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七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目录
石香葇部汇考
石香葇图
本草纲目〈石香葇〉
石龙刍部汇考
尔雅〈释草〉
山海经〈中山经〉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本草纲目〈石龙刍〉
闽书〈石龙刍〉
石龙刍部选句
石龙刍部纪事
石龙刍部杂录
朱砂根部汇考
朱砂根图
本草纲目〈朱砂根〉
海金沙部汇考
海金沙图
本草纲目〈海金沙〉
缩砂蔤部汇考
缩砂蔤图
本草纲目〈缩砂蔤〉
水杨梅部汇考
水杨梅图
本草纲目〈水杨梅〉
水甘草部汇考
水甘草图
本草纲目〈水甘草〉
土茯苓部汇考
土茯苓图
本草纲目〈土茯苓〉
秦荻藜部汇考
本草纲目〈秦荻藜〉
蜀羊泉部汇考
蜀羊泉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青杞考〉
本草纲目〈蜀羊泉〉
草木典第一百七十六卷
石香葇部汇考
编辑释名
石苏。〈纲目〉 石香葇。〈开宝〉
石香葇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石香葇集解
编辑《马志》曰:“石香葇,生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诸处,生 山岩石缝中。二月、八月采苗、茎、花、实俱可用。”
寇宗奭曰:“处处有之,但山中临水附厓处或有之,不 必山岩石缝也。九月、十月尚有花。”
李时珍曰:“香薷石、香薷一物也,但随所生而名耳。生 平地者叶大,厓石者叶细,可通用之。”
气味
辛香温无毒。
主治
《开宝》曰:“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腹痛肠鸣。 萧炳曰:功比香薷更胜。”
李时珍曰:“制硫黄
石龙刍部汇考
编辑释名
〈尔雅〉 《鼠莞》。〈尔雅〉 龙修。〈山海经〉 龙须。〈本经〉
龙珠。〈本经〉 龙华。〈别录〉
方宾:〈别录〉 悬莞。〈别录〉
《缙云草》:〈纲目〉 《草续断》。〈纲目〉
《西王母簪》:〈纲目〉
图阙
《尔雅》:
《释草》
编辑
《鼠莞》。
〈注〉亦莞属也。纤细似龙须,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疏〉莞属也。《说文》云:“莞草可以为席。”此一名“鼠莞。”纤细似龙须,亦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
《山海经》
编辑
《中山经》
编辑
《贾超之》,“山多龙修。”
〈注〉龙须也。生石穴中,茎可为席。
《郑樵通志》
编辑
《昆虫草木略》
编辑
石龙刍,《尔雅》所谓。鼠,莞也。生被崖垂下,故得龙须 之名。可以为席。
《本草纲目》
编辑
石龙刍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刈草包束曰刍。此草生水石之处,可以刈 束养马,故谓之龙刍。《述异记》:“周穆王东海岛中养八 骏处,有草名龙刍”是矣。故古语云:“一束龙刍,化为龙 驹。”亦《孟子》刍豢之义。龙须,王母簪,因形也。缙云,县名, 属今处州。仙都山产此草,因以名之。崔豹《古今注》云: “世言黄帝乘龙上天,群臣攀龙须,坠地生草,名曰龙 须”者,谬也。江东以虎须草织席,名“西王母席”,亦岂西 王母骑虎而坠其须乎?
