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500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五百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五百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五百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八十

  痘疹门二十二

  聂久吾痘疹论辟时医之谬 白术散豆蔻丸说 论衄说 论年长出痘

  或问五条 痳疹四忌

  马之骐疹科纂要痳疹通论 证治大略 潮热证治 伤风 汗渴饮水

   烦躁 谵语 欬嗽 喉痛失音 呕吐腹痛 泄泻 痢 诸失血 饮食疮毒 痘疮

  后盖痘疹 疫病发斑夹斑 伤寒发斑瘾疹 孕妇痳疹发斑 水痘证治

艺术典第五百卷

医部汇考四百八十

编辑

痘疹门二十二

编辑

《聂久吾痘疹论》

编辑

《辟时医之谬》

编辑

近世《痘方》,多宗黄西丘,其书自始至终,俱分顺、逆、险, 而立三图说。其谓顺者不必服药是也,谓险者宜以 保元汤加减调治,犹近理也。但谓“逆者俱不可治,治 之徒劳无益,是教人袖手待毙矣。”其言不仁之甚,而 贻害于世不小也。此为俗医图利计则甚便,而于救 济生灵之术则甚乖也。盖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 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若治其 易治者,而弃其难治者,则何以医为?惟俗医意在图 利,又恐坏名见证有不顺者,辄委弃之。彼诚恐利未 必得,而徒冒不识证之名。若仁人君子,当为之死里 求生,岂忍断其必死,而坐视不治。故曰:“西丘之言,便 于俗医,而非所以济世也。”且其所指逆证多端,痘疮 稠密者多有之,如初热而惊悸吐泻,报痘而先发于 印堂、司空、天庭等处,初出而根窠无晕,既出而色白 灰陷,或发水泡,或痒塌,或当行浆而不行浆,或痂未 落而寒战咬牙等证,皆其《图说》所谓逆而不治者。予 每治之,而得生者多矣。奈何悉谓治之无益,而戒人 勿治乎。惟初出形如蚕种。既出而紫黑干枯者。难以 灌浆。多不可救耳。然宁救之而不活。不忍坐视而不 救也。

近年有庠生管。请帮助识别此字。《编集》“《保赤全书》载痘疹方论颇为 详备,然其人博而不精,未谙妙理,所论气血虚实寒 热等,理多混杂未能融通,所论某证,该用某方,多卤 莽又多乖舛,而不得其宜。在明者得之,犹可备参考, 若昧者执而用之,鲜不悮事。予恐其无益于世,而反 惑世也,故表而出之。”

痘证与他证不同,自初发热以至于结痂,限日限时, 救困扶危,当用之药,宜及时而用,如救焚拯溺,不可 缓也。盖痘毒发自五脏,实动五脏之真气,其出痘多 者,真气发泄亦多。当此之时,人之血气几绝,岌岌乎 殆哉!如油尽之灯,不速为之增油,则灯焰熄;如风中 之烛,不速为之蔽风,则烛光灭也。时医则不然,轻视 “人命而重视财利,其愚而不知用药者,姑无论已,即 稍知用药者,亦不肯及时用药,欲因祸大而显功,迟 延至于气血已绝,不可复续”,虽有对证之药,缓不及 事,因而悮人性命者多矣。此医家之害,而病家不可 不知也。又时医识见浅陋,未谙妙理,执泥祖传旧方, 不知变通。遇痘证之轻者,犹可动手调治,而自以为 功,一遇危险重证,便束手无策,不能救疗,甚至治而 不活者,则以为“痘证原恶”,而不自咎其术之拙。病家 亦以为“痘证本恶”,而不归咎医之拙。殊不知痘疮常 数,若无甚恶之证,而调治得宜,十可十生。间有极恶 之证,必不可救疗者,十不过一二,今治而十死七八, 何恶证之多也,无亦术之不精乎。

当时令众人出痘时,小儿或有发热稍缓,其热或作 或止,其红点或未见,或微见而未明,或是出痘,或非 出痘,正在疑似之间。当此之时,不如且勿服药,以待 其自定,但禁风、禁荤调护之而已。所谓不轻治,正所 以深治之者此也。有等富贵之家,珍爱太过,见其如 此,屡投以清凉解毒之剂,不知若是痘证,则其毒气 发动于五脏,勃勃欲出,其势决不可阻遏,屡用清凉 阻遏其势,即所以迫之内攻而祸速矣。故犯此者,多 有报痘数日即烦闷惊搐而死,此解毒之剂杀之也。 正如寇在宫墙之内,不逐之出外,反遏其出路,围而 攻之,宫中之人有不遭残害者乎。然医者曰:“吾用解 毒药,何至于杀人?”既不自任其咎,病家亦曰:“彼用解 毒药,何至于杀?”吾人亦不归咎于医,杀人于冥冥之 中,而己不悮也,人不知也。予故表而出之,以戒世之 爱而反害者。《语》曰:“久腊者毒必厚。”痘毒禀于胎元,伏 于五脏,其轻者无论已,其重者深藏久蓄,不为不厚 矣。一旦触发于倏然忽然之顷,其势猛锐欲出,断不 可御,是以必藉气血载毒出外,成浆结痂,然后毒散 而成功,此病机亦化机也,此岂若诸疮之毒可以骤 然而解散者,故解之于既出之后,是顺其欲散之势, 犹为近理;解之于未出之先,是遏其猛锐欲出之势, 其祸甚速。如初决之堤,水势排山,而欲捧土塞之,有 是理乎?奈何自古治痘之家,其卑者固不足道,其高者亦未深悟此理,每每于痘疮发热之初,欲出未出 之际,辄以解毒为主,且曰:“服某药则毒可解,而痘出 必稀。”不知痘之稀,由其初受毒之轻耳,岂将出之时 所能骤解乎。致启后之庸医,讹以承讹,见痘疮欲出 未出之间,毒气炽盛,则多用寒凉以解之,或妄下以 解之,彼自以为对证之妙剂,而不知反致内攻之奇 祸。至于杀人而终不悟。前覆而后不请帮助识别此字。其祸又无穷 也。予睹近时庸医治痘。多犯此失。以致童幼数日而 死者甚多。则皆茫然委于证恶难救。而举世莫觉其 致死之由。殊可矜恻也。故不得不再三发明其理。以 救将来。

