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括地志辑校
全书始 卷一 下一卷▶

雍州 编辑

万年县 编辑

南陵故县在雍州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史记·外戚世家》“葬南陵”张守节《正义》引。

霸陵,汉文帝陵,在雍州万年县东二十里。霸陵,故芷阳也。《汉晋春秋》云:湣帝建兴三年,秦人發霸、杜二陵,珠玉彩帛以千万计。帝问索琳曰:“汉陵中物,何乃多耶。”对曰:“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客,一充山陵。武帝享年既久,比崩後,茂陵不復容物,赤眉贼不能减半,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也。”史记·孝文本纪》“霸陵山川因其故”日本《[[史记会注考證]]》补《正义》引。

霸陵即霸上,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宗正刘礼军霸上”《正义》引。

杜陵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汉杜陵县,宣帝陵邑也,北去宣帝陵五里。《庙记》云故杜伯国也。史记·高祖本纪》“从杜南入蚀中”,《正义》引。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史记·夏本纪》“终南敦物“《正义》引。又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二终南,卷三南山引作“终南山,一名南山”。

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史记·魏世家》“武王伐纣而高封於毕”《正义》引。

周文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史记·周本纪》“西伯崩“《正义》引。

周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史记·周本纪》“武王有瘳後而崩”《正义》引。

秦故胡亥陵在雍州万年县南三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葬宜春”《正义》引。

秦宜春宫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三十里。宜春苑在宫之东,杜之南,《始皇本纪》云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还过宜春宫”《正义》引,又宋王应辚《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一》引。

浐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也,在雍州万年县。史记·封禅书》长水《正义》引。

长安门故亭在雍州万年县东北苑中,後馆陶公主长门园,武帝长门宫,皆以此立名。史记·封禅书》“文帝出长门”《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五·汉文帝纪》“又於长门道北立五帝坛”元胡三省注引作“长门亭在雍州万年县东北苑中”。

轵故亭在雍州万年县东北十六里苑中。史记·苏秦列传》“夫秦下轨道”《正义》引。又《史记·高祖本纪》“降轵道旁”《正义》引、《通鑑·卷九·汉高祖纪》“降轵道旁注”注引“轵故亭”作“轵道”。

汉霸昌厩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三十八里。史记·梁孝王世家》“还至霸昌”《正义》引,《通鑑·卷十五·汉景帝纪》“还至霸昌即”注引。

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三里。史记·周本纪》“而作豐邑”《正义》引。

长安县 编辑

长安故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三里。汉之旧都,本秦离宫。长安,故咸阳也。宋王应麟《〈通鑑〉地理通释·卷四·汉都》引。按三十里,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得见於离宫”《正义》及《元和郡县志》卷一“京兆府长安县”修改作“十三里”。

按史传所载长安之名旧矣。又卢绾封之初,项羽未灭,盖长安得名,非始於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祖入关,乃取长安以名县也。司马迁云:“长安,故咸阳县。”據当时之名,因终说其事,非封卢绾之日改咸阳为长安矣。又按《[[史记]]》,赵亦有长安君,未详赵取嘉名,将更有长安地名也。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按今县界兼有周镐京及杜伯国之地。镐京在今县治西北十八里镐池是,杜伯国在今县治东南九里下杜故城是。《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周武王宫即镐京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今澧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酆二十五里镐池,即其故都也。《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周引。

下杜故城在雍州长安县东南九里,古杜伯国。史记·秦本纪》“初县杜”《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十四·汉昭帝纪》“率常在下杜”注引。

下杜故城,盖宣王杀杜伯以後,子孙微弱,附於秦,及春秋後武公灭之为县。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下杜城。《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豐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澧谷。史记·封禅书》“长水澧涝”《正义》引。

豐水北经灵臺西,文王引水为辟雍灵沼,今悉无復处所,惟灵臺孤立。按今灵臺高二丈,周回二十步。《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又《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按“豐水北经”以下十六字,據《水经》渭水《注》增。

滈水源出雍州长安县西北滈池。郦元《注水经》云:“滈水承滈池,北流入渭。”今按滈池水流入永通渠,盖郦元误矣。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吾遗滈池君”《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三镐京引无“今按滈池水”以下十五字。

《注水经》云:镐水西迳磁石门注於渭。今按镐池水又北流入永通渠,不至磁石门、亦不復入渭矣。今《图经》滈水在县西四十里,其水自鄂县界入本县界十里入清渠。《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按“《注水经》云”以下十四字據《水经》渭水《注》增。

豐、镐二水皆巳堰入昆明池,无復流派。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

昆明池在雍州长安县西十八里。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

豐水渠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漆渠,胡亥築阿房宫开此渠,而运南山之漆。《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引,又同卷一条引作“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

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帝纪》“先作前殿阿房”注引。

《三秦记》云:“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今按山首在长安城中,自汉築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堙平,其餘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按“《三秦记》”以下十九字录《长安志》文。

彪池,今按其池周十五步。”《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虎圈,今在长安城中西遍也。史记·孝武本纪》“唐中数十里虎圈”《正义》引。

