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136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三十六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目录

 景天部汇考

  景天图

  本草纲目景天

 景天部艺文

  咏慎火          梁范筠

  慎火草         宋王十朋

 景天部纪事

 云实部汇考

  云实图

  本草纲目云实

 雷丸部汇考

  雷丸图

  本草纲目雷丸

 防风部汇考

  防风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防风考

  本草纲目防风

 防风部纪事

 防风部杂录

 积雪部汇考

  积雪图

  本草纲目积雪草

 恒春部艺文

  省试方士进恒春草     唐梁锽

 半夏部汇考

  半夏图

  礼记月令

  汲冢周书时训解

  本草纲目半夏

 半夏部艺文

  寄刘蕡问疾        唐王建

  常父寄半夏       宋孔平仲

 夏枯部汇考

  夏枯草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夏枯草考

  本草纲目夏枯草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六卷

景天部汇考

编辑

释名

《景天》。本经    慎火。本经

戒火。本经    救火。别录

据《火》。别录    火母。别录

护火。纲目    辟火。纲目

景天图

景天图

《本草纲目》

编辑

景天释名

编辑

陶弘景曰:众药之名,景天为丽人,皆盆盛养于屋上, 云可辟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

集解

《别录》曰:“景天,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阴 干。”

《苏颂》曰:“今南北皆有之。人家种于中庭,或盆置屋上。 春生苗,叶似马齿苋而大,作层而上,茎极脆弱。夏中 开红紫碎花,秋后枯死。亦有宿根者,苗、叶、花并可用。” 寇宗奭曰:“极易种。折枝置土中,浇溉旬日便生也。” 李时珍曰:“景天人多栽于石山上。二月生苗,脆茎微 带赤黄色。高一、二尺,折之有汁。叶淡绿色,光泽柔厚, 状”似长匙头及胡豆叶而不尖。夏开小白花,结实如 连翘而小,中有黑子如粟粒。其叶味微甘苦,炼熟水 淘可食。

正误

陶弘景曰:“广州城外有一树,大三四围,名慎火树马志曰:“岭表人言并无此说。”盖录书者纂入谬言,非 陶氏语也。

气味

苦平无毒。

《别录》曰:“酸。”

《大明》曰:“寒,有小毒。可锻朱砂。”

主治

《本经》曰:“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

《别录》曰:“诸蛊毒痂疕,寒热风痹,诸不足。”

陶弘景曰:“疗金疮,止血。煎水浴小儿,去烦热惊风。” 甄权曰:“风疹恶痒,小儿丹毒及发热。”

陈日华曰:“热狂赤眼,头痛,寒热游风,女人带下。”

花主治

《本经》曰:“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

附方

惊风烦热,“慎火草煎水浴之。”普济方

小儿中风汗出,中风一日,头项腰热,二日,手足不屈。 用慎火草干者半两,麻黄、丹参、白术二钱半,为末。每 服半钱,浆水调服,三四岁服一钱。圣济录

《婴孺》风疹在皮肤不出及疮毒。“取慎火苗叶五大两, 和盐三大两,同研绞汁,以热手摩涂,日再上之。”图经 热毒丹疮:《千金方》:用慎火草捣汁拭之,日夜拭一二 十遍。一方:入苦酒捣泥涂之。《杨氏产乳方》:治烟火 丹毒,从两股、两胁起,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两,捣 如泥涂之,干则易。

漆疮作痒挼。“慎火草涂之。”外台秘要

眼生花翳,涩痛难开:“景天”捣汁,日点三五次。圣惠方 产后阴脱:慎火草一两,阴干,酒五升,煮汁一升,分四 服。子母秘录

景天部艺文

编辑

《咏慎火》
梁·范筠

编辑

兹卉信丛丛,微荣未足奇。何期糅香草,遂得绕花池。 忘忧虽无用,止焰或有施。早得《建章》立,幸爇《柏梁》垂。

《慎火草》
宋·王十朋

编辑

禁殿安蚩尾,骚人逐毕方。何如栽此草,有火自能防。

景天部纪事

编辑

《南越志》:广州有树,可以御火,山北谓之“慎火”,或谓之 “戒火”,多种屋上,以防火也。但南中无雪霜,故成树。树 开红白花,断之有白汁。《倦游录》谓“即龙骨树也。” 《荆楚岁时记》:“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

