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05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五

  哮喘門三

  鍼灸

  導引

  醫案

  疸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玉機真臟論 平人氣象論 通評虛實論

  靈樞經經脈篇 論疾診尺篇

  張機金匱要略疸脈證治

  傷寒論黃疸

  孫思邈千金方論證

  朱肱活人書疸病證治

  劉完素六書論證

  成無已明理論總論

  李杲十書病因 治病必當求責 兼證用茵陳蒿湯加減例

  朱震亨心法疸病證治

  羅天益衛生寶鑑陽證 陰證

  危亦林得效方論酒疸

  戴思恭證治要訣五疸證治

  樓英醫學綱目辨諸黃疸 續法

  李梴醫學入門疸病證治

  李中梓醫宗必讀發黃

藝術典第三百五卷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五

編輯

哮喘門三

編輯

鍼灸

編輯

《素問》曰:「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 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 陰太陽血者。

肺熱病者,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 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 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腰痛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 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 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靈樞經》曰:「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 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 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 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中如韭葉。 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 少陰。

「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䐜肩息,大氣逆上, 喘喝坐伏,病惡埃煙。請幫助識別此字。「不得息」,取之天容。取「天容」者, 無過一里。

《甲乙經》曰:「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 通,通天主之。」

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靈主之。 「喘逆鼽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俛仰,䏚季脅引少腹而 痛,脹,噫嘻主之。」

熱病煩心而汗不止,肘攣腋腫,善笑不休,心中痛,目 赤黃,小便如血,欲嘔,胸中熱,苦不樂,太息,喉痹,嗌乾 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太陵主之。 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 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 不欲食飲,隱白主之。

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湧泉主之。

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 頭維主之。

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 膺急,息難振慄,脈鼓氣膈,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 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賁痛,心如懸,下引 臍,少腹急痛,熱面急,目䀮䀮,久喘欬少氣,溺濁赤,腎 俞主之。

欬,上氣喘,暴瘖不能言,及舌下挾縫青脈,頸有大氣, 喉痹,咽中乾急,不能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項腫肩痛, 胸滿,腹皮熱,衄氣短哽,心痛,隱疹,頭痛,麵皮赤熱,身

肉盡不仁,天突主之
考證
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喜嘔,膽,胸中熱,喘

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鬲 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 中府主之。

欬,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期門主之。 胸中彭彭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經渠及 天府,此謂之大俞。

欬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能言,華蓋主之。」

欬逆上氣,唾喘短氣不得息,口不能言,亶中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俞府主之。 欬逆上氣,請幫助識別此字。出多唾,呼吸哮,坐臥不安,彧中主之。 胸滿欬逆,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得飲食,神藏主之。 胸脅榰滿,欬逆上氣,呼吸多喘,濁沫膿血,庫房主之。 欬喘不得臥,不得坐,呼吸氣索嚥不得,胸中熱,雲門 主之。

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 主之。

胸脅榰滿,鬲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郎》 主之。

胸脅榰滿,喘滿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 食,胸脅榰滿,喘息而衝鬲,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 羸瘦,章門主之。

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天府主 之,在腋下三寸,臂內動脈之中。

消癉善喘氣,是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黃,大便難, 嗌中腫痛,吐血,口中熱,唾如膠,太谿主之。

欬逆上氣,咽喉鳴喝喘息,扶突主之。

欬逆上氣,舌乾脅痛,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 喘,尺澤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得息,暴痹內逆,肝肺相傳,鼻口出血, 身脹逆息不得臥,天府主之。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 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千金方》曰:「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灸肺腧 各二壯。肺腧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 各一寸五分。」

《醫學綱目》曰:「哮喘,取天突鍼入,向下五分,瀉五吸;亶 中三分,三呼;璇璣三分,瀉三吸;氣海、腧府一分,沿皮 向外一寸半,瀉六吸;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 一吸。」

《五膈氣》,喘息不止,「取中脘八分,又取期門。凡刺腹部 氣虛人內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閉氣刺之。」

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選用之。「膏肓、關元、中脘三 里百勞、腎腧各灸之,支溝、大陵各刺之。」

