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23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二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二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二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三

  虚劳门一

  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 阴阳应象大论 脉要精微论 玉机真脏论 经脉别

  论 宣明五气篇 通评虚实论 评热病论 逆调论 奇病论 脉解篇 刺志论 调

  经论

  灵枢经决气篇 海论 五癃津液别篇

  扁鹊难经虚损

  张机金匮要略虚劳证治

  华佗中藏经虚病大要论 劳伤论 传尸论 虚劳死证 脏腑虚劳证脉

  孙思邈千金方脏腑虚劳证脉

  严用和济生方总论证治

  刘完素六书虚损论

  李杲十书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脾胃虚则

  九窍不通论 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朱震亨心法劳瘵 葛可久劳证十药神书内摘七方

  戴思恭证治要诀五劳

  王纶明医杂著劳瘵

  虞抟医学正传虚损 劳极

艺术典第三百二十三卷

医部汇考三百三 编辑

虚劳门一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上古天真论》
编辑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 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 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酒能伤脾,脾气伤则不能宣五谷味而生气伤,醉以入房,则伤精矣,故“半百而衰也。”

《阴阳应象大论》
编辑

味伤形,气伤精,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饮食之气味太过,反能伤其精形。阴寒甚故伤形,阳热盛故伤气,气无形故痛,阴有形故肿。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情由内发,故伤气;邪由外入,故伤形。喜属阳而怒属阴,故“卒暴”则伤其阴阳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男子以八为期,至四十而居半。肾阴渐虚。故起居自倦。

《脉要精微论》
编辑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气虚而不接续也。

《玉机真脏论》
编辑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 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此心病传肺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 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此肝病至肺而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 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此肺病至心而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 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此脾病而终一岁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 项身热,破䐃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 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此肾病而死于脾也。

《五虚》死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 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脉细,心气虚,皮寒,肺气虚,气少肝气虚,泄利前后,肾气虚,饮食不入脾气虚,故死。若浆粥入胃,泄注止,胃气复也,故生。

《经脉别论》
编辑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勇者逆气已过,正气复顺。怯者则留著为病。

《宣明五气篇》
编辑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此五劳而伤五脏所主之血气筋骨也。

《通评虚实论》
编辑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乃风寒暑湿。精气乃荣卫之气也。

《评热病论》
编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逆调论》
编辑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 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者死。

荣卫不和,则两者皆虚,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虚也。

《奇病论》
编辑

有癃者,一日数十溲,太阴脉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地气不能上升。而为下泄。此太阴之不足也。

《脉解篇》
编辑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矣。

阳盛于外,内夺其所藏之气,则肾虚也。

《刺志论》
编辑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人多而 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 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如形气谷气之相反,血脉虚实之变常,皆缘志意不和,以致邪气从之。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 也。

“虚者须其实,气入则实矣。实者须其虚,气出则虚矣。”此言气之开阖也。

《调经论》
编辑

《心藏神》,神有馀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故有馀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

肺藏气,气有馀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馀则喘欬上逆,不足则呼吸不利而少气也。”

肝藏血,血有馀则怒,不足则恐。

肝志怒,肾志恐,故血有馀则肝气盛而主怒,不足则母气衰而并于脾,故恐。

脾藏肉,形有馀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馀则胀。土气实则制水不流,脾主四肢,故虚则不用。

肾藏志,志有馀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肾为生气之原,故不足则厥逆也。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也。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 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如血并于阴。则阴寒盛而血中之气亦无。气并于阳。则阳热盛而气分之血亦消。血与气相失而不能相和,故皆为虚焉。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 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 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 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逆则下虚,虚则阳气相乘而下走之,故为实。喜则神气散而下,悲则伤肺而气消,神气消而脉空,虚者脉随气而消长也。兼之寒饮食致寒,气满胸中,则血泣而气去,故曰“虚。”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表阳之气。有虚之寒;里阴之气。有虚之热。

《灵枢经》
编辑

《决气篇》
编辑

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 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海论》
编辑