自有《方书》治痘以来,其时不啻二千年,其人不啻数 百家,然皆详于已出之后,略于未出之前,深言出速 而稠密之危,不言留中而不出之祸。不知已出之毒 外寇也,未出之毒内寇也,徒知御外寇而不知逐内 寇,自古以来,诸贤之为计疏也。然其失计安在?惟在 痘未出而急于解毒,缓于逐毒也。不知未出之毒不 可解,但当汲汲逐之出外也。予深悟其理而明鉴其 失,故长顾却虑,为未出以前诸证设法,惟明辨其虚 实寒热以施治。实热者,宣发其壅滞,以逐毒出外,虚 寒者,补助其气血,以逐毒出外。至于急用寒凉,遏毒 内攻等弊,则谆谆致戒,不厌再三,一以救前哲之失, 一以开后人之迷,虽岐黄复起,不易吾言矣。

须知出痘多者,收结之时,还元之后,五脏真气发泄 已多,一身血气耗散已甚,虽或毒气未净,而其正气 极虚,是以用凉药解毒,必须用酒炒制。其体气弱者, 或时加入参、芪、归、芎之类,以救血气,切不可因其有 热证,而遽投以“生三黄、生栀子、生大黄、生石膏之类, 此时正气微弱,骤用寒凉峻攻,多有一投而辄毙者”, 戒之戒之。

治痘之家,既谨其始,又必谨其终。盖痘之危险不测 者有二:一曰毒盛,一曰体虚。当其未出之时,或三五 日而速毙者,皆因毒盛也。及其结痂还元之时,或悮 投一药,悮进一饮一食而辄毙者,皆因体虚也。然毒 盛欲出不出者,能顺其势以导之,出而不妄施解毒, 以阻遏拂逆之,则未必致毙。故再三戒论,深为谨始 “者虑也。体虚者能察其虚而补养之,又防其虚而不 峻攻之,则可保无虞。惟玩其收结还元,而忽易不加 谨者,多致悮事,故又深为谨终者警也。”

《白术散豆蔻丸说》

编辑

此等丸散,治痘之家,必须豫制,以防虚滑泄泻。若痘 起胀或收结时,骤然泄泻不止,危在旦夕矣。然止泻 用汤药多不效,有服至异功散而不止者,惟此丸散 可以止之。惟毒热作渴者,加味四苓散一二服即可 止。起胀灌脓时,或有六七日不大便而烦闷作痛者, 毒盛而秘也,用清毒活血汤去参、芪,加怀牛膝二钱, 紫草、当归各加至二钱煎,药熟去渣,入生蜜半酒杯 服之。如又不通,用前药加酒炒大黄三钱微利之。若 仍不通,用猪胆汁滴入谷道中即通。终不可用硝黄 大下,恐下后变他证,则危矣。

《论衄血》

编辑

痘有鼻中衄血者,毒气上冲于肺也。此其毒气外泄, 亦非恶候,不必惊惶,只用发灰散或清肺汤治之。切 不可峻用寒凉,如犀角、生地、山栀、生三黄之类,冰伏 其血,必为大害。世人不谙此理,一遇痘疮有衄血,咽 喉口舌等证,即认为实热,遽投以寒凉,冰凝血脉,以 致痘疮不得成脓,而变为坏证者多矣。是治末而妨 其本。昧之甚者也。

《论年长出痘》

编辑

又有一种出痘稠密,毒火既盛,然元气虚,血气弱,津 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虚火炎蒸,或烦或渴,或咽喉 痛,或鼻时出血,难任温补,痘必不能成浆结痂。大凡 年长之男女,嗜欲久开,血气既耗者,多有此证,最为 难治。时医见其多热候,率用清凉,如犀角地黄汤之 类,不知原因血气不能胜毒气而致有此证。今又纯 用寒凉,则血气甚亏损,而毒气愈肆行,岂复有可生 之理?是以此等痘证,时医治之,十无一生,殊可哀怜。 今特制“参麦清补汤”,用人参酒洗当归各八分,麦冬 酒蒸晒干一钱二分,花粉酒蒸晒干生黄芪各一钱, 前胡牛蒡山樝肉各五分,炙甘草生甘草酒洗红花 川芎酒洗生地桔梗各三分,酒炒白芍、生白芍各四 分,生姜一片,龙眼肉三个,同煎温服以调之。遇此证 者,此药当频服。于痘出五六日内至七八日,若脓浆 不行,亦当用“参芪鹿茸汤托之。若脓浆不起,则无生 意矣。若有四五分脓,犹可望生。”

