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先生文集 (洪直弼)/卷八

卷七 梅山先生文集
卷之八
作者:洪直弼
1866年
卷九

上对石李丈宰镇○丁丑二月二十八日

编辑

薛文清公遗集八册。谨玆赍纳。用备览观。览观后愿承尚论焉。盖斯翁不由师承。不立门户。惟以居敬竆理。体验身心。用为实功。以故知行兼造。表里无间。且惓惓以复性为教。其有功于圣门者亦韪哉。明兴之后。作者无闻。斯翁首出。倡明正学。即其修辞立言。惟程朱成训是述是宪。可以传之而无弊。笃论之士许之以有明濂溪。似非过语也。但永乐之世。天地闭矣。岂儒者呈身之日哉。揆以出处之常经。则可断以失身已矣。时则年未壮德未成。若不必责备以出处大节也。大节既亏。馀无足道。是为咄咄嗟惜者也。

上对石李丈丁丑七月三日

编辑

向教宋朝人物之盛。有以见扬扢古今。别其臧否。自有一部权衡。精切不差。钦服钦服。窃谓天开太极。笃生圣贤。建三才之极。立万世之准者。惟周与宋为然。上焉而有文武周公。故下焉而有孔颜曾孟。其理固也。若至宋朝则以点检之篡夺。匡义之诡谲。祥符之矫诬上天。建炎之遗弃君亲。乃能致周程张朱于三百年之中者。其故何哉。群贤之生。即膺奎华之运。若无与乎人事。而人事浃于下。然后天道备于上。感应之理。捷于影响。而五星聚奎。即非其时。何为其然哉。抑天厌五季之秽德。乃启一治之嘉会。有不得不然者耶。苟其然者。曷不得君师之位。缵成周之盛。而乃下而为臣。遗逸厄穷。以终其身。此又何理耶。孔子之至公血诚。孟子之麤拳大踢。程朱之有天德王道。无所处而不当。而到底无下手。是则同耳。程朱尚矣。如韩范诸公。范围力量。崇深宏远。要之非三代以下人物。讵可置诸赵宋之世者哉。艺祖立国。虽则不正。而其实德实行。秦汉以后群辟之所未有也。事周太后如母。郑王宗训以天年终。常视万乘犹脱屣。不与子而与弟。则其所谓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及洞开重门。正如我心等说。虽载诸谟训而无愧。晦翁所云太祖有圣人之材者是也。以故上格天心。生得如许人物耶。然而乍示好机。罔究厥用。终不能郅三古之隆而免一隅之偏者。乃可以见天心也。昔贒以神宗之失明道。岳飞之遇秦桧。谓化儿善幻弄处。斯言覰得肯綮。不识盛见云何。

与萝山赵公有善○癸亥四月

编辑

朱子遗事。窃计已成正本。何不垂示。俾承嘉惠之盛意也。尊师门属托意极郑重。存删编摩之际。幸一一留神。毋有扫尘之叹焉。琼山之学的。东峤之小学续编。汪佑张伯行之续近思录。皆分类朱夫子言行。而其书不能无遗憾。须察前人之失。绝后来之讥焉。尝伏承先师所教。执事于心性说。幷取湖洛。可合而一之云。不识然否。近世论者。先立私意。横塞心胸。而入主出奴。喜同恶异。得一说终身不移。若不虚心平气。公听幷观。则何由见得理气源头。今执事不主先入。惟是是求。由是而之焉。其于上达也何有。区区之所耸闻也。人物性。所争不过理与性同异之分而已。至若所谓心体有善恶。而直认心谓气质者。令人听莹。莫适所从也。心体苟有浊驳之杂糅。则何以为一身主宰。何以为虚灵知觉。何以为天君。尽心注何以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又何为于大学或问曰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乎。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以气质用事也。以故朱子曰既发不可谓之非心。但有不善则非心之本体。其所以发明程子心本善之论。殆无馀蕴。而犹以气质当心体者。何所据而然也。性无情意造作。心有才能伎俩。而敷施运用。全在于心。则性体之所以发见者。亦以心也。若其驳浊者。充衍方寸之中。而重以气质形气之内外拘蔽。则虽有存中之性。无以发见。而人不能一日为善矣。故曰心本善。清浊粹驳。还他气质。盖心与气质。不可以不辨故也。执事于此。作如何见解。毋谓性与天道。非始学者之事。幸即痛言竭论。使见者脱然如大寐之得醒也。心性虽云微奥未易得见。而即我腔子里所具底物。则人不可以不之讲也。

上著庵兪丈汉隽○戊辰七月二日

编辑

暑处而暑弥酷。煕天灼地。尽非过语。即日尊軆适否。苦绂顺解。伏计浩然。诚昔人所云脱簪公府。归杖私门也。闲居可以养志。诗书可以自娱。如谢景山移家尚恐青山浅。隐几犹知白日长。亦曷足道哉。窃想休官以还。于返约一事。向晦愈密。有默而成之。存乎德行者否。述作即修辞之事。而居业之一也。然不专意则不工。专意则害道。莫无妨夺否。尤翁画像记。蒙赐肯教。恭以俟之者有年矣。张安道一贤刺史也。苏明允记其像。用叙其舒舒于于底气象。以传诸后。况以门下之文。而述大老之真乎。玆事不可缓也。此本即竹泉金文清公所草。而画师所传写者。直弼受藏久矣。每月朔及半晬讳两辰。奉而揭之书室之中。行再拜礼。用寓羹墙之慕。朱先生诗先生寂无言。贱子涕泗滂之句。政写我心耳。又有奉恳者。先王考尝卜居维杨之玉流山中。以为归老之所。名其亭榭台沼。请记于文丈。时文丈在陟海上。文未及就而仍成大存殁矣。玉山旧庐。亦不能保有。区区者窃不胜平泉之感。伏惟文丈俛仰陈迹。不能不兴怀。其有意于了债乎。直弼七世之藏。在涟川之清华山。先王考亦祔焉。即山下树屋数间。颜之曰敬止斋。取小弁诗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义也。愿文丈发挥其靡瞻靡依之旨。以及乎无不敬而安所止。则受教也讵有涯乎。不直为一身之嘉惠。为子孙无竆之赐矣。吾王考有知。其不曰余有友乎。又不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乎。朱子记人丙舍曰。岁时来拜墓下。其有以惕然不忘乎父师之训。而益勉其远者大者。则顾名称其实。乃所愿在玆。而望乎门下者。亦以朱子之勖时镐者耳。文以气为主。气盛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斯昔人之所难。而门下能之。不惟主于气。又宰之以理。玆岂即今作者可能跂及乎。所以要得一言之重。用贲松楸。此意真切。惟门下图之。五汝甫病虽笃。谓当有喜。何辜于天。夺之斯遽。清明之资。删方之操。卓绝之识。敏妙之辞。不惟为大斋之肖孙。德门之修士而已。求之幷世。实鲜伦比。以寝迹山野。内而不出。知者希矣。直弼尝从游多年。扣之则应。牖我丰蔀。庶期百年。赴车忽至。不觉失声。伏想嗟伤之极。不直以同人之谊也。窃覸文丈知此公最深。故用古人驰书相吊之义。𫌨缕至此。计应为之增感也。秋日尚畏。万望益慎节宣。用副仰止。

