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二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二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三
虛勞門一
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 陰陽應象大論 脈要精微論 玉機真臟論 經脈別
論 宣明五氣篇 通評虛實論 評熱病論 逆調論 奇病論 脈解篇 刺志論 調
經論〉
靈樞經〈決氣篇 海論 五癃津液別篇〉
扁鵲難經〈虛損〉
張機金匱要略〈虛勞證治〉
華佗中藏經〈虛病大要論 勞傷論 傳屍論 虛勞死證 臟腑虛勞證脈〉
孫思邈千金方〈臟腑虛勞證脈〉
嚴用和濟生方〈總論證治〉
劉完素六書〈虛損論〉
李杲十書〈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脾胃虛則
九竅不通論 胃虛則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 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論〉
朱震亨心法〈勞瘵 葛可久勞證十藥神書內摘七方〉
戴思恭證治要訣〈五勞〉
王綸明醫雜著〈勞瘵〉
虞摶醫學正傳〈虛損 勞極〉
藝術典第三百二十三卷
醫部彙考三百三
編輯虛勞門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
《上古天真論》
編輯
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 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 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註〉酒能傷脾,脾氣傷則不能宣五穀味而生氣傷,醉以入房,則傷精矣,故「半百而衰也。」
《陰陽應象大論》
編輯
味傷形,氣傷精,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註〉飲食之氣味太過,反能傷其精形。陰寒甚故傷形,陽熱盛故傷氣,氣無形故痛,陰有形故腫。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註〉情由內發,故傷氣;邪由外入,故傷形。喜屬陽而怒屬陰,故「卒暴」則傷其陰陽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註〉男子以八為期,至四十而居半。腎陰漸虛。故起居自倦。
《脈要精微論》
編輯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註〉氣虛而不接續也。
《玉機真臟論》
編輯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註〉此心病傳肺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 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註〉此肝病至肺而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 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註〉此肺病至心而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 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註〉此脾病而終一歲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 項身熱,破䐃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 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註〉此腎病而死於脾也。
《五虛》死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 虛。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註〉脈細,心氣虛,皮寒,肺氣虛,氣少肝氣虛,泄利前後,腎氣虛,飲食不入脾氣虛,故死。若漿粥入胃,泄注止,胃氣復也,故生。
《經脈別論》
編輯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註〉勇者逆氣已過,正氣復順。怯者則留著為病。
《宣明五氣篇》
編輯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註〉此五勞而傷五臟所主之血氣筋骨也。
《通評虛實論》
編輯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註〉「邪氣」乃風寒暑濕。精氣乃榮衛之氣也。
《評熱病論》
編輯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逆調論》
編輯
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 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者死。
〈註〉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
《奇病論》
編輯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太陰脈細如髮者,此不足也。
〈註〉地氣不能上升。而為下泄。此太陰之不足也。
《脈解篇》
編輯
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矣。
〈註〉陽盛於外,內奪其所藏之氣,則腎虛也。
《刺志論》
編輯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 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人多而 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 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註〉如形氣穀氣之相反,血脈虛實之變常,皆緣志意不和,以致邪氣從之。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 也。
〈註〉「虛者須其實,氣入則實矣。實者須其虛,氣出則虛矣。」此言氣之開闔也。
《調經論》
編輯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註〉心在志為喜,在聲為「笑。」故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金氣反勝而為悲。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註〉肺主氣而司呼吸,故「有餘則喘欬上逆,不足則呼吸不利而少氣也。」
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註〉肝志怒,腎志恐,故血有餘則肝氣盛而主怒,不足則母氣衰而並於脾,故恐。
脾藏肉,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註〉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餘則脹。土氣實則制水不流,脾主四肢,故虛則不用。
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
〈註〉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也。
