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173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七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五十三

  唇口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六节脏象论 诊要经终论 热论

  气厥论 风论 痿论 厥论 奇病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经水篇 经筋篇 寒热病篇 师传篇 逆

  顺肥瘦篇 本脏篇 卫气失常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忧恚无言篇 热病篇 五阅五

  使篇 肠胃篇 口问篇 脤论

  扁鹊难经验病吉凶

  张机金匮要略口燥干

  王叔和脉诀诊法

  窦汉卿疮疡全书茧唇

  钱乙指迷论验病

  杨士瀛直指方唇肿唇疮 口臭

  陈无择三因方失欠脱颔

  刘完素六书口苦 口糜

  张从政儒门事亲口疮

  李杲十书辨饮食劳役伤 口糜

  朱震亨心法口疮 口具酸苦臭辛咸之异

  罗天益卫生宝鉴口糜论

  危亦林得效方五脏气偏胜则应于口

  方贤奇效良方总论

  薛己口齿类要口疮

  李梴医学入门口病总论

  戴思恭证治要诀口疮

  吴崐医方考口病方论

  王肯堂证治准绳唇部所属 口部所主 诸证治法 口疮

  陈实功外科正宗唇风 茧唇 口破 落下颏拏法

  张介宾景岳全书渴干之病 苦酸之味 臭气 有热无热 口疮 治

  法

  陈士铎石室秘箓口疮 唇裂

艺术典第一百七十三卷

医部汇考一百五十三 编辑

唇口门一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金匮真言论》
编辑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中央土位》。脾土脏。其气相通。黄者土色。口者脾窍。

《阴阳应象大论》
编辑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 主口,在窍为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故脾窍在口。

《六节脏象论》
编辑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 曰“器。”其华在唇四白。

脾受水谷,为转输之官。肠胃受传水谷,三焦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脾藏荣,故为荣之居。脾具升降出入之气,故名曰器。四白者,唇之四际白肉也。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

《诊要经终论》
编辑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 仁则终矣。

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

《热论》
编辑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 舌干而渴。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六气相传。虽入于里阴。而皆为热证。故口燥渴。邪气渐衰。则正气渐复。故渴止。

其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 口干而烦满。

此复论阴阳两感之为病也。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一日而阴阳俱受其邪。是以见太阳之头痛。少阴之烦满口干。

《气厥论》
编辑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鬲,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

《风论》
编辑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口焦而津液绝也。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泄风 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 身体尽痛,则寒。

脾胃之气,外主肌腠,内主腹中。风邪久在肌腠而入于中,则脾胃之气受伤,而为肠风飧泄,盖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若久在外之腠理,则阳气外驰而为泄风。泄风者,腠理开而伤气,故多汗。汗泄衣上渐渍渗泄,元府不闭也。津液外泄,故口中干燥。“上渍其风”者,谓身半以上,风湿相搏,则阳气受伤,故不能烦劳其事。若妄作劳。则身体尽痛而发寒矣。

《痿论》
编辑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 为筋痿。

“胆者,中精之腑,其应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胆藏之精汁以营养。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营养而干燥,筋膜干则挛急,而发为筋痿也。

《厥论》
编辑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中,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乾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不交,故腹满也。

《奇病论》
编辑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 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 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气者,土气也。土位中央,在数为五,在味为甘,在臭为香,在脏为脾,在窍为口。多食甘美,则臭味留于脾中,脾气溢而证见于外窍也。厚味令人内热,甘者主于留中,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五味入口,津液各走其道,甘先入脾,数食甘美而多肥,则内热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存于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气交变大论》
编辑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金弱火亢,水乃复之,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五常政大论》
编辑

备化之纪,其主口。

《备化》,土政也。土属脾,脾开窍于口。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迺 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

土平之纪,其类土,其脏脾,其色黄。“土且隆”者,土体丰厚于下也。“黄起”者,土用上从于天也。土从木化,则受其胜制,故土变革,而为体重食减之脾病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夫所谓火者。少阴之火也。火气内发于上焦。则为口糜也。

《灵枢经》
编辑

《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 嗌中吤吤然,数唾。

胆病则胆气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口苦呕宿汁者,胆汁也。“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者,胆气虚也。嗌中吤吤然数唾者,少阳之脉病也。

《经脉篇》
编辑

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是主津液所生 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也。