上畴岩李丈义秉○甲子六月

编辑

谨按尔雅曰父之妾为庶母。子妾之于父妾。亦当从君而曰庶母而已。礼两妾子各呼其父之妾曰庶母。此其证也。礼子之妻妾于父之妾无服。无服者非阙文也。远别于尊姑也。若以从厚之义。苟欲相服。则为同爨之缌而已。然则称谓但如臧获之所呼。而书牍亦用此例。自道则当云某室可也。近俗或称姑。与妾子之妻称其所生姑何别哉。焉有死无服而生呼姑之理乎。以无服而知其决不可称姑也。自道以嫡子妇则嫌于女君。以子妇则嫌于其所生子妇。故曰称谓但如臧获之为。而自道亦如闺中所称而已。服事之则致敬尽礼可矣。无姑妇之名。而有姑妇之道。然后伦理正而恩义笃矣。

上畴岩李丈戊辰四月

编辑

故忠臣返求子李公泽征墓铭之出于兪任两公者。近从两公而奉读之矣。其壹郁而不得申者。其将见白于来后乎。悲哉悲哉。其家状见在丌上。幸誊示焉。正言李公有白亦有状德之可取以立论者乎。其为母后办一死。两李同。而如水临万仞。无所屈曲。正言有之。所以尤难也。己巳三忠。言之于已然之后。壬寅诸贤。言之于未然之前。虽身死桁杨。遗骸莫收。终使壸位奠安。用占黄裳之吉。乾坤交泰。以成二南之化者。二李公之力也。然则著翁所谓功或过之者信矣。窃不自逊。托无能之辞。为二李公立传。虽甚僭妄。意则有取也。

上畴岩李丈戊辰复念

编辑

黑虎录非敢久留。拟待两李公遗文故事毕集而论次矣。姑无以具收。谨玆还纳。容更奉借矣。废贤大夫之业不述。太史公以为罪莫大焉。而愚所欲述李公遗事。整齐其世传者。亦未易就。是亦罪也。尊从叔惕斋公遗集之既出而旋秘之。不识何为其然也。斯翁正言不讳。动扶名义。为当时第一流。文章特馀事耳。然而生不见知于圣主。殁将湮灭而不称。悲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平之所不能无怨。而斯翁则不然。忧愁幽思之发。壹是平和。所谓遗佚而不怨。厄竆而不悯者。庶无愧焉。尝从其篇什之脍炙者而略得其心矣。以故愿将咳唾之馀。昕夕讽诵。庶几追前辈风流。幸谋诸其后人。惠我以一部焉。

答畴岩李丈庚午正月三日

编辑

古者不娶同姓。故妇人不书姓贯。东俗娶异贯之同姓。故书贯以别之。既是异姓则当不书贯。用遵古礼。且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岂有知其为同姓而为妾者。推此义也。妾丧尤不宜书贯。虽无封爵。只书姓氏恐是。

傍注施于所尊云者。即朱子答妻主傍题之问。而备要载诸庶子所生母题主之下。故视以不可为所生母傍题之证。然此为卑幼及傍亲而言。非指所生母也。所生母虽不敢与嫡母班。而在其子则不可谓不尊。亦非傍亲也。傍题何可已乎。只当云子某奉祀。不当下孝字。孝是老字之义。老即长也。长子故曰孝子。庶子之于其母。岂有长众之别乎。且不宜僭拟于长嫡子之礼而曰孝子。

答畴岩李丈庚午正月八日

编辑

君主妾之丧。当题其主行其礼。杂记所谓自祔者。以其祭于祖庙。故自为之也。士虞礼妇之丧祔则舅主之。亦此意也。杂记所谓练祥使其子主之。主是主馈奠之谓也。小记妇之丧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亦同此意也。或曰虞卒。或曰练祥。互文也。不以不主虞卒而不主妇丧。则何可以不主练祥而不主妾丧乎。妾虽卑贱。得主之者。以其摄女君也。且凡丧父在父为主。则庶子在父之室。曷敢自主其母之丧乎。虞卒练祥皆在于寝。非尊者所可与。故使其夫若子主之。主之云者。非主其丧也。主其馈奠而已。此是古礼也。馈奠亦当自主于尊者以尊长坐哭之文。而知其未尝不与也。妾祔之礼。世俗所不行。而以古礼则庙中为坛祭之。若无妾祖姑则祔于女君可也。斯礼也。固无不可行者。幸亟反古。俾以从化焉。故曰礼义由贤者出耳。

祭妾祝何可书名如祭妻乎。但云君告于亡妾某氏可也。统尊之义。妻妾何异。以亡妾题主。然后可以得礼之正。岂以文丈崇礼。而难慎乃尔乎。

中庸事亡如事存注曰指先王也。推此义也。妾子以亡母题主。亦非卑之之意。况有朱子成训乎。

上华泉李丈采○乙丑十一月

编辑

曾伏闻文正先生论辛丑建储事。以四大臣所处。谓武而未韶。云然否。以不即廷请。必待李公廷熽之疏云尔耶。抑以未即承顺代理之命。联箚之后。又未免还收耶。此老先生明理之见。而亦所以责四忠备也。四忠当日之心。岂不及此。局于时势。未能尽所欲为耳。老先生惟求第一等十分道理。故其言如此。此所谓文王高于武王。太伯高于文王者也。九京可作。四忠亦应莞尔而笑矣。如绍煕行礼跋之见删于文集者。以涉忌讳耶。百世之下。终不知有此个名论。则其可曰鲁有君子耶。四忠后人至谓若存而不去则当不受文集云。苟尔则恐未之思也。君子立言。自当推至善之所在。顾何伤于四大臣殉国之忠哉。愿伏而读之。幸誊示焉。不敢烦诸人也。