集解
《别录》曰:“石龙刍,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暴 干。以九节多味者良。”
陶弘景曰:“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 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
陈藏器曰:“今出汾州、沁州、石州,亦处处有之。”
韩保昇曰:“丛生,茎如𫄧,所在有之,俗名龙须草。可为 席。八月、九月采根,暴干。”
李时珍曰:“龙须丛生,状如粽心草及凫茈,苗直上。夏 月茎端开小穗,花结细实,并无枝叶。”今吴人多栽莳 织席,他处自生者不多也。《本经》明言龙刍一名龙须, 而陶弘景言龙刍似龙须,但多节似,以为二物者,非 矣。
茎气味
苦微寒,无毒。
《别录》曰:“微温。”
茎主治
《本经》曰:“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久 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
《别录》曰:“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 痛,疗蛔虫肿,不消食。”
败席主治
陈藏器曰:“淋及小便不通,弥败有垢者,方尺煮汁服。”
《闽书》
编辑
石龙刍
编辑《石龙刍》:俗亦名“龙须草。”可以织席。
石龙刍部选句
编辑唐陆龟蒙诗:“教疏兔缕金弦乱,自拥龙刍紫绿肥。”
石龙刍部纪事
编辑《述异记》:东海岛龙川,穆天子养八骏处也。岛中有草 名龙刍,马食之,一日千里。古语云:“一秣龙刍,化为龙 驹。”
《古今注》:“孙兴公问曰:‘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 仙,乘龙上天,群臣援龙须,须坠而生草。曰:‘龙须有之 乎’?答曰:‘无也。有龙须草,一名缙云草,故世人为之妄 传。至如今有虎须草,江东亦织以为席,号曰西王母, 席可复是西王母乘虎而堕其须也《福建通志》:“武平县梁山分十二面,奇峻叠出。昔乡民 采茗,误至一岩”,见龙须草蒙幕垂门。披而入,见佛像、 经帙、钟磬、幢盖,如新造设。后再往,遂迷所在。
石龙刍部杂录
编辑《水经注》:“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 樵柴。”
《庐山记》:“石门峰石间多龙须草。”
《游名山志》:“龙须草,惟东阳永嘉有,永嘉有缙云堂,意 者谓鼎湖攀龙髯,时有堕落,化而为草,故有是名。” 《东阳记》:“仙姥岩间,不生蔓草,尽出龙须。”
《海录碎事》:“鼠莞,纤细似龙须,可以为席,出蜀中。”
朱砂根部汇考
编辑释名
朱砂根。〈纲目〉
朱砂根图
《本草纲目》
编辑
朱砂根集解
编辑李时珍曰:“朱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苗 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甚赤,夏月长茂,根大如著,赤 色。”此与“百两金仿佛。”
根气味
苦凉无毒。
根主治
李时珍曰:“咽喉肿痹,磨水或醋咽之,甚良。”
海金沙部汇考
编辑释名
《海金沙》:〈纲目〉 竹园荽。〈纲目〉
海金沙图
《本草纲目》
编辑
海金沙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俗 名竹园荽,象叶形也。
《集解》
编辑
掌禹锡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 七月收其全,科于日中暴之,小干,以纸衬承,以杖击 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暴且击,以尽为度。”
李时珍曰:“江浙、湖湘、川陕皆有之。生山林下。茎细如 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 面皆青,上多皱文。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 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方士采其草 取汁,煮砂缩汞。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嘉祐》曰:“通利小肠。得卮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 或丸或散李时珍曰:“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 痛。解热毒气。”
发明
李时珍曰:“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 分者宜之。”
附方
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 钱,此陈《总领方》也。一加滑石。〈夷坚志〉
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南茶半两,捣碎, 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图经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稍二钱半。为末。 每服二钱。麦门冬煎汤服。日二次。〈仁存方〉
血淋痛涩,但利水道,则清浊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 或砂糖水服一钱。〈普济方〉
脾湿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 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黑牵牛头末一两半,为末。 每服一钱,煎倒流水调下,得利为妙。〈东垣兰室秘藏〉 痘疮变黑归肾,用竹园荽草煎酒,傅其身上,痘即发 起。〈直指方〉
缩砂蔤部汇考
编辑释名
缩砂蔤。〈开宝〉
缩砂蔤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缩砂蔤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名义未详。藕下白蒻名蔤,取其密藏之意。 此物实在根下,仁藏壳内,亦或此意与?
