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88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八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八十八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八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八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六十八

  痘疹门十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治痘歌括引 治痘总歌括 怪痘辨生死诀 发

  热证治歌括 发热时辨生死诀 出见证治歌括 出痘时辨生死诀 起发证治歌括

  起发辨生死诀

艺术典第四百八十八卷

医部汇考四百六十八

编辑

痘疹门十

编辑

《明万氏家传痘疹心法》

编辑

《治痘歌括引》

编辑

“《治痘节要》,诸家论之已详。大抵临病应变,因时制宜,其用归于使人正气不损,邪气得释而已。后世不知古人制方,一以中和为贵,曲学偏见,滞于一隅,喜行温补者,既昧乎解毒之巧,专用凉泻者,又失其中和之旨,妄投汤饵,侥幸成功。设遇脉证乖常,时势差异,惟束手待毙而已,况虚虚实实,令人夭折者,又纷然” 乎其间哉。予因此惧。乃搜辑往哲诊治之法。及先君经验之方。汇成歌括。序次成书。庶临病之工。阅而取之。参详审谛。斟酌施治。以收十全之功。幸无得鱼而忘筌也。

《治痘总歌括》

编辑

痘疹原因胎毒成,发生须是待天行,如逢疫疠将行 候,须解汤丸最可凭。

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蓄于命门之中。命门者,右肾相火也,为人身生化之本,故毒藏焉。如遇冬令温和,阳气暴泄,人则感之,触动相火,至春夏生长之时,其毒乃发,传染相似,是谓天行疫疠也。未出痘疹者,但觉冬温,或天时不正,乡邑痘疮盛发,即当预防,宜服解毒之药,如辰砂散、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皆可用也。频频与之,使疮疹之毒轻减,自然易出易收,无陷伏郁遏留连之患,其辰砂散、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解时行疫疠之毒则可,或因父母精血不足者,或其人素有他疾者,或发热之时别脏形证发见者,并宜兼而治之,不可徒使解毒,而竟忘其本也。如脾胃素弱者,宜以养脾为重,解毒次之,养脾丸服三之二,解毒三之一。如因父母奉养过厚,精血蓄毒素多,胎病者,宜二毒并解,以“溯源解毒汤” ,代天宣化丸相间服之。

未病先知是上工,能言轻重吉和凶。不离气色分清 浊,脏腑精微阿堵中。

经云:“上工治未病者,或望而知之,或闻而知之,或问而知之,或切脉而知之,是谓神圣功巧。” 疮疹之毒,发于五脏,而心主之,故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之华在面,吉凶轻重,可望见其气色之清浊而知之。如青气见者,此肝之色,肝木生心火,为实邪,宜先泻肝,羌活汤主之;如赤气见者,此心本经之色,为正邪,宜泻心,导赤散主之。如黄红气见,口唇燥者,此脾之形色,心火生脾土,为虚邪,宜先泻脾,泻黄散主之。弄舌者,亦脾热,以导赤散、泻黄散合治之。如白色见,带燥,鼻中干,或清涕出者,此肺之色,心火克肺金,宜泻肺中之火邪,泻白散加黄芩、山栀仁、天花粉、桔梗主之。如黑气色见者,此肾之真脏色见,水克火,为贼邪,不治。

预知疮疹吉凶机,气色都于面部推,年上山根尤紧 要,红光可喜黯青疑。

五脏皆属于面,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颏下为肾,鼻为脾。又目为肝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为肾之窍,舌为心之苗。若未出疮疹之先,面部诸位明润者吉,暗燥者凶。又《相书》分山根为命宫,年上管疾厄,若二宫黄红光晶者吉,青黑昏暗者凶,故二处尤紧要也。凡天行痘疹之时,传染流布,男女大“小,有未出痘疹者,视其形色情性,可以预言轻重吉凶也。” 此吾家传《秘诀》,贤于《命卜》远矣。盖五脏精华,皆见于面,而脏独气盛者,色亦应之。故肝气盛者色青,心气盛者色赤,脾气盛者色黄,肺气盛者色白,肾气盛者色黑。但欲明润,不欲枯槁,吉凶之兆,于此决矣。一观其色,红白明润,与平日同,无改变者吉。如红赤而太娇,晃白而无采,顿然改变,异于平时者凶。又如额有青纹,目有赤脉,口有黑气,耳有尘痕者,大凶之兆也。二观其形,精神爽畅,动止便利,言语清亮者,无病也吉。如精神衰弱,动止迟留,言语低微,异如平时者凶。又原具寿相者吉。如有夭相,头破颅解,项小不能任元,脚细不能任身,目无精采,或精露神,啼声断续,笑语无情,聪慧太早,肉浮骨软者,凶之兆也。三观其情性,未发热时,忽生喜心,若与父母爱恋不忍舍者,及闻见怪异,言语妄诞者,凶之兆也。

发散为阳收敛阴,始终一气自流形。试观春夏多蕃

秀,才到秋冬少发荣。

尝论痘疹之证,乃人身中一阳之气,始于发生,终于收敛,流行递变,以致于尽。辟诸草木,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皆此一阳之气,自为始终者也。故治痘者,先要识得此气,其来不可御,其序不可紊,尽其裁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然后谓之良医也。所谓道者,明于阴阳,和于术数也。盖天食人以五气,寒热温凉,平也;地食人以五味,辛甘酸苦咸也。天有阴阳,故温热为阳,而寒凉为阴;地有阴阳,故辛甘为阳,而酸苦咸为阴。一物之中,亦有阴阳,故气薄者,阳中之阳,厚者阳中之阴;味薄者,阴中之阳,厚者阴中之阴。清阳升浮,发腠理而实四肢;浊阴降沉,走五脏而归六腑。所谓明于阴阳者,此也。至于立方之旨,如辛甘发散为阳,则用辛凉甘寒之剂,味虽阳而气则阴也;酸苦泻泄为阴,则用酸热苦温之剂,味虽阴而气则阳也。气味相和,阴阳相济,必使阳毒之气,顺其流行之势,而不失其递变之序,始于春夏,终于秋冬,所谓和于术数者此也。今之医痘者,辛甘温热之群聚,偏于阳而不知济之以阴;酸苦温凉之合同偏于阴。而不知济之以阳。使痘毒之气。有春无秋。有冬无夏。是皆昧于阴阳之理。不知术数之奥。以夭人命。医云乎哉。

首尾汗下为不宜,寻常执著岂通医。若分虚实能权 变,可夺乾坤造化机。

首尾不可汗下,古人必有所为而发,今徒拘执“不可汗下” 之言,设遇外感寒邪,腠理闭密者,其出不快,其发不透,不与辛甘发散之剂,宁无壅遏之患乎?又如大小便秘结者,不与苦寒泄利之剂,宁无胀满烦躁乎?但察其虚实,与时权变,可汗即汗,可下即下,中病则已,勿过其制,然后谓之“通医。”

痘疮无病勿服药,实实虚虚不可错。几多狂瞽昧经 文,壁上安鼠翻成恶。

痘疮一科,自始至终,如无病者,不可服药。古人云:“无病服药,如壁中安鼠” ,诚确论也。盖治病之工,只有补泻一法,果虚则补之可也。若元气素厚,糓气数强者,而复补之,则有实实之变,果实而泻之可也。若元气素薄,糓气素弱者,而复泻之,则有虚虚之变。如此之类,岂不为壁中安鼠者乎。今之业医者,但思医不用药,何以为功而取利也?不论虚实,妄投药饵,幸而中病,则大言以彰其功;一有误焉,则掩饰其过,而推托于命矣。