哮喘諸穴選用之。天容譩譆氣舍扶突太白以上刺 魄戶中府大包域中雲門石門期門各灸之。

氣喘,取乳中,「在乳下肋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 半,瀉之。

哮喘。取興隆三寸半。

喘滿痰實,口中如膠,「取太谿。」

氣促喘,取《天牢》。

《古今醫統》曰:「氣喘,取《璇璣》,在天突下一寸,《氣海》在臍 下一寸半。」

又法「取膻中在兩乳折中,期門背中骨節第七椎下 穴,灸三壯,立已喘氣,神效。」

導引

編輯

《保生祕要》曰:「哮喘導引法,用手法於十一椎下脊中 穴,掐之六十四度,擦亦如數,兼行後功,喘自然安。」 運功:「以手摩擦兩乳下數遍,後擦背,擦兩肩,定心咽 津降氣,以伏其喘。」

氣喘導引法,先從中念,次以神定之,再通散四肢手 指而出,顧本源為主。

醫案

編輯

《儒門事親》曰:「一人上喘中滿,酢心腹脹,時時作聲,否 氣上下,不能宣暢,先用獨聖散吐之,吐訖;次用導水 丸、禹攻散,輕瀉三四行。不愈,更以利膈丸瀉之,使上 下宣通,不能壅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三和散分理 陰陽,利水道之藥,遂愈。」

《丹溪心法》曰:「予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 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 予適在彼,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一錢五分,煎服,一貼喘定汗止,三貼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 內加䒷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 服二十餘貼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人參之功也。如」 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也。宜下之。

一童年一十四歲,哮十日則發一遍,此疾在上焦,不 得汗洩,正當九月、十月之交,宜溫散與小胃丹愈。 一人六七月喘不得臥,主於肺,用麻黃、石膏各二錢, 柴胡、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服之,一汗而愈。 後以人參、五味子、桑白皮、黃芩、甘草遂安。

「一人痰多喘急,用白朮、半夏、蒼朮、香附子各一兩,黃 芩、杏仁各半兩,薑汁麪糊丸服愈。」 《衛生寶鑑》曰:「己未歲初秋,越三日,奉詔至六盤山,至 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鄰吉歹元帥夫人, 年踰五旬,身體肥盛,因飲酒吃潼乳過度,遂病腹脹 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 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霧雨之濕,飲食之 熱,濕熱太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 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一服減半,再 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欬嗽,以加減 瀉白散治之。

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歲,病積臍左連脅如覆杯,腹 脹如鼓,多青絡脈,喘不能臥。時值暑雨,加之自利完 糓,日晡潮熱,夜有盜汗,以危急來求。予往視之,脈得 浮數,按之無力。謂病家曰:「凡治積,非有毒之劑攻之 則不可。今脈虛弱如此,豈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滲 益胃之劑,數服而清便自調,雜以升降陰陽,進食和 氣,而腹大減,胃氣稍平。間以削劑,不月餘良愈。先師 嘗曰:「潔古老人云:『養正積自除。譬之滿坐皆君子,縱 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 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經》云:「大積大聚,消其大半 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 積者乎?此亦治積之一端也。邪正虛「實,宜精審焉。」 《醫學正傳》曰:「東陽一羽士,年五十餘,素有喘病。九月 間,得發熱惡寒證,喘甚,脈洪盛似實。一醫作傷寒治, 用小柴胡湯加枳殼、陳皮等藥,六日後欲行大承氣。 一醫曰:『不可,當作傷食治,宜用枳實導滯丸』。爭不決, 召予視之,二醫皆曰:『脈實氣盛,當瀉』。予為診後,曉之 曰:『此火盛之脈,非真實』」也。觀其短氣不足以息,當作 虛治,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 煎服,二貼脈收斂,四貼而病輕減,六貼病痊安。 《醫學綱目》曰:「有武臣為寇執,置舟中艎板下,數日得 脫,乘饑恣食,良久解衣捫虱,次日遂傷寒自汗而膈 不利。一醫作傷食而下之,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 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予診之曰:「太陽下之, 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此仲景之法也。」 指令醫者急治藥,一啜喘定,再啜漐漐汗出,至晚身 涼,脈已和矣。醫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 捷如此。」