《或问五条》

编辑

或问曰:“医治未病,古人立豫解痘毒之方,或解之于 平日,或解之于临时,其方何啻数百,子何以知痘毒 不可豫解,而不载一方也?”曰:“以其理知之,又验其事 而知之。盖痘毒禀受于胚胎,而潜伏于五脏,或数年 而后发,或十数年而后发,或数十年而后发,当其未发时,深藏潜伏,声臭俱泯,于何而解之?彼无声臭之” 毒,又岂有形质有气味之药所能解散?且用药攻病, 犹如用兵诛寇,故必执兵持竿,然后可以寇诛之。当 闾阎无事时,虽有奸豪潜伏其中,而不执兵,不持竿, 谁能识其为寇而诛之?今豫解痘毒于声臭俱泯之 时,得无类是乎?此以理知其不能解也。予妇产男女 十人,皆已出痘,前六人多用豫解痘“毒之方,而出痘 反有极多者。后四人不用此方,而出痘极少,皆勿药 自愈矣。”此可验痘毒轻重,定于禀受之初,而不能豫 解也。然服解毒药于平时,虽无益,犹无害也。至于临 时解毒,则有反害者矣。每见富贵之家,父母珍爱其 子,一闻邻家出痘,则多服解毒之药,以致损儿胃气 者有之。或儿已发热将出痘,而多服解毒药以郁遏 其毒气者有之。犯此二者,所谓无益而又害之者也。 以是知解之于临时者尤不可也。

或问曰:“子立论,若刘河间、钱仲阳、陈文中等,皆古名 医,子议其失,犹之可也。至于朱丹溪集医道之大成, 亦议其未尽痘家之妙,何也?”曰:“丹溪之医诚精矣,子 谓其足以尽医家之妙乎,又足以尽痘家之妙乎?且 医之为道,精微广大,亦难言矣。自古名医,虽各有精 微,然亦多有讹谬,如王叔和著《脉诀》,论五脏六腑,谓 ‘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此其说大谬矣。 夫叔和名医有如此者,后人习焉不察。至宋张季明 著《医说》,始论其谬,其言有理有据,然世竟宗叔和之 谬,而莫知有季明之辨也。如此之类,何可枚举?若刘 河间等之治痘而专用寒凉解毒,则又宗《内经》“诸疮 俱属心火”之言而失其意者也。盖《内经》此言,为诸疮 发也,非为痘疮发也,痘疮与诸疮大不同者也。且而 刘河间、钱仲阳辈,乃宗其论诸疮之言以治痘疮,此 何异行车于水,而推舟于陆也,讹谬甚矣!丹溪又宗 刘钱而不能正其谬者也,何以能尽痘家之妙也? 或问曰:“古人治痘,一以解毒为主,至丹溪揭解毒和 中安表”六字,论者以为“精当之极,大略谓痘未出而 能解毒,则可以使痘出稀少,痘既出而能解毒,则可 免溃烂发痈发疔入眼等患,岂不深有至理?”而子独 极言解毒之害,而谆谆以妄解毒为戒,此说未之前 闻,不亦过高骇众乎?曰:此痘家第一精深微妙之理, 古今高明之士,皆迷而不悮,是以徒知解毒之利,而 不知解毒之害也。虽丹溪解毒和中安表之说,亦欠 分晓,盖揭“解毒”二字于和中安表之上,后人执而用 之,多致悮事。以丹溪之明,而见不及此,况其下焉者 乎?盖痘毒久伏于五脏,一旦触动而勃发,其勇悍猛 烈之势,断不可御遏,又何可解散?智者惟顺其势以 导之出外而已。昧者当其欲出未出时,而遽投以解 毒药,则拂逆其势,岂惟不能解散,而适以逼之返戈 内攻,宜其祸不旋踵也。故多有痘,才见数点而儿已 毙者,则亦惨矣。近日每见富贵之家,极珍爱其子者, 多罹此祸,然而病家与医家,终不悟其失,且曰:“此痘 最恶,吾先为之解毒,犹不能救,况不解毒乎。”噫!迷亦 甚矣。独不思使其不遽用解毒药以逼毒内攻,则毒 出外而内自安,何遽至于毙?纵其痘出或稠密,或红 紫,或干枯,犹可从容调治,孰与未见痘而速死之惨 乎?是以痘未出之前,除升发微汗一剂外,凡攻里清 表,寒凉解毒之剂,当一切禁之,如砒巴勿令入口可 也。古人谓不可汗下,亦是此理,惜其语焉而不详也。 丹溪亦戒妄汗妄下,庶几不失古人之意矣。然又教 人用犀角地黄汤之类,是徒知汗下之害,而不知当 此欲出未出之时,不必汗下而后为害,即多用清凉, 如犀角、生地之类,亦能遏毒内攻而致害也。惟人参 败毒散,能宣发毒气出外,犹无害耳。若胡氏辈率其 愚臆谬见,而妄谓非汗则表热不解,非下则里热不 解。汗下以解表里。则痘出稀。而必无逆证。而后之愚 医若管。请帮助识别此字。“辈又从而敷衍其说,使世人不察而悮用 之,以致儿童之罹此而夭折者不可胜计,祸亦大矣。” 予欲救其祸,安得不详辨以破其迷也。至于痘既出 之后,则有不必解毒者,有不可解毒者,有不可专解 毒而必兼补养者,有可以专解毒而不必兼补养者, 不必解毒与不可解毒者,辨之详矣。若其痘出稠密 紫暗干枯,而不起发,不灌脓者,此毒气盛而血气弱 者也。或先用清凉药解散其毒气,而随以补血气药 助其行浆,或于解毒药中兼活血养血扶元气药可 也。此则所谓不可专解毒,而必兼补养者也。《丹溪》所 谓解毒和中安表者,惟用之于此,为适当乎?若其痘 出稠密涌盛,红紫凸绽而润泽,然而口渴喜饮,“善饥 喜食,烦躁不安,大便久秘,小便赤涩”,此则可以专用 清凉解毒,不必复兼补养者也。大略既出以后,未攻 以前,可以专解毒者,惟此一证,以其血气与毒气俱 盛耳。然儿童出痘多者,真气发泄,血气难支,多致虚 弱,恐血气毒气俱盛者,百中一二耳。专主解毒者,错 谬不亦多乎。惟收结后觉有馀“毒,则急宜解散,不可 少缓,缓则恐发痈患眼也或问曰:“昔人治痘,先辨生死,其证逆而必死者,或作 为歌诀,或著为图说,戒人不必施治。若妄治则反招 怨尤。子独不分别逆证,而一概为之立方设法,何也?” 曰:“彼以医之心立法,而吾以父母之心立法也。世之 出痘者,孰非人子乎?父母之于子,忍度其必死,而不 为之救治乎?”况病证虽有顺逆,而治法岂无工拙?彼 前人思之未精,治之未尽其妙,多以可治之证,认为 必不可治,而一概教后人弃而勿治,此非仁人之心 也。予甚恶其说,是以必矫其失。然非徒以空言矫之 也,每于前人所指必不可治之证,十常活其五六,又 未尝不咎前人之疏于立法而轻于立言也,是以不 忍不为之死里求生也。其或有求其生而不得,吾末 如之何者,然后于好生之心无脉矣。

