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82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八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十二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八十二卷目录

 摄山部汇考

  图

  考

 摄山部艺文一

  游摄山记         明乔宇

  游摄山栖霞寺记      王世贞

  游摄山记         冯梦祯

 摄山部艺文二

  同江总游山        陈后主

  摄山          唐权德舆

  前题            顾况

  栖霞寺东峰寻明征君故居  刘长卿

  摄山道中         明王韦

  栖霞           余孟麟

  前题            焦竑

  前题           黄居中

  摄山顶           前人

  送汪伯昭游白门伯昭将自京口至栖霞寺因

  忆旧游走笔        李流芳

  摄山           孙国敉

  遗谷是一门师手辟      前人

  试茶亭白乳泉        前人

  西林庵双桂树        前人

  栖霞六朝松        倪嘉庆

  游摄山           杜漺

 摄山部外编

 牛首山部汇考

  图

  考

 牛首山部艺文一

  游牛首山记        元危素

  游牛首山记        明乔宇

  游牛首诸山记       王世贞

  游牛首山记        冯梦祯

 牛首山部艺文二

  牛首山          唐韦庄

  前题           明太祖

  与陈石亭雪后游牛首山    顾璘

  登牛首山         柴惟道

  前题           皇甫汸

  牛首山           金銮

  牛首山阅楞严经       殷迈

  牛首山           焦竑

  游牛首山          钱琦

  前题           何湛之

  宿牛首山         程嘉燧

  牛首山           杜漺

  前题            王宠

  游牛首山叙志       蒋主孝

 牛首山部纪事

 天印山部汇考

  图

  考

 天印山部艺文

  邻里相送至方山     宋谢灵运

  侍游方山应诏       齐王融

  下方山          梁何逊

  登方山绝顶        明许谷

  方山           顾起元

  方山定林用韵二首有序 张如兰

 天印山部纪事

山川典第八十二卷

摄山部汇考

编辑

江宁府之摄山

《摄山》一名“伞山”,在今江南江宁府城东北四十里,高 一百三十二丈,周回四十里

摄山

摄山

按《太平御览江东诸山考》:“扈村有摄山,山多药草,可 以摄生,因名之。四面各起重岭,山顶旧有周江乘传, 云吴时人,未详名字。”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建康府:摄山,在城东北四十五 里,有齐文惠太子凿石为佛,现存江乘《地记》:“是村有 草,可以摄生,故名。”陈轩有《摄山十咏》。曾极诗云:“一丈 唐碑今露立,十寻梵塔已低摧。层层石佛云间出,坐 阅齐梁成劫灰。”

按《广舆记》,“应天府摄山,在府东北,产摄生草,上有千 佛岭。”栖霞寺,即明僧绍舍宅。

按《江宁府志山川考》:“摄山一名伞山,以状如伞也。在 城东北四十里,周回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山多 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即秦始 皇所从渡江者。”《志》云:“江乘浦在县西北,岂有两江乘 浦哉?”考之在东北者为江乘浦,故县以江乘名;在西 南者为江宁浦,故县以江宁名。《图考》误。齐时随石势 凿佛像千馀,名“千佛岭。”下为天开岩,沈传师、徐铉、张 稚圭、祖无择诸题名尚存。岭旁有白乳泉,俱山胜处。 陈庆之大破齐师,擒萧轨即此。梁《江总碑》。明僧绍居 士子仲璋为临沂令,于西峰石壁与度禅师镌造石 佛。齐文惠太子、豫章、竟陵诸王增饰之,每一岩一佛, 或十馀者。惟岭下一岩五丈,内坐释伽。旁立菩萨二, 皆四丈二尺。

画石山在摄山东,岩下有石穴,曰“花洞。”

