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庵先生文集/卷三
書
編輯與川城諸友
編輯伏惟僉尊世居朱陳之村。身絰院社之任。凡其講誼尊道。迥出尋常。而近日爻象。何其不足於聽聞也。僕之當初呈單。非出餙讓。實有望於僉尊之交相戒飭。亟圖調停。而僉尊一辭還擲。屢書敦勉。竊自以爲僉尊必思所以合席善議。有可以快人意者。於是乎不自量力。輕出行任。而乃於里社之會。各自退坐。了無和同之意。僕之無聊則深矣。而此姑無論。僉尊不念岸觀之傍笑。不恤道議之起訝。是己非人。不免恕己而責人。其於重地尊奉之道。仁鄕忠厚之風。恬然而不以介意。是豈平日之所望於僉尊者哉。僉尊或因一時之過擧。或緣一人之誤着。各私其所愛。各偏其所惡。層生枝葉。轉成風浪。乃至戚親也姻婭也朋知也。而渾入是非疑訝之中。至使道內別人。憂歎之不已也。調解之不得也。僕誠不知也。是何等氣像。而是何樣道理也。僕之冒出。非但以重地之闕香而已。所以爲僉尊周章。庶免一道之譏議者。不可謂不盡其心。而僉尊之無意調停。旣如是藐藐。則院社一體。自無異同。社會不成之日。是院任自退之時。而猶且遲遲。以至今日。區區之心。其爲已乎。爲僉尊乎。僉尊視僕。不以爲鄙軟。則尙或諒得此意。而側耳逾旬。更無皁白。卽當自處之不暇。豈復有待於後日。而初旣謀忠而冒進。今豈緘口而自退乎。且念此雖忠告而有非單辭可盡。玆先縷縷。聊以自附於朋友責善之義。僉尊能諒之否。僕於貴縣。不敢自處以他境。於僉兄。不宜自視以外人。而所以奉以周旋。止於此已耳。請遞之單。要當繼此以呈。僉尊其熟思而善處焉。
答張輝甫光玉
編輯前月戛過仙莊。而其行非等閑。只自瞻望。悵然而歸。卽承手翰。服履起居珍勝。何等感慰。若鍊兄弟僅免身恙。而滿室憂惱。無暇念及悼亡。伯從善病。又非衰老人所堪。良可悶也。從氏身後。又未保遺兒。聞來不勝慘切。今承仲胤入繼其後。深服兄處置得當。而俯詢疑禮。何其謬及於昧禮之人也。雖然。此則恐非可疑之禮也。出外奔喪及病未臨喪者。凡其行祥事釋衰服。皆從追後蒙服之日。況此始立後立喪主之日。爲受三年衰之初。則豈可不計其初受服。而有喪終之理乎。小大祥事。當以受衰日行祀。而喪出之日。不忍虛度。略行奠祀。而不備三獻之禮。豈可受衰未朞歲而着練服。未三歲而脫衰服也。所示追補無義之說。未知有何考據而雲也。顧此蒙昧。未能廣考禮書。而援例仰告。尊須更問知禮者。審思而詳處之。
與李稚道埦
編輯前月鄰友之行。適有私事滾汩。不能付一書。其歸聞左右語及此不置。深感不較之大度也。卽玆霜令。堂上氣度萬安。省餘起居淸裕否。區區馳慕。不敢暫弛。若鍊頹懶之病。與歲益痼。畢竟作這樣人而止耳。每想兄過庭之餘。日與諸君子資益。恨不擺卻宂務。一聽緖餘。以消此胸中之鄙吝也。從氏兄侍履何狀。科目得失。固不足爲此老加損。而何故每不免讓與年少。良可異也。卽聞隣友復進門下。蹔此付候。餘懷萬萬非尺牘可盡。留俟一進。以敘多少。姑不宣。
答權如天思溥
編輯夢外恩數。每荷諸友相與感頌。而夢中一塲夢。何足勞山人俯賀。書中縷縷語。恐未得仙山眞興味。不能盡消磨塵想。拜讀奉呵。若鍊感激鴻私。力疾趨肅。而歸尋閒界。依舊作小庵一散人。已有日矣。所示知出戱言。然若鍊於平昔。不少萌慼慼意。可質神明。何遽以紅塵間一去來。眉揚而氣吐哉。弟以猥被恩澤。無地報效。方自惶仄不安。惟當努力耕鑿。鼓腹詠歌。而㐫荒數歲。重之以旱魃。將無以自強爲農奈何。翰令暫相從遊。而觀其汩沒卯,申之役。反不如此漢歸臥閒適耳。用汝所遭。姑未聞如何出塲。而旣獨免兩歲飢餓。吾儕福淺。烏能無一番災厄耶。令人絶分外之思。還可笑也。家從宜一。往見其經痘之孫。雖無盛速。豈不欲聯筇進敘。以遂宿昔之願。而顧此衰腳。無可代步。每自悵望起懷。姑竢涼生。如或借乘。則當成此計。未前惟冀靜養珍毖。副此區區之祝。
與表弟權仲得讜季周訪
編輯書面之阻。不記自何年。每誦子寧不嗣音之詩。不能不有朢於左右也。卽玆窮律。棣履湛樂珍重否。時從範翁。略聞左右消息。想左右亦然耳。花校通文。得見左右聯銜。或傳季君主其論雲信否。如若鍊淺識。不見其論之爲至當。雖使義理已十分盡明。更無餘蘊。吾嶺不可登梓垂後。有若誇耀己功。況念羲未盡明。而事有餘緖。豈可遽先剞劂。以做無結末文字耶。且所云㐫䟽者。指誰疏也。若以兇逆輩搆誣之䟽。廁之編間。而以嶺䟽把作辨破文字。則嶺䟽果能逐事條辨。無小遺漏否。又況兇逆所誣。正所謂不忍提不忍言者也。言之猶不可忍。況又書之印之。以示後世乎。由前由後。俱未得其說。僉君子雖或詳量。而何不念及於此也。望須再入消詳。亟收各處通文。無爲遠人指點如何。係是同室之事。而左右方主校席。旣有淺見。不容泯默。必毋泛聽。至望至望。
與權仲得季周