未央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里长安故城中,近西南隅。《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又《通鑑·卷十一·汉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注引无“近西南隅”四字。

汉明堂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七里长安故城南门外也。《关中记》云:“明堂在长安城南门外,杜门之西。”《长安志》卷五《宫室》三引。

汉圆丘在长安治内四里居德坊东南隅。《长安志》卷五《宫室》三引。

汉长乐古在长安县北故城中。《通典》卷一百七十三《州郡》三引魏土泰《坤元录》,又《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宫》引《坤元录》。

寿宫、北宫,皆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中。《[[汉书]]》云:“武帝置寿宫以处神君”。史记·孝武本纪》“又置寿宫北宫”《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十·汉武帝纪》“置酒寿宫”注引。按“十三”误倒为“三十”,據《元和郡县志》改。據《汉书·郊祀志》补“置”字。

北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三里,与桂宫相近,在长安故城中。史记·外戚世家》“唯独置孝惠皇后居北宫”《正义》引。

蒲萄宫,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北自。《长安志》卷四《宫室·二》引。

钩弋宫在长安故城中,门名尧母门。史记·外戚世家》“钩弋夫人”《正义》引。按據《元和郡县志》卷一补“故”字。

建章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作建章宫”《正义》引,又《滑稽列传》“建章宫後阁重栎中有物出焉”《正义》,又《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宫室·二》引,又《通鑑·卷二十一》“於是作建章宫”一注引。按《滑稽列传》、《正义》作“西北”,餘均脱“北”字。

神明臺在长安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汉建章宫有神明臺。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按“中”字衍,據《元和郡县志》删。

渐臺在长安故城中。《关中记》云:“未央宫西有苍池,池中有渐臺,王莽死於此臺。”史记·佞幸列传》觉而之渐臺”《正义》引。

既去就车而之渐臺,虽未央、建章復道相属,但汉兵既迫,不应驾车腧城,此即非建章渐臺明矣。然则未央、建章似各有渐臺,非一所也。《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

柏梁臺在雍州长安故城中。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

昆明观在雍州长安县西二十里。《黄图》上林苑有昆明观。玉海/卷一百六十六·宫室·观》引。

《三秦记》云:“禦粟苑出粟,十五枚一升,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臣泰按:其粟味甘而小,不如《三秦记》所说。含消梨,人间往往有之,其大不至五升,亦不出此川矣。《长安志》卷五《宫室》三引。按《三秦记》以下三十六字,录《长安志》文。

牛首池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三十八里。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磁石门一名却胡臺。《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

潏水又名石壁谷水,又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长安城。《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汉太上皇庙在雍州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中,酒池之北,高帝庙北。高帝庙亦在故城中也。史记·高祖本纪》“至太上皇庙”,《正义》引,又《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又《通鑑·卷十五·汉景帝纪》;“太上皇庙埂垣”注引。

高庙在长安县西北十三里渭南长安故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益广多宗庙”《正义》引。

汉书》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盖以子、午为阴、阳之王气也。《风土记》云:“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从杜陵直抵终南。”《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汉奉明县地,今县治北八里奉明故县是。《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杜祠,雍州长安县西南二十五里。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正义》引。

三原县 编辑

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年中於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年中改为雲阳县。史记·秦本纪》“舆晋战於石门”《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秦献公败三晋之师於石门注引。按《通鑑》注引作“三十二里”,与《元和郡县志》及《长安志》合,今改。

雍州三原县有汤陵。史记·秦本纪》“遣兵伐荡社”《正义》引。

醴泉县 编辑

谷口故城在雍州醴泉县东北四十里,汉谷口县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以备车四十乘反谷口”《正义》引,又《通鑑·卷十四·汉文帝纪》“反谷口”注引。

《郊祀志》公孙卿言黄帝得仙寒门,寒门者,谷口也。按九叟山东中山西谓之谷口,即古寒门也,在雍州醴泉县东北四十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北有甘泉谷口”《正义》引。按《正义》引脱“东山”二字,據《太平寰宇记》雍州醴泉县引《水经注》“九峻山东中山西谓之谷口”,《元和郡县志》卷一醴泉县“汉谷口县在九叟山东仲山西”增。

富平县 编辑

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史记·夏本纪》“荆岐已旅“《正义》引。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

汉高祖於栎阳置万年县,《十三州地理志》云: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史记·夏本纪》“漆沮既从”《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自土漆沮”引无《十三州地理志》以下二十二字。

雲阳县 编辑

雲阳,雍州县。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里。史记·匈奴列传》“自九原至雲阳”《正义》引。按據元和郡县志京兆府雲阳县补“西”字。

雲阳故城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死雲阳”《正义》引。按據《史记·封禅书》《正义》补“北”字。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岭,在雍州雲阳县西北九十里。《关中记》云:“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年代久远,无復甘泉之名,失其实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北有甘泉谷口”《正义》引。

汉雲阳宫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臺,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还也。史记·孝武本纪》“始郊见泰一雲阳”《正义》引,又《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玉海》引有“西”字。