按《上元县志山川考》:“摄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山多 药草,可以摄生,故名。又曰伞山,其状如伞也。”《江乘记》 云:“摄山形方,四面重岭,西北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 即秦始皇所从渡江者。”《南史》:“明僧绍居此,后舍宅为 栖霞寺。齐时随石势大小,凿佛像千馀,名千佛岭。”右 为天开岩,沈传师、徐铉、张稚圭、祖无择诸题名尚存。 有白乳泉、白鹿泉、试茶亭、中峰、纱帽峰、紫湓峰,峰下 有般若堂、明月台、宴坐台,高下相望。陈轩所集《金陵 有怀摄山》十题,曰白云庵、清风轩、唐公岩、天门岩、宴 坐台、中峰涧、明月台、品外泉、醒石、磐石,皆山胜处。陈 高祖大破齐军,追奔至摄山,虏萧轨,即此地。

摄山部艺文一

编辑

《游摄山记         明》·乔宇

出都城北,经蒋山庙东行,出姚坊门,三十里入山后, 有田畴平野,度石桥而东,复入山,古桧长松连抱,夹 路至栖霞寺。寺扁乃宋人书。《志》云:“仁宗赐金宝牌额, 熙宁间取寄华藏寺”,恐此额非也。外丛篁中一碑,乃 贞观所刻,字法右军尚完。寺殿宇皆古制,殿后有石 浮图数丈,极精巧,所镌释像于上寸许者眉发皆具。 前有二石佛,丈馀露立,有吴道子笔法。左入山岭,岭 之旁有泉萦回,其声漱石,泠泠可听。山千岩盘绕,随 处皆凿,释像于中,饰以金碧,顶上俱有火焰,岁久剥 落。深隐者其饰犹存,身皆有孔,云。当时有缨络置其 上,大者数丈,小者盈尺,望之如蜂房燕垒,皆有径可 到,名千佛岭。《志》云:“齐明僧绍故宅舍”为寺。释佛皆齐 文惠太子所凿,尽工巧之妙。今佛头皆断而复续,崖 中有沈传师、徐弦、张稚圭、王雱题名。由岭而北,登摄 山。山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山之顶,极众山之高。下 视江水如带,“左龙江,右龙潭,前瓜步、真州、金、焦二山, 如块石在江中。江南登临奇壮之胜,丛林之古,未有 逾于此。”乃题名而归。

游摄山栖霞寺记      王世贞

编辑

余将以三月朔赴留筦,而二月之廿六日抵京口。其 明日,荆侍御邀登北固山,又明日,从京口陆行且百 里,始及龙潭驿。大雨,肩舆出没于危峰峭壁之阯,与 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雨益甚,江山之胜 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

淋漉也。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呼驿宰,问
考证
以摄山道,甚难之,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余

兴发不可遏。质明起,遂取所问道。时晓色熹微,与霁 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 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趣驰道数百武,得寺 曰“栖霞。”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以传明隐君僧绍 者。隐君故栖此山,已舍宅为寺,人主贤而志之。碑阴 “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稍东拾级而 上,曰山门,江总持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复前为门, 四天王所托宇焉。摄级复上,杰殿新构,工可十之八, 而前庭颇偪侧。僧曰:“未已也,是将广之。”移四天王宇 于山门,而加伟殿后。拾级复上,为方丈,僧供起胶饼 茵蔯茵蔯甘啖之至饱。饭已,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 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 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此塔隋文皇所建, 以藏舍利者也。文皇遇异尼,得舍利数百颗,分树塔 以藏之。凡八十三州所遣僧及守臣,争侈言光怪灵 异以媚上,而蒋州其一也。盖其时建业以蒋子文故 降从蒋云。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觱沸 而起,僧雏咸资汲焉,曰“品外泉。”兹泉陆羽所未品也。 千佛岩,独隐君子仲璋所镌无量寿佛像可耳。观音 大士至已不逮,其他若《文惠太子豫章竟陵王千像》, 皆刓损天趣,以就人巧,使斗拔奇峭之态,泯没不复 可迹。且所谓佛者,一而已,何千之有。循千佛岩沿涧 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罨霭 有光泽。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僧 雏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已,繇中峰涧至白 乳泉,探蠡酌之,尽一器,乃踸踔过岭,其直如截者曰 “天开岩”,中仅通一线,迳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 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其西则层岭叠浪,直下 乱石错之,若海波万沸,汹涌灏溔。熟视之,审其名之 称也,可二里许。一兰若承之曰“观音庵。”方有事于土 木,其壮丽几与寺埒。主僧某者,福德人也,言简而精, 与之小酬酢而别。还复饭方丈,儿子兴未已,复呼元 春登绝顶,返则日下舂矣。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 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北固龙潭饱之矣。”二子不 能对,乃就寝。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 相得。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 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灵岩,予三十年前一游 之,忽忽若梦境耳。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独 老且衰,不能守三尺蒲团地,而黾勉一出,远愧僧绍。 然犹能自为计。庶几异日不至作《总持》哉。