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註〉「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也。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 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註〉如血並於陰。則陰寒盛而血中之氣亦無。氣並於陽。則陽熱盛而氣分之血亦消。血與氣相失而不能相和,故皆為虛焉。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陰之 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註〉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逆則下虛,虛則陽氣相乘而下走之,故為實。喜則神氣散而下,悲則傷肺而氣消,神氣消而脈空,虛者脈隨氣而消長也。兼之寒飲食致寒,氣滿胸中,則血泣而氣去,故曰「虛。」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註〉表陽之氣。有虛之寒;裏陰之氣。有虛之熱。
《靈樞經》
編輯
《決氣篇》
編輯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 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海論》
編輯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註〉氣海不足則氣少,故不足於言。
「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註〉衝脈之血,充實於周身,故不足則覺其身小狹,然不知其為何病。
「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
〈註〉胃氣不足,故饑而不受穀食。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 臥。
〈註〉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故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五癃津液別篇》
編輯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 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註〉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
而下流於陰矣。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是不能為高矣。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矣。
《扁鵲難經》
編輯
虛損
編輯《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 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 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 皆係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 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 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 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 絕於內也。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 何臟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 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鍼者反實其外; 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鍼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 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 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 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 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 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 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 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 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 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反此 者,至於收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牀者死。從 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 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 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然:脈來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 著牀。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 至,呼吸再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 曰「行屍。」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 其吉凶。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㐲 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 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髮無潤澤,無 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脣。口脣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 脣反,脣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 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 死,庚日篤,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 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 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 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 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 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 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 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 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 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 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 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 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 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 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 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 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 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
