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括地志辑校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虢州 编辑

湖城县 编辑

湖水源出号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史记·孝武本纪》“因名其处曰鼎湖”《正义》引。

卢氏县 编辑

熊耳山在号州卢氏县南五十里,洛所经。史记·夏本纪》“道洛自熊耳”《正义》引,又《夏本纪》“熊耳外方”《正义》引无末三字。

伊水出号州卢氏县东峦山,东北流入洛。史记·夏本纪》“伊洛泸涧《正义》引。

陕州 编辑

陕县 编辑

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故焦国、周同姓所封。《左传》云虞、号、焦、滑、霍、阳、韩、魏皆姬姓也。牡预云八国皆晋所灭。史记·秦本纪》“围焦降之”《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秦伐魏围焦曲沃”注引。又《史记·魏世家》“围我焦曲沃”《正义》引作“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号城中东北隅,用同姓也。”按“周同姓所封”,上缺“故焦国”三字,今據《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补。

曲沃故城在陕县西三十二里,因曲沃水为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北围曲沃於中”《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秦伐魏围焦曲沃”注引。又《秦本纪》“归魏焦曲沃”《正义》引作“在陕州陕县西南三十二里”。又《史记·魏世家》围我焦曲沃”《正义》引无末句。

号山在陕州陕县西二里,临黄河。今临阿有冈阜,似是颓山之餘也。史记·魏世家》“号山崩壅河”《正义》引,又《通鑑·卷一·周安王纪》“号山崩壅河”注引。

硖石县 编辑

底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孔安国云:“底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如柱然也。”史记·夏本纪》“砥柱析城”《正义》引。

桃林县 编辑

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至潼关,皆为桃林塞地。《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阔三百里,中多马。”造父於此得骅骝、𫘧耳之乘,以献周穆王也。史记·赵世家》“桃林”《正义》引。又《周本纪》“放牛於桃林之虚”《正义》引作“跳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员三百里,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入於河。”

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秦函谷关也。《图记》云去长安四百餘里,路在谷中,故以为名。史记·项羽本纪》“函谷关有兵守关”《正义》引。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关”《正义》引,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夜半至函谷关”《正义》引无“秦函谷关”以下文。

曹阳故亭一名好阳亭,在陕州桃林县东南十四里,即章邯杀周文处。史记·秦始皇本纪》“遂杀章邯曹阳”《正义》引。

好阳涧在陕州桃林县东十四里。通鑑·卷八·秦二世纪》“屯止曹阳”注引。

河北县 编辑

传险即传说版築之处。所隐之处窟名圣人窟,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即虞国、号国之界。又有傅说祠。《注水经》云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迳传岩,歴传说隐室前,俗名圣人窟。史记·殷本纪》“得说於传险中”《正义》引。

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郦元《注水经》云令桥东北有虞城,尧以女嫔於虞之地也。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正义》引“虞山之上”下有“古虞国也”四字,无“郦元《注水经》”以下文。按“幹”字误,據《水经》河水《注》改“令”。

茅津及茅城,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注水经》云茅亭,茅戎邑。史记·秦本纪》“自将伐茅戎”《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自茅津渡河”《正义》引作“茅津在陕州河北县,大阳县也。”按《水经》河水《注》“故茅亭,茅戎邑也”,“号”当改“邑”。

虞城故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亦名吴山,周武王封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吴城,即此城也。史记·秦本纪》“伐魏取吴城”《正义》引。

间原在河北县西六十五里。《诗》云“虞芮质厥成”,毛苌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间原。”至今尚在。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正义》引。

故鄍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十里,虞邑也。杜预云河东大阳有鄍城是也。史记·楚世家》“渉𫑡塞”《正义》引。

盗跖冢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冢,未详也。史记·伯夷列传》“盗跖竟以寿终”《正义》引。

芮城县 编辑

故芮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也。《晋太康地记》云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正义》引。

薄山亦云衰山,一名寸棘山,一名渠山,一名雷首山,一名独头山,一名首阳山,一名吴山,一名条山,在陕州芮城县北十里。史记·封禅书》“薄山者衰山《正义》引。

谷州 编辑

渑池县 编辑

新安故城在谷州渑池县东二十三里,汉新安县城也,即坑秦卒处。史记·项羽本纪》“至新安”《正义》引,又《玉海·卷七·萧何韩信论定三秦》引作“二十三里”。按《史记·黥布列传》“引兵西至新安”《正义》说“新安故城在河南府渑池县东二十三里”,《玉海》引此作“二十三里”是,《正义》引误,今改“二”。唐初壳州领渑池、永寧、福昌,长水四县,显庆二年谷州废後,此四县改属洛州,在《括地志》应为谷州辖县。

永寧县 编辑

二崤山又名嵌岑山,在谷州永寧县西北二十八里,即古殽道也。史记·秦本纪》“汝军即败必於殽厄矣《正义》引。按《史记·留侯世家》“左殽函”《正义》云“殽,二殽也,在洛州永寧县西北二十七里”,盖本《括地志》为说。《元和郡县志》洛州永寧县亦云“二崤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二崤谓东崤、西崤,《水经》河水《注》称大殽西殽,《留侯世家正义》不误,此引“三”当作“二”,又脱“八”字。

按文王所避风雨,即东殽山也,俗亦号曰文王山。有夏後皋墓,北可十里许。其山南临河阴,汉末以来移道於岑山南,其山在夏後墓正南可五里许。《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引。按“垣”当作“殽”,即郦道元所谓北陵。

福昌县 编辑

故韩城一名宜阳城,在谷州福昌县东十四里,即韩宜阳城也。史记·周本纪》“秦攻宜阳”《正义》引,又《韩世家》“秦拔我宜阳”《正义》引。按“县”字衍,《韩世家》引无。

唐州 编辑

桐柏县 编辑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东南五十里,淮水出焉。史记·夏本纪》“熊耳外方桐柏”《正义》引。

兖州 编辑

瑕丘县 编辑

乘丘故城在兖州瑕丘县西北三十五里。史记·楚世家》“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正义》引。

汉樊县城在兖州瑕丘县西南二十五里。《地理志》云樊县古樊国,仲山甫所封。史记·孝文本纪》“封故常山丞相蔡兼为樊侯”《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仲山甫谏曰”《正义》引无“《地理志》云樊县”六字。

武城在兖州,即南武城也。《舆地志》云南武城县鲁武城邑,子遊为宰者也,在泰山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武城宰”《正义》引。按此引脱“武”字,據下文补。

南武城在兖州,子遊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雲南武城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正义》引。

曲阜县 编辑

兖州曲阜县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築,古鲁城也。史记·周本纪》“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正义》引,又《史记·鲁周公世家》“封周公旦於少吴之虚曲阜”《正义》引作“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築也”,又《诗地理考》卷五《鲁颂引作“兖州曲阜县外城,即伯禽所築,古鲁城。”

兖州曲阜县奄裏即奄国之地也。史记·周本纪》“东伐淮夷残奄”《正义》引。

兖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伍缉之《从征记》云阙里背洙麵泗,即此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正义》引。

女陵山在兖州曲阜县南二十八里。干宝《三日纪》云“徴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窦中。无水,当祭祀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门出,足以周用,祭讫泉枯。今俗名女陵山。”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正义》引。

防山在兖州曲阜县东二十五里。《礼记》云孔子母合葬於防也。史记·孔子世家》“葬於防山”《正义》引。

五父衢在兖州曲阜县东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也。史记·孔子世家》“乃殡五父之衢”《正义》引。按鲁城在曲阜东南,《左传》襄公十一年“诅诸五父之衢”杜预注“五父衢,鲁县东南道名。“西”字误,今改东”。

鬥鸡臺二所,相去十五步,在兖州曲阜县东南三里鲁城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与邱昭伯鬥鸡,季氏芥鸡翼,邱氏为金距之处。史记·孔子世家》“以鬥鸡故得罪鲁昭公”《正义》引。

泮宫在兖州曲阜县东南二里鲁城内宫之内。郑云泮之言半也,其制半於天子之壁雍。史记·儒林列传》“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於鲁南宫”《正义》引。按“西”字当作“东”。“百”字衍,鲁城在曲阜县东南二里,《孔子世家》“鬥鸡臺”《正义》引不误。

矍相圃在兖州曲阜县南三十里。《礼记》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史记·田叔列传》“相常从入苑中”《正义》引。

汉封夫子十二代孙忠为褒成侯;生光,为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孙莽二千戸为褒成侯;後汉封十七代孙誌为褒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孙羡为崇圣候;晋封二十三代孙震为奉圣亭侯;後魏封二十七代孙为崇圣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孙珍为崇圣侯,高齐改封珍为恭圣侯,周武帝改封邹国公;隋文帝仍旧封邹国公,炀帝改为绍圣侯;皇唐给復二千戸,封孔子裔孙孔德伦为褒圣侯也。史记·孔子世家》“後七日卒”《正义》引。

邹县 编辑

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今犹多桐树”。按今都代桐,尚徴,一偏似琴瑟。史记·夏本纪》“峄阳孤桐”《正义》引。

博城县 编辑

兖州博城,本汉博城县城。史记·吕太后本纪》“即中令无择为博城侯”《正义》引。

故赢城在兖州博城县东北百里。《通鑑·卷十·汉高帝纪》“婴攻田横军於嬴下”注引,又史记·田儋列传》“婴败横之军於嬴下”,《正义》。

阳开故城在兖州博城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鲁伐我入阳关”《正义》引,又《通鑑·卷八·周烈王纪》“鲁伐齐入阳关”注引作“其城之西临汶水”。按阳关在齐不在鲁,“鲁”字衍,《通鑑》注引无“鲁”字。

泰山一曰岱宗,东嶽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周礼》云兖州镇曰岱宗。史记·封禅书》“至於岱宗”《正义》引。

