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经室集 (四部丛刊本)/二集卷第六

二集卷第五 揅经室集 二集卷第六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二集卷第七

揅经室二集卷六

  山东分巡兖沂曹济道唐公神道碑铭

扬州郡城埀三百年之旧家以宦绩著者唐氏其一

唐先世由泰州迁高邮复迁江都八世讳虞明进士

虞生明献明献生之日之天之天官灵山县知县生

诗诗为之日后诗生六子绍祖继祖皆官翰林绥祖

由举人知县历官江西湖北巡抚两湖总督绥祖生

扆衡秉衡扆衡历官至迤西道生侍陛秉衡早卒总

督公命侍陛为之后即兖沂曹济道芝田公也公字

赞宸又号悔庵幼读书补

恩荫生随总督公任习奏牍文案屡试未第乾隆二

十六年荫生引

见以通判用二十九年发南河三十年题署山盱通

判三十二年实授通判事署宿虹同知三十六年调

里河同知复调铜沛同知暂署外河同知三十七年

仍以铜沛管外河事四十年以在工屡著劳绩举卓

异四十二年升湖北郧阳府知府四十五年丁本生

母刘恭人忧四十七年服阕将入都时河南青龙冈

屡筑屡圮阿文成公特奏公精明强干熟悉河务请

旨发河工途次得

旨迳赴河南四十八年以河归故道擢授开归陈许

道四十九年丁母孔恭人忧五十一年奉

旨署河南河北道五十五年丁本生父忧五十七年

补山东运河道秋调兖沂曹济道五十九年以失察

前曹县民殴毙饥民案降级调用遂以病归不复出

嘉庆九年十一月朔日卒于里第年七十有二公生

名门读书通治理服官数十年有功于河淮者为多

洪泽湖五坝龙门水志旧以上游正阳报水志长落

尺寸为准乾隆二十九年公官山眙通判湖暴涨而

正阳未报长且亦有正阳报长而湖不涨者大府委

公勘之公遍历各县归呈图说曰淮出桐柏千里至

正阳所并之水已多正阳长落固可为志但正阳以

下颍肥洱洛天芡诸水杂注之乃至怀远县又下则

有涡淝澥东西南濠月明湖诸水注之乃至临淮县

又下则有沱浍潼漴四水注之迄于盱眙县所并诸

水颍涡尢大若正阳以上水未长而颍涡诸水骤长

湖必涨正阳不知也正阳报长而颍涡诸水不长淮

至正阳下且将倒盈诸水之科而后进迨归湖十仅

二三是以湖不与正阳相应也宜增设怀远临淮两

志椿与正阳相证乃不偾事大府用其言请以行故

今怀临两志桩之设自公始公赴豫工时阿文成公

与河督议改河之䇿决计于公公曰今全河下注非

土埽所能当欲逆挽归正道难矣今但于南岸上游

百里外开引河则不与急流争其全势易掣以逸代

劳此上计也文成公始定计开兰阳引河至商邱归

正河以公总其事功以成得

旨嘉奖擢开归道公管南岸工时新引河堤初成澑

逼甚险乃复请于仪封十六堡增开引河曰史邨归

旧河达大河夏水发果分为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绕

仪封旧城之南达所增引河又于毛家寨请增筑月

堤千馀丈睢汎七堡建挑水坝澑势乃畅下无溃决

自公管南岸驻工防守迎澑决几者二十馀处皆急

䕶无患五十三年官河北道时屡奏安澜公测河势

知将有变乃请于铜瓦厢工大堤后增筑撑堤二百

四十丈河督兰公第锡以为岁修有定款抢险在临

时今非时无故忽兴大工难之公固请乃行次年夏

铜瓦工内塌决不移踵调任河督李公奉翰初视河

曰柰何公曰若待其塌透必大决决则全河顿徙今

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数丈使水回澑而入

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是河直注之力已杀

而堤可保河督从之堤合而险平河督曰君之所以

出奇制胜者在前此之预筑堤也公前官铜沛时亦

决下游使水回澑停淤两堤合一是公善用放淤平

险之策也又宿虹之夏家马路黄运交偪公亲捍其

险里河水浅将漫堤公住舟中效黄河清水龙法疏

河底之淤堤乃安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矶嘴增烂

石工城乃无患卫河水弱漕艘不利公请掘地千二

百馀丈引沁挟济以助卫河其他画策弭患者不可

悉数公尝论治河之道曰河行挟沙治法宜激之使

怒而直以畅其势曲以杀其威无废工而不可偪无

争土而不可让守此岸则虑彼岸治上游则防下游

皆名言也公官宿虹时立捕蝗法率官弁桉乡搜扑

