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柯汀遗稿
卷九
作者:赵镇宽
1847年
卷十

易问上 编辑

易问自序 编辑

夫易莫尚于先天。文王曷为变后天哉。天地之生久矣。风气所邅。万象随之。微后天。吾知先天之用。几乎息矣。号卦之数八。其变七。为配为流为倒为像为互为动为环。才变乎先天。即后天也。于流行也而文王取之以序序卦。于互体也而孔子取之以序杂卦。二者同出于后天而序不同者。其取象拟数不同也。是以作易之序。序先之。辞次之。义次之。吉凶最后焉。然则姬孔之易。岂出于二序之外哉。窃谓先天之体。从中而起。后天为用。循环而复。中起者以卦重卦。成于六十有四。循环者以爻演卦。极于三百八十有四。知此则知流行之象矣。卦有反对。先天所倒。倒者非他。参伍以变。知此则知方图之变矣。图之既变。序杂生焉。序卦者错综区分。其方如划井。杂卦者中爻相联。其曲如中矩。凡此皆取象之不同也。天地之数。不出乎蓍。方圆之体。各有其纪。络以扐揲之策。则序卦当爻。杂卦当期。究其积周之实。则序卦全八。杂卦去四。此则出于大衍者也。悬两曜而验六卦之象。重之为直日之本。祖八卦而别二天之数。衍之为推策之原。此则出于历数者也。是以序卦之数十之。当二篇之策。杂卦之策十有二之。当一元之率。凡此皆拟数之不同也。以是配气而四时序。以是体物而万品遂。以是究天人之奥。探性命之微。察古今之变。盖无往而不相准。是则姬孔之旨。又未始不同也。其在乎人。神而明之。默而成之。硏于义穷于理至于命。然后易不在书而在乎人。又岂象数之所得囿哉。卲子有言曰林下二十年。可以学数。予自为僇人。屏居探索盖久矣。卒无得焉。卲子其欺予哉。蠡海管天。无所于质。设为疑辞。名曰易问。盖欲就正于后天之学者。非敢有呈尧夫待子云之意也。览者恕之。岁在玄枵月在复日在益。柯汀幽士自序。

南山丰丰。其下种豆。瀼水东流。爰得乐土。越予降戌。月宿小微。雕玉为瑱。金耳有炜。二十而冠。利见之吉。胡为短衣。栖彼空谷。心焉有失。慕君如惄。孶孶终日。庶免昏德。

太极问 编辑

 

易有太极。太极无而无不有。太一肇分。阴阳立矣。河洛中虚。五行列矣。去一乎大衍。中起乎先天。策数行而卦象著焉。人心惟虚。乃湛然中处。准乎天地而参且一。立人极焉。易在其中矣。真精感化象乎蓍。形气构合体乎画。禀其秀而灵焉者。卦之善物也。形也者卦之方也。神也者蓍之圆也。五性迭感。刚柔变矣。善恶群分。吉凶生矣。立中正者存乎位。体仁义者观乎爻。主乎静者乃利贞也。夫易一圣人也。天地鬼神。莫昭乎易。故其德合焉。君子惕若修之吉。小人反是凶。周氏之易。其庶几乎。

龟山图半白半黑。双湖去坎离。以六卦为图。章氏潢,来氏知德图并下同。

 

昔杨龟山,胡双湖其易主程朱。而章氏,来氏则渺然晩出。以象自鸣。其学虽不同。其为图盖仿佛焉。易曰殊道同归非耶。○夫主宰之谓理。流行之谓气。著见之谓象。待对之谓数。是图也。盈朒配乎日月。变通合乎四时。消长体乎卦象。位数协乎河图。虽欲勿取。姬孔其舍诸。

合濂溪与章氏两图。象弦望。六卦之坎离在中。见下杂卦图。

 

退溪李先生名滉配圣庑。著启蒙附注。序郑秋峦名之云之天命图。即此图也。或疑其歧于濂图。先生曰彼主待对。故包客在主中。此主流行。故当时者在内。成功者处外。其实一也。窃谓濂图象坎离。章图象六卦。六卦匡郭。坎离运毂。合内外之道也欤。坎离气之体。六卦气之节度。

圣人之作易也。既画奇耦焉。继之以方圆之图。天下之象。不可胜变也。既则河洛焉。申之以大衍之法。天下之数。不可胜纪也。设卦立爻。观象倚数。又本之以一太极。于是乎天下之理尽之欤。

太极者有无之极也。蓍之挂一。著于有形。画之两仪。本于无形。有物则太极在物之中。无物则在物之先。故太极不言象。包有无而言之欤。○鲜于遁庵名浃箕子之后。著大易理象。云易之无极。无形之极也。范之有极。有形之极也。易范均出于太极。亦有有无之分欤。

易于太极。不曰一太极生两仪。而曰是生两仪。圣人下一是字。与仪生象象生卦。书法不同。故曰太极。不言数。其言数始于邵子。所谓一生二也。阴阳固二矣。太极非可以一言也。晦翁所谓先天不如太极之精。正指是欤。

太极不言象不言数。疑于无亦不言无。自濂翁而立其象。自邵子而拟其数。虽然濂翁之图。非图太极也。图阴阳也。邵子亦曰一者数而非数。岂真以太极为有象有数乎。有老氏出。始言无极。而后之则有濂翁。濂翁果近于老乎。晦斋李先生名彦迪配圣庑。曰老氏之言有无。有无为二。濂翁之言有无。有无为一。媺哉言乎。虽谓通书之素臣可欤。