泰山一曰岱宗,东嶽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山海经》云:“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石。”郭璞云从泰山下至山头,百四十八里三百步。道书《福地记》云:“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迥二千里,多芝草玉石,长津甘泉,仙人室。又有地狱六,曰鬼神之府。从西上,下有洞天,周迥三千里,鬼神考讠適之府。”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正义》。按據《封禅书》“至於岱宗”《正义》所引;此当是《括地志》文。

云云山在兖州博城县西南三十里也。史记·封禅书》“封泰山禅云云”《正义》引。

亭亭山在兖州博城县西三十里也。史记·封禅书》“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正义》引。按據《水经》汶水《注》,亭亭山在阳关故城东北,阳关在博城县南,则亭亭山在博城县西。汉武帝太始、太初所禅的石闾山,在博城县西二十五里,去亭亭山五里,见《封禅书》补《正义》,亦可證此引衍“南”字,今删,否则云云、亭亭混为一山矣。

艾山在兖州博城县南百六十里,本齐博邑。史记·伍子胥列传》“大败齐师於艾陵”《正义》引。

泗水县 编辑

故郕城在兖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说文》云郕鲁孟氏邑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取鲁之郕”《正义》引,又《孔子世家》“将堕成”《正义》引无“《说文》云”九字。

姑蔑故城在兖州泗水县东四十五里。史记·孔子世家》“败诸姑蔑”《正义》引。

梁父山在兖州泗水县北八十里。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纪》“禅於梁父”注引。

故邹城在兖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正义》引。

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正义》引。

泗水源出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四道,因以为名。史记·夏本纪》“浮於淮泗”《正义》引。

泅水至彭城吕梁出石磬。史记·夏本纪》“泗滨浮磬”《正义》引。

故阙里在兖州泗水县南五十里。《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正义》引。

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南五十里尼丘山东趾。《地理志》云鲁县有尼丘山,有叔梁纥庙。史记·孔子世家》“伯夏生叔梁纥”《正义》引。按尼丘山在泗水、曲阜、邹县三县界中,在泗水县南,《正义》引脱一“南”字。

任城县 编辑

亢父秦县也,沛公屯军於此也。史记·高祖本纪》“还军亢父”《正义》引。按亢父秦县,此引脱“秦”字。

亢父故城在兖州任城县南五十一里。史记·项羽本纪》“引兵攻亢父”《正义》引,又《史记·曹相国世家》“攻爰戚及亢父”《正义》引,又《史记·苏秦列传》“径平亢父之险”《正义》及《通鑑·卷二·周显王纪》“径乎亢父之险”注引。

龚丘县 编辑

故刚城在兖州龚丘县界。史记·秦本纪》“攻齐取刚寿”《正义》引,又《通鑑·卷五·周赧王纪》“取刚寿以广其陶邑”注引。

故谢城在兖州龚丘县东七十里。齐归侵鲁龟阴之田以谢鲁,鲁築城於此以旌孔子之功,因名谢城。史记·孔子世家》“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正义》。

陈州 编辑

宛丘县 编辑

陈州宛丘县在陈城中,即古陈国也。帝舜後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於陈,都宛丘之侧。史记·周本纪》“帝舜之後於陈”《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宛丘引无帝舜以下文。

长平故城在陈州宛丘县西六十六里。史记·秦始皇本纪》“燕虚长平”《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纪》燕虚长平注引。

固陵,县名也,在陈州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史记·项羽本纪》“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正义》引,又《荆燕世家》“汉王追项羽至固陵”《正义》引作“固陵,陵名也”,又《通鑑·卷十一·汉高帝纪汉王追项羽至固陵”注引。

太康县 编辑

陈州太康县,本汉阳夏县也。《续汉书·郡国志》云阳夏属陈国。史记·项羽本纪》“乃追项羽至阳夏南”《正义》引。又《史记·陈渉世家》“吴广者阳夏人”《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二世纪》“阳夏人吴广”注引无“续汉书”以下十二字。

南顿县 编辑

陈州南顿县,故顿子国。《地理志》云故顿子国,姬姓也。应劭云迫於陈,後南徙,故曰南顿也。史记·楚世家》“楚灭顿”《正义》引。按《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南顿县班固原注云“故顿子国,姬姓”,颜师古注引应劭云“颐迫於陈,後南徙,故号南顿”。此引有脱误,據《地理志》补正。

颖阴故城在陈州南顿县西北十三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赐与颖阴侯共食鍾离”《正义》引。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颖阴侯《正义》云“陈州南顿县西北十三里颍阴故城是”。此引脱里数,今據增。

项城县 编辑

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史记·项羽本纪》“封於项”《正义》引。

徐州 编辑

彭城县 编辑

徐州彭城县,古彭祖国也。史记·项羽本纪》“军彭城东”《正义》引。

彭城,古彭祖国也。《外传》云殷末灭彭祖国。虞翻云名翦。《神仙传》云彭祖讳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寿终也。史记·楚世家》“三曰彭祖”《正义》引。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正义》“彭城,今徐州所理县也。州东外城,古之彭祖国也。《搜神记》云陆终第三子曰锤铿封於彭,为商伯。《外传》云殷末灭彭祖氏。”当是《括地志》文;今本失“《括地志》云”四字。

萧县 编辑

徐州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附庸。《帝王世纪》云周封子姓之别为附庸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萧晨撃汉军而东”《正义》引。又《史纪》、《曹相国世家》“还定萧留”《正义》引作“萧,徐州县,古萧叔国也”。

豐县 编辑

斩蛇沟源出徐州豐县平地中,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史记·高祖本纪》“乃前拔剑撃斩蛇”《正义》引。

沛县 编辑

徐州沛县,古沛城也。史记·吕太后本纪》“乃封種为沛侯”《正义》引。按此引有脱文,《元和郡县志》卷十徐州沛县云“县所理即秦沛城”,今據补“沛”字。

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二世纪》“楚王景驹在留”注引。又《史记·高祖本纪》“在留”《正义》引作“东南五十里,即张良所封处”。

沛宫故地在徐州沛县东南二里一步。史记·高祖本纪》“置酒沛宫”《正义》引,又《玉海·宫室·一》引,又《通鑑·卷十二·汉高帝纪》“置酒沛宫”注引。按唐沛县城即汉沛县城,沛宫在城内,《元和郡县志》谓在县东南二里,此引衍“十”字,今據删。

泗水亭在徐州沛县东一百步,有高祖庙也。史记·高祖本纪》“为泗水亭长”《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二世纪》“初为泗水亭长”注引。

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里,与留城相近也。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死並葬黄石冢”《正义》引。

滕县 编辑

除川滕县,汉番县,音翻。汉末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田褒鲁记曰:“灵帝未有汝南陈子遊为鲁相,陈蕃子也,国人为讳而改焉。”史记·太史公自序》“危困鄱薛”《正义》引。

故薛城古薛侯国也,在徐州滕县界,黄帝之所封。《左传》曰定公元年薛宰云“薛之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後为孟尝君田文封邑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引兵入薛”《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齐王封田婴於薛”注引及卷八《秦二世纪》“梁乃引兵入薛”注引无“黄帝”以下文。

孟尝君墓在徐州滕县东南四十二里。卒在齐襄王之时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谥为孟尝君”《正义》引。按,《史记·集解》引《皇览》云“孟尝君冢在鲁国薛城中向门东。”薛城所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並云“在滕县东南四十二里”,则此引脱“东南”二字,“五”当作“四”。

即亭在徐州滕县西五十三里。史记·孔子世家》“与齐战於郎”《正义》引。

符离县 编辑

徐州符离县城,汉竹邑城也。李奇云今竹邑也。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定竹邑”《正义》引。

故相城在徐州符离县西北九十里。《舆地志》云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定竹邑萧相留”《正义》引,又《史记·高祖本纪》“屠相至阳”《正义》引首十四字。

灵壁故城在徐州符离县东北九十里。史记·项羽本纪》“楚又追撃至灵璧东睢水上”《正义》引。按《史记·高祖本纪》及《曹相国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相城在符离县西北九十里,此灵璧不应与相城同在一起。《元和郡县志》卷十徐州符离有灵璧故城,云在县东北九十里、则此引“西当作“东”。

滑州 编辑

白马县 编辑

滑州故城古南燕国。应劭雲南燕,吉姓之国,黄帝之後。史记·秦本纪》“卫燕伐周《正义》引。

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云白马县南有韦城,故豕韦国也。《续汉书》、《郡国志》云白马县有韦城。史记·曹相国世家》“围津”《正义》引;又《史记·荆燕世家》“白马津人楚地正《正义》引无《帝王世纪》以下文。

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史记·河渠书》“东溃金堤”《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五·汉文帝纪》“东溃金堤”注引。

卫南县 编辑

铁丘在滑州卫南县东南十五里。史记·郑世家》“晋伐郑败郑军於铁丘”《正义》引。楚丘,滑州卫南县。《〈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十二侯都》引。}}

白马故城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里。戴延之《西征记》云:“白马城,故卫之漕邑。”史记·高祖本纪》“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一漕引,《通鑑·卷七·秦二世纪》“武臣等从白马渡河”注引。

故鉏城在滑州卫南一县东十里。《晋地记》云:“河东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按金陵本《[[史记]]》作“韦城”,各本《[[史记]]》作“卫城”,均误,当作“卫南”。唐滑州卫南县即汉晋濮阳县地,《郡国志》东郡濮阳县有组城,《元和郡县志》亦列鉏城於卫南县。}}

胙城县 编辑

南燕城古燕国也,滑州胙城县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燕虚长平”《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燕虚注引。

桃侯故城在滑州胙城县东三十里。《[[汉书]]》云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桃侯也。史记·项羽本纪》“桃侯平皋侯皆项氏《正义》引。又《玉海·卷八·桃邢》引作“桃故城在滑州胙城县东三十里,”按《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卫绾代桃侯刘舍为丞相”《正义》云“故桃城在滑州胙城县东三十里”,当是本《括地志》,舆《通鑑》注引同,均作“三十里”,此引“四”字应作“三”。