雲阳宫,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秦皇帝以来祭天圜丘处。《[[史记]]》匈奴列传》“候骑至甘泉”《正义》引,又《史记·外戚世家》“夫人死雲阳宫”《正义》引作“雲阳宫,秦之甘泉宫,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

通天臺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一里。史记·封禅书》“乃作通天茎臺”《正义》引。按據《史记·孝武本纪》、《正义》引补“二”字。

中山一名仲山,在雍州雲阳县西十五里。史记河渠书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正义》引。

雲阳陵,汉钩弋夫人陵也,在雍州雲阳县西北五十八里。孝武帝钩弋赵婕妤,昭帝之母,齐人,姓赵。少好清静,六年卧病,右手卷,饮食少。望气者云 “东方有贵人”,推而得之。召见,姿色甚佳。武帝持其手伸之,得玉钩。後生昭帝。武帝末年杀夫人,殡之,而尸香一日。沼帝更葬之,棺但存丝履也。《宫记》云“武帝思之,为起通灵臺於甘泉,常有一青鸟集臺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史记·外戚世家》“使者夜持棺往葬之《正义》引。

径路神祠,在雍州雲阳县西北九十里甘泉山下。本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後徙休屠右地。史记·匈奴列传》“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正义》引。

廷寿馆在雍州雲阳县西北八十一里,通天臺西八十步。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宫室·宫》引。按艺文类聚引《[[史记]]》作“延寿馆”,《汉武故事》及《三辅黄图》同。此舆《汉书·郊祀志》均衍“益寿”二字。

咸阳县 编辑

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里,今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秦孝公以下並都此城。始皇铸金人十二於咸阳,即此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發卒攻毒战咸阳”《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作为成阳”《正义》引作“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即秦孝公徙都之者。”《〈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同,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築冀阙宫庭於成阳”注引无“即秦孝公徙都之者”句。

今咸阳县,古之杜邮,白起死处。史记·秦本纪》“作为咸阳”《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县东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程伯休甫其後也”《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鲜原引。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雍州成阳县界。《三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築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长二百丈。”史记·秦始皇本纪》“逢盗兰池《正义》引。

棘门在渭北十餘里,秦王门名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棘门”《正义》引。

渭桥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在雍州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史记·外戚世家》“出横城门《正义》引。

细柳仓在雍州咸阳县西南二十里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细柳《正义》引。

秦惠文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一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葬公陵”《正义》引。

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史记·秦本纪》“八月武王死”《正义》引,又《秦始皇本纪》“葬永陵”《正义》引。

长陵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史记·高祖本纪》“葬长陵”《正义》引。又《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益广多宗庙”《正义》引和《通鑑·卷十二》“葬高帝於长陵”注引“雍州”作“渭北”。

阳陵,汉景帝陵也,在雍州咸阳县东四十里。史记·外戚世家》“合葬阳陵”《正义》引,又《孝景本纪》“更以弋阳为阳陵”《正义》引。

渭阳五帝庙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宫殿疏》云:“五帝庙一宇五殿也。”《[[史记]]》封禅书“於是作渭阳五帝庙”《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五·汉文帝纪》於是作渭阳五帝庙”注引无《宫殿疏》云以下十二字。

渭阳五庙在渭城。史记·孝文本纪》“设立渭阳五庙”《正义》引。

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史记]]》鲁周公世家“葬周公於毕《正义》引。

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史记]]》萧相国世家“相国阿卒”《正义》引。

渭南县 编辑

渭南县城,隋炀帝大业九年築。《长安志》卷十七渭南县引。

渭南故城在渭南县东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築。《长安志》卷十七渭南县引。

新豐县 编辑

雍州新豐县,本周时骊戎邑。《左传》云:晋献公伐骊戎,杜注云:“在京兆新豐孙。其後秦灭之以为邑。”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置丽邑”《正义》引。

新豐故城在雍州新豐县西南四里,汉新豐宫也。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鬥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豐,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按前於郦邑築城寺,徒其民实之,未改其名,太上皇崩後改名曰新豐。史记·高祖本纪》 “更命郦邑曰新豐”《正义》引。

骊戎故城在新豐县南十里,殷、周骊戎国城也。史记·周本纪》“骊戎之文马”《正义》引。

骊山在雍州新豐县南十六里。《土地记》云:“骊山即蓝田山”。史记·周本纪》遂杀幽王骊山下”《正义》引。

戏水源出新豐县西南骊山。《水经注》云:“戏水出骊山冯公谷,东北流。”今新豐县东北十一里戏水当官道,即其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蒋西至戏”《正义》引。

新豐县南骊山上犹有露臺之旧址,其虚名露臺乡。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按據《汉书·文帝纪》“帝欲作露臺颜师古注”今新豐县南骊山上犹有露臺乡”,补“乡”字。

秦庄襄王陵在雍州新豐县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谓为子楚陵。始皇陵在北,故俗亦谓为见子陵。史记·秦始皇本纪》“葬芦阳”《正义》引。按“子楚”下脱“陵”字,今增。又《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葬芷阳”《正义》与此引同,有“俗”字,此脱。

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县西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树草木以象山”《正义》引。

