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05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八十五

  哮喘门三

  鍼灸

  导引

  医案

  疸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玉机真脏论 平人气象论 通评虚实论

  灵枢经经脉篇 论疾诊尺篇

  张机金匮要略疸脉证治

  伤寒论黄疸

  孙思邈千金方论证

  朱肱活人书疸病证治

  刘完素六书论证

  成无已明理论总论

  李杲十书病因 治病必当求责 兼证用茵陈蒿汤加减例

  朱震亨心法疸病证治

  罗天益卫生宝鉴阳证 阴证

  危亦林得效方论酒疸

  戴思恭证治要诀五疸证治

  楼英医学纲目辨诸黄疸 续法

  李梴医学入门疸病证治

  李中梓医宗必读发黄

艺术典第三百五卷

医部汇考二百八十五

编辑

哮喘门三

编辑

鍼灸

编辑

《素问》曰:“肺病者,喘欬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 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欬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 阴太阳血者。

肺热病者,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 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 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 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 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灵枢经》曰:“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 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 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 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中如韭叶。 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 少阴。

“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䐜肩息,大气逆上, 喘喝坐伏,病恶埃烟。请帮助识别此字。“不得息”,取之天容。取“天容”者, 无过一里。

《甲乙经》曰:“头项痛重,暂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 通,通天主之。”

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灵主之。 “喘逆鼽衄,肩甲内廉痛,不可俛仰,䏚季胁引少腹而 痛,胀,噫嘻主之。”

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腋肿,善笑不休,心中痛,目 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嗌干 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太陵主之。 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 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中闷呕吐, 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涌泉主之。

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 头维主之。

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 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 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 脐,少腹急痛,热面急,目䀮䀮,久喘欬少气,溺浊赤,肾 俞主之。

欬,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 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 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

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考证
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喜呕,胆,胸中热,喘

逆,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鬲 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 中府主之。

欬,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胸中彭彭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经渠及 天府,此谓之大俞。

欬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欬逆上气,喘不能言,华盖主之。”

欬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亶中主之。 欬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俞府主之。 欬逆上气,请帮助识别此字。出多唾,呼吸哮,坐卧不安,彧中主之。 胸满欬逆,喘不得息,呕吐烦满,不得饮食,神藏主之。 胸胁榰满,欬逆上气,呼吸多喘,浊沫脓血,库房主之。 欬喘不得卧,不得坐,呼吸气索咽不得,胸中热,云门 主之。

胸中满,不得息,胁痛骨疼,喘逆上气,呕吐烦心,《玉堂》 主之。

胸胁榰满,鬲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郎》 主之。

胸胁榰满,喘满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气户》主之。 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 食,胸胁榰满,喘息而冲鬲,呕,心痛及伤饱,身黄疾,骨 羸瘦,章门主之。

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天府主 之,在腋下三寸,臂内动脉之中。

消瘅善喘气,是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黄,大便难, 嗌中肿痛,吐血,口中热,唾如胶,太谿主之。

欬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欬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 喘,尺泽主之。

欬逆上气,喘不得息,暴痹内逆,肝肺相传,鼻口出血, 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

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 足外皮痛,临泣主之。

《千金方》曰:“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腧 各二壮。肺腧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 各一寸五分。”

《医学纲目》曰:“哮喘,取天突鍼入,向下五分,泻五吸;亶 中三分,三呼;璇玑三分,泻三吸;气海、腧府一分,沿皮 向外一寸半,泻六吸;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 一吸。”

《五膈气》,喘息不止,“取中脘八分,又取期门。凡刺腹部 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刺之。”

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关元、中脘三 里百劳、肾腧各灸之,支沟、大陵各刺之。”

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譩譆气舍扶突太白以上刺 魄户中府大包域中云门石门期门各灸之。

气喘,取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 半,泻之。

哮喘。取兴隆三寸半。

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取太谿。”

气促喘,取《天牢》。

《古今医统》曰:“气喘,取《璇玑》,在天突下一寸,《气海》在脐 下一寸半。”

又法“取膻中在两乳折中,期门背中骨节第七椎下 穴,灸三壮,立已喘气,神效。”

