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五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五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三十一
暑门一
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九鍼篇〉
扁鹊难经〈暑为心病属正邪〉
张机伤寒论〈中暑有三证〉
王叔和脉诀〈暑得虚脉〉
朱肱活人书〈中暑 暑湿合病为湿温 夏月调摄法〉
杨豋父直指方〈暑由口鼻入〉
严用和济生方〈中暑〉
刘完素六书〈中暑〉
李杲十书〈动静不同 中暑中热辨 暑伤胃气论 治暑宜顺天时〉
朱震亨心法〈中暑 中暍 注夏 夏月伏阴在内论〉
戴思恭证治要诀〈中暑 伤暑〉
楼英医学纲目〈中暑〉
王纶明医杂著〈暑病证治〉
李梴医学入门〈辨虚实阴阳 辨中伤冒伏 辨风与厥 暑毒痰火 治法〉
龚信古今医鉴〈中暑 治法〉
陶华六书〈中暑〉
王肯堂证治准绳〈夏为暑病 中暍与伤寒相似而异 脉虚身热得之伤
暑〉
艺术典第二百五十一卷
医部汇考二百三十一
编辑暑门一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
《生气通天论》
编辑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也。气分之邪,热盛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也。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五常政大论》
编辑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大暑以行。”欬嚏鼽衄, 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注〉“金平之纪,其脏肺,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口疡、寒热、胕肿,火热证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金起,用,草木眚,喘 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铄 石流。
〈注〉“《草木眚》,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也。“金铄石流”,热淫于秋冬也。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
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注〉太过之岁。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也。民病嗌干黄瘅诸证。皆感湿热之气。
少阳所至,为炎暑,为热府,为行出。
〈注〉“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少阳炎暑主夏也。“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炎暑至者,与少阳气交之时。呕逆,阴气上逆也;烦躁,阴阳寒热之征也。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不淫也。
《灵枢经》
编辑
《九鍼篇》
编辑
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 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注〉贼风,邪气之中人也。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扁鹊难经》
编辑
暑为心病属正邪
编辑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 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 为辛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 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注〉心主臭,心伤而自病,故恶臭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伤暑得之为“正邪。”
〈注〉“正邪”,本经自病者也。伤暑为正,邪火自病也。
==《中暑有三证》
编辑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金匮》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 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 之则淋甚。
〈注〉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溉而得之。《金匮》以一物瓜蒂散主之,或云五苓散。
《晋王叔和脉诀》
编辑
暑得虚脉
编辑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 治,养荣益气莫蹉跎。
《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
中暑
编辑中暑伏热深。累取不差。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 主之。
暑湿合病为湿温
编辑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 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 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 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 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夏月调摄法》
编辑
凡盛暑冲热,切不可以冷水洗手面,大损人目。 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 始凝,及冬乃坚,是故尤慎房室,固养精神。
《杨豋父直指方》
编辑
暑由口鼻入
编辑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胃气稍虚,或因饥冒暑,则 暑毒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之于心包,如响应 声。倘遇暑以还,急漱水而勿咽可也。
《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
中暑
编辑夫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是以暑喜伤心,令 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 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 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大抵中暑闷乱,切不可便与 冷水,及卧冷湿地,得冷则死,惟当温养,用布衣蘸热 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热土至脐心,仍更溺之,候渐 苏醒,以米汤徐徐灌之,然后随证调治。近屡见江浙 之间,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医经》所不载。诊其 脉浮而虚,盖浮则为风,虚则为暑,此中暑而又伤风, 俗命名谓之暑风。若作惊痫之治,多致不救。仓卒之 际,宜以温熟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其稍甦。却以黄 连香薷散。加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中暑