《虛勞證治》
編輯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裏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 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脈浮弱而濇,為無子,精氣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髮落「脈極 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 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 癭者,皆為勞得之。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 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失精。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虛勞裏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圓主之。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圓主之。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 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 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蟲圓》主之。
《華佗中藏經》
編輯
《虛病大要論》
編輯
「病有臟虛腑虛,上虛下虛,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 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 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 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 斷其臟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濇軟濡,俱為臟虛也。 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皮膚搔癢,肌肉䐜脹,食飲不 「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 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頰赤心忪, 舉動顫慄,語聲嘶嗄,脣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 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 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 衝,夢寐危嶮。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病 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勞傷論》
編輯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饑飽過度則傷脾,思 慮過度則傷心,色慾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 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饑飽 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榮衛 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於二, 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干其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 邪氣乃深,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 步難。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故《調神氣論》 曰:「調神氣,戒酒色,節起居,少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 大端耳。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濇,甚滑, 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 而傷也。
《傳屍論》
編輯
《傳屍》者,非為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 羸虛,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其候欬嗽不止, 或胸膈脹悶,或肢體疼重,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 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 愁,或顛風發歇,或便溺艱難,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 雨而來,或問病弔喪而得,或朝走暮遊而得,或因氣 聚。或因血行。或露臥於田野。或偶會於園林。鍾此病 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屍」也。
《虛勞死證》
編輯
榮衛耗散。面目浮腫者死。
心絕於腎,肩息回盻,目直者,一日死。
肺絕則氣去不反,口如魚口者,三日死。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後平者,五日死。 腎絕大便赤澀,下血,耳乾,腳浮舌腫者,六日死。 又曰:「足腫者九日死。」
脾絕,口冷,足腫脹,泄不覺者,十二日死。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 又曰「即時死。」
胃絕,齒落面黃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臟腑虛勞證脈》
編輯
肝脈弦長曰「平」,若實而微,則為不足,病在內,不及則 令人胸脅脹滿,如人將捕之。虛則夢花草茸茸,又身 熱惡寒,四肢不舉,脈當弦長而急,反短澀,乃金尅木, 十日死不治。
膽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關上脈陽微 者,膽虛。陽虛者膽絕也。
心脈來盛去衰,如連珠,如循瑯玕,曰「平。」若來衰去盛為不足,病在內,令人煩躁,上為欬唾,下為氣泄。心虛 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恐懼多驚,憂 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 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小腸虛則傷寒,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左寸口脈浮 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 者是也。
脾虛則多癖,喜吞酸痢不已。精不勝元氣之失溺,不 能自持,其脈如鳥之距,曰「不及。」病在內,令人中滿不 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腫脹,溏泄,不 時夢中飲食。脾氣虛則大便活,小便不利,汗出不止, 五液注下,為五色注下利,夢飲食不足也。
