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45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四十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四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二十五

  小儿惊痫门一

  黄帝素问奇病论篇

  孙思邈千金方惊痫论 候痫法

  钱乙小儿直诀急惊风证治 慢惊风证治 发搐证治 癫痫证治

  刘完素六书惊风

  张从政儒门事亲惊风 发惊潮搐 慢惊

  罗天益卫生宝鉴急慢惊风

  李杲十书治小儿惊论

  朱震亨平治会萃急慢惊风

  幼科全书惊风 西江月

  方贤奇效良方惊风搐搦不治证 惊风治证 惊 风 痰 食 五痫

  痓

  万氏幼科发挥惊 急惊风有三因 惊后 痫 天钓内钓

  育婴家秘天钓内钓

艺术典第四百四十五卷

医部汇考四百二十五

编辑

小儿惊痫门一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奇病论篇》

编辑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 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此女子胞之为病也。有所大惊,则气暴上而不下。夫精以养胎,而精气并居者也。母受惊而气上,则子之精气亦逆,故令子发为巅疾也。愚谓:“巅” 当作癫。按:婴儿癫痫,多因母腹中受惊所致。然癫疾者,逆气之所生也,故因气上逆,而发为癫疾。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惊痫论》

编辑

论曰:“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 也,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脏不 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 岁而痫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病 先身热掣疭,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 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 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 难治也。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 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诸反张,大人脊不容侧手,小 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凡脉浮之与沉,以判其病, 在阴阳表里耳。其浮沉复有大小、滑涩、虚实、迟驶诸 证,各依脉形为治。《神农本草经》说:“小儿惊痫有一百 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也。初出腹,血脉 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 经变蒸之后有病,馀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 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痫,及变蒸日满不解 者,并宜与龙胆汤。”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 痫,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之,十儿之中,未有一 二是风惊者。凡是先寒后热发者,皆是食痫也。惊痫 皆按图灸之,风痫当与猪心汤,食痫当下乃愈,紫丸 佳。凡小儿所以得风痫者,缘衣暖汗出,风因入也。风 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者,此风痫也。惊 痫者,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惊痫微者, 急持之,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 热,后发痫者,此食痫早下则瘥。四味紫丸逐癖饮最 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差𫘝。病重者当用之。

本无赤丸方,诸医方并无。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赤丸差𫘝,病重者当用之。今次后《癖结胀满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双丸者,用朱砂,色当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比紫丸当𫘝,疑此即赤丸也。

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 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 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凡下,四味紫 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 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已下而有馀 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风痫 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痫但按图灸之。及 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痫心气不定。一作足下之, 内虚益令甚尔。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 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惊怖。又天雷 时当塞儿耳,并作馀细声以乱之也。凡养小儿,皆微 惊,以长其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 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儿有热, 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 不愈复与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 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 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脐中,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 以新水饮之。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则 大便皆酢臭,此欲为癖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 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 之,不酢臭乃止药也。凡小儿冬月下无所畏,夏月下 难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 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儿,当令多少有常 剂,儿渐大当稍稍增之,若减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 调也,便微服药,勿复哺之,但当与乳,甚者十许日,微 者五六日止哺,自当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 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 寒热,或吐而发痫,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 所为也,此即难治矣。但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 可速愈。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 服龙胆汤。若白而酢臭者,此挟宿食不消也,当服紫 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小增药,令小下,皆复节 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 之则伤其胃气,令腹胀满,再三下之尚可,过则伤矣。 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当 审候掌中与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时下,致于发痫, 则难疗矣。若早下之,此脉终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 早疗,若至指则病增矣。凡小儿腹中有疾生则身寒 热,寒热则血脉动,动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惊,惊则 痫发速也。

《候痫法》

编辑

夫“痫”,小儿之恶病也,或有不及求医而致困者。然气 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审察其精神,而采其候也。 手肉白,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

脉青大者寒。脉青细者,为平也。

“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

“眼不明,上视喜阳”,是痫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

青脉刺之令血出也。

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

“鼻口青时小惊”,是痫候。

《闭目》青时小惊,是痫候。

身热头常汗出,是痫候。

“身热吐𠯟而喘。”是痫候。 身热目时直视。是痫候。

“喜欠目上视”,是痫候。

身热目视不精,是痫候。

“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是痫候。

“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是痫候。

“卧梦笑”,手足动摇,是痫候。

“意气下而妄怒”,是痫候。

咽乳不利,是痫候。

“身热小便难”,是痫候。

“吐痢不止,厥痛时起”,是痫候。

“弄舌摇头”是痫候。

已上诸候二十馀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爪其阳 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及足绝脉,亦依方 与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 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寤,手足掣疭,喜惊”,凡八 条,痫之极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便当时灸 之。