打愚公斥许积。冀悟君父之听。绝尹拯。痛辨尤翁之诬。为君师尽分。大节伟然。而逮夫礼祸之作。备经流窜。一节靡渝。终始荣辱。与尤翁同。此由不敢信己而信其师也。岂与小廉曲谨。栀蜡言貌。工于谋身。曲成义理者。比而论之哉。二宋先生尚矣。以下幷世之贒。恐无出其右也。柳狱之发。亦出于嫉恶刚肠。此其见君子之心也。众憾猬集。乘机挤陷。群凶戕贤之罪。上通于天矣。今之人。知其事者固鲜矣。虽知者。犹以此事为愚翁之累。谓不克有终。又从而非之。此所谓全躯保妻子之徒。媒糱其短者也。君子之所为。众人顾何以识之哉。区区尝愿一见其书。如有文稿馀件。下惠伏望。

上华泉李丈丙寅七月

编辑

文穆先生遗编。奉读数下。益知其所未知。盖学术之醇正。言议之刚方。真得朱宋丈尺。不惟斥积绝拯之文。可以有辞于后也。其论人物五常。有曰五常。乃人物所同得。而物则由其气之昏塞。故不能知。若谓之无可通之路则可。若谓之无有则不可。天命岂人所独得。而物不能与耶。此无所蹈袭。而命辞不差。即此而见。见处卓尔。推类咸通。措诸施为。触事朗然。九死靡悔。一节不渝。其所自致。如是之盛。有是乎明理之功大矣哉。儒家文字。专须书牍。而惜哉劫火荡然。不复收戢。使其名论精义。不尽传于世也。然零金片羽。亦足为贵。曷可以其少而不珍之也哉。但恨无以涂一世之眼。俾知愚翁之为愚翁也。

上华泉李丈辛未四月二十日

编辑

李大山象靖文集。曾经览否。岭中群儒。磊落相望。而李公学术之醇。门路之正。退陶后所未有。盖其为学。壹遵朱门成训。既蔑言语文字以涂泽。又无声名利禄所怵迫。自攻而不攻人。求内而不求外。刊浮华而敦本实。庶几可传而无弊。未可谓五贤之泽已斩也。尤可贵者。不被党论所胶固。有虚心平气公听幷观底意。是岂专为南士之幸哉。但理气说。笃信退翁。至著书辨圣学辑要。是为正见之累耳。然岂容以寸短而弃尺长哉。亟图印览。未知如何。

上华泉李丈甲戌四月十三日

编辑

分外又被除旨。不待三命。而几欲循墙。迫于亲教。为一睹离光之行。是行也。自谓伸延颈之忱。而臣民爱戴之忱。岂以行藏而间然哉。自念今日事。要其终而论之。则千里而往。一觐而归。全不成去就。竟未免前后迳庭。进退无当。茫然增愧赧。顾不敢摸拟于昔先辈出处。而自为计则不容不审也。君子笃论。以为如何。莫谓遂事之勿说。而亟赐精义之教焉。虽属过境。谨当奉以持循矣。

礼有适子则无适孙。故有适妇则亦无适孙妇。其姑不在则服小功者。为适孙妇也。其姑在则服缌者。同众孙妇也。既服众孙以大功。则当降一等服众孙妇以小功。而又降一等而缌者。以别于适孙妇也。既为众孙妇缌。则为出系孙之妇当降而无服。而服出系孙以兄弟之孙。故为之小功。其妻则降缌。是则无再降之义也。

上仲舅朴公声汉○乙亥腊月十六日

编辑

十九日。即先妣忌日也。无祝单献而行之。可乎否乎。服制何如云耶。

按丧礼补编戒令。小丧则公除后行祭如常。即以大中小祀而言也。朝家既停祭。则私家亦不敢行。今日事。即补编所云小内丧也。公除前忌墓祭。亦不可略设。公除后则当备礼行之可也。虽则不行。当于是日设位以哭礼也。国有丧。臣民无不可哭私之义故耳。服制壹揆补编。则臣民无受服之节。未知仪注竟如何。是则有司存焉。一遵朝家指挥已矣。惠庆宫丧时

上仲舅丁丑十月二十五日

编辑

冬日可爱。伏惟体气清泰。楸驾才启。柏府有命。不识已承闻否。昔人所云一日看除目。三年损道心。政为舅主设也。舅主素日视冠冕以桎梏。视禄位以泥滓。得丧不能摇其心。荣辱不能动其志。即高世之雅操贞躅。而区区所钦服者也。今玆除旨。不惟宿硏。既无以尽一日之责。则当以辞巽为义。且入山闻命。尤不宜出膺。以鞶褫为返第之期。未知如何。非要占便巧免。以犯自私用智之戒。量己量时。在所当避。是为一义耳。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固可去也。未可以言则亦不当来。其义一也。古之君子。负经世之术。而度时不可为则高蹈以全其志。故曰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在古犹然。况今日乎。末俗易高。险涂难尽。举趾则瞿塘滟滪。惟有退藏。为安身立命之地。是为奉勖。而因以自勉者也。窃计今者之行。展墓之外。自应有多少经纪。其将占一区林壑。芝桂为伍。麋鹿同曹。轩裳锺鼎。如梦中也耶。每诵崔孤云语要路通津。眼无开处。青山绿水。梦有归时。益叹身世之拙耳。执御自峒而杨。留止道谷。以待顺解。恐为得宜。不识意下如何。甥侄姑遣晨昏。而城市迷尘。若将埋人。日思孤往。超然成凌霞之举。而匏系也末之也已。为之奈何。

吾邦入本朝。夷陋尽革。人文畅著。礼乐制度。骎骎乎三古之盛。无一事不可闻于天下后世者。有王者作。则必多取法。而有两件事可羞者。即诸寺刹之有列圣愿堂及陵寝祀享之用素也。以侄所见。光陵之奉先寺。宣靖两陵之奉恩寺。水原之龙珠寺。金刚之表训神溪两寺。咸奉列圣神位。以体貌则俨然一宗庙。而参错乎佛宇神堂之间。诞讳两辰。缁徒设斋食奏梵呗。洋洋陟降之灵。其肯格非礼之飨乎。事体屑越。不直不经而已。是可以仰奉圣灵。冥资福佑乎。陵享之不血食。亦袭胜国忌日设斋之陋。而黄翼成诸公不学无术以致然也。其与梁家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无异。而厥享国四百年而莫之改。以静退栗尤之大贒而不一言正之。窃不能无憾耳。畿辅诸邑。轮供一牛。则何患其用之不继。为虑其经费者尤陋矣。许多惟正之供。不用于祀典。而将焉用哉。即此二事。不可使闻于中国。此而不正。未可谓君子之国而礼义之邦也。亦未可谓革罗丽之俗。而追三代之轨也。愚尝以此事。为告君之第一义矣。