胃虛則腸鳴脹滿,引出滑泄,不足則多饑不消食。脈 浮大者,虛也。浮而微滑者,亦虛也。
肺虛則寒生欬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其脈來毛而 微,曰「不及」,病在內,令人喘呼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 音。又欬而遺小便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又虛則力 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者是也。
大腸虛寒,則滑泄不定。又虛則喜滿欬喘,咽中如核 妨矣。
腎脈沉濡曰「平」,若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內,令人 心如懸,小腸腹滿,小便滑,變黃色。虛則胸中痛,夢船 溺人,腎乏精徹,背與腰相引而疼,饑見飽減,又喉鳴, 坐而喘,欬血出,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膀胱虛,則引起氣入肺。
三焦者,入三元之氣也。上焦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 頭面腫;中焦虛則腸鳴膨脹;下焦虛寒則大小便泄 下不止。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
《臟腑虛勞證脈》
編輯
肝傷,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 人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 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 痛,名曰肝虛寒也。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 病苦恍惚,屍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名曰肝膽俱虛也。
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旺則感於肝,人逆春氣, 則足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 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 熱,當臍跳,診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 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名曰膽虛寒 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 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 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 舍,精神之所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 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 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 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不安。肝主善怒。 其聲呼。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 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 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 經俱病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厥,腸澼,名曰心 小腸俱虛也。
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於心矣。人逆夏 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 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 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 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脣口 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俱虛也。病 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 曰脾胃俱虛也。
脾勞病者,補肺氣以益之。肺旺則感於脾。是以聖人 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以順其根本矣。肝心為陽, 脾肺腎為陰,逆其根則伐其本。陰陽四時者,萬物之 終始也。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 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虛冷也。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脣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冷 也。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太陰與陽明 經俱虛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中情不樂,或 如恐怖,名曰肺與大腸俱虛也。
肺勞病者,補腎氣以益之,腎王則感於肺矣。人逆秋 氣,則手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 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關格,病則生矣。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 中悶,下重足腫不可以按地,名曰腎虛寒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 脛小弱,惡寒,脈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按 地,小腹脹滿,上搶胸,痛引脅下,名曰腎虛寒也。」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 經俱虛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時時小腹滿,名曰 腎膀胱俱虛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 經俱虛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洞 泄,寒中泄,腎心俱病,名曰腎膀胱俱虛也。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 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 痛,外踝後痛,名曰膀胱虛冷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 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作聲。名 曰「膀胱虛冷」也。
「腎勞病者,補肝氣以益之,肝王則感於腎矣。人逆冬 氣,則足少陰不藏,腎氣沉濁,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 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補方通治》五勞、六極,七傷虛損。五勞五臟病,六極六 腑病,七傷表裏受病。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 曰憂勞,四曰心勞,五曰疲勞。六極者,一曰氣極,二曰 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髓極,六曰精極。七傷 者:一曰肝傷,善夢;二曰心傷,善忘;三曰脾傷,善飲;四 曰肺傷,善痿;五曰腎傷,善唾;六曰骨傷,善饑;七曰脈 傷,善嗽。凡遠思強慮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度 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慼慼所患傷人, 寒暄失節傷人。故曰:「五勞六極七傷」也。