集解
李珣曰:“缩砂蔤,生西海及西戎,波斯诸国多从安东 道来。”
《马志》曰:“生南地。苗似廉姜,子形如白豆蔻。其皮紧厚 而皱,黄赤色。八月采之。”
《苏颂》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 四尺。叶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 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而圆,皮 紧厚而皱,有粟纹,外有细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 八隔,可四十馀粒,如大黍米,外微黑色,内白而香,似 白豆蔻仁。”七月、八月采之,辛香可调食味及蜜煎糖 缠用。
仁气味
辛温涩无毒。
甄权曰:“辛苦。”
陈藏器曰:“酸。”
《李珣》曰:“辛、咸,平。得诃子、豆蔻、白芜荑、鳖甲良。”
王好古曰:“辛,温,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 少阴七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 使。入脾,得黄蘗、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入 大小肠也。”
仁主治
《开宝》曰:“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 气。”
甄权曰:“主冷气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 肝肾。”
陈藏器曰:“上气欬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
《大明》曰:“一切气,霍乱转筋,能起酒香味。”
杨士瀛曰:“和中行气。止痛安胎。”
张元素曰:“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李时珍曰:“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 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发明
李时珍曰:按:韩𢘅《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 之辛,以润肾燥。”又云:“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 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 土为冲和之气,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 之旨也。”又化骨食草木药,及方士炼三黄皆用之,不 知其性何以能制此物也。
附方
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用“缩砂仁熬为末,以羊子肝薄 切掺末,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末等分,饭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白汤下,日二服。” 又方:“缩砂仁、炮、附子、 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四十 丸,米饮下,日二服。”〈并药性论〉
大便泻血三代相传者:缩砂仁为末,米饮热服二钱, 以愈为度。〈十便良方〉
小儿脱肛:“缩砂去皮为末,以猪腰子一片,批开,擦末 在内,缚定煮熟与儿食”,次服“白矾丸。”如气逆肿喘者 不治。〈保幼大全〉
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甲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研,和 老酒服之。〈直指方〉
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 一二钱,食远沸汤服。〈简便方〉
上气欬逆:砂仁洗净炒研,生姜连皮等分,捣烂,热酒 食远泡服。〈简便方〉
子痫昏冒:缩砂和皮炒黑,热酒调下二钱,不饮者,米 饮下。此方安胎止痛皆效,不可尽述。〈温隐居方〉 妊娠胎动,偶因所触,或跌坠损伤,致胎不安,痛不可 忍者,缩砂熨斗内炒热,去皮用仁,捣碎,每服二钱,热 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极热,即胎已安矣,神效。〈孙尚 药方〉
妇人血崩:新缩砂仁,新瓦焙研末,米饮服三钱。〈妇人良方〉 热拥咽痛:缩砂壳为末,水服一钱。〈戴原礼方〉
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良。〈直指方〉
口吻生疮:缩砂壳锻研擦之即愈。此《蔡医传秘方》也。 〈黎居士简易方〉
鱼骨入咽,缩砂、甘草等分为末,绵裹含之,咽汁,当随 痰出矣。〈王璆百一选方〉
误吞诸物,金银铜钱等物不化者,浓煎缩砂汤饮之, 即下。〈危氏得效方〉
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事林广记〉
水杨梅部汇考
编辑释名
地椒。〈庚辛玉册〉 《水杨梅》。〈纲目〉
水杨梅图
《本草纲目》
编辑
水杨梅集解
编辑李时珍曰:“生水边,条叶甚多,生子如杨梅状。”《庚辛玉 册》云:“地椒一名水杨梅,多生近道阴湿处,荒田野中 亦有之。丛生,苗叶似菊,茎端开黄花,实类椒而不赤, 实可结伏三黄、白矾,制丹砂粉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李时珍曰:“疔疮肿毒
水甘草部汇考
编辑释名
水甘草。〈图经〉
水甘草图
《本草纲目》
编辑
水甘草集解
编辑《苏颂》曰:“生筠州,多在水傍。春生苗,茎青,叶如柳,无花。 土人十月、八月采,单用,不入众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风热丹毒,同甘草煎饮。
土茯苓部汇考
编辑释名
《禹馀粮》。〈别录〉 刺猪苓。〈图经〉
土茯苓。〈纲目〉 山地栗。〈纲目〉
《仙遗粮》。〈纲目〉 冷饭团。〈纲目〉
土茯苓图
《本草纲目》
编辑
土茯苓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馀粮云:“南中平泽有 一种藤生,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味 如薯蓣,亦名禹馀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 弃其馀,故有此名。”观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故今 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陈藏器《本草草· 禹馀粮》、苏颂《图经》猪苓下刺猪苓,皆此物也。今皆并 之。茯苓、猪苓、山地栗,皆象形也,俗又名“过冈龙”,谬称 也。
集解
陈藏器曰:《草禹馀粮》,生海畔山谷。根如盏连缀,半在 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 苏颂曰:“施州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 彼土人用傅疮毒殊效。”
李时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有 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 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 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 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东山经》云:“鼓证之山有草 焉,名曰荣莫。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 此也。昔人不知用此。近时弘治、正德闲,因杨梅疮盛 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 遂为要药。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薢及菝葜,然 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相近,盖 亦萆薢、菝葜之类也。