云实部汇考

编辑

释名

《员实》。别录    云:“实。”别录

云英。别录    草:“云母。”唐本草

马豆。图经    《羊石子》。图经

臭草。图经    天豆:纲目

《粘刺》。纲目

云实图

云实图

《本草纲目》

编辑

云实释名

编辑

李时珍曰:“员”亦音云,其义未详。豆以子形名,羊石当 作“羊矢”,其子肖之故也。

集解

《别录》曰:“云实,生河间川谷。十月采,暴干。”

《吴普》曰:“茎高四、五尺,大叶中空,叶如麻,两两相值。六 月花,八月、九月实,十月采。”

陶弘景曰:“处处有之。子细如葶苈子而小黑,其实亦类莨菪,烧之致鬼,未见其法术。”

苏恭曰:“云实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黄黑似豆,故名天 豆。丛生泽旁,高五、六尺,叶如细槐,亦如苜蓿,枝闲微 刺。俗谓苗为草云母”,陶云“似葶苈者,非也。”

韩保昇曰:“所在平泽有之。叶似细槐,花黄白色。其荚 如豆。其实青黄色,大若麻子。五月、六月采实。”

《苏颂》曰:“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 石子草。实名马豆。三月、四月采苗,十月采实,过时即 枯落也。”

李时珍曰:此草山原甚多,俗名“枯刺”,赤茎中空有剌, 高者如蔓,其叶如槐,三月开黄花,累然满枝。荚长三 寸许,状如肥皂荚,内有子五、六粒,正如鹊豆,两头微 尖,有黄黑斑纹,厚壳白仁,咬之极坚重,有腥气。

实修治

《雷敩》曰:“凡采得粗𢭏,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拣出 暴干。”

气味

辛温无毒。

《别录》曰:“苦。”

《吴普》曰:“神农:辛,小温;黄帝:咸;雷公:苦。”

主治

《本经》曰:“泄痢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 热。”

《别录》曰:“消渴。”

《苏颂》曰:“治疟多用。”

李时珍曰:“主下𧏾脓血。”

花主治

《本经》曰:“见鬼精,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 《别录》曰:“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

发明

李时珍曰:“云实花既能令人见鬼发狂,岂有久服轻 身之理。此《古书》之讹也。”

根主治

李时珍曰:“骨哽及咽喉痛,研汁咽之。”

附方

𧏾下不止:云实、女萎各一两,桂半两,川乌头二两,为 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日三服。肘后方

雷丸部汇考

编辑

释名

雷丸。本经    《雷实》。别录

雷矢。别录    竹苓。纲目

雷丸图

雷丸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雷丸释名

编辑

李时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 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竹之馀气所 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集解

《别录》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暴 干。”

陶弘景曰:“今出建平、宣都闲,累累相连如丸。”

苏恭曰:“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 出房州、金州。”

李时珍曰:“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 甚坚实。”

修治

《雷敩》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铜刀刮去黑皮,破作 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从巳至未,日干,酒 拌再蒸,日干用。”

《大明》曰:“入药炮用

气味

苦寒,有小毒。

《别录》曰:“咸,微寒,有小毒。赤者杀人,白者善。”

《吴普》曰:“神农:苦;黄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鹊:甘,无毒; 李当之:大寒。”

甄权曰:“苦,有小毒。”

李时珍曰:“甘、微、苦,平。”

徐之才曰:“荔实、厚朴、蓄根、芫花为之使,恶葛根。”

主治

《本经》曰:“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 《别录》曰:“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 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阴痿。” 甄权曰:“逐风,主癫痫狂走。”

发明

陶弘景曰。《本经》云。“利丈夫。”

《别录》曰:“久服阴痿,于事相反。”

马志曰:《经》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气,不 疏利女子脏气。故曰:“久服令人阴痿也。”

李时珍曰:按:陈正敏《遁斋闲览》云:“‘杨勔中年得异疾, 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 ‘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 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附方