編輯季君所遭。不可以殤喪言。轉聞慘惜。而自恨無便稽問。令孫奉書來尋。獲審寒令。兄弟能免疾患。胤姪家男女順痘。只宜以是奉慰。何苦提說無益之語耶。若鍊近與德翁。日夜同處。少解鱞獨苦懷。第公私報債。措辦沒策。雖使顔氏當此。恐不能不改樂。良可笑也。先判書碑文。義不敢辭。然潤筆之富。何遽至此。閉戶無事。略搆拙語。而竊念此不可循例記事而止者也。任錄出世已久。末俗眩於舊聞。今欲作銘於數百年之後。而不可不辨破受誣。辨之又不可不明白證據。以爲信於後人。故所草篇頭。不得免爲說之太長。而一篇之中。三致其意。或意其涉於區區。顧事勢不容不如是。未知尊意亦何如也。草草搆成。未及磨琢。固不宜遽出手外。必欲與尊商確。而相面旣難。信便亦不易得。玆以付送此君。必須兄弟詳加考勘。凡其意有不周。字有未安。盡意付標。從近回示爲望。若鍊亦常置手中。細加刪補而後。庶或無恨於吾心。而當竢尊回示。可正寫。故必望其速擲。想諒之矣。若鍊雖目昏手拙。凡於情至處。必爲手書替顔。君書代以他手。頗用爲悵。面難相合。欲對手跡。亦人情也。
與權公允相允
編輯謹問起居若何。想惟迎新增祉。區區獻賀。若鍊千里寒程。喫盡辛酸。歸尋家室。滿目憂惱。奈何。聞自川城移書貴校。以爲停止江右道會雲。蓋以䟽事至重。不可急卒。宜加愼審。徐圖至當。而似聞書中辭意。專以金縢之已經告布爲主。有若更無可言者。殊異鄙中意見。未知貴鄕已爲依川書發通否。竊念今此疏擧。不但爲金縢一書。則不宜以此書告布。遽爲停止。而惟是邦家之縟禮纔擧。義不合率爾瀆撓。儒䟽之體例不輕。勢不可猝然決定。且聞䟽首以病呈單。不如姑停道會。近則期以春和。遠則退待秋成。從容商確。不遽不沮。以存不忘大義之意可也。豈可斷然停寢。便同從此都無事氣象乎。左右方主虎院首席。貴鄕發通。必相與知。望以此意相議於校院諸任。凡於通告文字。務歸詳審。一以爲愼重之道。一以示嚴正之義。如何如何。此是何等大論。而前旣輕發。今又遽止。則恐有譏議於異日。玆以略陳鄙意。望須勿爲泛聽。細入思量。更與仲得兄弟。爛熳消詳。而柳井瑞不遞校任。幷示此書而議之。至望至望。
答鄭敬式章簡
編輯阻餘一札。令人開眼。矧審起居神相。新元好消息。孰過於是。添齒之歎。彼此一般。而如若鍊斷膓。逢新倍添。奈何。示事謹悉。義理未伸之前。不可間以他事。此實吾輩平日秉執。每對親知。誦此義理。而當初虎溪之會。曾無一人道得此意。其後三江之會。又無一字說到所懷。實緣吾輩自避歧貳之嫌。咨且不言。延拖時日。而諸先輩幷擧之論。層生疊出。吾嶺人秉執之義。東默西瘖。任使疏行。徑先踰嶺。致有翰令投書於䟽儒入城之後。得此無限情外之誚。吾輩之追恨無窮。而今則事勢有異於前。䟽儒旣已退歸。而同室之人。又以義理追咎前日。則是徒爲自明之歸。而反未免擠人於義理之外矣。人將曰何不一言相警於始事之日雲爾。則吾輩將何辭以答之也。翰令之謗。亦豈可恝視。而同入井中。其能相救乎。若使江右復發䟽論。果如來書所云。則於是乎明言正論。更伸翰令書上段語。以明前日所欲言之義理。自是斷斷不可已者。而竊想江右諸賢。必不急急爲再擧之議矣。姑宜含忍以待可言之機。無至有彼此矯激之患。未知如何。此難以筆舌可罄。如得相對討盡則幸甚。而若鍊無向北之便。惟望兄一來訪南浦。得以團聚共議耳。
再與敬式
編輯別後不多日。猶欲聞起居何狀。信乎人情。亦無饜也。公叔竟至不醫。痛矣。吾徒日孤。不知何處。更起如許人來也。虎溪通諭。自是可爲亦可已之事。故姑爲搆草以俟公議。而雖使爲之。鄙意之與梧山人不同。對兄說已詳。而用兄得來訥兄袖中通草。又聞兄謄去其文。將以示若鍊雲。不覺愕然失圖。同室之內。義不可自明而擠人。旣以書告。又以對討。兄亦頷可鄙意。而今看梧草。則乃以弁髦義理。峻責檜虎。又以請廡之䟽。謂非道內之治送。是果無自明擠入之嫌乎。請廡疏行。初不能料及。於義理未伸前。不可間以他䟽而已。非是與義理。相較輕重。捨此爲彼。則謂之見識未透可也。而以是爲背馳義理。則不亦勘律之過重乎。應旨之䟽纔返。而請廡之䟽卽行。此實檜虎之過擧也。而固知䟽擧之失宜。而徒避歧貳之嫌。吾輩之過也。不但言義理之未安。而加之以憤激之言。翰令之過也。爲吾輩今日之責。先引自己不早言之過。次說翰令下段語之過。然後方可言前日吾輩之所欲言。與夫翰令書上段語。實爲義理之當然。如是則檜虎之當初過擧。自見於不言之中。而庶可調停。其紛紜發明此義理。吾輩之秉執得明。而一道之風色少定。是豈非十分穩當底道理耶。若如梧山人所草。則不惟檜虎諸賢。必不甘受弁髦義理之罪而已。請廡疏議。亦豈敢曰道內之不知而不與乎。於是乎吾輩之受責於人。不特如翰令。而又將倍加一層。通文雖不言及翰令。而吾輩其能免右袒翰令之名乎。提出翰令書。明言下段之矯激。而申言上段之義理。猶恐他人之疑我以有私。況乎全不提說其書。而專取其上段意。以斥檜虎。則人之疑我。其何以自解也。義理陞廡二疏。方在彼此取捨之間。則如是通文。其誰曰不可。而顧今事勢有不然者何也。二䟽皆返。更無可爭。而檜虎之通。紛紜未已。將恐爭其末而遺其本。莫大義理。因此漫漶。故欲爲一發文字。提綴義理。一以發明吾人之秉執。一以調停道內之紛紜。是屬可爲之事。而若或更惹將息之爭端。反如沸鼎之添薪。則寧不如不爲之爲愈也。欲從梧論。則鄙意不可變也。欲行鄙意。則梧論不可回也。自此而將無發通之期矣。本是可爲亦可已之事。則不爲寧可。第念若鍊本多口。自懼增玆。而兄以大耳孔。廣納人言。不知取捨。又以少力量。欲集異見。強令保合。畢竟使若鍊將不免沮止發通之誚。惟望兄細量彼此。從中可否。無令若鍊獨受無情之責。如何。令咸兄弟。與之商議。必知彼此可否。吾家從弟在近。亦足與議。未知果何如耳。
答崔老國樑