编辑中暑大汗自出,脉虚弱,头痛目干,倦怠烦躁,或时恶 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或里热甚,腹满 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尤妙。 中暑自汗,脉虚弱者,热伤气而反自汗大出,故脉不 能自实,而反虚弱。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 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 表里,通宜白虎。夏月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苓甘 露饮、黄连香薷饮、双解散。或里热甚,脉满而脉沉可 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半表半里 者,小柴胡凉膈天水散。
《李杲十书》
编辑
动静不同
编辑“动而伤暑,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热脉洪大动而 火胜者,热伤气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辛苦人多得 之,不可不知也。
静而伤暑。火乘金位。肺气出表。故恶寒脉沉疾。静而 湿胜者。身体重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安乐之人多受之。不可不知也。
《中暑中热辨》
编辑
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 阴证,中热者阳证。如避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 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 心,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 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 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 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 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窃谓:暑热者,夏之令也。 火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 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 中热,其实一也。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 热者,固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 病,不虚则天令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 大厦,得头疼恶寒等证者,盖伤寒之类耳,不可以中 暑名之。其所以烦心与肌肤大热者,非暑邪也,身中 阳气,受阴寒所遏而作也。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 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发散可也。夫“大顺散” 一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其三 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 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 经火炒熟,用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 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 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今之世俗往往不明,类曰 “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 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 气则在内耳,岂宜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 阴果为寒,何以夏则饮水乎?其苍术白虎汤虽宜用, 然亦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暑诸方,随所见 之证而用之,然后合理。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 当暑月,即非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 之惑。
《暑伤胃气论》
编辑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 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 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 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重,或气高而喘,身 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利出 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 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 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 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 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人 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 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 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 炒麹甘辛,青皮甘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 之,故以黄蘗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 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 佐也。名之曰“清暑益气汤。”
暑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 乘暑天而作病也。
治暑宜顺天时
编辑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 𪾢丸治之。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 以顺时令。若伤热物,只用三黄丸,何谓此三黄时药 丸也。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 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 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 目中溜火,而视物䀮䀮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 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围,如绳 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 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 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 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 芪人参汤主之。