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诸证也。

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 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胗。

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荣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温疟。汗出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经气热也。“口㖞唇胗”等者,皆阳明经脉之为病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 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太阴之气生于脾,脾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于肌肉矣。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脉不荣则舌萎唇反,太阴之生气绝于外也。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矣。

《经水篇》
编辑

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上额颅。

《经筋篇》
编辑

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挟口,其病口僻。足之阳明,手 之太阳筋急,则口目皆僻。

足阳明之筋,上挟口,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筋,结于颔,属目外眦。故“二经之左筋急,则僻于左,而当刺其左,右筋急,则僻于右,而当刺其右。”

《寒热病篇》
编辑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腊。

脉外之血,气充肤热,肉生毫毛,故病在肌,则肌肉痛而毛发焦也。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唇口。”腊。

《师传篇》
编辑

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脾乃转运之官,故主为卫。吉凶者,脏安则吉,脏病则凶也。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口乃脾之窍。小肠受盛脾胃之浊。而上属于胃,故唇与“人中”以候小肠。

《逆顺肥瘦篇》
编辑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 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皮厚而黑色,唇临 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此论形体之太过也。“广肩腋”者,广阔于四旁也。项乃太阳之所主,项肉薄而皮厚黑色者,太阳之水气盛也。唇乃脾土之外候,临临然者,土气厚大也。黑者,水之色。血黑以浊者,精水之重浊也。“气涩以迟”者,肌肉厚而气道滞也。夫太过则能与,不及则贪取,贪于取与,皆不得中和之道者也。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 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此论形体之不及也。“皮薄色少”,秉天气之不足;“《廉廉》瘦洁,貌肉廉廉然,薄唇轻言,秉地气之不足。”“血清者,水清浅,气滑者,肌肉薄,而气道滑利也。”

《本脏篇》
编辑

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 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卫气失常篇》
编辑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脏。故观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肌肉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编辑

足阳明之上,血气皆少,则两吻多画。

血气少,不能充皮肤,肥腠理,故两吻多《瘦文》也。

《忧恚无言篇》
编辑

《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热病篇》
编辑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 死。脉代者,一日死。

此外热不解,内传少阴,而为死证也。“六经传遍,七日来复,八日不解,又作再经矣。微细,少阴之脉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病者溲血,病足少阴之水脏也;口中干,病手少阴之君火也。一日半死”者,死于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也。夫脉始于肾,而主于心。脉代者,已绝于下,故一日而死。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 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不知所痛者,外因之热入于内也;耳聋不能自收,口干者,肾脏之热乘于上也;阳热甚而阴颇有寒者,在内之热交争于外也;热在髓者,外因之热交争于内也。此皆病深入于内,故死。

《五阅五使篇》
编辑

口唇者。脾之官也。

脾开窍于口,故口为脾之官。

《肠胃篇》
编辑

口广二寸半。

《口问篇》
编辑

阳明气至则啮唇。

阳明之脉,侠口环唇,生气厥逆于上,则啮唇。

《胀论》
编辑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扁鹊难经》
编辑

验病吉凶 编辑

伤寒热病,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反者,死;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口燥干 编辑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历黄圆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 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 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晋王叔和脉诀》
编辑

《诊法》
编辑

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 胆虚口苦。洪实则肝热口酸。右关沈实,脾热口甘。洪 数则口疮。

《宋窦汉卿疮疡全书》
编辑

茧唇 编辑

茧唇者,此证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内经》 云:“脾气开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但燥则干,热则裂, 风则𥆧,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曰 茧唇也。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 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 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 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食酽酒厚味,积 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须审其病证之因,惟补 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此 亦异证,所生者少,人亦难晓。若久不愈者,急用金银 烙铁在艾火内烧红荡之,内服归脾养荣汤,庶易愈 矣。若外用追蚀恶毒线结之法,反为所伤。慎哉慎哉。 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宜用四物逍遥散治之。

《钱乙指迷论》
编辑

验病 编辑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母子皆虚。不能 相营。故曰“怯。”肺主唇。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枯骨者 死。