导引

编辑

《保生秘要》曰:“哮喘导引法,用手法于十一椎下脊中 穴,掐之六十四度,擦亦如数,兼行后功,喘自然安。” 运功:“以手摩擦两乳下数遍,后擦背,擦两肩,定心咽 津降气,以伏其喘。”

气喘导引法,先从中念,次以神定之,再通散四肢手 指而出,顾本源为主。

医案

编辑

《儒门事亲》曰:“一人上喘中满,酢心腹胀,时时作声,否 气上下,不能宣畅,先用独圣散吐之,吐讫;次用导水 丸、禹攻散,轻泻三四行。不愈,更以利膈丸泻之,使上 下宣通,不能壅滞;后服平胃散、五苓散、三和散分理 阴阳,利水道之药,遂愈。”

《丹溪心法》曰:“予治一妇人,五十馀岁,素有痰嗽,忽一 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 予适在彼,速用麦门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一钱五分,煎服,一贴喘定汗止,三贴后,痰亦渐少,再与前方 内加䒷蒌仁一钱五分,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 服二十馀贴而安。此实麦门冬、五味、人参之功也。如” 自汗兼腹满。脉沉实而喘者。里实也。宜下之。

一童年一十四岁,哮十日则发一遍,此疾在上焦,不 得汗泄,正当九月、十月之交,宜温散与小胃丹愈。 一人六七月喘不得卧,主于肺,用麻黄、石膏各二钱, 柴胡、桑白皮、黄芩各一钱,甘草五分,服之,一汗而愈。 后以人参、五味子、桑白皮、黄芩、甘草遂安。

“一人痰多喘急,用白术、半夏、苍术、香附子各一两,黄 芩、杏仁各半两,姜汁面糊丸服愈。” 《卫生宝鉴》曰:“己未岁初秋,越三日,奉诏至六盘山,至 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 年逾五旬,身体肥盛,因饮酒吃潼乳过度,遂病腹胀 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 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雾雨之湿,饮食之 热,湿热太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 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以下之。一服减半,再 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欬嗽,以加减 泻白散治之。

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岁,病积脐左连胁如覆杯,腹 胀如鼓,多青络脉,喘不能卧。时值暑雨,加之自利完 糓,日晡潮热,夜有盗汗,以危急来求。予往视之,脉得 浮数,按之无力。谓病家曰:“凡治积,非有毒之剂攻之 则不可。今脉虚弱如此,岂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渗 益胃之剂,数服而清便自调,杂以升降阴阳,进食和 气,而腹大减,胃气稍平。间以削剂,不月馀良愈。先师 尝曰:“洁古老人云:‘养正积自除。譬之满坐皆君子,纵 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 消矣’。”洁古之言,岂欺我哉!《经》云:“大积大聚,消其大半 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 积者乎?此亦治积之一端也。邪正虚“实,宜精审焉。” 《医学正传》曰:“东阳一羽士,年五十馀,素有喘病。九月 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似实。一医作伤寒治, 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 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 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予为诊后,晓之 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短气不足以息,当作 虚治,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 煎服,二贴脉收敛,四贴而病轻减,六贴病痊安。 《医学纲目》曰:“有武臣为寇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 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 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 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予诊之曰:“太阳下之, 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之法也。” 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漐漐汗出,至晚身 凉,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 捷如此。”

《医宗必读》曰:“太学朱宁宇在监时,喘急多痰,可以坐, 不可以卧,可以俯,不可以仰,惶急求治。余曰:‘两尺独 大而软,为上盛下虚。遂以地黄丸一两,用桔梗三钱, 枳壳二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煎汤送下,不数剂而 安’。”

