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四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二十四
头门三
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总论 雷头风 真头痛 大头病 头风屑 头
重 头摇 头痛脉法 眩运 百会疽 顶门痈 额疽 太阳疽 鬈毛疮广疮 赤色
疽 痈疽头痛头眩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法〉
陈实功外科正宗〈头痛 脑疽论 脑疽看法 脑疽治法 鬓疽论 鬓
疽看法 鬓疽治法 蟮拱头 透脑疽 玉枕疽 白秃疮〉
喻昌医门法律〈湿热上干于头宜审下法 头眩 额黑〉
张介宾景岳全书〈头痛 头眩 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箓〈头痛治法 脑痛治法 头面肿 癞头疮 头角生疮〉
艺术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医部汇考一百二十四
编辑头门三
编辑《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头痛总论》
编辑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 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 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 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世俗治头痛,不从风则从寒,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 试考《内经》论头痛所因以明之。如风从外入,振寒汗 出头痛,新沐中风为首风,当先风一日,头痛不可以 出,内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 痛。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 气怫于上,头痛;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其病热郁 于上,头痛。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 如疟。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阴厥且格,阳反上行, 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 顶巅,脑户中痛,目如脱。太阳之复,心痛痞满头痛。太 阴司天,湿淫所胜,腰脊头项痛,时眩。太阴在泉,湿淫 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太阴之复,头顶痛重, 而掉瘛尤甚。阳明之复,欬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伤 寒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灵枢》谓:“风痹股胫 烁,足如履冰,时如入汤,烦心头痛,时眩,悲恐短气,不 出三年死。”凡此皆六气相侵,与清阳之真气相薄而 痛者也。至于头痛,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头痛 巅病,下虚上实。注以肾虚不能引膀胱之气故尔。心 烦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心热病者,卒心 痛烦闷,头痛面赤,刺手少阴太阳。肺热病者,头痛不 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肾热病者,项痛员员澹 澹然,刺足少阴太阳。《灵枢》谓: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 心,取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取血与 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取手足少阴。厥头痛,意 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 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 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头 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 未已,可侧取,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 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 明,后取足少阳阳明。”膀胱足太阳所生病头顖顶脑 户中痛。胆足少阳所生病头痛。凡此皆脏腑经脉之 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经隧而 痛者也。盖头象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 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 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聪明, 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薄,郁而成热,则脉满,满 则痛。若邪气稽留,则脉亦满而气血乱,故痛甚,是痛 皆为实也。若寒湿所侵,虽真气虚,不与相薄成热,然 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寒则脉缩卷紧急,外引 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是痛为虚也。如因风木痛者, 则抽掣恶风,或有汗而痛。因暑热痛者,或有汗或无 汗,则皆恶热而痛。因湿而痛者,则头重而痛,遇天阴 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头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 而痛者,绌急恶寒而痛。各与本脏所属风寒湿热之 气,兼为之状而痛。更有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痛甚,其 脉大。有血虚而痛者,善惊惕,其脉芤。用是病形分之, 更兼所见证察之,无不得之矣。
三阳头痛药。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 芎、芍药、细辛、连须、葱白。
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如理中、姜、附之类。