血气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又额黑唇青为寒。

《杨士瀛直指方》
编辑

唇肿唇疮 编辑

唇肿,宜泻胃汤、薏苡仁汤、芍药汤。

唇舌焦燥。口破生疮。盖心脾受热所致也。水浸黄连。 重汤顿而饮之。若大渴少饮。竹叶石膏汤。

口臭 编辑

《口臭》一证,乃热气蕴积胸膈之间,挟热而冲发于口 也。

《陈无择三因方》
编辑

失欠脱颔 编辑

凡欠伸,颊车蹉跌,但开不能合,以酒饮,令大醉,睡中 吹皂角末,㗜其鼻,令嚏,即自正。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口苦 编辑

谋虑不决,胆虚,气上冲口中,上溢则口苦。口是清净 之府,浊扰之气上溢,益胆汤主之。

口糜 编辑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心胃壅热,水 谷不化,转下小肠。柴胡地骨皮汤主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口疮 编辑

大人小儿口疮唇紧,用酸浆水洗去白痂,临困点“绿 袍散。”如或不愈,贴“赴筵散”;又不愈,再贴铅白霜散则 愈。

《李杲十书》
编辑

辨饮食劳役伤 编辑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 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 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盖口者,坤土也, 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 知五味,又云“伤食恶食”明矣。

口糜 编辑

《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此证好 饮酒人多有之。宜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合服之,效。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口疮 编辑

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 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 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或生矾为末,贴 之极效。或噙良久,以水漱之,再噙。甚者用西瓜浆水, 徐徐饮之。冬月无此,用西瓜皮烧灰傅之;或以黄连 好酒煮之,呷下立愈。凡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甘桔汤。加黄芩一钱。仍用柳花散掺之。

口具酸苦臭辛咸之异 编辑

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小柴胡加草龙胆、青皮。 甚者宜当归龙荟丸。

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肝移热于胆, 则口亦苦,宜小柴胡汤,加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 志。

吐脓血如肺痈状,口臭,他方不应。宜“消风散”入男子 发灰,清米饮调下,两服可除。

肺热则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

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滋阴大补丸。”

《罗天益卫生宝鉴》
编辑

《口糜论》
编辑

《逆调论》云: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心 胃壅热,水谷不转,下传小肠。以导赤散去小肠热,五 苓散泻膀胱热,故以导赤散调五苓散主之。

《危亦林得效方》
编辑

五脏气偏胜则应于口 编辑

口之味,热胜则苦,寒胜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 则淡,疽则甘,劳郁则口臭,凝滞则生疮。口之津液,通 乎五脏,脏气偏胜,则味应乎口。

《明方贤奇效良方》
编辑

《总论》
编辑

“夫口者,足太阴之经,脾之所主,五味之所入也。”五味 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运化津液,以养五气。五气者,五 脏之气也。节宣微爽,五脏之气偏胜,由是诸疾生焉。 且咸则为寒,酸则停滞,涩则因燥,淡则由虚,热则从 苦从甘也。口臭者,乃腑脏燥腐之不同,蕴积于胸膈 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口疮者,脾气凝滞,风热加 之而然。医疗之法。各随其所因以治之。

《薛己口齿类要》
编辑

口疮 编辑

“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当分别而治之。如发热作渴,饮冷,实热也,轻则用补 中益气,重则用六君子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 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 也,用附子理中汤。晡热内热,不时而热,血虚也,用八 物加丹皮、五味、麦门冬。发热作渴,唾痰,小便频数,肾 水亏也,用加减八味丸。”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衰土 虚也,用八味丸。日晡发热,或从腹起,阴虚也,用四物 参术、五味、麦门冬,不应,用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 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 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门冬、五 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 生气。为害匪轻。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口病总论》
编辑

脾热则口甘或臭,宜泻黄散、三黄汤。又胃热则口甘, 胃虚则口淡。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小柴胡加 草龙胆、青皮,甚者宜当归龙荟丸。肺热则口辛,宜甘 桔汤、泻白散。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滋阴大补丸。口 臭者,胃热也。虚火郁热蕴于胸中,乃作口臭,宜芎芷 膏。伤胃阳虚,则口中无味。伤肾阴虚,则口中有味。

《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口疮 编辑

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甘桔汤加 黄芩一钱,仍用杏花散掺之,未效,则参以四香饮。 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宜用镇坠之药以降阳光,宜 盐水下“养止丹,或黑锡丹。”仍于临卧热汤洗足,炒拣 净吴茱茰一小撮,拭足了,便以炒茰涂足心,用绢片 扎之,男左女右。