《宋钱乙小儿直诀》

编辑

急惊风证治

编辑

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惊而发搐,搐止如故,此热生 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甚则发搐。 盖热盛生风,阳盛而阴虚也。宜以“利惊丸”除其痰热, 不可用巴豆之药。

按《保婴集》云:“急惊风之候,牙关紧急,壮热涎涌,窜视反张,搐搦颤动,口中气热,颊赤唇红,脉浮洪数者,此肝经血虚,火动生风。盖风生则阴血愈散,阴火愈炽,火动则肺金愈亏,肝木愈盛,宜滋肝血,养脾气。”若屡服祛风化痰泻火辛散之剂,便宜认作脾虚血损,急补脾土。若风火相搏,发热抽搐,目𥆧筋挛,痰盛者,用四物、钓藤钩以生肝血、清肝火,用四君子加当归,以补脾土、生肺金。若肝经血燥,发热惊搐,目𥆧,筋挛痰盛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四君子以补脾土。若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汤以实脾土,加芍药、木香以平肺金。若屡服惊药而脾胃虚寒者,须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丁香、木香以培阳气,否则必变“慢惊。”

慢惊风证治

编辑

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而肢体 逆冷,口鼻气微,手足瘈疭,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 阳之证也,温白丸主之。

按:《保婴集》云:“急惊屡发,屡用直泻,则脾损阴消,而变为慢惊者,当补脾养血,佐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药,最为切当。”窃谓前证,多因脾胃亏损,肝木所

胜,但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佐以钓藤饮子以补脾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应,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温补脾土,更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若用逐风驱痰之药,反促其危也。每见小儿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惊,不可泥为久病,误药而后成也。《内经》云:“为慢脾风。” 言脾虚受病也。其意可见矣。

发搐证治

编辑

惊痫发搐,男则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则右视无 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故有发时之证。

按:前证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郁怒传儿,或小儿乳伤自病。其证吐乳面青,若痰实壅积,则壮热面红,当兼调治其母,切不可损其元气。若欲验逆顺,男则握拳、拇捐,叉入食指中为顺,于外为逆;女则叉入食指中为逆,于外为顺。仍参《吮乳不能类》以治其母,后仿此。

若寅卯辰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摇动,口出热涎, 颈项劲强,此肝旺也,当补肾治肝,用地黄丸、泻青丸 主之。

按:前证若烦热作渴,饮冷便结者,宜用泻青丸。若发热饮温,大便不结者,宜用柴芍参苓散。若自汗盗汗,肾虚液不归源也,用地黄丸。若服峻剂,或久病流涎,脾虚涎不归源也,用六君子汤。所云“肝旺”者,乃肝木虚而邪气旺也,故先补其母,后泻其子。

若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窜视睛赤,牙关紧急,口 中流涎,手足摇动,此心旺也,以地黄丸补肝,导赤散、 凉惊丸治心。

按:前证属邪气实而真气虚,故用地黄丸。其流涎不止,则为心火虚而脾土弱也,宜佐以六君子汤。

若申酉戌时,微搐而喘,目微斜,身似热,睡而露睛,手 足逆冷,大便淡黄,肺旺也,当用“益黄散”以补脾,“导赤 散”以治心,“泻青丸”以治肝。

按:前证属脾土真寒,不能生肺气而假热,故宜用益黄散以补肺金之母,如用六君、炮姜尤效。若手足不冷属虚弱,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其导赤散、泻青丸,初病元气未虚者,酌量用之。若久病元气已虚者,必用六君子汤、《秘旨》安神、六味地黄二丸主之。

若亥子丑时微搐,身体发热,目睛紧斜,喉中有痰,大 便白色,多睡不省,当用益黄散以补脾,导赤散、凉惊 丸以治心。

按:前证属形病虚寒,宜用六君子加炮姜温补脾土,用清心安神丸、六味丸调补心血。洁古张先生云:“此证皆因大病后脾胃亏损所致。”其旨明矣。若非六君子汤以固本,必变慢脾风也。