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如 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胁下痛或 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 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 加蔓荆子、川芎各三分,稿本、生地黄各二分,细莘一 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 个;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 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 泥各五分,桃仁三枚,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煨大 黄五分。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 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只常服黄 芪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各五钱,二味㕮咀,以水 四盏,煎至一盏,去查,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 服便止。如胸中气滞,加青皮清香可爱者一分或二 分,陈橘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 元气,不当泻之。如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病人心下 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仁各二分或三分, 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 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徐氏曰:“此谓暑热证候则同。冬月伤寒传变,为证不一,彼为寒伤形,此为热伤气。若元气虚甚,受病忽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之盲瞆也。” 宜与痿门互看。
孙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大肠,益 五脏之元气。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已,肾水已绝于午。” 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 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令人 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 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 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 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当此之时,无病之人亦或有 二证: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 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 大热无汗,为房屋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 越,世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 劳役得之者,名曰中暍。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 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 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洁古》云:“动而得之 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散也;中 热者阳证,为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也。若虚损脾胃, 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伐化,必困乏 无力,懒语气短,气弱气促,似喘非喘,骨乏无力,其形 如梦寐,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此 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枚,炒黄蘗五分,炒知母 三分,不令妨其食,当以意斟酌。若妨食则止,候食进 则再服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 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 清暑益气汤。”所治之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 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 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 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 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 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 宜加减用。
复有一证,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 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 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 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 热,必躁热烦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馀之证相 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 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 时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 大作讝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 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 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致错误矣。
《朱震亨心法》
编辑
中暑
编辑“暑证,用黄连香薷饮;痰加半夏、南星;虚加人参、黄芪。 暑病内伤者,用清暑益气汤。”著暑气是痰,用吐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有冒、有伤,有中, 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 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 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 水,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 伤在分肉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气如虚者, 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 经,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不救, 致成火乘金之危候也,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 辨别,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 病处方为妙。