痘疹伤寒疑似间,古人分证可相参,莫将汗剂先轻 试,发散惟令表里安。

疮疹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证,若痘疮则五脏之证皆见,如呵欠烦闷,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梢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咳嗽喷嚏,肺证也;惊悸,心证也;骫凉耳凉,肾之平证也。如初发热疑似之时,不可遽用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汤类。盖痘疹表里俱热,苟轻发汗,则腠理开张,表气益虚,脏腑阳盛,其热转增,但以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羌活汤、参苏饮之属解之,使表里气和。凡疮疹五脏见证,要察何脏之证为甚,即主其脏之毒多。如肝证毒多者,必发水疱,生瘙痒,成目疾。宜预解肝之毒,羌活汤加青皮、柴胡。肺证毒多者,必增喘咳,烦渴不止,手掐肩目、鼻面,宜预解肺之毒,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心证毒多者,必伏不起,谵妄饮水,烦哭咬牙,宜预解心之毒,导赤散加黄连、辰砂。脾证毒多者,必成灰白色,痒塌吐利,宜预保养脾胃,以解其毒,四君子汤、调元汤加白芍药、防风、连𧄍。肾不见平证,耳骩俱热者,死候也。痘疮主治,解表、和中、解毒三法也。解表兼发散之义,使邪气尽出于外,不使留伏于中,如防风、白芷、荆芥穗、升麻、葛根、柴胡、桂枝之属。和中专主脾胃,兼助血气,使里气常实,血气不亏,助养痘疮,以待其成,不致痒塌倒陷,如黄芪、人参、白芍药、当归、木香、陈皮之属。解毒泻火,凉血清气,使毒邪有制,不为正害,如山豆根、大力子、紫草、连𧄍、黄连、栀子之属。

痘疮发热疑似时,伤寒伤食莫辨之,试将解法真良 剂,入口能令解却疑。

痘疮发热,与伤寒伤食相似,疑似之间,可以解发之药服之。若是痘证,则痘子即出,不是痘证,则热退而解矣。如证似伤寒者,面赤,柴葛败毒散主之。证似伤食者,面黄,香苏败毒散主之。

始终清便自调佳,便溺阻艰事可嗟,腹胀喘烦多壅 遏,急施疏导解留邪。

痘疮始终要小便长而清,大便疏而润,谓之“里气和。” 若有阻艰,即毒邪留伏于里,肠胃壅遏,不得运化,但见少有阻涩,须微利之。小便涩者,导赤散、五苓散、连𧄍汤。大便鞕,二三日不更衣者,柴胡饮子。

《良》胆导法:“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得利即止。如逡巡隐忍,不能早治,以致腹胀喘气烦躁者,治无及矣,宜大利之” ,三乙承气汤,此救急之剂。

疮疹为阳待热成,微微发热始和平,假如大热身犹 火,解毒常教小便清。

疮疹属阳,非热不能成就,故治不可尽除其热。但微发热不渴,大小便自调,此肌表疮本之热,非里热也。谓之“表里无邪” ,不可妄治。若身热如火,疮势稠密,其毒必盛,宜解毒兼利小便,连𧄍升麻汤、连𧄍汤主之。

始终能食最为良,平日其人脾胃强。食少却防中气 弱,淹留引日变疮疡。

痘疮始终以脾胃为主,故人能饮食者,气血充实,自然易壮易靥,食少者,起发收靥,不能快易。治痘之工于食少者,必须详审。若平日能食,今因痘出而食顿减,或咽痛饥欲食而不能,宜解利咽喉,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咽痛,或咽不痛,不饥不欲食,又看大便何如,大便鞕,此赖平日糓气以为主,虽数日不便无妨,不可妄补以增内热,亦不可妄解毒以损脾胃。大便一日一行,则内之糓气有限,而气血益衰,须用和中四君子汤加炙黄芪、木香、青皮不可。解毒者,脾胃虚也。大便泻则里虚,宜急止其泻,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并加诃子肉合肉豆蔻丸,或钱氏异功散、益黄散,甚则用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此二药太峻,非内虚泻甚,不可轻用也。若向能食,一旦食减,不咽痛,但腹中满或痛,此必伤食,以养脾丸、木香大安丸消导之,甚则以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以微利之。复食以四君子汤合匀气散,或养脾丸调养之。

最宜安静号“和平”,表里无邪志自宁,忽然烦扰宜详 审,外怕神亡转闷昏。

痘疮以安静为贵,饮食坐卧如常,此表里无邪,号曰“和平。” 忽然烦扰不安,多哭,宜审视疮势形色。如疮起发光壮,不渴,大小便调,此疮正发毒邪,散布气血。弸急而痛,谓之“痛烦” ,不须施治,待脓成毒化痛止而烦去矣。如疮正色,问之不痛,但觉心烦不安,此内热也。心恶热,谓之热烦,以导赤散加栀子仁、麦门冬,或以牛黄清心丸,灯心汤下。如疮红紫干燥,壮热口渴,狂乱昏闷谵语,如见鬼状者,“退火回生丹。” 如疮瘙痒,此欲陷也。疮乍见乍隐,此有伏也。目闭言妄,谓之神丧,不治。

痒塌方将倒陷时,急凭妙剂强扶持。空中痘出无番 次,损去多脓功可施。

痘疮喜厚实坚牢,尖圆饱满。若顶平皮薄色淡,忽然瘙痒损塌者,此脾胃弱,肌肉虚,欲变倒陷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防风、荆芥穗服之。外用茵陈熏法。如痘空中原无痘处复出,大小不一等,作三四番出,其破损处复加肿灌成脓,能食、大便调者可治。若痒不止,皮脱疮干,或利或大便秘,闷乱者,此已陷也,不可再治。

陷伏须分实与虚,莫于临证更踌躇。死生倏忽如翻 掌,幽谷春回庆有馀。

凡痘疹内者不出谓之伏,外者复入谓之陷。陷伏之证,有实有虚。如大热渴,大小便不通,烦躁谵语,妄有见闻,狂乱腹胀者,此实也。实者邪气壅遏,侵蚀正气,宜内服百祥丸、牛李膏,或宣风散、枣变百祥丸,外用水杨汤浴之,得利疮出者佳,更以宣圣散、加味四圣散,并加烧人屎调之。如因吐泻不止,渴喜饮水,腹胀手足冷,或寒颤咬牙者,此虚也。虚者,正气虚弱,不能制伏邪气,令得反复,宜内服快斑汤合匀气散、夺命丹,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外用水杨汤浴之,泄止疮出者佳。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烧人屎调之。此上二证,并用神应夺命丹如法施治。疮不出,反加烦躁,昏不知人者,死证也。大抵看痘之法,其出欲尽,出不尽者,伏也;其发欲透,发不透反平塌者,倒陷也;其收欲净,脓溃皮破,收不干净者,倒靥也。陷伏之证,谓之逆证,非冲击猛峻之剂,安能成起死回生之功哉!轻者夺命丹,甚者神应夺命丹。如倒靥之证,气实者解毒内托散;气虚者,调元汤加白芷、桂、防风、当归主之。服药之后,有三验法,原“疮先平后肿,以成脓者,一验也;原疮已干,别于空中复出一层,起发养脓,但如正痘收靥者,二验也;不肿不出,只变自利,下脓血者,三验也。有此三验者吉,无者凶。”