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 并以清空膏主之。如苦头痛,每料中加细辛二钱。如 太阴脉缓有痰,名曰“痰厥头痛”,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一两半。如偏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 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 痛,只与白虎汤加白芷。
头旋眼黑头痛,宜“安神散、川芎散。”
热厥头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 痛复作,宜清上泻火汤,后用补气汤。
风热头疼,“石膏散、荆芥散。”
冬月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名曰厥逆。出《奇病 论》中,宜羌活附子汤。
头痛。胸中痛。食减少。咽嗌不利。寒冷。脉左寸弦急。宜 麻黄吴茱萸汤。
湿热在头而头痛者,必以苦吐之。轻者用“透顶散”,㗜 鼻取涎。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 甚。至其风日则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神 圣散主之。”
凡治头痛,皆用芎、芷、羌、防等辛温气药升散者,由风 木虚不能升散,而土寡于畏,得以壅塞而痛,故用此 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风盛疏散太过而痛,服辛散 药反甚者,则宜用酸涩收而降之乃愈。乳香盏落散 之类是也。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当归、川芎主之:当归一 两,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醉效。
当归、川芎连𧄍、熟芐各二钱,水煎去查,入龙脑薄荷 末二钱,乘沸泡之鼻,吸其气,候温即服,服即安卧,效。 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 辛”,其效如神。
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乱,半夏白术天麻汤主 之。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 天麻不能解。天麻苗谓之“定风草”,独不为风所摇,以 治内风之神药。内风者,虚风是也。黄芪甘温泻火补 元气,实表虚,止自汗;人参甘温调中,补气泻火;二术 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 温,益气调中而升阳。炒麹消食,荡胃中滞气。麦芽宽 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蘗苦寒,用酒洗,以 疗冬日少火在泉而发躁也。
鼻鼽腹肿头痛,病在胃。《经》云:“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 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 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动作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丹溪云:头痛如破,酒炒 大黄半两,茶煎服。娄全善云:“病在胃而头痛者,必下 之方愈也。”如孙兆以利膈药下,张学士伤食头痛,郭 茂恂以黑龙丹下,其嫂产后污血,头痛,皆下咽即安 是也。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东垣清空膏 之类治之。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许 学士谓之“肾厥头痛”也。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用 玉真丸治之。戴复庵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 煎服,或于正元散内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 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
《素问》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 入肾,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 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 肝虚也,故肝虚则头运。”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 不定,目眩耳聋,皆运之状也,故肝厥头运,肾厥巅痛, 不同如此。肝厥宜钩藤散。
伤食头痛。胸膈痞塞。咽酸噫败卵臭。畏食。虽发热而 身不痛。宜“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丸子。
伤酒头痛,恶心,呕吐出宿酒,昏冒眩运,宜“葛花解酲 汤。”
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 降气散,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
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已下 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宜“《既济》解毒汤。”
外有臭毒头痛,吃一味炒香附愈。
头痛连睛痛,石膏、鼠黏子炒为末,茶清食前调下。 “头风搐鼻,白芷散、川芎散、如金散、瓜蒂神妙散、火筒 散、郁金散。”
雷头风
编辑头痛而起核块者是也。或云“头如雷之鸣也。”为风邪 所客,风动则作声也。张子和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神 芎丸下之,然后服乌荆丸及愈风饼子之类。衰者用 凉膈散消风散热。
头上赤肿结核,或如酸枣状,用䤵针出血则愈。亦有 因痰火者,痰生热,热生风故也。痰火上升,壅于气道, 兼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声,故名“雷 头风”也。用半夏、牙皂、姜汁煮一两,大黄酒浸透,湿纸 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两;白僵蚕、连𧄍、橘红、桔梗、天 麻各五钱;片芩酒炒七钱;薄荷叶三钱;白芷、青蒙石粉草各一钱,末之,水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食后临 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然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 理。”
真头痛
编辑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盖脑为髓 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古方》云: “与黑锡丹,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然天柱折 者,亦难为力矣。
