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992号刑事判决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672号刑事判决 2012年3月8日 2012年3月14日 |
裁判史
|
最高法院 裁判書 -- 刑事類 【裁判字號】 101,台上,992 【裁判日期】 1010308 【裁判案由】 殺人 【裁判全文】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一○一年度台上字第九九二號 上 訴 人 陳祝賢 選任辯護人 劉憲璋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殺人案件,不服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中華民國一 00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二審判決(一00年度上重訴字第一號, 起訴案號:台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九十八年度偵字第三六四0 、四三六三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陳祝賢部分撤銷,發回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理 由 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陳祝賢有其事實欄(下稱事實欄)所載殺 人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部分之科刑判決,改判仍 論上訴人共同殺人罪,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固非無見。 惟查:(一)、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二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 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與審判 中不符時,其先前之陳述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 事實存否所必要者,得為證據。是被告以外之人於檢察事務官、 司法警察(官)調查時所為之陳述,為傳聞證據,本無證據能力 ,必具備「可信性」及「必要性」二要件,始例外得適用上開第 一百五十九條之二規定,認有證據能力而採為證據。所謂「可信 性」要件,指該審判外陳述與審判中之陳述為比較,就陳述當時 之原因、過程、內容等外在環境,及證人事後有無因人情壓力或 其他外在因素,致污染其證詞之真實性等狀況予以觀察,先前之 陳述係在有可信為真實之特別情況下所為者而言。本件原判決理 由欄一(六)說明:證人陳眉汝、吳秀蕾、吳貴賓(已改名為吳凱彬 )、沈桓毅於警詢之陳述,雖均屬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所為之 陳述,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不具證據能力, 惟因上訴人迄至原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聲明異議,乃審酌上開 證詞製作時之情況,尚無違法不當及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認 為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依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五第二項規 定,認各該證人於警詢之陳述均具有證據能力等語(見原判決第 九頁第二十三行至第十頁第九行)。然上訴人及其辯護人迭於第 一審準備、審判程序及第二審準備程序時明白表示,對於上訴人 以外之人於警詢中所為審判外之陳述均爭執其證據能力,此有上 訴人之第一審選任辯護人張崇哲律師於民國九十八年七月二十九 日具名提出之刑事準備狀,第一審九十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九十 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準備程序筆錄及九十九年十二月二日審判筆錄 ,以及第二審一00年三月七日準備程序筆錄可稽(見第一審卷 第一宗第八十七、八十八、九十五頁,第一審卷第二宗第二頁反 面、第二0九頁,原審卷第五十七頁)。是上訴人及其辯護人對 於陳眉汝、吳秀蕾、吳貴賓、沈桓毅警詢中陳述之證據能力,既 已迭有爭執,自應依前揭說明闡述陳眉汝等四人先前於警詢所為 之陳述如何與審判中不符;其等先前陳述時之原因、過程、外在 環境等狀況,如何比其後審判中之陳述具有特別可信之情況,並 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否所必要,而得以作為證據之理由。故原判決 前述理由欄一(六)之說明,謂上訴人「迄至原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均 未聲明異議」等語,顯與卷內資料不符,已有未洽,又其據以論 述陳眉汝等四人之警詢陳述如何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 之五第二項規定而得作為證據之理由,並採取陳眉汝、吳秀蕾、 吳貴賓、沈桓毅於警詢之證述作為判決之依據,尚嫌理由欠備, 且與證據法則相違背。