《宋嚴用和濟生方》
編輯
《總論證治》
編輯
夫勞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 年疰易,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扺合而言之曰「傳屍」, 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滯、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 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 無異,是之謂疰。又其變則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 或九十九種。又有所謂五屍者,曰蜚屍、遁屍、寒屍、喪 屍、《屍注》是也。其名不同,傳變尤不一,感此疾而獲安 者,十無一二也。大凡五臟所傳,皆令人憎寒發熱,其 證狀各異,有如傳之於肝,則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 煩驚怪;傳之於心,則面黑鼻乾,口瘡喜忘,大便或祕 或泄;傳之於脾,則面青脣黃,舌強喉哽,吐涎體瘦,飲 食無味;傳之於肺,則面赤鼻白,痰吐咯血,喘嗽毛枯; 傳之於腎,則面黃耳枯,胸滿胻痛,白濁遺瀝。又有二 十四種勞蒸者,亦可因證驗之:「蒸在心也,少氣煩悶, 舌必焦黑;蒸在小腸也,腹內雷鳴,大腸或祕或泄;蒸 在肝也,目昏眩運,躁怒無時;蒸在膽也,耳聾口苦,脅 下堅痛;蒸在腎也,耳輪焦枯,腰腳痠痛;蒸在右腎也, 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聲音嘶遠; 蒸在大腸也,右鼻乾疼,大腸隱痛;蒸在脾也,脣口乾 燥,腹脅脹滿,畏寒不食;蒸在胃也,鼻口乾燥,腹膨自 汗,睡臥不寧;蒸在膀胱也,小便黃赤,凝濁如膏;蒸在 三焦也,或寒或熱,中脘膻中,時覺煩悶;蒸在膈也,心 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脈縱緩,小腹隱痛, 陰器自強;蒸在回腸也,肛門祕澀,傳道之時,裏急後 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遺精,女子白淫;蒸在腦也,眼眵 頭眩,口吐濁涎;蒸在皮也,肌膚鱗起,毛折髮黑;蒸在 骨也,版齒黑燥,大杼痠疼;蒸在髓也,肩背疼倦,胻骨 痠痛;蒸在筋也,眼昏脅痛,爪甲焦枯;蒸在脈也,心煩 體熱,痛刺如針;蒸在內也,自覺身熱,多不」奈何,四肢 瞤動,蒸在血也。毛髮焦枯,有時鼻衄,或復尿血。詳諸 病證,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蟲囓,禍之甚也。 治法先宜去根,次須攝養調治。亦有早灸「膏肓俞」、崔 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蔕固而治之,則無及矣。
《論五勞六極證治》
編輯
《醫經》載「五勞六極之證,非傳屍骨蒸之比,多由不能 衛生,施於過用,逆於陰陽,傷於榮衛,遂成五勞六極 之病焉。蓋勞力謀慮成肝勞,應乎筋極;曲運神機成 心勞,應乎脈極;意外過思成脾勞,應乎肉極;預事而 憂成肺勞,應乎氣極;矜持志節成腎勞,應乎骨極」,此 五勞應乎五極者也。然精極者,五臟六腑之氣衰,形 體皆極,眼視無明,齒焦髮落,體重耳聾,行履不正,邪 氣逆於六腑,厥於五臟,故成精極。大抵勞極之脈多弦,治療之法,隨其虛實冷熱而調之。精極者,當補其 精也。《素問》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 以味。大略如此。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
《虛損論》
編輯
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 盛,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 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 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損者,一損損 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 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 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牀;二損損於 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尅。《論》 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肝損而形痿,穀不能化而脾損。」 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元李杲十書》
編輯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編輯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 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輭,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 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 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 結祕,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 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 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 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 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 芪人參湯主之。
《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編輯
《六元正紀論》云:「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蕩軒舉, 是其本體,今乃鬱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 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風 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木 初失其性,鬱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 鬱也,是木復其性而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 受邪,見之於木鬱達之條下,不止此一驗也。又厥陰 司天,亦風木旺也,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 受邪,見於上條,其說一同。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字 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製,又復 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既脾胃之氣先已不 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再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 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 當吐,不吐則死。