答李子冈凤秀○甲子二月

编辑

一日之内。告诸一山之神。而叠设祭者。果近于渎。从其开域启墓之先行者。兼告两项事恐是。未审何以处之。措辞则当曰某亲某封某氏。将启窆迁祔于某亲某官之墓云云。未知如何。虽属遂事既改。贱见不敢不奉闻。诗义奉悉。集传所谓诗人。即宫人也。宫人之寤寐反侧。非外人所可得以与知。故曰形容己事也。语类所谓外人做不到云者。非谓外人不得形容文王之事。即谓妾媵之寤寐反侧。事在宫闱。非外人所可知。必宫人自作诗。以发其忧思耳。然则与集传未见其有异也。适阅陶庵集答鹿翁曰。朱子一说即语类亦看作宫中人。方能说出宫中事如此。不必以文王看。偶契鄙见。幸参究而回教焉。

答李子冈甲子四月朔朝

编辑

孔子不谏而去一款。计有所覃究者。幸示之。窃更思之。齐人之遗女乐。专为沮孔子为政。而鲁之君臣。已堕术中。纵使孔子谏而止之。亦不听矣。知其不听而强谏。岂圣人知几之义哉。且犹不以女乐去者。于父母之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也。若谏不听而去。则是其过而显其失也。而圣人为之乎。是以不谏焉耳。及郊而膰又不至。则其失比女乐差轻。而去之有名。是孟子所谓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者也。集注见几明决。用意忠厚云者。亦道得尽矣。至若后世之为人臣者。不可视夫子为法。惟当当言即言。以尽吾之分而已。听否从违。有不当计也。若以夫子为口实。谓以显君父之失而不之谏。则是启万世臣子谄谀之风也。盖大圣人精义妙用。有非人人之所可则也。南溪在己巳之世。无一言匡救。及答厚斋之问而曰。恐添君父过举。其所不言。专出于怵祸。而今乃文饰盖覆。自欺而欺人。何其回互之至此也。为虑假真售伪之徒藉重乎南溪。而推上乎孔子。故信笔及之。未知如何。

答李子冈甲子四月念日

编辑

曩者说与于崔生者。非出阿好。而今服盛教。尊光过当。以兄而不居。伊谁当之。然有若无实若虚。此颜子所以为颜子。而吾兄有之。是所谓希颜亦颜耶。盖为学不可守一己之见。贵有以来天下之善。幸益卑以自牧。虚以受人。披示心则如辟重门。大做脚则如登九台。毋谓己尽克而或忽于复礼。毋谓善已成而或忽于察恶。毋狃于见闻。毋安于小成。用实区区不谄之言焉。猥以道义相期于千载之下。在我荣耳。所交勉者。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日月切劘。短长相补。然后可免面朋之归。诚哉孔明之言曰。其有忠虑于国者。勤攻吾之阙失。此秦汉以下人所未道者。当于经传中求之。岂适为秉匀者之所自勖而已哉。然则吾兄不欲为我之崔法耶。盍簪几年而无一言半辞及于箴规何哉。自量本原气质。与夫动静语默。无一合于理者。真可谓一毛一发无不受病。幸即其所睹闻。而对证投剂。终至于涤膏肓而敛刀圭。百体从令。五官俱职。则岂不感神医之用心。而思所以报之乎。惟吾兄图之。大禹之拜昌言。仲由之喜告过。虽不敢几及。而乃愿学则在是耳。昔明儒吴海虚怀乐善。有规过者。欣然立改。因颜其斋曰闻过。其闻两圣贤之风者欤。亦可谓百世之师也耳矣。此非吾与兄之所可则者乎。微吾兄谁与道此。计应犂然会心矣。

答李子冈甲子四月少晦

编辑

丧大记曰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所以别贵贱也。今也大夫士之家。非松不为棺椁。举皆取诸关东而用之。以其坚而可久。腻而不蠧也。不嫌以美。而要尽其心者宜也。然关东禁山。而椑宫之所由出也。是以不许斧斤往。沿路州郡。以防以守。苟有犯者。邦有常宪。而不少畏惮。取之乃已。是穿窬也。为亲而行穿窬之事。则于心恔乎。黄肠题凑。即梓宫所用。而用之于私家则僭也。弟方欲为亲求寿器。而仍念此是朱子所谓法制之所不当得者。虽得之而有财。亦所不欲也。盖非义而事亲非孝。虽不肖亦不敢为俭其亲而然耳。隐度于中。人皆用之。我何独不然。从人买取则不必计其所从来耶。揆以必求仁者之粟以祭之义。则亦有所不慊于心。未知如何。为诵孟子答充虞之问。我心戚戚。笔之于书。冀承明理之论焉。

答李子冈

编辑

鲧绩用不成。故舜殛鲧而举禹。禹荒度土功。不直为奉若君命。救民昏垫。亦所以赎父之罪也。故三过其门而不入。其不少暇逸可想已。至谓呱呱不子。则举其最切近者而言。然鲧若在家则必入。不入者以其在羽山也耶。若在家。虽不过门当往省。来教诚然。而愚谓此非寻常往役。方汲汲皇皇。拯民于溺。恐不遑省亲。且为是干父之蛊而盖父之愆。则劳身焦思。告厥成功。为孝之大者。以时归觐。不废温凊。为孝之小者。故谓历羽山则入觐。否则恐未暇也。如此然后亦为中矣。此有精义存焉。幸参究而回教焉。

