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斗庵先生文集
卷之三
作者:金若炼
1836年
卷四

与川城诸友

编辑

伏惟佥尊世居朱陈之村。身绖院社之任。凡其讲谊尊道。迥出寻常。而近日爻象。何其不足于听闻也。仆之当初呈单。非出餙让。实有望于佥尊之交相戒饬。亟图调停。而佥尊一辞还掷。屡书敦勉。窃自以为佥尊必思所以合席善议。有可以快人意者。于是乎不自量力。轻出行任。而乃于里社之会。各自退坐。了无和同之意。仆之无聊则深矣。而此姑无论。佥尊不念岸观之傍笑。不恤道议之起讶。是己非人。不免恕己而责人。其于重地尊奉之道。仁乡忠厚之风。恬然而不以介意。是岂平日之所望于佥尊者哉。佥尊或因一时之过举。或缘一人之误着。各私其所爱。各偏其所恶。层生枝叶。转成风浪。乃至戚亲也姻娅也朋知也。而浑入是非疑讶之中。至使道内别人。忧叹之不已也。调解之不得也。仆诚不知也。是何等气像。而是何样道理也。仆之冒出。非但以重地之阙香而已。所以为佥尊周章。庶免一道之讥议者。不可谓不尽其心。而佥尊之无意调停。既如是藐藐。则院社一体。自无异同。社会不成之日。是院任自退之时。而犹且迟迟。以至今日。区区之心。其为已乎。为佥尊乎。佥尊视仆。不以为鄙软。则尚或谅得此意。而侧耳逾旬。更无皂白。即当自处之不暇。岂复有待于后日。而初既谋忠而冒进。今岂缄口而自退乎。且念此虽忠告而有非单辞可尽。玆先缕缕。聊以自附于朋友责善之义。佥尊能谅之否。仆于贵县。不敢自处以他境。于佥兄。不宜自视以外人。而所以奉以周旋。止于此已耳。请递之单。要当继此以呈。佥尊其熟思而善处焉。

答张辉甫光玉

编辑

前月戛过仙庄。而其行非等闲。只自瞻望。怅然而归。即承手翰。服履起居珍胜。何等感慰。若炼兄弟仅免身恙。而满室忧恼。无暇念及悼亡。伯从善病。又非衰老人所堪。良可闷也。从氏身后。又未保遗儿。闻来不胜惨切。今承仲胤入继其后。深服兄处置得当。而俯询疑礼。何其谬及于昧礼之人也。虽然。此则恐非可疑之礼也。出外奔丧及病未临丧者。凡其行祥事释衰服。皆从追后蒙服之日。况此始立后立丧主之日。为受三年衰之初。则岂可不计其初受服。而有丧终之理乎。小大祥事。当以受衰日行祀。而丧出之日。不忍虚度。略行奠祀。而不备三献之礼。岂可受衰未期岁而着练服。未三岁而脱衰服也。所示追补无义之说。未知有何考据而云也。顾此蒙昧。未能广考礼书。而援例仰告。尊须更问知礼者。审思而详处之。

与李稚道

编辑

前月邻友之行。适有私事滚汩。不能付一书。其归闻左右语及此不置。深感不较之大度也。即玆霜令。堂上气度万安。省馀起居清裕否。区区驰慕。不敢暂弛。若炼颓懒之病。与岁益痼。毕竟作这样人而止耳。每想兄过庭之馀。日与诸君子资益。恨不摆却冗务。一听緖馀。以消此胸中之鄙吝也。从氏兄侍履何状。科目得失。固不足为此老加损。而何故每不免让与年少。良可异也。即闻邻友复进门下。暂此付候。馀怀万万非尺牍可尽。留俟一进。以叙多少。姑不宣。

答权如天思溥

编辑

梦外恩数。每荷诸友相与感颂。而梦中一场梦。何足劳山人俯贺。书中缕缕语。恐未得仙山真兴味。不能尽消磨尘想。拜读奉呵。若炼感激鸿私。力疾趋肃。而归寻闲界。依旧作小庵一散人。已有日矣。所示知出戯言。然若炼于平昔。不少萌戚戚意。可质神明。何遽以红尘间一去来。眉扬而气吐哉。弟以猥被恩泽。无地报效。方自惶仄不安。惟当努力耕凿。鼓腹咏歌。而㐫荒数岁。重之以旱魃。将无以自强为农奈何。翰令暂相从游。而观其汩没卯,申之役。反不如此汉归卧闲适耳。用汝所遭。姑未闻如何出场。而既独免两岁饥饿。吾侪福浅。乌能无一番灾厄耶。令人绝分外之思。还可笑也。家从宜一。往见其经痘之孙。虽无盛速。岂不欲联筇进叙。以遂宿昔之愿。而顾此衰脚。无可代步。每自怅望起怀。姑俟凉生。如或借乘。则当成此计。未前惟冀静养珍毖。副此区区之祝。

与表弟权仲得季周访

编辑

书面之阻。不记自何年。每诵子宁不嗣音之诗。不能不有望于左右也。即玆穷律。棣履湛乐珍重否。时从范翁。略闻左右消息。想左右亦然耳。花校通文。得见左右联衔。或传季君主其论云信否。如若炼浅识。不见其论之为至当。虽使义理已十分尽明。更无馀蕴。吾岭不可登梓垂后。有若夸耀己功。况念羲未尽明。而事有馀緖。岂可遽先剞劂。以做无结末文字耶。且所云㐫䟽者。指谁疏也。若以凶逆辈构诬之䟽。厕之编间。而以岭䟽把作辨破文字。则岭䟽果能逐事条辨。无小遗漏否。又况凶逆所诬。正所谓不忍提不忍言者也。言之犹不可忍。况又书之印之。以示后世乎。由前由后。俱未得其说。佥君子虽或详量。而何不念及于此也。望须再入消详。亟收各处通文。无为远人指点如何。系是同室之事。而左右方主校席。既有浅见。不容泯默。必毋泛听。至望至望。