四时分治候须明,暑湿风寒不可轻。异气莫教相触 犯,致令翻变乱其真。

疮疹发热之时,其初发表解肌,四时各有主方。春用羌活汤,夏用五苓散,秋用参苏饮,冬用五积散,四时通用人参败毒散。又如春肝旺风木,主事调养之法,宜四物汤加防风、黄芩、木香、青皮、羌活,以折风木之胜,又以四君子汤加白芍药、桂心以补。

脾之受制,相间服之。夏心旺热,火主事宜黄连解毒汤,合天水散,以清热火之胜,又以调元汤加麦门冬、五味子,以补肺之不足。秋肺旺燥,金,主事宜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马兜铃,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汤去川芎,加天麦门冬、天花粉,以润其燥。冬肾旺寒,水主事宜五积散,以散表之寒,理中汤加炙黄芪、“木香、丁香,以胜里之寒。” 此四时之治法也。如天有暴风,连日不止,恐有风邪,桂枝葛根汤。夏月盛暑,或非时之热,人参白虎汤。冬月严寒,或非时之寒,四君子汤加桂枝、生姜。久雨湿盛,五苓散加苍术。此四候者,必疮变色有异证,可依其法治之,苟无他候,不可妄治也,惟常服蝉蜕膏,盖此方能御风“邪,辟恶气,透肌快斑疹也。”

治痘皆言要补脾,补中有害少人知。一朝阳盛阴先 绝,到此临危悔却迟。

痘疮虽以脾胃为主,若果吐利饮食少者,四君子汤圣药也。苟能食,大便鞕,此里本实,复以四君子与之则为实,阳胜阴亏,不久而生变矣。况白术燥津液,茯苓渗津液,气盛血枯者,其遗害岂小小哉。

痘疮脉候贵和平,胃气悠长最要清,弦数浮洪为实 候,微沉迟涩是虚因。

痘疮之脉,中和安平为贵,不可燥疾微小。故曰:“脉静身凉者生,脉躁身热者死。” 若阳病得阴脉者死。夫四时以胃气为本,胃气者,弦不弦、石不石也。故弦、数、浮、洪为太过为实,实者邪气实也;沉、迟、微、涩为不及为虚,虚者正气虚也,皆死候之脉,所以人无胃气则死也。

痘逆证逆色脉逆,此候未闻人救得。但观色脉有可 为,对病置药须详悉。

治痘之法,色脉为本,病证为标。若“痘逆如陷伏之类,证逆如烦躁闷乱,腹胀足冷之类,色逆如气色昏黯,皮肉黧黑之类” ,脉逆如躁疾鼓搏,谓之阳盛阴虚;沉微濡弱,谓之阴盛阳虚。四逆俱全,标本同病,表里皆伤,不可治也。若只痘逆证逆,六脉调匀,五色明润者,此标病本不病也,急治其标,以救其本,对病之药,良工得之。

《怪痘辨生死诀》

编辑

怪痘者,乃逆痘之中最甚者也。形证不一,宜辨之。

痘子初出时,面、胸、手、足已见红点,却不起发,不成脓 水,随即收敛。若加闷乱气喘者即死,此内陷证也。若 无喘烦之证,名曰“试痘。”过五七日复发热出痘者,其 痘必重。

痘子出现,三两成丛,根脚坚硬成块者,此名“痘母”,不 治六七日死。

痘子将出,身上有红肿结硬处,似瘤非瘤,似痈非痈, 亦名“痘母”不治,三五日死。

痘子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随即破坏,此名“烂痘。”不 治二三日死。

痘子出后,遍身都是空壳,不作脓水者,此名“空痘”,不 治八九日死不死者,亦发痈毒,难调。

痘子出现,起发之时,中陷干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 脂水涂,勿使蔓延。若不急治,当靥不靥,乍起乍塌,多 作番次而出,绵连日久而死。

痘子出现,起发时,中间有痛如刀割者,叫哭不止,此 名痘疔,不治五六日死。

痘子起发时,枯燥不润,塌伏不起,皮肤皱揭者,此名 “干痘。”不治五六日,加烦满喘急而死。

痘子起发时,皮嫩易破,摸之湿手者,此名“湿痘”,不治, 六七日痒塌而死。

痘子起发时,疮色娇艳,皮肉绯红者,此名“嫩痘”,八九 日后不能成痂,痒塌死。

痘子起发养浆之时,疮头有孔,浆水漏出者,此名“漏 疮”,五六日后痒塌死。

痘子脓水将成之时,其疮自破,有孔而深,此名“倒陷”, 不治。

痘子将靥时,不能成痂,皮脱肉黑,此名“倒靥”,不治。 痘子将靥之初,不能成痂,皮肉溃烂,脓水淋漓者,此 名痘癞,能食生,不能食死。

《发热证治歌括》

编辑

痘疹发热似伤寒,证治分门不一般,疏解透肌斑毒 出,阴阳和畅少留连。

痘疹毒发于里,阳气熏蒸而热,其证恶热,喜露头面,以温凉之剂解之,使营卫疏通,阴阳和畅,毒由筋骨脏腑而达于肌肉皮毛,渐化而解之,不留逆,郁遏于里也。

发表时师少定方,古人专主“葛根汤,能通权变知增 损,何必多方立纪纲。”

治痘以葛根汤为主,今随证立《增损法》于后,初发热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风;口干渴,内热也,加葛根、天花粉、麦门冬。自利加条实、黄芩生用;呕吐加半夏、生姜;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壳、山樝。

肉;腰痛加独活、北细辛;头疼加羌活、稿本、蔓荆子;惊搐加木通、生地黄、灯心;小便少,加木通、车前子、瞿麦;大便秘,加大黄;衄血加山栀仁、元参、生地黄;发热三四日,热甚不减,加解毒药,大力子、连𧄍、紫草、桔梗;疮不出,加防风、蝉蜕、荆芥穗、红花子;眼痛,加密蒙花、柴胡、龙胆草;疮出后太稠密,加人参、当归、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风、桔梗。咽痛加桔梗。连𧄍;疮干,或带紫,或色太赤者,血热也,加当归梢、生地黄、红花、地骨皮、牡丹皮。疮灰白色平陷者,气虚也,加人参、黄芪、防风、木香、官桂。手足疮不起,脾胃不足也,加防风、官桂、人参、黄芪。疮太密,起发不透,又渴者,此津液不足,加人参、麦冬、天花粉。泄泻者,里虚也,加人参、白“术、诃子、白茯苓。” “疮不著痂者,湿热也,加防风、黄芪、官桂、白术。”

解表升麻汤最良,红斑虽见有何妨,时师胶柱无通 变,才见红斑不敢尝。

古人谓“但见红点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此盖为痘疏毒少者言,后人不达立言之旨,遽谓“凡出痘子才见红点,真不可服” ,殊不知升麻葛根汤四味,乃发表解毒、疏通血气,升降阴阳之剂,痘出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之,燥者润之,郁者疏之,过者平之,阴精不衰而阳毒不亢也。苟谓痘疏毒少者。虽他药不可服。况葛根汤乎。

痘疹未形先发热,吉凶轻重何如别。热微毒少吉堪 言,热甚毒多凶可决。

痘疹热气甚者,其毒必多,痘出自密,宜连𧄍升麻汤,或如圣汤、解毒快斑汤,并合代天宣化丸主之。或有热微,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燥渴,唇焦裂,小便赤少,大便秘,身虽不大热,却蒸蒸然此毒深热亦深,故表不大热而里热也,宜急解之,柴胡饮子。或有热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必不渴,唇润,目无赤,脉大小便调,身虽大热。但熇熇然。此毒浅。热亦浅。故表热里气和也。只以升麻葛根汤。