给谏黄健庵,中气大虚,发热自汗,喘急。余诊之,脉大 而数,按之如无。此内有真寒,外见假热,当以理中汤 冷饮。举家无主,不能信从,惟用清火化痰之剂,遂致 不起。

方伯叶震瀛夫人,喘急痞闷,肌肤如灼,汗出如洗,目 不得瞑。余诊之,六脉皆大,正所谓“汗出如油,喘而不 休”,绝证见矣。辞不治,越三日而殁。

社友宋敬夫令爱,中气素虚,食少神倦,至春初,忽然 喘急,闷绝不知人,手足俱冷,咸谓立毙矣。余曰:“气虚 极而金不清肃,不能下行,非大剂温补,绝无生理。”遂 以人参一两,干姜三钱,熟附子三钱,白术五钱,一服 即甦。后服人参七斤,馀,姜、附各二斤,遂全愈不发。 社友孙芳其令爱,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 之剂,几于遍尝,绝不取效。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 则胀出,鼻则鼓扇,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矣。遂以 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余曰:“今虽 愈,未可恃也”,当以参术补元,助养金气,使清肃令行。 竟因循月许,终不调补,再发而不可救药矣。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嗽,百药无功。诊其两寸数而涩。 余曰:“涩者痰火风寒,久久盘踞,根深蒂固矣。”须补养 月馀,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间,凡吐下十次,服补剂百 馀遂愈。更以补中益气为丸,加鸡子、秋石,服年许永 不复发。

《本草纲目》曰:“溧阳洪辑幼子病痰喘,凡五昼夜不乳 食,医以危告,其妻夜梦观音授方,令服人参胡桃汤。 辑急取新罗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煎汤一蚬壳许 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汤剥去胡桃皮用之,喘复作,仍 连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载书册,盖人参定喘,胡桃连皮能敛肺故也。”

薛己《医按》曰:“一武职体魁梧,素不围罏,不喜热食,行 则喘促,自为气实老痰,服碑记丸攻之,其脉洪数,重 按全无。余谓命门火衰,脾肺虚寒,与八味丸一服,痰 喘稍止,数服全止,逆能亲火,喜热饮食,盖碑记丸出 自西域人所制者。经云:‘西域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 褐荐,华色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由此观之,恐不可概用也。

职方卢抑斋,饮食素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劄,扬手 掷足,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 如小儿慢惊之证。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以补中 益气加半夏而痊。

一儒者体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陈、芩、连、桔梗,痰喘益 甚;加桑皮、杏仁、䒷蒌,盗汗气促;加贝母、枳壳,不时发 热,饮食渐减,脉大而无力。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 地黄丸以补土母,用补中益气汤以接中气而愈。

疸门一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阴阳应象大论》

编辑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色为黄。

“黄”,中央土色也。

《玉机真脏论》

编辑

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 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 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发瘅》,湿热发外也。腹中热烦。心出黄。热在内也。

《平人气象论》

编辑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 疸。

此以视疾而知其病也。

《通评虚实论》

编辑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黄疸者,湿热内郁,而色病见于外,皆阴阳五行之气,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灵枢经》

编辑

《经脉篇》

编辑

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

脾家实也。

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 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

夫肾主藏精,如主肾所生之病,则精液不能上滋,而为口热、舌干、嗌痛、烦心、心痛、黄疸诸证。盖水不上济,则火盛于上矣。

《论疾诊尺篇》

编辑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 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土灌于四脏,身痛,病见于肉也。色黄,病见于皮也。齿垢黄,病见于骨也。爪甲上黄,病见于筋也。黄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㑊安卧。”小肠为赤肠,心之腑也,心主血脉,“小便赤黄,脉小而涩,病见于脉也。小便赤黄”,下焦热也。不嗜食者,上焦虚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疸脉证治》

编辑

《疸病篇》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 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 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 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 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 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 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 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 证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 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 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 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 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沈。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 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 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 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 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 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 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 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 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当为小柴胡汤。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水气篇》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 加术汤主之。”

《伤寒论》

编辑

黄疸

编辑

《太阳篇》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 主之。”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 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 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 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 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 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𧄍赤小豆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 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蘗皮汤主之。

《阳明篇》曰:“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 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 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 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 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馀证者,与 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 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 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 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 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 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 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 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 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论证》

编辑

疸有五种,有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者,身 体四肢微肿,胸满不渴,汗出如黄蘗汁,由大汗出,卒 入水中所致。黄疸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柚,暴得热, 以冷水洗之,热因流胃中,食生黄瓜熏上所致,若成 黑疸者多死。糓疸者,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面发 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酒疸者,心中懊憹,足 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而致。“女劳 疸”者,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 大热,而交接竟入水所致。