与权仲得季周

编辑

季君所遭。不可以殇丧言。转闻惨惜。而自恨无便稽问。令孙奉书来寻。获审寒令。兄弟能免疾患。胤侄家男女顺痘。只宜以是奉慰。何苦提说无益之语耶。若炼近与德翁。日夜同处。少解鱞独苦怀。第公私报债。措办没策。虽使颜氏当此。恐不能不改乐。良可笑也。先判书碑文。义不敢辞。然润笔之富。何遽至此。闭户无事。略构拙语。而窃念此不可循例记事而止者也。任录出世已久。末俗眩于旧闻。今欲作铭于数百年之后。而不可不辨破受诬。辨之又不可不明白证据。以为信于后人。故所草篇头。不得免为说之太长。而一篇之中。三致其意。或意其涉于区区。顾事势不容不如是。未知尊意亦何如也。草草构成。未及磨琢。固不宜遽出手外。必欲与尊商确。而相面既难。信便亦不易得。玆以付送此君。必须兄弟详加考勘。凡其意有不周。字有未安。尽意付标。从近回示为望。若炼亦常置手中。细加删补而后。庶或无恨于吾心。而当俟尊回示。可正写。故必望其速掷。想谅之矣。若炼虽目昏手拙。凡于情至处。必为手书替颜。君书代以他手。颇用为怅。面难相合。欲对手迹。亦人情也。

与权公允相允

编辑

谨问起居若何。想惟迎新增祉。区区献贺。若炼千里寒程。吃尽辛酸。归寻家室。满目忧恼。奈何。闻自川城移书贵校。以为停止江右道会云。盖以䟽事至重。不可急卒。宜加慎审。徐图至当。而似闻书中辞意。专以金縢之已经告布为主。有若更无可言者。殊异鄙中意见。未知贵乡已为依川书发通否。窃念今此疏举。不但为金縢一书。则不宜以此书告布。遽为停止。而惟是邦家之缛礼才举。义不合率尔渎挠。儒䟽之体例不轻。势不可猝然决定。且闻䟽首以病呈单。不如姑停道会。近则期以春和。远则退待秋成。从容商确。不遽不沮。以存不忘大义之意可也。岂可断然停寝。便同从此都无事气象乎。左右方主虎院首席。贵乡发通。必相与知。望以此意相议于校院诸任。凡于通告文字。务归详审。一以为慎重之道。一以示严正之义。如何如何。此是何等大论。而前既轻发。今又遽止。则恐有讥议于异日。玆以略陈鄙意。望须勿为泛听。细入思量。更与仲得兄弟。烂熳消详。而柳井瑞不递校任。幷示此书而议之。至望至望。

答郑敬式章简

编辑

阻馀一札。令人开眼。矧审起居神相。新元好消息。孰过于是。添齿之叹。彼此一般。而如若炼断肠。逢新倍添。奈何。示事谨悉。义理未伸之前。不可间以他事。此实吾辈平日秉执。每对亲知。诵此义理。而当初虎溪之会。曾无一人道得此意。其后三江之会。又无一字说到所怀。实缘吾辈自避歧贰之嫌。咨且不言。延拖时日。而诸先辈幷举之论。层生叠出。吾岭人秉执之义。东默西喑。任使疏行。径先逾岭。致有翰令投书于䟽儒入城之后。得此无限情外之诮。吾辈之追恨无穷。而今则事势有异于前。䟽儒既已退归。而同室之人。又以义理追咎前日。则是徒为自明之归。而反未免挤人于义理之外矣。人将曰何不一言相警于始事之日云尔。则吾辈将何辞以答之也。翰令之谤。亦岂可恝视。而同入井中。其能相救乎。若使江右复发䟽论。果如来书所云。则于是乎明言正论。更伸翰令书上段语。以明前日所欲言之义理。自是断断不可已者。而窃想江右诸贤。必不急急为再举之议矣。姑宜含忍以待可言之机。无至有彼此矫激之患。未知如何。此难以笔舌可罄。如得相对讨尽则幸甚。而若炼无向北之便。惟望兄一来访南浦。得以团聚共议耳。

再与敬式

编辑

别后不多日。犹欲闻起居何状。信乎人情。亦无餍也。公叔竟至不医。痛矣。吾徒日孤。不知何处。更起如许人来也。虎溪通谕。自是可为亦可已之事。故姑为构草以俟公议。而虽使为之。鄙意之与梧山人不同。对兄说已详。而用兄得来讷兄袖中通草。又闻兄誊去其文。将以示若炼云。不觉愕然失图。同室之内。义不可自明而挤人。既以书告。又以对讨。兄亦颔可鄙意。而今看梧草。则乃以弁髦义理。峻责桧虎。又以请庑之䟽。谓非道内之治送。是果无自明挤入之嫌乎。请庑疏行。初不能料及。于义理未伸前。不可间以他䟽而已。非是与义理。相较轻重。舍此为彼。则谓之见识未透可也。而以是为背驰义理。则不亦勘律之过重乎。应旨之䟽才返。而请庑之䟽即行。此实桧虎之过举也。而固知䟽举之失宜。而徒避歧贰之嫌。吾辈之过也。不但言义理之未安。而加之以愤激之言。翰令之过也。为吾辈今日之责。先引自己不早言之过。次说翰令下段语之过。然后方可言前日吾辈之所欲言。与夫翰令书上段语。实为义理之当然。如是则桧虎之当初过举。自见于不言之中。而庶可调停。其纷纭发明此义理。吾辈之秉执得明。而一道之风色少定。是岂非十分稳当底道理耶。若如梧山人所草。则不惟桧虎诸贤。必不甘受弁髦义理之罪而已。请庑疏议。亦岂敢曰道内之不知而不与乎。于是乎吾辈之受责于人。不特如翰令。而又将倍加一层。通文虽不言及翰令。而吾辈其能免右袒翰令之名乎。提出翰令书。明言下段之矫激。而申言上段之义理。犹恐他人之疑我以有私。况乎全不提说其书。而专取其上段意。以斥桧虎。则人之疑我。其何以自解也。义理陞庑二疏。方在彼此取舍之间。则如是通文。其谁曰不可。而顾今事势有不然者何也。二䟽皆返。更无可争。而桧虎之通。纷纭未已。将恐争其末而遗其本。莫大义理。因此漫漶。故欲为一发文字。提缀义理。一以发明吾人之秉执。一以调停道内之纷纭。是属可为之事。而若或更惹将息之争端。反如沸鼎之添薪。则宁不如不为之为愈也。欲从梧论。则鄙意不可变也。欲行鄙意。则梧论不可回也。自此而将无发通之期矣。本是可为亦可已之事。则不为宁可。第念若炼本多口。自惧增玆。而兄以大耳孔。广纳人言。不知取舍。又以少力量。欲集异见。强令保合。毕竟使若炼将不免沮止发通之诮。惟望兄细量彼此。从中可否。无令若炼独受无情之责。如何。令咸兄弟。与之商议。必知彼此可否。吾家从弟在近。亦足与议。未知果何如耳。