若伤风发搐,口中气热,呵欠烦闷,手足动摇,当以大 青膏发散之。

按洁古先生云:“伤风发搐,当辨有汗无汗,用大青膏、小续命汤。”窃谓前证,若口中气热,搐而有力,属形病俱实,宜用大青膏以散风邪。若口气不热,搐而无力,属形病俱虚,宜用异功散以补脾土,六味丸以滋肾水,钓藤饮以清肝火。若因风邪郁热而变见诸证,当理肺经,清风邪。若外邪既解,而诸证不愈,当实脾土,补肺金。若径治其肺。恐脾气复伤。诸证蜂起矣。

若伤食后发搐,身温多睡,或吐,不思食者,宜先定搐, 搐止用白饼子下之,后用“安神丸”主之。

按:“前证若饮食停滞,呕吐不食,腹胀便秘者,属实热,宜用白饼子下之。若下后搐热益甚,呕吐不食者,属虚热,用异功散补之。若脾胃既伤,肝木所胜,用六君加钓藤钩,以健脾气,平肝木。”大凡饮下而不愈者,但调补脾胃,则诸邪自退矣。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 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 故发搐。口中气热,用“大青膏”涂䪿、浴体二法。

按:前证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郁怒传儿,或儿脾伤自病,当固元气为主,而兼调治其母,仍参“吮乳不能类治”之,后仿此。

小儿初生,壮热吐𠯟,身体强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视, 是胎惊风证也。

按:前证多因娠妇忿怒惊恐,调摄乖常,或挟外邪内伤于胎。盖母有所触,胎必感之,当用猪乳膏拭儿口中,或用惺惺散加漏芦,令母煎服,使药通乳中,儿病自愈矣。

惊啼者,邪气乘心也,当以“安神”主之。

窦汉卿《疮疡全书》云:“惊哭有泪,是肚腹痛,用苏合香丸酒服,良。”

按:哭而不啼多泪,是惊悸也。啼而无泪,是痛也。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心火炽盛,用导赤散。木火相搏,用柴胡栀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丸

所云《十啼》者。盖亦大同小异耳。

癫痫证治

编辑

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之形,并用五 色丸治小病也。发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若反折上 窜,其声如犬,证属肝也。若目瞪吐舌,其声如羊,证属 心也。若目直腹痛,其声如牛,证属脾也。若惊跳反折 手纵,其声如鸡,证属肺也。若肢体如尸,口吐涎沫,其 声如猪,证属肾也。

按:妊娠若遇惊恐,则必内应于胎,故一月足厥阴脉养惊则肝受病;二月足少阳脉养惊则胆受病;三月手少阴脉养惊则心受病;四月名为《离经》,五月足太阴脉养惊则脾受病;六月足阳明脉养惊则胃受病;七月手太阴脉养惊则肺受病;八月手阳明脉养惊则大肠受病;九月足少阴脉养惊则肾受病。是脏腑纳气于丹田,自肝至肾,十经滋养而生,此则胎中所致也。若既生之后,或惊怪所触,或乳哺失节,或乳母饮食起居,六淫七情,脏气不平,亦致是证。须察见证属于何经,更别阴阳虚实,寒热缓急,以调补脾胃为主,否则不时举发,甚至不救。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惊风

编辑

小儿惊风潮搐,手足掣缩,用《验命散》吐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皆属热证,为少阴君火。暴强,直 支緛戾,里急筋缩也,皆属风证,为厥阴风木。”夫小儿 六岁之上为小儿,十八岁已上为少年。其六岁已下 者,《诸经》不载。是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无可定也。然 小儿与大人,不可一例各异治之。虽小儿诞生襁褓 之后,骨肉脆软,肠胃细微,可以乳食调和脏腑,乃得 平安,肌肤滋润,筋骨轻嫩,以绵衣之,故生壅滞。内有 积热乘于心,心受邪热,乃发为惊。惊不止返为潮搐, 则为病也。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

《素问》:“惊骇惊愕,少阴君火也。”

小儿惊风者,皆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风 火相搏而昏冒惊悸潮热,此证皆谓热甚而风生。