吴崐医方考===
《口病方论》
===
编辑

口疮糜烂者,口糜散主之。盖口糜本于湿热,湿热不 去,必至疳蚀。寒可以胜热,苦可以坚肤。故用黄连、黄 蘗、雄黄之悍,杀虫而利气;冰脑之窜,杀虫而入腠;没 药之苦,散血而愈疮。

孙真人《千金方》云:蔷薇根,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故 其口齿一门,用蔷薇根者,盖多方焉。今尝其药,气平 而味苦。《内经》曰:“气薄为阳中之阴。”又曰:“味厚则泄。”如 此言之,固清气泄热之药也。

《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柴 胡地骨皮汤主之。”盖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 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泌别, 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乃灶底燃 薪,笼中肉糜之象也。是方也,柴胡辛温,所以升其清 阳;地骨皮苦寒,所以降其浊阴。清浊既判,则乾清坤 宁,鬲肠利而口糜愈矣。实者加大黄、𥐚、硝,谓大便秘 涩,邪气自实,二阴皆秘,地道不通,故用大黄苦寒以 泻实,𥐚、硝咸寒以软坚,乃灶底抽薪之法也。 谋虑不决,肝胆气虚,口苦舌疮者,益胆汤主之。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劳于谋虑决断,故令气虚。咽门为 胆之使,胆汁上溢于咽,故令口苦。木能生火,故令舌 疮。是方也,人参、甘草,所以补其气虚;苦参、黄芩,所以 清其气热。《经》曰:“主明则十二官各得其职。”故用茯神、 远志以养心。又曰:“微者正治,甚者从治。”故用官桂之 辛热。

《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唇部所属 编辑

唇属足太阴脾经。

《素问》曰:“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灵枢》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故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四面肿。”又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又属足阳明胃经。

《灵枢》曰:“足阳明所生病者,口㖞唇胗。”注:“所谓胗者,血也。胗,古疹字,唇疡也。”又曰:“阳明气至则啮唇。”《中藏》曰:“胃中热则唇黑。”

又属手少阴心经。

《元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热也。上唇赤,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

又属手少阴肺经。

钱仲阳曰:“肺主白,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当补脾肺。盖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其名曰怯,故当补。若深红色,则当散肺虚热。

侠口统属冲任二脉。

《灵枢》曰:“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气血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而生毫毛。妇人数脱血,是气有馀,血不足,冲任之脉,不荣唇口,所以无须也。”

上唇侠口,属手阳明大肠经。

下唇侠口属足阳明胃经。

口部所主 编辑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肠脉之所挟。《经》云:“中央黄色,入 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又云:“脾主口。”在脏为脾, 在窍为口。又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此脾之主于口也。又《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下交 承浆。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此胃大肠 之脉,挟于口也。

《诸证治法》
编辑

燥则干,热则裂,风则𥆧,寒则揭。若唇肿起,白皮皱裂 如蚕茧,名曰“茧唇。”有唇肿重出如茧者,有本细末大 如茧如瘤者,或因七情动火伤血,或因心火传受脾 经,或因厚味积热伤脾。大要审本证,察兼证,补脾气, 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若患者忽 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消毒之药,或用药线结去,反 为翻花败证矣。

肾虚唇茧,时出血水,内热口干,吐痰体瘦,宜“济阴地 黄丸。”

肝经怒火,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宜柴胡清肝 散。

胃火血燥,唇裂为茧,或牙龈溃烂作痛。宜清胃散,或 加芍、芎、柴胡。可治脾胃肝胆经热。

风热传脾,唇口𥆧皱,或头目眩,或四肢浮肿如风状, 宜“羌活散。”

风热客于脾经,唇燥裂无色,宜泻黄饮子。

中气伤损,唇口生疮,恶寒发热,肢体倦怠,宜“补中益 气汤。”

思虑伤脾,血耗唇皱,宜归脾汤。

思虑过度,蕴热于脾,沈裂无色,唇燥口干,生疮,年久 不愈,内服“五福化毒丹”,外用橄榄烧灰末,猪脂调涂, 或用核中仁细研傅之。

口甘,用生地黄、芍药、黄连及三黄丸。

口苦,用柴胡、黄芩、黄连、苦参、龙胆草,及小柴胡汤,加 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志。《内经》曰:“有病口苦,名曰 胆瘅。”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盛汁七合,是清净之腑, 取决于胆。胆或不决,为之恚怒,则气上逆,胆汁上溢, 故口苦,或热甚使然也。龙胆泻肝汤主之。