《醫宗必讀》曰:「太學朱寧宇在監時,喘急多痰,可以坐, 不可以臥,可以俯,不可以仰,惶急求治。余曰:『兩尺獨 大而軟,為上盛下虛。遂以地黃丸一兩,用桔梗三錢, 枳殼二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煎湯送下,不數劑而 安』。」

給諫黃健庵,中氣大虛,發熱自汗,喘急。余診之,脈大 而數,按之如無。此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當以理中湯 冷飲。舉家無主,不能信從,惟用清火化痰之劑,遂致 不起。

方伯葉震瀛夫人,喘急痞悶,肌膚如灼,汗出如洗,目 不得瞑。余診之,六脈皆大,正所謂「汗出如油,喘而不 休」,絕證見矣。辭不治,越三日而歿。

社友宋敬夫令愛,中氣素虛,食少神倦,至春初,忽然 喘急,悶絕不知人,手足俱冷,咸謂立斃矣。余曰:「氣虛 極而金不清肅,不能下行,非大劑溫補,絕無生理。」遂 以人參一兩,乾薑三錢,熟附子三錢,白朮五錢,一服 即甦。後服人參七斤,餘,薑、附各二斤,遂全愈不發。 社友孫芳其令愛,久嗽而喘,凡順氣化痰、清金降火 之劑,幾於遍嘗,絕不取效。一日喘甚煩躁,余視其目 則脹出,鼻則鼓扇,脈則浮而且大,肺脹無疑矣。遂以 越婢加半夏湯投之,一劑而減,再劑而愈。余曰:「今雖 愈,未可恃也」,當以參朮補元,助養金氣,使清肅令行。 竟因循月許,終不調補,再發而不可救藥矣。

文學顧明華,十年哮嗽,百藥無功。診其兩寸數而濇。 余曰:「濇者痰火風寒,久久盤踞,根深蔕固矣。」須補養 月餘,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間,凡吐下十次,服補劑百 餘遂愈。更以補中益氣為丸,加雞子、秋石,服年許永 不復發。

《本草綱目》曰:「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凡五晝夜不乳 食,醫以危告,其妻夜夢觀音授方,令服人參胡桃湯。 輯急取新羅人參寸許,胡桃肉一枚,煎湯一蜆殼許 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湯剝去胡桃皮用之,喘復作,仍 連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載書冊,蓋人參定喘,胡桃連皮能斂肺故也。」

薛己《醫按》曰:「一武職體魁梧,素不圍罏,不喜熱食,行 則喘促,自為氣實老痰,服碑記丸攻之,其脈洪數,重 按全無。余謂命門火衰,脾肺虛寒,與八味丸一服,痰 喘稍止,數服全止,逆能親火,喜熱飲食,蓋碑記丸出 自西域人所製者。經云:『西域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 褐薦,華色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 其治宜毒藥。由此觀之,恐不可概用也。

職方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劄,揚手 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 如小兒慢驚之證。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以補中 益氣加半夏而痊。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 甚;加桑皮、杏仁、䒷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 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 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疸門一

編輯

《黃帝素問》

編輯

《陰陽應象大論》

編輯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色為黃。

「黃」,中央土色也。

《玉機真臟論》

編輯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 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發癉》,濕熱發外也。腹中熱煩。心出黃。熱在內也。

《平人氣象論》

編輯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饑者,胃疸。目黃者曰黃 疸。

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

《通評虛實論》

編輯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黃疸者,濕熱內鬱,而色病見於外,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靈樞經》

編輯

《經脈篇》

編輯

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黃疸。

脾家實也。

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 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

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為口熱、舌乾、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諸證。蓋水不上濟,則火盛於上矣。

《論疾診尺篇》

編輯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 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土灌於四臟,身痛,病見於肉也。色黃,病見於皮也。齒垢黃,病見於骨也。爪甲上黃,病見於筋也。黃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㑊安臥。」小腸為赤腸,心之腑也,心主血脈,「小便赤黃,脈小而澀,病見於脈也。小便赤黃」,下焦熱也。不嗜食者,上焦虛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

《疸脈證治》

編輯

《疸病篇》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 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 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 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 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額上黑,微汗 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 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 曰「酒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 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 證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 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 之。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 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 面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脈沈。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 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穀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 黃,為穀疸,茵陳蒿湯主之。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 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 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 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 枝加黃芪湯主之。 諸黃,豬膏髮煎主之。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 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 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諸勞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當為小柴胡湯。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水氣篇》曰:「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 加朮湯主之。」