游摄山记         冯梦祯

编辑

某月廿六日晴。晨起为摄山之游,骥子从行。程康伯 来,马将军相待于太平门,陆敬承已至,易便服西行, 过太平堤里许,为中山王墓。入门中为《神道碑》,甚壮, 约高二丈馀,龟趺隐形。碑文朱善撰。自飨堂右小门 登王墓,墓不封,土人云:“细竹下即是。”从左出入,观飨 堂中悬王神一帧,貌甚慈豫丰满,秀眉细目,无威武 之状。堂前白松数章甚奇,类昨所观禁苑中物。又里 许为岐阳王墓,规制宏壮,似逊中山。右石马一,存其 一,当左者在蔓草间,尚未毕工。《神道碑》亦在左。百步 而亭已毁,左有庵一,僧居之,中奉大士及嗣封临淮 侯祝神帧。又步行数十武,而南,为蒋侯庙。呼舆而往, 庙在锺山之阴,山巅积雪,尚有斑驳未融者。出路而 西,行十馀里,始及姚坊门出,佳枣处也。主人治中火 于此,主人有吴客同行。出门行数十武,顾见一峰,云 表甚秀。舆人曰:“此摄山也。”沿山涧而行,地亦平坦。凡 十馀里,见两山如门,入此摄山渐近。舆人与敬承人 争道,疾行顷许即至。上殿礼佛,佛像颇壮丽,至方丈 稍憩焉,将军始至。余先左行,循崖梁,人所凿佛菩萨 甚多,然多毁缺,补续颇不称。惟《弥陀像》一躯,约丈五 六,副以二大士,完好生动,其为六朝名手无疑。主人 欲先饮,留余与敬承。欲先登山,乃由左麓上山,纯石 巉嵒数折已高入霄汉。初就稍平,铺毡而坐。主人呼 酒,童子歌吹,颇乱松涛声。僧云:“再至为纱帽峰,当更 往。”遂杖而往数十步得其处,三石峰离立,俱凿嵒肖 佛。前有坦处,可容数十人。主人复呼酒至,各酌数杯, 俄而骥子至,盖先登山而主人物色之来也。久之,僧 欲引余辈归方丈,曰:“此上路涩,敬承贾勇前。”余从之, 仰行石罅中,至最高处,僧曰:“此为中峰,以路艰,客无 至者。”余与敬承各踞坐佳石。已而主人至,复呼酒奏 乐,良久,起敬承便,登山巅,去此可二里,僧云:“小肩舆 可达,俟明晨为妥。”从之。遂觅路右绕至天开岩。岩有 旧人题名甚多,隐苔藓间,颇不易辨。主人复呼酒共 饮,放火炮数十枚,声振林谷。下里许,为观音庵,老法 主所辟也。周庵旁俱苔石罗列,如龟如螺,有径丈而 大者,欲叩塔一申瞻礼,僧云:“在山后颇远”,乃拜之灵 筵。此老屡折简招余入山,竟以十月化去,余许为作 传,尚未酬也。过白鹿泉般若台,台有《四十二章》等经 石刻,俱名流所书。归方丈已暮矣,主人置盛筵相款, 劝饮甚力,歌吹互作,如此受用,得无损清福乎?余宿处与敬承前后。骥子别宿观音庵。廿七日睡醒,忽闻 雨声,日旰不止。起,遂为归,计饭而行。大雄殿前银杏 二,约四五围,僧云“惟在左者结实。”殿侧即禅堂,僧云 峰所营。出寺门,见群山拱护甚密。行十馀里,见石马 或二或三卧田中,形制生动,有嘶风掣电之势,定是 六朝旧物。敬承云:“人传梁武帝陵,过是则为姚坊门。 自姚坊门至太平门十里,夹道梅花正放数百树,而 昨所见甚少,岂意不存耶?翠竹乔松,于路不绝,雨中 色更滋茂,尤可悦玩,惜舆夫足力艰耳。”入城易冠服, 遂《别马将军》而归。