灵昌县 编辑

廷津在滑州灵昌县东七里。《注水经》云:“黄河水至此谓之廷津。昔澹臺子羽裔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乃投璧於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壁而去。示无吝意。”即此津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臺灭明”《正义》引。據《水经》河水《注》改。

酸枣县 编辑

酸枣故城在滑州酸枣县北十五里,古酸枣县南。史记·秦始皇本纪》“定酸枣”《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九·酸枣注》引。

匡城县 编辑

故鹤城在滑州匡城县西南十五里。《左传》云:“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狄伐卫,公欲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餘焉能战!’俗传懿公养鹤於此城,因名也。史记·卫康叔世家》“懿公即位好鹤“《正义》引。

故蒲城在滑州匡城县北十五里。史记·孔子世家》“去即过蒲”《正义》引。

匡城本汉长垣县。史记·孔子世家》“去即过蒲”《正义》引。

泗州 编辑

徐城县 编辑

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也。《博物志》云:“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於水滨。孤独母有犬名一鹄苍,卫所弃卵以归,覆暖之,乃成小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宫人闻之,更取养之。及长,袭为徐君。後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化为黄龙也。鹄苍或名後苍。”史记·秦本纪》“徐偃王作乱”《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徐偃王反”《正义》引。《史记·黥布列传》“楚發兵与战徐僮间”《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二·汉高帝纪》“战除僮间”注引《无博物志》以下文。按《秦本纪》、《赵世家》、《正义》所引《博物志》互有脱误,今以此引为主,从《赵世家》、《正义》引衍“洲”字,增“名”字。

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史记·周本纪》“东伐淮夷残奄”《正义》引。

泗州徐城县北今徐城镇,在泗之临淮镇北三十里,有故城号大徐城,周十一里,中有偃王庙、徐君墓,去徐州仅五百。《郡国志》曰薄薄城。《路史国名纪》乙引。

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係之徐君冢树而去”《正义》引。

宿豫县 编辑

下相故城在泗州宿豫县西北七十里,秦县。史记·项羽本纪》“气项藉者下相人也”《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二世纪》“下相人项梁起兵於吴”注引。按下相,汉属临淮;相;汉属沛郡。唐宿豫县为汉临淮郡公犹县地,当是下相故城,《正义》引脱“下”字,《通鑑》注引不脱。

豫州 编辑

宜春故城在豫州汝阳县西六十七里。史记·外戚世家》“三百宜春侯”《正义》引。

安城故城在豫州汝阳县东南十七里。史记·秦本纪》“秦取魏安城”《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秦拔我安城”《正义》引汝阳误为“汝陵”,十七里作“七十一里”。

西平故县在豫州西北百四十里,有龙渊水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赵亦有公孙龙震为坚白同异之辩”《正义》引。按此西平县指汉至唐初西平县,贞观元年废,《括地志》成书时无此县,此脱“故”字。

吴房县 编辑

豫州吴房县本汉旧县,在州西北九十里。孟康云:“吴王阖庐弟夫概奔楚,楚封於此为棠溪氏。本房子国,以封吴,故曰吴房。”史记·项羽本纪》“封畅武为吴防侯”《正义》引,又《史记·吴太伯世家》“封夫盘於棠溪为棠溪氏”《正义》引。按《史记·伍子胥传》“封夫概於棠溪”正义“今豫州吴房县,在州西北九十里”,《项羽本纪》、《正义》同,今據补。

郾城县 编辑

召陵故城在豫州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也。史记·封禅书》“南伐至召陵”《正义》引。按《魏世家》“右上蔡召陵”《正义》云“召陵故城在豫州郾城县东四十五里”,盖本《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列召陵故城於郾城县,“郊”当作“郾”。

故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史记·楚世家》“楚灭顿灭胡”《正义》引,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郑人袭胡”《正义》引。

故邓城在豫州郾城县东二一十五里。史记·楚世家》“令公子此见禀疾与盟於邓”《正义》引,又《通鑑·卷三·周赧王纪》“南袭楚至邓”注引。

棠溪故城在豫州郾城县西八十有五里也。史记·楚世家》,“夫概败奔楚楚封之棠溪”《正义》引。又《史记·苏秦列传》棠溪《正义》作“八十里”。

上蔡县 编辑

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是也。县东十里有蔡冈,因名也。《史记·周本纪》“封弟叔度於蔡”《正义》引。}}

豫州上蔡县,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国也。县外城,蔡国城也。史记·楚世家》“伐蔡”、《正义》、又《诗地理考》卷三“管蔡”引《括地志》同此。

蔡阳,今豫州上蔡县蔡水之阳。史记·秦本纪》“攻魏蔡阳长社取之”《正义》引。按此引有脱字,盖蔡阳以在蔡水之阳而得名;见《方舆纪要》卷五河南五上蔡县,今补“县”字及“蔡”字。蔡水即今上蔡东南蔡沟。

南利故城在豫州上蔡县东八十五里。史记·三王世家》“一子为南利侯”《正义》引。

新蔡县 编辑

新蔡县西北六十里有葛陂乡,即费长房投竹成龙之陂,因为乡名也。史记·楚世家》“武王卒师中而兵罢”《正义》引。

楚武王冢在新蔡县东北五十里。史记·楚世家》“楚伐随”《正义》引。按此引有脱误,因《世本》说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张守节引《括地志》说在新蔡县东北。據《皇览》,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鲷阳县葛陂乡东北,《括地志》谓葛陂乡在新蔡县西北六十里,则楚武王冢正在新蔡东北五十里。“上蔡”当作“新蔡”,又增“楚武王冢在”五字。

褒信县 编辑

白亭在豫州褒信县东南四十二里。史记·楚世家》“号曰白公”《正义》引,又《史记·伍子胥列传》“号为白公”《正义》引作“白亭在豫州褒信县南四十里。又有白公城”。按此“三”当作“四”,《伍子胥列传》、《正义》引不误,《元和郡县志》卷十蔡州褒信县云“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

褒信本汉郾县之地,後汉分郾置褒信县,在今褒信县东七十七里。史记·楚世家》“号曰白公”《正义》引。

新息县 编辑

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史记·五帝本纪》“青阳降居江水”《正义》引。

真阳县 编辑

新阳故城在豫州真阳县西南四十二里,汉新阳县城。应劭云在新水之阳也。史记·陈渉世家》。“吕臣起新阳”《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起新阳”注引无“汉新阳县城”以下文。

亳州 编辑

城父县 编辑

城父,亳州所理县。史记·秦始皇本纪》“杀陈胜城父”《正义》引。

谷阳县 编辑

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万乡曲仁里人也”《正义》引。

密州 编辑

诸城县 编辑

东武县,今密州诸城县是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正义》引。

琅邪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层臺於山上,谓之琅邪臺,孤立众山之上。始皇乐之,留三月,立石山上,颂秦功德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三万戸琅邪臺下”《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十·琅邪》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纪》“作琅邪臺”注引。

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臺,越王勾践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吴越春秋》云:“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臺以望东海,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即勾践起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徙黔首三万戸琅邪臺下”《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十·琅邯》引。

赵侵齐,至长城。所侵处在密州南三十里。史记·赵世家》“侵齐至长城《正义》引。按據《[[史记]]》本文增出六字。

莒县 编辑

密州莒县,故莒子国。《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吴之後赢姓於莒,始都计斤,春秋时徒居莒也。史记·楚世家》“朝射东莒”《正义》引,又《楚世家》“北伐灭莒”《正义》引作“密州莒县故国也。”

密州莒县潍山,潍水所出。史记·夏本纪》“潍淄其道”《正义》引。

安丘县 编辑

淳于国城在密州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古之斟灌国也。《春秋》“州公如曹”,《传》云“冬,淳于公如曹。”《注水经》云:“淳于县,故夏後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姓淳于氏名意”《正义》引。

淳于国在密州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古之州国,周武王封淳于公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淳于人光子乘羽”《正义》引。按此引脱“北”字“公”字,依《扁鹊仓公列传》、《正义》引补。淳于故城在今安丘县东北三十里,见《方舆纪》要卷三十五青州安丘县。

郡城在密州安丘县界。史记·秦始皇本纪》“《春秋》不名”《正义》引。

高密县 编辑

高密故城在密州高密县西南四十里。史记·三王世家》“最爱少子弘立为高密王”《正义》引。

密州高密县,古夷安城,应劭云故莱夷维邑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夷维子为执策而从”《正义》引。

青州 编辑

益都县 编辑

东阳城即州所理东城是也。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引,又明颅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引。

临淄县 编辑

青州临淄县,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舆地志》云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史记·周本纪》“封尚父於营丘曰齐“《正义》。

青州临淄县。即古临淄地也。一名齐城。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少吴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勋,殷时有逢伯陵,殷未有薄姑氏,为诸侯,国此地。後太公封,方五百里。史记·项羽本纪》“都立为齐王都临淄”《正义》引。《玉海·卷十·齐临淄》引作“青州临淄县,即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一名齐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於此。”按“也”字衍。脱“吕望”二字,《周本纪》、《正义》及《玉海》引有,《元和郡县志》亦云“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今據补正。

齐城章华之东有闾门、武鹿门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苏代自燕来人齐见於章华东门”《正义》引。

安平城在青州临淄县东十九里,古纪之即邑也。史记·赵世家》“齐安平君田单”《正义》引,又《史记·秦始皇本纪》“纪季以都”《正义》引。

戟裏城在临淄西北三十里,春秋时棘邑,又云溘邑。史记·田单列传》“闻画邑人王烛贤”《正义》引。

青州临淄县有葵丘,即《左传》连称、管至父所戍处。史记·秦本纪》“齐桓公会诸侯於葵丘”《正义》引。按《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此引脱“左”字。