“《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气海不足则气少,故不足于言。

“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冲脉之血,充实于周身,故不足则觉其身小狭,然不知其为何病。

“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胃气不足,故饥而不受谷食。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 卧。

髓海不足。则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故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

《五癃津液别篇》
编辑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 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阴阳之气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

而下流于阴矣。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是不能为高矣。下流过度。则骨虚而腰痛胫酸矣。

《扁鹊难经》
编辑

虚损 编辑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 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 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 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 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 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 绝于内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 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 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鍼者反实其外; 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鍼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 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 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 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 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 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 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 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 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 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 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 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 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 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 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然:脉来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 著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 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 曰“行尸。”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 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㐲 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 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 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 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 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 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 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 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 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 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 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 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 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 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 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 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 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馀。”是 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然:是病非 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 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 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 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馀,此者中工之所害 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虚劳证治》
编辑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 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 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 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 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 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失精。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圆主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 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 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圆》主之。

《华佗中藏经》
编辑

《虚病大要论》
编辑

“病有脏虚腑虚,上虚下虚,状各不同,宜深消息。肠鸣 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 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 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 断其脏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 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皮肤搔痒,肌肉䐜胀,食饮不 “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 得平,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颊赤心忪, 举动颤栗,语声嘶嗄,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 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 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 冲,梦寐危崄。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病 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劳伤论》
编辑

“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 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 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 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 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始劳于一,一起于二, 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其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 邪气乃深,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 步难。及其如此,则虽有命亦不能生也。故《调神气论》 曰:“调神气,戒酒色,节起居,少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 大端耳。诊其脉,甚数甚急,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 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生于劳 而伤也。

《传尸论》
编辑

《传尸》者,非为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 羸虚,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其候欬嗽不止, 或胸膈胀闷,或肢体疼重,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 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 愁,或颠风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 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得,或因气 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锺此病 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

《虚劳死证》
编辑

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

心绝于肾,肩息回盻,目直者,一日死。

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 又曰:“足肿者九日死。”

脾绝,口冷,足肿胀,泄不觉者,十二日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 又曰“即时死。”

胃绝,齿落面黄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脏腑虚劳证脉》
编辑

肝脉弦长曰“平”,若实而微,则为不足,病在内,不及则 令人胸胁胀满,如人将捕之。虚则梦花草茸茸,又身 热恶寒,四肢不举,脉当弦长而急,反短涩,乃金克木, 十日死不治。

胆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关上脉阳微 者,胆虚。阳虚者胆绝也。

心脉来盛去衰,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若来衰去盛为不足,病在内,令人烦躁,上为欬唾,下为气泄。心虚 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恐惧多惊,忧 思不乐,胸腹中若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 喜衄。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小肠虚则伤寒,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左寸口脉浮 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 者是也。

脾虚则多癖,喜吞酸痢不已。精不胜元气之失溺,不 能自持,其脉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令人中满不 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 时梦中饮食。脾气虚则大便活,小便不利,汗出不止, 五液注下,为五色注下利,梦饮食不足也。

胃虚则肠鸣胀满,引出滑泄,不足则多饥不消食。脉 浮大者,虚也。浮而微滑者,亦虚也。

肺虚则寒生欬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其脉来毛而 微,曰“不及”,病在内,令人喘呼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 音。又欬而遗小便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又虚则力 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者是也。

大肠虚寒,则滑泄不定。又虚则喜满欬喘,咽中如核 妨矣。

肾脉沉濡曰“平”,若其去如数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 心如悬,小肠腹满,小便滑,变黄色。虚则胸中痛,梦船 溺人,肾乏精彻,背与腰相引而疼,饥见饱减,又喉鸣, 坐而喘,欬血出,为肾虚寒气欲绝也。

膀胱虚,则引起气入肺。

三焦者,入三元之气也。上焦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 头面肿;中焦虚则肠鸣膨胀;下焦虚寒则大小便泄 下不止。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脏腑虚劳证脉》
编辑