《傷寒論》

編輯

黃疸

編輯

《太陽篇》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 主之。」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 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 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 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 噦,手足躁擾,捻衣摸牀,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 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𧄍赤小豆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 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

《陽明篇》曰:「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 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 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 微汗出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 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 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 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 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 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 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 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 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 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 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 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

《論證》

編輯

疸有五種,有黃汗、黃疸、穀疸、酒疸、女勞疸。黃汗者,身 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出如黃蘗汁,由大汗出,卒 入水中所致。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暴得熱, 以冷水洗之,熱因流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若成 黑疸者多死。糓疸者,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面發 黃,由失饑大食,胃氣衝熏所致。酒疸者,心中懊憹,足 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而致。「女勞 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 大熱,而交接竟入水所致。

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七八 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㹠肝狀,其小腹 滿者,急下之。

《宋朱肱活人書》

編輯

《疸病證治》

編輯

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曰:「此名 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 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 小便自利者,朮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畜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 宿糓相薄,鬱蒸不消化,故發黃。然發黃與瘀血外證 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 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 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 發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飲水漿,小便不 利,如此必發黃,茵陳蒿湯加五苓散也。病人服湯,得 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 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梔子蘗皮湯、麻黃 連𧄍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 用瓜蔕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 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問:「白虎證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 黃?」答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 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

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曰:此太 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 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 之。

又問:「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 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 便難,有潮熱,時時欬嗽者,何也?」曰:「此少陽中風也,小 柴胡湯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

《論證》

編輯

食已如饑。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絡。心火上行。心憎煩 面黃。小便赤澀也。茯苓加減湯主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 肢不收,發黃疸,食不為肌膚。

按仲景云:「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 飲水漿者,身必發黃也。」此為怫熱在表,燥而無汗;濕 熱在裡,氣甚不能散越於外,則濕熱之氣鬱甚而上 行,以至頭面陽極之分,則濕熱蒸為微汗,而頸下無 汗。然濕熱不能自然宣通散越於周身,故濕熱鬱之 極甚,而面目遍身發黃色也。故白虎湯證,遍身自汗 者,仲景謂之「散越」,不發黃也。小便不利者,濕熱發黃 之證也。或小便自利,或狂,或大便黑者,瘀血證也。發 黃亦有讝妄者,本所不言,以黃證未明,故不須言也。 世俗有傳烙黃而或愈者,此強實之人,素本中氣不 衰,而及濕熱鬱之微者,烙之而誤中強劫開,發得開, 氣血宣通,即作汗而愈。或體質本虛,濕熱結甚,則劫 發不開,而反致死者,不為少矣。莫若仲景法對證以 藥治之,則免致強劫不開,而反悞人生命也。及夫近 世妄傳,有寒極陰黃,而內外極救其陽,為害多矣。設 若病微而悞中開發得愈,亦已鮮矣,而傷生者,不可 勝言也。大抵凡諸黃者有二:一則濕熱氣鬱而黃,萬 物皆然。又如麥秀而「霒雨,濕熱過極,則黃疸」者也。及 水澇而天氣濕熱,則草木將死,而色變黃者也。或病 血液衰則虛,燥熱太甚而身面痿黃者,猶亢旱而草 木痿黃也。夫病燥熱而黃者,當退熱潤燥而已。此傷 寒濕熱極甚而發黃者,開結退熱,雙利大小腑,以除 水濕,則利和而愈也。

結胸而發黃者,茵陳同陷胸湯各半服下之。或悞服 巴豆熱毒丸藥下之,反損陰氣,遂協熱利不止而發 黃者,同大承氣各半服下之。亦有協熱利不止,更或 結胸而發黃者,用茵陳五分,同陷胸湯三分,大承氣 二分以下之。或兩感發黃者,本方加黃連解毒湯一 服急下之。或頭微汗,小便利而微黃者,濕熱微也,宜 梔子蘗皮湯。發黃甚者。茵陳合三一承氣湯。

陽明病,表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 搏,而身體發黃。其候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 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體發黃,宜茵陳湯調下五苓 散。