沮丘,丘名也,在青州临淄县西北二十五里也。史记·楚世家》“夕發沮丘”《正义》引。

天齐他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太公世家》第二”《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齐引。又《通鑑·卷一·周安王纪》“齐伐鲁”引作“天齐水”。

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舍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八月乃葬桓公”《正义》引。又《史记·管晏列传》“晏子薦以为大夫”《正义》引首十六字。

管仲冢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市租,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卒”《正义》引。又《史记·齐太公世家》“是岁管仲隰朋皆卒”《正义》引作“管仲冢在青州临缁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与桓公冢连。”

隰朋墓在主曰州临淄县东北七里也。史记·齐太公世家》“是岁管仲隰朋皆卒《正义》引。

齐晏婴冢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誌。”乃葬宅後,人名曰情节裏。史记·管晏列传》“晏子薦以为大夫”《正义》引。

营丘在主曰州临淄县北百步外城中。史记·齐太公世家》“封师尚父於营丘”《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营丘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五伯》引。

寿光县 编辑

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纪国。史记·孝景本纪》“菑川王贤”《正义》引,又《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齐菑川国薛县人也”《正义》引无“故纪国”三字。

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又《玉海·卷四·夏都》引。

千乘县 编辑

柏寝臺在青州千乘县东北二十一里。《韩子》云:“景公舆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寝之臺而望其国。公曰:‘美哉堂乎,後代孰将有此?’晏子曰:其田氏乎?公曰:‘寡人有国而田氏家,奈何?’对曰:‘气夺之,则近贤远不肖,治其烦乱,轻其刑罚,振穷乏,恤孤寡,行恩惠,崇节俭,虽十田氏其如堂何!’即此也。史记·孝武本纪》“此器齐桓公十年陈於柏寝”《正义》引。

临朐县 编辑

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史记·五帝本纪》“登丸山”《正义》引。

郱城在青州临朐县东三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纪季以隽阝《春秋》不名”《正义》引。

朱虚故城在青州临朐县东六十里。《十三州志》云:“朱丹遊故虚,故云朱虚。”史记·吕太后本纪》“封齐悼王子为朱虚侯”《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汶水引,《通鑑·卷十三·汉高後纪》“章为朱虚侯”注引无“十三州”以下十四字,有“汉朱虚县也”句。

北海县 编辑

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又《玉海·卷四·夏都》引。

晋城在北海县东七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纪季以《隽阝春秋》不名”《正义》引。

营陵故城在青州北海县南三十里。史记·荆燕世家》“为营陵侯”《正义》引。

溟孛大海,鱼龙兴雲雨震雷霆,大怒貌也,泛者之大难也。《大藏音义》卷八十一引。按《元和郡县志》青州北海县说海水在北海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博昌县 编辑

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於此,周灭之也。史记·周本纪》“迁其君薄姑”《正义》引。又《史记·齐太公世家》“胡公徒都薄姑”《正义》引及《诗地理考》卷二齐引无薄姑氏以下文。

济州 编辑

卢县 编辑

卢县,今济州所理县是也。史记·曹相国世家》“攻著漯阴平原鬲卢《正义》引。唐初济州治卢县,依《括地志》例补“所”字。

平阴县 编辑

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縁河暦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臺入海。苏代云:“齐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也!史记·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正义》引。按“川”当作“州,唐淄川县属锱州,非济州属县。齐长城西起济州平阴县,沿泰山之北黄河南岸?经淄州长山,折东南至密州东琅邪臺入海。“蓟”为“苏”之讹,“记”字衍,《史记·苏秦列传》云苏代说燕王“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即此所引。 “恶”字脱,今據补。

故鞍城,今俗名马鞍城,在济州平阴县东十里。史记·韩世家》“败齐顷公於鞍”《正义》引。按據《名胜志》补“东”字。

陶山在济州平阴县东三十五里。范蠡止此山之阳也,今山南五里犹有朱公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止於陶”《正义》引。按《史记·货殖列传》“之陶为朱公”《正义》引《括地志》云“陶山在齐州平阳县东三十五里陶山之阳也,今南五里犹有朱公冢。”所引应与《越世家》引同,由於传写翻刻不慎,致有脱误。唐齐州有平陵县无平阳县,张文虎校定金陵奉《[[史记]]》遂改为平陵县,但陶山所在当是济州平阴,《元和郡县志》郓州平阴县云“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可證。又“止此山”上当有“范蠡”二字,今增。

东阿县 编辑

谷城山一名黄山,在济州东阿县东。济州,故济北郡。孔文祥云黄石公状鬚眉皆白,杖丹黎,履赤舄。史记·留侯世家》“孺子见我於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正义》引。

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记》云:“项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史记·项羽本纪》“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正义》引。

谷城故城,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六里。史记·项羽本纪》“睢阳以北至谷城”《正义》引,又《楚世家》“伐齐取谷”《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睢肠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注引。按《通鑑》注引“故”下有“城”字。

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东阿县城,秦时齐之阿也。史记·项羽本纪》“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东走东阿”注引。

濮州 编辑

鄄城县 编辑

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復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正义》引。

陶丘在濮州鄄城县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国都城记》云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史记·夏本纪》“泆为荣东出陶丘北”《正义》引。

雷泽县 编辑

濮州雷择县,本汉城阳县,在州东南九十一里。《地理志》云城阳属济阴郡。古郕伯,姬姓之国。《[[史记]]》周武王封季弟载於郧,其後迁於城之阳,故曰城阳。《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 《正义》引。《史记·秦本纪》“城阳君入朝”《正义》引作“濮州雷泽县本汉郕阳县”,古郕伯,姬姓之国,周武王封弟季载於郕;其後迁城之阳也”。又《史记·五帝本纪》“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义》引作雷泽县,本汉城阳县也”。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别攻城阳屠之”注引作“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县,在州东九十一里。”按以上所引,各有错脱比脱“县”字,《五帝本纪》及《秦本纪》引不脱。此《舆通》监注引脱“南”字,《[[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逐北至城阳《正义》云“城阳,雷泽县是也,在濮州东南九十一里”,盖本《括地志》为说,“东”下有“南”字。《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濮州雷泽县说雷泽县“西北至州九十里”,则县在州之东南,应补“南”字。

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孝经援神契》云舜生於姚墟。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正义》引,又《史记·秦始皇本纪》“燕虚长平”《正义》引。

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北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史记·五帝本纪》“渔雷泽”《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雷夏既泽”《正义》引、《诗地理考》卷六引均无“《山海经》云”以下文。按《诗地理考》引有“北”字,《元和郡县志》卷十一雷泽县亦云“雷夏泽在县北郭外,今补。

雍、沮二水在雷泽县西北平地也。史记·夏本纪》“雍沮会向《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濮州雷跸苏云雍水、沮水,二源倶出雷泽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此引脱“县”字,今據增。

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郭縁生《述征记》云:“城阳县东有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义》引。

濮州雷泽县有暦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史记·五帝本纪》“舜耕暦山”《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暦山》引。

濮阳县 编辑

濮阳县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汉濮阳县也,古昆吾之国。史记·项羽本纪》“西破秦军濮阳东《正义》引。按唐濮阳县即汉东郡濮惕县,古为昆吾国,又即帝丘。《史记·高祖本纪》“军濮阳之东”《正义》云“濮阳故城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汉濮阳县”,典此引同,盖亦《括地志》文。此引有脱字错字,今據《高祖本纪》、《正义》补“本汉”及“阳”三字,又據《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删“吴”字补“昆吾”两字。

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县西三十里。昆吾臺在县西百步颛顼城内,周回五十步,高二丈,即昆吾墟也。《诗地理考》卷五昆吾引。《史记·楚世家》“一曰昆吾”《正义》引作“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濮阳县西三十里。臺在县西百步,即昆吾墟也”。按據《楚世家》、《正义》引增“昆吾”二字。

濮阳县有故龙渊宫,俗名瓠子宫。汉书》云河决瓠子,汉武起宫於决水之旁。又濮阳县西南八里有赤龙涡,有决口故道,盖古之龙渊宫也,非築宫之所。《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檀州濮阳县引《坤元录》。

故龙泉宫俗名瓠子宫,在濮州濮阳县北十里,州西北九十里。元光中河决瓠子,塞决阿之傍,龙泉之侧,因以为名,亦云宣房宫。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一》引。

莱州 编辑

掖县 编辑

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三十里,本过国也。史记·夏本纪》“帝少康立”《正义》引。按《後汉书·郡国志》东莱郡掖县有过乡,刘昭注云“故过国”,此引“地”当作“也”。

过,猗姓国,莱州掖县西北三十里有过乡亭。《路史》、《国名纪》一引,又《後纪》卷十三《疏仡纪》、《寒促传》引。

万里沙在掖县东北二十里。玉海·卷二十·一》引。

黄县 编辑

黄县故城在莱州黄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国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过黄肿”《正义》引。

故牟平县城在黄县南百三十里。《十三州志》云牟平县,古肿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过黄肿”《正义》引。按此指汉牟平县城,《括地志》成书时无牟平县,今加一“故”字。

即墨县 编辑

壮武故城在莱州即墨县西六十里,古莱夷国。汉壮武县故城。史记·孝文本纪》“其封昌为壮武侯”《正义》引。按《左传》隐公元年“纪人伐夷”,杜预注谓“壮武县是其地”,是莱夷国在汉壮武县,即壮武故城,“有”字衍。