摄山部艺文二

编辑

同江总《游山        》·陈后主

时宰蟠溪心,非关狎竹林。鹫岳青松绕,鸡峰白日沉。 天迥浮云细,山空明月深。摧残枯树影,零落古藤阴。 霜月夜鸟去,风露寒猿吟。自可尽出俗,讵是愿抽簪。

摄山          唐权德舆

编辑

摄山标胜纪,暇日诣想瞩。萦回松路深,缭绕云岩曲。 重楼回树杪,古像作山腹。人远水木清,地幽兰桂馥。 层台耸金碧,绝顶摩净绿。下界诚可悲,南朝纷在目。 焚香入古殿,待月出深竹。稍觉天籁寂,自伤人事促。 宗雷此相遇,偃仰随所欲。清论月轮低,闲吟茗花熟。 一生如土梗,万虑皆桎梏。永愿事潜师,穷年此栖宿。

《前题》
顾况

编辑

《明征君旧宅,陈后主题诗》。“迹在人亡处,山空月满时。 宝瓶无破响,道树有低枝。已是伤离客,仍逢靳尚祠。”

栖霞寺东峰寻明征君故居  刘长卿

编辑

“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长啸辞明主,终身卧北峰。” 泉源通石径,磵户掩尘容。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摄山道中         明王韦