大头病
编辑头肿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时疫病也。东垣监济源税 时,长夏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面目肿盛,目不 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遂处 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元 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𧄍、鼠黏子、 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白僵蚕味苦 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 明二经不伸之气;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 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之,拌蜜为丸,噙化服尽良愈。 乃施其方,全活甚众,名“普济消毒饮子”,或黑白散、甘 桔汤加鼠黏子、连𧄍、大黄、元明粉、白僵蚕、荆芥。
头风屑
编辑罗谦甫云:“肝经风盛,木自摇动。《尚书》云:‘满招损’。《老子》 云:‘物壮则老’。”故木陵脾土,金来克之,是子来为母复 仇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 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
《万病》紫苑丸治头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姜汤 下。
按上治法,必有风热上攻,头目眩痛诸证,而后用之。 若止是白屑,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属,外治而已。
头重
编辑头重何因得之?曰:因天之湿淫外著也,因人之湿痰 上蒸也,因在下之阴气逆于上也,皆得而头重。何以 言之?头象于天,其气极清,地气重浊。地者阴也,土湿 也。若外著内蒸,必壅蔽清道,致气血不利,沉滞于经 隧脉络,故重。《内经》曰:“阳气者因于湿,首如裹。”是外湿 蔽著者也。又曰:“脾热病者,先头重。”是胃脉引其热上 于头也。
头摇
编辑头摇,风也,火也。二者皆主动,会之于巅,乃为摇也。《内 经》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 阴。”注谓:徇,疾也。蒙,目不明。招,掉摇不定也。尤,甚也。目 疾不明,首掉尤甚。又太阴之复,头项痛重,掉瘛尤甚。 注:谓湿气内逆,太阳上留胸中而掉瘛也。《灵枢》谓督 脉之别,长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然《病机》有谓诸风掉 “眩,皆属肝木。夫头之巅,足太阳之所过,督脉与厥阴 之所会,是故三经所逆之火,留聚于此者,皆从风木 而为掉摇也。张仲景又言:心绝者,亦直视摇头也。”
《头痛脉法》
编辑
浮紧为太阳, 弦细少阳。 浮缓长阳明。 沉缓太 阴, 沉细少阴, 浮缓厥阴。 浮弦为风, 浮洪为 火。 右寸滑或大或弦有力,皆痰火积热。 细或缓, 兼体重者湿。 左脉不足血虚, 右脉不足气虚, 左右俱不足,气血俱虚。 右寸紧盛,食积。 右关洪 大,为胃热上攻。 寸口弦细为鬲,上有风涎冷痰,或 呕吐。 沉细为阴毒伤寒,但头痛身不热也。 病苦 头疼目痛。脉急短涩者死。
眩运
编辑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丹溪论眩,主于补虚,治 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
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然道无所之 而不在,道之谓何?阴阳水火是也。其顺净清谧者,水 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脑者,地气之所生,故藏 于阴。目之瞳子,亦肾水至阴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静 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扰散乱,是 故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 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所谓邪者,风寒湿 热内外之诸邪也。然诸邪尽谓以火之所成,眩者何? 《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者,是专言风邪矣。《原病 式释》之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 搏,则头目为之眩运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 然旋转,于是乎掉。”眩,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此非风 邪之因火所成者欤?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者 则如是。若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也。及诸篇中 考之,有谓厥阴司天,客胜耳鸣掉眩。厥阴之胜者亦 然,此司天之气,从上受者外入者也。又谓发生之纪, 与岁木运太过,皆掉眩巅疾,善怒。肝肺太过善忘,忽 忽冒眩巅疾。又徇蒙招尤,过在足少阳厥阴者,言目 𥆧动蒙暗也。《巢氏》亦谓“胁下痛,头眩者,肝实也。”此或 得于肝脏,应天气者所动,或因本脏虚实之气自动, 皆名之为风,非火之烈焰,何能上于巅也?至于木郁 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 木中火发之甚也。此天气内应于脏,与肝虚实之气 动者,是皆名内发之风者也。又谓太阳之胜,热反上 行,头项顶脑中痛,目如脱。注文谓寒气凌逼,阳不胜 之。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入络于脑,故病如是。谓太阳 司天,善悲,时眩仆。《灵枢》谓邪在心者病亦同,二者皆 是邪逼于心下,致神志不安则悲,心火不行,则妄动。 上炎,谓太阴之复,阴气上厥,饮发于中,头项胸痛,而 掉瘛尤甚。注文谓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留,故 为是病。谓太阴在泉,病冲头痛,目似脱。注文云:“亦是 足太阳病也。”谓太阴司天,头项痛,善眩。《灵枢》谓“邪在 肾,颈项时眩。”此皆湿邪害肾,逼太阳之气留于上而 然也。至于《金匮要略》谓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 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冲也。