蝻尽而民不扰于其去也民争送者万人守郧惩钞

关胥吏苛索之弊严申禁令凡空船皆不征人载但

稽其人舟载税百钱舟大者一再倍为限商旅便而

税亦无缺观察河北时修书院延师课士增膏火赀

辑三郡志书其他诸善政不具书书其治淮河事之

大者公元配吴氏 封恭人子二长莹戊午科举人

侧室刘氏出次鋆侧室姚氏出十一年六月十四日

葬于城西卜家墩新茔元与公弟仁埴为同年举人

又与公子莹为同学生莹请为碑铭既葬而莹卒十

二年秋乃践诺为铭其辞曰

浩浩洪河汤汤淮水履之测之知水之理洒之鬟之

曲彼直此民田民居河淮之东决则为害治则为功

受其益者孰知唐公公若不归将总河政惜未竟展

居里而病清白之家终焉无竞郁郁新阡公所自卜

(⿱艹石)斧若房拱兹宰木勒碑刻铭拜者来读

赐按察使衔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柘田唐君墓志

  铭

君讳仁埴字凝厚号柘田先世由常州迁泰州复迁

高邮再迁江都曾祖诗康熙甲戌进士累赠太常寺

卿湖北巡抚崇祀乡贤祖绥祖康熙丁酉举人由河

南封邱县知县累迁至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父扆

衡由通判历陞云南迤西道生子三长仕谨官潮州

盐运司运同次侍陛由恩荫生官河南开归陈许道

彰卫怀道山东运河道兖沂曹道君其季也君生而

英敏过人诵书善记善属文事亲孝家庭有榘度随

任迤西各郡读书之暇讲求吏治幕中诸老宿佥曰

此名家千里驹殆有宿根乎乾隆庚子丁内艰甲辰

高宗纯皇帝南巡君以国子生献册

召试列二等赏彩縀荷包寻中丙午科举人丁未成

进士 殿试二甲授浙江嵊县知县嵊故僻地君捐

俸葺书院增膏火讲明礼教修节孝祠以彰风化仁

声洋溢治行称最调任仁和为省会首邑君审案定

谳士庶之畏怀者一如在嵊时有唐青天之称寻丁

外艰服阕入都 𥳑发江西补乐安县调丰城县丰

城滨大江多水患君修堤以资捍卫岁甲寅以失察

事落职家居数年庚申就教职选全椒教谕俄值江

南高家堰及山盱五坝役工起遂以通判投效南河

出力加同知衔乙丑安东县陈家浦工起君以熟谙

修防留工遣用工竣授通判戊辰署商虞通判时桑

家堤马家坊险工屡出君昼夜筑䕶得无决逾年实

授寻署怀庆府黄沁同知沁水瀑涨武陟埝几破刷

君率兵夫驰救得无决加知府衔壬申实授黄沁同

知十月调开封下北河同知复保兰阳十五堡之险

䕶河北道印务擢署开归陈许道戚友有以君之伯

兄曾任此官为言者君谓今昔情形不同河工全在

应变非若地方事有一定凖绳也是年下南厅之黑

冈工甚危君昼夜防堵于烈日寒雨中屡枵腹不得

食险始定洎睢州决大工兴举君总稽出入往来两

坝积半年之久眠食几废合龙后蒙

恩赐按察使衔而君力亦既瘁矣丙子署河南按察

使君素有痰症至是感冒加剧遂请解职丁丑蒙

谕旨回籍调养归江都是年长子铸捧檄至豫君诫

之曰吾家世受

国恩祖孙父子皆蒙禄养今年力衰未能报汝其勉

之且汝曾祖任封邱时上邀

世宗宪皇帝特达之知超显秩汝初膺民社适亦兹

邑当秉承遗緖毋坠家声观君之言可以为世家教

子弟之法君生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卯时卒

嘉庆二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子时年六十有九元

配宋

诰赠淑人继配李

诰封淑人侧室钱君生四子长铸河南通许县知县

次镛国学生早卒次锜国学生次钟候选知县女子

子二长适同里试用县丞秦峄次适绍兴候选盐场

大使陶德华孙二女孙三君与余同年举于乡余抚

河南时奏君权臬事且访舆论知商虞兰阳武陟黑

冈之不决者君之力为多嗟乎洪河浩瀚障之极难

其决也下伤民生上劳

国计余过睢州见决堤迹心伤之然则于将决未决

时能屡保之勿决者其力巨矣君之可传者在乎此

余知君故为铭曰

君之兄弟皆治河渠功留保障法密鬟疏君于豫岸

捍之无虞非君之力大梁其鱼曲突焦头相较何如

德荫后嗣封树待诸

  江西铜鼓营同知刘台斗

刘君名台斗字建临星槎其号也先世繇苏州迁宝

应曾祖讳中从康熙戊子举人石埭县教谕祖家昇

康熙甲午副榜父世謩贡生靖江县训导兄台拱字

端临为世名儒君少而敏悟由本县学生中乾隆丙

午科举人嘉庆己未会试成进士官工部营缮司主

事君传经学于其父兄尢究心于水利凡治河得失

漕输利弊无不洞知其源流通籍后持服家居讲求