寒濕搏而發黃者,色如苔膏也。本傷寒失下,或誤汗 之、溫之、灸之、熨之,或服銀粉、巴豆大毒熱藥下之,反 以亡液,損其陰氣,邪熱轉甚,或下太早,熱入以成結 胸。但發黃者,或失下寒涼調治,或熱極本惡,雖按法 治之,而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或下後熱不退,皆能 為發黃也。大抵本因熱鬱極甚者,留飲不散,濕熱相 搏。而以朮附湯主之悞矣。

《成無己明理論》

編輯

《總論》

編輯

傷寒發黃,何以明之?《經》曰:「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癉者, 黃也,單陽而無陰者也。傷寒至於發黃,為疾之甚。濕 熱盛者則發黃,內熱已盛,復被火者,亦發黃也。邪風 被火熱,兩陽相熏灼,其身必發黃。陽明病被火,額上 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是由內有熱而被火,致 發黃者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 黃,是由陽明熱盛致發黃者也。傷寒發汗已,身目為 黃,所以然者,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是由寒濕致發黃者也。濕亦令黃,熱亦 令黃,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異,而色澤亦自 不同。濕家之黃,身黃如煙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至 於濕盛之黃,必身黃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 正黃如蘗汁,是其正黃色也。」由此觀之,濕之與熱,豈 不異哉?大抵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也。脾者土, 黃為土色,脾經為濕熱蒸之,則色見於外,必發身黃 也。《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 陰當發身黃者是矣。熱雖內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 者,則不能發黃,必也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 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黃家為熱 盛,而治法亦自有殊。傷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 不利,少腹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欲泄滌其熱也。傷 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此欲解散其熱也。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𧄍赤小豆湯主之, 此欲解散其熱也。此數者,泄滌解散,乃為之不同,亦 皆析火徹熱之劑也。一或身黃脈沉結,少腹鞕而小 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為畜血在下焦使之黃也,必 須抵當湯下之而愈。黃家既是病之已極,是以有不 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 之疾。又若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口 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診。

《元李杲十書》

編輯

《病因》

編輯

其證為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於內而排寒水上行 於經絡之間,本當發汗,因以徹其邪,醫失汗之,故生 黃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而生黃也。 問:「五苓散當服不服,則生何證?」答曰:當服不服,則穀 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聚胃發黃,故有調胃湯 證。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 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 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 黃也。若入血室,則為畜血也。

治病必當求責

編輯

假令治病,無問傷寒畜血結胸,發黃等證,並一切雜 證,各當於《六經》中求責之。如發黃證,或頭痛腰脊強 惡寒,即太陽證也;或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即有陽 明證也。餘皆倣此。

兼證用茵陳蒿湯加減例

編輯

「小便不利,煩躁而渴。」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韓氏 名茵陳芪苓湯 煩躁喘嘔不渴。加陳皮、白朮、半夏、生薑、茯苓。韓氏名茵陳陳 皮湯

四肢遍身冷者。加附子甘草。韓氏名茵陳附子湯 「肢體逆冷。腰上自汗。」加附子、乾薑、甘草。韓氏名茵陳薑附湯 身冷汙不止者。加附子乾薑。韓氏名茵陳附子湯 前藥服已,脈尚㐲,加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韓氏 名茵陳茱萸湯

韓氏立名為茵陳茯苓湯、茵陳橘皮湯、小茵陳湯、茵 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茱萸湯,大抵只是仲景 陰證藥內加茵陳也,用者要當識之。

《朱震亨心法》

編輯

《疸病證治》

編輯

疸不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麴相似,輕者小溫中丸, 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 食積藥。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芪加 山梔、茵陳、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並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 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餘但利小便為先。小便利 白,其黃則自退矣。」

黃疸乃脾胃經有熱所致,當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 毒次之。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 濁,此為虛證,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 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 不治。不渴者可治。

黃疸,通身面目悉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又宜小 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加少𥐚硝。《濟生》茵陳湯,《千金 方》東引桃根細者煎,空心服。

穀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饑飽所致,胃氣蒸衝 而黃。宜小柴胡加穀芽、枳實、厚朴、山梔、大黃,《濟生》穀 疸丸。