或问曰:“古人立方,用大灵丹、大成散、返灵丹、龙虎丹 之类,皆相传以为治痘妙方,而子俱不取用,何也?”曰: “痘疮一以气血为主,其顺者,血气能胜毒气者也;其 险而不顺者,皆血气不能胜毒气者也。治痘者,当视 血气强弱而酌其宜,以解毒气,乃为稳当。以上诸方, 皆用金石、脑麝等悍猛之药,以劫散毒气,而损伤血” 气殆甚。用之于元气厚者,或可以偶中而获效。用之 于元气弱者,一不中而万有馀败矣。前人传用其方, 盖计其效而不计其败者也。予所以不取用者。恐未 得其效而反受其败也。

《痳疹四忌》

编辑

痳疹形如麻,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痳痘 俱胎毒,而痘出五脏,脏属阴,阴主闭藏,其毒深而难 散;痳出六腑,腑属阳,阳主发散,其毒浅而易散。脏阴 多虚寒,故痘可温补,腑阳多实热,故痳宜解散。然痳 虽属腑,而其热毒之气上蒸于肺,肺主皮毛,实受其 毒,是以发热之初,虽似伤寒,而肺家见证,独多欬嗽 “喷嚏,鼻流清涕,眼泡肿,眼泪汪汪,面肿腮赤”是也。治 之之法,惟在宣发其毒,以尽出之于外,虽红肿之甚, 状如漆疮,亦不足虑,以其既发于外,即可免内攻,不 若痘家之必顾其收结也。此证若调治得法,十可十 全,而调治失宜,则杀人亦如反掌。盖痳证有所大忌, 病家犯其所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 杀人也。其所忌不同,皆忌闭塞其毒,不得发泄也。今 标《四大忌》于后,令人勿犯也。

一忌荤腥生冷。风寒出痳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 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抑郁而内攻也。 一忌骤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凉毒,使 毒气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暄 热,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暑 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 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宦 家艰子,得一子,甫一岁,出痳发热,痳未见形而发搐, 医悮认为急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痳毒隐隐在皮 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 烦闷声哑,至旬日而死。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矣。 今因天热而骤用寒凉,岂理也哉!

一忌多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多用辛热以助毒,如 桂枝、麻黄、羌活之类,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 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之 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 也。且天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 热,岂理也哉!

一忌用补涩,痳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 利而散,此殊无妨。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与 之,切忌用参、术、诃、蔻补涩之药,重则令腹胀喘满而 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戒之戒之。

《马之骐疹科纂要》

编辑

《痳疹通论》

编辑

夫婴儿痳疹,固与痘疮大不相侔,亦与斑疹、瘾疹并 不相同。盖痳疹亦属胎毒,乃系六腑蕴蓄积热,发自 脾肺二经,或受风寒,或伤饮食,时气感触,煽动心火, 燔烁肺金。肺主皮毛,故其邪发于皮肤之上,出为细 疹,遍身点点红色,甚则叠肿,有小颗粒,随出随没,没 则又出,俗名“糠疮”,又曰“麸疮。”其证初发热时,略类风 “寒,而实大异,亦与痘证相似,但痘疮自里而出于五 脏,脏属阴,其病本深,难出难收,故有形有浆。痳疹自 表而出于六腑,腑属阳,其病本浅,易出易收,故有形 无浆,然多实热无寒,又有战栗似寒者,乃热极生阴, 反作寒耳,切不可作寒证治之。”虽较痘疮为易,然倏 忽变化,其证急速。自初出一二日及愈后月馀,虚者 百日,皆不可以其易而忽之。《经》曰:“痘前疹后”,信哉。 若初生婴儿,未及满月,或百日内外,或未生痘疮之 先,遍身发出红点如粟米状。满月内外,名为烂衣疮。 百日内外,及未生痘疮之先,名为瘙疹。盖儿在母腹 中,为阴血之气熏蒸已久,生后忽遇阳风一逼,遂发 此疹,不治自愈。

若痘疮愈后,起居不节,饮食过度,外感风寒,痘愈数日之后,身忽略热,遍身即出红点,大小不一,亦如粟 米之状,作痒,愈抓盛愈,如云成片,名为“云头疹”,又名 “盖痘疹”,非真疹也。勿以为真疹而畏之。

若天行疫病,大人小儿感之,大便秘结,热气流于胃 中,忽发红斑,隐于皮肤之内,有色点而无颗粒,如蚊 蚤之迹,锦文之状者,无头且平,名曰“发斑。”其证有阳 毒阴毒之殊,总皆热毒所致,非真疹也,不可与疹同 治。