肝伤,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 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 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 痛,名曰肝虚寒也。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 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名曰肝胆俱虚也。

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人逆春气, 则足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 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 热,当脐跳,诊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 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䀮䀮,名曰胆虚寒 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 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 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之宅 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 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 则魂魄不安,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 泣出。肺气衰者。即泣出。肝气衰者。魂不安。肝主善怒。 其声呼。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 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 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 经俱病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 小肠俱虚也。

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人逆夏 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 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 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 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 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俱虚也。病 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 曰脾胃俱虚也。

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于脾。是以圣人 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 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 终始也。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 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 也。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 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中情不乐,或 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于肺矣。人逆秋 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 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关格,病则生矣。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 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 胫小弱,恶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按 地,小腹胀满,上抢胸,痛引胁下,名曰肾虚寒也。”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 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 肾膀胱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 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洞 泄,寒中泄,肾心俱病,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 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 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虚冷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 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作声。名 曰“膀胱虚冷”也。

“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王则感于肾矣。人逆冬 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 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补方通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五劳五脏病,六极六 腑病,七伤表里受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 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劳。六极者,一曰气极,二曰 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髓极,六曰精极。七伤 者:一曰肝伤,善梦;二曰心伤,善忘;三曰脾伤,善饮;四 曰肺伤,善痿;五曰肾伤,善唾;六曰骨伤,善饥;七曰脉 伤,善嗽。凡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度 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 寒暄失节伤人。故曰:“五劳六极七伤”也。

《宋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

《总论证治》
编辑

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 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扺合而言之曰“传尸”, 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滞、复连尸疰、劳疰、蛊疰、毒疰、热 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 无异,是之谓疰。又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 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 尸、《尸注》是也。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疾而获安 者,十无一二也。大凡五脏所传,皆令人憎寒发热,其 证状各异,有如传之于肝,则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 烦惊怪;传之于心,则面黑鼻干,口疮喜忘,大便或秘 或泄;传之于脾,则面青唇黄,舌强喉哽,吐涎体瘦,饮 食无味;传之于肺,则面赤鼻白,痰吐咯血,喘嗽毛枯; 传之于肾,则面黄耳枯,胸满胻痛,白浊遗沥。又有二 十四种劳蒸者,亦可因证验之:“蒸在心也,少气烦闷, 舌必焦黑;蒸在小肠也,腹内雷鸣,大肠或秘或泄;蒸 在肝也,目昏眩运,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 下坚痛;蒸在肾也,耳轮焦枯,腰脚酸痛;蒸在右肾也, 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声音嘶远; 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 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膨自 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浊如膏;蒸在 三焦也,或寒或热,中脘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 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脉纵缓,小腹隐痛, 阴器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涩,传道之时,里急后 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遗精,女子白淫;蒸在脑也,眼眵 头眩,口吐浊涎;蒸在皮也,肌肤鳞起,毛折发黑;蒸在 骨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疼;蒸在髓也,肩背疼倦,胻骨 酸痛;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 体热,痛刺如针;蒸在内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肢 𥆧动,蒸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衄,或复尿血。详诸 病证,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祸之甚也。 治法先宜去根,次须摄养调治。亦有早灸“膏肓俞”、崔 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则无及矣。

《论五劳六极证治》
编辑

《医经》载“五劳六极之证,非传尸骨蒸之比,多由不能 卫生,施于过用,逆于阴阳,伤于荣卫,遂成五劳六极 之病焉。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 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 忧成肺劳,应乎气极;矜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此 五劳应乎五极者也。然精极者,五脏六腑之气衰,形 体皆极,眼视无明,齿焦发落,体重耳聋,行履不正,邪 气逆于六腑,厥于五脏,故成精极。大抵劳极之脉多弦,治疗之法,随其虚实冷热而调之。精极者,当补其 精也。《素问》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以味。大略如此。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虚损论》
编辑