戴思恭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 火者,有因痰者。火者,君相二火;暑热者,天地二火也。 内外合而炎铄,所以卒倒。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 气入而鼓激痰饮,塞碍心之窍隧,则手足不知动蹑 而卒倒。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吐即发 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中暍===中暍是阳证,中暑是阴证,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凉药 清热,宜天水五苓,又白虎汤皆可。热闷恍惚,辰砂五 苓散。脉弦实,黄连香薷汤。
热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饮。 吐泻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
伏热伤冷,缩脾饮、冷香饮子,皆可浸冷服之。
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蒜气臭烈,能 通诸窍故也。
《注夏》
编辑
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 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黄蘗、白芍 药。挟痰者加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用生脉汤。 暑气挟痰挟火实者,可用吐法。
《夏月伏阴在内论》
编辑
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 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与天地参 而为三者,以其得气之正而通也。故气升亦升,气浮 亦浮,气降亦降,气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籥,“子月 一阳生,阳初动也;寅月三阳生,阳初出于地也,此气 之升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上矣,此气之浮也。人” 之腹属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虚矣。 《经》曰:夏月经满,地气溢满,经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 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表实者,里必虚。世言夏月伏阴 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其误甚矣。或曰: 以手扪腹,明知其冷,非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玉龙 丸、大顺散、桂苓丸,单煮良姜与缩脾饮用草果等,皆 行温热之剂,何吾子不思之甚也?予曰:春夏养阳,王 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其意可见矣。若 夫凉台水馆、大扇风车,阴水寒泉、瓜果冰雪,伤之自 内及外,不用温热,病何由安?详玩其意,实非为内伏 阴而用之也。前哲又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 则逆之。若于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 虚之患乎?或曰:巳月纯阳,于理或通,五月一阴,六月 二阴,非阴冷而何?予曰:此阴之初动于地下也。四阳 浮于地上,燔灼焚燎,流金铄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 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中暑
编辑中暑为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 或吐泻,或喘满。切不可以冷水,及用十分冷剂,郤暑 散,水调灌下亦得。或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 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候其人稍甦,则用 香薷饮煎熟去查,入麝香少许服。或剥蒜肉入鼻中, 或研蒜水解灌之。盖中伤暑毒,阳外阴内,诸暑药多 有煖剂,如大顺散之用姜桂,枇杷叶散之用丁香,香 薷饮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气臭 烈,能通诸窍,大概极臭极香之物,皆能通窍故也。 初觉中暑,即以日晒瓦或布蘸热汤,更易熨其心腹 脐下,急以二气丹末,汤调灌下。
曾有客人中暑迷闷,四肢厥逆,冷汗如雨。形欲投 水中,口吻涎沫流溢,此中暑已深,阴阳离绝难除。 又有暑途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实人香薷饮加 黄连一钱;虚人星香饮加香薷一钱。甦后冷汗不止, 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宜香薷饮。甦后为医者过投 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形状 如伤寒阴盛隔阳。当用温药,香薷饮加附子浸冷服。 渴者,缩脾饮加附子,亦浸冷服。
伤暑
编辑伤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热烦闷,或头疼发热,神 思倦怠殊甚,所谓“暑伤气而不伤形”是也。但身体不 痛,与感风寒异,宜香薷饮、六和汤、香薷汤。
呕而渴者,浸冷香薷汤,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呕不 止者,枇杷叶散去芽根,吞来复丹。呕而多痰,郤暑散 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汤,或消暑饮。
泻而渴者,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贴,名“胃 苓散”,间进“来复丹。”此丹本非治泻之药,惟施之暑泻 则宜,然泻甚亦不可用。泻定仍渴,春泽汤或缩脾饮。 伤暑心头痞闷,人皆谓暑毒攻心,不知有暑即有痰。 痞闷者,痰为之也。
盛暑涂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葱头二寸许,抵饮水 二升。
泻而腹痛有积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气饮匀各半 贴。若泻虽无积,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或六和汤加木香半钱,或不加木香,止与二药煎熟, 去滓,调下苏合香丸。
又有不渴而腹干痛者,六和汤煎熟,调苏合香丸尤 宜。
泻而发热者,胃苓饮。泻而发渴者,胃苓饮兼进缩脾 饮。泻渴兼作未透者,汤化苏合香丸,吞来复丹,或研 来复丹作末,白汤调下。已透者,香薷饮。感冒外发热 者,六和汤、香薷汤、香薷饮。身热烦者,五苓散,或香薷汤加黄连一钱。热而汗多畏风甚者,生料五苓散。热 而渴者,五苓散兼进缩脾饮。
暑气攻里热不解,心烦口干。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饮, 加黄连一钱。若大渴不止,辰砂五苓散,吞“酒煮黄连 丸。”
暑气攻里。腹内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 七分。
冒暑饮酒,引暑入肠内,酒热与暑气相并,发热大渴, 小便不利,其色如血,生料五苓散去官桂加黄连一 钱,《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黄连丸。
暑气入肠胃。而小便艰涩不通者。加味香薷饮。仍佐 以三黄丸。
暑气入心。身烦热而肿者。宜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饮。 加黄连一钱。