蓝田县 编辑

蓝田山,臣泰按《圣贤冢墓记》“骊山之阳多美玉”,今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骊山之阳”或谓此也。《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引。

芷阳在雍州蓝田县西六里。《三秦记》云:“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阪,故芷阳也。”史记·秦本纪》“归葬芷阳”《正义》引。按“鹿原”上脱“白”字,“有”当作“即”、據《水经》渭水《注》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阪,故芷阳也。”增改。

灞水,古滋水也,亦名蓝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在雍州蓝田县。史记·封禅书》霸产《正义》引。皇子陂在雍州蓝田县西。《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引。

蓝田关在雍州蓝田县东南九十里,即秦峣关也。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西攻武开峣关”《正义》引。

始平县 编辑

犬丘故城,一名槐里,亦曰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地理志》云:“扶风槐里县,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子居犬丘”《正义》引,又《史记·外戚世家》“王太后槐里人”《正义》引无《地理志》以下三十字,又《史记·项羽本纪》“都废丘”《正义》引作“犬丘故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卷七·三秦》引作“犬丘故城一名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即周懿王所都,汉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又《通鑑·卷九·汉高祖纪》“都废丘”引作“废丘故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

汤臺在始平县西北八里。史记·秦本纪》“遣兵伐荡社”《正义》引。

高陵县 编辑

高陵故城在雍州高陵县西南一里。史记·孝文本纪》“至高陵休止”《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三·汉高後纪》“至高陵休止”注引。

渭桥本名横桥,架渭水上。《三辅旧事》云:“秦於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桥北垒石水中。旧有忖留神象,此神曾与鲁班语,班令其出,留曰“我貌醜,卿善图物容,不出”。班於是拱手与语,曰出头见我。留乃出首。班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没水。故置其象於水上、唯有腰以上。魏太祖马见而惊,命移下之。”《[[史记]]》、《孝文本纪“昌至渭桥”《正义》引。

栎阳县 编辑

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东北百二十里。汉七年分栎阳城内为万年县。隋文帝开皇三年迁都於龙首川,今京城也,改万年为大兴县,至唐武德元年又改曰万年,置在州东七里。史记·秦本纪》“二年城栎阳”《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无惰文帝以下四十一字,《通鑑·卷九·汉高帝纪》“都栎阳”注引作“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汉七年分栎阳城内为万年县、隋改为大兴县,唐復曰万年。”

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秦献公之城栎阳即此也。史记·项羽本纪》“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九·汉高帝纪》“都栎阳”注引作“秦献公所城栎阳故城,在今雍州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栎阳宫在雍州栎阳县北三十五里,秦献公所造。《三辅黄图》云:“高帝都长安,未有宫室,居栎阳宫也。”史记·高祖本纪》“皆来朝长乐宫”《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汉都》引。

汉太上皇陵在雍州栎阳县北二十五里,《[[汉书]]》云:“高帝十年太上皇崩,葬万年县也。史记·高祖本纪》“楚王梁王皆来送葬”《正义》引。

泾阳县 编辑

焦获亦名瓠口,亦曰瓠中,在雍州泾阳县北十数里,周有焦获也。史记·匈奴列传》“遂取周之焦获《正义》引,又《史记·河渠书》“西邸瓠口为渠”《正义》引作“焦获薮一名瓠口,在泾阳北城外也。”

秦望夷宫在雍州泾阳县东南八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斋於望夷宫”《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乃斋於望夷宫”注引。按“咸”当作“泾”,據《三辅黄图》卷一秦宫在“望夷宫在泾阳县界长平观道东”及《元和郡县志》卷二京兆府泾阳县“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改。

鄠县 编辑

雍州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戸亭。”《训纂》云:“戸、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正义》引。按“南”字衍,秦汉鄠县与唐鄠县均在唐雍州西南。

周豐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鄂县东三十五里。史记·周本纪》而作豐宫《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豐引。

龙臺一名龙臺观,在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又一百六十六《宫室·臺》引。

雍州鄠县终南山,澧水出焉,北入渭。史记·夏本纪》“澧水所同”《正义》引。

盩厔县 编辑

长杨宫在雍州盩厔县东南三十三一里,宫内有长杨树,以为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上至长杨猎”《正义》引。按《三辅黄图》卷一秦宫云:“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元和郡县志》卷二京兆府盩厔县东南三十三里”、此引脱,今依《元和志》补“十三”二字。“上起宫”三字衍,據《黄图》、《元和志》删。

骆谷关在雍州盩厔县西南二十里。开骆谷道以通梁州也。史记·田叔列传》“谷口划道近山”《正义》引。

武功县 编辑

汉武功县在渭水南,今盩厔县西界也。史记·田叔列传》“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正义》引。

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史记]]》、《周本纪“周後稷名弃”正《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引,又《诗地理考》卷一召南引,又《通鑑·卷一·周显王纪周纪》一注引无“即太工城也”句。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後稷所封也,有後稷及薑螈祠。史记·周本纪》“封於邰”《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引。《史记·曹相国世家》“攻下辩道雍蔗”《正义》引作“故荧城一名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盖有脱误。