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 盛,损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 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 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 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 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 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 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 曰:“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 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元李杲十书》
编辑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编辑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 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 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 目中溜火,而视物䀮䀮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 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围,如绳” 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 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 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 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 芪人参汤主之。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编辑

《六元正纪论》云:“木郁则达之”者,盖木性当动荡轩举, 是其本体,今乃郁于地中,无所施为,即是风失其性。 人身有木郁之证者,当开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风 木,是木郁则达之之义也。又说:“木郁达之”者,盖谓木 初失其性,郁于地中,今既开发,行于天上,是发而不 郁也,是木复其性而有馀也。有馀则兼其所胜,脾土 受邪,见之于木郁达之条下,不止此一验也。又厥阴 司天,亦风木旺也,厥阴之胜,亦风木旺也。俱是脾胃 受邪,见于上条,其说一同。或者不悟“木郁达之”四字 之义,反作木郁治之,重实其实。脾胃又受木制,又复 其木,正谓补有馀而损不足也。既脾胃之气先已不 足,岂不因此而重绝乎?再明胸中窒塞,当吐气口三 倍,大于人迎,是食伤太阴。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 当吐,不吐则死。以其下部无脉,知其木郁在下也。塞 道不行,而肝气下绝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为物所 隔,金能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下者,因而 越之。”《仲景》云:“实烦以瓜蒂散吐之。”如经汗下,谓之虚 烦,又名懊憹,烦躁不得眠,知其木郁也,以栀子豉汤 吐之。昧者将鬲咽下通,上支两胁腹胀,胃虚不足,乃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病。吐之况胃虚必怒,风木已 来,乘陵胃中,《内经》以铁洛镇坠之,岂可反吐助其风 木之邪,不主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悬隔,大抵胸 中窒塞,烦闷不止者,宜吐之耳。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编辑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 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 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 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饮食劳 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 行,乃阴血伏火。况阳明胃土,右燥左热,故化燥火而 津液不能停,且小便与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宫,变 化为血也。脉者血之腑也,血亡则七神何依?百脉皆 从此中变来也。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有汗则风邪 客之,无汗则阳气固密,腠理闭拒,诸邪不能伤也。或 曰:“《经》言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又脾不 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又五脏不和,则九窍 不通;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请析 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 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 万物,故五运在上,六气在下。其脾长一尺,掩太仓。太 仓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 也。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 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 腑受气于胃。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此无形 之气也。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温热者,春夏 也,行阳二十五度,六阳升散之极,下而生阴,阴降则 下行为秋冬,行阴道为寒凉也。胃既受病,不能滋养, 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五脏之气, 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养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 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五脏无所禀受,而 气后绝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气,气绝则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故曰重强。胃气既病则下溜。《经》云:“湿从下 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 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胃者, 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 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者也。脾胃既为阴 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 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 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 气血俱羸弱矣。劳役动作,饮食饥饱,可不慎乎?凡有 此病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更加之鍼灸用 药差悮,欲不夭枉得乎。

《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编辑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 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大肠者, 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 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 干,而皮毛不泽也。甲,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 气;丙,小肠,热也,主长养周身之阳气。亦皆禀气于胃”, 则能浮散也。升,发也。胃虚则胆及小肠温热生长之 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为中风,其 为病不可胜纪。青赤黄白黑,五腑皆滞。三焦者,乃下 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为火乘之,是六腑之气俱衰也。 腑者,府库之府,包含五脏及形质之物而藏焉。且六 腑之气,外无所主,内有所受,感天之风气而生甲,胆 感暑气而生丙,小肠感湿化而生戊,胃感燥气而生 庚,大肠感寒气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气而生三焦, 此实父气无形也。风寒暑、湿燥火,乃温热寒凉之别 称也,行阳二十五度右迁,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虚 也,皆由脾胃之弱。以五脏论之,心火亢盛,乘其脾土, 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难经》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 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 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更有一辩: 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且心火 大盛,左迁入于肝木之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脉 洪大而弦,时缓,或为眩运战摇,或为麻木不仁,此皆 风也。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 软失力,为大痈大疽。若以辛热助邪,则为热病,为中 风,其变不可胜纪。木旺运行,北越左迁入地,助其肾 水,水得子助,入脾为痰涎,自入为唾,入肝为泪,入肺 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当先于阴分补其阳 气,升腾行其阳道,而走空窍,次加寒水之“药,降其阴 火,黄蘗、黄连之类是也。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脾胃俱 旺,而复于中焦之本位,则阴阳气平矣。火曰炎上,水 曰润下,今言肾主五液,上至头,出于空窍,俱作泣涕 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痫者,涎沫出于口,冷汗出于身, 清涕出于鼻,皆阳𫏋阴𫏋,督冲四脉之邪上行,肾水 不任煎熬,沸腾上行为之”也。此奇邪为病。不系五行 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𫏋四穴中奇邪之法 治之。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编辑