若感冒时气,颇类伤寒,俗名“红眼汗病”,系心火烁乎 肺金,红点隐于皮肤之间,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有 风湿之殊。色红者火也,亦皆热毒所致。其证多属于 脾,状隐隐然,故名曰瘾疹,非真疹也。亦不可与疹同 治。

《证治大略》

编辑

痳疹为实热之证,属在于肺。其发也,多因风热兼痰 而作,浮于皮肤,有小颗粒,随出随没,没则又出。故虽 值寒天,亦不可重加衣被,而过于热,恐毒入咽喉,令 其声哑,痳疹不出,致有变证,为害不小。治疗之法,宜 清肺火降痰,主乎解散,惟以发表出透为妙,汗之即 愈。亦有可下者,但忌认作伤寒,妄汗妄下,汗之则增 “其热,为鼻衄,为欬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 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多致 不救,慎之慎之!”故初热时先宜发散,次清利,次清热, 次补血。盖发散则风热解,清利则肺金清,清热则心 火泻,免致金受火克,则证自轻。然痳疹属阳,热甚则 阴分受损,血多虚耗,必宜滋养阴血,此首尾所以当 泻心火,清肺金,散风热,滋阴血为主,不可少动其气, 宜通圣散中消息用之。如人参、白术、半夏一切燥悍 之药,皆不可用,即升麻升动阳气上冲,亦不可多用, 盖痳疹标属阴而本属阳也。苟痳疹未愈,轻用温热 燥悍之剂,多致牙龈肿烂,虽气血虚弱,亦必待痳疹 愈后,方用补虚养血,调理脾胃之药,斯乃万无一失, 不则毒气壅遏,顿生奇祸,不可不慎。此治痳疹之大 端也。

《潮热证治》

编辑

痳疹初发时,略类伤寒而迥异。盖其增寒壮热,头痛 脸赤,目赤颊红,身体疼痛,此略类也。至其火热太盛, 多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眼光如水,眼胞浮肿,眼角生 眵,眼泪汪汪,恶心干呕,恒欲饮水,或痰涎吐泻,不思 饮食,大便急而小便涩,则皆热之所致,为迥异耳。然 有热一二日而出者,有发热五六日而出者,或有发 热七八日而出者。证候未明,疑似之际,但觉潮热,即 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一根煎服,或参苏饮去 人参、半夏、陈皮,腹痛仍用陈皮加砂仁煎服。被盖微 表之,得汗自头至足,方渐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 腠理开豁,自无留毒,而疹易出矣。若有未出,亦不可 再表。

既表即宜谨避风寒,勿食生冷,忌酒肉鸡鱼一切荤 腥等物。如外犯风寒,内伤腥冷,轻则瘾疹生痰嗽,成 惊搐,重则皮毛闭塞,毒气难出,遂变紫黑而死矣。 如食酒肉、鸡、鱼荤腥等物,则毒入脾胃,必至痳疹后 生疮疖,下流大肠,为泄泻白痢等证。流入小肠,则小 水赤涩,为血痢等证。俗谓白痢属冷,血痢属热者,非 也,戒之戒之。

痳疹未出时,发热吐泻交作,三日内出,耳后、项上、腰 腿,先出一日出三次,二日再出六次,见点红活显露, 形小明净,项尖不长,随出随没,三四日方收者,顺证 也,不治自愈。

痳未出时,发热干霍乱,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 内,发不透快者险。宜升麻葛根汤,大寒加麻黄即出。 痳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宜三拗汤加煅过石膏、茶 叶,名“五虎汤”治之。

痳未出时。发热。面先青黑。乃毒气攻心者逆。宜“内托 散、消毒汤以解之。不然则必死。”

身体极热,隐伏不出,或带紫色不明,或不突起,与肉 一平,或一二日就没,喘嗽利下者逆,速宜解表。急则 用麻黄汤以发之,胡荽酒以擦之,缓则用升麻葛根 汤,加石膏、黄芩以解之。

痳疹正出时,身犹大热,宜升麻葛根汤加黄芩、地骨 皮治之。若以手摹之,疹色白,起手即红者,血虚,宜养 荣汤主之。

正出色红者,火盛,宜化斑汤主之,或人参白虎汤。 色紫赤干灰燥暗,大渴饮水不止,乃火盛毒炽,宜六 一散解之,或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黄芩进之,或黄 连麦门冬汤亦可。大热不退,加柴胡、黄芩、升麻、葛根、 牛蒡子、黑参。

色紫黑,乃内外热甚而血结者逆,必须急速解表,宜 葛根麦门冬散、生地黄散、升麻葛根汤,或荆防败毒 散加栀子仁,或双解散。有痰加杏仁,无汗加麻黄。若 其色变黑者,宜黄连杏仁汤主之,或山栀子汤、化斑 汤速解治之,缓则不及矣故曰:“初发赤白者生,黑紫者死。”盖赤疹属阳,遇清冷 而消;白疹属阴,遇煖温而减。故皆可生。若所发黑紫 者。内热甚而血结。生机将绝。速就前法解治。死中求 活者也。

痳疹已出时,其疹色正,而身犹大热,宜升麻葛根汤、 白虎汤,倍加牛蒡子、黑参。

既出已过三日。不能没落。乃内有虚热。宜四物汤治 之。又如有失血之证。加犀角汁解之。

痳疹已没落。身犹大热。宜“升麻葛根汤”加黄连地骨 皮治之。

痳疹已没落。别无他证。但馀热不除。宜黄连解毒汤。 调“益元散治之。”