《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惊风

编辑

戴人常曰:“小儿风热惊搐,乃常病也。常搦时,切戒把 捉手足,握持太急,必半身不遂也。气血偏胜,必痹其 一臂,渐成细瘦,至老难治。当其搐时,置一竹簟,铺之 凉地,使小儿寝其上,待其搐,风力行遍经络,茂极自 止,不至伤人。”

发惊潮搐

编辑

小儿三五岁时,或七八岁至十馀岁,发惊潮搐,涎如 拽锯,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将欲死者。《内经》曰:“此皆得 于母胎中,所授悸惕、怕怖、惊骇、恐惧之气”,故令小儿 轻者为惊吊,重者为痫病。风搐为腹中积热,为脐风。 已上证候,可用吐涎及吐之药。如吐讫,宜用朱犀脑 麝清凉坠涎之药。若食乳之子母,亦宜服安魂定魄 之剂。定志丸之类。如妇人怀孕之日。大忌惊忧悲泣。 纵得子必有诸疾。

慢惊

编辑

小儿内泻,转生慢惊,及两目直视,鱼口出气者,亦不 宜下,止宜调养,温以和之。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编辑

急慢惊风

编辑

小儿急慢惊风者,古无之,惟曰“阴阳痫。”所谓急慢惊 者,后世名之耳,正如赤白痢之类也。阳动而速,故阳 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此阴阳虚实寒 热之别,治之不可误也。急惊由有热,热即生风。又或 因惊而发,则目为连札,潮涎搐搦,身体与口中气皆 热。及其发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惊证也。当其 搐势渐减时,与镇心治热之剂一二服,候惊势已定, 须臾以药下其痰热,利下痰热,心神安宁即愈。慢惊 得于大病之馀,吐泻之后,或悮取转,致脾胃虚损,风 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瘈疭。”似睡而精神慢,四 肢与口中气皆冷,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请帮助识别此字。声。 此证已危。盖脾虚损故也。

《李杲十书》

编辑

《治小儿惊论》

编辑

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 石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 辛散浮温,热者火也,能令母实,助子之气盛,皆杀人 也。因惊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 气,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 其木。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悮矣。其药有 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 辛热,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泻 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矣。其风木旺证,右关 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泻金?如寒水来 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白,益黄散圣药也。今立黄芪汤,先泻火补金,大补其土,是为神治之法。

《朱震亨平治会萃》

编辑

急慢惊风

编辑

发热口疮,手心伏热,痰热,痰喘、痰嗽,并用涌法,重则 用请帮助识别此字。蒂散轻则用苦参、赤小豆末,须酸虀汁调服。吐 之后,用“通圣散,蜜丸服之。”

惊有二证:一者热痰,主急惊,当直泻之;一者脾虚,乃 为慢惊所主,多死,当养脾。

东垣云:“慢惊者,先实脾土,后散风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养血。

慢者,只用“朱砂安神丸,更于血药中求之。”

《幼科全书》

编辑

《惊风》

编辑

“惊自是惊,风自是风”,最要分别得明白,不可混治。惊 者,因见非常之形,异类之物,或因争斗,或因跌仆,或 水火,或禽兽之类以致惊。其神气结于心而痰生焉。 痰壅气逆,结成搐搦,口眼㖞斜,口吐涎沫,一时即醒, 如常无事。或一日一发,或一日再发,或三五日一发, 或一月一发,或半年一发。若不急治,变成痫疾,则为 终身之痼疾也。治法当先利痰顺气,后用清心安神。 风者,或因外感风寒,或因内伤饮食,以致热生于内, 因热生痰,因痰生搐。其状口眼㖞斜,手足牵动,气喘 涎潮,口吐涎沫,发过略醒,潮热不退,须臾复发。治法 当先泻火开痰,后用清热安神。

惊风有二,有急有慢。急惊风为实为热,当用凉泻;慢 惊风为虚为寒,当用温补。不可一例混治,恐致悮人。 急惊风者,小儿元气素实,或因恐怖,或因风寒,或因 伤饮食而致。要详审明白,先察其证,而后施治法。 如曾因恐怖而成惊者,其证发过即如常。若无他病, 先以“利痰丸顺气开痰,后用安神丸”调之。

如因风寒而成风者,其证发过略醒,须臾复发。轻者 只用导赤散一服而风即止,后用凉惊丸、抱龙丸调 之。重者痰涎壅闭,先以导赤散吞下五色丸,降火却 痰;次以导赤散吞下泻青丸,以泻心肝之火;后以抱 龙丸治痰,保命丹治风,缓缓调之。