夫饮食劳役皆自汗,乃足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 故汗出小便数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风。风者百病之 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 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至于痿厥、逆,皆由汗 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土之下,如非常泄 精,阳气已竭,则春令从何而得,万化俱失所矣。在人 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予所以谆谆如此 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劳瘵 编辑

劳瘵主乎阴虚,痰与血病。

虚劳渐瘦属火,阴火销铄,即是积热做成始健,可用 子和法。后若羸瘦,四物汤加减,送消积丸。不做,阳虚 蒸蒸发热,积病最多。劳病,四物汤加炒蘗、竹沥、人尿、 姜汁,大补为上。肉脱热甚者,难治。

劳瘵之证,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 伤心肾而得之。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劳生 焉,故传变不同。骨蒸殗。“复连尸疰。”夫疰者,注也。自 上至下,相传骨肉,乃至灭门者有之。其证脏中有虫 啮心肺间,名曰瘵疾,难以医治。

传尸劳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见羸瘦。先以三拗 汤与莲心散煎,万不失一。

《葛可久劳证十药神书内摘七方》
编辑

夫人之生也,禀天地氤氲之气,在乎保养真元,固其 根本,则万病不生,四体康健。若曰不养真元,不固根 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则气血精液也。余尝 闻先师有言曰:“万病莫若劳证,最为难治。”盖劳之由, 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 命,酒色足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 “败精液,则呕血吐痰,以致骨蒸体热,肾虚精竭,面白 颊红,口干咽燥,白浊、遗精盗汗,饮食艰难,气力全无谓之火盛金衰,重则半年而毙,轻则一载而亡。”况医 者不究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 以大热之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则愈 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医劳者。万无一 人焉。先师用药治劳。如羿之射。无不中的。今开用药 次第。于后用药之法。如呕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 遏住,如甚者须以花蕊石散止之。

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必止,理之必然。止血 之后,其人必体倦,次用独参汤一补,令其熟睡一觉, 不要惊动,睡起病去五六分,后服诸药。

《保和汤》止嗽宁肺。《保真汤》补虚除热。《太平丸》润肺除 痿。《消化丸》下痰消气。

保和汤内分血盛、痰盛、喘盛、热盛、风盛、寒盛六事,加 味和之。保真汤内分惊悸、淋浊、便涩、遗精、燥热、盗汗 六事,加味用之。馀无加用。服药之法,每日仍浓煎薄 荷汤,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 一丸,缓缓溶化,至上床时,亦如此用之。夜则肺窍开, 药必流入窍中,此诀要紧。如痰壅,却先用饴糖拌消 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面 卧而睡。服前七药后,若肺有嗽,可煮润肺丸食之,如 常。七药之前,有馀暇,煮此服之。亦可续煮白凤膏食 之,固其根源,完其根本,病可之后,方可合十珍丸服 之,此为收功起生之妙用也。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五劳 编辑