答崔老国梁

编辑

不自意从氏老兄。枉顾数百里。属以不敢当之役。仆素以匪人。时遭毒戚。辞之再三而请益固。窃覸其恳恳追远之诚。能令衰懦者感动。不得已拜受书籍。置之丌上。仍闻执事以八耋之年。高栖山中。仰怀幽兴。第切驰溯。近因闲寂。敬读实录一篇。参考史家诸书。窃有数处疑讶。使族侄之为尊家表孙者。有所就质于座下者。而执事乃复辱施手滋。辞意谆复。有若受惠于人而致谢者。又加以实录厘正之命。仆何敢当何敢当。仆自少略闻先相国勋业巍卓。而不知为本道先辈。今者益知其所未闻者。诚愿托名文字之末。然顾所属事重。不敢率尔下手。所以旁搜诸史。审加考证。仅得序次事迹。构成碑文。而至于实录。既自起疑。致有勤嘱。且其移换。皆用本文。故乃敢忘其僭逾。略为厘正。而间有一二句节。不能无商量删切。虽承盛教。而心切未安。谨用下送空册。首誊实录一通。次书拙构碑铭。附以名臣录,海东野言。以备参订。而名臣录亦有先后失次者。故其下略注其差误。要使览者。无复致疑于次第先后之间。伏惟执事反复考视。则可知其委折。幸须回示可否如何。弟念拙铭。聊以副佥执事远地谬属之意而已。先相国巍勋卓业。实非如仆轻浅者所能摸状其万一。伏望更求于有位有文之人。以无憾于佥执事追远尽诚之道。幸甚。

上伯氏

编辑

出囹闻泮主已走人通奇。伏想大都惊心。舍弟不孝不悌。遭此罔极事变。致令老叔老兄。遽当此境。夫复何喩。七月廿六。其人忽到弟馆。告以上䟽之意。弟固知其固执难变。而谆谆开谕。使之下去。则颇有回惑之色。不意其子继来。弟使之劝其父去矣。其后卒无消息。故以为下去而潜伏何处。初六果上䟽。严鞫之下。招及弟名。而渠亦以沮止为招。弟之两度供辞。皆以沮止直招。自上问何以止之。臣对大略以为鞫狱累起。圣心焦虑。因山已迫。孝思罔极。为人臣子。当以爱君父为本。岂可以此时。又进圣孝不忍闻之说乎。所以沮之云云。厥明。又入帐殿。盖以彼之草本。入于鞫庭。以奉朝贺条抹改处。因弟所言为供故也。对以此疏本非可呈。岂论某处可改乎。彼问以奉朝贺家完全乎。矣身答以吾亦不知。但奉朝贺之子。入于逆招云云矣。上曰。汝何以知之。对曰。见分拨而知之。上又问曰。汝以此劝其抹改乎。对曰。䟽本本不详见。渠闻此言而改之。则未可知也。矣身元无劝改之事也。上又问曰。五月传教。因汝得见云。此何意也。对曰。见此则必知其䟽之不可上。故示之也。至于下段所言。则亦以事涉偏论止之也。狱官曰。上段。以恐恻圣孝止之。下段以作为偏论止之乎。对曰。然矣云云。弟之始终纳招。只以不欺心不欺君为主。本十日夜。特蒙圣恩。定配朔州。盖其人不幸来见。则沮止之外。无他道理。固非智力之所可图免。亦且奈何。此外欲言者多。而必欲急送人以解父兄之忧。故不能一一。叔父主前。以此不能各白。而平生不孝。早失怙恃。馀殃未已。又负叔主。痛叹何极。惟祝康宁百岁。副此区区之祝而已。室人性急。必难堪抑。须善辞慰解。以好在复会之意。丁宁说及如何。馀洞姑叔。以六十之年。远谪数千里。无事还归。如弟少年。何足深虑。而但想其时父子同往。亲戚故旧。握手相别。比弟今日行色。犹为豪华。良可叹也。儿辈固不欲学书。而亦不可不学。伯儿托之德翁。仲儿托之寿翁。三儿托之成翁。皆以己子视之。无负远去之望。如何如何。杖处不甚大段。固无他虑。但千里之路。行资难办。当使泮主某条周章。兄主虽已闻报离发。必须还归。送观于月厓。借钱文马。则于天必不以相换为难。然奴也无独来配所之人。兄主决不可远来。观也亦有病。何以为之。若与德翁相见则好矣。而老亲之下。何可远离耶。凡事与诸从兄弟从长处之。不可遥度耳。丙申八月十一日。上书。

此出狱明日。将赴谪所时书也。感恩录有所慎重。不书供辞。到谪后答送诸书。无人收置。伊时事实。更无可考。而伯氏收藏此书。偶阅休纸。今始得见。虽缘便急。不能详悉。然观此可知大略。誊示子孙。俾知当日所供之辞。盖自挽止其疏。及至供辞鞠庭。皆以一个时字为言。此诚据实直供。自矢不渝。至以不欺心不欺君。告之吾君而无隐。质之鬼神而无愧者也。委官所云尔之挽䟽。恐恻圣孝者。亦可谓掇其要矣。或者以吾之不能直斥其䟽以㐫逆。为罪谪之由。事或由此。然吾既不能对其人责以㐫逆。则岂可以不能言于其人者。而言之于吾君之前乎。此吾所以甘心就谪而无悔于心者也。为吾子孙者。亦不可以不知此也。丙申后十七年。识。

上叔父

编辑

不孝罪积。早失怙恃。惟叔父父事之。毕竟欺我叔父。乃至此境。不孝之人。终身不孝而已。念之及此。眼泪胸塡。即拜下书。伏审宿患得免。添伤之患。喜欲起舞。犹幸天心之照怜不孝之人。获闻此千里喜报。益愿叔父下念伯氏曁诸从之心。勿以此不孝关心。愈加保啬。勿损天和。则倘复蒙恩。归侍膝下。是日夜攒手默祝于天日之下者也。此外更有何望哉。但念平生不事学问。既无定力可以排愁。四顾无知。借书没策。将无以上答圣上好生之德。仰副父兄劝勉之意。其将终于为不忠不孝之人而止耳。奈何奈何。龟岘姊兄之殁。已是梦外。而馀洞仲从丧其长子云。天涯闻讣。倍切悼痛。馀外烦恼。不敢上白。更祝气体以时康宁。

上从叔父

编辑

去国千里。家乡倍之。不忠不孝。无地自容。即拜下书。备审秋末。气体万安。伏喜区区无任下诚。从侄幸蒙圣恩。得保死命。而身投塞外。心无定力。只是风呻雨喟。云怀月想而已。圣上好生之德。诸父劝勉之志。无计仰答。第切罪悚之忱。奈何。三儿课业。有诸父与诸从在。何必虚费远念。而自不能忘却。还恨此心之非石。怜叹何极。下送两种。依数伏受耳。馀伏祝体度对时增祉。