編輯不自意從氏老兄。枉顧數百里。屬以不敢當之役。僕素以匪人。時遭毒慽。辭之再三而請益固。竊覸其懇懇追遠之誠。能令衰懦者感動。不得已拜受書籍。置之丌上。仍聞執事以八耋之年。高棲山中。仰懷幽興。第切馳遡。近因閒寂。敬讀實錄一篇。參考史家諸書。竊有數處疑訝。使族姪之爲尊家表孫者。有所就質於座下者。而執事乃復辱施手滋。辭意諄複。有若受惠於人而致謝者。又加以實錄釐正之命。僕何敢當何敢當。僕自少略聞先相國勳業巍卓。而不知爲本道先輩。今者益知其所未聞者。誠願託名文字之末。然顧所屬事重。不敢率爾下手。所以旁搜諸史。審加考證。僅得序次事蹟。搆成碑文。而至於實錄。旣自起疑。致有勤囑。且其移換。皆用本文。故乃敢忘其僭踰。略爲釐正。而間有一二句節。不能無商量刪切。雖承盛敎。而心切未安。謹用下送空冊。首謄實錄一通。次書拙搆碑銘。附以名臣錄,海東野言。以備參訂。而名臣錄亦有先後失次者。故其下略註其差誤。要使覽者。無復致疑於次第先後之間。伏惟執事反覆考視。則可知其委折。幸須回示可否如何。弟念拙銘。聊以副僉執事遠地謬屬之意而已。先相國巍勳卓業。實非如僕輕淺者所能摸狀其萬一。伏望更求於有位有文之人。以無憾於僉執事追遠盡誠之道。幸甚。
上伯氏
編輯出囹聞泮主已走人通奇。伏想大都驚心。舍弟不孝不悌。遭此罔極事變。致令老叔老兄。遽當此境。夫復何喩。七月廿六。其人忽到弟舘。告以上䟽之意。弟固知其固執難變。而諄諄開諭。使之下去。則頗有回惑之色。不意其子繼來。弟使之勸其父去矣。其後卒無消息。故以爲下去而潛伏何處。初六果上䟽。嚴鞫之下。招及弟名。而渠亦以沮止爲招。弟之兩度供辭。皆以沮止直招。自上問何以止之。臣對大略以爲鞫獄累起。聖心焦慮。因山已迫。孝思罔極。爲人臣子。當以愛君父爲本。豈可以此時。又進聖孝不忍聞之說乎。所以沮之云云。厥明。又入帳殿。蓋以彼之草本。入於鞫庭。以奉朝賀條抹改處。因弟所言爲供故也。對以此疏本非可呈。豈論某處可改乎。彼問以奉朝賀家完全乎。矣身答以吾亦不知。但奉朝賀之子。入於逆招云云矣。上曰。汝何以知之。對曰。見分撥而知之。上又問曰。汝以此勸其抹改乎。對曰。䟽本本不詳見。渠聞此言而改之。則未可知也。矣身元無勸改之事也。上又問曰。五月傳敎。因汝得見雲。此何意也。對曰。見此則必知其䟽之不可上。故示之也。至於下段所言。則亦以事涉偏論止之也。獄官曰。上段。以恐惻聖孝止之。下段以作爲偏論止之乎。對曰。然矣云云。弟之始終納招。只以不欺心不欺君爲主。本十日夜。特蒙聖恩。定配朔州。蓋其人不幸來見。則沮止之外。無他道理。固非智力之所可圖免。亦且奈何。此外欲言者多。而必欲急送人以解父兄之憂。故不能一一。叔父主前。以此不能各白。而平生不孝。早失怙恃。餘殃未已。又負叔主。痛歎何極。惟祝康寧百歲。副此區區之祝而已。室人性急。必難堪抑。須善辭慰解。以好在復會之意。丁寧說及如何。餘洞姑叔。以六十之年。遠謫數千里。無事還歸。如弟少年。何足深慮。而但想其時父子同往。親戚故舊。握手相別。比弟今日行色。猶爲豪華。良可歎也。兒輩固不欲學書。而亦不可不學。伯兒託之德翁。仲兒託之壽翁。三兒託之成翁。皆以己子視之。無負遠去之望。如何如何。杖處不甚大段。固無他慮。但千里之路。行資難辦。當使泮主某條周章。兄主雖已聞報離發。必須還歸。送觀於月厓。借錢文馬。則於天必不以相換爲難。然奴也無獨來配所之人。兄主決不可遠來。觀也亦有病。何以爲之。若與德翁相見則好矣。而老親之下。何可遠離耶。凡事與諸從兄弟從長處之。不可遙度耳。丙申八月十一日。上書。
此出獄明日。將赴謫所時書也。感恩錄有所愼重。不書供辭。到謫後答送諸書。無人收置。伊時事實。更無可考。而伯氏收藏此書。偶閱休紙。今始得見。雖緣便急。不能詳悉。然觀此可知大略。謄示子孫。俾知當日所供之辭。蓋自挽止其疏。及至供辭鞠庭。皆以一箇時字爲言。此誠據實直供。自矢不渝。至以不欺心不欺君。告之吾君而無隱。質之鬼神而無愧者也。委官所云爾之挽䟽。恐惻聖孝者。亦可謂掇其要矣。或者以吾之不能直斥其䟽以㐫逆。爲罪謫之由。事或由此。然吾旣不能對其人責以㐫逆。則豈可以不能言於其人者。而言之於吾君之前乎。此吾所以甘心就謫而無悔於心者也。爲吾子孫者。亦不可以不知此也。丙申後十七年。識。
上叔父
編輯不孝罪積。早失怙恃。惟叔父父事之。畢竟欺我叔父。乃至此境。不孝之人。終身不孝而已。念之及此。眼淚胸塡。卽拜下書。伏審宿患得免。添傷之患。喜欲起舞。猶幸天心之照憐不孝之人。獲聞此千里喜報。益願叔父下念伯氏曁諸從之心。勿以此不孝關心。愈加保嗇。勿損天和。則倘復蒙恩。歸侍膝下。是日夜攢手默祝於天日之下者也。此外更有何望哉。但念平生不事學問。旣無定力可以排愁。四顧無知。借書沒策。將無以上答聖上好生之德。仰副父兄勸勉之意。其將終於爲不忠不孝之人而止耳。奈何奈何。龜峴姊兄之歿。已是夢外。而餘洞仲從喪其長子云。天涯聞訃。倍切悼痛。餘外煩惱。不敢上白。更祝氣體以時康寧。
上從叔父
編輯去國千里。家鄕倍之。不忠不孝。無地自容。卽拜下書。備審秋末。氣體萬安。伏喜區區無任下誠。從姪幸蒙聖恩。得保死命。而身投塞外。心無定力。只是風呻雨喟。雲懷月想而已。聖上好生之德。諸父勸勉之志。無計仰答。第切罪悚之忱。奈何。三兒課業。有諸父與諸從在。何必虛費遠念。而自不能忘卻。還恨此心之非石。憐歎何極。下送兩種。依數伏受耳。餘伏祝體度對時增祉。
與德翁五昆季
