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三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六
骨髓门
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六节脏象论 五脏生成篇 五脏别论 诊要经终论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宣明五气篇 逆调论 痹论 痿论 气穴论 调经论
四时刺逆从论 气交变大论 六元政纪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寿夭刚柔篇 本神篇 经脉篇 骨度篇 决气篇
海论 五变篇 本脏篇 论痛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九宫八风篇 九鍼篇〉
扁鹊难经〈骨痿 节痛 髓会〉
张机金匮要略〈节痛〉
华佗中藏经〈骨痛 痹绝 节痛〉
王叔和脉诀〈痛痿 蒸热 绝枯〉
孙思逊千金方〈骨极 骨虚实 髓虚实〉
李杲十书〈辨内外伤 骨痿〉
朱震亨心法〈骨病应经 节痛〉
戴思恭证治要诀〈节痛〉
楼英医学纲目〈论骨大意 骨空〉
方〈甘草附子汤 附子汤 乌头汤 千金三黄汤 虎骨酒 又方 骨髓疼方 大橘
皮汤 金刚丸 牛膝丸 地仙丹 败毒散 乳香丸 虎潜丸 大羌活汤 拈痛散
加味虎潜丸 鹿角丸 羌活补髓丸 柴胡发泄汤 经验方〉
单方
鍼灸
医案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六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六
编辑骨髓门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
《生气通天论》
编辑
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 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注〉内外阴阳调和,而邪弗能害。精气注于耳。血气注于目。邪不外淫。则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也。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注〉“大骨,肾腑也,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郁也。”
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 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阳气生于阴精,而为阴之外卫,故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知阴阳外内之道,无烦劳以伤其阳,节五味以养其阴,谨能调养如法,则阴阳和平,而长有天命矣。
《六节脏象论》
编辑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注〉冬令之时,阳气封闭,蛰虫深藏,肾主冬藏,故为蛰封藏之本。盖蛰乃生动之物,以比生阳之气,至春一阳初生,而蛰虫复振矣。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液而藏之,故为精之处也。发乃血之馀,血乃精之化,故其华在发。肾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肾为阴脏,而有《坎》中之阳,故为阴中之少阴,而通于冬气,冬主水也。
《五脏生成篇》
编辑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注〉肾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发乃精血之馀,故其荣在发。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注〉多食甘,是土味太过而伤肾,则骨痛而发落矣。
诸髓者皆属于脑。
〈注〉脑为精髓之海。
《五脏别论》
编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 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注〉“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腑不同,故名曰“奇恒之府。”
《诊要经终论》
编辑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注〉手足少阳经脉,皆循于耳,经气绝,故耳聋也。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绝系,目系绝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气外脱也。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夫阳生于阴,色生于气,是以六经之气,终而先见于色。
===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 以其胜治之愈也。”
〈注〉“以胜治之”者,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辛胜酸之类。
脉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注〉无论“左右三部之细而沉者,皆在于阴分;其沉细而有静者,在足之三阴也。”
《平人气象论》
编辑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注〉水脏之元真,下藏于肾,而主藏骨髓之气。
《宣明五气篇》
编辑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注〉肾主骨,炎上作苦。苦走骨者,火气下交于肾也。骨病而多食之,则火气反胜矣。
肾主骨,久立伤骨。
〈注〉肾藏精髓而注于骨,故所主在骨。久立则伤腰肾膝胫,故伤骨。
《逆调论》
编辑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 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 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 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 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 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注〉身寒,而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者,太阳气衰而寒在表也;不冻栗者,二阳火热之在里也。肾气胜者,肾水之气胜也;以水为事者,膀胱之水胜也。水寒偏胜,则太阳气衰,而孤阴不长矣。水精水也,肾脏之精枯不长,而膀胱之一水不能胜二火矣。夫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脂不生,则髓不能满于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阳初生之木火也;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肾为牝脏,孤脏也。孤脏之阴,藉太阳标本以合化,太阳气衰,则孤阴不长矣。膀胱之津液,不能胜二火,故其人不能冻。栗者,二阳之火热在内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痛,故其人当骨节拘挛也。
《痹论》
编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 踵,脊以代头。
〈注〉皮肉筋骨,内合于五脏,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始病在外之有形,复伤在内之五气,外内形气相合,而邪舍于内矣。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转,故善胀也。“肾主骨,骨痿而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阴病者不能仰,故脊以代头。”
《痿论》
编辑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注〉肾主藏精,肾气热则津液燥竭矣。腰者肾之腑,是以腰脊不能伸举。肾生骨髓,在体为骨,肾气热而精液竭,则髓减骨枯,而发为骨痿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 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 也。”