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 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㹠肝状,其小腹 满者,急下之。

《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

《疸病证治》

编辑

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曰:“此名 中湿也。”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流关节,须 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主。一身尽痛,发热身黄, 小便自利者,术附汤。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五苓散主之。

病人寒湿在里不散,热畜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 宿糓相薄,郁蒸不消化,故发黄。然发黄与瘀血外证 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 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 若瘀血证即如狂,大便必黑,此为异耳。凡病人身体 发热,头面汗出,身无汗,剂颈而止,渴饮水浆,小便不 利,如此必发黄,茵陈蒿汤加五苓散也。病人服汤,得 小便利如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 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栀子蘗皮汤、麻黄 连𧄍赤小豆汤,可选而用之。又方,伤寒欲发黄者,急 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出黄水甚验。即 用茵陈蒿汤调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问:“白虎证亦身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何以不发 黄?”答曰:“白虎与发黄证相近,遍身汗出,此为热越,白 虎证也。头面汗出,颈以下都无汗,发黄证也。”

又问:太阳病,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者何?曰:此太 阳中湿也。仲景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

又问:“病人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 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 便难,有潮热,时时欬嗽者,何也?”曰:“此少阳中风也,小 柴胡汤主之。”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论证》

编辑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络。心火上行。心憎烦 面黄。小便赤涩也。茯苓加减汤主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 肢不收,发黄疸,食不为肌肤。

按仲景云:“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饮水浆者,身必发黄也。”此为怫热在表,燥而无汗;湿 热在里,气甚不能散越于外,则湿热之气郁甚而上 行,以至头面阳极之分,则湿热蒸为微汗,而颈下无 汗。然湿热不能自然宣通散越于周身,故湿热郁之 极甚,而面目遍身发黄色也。故白虎汤证,遍身自汗 者,仲景谓之“散越”,不发黄也。小便不利者,湿热发黄 之证也。或小便自利,或狂,或大便黑者,瘀血证也。发 黄亦有讝妄者,本所不言,以黄证未明,故不须言也。 世俗有传烙黄而或愈者,此强实之人,素本中气不 衰,而及湿热郁之微者,烙之而误中强劫开,发得开, 气血宣通,即作汗而愈。或体质本虚,湿热结甚,则劫 发不开,而反致死者,不为少矣。莫若仲景法对证以 药治之,则免致强劫不开,而反悮人生命也。及夫近 世妄传,有寒极阴黄,而内外极救其阳,为害多矣。设 若病微而悮中开发得愈,亦已鲜矣,而伤生者,不可 胜言也。大抵凡诸黄者有二:一则湿热气郁而黄,万 物皆然。又如麦秀而“霒雨,湿热过极,则黄疸”者也。及 水涝而天气湿热,则草木将死,而色变黄者也。或病 血液衰则虚,燥热太甚而身面痿黄者,犹亢旱而草 木痿黄也。夫病燥热而黄者,当退热润燥而已。此伤 寒湿热极甚而发黄者,开结退热,双利大小腑,以除 水湿,则利和而愈也。

结胸而发黄者,茵陈同陷胸汤各半服下之。或悮服 巴豆热毒丸药下之,反损阴气,遂协热利不止而发 黄者,同大承气各半服下之。亦有协热利不止,更或 结胸而发黄者,用茵陈五分,同陷胸汤三分,大承气 二分以下之。或两感发黄者,本方加黄连解毒汤一 服急下之。或头微汗,小便利而微黄者,湿热微也,宜 栀子蘗皮汤。发黄甚者。茵陈合三一承气汤。

阳明病,表热极甚,烦渴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 搏,而身体发黄。其候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 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体发黄,宜茵陈汤调下五苓 散。

寒湿搏而发黄者,色如苔膏也。本伤寒失下,或误汗 之、温之、灸之、熨之,或服银粉、巴豆大毒热药下之,反 以亡液,损其阴气,邪热转甚,或下太早,热入以成结 胸。但发黄者,或失下寒凉调治,或热极本恶,虽按法 治之,而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或下后热不退,皆能 为发黄也。大抵本因热郁极甚者,留饮不散,湿热相 搏。而以术附汤主之悮矣。