壤乡,今在雍州武功县东南二十餘里高壤坊是。史记·曹相国世家》“取壤乡”《正义》引。

好畤县 编辑

好畤城在雍州好畤县东南十三里。史记·曹相国世家》“撃章平军於好时南”《正义》引。

梁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史记·周本纪》“逾梁山”《正义》引。

梁山宫俗名望宫山,在雍州好时县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秦始皇纪》“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即此山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纪》“幸梁山宫”注引无“秦始皇起”以下十九字。

华州 编辑

郑县 编辑

郑故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桓公友之邑,秦县之。《诗地理考》卷二郑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十二诸侯》引。

郑,华州郑县也。《毛诗谱》云郑国者,周畿内之地。宣王封其弟於“棫”林之地,是为郑桓公。史记·秦本纪》“十一年初县杜郑”《正义》引。按“咸”字误,当作“棫”,《史记·郑世家》“友初封於郑”《索隐》引《世本》云“桓公居棫林”,棫林即郑,今改。

万里沙在华州郑县东北二十里。史记·河渠书》“天子已用事万里沙”《正义》引。

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华州郑县东北十三里。史记·秦本纪》“秦伐晋取武城”《正义》引,又《魏世家》“秦伐败我武下”《正义》引。

华阴县 编辑

平舒故城在华州华阴县西北六里。《水经注》云:“渭水又东经平舒北,城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昔秦之将亡也,江神送壁於华阴平舒道,即其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夜过华阴平舒道”《正义》引。

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古文以为敦物。《周礼》云豫州镇曰华山。史记·封禅书》“西嶽华山也”《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至於太华”,《正义》引。

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古文以为敦物也。《水经注》云:”华、嶽本一山,当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汤脚蹋,开而为两,今脚亦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今呼为仙掌,河流於二山之间也。《开山图》云巨灵胡者,偏得神仙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也。”史记·封禅书》“曰华山薄山”《正义》引。按“注”字上脱“水经”二字,又脱“曲”字,據《水经》河水《注》补。

镐泉是河眼,亦谓之镐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华州华阴县引。

同州 编辑

冯翊县 编辑

同州本临晋城,一名大荔城,亦曰冯翊城。史记·河渠书》“临晋民穿渠引洛”《正义》引。

雒阴在同州西。史记·魏世家》“築雒阴合阳”《正义》引。

伏龙祠在同州冯翊县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汉时自徴穿渠引洛,得龙骨,其後立祠,因以伏龙为名,今祠颇有灵验也。史记·河渠书》“穿渠得龙骨”《正义》引。

朝邑县 编辑

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国也。郑玄云周同姓之国,在幾内为王卿士者。《左传》云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薑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正义》引。

怀德故城在同州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赐食邑怀德”,《正义》引。

同州冯翊县及朝邑县,本汉临晋县地,古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即大荔王城。史记·匈奴列传》“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帝纪》“大荔乌氏之戎”注引无“古大荔戎国”句,又《史记·秦本纪》“取其王城”《正义》引作“同州东三十步故王城,大荔近王城邑”,盖有脱误。

大河祠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山海经》云冯夷,人面,乘两龙也。《太公金匮》云冯修也。《鱼龙河图》云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河伯,字也。华阴县潼乡堤首人,水死,化为河伯。应劭云夷,冯夷,乃水仙也。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正义》引。

蒲城县 编辑

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史记·河渠书》“民願穿洛以溉重泉”《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城重泉”《正义》引及《通鑑·卷九·汉高帝纪》“重泉人李必骆甲”注引无“在同州西北亦四十里”九字。

澄城县 编辑

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九十里。《左传》云:“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也。”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高阝”《正义》引,又《史记·晋世家》“度河取王官”《正义》引作“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六十里。《左传》文三年秦伐晋取王官,即此”,“六十里”当作“九十里”。

南郊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十七里。又有北郊故城,又有西郊故城。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高阝《正义》引。

韩城县

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十六国春秋》云魏颗梦父结草抗秦将杜回,亦在韩原。史记·秦本纪》“合战韩地”《正义》引,又《[[史记]]》韩世家“其後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正义》引作“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八上脱“十”字。

韩城在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於韩原故城也。史记·韩世家》“其後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正义》引,又《春秋汇纂》卷四引。按“故”字衍,《春秋汇纂》引无“故”字。

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三里少梁故城,古梁国。《都城记》云梁伯国,赢姓之後,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秦攻魏少粱”《正义》引作“少梁城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古少梁国”。按《史记·晋世家》“文公十年晋伐秦,取少梁”,盖春秋梁国,秦得之名少梁,不当称“少梁国”,《太史公自序》“而司马氏入少梁”《正义》云少梁,古梁国”是,今删“少”字。

籍姑故城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史记·秦本纪》“城籍姑”《正义》引。

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李奇云:“禹凿通河水处,广八十步。”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鳃点额龙门下。”史记·夏本纪》“至於龙门西河”《正义》引。