小儿出汗有热:雷丸四两,粉半斤,为末扑之。千金方 下寸白虫:雷丸水浸去皮,切焙为末,五更初,食炙肉 少许,以稀粥饮服一钱匕,须上半月服,虫乃下。经验方 《筋肉化虫》:方见石部雄黄下。

防风部汇考

编辑

释名

铜芸:本经    回草:别录

屏风:别录    蕑根。别录

《百枝》:别录    石防风。图经

防风。纲目    《回芸》。纲目

《百蜚》:纲目    珊瑚叶:纲目

防风图

防风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防风考

编辑

一名“铜芸”,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蕳根”, 一名“百蜚。”生同州、沙苑、川泽、邯郸、琅琊、上蔡、陕西、山 东处处皆有,今中牟田野中亦有之。根土黄色,与蜀 葵根相类,稍细短。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叶似 青蒿叶而阔大,又似米蒿叶而稀疏,茎似茴香,开细 白花,结实似胡荽子而大。味甘、辛,性温,无毒。杀附子 毒,恶干姜、藜芦、白敛、芫花。又有石防风,亦疗头风眩 痛。又有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

救饥

采嫩苗叶,作菜茹煠熟极爽口。

《本草纲目》

编辑

防风释名

编辑

李时珍曰:“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 风隐语》也。曰芸、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气如芸 蒿、蕳、兰也。”

集解

《别录》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二月、十 月采根,暴干。”

《吴普》曰:“正月生叶细圆,青黑黄白。五月开黄花,六月 结实,黑色。”

陶弘景曰:“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 琅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州义阳县界,亦可 用。唯以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苏恭曰:“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 叶似牡蒿、附子苗等。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 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

苏颂曰:“今汴东、淮、浙州郡皆有之。茎叶俱青绿色。茎 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春初时,嫩紫红色。江东、宋、 亳人采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 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子而大。根土黄色,与蜀葵 根相类。三月、十月采之。关中生者,二月、六月采之,然 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 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 风胀痛李时珍曰:“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生于山石之闲。”二 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为珊瑚菜。其根粗丑,其 子亦可种。

《吴绶》曰:“凡使,以黄色而润者为佳,白者多沙条不堪。”

气味

甘温无毒。

《别录》曰:“辛,无毒。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人痼疾。” 《吴普》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李当 之,小寒。”

张元素曰:“味辛而甘,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手 足太阳经之本药。”

王好古曰:“又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药。” 《李杲》曰:“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 畏而相使者也。”

徐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槁本疗风。得当 归、芍药、阳起石、禹馀粮,疗妇人子脏风。畏萆薢。杀附 子毒。恶藜芦、白敛、干姜、芫花。”

主治

《本经》曰:“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 身,骨节疼痛。久服轻身。”

《别录》曰:“烦满胁痛,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 内。”请帮助识别此字。请帮助识别此字。《字典》不载。 大明曰:“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 赤眼,止冷泪及瘫痪,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 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张元素曰:“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 中留湿,主上部见血。”

王好古曰:“搜肝气。”

叶主治

《别录》曰:“中风热汗出。”

《苏颂》曰:“江东一种防风。茹其嫩苗云动风。”与此文相 反。岂别是一物耶。

花主治

甄权曰:“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闲痛,心 腹痛。”

子主治

苏恭曰:“疗风更优。调食之。”

发明

张元素曰:“防风治风通用。身半已上风邪用,身;身半 已下风邪用,稍治风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故尔。 能泻肺实,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李杲曰:“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 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 阳证,正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已上,虽无手足太阳 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 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 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

附方

自汗不止:防风去芦为末,每服二钱,浮麦煎汤服。《朱 氏集验方》:防风用麸炒猪皮煎汤下。

睡中盗汗:“防风二两,芎䓖一两,人参半两为末”,每服 三钱,临卧饮下。易简方

消风顺气,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一两甘草 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方

偏正头风:防风、白芷等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 一丸,茶清下。普济方

破伤中风,牙关紧急: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 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二服即止也。经验后方 小儿解颅:防风白及柏子仁等分为末,以乳汁调涂, 一日一换。养生主论