谓尺脉浮为伤肾,趺 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谓阳明脉迟,食 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二者因脾胃虚而阳气不足, 所以外见迟紧之脉,内受湿饮之郁,而不足之微阳, 始与所郁之热,并而冲上于头目也。用此比类言之, 则眩运之病,非一邪而可终。若夫太乙天真元气,皆 得胃脘之阳以行于周身,分三阴三阳之经脉。六气 应天之阴阳,运行于表者,谓之“六化”;布五行于五脏, 属之气,应地之阴阳,运行于里者,谓之“五阳。”虽然表 里固分为二,及乎一经合一脏,相通气而行,则表里 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悉如其天之有德有化,有 用有变于气交者,备在身形之中。《经》曰:“成败倚伏,皆 生于动。动之清静则生化治,动之躁乱则苛疾起。”自 此言之,掉眩由人气所动者,岂止如《金匮》所云湿饮 而已?若此五阳六化,妄动而病者,又可胜数哉!且夫 凡有过节,即随其所动经脏之气而妄起,因名曰“厥 阳之火。”厥阳之火有五,谓之五邪。五邪之变,遂胜克 之病作。又或肾水不足,或精血伤败,不能制其五阳 之火独光;或中土虚衰,不能堤防下气之逆,则龙雷 之火,得以震动于巅。诸火上至于头,重则搏击为痛, 轻则旋转为眩运矣。夫如是比类之道,在《经》有之。诸 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 守经,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其此之谓欤?或曰:“治诸 邪当何如?”曰:“夫火因动而起,但各从其所动之因而 治之。因实热而动者,治其热;因邪搏击而动者,治其 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阴虚而起者,补” 其阴,抑其阳,按而收之。因阳虚而气浮上者,则补其 阳,敛其浮游之气。因五志而动者,各安其脏气以平 之。因郁而发者,治其所郁之邪,开之发之。因精血不 足者,补之,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因胜克而动者,从 胜衰之气而补泻之。中气虚衰而动者,补其土以安 之。上焦清明之气虚,不能主持而动者,亦当补中焦 之谷气,推而扬之,因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不足而 动者,察其何者之虚而补之,如是,虽不专治其火,而 火自息矣。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 而已。严氏云:“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运,当以脉 证辨之。”
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局方》消风散、《本事》川芎散、 羚羊角散、都梁丸、青州白丸子。
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不换金正气散。加芎、芷、白 芍药。甚则姜附汤、《济生》三五七散。
暑则脉洪大而虚,自汗烦闷,黄连香薷饮、十味香薷 饮、消暑丸。
湿则脉细沉重,吐逆涎沫,肾著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渗湿汤、《济生》芎术散。 风热,羌活汤、钩藤散。
寒湿芎术除眩汤。或理中汤。仍吞“来复丹。甚者养正 丹。”
七情相干。眩运欲倒,用“十四友丸”、“安肾丸。”二药夹和, 以和剂七气汤送下,仍间用乳香泡汤下。
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所致,当升 阳补气,黄芪人参白术川芎、当归、甘菊花、柴胡、升麻 之类。《直指方》云:“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 气逆奔而上,此眩运出于气虚也,宜益气补肾汤。” 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气补 血,芎归汤之类。
中脘伏痰,呕逆眩运,旋覆花汤主之。《金匮》方:卒呕吐, 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白术汤主之。泽 泻五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支饮之 证,短气倚息,形如肿是也。痰闭不出者吐之。
青黛散㗜鼻取涎,治眩神效。 头风眩运,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 药,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味。《仲景》云:“此痰结胸中而致也。”
大小便结滞者,微利之,河间搜风丸。
体虚有寒者温之。仲景云:“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 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附子汤主之。” 肝厥状如痫疾,不醒呕吐,醒后头虚运发热,用麻黄、 钩藤皮、石膏、干葛、半夏、麹柴胡、甘草、枳壳、甘菊为麤 末。每服四钱,水一锺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八 分,去查温服。
百会疽
编辑或问:“百会穴生疽何如?”曰:“此名玉顶发,初如麦米,顿 增痛楚,寒热大作,由虚阳浮泛,宜以盐汤下八味丸, 引火归源,甚则黑锡丹。或元气素厚,六阳经受风邪, 风火相扇,脏腑热毒上攻而然者,宜黄连消毒饮,兼 玉枢丹、胜金丹。更以附子切片,置涌泉穴,灸五壮,以 泄其毒,七日无脓者死。”
顶门痈
编辑或问顶门生痈何如?曰:此属太阳经风热所致,一名 佛顶疽,穴名“上星”,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成。 宜服活命饮加芩、连、栀子、稿本清热之剂,及紫金丹、 乌金散、夺命丹汗之。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稍迟 溃烂黑陷恶证多脉大神昏,二便闭结者,不治。
额疽
编辑或问:“当额生疽何如?”曰:“此属阳明胃积热,宜服活命 饮加升麻、桔梗、羌活,水酒煎服。壮实者,一粒金丹下 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或十宣散、黄芪内托散托之。 过时溃烂脑髓出者死。”
太阳疽
编辑或问:“两太阳生疽何如?”曰:“此名勇疽,亦名脑发疽,属 足阳明胃经。状如伏鼠,寒热并作,面目浮肿,宜活命 饮加升麻、桔梗乌金散。”十一日刺得黄白脓者生;清 稀黑血者,及溃烂透脑者死。
鬈毛疮广疮
编辑或问:“头上生疮,状如葡萄,痛甚,久而无脓,何如?”曰:“名 鬈毛疮,治法与癞头疮同,必须详验。其疮若中陷而 四畔高起,色如黄蜡者,广疮也。”
赤色疽
编辑《鬼遗》云:“赤色疽发头额及脑前,并手掌中,十日不穴 者死,七日可刺出赤血,七日未有脓,不可治也。不穴 者,不作穴而东攻西击也。”
《痈疽头痛头眩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法》
编辑