曹操击孙权。表请荀彧劳军。操向濡须。彧留寿春飮药死。故纲目系其死于击濡须之下。而朱子答尤袤书曰彧是汉侍中光禄大夫而参军事。其死乃是自杀。故但据实书之曰。某官某人自杀。而系于曹操击孙权至濡须之下。非故以彧为汉臣也。然悉书其官。亦见其实汉天子近臣。而附贼不忠之罪。非与其为汉臣云云。而无以系濡须之下。而其罪乃著之文。然尤翁于大全箚疑释此书而曰。纲目系其死于濡须之下者。以见彧与贼为一也。窃详书法。诛其以汉朝近臣而附贼不忠。如答尤书而已。未见其以系此章之下而益著其罪也。其死适在击权之时。故不得不联书。非为著其罪而系其下也。盖彧见汉室崩乱。怀匡佐之义。则原其初心。不专出于助桀。而只缘知人不明。操履无素。骎骎至于为汉贼谋主而不知非耳。是以程子曰彧才高识不足也。彧初见操。操许以子房。则是以高祖自况。其心所在。可知也已。一当去也。操劫迁天子。自立为大将军武平侯。二当去也。操杀董承夷其三族。三当去也。操入邺自领冀州牧。四当去也。操罢三公。自为丞相。五当去也。操杀孔融而夷其族。六当去也。操还邺。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七当去也。此特其大者耳。操也日夜潜伺。盗窃神器。一毛一发。无非罪恶。彧若乃心王室。则岂忍坐视而无言。亦岂忍一日立于其朝乎。既不去则当谕操于义。俾尽人臣之分。而言不用则去可也。死亦可也。不此之为。惟长其恶而张其势。终成篡夺之阶。按以春秋之法。先伏党与之诛。其罪之尤至者。欲为自脱计。数母后之罪而劝操废立。伏后之弑。虽在彧死之后。实彧启之也。沮九锡之议。以董昭先发也。欲俟他日徐自发之。则阴阳情迹。昭不可掩。诛其心有浮于昭矣。及其自杀也。亦非为汉也。迫于操也。馈以空器。是赐之死也。虽欲无死得乎。不自杀则操必杀之也审矣。亏节于汉室。失身于奸凶。而又复不免。真所谓进不得为君子。退不得为小人。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者也。河间淫妇何尝不以幽贞自励。而一蹉趺竟未免鹑鹊之行。执其迹而论其心。孰有以初心之不尔而恕之哉。既虑患而为唐衡之婿。则已是堕坑落堑而不知耻。宜其附丽国贼。为刘氏之叛卒也。然范甯称以杀身成仁。苏轼许以道似伯夷。辨奸若斯其难乎。不有朱子只眼。何能刬地埋杀乃尔乎哉。然系其死于濡须之下。非为益著其罪也。以其死在其时也。只曰某官某自杀则罪已著矣。何待书其下而后益著哉。朱子本意。恐未见其必然。未知如何。

答李子冈甲子七月一日

编辑

酒所宾筵。被人强劝。或笑谑相加。拂之则隘。受之则流。此通患也。惟酒可以保合太和。则当随量浅斟。不伤和气可也。与人之际。久敬为贵。而善谑不虐则但远鄙悖可也。中心自固。外物不迁。程伯子岂欺我哉。只当于千万人中。常知有己而已。朱子曰自家持守处。固是不可放过。至应世接物。同异浅深。岂容固必。但看得破把得定。自不妨各随分量应副将去。何必怀不平之心而浪自苦哉。是为朱先生吃紧践历而发者也。三复有味。为兄诵之。

与李子冈甲子九月二十三日

编辑

向示许衡事。近更披绎。辞严义正。有裨于世教大矣。栗翁谓非失节乃失身。失身与失节不同者如何。以一身而事二姓之谓失节。不当事而事之之谓失身。衡也虽生长中国。而所值之时则胡元也。亦未曾出而仕宋。又不如吴澄之以宋举子而服胡元。故曰失身非失节。此其所以区别也。然推极而论。则失身即失节也。衡家世宋民也。神州陆沉。百年为戎。则当身元而心宋。倡起天下义士。攘除犬羊。廓清中原。兴复宋室。还于汴京可也。非其力之所能及。则脱身而归临安。当如辛稼轩之为。又不可得。则抱经竆山。没齿自靖。如金仁山,许白云可矣。不幸见知于丑虏。则当闭门逾垣已矣。虽迫不可以见。不为臣则不见故也。若至以印绶加身则当作龚胜不食而死。被其劫而致之则不以臣礼见面。责以华夷之大分。使之退守沙漠。还我中土。不听则退而已。执之则死而已。衡也则不然。以大宋遗民。知有元而不知有宋。甘心屈膝。为天下倡。至以帝尧大统接之裔戎。且于辽金称大。而以列国处宋。是不识华夷之分如天地之不可易也。读圣贤书。所竆者何理。所学者何事。可哀也已。蛮夷猾夏。大舜攸忧。用夏变夷。邹圣苦心。儒者之所雅言也。以衡而岂不识哉。渠自谓学孔子出处而无可无不可。然不念孔子不赴公山佛肸之召者。以其终不可与有为也乎。亦不念夫子之心为东周矣乎。彼二子据城而叛者。而夫子犹不往。况于盗窃神器之贼乎。又况于鳞介之贱乎。可谓不善学矣。故曰率天下而归夷狄者衡也。率万世而归夷狄者。尊衡者之论也。尤翁之请黜文庙。南塘之刬地埋杀者。所以存天下之大防。而为亿世之定准也。以其不陈伐宋。悔不辞官。为原恕之端者。不几近于王通心迹之辨乎。吕晩村陷于虏。既而悔曰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义。仍与曾静谋举义。事觉被害。死不荣于生乎。如衡者即吕氏之罪人矣。身既沦胥为夷。则名节扫尽矣。然则所谓失身者即失节。其实一也。霁轩道得栗翁言外之旨。而亦可以俟百世不惑矣。

答李子冈

编辑

吕晩村以明馀遗民。慨然以兴复自任。出而仕清。欲近幸而行豫让之事。闻吾邦将举义旗。有牛耳居然属海东之诗。见虹变。又有纵有虹贯日。竟无轲入秦之句。仍挟匕首入宫中。觉而被害。时曾静者因晩村论管仲之功曰。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义之说。作谤书数虏酋烝弑之罪。仍劝边帅岳锺琪举义兵。事觉被逮。清酋置华屋。便其衣食。以谤书中诸条书诘。使静书对。服其误听之罪。然后同刊谤书。布示天下。遂放静。还命害静者当以其罪罪之。静竟得免。时黄河清。五星聚奎。静借此为兴王之兆。谋举义兵云。而出自传闻。未敢质言。然苟尔则真义士也。其事未售。而其心炳然。可与日月争光。皇朝三百年培养之盛。于是焉可验矣。如钱谦益以朱氏老臣。国亡苟活。受伪爵。犹不死。逃命空门。有䩄面目。而如瞿式耟吕留良。以其门生。所成就伟然。抑亦青出于蓝耶。如谦益者。可谓瞿吕之罪人矣。然揆以春秋责备之义。则吕公事虏。虽为除凶。不有晩节。是亦失身。终难免枉尺直寻之归。如此者可谓先病后瘳矣。苟欲倡义讨贼。则一布衣事。何必屈膝而后可乎哉。然论人当观大节。则求无过于有过之中可矣。