确服阕两江总督铁公河帅徐公奏留南河协塞

减坝工竣得功奉

旨以同知用会黄河南溢入射阳湖众议有欲因其

势改建新河由射阳入海者君作黄河南趋议千馀

言駮之上之总督曰今岁黄河漫溢自陈家铺迤下

漫口数百丈正河涸成平陆大澑由射阳湖一带入

海将有南趋之势盖地势北高南下若顺其就下之

性则舍旧图新似亦因势利导之机也然窃见新河

有难成者五有不可不虑者四夫现在之漫口数百

丈之口也而口门以下愈远愈阔至四五十里六七

十里不等河面太阔无以束水水宽则流缓流缓则

沙渟此难成者一也现行澑势奔腾四注数十里之

地或东或西十数日之间忽深忽浅河无一定之形

澑无一定之势此难成者二也且漫口向南而大澑

先向西南转趋东北若因之成河则是折一大湾迎

澑必生险工对湾仍致淤阻下壅上溃未见其畅流

归海此难成者三也且改新河必须筑一南堤又须

于清黄交界之处中间隔一横堤乃数十里中汪洋

一片人力既无可施取土更无所出此难成者四也

凡言湖者皆潴水之区非行水之道也若射阳湖有

出水之口则滔滔下注久当涸出五坝之水不当停

积中泓矣谓之为湖其形必如盂如釜外仰内凹故

水满则隘水平则停盖盈科而溢出海滩非畅流而

直趋海口也现在河流南注势似湍激者以濒湖一

带地势较河身为低河面较地势又低故此时似畅

究之湖外之海滩仍反高仰非如海口得建瓴之势

也河将入海必束之使高于海面故能敌逆上之海

潮以冲⿱㓁大 -- 𥤮入海若今之射阳湖口则河流之趋湖虽

由高入低而由湖趋海之路反由低入高以低就高

数年之后必淤阻此难成者五也更有不可不虑者

夫五坝减下之水减入下河者也往时五坝一开虽

无黄流之阻尚且淹漫数县之地停蓄数月之久必

须闭坝而后就涸未有坝未闭而先行涸出者若分

射阳湖以为黄水之道则清水去路为黄水所夺减

坝之水全积下河不能容纳此可虑者一也运河闸

洞之水亦归入下河者也一为黄流所阻去路日高

水无所归以内地为壑此可虑者二也淮南之盐场

东南财赋之薮也沿海场垣濒于盐阜今若逼近黄

流淡水内侵产盐必少清水内壅场垣必淹此可虑

者三也至于黄河本有南趋之势阜寕地势高于盐

城盐城地势高于兴化愈南则愈低今若导之使南

再有漫溢则就下之势必入兴盐一入兴盐则不能

入海而南入于江是河与江合江淮河汉四凟合流

是古今一大变迁也杞人之忧又不止淮扬二郡之

生灵东南一带之财赋矣于是南新河之议弗果行

君又上书曰山盱五坝减出之水归入下河者以高

邮各坝为口以坝下引河为喉以兴盐各路湖荡为

腹以串场河各闸为尾闾以范堤外各港口为归墟

必须节节疏通使水不中渟层层关锁使水不旁溢

方能引水归海而保䕶田庐数年来各邑受淹之故

以坝下引河浅窄而两岸十馀里外即无堤形是以

减下之水不能下注先已旁流此高邮受灾之缘由

也坝水注之兴盐渟蓄湖荡湖荡虽能受水而不能

消水旁无堤防下无去路盈科而进者仍复泛溢四

出在湖荡之上者误以湖荡为归墟在湖荡之下者

止知曲防壑邻幸游波之不及而壅极必溃虽少缓

须臾亦复同归于尽此兴盐各邑被水之缘由也场

河浅故上游之水不能骤泄海口高故场河之水不

能骤出加以坝面宽而闸面窄来源多而去路少犹

以斗米注升欲其畅流不得矣此范堤内外被水之

缘由也诚使坝下之引河加掘宽深坚筑堤防引归

湖荡则高邮之田可保矣湖荡之旁圏筑围圩约拦

水势仍留去路导入场河总使水有下注之路而无

旁溢之门则兴盐一带之田可保矣再于场河挑深

酌添范堤闸座并挑通闸外港口则范堤内外之民

灶可无虞矣惟是场河以外形如釜边场河以内形

如釜底以釜底泄入釜边必须台高水面方成建瓴

若以挑河之土坚筑两岸之堤则地势虽内低外仰

而水面仍内高外下也如此则有沟有防表里相应

诚一劳永逸之计也总督韪其言而未能行丁卯𥳑

发江西以同知补用试吴城吴城民多板屋而居值

火灾燔烧千馀家君至为设火龙六坊各一梯冲钩

鋋及贮水之器各数百坊立役夫二十人以时习其

激跃转输之事官给以食均勤惰为赏罚又多掘井

以备绠𦈢立教万算役夫以外民有担水一石与算

一官给以价以是吴城不复火巡抚金公下其法于

通省今仿行之在任二年善政最著补瑞州铜鼓营

同知实缺以病乞归吴城民持镜一奁水一盂拜于

舟前曰𧰼我公之明且清也送者数千人率相泣别

去癸酉补原官奉檄总运事遂以劳顿卒卒之前日

谓家人曰吾死无他恨惟吾兄未祀乡贤以此耿耿

尔吾兄者端临君也君未第时即勇于为义尝与邑

令孙君源潮创建画川书院修节孝祠戚烈妇祠治