口疮 编辑

口疮一曰热。《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口 疡”是也。二曰寒。《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 暴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病口疮”是也。

或问口疮如何得之?曰:《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 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之腑也,此举由邪热之 端耳。心属君火,是五脏六腑之火主,故诸经之热,皆 应于心。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若脾热生痰,热涎相搏,从相火 上炎,亦生疮者尤多。二者之病,诸寒凉剂皆可治,但 “有涎者,兼取其涎,然则有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治者, 又何如?”曰:“夫火有虚实,因诸经原有热而动者,谓之 实,无热而动者谓之虚。实则正治,寒凉之剂是也;虚 则从治,如此用温热是也。理中汤者,因胃虚谷少,则 所胜肾水气之逆而承之,反为寒中,脾胃衰虚之火, 被迫炎上,作为口疮,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 其寒,则火得所助,接引其退舍矣。至《圣济总录》有谓 “元脏虚冷上攻口疮者,用巴戟、白芷、高良姜末,猪腰 煨服。又有用丁香、胡椒、松脂、细莘末,苏木汤调涂疮 上,及不任食者;用当归、附子,白蜜含咽者;有用生附 涂脚心者;有用吴茱萸末,酢熬膏,入生地龙末涂两 足心者。”若此之类,皆是治龙火之法也。盖寒水上迫 心肺之阳。不得下降。故用温热之剂。或散于上,或散 于下。或从阴随阳。所攸利者也。

胃中有热,脉洪大,宜服凉膈散、甘桔汤加黄芩,三补 丸、金花丸,漱以黄连,升麻汤,敷以绿袍散、蜜蘗散。丹 溪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如无,以皮烧灰噙之,外用 细莘黄蘗末掺之。

《胡氏方》:“以好墨研蝼蛄极细,敷之立效。”按:此治膀胱 移热于小肠者之正剂也。盖蝼蛄专走小肠,膀胱而 通利膈肠者,因力峻气猛,阴虚气上致疮者,戒勿用。 唯体实有热在上焦者宜之。

《陈实功外科正宗》
编辑

唇风 编辑

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 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丸自愈。

茧唇 编辑

茧唇,乃阳明胃经证也。因食煎炒,过餐煿炙,又兼思 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初结似豆,渐大若蚕茧, 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变为 消渴消中,难治之证。初起及已成无内证者,用麻子 大艾炷灸三壮,贴蟾酥饼膏盖,日久渐消。内证作渴 者,早服加减八味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日 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 现。口干渴甚者。俱为不治之证也。

口破 编辑

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 淡而白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 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四物汤加连蘗、知母、 丹皮、肉桂,以为引导,从治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实 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 因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心火妄动发之,宜凉膈散,外 搽赴筵散。吐涎则愈。如口舌生疮。舌干黄硬作渴者。 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落下颏拏法》
编辑

落下颏者,气虚之故,不能收束关窍也。令患者平身 正坐,以两手托住下颏左右大指入口内捺槽牙上 端紧下颏,用力往肩下捺开关窍,向脑后送上,即投 关窍。随用绢条兜颏于顶上,半时许去之即愈。

《景岳全书》
臣张介宾著
编辑

渴干之病 编辑

口渴口干,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辨。盖渴因火燥有 馀,干因津液不足。火有馀者,当以“实热论;津液不足 者,当以阴虚论。”二者不分,反同冰炭矣。然渴虽云火, 而亦有数种当辨者,如实热之渴,火有馀也;亡阴之 渴,水不足也。故凡于大泻之后,大汗之后,大劳之后, 大病之后,新产失血之后,痈疽大溃之后,过食咸味 “之后,皆能作渴。”凡此数者,悉由亡阴亡液,水亏枯涸 而然,本非热证,不得误认为火。总之,渴而喜冷,脉实 便结者,固火证也。其有冷饮入腹,则滞沃不行,或口 虽作渴,而但喜热饮,及脉弱便溏者,皆非火证矧?复 有口虽干苦,而全然不欲茶汤者,此干也,非渴也,尤 属阴虚之候。若作渴治,能无误乎?故治此之法。凡火 盛于上者。宜清肺清胃。水亏于下者。宜补脾补肾。若 阳虚而阴无以生。气虚而精无以化者。使非水火并 济。则何益之有哉。