妇人崩中,“独圣散”:用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一 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此药累经效验。 一方加炒黑蒲黄等分。经验方

解乌头毒、附子、天雄毒,并用防风煎汁饮之。千金方 解芫花毒。同上。

解野菌毒。同上。

《解》诸药毒已死只要心闲温暖者,乃是热物犯之。只 用防风一味。擂冷水灌之。万氏积善堂方

防风部纪事

编辑

《唐书甄权传》:权后以医显者,义兴许𦙌宗。𦙌宗仕陈, 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沈难对, 医家告术穷。𦙌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 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金銮密记》:“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 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

防风部杂录

编辑

《博物志》:“太原晋阳以北,生屏风草。”

《酉阳杂俎》:“香州防风子,可乱毕拨。”

《药谱》:防风别名“曲方氏。”

积雪部汇考

编辑

释名

积雪草:纲目   地钱草:唐本草

胡薄荷。天宝方  新罗薄荷。图经

连钱草:药图   海苏。河北名

积雪图

积雪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积雪草释名

编辑

陶弘景曰:“积雪草,方药不用,想此草以寒凉得名耳。” 苏恭曰:“此草叶圆如钱,荆楚人谓为地钱草。”徐仪《药 草图》名连钱草。馀见下。

集解

《别录》曰:“积雪草,生荆州川谷。”

苏恭曰:“此草叶圆大如钱。茎细而劲。蔓生溪涧。侧生 处亦稀。”

苏颂曰:“今处处有之。八、九月采苗、叶,阴干用。”段成式 《酉阳杂俎》云:“地钱,叶圆茎细,有蔓延地。一曰积雪草, 一曰连钱草。”谨按天宝《单行方》云:“连钱草,生咸阳下 湿地,亦生临淄郡、济阳郡池泽中,甚香。俗间或云圆 叶似薄荷。江东、吴、越、丹阳郡极多,彼人常充生菜食 之。”河北柳城郡尽呼为海苏。好近水,生,经冬不死。咸 阳、洛阳亦有之,或名“胡薄荷。”所在皆有。单服疗女子 小腹痛。

寇宗奭曰:“积雪草,南方多有,生阴湿地,不必荆、楚。形 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洁,微尖为异,叶叶各生。今人谓 之连钱草,盖取象也。”

李时珍曰:按:苏恭注薄荷云:“一种蔓生,功用相似。”苏 颂《图经》云:“胡薄荷与薄荷相类,但味少甘。生江、浙间, 彼人多以作茶饮,俗呼为新罗薄荷。《天宝方》所用连 钱草是也。”据二说,则积雪草即胡薄荷,乃薄荷之蔓 生者耳。又《臞仙庚辛玉册》云:“地钱,阴草也。生荆、楚、江、 淮、闽、浙间,多在宫院、寺庙砖砌间。叶圆似钱,引蔓抟” 地,香如细辛,不见开花也。

茎叶气味

苦寒无毒。

《大明》曰:“苦、辛。”

苏颂曰:“甘平,无毒。”

李时珍曰:“取汁结草砂,伏硫黄。”

茎叶主治

《本经》曰:“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苏恭曰:“捣傅热肿丹毒。”

陈藏器曰:主暴热,小儿寒热,腹内热结,捣汁服之。 甄权曰:“单用治瘰𤻤、鼠漏,寒热时节往来。” 陈日华曰:“以盐挼贴肿毒,并风𤺋疥癣。” 陈士良曰:“胡菝。”请帮助识别此字。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汤饮之立 效。

李时《珍》曰:“研汁点暴赤眼,良。”