宋泾河引漕河水入城以漑民田治城北之刘家潭

筑堤以捍水患在官时则平歙人兄弟二商之讼表

前明土人叶景恩死难之烈归新建主簿某停滞之

丧它如拯漂溺置义冡立质剂禁游手具载于君之

家谱及事略弗具书君有功于河书其河议之有裨

时用者所著有下河水利说一卷

论曰君駮新河改道之说深切著明后之人欲知射

阳海口情形者曷览之君下河筑堤之议本于靳文

襄之书文襄建此议为吾乡乔侍读等所阻然靳公

规画工程丈尺经费具载于君水利说中昔阻其如

此者今欲求其如此而不得矣

赠承德郞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例晋朝议大夫钱

  君曁配屠恭人墓志铭

君讳汝鼎字东原嘉兴县人明太常寺□□讳□□

与其季父及弟并以甲第起家为浙西望族曾祖赠

光禄大夫讳□□祖赠光禄大夫讳纶光父廪贡生

候选训导讳峯前刑部尚书谥文端之次弟也君生

四岁而孤母任安人以节孝著年十岁能作径尺大

书读经史成诵前礼部侍郞讳载者君从子也君师

之尽受其学乾隆元年以文端荫入监读书并遵例

纳州同衘为太学官生缘目疾几失明绝意进取钱

氏旧置义田岁入赡族规条繁密子姓日众文端以

君德性仁孝才堪治剧以赒给之事委之君体祖宗

设法之意任文端委托之重夙夜经营不辞劳瘁支

分派衍度田桉口三党欢如宗族称孝嗜作书始为

蝇头小楷以目疾改学欧柳法帖常侍文端坐论波

磔钩趯之法文端称之晚年书益工缣素流传得者

宝之卒于乾隆三十一年 月日年 十有 配屠

氏同县前进士枣强县知县讳应麟女幼好诗礼枣

强爱之名之曰文事姑曁祖姑陈太夫人体无形声

重帏悦豫君理义田时实左右之尝典质簪珥以济

赒给所不足君之殁也家计日落至鬻屋僦居庑舍

幼子孤孙茕茕相依恭人课诗书纺绩自给后以孙

贵禄养渐充而裙布𫄨絮不改其素久侍南楼稔知

先世事每聚族姓谈祖宗忠孝之德邻媪邨妇过从

必接席与语乾隆六十年历春秋七十有八终于里

第君以孙楷官加级赠承德郞翰林院庶吉士今例

得推赠朝议大夫君配封太安人例晋恭人子三长

濬增生候选县丞赠庶吉士丙戌冬应试在京闻讣

奔归哀毁咯血卒于途次妇程恭人仰事姑俯教子

孝慈苦节亦如屠恭人次淇增生次涵国子监生女

六皆适士族孙六长楷即濬子己酉会试弟一殿试

二甲第一由庶吉士历戸部员外郎军机处行走次

模次棫生员次朴次梧次柏生员女三俱幼嘉庆元

年 月葬君及恭人于县南曹王庙原祔于父阡先

是君痛幼失怙慎选窆地偶泊舟城南新字圩塘梦

神人引至高阜指其颠有如虎踞者曰此非吉壤乎

翼日卜遂定并诫子曰吾不逮事父异日必葬我墓

侧即今君与屠恭人合葬地元与楷同登进士第又

同官翰林交最笃今视学其乡以状来乞铭乃为铭

懿哉钱氏世德高门诵芬咏烈清流远源奕奕光禄

隐德弥敦赁庑相舂共启后昆生大司寇以孝承

恩惟东原君光禄之孙君生少孤蚤被慈教故有节

者必酬以孝重慈致欢含饴每笑师少宗伯荫任

国校雒下腾声词场名噪於戏婴疾几丧厥明煇弢

玉气采匿珠光友于为政任党恤乡竭劳尽哀以持

后丧寿山协梦用志厥祥穆祔于昭遗训聿长于赫

恭人康僖云嗣纯固敦厚温和淑懿视疴于寝省膳

于馈恭人之孝与公兼致度田赡族修睦重义恭人

之贤佐公为治家德在俭世学维经教子及孙皆底

于成文冠天下笔珥枢庭

帝锡纶言以褒先型马鬛吉封虎踞佳城下车再拜

敬勒阡铭

诰封刑部山东司员外郞郑君墓志铭

君讳鉴元字允明号澂江又号馀圃先世以盐䇲自

歙迁仪征迁江寕迁扬州皆占籍焉祖廙父为翰皆

赠中议大夫君好书史读孝经注疏恒不释卷性节

俭虽处丰厚泊如也居恒以诚训其子弟于孝义之

事恒乐为之修京师扬州会馆独捐数千金又修歙

县洪桥郑氏宗祠上律寺远祖海公宗祠置香火田

建祖父江寕宗祠三置祭田由县立案于府又尝修

族谱举亲族中婚葬之不克举者建亲乐堂于扬州

宅后子姓以时奉祭祀嗟乎席丰厚者无足重重乎

孝义也不以其财助乡里有益于人之善事不以其

诚为睦姻任恤之正事卒之不丰不厚求一事铭墓

者不可得所谓孝义者安在若先生者其殆庶矣先

生总司鹾事十馀年

诰授通议大夫候选道乾隆五十五年入京祝

万寿加一级

召预千叟宴

赐御制诗及粟帛又以输军饷一万两以上议叙加

五级

覃恩诰封中宪大夫刑部山东司员外郞生于康熙

五十三年二月十日卒于嘉庆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子二长涵附贡生候选州同知次宗汝刑部山东司