胶水县 编辑

即墨故城在莱州胶水县东南六十里。古齐地,本汉旧县,在胶水之东。史记·项羽本纪》“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正义》引。又《史记·孝景本纪》“胶东王雄渠”《正义》引作“在密州胶水县东南六十里”。又《通鑑·卷十·汉高帝纪》“将军田既军於胶东”注引作“古齐地,汉为胶东国,以其地在胶水之东也”。按此引“南”上脱“东”字,当作“东南六十里”、《孝景本纪》、《正义》引不脱,《元和郡县志》亦云“即墨故城在胶水县东南六十里。”《孝景本纪》、《正义》引密州为莱州之误。

文登县 编辑

文登县,古睡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穷成山登之罘”《正义》引。

成山在莱州文登县东北百八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穷成山登之罘”《正义》引,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平成山”《正义》引。

之罘山在莱州文登县西北百九十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射乎之罘《正义》引,又《秦始皇本纪》“穷成山”《正义》引,又《封禅书》“祠之罘”《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纪》“登之罘”注引。按“罘”上脱“之”字,據《[[史记]]》本文增。

齐州 编辑

歴城县 编辑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营城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二年置营城,属潭州,八年省入平陵县。其城在平陵城西。《太平寰宇记》卷十九齐州歴城县引。按末句有脱字,據《太平寰宇记》本文补。}}

祝阿县 编辑

古禹息城在山荏县北,後魏移於济北,此城是也。《太平寰宇记》卷十九齐州禹城县引。按《元和郡县志》卷十一齐州禹城县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禹息故城”。《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齐州禹城县说,汉祝阿县天宝元年改名禹城,因县西有禹息故城故。此引“禹”下缺“息”字。}}

淄州 编辑

淄川县 编辑

淄州淄川县东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谓之淄水也。史记·夏本纪》“潍淄其道”《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汶水引作“淄州淄川县东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按“北”当作“南”,《诗地理考》作“东南”是,《元和郡县志》亦云“淄水出淄川县东南原山”。“波”下脱“流”字,據《元和郡县志》增。

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史记·赵世家》“将攻昌城”《正义》引,又《史记·乐毅列传》“封乐毅於昌国”正义。

长山县 编辑

济南故城在淄州长山县西北三十里。史记·孝景本纪》“济南王辟光”《正义》引,又《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正义》引作“二十五里”。按“川”字误,《齐悼惠王世家”《正义》引作“淄州”。

高苑故城在淄州长山县北四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胶西王印《正义》引。

高苑县 编辑

千乘故城在淄州高苑县北二十五里。《通鑑·卷十》“汉高帝纪“撃齐将田汲於千乘”注引;又《史记·田儋列传》“破齐将田吸於千乘”《正义》。

宋州 编辑

宋城县 编辑

宋州,本秦阳郡。史记·高祖本纪》“以沛公为阳郡长”《正义》引。

宋州城。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史记·殷本纪》“子相土立”《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作“商丘,今宋州也”。按床城县附於州郭,盖言宋州城为古板伯之墟,各本《[[史记]]》倶作“宋州城”,金陵局本《[[史记]]》校增“宋”“县”二字非;今删。

宋州城,羿所封之地。羿五岁,父母与之入山,处之木下,以待蝉,还欲取之,而群蝉倶鸣,遂捐而去。羿为山间所养。年二十,习於弓矢。仰天叹曰:“我将射四方,矢至吾门止。”因捍即射矢靡地截草径至羿之门,乃随矢去。《路史》、《後纪》卷十三《疏仡纪》、《夏後纪》引。

宋州外城本汉睢阳县也。《地理志》云睢阳县,故宋国也,史记·项羽本纪》“东至睢阳《正义》引。

宋州宋城县,在州南二里外城中,本汉之睢阳县也。汉文帝封子武於大梁,以其卑湿,徙睢阳,故曰梁也。史记·梁孝王世家》“以胜为梁王”,《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五·汉文帝纪》“都睢阳”注引。

故横城在宋州宋城县西南三十里。史记·傅靳蒯成列传》“为舍人起横阳”《正义》引。

新城故城在宋州宋城县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正义》引。

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五“陟彼景山”引。

兔园在宋州宋城县东南十里。葛洪《西京杂记》云:“梁孝王苑中有落援岩、栖龙岫、腮池、鹤洲、凫岛。诸宫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兽,靡不毕备。”俗人言梁孝王竹园也。史记·梁孝王世家》“於是孝王築东苑”《正义》引。

砀山县 编辑

宋州砀山县,在州东一百五十里,本汉阳砀县也。砀山在县东。史记·高祖本纪》“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正义》引。又《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砀”《正义》引作“宋州砀山县本汉阳县也,在宋州东百五十里。”又《[[史记]]》《高祖本纪“屠相至砀”《正义》引作“砀在宋州东一百五十里。”又《通鑑·卷七·秦二世纪》“刘季亡匿於芒砀山泽之间”注引有“砀山在县东”五字。

宋州砀山县,本下邑县也,在宋州东一百五十里。史记·项羽本纪》“吕後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了邑”《正义》引。

狐父亭在宋州砀山县东南三十里。史记·曹相国世家》“取砀狐父祁善置”《正义》引。

虞城县 编辑

虞城县,在宋州北五十里。古虞国,商均所封。史记·曹相国世家》“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正义》。又《史记·五帝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正义》引作“虞国,舜後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号商均也。”又《史记·五帝本纪》“舜子商均”《正义》引及《玉海·卷四·帝舜都》引作“宋州虞城县,舜後所封也。”

宋州虞城古虞国,舜後所封之邑。杜预云舜後诸侯也。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正义》引。按此引有错脱,據《元和郡县志》、《路史国名纪》一补正。

谷熟县 编辑

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正义》引,又《玉海·卷四·汤都》引。“南”字衍。谷熟亳城春秋为宋亳邑,汉为山阳郡薄县,後称南亳,此处不当有“南”字。

下邑县 编辑

宋州下邑县,在州东百一十里。史记·曹相国世家》“又攻下邑以西”《正义》引。

故祁城在宋州下邑县东北四十九里,汉祁县城也。史记·曹相国世家》“取砀狐父祁”《正义》引。

栗属沛郡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正义》引。按據《[[史记]]》本文出“栗”字。

寧陵县 编辑

宋州寧陵县城,古寧陵城也。史记·陈渉世家》“欲立魏後故寧陵君咎为魏王”《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二世纪》“故魏公子寧陵君咎”注引。

大棘故城在宋州寧陵县西南七十里。史记·楚元王世家》“破棘壁”《正义》引,又《史记·梁孝王世家》“吴楚先撃梁棘壁”《正义》引,又《史记·吴王濞列传》“舆楚王遂西败棘壁”正义,又《玉海·卷七·贾谊论封梁淮南》引。

郓州 编辑

寿张县 编辑

梁山在郓州寿张县南三十五里。史记·梁孝王世家》“北猎良山”《正义》引。

宿城县 编辑

邱亭在郓州宿城县南三十五里。史记·孔子世家》“於是叔孙氏先堕邱”《正义》引。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羔为费邱宰《正义》引作“郓州宿县二十三里邱亭”,盖有脱误。

许州 编辑

长社县 编辑

长社故城在许州长社县西一里。史记·秦本纪》“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正义》引。

岸门在许州长社县西北二十八里,今名西武亭。史记·秦本纪》“舆晋战赝门”《正义》引,又《魏世家》“走犀首岸门”《正义》引,又《史记·韩世家》“大破我岸门”《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赧王纪》“又败韩於岸门”注引。

长葛县 编辑

长葛故城在许州长葛县北十三里,郑之葛邑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伐鲁葛及安陵”《正义》引。

许昌县 编辑

许州许昌县,本汉许县。《地理志》云:“许县,故国,薑姓,四嶽之後,大叔所封,二十四君为楚所灭。”汉以为县。魏文帝即位,改许曰许昌也。《[[史记]]》“陈渉世家”“侄人徐伍将兵居许”《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以东临许南国必危”《正义》引作“周时为许国,武王伐纣所封。《地理志》云颍川郡许县,故许国,薑姓,文叔所封,二十四君马楚所灭。“文叔”当作“太叔”。

许放城在许州许昌县南四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史记·夏本纪》“或在许”《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南国必危”《正义》。按《魏世家》《正义》作“南西四十里”,“西”字衍,“四十里”不误,《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均谓许故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此引“三”当作“四”。

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本鲁朝宿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伐鲁葛及安陵”《正义》引。

许田在许州许昌县南四十里,有鲁城,周公庙在其中。史记·周本纪》“郑怨典鲁易许田”《正义》引,《诗地理考》卷五“常许”引。

襄城县 编辑

许州襄城县,即古新城县也。史记·秦本纪》“七年拔新城”《正义》引。

故泛城在许州襄城县南一里。《左传》云“天王出居於郑,处於泛”是也。史记·周本纪》“襄王出奔郑郑居王於泛”《正义》引。又《路史》、《国名纪》戊引作“泛城在许州襄城南。有泛水,在济阴。”又《盟会图疏》引《括地象》作“汎城在汝州襄城县南。”按《周本纪》、《正义》引脱“南”字,《路史》及《盟会图疏》有,《元和郡县志》卷七汝州襄城县亦说泛城在县南一里。《盟会图疏》引“汎”当作“泛”,“汝州”当作“许州”。

不羹故城在许州襄城县东三十里。《地理志》云此乃西不羹者也。史记·楚世家》“大城陈蔡不羹”《正义》引。

葉县 编辑

城父故城在许州葉县东北四十五里,即杜预云襄城城父县也。又许州襄城县东四十里亦有父城故城一所,服虔云“城父,楚北境,乃是父城之名,非建所守。社预云成父,又误也。《传》及郦元《水经注》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即《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谓今亳州城父县也。按:今亳州见有城父县,是建所守者也。《地理志》云颍川有父城县,沛郡有城父县,此二名别耳。史记·楚世家》“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正义》引。