太极为心。中虚理也。郛郭其气也。是故满腔子是道心。其发也。乃理发而气乘之。其有人心之别。由其感于形气之私也。虽其感于形气。而其发也亦四端而已。疾病之知痛仁也。痈疽之思决义也。饥欲食渴欲飮。好色富贵。凡属七情者。莫非性也。惟发于私者。易失乎正。故谓之危耳。阴阳同出于太极。谓阴易流于恶则可。谓阴元是恶则不可。人道之别。其不犹是欤。○五气之赋于人。圣全而凡偏。金之偏也。刚者肖干。柔者肖兑。木之偏也。阳则象震。阴则象巽。圣人之教。如弓人然。揉其刚矫其柔。和其阳调其阴。以成其中正之体。中正者太极之妙乎。○延平云太极动而生阳。做已发看不得。夫阴阳未生之前。诚未发也。阴阳之既生。均为已发。已发矣。阳为水为木。阴为火为金。其于人也。阳之属喜乐也。阴之属哀怒也。李先生之难言之何也。为其嫌于以未发属之静欤。不然又何云就人身上推寻。不于已发未发处看。何缘知之云乎。

太极之为象也。混冲漠超声臭。惟无人欲者。庶几知之。其数至虚。体物不遗。惟敦乎仁者。可以由之。其体则非阴阳。非离阴阳。非心与理一。孰得以体之哉。

河洛问 编辑

河图圆而左。洛书方而右。本乎生者天道也。受其克者地道也。其于交也。西南易而奇耦类从。东北不相易。生成各合。所以成变化也。天地交而品物章。君臣交而民国乂。夫妇交而家道成。交之义大矣哉。

图书之变。由乎二五。二五者阴阳之阶也。是故同体之继。用二损益焉。配体之承。以五加减焉。其袭乎中者。所差二其五焉。奇与奇耦与耦。同体也。间二而得。一与六二与七。配体也。隔五而合。阴阳二也。五行五也。故天地之数。二其五行。六爻之义。二五居中也乎。○朱子论四象。严乎部分。太阳一九兑干。太阴四六艮坤。少阴二八震离。少阳三七巽坎。故于河图之析合。分裂图位。从乎卦数。玉斋论四象。主乎互宅。太阳四九兑干。太阴一六艮坤。少阴三八震离。少阳二七巽坎。故交易卦数。合乎图位。其义各通。退溪曰朱说搀越位次。然卦数自然。胡说简易齐整。但卦例可疑。尹圃岩名凤朝官大提学。著学易浅见。曰退溪主苑洛子而非玉斋。故其言如此云。希夷易龙图曰二四为孤阴。七九为寡阳。生数为阳。一三以五为中。二与四无中。成数为阴。六八以十为中。七与九亦无中。皆无中数故相易。相易故兑四巽二。乾九坎七。反本位焉。然则玉斋之言。亦有自欤。

 

希夷卦数。依之洛书。干坎兑巽其数合焉。坤与艮震与离相易然后合。在图则西南牵其朋而相易。在书则东南自其类而相换。经纬之义。斯可见欤。

河图生成之数。即内外之分也。迟斋金氏名焌。著传义后录。曰生数为贞。成数为悔。其近之欤。

河图包一方一圆。天数退六。以二十五。退六为十九而成圆。○凡圆以六变。初围六。再围十二。幷心为十九。地数进六。以三十。进六为三十六而成方。天地之交也。圆去一方去四。方圆之心合而虚五。是为大衍。人之用也。其数兼乎方圆。皆去一七七为方。亦为圆。而用四十九。于斯挂一。亦虚中也。其见三极之心乎。○人禀河图之数。十月而生。是故其指体五体及手足指应天数。五官之用耳审五声。目卞五色。鼻嗅五臭。心有五性。惟口知五味。又出五音。应地数。天数以形著。地数以神用者。天地之交也。惟心中虚。象图之五。虚其心。所以配大衍也。通之以九窍。所以配全卦也。惟禽鱼亦然。惟草木亦然。草有蓍鱼有龟。人且假其灵而不知身之灵于物。反身而诚。德莫神焉。旅轩张氏名显光谥文康。著易学图说。曰圣人心眼。不待图书。只就人物已著之象。其理自明。正谓是欤。

洛书之数。阳以七逆。七其北一。为西之七。又七之为南之四十九。又七之为东之三百四十三。又七之为北之二千四百一。阴以八顺。八其西南之二。为西北之十六。又八之为东北之一百二十八。又八之为东南之一千二十四。又八之为西南之八千一百九十二。其衍也当十全蓍之挂扐焉。十全扐当二篇之策。十全挂为六百四十。幷详下大衍问。谓之蓍之祖。不亦宜乎。

书之数原于一而究于九。先王以之。称物平施。于是乎九畴叙彝伦。九思通神明。九容理形气。九德施家邦。九经治天下。其所以行之者一欤。○惟天下至诚。为能行其数。行其数则能正其名。正其名则能尽其分。尽其分则可以幽赞天地之化。幽赞天地之化则可以与洛书参矣。

图之数五十五。书之数四十五。河洛之合凡一百。先天之卦六十四。后天之卦三十六。羲文之合亦一百。百而去一。大衍之体用也。中而五十曰大衍。大衍之去河洛。二天也。均其数。界之洛阳乎。○蓍用七。故七其河图。应爻数。卦用八。故八其洛书。应策数。圣人之则河洛。此其略欤。蓍数圆故去心一。

河图虚中。洛书中实。中实者信也。在易为无妄。虚中者诚也。在易为中孚。诚信存乎中为德行。彰于外为事业。斯之谓体天地之数者欤。

河洛者天地之心法也。书之体实。所以贞静也。图之用虚。所以贞动也。静则本立。动则成物。道之本末精粗。固兼该之欤。

生生之谓河图。故父子主恩。洛书相克。乃君臣之义也。文王因图以作易。其无忧者乎。箕子因书以叙范。其罔仆者乎。德丰李氏曰名纯。一蠧郑先生汝昌门人。著皇极洪范内篇补解。文王箕子同一道也。河图洛书同一理也。得之矣。○礼乐原于河图。而洛书应刑政。夫乐为阳而礼主乎阴。犹图虽相生而其对照者克也。刑为义而政贵乎仁。犹书虽相克而其对照者生也。○天以生物为体。而其用在乎克。犹仁政不能去兵刑。亦生之之道也。春无凄风。暑无苦雨。天道之措刑也。秋不行春令。冬不行夏令。王政之去杀也。乃若所克则有之。勾萌达矣。耒耜以垦之。风霜陨矣。斧斤以加之。此乃参赞裁成之妙欤。