发热大渴热在中,舌燥唇焦毒气攻,莫比寻常些小 渴,养阴解毒有神功。

此心经出痘证也。痘疹发热,有小渴者,但与陈廪米作汤饮之。若大渴嗌干,唇焦舌燥,此心火炎上,肾水不升,毒火妄蒸,血枯液耗,宜急解之,葛根解毒汤大剂饮之。不止,更加黄连以泻心火之有馀,黄蘗、知母以滋肾水之不足。舌润则生,舌如芒刺则死。盖舌乃心之苗,少阴之脉,荣于舌也。如发热自利而渴者,此“津液不足也。黄芩散加人参、白术、麦门冬主之。”

热时腹痛阵难禁,脏腑之中毒气侵,发散疏通如痛 减,切防陷伏变非轻。

此脾经出痘证也。《诀》云:“发热肚中痛,斑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 可见疮疹腹痛,乃恶候也。凡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气内攻也,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胆导法、宣风散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内服退火回生丹,外用胆导法。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甚则承气汤、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已上俱可下者,若脾胃素弱之人,不可与下,反伤脾胃,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芪建中汤加木香、青皮。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神应夺命丹” 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

发热腰痛最可讶,膀胱传肾变凶邪,急宜解散阴中 火,莫待流殃却痛嗟。

此肾与膀胱二经出痘证也。痘疮初发热便腰痛,其后多不可治之证。盖由膀胱传入于肾,乃陷于至阴之下,而不得升伏于骨髓之中而不能出,故疮疹归肾者死。但觉腰痛,便急发散,令毒化解,复出于太阳而行顺道也。人参败毒散,或五苓散加独活、细辛主之。

腰痛虽云大不祥,女轻男重更消详,未婚可许真元 固,已娶堪忧相火狂。

《经》曰:“腰者,肾之府也,乃人身之枢纽,诸骨之根柢。痘疹腰痛,最为大忌,阳道常饶,阴道常乏,故男重女轻也。”

惟有斑疹能作搐,要识病源属肝木。木能胜脾又归 心,风火相争多不足。

此肝经出痘证也。以导赤散加辰砂末,与泻青丸合而治之。如再不止,小便利者可治,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红粉丸。小便不利者勿治。其有不作搐,只多叫哭者,肝热也,目必直视,泻青丸目

不直视。燥渴多哭者。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栀子仁主之。

发热吐利如并作。上下毒出无壅遏。三焦火邪热中 求。日久不休脾胃弱。

此脾胃二经出痘证也。疹疮发热吐利,非寒证,如欲止之,自利者,黄芩汤。吐利者,黄芩加半夏汤。吐者,茱连散、橘皮汤。更详审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黄或青绿者,其气臭者,皆热也。若吐清淡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热治之,乃内虚也,四君子汤加诃子肉、益黄散。利久不止,四君子汤送下肉豆蔻丸。

发热谵妄如见鬼。神识不清毒在里。镇神解毒以平 期。一向不休病不起。

此纯阳无阴之证,不可治也。须审发于何脏,如“目直视,手寻衣领乱捻物,此发于肝为亡魂。” 闷乱喘促,手捻眉目鼻面,此发于肺为亡魄。上窜咬牙,多叫哭惊悸,或不能言,此发于心。为丧神困睡,手足瘈疭,不思饮食,此发于脾为失意。目无精光,畏明,欲坠下而缩身,此发于肾为失志。故曰:“真脏见者不治。” 或发热时无此证。因大便秘结却有之。此内热也。先以三黄丸胆导法解利其热。后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以镇其神。病已者可治。连作不已者不治。

身上蒸人手足厥,曾多吐利脾虚怯。补中发表要兼 行,莫向人前浪饶舌。

此纯阴无阳之证,先以黄芪建中汤加防风、羌活,或四君子汤加黄芪、桂枝、防风以发之,发后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药、当归、桂心,以补脾胃、养气血,而助痘疮之成就也。

发热之时血妄行,不知何道血先奔。但从鼻出宜凉 解,别道来时可痛心。

此火刑于肺,鼻为肺之窍,宜泻火凉血清肺。以“黑参地黄汤调郁金末,加茅根自然汁,磨京墨汁饮之” ,衄止者佳。衄出不已者,勿治。若从口出者,从大小便出者,皆卒死之候。

昼夜如蒸热不已,消详内外分调理。假如咽痛食难 尝,急解咽喉无后悔。

此心火亢甚,脾土益燥,为失其常,宜消详表里证候以施治也。如口燥渴,目赤唇焦,大小便不利,此表里俱热也,双解散、柴胡饮子、胆导法。如咽喉痛,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加桔梗,使咽喉爽快,胸膈开豁。失今不治,他日咽喉闭塞,水入则呛,糓入则呕,暴哑失声,悔之莫及。

发热浑身汗漐漐。阴阳和畅宜沾湿。热从汗减毒从 出。汗泻不休须早治。

痘疹发热,若汗大出,则阳气暴泄,阴气反弱,痘必难发难靥,宜急治之,调元汤圣药也。热甚汗泄者,当归六黄汤主之。

壮热恶寒形似疟。邪正交争营卫弱。莫将寒战妄猜 疑。发热何曾闻此恶。

如初发热时似疟,以柴葛桂枝汤加黄芪主之,疮出即愈。不可错认作寒战,妄投陈氏辛热之剂以误人也。

发热之初便咬牙,心肝热壅势堪嗟,早分形证施方 法,莫向东风恨落花。

痘疹咬牙,乃恶候也。如发热之初,多呵欠烦闷咬牙者,肝脏风热也,羌活汤。目上窜咬牙者,心脏热也,导赤散。不可妄用,陈氏辛热之剂。

发热之时喘息频,喉中涎响势堪惊。急宜解散真高 火,勿使炎威烁肺金。

此肺经出痘证也。毒火内蒸,上熏于肺,肺焦叶举,所以喘息而涎响也。火郁则发之,宜“青金散火汤主之。若眼闭口张,肩息足冷者,不治。”

未发痘疮先发痈,根窠坚硬色鲜红,此名“痘母休轻 视,纵有《灵丹》也不中。”

此乃逆证也。十发九死。“《真人》解毒汤” 以主之。

发热时辨生死诀

编辑

一、发热三日之内,用红纸条醮麻油点火照心窝间, 若有一块红者,或遍身有成块红者,八九日后决死, 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遍身一齐出红点,如蚕种样,摸之 不碍手者,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腹内大痛,又腰痛,及痘出干枯,亟 痛不止者,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面上有一片红者,色如胭脂,六日 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不问口鼻大小便,但出血者,三日 内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妄见妄语,昏不知人者,三日后决 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腹胀而痛,大叫不止者,三日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其热忽退,烦躁闷乱,坐卧不安,外 虽清凉,内却热也。若见闷乱腹胀、手足冷,气喘者,即 死勿治。