“初肿,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 而元气实者,暂用人参败毒散。” 头痛恶寒,表虚也, 去金银花、连𧄍,加参芪。 体倦头痛或眩运,中气虚 也,去三味加柴胡、升麻。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加 蔓荆子。 日晡头痛,或发眩运,阴血虚也,去三味加 熟地黄;如不应,佐以六味丸。 梦泄遗精,头运头痛, 或痰喘气促。肾虚不能纳气也。去三味并川芎。佐以 六味丸。如不应。大虚寒也。用八味丸。
《陈实功外科正宗》
编辑
头痛
编辑头痛者,风、火、湿、痰四者皆能致之。又杨梅疮毒上攻, 亦有此证。或妇人产后梳洗当风太早亦致之,名曰 “头风。”宜用天麻饼子、三圣散二方,毋论病之新久,受 之真似并效。
《脑疽论》
编辑
夫脑疽者,俗称“对口”是也。但所发不同,其源有二:得 于湿热交蒸,从外感受者轻;五脏蕴结,从内发外者 重。其理何也?湿热之为病,天行气候,寒暑不调,节序 温凉,阴阳失度,凡有体虚者,易于侵袭。项后虽属督 脉,又主太阳寒水司行之道,所有侵袭,气血必凝,凝 则后必为肿。此从外感受者。其患初起有头,多生正 “穴,三四日间,多作焮痛,始生寒热,口和而干,色红根 活,疮势渐高,形不散大,时止时疼,易脓易腐,饮食知 味,起坐寻常”,外势虽可畏,而内无七恶之证相干,此 属阳证,其由从外来矣,故多不治可愈。所有五脏蕴 结而成者重,其源有五,盖心主血,故心绪烦扰,煽动 不宁,以致火旺而沸腾,行于项间,与寒水交滞而为 肿者一也。肝统筋,故“恼怒伤肝。”项乃三阳统筋之所, 肝伤则血脉不潮,筋无荣养,凝结为肿,故项紧急强 痛,不能转侧。其患未溃前,肉色紫暗,坚硬漫肿,破流 血水,木痛无脓,此等之证,皆肝气受伤者二也。脾主 肌肉,故思虑伤脾,脾气日损,又或膏粱损胃,胃汁干 枯,以致中脘否塞,气“不运行,逆于肉里,乃生壅肿。其 患外皮虽腐,而内坚不溃,口燥舌干,饮食不进,根脚 走散,脓秽色败,此等之证,皆脾气受伤者,三也。”肺主 皮毛,故忧郁伤肺,肺伤则毛窍闭塞,腠理不通,气不 舒畅,纵横经络,结而为肿。其形“疮多平陷,色淡不华, 皮腐脂流,形如汤泼,气粗短促,面霉鼻掀,碌碌生痰, 殷殷”发嗽,此等之证,皆肺气受伤者,四也。肾主骨髓, 故恣欲伤肾,肾伤则真阴之气败矣。真阴一败,相火 自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动或静,煎熬脏腑,消铄津液,更变形容,改换声音,疮形紫黑,脉数乖度,烦躁 口干,随饮随渴,此等之证,皆肾气受伤者五也。凡治 此证,必内分虚实,外辨阴阳,体顺天时,察“其病理。七 日以前,疮势未成者,当通窍以汗发之。七日以后,病 势已成,治当兼补以托之,此则毒不内攻,必无变证。 如药攻利太过,元气受伤,毒多难出,又敷围凉药,气 血冰凝,则肌肉多死,反难腐溃。予常治此,及诸发背 初起未成者,用披鍼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 其疮窍,随插蟾酥条直至”疮底,外用膏盖,内服“万灵 丹”或蟾酥丸发其大汗,解散内蕴之毒。次日患上或 肿或不肿,或痛或不痛,仍插仍贴,直至患顶肿高,根 脚突起,四围裂缝,有脓方住。插药轻浅者,九日后吐 出病根坚硬不化之物,毒甚者不能顿然脱落,亦可 渐腐成脓,为转重就轻之良法。外用玉红膏长肉,内 服补托收敛。其患不久自愈。如阳证轻浅者。候自腐 溃。不用前法鍼刺。如不肿不疼。灸亦不痛。阴证尤当 速用。不必迟延。此为移深居浅之大法也。
《脑疽看法》
编辑
初起顶高根活,色红皮薄,作疼焮热,肿不开散者顺。 已成,无论偏正,疮形献起,疼痛发热,易腐易脓者顺。 已溃脓稠,肉色红活,瘀腐易脱,焮肿渐消痛减者顺。 溃后腐脱新肉,便生疮口,渐敛凝结,痴脓作痒者顺。 初生一点黄泡,或似疙瘩,不肿不疼,自不知觉者逆。 已成,不发高肿,亦不焮痛,疮顶软陷,根脚平散者逆。 已溃脓清,肉色紫黑,外皮不腐,内生臭秽,不食者逆。 腐肉虽尽,新肉不生,疮口散大,软陷无神,色败者逆。
《脑疽治法》
编辑
“初起有头或无头,大痛或不痛,俱隔蒜灸,兼服解毒。 已成坚硬,发热焮痛,口干便秘者,邪在内也,宜泄之。” “坚肿不痛,发热恶寒,头疼四肢拘急者,兼发表攻里。 肿硬日深,形色紫黑,外皮不腐,内脓不溃,宜行拔法。” “肿强,头面焮热,口燥恶心呕吐者,邪在上也,宜清之。” 焮热肿痛,红色光亮,疼苦有时,内脓胀痛者,急开之。 将溃不溃,微热微红,不作腐溃者,脾胃虚也,宜补之。 溃后腐肉不脱,脓水清稀,肿痛仍作者,当大养气血, 大便多溏,小便短涩,自汗食少,脉细身凉,温中健脾。
《鬓疽论》
编辑
夫鬓疽者,乃手少阳三焦相火妄动,又兼肾水不能 制火,或外受风热所感。但此经多气少血,肌肉相薄, 凡有患最难腐溃,此皆起于情性急暴房欲,血虚火 动,肝气凝结而成。疽之初起,寒热交作,头眩痛彻太 阳,甚则耳目连鬓通肿。治法不可妄用鍼灸,必分阴 阳表里,邪正虚实治之,庶不有悮。且如初见疮时,多 寒少热,口干作渴,好饮热汤,六脉虚数无力,又兼患 上坚硬,多不焮痛,无溃无脓,疮根流散,此等之证,乃 正气虚而邪气实也。治以托里为主,消毒佐之,如“清 肝养血汤”、托里消毒散之类是也。又见证时热多寒 少,头眩作痛,口燥舌干,渴欲饮冷,二便秘涩,六脉沉 实有力,疮亦焮肿疼痛发热,易腐易脓,根脚不开,肿 焮在外,此乃正气实而邪气虚也。治以消毒为主,托 里佐之,如栀子清肝汤、鼠黏子汤之类是也。大抵正 气胜则实,邪气胜则虚,必然一胜则一负,邪正不并, 立欲其虚,而不待损而自虚矣。又有未见疮时,先作 渴证,或一年半载,日久日重,然后发为鬓疽。其形色 多紫黑,疮多平陷坚硬无脓。毒流耳项。又兼气味不 正。形容不泽。精神不明。饮食不进者。俱为不治。
《鬓疽看法》
编辑
初起,无口干寒热,饮食有味,举止寻常,发疮者顺。已 成,疮头肿起,根脚不散,形色红活,掀痛溃脓者顺。已 溃,脓稠,色鲜红活,肿消痛止,项便、头轻,口和者顺。溃 后,瘀肉易腐,新肉易生,疮口易平,饮食有味者顺。初 起,疮头如粟,顶软不高,色紫根散,木痛食少者逆。已 成,疮形紫黑软陷无脓,足冷身凉,便利脉虚者逆。已 溃脓水清稀,多生臭秽,坏肉不腐,新肉不生者逆。溃 后饮食厌餐,发热口干不眠,肉削皮麤者逆。
《鬓疽治法》
编辑
“初起,焮肿坚硬,内热口干,脉数有力,邪实也,当利之。 已成,增寒壮热,四肢拘急,脉浮者,邪在表也,宜散之。 赤肿作痛,血凝滞也,散血清肝。”色黯漫肿,升阳助胃。 已溃,坚肿不退,脉细而数,日晡发热者,宜滋阴健脾。 肝胆怒火上攻,心烦作躁,腮颧红热者,宜抑阴降火。 已溃脓清,肿痛犹甚,虚烦食少者,宜养气血,健脾胃。 溃后气血俱虚,身凉脉细,大便多溏者,宜峻补温中。 溃后不敛,新肉生迟,疮口淡白,脓水不止,健中补脾。
蟮拱头
编辑蟮拱头,俗名“脑猪”是也。患小而禀受悠远,皆父精母 血蓄毒而成。生后受毒者,只发一次。其患肿高,破之 又肿,皆禀受时原有,皮膜相裹,毒虽出而膜未除,故 愈。又发肿甚脓熟者,用鍼刺破,以三品一条枪插入 孔内,化尽内膜自愈。又有不脓而不收口者,此必风 袭患口,宜败铜散搽之,兼戒口味自愈
透脑疽
编辑透脑疽,发在额上发际之间,多发寒热,头疼如斫,不 可忍耐。先用万灵丹发汗,解散风邪,次宜清托。
玉枕疽
编辑“玉枕疽”,生在脑后枕骨中,坚而难溃,痛引肩项,鼻塞 气麤,此太阳膀胱湿热凝滞而成。初起有表证者,便 宜解表;有里证者,即与通利。溃后宜补托,久则宜收 敛。此为一定治法,不可混乱,妄投药饵,致其危亡也。
白秃疮
编辑白秃疮,因剃发腠理司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 血不潮,皮肉干枯,发为白秃,久则发落,根无荣养。如 秃斑光润不痒,内血已潮,以姜蘸润肌膏常擦其发, 渐生秃斑,干枯作痒者,内必有虫,宜用“麦饯散”搽之。 虫死风散,发生可愈。后忌动风发物等件。
《医门法律》〈臣喻昌著〉
编辑
《湿热上干于头宜审下法》
编辑