如曾伤饮食而成风者,其证发过略醒,醒多啼哭,须 臾复发,不思乳食。先用陈皮、麦牙煎汤,吞下五色丸, 推去食则痰自降,后用辰砂五苓散治之。

凡治急惊法,除伤饮食一证外,不可遽用下药,必先 问其大小便如何。若小便清,大便通,其邪在表,只用 导赤散加防风,或泻青丸去大黄加全蝎,作汤服之。 发去表之寒邪,其风自退,后以辰砂五苓散调之。不 可犯麝香,恐引邪入里也。若果小便赤涩,大便闭结, 此邪在里,可用五色丸下之,后用牛黄清心丸、抱龙 “保命丹调之。”

凡急惊喘急痰气者,定喘汤加竹沥治之。

凡急惊风,涎痰壅塞不开者,可用吐法。

凡病退后,潮热不退,此脾虚热也,四君子汤加炒干 姜治之。若小便赤,大便硬,两腮红,足胫热者,此馀邪 未尽,不可作虚看,用凉惊丸,并牛黄清心丸,薄荷灯 心汤调之。

凡热退后,昏睡不醒者,此心脾二经之邪未尽去也, 安神丸加“鬼神丹”治之。

凡小儿但有微热,观其两颊若赤,双目上视者,必作 惊风也。当先以导赤散加灯心、薄荷以去其热,次用 抱龙丸以安其神,则风自不作也。

凡“惊风之时,手散眼闭,口张,顖陷鱼口,气急吐沫喷 药,昏不语,不啼,口噤,绝不饮食,遗尿失屎,面赤如妆 者,皆不可治。”

慢惊风小儿胎禀气弱,又多疾病,或大吐大泻,久疟 久痢,或悮服吐泻之药,皆致精神虚弱,渐成搐搦,十 无一痊。盖由元气虚弱,又逢恐怖而成也。

“其证发过即如常,但多啼哭,睡中不宁,不可妄用利 痰之药,先以青州白丸子加青礞石以去其痰,次服 安神丸,以四君子汤送下调之。如吐泻大病之后,手 足逆冷昏睡,目睛微露而无搐掣者,此欲成慢惊风 证也,急温补之,四君子汤加酸枣仁、炒干姜、炮大枣 作引,水煎频服,以手足温为度,甚者加熟附子一片”, 愈后以“集圣丸”调之。

凡治慢惊风,不可妄用辛香之药,寒凉之剂,盖辛香 能走撺元气,寒冷反伤脾胃故也。

凡“吐泻后,手足厥冷,吐泻不止,口舌生疮,闭目无魂, 口张不合,发直摇头,汗出如油,昏睡气急,喉中涎向 哭作。”请帮助识别此字。声。大小便不禁。眼上撺。角弓反张。头软。手足 一边牵引者。皆不可治。

凡咳嗽久,目闭神倦,面白手摇者,不治。

凡疮疥忽平复。腹胀气急闷乱者,不治。

如小儿夜多啼哭。目精上。请帮助识别此字。日则略定者。此内钓惊 也。盖因受寒气。腹中作痛。以致痛极目定。治法以灯 心烧灰。调滚白水化下理中丸。痛止病退。

如小儿日夜啼哭,目睹物不转者,身后仰者,此外钓
考证
惊也。盖因食积作痛,其身强直,面赤目定。治法以灶

心土炮滚,白水送下丁香脾积丸,痛止病退。

如小儿肺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肋扇动,陷下作坑,两 鼻窍张,闷乱咳嗽,作渴声嗄,痰涎壅塞,大小便闭,此 为脾风也。若不急治,或治不识证,死在旦夕。宜先用 牛黄夺命散治之,后用白虎汤调之。

如小儿忽然气急,痰向,口眼如常,手足不搐,身上无 热,此乍伤风寒,肺经受邪也,用芎蝎散一服即止。 如小儿两手轮指,目略直视者,此白虎证也,但身不 发热,手足不掣耳。治法宜向本年《白虎方》上取土泡 滚白汤,吞下苏合香丸散。