箕子之东封也。设八条之教。八条也者。班志所载。盖仿三章法为说。何所据也。彼诚汉人也。于高祖约法耳熟焉。谓箕子初政。同一揆欤。洪范之三八政。其六曰司寇。如三章法。即司寇之掌。而八政之一条。箕子于吾身行其政。举一而废七可乎。故人于藤子姓崔名致白。明于易。云八条者八政也。不易之论也。眉叟许氏名穆官右议政。曰箕子正经界行八政。亦以八条为八政也欤。○人知禹之叙九畴而不知九功大禹谟九功。即六府三事。即九畴也。知箕子之敷八条而不知八政即八条也。自夫白马渡辽。而洛书之道东矣。诗不云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乎。

七变问 编辑

易变也。变易莫大乎先后天。先天立而七象每一卦七变。故易之变有七象。七变如下爻变。中爻变。上爻变。上下变。中上变。中下变。三爻变。合七变。其一本卦不变。○七象如三爻变者其象为配。上下变者其象为倒之类。变。变而后成易。易其后天乎。

一曰生。横图之序也。二曰配。圆图之冲也。三曰流。流行之位也。朱邵说已详矣。四曰倒。何谓也。系辞曰参伍以变。遂成天地之文。朱子谓揲蓍之法。夫蓍之用。亦卦之变也。凡卦之互对者不易。反对者相易。相易则其历位也。逆三者顺五。如兑倒为巽。其历位者逆三而顺五。顺三者逆五。如艮倒为震。其历位者顺三而逆五。参伍之变即倒也。是曰反对。序卦成焉。天地之文。不在玆乎。五曰像。何谓也。系辞曰错综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是以干四而巽。二而离。一而兑。象坤之三女。坤四而震。二而坎。一而艮。象乾之三子。其数相交。如绣错而丝综。天下之象。由是定焉。说卦之序也。虽曰减一倍法可欤。六曰动。何谓也。谓变爻也。其法衰分减焉。凡卦之数八。半之为首衰。递半之。如干四而巽。二而离。一而兑。一爻动也。加外馀首衰所馀亦四。○如乾首衰四而得巽。巽加外馀之半。二为艮为再衰。一而坎。二而离。之半为再衰。二爻动也。推之三爻。推之重卦尽然。或曰斯亦会通之象。其然乎。七曰互。谓中爻也。其说亦久矣。互卦之于横图也。干加干。兑左次。差之之震而得艮坤焉。坤加坤。艮右次。差之之巽而得兑干焉。如干倍下体为二干。以干兑加乎上为干夬。如坤倍下体为二坤。以坤艮加乎上为坤剥之类。其象若鱼鳞焉。为卦凡一十有六。斯非互卦之母乎。见下互体问。八曰环变。何谓也。谓升降也。离为巽为兑。坎为震为艮。升降皆如之。乾坤纯而不变。斯四者其卦变之祖乎。

 

夫卦一而已矣。化而裁之存乎变。是故竖看为生卦。对看为配卦。出乎伏羲。倒看为反对。交看为流行为卦象。自乎文王。横看为动爻。由乎周公。从中看为互体。循环看为卦变。备于孔子矣乎。○伏羲之画。无为也。文王之卦。安行也。周公之爻。善处乎变。孔氏之翼。不逾矩。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殆为是欤。○伏羲之画。元气也。仲尼以之。文王之卦。三十六具体而微。颜闵庶几焉。若夫七象之变。各得其一体。子夏子游子张诸子所学而未能者乎。

卦之为物。天地之影也。是故天道资始。体之为生卦。万物之所生也。地道顺承。故象之为配卦。太阳日一周天。故象之为流卦。流也者周流也。月体反对。为上弦为下弦。故象之为倒卦。奋为雷故象之为动卦。泽以蓄泄于中。故象之为互卦。互也者从中而衍也。环变之体升降。取象乎山。像卦之数进退。取象乎风。七象之变。乃造化之传法也欤。

洋洋乎卦蓍之间。谓之鬼神。鬼神之妙著于物。是故聚其精。为卦之形。游其魂。为卦之变。原其始。为卦之生。反其终。为卦之倒。聚散同一气也。始终同一卦也。是故花潭徐氏名敬德谥文康。著原理气先天解等编。曰气有聚散而无有无。不其然乎。

太极性之本。先天心之体。乃若其情则为七变。其用虽不同。非卦之赋性尔殊也。才气之不齐也。彼子云之易不知性。焉知玄哉。○先天七变。理同而气异。是故四端七情。情同而名异。或谓理之发。或谓气之用。若是则情之发。疑于二本乎。而栗谷李先生名珥配圣庑。曰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此之谓一本。譬如城门然。千蹊万迳。咸通于四门。岂由他涂哉。○舜之友象。恻隐之充也。至其忧亦忧喜亦喜。是情也。皋陶之象刑。羞恶之充也。至其哀矜而勿喜。亦情也。四端为经。七情为纬。犹八卦之于七象也。由是错综。万化生生。是故朱子以四端分属七情。又曰七情自于四端横贯了。非经纬之谓欤。○道心为四端。人心为七情。然而好贤好色。恶恶恶臭。其为情一也。赤子入井。蜂虿螫手。恻隐之发一也。盖太极性也。两仪犹健顺也。四象犹四端也。四端各具人与道。犹八卦也。八卦各七变。犹四端之贯人道包七情也。是所谓感而遂通者耶。

二天问 编辑

羲文之卦。位置异焉。邵子称先后天。特强名焉耳。分之则其理合。合之则体用殊。奚谓体。生成者数也。奚谓用。流行者气也。数原于一。一者天也。其以干为统者乎。气主乎生。生者春也。其以震为首者乎。天之大德曰生。继其志者惟震乎。