葉阳,今许州葉县也。史记·魏世家》“秦葉阳昆阳与舞阳邻”《正义》引。

昆阳故城在许州葉县北二十五里。史记·魏世家》“秦葉阳尾阳与舞阳邻”《正义》引,又《玉海·卷九·魏昆阳》引。

舞阳故城在葉县东十里。史记·魏世家》“秦葉阳昆阳与舞阳邻”《正义》引,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会者”《正义》。又《玉海·卷九·魏舞阳》引。

方城山在许州葉县西南十八里。《左传》云楚大夫屈完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杜注云方城山在南阳葉县南。史记·韩世家》“今楚兵十餘万在方城之外”《正义》引。

黄城山,俗名苦菜山,在许州葉县西南二十五里。《圣贤冢墓记》云:“黄城山即长沮、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也。史记·孔子世家》“长沮桀溺耦而耕《正义》引。按“菜山”上脱“苦”字,水经抚水注云“苦菜即黄城”,《元和郡县志》卷七汝州葉县云“黄城山一名苦菜山。”“所”当作“耦”,“东流”下脱“水”字,據《水经》𣲘水“注”引《圣贤冢墓记》补正。

鄢陵县 编辑

鄢陵故城在许州鄢陵县西北十五里。李奇云六国时为安陵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伐鲁葛及安陵”《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恶安陵氏於秦”《正义》引,又《玉海·卷九·魏许郾》引,又《通鑑·卷六·秦庄襄王纪》“安陵人高之子仕於秦”注引作“安陵故城”。

扶沟县 编辑

许州扶沟县北四十五里有白亭。史记·伍子胥列传》“号为白公”《正义》引。

阳翟县 编辑

故康城在许州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诗地理》考卷“康”引。

故雍城在落许州阳翟县东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史记]]》“周奉纪”“楚围雍氏”《正义》引。又《史记·韩世家》“公何不令楚王築万室之都雍氏之旁”《正义》引作“故雍氏城在洛州阳翟县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也”。盖有脱误。按“洛”当作“许”,此天宝後所改。

许州阳翟县,古栎邑也。史记·秦本纪》“救郑败晋兵於梁”《正义》引。

阳翟。许州县也。《左传》云郑伯突入於栎。杜预云栎,郑别都,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地理志》云阳翟县是属颍川郡,夏禹之国。史记·项羽本纪》“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正义》引。

阳翟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史记·夏本纪》“帝少康立”《正义》引。

戴州 编辑

成武县 编辑

梁丘故城在戴州成武县东北三十里。史记·楚元王世家》“至昌邑南”《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沛公北撃昌邑”注引。又《史记·高祖本纪》“遇彭越昌邑”《正义》引作“曹州城武县东北三十二里有梁丘故城”。按唐戴州武德五年置,贞观十七年废,《括地志》、《序略》戴州属河南道。戴州领单父、成武、楚丘、钜野、金乡、方舆六县,戴州废後,单父、楚丘两县改属宋州,成武改属曹州,巨野改属郓州,金乡、方舆改属兖州,後来引用《括地志》文者遂从开元以来之行政规划改称,今辑均恢復共旧属。

戴州成武有重邱故城,今在济阴东北三十一里。孙蒯饮马重邱,遂伐曹取重邱者,与安德之重邱异。《路史国名纪》已引。按《齐地记》“平原安德有重邱乡”,此引脱“安”字,今據补。

楚丘县 编辑

戴州楚丘县西北十五里有伊尹墓,恐非也。史记·殷本纪》“既葬伊尹於亳”《正义》引。

钜野县 编辑

获麟堆在戴州钜野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十四年《经》云西狩获麟。《国都城记》云:“钜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土臺,广轮四五十步,俗云获麟堆,去鲁城可三百餘里。”史记·孔子世家》“狩大野”《正义》引。

钜野,戴州钜野县东北大泽是。史记·河渠书》“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钜野”《正义》引。按依《史》文出“钜野”二字。

金乡县 编辑

东缗故城,汉县也,在戴州金乡县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爰戚东缗”《正义》引。

曹州 编辑

济阴县 编辑

曹有曹南山,因名曹。《诗地理考》卷二南山引。按《元和郡县志》卷十二曹州济阴县云“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此引脱“山”字。

曹州济阴县即古定陶也,东有三鬷亭。史记·殷本纪》“汤遂伐三”《正义》引。

故贯城印古贯国,今名蒙泽城,在曹州济阴县南五十六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伐卫取毋丘”《正义》引。

菏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史记·夏本纪》“导菏泽”《正义》引。

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按在蒙,即北亳也。史记·殷本纪》“汤崩”《正义》引。

高祖即位坛在曹州济阴县界。张晏曰泛水在济阴界,取其泛爱弘大而润下。史记·高祖本纪》“即皇帝位於泛水之阳”《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一·汉高帝纪》“即位於泛水之阳”注引首十二字。

曹州济阴县东南三里有陶朱公冢,又云在南邯华容县西,未详也。史记·货殖列传》“之陶为朱公”《正义》引。按唐初曹州无济阳县,“阳”当作“阴”。

冤朐县 编辑

冤朐,曹州县,在州西四十七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袭取冤朐”《正义》。按此为限守节取《括地志》叙冤朐县沿革文,今辑补出“冤朐”二字。

漆圆故城在曹州冤朐县北十七里,庄周为漆园吏,即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周尝为蒙漆园吏”《正义》引。

文臺,在曹州冤句县西六十五里。史记·魏世家》“文臺堕”《正义》引。又《[[玉海_(四库全书本)/卷009#魏文臺|玉海·卷九·魏文臺]]》引。

济阳故城在曹州冤句县西南三十五里。史记·苏秦列传》“魏无外黄济阳”《正义》,又《传靳蒯成列传》“攻济阳”《正义》,又《春申君列传》“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正义》。

乘氏县 编辑

故桂城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故老云即桂陵也。史记·赵世家》“齐亦败飓於桂陵”《正义》引,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大败之桂陵”《正义》。

阳晋故城在曹州乘氏县西北三十七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正义》引,又《史记·苏秦列传》“过卫阳晋之道”《正义》,又《史记·张仪列传》“劫卫取阳晋”《正义》,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取阳晋”《正义》。

离狐县 编辑

濮水在曹州离狐县界,即师廷投濮水而死处。史记·乐书》“至於濮水之上舍”《正义》引。按據《[[史记]]》本文出“濮水”二字。又據《元和郡县志》卷十二曹州南华县濮水条增“濮水而死”四字,此引並脱。

考城县 编辑

葵丘在曹州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郭内,即桓公会处。史记·秦本纪》“齐桓公会诸侯於葵丘”《正义》引,又《史记·封禅书》“会诸侯於葵丘”《正义》引。按既说葵丘在考城县郭内,何又相距一里多?《元和郡县志》卷十二曹州考城县云“葵丘在县东南一百五十步”,此引衍“一里”二字。《封禅书》、《正义》引作“一里五十步”,“裏”为“百”字之误。

故黄城在曹州考城县东二十四里。通鑑·卷十·秦二世纪》“攻黄”注引、又《史记·苏秦列传》“魏无外黄济阳”《正义》,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攻下黄”《正义》,又《史记·春申君列传》“黄济阳”《正义》。

沂州 编辑

临沂县 编辑

沂州临沂县有汉戚县故城。《地理志》云临沂县属东海郡。史记·高祖本纪》“走至戚”《正义》引。

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史记·五帝本纪》“殛鲧於羽山”《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五龟蒙引。

费县 编辑

祊田,在沂州费县东南。史记·周本纪》“郑怨与鲁易许田”《正义》引。

承县 编辑

汉建陵县故城在沂州承县界。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陵侯绾者”《正义》引。又《史记·孝景本纪》“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正义》引。

故缯城在沂州承县。《地理志》云缯县属东海郡。史记·孔子世家》“吴与鲁会缯”《正义》引。

缯县在沂州承县,古侯国,禹後。史记·周本纪》“申侯怨与缯”《正义》引。

鍾离故城在沂州承县界。史记·齐太公世家》“令诸侯盟於鍾离”《正义》引。

洛州 编辑

河南县 编辑

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郧,周公所築,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纪》云:“王城西有郏郧陌。”《左传》云成王定鼎於郏郧。京相璠《地名》云郏山名,郧邑名。史记·周本纪》“营周居於雒邑而後去”《正义》引。又宋敏求《河南志》、《诗地理考》卷二“王”、《玉海·卷四·周都》引首二十九字。又《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乃营成周洛邑”《正义》引作“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郧,周公所築,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中东北隅。《帝王纪》云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

故甘城在洛州河南县西南二十五里。《左传》云甘昭公,王子叔带也。《洛阳记》云河南县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即甘公菜邑也。史记·周本纪》“惠後生叔带”《正义》引。

故谷城在洛州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史记·周本纪》“秦庄襄王灭东周《正义》引。

伊阙在洛州南十九里。《注水经》云:“昔大禹凿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谓之伊阙。”史记·秦本纪》“攻韩魏於伊阙”《正义》引。

伊阙塞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阙山今名鍾山。郦元《注水经》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暦其间,故谓之伊阙。”史记·周本纪》“又将兵出塞攻梁”《正义》。又《史记·楚世家》“伐韩於伊阙”《正义》引作“伊阙山,在洛州南九里”。

蒯亭在河南县西南十四里苑中。《舆地志》云蒯成县,故陈仓县之乡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晋武帝咸甯四年分陈仓立蒯成县,属始平郡也。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蒯成侯緤者《正义》引。又《路史》、《国名纪》已引作“河南县西四十有蒯亭县,今有蒯乡”。按《正义》引有误衍,據《郡国志》刘昭注引《晋书地道记》补“南”字。“故”字渉上衍,今删。《路史》引亦有错脱。

洛阳县 编辑

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即成周也。《舆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东,故曰东周。敬王避子朝之乱,自洛邑东居此。以其迫呃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史记·周本纪》。“以封武王少弟”《正义》引。