答李子冈乙丑三月

编辑

同好恶。为絜矩之本。不专利。又为同好恶之本。同好恶故不专其利。而不专其利。当于同好恶上看得耳。理财用人。皆所以同好恶而从民欲者也。故好恶为一篇宗旨。传十章后论同其好恶。恐不可专属用人也。此章专言财用。继言用人。用人不直为理财。然用得其人。则以义为利。而以身发财。用非其人则以利为利而以财发身。故章末痛说小人聚敛之害。以明理财用人之非二道也。结杀处虽合言。而絜矩之大者。在于财用。故于所以归趣则在财焉耳。然则同其好恶。统言两者。而不专其利。单指财用。一而字相承。文势即然。恐不必深疑也。缘此而有奉质者。大学经一章七节。皆孔子之言耶。孔子之言。见于论语家语。而独此章不少槩见何哉。曾子得其宗而不笔之于书。以明亲受孔子之意。如孝经曾子问诸篇亦何也。以或问非圣人不能及云者。信其为孔经曾传。而无他证验。不胜泄沓。或云古本之见载礼记注疏者。即戴德之所编入云。然否。戴德无乃有孔曾渊源而有所传授者耶。幷参考古注而示及焉。

答李子冈乙丑七月

编辑

偶披论语。夫子以至德称泰伯文王。其微意所存。盖可见矣。使孔子处武王之地。将待黄果自落耶。抑将谓不顺天罪惟均耶。夫子之心。惟知以臣事君而已。不见其他。则只应为文王已矣何也。夫子尝谓武为未尽善也。不然何以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乎。是以知其为文王也。未知盛见如何。管仲不与召忽同死。谓可以九合一匡。而不为匹夫之谅耶。何能逆料其有赖于人。而当死不死也。不有鲍叔之汲引。虽欲进而有为。不可得矣。在人者不可期。而在我者固可必。则生窦之变。随子纠而死可也。相桓公霸诸侯则幸耳。故尝谓其不死乃贪生苟活。非必其有功也。今人见夫子之许其功。谓不出于惜死。无乃未锄其幽乎。当恭承其精义矣。

答李子冈乙丑九月晦

编辑

俯索别语。荷意甚盛。而赠言仁者事也。愚曷敢焉。礼行者有赆。而竆者无物可赆。代之以言宜也。然纵为之言。不过舒风泉之感。申复雪之义。此兄与我之素欲明目张胆。竭力而扶植者。何待言而知哉。强为之辞。莫无赘乎。第有可以奉告者。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又曰素夷狄行乎夷狄。无入而不自得。斯至矣。愚何言哉。愚何言哉。

夷狄之于中国。如阴于阳如夜于昼。与之相终始焉。故自尧舜时已有猾夏之忧。至于胡元。始统有天下。此开辟以后所未有之大变也。然才八十年而亡耳。建虏盗窃神器。据有中土。率六合而一之者垂二百年。曾胡元之所未有也。稔恶之久。天亦厌之。宜其悔祸。而尚寥寥焉。此吾所以不能无憾也。抑丑其德而莫之顾。一任其污蔑耶。然是土也。唐虞三代之旧。是民也。唐虞三代之遗。沦胥为戎。亦独奚罪。然天下之乱。至此而极矣。乱极而治。理之常也。大冬之馀。必有阳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以其时则至矣。闻虏酋荒于内外。不恤生灵。频年亢旱。饿殍载路。且东南有警。戢兵无期。廓清其有日乎。每诵老杜无力整乾坤之句。极令人郁邑。兄必隐约领会于传闻之外。为我著审敌篇以示之。

兄记有显庙丁未。耽罗漂到人。大明福建居林寅观,曾胜,陈得之事乎。伊时秉国之成。如郑致和,金佐明二公。㥘于防患。押送彼中。三人者知去则无回。哀乞勿往。其书与诗。一字一涕。有未忍再读者。二公终不许。其可曰有人心乎。其绝血胤也宜哉。文贞先生述以诗曰。南极星槎海上来。红云一朵日边开。千秋大义无人识。石室山前痛哭回。所感者深矣。或曰三人者入燕。虏人送宁古塔尽杀之云。苟其然者。二公安得而有后哉。可谓天道有知矣。然传闻未可信。第叩其下落焉。

毅庙殉社之后。弘光,隆武,永历三皇帝相继而立。虽大运既倾。享国不永。皇朝正统。允玆在玆。清虏既肆弑逆。又从而名其史曰三藩纪事。三皇帝立国。何不若东晋南宋。而为清人之藩臣哉。乃敢肆然称之。以示天下。如李玄锡者袭其说。置三皇于明史纲目附录之下。不与正统。然于玄锡何诛。后之良史当联而书之崇祯之下。以识大一统之义矣。然所谓明季遗闻三藩纪事等书。曲笔媚虏。真赝相蒙。有不足尽信。纵有如马公者作而述孔业。何所征哉。兄须旁求皇明南渡后文献以示之。

士有出与处焉。其处也乐。其进也将有为也。得其进则有为而无不善。不者处而已。然知斯义者鲜矣。亦时有可为则出者不必不如处。处不必贤于出者。然所谓时者。旷千世一值。三代以下可出之日几希。所以古之君子。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也。出处之于士。其重如此。彼许衡吴澄之徒。自谓法孔子。而不识华夷之大分。失身龙庭。胥而为夷。以一身而坏万世之大防。若及圣人之门。不直鸣鼓而攻之已矣。逮版籍入于元。矢心自靖。无愧为有宋遗民者。惟金仁山,许白云是已。仁山绝意进取。终老金华山中。白云不出里闬四十年。以遗逸召请主文衡。而咸莫致之。如此者方可谓识出处之义。而立天下之大经者矣。此易所谓大人否亨者耶。愚尝服其义至高。恨不幷世而为之御耳。区区所旷感于两贤者。以所值之时同也。计应不言而喩也。必购两贒遗书。俾贱子获睹宗庙百官之盛。用寓高山景行之慕焉。尊两贤。乃所以斥二子也。