《出见证治歌括》

编辑

热蒸三日痘见形,此为常候不须评。过期不及多乖 气,论治先分虚实因。

痘密者,以和中解毒之剂调之。如才发热一二日间,痘疹便一齐涌出者,此表气虚,营卫弱,腠理不密,肌肉不实,不能约束于外,使毒火冲击,故出太骤也,宜用实表之剂,可以无痒塌,无溃烂,实表解毒汤主之。如发热四日,至五六日后始出者,此里气虚,不能驱逐其毒,使之即出,而毒邪得以留连停伏于脏腑肠胃之间。宜先用托里之剂。令其快出。次以和中之剂多服之。可以无伏无陷。无倒靥。托里宜“托里快斑汤” ,或“十宣散。” 和中宜四君子汤加黄芪。或调元汤合匀气散主之。

发热微微报痘疏,未曾起发早先收。此名试痘休空 喜,一涌齐来甚可忧。

痘有身无大热,报痘又疏。三五日后痕迹不现者,此名“试痘” ,不可悮作轻看。再过三五日忽作大热,其痘一齐涌出,此有险逆二证,宜审治之。

疮出迟迟有数般。皮肤闭密属风寒。内虚自利须分 辨。毒伏三焦治却难。

痘疮应出不出,其证有头痛,四肢拘急,偎倚盖覆,常恶风寒,此类宜发之。气强者用双解散。气弱者用参苏饮或惺惺散。或内虚者,脾弱食少,宜用补脾之剂,加行气发表药,四君子汤、调元汤,并加木香、青皮、黄芪、桂枝。或脏腑自利,宜用温里之剂,黄芪建中汤、益黄散,并与夺命丹合进。利未止,豆蔻丸合进。盖里温则气不消削。气不消削则不陷伏矣。若依上法分治。犹不出者。此毒壅伏于三焦。不久而变生焉。

数日蒸蒸出不齐,欲行疏发竟生疑,按方加药观疮 势,表里平和痘本稀。

愚按:古方用发表者,升麻葛根汤轻剂也,惺惺散重剂也,谓微发。谓加药者,或先用轻剂,后用重剂,或只用本剂,先小少饮之,后渐加大多饮之,非谓于本方之外,再加辛热大发之药也。

应出不出却如何。发表和中良验多。腹胀屎鞕烦躁 甚。通肠解毒救沉疴。

凡痘疹过期,应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风寒,依上发表之法;或因内虚泄泻,依上“和中之法。如犹不出,快热反甚,大渴,腹胀满,大便鞕结不通,烦躁不安者,此毒邪壅伏于内,三黄丸、柴胡饮子择而用之,甚则三乙承气汤主之,并用胆导法。”

痘出常须令气匀,更宜和煖气如春,气匀出快无壅 滞,偏热偏寒气不行。

《张氏从道》云:“疮痘气匀即出快,盖气匀则营卫无滞,匀气之药如桂枝、防风、荆芥穗、薄荷叶,所以行在表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发表之剂多用之;木香、青皮、枳壳、木通,所以行在里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和中之剂多用之。”

疮出热退毒已尽,蒸蒸不减毒尤甚。番次常出渐加 多,外边只怕乖形证。

痘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𧄍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风汤加升麻,或东垣鼠黏子汤。服汤之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柴胡饮子;小便不利,连𧄍汤;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黄芩汤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表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乖请帮助识别此字。之证勿治。

出现先于面部中,其间凶吉妙难通。绕唇夹颏方为 吉,额角眉心总是凶。

如先在唇四畔出者,或两颐出者吉。盖太阳之邪下传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积陈受污,气血俱多。又口为水星,颏颐属肾水,火为水制,不能作虐也。如在额角眉心先出者凶。盖太阳足壬、膀胱水,手丙、小肠火,丙火独旺,不受壬水之制,其毒并于膀胱之经而先自病,膀胱多气少血。又正额属心火,火不务德,妄行“无忌,心为君主之官,主危则十二官皆危矣。凡起发成浆结痂,亦如此论。”

头面呼为元首尊,咽喉紧隘譬关津。莫教疮子多稠 密,锁项蒙头总不应。

痘疮之出,最要头面稀少颈项无,方是吉兆。若头面多者,谓之蒙头,诸阳独亢,五官俱废,神明失守,精华自萎。《经》云:“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 者此也。颈项多者,谓之锁项,内者难出,外者难入,上者不

升下者不降。《经》云:“一息不连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 者,此也。故皆不治。又五心有痘者重,谓心窝及两手两足心也。即劳宫、涌泉二穴。

胸前头面总宜疏,手足虽多不用忧,若是遍身都密 甚,却愁气血不能周。

若头面、胸、项、手足,稠密琐细一样者,却愁气血衰微,脾胃微弱,不能周流灌注,起发不透,收靥太迟,而生他变矣。

最宜磊落痘如珠,偏怕相黏聚作堆,蚕壳蛇皮生不 久,蚤斑蚊迹死相随。

凡疮痘之出,如黏聚成丛,模糊作块,不分颗粒,恰如红瘤,虽只一二处,未可言疏,此谓之“伏” ,出未能尽。若待后者再出,则先者或陷而复隐,或痒而俱溃,成坏疮矣。此犹淹延引日,久而后毙。若如蚕之壳,如蛇之皮,此气至而血不荣也,谓之“干枯” ;如蚤之咬,如蚊之嘬,此血至而气不充也,谓之“陷伏” ,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

初出形来艳色娇,定知皮嫩不坚牢。溶溶破损添愁 绪,个个成浆喜气饶。

疮痘初出,与未病时皮色一般者善。若疮太赤,根下皮色通红,此血热气不能管束也,后必起发太骤,皮嫩易破,痒塌而不可救,宜急解血分之热,四物汤加升麻、地骨皮、红花、紫草,或消毒饮、活血散合而饮之。待色少淡,急补气分之不足,四君子汤加黄芩、防风、木香,或调元汤、参苓白术散合而饮之,仍用血气二分。相间而服。若成浆不破损者吉。服药不效。反增瘙痒者命也。

最怕头焦乌焠焠,更愁皮嫩水溶溶。肤中寒粟工知 避,皮上针头治罔功。

痘疮初出,若毒凝血聚,则遂成黑色。今头焦黑者,乃荣血不能流行内外,毒气壅遏,此证甚危。其人必大小便秘,喘急烦躁,宜用柴胡饮子、当归丸、通关散、三乙承气汤,看轻重紧慢用之,以解里之急。得利后,以紫草饮、加味四圣散,调无价散,以解表之毒,仍用胭脂涂法,疮变红活,以渐起发者吉,若更干黑者凶。《庄氏云:“斑疮倒靥而黑色者,谓之鬼疮” ,痘子赖气以束之,脾胃强,气实则肌肉厚,皮肤坚。今痘皮嫩薄,溶溶如淫湿之状,乃脾胃气虚,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补汤去生地黄,加防风、白芷,外用天水散,蜜水调拂疮上,以解表之湿热。疮若起发成浆者吉,渐变痒塌者凶。闻人氏云:“痘疮发痒,深为可虑,能调和爱护,勿令有此,乃为上策。痘子初出,不成颗粒,但脾胃间济济簇簇,如寒风粟子之状,或虽出,形与针头相似,稠密无缝,此皆恶候,良工避之,勿与治也。”

痘疮初出解咽喉。喉痹咽疮毒火饶。祇恐后来封管 籥。错喉声哑治徒劳。

凡痘发热初出之时,预解之,用甘桔汤加牛蒡子。甚者,东垣凉膈散加牛蒡子,令毒火解散,不停留于咽喉之间,致生他变也。如兼口舌生疮,齿摇龈肿者,宜甘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牛蒡子。水浆不入者,射干鼠黏子汤加桔梗、荆芥穗、山豆根。