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其山更黄河,夏禹所凿也。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县人也,至“隋”改曰韩城县。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正义》引。按隋开皇於夏阳县置韩城县,见《隋书》、《地理志》及《旧唐书》《地理志》,今據改。

梁山原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其山东“南”临河,东南崩亦存焉。《公羊传》云:“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流。”《[[春秋穀梁传|穀梁传]]》云:“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召伯尊,伯尊用辇者之言曰‘君率群臣哭,斯流矣。’如其言,河乃流也。”史记·晋世家》“十四年梁山崩,补《正义》引。按《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原自山东南出至河”,“西”字误,当作“南”。鲁成公五年即晋景公十四年梁山崩,“王”字当作“公”,據《[[春秋穀梁传|穀梁传]]》改。

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九十里。史记·夏本纪》“治梁及岐”《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梁山引。

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七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史记·太史公自序》“葬於华池”《正义》引。按夏阳故城在唐韩城县南二十里,华池在夏阳西北四里,则当作“十七”裏,此引误倒。

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汉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夏阳故城东南有司马迁冢,在高门原上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皆葬高门”《正义》引。

厦阳故城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里。史记·张仪列传》“更名少梁曰夏阳”《正义》引。

河西县

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里,魏文侯七年攻秦至郑而还築,在郃水之阳也。史记·高祖本纪》“废以为郃阳侯”《正义》引。又《史记·吴王濞列传》“废以为郃阳侯”《正义》及《诗地理考》卷四郃阳引“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孙南三里”十三字。

古㜪国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因姒姓,夏禹之後”,即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献纣者。史记·周本纪》“乃求有莘氏美女”《正义》引。

白水县

彭衙故城在同州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史记·秦本纪》“战於彭衙”《正义》引。

宜州

土门县

频阳故城在宜州土门县南三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下郿频阳”《正义》引。

同官县

频阳故城在宜州同官县界,故频阳县也。史记·秦本纪》“初县频阳”《正义》引。按《旧唐书》、《地理志》说同官属宜州,贞观十七年改属雍州。《括地志》成於贞觐十三年,当称“宜州同官县”,“雍”字是後人改写。宜州废後,土门县亦並入同官,故说“频阳故城在雍州同官县”,可知此条《正义》虽称“《括地志》云”,而非《括地志》原文。

岐州

雍县

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史记·秦本纪》“初居雍城大郑宫”《正义》引,又《玉海》、《〈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蕲年宫在岐州城西故城内。史记·秦本纪》“缪毒将欲攻崭年宫为乱”《正义》引,又《吕不韦列传》“以反蕲年宫”《正义》及《通鑑·卷六·秦始皇纪》“發兵欲攻蕲年宫”注引。

秦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汉武帝郊雍五时,遂通西口回中道,往处回中宫。史记·封禅书》“上郊雍通回中道”补《正义》引。又《匈奴列传》“使奇兵入烧回中宫”《正义》引作“秦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即匈奴所烧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出鸡头山过回中焉”《正义》及《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宫一》、《通鑑·卷七·秦始皇纪》“过回中宫”注引作“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按三字误,依《史记·匈奴列传》及《秦始皇纪》《正义》引改“四”。

汉有五时,在岐州雍县南,则鄜时、吴阳上时、下时、密时、北时。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属地,其口止於鄜衍,作时,郊祭白帝,曰鄜时。秦宣公作密时於渭南,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时,祭黄帝;作下时,祠炎帝。汉高帝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待我而具五”。遂立黑帝,曰北时是也。史记·秦本纪》“四年作密时”《正义》引。

密时、鄜时、吴阳上下时,是言秦用四时祠上帝,青、黄、赤、白最尊也。史记·封禅书》“唯雍四时”《正义》引。按秦四时是密时祀青帝,鄜时祀白帝,上时祀黄帝,下时祀赤帝,此言秦四时无密时,盖传写脱落,今补“密时”二字。

三时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时,襄公作西时,灵公作吴阳上时。史记·秦本纪》“初为鄜时”《正义》引。

野人坞在岐州雍县东北二十里,野人盗马食处,因名也。史记·秦本纪》“缪公亡善马岐下”《正义》引。

秦穆公冢在岐州雍县南二里。史记·秦本纪》“缪公卒葬雍”《正义》引。

三良冢在岐州雍县一里故城内。史记·秦本纪》“奄息仲行缄虎亦在从死之中”《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三良”引。

蹇叔,岐州人也。史记·李斯列传》“迎蹇叔於宋”《正义》引。

公孙支,岐州人,遊晋,後归秦。史记·李斯列传》“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正义》引。

陈仓县

故虢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次西十餘里又有城,亦名号城,《舆地志》云比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史记·秦本纪》“灭小号”《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号文公谏曰”《正义》引作“号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

陈仓山在今岐州陈仓县南。史记·封禅书》“於陈仓北阪城祠之”《正义》引。

《舆地志》云蒯成县故陈仓县之故乡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晋武帝咸寧四年分陈仓立蒯成县,属始平郡也。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蒯成侯緤者”《正义》引。