酒疸,身目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酒 過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 黃、黃連、葛粉。脈微數,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白朮 散。脈弦澀,《三因》當歸白朮散、《濟生》五苓加葛根湯。 女勞疸,因房事後為水濕所搏,故額黑身黃,少腹滿 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錢煎 服。

黃汗者,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黃

染衣而不渴。《濟生方》黃芪散、茵陳湯,又以苦丁香如
考證
豆大,深吸鼻中出黃水,差。

發黃,脈沉細遲,四肢逆冷,自汗不止。宜茵陳四逆湯。

《羅天益衛生寶鑑》

編輯

《陽證》

編輯

身熱不大便發黃者,治用仲景茵陳蒿湯。身熱大便 如常,小便不利而發黃者,治用茵陳五苓散。身熱「大 小便如常而發黃者,治用仲景梔子蘗皮湯加茵陳。」

《陰證》

編輯

「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 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皮膚冷,心下硬,按之痛,身體 重,背惡寒,目不欲開,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 不了,脈緊細而發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遍身冷,面 如桃李枝色,腹滿,小便澀,關尺脈沉細遲而發黃者, 治法先用茵陳茯苓湯,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陳四逆 「湯,加當歸、木通。」

《危亦林得效方》

編輯

《論酒疸》

編輯

五疸之中,惟酒疸變證最多。蓋酒之為物,隨人性量 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脣而輒亂者,以醞釀而 成。有人熱毒滲入百脈不止,發黃而已。溢於皮膚,為 黑為腫;流於清氣道中,則眼黃鼻齆,種種不同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

《五疸證治》附面黃

編輯

黃疸,大略有五。黃,脾土色也。脾臟受傷,故病見於外, 通身面目悉黃,並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或五苓散、 平胃散各半貼,名胃苓散。黃汗因脾胃有熱,汗出入 水澡浴所致,故汗黃色染衣,只宜前藥。黃疸因酒食 過度,臟腑極熱,復為風濕所搏,結滯不散,濕熱鬱蒸, 故通身眼目俱黃,或發寒熱,亦宜前藥。酒疸因飲酒 過傷而黃,俗名為「酒黃。」宜乾葛煎湯,或梔子仁煎湯, 調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飲加乾葛一錢。

飲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為脾之子,子移 病而尅於母,故黃。又肺主身之皮膚,肺為酒毒熏蒸, 故外發於皮而黃。此二說故通,法當合脾肺而治,宜 藿枇飲。

穀疸,因傷饑飽,胃氣熏蒸而黃,食即眩運,宜紅丸子。 傷脾致疸,已見之前。黃疸證。下有暑毒傷脾,小便不 利,亦能成疸,煎茆花湯調五苓散。

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 也,血去則面見黃色。譬之草木,春夏葉綠,遇秋葉黃, 潤與燥之別也,宜養榮湯、枳歸湯、十全大補湯。妨食 者,四君子湯加黃芪、扁豆各一錢,或異攻散加此二 味亦得。亦有遍身黃者,但黃不及耳。目。

病瘧後多黃。蓋瘧謂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見於面。宜 理脾為先。《異攻散》加黃芪、扁豆各半錢。諸病後黃者 亦宜。

農民黃疸病。因飽作勞。脾氣不舒。宜楊法師「勝金丸。」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

《辨諸黃疸》

編輯

內傷黃疸,因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 非外感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

食勞疳黃。一名黃胖。夫黃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 八日為期。食勞黃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

目黃《經》雲。「目黃者曰黃疸。」然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 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風氣不 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

黑疸,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黑,多汗惡 風者,屬風。

辨色法。「色如煙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 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

《續法》

編輯

「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 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 之,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 陳橘皮湯加薑、朮、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 四逆湯;五則茵陳薑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 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仲景理中湯加茵陳。 服之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主之。 結胸發黃。太陽附本也。以結胸法治之。痞氣發黃。太 陰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

《疸病證治》

編輯

濕疸濕即水也。東南窳下,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 中濕。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一身盡痛; 在臟腑,則清濁混,而大便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濕熱搏,則遍身黃如熏色,輕者面目微黃而已。誤下 則為喘噦,誤汗則發痓而死。惟利小便為佳,五苓散、 除濕湯主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二 便利不發黃者。朮附湯。身痛鼻塞者。黃芪建中湯。中 氣堅滿癃閉者。枳朮湯加葶藶。發黃見後。