若恐斑疮入眼中,古方护目有神功。眼多眵泪睛多 赤,急泻心肝免毒攻。

痘疹方出之时,使不入目,以神应膏涂眼四周,或只胭脂取汁涂之,或傅以水调黄蘗末,或以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若眼中流泪,或多眵,或月中红赤,宜洗肝明目散加蝉蜕。

痘疮只出一般奇,夹疹夹斑都不宜,消疹化斑令毒 解,若还不解势倾危。

疹由心热,斑由胃热,宜急解毒。消疹用黄连解毒汤合消毒饮,化斑用人参白虎汤合消毒饮,或只以升麻葛根汤。夹疹者加防风、荆芥穗、木通、麦门冬、黄连,夹斑者加石膏、人参、大青、黑参、淡竹叶。如疹散斑解,现出正痘,疏密停匀者吉;痘被斑疹夹杂不能起发者凶。

热病相传发泡疮。须臾周匝尽成浆。见而便没为肤 疹。相类斑疮折后殃。

闻人氏云:“伤寒热邪在表里,未能出汗,或当汗不汗,热郁于肌肤,故发泡疮,色白或赤如火丹头作浆白脓者轻,根下紫色隐隐在肌肉者重,甚者五内七窍皆有之,其形亦如痘,小儿肌肉嫩薄,尤多此证,非正疮痘也。” 又云:“六腑属阳,有热则易出,是以作肤疹,一出即遍满肌皮之上,如沸疮疱子,见而便没,其所受” 气浅故也。五脏属阴,有热则难出,其为痘疮,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发红斑,而后如痘,故名“疮痘” ,其所受气深故也。大抵暴热而便出者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必是正疮痘,肤疹非正疮痘也。

发热红斑出复收,曾将形证细推求,若无变证与他 苦,折过天疮不用忧

痘乃胎毒,人不能免。近见有出红斑者,数日尽收,痘亦不出,更无伏陷恶痘,痈疥馀毒。自后痘疮再不出者,盖受毒甚微,故平生只见一病。

热盛从来出亦难,平和汤剂解烦冤。莫将辛热轻催 并,猛虎何当有翼添。

疮痘斑点未见之时,惟当用和平药,如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东垣鼠黏子汤、惺惺散等解利之。或有不问虚实,便以辛热之剂大发之。若是本实之人,热毒弥蔓,营卫闭塞,里毒甚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是谓郁毒不散,毒气无所从出,反攻脏腑。表毒盛者,疮凹而不起,遂成倒陷,或为溃烂,或为痈疮。当此之际,不能解利,至于毙者多矣。用消毒饮、柴胡饮子,得毒气解散,营卫流通,疮子将自起矣。

疮子依稀略见形,浑身瘙痒苦难禁,皮肤拂郁宜疏 解,莫作肌虚一类评。

凡痘疮初出之时,便身痒,爬瘙不宁者,此毒火留于肌肉之间,应出不出,游散往来,故作痒也,桂枝葛根汤加荆芥穗、牛蒡子主之,不可作肌肉虚痒也。

夹斑夹疹利清水。妄见妄言摸床被。烦渴唇裂眼珠 红。不遇明医病不起。

此险痘也。夹斑夹疹,眼红唇裂者,表热也。“烦渴利清水,妄见妄言,循被摸床者,里热也。其利清水者,内有燥屎,所饮之水,自肠中渗泄而下也。‘谵妄摸床,神识不清也。表里俱热,不与发表攻里,其病难痊,双解散加芒硝主之’。” 若增闷乱足冷,腹胀气喘,决不可治。

发热过期痘未彰,红斑隐隐肉中藏。忽然大汗人昏 倒,冒痘谁知是吉祥。

凡发热至五六日,痘应出不出,以灯照之,只皮肤中隐隐有红点,其人色脉平和,精神爽畅,虽烦不躁,虽渴不消,虽腹痛而不苦,虽便实而不鞕,忽然眩冒大汗出者,此名冒痘证也。毒气一齐从汗而出,再无壅遏之患,乃吉兆也。

出痘时辨生死诀

编辑

痘出时心腹大痛不止,口中出臭气,疮出紫黑色黯 者,决死勿治。

痘出色白,皮薄而光,根窠全无红色,或根下带一点 红,三五日后如菉豆样,此痘决不能成脓,只成一泡 清水,抓破即死,勿作好痘治之。

痘出色红带艳,皮肉尽红者,必不能成脓,痒塌而死, 勿治。

痘出疮顶焦黑,根窠枯燥者,必不能起发,四五日死, 勿治。

痘出全不起顶,如汤泼及灯火焠者,六七日后决痒 塌死勿治。

痘出都是紫黑血泡者,即死,勿治。

痘出不快,乍见乍隐,口鼻血出者,即死,勿治。

痘出就是“清水”,皮薄脚大红者,五六日后痒塌而死, 勿治。

“应出不出。”只见红斑如蚊迹者。即死勿治。

痘出都是空壳,不成脓水者,即死勿治。

痘出便是黑斑,如痣大,又肌肉有成块黑者,即死,勿 治。

痘未出,胸背手足后有一块红肿如痈者,即死,勿治。

起发证治歌括

编辑

五六日间起发时,俗师计日岂曾知。不分虚实论轻 重,偏执方书只补脾。

痘疮之证,时师不知虚实补泻之理,但于起发之初,便用补脾,果内气不足少食者,用之允当。若内实便秘能食,宁不党邪为恶乎。

大抵疮标只要稀,毒轻疮少不须医,若逢稠密毒邪 甚,解毒和中早烛机。

此以下专言险逆者之证治也。

几多先密后稀疏,更有先疏后密稠。不是良工曾见 惯,他将怪变问师巫。

疮痘有先密后疏者,此夹斑夹疹也。初出一片红点,斑疹相杂,难以分辨,至起发时,斑疹尽散,惟痘独在,故先似密而后实疏也。有先疏后密者,轻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故先似疏而后渐密,此顺痘也,吉;重者初出时,只面上胸前有三五处,颗粒模糊,根脚肿硬,待至起发,则一齐涌出,故先虽疏而后尤密,此逆痘也凶。

先后大小尽出齐,以渐起发适如期,尖圆红活都光 壮,表里无邪福所归。

此表里无病,大吉之兆。

起发如期贵适中,太迟太骤类成凶,谁知骤发亦骤 陷,发若迟时毒复壅。

疮子起发,只以出匀为期,不可拘定日数,疮出以渐,其发亦以渐,谓之“适中。” 若一齐涌出,便皮肉虚肿,一齐掀发者,此表气虚,毒气奔溃而出,表虚不

能收敛,必生痒塌,或成溃烂,急宜救表,十宣散调无价散,活血散合消毒饮,相间服之。若出已尽,当起不起,或起不透,此里气虚,毒气留伏,壅遏而不出,必增烦躁,腹满喘促,或后为痈毒,急宜救里,十全大补汤合匀气散,或参苓白术散调无价散服之。

痘子而今出已匀,可知形状重和轻。莫将汤液求奇 中,治不乖方《藻鉴》明。

变轻变重转移间,莫道人为不胜天。堪笑愚夫多不 晓,空谈气数盖前愆。

痘疮起发辨形色。“人身之中惟气血。虚实寒热此中 求,仔细消详行补泻。”