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即成周城也。《舆地志》云:“成周之地,秦庄襄王以为洛阳县,三川守理之。後汉都洛阳,改为‘雒’汉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隹’。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史记·项羽本纪》“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九·汉高帝纪》“故立申肠为河南王都洛阳” 注引无“《舆地志》云”以下文。

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即成周城也。《尚书序》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帝王世纪》云居邶鄘卫之众。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迺营成周洛邑”《正义》引。按此引有脱误,依前引改“县”字,增“北”字。所引为《书》序,今增“序”字。《帝王世纪》本《尚书洛诰》,脱 “卫”字,今據《尚书》补。

河阴县城本汉平阴县,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阿阴。史记·周本纪》“秦庄襄王灭东周”《正义》引。

平阴故津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五十里。史记·曹相国世家》“绝河津”《正义》引。

南官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洛阳故城中。《舆地志》云秦时已有南、北宫。更始自洛阳而西,马奔触北宫铁柱门。光武幸南宫却非殿,则自高帝迄於王莽,洛阳南、北官,武库皆未尝废。《玉海·宫室·一》引,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雒阳南官”《正义》引“南宫在雒州”以下三十字。}}

偃师县 编辑

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誉之墟,商汤之都也。史记·殷本纪》“徙先王居”《正义》引。

汤即位居南亳,後徒西亳,在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誉之墟。《诗地理考》卷五《商颂》引。}}

河南偃师为西毫,帝誉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五《商颂》引作“盘庚都偃师西亳”。

故平县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北二十五里。《〈通鑑〉地理通释·卷九·平监》引。}}

尸乡亭在洛州偃师县,在洛州东南也。史记·曹相国世家》“还撃赵贲军尸北《正义》引。

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史记·殷本纪》“汤崩”《正义》引。

伊尹墓在洛州偃师县西北八里。史记·殷本纪》“既葬伊尹於亳”《正义》引。

缑氏县 编辑

缑氏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东二十五里,滑伯国也。韦昭云“姬姓小国也”。史记·秦本纪》“兵至滑”《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郑灭滑”《正义》引作“缑氏故城本费城也,在路州缑氏县南东二十五里也。”按《周本纪》、《正义》引“县”下衍“南”字。按此两处所引《括地志》说“滑伯国也”,一说“本费城也”,在《括地志》则为一条,张守节分别引之。《左传》成公十二年“殄灭我费滑”杜预注说“滑国都费”,故一言滑国,一言费战。

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史记·夏本纪》“其後有刘累”《正义》引。

轘辕故关在洛州缑氏县东南四十里。《十三州志》云轘辕道凡十二曲,是险道。史记·曹相国世家》“下轘辕”《正义》引。

巩县 编辑

《[[史记]]》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巩为东周,其子武公为秦所灭。郭縁生《述征记》云巩县本周巩伯邑。史记·赵世家》“与韩分周以为两”《正义》引。

故𬩽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其有夏之居”《正义》引,又《玉海·卷四·夏都》引。又《史记·张仪列传》“塞什谷之口”《正义》引无末句。

温泉水即𬩽水,源出洛州巩县西南四十里,《注水经》云𬩽水出北山𬩽溪。史记·张仪列传》“塞什谷之口”《正义》引。按《水经》洛水《注》“洛水东北暦𬩽中,而𬩽水注之,水出北山𬩽溪”。此引有脱误,今據改。

伊阙县 编辑

洛州伊阙县,在州南七十里。本汉新城县也,隋文帝改新城为伊阙,取伊阙山为名也。史记·高祖本纪》“新城三老”《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 “左更白起攻新城”《正义》引、《通鑑·卷三·周慎靓王纪》“攻新城宜阳”注引作“格州伊阙县,本是汉新城县,隋文帝改为伊阙,在洛州南七十里。”又《史记·周本纪》“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正义》引作“新城,今洛州伊阙县也。”

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史记·周本纪》“又能为君得高都”《正义》引。

阳城县 编辑

阳城,洛州县也。史记·周本纪》“秦取韩阳城负黍”《正义》引。

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则居阳城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之也。史记·周本纪》“其有夏之居”《正义》引。又《史记·五帝本纪》“禹亦乃让舜子”《正义》引作“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非时久居也。”按《五帝本纪正义》引“时”字错在“非”字下,当是“避商均时,非久居也”。

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史记·夏本纪》“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正义》引。

负黍亭在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传》云郑伐周负黍是也。史记·周本纪》“秦取韩阳城负黍”《正义》引。又《史记·郑世家》“败韩兵於负黍”《正义》引无“《左传》云”十字。

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也。史记·夏本纪》“熊耳外方”《正义》引,又《史记·封禅书》“中嶽嵩高也”《正义》引。按《封禅书正义》引作“西北二十三里”误。

嵩阳县 编辑

洛州嵩阳县本夏之纶国也,在缑氏东南六十里。《地理志》云纶氏县属颍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攻韩缑氏蔺”《正义》引。按唐嵩阳县沿惰旧名,後改名登封,此引脱“阳”字。

颍水源出洛州嵩阳县东南三十里阳乾山,今俗名颖山泉,源出山之东谷。其侧有古人居处,俗名为颍墟,故老云是颖考叔故居,即郦元《注水经》所谓颖谷也。史记·郑世家》“迁其母武薑於城颍”《正义》引。又《史记·礼书》“汝颍以为险”《正义》引作“颍水源出洛州嵩高县东南三十五里阳乾山,俗名颍山。《地理志》阳乾山,颍水出,东至下蔡入淮也。”按《礼书正义》引“嵩高”亦当作“嵩阳”。作“三十五里”,不同。

寿安县 编辑

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召伯聽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後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史记·燕召公世家》“有棠树”《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一“甘棠南国”引。

九曲城在寿安县西北五里。《穆天子传》“天子西征,升於九阿”,即此。魏大统三年,陈忻邀东魏阳州刺史段理於九曲,破之。唐武德二年,王世充与唐兵战於九曲,秦叔宝等来降。三年,熊州总管史万宝邀败王世充子元应於九曲。《太平寰宇记》补阙河南寿安县引。

新安县 编辑

涧水源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东北与谷水合流,经洛州郭内东流入洛。史记·夏本纪》“伊雒涧”《正义》引。又《夏本纪》“东北会於涧”《正义》引作“涧水出洛州新安县白石山之阴”。

瀍水出洛州新安县东,南流至洛州郭内,南入洛。史记·夏本纪》“伊雒涧”《正义》引。

郑州 编辑

管城县 编辑

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史记·周本纪》“封弟叔鲜于管”《正义》引,又《史记·管蔡世家》“管叔鲜”《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三管蔡引。

故祭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释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仓,周公後所封也。史记·周本纪》“祭公谋父谏曰”《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祭仲”引首二十一字。

故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司马彪云华阳在密县。史记·赵世家》“秦将白起破我华阳”《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秦破华阳约”《正义》引及《通鑑·卷四·周赧王纪》“赵人魏人伐韩华阳”注引“故华阳城”十四字。按“四”当作“三”,《史记·秦本纪》“撃芒卯华阳”《正义》引及《穰侯列传》 “为华君”《正义》作三十里”,与《元和郡县志》说合,兹據改。司马彪《郡国志》河南密县有华阳山,非亭,此“亭”及“今洛州”四字为衍文,今删。

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国语》云史伯对郑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史记·秦本纪》“撃芒卯华阳破之”《正义》引。

武强故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三十一里。史记·曹相国世家》“还攻武强”《正义》引。

圃田泽在郑州管城县东三里。《周礼》云豫州薮曰圃田也。史记·魏世家》“五入圃中”《正义》引,又《玉海·卷九·魏囿中》引。

衍,地名,在郑州。史记·魏世家》“秦拔我垣蒲阳衍”《正义》引。

荥阳县 编辑

荥阳县即大索城。杜预云成皋东有大索城。史记·项羽本纪》“战荥阳南京索间”《正义》引。

小索故城在荥阳县北四里。京相璠《地名》云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氏兄弟居之,故有大小之号。史记·项羽本纪》“战荥阳南京索间”《正义》引,又《通鑑·卷九·汉高帝纪》“战荥阳南京索间”注引。

东广武、西广武在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戴延之《西征记》云三皇山上有二城,东曰东广武,西曰西广武,各在一山头,相去二百步。汴水从广武涧中东南流,今涸无水。城各有三面,在敖仓西。郭縁生《述征记》云一涧横绝上过,名曰广武。相对皆立城堑,遂号东、西广武。史记·项羽本纪》“与汉倶临广武而军”《正义》引,又《通鑑·卷十·汉高帝纪》“军广武”注引。按據《郡国志》刘昭注引《西征记》增二字。“广”下脱“武”字,據《水经》济水《注》增。

东广武城有高坛,即是项羽坐太公俎上者,今名项羽堆,亦呼太公亭。史记·项羽本纪》“为高俎置太公其上”《正义》引。

宅阳故城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史记·魏世家》“典韩会宅阳”《正义》引,又《史记·穰侯列传》“人北宅”《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魏韩会於宅阳”注引。

京县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也。《晋太康地志》云郑太叔段所居邑。史记·项羽本纪》“战荥阳南京索间”《正义》引。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不害京人也”《正义》引、《诗地理考》卷二京引,《通鑑·卷九·汉高帝纪》“战荥阳南京索间”注引,均无“《晋太康地志》”以下十三字。按《项羽本纪正义》引脱“故”字,《老子韩非列传》及《通鑑》注引不脱。

敖仓在郑州荥阳县西十五里石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时置仓於敖山,故名敖仓云。史记·项羽本纪》“以取敖仓粟”《正义》引,又《通鑑·卷十·汉高帝纪》“以取敖仓粟”注引,又《玉海·卷七·郦食其画取楚之策》引,又《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據敖仓之粟”《正义》。按“县”字误,当作 “石”,《玉海》及《郦生陆贾列传正义》不误,並有“故”字,今據补正。