(二)、當事人聲請調查之證據,如與本案待 證事實無關緊要者,事實審法院固可以裁定駁回,或於判決理由 內說明不予調查之理由,毋庸為無益之調查;若於證明事實確有 重要關係,而又非不易調查,或不能調查者,則為明瞭案情起見 ,自應盡能事踐行調查程序,否則縱經以裁定駁回其聲請,或於 判決理由內有所說明,仍係審判期日應行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 其判決即難謂非違法。本件上訴人之辯護人於一00年三月七日 原審準備程序時,當庭表示並提出刑事準備狀,以八十六年八月 間被害人失蹤案,雲林縣警察局斗南分局(下稱斗南分局)刑事 組警員吳耀斌、陳萬恭曾經詢問陳眉汝四、五次;警員張定常曾 經詢問上訴人、陳眉汝、王金彬、沈桓毅等人為由,向原審聲請 函調該失蹤案件之偵查所得資料(包括筆錄、報案紀錄及證物等 ),以查明上訴人、陳眉汝、張定常、王金彬、沈桓毅(下稱陳 眉汝等人)於案發當時所為供述之內容,此有該次準備程序筆錄 及刑事準備狀可考(見原審卷第五十九、六十頁)。原判決固於 理由內說明:「本院審酌本案俟被害人吳東明屍體經發現後,始 重起偵辦調查,可見吳東明失蹤後,上開警察機關縱有偵查該案 件,『其調查所得資料於本案犯罪無重大關係,且該案調查資料 既未經附於本案卷宗,當可知該案資料於本案犯罪之認定無重大 關係』,是本院認無函調之必要」等語(見原判決第三十頁第二 十一行至第二十五行)。但上訴人矢口否認有事實欄所載之殺人 犯行,且原判決亦援引證人即八十六年八月間任斗南分局斗南派 出所所長吳萬恭於偵訊時證稱:「(當時報案時間00000000是否 目擊者的報案時間?)是當時的之記載應該沒問題」、「(據吳 武等陳述有人報案,有人強押被害人吳東明並毆打吳東明的情形 如何?)我是派出所主管,說有人被強押上車,我當時要開會, 我派同仁前去,但是同仁沒有所獲,我再前往查看,看到現場斗 南民生路二旁各散落一支拖鞋,路旁有散落由塑膠袋所包裝之漫 畫書,由塑膠袋跟地面磨擦的痕跡,研判是有人跟他人發生爭執 將塑膠袋丟往地面所造成,我根據漫畫書的戳章,找到漫畫書店 ,再從漫畫書店查詢才得知承租人的電話,連絡承租人二天,才 連絡上,而對方是吳秀蕾,連絡到時已經二天,經向她查詢才知 道,漫畫書是她弟弟所租,吳東明當時住在她所購買的『龍邸大 樓』公寓(下稱龍邸大樓)」、「(當時報案的人說押人的有幾 個?)報案人說有人被押走,但沒有講幾個人。」等語;陳眉汝 於偵訊時證稱:「(陳祝賢說如何處理吳東明?)他說他在樓下 等他,他帶三、四個小弟,他用東西把他臉蒙住……帶到彰化山 區」等語;證人即被害人之父親吳武等於偵訊證稱:「當時是吳 秀蕾的鄰居在談當時的情形,有說是四、五個人,有人拿棍子, 有的用拉的,把吳東明押上車」等語(見原判決第十九頁第二十 行至第二十頁第五行,第二十頁第八行至第十四行),資以認定 上訴人有於八十六年八月十六日,邀集姓名年籍不詳成年男子三 人,基於殺人之犯意聯絡,前往被害人之龍邸大樓住處樓下埋伏 ,於當日晚間八時許,合力強押被害人上車,並在車上以鐵絲綑 綁上訴人雙手、雙腳,並用藍色寬面膠帶纏繞被害人嘴部、眼部 ,將被害人強押至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距陳祝賢住家約一千五百 公尺處之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甘蔗園活埋等情(詳見原判決第 四頁第十行至第二十三行)。上情如果屬實,陳眉汝等人於被害 人失蹤案之警詢筆錄內容似與本件有密切之關連;被害人失蹤時 ,當場似有吳秀蕾之鄰居目擊,則目擊者為何人,目擊之情形如 何等,均尚欠明瞭。以上疑點與陳眉汝於警詢、偵查及第一審審 理時指證上訴人有告訴伊如何強押被害人上車之過程似有重要之 關連性,且又非不易調查,或不能調查,事涉重典,實有究明釐 清之必要。乃原審未依聲請函調該失蹤案調查所得之證據資料, 即憑空論斷「其調查所得資料於本案犯罪無重大關係」,並遽採 陳眉汝之證詞為上訴人犯殺人罪之重要證據,自難昭折服,顯有 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當然違法。(三)、上訴人究 竟夥同幾名不詳姓名之成年人或少年共同殺害被害人,攸關共同 正犯人數之認定及是否加重其刑之適用。原判決於理由內依據陳 眉汝於偵訊時證稱:「(陳祝賢說如何處理吳東明?)他說他在 樓下等他,他帶『三、四個小弟』,他用東西把他臉蒙住……帶 到彰化山區」等語,及被害人吳東明之父親吳武等於偵訊證稱: 「當時是吳秀蕾的鄰居在談當時的情形,有說是『四、五個人』 ,有人拿棍子,有的用拉的,把吳東明押上車」等語,說明上訴 人確係有夥同「三名左右」人士(「至多為四名」)至龍邸大樓 樓下,俟被害人出現,將之強押離去之舉(見原判決第二十頁第 八行至第十八行),似認上訴人夥同之共犯人數無法確定,大約 三人左右,至多四人,至於究係成年人或少年則未進一步予以論 述,亦有未洽。上訴意旨執以指摘原判決關於上訴人部分違背法 令,尚非全無理由,應認原判決關於上訴人部分有發回更審之原 因。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四百零一條,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三 月 八 日 最高法院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官 賴 忠 星 法官 呂 丹 玉 法官 吳 燦 法官 蔡 名 曜 法官 葉 麗 霞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三 月 十四 日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