《金匮》治上焦之湿,本《内经》“湿上甚为热”之义,而分轻 重二证。轻者但发热面赤而喘,头痛鼻塞而烦,邪在 上焦,里无别病者,但内药鼻中,㗜去湿热所酿黄水 而已。以鼻窍为脑之门户,故即从鼻中行其宣利之 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也。重者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 皆湿上盛,为热之明征。湿热上盛,故头热面赤目赤, 湿热上盛,故阳气上壅,不下通于阴而足寒。《内经》原 有上者下之之法,邪从下而上,必驱之使从下出,一 定之理也。其证轻者,里无别病,但㗜其黄水,从清阳 之鼻窍而下出,则其重而里多危证者,必驱其黄水, 从前后二阴之窍而出,所可意会也。《金匮》于本文之 下,增“若发其汗者”二十四字,垂戒初不以下为戒,又 可意会也。但下法之难,不推其所以不可汗之故,即 不得其所以用下之权。仲景以其头摇、口噤、背张,几 几阳之欲亡,若更发其汗,重虚卫外之阳,恶寒必转 甚。若发汗已,其脉如蛇,真阳脱离,顷刻死矣。由是推 之,湿上甚,为热之重者,非用下法,难以更生。而下法 必以温药下之,庶几湿去而阳不随之俱去耳。此非 无征之言也。仲景即于本篇申一义云。下之额上汗 出微喘。小便利者死。岂非因下而夺其阳之大戒乎。
头眩
编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木胜则四肢强直而为掉,风 动于上而为眩,脾土受邪,肝之实也。若木衰则血不 养筋而为掉,气虚于上而为眩,金邪乘木,肝之虚也。 因误汗致心悸头眩,身𥆧动,无可奈何者,用真武汤 为救法。夫汗虽出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 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𥆧,身振振摇,无往而 非亡阳之象。所以行真武把关坐镇之法也。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盖阳回利止 则生,若利止更加眩冒,则其止也,乃阴已先亡,故阳 无依附,浮越于上,而神气散乱,时时自冒也。
额黑
编辑女劳疸,额上黑,谓身黄加以额黑也。黑为北方阴晦 之色,加于南方离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热脾寒之浊 气,下流入肾,益以女劳无度而后成,其由来非一日。 《肘后》谓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验。然火炎薪烬,额 色转黑,虽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浊气,下趋入 肾,水土互显之色,但于黄中见黑滞耳。若相火从水 中上炎。而合于心之君火。其势燎原。烟焰之色。先透 于额。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额。心之液且外亡矣。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
编辑
头痛
编辑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病者必因 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暂病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 于经,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 于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久病者, 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 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 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 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 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头痛有各经之辨,凡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 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于巅,故仲景《伤寒论》 则惟三阳有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 之。其于辨之之法,则头脑额颅,虽三阳俱有所会,无 不可痛。然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各有 所主,亦外感之所当辨者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 以三阳为拘矣。如《本经》所言,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 巨阳。若《厥病篇》所论,则足六经及手少阴少阳皆有 之矣。《奇病论》曰:“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脑 者,岂非少阴之病乎?此内外之异,不可不察也。 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 或多清涕,或兼欬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 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 如川芎、细莘、蔓荆子、柴胡之类,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黄、桂枝、生姜、葱白、紫苏、白芷之类。随其虚实 而加减用之。
“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 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 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 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阳明之火,无如白虎汤 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其效 最速。至若他经之火,则芍药、天花粉、芩、连、知蘗、龙胆”、 栀子之类,无不可择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 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 矣,此为忌也。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 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 证。治宜壮水为主,当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玉 女煎”之类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三阴 煎、左归饮之类主之。