与德翁五昆季

编辑

我独何事。不能同汝昆季。怡愉于叔父母膝下。退而与吾兄湛乐于晩看庵中。孤寄数千里塞外。自作孑孑无依之人也。只恨平生不能从事实地工夫。以学伊翁髭发胜平昔底意思也。见观之面。因替诸君之面。伏审叔父母气韵平安之报。暂慰满月立待之情。然千里之行。费了许多日。又未知其间安否更何如。且闻德翁自京返归之音。势固然矣。而黯然而起想则倍矣。奈何。从获保躯命。实赖圣恩。敢不自励以答好生之德。而心无定力。如上所言。地无经籍可资增益。只是与鼯鼠为邻。日夜所恼。不过步月看云之怀而已。尤可叹也。供辞讫。心思一绝云。欺心则是欺君亲。生不如亡岂曰人。头上青天纱不隔。昭昭日月照微臣。狱中诵邹书数章。又感吟二绝曰。义仁未有后君亲。此语曾闻古圣人。今日君亲都负耳。狱中三复泪沾茵。天下人犹愿立于。域中生长幸何如。无端一夕亏忠孝。自愧当年读圣书。盖此书是吾所癖。而曾受学于先子者。故自感于滨死之中。而前一绝。亦不敢欺天作欺心语者也。非诗之云也。读是诗则可以知吾之心。故及之耳。馀怀万万非书可既。惟祝叔父母气候万康。诸兄弟各保无他。倘得更被恩命。身归故土。则当面叙今日满腔怀耳。纸窄只此。

怀緖多端。不能一札尽言。各家去书。参互并看。则可尽此怀耳。濯从答书同见为好。

家事凡节及农作诸节。专恃得翁。三儿教训。前所嘱三从。若或泛施。他日岂有相见之面耶。于天许别欲作书。而挠恼未果。得翁可传此意。而凡事远恃之意。幷传为可。必不泛视吾家事。专恃专恃。

答寄龙儿。兼示坚贞两侄及容孙。

编辑

见汝等之书。如见汝等之面也。因审汝等侍下无事。为慰十分。龙也汝既未长成。不得随我于寂寞之滨。必须惕念修行。仰慰汝慈氏。又须孶孶勤业。又使汝二弟逐日课学。以慰我千里外悬望之情也。我之逢厄。非学书之罪也。盖以平日不能孝友。得罪于天故也。汝等以我为戒。益勉孝友。益相敦睦。毋至负我先训如我也。我自未出于正。我言固非汝等所信。然我事足为汝等之所惩处。勿以我为效而惩于我。是我之望于汝等。汝等其勉之哉。此中景色。汝兄目之。可详于其口。不复言也。馀不一。

初书草纸。欲使汝代册中之竹。朝夕披览。常如吾在册傍。故改书于此。而又断而小之。使合长短之册。观此可知尔父之心。

与反浦门中

编辑

千里人至。不获承佥尊一字问。固知佥尊怜我非后于人。然孤寄塞外面面怀慕之馀。安得不帐然以悲也哉。所自以为慰者。因来者口。备闻一门各宅。俱保平安。此外更有何喜报耶。若炼罪积平生。遭此厄会。不死而谪。实惟圣恩之如天。然为人臣子。蒙不忠之名。为人子孙。重忝先之罪。虽使更被恩赦。得归故乡。何面复厕于佥宗之列哉。方自悚仄以度。似闻门议。或有停止门中事。以救此绝域饥困之患者云。岂为忝先无用之一后孙。废阁为先经营之事哉。闻来不觉瞿然而失图也。伏望佥尊勿懈为先之诚。以图克成大事如何。如若炼者。不能奔走于执事之末。自负素心。只切悲怜而已。窃有私恳。仰嘱佥尊。塞累辛酸。固无可论。而三豚未长。家事无津。各自垂怜。随事指挥。以慰远者之心。惟是之望而已。伏惟佥尊厚谊。岂待缕缕。而私情所切。敢此仰烦。佥尊恕量焉。

杂著

编辑

箕子论

编辑

昔者。比干谏纣而死。微子不谏而去之。箕子不死而为之奴。三子者。皆殷之宗族大臣也。见纣恶日稔。宗国将亡。则不顾其死生而谏之。是义也。谏之纣必杀之。而义可死而死。则惟有死耳。非智力可免。而微子帝乙之子也。以宗祀为重。不可死也。若箕子与比干。何异焉。而不死奚哉。箕子之不死。非箕子不死。天不使箕子死也。当是时。比干谏而箕子亦谏之。非比干欲死而箕子欲不死也。纣杀比干而囚箕子。非箕子之谏不切于比干。而纣之怒比干。尤于箕子也。纣适不杀箕子而囚之也。故曰箕子之不死。非箕子不死也。纣虽囚而奴箕子。箕子岂一日忘复谏之心哉。囚而奴之。则其势欲谏而不复可得矣。虽欲不为奴而死。得乎。先儒见箕子之不复谏。以为不忍彰君之恶。愚以为不然。纣杀少师奴父师。将至于身灭国亡而后已。其恶之彰。无可以进于此者。箕子而不死。则纣恶不彰乎。使箕子能谏而不谏。能死而不死。自以为吾不欲彰吾君之恶。则是启天下后世为人臣不忠者之讨矣。箕子谏不听而比干谏之。比干谏而死而箕子又谏之。万一得纣之或悟。则殷国其庶几乎。而箕子于此。囚之而不立其朝。奴之而不在其位。欲谏而不能谏。欲死而不能处死所耳。岂有心于不死哉。柳宗元曰。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而图存。国无其人。谁与为理。是固人事之或然。先生之隐忍。其有志于此乎。其为说好奇而不合于义。焉有人臣。当谏不谏。泯默以待其君之死乎。不自为目前当然之义。而苟图不死以待后日。人事之或然。岂仁人之心乎。果使纣死而武庚之图存。如宗元所云。天下岂无可与为理者。而箕子苟生而不死。以待不可必之天哉。其始之谏而不死天也。其终之不能谏而死。亦天也。纣之不杀而囚之。非爱箕子。囚之而不使复谏。非恐箕子死也。是皆天使之也。天曷为使箕子不死也。天实锡禹九畴。传在箕子。天可使箕子死。其可使九畴止于箕子而不传乎。武王始闻九畴之道于箕子。武王文王之子。周公之兄。太公望,散宜生之君。而身为圣人。年已九十。未曾闻九畴之道。乃至释箕子之囚。闻九畴之说而后。九畴之道。始明于天下。然则得神禹九畴之传者。当时天下。惟箕子一人而已。箕子而死。则九畴之道。不复传于后世。夫铴禹九畴者天也。天岂忍使九畴亡乎。天不欲使九畴不传于后世。则岂可使独得其传之箕子死乎。箕子先比干谏。箕子非避死也。纣杀比干。非不欲杀箕子也。天必欲生箕子。箕子欲死而能死乎。纣欲杀而能杀之乎。然则箕子之不死非天乎。曰。天不使箕子死。天亦有心乎。曰。天即理也。九畴之不可绝其传。乃理也。文王囚而演八卦。孔子穷而修春秋。皆天也。天人之道。不绝于天地之间。理也。箕子死而九畴绝。岂有是理哉。比干死而忠臣之义。明于后世。箕子不死而九畴之教。传于后世。比干不死则天必使箕子死。何也。忠臣之义明于后世也。九畴之教。宁可使绝之。其可使忠臣之义。不明于后世乎。比干既死。则不可不使箕子不死而传九畴之教也。虽然。此天使之也。若曰箕子有心于传九畴。而佯狂不死则不可也。呜呼。亦有不必死者。非宗戚重臣。非先王旧臣。又不在公卿大臣之职。则不必徒死而无益于国。如百里奚之类。是也。在箕子则不可。噫。箕子非不死也。天不使箕子死。箕子何能死。