有明三百年无真儒。薛敬轩,胡敬斋庶几焉。然敬轩出身于永乐之世。大节已亏。虽诿以弱冠时事。安得免君子之讥哉。粹然一出于正而议论不敢到焉者。其惟胡敬斋一人乎。尝从明史读其本传。又从明儒学案读其遗书矣。窃谓本之心学而不沦于空寂。参以问学而不归于训诂。其曰第一怕见不真。第二怕工夫间断。好高者入于禅。骋辞者失于矜。不知有存养省察。安能造道而成德。此其名论中一也。其言皆得于心。非腾理口舌者所能与也。盖其学主忠信而笃行之。语默动静。一于理而后已。明是孔孟正脉也。任鹿门所谓朱子后一人。真知德之言也。愚尝以鹿翁遗意。欲合其文集居业录敬斋录诸篇。名之曰胡子全书。用作兴起斯文之一助。而学案所载外。无从而得。幸于书肆中求之。

与李子冈丙寅五月

编辑

有人于此。无父母兄弟。惟从兄是依。及娶而亡去。今焉为七年矣。旁求不知处。存没莫闻知。其妻当如何处之。欲傍照通典荀组说则以子而待父年满百。亦未可必。况齐年之妻乎。终身不行丧制服。有所不可。欲从刘智说则亡人年未三十耳。三年求之不得。而即制服居丧。亦所不忍也。遵泉翁说告庙而求之三年。三年不得而更告之。告之而又求三年。终不能得。然后乃举哀服丧。允叶于天理人情。未知崇意如何。欲为之立后则当与其所后母同时发丧。而其亲戚之服之也。亦宜在此时耶。幸幷复之。

答李子冈丙寅八月十五日

编辑

漂舶事闻之惊心。国朝馀四百年。未有漂人之入乔沁者。盖辽沈之船。泊于关西。而到海西者几希。苏杭之船。泊于湖南。而抵湖西者绝无。以地势之相近远也。倭奴则亦鲜及湖南境。况于畿湖乎。又况于乔沁乎。乔沁即京师之咽喉也。漕舶之自湖岭至此者。历海路关防。所到悉发船以向导。备尝艰险。然后达于京口。今所谓倭船则过岭而统营列镇不知。过两湖而顺天康津保宁诸巨镇亦不知。乘风破浪。张帆而走畿甸。如入无人之地。无乃非尝试乎。安有漂船而到此者乎。曾闻倭奴于壬辰后。以舟师之不得直指国都。为其三恨中一事云。今玆之举。岂无所以而然哉。诚宜上下警动。以讲阴雨之备。尽固圉之方。而未有闻焉者何哉。纵使真是漂船。所过四道邑镇之荡然无防闲可知已。因此而振刷惩创。俾率其旧。亦不害为安不忘危之道。而庙筭不出于此。徒以驿骚为虑云。终古处危疑之际者。举皆为是之患。而漠然无所施为。及致寇。坐视其败亡。柳西崖所云栗谷真圣人之叹。亦何救于二陵之变哉。今也无有为国家深长虑者。恬若无事。不思所以备害防患之图。以无足为而然乎。抑杞人漆妇。浪用其心耶。自承玆报。忧心耿耿。几乎明发。而无可与语。向兄申之。亦应有不言而喩者。

答李子冈丙寅十一月廿二日

编辑

适被人小学问者。有所答而犹滋惑。故谨玆奉质。内则男女未冠笄者与其长者。鸡初鸣。咸盥漱。而独昧爽而朝者。于其所佩之异。可见即事之能。不能专之义。又可见于佐长者之云。而但未冠笄者。非比孺子。特未及冠笄耳。谓之不能专则可。谓之全未能即事则恐不可。能于佐视具者。独未能佐抑搔扶持与奉槃奉水授巾等事乎。如曰非不能。礼别冠童云尔。则既无所事矣。后乎长者之盥漱。先乎孺子之晏起。昧爽而起。盥漱而朝。岂不为得中乎。由前之说则鸡鸣而朝可也。由后之说则昧爽而起可也。未知将如何解。幸赐教焉。

答李子冈丁卯六月五日

编辑

自邶至豳。皆变风也。以变风之终而言。其终则狼跋是已。而今曰风泉居其终。既曰风泉为终。而又曰终于陈灵者。盛疑固也。尝谓陈灵之从夏南。无男女无夫妇。无父子无君臣。三纲沦而九法斁矣。以故夫子删陈诗。而以株林陂泽为终。以著其变也。桧曹之念周室。即乱极思治。众心愿戴。所以载风二篇之末。而比剥之上九也。豳虽变风。变而得正。所以编诸变风之终。欲其反列国之风而正之也。然则陈桧曹实为变风之终。而株林风泉。又为三国之终也。各云其终。恐有其义。未知如何。

女子子于父母。虽降服期年。其居丧之节则与男子宜无异同。丧中虽或从权。死后则祭奠不可用肉。当一依丧中身死者例。限葬前用素馔为可耶。丧中身死者。祭奠用素。礼辑固有其文。而只论朝夕上食如朔望殷奠。初不议到何也。丧人与平人不同。上食外朔望殷奠。不当设故耶。朔望虽不行。如祖奠靷时大节目。似不容废阁。而若以忧服中不可设盛馔。只荐蔬果。则无脯醢饼炙。而不成祭礼。此果如何。且上食虽用素。斟酒则为之耶。酒肉无异。既不肉则酒亦当废耶。

与李子冈戊辰四月二十五日

编辑

即日哀軆无愆。道养有相。讲礼计应冞笃。本以仪而参以戴。会通于朱黄之解否。三礼尽从天理上裁制者。盖圣人之心。理一而用殊。天下之事。万殊而一本。故三百三千。皆自圣人胸里流出来。要须吾之心如圣人之心。乃可以全礼之本体。不尔而徒规规于仪章度数之末者。役文也。将何以尽天秩常变之道哉。此夫子所以大林放之问也。哀兄天分自高。立得坚固。不须礼教。而已恭俭庄敬矣。恭俭庄敬而又不烦焉。可谓深于礼也。益求其本而得诸心。则礼之全体在玆矣。幸加勉焉。弟心弱苦难思索。故拟读诗经。未知如礼何。旁期虽下于正统。同是期服也。服莫重于期年。而身持齐衰之服。口诵声律之文。于心不安。所以奉质也。檀弓所谓废业与诵。皆以大功言。而不及于期。则期服之废诵与业。自在不言之中也。所谓诵可也者。可是未定之辞也。大功而犹然。况期乎。期丧已葬。有难废读。而至于诵诗则不可。未知如何。诗律则尤不可为。为诗与学舞射琴瑟无异。其废也尤审矣。至如挽诔之述。事系哀死。不可与闲言语比而同之。作亦不至害义耶。所勖者礼之本。而所叩者礼之末。亦可见言行之不顾也。