痳疹收平,数日之后,犹有馀热未尽,复再发热,日夜 不退,每夜烦躁,谵语狂乱,失血且多,惊搐重出一番, 痳疹比前略少,此乃心血耗散,馀毒热甚。先治失血, 急用犀角地黄汤、解毒汤一剂,再用四物汤加远志 肉三分,甘草二分,服一剂而血止。若谵语、狂乱、惊搐, 再煎五苓散调辰砂益元散一钱服之,诸证自无。凡 遇此证。血实易治。血虚难治。

总之,痳疹前后烧热不退,饮食不进等证,并属血虚 血热,宜四物汤按证加减。

滋阴补血,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瓜蒌仁,痰加贝 母、橘红。

内多实热。宜四物汤加芩、连、防风、连𧄍。凉其中以退 其阳。

凡汗出不透,烧热不退,倍加紫苏叶、葛根、白芷等药 助之,当得大汗去,病如扫。

盖痳疹属阳,阴血被其煎耗作热,故以滋补阴血为 主,其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

《伤风》

编辑

当发表后,痳疹正出之时,偶遇大风大寒,或内伤生 冷,令痳疹隐隐于皮肤之内,时有时无,欲出不出,如 物影之摇动,谓之“影疹。”急宜升麻葛根汤、化斑汤或 活血散治之。其影痳不日即出。如小便不通,热甚,宜 四苓汤加栀子、木通。若不急治,则皮肤闭塞,毒气壅 滞,或一片白,一片红,一片紫,喘满腹胀,腹痛,反复变 乱。危亡立至。

如出一日而没,乃为风寒所袭,忽然没落,急宜“消毒 饮”治之。若不急治,毒气内攻,痒烂而死。

既见三日退后,若有被风之证,亦宜消毒饮,神效。 痳疹退后,不可当风,苟见风太早,一肿即消,必体瘦 肌黄,恐防病目,致生痳风疮。如有痳风疮,宜大连𧄍 饮加牛蒡子、防风、金银花烂处敷“生肌散。”

《汗渴饮水》

编辑

痳疹得汗为妙,固不可无汗,亦不可过于汗。如初热 时,未曾用药发表,自然多汗,遍身流出如水,此则腠 理开泄,内毒尽从汗出顺证也,不必再用发表,亦不 可骤止。如汗出太多不止,乃毒盛致液妄行,宜用五 倍子三钱为末,唾津调为饼,敷贴脐上,其汗即止。 痳疹之证,犹如伤寒热病,未有不作渴者。伤寒发渴, 得水而生。痳疹发渴亦可饮水,但不可过多。如痳疹 渴时,只宜常服葱白汤,或以谷粗糠用滚水泼淋,候 温饮之,稍凉亦可,使毛窍中常有微汗润泽,其疹自 出,自无发搐之证。或以乌梅一两,熬水二锺,入井水 中浸凉,每用一盏,搀凉水一盏,徐徐饮之。如热不退, 渴不止,宜服化斑汤数剂亦不妨,渴止“热减,住服,或 人参白虎汤,其渴即止。大热不退作渴,人参白虎汤 主之。不可饮水过多,恐生水蓄之病。”盖热极而渴者, 心也,水既入心,传于脾,为吐呕泻痢。脾伤水,五苓散 主之;传于肺,为喘为嗽。肺伤水,清肺饮加白丑末少 许主之;传于肾,为小便不利,为阴囊浮肿;传于肝,为 胁痛,为筋软,为膨胀。肝与肾伤水。亦用五苓散加木 通、车前子,以泄膀胱之水,则肝肾之病除矣。

《烦躁》

编辑

未出烦躁。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一根。

已出烦躁。宜黄连解毒汤。加白虎汤。

没落。烦躁。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地骨皮。

《谵语》

编辑

初出实热火盛。谵语。宜“升麻葛根汤。加调辰砂益元 散。”

已出谵语。宜黄连解毒汤。调辰砂益元散。

谵语热甚。昏昧不省人事。宜黄连解毒汤。

没落谵语者凶。宜灯心汤。调辰砂益元散。

《欬嗽》

编辑

未出欬嗽。宜升麻葛根汤加麻黄。

若发热欬嗽,三五日不出者,以胡荽酒擦之。或炒胡 荽子,以薄绵包裹,乘热熨身上,亦即出矣。

已出欬嗽,宜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

若已出三四日之间,发热欬嗽,声音不出,乃火毒在 肺与胃中,急宜用凉水调儿茶散数次,火退声音即 出。再服“清金降火汤”即愈若欬嗽痰吐不出,发散后,宜瓜蒌仁、黄连、枳实、甘草 煎服之。

没落欬嗽,宜《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五味子。

总之,痳疹前后欬嗽,皆系痳毒,不可轻视,宜服参苏 饮、泻白散,或防风通圣散,皆可选用。若久嗽顿成疹 后风,或令咽喉出血,急宜服麦门冬清肺饮。若不急 治,伤及肺胃,胸高腹胀,喘急满闷,唇面青白,红紫枯 黯,颜色不正,口鼻出血,则难治矣。故痳疹退后,须谨 避风寒,慎戒水湿,忌食鸡鱼鹅鸭,不则终身欬嗽。患 风疮伤眼目。无有愈日。切宜戒之。

《喉痛失音》

编辑

痳疹咽喉肿痛,宜甘桔汤加黑参,痛甚再加射干、鼠 黏子,或桔梗汤,或以冷水磨山豆根服之。

痳疹声哑无音,宜桔梗汤加荆芥、防风、元参,或儿茶 散,或以冷水磨诃子服之。

痳疹没后,声哑不出,宜“清金降火汤。”

