连帅之统。

齐差等一群类之道。莫重于三重。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此一统之道也。

私意起而礼乐废。礼乐废而分数乱。分数乱而仪章乱。仪章乱而上下乱。上下乱而僭妄作。此春秋所以作也。

三考黜陟之道废而百僚僭妄。巡狩述职之道废而诸侯僭悖。

黜陟私而纪纲坏。封建废而统緖乱。朝觐废而上下离。

不尊天道而祀典不敬。天人离而天地否矣。天地否而灾祥作矣。

礼乐坏而刑政乱。阴阳乖而生成乱。

刑政乱而民无所措手足。生成乱而民不能遂其生。

中庸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知其本而尊天道者。为能崇礼乐而致位育。礼乐之道大矣。

惟重人道而无私欲者。为能崇礼乐。

惟孝于天者。为能崇礼乐。孝于天故不敢有私欲。不敢有私欲。故无私欲。

孝于父母者。为能推孝于天。

孝于天则能尽孝于父母。未有不孝于天而尽孝于父母者也。

孝莫大于一视。一视者无我也。

一故有轻重。知轻重知一也。

其惟至诚乎。真知实軆而渊渊浩浩者。其唯至诚乎。

杨氏为我。不知一者也。墨氏兼爱。亦不知一者也。子莫执中。折两子而强衷者也。然则三子之学。虽有不同焉者。要其归则皆虗而私也。

老氏似杨氏。佛氏先杨氏而后墨氏。转入于怪妄而颠错者也。

老氏无祸福之说。故惟高明者或流入矣。佛氏以祸福诳人。故无贤愚而皆靡然矣。

智者之害。莫甚于老氏。贤者之害。莫甚于佛氏。距老与佛。可以入道矣。

管氏多私欲而利害者也。利害故能借仁与义。借仁与义。人恶知其非仁也。非仁非诚也。非诚伪也。伪人岂能实悦。人不实悦。岂能久服。故才死而反。立国其不固矣夫。

申商氏多私欲而又昧于利害者也。礼乐天理而秉彝也。舍礼乐而钳人。其能久乎。

申商知众人之杂乱无统。欲以刑名之道制之。夺民之愿而归己。专以刑法一之。不仁不公而不恕。民其可悦服乎。刻之以律。民其可堪乎。不爱不堪。民其尊之乎。不爱不堪不尊。祸其已乎。

申商不顺民心而为刑政。不循天理而作礼乐。得罪于天人。其可久乎。

噫斗筲之人。何足筭也。斗筲之人。何足筭也。

墨氏巢许好名而无用者也。管氏借名为政而乱其实者也。乱王政者莫如管商。乱其实者莫如巢许。乱仁者莫如墨氏。乱义者莫如杨氏。乱智者莫如老氏。乱道者莫如佛氏。晋室清谈。内多欲而外巢许者也。管氏内多欲而外文武者也。自宋以下。非佛老则管商。非管商则晋室。佛老之害。甚于诸子。佛之害甚于老氏。今佛害流而为巫觋之幻妄。乱愚民甚矣。害王政酷矣。

今之学者。非管氏则申商。非申商则晋室。今之学者。多是管氏申商。

老氏崇智数而舍礼义。非仁非义。恶能治天下。

老氏之道。只是乱世兵家之深妙者也。张良其老氏之高弟乎。

巢许氏学老氏而不智者也。不智不实。何所用乎。

申商之学。皆出于老氏。然多欲而刻害。烦碎而躁急。亦失虗无因应之旨。是失其全軆而得其富国强兵功利之一端而已。然则申商老学之轻浅而狭小者也。

申商之出于老。如是之明白。彼崇老者。恶而讳之。遁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