员外郞孙三兆玉候选州同知兆玨乙卯举人候补

内阁中书涵出兆理大理寺丞宗汝出曾孙六烜炤

炘煦熙焜卜于嘉庆十年三月二十八日与其配吴

恭人合葬于江寕之南乡琵琶井因伐石而系以铭

黄山锺山广陵秣陵郑公之乡人以德兴孝祀以䖍

善义力胜富而好礼昔贤所称革薄积厚人所罕能

用绥眉寿耄年以登子孙绳绳施于重曾埏道既安

惟灵所凭藏此贞石风暖春塍

  童处士墓表

君讳孝源字甬川先世义乌明季迁鄞祖某州判父

某国子生有孝行励学与妣孙孺人相继卒君𦆵六

岁居丧如成人以祖母陈命依季父居季父严以君

力学不事生产出之外舍有地数弓乃益发书读之

从师游遂通小学史汉旁及百氏既壮舅陈明经廉

知孝友妻以女复以舅为师然不事举业尝曰吾先

人以隐居著书不求宦达今有书有田复奚志哉由

是入则横经出则负耒岁以其入赒亲党之贫乏者

有劵至四百缗悉烧之复力疾修远宗墓庐虽困踣

不顾也戊午槐以优行弟一贡太学明年考取

武英殿校录秋顺天乡试中式闻至君已疾顾孺人

曰吾殆不起异日当勖儿以黜浮崇实勿替祖父之

训也疾竟卒年六十七子一槐女四表曰

古独行农而士带挂经室悬耜存姻睦绝怙侈老能

教长可纪式彝训生才子铭既藏表足视崇善良吿

惇史

  江都凌君士䮯

凌士䮯字禹臣其先世江南泰州人明海楼佥都御

史之后也海楼讳儒明嘉靖癸丑陈谨榜进士有直

声言事遭廷杖时论韪之事详明史著海楼集士䮯

祖襄康熙乙卯科武举人官古琅所千总父鸾国子

生工诗文屡试不第授生徒于郡城因家焉士䮯遂

为江都人幼孤贫身亲劳苦手足胼胝以力养母妻

张氏亦纺绩以佐之家稍成立母病侍汤药衣不解

带者数月母卒丧葬尽哀礼有同产兄八人皆悌敬

备至生养死殡悉资助之而自奉则甚约故人皆以

孝弟称之士䮯读书识字仅记姓名性和易无急言

遽色里闬有争者辄以微词解之争者敛手退曰长

者言不可违夫以布衣居乡里未有势利加于人而

人胥听之非其生平性行积诚以动人何人折服之

深也士䮯自悔幼失学遂教其子读书嘉庆十一年

卒年八十有四仲子曙博览工文词治经传不为俗

学从父教也

  翰林院编修彭远峯墓志铭

编修讳蕴辉字璞斋又字远峯江苏长洲人彭氏为

苏州之望定求官翰林修撰其孙启丰亦由修撰历

官兵部尚书世所称祖孙皆会元状元者也启丰生

绍咸贡生绍咸生希洛乾隆丁未进士官御史力行

善事岁饥辄平粜捐赀缮育婴堂殁祀乡贤希洛生

蕴辉五十日而其母陶恭人殁蕴辉幼颕悟十岁从

父宦京师稍长工诗文嘉庆三年顺天乡试中式南

元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初娶兵部尚书吴

江金士松孙女继娶南河总督平湖吴璥女七年归

苏州八年在清江十年入京师任馆职是时淮南屡

被水灾编修与徐侍御寅亮等在京师捐募白金属

友人至淮南村墟活饿者甚众冬十月奔父丧致哀

毁十三年服阕入京充 国史馆 文颕馆协修夏

六月

上试翰林八人于 南书房编修列第五

赏纱縀

皇帝五旬万寿献文册蒙

奖赏纸笔是年得咯血疾冬十二月九日竟以是疾

卒年三十有二是可哀也编修仪度玉立性仁厚端

谨有志槪接三党以诚家世积善济贫恤𭒀戒杀放

生敦勉不怠文笔清丽读史慕古人方当树声词苑

世济忠美乃忽夭折而死子凝福甫四龄亦殇妻吴

孺人讳怀珍性善慈恸夫及子亦相继卒或疑作善

而不𫉬报其善有未至耶非也论语曰死生有命又

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仁而夭愈于不仁而寿者且仁

者非责报于天而始积善也不然颜子何不得天命

哉扬州阮元为编修己未座师哀其亡也于其葬纪

以铭曰

震泽之滨秀锺儒人彭氏才子质敏性仁金莲烛古

玉笋班新何图览揆而命不辰影速于𨻶霜陨于春

营兹净域封以香尘善行可纪写于贞珉山光藏璞

葆尔清神

  臧拜经别传

拜经姓臧名庸字西成又字拜经本名镛堂武进县

人父继宏业贾康熙间有与阎百诗同时老儒玉林

先生名琳者拜经之高祖也乾隆五十四年馀姚卢

学士文弨主常州书院拜经往受经学抱玉林先生

所著经义杂记质于学士学士惊异之于挍经典释

文中多引其说五十八年在苏州从嘉定钱少詹

青浦王侍郞金坛段县令玉裁讲学术钱公王

公荐拜经于湖广总督毕公授其孙兰庆经嘉庆

元年归丁父艰二年元督浙江学政延拜经至西湖

助辑经籍纂诂三年纂诂成拜经至广东南海县挍

刊于板而臧氏经义杂记诸书亦以是时刊成之五

年元巡抚浙江新辟诂经精舍于西湖复延拜经至