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久病者亦有之。其证必戚 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饮食不甘,脉必微 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是皆阳虚阴胜而 然。治宜扶阳为主,如“理阴煎、理中汤、十全大补汤”、补 中益气汤之类,皆可择用。或以五福饮、五君子煎加 川芎、细莘、蔓荆子之类,以升达阳气,则又最善之治 也。
痰厥头痛,诸古方书,皆有此等名目,然以余论之,则 必别有所兼之因,但以头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 痰头痛也。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欬嗽气 粗多痰,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陈汤、六安煎、和 胃饮、平胃散加川芎、细莘、蔓荆子之类主之。如多痰 兼火者,宜用清膈煎,或二陈汤、六安煎加黄芩、天花 粉之类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虚而头 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加芎莘之类。酌而 用之。
头眩
编辑“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 二耳。”原其所由,则有劳倦过度而运者,有饥饱失时 而运者;有呕吐伤上而运者,有泻泄伤下而运者;有 大汗亡阳而运者;有眴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 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 大呼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又有吐血、衄血、 便血而运者;有痈脓大溃而运者;有金石破伤,失血 痛极而运者;有男子纵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有妇女 崩淋,产后去血而运者,此皆伤其阴中之阳也。再若 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运者,伤其阴也;有大怒之后, 木肆其强而运者,伤其气也;有痰饮留中,治节不行 而运者,脾之弱也。此亦有馀中之不足也。至若年老 精衰,劳倦日积,而忽患不眠,忽苦眩运者,此营卫两 虚之致然也。由此察之,虚实可辨矣。即如《内经》之言, 亦无非言虚而何?后世诸家,每多各逞臆说,其于病 情经义,果相合否?《指南》若此,后学能无误乎?因摘其 尤者,悉之如左。
河间之论眩运,独取《至真要大论》一句曰:“诸风掉眩, 皆属肝木,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 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 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 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也。”此释风木之义,固然似矣。然 不知《至真要论》之言,乃言运气脏气所属之理,非所 以悉眩运之病情也。必若《口问篇》《卫气篇》《决气篇》《经 脉篇》《海论》等议,方为最切最近之论。何河间一无引 证,而独言“风火”二字,以该眩运一证,岂无失乎? 又若丹溪之论眩运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 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 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兼用补气降火 之药。若据此论,则凡属眩运,无非痰证也。何轩岐之 言,绝然不及痰饮,而但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 为之眩”;曰上虚则眩;曰督脉虚,则头重高摇之;曰髓 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眩冒,凡此者,岂皆痰证耶?又 若余前章所列诸证,无非眩运之由,亦岂皆痰证耶? 故在《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 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兼 酌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俟明者正之。
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故《内经》分 别甚明,曰:“头痛巅疾,上实下虚。”又曰:“上实下虚,为厥 巅疾。”此以邪气在上,所以为痛,故曰上实也。至若眩 运之病,则曰上气不足,又曰“上虚则眩”,未闻言上之 实也。而后世诸家,如严用和、杨仁斋辈,有曰结而为 饮,随气上逆者;有曰疲劳过度,下虚上实者;有曰肾 家不能纳气,使诸家气逆奔而上者,即如朱丹溪亦 曰:“痰在上,火在下”,凡此皆言上实也,何与《内经》相反 若此噫?此实后人之不明耳。夫眩运之证,或为头重, 或为眼黑,或为脑髓旋转,不可以动。求其言实之由, 不过谓头重者为上实,而不知头本不重于往日,而惟不胜其重者,乃甚于往日耳。上力不胜阳之虚也。 岂上实乎。又何气不归元。及诸气逆奔之有。盖上实 者宜降宜抑。上虚者最不宜再伐生气。此上实上虚 之旨。有不可不辨。而误则害矣。
头眩有大小之异,总头眩也。于此察之,可得虚实之 情矣。何以言之?如今人之气禀薄弱者,无论少壮,或 于劳倦,或于酒色之后,每忽有耳鸣如磬,或头眩眼 黑,倏顷而止者,乃人所常有之事。至于中年之外,多 见眩仆卒倒等证,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运而忽止 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 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而旋止,即 小中风也;卒倒而甚者,以根本既亏,故遽病而难复, 即大头眩也。且必见于中年之外,而较之少壮,益又 可知。于此察之,则其是风非风,是痰非痰,而虚实从 可悟矣。何今人不识病机,但见眩仆不语等证,无不 谓之风痰,而非消即散,吾恐几微之气。有不堪再加 铲削矣。深可悲也。
《论治》
编辑
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 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 兼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 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饮、 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 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 汤,及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眩运证,凡有如前论首条所载病源者,当各因其证 求而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 有气者,宜兼顺气,亦在乎因机应变,然无不当以治 虚为先,而兼治为佐也。