若没落八九日,声哑无音,宜“儿茶散”服之即愈。

《呕吐腹痛》

编辑

痳疹呕吐,五苓散去桂加化斑汤主之。夏月,五苓散 去桂加黄连、滑石。干呕,五苓散加竹茹。腹闷,五苓散 去桂加紫苏、香附。热盛腹痛,煎去桂五苓散,调益元 散,或水磨山樝子服之。

《泄泻》

编辑

初出未出泄泻。宜升麻葛根汤。加五苓散去桂。 若夏月。更将四苓散煎汤。调益元散服之。

已出泄泻,宜黄连解毒汤加五苓散去桂。或人参白 虎汤最妙。

“没落”泄泻,宜“黄连解毒汤”加“导赤散。”

总之,痳疹吐泻,乃火邪内迫,纯是热证,莫作寒论,宜 四苓汤加牛蒡子、诃子。切不可温悮,用豆蔻、木香、干 姜之类。

又须分别新久寒热。新泻热泻,宜四苓汤加木通。热 极泻清黄水,宜黄连解毒汤合五苓散治之。水泻黄 白,宜五苓散加减,泻黄去桂加木瓜。泻白吐乳,宜同 苏合丸治之。泄泻米谷不化,伤食者,宜四苓汤加消 导药。惟至久泻,方宜豆蔻丸,或五倍子、莺粟壳,烧灰, 水调涩之。

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生冷不得已,以理中汤 一服即愈。

凡泄泻,宜用苦温、苦寒之药以治之,不可用参、芪等 甘温之药,必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参、芪等药以 补之。

《痢》

编辑

痳疹出时痢。谓之“夹疹痢。”宜黄连解毒汤。加枳壳、白 芍。

没落后痢赤白,宜黄芩汤、黄连解毒汤等剂治之。 没落后多食油腻厚味,致令久痢不已,此因积腻所 伤,馀毒留在大肠,不可速止,宜先清利其毒,而后补 之。先用大黄、黄连、枳壳、槟榔以疏利之,或用三黄汤 加槟榔、枳壳同煎,调益元散服之可愈。若妄投涩药, 一服即止,则内毒上攻,令其呕吐不食,禁口不语,二 三日毒攻大肠。或下鲜血。或下如屋漏豆汁。遂成不 治之证矣。

《诸失血》

编辑

痳疹发热时,鼻中血出,此毒从鼻血而解,不可骤然 即止。如血出太多,是火毒炽盛,逼迫太过,致血妄行, 宜当归六黄汤,一剂即愈。

初出鼻口出血。宜升麻葛根汤加炒栀子仁。

已出鼻口出血,宜黄连解毒汤加栀子仁、童便。 没落后鼻口出血,宜凉膈散加栀子仁、生地黄、童便。 没落后牙龈腐烂,鼻血横流,并为失血之证,宜急用 四物汤加山茵陈、木通、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血下 行。外用独枣丹治之,不可缓视。

痳疹初出,大便出血,宜“升麻葛根汤”加“犀角地黄汤” 治之。

小便溺赤。宜升麻葛根汤加木通。

已出及没。大便出血。宜黄连解毒汤。加犀角地黄汤 治之。

小便溺赤。宜黄连解毒汤。加木通。

没落后溺赤如泔浊者,宜五苓散加车前子、木通。 总之,痳疹心火未散。发为嗽血、吐血、衄血、失血、下血, 或伤眼目,俱宜犀角地黄汤主之。

若失于发表,热毒不得出,内攻五脏,眼角耳中出血 不止,大便出血不止者逆。宜急用升麻葛根汤加当 归六黄汤治之,可救一二。

凡痰嗽失血,以及大人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阳,欬 嗽吐痰、衄血、吐血、欬血、咯血等证,宜服苦寒甘寒之 药以生血降火,不可用参、芪等甘温之药。

《饮食疮毒》

编辑

痳疹正出时,虽不大饮食,但其色红白润泽者无妨, 盖热毒未解,不食无害。若数日不食,止于饮水,宜清胃养脾解毒为主,毒退自然饮食如常,用调中汤去 稿本加黄连,自利者减大黄,胃弱者勿下。没落后不 食,宜四物汤加神麹、砂仁、麦芽,一二服自能食矣。如 胃气虚勿下。

痳疹。忌食鹅鸭卵,如犯伤目。

忌食姜椒热物。如犯胃火,上触口舌生疮,宜人中白 炒过为末,少许撒之即愈。

忌食甘甜。如犯致生牙疳。宜“独枣丹”擦之。

疹前后,纵意多食甘甜之物,湿热动虫,为“走马牙疳”, 穿腮落齿,或面颊浮肿,环口青黑,唇崩鼻坏,及胃烂 臭气,疳疮色白者,皆不治逆证。

痳疹愈后,牙龈溃烂,肉腐出血,臭气冲人,皆因疹后 未服解毒清利之剂,以致馀毒游热不退,积于皮肤, 入于胃中,久而不散,故发此证。宜清胃散、凉膈散、独 枣丹等剂治之,以退胃火,可无大患。唇口多疮而极 痒,一似伤寒狐惑之病。若不急治,上下唇俱为虫蚀 腐烂,以及昏闷失声,遂为不治之证。宜急用化虫丸 治之,“雄黄散”擦之可愈。