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塞 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 隔,金能尅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下者,因而 越之。」《仲景》云:「實煩以瓜蔕散吐之。」如經汗下,謂之虛 煩,又名懊憹,煩躁不得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湯 吐之。昧者將鬲咽下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病。吐之況胃虛必怒,風木已 來,乘陵胃中,《內經》以鐵洛鎮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 木之邪,不主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大抵胸 中窒塞,煩悶不止者,宜吐之耳。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編輯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 之。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 氣也,陽氣也。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分而言 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飲食勞 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 行,乃陰血伏火。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 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 化為血也。脈者血之腑也,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 從此中變來也。人之百病,莫大於中風,有汗則風邪 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或 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又脾不 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竅 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 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 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 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 倉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 也。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 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 腑受氣於胃。六腑者,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此無形 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生溫熱。溫熱者,春夏 也,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下而生陰,陰降則 下行為秋冬,行陰道為寒涼也。胃既受病,不能滋養, 故六腑之氣已絕,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五臟之氣, 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 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 氣後絕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於下焦,故曰重強。胃氣既病則下溜。《經》云:「濕從下 受之。」脾為至陰,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 便不能上通於天,故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者, 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積陽成天曰清陽,出上 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脾胃既為陰 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 利。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津 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 氣血俱羸弱矣。勞役動作,飲食饑飽,可不慎乎?凡有 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鍼灸用 藥差悞,欲不夭枉得乎。
《胃虛則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
編輯
「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膀 胱主寒,腎為陰火,二者俱弱,潤澤之氣不行。大腸者, 庚也,燥氣也,主津;小腸者,丙也,熱氣也,主液。此皆屬 胃,胃虛則無所受氣而亦虛,津液不濡,睡覺口燥咽 乾,而皮毛不澤也。甲,膽風也,溫也,主生化周身之血 氣;丙,小腸,熱也,主長養周身之陽氣。亦皆稟氣於胃」, 則能浮散也。升,發也。胃虛則膽及小腸溫熱生長之 氣俱不足,伏留於有形血脈之中,為熱病,為中風,其 為病不可勝紀。青赤黃白黑,五腑皆滯。三焦者,乃下 焦元氣生發之根蔕,為火乘之,是六腑之氣俱衰也。 腑者,府庫之府,包含五臟及形質之物而藏焉。且六 腑之氣,外無所主,內有所受,感天之風氣而生甲,膽 感暑氣而生丙,小腸感濕化而生戊,胃感燥氣而生 庚,大腸感寒氣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氣而生三焦, 此實父氣無形也。風寒暑、濕燥火,乃溫熱寒涼之別 稱也,行陽二十五度右遷,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虛 也,皆由脾胃之弱。以五臟論之,心火亢盛,乘其脾土, 曰熱中,脈洪大而煩悶。《難經》云:「脾病當臍有動氣,按 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 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無則非也。更有一辯: 食入則睏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虧弱也。且心火 大盛,左遷入於肝木之分,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其脈 洪大而弦,時緩,或為眩運戰搖,或為麻木不仁,此皆 風也。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寒痹,為諸濕痹,為痿 輭失力,為大癰大疽。若以辛熱助邪,則為熱病,為中 風,其變不可勝紀。木旺運行,北越左遷入地,助其腎 水,水得子助,入脾為痰涎,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肺 為涕,乘肝木而反尅脾土明矣。當先於陰分補其陽 氣,升騰行其陽道,而走空竅,次加寒水之「藥,降其陰 火,黃蘗、黃連之類是也。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脾胃俱 旺,而復於中焦之本位,則陰陽氣平矣。火曰炎上,水 曰潤下,今言腎主五液,上至頭,出於空竅,俱作泣涕 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癇者,涎沫出於口,冷汗出於身, 清涕出於鼻,皆陽蹻陰蹻,督衝四脈之邪上行,腎水 不任煎熬,沸騰上行為之」也。此奇邪為病。不繫五行 陰陽十二經所拘。當從督衝二蹻四穴中奇邪之法 治之。