后天之变。资于先天。一曰方交。天地中易生坎离。水火上下易生震兑。泽雷上下两易生巽艮。风山中上及中下两易生乾坤。已上盘涧董氏之言。其为体也。纬三经一。律天度耶。一升一降。流倒皆一倒一竖。配日月耶。贵和贱淫。四正一交。四隅两交。四正配体相承。四隅同体相继。袭礼乐耶。二曰二五。凡卦之生。肖乎图书。图书之变。由乎二五。是故卦于二天也。坎离艮巽历二而变。乾坤与兑历五而变。惟震为首。其变兼二五。夫河洛中交。其数倍差。震其象之乎。三曰继体。于流行之序。肩比而配合者。惟震巽为然。故曰帝出乎震。齐乎巽。齐亦齐体之象欤。震交于巽。生离坤兑焉。巽交于震。生干坎艮焉。其三索若乾坤焉。震巽者男女之长也。克绍父母。其犹文王乎。文王缵王季之緖。太姒嗣太妊之德。则百斯男。化被二南。盖取诸震巽乎。

伏羲以干为首者。统于天也。文王以震为主者。主乎寅也。归藏连山以坤艮为始者。本乎质也。三正迭用。斯其类也欤。

二天变化而道义生焉。夫子以前先天也。以后后天也。后天者。效法而已矣乎。

震生兽类。兑生羽族。巽生根荄之品。艮生枝干之属。邵子之言也。人惟最灵。受天地之中。禀阴阳之正。四正是也。先天为性。故人正而物偏。四正居正。四维居偏。后天为情。故人与兽同有此知觉。坎离居正。震兑亦居正。而植物之顽然。与金土均。艮巽居偏。乾坤亦居偏。虽然坎离中交。故其气通。震兑偏交。故其气局。人可不知其贵于物耶。

释氏主心。丹家主气。主心者疑乎先天。主气者疑乎后天。然而寂灭之教。以太极为虚器而不能生八卦矣。修炼之术。以造化为磨驴而非复生生之易矣。乌足与语于尽性尽命之域哉。

颜渊克己复礼。乾道也。仲弓居敬而行简。坤道也。乾道变化。在易为先天。坤道顺承。在易为后天。先天后天。合而成易。是故惟敬与礼配以适道焉。有不居敬而能复礼者乎。

后天之位。阳刚处北。阴柔处南。故天下之地势。北多山南多水。民生于其间者锺之。故南人文北人悫。南方富北方寿。冀雍多男。荆杨多女。是故治天下者。因地而制治。聚财于南。收兵于北。荆杨之化。不可施于函秦。此阴阳之大分也。惟震居东而齐鲁质弱。兑居西而函秦禀强。大抵阴阳言乎体则阳柔阴刚。言乎用则阳刚阴柔。言乎变则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是故秦强鲁弱。仁暴之象也。南柔北刚。冬夏之变欤。

干以统之。冢宰象之。坤以养之。司徒仿之。离以助之。宗伯效之。坎以通之。司空同之。取威于震。司马之似。而兵不可不弭。故其反为艮。艮止也。取伏于巽。司寇之法。而刑不可不恤。故其反为兑。兑悦也。六职环布而天下理。盖取诸先天也欤。○箕范八政。食货居先。周官六典。冢宰为首。理财主乎坤。归藏之体也。用人统乎干。姬易之序也。斯二者乃大学平天下之术。曾子亦善用易欤。

倒卦问见下先变问。 编辑

像卦问 编辑

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右说卦卦象之序。系辞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莫备于人。乾坤相错。是称父母。六卦相综。男从父女从母。先天横图。乃减一倍法也。干为马故三子皆称马。取象乎综。坎为耳故离为目。取象乎错也。引而伸之。错综迭用。象在其中矣乎。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以尽言。像物以拟其形容。倚数以成其变化。然后天下之为象者定。故邵子曰意言象数。犹元亨利贞。又曰象数筌蹄也。意言鱼兔也。妙哉言乎。○凡卦之体之性之材之变。皆意象也。其爱恶相攻。远近相取。情伪相感。言以显象以著数以明。乃以意逆志也欤。○辞之不假象数者言象也。系乎卦者。孰非辞也。而元亨利贞为纲。断之占者。孰非言也。而吉凶悔吝为大欤。

象之拟诸物者像象也。来氏之集诸说颇悉。盖以五象为体。行之以四变。五象一曰情象。如干之龙。取乾道变化也。咸之感。取男女之感少为甚。盖本乎乾健坤顺之意欤。二曰形象。如剥之宅庐。为其似也。盖本乎鼎象鼎。小过象飞鸟欤。三曰体象。如颐益中虚似离。故言龟。朱子亦云大壮似兑。有羊象。其说久矣。四曰受象。如干为马。坎受干一画故言马。坤为牛。离受坤中爻故亦言牛。盖本乎三索之象欤。五曰因象。如革五言虎上言豹。鼎五言金上言玉。盖本乎初拟卒终之义欤。其四变。曰错曰综曰动爻曰中爻。中爻之象古也。动爻如渐之三。三为夫坎为孕。惟变也。故为夫往不复。妇孕不育。归妹之四。离日坎月期之象。惟变也。故为愆期。其于错也。曰履下革上。兑错艮。故幷言虎。艮三熏心。其互为坎。坎奚薰焉。乃离火之错也。其于综也。曰损五乃益二。夬四乃姤三。故并言龟言臀言说。古人已言之。来氏之求之。辄辗转三四。亦固矣哉。○林湖朴氏名守俭。尤庵宋先生时烈门人。著绝韦馀篇。之说易也。凡一字一义。皆傅之象。如彖断一卦。象为六爻之象。其亦大东之矣。鲜来知德字也欤。○智阜崔氏名宣。著易象补遗。之易。其取象也。或以三画。或以六画。或以爻之阴阳。或以卦位卦序。或以爻位爻序。或以卦体。或以卦变。其例固悉矣。独不言取舍之方何也。是固不可以言传者耶。

数象非一。有言生卦之序者。干一兑二。晋之三接。上戴离也。萃之一握。下伏干也。有言四象之位者。河图阴阳老少之位。震二乘刚故曰九陵。九阳爻也。有言五行之数者。损益之十朋。取坤土成数也。震言百者。重坤之变也。巽为三倍。巽为木也。有言爻位者。干之六龙。震复之七日是也。有言动爻者。讼之二曰三百户。以讼变否。爻之相去横图之序。非二百九十四乎。