编辑

旭日晴光转,重城曙景迷。稻荒寒蟹出,竹暝晓禽啼。 古社栖危堞,残碑倚断畦。秋风振原野,疲马亦能嘶。

栖霞           余孟麟

编辑

灵区支短策,异草摄长生。昼树苍鼯戏,春泉白鹿行。 三台陵斗绝,千佛瞰云平。不管齐梁代,晨昏磬自鸣。

《前题》
焦竑

编辑

古寺俯苍茫,东峰一磬长。人天留色相,台殿自齐梁。 乳窦流泉滑,风岩药草香。采荣心不薄,吾欲问《医王》。

《前题》
黄居中

编辑

江左夸灵胜,开山自朗师。烟霞栖古佛,风雨护残碑。 石室千身幻,铢衣六代遗。征君不可迹,何处结茅茨。

摄山顶           前人

编辑

鸟道郁千盘,弥天古木攒。苍崖陵绝汉,绀宇俯层峦。 大地浮杯小,长江匹练寒。从教双屐倦,随喜一凭阑。

送汪伯昭游白门伯昭将自京口至栖霞寺因

编辑

《忆旧游》。走笔        李流芳

款段桥边路欲岐,龙潭驿日日将西。挥鞭遥指山如 伞,一路江帆乱马蹄。

摄山           孙国敉

编辑

地与人如待,居随岫势缘。谽谺非隔世,灌莽别藏天。 庭满初秋月,江分未曙烟。诗成妨定境,蛰燕共幽偏。

遗谷是一门师手辟      前人

编辑

肘书行伴茗,风尚夙斯存。苔篆泉间月,云腴石畔根。 表章留后揽,赏啜坐忘言。不浅怀贤意,香边役梦魂。

试茶亭白乳泉        前人

编辑

夙世非金粟。双林讵若藂。路高将近月。香溢未从风。 薰染心期脱。行吟鼻观空。山情随递主。开落总何功。

西林庵双桂树        前人

编辑

伞形高矗上,数息化人宫。茅蒋犹环暎,烟涛岂定容。 西氛天堑共,南顾水师蒙。自昔中元夜,千山佛火红。

栖霞六朝松        倪嘉庆

编辑

童巅山木亦危哉,信有神灵护此隈。烧尾苍龙犹攫 雾,停机老鹤漫遴材。千年风物今谁在?一望霜楸更 可哀。封禅不来栖隐处,嬴秦名号莫相猜。

游摄山           杜漺

编辑

“摄山枕大江,潨水出西谷。汇于江乘浦,高深合为族。 伞峰冠其巅,千佛绘其腹。应真白乳泉,征君翠微屋。 又闻徐铉居,自昔饶松竹。”同游诸贤人,锲名向山麓。 忽惊岩岫外,橹声如轳辘。无怪应潮井,汲出赤乌木。 欲了丘壑缘,扶僮冲霡霂

摄山部外编

编辑

《江宁府志》:摄山神相传为楚之靳尚。昔法度禅师居 摄山,一日忽闻人马鼓角声,俄一人持刺刀通靳尚 名。及至甚都,雅言:“弟子主此山七百馀年,法师道德 所归,愿受五戒。”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 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神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乃 辞去。明旦复遣送钱及香烛刀子。及度为设会,神复 同众行道,受戒而去。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 法师矣,祠祀勿得烹宰。”由是庙荐蔬食。

牛首山部汇考

编辑

《晋王导》所称之《天阙》。

牛首山在今江南江宁府城南三十里,旧名牛头山, 一名“天阙山”,一名“仙窟山”,周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 丈。

牛首山图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建康府。牛头山,在上元县南四 十里,两峰如阙。”

按《明一统志》:“江宁府牛首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旧名 牛头山。有二峰,东西相对。晋元帝初作宫殿,王导指 双峰曰:‘此天阙也’。故又名天阙山。刘宋立郊坛于此, 梁武帝又于山下建寺。山有石洞,洞中有石鼓,天欲 雨则石鼓自鸣。”

按《三才图会牛首山图考》:“牛首山据金陵城南,双峰 并峙,形若牛角,晋王丞相导尝指为天阙”,即此。山上 有弘觉寺,再上有舍身台及辟支佛足迹,稍下有兜 率岩,有文殊洞,山背有梁昭明太子饮马池。

按《图书编》:牛首山,考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山据城 之南,初名牛头,以双峰并峙,若牛角然,佛书所谓“江 表牛头”是也。晋王导尝指曰:“此天阙也。”又名天阙山。 出凤台门南行十五里至塘湾,又南行十里度岭,又 三里抵山舍,西上二里,达弘觉寺。门内二井,左曰白 龟池,右曰虎跑泉。至其巅,经修廊东行,缘石鱼贯而 上,登观音阁,再上,有舍身台及辟支佛足迹。至下兜 率岩,空洞上突出如屋。至文殊洞。既而登山之脊,观 萧昭明饮马池。池径可丈馀,冬夏不涸。下而西,至辟 支洞,广差,文殊石浮图立其前,辟支,舍利所藏处也。 出寺而南,山路陡绝。二里至献花岩,石益奇丽,中虚 深可十步,俨如堂宇。相传“唐高僧懒”融尝居其中,有 百鸟献花之异,岩因以名,今名华岩。岩之南曰屯云 亭,又南曰芙蓉阁。阁嵌岩石,登其上,群峰攒蹙,悉在 目睫,山之最佳处也。北下僧庐扁曰“无边风月”,可坐 眺远。又下有轩,曰“无尘。”又二里出山。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牛首山,远望双峰插天,而中洼 如形家所云“诰轴形,而左峰稍昂,王茂弘谓之天阙 是也。入门石磴约百馀级,名曰云梯”,有辟支佛塔及 舍身岩。至巅里许,西望长江,隐隐如练。东则俯视方 山,北眺锺山,明灭云气间。