精舍补订纂诂挍勘注疏七年归常州九年入京应

顺天甲子乡试王伯申侍讲引之桂香东侍讲

引重之桂侍讲命其弟桂菖从之学秋试房考吴美

存编修其彦荐其文主司抑之十一年南归过扬州

伊墨卿太守秉绶延修广陵图经十二年复应元招

至杭州读书于北关署中十四年归里病十五年复

应顺天庚午乡试不中式吴编修延之修中州文献

书十六年复病七月卒于吴氏馆年四十有五拜经

沉默敦重天性孝友遵父命续其高祖将绝之学修

身著书并见于世可不谓孝乎其弟礼堂孝子也以

毁瘠卒拜经哀之乞朱文正公诸名儒之诗文以表

章之可不谓友乎其为学根据经传剖析精微德清

许周生兵部宗彦谓其好学深造如皇侃熊安生当

求之唐以上也所著之书拟经义杂记为拜经日记

八卷高邮王怀祖先生念孙亟称之用笔圈识其精

确不磨者十之六七其叙孟子年谱辨齐宣王湣王

之讹闽县陈恭甫编修寿祺叹为绝识又著拜经堂

文集四卷月令杂说一卷乐记二十三篇注一卷孝

经考异一卷臧氏文献考六卷又其生平考辑古义

甚勤故辑古之书甚多子夏易传一卷以子夏传为

汉韩婴所撰非卜子夏惟采释文正义集解古易音

训大衍议五家不取宋以后说诗考异四卷大旨如

王伯厚但逐条必自考辑绝不依循王本韩诗遗说

二卷订讹一卷顾千里广圻以为辑韩诗者众矣此

为最精卢植礼记解诂一卷尔雅古注三卷说文旧

音考三卷蔡邕月令章句二卷王肃礼记注一卷圣

证论一卷帝王世纪一卷尸子一卷贾唐国语注二

卷挍郑康成易注二卷萧该汉书音义二卷皆详过

于人元初因宝应刘端临台拱𫉬交拜经十年之间

于我乎馆者为多卒之后元写其所著书为副本以

原本还其家叙玉林先生入儒林传中而以拜经附

焉顾儒林为

国史文体宜𥳑乃复述所未尽者为别传以吿后之

学人且致其哀恤云尔

  杭州府西海防同知路君墓志铭

君讳𬭚字鸣于汉阳县人父遵王伯兄钊历任南阳

尉氏知县君幼佐兄理吏事习政治捐纳盐场大使

分发浙江历青村场许村场擢诸曁县知县调平湖

县大计卓荐擢杭州府西海防同知君明敏和正所

治之县皆有益于民未尝妄刑一人宰诸曁伸十馀

年未发之𡨚人情快之平湖水乡故多盗贼君能弭

之每课书院皆捐廉以资膏火海塘钜工修防诚实

予再莅浙方将倚君治大郡之事而君以嘉庆十四

年正月乙酉卒生于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某日得年

六十有二妻吴宜人先卒子文泽戊辰进士分发福

建即用知县将以某年月日归葬君于某地之原乞

铭其墓余以君廉静笃实善治民从余治浙事者八

年矣殁之日吏民皆惜之曰好官如路公何遽死岂

余私言哉遂铭之曰

悃愊无华安静吏月计有馀民乃治不缘饰以媚世

不逸惰而废事安得如君置有位君德有馀荫后嗣

归葬汉南视铭字

诰封奉直大夫奉贤陈君墓表

陈君讳遇清号碻庵先世出颍川宋平章事秦国公

某之后十三世祯明河南参政有治河功十二世询

官祭酒谥文庄事具明史居华亭之南桥今奉贤地

曾祖荩明季杜门讲学祖祖寿父基贡生基三子君

其长也君生俶傥善读书年二十一补华亭学生国

子监生以父老归家口益众与两弟析居慕薛包之

风筑室于旧居东南以奉亲亲病噎君访医进汤液

惟谨不解带者经年父母相继卒君哀毁骨立营窀

穸靡不诚悫族之人秀异者造就之其有贫乏殡葬

不给有急难者佽助之生平未尝谒公庭丙子邑大

祲君倡赈粥十里为一厂厂有绅士而君为之纲所

居奉贤为分邑无学宫县令廉君高谊谘于君首捐

千缗事遂集居家教子弟以法延名师礼意俱备丁

酉季子廷庆授桃源训导令肄书构屋数楹如诸生

是年廷庆中式癸卯长子廷溥中式己酉廷庆以员

外郞充山左副主试君教以恪矢公慎俾得人为报

称明年廷庆典郡

天语垂问父母兄弟廷庆对臣有父母年俱六十八

岁兄廷溥癸卯举人

上曰尔既有兄养亲正可廉慎供职报效国家廷庆

叩头谢七月廷庆迎养至辰州君谕以勤补拙以俭

养廉数年之间大吏以廷庆为能者君有以训率之

也甲寅夏患症滞七月十六日卒年七十有二君性

严峻而仁孝于族尢加意祖茔祠宇岁必葺之又其

修梁浚渠饭饿衣冻槥殣之事不可殚举虎谿书院

添设讲堂𪠘舍聚奎楼以及修脯膏火其大焉者也

尢精鉴藏书画晚绘耕读图一时如沈宗伯德潜王

光禄鸣盛多为题咏其隐居之志殆有素焉以子贵

例赠朝议大夫妻顾氏

诰封恭人恭人为同邑南陵县训导绂之女性端恪

幼不苟言笑动合礼法母陈授内则列女传涉口成

诵父以为女职治酒浆习织纴而已因不复读年二

十一归于碻庵君事舅姑尽妇道能先意承志佐碻