荥泽县 编辑

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周时名北製,在敖山之阳。《诗地理考》卷三敖引。又《史记·殷本纪》“帝仲丁迁於嗷”《正义》引、《五海》卷四商都引无“周时”以下十字。

汴渠一名莨荡渠,今名通济渠,首受黄河,《[[汉书]]》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自来武北征之後,復皆湮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毎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引《坤元录》。按《通典》本文补出“汴渠”二字。

汴口堰在荥泽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濬增築汉古堰,遏河入汴也。《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邵》七引《坤元录》。據《通典》本文增“荣泽”二字。

故王宫在郑州荥泽县西北十五里王宫城中。《左传》云晋文公败楚於城濮,至於衡雍,作王宫於践土也。按王宫则所作在践土,城内东北隅有践上臺,东去衡雍三十餘里也。史记·周本纪》“晋文公召襄王会河阳践土”《正义》引。按據《方舆纪要》卷四十七郑州荥泽县王宫条改“官”字。

原武县 编辑

故卷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释例地名》云卷县所理垣雍城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先卷人”《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得垣雍”《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客卿胡阳攻魏卷”《正义》引无“《释例地名》”十三字,有“即垣雍也”句。

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史记·魏世家》“使道安成”《正义》引,又《玉海·卷九·魏安城》引。

阳武县 编辑

阳武故城在郑州阳武县东北十八里,汉阳武县城也。史记·曹相国世家》“从攻阳武”《正义》引。

新郑县 编辑

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史记·周本纪》“有熊九驷”《正义》引。

故邻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歴唐至周,重黎之後坛姓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史记·楚世家》“四曰会人”《正义》引。又《史记·郑世家》“地近虢郐”《正义》引作“故郐城在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无“《毛诗谱》云”以下文。按二当作三”,《郑世家正义》引作三十二里”,与《元和郡县志》合,今改。

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汉旧县也。史记·魏世家》“从林乡军以至於今”《正义》引,又《玉海·卷九·魏林乡》引。按“郑”字误,当作“汉”,盖谓宛陵故城即汉县。

洧水在郑州新郑县北三里故新郑城南。《韩诗外传》云郑俗,二月桃花水出时,会於溱、洧水上,以自祓除。史记·郑世家》“伐郑兵於洧上”《正义》引。

陉山在郑州新郑县西南三十里。史记·楚世家》“取我陉山”《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魏伐楚败之陉山”《正义》引。

陉山在郑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史记·楚世家》“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谓新郑县在郑州西南九十里,《括地志》陉山在新郑县西南三十里,则陉山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此引“一”为“二”之误。

子产墓在郑州新郑县西南三十五里。郦元《注水经》云:“子产墓在潩水上,累石为方坟,坟东北向郑城,杜预言不忘本也。”史记·郑世家》“子产卒”《正义》引。按“云”字衍,據《水经》潩水《注》删。

密县 编辑

故鬲城在郑州密县界。杜预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史记·夏本纪》“帝少康立”《正义》引。按《括地志》密县属郑州,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属洛州,见《旧唐书地理志》,今改“郑”字。

汜水县 编辑

郑州汜水县,古东虢国,亦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即周穆王虎牢城。《左传》云宫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史记·秦本纪》“郑伯虢叔杀子迹而入惠王”《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韩献成皋巩”《正义》引、《史记·外戚世家》“坐河南宫成皋臺”《正义》引无“《左传》”以下文。按汜水县,《括地志》成书时本属郑州,唐高宗显庆二年改属洛州,见《元和郡县志》汜水县,今皆改正。

成皋故县在郑州汜水县东南二里。史记·项羽本纪》“出走成皋”《正义》引,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先要成皋之口”《正义》。按《淮南衡山列传正义》当是引《括地志》,作“东南二里”,与《元和郡县志》同,《项羽本纪正义》引“西”字误,今改“东”。

汜水源出郑州汜水县东南三十二里方山。《山海经》云浮戏之山,汜水出焉。史记·项羽本纪》“渡兵汜水”《正义》引,又《通鑑·卷十·汉高帝纪》“渡兵汜水”注引。

郑州汜水县,古虢叔之国,东虢君也。史记·郑世家》“地近虢郐”《正义》引。按據上《秦本纪正义》引删此“东”字。

汴州 编辑

浚仪县 编辑

逢泽亦名逢池,在汴州浚仪县东南十四里。史记·秦本纪》“会逢泽”《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会诸侯逢泽”注引。

陈留县 编辑

陈留,汴州县也,在州东五十里,本汉陈留郡陈留县地。孟康云“留,郑邑也,後为陈所並,故曰陈留”。臣瓒又按宋有留,彭城留是也;此留属陈,故曰陈留。史记·项羽本纪》“撃陈留外黄”《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去攻陈留”注引首十二字。按汉陈留县属陈留郡。唐陈留县为隋分凌仪县置,非汉旧县,於汉则陈留县之地。此引衍“及”字。

小黄故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三里。史记·高祖本纪》“母曰刘媪”《正义》引。

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口巴也。史记·殷本纪》“为有莘氏媵臣”《正义》引。

东昏故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九十里。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戸牖乡人也”《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一·汉高帝纪》“封陈平为戸牖候”引。

雍丘县 编辑

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地理志》云古杞国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史记·周本纪》“大禹之後於杞”《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至周封於杞”《正义》引作“雍丘县古杞国城也,周武王封禹後号东楼公”。

故周城即外黄之地,在雍丘县东。史记·项羽本纪》“还攻外黄”《正义》引,又《通鑑·卷八·秦二世纪》“攻外黄未下”注引。

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县界,本属外黄,即太子申见徐子之地。史记·魏世家》外黄徐子谓太子曰”《正义》引。又《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陈留高阳人”《正义》引作“圉城在雍丘县西南”。

郦食其墓在雍丘县西南二十八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正义》引。

尉氏县 编辑

三亭冈在汴州尉氏县西南三十七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正义》引。

汝州 编辑

粱县 编辑

故梁城在汝州西南二百步。《晋太康地记》云战国时谓南梁者,别於大梁、少梁也。古蛮子邑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战於南梁”《正义》引。

古梁城在汝州梁县西南四十五里。史记·周本纪》“而迁西周君於惮狐”《正义》引。按此梁城即汉梁县故城。此引脱“四”字,據《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增。《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汝州下引《括地志》云“梁城在汝南,注城在汝北,隔水相对”,未详所本,但注城在唐梁县西四十五里,盖两城相距里数相同,惟梁城在唐梁县西南,注城则在正西。

注城在汝州梁县西四十五里。史记·魏世家》“败秦於注”《正义》引,又《通鑑·卷五·周赧王纪》“又伐韩取注”注引。按《通鑑》注引作“四十五里”,《正义》引脱“四”字,《方舆纪要》亦说注城在汝州西四十五里。

汝州古梁城,即惮狐聚也。史记·周本纪》“迁西周公於惮狐”《正义》引。按“外”字衍,古梁城即惮狐聚,在汝州西南十五里。

阳人故城即阳人聚,在汝州梁县西四十里,秦迁东周君所居地。史记·周本纪》“迁西周公於惮狐”《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昭襄王纪》“遥西周於惮狐”注引。按《通鑑》注引有“所居”二字。各本《史记正义》皆作“秦迁东周君居也”,盖脱一“所”字。

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汝州梁县东北二十六里。《帝王世纪》云:“汉武帝元鼎四年东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戸,地方三十里,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孙延年进爵为承休侯。元帝元始四年进为郑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观,为卫公。”史记·周本纪》“号曰周子南君”《正义》引。

成安故城在汝州梁县东二十三里,《地理志》云成安属颍川郡。史记·韩长孺列传》“梁成安人也”《正义》引。

故麻城谓之蛮中,在汝州梁县界。《左传》单浮餘围蛮氏,杜预云城在河南新城东南,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俗以为麻、蛮声相近故耳。史记·周本纪》“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正义》引。

鲁山县 编辑

汝州鲁山县本汉鲁阳县也,古鲁县,以鲁山为名也。史记·楚世家》“魏取我鲁阳”《正义》引。按《括地志》本《汉志》为说,《汉志》南阳郡鲁阳县云“有鲁山,古鲁县”,此引鲁山上衍一“古”字。

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左传》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史记·秦本纪》“与魏王会应”《正义》引,又《通鑑·卷三·周赧王纪》“秦魏会於应”注引。

故应城,古应乡,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封范睢以应义”《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与秦会应”《正义》引,又《史记·梁孝王世家》“封小弟以应”《正义》引。按“四”当作“三”,《魏世家》、《梁孝王世家正义》引作“三十里”是。

故应城,殷时应国,在父城。史记·周本纪》“因以应为太后养地”《正义》引。

汝水源出汝州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𣸣水,《尔雅》云“河有滩,汝有𣸣”,亦汝之别名。《地理志》高陵山,汝出,东南至新蔡县入淮。史记·礼书》“汝颍以为险”《正义》引。

犨城在汝州鲁山县东南。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南攻秦军於撃”《正义》引。

郏城县 编辑

汝州郏城县东南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即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许州葉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即杜预云襄城城父县者也。此二城,父城之名耳,眼虔城父是误也。《左传》及《注水经》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谓今亳州城父是也。此三家之说,是城父之名。《地理志》云颍川父城县,沛郡城父县,據县属郡,其名自分。古先儒多惑,故使其名错乱。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蒙恬会城”《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始皇纪》“与蒙恬会城父”注引。按“南”字據《元和郡县志》卷七汝州郏城县父城故城补。“华”当作“葉”,《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城父故城在许州葉县东北四十里”。

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史记·夏本纪》“汤封夏之后”《正义》引。

◀上一卷 下一卷▶
括地志辑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