古法之治眩运,亦有当察者。丹溪曰:湿痰者,多宜二 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 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 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
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附录》 曰:“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散下黑 锡丹。”
伤食头运,肾著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有痰者,青州白丸子。
愚谓“古法之治眩运,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痰也。 二陈汤加黄芩,治热痰也。青州白丸,治风痰寒痰也。 肾著汤,治肾痰也。此外如大黄末之治眩运不可当,惟 痰火上壅者宜之。黑锡丹之重坠,惟气实于上者宜 之。”苐恐眩运一证,实痰实火者无几,而亦非上盛之 病。此古方之有宜否用者,不可不审。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
编辑
《头痛治法》
编辑
常治法者,谓以常法而治之者也。如人病头疼,则以 头疼常法治之是也。何必头疼而治之于两足乎?虽 头疼实有治之两足而愈者,然彼必常治之而不愈, 然后以变法治之,非可以舍常法而先求之于变法 也。故一遇头疼,即以川芎五钱、白芷、蔓荆子、甘草、半 夏、细莘各一钱治之,病去如埽也。
上治者,治上焦之证也。如头疼而风入太阳经也,用 川芎、细莘、白芷、柴胡、半夏、甘草各一钱,芍药三钱治 之。盖风虽犯太阳,治法不可全治太阳,当上清其邪, 故用白芷、川芎、细莘三味以散之。又用白芍、甘草、柴 胡以清肝胆之火,胆经与肝经入于头络,故用此数 味以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济而有 成也。又头痛。一方用川芎一两。蔓荆子二钱。水煎服。 立愈。盖川芎补血。蔓荆子去风也。
“完治”者,如病头疼脑痛,不必支刀破,囫囵而治之也。 头痛用黄酒一升,入细莘一两,白芷一两,煮酒一醉 而愈。
此等治法,世人不知,亦不敢用,今为开导之头痛,至 终年累月,其邪深入于脑可知一二钱之散药,安能 上至巅顶,而深入于脑中?必多用细莘、川芎、白芷以 大散之也。或疑散药太多,必损真气,恐头痛未除,而 真气先行散尽,谁知风邪在头,非多用风药,必难成 功,有病则病受之,何畏哉!“一醉而愈”,此方信而不必 疑者也。惟是既愈之后,必须用熟地、芍药、当归各五 钱,川芎一钱,山茱萸、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四剂为 妙。
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 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运,似头痛而非头痛 也。若只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运 自除。方用熟地、葳蕤各一两,山茱萸四钱,北五味、麦 冬各二钱,元参、川芎、当归、山药各三钱,二剂即愈。此 方妙在治肾而不治风,尤妙在治肾而兼治肝也。肝 木不平。则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肾水愈衰。今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况又入麦冬五味。以 滋肺金之清肃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头痛有神,方用川芎、沙参各一两,蔓荆二钱,细莘五 钱,水二碗,煎八分,加黄酒半碗调匀,早晨服之,一剂 永不再疼。此方妙在用沙参,盖沙参补阴,原不入脑, 今用于川芎之中,而蔓荆、细莘直走于巅,则沙参不 能下行,不得不同群共入于脑中。夫脑痛者,因脑阴 之虚,风得留之而不去,今补其脑,则风不能存,而脑 痛自愈。而头痛亦除矣。此方不特治头痛。兼治脑疼。 无不神效。
头痛之证止消,用蓖麻子一粒捣碎,同枣肉些须同 捣匀,丸如黄豆大,外用丝绵裹之,纳入鼻孔,少顷必 有清涕流出,即将丸药取出,不可久放其中,头疼即 愈,永不再发。倘久留在中,必致脑髓流出,又成不可 药救之证。切记切记。
如人头疼,法当用轻清之品,少少散之,无不立效,如 小柴胡汤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汤,世人不知轻重 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为式。方用柴胡、黄芩、半夏、甘 草各一钱,人参五分,此小柴胡汤,予更加人参五分, 茯苓二钱,更为奇妙。盖气足则邪易出,而汗易发,世 人见用人参,便加失色,匪独医者不敢用,即病者亦 不敢服。相沿而不可救药者。滔滔皆是。安得布告天 下医人。详察其病源。而善用之也。
《脑痛治法》
编辑
脑痛,用黄酒一升,白芍三两,辛夷、桔梗各三钱,㮋李 仁、麦冬、柴胡各五钱,甘草一钱,水三椀煎汤,入前酒 饮之,一醉而愈。量好者再饮之以酒,必以醉为度。 脑痛之病,乃风入胆经也。胆应于脑,故脑痛。人以为 用柴胡太多,过于辛散,不知有白芍和之,则不散气 而转能散邪。辛夷、㮋仁,皆入胆之妙品,桔梗、甘草,又 入肺之妙药,胆病何以又兼治肺?不知鼻上通于脑, 脑热则必下流清水,久则必成鼻渊矣。兼治其肺,则 肺气清肃,自去平胆木之旺,而清涕不致下行,此立 方之神妙有如此。
头面肿
编辑有人忽头面肿如斗大,看人小如三寸,饮食不思,呻 吟如睡,此痰也。用瓜蒂散吐之,而头目之肿消;又吐 之,而见人如故矣。后用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各三钱, 甘草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二剂愈。
癞头疮
编辑有癞头洗方:用蜗牛数十条,以癞头洗之,二次必全 愈,亦神方也。水三碗,煎蜗牛三十条足矣。
头角生疮
编辑“如人有头角生疮,当日即头重如山,第二日即变生 青紫,第三日青至身上即死”,此乃毒气攻心而死也。 此病多得之好吃春药,盖春药之类,不过一丸,食之 即强阳善战,非用大热之药,何能致此?世间大热之 药,无过附子与阳起石之类是也。二味俱有大毒,且 阳起石必须火煅而后入药,是燥干之极,自然克伐 津液。况穷工极巧,于妇女博欢,则筋骸气血俱动,久 战之后,必大泄尽情,水去而火益炽矣。久之贪欢,必 然结成大毒,火气炎上,所以多发在头角太阳之部 位也。初起之时,若头重如山,便是此恶证。急不待时, 速以金银花一斤,煎汤饮之数十碗,可少解其毒,可 保性命之不亡,而终不能免其疮口之溃烂也。再用 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煎汤,日 用一剂,服至七日,疮口始能收敛而愈。此种病世间 最多,而人最不肯忌服春药也。痛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