庵君读书敦行暇事女红自碻庵君倡赈粥立学宫

家事悉以委恭人恭人整齐严肃纤曲周到为二子

延师必酒肉丰洁漏三四下犹篝灯课读也先是族

有无后者议以廷溥继之已而易他人其家将以赀

之半贻廷溥恭人以义却之戊戌父南陵君卒碻庵

君归自京经其丧恭人致其哀廷庆之授教官也恭

人训之曰当正身率行仕学兼勉勿谓冷曹不足为

也自后遇

恩眷必朂焉丙辰廷溥举孝廉方正戒之曰此特科

毋以虚声贻诮廷溥因力辞不赴恭人素敦六行其

赒恤亲党一如碻庵君尝以君遗命捐义田五百馀

亩修祠墓葬地及赡同祖五世之人米布以曁母妻

两党均有教养之资尝有九丧未葬者特𢌿重资以

济之丁卯十一月以疾卒于家年八十有五先是碻

庵君卒葬于拓林之鱼塘湾光字圩至是袝焉礼也

非躬行孝义德符梁孟曷克有此宜乎子孙食报之

未有艾也子三廷溥举人候选大理寺丞加一级改

授内阁中书廷棫殇廷庆由拔贡成进士庶吉士改

广西司主事迁员外郞己酉山东副考官湖南辰州

府知府署辰永沅靖兵备道女二长适贡生张鸿图

次适候选按察司经历夏必达孙三泰熊廪生泰蛟

泰彪曾孙二光裕光璇

  武康徐母周孺人传

予督浙学三年于湖州府贡优行生一人曰徐熊飞

熊飞少孤寒力学事母孝文笔斐然越三年予抚浙

聘熊飞为平湖书院院长熊飞母死泣以行略闻为

传之曰徐母姓周氏武康人生而明慧四岁孝经成

诵随诸兄入塾读书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皆能览

之年十九归武康徐氏时熊飞父乔寓上柏卖药授

生徒甚贫熊飞年十四父卒无以为敛母鬻破屋治

丧葬借邻人草屋携子女居之口授熊飞经使为童

子师已则昼夜贴锡织箬以易食贴锡者磨锡为纸

便制冥镪织箬者资山商裹茶笋皆业苦而值微者

也母冬寒手龟坼镕松脂补之气蒸蒸从冻坼出夏

蚊蜹集肤亦弗少辍徐母之母家亦衰就养于徐母

晨易米一升煮为糜淅其成粒者奉母馀以豆屑野

菜糅杂与子女分食之岁饥行赈母不就赈曰吾能

饿死忍蒙袂辑屦向里正乞活𫆀熊飞既长为学生

员馆于平湖归辄索其箧见与人论学书则喜否则

诃责不少容或为谋迁居平湖母曰先人墟墓皆在

此山中可不邱首邪熊飞名日重授经多束修母乃

赎周氏老屋之半为居奉徐周两姓木主命子侄岁

时祭之知平湖县事李赓芸赠熊飞以金母喜曰此

廉吏金当为吾置棺嘉庆六年十一月初九壬午母

卒讳称英

论曰母以旧族耐勤苦支两姓衰寒之祚教子学成

可谓贤矣不然贴锡织箬薄业也茅屋豆粥贫媪也

死则死耳学士大夫乌得馨其事而称之欧阳公母

以荻画地贫者学也故备述母勤苦之事知熊飞所

椎心饮泣而欲著表于世者正在此也

  朱母高太孺人传

嘉庆元年予奉

命视学两浙以经学诗古文试士于平湖得朱生为

弼根柢深厚不为俗学亟赏拔之又三年来抚浙招

生课予弟及子是秋生领乡荐明年应礼部试南归

前一月其大母高太孺人婴疾卒于家生以冢孙承

重列状来请为传因得书其略按状太孺人姓高氏

系出渤海曾祖士奇受

仁庙特达之知世所称江邨詹事是也祖舆以编修

供奉

内廷父岱候补州同知母樊氏实生太孺人七岁从

女师授毛诗左传国语战国策列女传辄通大义遇

贞烈节孝事尢乐道不厌父性严峻好洁能先意承

志不辞劳瘁以是绝爱怜之年二十归朱药房先生

先生讳英为桐乡令族绩学敦气谊事二亲以孝闻

兄弟八人仲兄荃官翰林叔兄浚谷主政兵部家声

方振而太孺人躬习勤苦不假婢媪手随诸娣姒问

安视膳无失时无倦容病侍汤药夜不交睫焚香𥸤

天请以身代舅姑先后殁哀毁不欲生遂得痰𠻳疾

终其身不复瘳会药房先生以荃之狱胥靡入蜀羁

三十七年太孺人以纺绩所入课子读书学成名立

既补弟子员即遣入蜀省视先是浚谷兵部无子病

中欲以弟之子为后并驰书蜀中亦许之矣太孺人

初以独子难之及兵部殁慨然曰吾夫安知不即归

此时姑从其言苐他日吾重有望于吾子今若骤富

必废学无已以所遗财与诸子姓分之庶可继也其

持大体类如此乾隆乙巳药房先生蒙

特恩释归明年抵里门白头相对诸孙林立里䣊传

为美谈且谓先生入蜀后所以再新门庭者皆太孺

人力也又四年而先生殁太孺人又后先生十三年

而殁享寿八十岁子一鸿猷桐乡邑庠生兼承兵部

宗祧孙五为弼庚申举人为𠏉为均为霖为燮均霖

皆诸生为兵部后

论曰晋书称韦逞母宋氏与夫在徒中推鹿车背负

父所授书讽诵不辍昼则樵采夜则教逞逞后仕为

太常母年八十视听无阙犹设讲堂隔綘纱幔授经

号宣文君今朱母以青年丁家难夫妇暌离在数千

里外历三十馀年而复合中闲门戸榰柱以一弱女