答李子冈戊辰四月少晦

编辑

居丧有疾。亦许姜桂。而惟不入中门一节为大闲。不可以逾也。此而有忽则刲股庐墓皆伪耳。以故宋先生于宁庙谅暗之中进言。慈殿问安外。一步不可服暗。己丑封事。可考而知已。兄既无时见一事则益勉谨严。隔断内外。苟系奉亲享先。不获不对商。而莫容言传者则以书可也。若大故掣碍而回语屋外则似不至甚悖。而嫌疑之际。在所当慎。不如其已之为得正耳。周舜㢸以为终祥不入妻室。汉之武夫亦能。吾人稍解。不待防闲之严。而自不忍为。朱子称之。来教所云有所兢兢者是也。弟曾冲龄罹忧。不解礼律之为何事。飮食起居如恒人。而直衰绖加身耳。自谓于内外之辨则不至荡然。而其异于与妻子混者几希。每读石潭所叹礼防大坏甚可寒心之云。未尝不发汗沾衣也。近斋朴先生心丧中。夫人病困而不引医切脉。其祢劝之而亦莫承顺。竞使亲属诊视。玆事峻正可法耳。

答李子冈戊辰五月四日

编辑

向示言足听闻。阁忧时诊脉则替令甥。问证则用女奴。俱得之矣。苟系安危吉凶。有不容使人问之者。则势将亲叩房闼之外。而不可逾阈一步也。如不至危急则用将命者可矣。侍食内堂。固当惟亲意是顺。而以喩于道之义。委曲仰达。侍食外轩。恐为得正。如未蒙肯可。则亦当随后而入。随后而出。而自我防闲则益严益密。以为别嫌明微之地焉。此大贒以下不能不避者也。礼义由贤者出。幸以一心而立天下之大本。以一身而存天下之大经。则虽世道交丧。丧纪大坏。亦应有来取法。不直一二人家化之而已。加勉加勉。毋忽毋忽。

与李子冈戊辰闰月十八日

编辑

今有人迁其亲墓。旋被掘。仓卒草殡。方谋筮宅。而姑难以时月期矣。缅服尽三月当除耶。留待改葬耶。被掘莫大之变也。其为祸之惨。甚于新宫之火。哭不可三日而止。当素服素食。朝夕哭临。至葬而乃已也。草殡异权厝。尸柩不入地。则虽过三月之期。当持服以待克襄。克襄而即除耶。更服三月耶。缅是变事。而此为变事中变事。故有玆疑耳。

答李子冈戊辰闰月小晦

编辑

所示白沙事谨悉。斯翁事功节义文章。当为国朝第一流。如是而后。方不负受中以生之意。盛示则然。第不谏永昌之事。为其将有大于此者也。其所隐忍。实与箕子之不去。同一揆也。其情戚矣。然藉使光海怨艾。不有金墉之变。则白沙之所深虑者。幸而不中矣。苟尔则只做为大臣而不谏戕害同气耳。持疑等待。恐失语默之宜也。永昌事发。若泣血牵裾。力回主心。则亦可以逆消西宫之祸。杜微防渐。实在于玆。惜乎失其机也。以故尝谓白沙此事。未得为第一义也。弟于此翁弥甥也。平生诵义无竆。而以责备也故。言之乃尔。非敢出于工诃也。幸谅之。

答李子冈戊辰六吉

编辑

鳌翁事盛论忠恕。可谓无复改评矣。斯翁有盖世之勋擎天之节。存社稷于将亡。扶纲常于既坠。为本朝名臣之冠冕。是故欲其武而又韶。所以尚论其平生。而致小子之惑耳。不尔则议论何敢到耶。愚所云者。即以第一等十分道理而言。以自附于责备之义也。窃想当时事机。有不容不尔。乃不得已也。岂㥘耎欲苟活哉。所以隐忍而不言者。即有待耳。论人当观大节。有过当求无过。富哉言乎。月朝人物。固应乃尔。敢不书绅。用副良箴耶。

答李子冈戊辰六月十四日

编辑

紫阳史讫。当缉以宋明否。皇明所编续纲目。金肃夫宋元纲目。皆无我权度而妄加笔削。若夫李玄锡之皇明纲目。尤不足道。而至以南渡三帝。不与正统。属诸附录。则其无伦极矣。若是者其何以诛乱讨逆。尊华攘夷。扶天理而遏人欲。正名分而植纲常。得孔子朱子之心法乎。但分纲列目。而曰是春秋纲目之笔也。则其谁信之。不如取宋明全史之备且详焉。而宋史则成于脱脱。明史则出于徐干学辈。一是真胡种子。一是汉面胡肠。曲笔媚虏。殆不堪看。然舍此则无征。幸幷取而参证。更定一部宋明纲目。以续紫阳之编。如何如何。南雷渊明史正纲曾经览。而义例何如。其书虽畀炎。原本则存。其传也可冀乎。试一叩之。湖南院事。可谓鸿蒙以后所未有之大变也。一德相之出。已是大不幸。而今玆之变。其羞辱罔极。有浮于德相。何其大不幸之中。又大不幸也。君子之泽。虽五世而斩。岂意至于此极耶。此不直老先生一门之厄。抑亦大运所驱。莫之然而然耶。言之伤痛。无缘对摅。援笔及此。即丙焉。

吊礼差等。鄙说莫无害理否。近检语类。朱子曰古人无受拜礼。虽兄亦答拜。君亦然。朱子说止此。受拜云者。坐受他拜。自己不动也。兄之于弟。君之于臣犹然。则于卑贱之拜。不宜昧然无答。况吊乎。然吾东以名分成俗。贵贱等级。绝然若霄壤。虽莫能壹遵古礼。高下曲折。当随时折中。而常自牧则卑。处人则尊。可以拜可以不拜则拜可也。柳公绰居藩。子弟呼幕宾为丈。皆许纳拜。斯事甚好。古之幕宾。虽不比今之所谓幕宾。其不挟父兄之势。而肆矜傲之气则可知也。

丧中哭先墓。可施于祖考妣及兄弟。曾高以上及傍尊则不必为也。盖哀情所触。天理自然。然后可哭。哀未至而哭。非哭也。所以不可拖长耳。虽当哭之地。葬后则止。以存新旧之分可也。执事处之得矣。至于父丧中母墓。母丧中父墓。则亦异乎祖墓。虽葬后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