《成无己明理论》

编辑

《总论》

编辑

伤寒发黄,何以明之?《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 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为疾之甚。湿 热盛者则发黄,内热已盛,复被火者,亦发黄也。邪风 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 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是由内有热而被火,致 发黄者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 黄,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伤寒发汗已,身目为 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者也。湿亦令黄,热亦 令黄,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异,而色泽亦自 不同。湿家之黄,身黄如烟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至 于湿盛之黄,必身黄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 正黄如蘗汁,是其正黄色也。”由此观之,湿之与热,岂 不异哉?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土, 黄为土色,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 也。《经》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 阴当发身黄者是矣。热虽内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 者,则不能发黄,必也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 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黄家为热 盛,而治法亦自有殊。伤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 不利,少腹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此欲泄涤其热也。伤 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蘗皮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𧄍赤小豆汤主之, 此欲解散其热也。此数者,泄涤解散,乃为之不同,亦 皆析火彻热之剂也。一或身黄脉沉结,少腹鞕而小 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畜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必 须抵当汤下之而愈。黄家既是病之已极,是以有不 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出冷,为不治 之疾。又若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是为心绝。环口 黧黑,柔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治之诊。

《元李杲十书》

编辑

《病因》

编辑

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寒水上行 于经络之间,本当发汗,因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 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问:“五苓散当服不服,则生何证?”答曰:当服不服,则谷 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火聚胃发黄,故有调胃汤 证。此太阳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阳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 已行。若与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肾水也。不惟重涸肾 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涩,则为发 黄也。若入血室,则为畜血也。

治病必当求责

编辑

假令治病,无问伤寒畜血结胸,发黄等证,并一切杂 证,各当于《六经》中求责之。如发黄证,或头痛腰脊强 恶寒,即太阳证也;或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即有阳 明证也。馀皆仿此。

兼证用茵陈蒿汤加减例

编辑

“小便不利,烦躁而渴。”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韩氏 名茵陈芪苓汤 烦躁喘呕不渴。加陈皮、白术、半夏、生姜、茯苓。韩氏名茵陈陈 皮汤

四肢遍身冷者。加附子甘草。韩氏名茵陈附子汤 “肢体逆冷。腰上自汗。”加附子、干姜、甘草。韩氏名茵陈姜附汤 身冷污不止者。加附子干姜。韩氏名茵陈附子汤 前药服已,脉尚㐲,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韩氏 名茵陈茱萸汤

韩氏立名为茵陈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茵陈汤、茵 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大抵只是仲景 阴证药内加茵陈也,用者要当识之。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疸病证治》

编辑

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如盦麹相似,轻者小温中丸, 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芩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 食积药。湿热因倒胃气,服下药,大便下利者,参芪加 山栀、茵陈、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肤并眼如栀子水染,因食积黄 者,量其虚实,下其食积;其馀但利小便为先。小便利 白,其黄则自退矣。”

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当究其所因,分利为先,解 毒次之。诸疸口淡怔忡,耳鸣脚软,微寒发热,小便白 浊,此为虚证,治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不可过用凉 剂,强通小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及有渴者 不治。不渴者可治。

黄疸,通身面目悉黄,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又宜小 柴胡加茵陈、茯苓、枳实,加少𥐚硝。《济生》茵陈汤,《千金 方》东引桃根细者煎,空心服。

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胃气蒸冲 而黄。宜小柴胡加谷芽、枳实、厚朴、山栀、大黄,《济生》谷 疸丸。

酒疸,身目黄,心中懊憹,足胫满,尿黄,面黄而赤斑,酒 过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小柴胡加茵陈、豆豉、大 黄、黄连、葛粉。脉微数,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白术 散。脉弦涩,《三因》当归白术散、《济生》五苓加葛根汤。 女劳疸,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故额黑身黄,少腹满 急,小便不利,以大麦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钱煎 服。