曾子责子夏辨

编辑

圣人责人。辞不迫切。亦未尝面斥人以不孝。不孝大罪也。不忍以大罪加诸人。原壤登木而歌。孔子若不闻也。孟氏僭礼。非孝也。及其问孝。不曰汝僭礼。而直告以无违。及门之人。或有能养而不知敬者。而不曰汝徒养而不能敬。或有少温润之色者。而只曰色难。微警其失。而使之自悟。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此盖有指而言者。然不曰吾见某人而知之。匡章人皆谓不孝。而孟子原其心而恕其过。圣人之辞不迫切。而待人忠厚。未尝不如是。夫以曾子之孝。而受教于孔子。其于言辞之际。不至为迫切。曾不如孟子之学孔子哉。记云子夏哭子丧明。而自称无罪。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丧尔亲。民未有闻。丧尔子。丧尔明。呜呼。此非曾子之言也。今有人方其事亲之日。慈子或过于孝亲。则朋友之贤者。固宜有责善之义。然其可直责其人曰尔之孝尔亲。不如慈尔子云乎。抑将以孝与慈之轻重大小。宛转开谕。使之自反而改其过乎。仁人君子。必有以善谕于其间。况其亲已殁。其丧已终。欲孝谁孝。追悔何及。而乃以丧子过哀。直斥丧亲之不如丧子者。是岂仁人君子之辞气乎。丧亲尚不可灭性。而丧子乃至于丧明。则直责丧明之不可。子夏之贤。亦足以知其罪矣。何必言丧亲而未有闻也。以曾子敦厚之性。笃实之学。而辞气之迫切。必不至如是也。呜呼。丧毕援琴。侃侃以乐。而孔子以为君子。哀虽已尽。而自勉以礼。犹以君子许之。圣人之怒人为善如此。况子夏丧毕。切切而哀。不敢不俯从先王之制。岂其居丧。或不能如礼哉。特未闻其毁形而灭性而已。乃于其亲丧已毕之后。子死方哀之时。追咎其前日之丧亲。不如今日之丧子者。不几于迫切之甚乎。曾子尝以烝梨不熟出其妻。夫烝梨不熟。非可出之罪也。平日不孝之罪。必有大于此者。而不忍斥言。托此微罪而出之。出妻犹不可以迫切。朋友相责。其可以若是乎。师呼弟子。可以名呼之。而朋友无相呼以名之礼。故孔子之呼门人。有曰回也。曰雍也曰参乎。曰由曰求曰商曰赐者非一。而亦尝以尔汝言。如曰于汝予。曰吾与汝。曰尔爱羊。曰各言尔志者。多矣。门人之相呼也。以字而不以名。曾子曰。堂堂乎张也。子张曰。子夏云何。若此类甚多。而惟子贡曰。回也闻一知十。曾晳曰。何哂由也。此对师言。故可以名同门。而亦未闻有以尔汝相言者。然则曾子之于子夏。不应直呼以商。而曰汝曰尔。又非相敬之称。于此亦可验其非曾子之言也。礼记一书。多出于汉儒之傅会。孟子所谓尽信不如无者。吾恐礼记亦然。或曰。礼记有以曾申为曾子者。此曾子盖曾晳也。曾晳于孔门。其年甚高。而又狂简。其言或如此。然亦未可信其为然也。