編輯我獨何事。不能同汝昆季。怡愉於叔父母膝下。退而與吾兄湛樂於晩看菴中。孤寄數千里塞外。自作孑孑無依之人也。只恨平生不能從事實地工夫。以學伊翁髭髮勝平昔底意思也。見觀之面。因替諸君之面。伏審叔父母氣韻平安之報。蹔慰滿月立待之情。然千里之行。費了許多日。又未知其間安否更何如。且聞德翁自京返歸之音。勢固然矣。而黯然而起想則倍矣。奈何。從獲保軀命。實賴聖恩。敢不自勵以答好生之德。而心無定力。如上所言。地無經籍可資增益。只是與鼯鼠爲鄰。日夜所惱。不過步月看雲之懷而已。尤可歎也。供辭訖。心思一絶雲。欺心則是欺君親。生不如亡豈曰人。頭上靑天紗不隔。昭昭日月照微臣。獄中誦鄒書數章。又感吟二絶曰。義仁未有後君親。此語曾聞古聖人。今日君親都負耳。獄中三復淚沾茵。天下人猶願立於。域中生長幸何如。無端一夕虧忠孝。自愧當年讀聖書。蓋此書是吾所癖。而曾受學於先子者。故自感於濱死之中。而前一絶。亦不敢欺天作欺心語者也。非詩之雲也。讀是詩則可以知吾之心。故及之耳。餘懷萬萬非書可旣。惟祝叔父母氣候萬康。諸兄弟各保無他。倘得更被恩命。身歸故土。則當面敘今日滿腔懷耳。紙窄只此。
懷緖多端。不能一札盡言。各家去書。參互並看。則可盡此懷耳。濯從答書同見爲好。
家事凡節及農作諸節。專恃得翁。三兒敎訓。前所囑三從。若或泛施。他日豈有相見之面耶。於天許別欲作書。而撓惱未果。得翁可傳此意。而凡事遠恃之意。幷傳爲可。必不泛視吾家事。專恃專恃。
答寄龍兒。兼示堅貞兩姪及容孫。
編輯見汝等之書。如見汝等之面也。因審汝等侍下無事。爲慰十分。龍也汝旣未長成。不得隨我於寂寞之濱。必須惕念修行。仰慰汝慈氏。又須孶孶勤業。又使汝二弟逐日課學。以慰我千里外懸望之情也。我之逢厄。非學書之罪也。蓋以平日不能孝友。得罪於天故也。汝等以我爲戒。益勉孝友。益相敦睦。毋至負我先訓如我也。我自未出於正。我言固非汝等所信。然我事足爲汝等之所懲處。勿以我爲效而懲於我。是我之望於汝等。汝等其勉之哉。此中景色。汝兄目之。可詳於其口。不復言也。餘不一。
初書草紙。欲使汝代冊中之竹。朝夕披覽。常如吾在冊傍。故改書於此。而又斷而小之。使合長短之冊。觀此可知爾父之心。
與反浦門中
編輯千里人至。不獲承僉尊一字問。固知僉尊憐我非後於人。然孤寄塞外面面懷慕之餘。安得不帳然以悲也哉。所自以爲慰者。因來者口。備聞一門各宅。俱保平安。此外更有何喜報耶。若鍊罪積平生。遭此厄會。不死而謫。實惟聖恩之如天。然爲人臣子。蒙不忠之名。爲人子孫。重忝先之罪。雖使更被恩赦。得歸故鄕。何面復廁於僉宗之列哉。方自悚仄以度。似聞門議。或有停止門中事。以救此絶域飢困之患者雲。豈爲忝先無用之一後孫。廢閣爲先經營之事哉。聞來不覺瞿然而失圖也。伏望僉尊勿懈爲先之誠。以圖克成大事如何。如若鍊者。不能奔走於執事之末。自負素心。只切悲憐而已。竊有私懇。仰囑僉尊。塞纍辛酸。固無可論。而三豚未長。家事無津。各自垂憐。隨事指揮。以慰遠者之心。惟是之望而已。伏惟僉尊厚誼。豈待縷縷。而私情所切。敢此仰煩。僉尊恕量焉。
雜著
編輯箕子論
編輯昔者。比干諫紂而死。微子不諫而去之。箕子不死而爲之奴。三子者。皆殷之宗族大臣也。見紂惡日稔。宗國將亡。則不顧其死生而諫之。是義也。諫之紂必殺之。而義可死而死。則惟有死耳。非智力可免。而微子帝乙之子也。以宗祀爲重。不可死也。若箕子與比干。何異焉。而不死奚哉。箕子之不死。非箕子不死。天不使箕子死也。當是時。比干諫而箕子亦諫之。非比干欲死而箕子欲不死也。紂殺比干而囚箕子。非箕子之諫不切於比干。而紂之怒比干。尤於箕子也。紂適不殺箕子而囚之也。故曰箕子之不死。非箕子不死也。紂雖囚而奴箕子。箕子豈一日忘復諫之心哉。囚而奴之。則其勢欲諫而不復可得矣。雖欲不爲奴而死。得乎。先儒見箕子之不復諫。以爲不忍彰君之惡。愚以爲不然。紂殺少師奴父師。將至於身滅國亡而後已。其惡之彰。無可以進於此者。箕子而不死。則紂惡不彰乎。使箕子能諫而不諫。能死而不死。自以爲吾不欲彰吾君之惡。則是啓天下後世爲人臣不忠者之討矣。箕子諫不聽而比干諫之。比干諫而死而箕子又諫之。萬一得紂之或悟。則殷國其庶幾乎。而箕子於此。囚之而不立其朝。奴之而不在其位。欲諫而不能諫。欲死而不能處死所耳。豈有心於不死哉。柳宗元曰。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而圖存。國無其人。誰與爲理。是固人事之或然。先生之隱忍。其有志於此乎。其爲說好奇而不合於義。焉有人臣。當諫不諫。泯默以待其君之死乎。不自爲目前當然之義。而苟圖不死以待後日。人事之或然。豈仁人之心乎。果使紂死而武庚之圖存。如宗元所云。天下豈無可與爲理者。而箕子苟生而不死。以待不可必之天哉。其始之諫而不死天也。其終之不能諫而死。亦天也。紂之不殺而囚之。非愛箕子。囚之而不使復諫。非恐箕子死也。是皆天使之也。天曷爲使箕子不死也。天實錫禹九疇。傳在箕子。天可使箕子死。其可使九疇止於箕子而不傳乎。武王始聞九疇之道於箕子。武王文王之子。周公之兄。太公望,散宜生之君。而身爲聖人。年已九十。未曾聞九疇之道。乃至釋箕子之囚。聞九疇之說而後。九疇之道。始明於天下。然則得神禹九疇之傳者。當時天下。