圣人忧礼义之不明也。以为操空言化天下。不如著之事物之深切著明也。故设为象数以教之。乃所以明礼义也。太极生生。父子亲矣。干尊坤卑。君臣严矣。阳奇阴耦。男女别矣。是故象数者。人事而已矣欤。○动作威仪。象之教也。节文隆杀。数之教也。徒象失之伪。徒数失之离。苟非其德。象数不凝焉欤。○诗以示其象。礼以明其数。春秋以断其吉凶。知斯三者。则知所以读易。知所以读易。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乎。○义之所不可。象不之拟也。时之所不宜。数不之纪也。适于义为性。协于时为命。易之为贵。顺乎性命之正也夫。○易之法如乐谱然。虽有五声。不以六律。不能成大乐。虽有七象。不以九数。不能成大易。月沙李氏名廷龟官领议政。曰天地有自然之气。气以成声。声以成律。象数亦然。声音之道。与易通乎。

卦气亦象也。其说出汉孟氏。曰易本于气。明之以人事。其法有三。一曰节气。复之象曰至日闭关。其象仿先天图。邵子称子之半是也。二曰时气。说卦曰兑正秋也。其象仿后天图。三曰月气。观之倒为临。观为八月。故于临言之。其象亦仿先天图。而其位置疏密不齐。周谟疑之见启蒙善矣。夫阴阳初生。其气微。历十六卦而协一月。及其气渐盛。次历八卦次四卦次二卦次一卦。皆减一倍也。盖伏羲之卦。加倍而生出。故其数齐。文王之卦。减倍而错综。故其数不齐。世皆称易之体为加倍。而不知其用在乎减倍。是故先天后天。理同而气异。以不合为合欤。

易以下京氏卦。直以爻配日。自分至之首。坎离震兑用事。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馀皆六日七分。朱子曰季通云康节亦用六日七分。长于占灾眚吉凶。而一行犹非之曰减七十三分。属之四正。其说不经。故大衍历。自冬至中孚用事。而坎离震兑则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均之为去四之法欤。○魏伯阳火候。于一月有一卦配者。干六爻也。配六卦者。八卦去坎离也。配十二卦者。月气也。配六十卦者。朔朝屯暮蒙晦朝既济暮未济。易之序也。朱子说尽矣。○邵子易数。十二与三十以次相乘。起于干一夬十二。至坤当无极之数。是为元会运世。其于分数也。干为一分。其五爻为大有。当三百六十。次小畜履同人姤。以次相乘。盖与元会之法。象异而数同。若此类。皆卦气也欤。○古人之用易。其法多门。曷之从乎。在用之以方。夫卦者象也。以象配气。斯之谓器象。而配之存乎变。非卦有气。即卦配气。是故卦之位不相袭。而并行不悖。气之迹不相践。而殊道同归。会而通则和应如埙箎。执乎一则背戾如矛盾。不相通。非易也欤。

动爻问 编辑

卦之变。即爻之动也。动有多寡。故衰法生。位有卑高。如等是单变之卦。或从初爻而变。或从二爻而变。故曰位有卑高。故折法起。杂乎盘错之中。而条理齐整。其剸理之才欤。○单爻变一衰六卦。变爻之数。详见于启蒙图。自三十二而递折之。两爻变五衰十五卦。于三十二。加外馀亦三十二之半为首衰。又通减首衰之半二十四为再衰。馀仿此。○三爻变十衰二十卦。四爻变同两变。五爻变同单变。六爻变乃对望也。○凡数到穷处必返。而数之穷则返本。是谓通欤。

动爻乃自然之数。在讼二曰三百户。讼二变否。厥爻相间。非二百九十四乎。在离三曰大耋。八十曰耋。离三变噬嗑。奇耦相间。非七十九乎。

动爻之数。纠轕纷糅。而其中井井如也。未有周不䂓折不矩者。是之谓动而中礼。四勿之颜氏其庶几乎。○心不正焉。其动皆妄也。非妄之动。中节之发。皆生乎静。静而后能安。是故卦之变各六十四。皆本于一。一不动。其主静之学欤。○动爻之数。易中之律令也。其行之者神也。先王之制治也。科条固灿然矣。其所以操之者则道也。是故治众如寡。御烦如简。行其所无事也。徒欲以法律把持之。天下动物也。如鹿豕然。扰而治之。必至于乱。不然商君之垦令。弘羊之榷税。赵赞之间架。惠卿之首实。夫岂条例之不密哉。

互体问于先天方圆图取之。见下不别立图。○方图则以四相聚。圆图则左右对望。是互卦也。 编辑

互卦之生也。四生十六。十六生六十四。犹祖子孙焉。曰干夬姤大过出于干。曰坤复剥颐出于坤。曰未济归妹睽解出于既济。曰既济家人渐蹇出于未济。是故乾坤二济为大父母。是生十六互母。互母又生六十四子。于其三世。可以观德。乾坤之就子。本身处四子中孝子之养也。二济之易子。既济入未济子。未济入既济子。严师之教也。其馀皆母隐子见者。离亲以事君也。生三事一。此其象乎。

金晴川名时准。陶庵李先生縡门人。著卦翼。之易。以互母较子。其爻之变一百八十八。是释彖传。亦自成一家言欤。○尹圃岩曰互体于乾坤既济未济。见序卦终始。得之欤。

人爻之衍三画则二五为人。六画则三四为人。是故自二至五。幷称人爻。谓之互。是则人用富于天地也。人之生也。受气于天地于父母。而惟父母为近。天之播性。非尧丰跖歉而圣狂殊。由乎其人。人爻叠于用而天地让其能。可不惕哉。

为天地立心曰人爻。其体谓之中。其用谓之和。其德谓之仁且智。仁者安土。智者乐天。安土故能载物。乐天故能覆物。天地所以成其功者。赖有是耳。牧隐李氏名穑。高丽韩山伯。曰心之用甚大。经纶天地而有馀力。非中爻之谓也欤。