伤暑而伤食者,其人头疼背寒,自汗发热,畏食恶心, 噫酸臭气,胸膈痞满,六和汤倍砂仁。
若因暑渴,饮食冷物,致内伤生冷,外伤暑气,亦宜此 药。暑先要入心者,心属南方离火,暑气所入,各从其 类。小肠为心之腑,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中出,五苓 散利小便,为治暑上剂也。
“有伤于暑,因而露卧,又为冷气所入,其人感暑复感 冷,自汗怯风,身疼头痛,去衣则凛,著衣则烦,或已发 热,或未发热,并宜六和汤”内加扁豆、砂仁,一方用藿 香,一方用紫苏,正治也。已感于暑,而复外感于风寒, 或内伤生冷,以藿香、紫苏兼能解表,砂仁、扁豆兼能 温中。然感暑又感冷,亦有无汗者,只宜前药。若加以 感风,则断然多汗。审是此证,宜生料五苓散内用桂 枝为佳。市井中多有此病,往往日间冒热经营,夜间 开窗眠卧,欲取清凉,失盖不觉,用药所当详审。有此 证而发潮热似疟,犹未成疟者,六和汤、养胃汤各半 贴相和煎。有此证而鼻流清涕,或鼻孔热气时出,六 和汤加川芎半钱,羌活、黄芩各七分。
有因伤暑。遂极饮以冷水。致暑毒留结心胸。精神昏 愦。语音不出。煎香薷汤。化苏合香丸服。
有因伤暑,用水沃面,或入水洗浴,暑湿相搏,自汗发 热,身重,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伤暑而大汗不止,甚则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 五苓散倍官桂,或加黄芪,如白术之数,此亦古法也。 伤暑自汗,手足厥冷者,煎六和汤调苏合香丸。 伤暑自汗,手足时自搐搦者,谓之“暑风。”缘已伤于暑, 毛孔开而又邪风乘之,宜香薷饮或香薷汤,并可加 羌活一钱。痰盛者,六和汤半贴,和星香散半贴。 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 汤和消风散,酒调服。暑风而加以吐泻兼作者,六和 汤、藿香正气散各半贴,加全蝎三个。
有暑毒客于上焦。胸膈痞塞。汤药至口即出。不能过 关。或上气喘急。六和汤浸冷。调入麝香少许。
伏暑烦渴而多热痰者,于消暑丸中每两入黄连末 二钱,名“黄连消暑丸”,或二陈汤,或小半夏茯苓汤,并 可加黄连一钱。暑气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 烦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继进白 虎汤。若服药不愈者,暑毒深入,结热在里,谵语烦渴, 不欲近衣,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当作热病治,可于伤 寒阳明证求药,如“调胃承气汤、三黄石膏汤之类。”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中暑
编辑脉虚,身热自汗恶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汤主之。 若先饮冷,后伤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憹,生 姜汤调服佳,或四君子调中亦可。中和后,或小便不 利,或茎中痛,宜用蒲黄三钱,滑石五钱,生甘草一钱。 或难予曰:“王彦龙病,何名贼邪?”予曰:“《难经》云:五邪有 实邪、虚邪、正邪、微邪、贼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 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 邪,自病者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为正邪,中湿 得之为贼邪。今心先受暑,而湿邪胜之,水克火,从所 不胜,斯谓之贼邪,五邪之中最逆也。《难经》曰:“湿温之 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于暑 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故经曰:暑湿相搏,名 曰湿温,是谓贼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饮之疾,每 至暑月,两足有汗,漐漐不干,服此乐二三盏即愈。 湿温汗少者,白虎加苍术;汗多者,白虎加桂枝。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
《暑病证治》
编辑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 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 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证,汗烦 则喘喝,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疼自 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制金,不能 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 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 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 谓之暑病。治法不同。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是动而得之阳 证也。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 大渴引饮,汗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清 暑益气,用香薷、黄连、扁豆、人参、黄芪、五味、知母、石膏 之类。
暑热发渴脉虚,宜用人参白虎汤:人参一钱五分,甘 草、知母各二钱,石膏五钱,竹叶石膏汤亦好。石膏一 两,半夏二钱五分,甘草、人参各二钱,麦门冬五钱,入 竹叶水煎服。
若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 凉台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证也。其 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 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 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 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之类, 前药再加干姜、缩砂、神麹之类,此非治暑也,治因暑 而致之病也。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 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砂仁、草果、甘草、扁豆、干 姜、乌梅,或理中汤加神麹、麦芽、缩砂、苍术,此专治内 温中消食也。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 附子大顺散:熟附子、甘草、干姜、杏仁、桂或附子理中 汤,加芍药。
〈注〉按:丹溪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太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土太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尝藉肺金为母,以补其不足。古人于夏月必独宿而淡味,保养金水二脏。《经》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藏。必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何病之可言哉。
若夏月伤暑,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此暑 伤元气也。方用:人参黄芪蜜炙麦门冬去心白芍药 陈皮白茯苓各一钱黄连炒甘草炙各五分黄蘗三 分白术一钱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姜水煎食前温 服。