〈注〉《远行》劳倦则伤肾,逢大热则暑暍伤阴,渴则阴液内竭,是以阳热之气内伐其阴,而热舍身肾矣。肾者水脏,水盛则能制火。今阳盛阴消,水不胜火,以致骨枯髓虚,足不任用于身,而发为骨痿也。
《气穴论》
编辑
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 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谿谷也。
〈注〉积寒留舍,致营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营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馀,寒性凝涩,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谿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 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注〉此邪客于谿谷间而为热也。夫气为阳邪,留于肌腠之气分,邪正相搏,则为病热,故有壅脓消破之败证矣。邪气淫溢,则正气自壅,谿谷之气,与脉相通,是以脉热于内,而肉败于外,营卫不行,则血气留滞而为壅脓也。节凑,筋骨相连之处,邪留其间,则筋骨必将为败矣。
《调经论》
编辑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注〉骨节有动者,亦为微风所伤也。
===冬气在骨髓中。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 五脏。
《气交变大论》
编辑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注〉身热骨痛者,火亢而水亦伤也。“浸淫”,火热疮也。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四之气,病骨痿。
〈注〉“四之加临,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太阴湿土,故寒凝于外,火郁于内,而病骨痿”也。
火郁之发,民病瘛疭骨痛,节乃有动。
《灵枢经》
编辑
《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注〉肾为阴脏而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也。
《寿夭刚柔篇》
编辑
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 则寿,不相果则夭。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而 夭矣。”
〈注〉肾秉先天之阴阳而主骨。颧乃肾之外候。故“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此先天之气薄也。
《本神篇》
编辑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注〉恐伤肾。故恐惧不解。则伤肾脏之精。肾主骨。故精伤则骨酸痿厥。精下者。脏气伤而不能藏也。
《经脉篇》
编辑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 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 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 笃己死,土胜水也。
〈注〉足少阴之气主骨,故气绝则骨枯。冬脉者,谓五脏之脉气合四时,而外濡于皮肉筋骨者也。夫谿谷属骨,肉本于骨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于骨,而骨肉不相亲矣。骨肉不相亲,则骨气外脱而齿长矣。夫肾主藏精而化血,发者血之馀也。发无泽者,肾脏之精气绝,而骨先死矣。
《骨度篇》
编辑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 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注〉此言经脉之长短,从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定其度数也。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 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
〈注〉此言头之大骨度数。众人,乃天下之人。长七尺五寸者,上古适中之人也。适中之人,则头骨亦适中矣。头骨适中,通体之骨皆适中矣。
《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
〈注〉此胸骨腰骨围转一周之总数也。
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 终折。
〈注〉此言头颅前后上下之骨度。“发所覆”,谓从前额颅之发际,上至巅顶,以至后项之发际,计“发所覆”者,度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者,谓从前额颅之发际以下至于两颐,计长一尺。“君子终折”者,谓从发际之始,以至发际之终,可折中而度量。盖君子之人,面方广而发际高,“发所覆”者,从颅至项,度一尺一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一寸也。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 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𩩲骭以下至天枢,长八寸, 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 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 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 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 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 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 不及。
〈注〉此仰面之骨度也。结喉下两旁巨骨陷中为缺盆,盖形如缺盆,因以为名。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自两旁缺盆而下至𩩲骭,计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盖𩩲骭之内,心肺之所居也。天枢在脐旁二寸,乃足阳明之穴。从两旁𩩲骭而下至天枢,计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盖自鸠尾以至于脐,胃腑之所居也。横骨在毛际横纹中,自天枢而下至于横骨,计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满则狭短,盖自脐以至小腹,大肠之部分也。横骨横长亦六寸半。“内辅”者,内之辅骨也。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者,在上之腿度也。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者,膝之连骸,一名膝盖骨也。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者,在下之腿度也。曰“内辅内踝”者,以足八字分立,则内骨偏向于面也。踝者,下廉之腿骨,与足骨相连之凹处
在内者,为内踝,在外者,为外踝。“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者,足跟骨也。“膝腘” 者,膝前下之腿骨。跗者,足面上之跗骨。即足阳明之动脉处。自膝前而下,至于跗面,计长一尺六寸也。“属” 者,概足面而言也。“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者,从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骨围大” 者,骨之粗大也。“小” 者,骨之细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 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 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 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 寸。