惟箕子一人而已。箕子而死。則九疇之道。不復傳於後世。夫鐋禹九疇者天也。天豈忍使九疇亡乎。天不欲使九疇不傳於後世。則豈可使獨得其傳之箕子死乎。箕子先比干諫。箕子非避死也。紂殺比干。非不欲殺箕子也。天必欲生箕子。箕子欲死而能死乎。紂欲殺而能殺之乎。然則箕子之不死非天乎。曰。天不使箕子死。天亦有心乎。曰。天卽理也。九疇之不可絶其傳。乃理也。文王囚而演八卦。孔子窮而修春秋。皆天也。天人之道。不絶於天地之間。理也。箕子死而九疇絶。豈有是理哉。比乾死而忠臣之義。明於後世。箕子不死而九疇之敎。傳於後世。比干不死則天必使箕子死。何也。忠臣之義明於後世也。九疇之敎。寧可使絶之。其可使忠臣之義。不明於後世乎。比干旣死。則不可不使箕子不死而傳九疇之敎也。雖然。此天使之也。若曰箕子有心於傳九疇。而佯狂不死則不可也。嗚呼。亦有不必死者。非宗戚重臣。非先王舊臣。又不在公卿大臣之職。則不必徒死而無益於國。如百里奚之類。是也。在箕子則不可。噫。箕子非不死也。天不使箕子死。箕子何能死。
曾子責子夏辨
編輯聖人責人。辭不迫切。亦未嘗面斥人以不孝。不孝大罪也。不忍以大罪加諸人。原壤登木而歌。孔子若不聞也。孟氏僭禮。非孝也。及其問孝。不曰汝僭禮。而直告以無違。及門之人。或有能養而不知敬者。而不曰汝徒養而不能敬。或有少溫潤之色者。而只曰色難。微警其失。而使之自悟。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此蓋有指而言者。然不曰吾見某人而知之。匡章人皆謂不孝。而孟子原其心而恕其過。聖人之辭不迫切。而待人忠厚。未甞不如是。夫以曾子之孝。而受敎於孔子。其於言辭之際。不至爲迫切。曾不如孟子之學孔子哉。記雲子夏哭子喪明。而自稱無罪。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喪爾親。民未有聞。喪爾子。喪爾明。嗚呼。此非曾子之言也。今有人方其事親之日。慈子或過於孝親。則朋友之賢者。固宜有責善之義。然其可直責其人曰爾之孝爾親。不如慈爾子云乎。抑將以孝與慈之輕重大小。宛轉開諭。使之自反而改其過乎。仁人君子。必有以善諭於其間。況其親已歿。其喪已終。欲孝誰孝。追悔何及。而乃以喪子過哀。直斥喪親之不如喪子者。是豈仁人君子之辭氣乎。喪親尙不可滅性。而喪子乃至於喪明。則直責喪明之不可。子夏之賢。亦足以知其罪矣。何必言喪親而未有聞也。以曾子敦厚之性。篤實之學。而辭氣之廹切。必不至如是也。嗚呼。喪畢援琴。侃侃以樂。而孔子以爲君子。哀雖已盡。而自勉以禮。猶以君子許之。聖人之怒人爲善如此。況子夏喪畢。切切而哀。不敢不俯從先王之制。豈其居喪。或不能如禮哉。特未聞其毀形而滅性而已。乃於其親喪已畢之後。子死方哀之時。追咎其前日之喪親。不如今日之喪子者。不幾於迫切之甚乎。曾子嘗以烝梨不熟出其妻。夫烝梨不熟。非可出之罪也。平日不孝之罪。必有大於此者。而不忍斥言。託此微罪而出之。出妻猶不可以迫切。朋友相責。其可以若是乎。師呼弟子。可以名呼之。而朋友無相呼以名之禮。故孔子之呼門人。有曰回也。曰雍也曰參乎。曰由曰求曰商曰賜者非一。而亦嘗以爾汝言。如曰於汝予。曰吾與汝。曰爾愛羊。曰各言爾志者。多矣。門人之相呼也。以字而不以名。曾子曰。堂堂乎張也。子張曰。子夏云何。若此類甚多。而惟子貢曰。回也聞一知十。曾晳曰。何哂由也。此對師言。故可以名同門。而亦未聞有以爾汝相言者。然則曾子之於子夏。不應直呼以商。而曰汝曰爾。又非相敬之稱。於此亦可驗其非曾子之言也。禮記一書。多出於漢儒之傅會。孟子所謂盡信不如無者。吾恐禮記亦然。或曰。禮記有以曾申爲曾子者。此曾子蓋曾晳也。曾晳於孔門。其年甚高。而又狂簡。其言或如此。然亦未可信其爲然也。
箕子朝周辨
編輯余間者。竊見星湖僿說。其論箕子出處。多可疑者。其說有曰箕之爲國。指我東也。以分野驗之。我東正當箕尾之躔。又曰。箕子朝周。人或不信。然受封必朝。微,箕等也。又曰。彝倫之敘。箕傳武受。在武尊之爲義。在箕臣之爲禮。至以爲後人誤讀罔爲臣僕一句。不知此是反語。又引麥秀歌及左氏所記箕子論。唐後必大者。以爲朝周之證案。嗚呼。罔爲臣僕一句語。乃箕子之大節。而以爲是反語。若使箕子。自以爲商其淪喪。我豈不爲臣僕雲爾。則是商未亡而已有臣僕周之心矣。佯狂爲奴。不死不去。以待宗國淪喪。而將爲他人之臣僕者。是豈仁人之心乎。當是時。伯夷避紂居海。不過爲殷商氏一逸民而已。猶且恥食周粟。餓死首陽。況以箕子之於商。以親則宗族也。以官則父師也。而商未淪喪。已有爲他人臣僕之心。則仲尼何以曰殷有三仁也。當日之詔王子。出迪。所以託宗祀之重於微子。而異時微子之朝周。以宗祀爲重者也。箕子於此有何所重。如微子之存宗祀。而與微子同朝於周也。箕子之自言曰。自靖。人自獻於先王。比干以諫死自靖。微子以存祀自靖。而箕子之所自靖。只是臣僕周而已耶。爲人臣爲人子。而受先王之顧託。不幸而遇嗣君之暴虐。宗廟之顚覆。諫而死。可以獻於先王。去而存宗祀。亦可以獻於先王。而旣不得死於諫。又無關於宗祀。而臣僕人朝。宗人自以爲獻於先王。先王其肯曰。予有臣乎。吾固知自靖獻先王。惟有罔爲周臣僕耳。及商之亡而爲武王陳洪範。非以私武王。爲天下萬世陳也。而必待武王之訪焉而後。