“五劳者,五脏之劳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强运为,忧思 过度,嗜饮无节,或病失调理,将积久成劳。其病头旋 眼运,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 心常热,或往来潮热,或骨蒸作热,夜多恶梦,昼少精 神,耳内蝉鸣,口苦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五 脏虽皆有劳,心肾为多。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 劳生。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 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类,投之太 多,适足以发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不 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肾气。独用热药者,犹 釜中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添 水也。非徒无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补汤,或双和散、 养荣汤、七珍散、乐令建中汤皆可选用,间进双补圆。 若有无故身体瘦软,绝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 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 归。又有言语读诵过耗神气,致成虚损,是为叫呼走 气,宜于十全大补汤等药选用。

虚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语言不出。扣之不应。此不是 哑风。久欠药力到。补调功成。自复应矣。

气虚人多不得寝,亦有痰多,胆经伏涎,欲寐不得者, 不可例作虚治,妄补则痰愈盛。

“有于坐卧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虚 证也。诸发热及有寒热者,已各见本门,审知因虚劳 得之,并宜用前药。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汤。渴而不胜 热药者,七珍散加木香、五味子各七分。热多,黄芪𪔀 甲散,或人参散。独五心发热,将欲成劳者,茯苓补心 汤。”外虽恶热,内自畏寒,盛夏不可单衣,大建中汤、十 四味建中汤、正元饮、参附汤。

饮食减少,畏食而呕者,难独用前滞甜药,须斟酌用 前快脾之剂,缩砂、陈皮药却不可少,如《乐令》建中汤 内有陈皮、半夏、细莘却可用,仍下鹿茸、橘皮煎圆。如 不呕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补汤、双和散等药,亦当少 加快脾之剂,以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求之归芪等药。 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理脾气,则不免用 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 鹿茸、橘皮煎圆为第一。故曰:“精不足,补之以味。”又曰: “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 交姤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若肾元大段虚损, “病势困笃,则肾不容少缓”,又不拘于此说。要知于滋 肾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参以北五 味、黄芪之属,此又临时审病用药之活法。劳疾久而 嗽血,咽疼无声,此病自下而传上。若不嗽不痛,久而 溺浊脱精,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也。

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 为“桃花蛀。”宜看其何证。于前药审而用之。

有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 虫,名曰“瘵疾”,难以医治。

外有因动作劳力,或发寒热。或身疼气短,或劳倦嗜 卧,乃一时发劳,却非五劳者比,宜和气饮。

有欬嗽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 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与前方选用,加五 味、杏仁、阿胶、贝母、䕀冬花之属。嗽而加以喘者,于前 药更加磨沉香,仍吞灵砂丹或三炒丹。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

===劳瘵===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 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欬嗽,倦怠无力,饮食 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欬血吐血、衄血,身 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劳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 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 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 “虽服良药,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 消铄,沉困著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又此病大忌 服人参,若曾服过多者,亦难治。今制一方,治色欲证, 先见潮热、盗汗,欬嗽倦怠,趁早服之。生地黄酒洗、甘 草炙、干姜炮各五分,川芎、熟地、知母蜜水浸拌炒、天 门冬去心皮各一钱白芍药炒、当归、自术各一钱三 分陈皮黄蘗蜜水浸炙,各七分生姜三片,水煎,空心 温服。

按:前方治火盛阴虚之法也。大抵此证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证,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时而作,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以补中益气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温存肝肾,多有得生者。若悮用黄蘗、知母之类,则复伤脾胃,饮食日少,诸脏愈虚,元气下陷,腹痞作泻,则不可救矣。夫衄血、吐血之类,因虚火妄动,血随火而泛行,或阳气虚不能摄血归经而妄行,其脉弦洪,乃无根之火浮于外也。大抵此证,多因四五六月,为火土大旺,金水衰涸之际,不行独宿,淡味,保养二脏。及十一二月,火气潜藏,不远帷幕,戕贼真元。故至春末夏初,患头疼脚软,食少体热,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斲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也,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参前发热。及后欬嗽诸证治法用之。