箕子朝周辨

编辑

余间者。窃见星湖僿说。其论箕子出处。多可疑者。其说有曰箕之为国。指我东也。以分野验之。我东正当箕尾之躔。又曰。箕子朝周。人或不信。然受封必朝。微,箕等也。又曰。彝伦之叙。箕传武受。在武尊之为义。在箕臣之为礼。至以为后人误读罔为臣仆一句。不知此是反语。又引麦秀歌及左氏所记箕子论。唐后必大者。以为朝周之证案。呜呼。罔为臣仆一句语。乃箕子之大节。而以为是反语。若使箕子。自以为商其沦丧。我岂不为臣仆云尔。则是商未亡而已有臣仆周之心矣。佯狂为奴。不死不去。以待宗国沦丧。而将为他人之臣仆者。是岂仁人之心乎。当是时。伯夷避纣居海。不过为殷商氏一逸民而已。犹且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况以箕子之于商。以亲则宗族也。以官则父师也。而商未沦丧。已有为他人臣仆之心。则仲尼何以曰殷有三仁也。当日之诏王子。出迪。所以托宗祀之重于微子。而异时微子之朝周。以宗祀为重者也。箕子于此有何所重。如微子之存宗祀。而与微子同朝于周也。箕子之自言曰。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比干以谏死自靖。微子以存祀自靖。而箕子之所自靖。只是臣仆周而已耶。为人臣为人子。而受先王之顾托。不幸而遇嗣君之暴虐。宗庙之颠覆。谏而死。可以献于先王。去而存宗祀。亦可以献于先王。而既不得死于谏。又无关于宗祀。而臣仆人朝。宗人自以为献于先王。先王其肯曰。予有臣乎。吾固知自靖献先王。惟有罔为周臣仆耳。及商之亡而为武王陈洪范。非以私武王。为天下万世陈也。而必待武王之访焉而后。始乃言之。故周之大史必曰王访于箕子。又曰。箕子乃言。至为之称祀而不称年。以示罔仆之义于天下后世。此实当时记实之史。而于今千有馀载之下。乃曰罔仆是反语。又曰。臣之为礼。其可乎。我东之地。虽当箕尾之躔。而中国之幽燕。亦箕尾之分也。国以箕名。不必取其在箕躔。就使取箕躔以名之。安知箕国之不在于幽燕乎。中州之山。有所谓箕山者。亦安知箕国不在箕山之下乎。洪范不称年而必称箕子。可以知箕为殷时所封。而非受封于周也。箕子之臣于周。无异于微子。则周何以改封微子于宋。而不改箕子之封也。箕子之心。盖以天下皆宗周。旧封箕国。亦在周土。所以避周之土而至于东海之东也。武王安得以臣之而封之乎。东土之民。闻其至而知其仁。迎之而以为君。后之人。见箕子之君于东土。乃以为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噫。亦谬矣。今以武王之不能臣焉。而曰臣之为礼。武王之不能封焉。而曰受封于周。微子则有宗祀之重。箕子则无臣服之义。而曰微,箕等也。呜呼。箕子之臣周为义乎。不臣周为义乎。虽使臣周为义。不可以不臣者。而必谓之臣之。况不臣为万世之正义。而必谓之臣于周。何也。箕子而有朝周之义。则不必远周京万里之外。而必至于东海之东也。岂复从东海之东。而西朝周于万里之外哉。麦秀之歌。曾史虽云箕子所作。而太史公淮南王传以为微子之歌。太史公去周未远。其说必有所据。何必信曾史之言。而不信太史公所记也。夫以微子之歌。而或传箕子所作。则唐后必大之云。亦何以知必为箕子之言也。余观僿说诸编。浩乎其博矣。非后生𫍲闻所敢窥测。而其间或不能无惑于浅见。然只恨生也已晩。不及就质于立言著书之日。至于箕子。吾东方亿万年受赐之圣人也。有不可不辨者。是以忘其僭逾。而妄为之辨云。

白云碑辨

编辑

客问于余曰。子之家立碑白云何义。余曰。自吾始祖以下七世坟茔。世传在此山中。今其累累古坟。无端的可验。无昭穆可征。是以设坛以寓慕。立石以传疑。此吾家之不容已也。曰。子之先人之葬。粤在前朝。而船湖之改名白云。即我退陶先生之命也。子之家乘。何不曰船湖。而曰白云也。曰。白云船湖。初非异名也。船湖本是船乎。而船乎之释。近于白云之音。故先生因旧号。变其字而已。岂别求名以改之也。葬在船乎。未改名之前。而家乘之成。实在改以白云之后。故因今名以记之。晦庵夫子于诗经诸国之地。皆曰在今某府某县。诸国之封。在于姬周之世。而志其封域所在。必称宋时邑名者。要使后人易知为某处耳。世皆知此山之为白云。而鲜能知白云是船乎。今吾之不曰船乎。而曰白云。不亦可乎。诸孙记事。或有曰船乎者。而碑文之必从白云之名。亦所以使今人易知也。况白云船乎。或音或释。而自是一名。吾何为舍先生已改之号。而复从其上古无文时所称也。曰。子安知今之白云之外。无古所称白云者也。曰。此山之有吾先垅。不惟吾家乘记之。宣城之故老今人。孰不指点此山。以为此金氏之先垅也。若使此山近地。古有他白云者。先生之改船湖。岂无他可名者。而叠加白云之名也。曰。一名正字洞。见于何书。曰。此则无书。而故老相传如是。故吾幼而闻诸庭下。及带恩过溪上。有李氏一老人。为我言甚详。此实上世人所称。若是后人所名。吾先人官至府尹,判书。何不曰府尹。曰判书。而乃以初仕为正字时名之也。客曰。琴氏以其先山后于古墓。自疑其有夺占之嫌。将欲立辨诬碑。此义何如。余曰。琴氏之所辨者何诬也。为辨吾家之构诬乎。为辨自家之被诬乎。山无古茔。而吾家曰有茔。则吾家是诬也。古茔有主。而吾家曰吾茔。则吾家诚诬也。琴氏既不得曰。此山无古茔。又不能曰。古茔有某主。则其何以指吾碑为诬而辨之乎。且吾疑是吾先垅而立碑。以传疑以示吾子孙可也。而琴氏则人之疑其为先垅。何与于己。而出财立碑。为他人辨诬。是何义理。使古茔为吾家先垅。则琴氏之间葬为不义。使古茔为他家先山。则琴氏之占葬为义乎。无论其为吾家与他家之山。均之为占葬古茔之间。而只明其非吾家先垅。则便可辨占取他垅之嫌乎。多见其徒劳而无益矣。吾家碑文。自恨失其守护。至以为使他人不知为谁家坟茔。吾家之为琴氏辨已至矣。琴氏更有何诬之可辨也。曰。世或疑琴氏入葬之后。子之先垅。渐泯其迹。此琴氏之必欲辨之也。余曰恶。是何言也。吾家失垅。而琴氏入葬。自古迄今。安保其无往来之言。不但吾家人或不慎言。宣之人亦多有向吾云云者。然事在往昔。言无考验。则吾固付之无征。相戒勿言。琴氏亦宜处之如是可也。今反提起其自起自灭之说。登诸文字。刻之金石。则只足以起后人之疑端。不几于欲辨而反起疑乎。琴氏之立碑与否。于吾家无关。而吾恐此碑一立。琴氏将无以辨其诬也。曰。于之碑文曰。既失我之山兮。毋伤我之石。是语指谁而发也。无乃疑琴氏之伤其石乎。曰否。使吾若曰。既夺我山。则伤石之戒。归于夺山之人。而今曰。既失我之山。失之为言。云我失之也。我既失之。则我自为戒。要自勿伤石而已。琴氏何自疑之甚也。自疑而自辨之。无与于我矣。吾又何辨。客曰唯唯。遂书其语以为辨。