散关在岐州陈仓县南五十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乃遂去至关”《正义》引。

宝鸡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故陈仓城中。《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猬,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猬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者上陈仓北阪,为石,秦祠之。”《搜神记》云其雄者飞至南阳,其後光武起於南阳,皆如其言也。史记·秦本纪》“十九年得陈宝”《正义》引。

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之东。石鸡在陈仓山上。史记·封禅书》“於陈仓北阪城祠之”《正义》引。

秦寧公墓在岐州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纪》云秦寧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史记·秦本纪》“葬西山”《正义》引。按“秦”字衍,秦陵山名後起,非秦时即有此名。

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陈仓山上。《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其後牛出豐水中,使骑撃之,不胜。有骑堕地復上,發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史记·秦本纪》“伐南山大梓豐大特”《正义》引。按陈仓县因陈仓山而得名,此引脱“陈”字,據《史记·封禅书》“於陈仓北阪城祠之《正义》引《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补。

郿县

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秦纪》云:“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史记·秦本纪》“至汧、渭之会”《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作“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毛苌云郿地名也,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又《史记·封禅书》“秦文公东猎至汧、渭之间”《正义》及《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下郿”《正义》引“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十四字。

岐山县

周公城在岐州岐山县北九里。周之畿内,周公食采之地也。周公、邵公,周室元宰,辅佐文、武、成、康以下,盖嫡子封於燕、鲁,次子食采畿甸,奕葉为卿士,故谓之周公、邵公也。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旦者”补《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一《周南》引作“周公故城在岐山县北九里”。

邵亭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南十里。《诗地理考》卷一《召南》引。

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处。史记·秦本纪》“徙居平阳”《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居平阳”注引。

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九十里。史记·夏本纪》“治梁及岐”《正义》引。

兹泉水原出岐州岐山县西南凡谷。《吕氏春秋》云:“太公钓於兹泉,遇文王。”郦元云:“磻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潭积成渊,即太公钓处,今谓之凡谷。有石壁深高,幽隍邃密,人迹罕及。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水次磐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跪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冷神异,北流十二里注於渭。”《说苑》云“吕望年七十钓於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復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於齐,望知其异。”史记·齐太公世家》“以渔钓奸周西伯《正义》引,又《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钓於渭滨”《正义》引作“兹泉水源出岐州岐山县西南凡谷,北流十二里注於渭。太公钓此,所谓磻溪。按此引郦道元《水经注》舆今本多不同,且有错脱,今據《水经》渭水《注》增删。

普润县

漆水源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史记·夏本纪》“漆沮既从”《正义》引,又《周本纪》“自漆沮度渭取材用”《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自土沮漆”引。

扶风县

棫阳宫在岐州扶风县东北。通鑑·卷十五·汉文帝纪》“上行幸雍棫阳宫”注引。

陇州

济源县

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史记·秦本纪》“襄公二年”《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秦城在陇州东南二十五里。〈通鑑〉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汧山在陇州汧源县西六十里。其山东邻岐岫,西接陇冈,汧水出焉。史记·夏本纪》“汧及岐至於荆山”《正义》引。

水汧出陇州汧源县西南汧山,东入渭。史记·封禅书》“汧洛二渊”《正义》引。

河水又出於阳纡、陵门之山者,穆王之所至。《尔雅》云秦有阳纡,郭璞云在今扶风汧县之西。宋罗泌《路史後纪》卷九《疏仡》纪引。據《尔雅》补“郭璞云”三字。

豳州

新平县

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史记·周本纪》“国於豳”《正义》引,《〈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引,又《诗地理考》卷二豳引无“公刘所邑之地也》句。

三水县

豳州三水县西三十里有幽原,周先公刘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刘为名。史记·周本纪》“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豳引作“豳州三水县西十里有豳原,豳城在原上”。按《元和郡县志》卷三邠州三水县说“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太平寰宇记》同,此引並脱“三”字。《後汉书·郡国志》扶风栒邑刘昭注“又有刘邑”,即此“因公刘为名”之意,此引脱“刘”字,均據补。

泾州

安定县

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後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史记·匈奴列传》“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乌氏朐衍之戎”注引。又《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正义》引作“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四十里”。

鹑觚县

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密国也。杜预云嫱姓国,在安定阴密县也。史记·周本纪》“明年伐须密”《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密引无“杜预云”以下文。《史记·秦本纪》“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正义》引及《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迁之阴密”《正义》引作“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即古密须国”。

临泾县

彭阳故城在泾州临泾县东二十里。史记·匈奴列传》“遂至彭阳”《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五·汉文帝纪》“遂至彭阳”注引“二十里”下有“彭原”二字。

寧州

定安县

寧、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古西戎也。史记·秦本纪》“十一年县义渠”《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王”《正义》引作“寧、庆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按“春秋”“战国”互倒,今依《秦奉纪》“伐义渠”《正义》引移正。

寧州、庆州、原州,古西戎之地。即公刘邑城,周时为义渠戎国,秦为北也郡。史记·匈奴列传》“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秦县义渠”注引作“寧、庆、原三州,秦之北地郡”。按《元和郡县志》卷三寧州云“《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气”《正义》引有脱误,據《通鑑》注及《元和郡县志》补正。