环卦问 编辑

卦也者活物也。不凝滞于物而与时推移。故其画相升降焉。如拔泰之初。加乎上为损。故其彖曰损下益上。退否之上。返乎初为益。故其彖曰损上益下。夫天地之气。一升一降。五运行焉。四时成焉。象之者其卦变乎。

 

干离各六变。至于坤坎。是为十四变母。母卦升降皆六。惟乾坤不变。所以立天地之大经也。既未相包。文弛而武张也。坎离包三子。六职之分也。馀九卦各包六子。众目张也。知此义者。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卦变之说。如聚讼焉。惟各取主爻而已矣。主在乎贞。曰下曰来。在初者降。在二三则升。其在乎悔。曰上曰往。在二三则升。在四五则降。升降迭错。其义乃著。是以君子之行不同也。或出或处。或远或近。或迟或速。要之主乎善而已。善也者主爻之谓欤。

君子之学。莫要乎主一。是故莅祭主乎严。临丧主乎戚。行礼主乎恭。此之谓敬。彻上彻下。皆是道也。其有得乎主爻之象欤。

管仲镂簋而朱弦。晏平仲豚肩不掩豆。僭也难为上。偪也难为下。不僭不偪。乌乎宜乎。惟义之主欤。

始作卦变者。其知礼乎。昏以别嫌。故配卦处比宫。祭以报本。故同体为倒卦。丧无二孤。服不二斩。故尊归主爻。始冠则缋緌青缨。三加则周冕殷冔夏收。其文代有损益。而惟再加素积。三王共之。故中爻不变。优优大哉。礼在玆乎。

先变问 编辑

 

序杂奚序也。象数之合也。先天方图。象之所兆。及图之变。象乃大彰。象既彰矣。数以纪之。故曰象而后有数。微矣哉。○邵子曰八卦不易者四。反易者二。重卦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反易也者非他。即参伍以变也。于生出之序。震易艮兑易巽是也。其于方图也。贞悔之变各半之然后不易。八卦斜界乎其中。自乾坤夹为反对。如夬姤夹干。剥复夹坤之类。自否泰夹为交对。如大畜升夹泰。无妄萃夹否之类。二五错方。是为中爻。如姤夬大过干四卦。中爻相同而积二为方。如大畜升泰蛊四卦。中爻相同而积五为方。姬序孔杂。在其中欤。○君臣夫妇。一个易而已矣。天高地下。彝常定矣。阳降阴跻。气机交矣。四正不变。礼之经也。四维相易。义之权也。体用同源。常变相错。齐治之术。尽在斯欤。○先天之变。即流行之左右旋也。见下后天图。左旋看则巽兑相易。右旋看则震艮相易。是故君子之为政。依乎古而酌于今。以成一变之功。苟或骋其私智。变乱旧章。甚则为卫鞅。不甚则为鼂错。或执泥陈迹。不达时变。是又房琯之车战。王荆公方正学之周官。亦何补于偾败哉。

右先天之变。

月卦之在图也。其序圆者左旋。方者右旋。动者象天。静者象地。是故日月生于东而没于西。山川起于西北。归于东南。佛家所谓坐蒲团则道在蒲团。着草履则道在草履。此言虽鄙。可以喩大也欤。

方圆者。天地之文章也。刚柔相错。日月运行。山河清淑之气。穷于东南。剥复之分。于是焉蜿蜒扶舆而郁结。民生于其间者。宜其多秀而文也。虽然古人云气聚东南。文章太盛。亦天地之一病。中国则江南。在我东则湖岭为然。苟知其病。药在中矣。体方而用静。其药矣哉。

八八汇分者错综也。其形如井。序卦出焉。三三钩连者中爻也。其状如矩。杂卦生焉。井之象为方为义。曲之体为木为仁。体仁者父道也。主义者君道也。易其万世君父之准也欤。八卦之属。错落周布。各成圆体。以寓序杂之数。而其象又莫有同者焉。其造化之妙欤。

右序杂之原。

先天君道也。生生仁也。辨阴阳明也。仁以济众。明以知人。兼之者其君德之盛乎。宋艺祖仁胜于明。明高帝明胜于仁。宋仁宗仁近懦。唐宣宗明近察。汉元帝懦。唐德宗察。惟后元宣德之治其优乎。○观乎先天之序。油然生爱敬之心。何为而然也。生我者父母也。同我者兄弟也。爱亲敬兄。是谓孝悌。易之万变。皆生于先天。故人之百行。未有不本于孝悌。农岩金先生名昌协官大提学。曰孝悌不特为仁之本。为义为礼为智。皆以此为本。是故学先天者。自爱敬始欤。

邵子谓皇王帝霸。如春夏秋冬。以其时考之。则霸冬久矣。皇春安在哉。天运如循环。故汉继秦唐继隋。世级如水下。故唐不及汉。汉不及三代。要之五霸。夏之有凄日也。元祐弘治。秋之有暖日也。斯其为先天之活法欤。○邵子于天津闻杜宇声。愀然曰天地之气。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是乃先天之学也。先天复始于北。春夏生焉。姤始于南。秋冬生焉。杜宇者其姤也欤。

朝鲜箕之分。故称银河末派。自中国言之耳。东方之甘石。有南师古。善天文占筮之学。其说云公州入张几度。其然乎。京氏之易。起于斗而箕星当某卦。信斯言也。邵氏其不曰玄菟,乐浪当无妄之位也欤。