谒讷隐先生日录

编辑

丙子正月之望。闻先生移寓觉华寺。○二月六日。将拜先生于华寺。与德翁偕单童匹马。或骑或步。历话穉文氏。暮宿圣若氏。○七日。大雪。终昼迄夜。○八日平朝。雪止风起。始发向春阳。雪厚尺馀。商旅不行。人皆劝余还家。徐图进去。余念有志十馀年。今始遂计。而天又以雪戯之。若不决意勇进。将不免魔儿在后。遂裹足踏雪而行。投宿于春阳之士悦氏。○九日。大风。步上寺。风簸雪积路。路不可寻。枉入道心。道心上遇行人问道。反向寺洞。艰辛困惫。遂入寺。拜先生于满月堂。先生曰。闻子有志久矣。今得见幸也。若炼起而对曰。慕先生大道。每愿一拜轩屏。而志气颓懒。重之以事故多掣。今而得一候先生。诚平生之至愿。先生赐之席。为之道立志正己之道。夜侍坐。锺二声。侍寝于先生之席右。○十日。侍坐终日。先生曰。汝读何书最熟。对曰。小子于书。未有读百遍者。惟读孟子书仅百馀。先生曰善。孟子衰世之圣人也。其言皆救时之弊者。故读之。可以矫今世之病也。遏人欲存天理。最为当今之急务。而孟子书七篇所言。皆莫不有切于今日。且道性善一节。能潜心玩味之。尽有力焉。人性之善。岂有古今之异。而今人例多自画。若人皆知其性之本善。则今人之为善。亦何与古人异哉。若炼曰。修身。当从何着力。先生曰。持身。敬以为主。从古圣贤。若尧舜极矣。犹钦明而温恭。至于文王。以太王为祖。以王季为父。以武王周公为子。身为圣人。为西土诸侯之伯。宜若无所畏于天下。而犹小心翼翼。常存敬畏。敬之不可须叟离如是。其可不孶孶尔。遂语及周易尚书及朱子书。以至于东方诸贤书。从朝至夜深。是夜又侍寝于席右。○十一日。先生将撤寓下山。谓若炼曰。若等冒险远来。二日同寝。犹有馀怅。与我入道渊院。更同一夜话好矣。遂从先生于院。闻而至者十馀人。○十二日。辞先生归。历访春阳诸友。宿圣若氏。○十三日。访穉文氏不遇。午后还家。

游江都录

编辑

出崇礼门之十里。得玄石津。船之自西南而来者。皆泊于津。余将与德翁由木道。入觐叔父于江华之长宁殿直所。令津人执下去船一只。时赤牛仲秋之下澣也。岭人留泮者闻之。多有愿偕者。九月之朔日庚寅。自泮出就津。族祖郁征。族叔仲山思彦。丁上舍玄之。权友文见,文瑞。曁李君天征,尹生天民。从暮登船。以待汐退。令舟人炊饭。舟只有破钵三。薄匙二。木匙一十。人分四番。以次食之。日向昏。渔火四起。或高或低。散在左右岸上。其光穿水数十尺。如琳琅之倒悬于波心也。船之上者进。下者止。或远或近。或东或西。时闻多少人声往来于烟水之间而已。夜深相与枕藉而宿。起而视之。舟已移玄石津。问之。曰此金浦地也。去玄石可百馀里云。俄而潮进。停舟于中江。江雾四塞。不分东西。朝食于船上。一用夕食。令环坐指点。午潮退。遂放舟而下中流。至阻江。江水到此最阔。但见天若水相接于上下。而舟在其中。不自觉此身之在尘寰之内也。未及海十数里。汐水又上。舟不得下。遂下船。步行至玉浦津。望见江都城堞横亘于海水之上。楼阁墩台隐见于其间。德翁曰。岛东四十里有城堞。三面沮洳。无泊船处。故无城堞十里。有一墩台。惟甲串津可以泊船。故丁丑陷城时。虏由甲串进。其后积土以筑城。今则城下皆可泊船。守城反不如无城云。余曰。此去甲串津几里。德翁曰。可十里。盖德翁于昨年。已从甲串津游矣。诸人相与说丁丑事。扼腕叹息者良久。乃以轻舟渡海至城下。叔父出城。坐岸上以待之。遂拜谒侍坐。遥望二只船。乘汐举帆而进。船人皆裸而棹。如颠如倒。问之土人。曰此秀鱼船也。将以一水直到京城。余叹曰。人之汲汲营利。乃至于此耶。凡上而居官。下而为士者。其汲汲进取之心。亦何异于是。日几暮入府城。城周十五里二百四十三步。中有行宫。留守经历。馆于其下。行宫之东。有长宁殿。奉肃庙真。直斋在殿之东。地最高。官舍民居。可俯而瞩也。斋东有殿。旧奉康献王真。为丁兵所伤。今只藏御杖诸物。旧殿之东。有万宁殿。奉当宁御容。与旧殿同墙而异庭。又有直斋在其下少西。壬辰向摩尼山。二叔以脚疾留于斋。行二十里。得鼎足山城。世传檀君使其三子筑之。故旧号三郞城云。城中有传灯寺。寺有史库。城南有牧马场。将宿于寺。李叔穉文台叟曁李厦而,李景初至。癸巳出城至船头浦。浦古潮汐地也。闵相镇远为留守时。筑堤以防之。以板为水门。潮进门自闭。以拒水。辟浦为田。可至千馀亩。过浦行数里。遇小儿担秀鱼者。以三十铜买之。计其鱼为四十八尾。又有鲈鱼一,石鱼二。其他杂鳞。亦可三四椀。至天斋庵。烹而食之。庵在摩尼山下。遂上摩尼山。山尖锐高出群山之上。上有石台。名堑城坛。亦檀君所筑云。上可坐数十人。西临大洋。岛中岛外之山峦川江。缥缈萦回。争效奇于远近。即江都之绝胜处也。详录于德翁摩尼山记。故略之。是日也。黄霾紫雾。网山络海。不可以远眺。然远之三角,终南,南汉,松岳,冠岳。近之吉祥,鼎足镇江,穴口,高丽,鸡立诸山。皆可指而数也。德翁曰。昔吾之登玆山也。廓然无一点云气。凡海岛之大者小者近者远者及海西之九月,首阳等诸峯。无不星罗碁布。昭然于两眸之前。若使眼力不穷。则中原之登,莱诸州亦可见。诸人闻之。莫不怅然自失。余曰。推其近者见者。而远而不可见者。亦可想像其彷佛。况登,莱诸州。陷入于腥膻之中。今日之所以蔽之以云霞者。安知非天之所以不使来污我,清,明之界耶。又况满山之红枝丹叶。灿烂若锦绣之布列。此则德翁之所不得于前春者。而吾辈得之于今日。亦何恨焉。诸人曰。然。遂下山。山栗落在林间。拾而食之。亦可为山中之一味也。暮至船头浦。汐水方进。去来所见。恍惚若桑田之变为沧海。还至寺。僧进飧。李丈厦而适患腹疾。对床拱手而坐。余戯曰。摩尼之山。古有仙人在。信不诬也。一陟其颠。而此丈已得辟谷神方。诸人皆拍手。明灯达夜。论玆游之胜。诸人曰。吾与若幸而为丈夫人。办今日千里之奇游。不亦快乎。余曰。唯。丈夫生。不能使胡虏不敢窥觎于鸭绿之津。又不能从王子,大君于此。枭骄帅,懒将首。为吾王背城一战以死。甲串津头。空洒千古志士之泪。为可恨也。甲午遂散归。或从甲串由陆路。或从玉浦由水路。余与德翁玄之留斋二日。向甲串津。津上有镇海寺。寺之下。有明将李成梁庙云。渡津过通津金浦。二日而达于京。既归。德翁属余记之。余曰。凡江都之山川人物。与夫古今兴废之迹。皆载江都志。君亦尝作摩尼记。余今何赘焉。虽然。岭之南十馀人。同游七百里岛中。亦异事也。不能无一言以识之。遂略书往来之干支。以示同游者云。丁丑孟冬日。斗庵忍叟记。