按《江宁府志山川考》:“牛首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旧名 牛头山,周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丈,双峰秀起,正对 晋宣阳门。王导指曰:‘此天阙也’。故又名天阙山,又名仙窟山,历代崇饰甚盛。由山椒起石级百磴,杉桧行 列而上。”

“白龟池”,“在天王殿左。”

“虎跑泉”在白龟池右。

兜率岩,一名舍身台。由山磴盘旋以上,垒石为浮图, 下为文殊洞。僧构重楼覆其外,名“文殊阁。”

下为含虚阁,明状元罗洪先题额。“阁卑隘不足以旷 览,今拓而新之。凭栏纵目,峦壑万千,踞牛首之胜。” 又下为辟支洞,不测深浅,即梁时建寺处,广逾文殊 洞而深倍之。中有石盂,形甚古,唐神龙中并志。公履 取去长安。

右有“安初洞”,路险僻,知至者鲜。

右有“煤洞”,深入窈窕,轩耸巨壁。傍有一石,远望隆起, 近视则侧如龛状。

下有地涌泉,白石坎中出,深二尺许,色味俱绝,俗呼 为“龙王泉。”

山上两峰间有昭明太子饮马池,冬夏不涸。东峰巅 有锡杖泉,兜率岩下有太虚泉。山南有芙蓉峰、雪梅 岭,大峰之下有石如卧鼓,中虚,可坐数十人,呼为“石 鼓。”天欲雨则石鼓自鸣。旧有中峰庵,在西风岭半,近 庵有龙王泉。其东南为刘宋郊坛处。建炎中,岳飞设 伏兵于此,以拒兀术。

按《江宁县志山川考》:“牛首山在县南三十里,周四十 七里,高一百四十丈,一名牛头山,以其两峰并峙如 双角然,即佛书所称江表牛头者也。晋王导以其远 对宣阳门,指为天阙,故又名天阙山。刘宋尝藏七藏 于此,皆经兵燹无遗。梁司徒徐度建寺于双峰,名曰 佛窟寺,历代崇饰甚盛,由山麓起石磴数百尺,杉桧” 森夹而上曰白云梯,有白龟池、虎跑泉。南为舍身台, 台之侧悬岩突出,曰兜率岩。其下为文殊洞。又南有 峰曰芙蓉,巅曰雪梅,山椒有昭明太子饮马池,仅丈 许,冬夏不涸。大峰之北有石如卧鼓,中虚,可坐数十 人。其高九尺,上下有小石,吴时呼为石鼓。《河图内元 经》云:“天欲雨,则石鼓自鸣。”折而西,有石窟,不测浅深, 名曰辟支洞。相传云“辟支佛居此。”梁武帝于此建寺, 更山名曰“仙窟”者,以此。窟有一石钵,形状甚古。唐神 龙初,并《志》公履取入长安。下为含虚阁,明状元罗洪 先题额阁上野猪洞在辟支洞右,又名安初洞。前对 三山,大江旁绕,是山之佳胜处。旧有中峰庵,在西风 巅半。近庵有地涌泉,又名感应泉,俗以“龙王泉”呼之。 自石坎中出,深二尺许,纤淫缕浸,色味俱绝。其东南 为刘宋郊坛处。建炎中,岳飞败,兀术设伏于此。明武 宗南幸,尝驻跸山中。山阴支脉,蜿蜒起伏,至城南而 止。有断臂岩、翠云山,明乔宇都穆有《游牛首山记》。