如小儿痘发惊者,只用导赤散调辰砂末,一服即效, 不可妄用凉惊、抱龙、保命等药。

《西江月》

编辑

小儿惊风证候,须分急慢根由。急为实热泻凉求,慢 是虚寒温补。急因风寒食积,慢因久病绸缪。如斯辨 认不差缪,才显神功妙手。

急惊卒然大热,因而热则生风,痰涎哽塞角张弓,口 眼歪斜沉重,先用“嚏惊妙散,后将导赤疏通,合灸少 商与中冲,泻青凉惊选用。”

慢惊先因大病,精神顿减,脾虚。请帮助识别此字。请帮助识别此字。沉困气长吁。口 眼开张。不乳搐搦。时时发举。四肢逆冷何如。理中附 子急驱除。不瘥艾烧左乳。即期门穴

若属风寒外感,先须发汗为宜,泻青丸子作汤医,加 上蝎蚕二味。果是内伤饮食,又当解利相随,三黄五 色任施为,积去热除惊止。

要识惊风死证:“面如红粉涂搽,口张涎出紧关牙发 直,气粗声哑。喉内向如拽锯,毛端汗似珠般;目瞪眼 小不堪夸,大叫闷乱由怕。”

拘掣乍作乍止。痰气无了无休。昏昏鼾睡唤何苏。药 食不知吞吐。尿屎遗时少觉。四肢僵直难收。啼声潮 热汗如油。纵有灵丹难救。

《明方贤奇效良方》

编辑

《惊风搐搦不治证》

编辑

如惊风搐搦略定,精神如常,神思不改,即是躁冒。烦 躁不安,须急急调理,稍缓则不及事,亦惧不疗。须要 两眼鲜明为吉。其馀难疗之证,须详细审察。

惊风搐搦。两眼不开,不治。

惊风定了,两眼亦开,不得不治。

叫不出,说不得,更不唧声,不治。

惊风连搐不止。不治。

手抓胸膈及咽喉间,不治。

口中不时吐出鲜血,不治。

吐不出者。不一月死。

信门肿起红青,脉交横见,不治。

大便泻紫血黑血,不治。

信门如坑陷,青脉现,不治。

惊风搐动,连日不下,不治。

寻常无事时喋口喋。眼连日搐动不治。

痰涎满口,咽喉间如解锯,不治。

痰涎如水鸡声,乃二气争,不治。

声音不出口,不治。

《惊风治证》

编辑

诸方书所载,“急惊风易治,慢惊风难治”,此古今之通 论也。意之度之,出自至人传授,别是一宗机杼。精思 其诀录方术,真神仙之妙旨也。有若小儿受病之原, 即惊风寒暑痰食,各有由属。若治疗之法,迥出一人 头地。如寒属膀胱,惊热属心,风属肝,痰食属脾胃。究 汤氏《幼幼》之说,惊风痰常相继于表里,大要察其部 位脉色,烛见其病之底蕴,克时获效矣。

《惊》

编辑

脉在顖门、额上、印堂三处, 红嫩则初惊方热。

紫脉则重惊而热。

《顖门》属肾, 《发际》属膀胱。

“即堂”属心。

顖门先红及印堂青,此心之微邪淫水。 顖印皆紫红,此同前上证,皆轻。 顖门青及印堂红,此肾之正邪克心火,必危。 顖印皆青,同上证,病危。 如加之左太阳上红,伤风内热。

日角红至眉中,变蒸两热生惊。

左太阳红,食了乳母伤风乳汁。

右“太阳红青”,吃乳母伤寒乳汁。

《风》

编辑

脉看左太阳及风池。

左太阳与风池,红风邪轻,青受风邪重。

“左太阳”属膀胱。

“左太阴”属肾。

左风池属肝右风池属命门。

加之“左太阳红,伤风初热。”