附方

热毒痈肿秋后收连钱草,阴干为末,水调傅之,生捣 亦可。寇氏衍义

女子少腹痛。苏颂曰:“《天宝单行方》云:‘女子忽得小腹 中痛,月经初来,便觉腰中切痛连脊间,如刀锥所刺, 不可忍者。众医不别,谓是鬼疰,妄服诸药,终无所益, 其疾转增。审察前状相当,即用此药。其药夏五月正 放花时,即采曝干,捣筛热糁,每服二方寸匕,和好醋 二小合,搅匀,平旦空腹顿服之。每旦一服,以知为度’。” 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药五两,加桃仁二百枚,去皮 尖,熬捣为散,以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以饮及 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愈为度。忌麻子荞麦。图经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驱红散:治呕吐诸血及便血,妇人崩中,神效。用积雪草五钱,当归酒洗卮子仁酒炒、蒲黄 炒、黄连炒、条黄芩酒炒生地黄酒洗陈槐花炒各一 钱。上部加藕节一钱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钱五分。水 二锺,煎一锺服,神效。此方得之甚秘,此草与《本草》主 治不同,不可晓也。集验方

牙痛塞耳:用连钱草,即积雪草,和水沟污泥同𢭏烂, 随左右塞耳内。摘元方

恒春部艺文按恒春草图考俱缺当是方士饰为美名以愚人主非必实有此草也

编辑

《省试方士进恒春草》
梁·锽

编辑

东吴有灵草,生彼剡谿傍。既乱莓苔色,仍连菡萏香。 掇之称远士,持以奉明王。北阙颜弥驻,南山寿更长。 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傥使霑涓滴,还游不死方。

半夏部汇考

编辑

释名

半夏。本经    守田:本经

《水玉》:本经    《和姑》。本经

《地文》。别录    《痰宫劈历》。药谱

半夏图

半夏图

《礼记》

编辑

《月令》

编辑

仲夏之月半夏生。

《汲冢周书》

编辑

时训解

编辑

夏至后十日,半夏生。半夏不生,民多厉疫。

《本草纲目》

编辑

半夏释名

编辑

李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 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集解

《别录》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干。” 《吴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 花圆上。”

陶弘景曰:“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 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苏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 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 殊异。其苗似是《由跋》误以为半夏也。”

苏颂曰:“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 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江南者似芍药叶。根 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裛 二日,汤洗暴干。”《蜀图经》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 实大。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绝类半夏, 而苗不同。

《雷敩》曰:“白旁。”请帮助识别此字。子真似半夏,只是咬著微酸,不入药 用。

修治

陶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 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 雷敩曰:“修治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二两, 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若洗涎不尽,令人气 逆,肝气怒满。”

李时珍曰:“全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 日换汤,曝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或研为末,以姜汁 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 末,以姜汁和作饼子,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 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 用,谓之半夏麹。”《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 造而为麹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 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 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 造曲妙法也。

根气味

辛,平,有毒《别录》曰:“生微寒,熟温。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汤洗尽,滑 用。”

张元素曰:“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沈而降,阴中阳也。” 王好古曰:“辛、厚苦轻,阳中阴也。入手阳明、太阴、少阴 三经。”

徐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 皮、龟甲。反乌头。”

甄权曰:“柴胡为之使。忌羊血、海藻、饴糖。”

张元素曰:“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 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 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 害。”

主治

《本经》曰:“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欬逆,头眩,咽喉肿痛, 肠鸣,下气止汗。”

《别录》曰:“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欬嗽上气,心下急痛, 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痿黄,悦泽面目,堕胎。” 甄权曰:“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 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

《大明》曰:“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张元素曰:“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欬。消胸中痞, 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 结。”

朱震亨曰:“治眉棱骨痛。”

王好古曰:“补肝风虚。”

李时珍曰:“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发明

甄权曰:“半夏,使也。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

苏颂曰:“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成无己曰:“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 除烦呕,发音声,行水气,而润肾燥。”

王好古曰:“《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 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痰曰嗽,无痰 曰欬。痰者,因欬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 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欬无形,痰有形。无形则 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俗以半夏为肺药, 非也。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 故小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 来寒热。是又为足少阳阳明也。

寇宗奭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 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经》云:“水胜则 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 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 也。

赵继宗曰:“丹溪言二陈汤治一身之痰,世医执之,凡 有痰者皆用。夫二陈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痰、寒 痰、湿痰、食痰,则皆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 能燥血液而加病,不可不知。”

汪机曰:“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 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肺经、阳明胃经之药,何 可代也?夫欬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 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 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煿,皆 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 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 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