始乃言之。故周之大史必曰王訪於箕子。又曰。箕子乃言。至爲之稱祀而不稱年。以示罔僕之義於天下後世。此實當時記實之史。而於今千有餘載之下。乃曰罔僕是反語。又曰。臣之爲禮。其可乎。我東之地。雖當箕尾之躔。而中國之幽燕。亦箕尾之分也。國以箕名。不必取其在箕躔。就使取箕躔以名之。安知箕國之不在於幽燕乎。中州之山。有所謂箕山者。亦安知箕國不在箕山之下乎。洪範不稱年而必稱箕子。可以知箕爲殷時所封。而非受封於周也。箕子之臣於周。無異於微子。則周何以改封微子於宋。而不改箕子之封也。箕子之心。蓋以天下皆宗周。舊封箕國。亦在周土。所以避周之土而至於東海之東也。武王安得以臣之而封之乎。東土之民。聞其至而知其仁。迎之而以爲君。後之人。見箕子之君於東土。乃以爲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噫。亦謬矣。今以武王之不能臣焉。而曰臣之爲禮。武王之不能封焉。而曰受封於周。微子則有宗祀之重。箕子則無臣服之義。而曰微,箕等也。嗚呼。箕子之臣周爲義乎。不臣周爲義乎。雖使臣周爲義。不可以不臣者。而必謂之臣之。況不臣爲萬世之正義。而必謂之臣於周。何也。箕子而有朝周之義。則不必遠周京萬里之外。而必至於東海之東也。豈復從東海之東。而西朝周於萬里之外哉。麥秀之歌。曾史雖雲箕子所作。而太史公淮南王傳以爲微子之歌。太史公去周未遠。其說必有所據。何必信曾史之言。而不信太史公所記也。夫以微子之歌。而或傳箕子所作。則唐後必大之雲。亦何以知必爲箕子之言也。余觀僿說諸編。浩乎其博矣。非後生謏聞所敢窺測。而其間或不能無惑於淺見。然只恨生也已晩。不及就質於立言著書之日。至於箕子。吾東方億萬年受賜之聖人也。有不可不辨者。是以忘其僭踰。而妄爲之辨雲。
白雲碑辨
編輯客問於余曰。子之家立碑白雲何義。余曰。自吾始祖以下七世墳塋。世傳在此山中。今其纍纍古墳。無端的可驗。無昭穆可徵。是以設壇以寓慕。立石以傳疑。此吾家之不容已也。曰。子之先人之葬。粵在前朝。而船湖之改名白雲。卽我退陶先生之命也。子之家乘。何不曰船湖。而曰白雲也。曰。白雲船湖。初非異名也。船湖本是船乎。而船乎之釋。近於白雲之音。故先生因舊號。變其字而已。豈別求名以改之也。葬在船乎。未改名之前。而家乘之成。實在改以白雲之後。故因今名以記之。晦菴夫子於詩經諸國之地。皆曰在今某府某縣。諸國之封。在於姬周之世。而誌其封域所在。必稱宋時邑名者。要使後人易知爲某處耳。世皆知此山之爲白雲。而鮮能知白雲是船乎。今吾之不曰船乎。而曰白雲。不亦可乎。諸孫記事。或有曰船乎者。而碑文之必從白雲之名。亦所以使今人易知也。況白雲船乎。或音或釋。而自是一名。吾何爲舍先生已改之號。而復從其上古無文時所稱也。曰。子安知今之白雲之外。無古所稱白雲者也。曰。此山之有吾先壠。不惟吾家乘記之。宣城之故老今人。孰不指點此山。以爲此金氏之先壠也。若使此山近地。古有他白雲者。先生之改船湖。豈無他可名者。而疊加白雲之名也。曰。一名正字洞。見於何書。曰。此則無書。而故老相傳如是。故吾幼而聞諸庭下。及帶恩過溪上。有李氏一老人。爲我言甚詳。此實上世人所稱。若是後人所名。吾先人官至府尹,判書。何不曰府尹。曰判書。而乃以初仕爲正字時名之也。客曰。琴氏以其先山後於古墓。自疑其有奪占之嫌。將欲立辨誣碑。此義何如。余曰。琴氏之所辨者何誣也。爲辨吾家之搆誣乎。爲辨自家之被誣乎。山無古塋。而吾家曰有塋。則吾家是誣也。古塋有主。而吾家曰吾塋。則吾家誠誣也。琴氏旣不得曰。此山無古塋。又不能曰。古塋有某主。則其何以指吾碑爲誣而辨之乎。且吾疑是吾先壠而立碑。以傳疑以示吾子孫可也。而琴氏則人之疑其爲先壠。何與於己。而出財立碑。爲他人辨誣。是何義理。使古塋爲吾家先壠。則琴氏之間葬爲不義。使古塋爲他家先山。則琴氏之占葬爲義乎。無論其爲吾家與他家之山。均之爲占葬古塋之間。而只明其非吾家先壠。則便可辨占取他壠之嫌乎。多見其徒勞而無益矣。吾家碑文。自恨失其守護。至以爲使他人不知爲誰家墳塋。吾家之爲琴氏辨已至矣。琴氏更有何誣之可辨也。曰。世或疑琴氏入葬之後。子之先壠。漸泯其蹟。此琴氏之必欲辨之也。余曰惡。是何言也。吾家失壠。而琴氏入葬。自古迄今。安保其無往來之言。不但吾家人或不愼言。宣之人亦多有向吾云云者。然事在往昔。言無考驗。則吾固付之無徵。相戒勿言。琴氏亦宜處之如是可也。今反提起其自起自滅之說。登諸文字。刻之金石。則只足以起後人之疑端。不幾於欲辨而反起疑乎。琴氏之立碑與否。於吾家無關。而吾恐此碑一立。琴氏將無以辨其誣也。曰。於之碑文曰。旣失我之山兮。毋傷我之石。是語指誰而發也。無乃疑琴氏之傷其石乎。曰否。使吾若曰。旣奪我山。則傷石之戒。歸於奪山之人。而今曰。旣失我之山。失之爲言。雲我失之也。我旣失之。則我自爲戒。要自勿傷石而已。琴氏何自疑之甚也。自疑而自辨之。無與於我矣。吾又何辨。客曰唯唯。遂書其語以爲辨。
謁訥隱先生日錄