此侧身之骨度,皆纵而数之也。耳上之旁为角,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自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肋下臑内为腋,自柱骨至腋中,计长四寸。胁骨之下为季胁,自腋以下至季胁,计长一尺二寸。捷骨之下为髀枢,一名髀厌,在臀之两旁,即足少阳之环跳穴处。自季胁以下至髀枢,计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盖骨内之中分,计长一尺九寸,即上之腿数也。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即下之腿数也。京骨,《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此侧身之骨度也。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 两颧之间相去七寸。
〈注〉此头侧之横度也。耳后高骨为完骨。入发际四分广者横阔也。耳后当完骨者。从耳以至于脑后也。耳前当耳门者。从耳而至于鼻准也。此头侧之横度也。两颧之间相去七寸者。此当面之横度也。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注〉此形身前面之横度也。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注〉此形身背面之横度也。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注〉此两足之“纵横数”也。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 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注〉此两臂两手之骨度也。《本节》者,指掌交接之骨。《节末》者,指尖也。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 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 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注〉此脊背之骨度也。项发以下至背骨者,自项后之发际,至背骨之大椎,计长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于尾骶,计二十一节,共长三尺。上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其奇分之九釐,在下节计算,故膂骨以上计有七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则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节一厘。共计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 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 细而沉者多气也。
〈注〉此总结骨之度数,定经脉之长短也。“经脉之浮而坚,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此篇论骨气而结经脉之血气者,血脉资始于肾,骨之精气盛,则经脉之血气亦盛矣。
《决气篇》
编辑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 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 胫酸,耳数鸣。
〈注〉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不能润泽皮肤,故毛色夭焦也。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故脑髓消而胫酸耳鸣也。
《海论》
编辑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注〉“脑为髓之海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督脉之风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
《五变篇》
编辑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 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 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 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䐃,其臂懦懦然, 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汗然独异,此其候也。然 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注〉肾主骨,颧者,肾之外候也。故颧骨为骨之本,颧大则周身之骨皆大,颧小则知其骨之小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丰也。“地色”者,地阁之色,殆不与天庭同色,此土气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骨小则其髓不满矣。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骨小皮薄,则阴阳两虚,阳虚则生寒,阴虚则发热,故其
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热也。
《本脏篇》
编辑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 利矣。
《论痛篇》
编辑
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鍼石之痛, 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坚肉薄皮者, 不耐鍼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注〉人之皮肉筋骨,皆藉少阴、阳明之所资生而资养者也。少阴秉先天之精气,阳明化水谷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皆禀气于少阴、阳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阴之血气盛也;“肉缓皮肤厚”者,阳明之血气盛也;“坚肉薄皮”者,乃阳明气弱,故不能耐鍼石火焫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编辑
足少阳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注〉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爪者筋之馀,血气皆少,不能荣养筋骨,以致寒湿之邪留痹,而为骨痛爪枯也。
《九宫八风篇》
编辑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 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注〉久立则伤腰肾胫膝,故伤骨。
《九鍼篇》
编辑
咸走骨,病在骨,无食咸。
《扁鹊难经》
编辑
骨痿
编辑“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 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 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 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 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 者死。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 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 得之。
节痛
编辑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 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 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髓会
编辑髓。会、绝骨。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节疼