疹夹丹毒,宜凉膈散加当归、生地黄。

痳疹没后。生疮疥。及眼目疾。宜黄连解毒汤加减治 之。

《痘疮后盖痘疹》

编辑

痘疮愈后数日之间,内伤饮食,外感风寒,身忽少热, 发出盖痘疹如云成片,一名“云头疹。”虽不与真疹同 治,宜三仙散,再加防风、黄连消积食,除风热,以免泻 痢之患。

《疫病发斑夹斑》

编辑

天行疫病,大便秘结,热毒入胃,忽发红斑,隐于皮肤, 无粒且平,名为“发斑。”若身热作渴,宜白虎汤加大青、 元参,一剂而愈。

痳疹正出,忽发红点者,名为夹斑,宜小柴胡汤加当 归、生地黄。

《伤寒发斑瘾疹》

编辑

此斑疹证,即今俗谓“伤寒糓黍”之证,又谓“红眼。”伤寒 之证。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曰“发斑”,隐于皮肤,发则多 痒,曰“瘾疹”,属风热夹痰而作。其发类伤寒,乃痰热之 病,证之发于外者也。亦有自里而发于外者,其证有 阳毒阴毒之不同。

阳毒,“脉浮数洪大,内外结热极深,面赤健乱,舌卷焦 黑,鼻若烟煤,四肢烦躁,狂言谵语,如见鬼神,下利频 多不安,发点斑烂,名为阳毒阴毒。”脉沉细疾实,眼痛, 唇口青黑,咽喉不利,身体沉重,背强不能转,四肢厥 冷,毒气攻心,小腹急痛,干呕,身发斑点,名为“阴毒湿 毒。”总皆热毒所致。或证病下之太蚤,热气乘虚入胃; 或下之太迟,热气郁积胃中,或悮服热药过多,胃气 热甚,及内伤热证,虚火灼于脾肺之间,皆发红斑,是 为瘾疹,亦皆热毒之所致也。

至于丹疹,均是恶候,热血蕴毒,遇君相二火合起即 发。

亦有时疫肿毒,咽喉堵塞,亦脏腑积热之所致。大约 初发赤斑者多生,初发黑斑者多死。丹疹先从四肢 起,而后入腹者死。

六脉洪大者,阳毒也,宜汗而解之。如失汗,则邪传入 脏,毒热在里不散,致狂乱妄语,如见鬼神,面赤四肢 烦躁,发出斑烂,下痢瘀血,又加遍身自汗,口如鱼口 开张者死。若能过七日,则过阳经热退,方有可救之 理。

六脉沉细而疾者,阴毒也。体重眼痛,小腹急痛,唇口 青黑,四肢厥冷,咽喉不利,宜速灸脐下丹田、关元穴, 以回阳气,阴气自散。若过六日,乃阴极阳生,方可望 生。

其治疗之法,无问大人小儿,黑斑红斑,疮痒瘾疹,并 宜“防风通圣散”为末调服之。

或以通圣散中消息用之,宜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 或以化斑汤、升麻葛根汤、元参升麻汤,通加羌活、防 风、荆芥、桂枝、芍药,随宜酌用,合上诸方煎服。外用黄 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发斑,风热夹痰而作,自内 发外者,宜通圣散以微汗散之。

发斑似伤寒者,痰热之病发于外,宜升麻葛根汤,以 微汗散之。

发斑有属里者,因胃热助手少阳火,入于手太阴肺, 故红点如斑,出于皮毛间,宜白虎汤、泻心散、调胃散、 承气汤,从长选用之。

内伤发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 补以降之,于阴证例中求之,或调中汤。阳毒宜阳毒 升麻汤、栀子仁汤。

伤寒时气,阳毒发斑。胃实之人,悮服热剂,或加以风 暑,宜“阳毒升麻汤。”

胃烂发斑,因阳明胃实,或失下,或失之太蚤所致。宜 化斑汤、石膏汤。

阴毒湿毒。宜黄连橘皮汤、调中汤、升麻𪔀甲汤、《黑膏伤寒时气,湿毒发斑。宜元参升麻汤。重用“荆防败毒 散。”

时气发斑。宜石膏汤。

瘟疫发斑,瘾疹痛痒,宜“大青四物汤、加味败毒散、犀 角消毒散、解毒防风汤、加味羌活散、消风散、葛根橘 皮汤。”

丹疹如遇热时,宜通圣散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 麻葛根汤辛温之剂解之。

冷丹属血风血热,宜“通圣散。”若痰血相搏,宜用蝉蜕、 僵蚕、荆芥、南星以治之。时疫肿毒疙瘩,或脏腑积热, 发于头项,咽喉堵塞,水浆不下,或面赤热甚,六脉洪 浮,宜“漏芦汤”加升麻、黄芩、大黄各一钱,大青叶即大 蓝叶、元参各二钱煎服。

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成片者, 取剪刀草舂汁,调原蚕沙敷之,即愈。

凡伤寒时气大病,热退之后,先服参、芪甘温之药,以 扶元气,随即服滋血生津润燥之药。

以上二类,本不宜注治法,但恐与疹相混,不厌详耳。

《孕妇痳疹发斑》

编辑

孕妇痳疹,当以安胎清血为主,宜四物汤倍加白术、 条芩、艾叶服之,则胎无危而疹易出矣。

疹出不快,宜白虎汤合用升麻葛根汤,倍加元参牛 蒡子治之。

胎气上冲,急用苎根、艾叶煎汤,磨槟榔服之,再以四 物汤进之。

热甚胎气不安,服固胎饮数剂,如又不愈,腹痛腰酸, 即知胎有必堕之机。如胎堕,即以产法论,先用大补, 次用他证药,胎虽动而妇可生。盖痳疹宜里空,热毒 随胎气而下也。

《水痘证治》

编辑

水痘之证,亦类伤寒之状,面赤唇红,眼光如水,欬嗽 喷嚏,唾涕稠粘,身热二三日而出,明净如水泡,易出 易靥,与痘疮大不相同。虽不为害,亦不宜温燥,苟或 温之,则痂难落而成烂疮。亦不宜食姜、豆、生姜,沐浴 冷水,恐成疮疥水肿。始觉及出长,宜服麦汤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