李时珍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 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 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 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 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欬嗽自愈。”丹 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 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用半 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 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 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 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 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津 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用治夜不眠,是果 性燥者乎?岐伯云:“卫气行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故目不得瞑。”治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既 通,其卧立至。方用流水千里者八升,扬之万遍,取清 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煮 一升半,饮汁一杯,日三,以知为度。“病新发者,覆杯则 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

茎涎主治

《雷敩》曰:“炼取涂发,眉堕落者即生。”

附方

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洗七次, 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一两,用 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每嚼 一二粒,姜汤送化下。”御药院方

红半夏法: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大半夏汤浸焙 制如上法。每一两入龙脑五分,朱砂为衣染之。先铺 灯草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 厚,以炒豆焙之,候干取出,每嚼一两粒,温水送下。御药 院方

化痰镇心,祛风利膈,辰砂半夏丸用半夏一斤,汤泡 七次,为末,筛过,以水浸三日,生绢滤去滓,澄清去水, 晒干一两,入辰砂一钱,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姜汤 下七十丸,此《周府方》也。袖珍方

化痰利气三仙丸方见“虎掌下。”

消痰开胃,去胸膈壅滞。《斗门方》:用半夏洗炮焙干为 末,自然姜汁和作饼,湿纸裹煨香,以熟水二盏,同饼 二钱,入盐五分,煎一盏服之。大压痰毒及酒食伤,极 验。《经验方》:“用半夏、天南星各二两为末。水五升,入 瓮内浸一宿,去清水,焙干重研。”每服二钱,水二盏,姜 三片煎服。

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 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姜 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锻四 两,名“玉液丸。”和剂局方

老人风痰,六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不利:半夏泡 七次,焙,硝石半两为末,入白面𢭏匀,水和丸绿豆大, 每姜汤下五十丸。普济方

膈壅风痰:“半夏半斤,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十遍,去 恶气,日干为末,浆水搜作饼,日干再研为末。每五两 入生龙脑一钱,以浆水浓脚和丸鸡头子大,纱袋盛, 避风处阴干。每服一丸,好茶或薄荷汤嚼下。”御药院方 搜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辰砂化痰丸“用半夏麹 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 痰厥中风,省风汤:用半夏汤泡八两、甘草炙二两、防 风四两。每服半两,姜二十片,水二盏,煎服。奇效方 风痰头运,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 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锻各一两,天麻半两,雄 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 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亦治风痰咳 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洁古活法机要方

风痰湿痰清壶丸:“半夏一斤,天南星半两,各汤泡晒 干为末,姜汁和作饼,焙干,入神麹半两,白术末四两, 枳实末二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 下。”叶氏方

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运欲倒:“半夏一两,雄黄三钱, 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 吐者,加槟榔。活法机要

风痰喘急:千缗汤:用半夏汤洗七个、甘草炙、皂荚炒 各一寸,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和剂局方 上焦热痰咳嗽:制过半夏一两,片黄芩末二钱,姜汁 打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淡姜汤食后服。此周宪 王《亲制方》也。袖珍方

肺热痰嗽:制半夏、栝楼仁各一两为末,姜汁打糊丸 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栝楼瓤煮熟丸。 济生方

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者,小黄丸:用 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两半,为末,姜汁浸蒸饼 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汤下。活法机要 小儿痰热,欬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和 入胆内,悬风处待干,蒸饼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三五 丸。摘元方

湿痰咳嗽,面黄体重,嗜卧惊悸,食不消,脉缓者,白术 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为末,薄糊丸梧 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活法机要

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愁忧不乐,脉涩者,玉 粉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官桂半两,为末,糊丸梧子 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活法机要

“小结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 主之。”半夏半升黄连一两栝楼实大者一个,水六升, 先煮栝楼至三升,去渣,内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 伤寒论

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 服二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急伤寒病:半夏四钱,生姜七片,酒一盏,煎服。胡洽居士百病 方

结痰不出,语音不清,年久者亦宜。玉粉丸:半夏半两, 桂心一字,草乌头半字,为末,姜汁浸蒸饼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夜卧含咽。活法机要