编辑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 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 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 附子汤主之。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 加桂枝汤主之。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 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 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血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 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 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 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 留饮。
太阳病,脉浮而紧,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 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 者,不可发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 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 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 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 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 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 汗。
==骨痛
编辑阴邪入肾,则骨痛腰痛,上引脊背疼。
痹绝
编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气内消,则不能关禁, 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乱则三焦之气否而不 通,三焦否,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 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 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 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 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 其证不一。要在详明。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节痛
编辑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
脾病,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 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 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胀满,身体重,骨节痛,大便 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
胃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 痛,气上冲心,脉缓。
《王叔和脉诀》
编辑
痛痿
编辑《心脉歌》曰:“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骍骍。” 《肾脏歌》曰:“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
蒸热
编辑肺脉歌曰:“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
濡脉歌曰:“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绝枯
编辑《生死歌》曰:“脊疼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 病人。骨绝者。齿黄落。十日死。”
濡脉歌曰:“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骨极
编辑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 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 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 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 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 肿垢黑,腰脊痛不健,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 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欬唾甚。若气阳,阳则实, 实则热,热则面色炲,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 手足酸。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 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 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扁鹊》云:“骨绝不治。” 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 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骨虚实
编辑骨虚者,酸疼不安,好倦。骨实者,苦烦热。凡骨虚实之 应,主于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 则应腑。
髓虚实
编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凡髓虚实之应,主于 肝胆。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元李杲十书》
编辑
辩内外伤
编辑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 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 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 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 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 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 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 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 谓也。
骨痿
编辑肾气热,生骨痿,故足不任身。诸痿皆属于上者,指病 之本在肺也。故必先起于肺,然后热传入五脏,散为 诸痿。
《朱震亨心法》
编辑
骨病应经
编辑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诸骨痛,属“足少 阳胆经”见证也。
“胻善瘛,节时肿”,属足厥阴肝经见证也。
节痛
编辑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精走髓空, 引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 属下焦,谓之“消肾。”
如肢节疼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
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汤”加防风、羌活。 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 芩、酒炒黄蘗。
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是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 药,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汉防己。
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 川芎及大黄微利之。