痘形长大而色枯燥者,此气至而血不荣也,宜四物汤加人参、麦冬。色红润而形平陷者,此血至而气不充也,宜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川芎。形平陷色枯萎者,此气血俱不足也,宜十全大补汤合无价散主之。色灰白者气虚也,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官桂。色红紫者血热也,四物汤加红花、地骨皮、牡丹皮。

起发迟迟顶又平,色多灰白气虚论,紫红血热须清 解,枯萎还从不足云。

凡痘疮起发迟滞,顶平色灰白者,气虚也。其人平日少食,脾胃不足,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官桂,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木香主之。如曾有吐泻,以致气弱者,四君子汤合益黄散主之。泻未止者,四君子汤吞肉豆蔻丸,甚者,陈氏木香散主之。若红紫色掀肿者,血热也,四物汤合消毒饮加红花,外用胭脂涂法解之。“干枯者。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麦冬地骨皮。外用胭脂涂法。” 水杨汤浴法。

痘疮起发视根窠,红活充肥血气和,若是干枯青紫 黯,急宜养血莫蹉跎。

起发之时,如虽起发,干枯无水,谓之“不肥泽” ;带青紫色黯,谓之“不红活。” 其变为黑陷,乃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麦冬、紫草、红花,间进调无价散,或吞夺命丹,外用胭脂涂法。

渐长尖圆厚且坚,其形光壮色红鲜,气充血旺无亏 欠,平陷浮嚣气不完。

起发之时,如虽红活顶平中陷,不成尖圆色嫩皮薄,不能坚厚,其变为痒塌,为留伏壅遏,乃气虚也。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黄芪、官桂,或人参白术散加黄芪、官桂、防风,或调元汤加官桂、防风、白芷、荆芥穗,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防风、白芷,或十宣散,皆可选用。若疮皮薄,色娇嫩,淫淫如湿者,此气不胜血,宜补气凉血,四君子汤。四物汤去川芎、地黄,加黄芪、官桂、防风、荆芥。如浮囊虚起,壳中无水者,此气不依血,血不附气,其变为痒塌,为痈肿。十全大补汤去白术,加大力子、连𧄍、防风、烧人屎。

四围沸起陷居中,胃气亏虚发未通,外白中心成黑 点,是名鬼痘急宜攻。

痘疮四围沸起,中心平陷者,此有二种:有血化成水,四围高起,心中略低凹者,俗呼为“茱萸痘” ,此中气不足,发未透彻故耳。能食者,至养浆之时,尽充满而起矣。不能食者,宜扶中气,人参白术散主之。有四围沸起,中心落陷无水,犹是死肉,其形如钱,宜急攻之。若待渐变黑点,不可为矣。此名“鬼痘” ,四君子汤合九味“顺气散” ,加烧人屎,或紫草饮或紫草饮子连进服之,外更用胭脂涂法。

中心凸起四沿平,外黑里红一例论。此是表邪多壅 遏,疏邪发表令调匀。

疮痘起发,有中心凸起,四围干平无水者,或里红外黑者,此由平日感受风寒,皮肤坚木,以致痘毒郁而不散,宜桂枝葛根汤、十宣散以散表邪,外用水杨汤浴之。

发时磊落最堪夸,三五黏连便不佳。若是糊涂成一 块,切防瘙痒又来加。

如痘彼此相串,皮肿肉浮,或于本痘四傍旋出小痘,攒聚胖长,渐成一块,此候最重,宜以快斑汤合消毒饮加烧人屎服之。更宜禁忌,以防触犯。

自此常宜大便坚,如常调润更清安。莫将汤剂轻试 用,偏热偏寒变易生。

痘疮自起发之后,大便常宜坚实,不能食者,听其自便,赖旧糓气为养,至四五日后,则脓化毒消,解利之剂可用也。能食者三日后不通,不腹满,不里急后重,则亦不必攻之,可用胆导法导之。不通以当归丸微令润通,使气道升降,无壅遏之患,不可妄下。

其人能食素脾强,大便虽溏也不妨。切莫汤丸偏峻 补,反增里热作馀殃。

忽然暴泄势堪惊,毒入大肠亦有因,勿待内虚成倒 陷,上工治病贵能迎。

如起发之时。忽然泄泻。此宜急止之。恐肠胃虚真。

气脱也。须辨冷热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证也,理中汤及豆蔻丸、益黄散,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泻下之物,黄色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掀发者,热证也,黄芩汤、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漫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渴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陷入大肠,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便黑汁,口内臭气,唇焦目闭,加腹胀者。必死之证。

起发时常验手足,发如不透多翻覆。此宜脾胃弱中 求,尚怕差迟作痈毒。

痘疮起发,脾胃素弱者,手足上疮常发不透,以补脾为主,快斑越脾汤。如不令透,其后手足必作痈毒。又手足疮痘,多发水疱者,此肝乘脾也。先泻肝,羌活汤加柴胡,后补脾,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官桂。如见而复隐,起而复塌,色紫黑者,此肾乘脾,不可治。

头面斑疮总属阳,升生浮长类相当,微微渐肿疮红 润,骤肿疮平可预防。

头面疮疹,黏连通串,模糊成饼者,必要红活润泽,以快斑汤、消毒饮合而饮之,或消毒化斑汤以解其毒,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相间与之,以利咽喉,宽胸膈,令饮食无阻也。又以神应膏护目。若灰白青黄干燥,疮面肤起者,皆死证也。凡痘将起发,头面预肿者,此时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 ,其毒最酷,急用羌活救苦汤解之。

起发之初未试浆,口唇疮色早焦黄。如斯恶候无人 识,待得收时作祸殃。

口唇者,脾之外候。人以脾胃为本,不宜受伤。如初发热,唇焦裂者,此毒发于脾,便宜解之泻黄散。不知早治,痘子之出,丛集于唇,及至起发,其疮先熟,内带黄浆,此恶候也。待诸痘成浆,此疮已靥,唇破揭脱,渐变呕食呛水,昏睡而死矣。

起发疮头带白浆,不分何处便非祥。谩夸国手移天 力,空自叨叨说验方。

疮起发头,便带白浆。不分何处,并非佳兆。不特口唇然也。

出形未定先涵水,起发之初便戴浆,脓水未成收靥 急,不堪有此命终亡。

最爱尖圆成个个,惟憎坚硬作堆堆。非瘤非核非痈 肿,怪事令人叹几回。

凡痘疮颗粒丛聚,根窠坚硬者,乃气血凝滞,肌肉败坏,而毒气郁积,逆痘也。“瘤” 者,丹瘤也,似瘤之红而不痛。“核” 者,结核也,似核之坚而不动。“痈” 者,痈疽也,似痈之肿而不溃。此荣血不流之病,十无一生,不出四五日,必瘙痒闷乱而死。

起发浑如汤火伤,粘连成泡水洋洋。皮肤溃烂“《真元》 散,鹤唳猿啼到北邙。”

凡痘疮初出,细密模糊,不成颗粒,至于起发之时,尽成大泡,清水虚洋,此卫气不敛之病,逆痘也。不出二三日,皮脱肉干,闷乱而死。此上二证,须于出现起发之时候之,若到成脓,则无及矣。

起发一齐如锡面,皮肤浮肿形容变。其人能食乃为 佳,食减气虚作凶断。

痘疮起发无复,颗粒模糊串连不红活,带灰白色,面上浮肿如锡饼形,此恶候也。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热有大小治不同,古人取譬似蒸笼。不知邪气分深 浅,妄治何能得适中。