停痰冷饮呕逆,橘皮半夏汤:用半夏水煮熟陈橘皮 各一两,每服四钱,生姜七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和剂 局方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气短恶心,饮食不下,或吐痰水茯苓半夏汤:用半夏泡五两茯苓三两,每服四钱,姜 七片,水一锺半,煎七分,甚捷径。和剂局方

支饮作呕:呕家本渴不渴者,心下有支饮也。或似喘 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下愦愦,并宜小半夏汤: 用半夏泡七次一升,生姜半升,水七升,煮一升五合, 分服。金匮要略

“哕逆欲死。半夏生姜汤主之。”即上方也。

痘疮哕气:方同上。

呕哕眩悸,谷不得下,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 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煮一升半,分温服之。金匮 要略

“目不得眠。”见《发明》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 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金匮要略

《伤寒》干啘:半夏熟洗研末,生姜汤服一钱匕。梅师方 呕逆厥逆,内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麦面一 升,水和作弹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 十五枚,旋煮旋吞,觉病减再作。忌羊肉、饧糖。此乃《许 仁则方》也。外台秘要

呕吐反胃,“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一百二十遍,煮取三升半,温服 一升,日再服。”亦治膈间支饮。金匮要略

胃寒哕逆,停痰留饮,“藿香半夏汤”:用半夏汤泡炒黄 二两,藿香叶一两丁皮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 片,煎服。和剂局方

小儿吐泻,脾胃虚寒:齐州半夏泡七次,陈栗米各一 钱半,姜十片,水盏半,煎八分,温服。钱乙小儿方 小儿痰吐,或风壅所致,或欬嗽发热,饮食即呕半夏 泡七次,半两丁香一钱,以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面 重包煨熟,去面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 二三十丸,陈皮汤下。活幼口议

妊娠呕吐:半夏二两,人参、干姜各一两,为末,姜汁面 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

霍乱腹胀:半夏、桂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小儿腹胀,半夏末少许,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姜 汤下,不差加之。或以火炮研末,姜汁调贴脐上,亦佳。 子母秘录

黄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 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 此少许入口,遂活。张仲景方

伏暑引饮,脾胃不利,消暑丸:用半夏醋煮一斤,茯苓 半斤,生甘草半斤,为末,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 十丸,热汤下。和剂局方

老人虚秘冷秘,及痃癖冷气,半硫丸:“半夏泡炒、生硫 黄等分为末,自然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温 酒下五十丸。”和剂局方

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 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 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直指方

白浊梦遗:半夏一两,洗十次,切破,以木猪苓二两,同 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锻过牡蛎一两,以山药糊丸 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送下。肾气闭而一身精 气无所管摄,妄行而遗者,宜用此方。盖半夏有利性, 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与下元虚惫者不同。本事方 “《八般》头风”,三次见效:半夏末入百草霜少许,作纸撚 烧烟,就鼻内㗜之,口中含水,有涎吐去再含。卫生宝鉴 少阴咽痛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半 夏七枚,打碎,鸡子一枚,头开一窍,去黄,纳苦酒,令小 满,入半夏在内,以镮子坐于炭火上,煎三沸,去滓,置 杯中,时时咽之,极验,未瘥更作。仲景伤寒论

喉痹肿塞:生半夏末㗜鼻内,涎出效。集简方 骨哽在咽:半夏、白芷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当呕出。 忌羊肉。外台秘要

重舌、木舌、胀大塞口,半夏煎醋含漱之。又方:“半夏 二十枚,水煮过,再炮片时,乘热以酒一升浸之,密封 良久,热漱冷吐之。”

小儿囟陷乃冷也,水调半夏末涂足心。

面上黑气:“半夏焙研末,醋调傅,不可见风,不计遍数, 从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汤洗下,面莹如玉也。”摘元方 癞风眉落:生半夏、羊屎烧焦,等分为末,自然姜汁日 调涂。圣济录

《盘肠生产》: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名“盘肠产。”以 半夏末频㗜鼻中,则上也。妇人良方 产后运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即愈。”此 扁鹊法也。肘后方