〈注〉按前证有热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劳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因元气素虚,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伤元气者,清暑益气汤;劳伤元气者,补中益气汤。元气素虚而自汗者,十全大补汤。如兼盗汗,佐以六味丸加五味子。前云“大汗无力,脉虚细迟,属阳气虚弱。内黄、蘗、知母,恐复伤阳气;芍药、茯苓,恐导损阴气也。治者”审之。
若夏秋暑热,因过用冷物茶水伤其内,又过取凉风 伤其外,以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饮食不进,或兼呕 吐泄泻,此内外俱伤寒冷也。方用:人参干姜炒紫色 厚朴姜水炒陈皮羌活枳实白茯苓各一钱白术一 钱五分甘草炙五分姜水煎食前温服。
〈注〉按前证宜用此方,如未应,宜用藿香正气散。若内外已解,寒热未退,或饮食不进,宜用六君子。《保命集》云:“霍乱属阳明证,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汤辈,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脉浮无汗,四君子加麻黄。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转筋,腹痛体重”,脉沉而细,四君加白芍药、良姜。吐利四肢拘急,脉沉而迟,属少阴,四君加姜、附、厚朴。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吐利头痛而身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阴证,霍乱者,理中加橘红。吐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火”煅石膏一两。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壮元气,清热驱暑,服之免中 暑、霍乱、泄泻、痢疾等证。方用:人参一钱二分白术一 钱五分五味子十粒杵碎麦门冬去心白芍药炒白 茯苓各二钱知母炒陈皮香薷各七分黄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姜水煎食前温服。
〈注〉按:“前证若人元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去柴胡、升麻,加麦门冬、五味,或少加炒黑黄蘗,人参益气汤亦可用。”
若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后方二三服,免生内 伤发热之病。此方主于补气,方用黄芪一钱半蜜炙 人参麦门冬去心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甘草炙七 分姜枣水煎,食前温服。劳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注〉按:前论开世俗之蒙瞆,济无穷之夭枉。内用附子,若素畏寒饮食者尤宜。若素喜寒饮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若果因暑热伤气,而四肢困倦,或手足痳木者,先用人参益气汤,后用“补中益气汤。”
若人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即当补血为主。方用:人参一钱五味子十五粒杵白芍 药炒酸枣仁炒茯神去心当归酒洗各一钱甘草陈 皮川芎生地黄酒洗山栀子炒麦门冬去心各五分 水煎服。
〈注〉“按前证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麦门冬、芍药、山栀、生地苦寒,恐复损脾气。若脾胃素虚热而患前证,但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亦可。若因饥渴劳役,或因误行攻伐,以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自汗,此为阳气内伤,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因饥饱劳役,或因误出汗,以致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按之如”无,此为血脱烦躁,宜用当归补血汤。
伤暑发热,是火邪伤心,元气耗散,而邪热入客于中, 故发为热汗,大泄无气以动,其脉虚迟而无力,是外 之热邪伤荣也。治主内。
〈注〉按: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法当调补阳气为主,而佐以解暑,此推《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故前证当究其所因而治之,不可泛用香薷饮之类,走散阳气,导损真阴而益其病也。又有夏间用薄荷煎汤以代茶,殊不知散人之真气,即久用川芎汤令人暴死之类是也。
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大异。盖 寒伤形,寒邪客表,有馀之证,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 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证,故宜补之,东垣所谓清 暑益气者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 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 自致之之病。治宜辛温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与 《伤寒》治法相类者也。
夫夏月阳气浮外,阴气伏内,若饮食劳倦,内伤中气, 或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 主,而佐以解暑。若中暍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 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 《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今患暑证殁而手足指甲 或肢体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温补其内,而泛用香 薷饮之类。所误也。夫香薷饮。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 若元气素虚。或犯劳过度而用之。鲜不危矣。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辨虚实阴阳》
编辑
暑病,身热自汗,口渴面垢而已。馀证皆后传变,或兼 内伤,必先问其人“素虚胃弱,或大病大劳后,纵暑中 伤者,宜清暑益气。素强盛壮实,无虚损病者,宜祛暑 和中。”
静居高堂大厦,得病似热证属心脾经者,名中暑阴 证;动作田野道途,得病以伤风证属膀胱经者,名“中 暍阳证”,其实一也。但自袭暑气而言曰“中暑”,自被日 逼而言曰“中暍”,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颊达手心主胞 络,以火从火,故古法“暑还取冷水灌溉,勿咽之。”入肝 则眩运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躄,入 肾则消渴。非专入心主而无他传也。
《辨中伤冒伏》
编辑
中暑归心,神昏卒倒,伤暑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 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 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泻。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 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 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 证。但暑病多无身痛,间有痛者,或为澡浴水湿相搏 耳。
《辨风与厥》
编辑