除夜书示兄子寿

编辑

白羊之除日。寿守岁于咸集堂。余招至而警之曰。汝能惜此岁而守之。善哉。此岁之可惜而不可朱十二月三百有六十日也。尔不能惜之于三百日。而乃惜之于是日。恨尔惜之之晩也。优游放浪。不自觉失。以至是日将除而是岁去矣。吾年稔矣。于今始惕然顾之。乃悟其十二月三百日之将尽。为可惜也。此汝之所以尤惜今日。而有不能自已者耶。不能守三百六十日。而失之于优游放浪之中。乃今独苦守一日。亦何补之有哉。虽然。此岁已不能守。亦已矣。明岁之可惜。亦且有甚于此岁。年加一庚。身加一寸。岁已失十有四矣。过者既已惜之。况来者乎。然则岁岁而尤不可失之也。所望乎尔者。果能以惜此日之心。重惜明岁。无使过了明岁如过此岁。空至于明岁之今日。而发今日可惜之心也。若是则纵每岁而今日惜之。亦守之不能。余深为汝惜之也。呜呼。日去而日来。岁去而岁来。天之运也。固不可絷之维之。人能孶孶于其去来之间。不以分阴寸阳为少。三百六十为多。无为虚送一日。浪失一月。而皆有所得于身心以积工。收功于三百六十日之中。虽岁岁而迎新饯旧。亦可谓守而不失。岂特以守一日。谓之守一岁者哉。呜呼。尔其惜之哉。守而勿失之哉。

择日说。示戒门内后生。

编辑

呜呼。送终人之大事也。择地择日之法。不知昉自何时。而既有其法。则不得不择。所以重其事也。然择地重在为亡者避害。固不敢不从其法。而择日实主为生人求吉。则不必专拘日法。必取其不寒不热不雨不风之日而葬之。然后方可免未安于亡者。而近世日家。禁忌层生。年有忌月有忌日有忌时有忌。以为犯之。必受患害。避忌图福。恐或违期。或冒大暑。或犯大寒。或积雨初霁。水深而不得不涉。或层冰方滑。路险而不容不陟。或雨注而不待晴。夜黑而不待明。匆匆发靷。急急下棺。其安能克慎克戒。以尽送终之礼也。世之拘于日时。不能尽礼于送终者。吾见亦多矣。乃若菊材金氏孝子也。而其涉深遇变。未必不拘于日时。至于吾家山变。虽其所占之山。初非人争禁之地。所遭之变。实出人意虑之外。然拘于吉辰之难逢。昧于地主之无义。终不能姑缓其时日。徐待其妥帖。其敢曰人事无未尽哉。呜呼。天下之百千万事。不可不周详审慎。以思其无感于吾心。而况于送终之礼乎。毋冒大暑。毋犯大寒。水深则莫入。路险则莫由。雨则从晴。夜则待明。从容而勿遽。戒慎而勿果。必期其安葬而已。时日之忌。有不必屑屑为拘。此诚人家子弟之不可以不知者也。或验于己。或惩于人。经历事变。心焉怵惕。著为此说。以戒一门之后生小子云。

通虎溪书院士林文

编辑

生等僻居一隅。凡于道内大小事。其闻每后于人。䟽行逾岭。而漠未闻知。及其得闻而继闻金令以义理未伸之前。不可间以他䟽。贻书催归。此个义理。生等之所欲言而未及言者。而金令能言之。然第恨其书之不出于疏行未逾岭之前矣。其后得见其书。令人不觉始快而终讶。何者。始以义理催归可也。而终之以矫激之言。此令此书。得无惹烦易之诮耶。俄闻桧渊通谕贵院。贵院答通桧渊。意谓桧渊之通。必以为䟽行之以义理撤归。金令与有力焉。而下段矫激之言。殊非同室人相爱相忧之义耳。贵院答通。亦必如是。及见往来文字。则不惟攻金令书下段而已。全不提起上段语。有若以上段义理同归于私意者然。噫。金令书下段所言。未免张皇矫激。则其书中义理之说。无怪乎其不见白于人。然惟此义理。实是吾岭中平日秉执。则义理未伸前。不宜间以他䟽。非但金令书为然。一道之人。孰无此心。而陞庑䟽举。亦斯文莫大之议也。一发持重之言。恐涉歧贰之嫌。咨且嗫嚅。不敢遽言。任使䟽行。径先逾岭。而金令之书。乃出于疏儒入城之后。使我一道䟽行。颠沛还归。生等之先事不言。追恨无及。然今则疏行既已撤㱕。但当曰吾岭此䟽。自是斯文之大事。公议之不已。而姑待义理克伸后。徐议再举云尔。则正所谓名正言顺。而若复为相较相激。飞文相攻。则他道之人。不能详闻其首尾委折。必将曰。金令以义理止䟽。而岭人攻金令不已。熟知桧渊之通。贵院之答。不以其书之上段。而只以其下段之语乎。一传再传。口舌纷纭。则窃恐吾岭中平日秉执。无由以自明于一世矣。金书之下段可斥。而上段不可攻也。不但不可攻而已。必以䟽行之归。谓由于其书之上段义理。则岭人之以义理为主。与夫䟽行之以义理姑停。岂不明白正大。可以有辞于后世乎。生等此言。亦已晩矣。而非敢为一毫有私于金令也。所以为一道深忧远虑。而窃自有悔于前日之泯默。敢如是缕缕仰溷。伏惟佥尊恕谅而细察之。交谕同志。以思所以善后之道。千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