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 名《嚏惊散》即甦。直指方

卒死不寤,半夏末吹鼻中,即活。南岳夫人紫灵魏元 君方也。

《五绝急病》:一曰自缢,二曰墙压,三曰溺水,四曰魔魅, 五曰产乳。并以半夏末纳大豆一丸,入鼻中,心温者一日可活也。子母秘录

痈疽发背及乳疮:“半夏末,鸡子白调涂之。”肘后方 吹奶肿痛:半夏一个,煨研酒服,立愈。一方以末随左 右㗜鼻效。经验方 打扑瘀痕,水调半夏末涂之,一宿即没也。永类钤方 《远行足趼》:方同上。

金刃不出入骨脉中者,半夏、白敛等分为末,酒服方 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李筌太白经

飞虫入耳:生半夏末麻油调涂耳门外。本事方 蝎虿螫人:半夏磨末,水调涂之,立止。箧中方

蝎瘘五孔相通者:半夏末水调涂之,日二。圣惠方

半夏部艺文

编辑

《寄刘蕡问疾》
唐·王建

编辑

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薰 尽,投著山中旧主人。

《常父寄半夏》
宋·孔平仲

编辑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 新妇初解包,诸子喜若狂。皆云已法制,无滑可以尝。” 大儿强占据,端坐斥四旁。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 小儿作蟹行,乳媪代与攘。分头各咀嚼,方爱有所忘。 须臾被辛螫,弃馀不复藏。竞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 父至笑且惊,亟使啖以姜。中宵方稍定,久此灯烛光。 大钧播万物,不择窳与良。虎掌出深谷,鸢头蔽高冈。 春草善杀鱼,野葛挽人肠。各以类自蕃,敢问孰主张。 水玉名虽佳,《神农》录之方。其外则皎洁,其中慕坚刚。 奈何蕴毒性,入口有所伤。老兄好服食,似此亦可防。 急难我辈事,感惕成此章。

夏枯部汇考

编辑

释名

夏枯草:本经   《夕》句。本经

乃《东》。本经    燕面。别录

铁色草:纲目

夏枯草图

夏枯草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夏枯草考

编辑

《本草》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及 河淮、浙、滁平泽,今祥符西田野中亦有之。苗高二、三 尺,其叶对节生叶,似旋覆叶而极长大,边有细锯齿, 背白,上多气脉纹路。叶端开花作穗,长二、三寸许。其 花紫白似丹参花叶味苦、微辛,性寒无毒。土瓜为之 使。俗又谓之“郁臭苗”,非是。

救饥

采嫩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

编辑

夏枯草释名

编辑

朱震亨曰:“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 则枯。故有是名。”

集解

《别录》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苏恭曰:“处处有之。生平泽。冬至后生,叶似旋覆。三月、 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五月 便枯,四月采之。”

李时珍曰: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 对节生,似旋覆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 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丹 溪云:“无子,亦欠察矣。”嫩苗瀹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 可食。

正误

寇宗奭曰:今谓之臭郁,自秋便生,经冬不悴。春开白 花,夏结子朱震亨曰:“臭郁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无臭 味。”明是两物俱生于春。夏枯先枯而无子,臭郁后枯 而结子。

茎叶气味

苦辛寒,无毒。

徐之才曰:“土瓜为之使。伏汞砂。”

主治

《本经》曰:“寒热瘰𤻤,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 痹,轻身。”

发明

朱震亨曰。《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𤻤散结气。有补养 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 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李时珍曰:“𥟖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 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 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 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即系也,属厥阴之经。夜 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 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一男 子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头半边肿痛,用黄连膏 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 月馀。以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 一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也。

附方

明目补肝,肝虚目睛痛,冷泪不止,血脉痛,羞明怕日。 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汤调 下。简要济众方

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食 前米饮下。徐氏家传方

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产后血运,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钱,大妙。 徐氏家传方

扑伤金疮:夏枯草,口嚼烂,罯上即愈。卫生易简方 汗斑白点:夏枯草煎浓汁,日日洗之。乾坤生意 瘰𤻤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 两,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虚甚者则煎汁熬膏服, 并涂患处。兼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尢善。 此物生血,乃治瘰𤻤之圣药也。其草易得,其功甚多。 薛己外科经验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