发时痛痒是何因,痛实痒虚理自明。大凡痛者终多 吉,诸痒曾无一吉云。

痘疮起发痛者有二:一则毒邪欲出,气血随之,肌肉弸急而痛,九味顺气散合活血散主之;一则皮肤厚,肉里密,为外寒相搏而痛,桂枝葛根汤主之。身痒亦有二证:一则气血不足,其痒为虚,十全大补汤主之;一则不能食淡,以致发痒,蝉蜕膏主之。凡痘疮作痒,深为可虑。

腹胀之候最不佳,痘疮有此可伤嗟。气和自尔无烦 满,毒气壅留势渐加。

痘疮起发而腹胀者有二证:一则阴阳不和。盖疮痘正发,热毒方盛,必生烦渴,宜以葛根解毒汤、人参麦门散、人参白术散之类与之。不知此理,或饮冷过多,或误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而不能,冷热相搏,毒不发越,故令腹胀。且伤于冷者,必不能食,大小便利,腹中虚鸣,此伤冷,阴阳气不和也,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自消。益黄散去甘草。加姜制厚朴。甚者气喘发厥。疮白而无血色。多致不救。“陈氏木香散” 圣方也。昧者反用峻下之药。致令重困而死。一则毒气陷伏入里。必有他证相杂。或烦躁大渴。或大小便秘。或啼哭不止。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紫草饮子主之。若腹胀。

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为大恶。

出尽方将起发期,个中干黑合生疑。此为黑陷休轻 视,渐变加多不可为。

陷伏恶候古今传。变黑谁知有数般。痘疹不宜轻见 此。徒夸五色大还丹。

疮痘自内不出谓之伏,自外复入谓之陷。疮痘黑陷,当分四证:一则感风寒,肌窍闭塞,血凝而不行,必身痛,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黑色,或变青紫瘾疹,此为倒伏也,宜温肌发散,桂枝葛根汤加麻黄、蝉蜕,或以紫草饮合夺命丹,外用胡荽酒喷之,水杨汤浴法,须令温散寒邪,然后热气复行,则其斑自消矣;二则毒气太甚,内外蒸烁,毒伏入里,必心烦狂躁,气喘妄言,如见鬼神,大小便秘,渴而腹胀,此为倒陷伏也。病邪轻者,宜利小便,解毒连𧄍汤、通关散,甚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膀胱之毒,令阳气复还脾胃温煖服之,身温欲饮水者可治,是脾强胜肾,陷者当复出矣。若加以寒颤身冷汗出,耳尻反热者死。然百祥丸太峻,今以宣风散、三乙承气汤、枣变百祥丸代之,外以水杨汤浴之。《三则》内虚而不能使阳气以副营卫者,出而复没,斑点白色或黑色,其人必不能乳食,大便自利,或呕或厥,此胃虚而不出,谓之陷伏也。宜用温中之剂,使其胃煖,营卫复行,则当自出矣。宜调元汤加丁香、官桂,理中汤加黄芪、官桂,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外用胡荽酒喷之。或因误下之后,毒气入里而黑陷者,则宜温养而表出之,先以理中汤温养其里,后以桂枝葛根汤疏解其表也,不出再加麻黄。四则被房室等杂秽恶气冲触而黑陷者,则宜熏解之,内服紫草饮子,外用胡荽酒喷之,及茵陈熏法。

痘疔治法亦多方,只要疏通解散良,不使毒邪常陷 伏,得行权处勿泥常。

人以黑疮为痘疔,又曰“鬼痘” 者,深恶而畏之词也。此乃毒气郁遏,如大小便秘,腹胀烦躁者,则下之。但小便秘者,则利小便解毒。自利者,以泻脓血为顺,水谷为逆,以毒虽入腹,皆泻出也。昏闷不醒者,用龙脑膏以去心中之邪。枯黑不起者,或内用无价散以解在里之邪,或外用水杨汤、四圣散、胭脂涂法以解其表,使邪气得出,皆良法也。

几经发疱多凶恶,原有疮瘢休认错。痘集成丛肌肉 败,色多青紫宜敷药。

痘疮发疱,亦与黑陷相类,外出内入虽不同,而毒气壅郁则一也。或发水疱,或发血疱,或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证,十无一生。然亦有似是而非者,不可不辨。“其人身上原有灌疮,或破伤未痊,或虽痊瘢痕尚嫩,一旦疮出,则疮瘢四围痘必丛集者,物从其类” 之理也。发生之后,必然作疱者,腐败皮肉,气色先变,宜与完肤有别也。治此者,先以针刺破吮去恶血,后以胭脂涂法合百花膏敷之。此疮又易作痒。起发之后,常宜以茵陈熏法熏之,勿令爪伤。若被爬搔则反复灌烂,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疮多平陷发未透。时日已过增烦躁。啼哭呻吟不忍 闻。何堪谵妄又狂叫。

痘疮起发欲透,磊落尖圆,光壮肥泽者,上也;根脚横开,皮起水涨者,次也。顶皮不起,根脚不开,犹是先出之形,不见新生之水,此谓“起发不透。” 审察证候,如气本实者,必曾感风寒,以桂枝葛根汤合夺命丹发之;如气本虚,必不能食或吐利,以人参白术散合夺命丹,以补中气而发表邪。如欲成陷伏者,依前四法治之。若时日已多,发犹不透,或烦躁不安者,此毒热在里,心恶热,以导赤散送服牛黄清心丸,以解散热毒,导引心火也。或啼哭者,凡人五脏平和,则神宇安静,今五脏蕴毒,内外蒸郁,神不安舍,以导赤散送服安神丸、通关散,使郁热解散,神宇清快也。若谵言妄有见闻,时狂叫者,此五脏热毒蕴积,阳气独盛,无阴气以和之,退火回生丹。大便秘不利,以当归丸微利之。再行胆导法,使无留滞,易快利也。甚则防风通圣散主之。若昏不知人,腹胀喘呼,死证也。

发热推来几日经,时时烦躁未曾停。如狂屎黑知瘀 血,不尔还为“燥屎论。”

凡痘疮出不快,发不透,靥不齐,有烦躁者,此有二证,如面黄,大便色黑,烦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胀,或痛,此为有瘀血在里也,宜当归丸或四顺清凉饮,并加桃仁酒、红花,甚者桃仁承气汤主之。如便血下黑粪,而又睡不醒者,心为血之主,睡不醒则心之神昏矣,元参地黄汤加木通、麦冬。若无面黄黑粪,如狂喜忘之证,只大小便不通,烦躁腹胀者,此有燥屎也,此却真狂谵妄。以三黄丸、四顺清凉饮、三乙承气汤、当归丸、胆导法。

口中气出臭冲人,饮食俱难又失声,寒颤咬牙多闷

乱,体寒呕泻总归冥。

以上诸证皆不可治

痘疮起发肿为奇,头面预肿又不宜,五脏精华从此 散,真人独跨彩凤归。

起发辨生死诀

编辑

一、起发时根窠太红,头面皮肉红肿如瓠瓜之状者, 七日后死,勿治。

一、“起发时遍身痘顶皆黑,其中有眼如针孔紫黑者, 三日后死,勿治。”

一“起发时两腮虚肿成块,肩膊腰臀皆有。成块坚硬 者,五日死,勿治。”

一、起发时有痘变黑,干如螺,延及遍身俱干黑者,七 日后死,勿治。

一、起发时先出痘形,以渐不见者,三日内死,勿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