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 参、术、星、半。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节痛
编辑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啮,名曰“白虎历节 风”,治法详风门中。
中湿之证,关节痛重,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 治法详湿门中。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论骨大意》
编辑
《经》云:“肾主骨,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又云:“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又云:“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骨空
编辑《素问》云。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王注云。 “是谓风府。通脑中也。”
一在龂基下。王注云。当颐下骨陷中。有穴容豆。 一在项后中复骨下。王注云。喑门穴也。
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王注云。“上。谓脑户穴也。”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林亿云。“长强在脊骶端。正在 尻骨下。”
数髓空在面挟鼻。王注云。颧髎等穴也。 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王注云。大迎穴也。
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王注云:“近肩髃穴。” 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王注云:“在支 沟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谓通间。
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王注云。在阴市上伏 兔穴。下在承楗也。
胻骨穴。在辅骨之上端。王注云。“犊鼻也。”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王注云:“八髎穴也。” 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王注云:扁骨谓尻 间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渗灌文理,归腠之,无别水孔 也。
方
编辑甘草附子汤〈仲景下同〉
编辑治骨节烦势掣痛
甘草 白术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附子汤
编辑治“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
茯苓 芍药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附子二枚,去皮脐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乌头汤
编辑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 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
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千金三黄汤
编辑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莘、 黄芪各二分, 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心热加大黄二分
腹满加枳实一枚
气逆加人参三分
悸加牡蛎三分
渴。加䒷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虎骨酒〈千金方下同〉
编辑治骨虚酸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如雀头大。
右取骨,酿米三石、麹四斗、水三石,如常酿酒法。酒
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又方
编辑治骨实苦酸疼烦热
葛根汁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斤 麦冬汁五合
右四味相和搅调,微火上煎三四沸,分三服。
骨髓疼方
编辑虎骨四两, 芍药一斤, 生干地黄五斤。
右三味,㕮咀,以清酒一斗渍三宿,曝干,复入酒中,如此取酒尽为度,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大橘皮汤〈活人〉
编辑治“动气在下,悮发其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运恶食,食则反吐,谷不得下。”
橘皮去白,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分 竹茹半升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以水二锺,煎取一锺,去滓分二服。
金刚丸〈保命集下同〉
编辑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
萆薢 杜仲炒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各等分
右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编辑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筋缓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防风 菟丝子酒浸 白蒺蔾各等分。 桂枝减半
右为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地仙丹〈丹溪下同〉
编辑治历节疼痛
牛膝 苁蓉 附子 川椒各四两 木𪔀子 地龙 覆葐子 白附子 菟丝子 骨碎补 赤小豆 南星 羌活 何首乌 狗脊 萆薢 防风 乌药各二两 白术 甘草 白茯苓 川乌各一两 人参 黄芪各一两半
右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败毒散
编辑治前证
羌活 独活 人参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壳麸炒 川芎 桔梗各等分。
右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五叶煎。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湿加白术,脚痛加天麻。
乳香丸
编辑治前证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没药另研 赤小豆 荆芥穗 藿香叶 骨碎补 乳香另研,各一两 五灵脂 川乌炮去皮脐尖 糯米炒,各二两 草乌炮去皮脐尖 京墨煅,各五两 松脂半两,研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时。忌热物。
虎潜丸
编辑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劳热。”
黄蘗盐酒炒 知母盐酒炒 熟地黄各三两 虎胫骨酥炙,一对 龟板酥炙,四两 琐阳酒润 当归酒洗,各两半 牛膝酒蒸 白芍药酒炒 陈皮盐水润,各二两
右为末,羯羊肉酒煮烂,捣为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一两。
大羌活汤〈卫生宝鉴下同〉
编辑治“风湿骨节疼痛,难以屈伸。”
羌活、 升麻各一钱, 独活七分, 苍术、 防风、 威灵仙、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泽泻各半钱。
右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食后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拈痛散
编辑治肢节疼痛熨烙药
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莘、 肉桂、 白术。
良姜 麻黄不去节, 天麻 川乌生去皮。
葛根 吴茱茰 乳香研 川椒去目 全蝎生 当归各一两 川姜生,半两
右十七味为粗末,入乳香研匀。每“抄药十钱,痛甚者十五钱,同细盐一升,炒令极热,熟绢袋盛,熨烙痛处,不拘时早晚顿用药冷再炒一次,用毕甚妙,药不用弃之。”
加味虎潜丸
编辑虎之精力,潜于胫骨,人肾主骨而司精,精弱则骨痿。用此强骨补精,故名《虎潜》。