編輯丙子正月之望。聞先生移寓覺華寺。○二月六日。將拜先生於華寺。與德翁偕單童匹馬。或騎或步。歷話穉文氏。暮宿聖若氏。○七日。大雪。終晝迄夜。○八日平朝。雪止風起。始發向春陽。雪厚尺餘。商旅不行。人皆勸余還家。徐圖進去。余念有志十餘年。今始遂計。而天又以雪戱之。若不決意勇進。將不免魔兒在後。遂裹足踏雪而行。投宿於春陽之士悅氏。○九日。大風。步上寺。風簸雪積路。路不可尋。枉入道心。道心上遇行人問道。反向寺洞。艱辛困憊。遂入寺。拜先生於滿月堂。先生曰。聞子有志久矣。今得見幸也。若鍊起而對曰。慕先生大道。每願一拜軒屛。而志氣頹懶。重之以事故多掣。今而得一候先生。誠平生之至願。先生賜之席。爲之道立志正己之道。夜侍坐。鍾二聲。侍寢於先生之席右。○十日。侍坐終日。先生曰。汝讀何書最熟。對曰。小子於書。未有讀百遍者。惟讀孟子書僅百餘。先生曰善。孟子衰世之聖人也。其言皆救時之弊者。故讀之。可以矯今世之病也。遏人慾存天理。最爲當今之急務。而孟子書七篇所言。皆莫不有切於今日。且道性善一節。能潛心玩味之。儘有力焉。人性之善。豈有古今之異。而今人例多自畫。若人皆知其性之本善。則今人之爲善。亦何與古人異哉。若鍊曰。修身。當從何着力。先生曰。持身。敬以爲主。從古聖賢。若堯舜極矣。猶欽明而溫恭。至於文王。以太王爲祖。以王季爲父。以武王周公爲子。身爲聖人。爲西土諸侯之伯。宜若無所畏於天下。而猶小心翼翼。常存敬畏。敬之不可須叟離如是。其可不孶孶爾。遂語及周易尙書及朱子書。以至於東方諸賢書。從朝至夜深。是夜又侍寢於席右。○十一日。先生將撤寓下山。謂若鍊曰。若等冒險遠來。二日同寢。猶有餘悵。與我入道淵院。更同一夜話好矣。遂從先生於院。聞而至者十餘人。○十二日。辭先生歸。歷訪春陽諸友。宿聖若氏。○十三日。訪穉文氏不遇。午後還家。
遊江都錄
編輯出崇禮門之十里。得玄石津。船之自西南而來者。皆泊於津。余將與德翁由木道。入覲叔父於江華之長寧殿直所。令津人執下去船一隻。時赤牛仲秋之下澣也。嶺人留泮者聞之。多有願偕者。九月之朔日庚寅。自泮出就津。族祖郁徵。族叔仲山思彥。丁上舍玄之。權友文見,文瑞。曁李君天徵,尹生天民。從暮登船。以待汐退。令舟人炊飯。舟只有破鉢三。薄匙二。木匙一十。人分四番。以次食之。日向昏。漁火四起。或高或低。散在左右岸上。其光穿水數十尺。如琳琅之倒懸於波心也。船之上者進。下者止。或遠或近。或東或西。時聞多少人聲往來於煙水之間而已。夜深相與枕藉而宿。起而視之。舟已移玄石津。問之。曰此金浦地也。去玄石可百餘里雲。俄而潮進。停舟於中江。江霧四塞。不分東西。朝食於船上。一用夕食。令環坐指點。午潮退。遂放舟而下中流。至阻江。江水到此最濶。但見天若水相接於上下。而舟在其中。不自覺此身之在塵寰之內也。未及海十數里。汐水又上。舟不得下。遂下船。步行至玉浦津。望見江都城堞橫亘於海水之上。樓閣墩臺隱見於其間。德翁曰。島東四十里有城堞。三面沮洳。無泊船處。故無城堞十里。有一墩臺。惟甲串津可以泊船。故丁丑陷城時。虜由甲串進。其後積土以築城。今則城下皆可泊船。守城反不如無城雲。余曰。此去甲串津幾里。德翁曰。可十里。蓋德翁於昨年。已從甲串津遊矣。諸人相與說丁丑事。扼腕歎息者良久。乃以輕舟渡海至城下。叔父出城。坐岸上以待之。遂拜謁侍坐。遙望二隻船。乘汐擧帆而進。船人皆裸而棹。如顚如倒。問之土人。曰此秀魚船也。將以一水直到京城。余歎曰。人之汲汲營利。乃至於此耶。凡上而居官。下而爲士者。其汲汲進取之心。亦何異於是。日幾暮入府城。城周十五里二百四十三步。中有行宮。留守經歷。舘於其下。行宮之東。有長寧殿。奉肅廟眞。直齋在殿之東。地最高。官舍民居。可俯而矚也。齋東有殿。舊奉康獻王眞。爲丁兵所傷。今只藏御杖諸物。舊殿之東。有萬寧殿。奉當寧御容。與舊殿同牆而異庭。又有直齋在其下少西。壬辰向摩尼山。二叔以腳疾留於齋。行二十里。得鼎足山城。世傳檀君使其三子築之。故舊號三郞城雲。城中有傳燈寺。寺有史庫。城南有牧馬塲。將宿於寺。李叔穉文台叟曁李廈而,李景初至。癸巳出城至船頭浦。浦古潮汐地也。閔相鎭遠爲留守時。築堤以防之。以板爲水門。潮進門自閉。以拒水。闢浦爲田。可至千餘畝。過浦行數里。遇小兒擔秀魚者。以三十銅買之。計其魚爲四十八尾。又有鱸魚一,石魚二。其他雜鱗。亦可三四椀。至天齋菴。烹而食之。菴在摩尼山下。遂上摩尼山。山尖銳高出羣山之上。上有石臺。名塹城壇。亦檀君所築雲。上可坐數十人。西臨大洋。島中島外之山巒川江。縹緲縈廻。爭效奇於遠近。卽江都之絶勝處也。〈詳錄於德翁摩尼山記。故畧之。〉是日也。黃霾紫霧。網山絡海。不可以遠眺。然遠之三角,終南,南漢,松岳,冠岳。近之吉祥,鼎足鎭江,穴口,高麗,雞立諸山。皆可指而數也。德翁曰。昔吾之登玆山也。廓然無一點雲氣。凡海島之大者小者近者遠者及海西之九月,首陽等諸峯。無不星羅碁布。昭然於兩眸之前。若使眼力不窮。則中原之登,萊諸州亦可見。諸人聞之。莫不悵然自失。余曰。推其近者見者。而遠而不可見者。亦可想像其彷佛。況登,萊諸州。陷入於腥膻之中。今日之所以蔽之以雲霞者。安知非天之所以不使來汚我,淸,明之界耶。又況滿山之紅枝丹葉。燦爛若錦繡之布列。此則德翁之所不得於前春者。而吾輩得之於今日。亦何恨焉。諸人曰。然。遂下山。山栗落在林間。拾而食之。亦可爲山中之一味也。暮至船頭浦。汐水方進。去來所見。怳惚若桑田之變爲滄海。還至寺。僧進飧。李丈廈而適患腹疾。對床拱手而坐。余戱曰。摩尼之山。古有仙人在。信不誣也。一陟其顚。而此丈已得辟穀神方。諸人皆拍手。明燈達夜。論玆遊之勝。諸人曰。吾與若幸而爲丈夫人。辦今日千里之奇遊。不亦快乎。余曰。唯。丈夫生。不能使胡虜不敢窺覦於鴨綠之津。又不能從王子,大君於此。梟驕帥,懶將首。爲吾王背城一戰以死。甲串津頭。空灑千古志士之淚。爲可恨也。甲午遂散歸。或從甲串由陸路。或從玉浦由水路。余與德翁玄之留齋二日。向甲串津。津上有鎭海寺。寺之下。有明將李成梁廟雲。渡津過通津金浦。二日而達於京。旣歸。德翁屬余記之。余曰。凡江都之山川人物。與夫古今興廢之跡。皆載江都志。君亦嘗作摩尼記。余今何贅焉。雖然。嶺之南十餘人。同遊七百里島中。亦異事也。不能無一言以識之。遂略書往來之干支。以示同遊者雲。丁丑孟冬日。斗庵忍叟記。