《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論》
編輯
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 故汗出小便數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風。風者百病之 長,善行而數變。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 必先中虛邪,然後賊邪得入矣。至於痿厥、逆,皆由汗 出而得之也。且冬陽氣伏藏於水土之下,如非常泄 精,陽氣已竭,則春令從何而得,萬化俱失所矣。在人 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予所以諄諄如此 者。蓋亦欲人知所慎也。
《朱震亨心法》
編輯
勞瘵
編輯勞瘵主乎陰虛,痰與血病。
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鑠,即是積熱做成始健,可用 子和法。後若羸瘦,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不做,陽虛 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勞病,四物湯加炒蘗、竹瀝、人尿、 薑汁,大補為上。肉脫熱甚者,難治。
勞瘵之證,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 傷心腎而得之。以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 焉,故傳變不同。骨蒸殗。「復連屍疰。」夫疰者,注也。自 上至下,相傳骨肉,乃至滅門者有之。其證臟中有蟲 嚙心肺間,名曰瘵疾,難以醫治。
傳屍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以三拗 湯與蓮心散煎,萬不失一。
《葛可久勞證十藥神書內摘七方》
編輯
夫人之生也,稟天地氤氳之氣,在乎保養真元,固其 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曰不養真元,不固根 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則氣血精液也。余嘗 聞先師有言曰:「萬病莫若勞證,最為難治。」蓋勞之由, 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 命,酒色足貪,日夜躭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 「敗精液,則嘔血吐痰,以致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 頰紅,口乾咽燥,白濁、遺精盜汗,飲食艱難,氣力全無謂之火盛金衰,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亡。」況醫 者不究其源,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 以大熱之藥,妄為施治,絕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則愈 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所以世之醫勞者。萬無一 人焉。先師用藥治勞。如羿之射。無不中的。今開用藥 次第。於後用藥之法。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 遏住,如甚者須以花蕊石散止之。
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必止,理之必然。止血 之後,其人必體倦,次用獨參湯一補,令其熟睡一覺, 不要驚動,睡起病去五六分,後服諸藥。
《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除 痿。《消化丸》下痰消氣。
保和湯內分血盛、痰盛、喘盛、熱盛、風盛、寒盛六事,加 味和之。保真湯內分驚悸、淋濁、便澀、遺精、燥熱、盜汗 六事,加味用之。餘無加用。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 荷湯,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嚥下,次噙 一丸,緩緩溶化,至上牀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開, 藥必流入竅中,此訣要緊。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 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面 臥而睡。服前七藥後,若肺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如 常。七藥之前,有餘暇,煮此服之。亦可續煮白鳳膏食 之,固其根源,完其根本,病可之後,方可合十珍丸服 之,此為收功起生之妙用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
五勞
編輯「五勞者,五臟之勞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強運為,憂思 過度,嗜飲無節,或病失調理,將積久成勞。其病頭旋 眼運,身疼腳弱,心怯氣短,自汗盜汗,或發寒熱,或五 心常熱,或往來潮熱,或骨蒸作熱,夜多惡夢,晝少精 神,耳內蟬鳴,口苦無味,飲食減少,此皆勞傷之證。五 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 勞生。治勞之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不當用峻烈之 劑,惟當溫養滋補,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類,投之太 多,適足以發其虛陽,緣內無精血不足,當此猛劑,不 可因有熱,純用甜冷之藥,以傷腎氣。獨用熱藥者,猶 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 水也。非徒無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 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皆可選用,間進雙補圓。 若有無故身體瘦軟,絕無力氣,別無他證,此平日作 勞太過,血氣虛而筋失養,宜劫勞散,或和氣湯倍芎、 歸。又有言語讀誦過耗神氣,致成虛損,是為叫呼走 氣,宜於十全大補湯等藥選用。
虛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語言不出。扣之不應。此不是 啞風。久欠藥力到。補調功成。自復應矣。
氣虛人多不得寢,亦有痰多,膽經伏涎,欲寐不得者, 不可例作虛治,妄補則痰愈盛。
「有於坐臥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虛 證也。諸發熱及有寒熱者,已各見本門,審知因虛勞 得之,並宜用前藥。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湯。渴而不勝 熱藥者,七珍散加木香、五味子各七分。熱多,黃芪𪔀 甲散,或人參散。獨五心發熱,將欲成勞者,茯苓補心 湯。」外雖惡熱,內自畏寒,盛夏不可單衣,大建中湯、十 四味建中湯、正元飲、參附湯。
飲食減少,畏食而嘔者,難獨用前滯甜藥,須斟酌用 前快脾之劑,縮砂、陳皮藥卻不可少,如《樂令》建中湯 內有陳皮、半夏、細莘卻可用,仍下鹿茸、橘皮煎圓。如 不嘔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補湯、雙和散等藥,亦當少 加快脾之劑,以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當補腎,方,欲一求之歸芪等藥。 其人素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理脾氣,則不免用 疏刷之藥,又恐愈耗腎水,全一舉而兩得之功。莫若 鹿茸、橘皮煎圓為第一。故曰:「精不足,補之以味。」又曰: 「補腎不如補脾。」以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道家 交姤心腎,以脾為黃婆者,即此意。若腎元大段虛損, 「病勢困篤,則腎不容少緩」,又不拘於此說。要知於滋 腎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類,於壯脾之中,參以北五 味、黃芪之屬,此又臨時審病用藥之活法。勞疾久而 嗽血,咽疼無聲,此病自下而傳上。若不嗽不痛,久而 溺濁脫精,此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