人参 黄芪 芍药 黄蘗酒浸 当归酒浸 山药 牛膝酒洗,各一两 枸杞 琐阳酥炙黄 虎胫骨酒浸一宿,酥炙黄 五味子各七钱五分 熟地四两
右炼蜜,加猪脊髓,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
酒下
鹿角丸
编辑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血衰惫,发落齿枯,甚则喜唾。”
鹿角二两 牛膝酒浸,焙,一两半
右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羌活补髓丸〈千金方下同〉
编辑治髓虚脑病不安。胆腑中寒。
羌活 芎䓖 当归 桂心各二两 人参四两 大枣肉研如脂 羊髓 酥各一升 牛髓
大麻仁各二升,熬研如脂
右十味,先捣五种干药为末,下枣膏、麻仁,又捣相濡为一家,下二髓并酥,内铜钵中,重汤煎取为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四十丸。
柴胡发泄汤
编辑治《髓实》勇悍惊热主热。
柴胡、 升麻 黄芩 细莘 枳实 栀子仁 芒硝各三两 淡竹叶、 生地各一升 泽泻四两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分三服。
经验方
编辑治风毒藏于髓中
芍药二分 虎骨炙,一两
右为末,用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单方
编辑浑身骨痛:破草鞋烧灰,香油和贴痛处,即止。〈救急方〉 磁石,强骨气,酢淬九次,水飞为末,盐汤调下。〈本草下同〉 牛膝:填骨髓,或煎或丸,或酿酒服,并佳。
石斛,治骨中久冷虚损,丸服皆隹,久服永无骨痛。 五味子壮筋骨,作丸久服佳。
知母主骨热劳,或丸服或煎服佳。
《补骨脂》主骨髓伤败,或丸服,或末服,并佳。
地骨皮主骨热,煮汤常服佳。
𪔀甲,除骨节间劳热,取甲炙黄为末,酒下一钱,其肉 作羹食之,佳。
川椒,“逐骨节寒湿痹痛,煮服、丸服,并佳。”
海松子主骨节风,可作粥常服。
牛髓:填骨髓,以酒和服,良。
黄狗肉填骨髓,烂煮食之。
骨髓中冷痛:取地黄汁一石,酒二斗,相搅,重煎温服, 日三,补髓。〈千金方〉
湿气作痛:白术切片,煎汁熬膏,白汤点服。〈集简方〉 中湿骨痛: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饮酒,以 水煎之。〈三因方〉
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 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即除根。 〈笔杂兴〉 筋骨疼痛:猩红三钱,枯矾四钱为末,作三纸撚,每旦 以一撚蘸油点火熏脐,被覆卧之,取汗。〈纂要奇方〉 历节风痛:松叶捣汁一升,以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 日三服。〈千金方〉
筋骨疼痛,不拘风湿气,杨梅疮,及女人月家病,先用 此药止痛,然后调理。乾马齿苋一斤,湿马齿苋二斤, 五加皮半斤,苍术四两,舂碎,以水煎汤洗澡,急用葱 姜擂烂,冲热汤三椀服之,暖处取汗,立时痛止也。〈海上 名方〉
薏苡仁酒去风湿,强筋骨,益肺肾,健脾胃。用绝好薏 苡仁粉,同麹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
风毒骨痛在髓中: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 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方〉
鍼灸
编辑《素问》曰:“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大络脉也。”
病有在筋者,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 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筋”者,鍼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骨” 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 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 食,又且少气。
《灵枢经》曰:“经输治骨髓。”
刺脊间中髓为伛。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鍼骨,所以上下摩骨 也。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 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 者尽取之。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 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阳之经补之。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 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 足少阴。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鍼,五十 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 者脾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骨之病也?”伯高曰:耳焦枯, 受尘垢,病在骨,骨有属。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 而益脑髓者也。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变化, 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 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鍼,必长其身,锐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 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难经》曰:“骨会、大杼骨病,治此,宜灸之。”
《保命集》曰:“百节疼痛。实无所知。三棱针刺绝骨出血。” 《医学纲目》曰:“筋挛骨痛。补魂门。”
《古今医统》曰:“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饵妙穴分明记。”
医案
编辑《卫生宝鉴》曰:“真定府张大,年二十有九,素嗜酒。至元 辛未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心 下痞满,身体沉重,不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萎黄,精 神减少。至六月间,来求予治之。诊其脉,沉而缓,缓者 脾也。《难经》云:‘腧主体重节痛,腧者,脾之所主,四肢为 脾。盖其人素饮酒,加之时助,湿气大胜,流于四肢,故’” 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土。”仲景云:“湿流关 节,肢体烦痛”,此之谓也,宜以大羌活汤主之。《内经》云: “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又云:“风能 胜湿”,羌活、独活苦温,透关节而胜湿,故以为君;升麻 苦平,威灵仙、防风、苍术苦辛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 血壅而不流,则求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益气缓中, 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导湿而利小便以淡渗之。为使 气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湿也。”
薛己《医按》曰:“锦衣杨永兴筋骨软痛,气粗痰盛,作渴 喜水,或用愈风汤、天麻丸,更加痰甚体麻。余以为脾 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三月馀而痊。 陶天爵妾媵素多,时患头运痰甚,劳则肢体萎软,筋 骨作痛,殊类风证。余以为肾虚不能纳气归源,用加 减八味丸而痊。后因房劳气恼,头运项强,耳下作痛, 此”肝火证。仍用前药滋肾水、生肝血、制风火而愈。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 干目赤,头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涩而短少,夜间 痰热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 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