右先天说。

后变问 编辑

先天图本乎说卦。希夷特传之耳。后天之卦。亦先天也。有八卦而无六十四何也。古之人特无传之者耳。其实亦存乎说卦。说卦天地定位一节。言待对也。待对故卦皆从中起。从中起。邵子言也。言圆图卦画。由内而达外也。帝出乎震一节。言流行也。流行故卦皆循环生。循环生。古无是言。言众卦循环于外。首尾相衔而生。中起者横图之半转也。朱子曰伏羲横图。割半拗转而成图。循环者圆图之半倒也。文王圆图。自巽至兑一半自倒。故巽兑相易。坤离不相易。以八卦加八卦。成于六十四。先天也。以一爻演一卦。极于三百八十四。后天也。后天八卦二十四爻。演为二十四卦。而每卦各三叠。故其于六十四卦。逐爻演成凡三百八十四。每卦各六叠。或主贞或主悔。先天以内卦为主。其上各加八卦。后天以外卦为主。其下各添八卦。二天之象。其反若此。世传文王图。盖其体耳。不知其用乃藏乎循环。羑里之易。不几泯乎。南塘韩氏名元震官执义。权遂庵尚夏门人。曰后天八卦之各遇八卦。当以始震终艮者为序。得之矣。○易之变。惟文王八卦。循环相次。七象具焉。八卦之循环成二十四也。每卦相次为变。如干上变为兑。兑中变为震。凡上变下变上下变。不变各三。中变三变各四。上中变中下变各二。推之重卦尽然。焕乎周之文也。斯义也愚得之龙门樵子云。龙门樵子。不知何许人。栖于龙门。读易而罕言易。盖隐于易云。

流行之为对也倒而方艮与巽对。震与兑对。其对皆为倒为方。何也。方其义也。倒其交也。地道也臣道也。士之出处。不愧斯义。汉氏以降。惟子陵,孔明是已。张曲江,抑可以为次。彼自毁其方。上交以谄不足论。其守正不挠。能获乎上者。天下凡几人矣。呜呼。君臣之际。不亦难哉。

 

士之遇于世。宜其罕矣。才德存乎人。所处本乎地。时命系乎天。古之人得其志。能行其道者。于斯三者。盖兼之矣。是故羲之图文之序孔氏之翼具而后。易道大行。其象一也。益斋李氏名齐贤。高丽平章事。曰人生如舟。有其才为之楫。有其命为之顺风。是固然矣。独不言有其地为之水何哉。

后世虽有作者。文王不可及也已矣。后天之为道也。周流生物。其德庇民矣。方而守义。不敢有君民之心。是以文王卑以自牧。恭以事君。仁政以施民。𬯎乎其顺也。亹亹乎其纯也。非周之至德。其孰能如是哉。芝峰李氏名晬光官吏曹判书。曰至方若圆。至德如愚。惟深于道者能之。亦可谓善言后天也欤。

植物本乎地故重根。动物本乎天故重首。心肺之倒悬非倒也。以系为首。花果之正结非正也。以蒂为根。是故先天主贞。后天主悔。其犹动植之分欤。

震为东方之卦。气之始也。是故东方气运。与中华常相通。中华文明。莫盛于唐虞。在先天。当干之五。其于后天。乃黄离之际乎。时则东方有檀君焉并立。唐尧二十五年戊辰。及周武归马之岁。殷师渡辽。若夫新罗之立。在于汉兴后百年。汉五凤元年甲子。新罗开国。高丽先乎宋亦百年。后梁贞明四年戊寅。高丽开国。惟我朝值洪武而并兴。明洪武二十五年壬申。我太祖元年。所以轶罗丽而比隆檀箕。斯非震居东之应也欤。

右后天统论。

序卦问 编辑

昔者文王之序易也。观变于先天而立象。包涵于大衍而倚数。循蹈乎后天而配气。崇德广业而理于义。乐天知命而至于神。

序卦一后天也。其倚数也如于象欤。八卦奇耦三十六。故流行之数如之。重卦奇耦五百七十六。故序卦之数如之。

 

干,坤,泰,否,坎,离,既济,未济。右八卦。一连直叙。皆左旋逆行。即方图之斜中故也。巽,兑,震,艮,损,益,咸,恒。右八卦。亦一连直叙。皆右旋顺行。接于既济未济之下。

需,讼,师,比。四卦附于咸恒之下。晋,明夷,同人,大有。四卦与需讼偏对。从中孚小过而背接焉。

颐,大过,渐,归妹。四卦附于乾坤之次。中孚,小过,随,蛊。四卦与颐大过中孚。从晋明夷而背接焉。晋与中孚之间。即左右之分也。颐与干之间。咸与需之间。即偏正之界也。髣髴若三分焉。

夬,姤,剥,复。居于渐归妹之上。临,观,遁,大壮。居于同人大有之上。与剥复为仄对。家人,睽,蹇,解。居于临观之上噬嗑,贲,困,井。居于革鼎之下。与家人蹇为横对。萃,升,无妄,大畜。居于师比之下。屯,蒙,革,鼎。居于随蛊之下。与萃升为仄对。

谦,豫,涣,节。四卦非耦而错。故居于无妄大畜之下。小畜,履,丰,旅。四卦亦非耦而错合。居于夬姤之下。与谦涣为横对。

右井圆之象。

井分之为图也。异乎先天之直叙。必睽乖分裂而后成。此所以为后天也。○每八卦为一蔀。各以类从而其排比之象八蔀。莫有同者焉。是之谓睽而合欤。

序卦之数依于蓍。所以卦与蓍参也。

乾坤含四。自八加倍。至于三十二卦数也。合六十。

蓍分左右。四又四。八又八。扐象也。合二十四。

倍其四象之扐策。其位各八。以卦有八也。合三百八十四。

象乎十八之蓍。变其位并六。以爻有六也。合一百八。

右序数之原。

进退六卦。言进则退在其中。

凡八蔀之卦。各于类同同谓同蔀而肩比者。为进退焉。

需讼师比纬数之始。故进退生乎其间。自八二字缺至于三十二卦数也。

右进退之数。

经数自乾坤至咸恒。为单行。纬数自左之颐大过。至右之需讼。为双行。单行为直。双行为横。于横之中。小过晋为中分。于左右之中。各相对者。又为横中之直。是故纬数之用。一直一横。象方图之夹对也。

卦为宫两卦相合。数为纪。两卦相连。经行则直。故纪宫之数同。纬行则横。故纪宫之数差。是故直以纪名。横以宫言。纪以奇居。宫以耦处。此经纬之异体也。

右纪宫之分。

十八为纪者六。起于升之下。至于剥之上。首尾十八宫。是为纪数之中也。自初起处间四卦。又间二纪。各为之位。是为直对。又间卦纪如右。其为对也可直可横。以中孚晋为中分也。