子任之教子教孙胥成立噫嘻何其难也视韦逞母

盖迹异而心同者与抑闻药房先生就逮蜀中非其

罪也徒以兄故慷慨赴义耳世以是多之易曰恒其

德贞若朱母者又能成夫子之德者矣

  净因道人传

净因道人者余老友甘泉秋平黄居士文旸妻也父

张坚甘泉公道桥北湖儒者母徐氏北湖坦庵先生

曾孙女道人幼读书习诗礼知孝义兼工绘事夜观

恒星皆能指而名之年二十五归于黄事舅姑以孝

闻戚党咸呼之曰赵五娘用琵琶记故事也其孝可

知居士雄于文为里中老宿屡不第家贫以馆谷自

给道人常典簪珥以为炊或以画易米与居士相倡

和或赌记书籍策数典故以为乐舅姑殁写偕隐图

以寄意乾隆岁丙午饥甚居士有贫友来投者道人

解衣衣其妻而自忍冻分米为糜以食之吴梅邨祭

酒之孙贫饿于竹西路居士割宅居之其子女失母

道人抚之至成立长官慕道人名求见其诗者闭门

谢曰本不识字也曲阜衍圣公尚幼余荐居士往为

之师道人与居士以六十自寿诗相倡和山左盛传

之居士长余二十七岁余童时即见居士道人于埽

垢山房岁癸亥邀二老来西湖扁舟涉江登虎阜汎

莺脰湖皆有诗余于署中开别馆居之每二老出游

竹舆小舫秋衫白发萧洒于湖光山色间余内子孔

亦以诗与道人相倡和岁乙丑归扬州画埽垢山房

联吟图以寄意名士多题者岁丁卯居士客于外其

弟曁长子妇死道人经其丧劳且哀季冬居士归道

人以微病卒仆媪邻妇来相撞而哭感其仁贤血满

地不知谁喀者道人卒年六十有七所著绿秋书屋

诗集五卷子二金宝銮其家讳称因

论曰程子引诗诚不以富亦祇以异以证虽饿而民

称也有以哉道人之贤孝且艺且贫异矣非然者吾

乌得而称之

  鲍姑辞叙

鲍姑为元祖考之长女与元考同为江祖妣所生适

江都鲍公云书事舅姑甚孝鲍公狭兪妇于外舍兪

妇者某县尹之妾乘其尹死挟赀而逃者也以故舅

姑不许之入室俄尹之子讼鲍公鲍公畏罪挟妇入

京师舅姑渐老病家亦渐贫家事赖于姑姑致力为

养者二十馀年鲍公厪以医自给于京师久之入太

医院为八品吏目兪妇生子永观乾隆五十年始迎

姑入京师俄鲍公卒姑归扬州鲍无居室于是元考

迎姊居于家及元官内外舟辙所至皆奉姑无少离

永观跛一足病疡卒生三子皆性落拓不能有所业

姑是以不能不终于阮道光二年正月十日卒于广

东节署年九十有二柩归扬州姑性仁厚知礼尽孝

其生平大节在力奉舅姑生养死葬三党所共称也

先是兪妇巳与鲍公同葬姑常命曰我死当别葬于

北乡故元不为墓文姑九十岁时有撰鲍姑辞为寿

者引列女传宋鲍苏妻女宗为比鲍苏仕卫有外妻

女宗在宋养姑贞一不去宋公表其闾曰女宗刘向

列之为传以今拟古事极相类且同鲍姓爰为叙以

志之

  女婿张熙女安合葬墓碣

余之女子子安孔夫人所生余得一古镜有孔静二

字遂字之曰孔静幼明敏未尝习鍼黹师钱塘严厚

民读书师奉新刘𫎇谷学画其诗受教于父母者为

多颇能析理摹景年十三许聘江都张熙熙字子兴

又字定江翰林给事中馨之曾孙

赐三品衔钧之子于是厚民又馆于张氏与武康徐

雪庐迭教熙熙性沈静和厚不妄言笑诗亦有法十

五六岁时得肝风疾时疾时巳嘉庆二十五年春熙

年十八其父命随其师严来粤东赘余署中且读书

受余教虽新婚而内外有两书室各读书赋诗不少

辍熙以岭南草木物产考之古籍颇著于篇又自以

端溪巨石雕为砚山曰临潼秋色给事本籍临潼干

隆甲子陜西解元也十二月熙肝风病发甚剧道光

元年正月十二日卒是时安年二十初有娠哭几死

家人以岭路远劝缓归江都保娠冀得遗腹子安乃

节哀慎疾夏秋身甚健然尝指其腹私语其保母曰

我望伊是子我故保伊性命将来伊真是子乃保我

性命是以家人恒防之孟秋月死霸既产乃女也犹

语家人曰女亦佳胜于并女无之者不哭泣然色甚

变心郁志烈内𤍠外发气若蒸八月二日猝然死家

人疑其呑金检其金无所失盖其久蓄死志以死为

愿故产后不慎疾若惟恐其疾不急而死不𨒪者余

虽哭之恸而心许之曰礼也人孰无死娠未辩男女

而死绝夫之后非礼也笃夫妇之情靡筓悬磬横残

其亲之遗体非礼也舅姑老不留身以事之非礼也

今产女病而死熙不患无继子舅姑未衰尚有妯娌

三是则合乎礼不逾乎情而同至命矣安尝于所居

粉壁前登几画梅纵横盈丈幼随母嫂分梅花百咏

得五言律十馀首又广梅花百咏再成百题独作一

百首为一卷诗中为其师点改者十之二又有百梅

唫馆诗一卷熙有宜之室诗文遗稿二卷熙五品顶

带安宜人于其合葬也命常生书刻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