除夜書示兄子壽
編輯白羊之除日。壽守歲於咸集堂。余招至而警之曰。汝能惜此歲而守之。善哉。此歲之可惜而不可朱十二月三百有六十日也。爾不能惜之於三百日。而乃惜之於是日。恨爾惜之之晩也。優游放浪。不自覺失。以至是日將除而是歲去矣。吾年稔矣。於今始惕然顧之。乃悟其十二月三百日之將盡。爲可惜也。此汝之所以尤惜今日。而有不能自已者耶。不能守三百六十日。而失之於優游放浪之中。乃今獨苦守一日。亦何補之有哉。雖然。此歲已不能守。亦已矣。明歲之可惜。亦且有甚於此歲。年加一庚。身加一寸。歲已失十有四矣。過者旣已惜之。況來者乎。然則歲歲而尤不可失之也。所望乎爾者。果能以惜此日之心。重惜明歲。無使過了明歲如過此歲。空至於明歲之今日。而發今日可惜之心也。若是則縱每歲而今日惜之。亦守之不能。余深爲汝惜之也。嗚呼。日去而日來。歲去而歲來。天之運也。固不可縶之維之。人能孶孶於其去來之間。不以分陰寸陽爲少。三百六十爲多。無爲虛送一日。浪失一月。而皆有所得於身心以積工。收功於三百六十日之中。雖歲歲而迎新餞舊。亦可謂守而不失。豈特以守一日。謂之守一歲者哉。嗚呼。爾其惜之哉。守而勿失之哉。
擇日說。示戒門內後生。
編輯嗚呼。送終人之大事也。擇地擇日之法。不知昉自何時。而旣有其法。則不得不擇。所以重其事也。然擇地重在爲亡者避害。固不敢不從其法。而擇日實主爲生人求吉。則不必專拘日法。必取其不寒不熱不雨不風之日而葬之。然後方可免未安於亡者。而近世日家。禁忌層生。年有忌月有忌日有忌時有忌。以爲犯之。必受患害。避忌圖福。恐或違期。或冒大暑。或犯大寒。或積雨初霽。水深而不得不涉。或層氷方滑。路險而不容不陟。或雨注而不待晴。夜黑而不待明。怱怱發靷。急急下棺。其安能克愼克戒。以盡送終之禮也。世之拘於日時。不能盡禮於送終者。吾見亦多矣。乃若菊材金氏孝子也。而其涉深遇變。未必不拘於日時。至於吾家山變。雖其所占之山。初非人爭禁之地。所遭之變。實出人意慮之外。然拘於吉辰之難逢。昧於地主之無義。終不能姑緩其時日。徐待其妥帖。其敢曰人事無未盡哉。嗚呼。天下之百千萬事。不可不周詳審愼。以思其無感於吾心。而況於送終之禮乎。毋冒大暑。毋犯大寒。水深則莫入。路險則莫由。雨則從晴。夜則待明。從容而勿遽。戒愼而勿果。必期其安葬而已。時日之忌。有不必屑屑爲拘。此誠人家子弟之不可以不知者也。或驗於己。或懲於人。經歷事變。心焉怵惕。著爲此說。以戒一門之後生小子云。
通虎溪書院士林文
編輯生等僻居一隅。凡於道內大小事。其聞每後於人。䟽行踰嶺。而漠未聞知。及其得聞而繼聞金令以義理未伸之前。不可間以他䟽。貽書催歸。此箇義理。生等之所欲言而未及言者。而金令能言之。然第恨其書之不出於疏行未踰嶺之前矣。其後得見其書。令人不覺始快而終訝。何者。始以義理催歸可也。而終之以矯激之言。此令此書。得無惹煩易之誚耶。俄聞檜淵通諭貴院。貴院答通檜淵。意謂檜淵之通。必以爲䟽行之以義理撤歸。金令與有力焉。而下段矯激之言。殊非同室人相愛相憂之義耳。貴院答通。亦必如是。及見往來文字。則不惟攻金令書下段而已。全不提起上段語。有若以上段義理同歸於私意者然。噫。金令書下段所言。未免張皇矯激。則其書中義理之說。無怪乎其不見白於人。然惟此義理。實是吾嶺中平日秉執。則義理未伸前。不宜間以他䟽。非但金令書爲然。一道之人。孰無此心。而陞廡䟽擧。亦斯文莫大之議也。一發持重之言。恐涉歧貳之嫌。咨且囁嚅。不敢遽言。任使䟽行。徑先踰嶺。而金令之書。乃出於疏儒入城之後。使我一道䟽行。顚沛還歸。生等之先事不言。追恨無及。然今則疏行旣已撤㱕。但當曰吾嶺此䟽。自是斯文之大事。公議之不已。而姑待義理克伸後。徐議再擧雲爾。則正所謂名正言順。而若復爲相較相激。飛文相攻。則他道之人。不能詳聞其首尾委折。必將曰。金令以義理止䟽。而嶺人攻金令不已。熟知檜淵之通。貴院之答。不以其書之上段。而只以其下段之語乎。一傳再傳。口舌紛紜。則竊恐吾嶺中平日秉執。無由以自明於一世矣。金書之下段可斥。而上段不可攻也。不但不可攻而已。必以䟽行之歸。謂由於其書之上段義理。則嶺人之以義理爲主。與夫䟽行之以義理姑停。豈不明白正大。可以有辭於後世乎。生等此言。亦已晩矣。而非敢爲一毫有私於金令也。所以爲一道深憂遠慮。而竊自有悔於前日之泯默。敢如是縷縷仰溷。伏惟僉尊恕諒而細察之。交諭同志。以思所以善後之道。千萬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