苦酸之味 编辑

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 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 咸,或口淡者,亦胃热也。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中之有 五味者,悉属火证,而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 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尽因胃热。盖以 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 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 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即如口淡一证, 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 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别无火证火 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也。

===臭气===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盖胃火之臭。其气 浊秽。亦必兼口热口干。及别有阳明火证者是也。若 无火脉火证而臭如腐或如“酸。”及胃口吞酸。饮 食嗳滞等证。亦犹阴湿留垢之臭。自与热臭者不同。 是必思虑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则一 为阳证。宜清胃火。一为阴证。宜调补心脾。不得谓“臭 必皆热。”以致生他病也。

有热无热 编辑

口舌之病,有疮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为苦酸诸 味不同者。在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亦有似热非 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是不可尽归于热也。

口疮 编辑

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 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故虽久 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 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反而治之,方可全 愈。此寒热之当辨也。

治法 编辑

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徙薪饮主之。 火之甚者。宜凉膈散、元参散主之。”

若胃火甚者,宜竹叶石膏汤、三黄丸之类主之。 若心火、肝火之属,宜泻心汤、龙胆泻肝汤之类主之。 酒湿热口糜,宜导赤散、大分清饮、五苓散之类主之。 劳伤心脾兼火者,宜二阴煎、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 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 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 类随宜佐之。

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虚 火,宜理阴煎、理中汤之类反治之,或用官桂噙咽亦 可。

外治口疮敷药,阴阳散、绿云散、细莘黄蘗散、白蚕黄 蘗散,皆可选用。或临卧时以川黄蘗含口过宿亦妙。 若口舌生疮糜烂者,宜冰玉散主之。疳烂者,冰白散。 口臭由于胃火者,宜清胃饮、升麻黄连丸,或竹叶石 膏汤加香薷主之。或《千金》口臭方,皆可内清其火。此 外如丁香丸、《圣惠》口齿方、福建香茶饼之类,亦可暂 解其秽。

《石室秘箓》
臣陈士铎著
编辑

口疮 编辑

“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然。”用黄连三钱,菖蒲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愈,神方也。此方不奇在黄连,而奇在 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黄连虽亦入心经,然未免肝 脾亦入,未若菖蒲之单入心也。况不杂之以各经之 品,孤军深入,又何疑哉,此所以奏功如响也。倘不知 用药神机,轻混之以肝脾之药,虽亦奏功,终不能捷 如桴鼓。此治热之又一法也。

如人口舌生疮,法当用轻清之品,少少散之,无不立 效,如小柴胡汤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汤,世人不知 轻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为式。方用柴胡一钱,黄 芩一钱,半夏一钱,陈皮五分,甘草一钱,此小柴胡汤, 予更加人参五分,茯苓二钱,更为奇妙。盖气足则邪 易出,而汗易发,世人见用人参,便觉失色,匪独医者 不敢用,即病者亦不敢服,相沿而不可救者,滔滔皆 是,安得布告天下医人,详察其病源而善用之也。 口舌生疮者,乃心经热也,宜用黄连、黄芩之类凉散 之自愈。今不用,用黄蘗一钱,僵蚕一钱,枳壳烧灰五 分,炙甘草末五分,薄荷末五分,冰片三釐,山豆根五 分,各为末,绝细渗上,一日渗三次,第一日即少快。明 日全愈。神方也。以上皆上治之法也。

唇裂 编辑

人有火盛之极,舌如芒刺,唇口开裂,大渴呼饮,虽非 伤寒之证所得,而人患此病,即不身热,亦去死不久 也。白虎汤亦可救。但过于太凉,恐伤胃气,往往有热 退而生变,仍归于亡,故白虎汤不可轻投也。我有一 方,名曰“清凉散”,元参二两,麦冬一两,甘菊花、青蒿各 五钱,白芥子、生地、车前子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妙在 元参为君,以解上焦之焰;麦冬为臣,以解肺中之热; 甘菊、青蒿为佐,以消胃中之火。尤妙车前子、白芥、生 地为使,或化痰,或凉血,尽从膀胱以下泻其大热之 气。是上下之间无非清凉,而火热自散,又不损胃,故 能扶危而不致生变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