根气味
甘淡平无毒。
李时珍曰:“忌茶茗。”
主治
陈藏器曰:“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 李时珍曰:“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 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发明
汪机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 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荚、牵牛各一钱,水六碗, 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 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 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 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 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 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 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 而湿郁为多故也。
李时珍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 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 男女淫欲,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至互相 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类 有数种,治之则一也。其证多属厥阴、阳明二经,而兼 乎他经。邪之所在,则先发出。如兼少阴太阴,则发于 咽喉,兼太阳、少阳则发于头耳之类。盖相火寄于厥 阴,肌肉属于阳明故也。”医用轻粉、银朱劫剂,五七日 即愈。盖水银性走而不守,加以盐矾升为轻粉,银朱 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气归阳 明,故涎被劫,随火上升,从喉颊齿缝而出,故疮即干 痿而愈。若服之过剂,及用不得法,则“毒气窜入经络 筋骨之间,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养, 营卫不从,变为筋骨挛痛,发为痈毒疳漏,久则生虫 为癣,手足皴裂,遂成废痼。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 为阳明本药,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 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 也。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 者月馀,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 能动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 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 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水二大碗煎饮,一 日三服。惟忌饮茶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法面、房劳, 盖秘方也。
附方
杨梅毒疮:邓笔峰《杂兴方》:用冷饭团四两,皂角子七 个,水煎代茶饮。浅者二七,深者四七,见效。 一方:冷 饭团一两,五加皮、皂角子、苦参各三钱,金银花一钱, 用好酒煎,日一服。
小儿杨梅疮,起于口内,延及遍身。以土萆薢末,乳汁 调服,月馀自愈。〈外科发挥〉
骨挛痈漏薛己《外科发挥》云:“服轻粉致伤脾胃气血, 筋骨疼痛,久而溃烂成痈,连年累月,至于终身成废 疾者”,土萆薢一两,有热加芩、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 虚加四物汤,水煎代茶,月馀即安。 《朱氏集验方》用 过山龙四两,即硬饭加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 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水煎日饮。
瘰𤻤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 之,须多为妙。江西所出,色白者良。忌铁器发物。”〈陆氏积德 堂方〉
秦荻藜部汇考
编辑图阙
《本草纲目》。
秦荻藜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按:《山海经》云:“秦山有草,名曰藜,如荻,可以 为葅。”此即秦荻藜也。盖以藜类,其名亦由此得之。
集解
苏恭曰:“秦荻藜生下湿地,所在有之,人所啖者。” 孟诜曰:“此物于生菜中最香美。”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唐本草》曰:“心腹冷胀,下气消食,和酱醋食之。”
孟诜曰:“破气甚良。又末之,和酒服,疗心痛悒悒,塞满 气。”
子主治
《孟诜》曰:“肿毒,捣末,和醋封之,日三易。”
蜀羊泉部汇考
编辑释名
《𦍛泉》:〈别录〉 羊饴:〈别录〉 青杞。〈农政全书〉 漆姑。〈农政全书〉
蜀羊泉:〈纲目〉
蜀羊泉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青杞考
编辑《本草》名“蜀羊泉”,一名“𦍛泉”,一名“羊饴”,俗名“漆姑。”生蜀 郡山谷及所在平泽皆有之,今祥符县西田野中亦 有。苗高二尺馀,叶似菊叶稍长,开花紫色,子类枸杞 子,生青熟红,根如远志,无心有糁,味苦,性微寒,无毒。
救饥
采嫩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
编辑
蜀羊泉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诸名莫解。能治漆疮。故曰“漆姑。”
集解
《别录》曰:“蜀羊泉,生蜀郡山谷。”
陶弘景曰:“方不复用,人无识者。”
苏恭曰:“此草俗名漆姑。叶似菊,花紫色,子类枸杞子, 根如远志,无心有糁。所在平泽有之,生阴湿地,三月、 四月采苗叶,阴干。”
陈藏器曰:“陶注《杉材》云:‘漆姑叶细细,多生石边,能疗 漆疮’。”苏云:“漆姑是羊泉。”按: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 迹大,生阶墀闲阴处。气辛烈,挼傅漆疮,亦主溪毒,乃 同名也。
《苏颂》曰:“或言老鸦眼睛草。即漆姑草。漆姑乃蜀羊泉 人不能决识。”
李时珍曰:漆姑有二种,苏恭所说是羊泉,陶、陈所说 是小草,苏颂所说“老鸦眼睛草”,乃龙葵也。又黄蜂作 窠,衔漆姑草汁为蒂,即此草也。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本经》曰:“秃疮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
《别录》曰:“疗龋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
苏恭曰:“主小儿惊,生毛发𢭏,涂漆疮。”
《李时珍》曰:“蚯蚓气呵者,𢭏烂入黄丹。”之。出《摘元方》。
附方
黄疸疾:漆姑草一把,捣汁和酒服,不过三五次即愈。 〈摘元方。〉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