即“中暍证”,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足逆冷为厥,厥与 伤寒热厥义同,黄连香薷散。暑风乃劳役内动,五脏 之火与外火交炽,则金衰木旺生风,香薷散加羌活, 或六和汤合消风散。素有痰饮,因暑触动,痰热生风 者,六和汤合星香散。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 难治。急扶阴凉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放脐 “上,拨开作窍,令人尿于其中,仍以生姜或蒜嚼烂,以 热汤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热汤熨气海,立醒。后尤 不可饮冷水,以大剂滋补药服之。如心神恍惚,用五 苓散,灯心同煎,入朱砂末调服。有汗加黄芪。因酒引 暑入腹尿血者,去桂加黄连。或神昏惊悸妄言,用益 元散,量加朱砂。新汲水调服二钱,降胃火,治烦热,利 湿止渴之要药。
暑毒痰火
编辑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 也。如痰喘气急痞塞,入药不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 二釐服。
《治法》
编辑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故宜利湿,兼以消导。汗多者,忌 渗利之。祛暑,宜香薷散、黄连解毒汤、清肺,生脉散、白 虎汤加参柴。寒热不定,小柴胡汤和中,宜大小调中 汤、薷苓汤、枇杷叶散、胃苓汤、桂苓甘露饮、六和汤。 伏阴在内之时,避暑贪凉,外又袭阴冷之气,郁遏周身阳气,宜辛温解散,薷藿汤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 伤冷,加干姜、砂仁、神麹。若外触暑气,内伤冷食,以致 外热内寒,宜清暑益气汤。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生 冷,腹痛呕泻,宜理中汤加麦芽、砂仁,或大顺散,或二 气丹、冷水下丹丸,皆治。因暑伤冷,非温散治暑之谓 也。误服发黄、发斑、蓄血闷乱而死。
内伤劳役,或素气血虚弱病暑者,一以滋补为主,慎 用大热大凉之剂。暑重尿赤者,清暑益气汤。暑轻力 倦者,补中益气汤,或为丸。中暍,暂加香薷、扁豆。阴虚 者,滋阴降火汤、肾气丸。
大热伤气,《养生家》谓此时纵酒恣色,令人内肾腐烂, 至秋方凝,甚则化木而死。时常御暑,体实者,香薷散、 益元散,虚者忌用。盖脾虚者,不必因暑劳役,及乘凉 致病。每遇春末夏初,头痛脚软,食少体热,名注夏,宜 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蘗、芍药、五味、麦冬,有痰加 半夏、姜汁,实三伏却暑之圣药也。如气衰精神不足, 烦渴懒食者,“生脉散、诱行丸。”通用谢傅《万病无忧散》。
《龚信古今医鉴》
编辑
中暑
编辑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 胞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 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外证头疼身热,口干烦渴,面 垢自汗,倦怠少气,背寒恶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 乱,吐利痰涎呕逆,发黄生斑,皆是其证。又甚者,火盛 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独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脉 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曰暑风。治宜黄连香薷 饮加羌活。或只双解散加香薷。
《治法》
编辑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甚者,不 可利其小便,以白虎汤清解之,次分表里治之。如在 表头痛恶寒者,宜双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 薷饮之类。在半表半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 主之。热甚烦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解毒 汤下神芎丸、酒蒸黄连等丸。或人平素虚弱,及老人 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叶 石膏汤”,加附子半个,冷服。凡夏月暑证,不可服诸热 燥剂,若误用之,乃致斑毒发黄,小便不通,闷乱而死 矣。
伤暑与伤寒,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 伤寒则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微,以此 为异。《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治宜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主之。天 时淫雨,湿冷并行,苍术白虎汤主之。若元气素弱而 伤重者,用清暑益气汤。
《陶华六书》
编辑
中暑
编辑中暑脉虚而伏,身热背恶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毛 耸恶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与伤寒诸证不同矣。内 外俱热,口燥烦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汤。痰 逆恶寒,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 烦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 小柴胡汤最良。脉芤迟,腠理开,洒洒然毛耸口开,板 齿燥。白虎加人参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脚 转筋。以黄连香薷汤。
暑中三阳,所患必热,脉来数。加减续命汤,去附子、桂 枝、麻黄,加黄芩、黄蘗、柴胡。
若夏月大发热,头疼躁渴,背恶寒,微汗,脉虚无力,口 齿燥者,名“中暑”,用寒凉之剂清之。
凡用暑证药,若有香薷,先煎香薷一二沸,后入馀药 同煎。
《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夏为暑病
编辑按:中暍、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若冬伤于寒, 至夏而变为热病者,此则过时而发,自内达表之病, 俗谓“晚发”是也。又非暴中暑热新病之可比。或曰:新 中暑病脉虚,晚发热病脉盛。
中暍与伤寒相似而异
编辑张氏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其风寒湿者,皆地之气, 系浊邪,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系清邪,所以 中手少阴心经也,其证多与伤寒相似,但暍与伤寒 脉不同矣,夫伤寒虽恶寒发热,初病未至于烦渴,惟 暑则不然,初病即渴,所以与伤寒为异也。且伤寒之 脉必浮盛,中暑之脉虚弱,或弦细芤迟者有之。《经》曰: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 假如太阳病项背强,八八反汗出恶风。若当炎暑之 时,岂不与中暍相似。惟其不渴。故与桂枝加葛根汤 主之。凡居夏秋之令,炎暑之时,必当依经详审,则无 差失之患矣。
以证言之,伤寒恶寒,伤热恶热。以脉言之,伤寒脉盛, 伤暑脉虚。且暑脉虚细,与湿痉之脉有相似者,而证 则不同。暑则自汗而渴,湿则不渴,痉则身疼也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编辑刘纯曰:按许学士云:“伤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内经》 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 弱,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而朱肱 亦曰:“中暑脉细弱,则皆虚脉也。”可知矣。
“伤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以此 别之。又有湿温与中暑同,但身凉不渴为异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