需以对颐。纬行之始终也。间二十四宫。渐以对小过。纬数之中分也。间十纪各以其配相对。故三十六对二十四。是四宫一直一横。当二老之策。无妄之下与夬之上。是一圈之中也。间十六宫。又于夬履之交上下。皆间一纪为之位。间五纪。其对以二十八对三十二。是四宫亦一直一横。当二少之策。右皆正对。

比至屯间十二宫。观至贲。间八宫。是四宫皆横对。当二老之扐。以二十四对十二。豫至晋蒙至小畜。是四宫或间四宫。或间四纪。皆直对。二十以二十对。十六以十六对。当二少之扐。

右用数之象。

八卦之数进退干。○序卦之数十六卅二既济卄四进退卄四十八大畜卅二十八家人进退十八十二十八同人卅六小过十八十二十六进退卄四噬嗑卅二十六小畜卄八十八卄八卄四大过卅六干。

干起于八。加倍以行者卦数也。既济起于四。四八叠行者蓍象也。一顺一逆。经数在中矣。自乾坤至既济未济用倍数。故去四维则复。自既济未济十六而益损。八而咸恒变为减倍。夫四维虚位也。斯其为所去也耶。纬之以八象之扐策。四象倍之为八象。其扐合一百四十四。其策合二百四十。爻之实也。附之以六爻之均扐。牝牡之扐均分为十八。六爻合百八。蓍之通也。特行为干。经数耦行为支。纬数八区以分合之。六候以进退之。一部序卦。累累如贯珠也欤。经数去维。当七十二候。纬数附之。合加进六退六。当纲扐。

有为序卦之说者曰数在内象在外。何以谓数内象外也。曰象体之滋也。数其络也。犹学于圣人之门。数譬则敬也。象譬则义也。其为道也配敬与义。无是荒矣。仙家之罏药。兵法之战守。治道之修攘。皆不外是。其不可偏废。有如斯乎。○乐由中出犹数也。礼自外作犹象也。其本一也。然而传礼者众而乐则寡何也。乖厓金氏名守温官领中枢。曰发于威仪度数之著。故言礼易。本于精神心术之微。故言乐难。愚于象与数也。亦云可乎。

杂卦问 编辑

古者圣王代兴。各有易。其序不同。至杂卦又异焉。其孔氏之易乎。春秋天子事也。故子曰知我乎罪我乎。杂卦亦一春秋也。故微其名而婉其象。附于十翼之末。其夫子之让乎。○先天序数。数莫逃乎天。故生成为体。后天序气。气莫著乎地。故方位为次。说卦序象。象莫备于人。故彝伦为纪。三才之道亦备矣。杂卦之序。又何序也。盖兼三而损益者欤。○杂卦首乾坤而中咸恒。师乎文王之序卦。咸已上坤用事。已下干次焉。祖乎宋之坤乾焉。夫子殷人也。别有感于斯欤。

 

文周之迹熄而易衰。易衰然后杂卦作。鲁之颂费之誓孔氏之杂卦一也。其数则阴阳奇耦。其象则中爻。其义则夫子盖窃取之欤。

杂卦之法。亦出于方图。主中爻也。中爻昉乎孔氏。而杂卦即孔氏易也。故杂卦主中爻。○杂卦以三联为蔀。其排比之序。如井分之为序卦。其蔀有十而莫有同者。即后天也。

杂卦之序。随蛊中孚小过混于中。而其数不系于六十子。龙门子云今之易本。随蛊序在巽兑之下。而今以韵叶之。以句法考之。以数纪之。以象观之。当在巽兑之上。其说似矣。未敢信也。其犹序卦之四维乎。○月气六十子以互群分。有比者错者疏者密者。皆三三为区。干,坤,夬,姤,剥,复○既济,未济,家人,睽,蹇,解○恒,咸,大壮,遁,鼎,革○益,损,观,临,屯,蒙○巽,兑,井,履,小畜,困○震,艮,噬嗑,贲,豫,谦○离,坎,旅,节,丰,涣○泰,否,升,无妄,大畜,萃○大过,颐,大有,同人,比,师○归妹,渐,需,晋,讼,明夷○小过,中孚,蛊,随于玆焉扐策以维之。进退以候之。夫子之易。庶不远欤。

八卦之数。二阴阳也。四四时也。七与七蓍也。六与六爻也。摠之三十二卦宫也。以十八乘之。则蓍之变也其积为五百七十六。乃重卦之奇耦也。其行数也。两其四象之扐策。六其十八之蓍变。加之以少阳之扐策。又加居中太阳之策。合成奇耦之数。其加太阳之策者。八卦之奇耦也。少阳之扐策者。大衍之用挂去一也。倍之为一千一百五十二。摠扐也。去居中之数七十二。即三期之日也。四约其中数为一十八。是三年一闰之气盈而馀三。是故五年之气盈为三十。当再闰之半。其半则朔虚存焉。朔虚包期数之中。○杂卦之法。出于中爻。以三为蔀。而颐大过渐归妹。以漏于中爻者为类。随蛊中孚小过无其类。故去之如六卦之坎离焉。凡中爻相同者。各以四卦为类。如干之中爻相同者。即干姤夬大过四卦。而干姤夬则为三联。而大过则漏焉。盖六十四卦之中。中爻相同者为十六蔀。而一蔀之中。漏于三联者每一卦。合为十六卦。十六卦之中。各以其类取为四蔀。如颐与师明夷及大过与同人讼为联是也。独随蛊中孚小过四卦则无其类也。故又漏焉。处于中。以象盈虚之数。以是错落分布。拟之以数。杂卦生焉。

卦虽出于中爻。各从其类。而若横看排布则月卦之序成焉。以升降为体。谓月卦六十子非出于杂卦可乎。象数合而生序杂。序杂生而义附焉。其区分者象也。错综者数也。于其错综焉。而求之以鳞比。此象与数之两失也欤。

右杂卦之象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