黄汗者,因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黄

染衣而不渴。《济生方》黄芪散、茵陈汤,又以苦丁香如
考证
豆大,深吸鼻中出黄水,差。

发黄,脉沉细迟,四肢逆冷,自汗不止。宜茵陈四逆汤。

《罗天益卫生宝鉴》

编辑

《阳证》

编辑

身热不大便发黄者,治用仲景茵陈蒿汤。身热大便 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身热“大 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蘗皮汤加茵陈。”

《阴证》

编辑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 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 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 不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遍身冷,面 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细迟而发黄者, 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陈四逆 “汤,加当归、木通。”

《危亦林得效方》

编辑

《论酒疸》

编辑

五疸之中,惟酒疸变证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 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唇而辄乱者,以酝酿而 成。有人热毒渗入百脉不止,发黄而已。溢于皮肤,为 黑为肿;流于清气道中,则眼黄鼻齆,种种不同也。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五疸证治》附面黄

编辑

黄疸,大略有五。黄,脾土色也。脾脏受伤,故病见于外, 通身面目悉黄,并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或五苓散、 平胃散各半贴,名胃苓散。黄汗因脾胃有热,汗出入 水澡浴所致,故汗黄色染衣,只宜前药。黄疸因酒食 过度,脏腑极热,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散,湿热郁蒸, 故通身眼目俱黄,或发寒热,亦宜前药。酒疸因饮酒 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 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加干葛一钱。

饮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为脾之子,子移 病而克于母,故黄。又肺主身之皮肤,肺为酒毒熏蒸, 故外发于皮而黄。此二说故通,法当合脾肺而治,宜 藿枇饮。

谷疸,因伤饥饱,胃气熏蒸而黄,食即眩运,宜红丸子。 伤脾致疸,已见之前。黄疸证。下有暑毒伤脾,小便不 利,亦能成疸,煎茆花汤调五苓散。

诸失血后,多令面黄。盖血为荣,面色红润者,血荣之 也,血去则面见黄色。譬之草木,春夏叶绿,遇秋叶黄, 润与燥之别也,宜养荣汤、枳归汤、十全大补汤。妨食 者,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各一钱,或异攻散加此二 味亦得。亦有遍身黄者,但黄不及耳。目。

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 理脾为先。《异攻散》加黄芪、扁豆各半钱。诸病后黄者 亦宜。

农民黄疸病。因饱作劳。脾气不舒。宜杨法师“胜金丸。”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辨诸黄疸》

编辑

内伤黄疸,因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病生黄, 非外感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

食劳疳黄。一名黄胖。夫黄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 八日为期。食劳黄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

目黄《经》云。“目黄者曰黄疸。”然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 风气自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眦。其人肥。风气不 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黑疸,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黑,多汗恶 风者,属风。

辨色法。“色如烟熏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色如橘子 黄。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续法》

编辑

“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 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水来侵 之,多变此疾。一则茵陈茯苓汤加当归、桂枝,二则茵 陈橘皮汤加姜、术、半夏,三则茵陈附子汤,四则茵陈 四逆汤;五则茵陈姜附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 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仲景理中汤加茵陈。 服之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主之。 结胸发黄。太阳附本也。以结胸法治之。痞气发黄。太 阴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疸病证治》

编辑

湿疸湿即水也。东南窳下,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 中湿。湿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在关节,则一身尽痛; 在脏腑,则清浊混,而大便濡泄,小便反涩,腹或胀满。 湿热搏,则遍身黄如熏色,轻者面目微黄而已。误下 则为喘哕,误汗则发痓而死。惟利小便为佳,五苓散、 除湿汤主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汤。二 便利不发黄者。术附汤。身痛鼻塞者。黄芪建中汤。中 气坚满癃闭者。枳术汤加葶苈。发黄见后。

黄证俱口渴而头汗,畜热发者,则溺涩而大腹膨胀;畜血发者,则溺清而小腹急结。《经》曰:“湿热相交民病 瘅。”瘅即黄也,单阳而无阴也。伤寒发黄虽不一,皆因 内热而误用温药,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与渗,以 致阳明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肌肤,谓之瘀热发黄。 头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黄而明,茵陈汤、茵陈三物汤、 陶氏茵陈汤。