左太阴红,感寒初热。

左文台红热有五七日传经了。

左太阳紫,伤风再受。

左太阴紫,伤寒再得。

“左文台紫”,二四次热。

右“文台紫”,久热不退。

左太阳青风变蒸。

“左太阴青生”,惊了。

《左文台》青再传经,热不解。

《印堂红》生风热生惊。

《痰》

编辑

右“太阳”属三焦。

右“太阴”属脾。

右《文台》属肺。

右《武台》属胃。

右太阳红青,吃母感冒热你。

印堂青,“右太阴青,右文台青”,此三处主痰与食。 印堂红,心热生痰。

《印堂青黑》。主胎中惊痰饮。

《印堂紫》,主有热痰。

《印堂》青黄。主有风痰。

右太阴青紫,伤寒夹风热你。

左太阴青,伤寒你。

《食》

编辑

右“太阴青”及文台青、武台青皆是食。

如“食伤”,因饱食不节,或为冷硬之物,或油腻之物,致 令头疼发热,呕吐宿食肚疼。如伤在膈上,痞塞者,藜 芦散吐之。停于肚中,呕吐肚疼,宜用三物汤泻之。 有滞食,缘胃弱,克化不迭,心胸满闭,肚疼,与化铁丸、 消食二陈汤快膈。有中食,因其儿脾胃怯,常有停饮, 或食饱兼饮,滞而不化,痞塞三焦,如惊风搐搦,或迷 闷而不省。似梦如醉。神思昏乱。发热。金星丸主之。

《五痫》

编辑

五痫为病废手足,或一手一足,或两手两足,如瘫不 随,或喋眼,或喋口,或口㖞,牵引颊车。

《食痫》为病伤肉食,手足搐动,角弓反张,或拳挛,或张 狂,大声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饮食方定,其饮食尽,被 痰涎包裹在其中。

惊痫为病。废头目。吊口目。或一目双目。或昏或盲。或 邪视。或头㖞。或摇头。或战脑。

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 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惊搐,不废 手足,不废头目。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 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忽耳不能闻,目不能 视,如狂。

饮痫为病。此患吃食不知饱。忽然连三五日不甚思 食。手足搐动。多自梦寐中食太饱亦便发作。

《痓》

编辑

若痓病如寒邪中得患者十有九死。 又热温病及中暑发,患热者十无一生。

头疼发热,颈项强硬,不能回顾,摇头口噤,问之全不 应人,渐渐角弓反张,痰在咽喉,响者死。仲景瓜蒌葛 根汤、小续命汤入麝,《局方》大防风汤主之。且小方脉 著书立方者一百馀家,各有所长,惟钱氏比诸家优 于切脉,后之学者,熟读玩味,治婴孩之疾,则百发百 中矣。

《万氏幼科发挥》

编辑

急惊风者,肝风甚而心火从之,木生火从前来为实 邪,实则泄之。宜用“泻青丸以泻肝之风,导赤散”以泻 心之火。

慢惊风钱氏云:“脾虚则吐泻生风”,此脾土散而肝木 乘之,肝属木而脾属土,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故慢 惊为难治也。脾虚生风,虚则补之,东垣用调元汤加 白芍主之。此以黄芪、人参补脾之虚,白芍药、甘草以 泻肝之实,诚千古不传之秘法也。予加桂在内,乃黄 芪建中汤,木得桂而枯。古方治慢惊者,如醒脾散、蚬 膏散,皆良法也,可用之。

或问曰:“上工治未病急慢惊,何以预治之?”曰:“方其热 甚之时,腮红面赤,两目如怒,直视不转者,此惊风之 似也,宜服河间当归龙荟丸,以泻肝胆之火,则不成 急惊风也。当吐泻不止之时,见其手足冷,睡露睛,口 鼻气出冷者,此慢惊风欲成之似也,急用参苓白术 散以补脾,琥珀抱龙丸去枳壳、枳实,加黄芪以平肝”, 则慢惊不能生矣。此吾家传秘法。

惊后其气不散,郁而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如此而发 搐者,陈氏所谓气逆而作搐而发惊者是也。此“惊风” 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惊而发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
考证
搐,导赤散作汤吞下河间当归龙荟丸,后安其神,钱

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 之,次止其搐,后安其神。

急惊风属阳,病在六腑,易治,宜用凉泻。

慢惊风属阴,病在五脏,难治,宜用温补。

或问“病有急慢阴阳者,何也?”曰:“肝主风,木也。飘骤急 疾,莫甚于风;心主惊,火也。暴烈飞扬,莫甚于火。木火, 阳也,故病在于心肝者,谓之急而属阳。脾胃者,土也。 沉重迟滞,莫甚于土。脾土者,至阴之属也,故病在于 脾者,谓之慢而属阴。肝常有馀,有馀则泻而损之;脾 常不足,不足则补而益之。至于心主惊,肝主风,似宜” 前论。然火资风势,风资火威,相扇而发搐,故不可别 论也。惊风之病,有兼证、有类证者,不可不辨也。