黃證俱口渴而頭汗,畜熱發者,則溺澀而大腹膨脹;畜血發者,則溺清而小腹急結。《經》曰:「濕熱相交民病 癉。」癉即黃也,單陽而無陰也。傷寒發黃雖不一,皆因 內熱而誤用溫藥,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與滲,以 致陽明經中血熱而見真色於肌膚,謂之瘀熱發黃。 頭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黃而明,茵陳湯、茵陳三物湯、 陶氏茵陳湯。

有濕熱鬱而發黃者,身痛發熱,色黃而晦,茵陳五苓 散。有寒濕發黃者,太陽病寒濕在裡,發汗過則寒去 而濕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身痛鼻塞者,急用後「瓜蔕搐鼻法」,內服茵陳五苓散。 頭痛甚者,神朮散加茵陳。

有中濕發黃者,一身盡痛,誤汗則眼目俱黃,茵陳五 苓散、梔子蘗皮湯、防己黃芪湯。 身體煩疼者,麻黃湯加蒼朮。

有傷風發黃者,易飢鼻乾腹痛,潮熱欬嗽,小柴胡加 茵陳,如噦,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下之。

往來寒熱者,小柴胡加山梔、茵陳。

有內傷中寒發黃者,脾胃素虛,或傷冷物,停滯不散, 或嘔逆腹滿,或大便自利,理中湯加茵陳、枳實、青皮。 腹脹食不敢飽,欲作穀疸者,五苓散加茵陳。

有陰證發黃者,四肢逆冷,脈沉,或陰盛發躁。四逆湯 加茵陳。

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鞕,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湯 加茵陳。

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鞕,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湯加 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

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 利,黃自退矣。非但寸口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 熏黑色,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臟氣絕也。 凡初發黃,先以口含水,用瓜蔕末一字,搐入鼻中,吐 出黃水,內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外用生薑 同茵陳搗爛,遍身擦之。

諸發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且瘀血 與瘀熱外證俱頭汗作渴,脈浮數。但熱結下焦,則熱 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結下焦,則熱但耗血而不耗 津液,故小便自利,治詳血門瘀血證中。

治疸表證,小柴胡湯微汗之。表少裡多者,茵陳五苓 散滲之。半表裡者,梔子蘗皮湯、茵陳三物湯、一清飲 子和之。裡急者,茵陳湯下之。就中尤以滲利為妙。通 用五苓散,濕多倍茵陳,食積加三稜、莪朮、砂仁、神麯, 熱加芩連、草龍膽,小便不利加山梔。胃弱合平胃散 去厚朴,加茵陳、黃連、山梔、防己、枳實。

《李中梓醫宗必讀》

編輯

發黃

編輯

「發熱,一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連𧄍赤小豆湯。 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𧄍赤小豆 湯。」往來寒熱,一身盡痛,發黃,小柴胡加梔子湯。發熱 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便快,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傷 冷脈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下之太 過,脾虛津竭,飲水自傷,此陰濕變黃,「茵陳茯苓湯、茵 陳四逆湯。」

按:黃者,中央戊己之色。故黃疸多屬太陰脾經,脾不 能勝濕,復挾火熱,則鬱而生黃,譬之盦麴相似,以濕 物而當暑月,又加覆蓋,濕熱相搏,其黃乃成。然濕與 熱又自有別,濕家之黃,色暗不明,熱家之黃,色光而 潤。亦有脾腎虛寒,脈沉而細,身冷自汗,瀉利溺白,此 名陰黃,茵陳薑附湯、理中湯、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 「蘗汁,此名黃汗,黃芪湯,芪芍桂苦酒湯。挾表者,脈浮, 汗之而愈,桂枝加黃芪湯。挾裡者,腹脹,下之而安,大 黃硝石湯。」食傷有穀疸之名,茯苓茵陳梔子湯。酒傷 有酒疸之名,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若夫御女勞傷, 則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額上色黑,手足心 熱,發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統言疸證, 清熱導濕為之主方。茯苓滲濕湯。假令病久,脾衰胃 薄,必以補中參朮健脾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