有湿热郁而发黄者,身痛发热,色黄而晦,茵陈五苓 散。有寒湿发黄者,太阳病寒湿在里,发汗过则寒去 而湿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身痛鼻塞者,急用后“瓜蒂搐鼻法”,内服茵陈五苓散。 头痛甚者,神术散加茵陈。

有中湿发黄者,一身尽痛,误汗则眼目俱黄,茵陈五 苓散、栀子蘗皮汤、防己黄芪汤。 身体烦疼者,麻黄汤加苍术。

有伤风发黄者,易饥鼻干腹痛,潮热欬嗽,小柴胡加 茵陈,如哕,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下之。

往来寒热者,小柴胡加山栀、茵陈。

有内伤中寒发黄者,脾胃素虚,或伤冷物,停滞不散, 或呕逆腹满,或大便自利,理中汤加茵陈、枳实、青皮。 腹胀食不敢饱,欲作谷疸者,五苓散加茵陈。

有阴证发黄者,四肢逆冷,脉沉,或阴盛发躁。四逆汤 加茵陈。

有结胸发黄者,心胸满鞕,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汤 加茵陈。

有痞气发黄者,心下满鞕,按之不痛,半夏泻心汤加 茵陈,痞结消,则黄自愈。

大抵发黄与治湿相似,轻则渗利和解,重则大下水 利,黄自退矣。非但寸口无脉,鼻气冷,为不治。形变烟 熏黑色,摇头直视,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脏气绝也。 凡初发黄,先以口含水,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吐 出黄水,内服茵陈五苓散,或酒蒸黄连丸,外用生姜 同茵陈捣烂,遍身擦之。

诸发黄皆小便不利,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且瘀血 与瘀热外证俱头汗作渴,脉浮数。但热结下焦,则热 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 津液,故小便自利,治详血门瘀血证中。

治疸表证,小柴胡汤微汗之。表少里多者,茵陈五苓 散渗之。半表里者,栀子蘗皮汤、茵陈三物汤、一清饮 子和之。里急者,茵陈汤下之。就中尤以渗利为妙。通 用五苓散,湿多倍茵陈,食积加三棱、莪术、砂仁、神曲, 热加芩连、草龙胆,小便不利加山栀。胃弱合平胃散 去厚朴,加茵陈、黄连、山栀、防己、枳实。

《李中梓医宗必读》

编辑

发黄

编辑

“发热,一身尽痛,面目俱黄,太阳中湿,连𧄍赤小豆汤。 热不去,瘀血在里而黄,小便微利,麻黄连𧄍赤小豆 汤。”往来寒热,一身尽痛,发黄,小柴胡加栀子汤。发热 头汗,渴欲饮水,小便利,大便快,发黄,五苓散加茵陈 汤。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疟,不欲饮,茵陈五苓散。伤 冷脉虚,小便如常,变为阴黄,理中加茵陈汤。下之太 过,脾虚津竭,饮水自伤,此阴湿变黄,“茵陈茯苓汤、茵 陈四逆汤。”

按:黄者,中央戊己之色。故黄疸多属太阴脾经,脾不 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譬之盦麹相似,以湿 物而当暑月,又加覆盖,湿热相搏,其黄乃成。然湿与 热又自有别,湿家之黄,色暗不明,热家之黄,色光而 润。亦有脾肾虚寒,脉沉而细,身冷自汗,泻利溺白,此 名阴黄,茵陈姜附汤、理中汤、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 “蘗汁,此名黄汗,黄芪汤,芪芍桂苦酒汤。挟表者,脉浮, 汗之而愈,桂枝加黄芪汤。挟里者,腹胀,下之而安,大 黄硝石汤。”食伤有谷疸之名,茯苓茵陈栀子汤。酒伤 有酒疸之名,葛花解酲汤加茵陈叶。若夫御女劳伤, 则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额上色黑,手足心 热,发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汤、东垣肾疸汤。统言疸证, 清热导湿为之主方。茯苓渗湿汤。假令病久,脾衰胃 薄,必以补中参术健脾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