急惊风有三因

编辑

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 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苟失而不治,热甚发搐, 此外因之病也,宜“导赤散、泻青丸主之。”

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如保 和丸、三黄枳术丸之类,以除其热可也。苟失而不治, 热甚发搐,此内因之病也。当视大小便何如。如大便 不通,先去其宿食,宜木香槟榔丸及胆导法。“大便润, 宜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龙丸主之。”

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忤中恶得之。盖心藏 神,惊有伤神;肾藏志,与精,恐有伤肾。《经》云:“随神往来 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故神伤则魂离,精伤则魄 散。小儿神志怯弱,猝有惊恐,所以精神溃乱,魂魄飞 扬,气逆痰聚,乃发搐也。客忤中恶,出其不意,大人且 惊,况小儿乎!宜先去其痰,辰砂膏主之;后安其神,琥 珀抱龙丸主之。有热者。东垣安神丸。下痰之药。慎勿 用轻粉巴豆之类。恐伤元气。损脾胃。误杀小儿。

惊后

编辑

搐后成瘫痪者,《左氏》谓风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热 则筋弛而长,长则软弱,手足伸而不能屈矣。肝寒则 筋缩而短,短则拘挛,手足屈而不能伸矣。并宜六味 地黄丸主之。拘挛者,加附子、肉桂,软弱者,加黄蘗、知 母、当归、牛膝、续断,蜜丸服之。

惊风后,喑不能言,宜“六味地黄丸”,加巴戟、远志、石菖 蒲。

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 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而成痫矣。如《书传》所谓“请 僧寄名”,僧为摩顶诵咒,儿被吓而成痫,后见穿皂衣 人即发是也。亦有惊久成痫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 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终身之患。

天钓内钓

编辑

天钓内钓,足厥阴肝经之脉,起足大指而上环阴器, 左交右,右交左,上入小腹,下会督脉,循脊膂过而上 至于巅。如风伤肝,则发天钓,其状眼上翻,头顶向后, 仰身反折,浑如角弓之状。钱氏云:“肝有风甚,则角弓 反张者是也。”天钓属木,宜发散,泻青丸中去大黄,加 天麻、全蝎、僵蚕、钓藤。

内钓者,肝受寒则小腹痛,大叫哭,目直视,但不搐耳。 宜急温其内,当归茱茰汤及木香丸。 或问:天钓内钓,病痓盘肠,属何脏?何以辨之?曰:“《经》云: 身半已上,天气主之;身半已下,地气主之。故天钓在 上,生于风热,宜发之。内钓在下,生于寒,宜温之。”二钓 者,皆足厥阴之脉,外则与督脉同行,循脊而上,入于 巅之顶,所以病“则目上翻,背后仰,如角弓之反张也。 内则循阴气而入于小腹,所以病则小腹切痛为囊 肿也。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故二钓皆有搐掣似惊,但 天钓或哭或笑,内钓则多啼为异耳。”痓病属足太阳 膀胱经,上起两目,上头循顶而下行手背,循腰而下, 于是与厥阴之脉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张之证,亦 相似也。但天钓有搐掣。而痓病无搐掣也。盘肠痛属 手太阳小肠经。内行于小腹。与厥阴之脉内行者不 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内钓有瘈疭。而《盘肠痛》无瘈 疭可辨也。

《育婴家秘》

编辑

天钓内钓

编辑

一天钓似痫。天钓者。壮热惊悸。眼目请帮助识别此字。“腾,手足搐掣, 或哭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如祟之状,此肝 病也,但不睡卧耳。宜解利风邪则愈,钓藤散主之。” 一内钓似痫。内钓者,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 眼内有红筋斑血者,此肝病也,但不昏困耳,乃受寒 气所致,先是内脏抽掣极痛,狂叫则泄泻缩脚,肠痛 而啼。内钓一过,外证抽掣又来,内外交攻,极难调理, 须分内外用药治之。内钓甚者,宜乳香膏主之。 按天钓、内钓二证,百日内小儿多有之,此二者皆肝 之病也。盖厥阴肝经内行于小肠,外行于背,故外感 风热则为天钓,内伤寒冷则为内钓。故曰:“天钓者阳 也,内钓者阴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