湫谷水源出寧州定县。史记·封禅书》“湫渊祠朝那”《正义》引。按唐安定县为泾州治,定安县为寧州治,《正义》误引为安定县,據《旧唐书地理志》改。寧州定安县即今甘肃寧县,湫谷水是湫渊下流,今名海子河,在寧县西。

罗川县

寧州罗川县庄州东南七十里,汉阳周县。史记·项羽本纪》“竟斩阳周”《正义》引。

黄帝陵在寧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史记·五帝本纪》“葬桥山”《正义》引。

鄜州

洛交县

雕阴县,在鄜州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阴故城是也。史记·魏世家》“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於雕阴”《正义》引。按此引“故”字当衍,盖谓汉上郡雕阴县即唐洛交县雕阴故城,據《元和郡县》誌删。

延州

肤施县

廷州州城即汉高奴县。史记·项羽本纪》“立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正义》引,又《通鑑·卷九·汉高帝纪》“都高奴”注引。

近廷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七国属魏,俊人秦。史记·匈奴列传》“晋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间”《正义》引。又《史记·匈奴列传》“号白赤翟白翟”《正义》引作“延、绥、银三州,白翟地”。

原州

平高县

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史记·封禅书》“湫渊祠朝那”《正义》引。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於广成子,盖在此。史记·五帝本纪》“登鸡头山”《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其後娶空同氏”《正义》引作“原州平高县西百里有崆峒山,即黄帝问广成子道处”。

平凉县

萧关,今陇山开,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朝那县之地在原州平凉县界。史记·孝文本纪》“攻朝那塞”补《正义》引。按《史记·吴王濞列传》“搏胡众人萧关”《正义》云“萧关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盖本《括地志》为说,依例应出今地及裏距,今據增“在原州平凉县界”句。

百泉县

朝那故城在原州百泉县西七十里,汉朝那县也。史记·孝文本纪》“攻朝那塞”补《正义》引。又《匈奴列传》“至朝那肤施”《正义》同。

泾水源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东南流入渭。史记·夏本纪》“又东北至於泾”《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补《正义》引。

灵州

回乐县

北河在灵州界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梁北河”《正义》引。

薄骨律镇城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曰灵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於果园復築城,以为州,即今州是也。《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引。按《元和郡县志》卷四灵州回乐县说“赫连勃勃所置果圆,今犹桃李千餘株,郁然犹存”,即此果园,“国”字误,今改“园”。

夏州

朔方县

夏州,秦上郡,汉分置朔方郡,魏不改,隋置夏州也。史记·平准书》“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築朔方”《正义》引。

夏州朔方县北什贲故城是苏建築,什贲之号盖出蕃语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使苏建築朔方城”《正义》引。

盐州

五原县

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史记·匈奴列传》“朐衍之戎《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朐衍之戎”注引。

白土故城在盐州五原县东北三百九十里。史记·匈奴列传》“晋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间《正义》引。按唐景龙三年始於五原县白池置白池县,见《元和郡县志》卷四盐州下,《括地志》当称五原,此张守节以开元时地名更贞观时地名,今改正。

胜州

楡林县

楡中,胜州所治楡林县。《〈通鑑〉地理通释·卷八》“赵楡中”—引,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北河楡中三万家”《正义》。

雲中故城在胜州楡林县东北四十里,秦雲中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得雲中守遬”《正义》引。

达谷县 编辑

胜州连谷县,本秦九原郡,汉武帝更名五原。史记·匈奴列传》“自九原至雲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十一·汉武帝纪》“戍五原”注引。

银城县 编辑

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地名也,在河北,今属胜州银城县。《汉书·王莽传》云“五原北假,膏壤殖谷”也。史记·匈奴列传》“又度河據阳山北假中”《正义》引。

棝阳县汉旧县也,在胜州银城县界。史记·魏世家》“築长城塞固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三·周显王纪》“围魏固阳”注引。

绥州 编辑

上县 编辑

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秦之上那城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正《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魏尽入上郡於秦”《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魏因尽入上那十五县以谢秦”注引。《史记·李斯列传》“上使监兵上郡”《正义》及《〈通鑑〉地理通释·卷八·赵上郡》引无“秦之上郡城也”句。

庆州 编辑

弘化县 编辑

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史记·周本纪》“子不窋立”《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引。按《〈通鑑〉地理通释》此引作弘化县,《正义》“安”字当作“弘”,唐弘化县神龙元年更名安化县,《括地志》成书应是弘化县,今依《通鑑》注引。

洛源县 编辑

洛水一名漆沮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於山,东南流鄜、丹、同三州,至华阴北南流人渭。非古公所度漆沮也。《诗地理考》卷三“瞻彼洛矣”引。又《史记·封禅书》“汧洛二渊”《正义》引作“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於山,南流入渭”。

华池县 编辑

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雲阳千八百里。史记·匈奴列传》“而通直道《正义》引。

二川原在庆州华池县西子午岭东,二川合,因名也。史记·封禅书》“汧洛二渊《正义》引。


全书始 下一卷▶
括地志辑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