有面色如故。肌體自充。外看如無病。內實虛損。俗呼 為「桃花蛀。」宜看其何證。於前藥審而用之。
有傳屍勞,骨肉相傳,甚至滅門。此其五臟中皆有勞 蟲,名曰「瘵疾」,難以醫治。
外有因動作勞力,或發寒熱。或身疼氣短,或勞倦嗜 臥,乃一時發勞,卻非五勞者比,宜和氣飲。
有欬嗽痰多者,名曰「勞嗽」,與風寒壅熱之嗽不同。此 乃有本有標,本在腎而標在肺,可與前方選用,加五 味、杏仁、阿膠、貝母、䕀冬花之屬。嗽而加以喘者,於前 藥更加磨沉香,仍吞靈砂丹或三炒丹。
《王綸明醫雜著》
編輯
===勞瘵===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 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欬嗽,倦怠無力,飲食 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欬血吐血、衄血,身 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勞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 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 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 「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於早則易,若到肌肉 消鑠,沉困著牀,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又此病大忌 服人參,若曾服過多者,亦難治。今製一方,治色慾證, 先見潮熱、盜汗,欬嗽倦怠,趂早服之。生地黃酒洗、甘 草炙、乾薑炮各五分,川芎、熟地、知母蜜水浸拌炒、天 門冬去心皮各一錢白芍藥炒、當歸、自朮各一錢三 分陳皮黃蘗蜜水浸炙,各七分生薑三片,水煎,空心 溫服。
〈註〉按:前方治火盛陰虛之法也。大抵此證屬足三陰虧損,虛熱無火之證,故晝發夜止,夜發晝止,不時而作,當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若脾胃先損者,當以補中益氣為主,以六味地黃丸溫存肝腎,多有得生者。若悞用黃蘗、知母之類,則復傷脾胃,飲食日少,諸臟愈虛,元氣下陷,腹痞作瀉,則不可救矣。夫衄血、吐血之類,因虛火妄動,血隨火而泛行,或陽氣虛不能攝血歸經而妄行,其脈弦洪,乃無根之火浮於外也。大抵此證,多因四五六月,為火土大旺,金水衰涸之際,不行獨宿,淡味,保養二臟。及十一二月,火氣潛藏,不遠帷幕,戕賊真元。故至春末夏初,患頭疼腳軟,食少體熱,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斲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輭,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也,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參前發熱。及後欬嗽諸證治法用之。
《虞摶醫學正傳》
編輯
虛損
編輯或問虛損之疾,世俗例用《局方》十全大補湯以補之, 其方實為諸虛之關鎖也,用參、芪、苓、朮、甘草以補氣 虛,用芎、歸、芍藥、地黃、肉桂以補血少,吾子將何以議 之乎?曰:此藥乃氣血兩虛之劑,或血虛而氣尚實,或 氣虛而血尚充者,其可一例施乎?《內經》曰:「毒藥以治 暴病。」蓋藥性各有能毒,然中病者藉其能以獲安,不 中病者,徒惹其毒以增病耳。假如心脾二經虛損,當 以茯苓補之。虛而無汗,及小水短少者,服之有功。虛 而小便數者,多服則令人目盲。虛而多汗者,久服損 其氣,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竅也。又如肺氣弱及 元陽虛者,當以黃芪補之。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 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腎氣有餘而「未甚虛者,服之 必滿悶不安,以其性寒而閉氣也。甘草為健脾補中 及瀉火除煩之良劑,然嘔吐與中滿及嗜酒之人,多 服必斂膈不行,而嘔滿增劇,以其氣味之甘緩也。川 芎為補血行血,清利頭目之聖藥,然骨蒸多汗及氣 弱人,久服則真氣走散而陰愈虛甚,以其氣味之辛 散也。」生地黃能生血脈,然胃氣弱者服之防損胃不 食。熟地黃養血補血,然痰火盛者恐泥膈不行。人參 為潤肺健脾之藥,若元氣虛損者不可缺然。久嗽、勞 嗽、咯血,鬱火在肺者服之必加嗽增喘不寧,以其氣 味之甘溫滯氣也。白芍藥為涼血益血之劑,若血虛 腹痛者豈可缺然。形瘦氣弱,稟賦素虛寒者服之恐 伐發生之氣,以其氣味之酸寒也。藥性能毒,未易悉 舉。學者宜究《本草》之詳,不可妄施以殺人也。
勞極
編輯《內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 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 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 故內熱。是故欲養陰而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毋躁 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濕之謹避,行立坐 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今也嗜慾無節,起居不時, 七情六慾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 漸而至於真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燥熱,或 寒熱進退,似瘧非瘧。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種,或 三十六種,名雖不同,證亦少異。大抵不過欬嗽發熱, 咯血吐痰,白濁白淫,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 交。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虧羸,漸成勞極之候。夫病 此者,始多懈怠,姑息日久,直至發熱不休,形體瘦甚, 真元已脫,然後求醫治療,雖倉扁復生,莫能救其萬 一,良可嘆哉。雖然一人未足憐也。況其侍奉親密之 人,或同氣連枝之屬,薰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 名曰「傳屍。」又曰「喪屍」、曰「飛屍」、曰「遁屍」、曰:「曰屍注, 曰鬼注」,蓋表其傳注酷虐,而神妙莫能以測之名也。 雖然,未有不由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者,初起於一人不謹,而後傳注數十百人,甚而至於滅門滅 族者,誠有之矣。然此病最為可惡,其熱毒鬱積之久, 則生異物惡蟲,食人臟腑精華,變生諸般奇狀,誠可 驚駭。是以勞傷於肝膽者,則為毛蟲,如刺蝟「瓦蛆之 屬,食人筋膜;勞傷於心與小腸者,則為羽蟲,如燈蛾、 蚊蟲、禽鳥之形,食人血脈;勞傷於脾胃者,則為倮蟲, 如嬰孩蚯蚓之類,食人肌肉;勞傷於肺與大腸者,則 為介蟲,如龜、𪔀、蝦、蟹之狀,食人膚膏;勞傷於腎與膀 胱者,則為鱗蟲,如魚龍、鯪鯉之形,食人骨髓,或挾相 火之勢,亦如羽蟲之酷者,鴟」鴞之類,為狀不一,不可 勝紀。凡人覺有此證,便宜早治,緩則不及事矣。治之 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其虛以復其 真元,分經用藥,各有條理,務如庖丁解牛,動中肯綮, 無有不安者。若待病勢已劇,元氣已脫,雖依古法取 蟲滋補,患者百無一生,但亦可絕後人之傳疰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