《虞抟医学正传》
编辑

虚损 编辑

或问虚损之疾,世俗例用《局方》十全大补汤以补之, 其方实为诸虚之关锁也,用参、芪、苓、术、甘草以补气 虚,用芎、归、芍药、地黄、肉桂以补血少,吾子将何以议 之乎?曰:此药乃气血两虚之剂,或血虚而气尚实,或 气虚而血尚充者,其可一例施乎?《内经》曰:“毒药以治 暴病。”盖药性各有能毒,然中病者藉其能以获安,不 中病者,徒惹其毒以增病耳。假如心脾二经虚损,当 以茯苓补之。虚而无汗,及小水短少者,服之有功。虚 而小便数者,多服则令人目盲。虚而多汗者,久服损 其气,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窍也。又如肺气弱及 元阳虚者,当以黄芪补之。然肥白人及气虚而多汗 者,服之有功。若苍黑人,肾气有馀而“未甚虚者,服之 必满闷不安,以其性寒而闭气也。甘草为健脾补中 及泻火除烦之良剂,然呕吐与中满及嗜酒之人,多 服必敛膈不行,而呕满增剧,以其气味之甘缓也。川 芎为补血行血,清利头目之圣药,然骨蒸多汗及气 弱人,久服则真气走散而阴愈虚甚,以其气味之辛 散也。”生地黄能生血脉,然胃气弱者服之防损胃不 食。熟地黄养血补血,然痰火盛者恐泥膈不行。人参 为润肺健脾之药,若元气虚损者不可缺然。久嗽、劳 嗽、咯血,郁火在肺者服之必加嗽增喘不宁,以其气 味之甘温滞气也。白芍药为凉血益血之剂,若血虚 腹痛者岂可缺然。形瘦气弱,禀赋素虚寒者服之恐 伐发生之气,以其气味之酸寒也。药性能毒,未易悉 举。学者宜究《本草》之详,不可妄施以杀人也。

劳极 编辑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 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 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是故欲养阴而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毋躁 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谨避,行立坐 卧之有常,何劳怯之有哉!今也嗜欲无节,起居不时, 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 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而发蒸蒸之燥热,或 寒热进退,似疟非疟。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种,或 三十六种,名虽不同,证亦少异。大抵不过欬嗽发热, 咯血吐痰,白浊白淫,遗精盗汗,或心神恍惚,梦与鬼 交。妇人则月闭不通,日渐亏羸,渐成劳极之候。夫病 此者,始多懈怠,姑息日久,直至发热不休,形体瘦甚, 真元已脱,然后求医治疗,虽仓扁复生,莫能救其万 一,良可叹哉。虽然一人未足怜也。况其侍奉亲密之 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 名曰“传尸。”又曰“丧尸”、曰“飞尸”、曰“遁尸”、曰:“曰尸注, 曰鬼注”,盖表其传注酷虐,而神妙莫能以测之名也。 虽然,未有不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者,初起于一人不谨,而后传注数十百人,甚而至于灭门灭 族者,诚有之矣。然此病最为可恶,其热毒郁积之久, 则生异物恶虫,食人脏腑精华,变生诸般奇状,诚可 惊骇。是以劳伤于肝胆者,则为毛虫,如刺猬“瓦蛆之 属,食人筋膜;劳伤于心与小肠者,则为羽虫,如灯蛾、 蚊虫、禽鸟之形,食人血脉;劳伤于脾胃者,则为倮虫, 如婴孩蚯蚓之类,食人肌肉;劳伤于肺与大肠者,则 为介虫,如龟、𪔀、虾、蟹之状,食人肤膏;劳伤于肾与膀 胱者,则为鳞虫,如鱼龙、鲮鲤之形,食人骨髓,或挟相 火之势,亦如羽虫之酷者,鸱”鸮之类,为状不一,不可 胜纪。凡人觉有此证,便宜早治,缓则不及事矣。治之 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 真元,分经用药,各有条理,务如庖丁解牛,动中肯綮, 无有不安者。若待病势已剧,元气已脱,虽依古法取 虫滋补,患者百无一生,但亦可绝后人之传疰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