牛首山部艺文一

编辑

《游牛首山记        元》·危素

牛头山,在金陵南,去三十里。至元四年龙集戊寅,余 留崇因寺,因当里之半焉。三月己酉,将与番昜僧明 晋同游,里中僧善继如壁,山阴道士费一元,皆欣然 愿偕行。过石子冈,东行至山下,寻辟支佛洞。洞黑有 穴,穴东投之,瓦石琅然有声,久而后定。孙权时,山裂, 有僧出其中,谓“文殊辟支佛”云。南唐周彦崇纪其事。 过大雄殿前,值寺僧明大及英台,一僧导余登兜率 庵,正近山顶。又东缘崖石,寻融师脚迹及卓锡泉,崖 甚险,余五人者皆惧,而明大独往来如飞,猱訾且笑, 更繇庵西去。余与一元不能从,而其能往者,诧其奇 胜。读南唐保大时所建《佛窟寺碑》,实王文秉所刻,文 衰弱甚,而刻字殊精好,摩挲久之而去。至下西寺,僧 道宣留饭,壁间见周昶诗。昶,文穆公之后,皇庆间佥 江西廉访司事,行部至吾抚,卓然有政,后至者率不 及也。诗虽无足观,余特爱其人焉。道宣之言曰:“兵戈 以来,寺之田在邻郡者悉不能复,故徒众繁多,营营 于衣食,以故不及曩时之盛”云朋祖堂寺有幽栖崖 者,山径危折,登之颇艰。憩西峰寺,诣融禅师庵。至延 寿寺,其碑亦文秉所刻,而又有断碑在地,唐大历中 僧灵撙书,文甚简古。遂宿寺。明日观幽栖崖,拓文秉 题名,善继赋诗题石上,而明晋和之。还上东峰,望见 兜率庵隐隐然在山上,树石参错,若画图然。一元顾 善继曰:“子与吾约,结庵此其处矣,不必他求也。”临高 而望,自孙权分裂江南,更晋、宋、齐、梁以来数千百年 间,金陵为必争之地,英雄豪杰之遗迹,既皆划削消 磨尽矣。吾徒生值休明,而得与山僧道士娱情山水 之间,又何其幸与!归而志之,以荐好奇之君子。

游牛首山记        明乔宇

编辑

予至南都,闻牛首山之胜,暇日命舆出南郭,三十里 至山。山形两峰相峙,如牛角然,故名,又名“天阙。”从山 背东折而南,始见寺之浮图与虚阁,据峰之高处。从 麓又西行而北,乃入弘觉寺。寺内石磴百级而上,古 杉连抱,夹磴而植。入天王殿后,又磴百级,列木而上, 石槛环陛,中有银杏一株,枝覆数遍,乃经僧居之。修廊,缘石而登,至浮图,蹑其巅题名。又从修廊出,复上 数十级,至观音阁。阁之后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 视平临,若在半空。阁之下则石壁谽谺如覆,曰“兜率 崖。”从微径西行,入一屋,屋后有石窟,曰“文殊洞。”遂从 山背观梁昭明饮马池。登二峰下,至辟支洞,乃还。

游牛首诸山记       王世贞

编辑

“余耳。建业牛首之胜者久矣”,至谓不陟牛首,不为宦 建业。而甫上事之月有八日,大宗伯姜公、少司寇李 公,邀予与大司寇陆公、少司徒方公游焉。余闻之色 飞呼粥,不能尽一瓯。既出,候诸公于聚宝门之报恩 寺,皆不至。时寺之二山门,前后殿周庑,久委劫火,独 一塔在塔。故文皇下京师,纂大宝,倾天下之财力,为 “高帝及后营福者也。”其雄丽冠于浮图金轮,耸出云 表,与日竞丽。余剧欲一登之,而僧颇尼以不任。余乃 易便服行縢,凭小吏肩而上,甫三级,则已下视万雉 矣。级益高,阶益峻,两股踸踔者久之。强自奋,尽九级。 宫殿樛郁,万栋栉历,与平畴相映。长江如白龙蜿蜒 而来,惟锺山紫气与天阙、方山不相伏,馀无所不靡。 塔四周镌四天王、金刚护法神,中镌如来像,俱用白 石,精细巧致若鬼工。余摩挲久之,欣然而笑,谓“足且 诅吾眼矣。”下不尽一级,而姜公、方公至,相与联舆行 十馀里,抵魏公庄水亭小憩。时日已过映,姜公见余 之有饥色也,出橐得粉丸四啖之。复行十馀里,为李 贤妃园。一小珰出,肃强余三人步入,可里许,始抵其 室,咸蔬清酒为荐,余为之举六七觞,赏其率素也。珰 指谓此为唐王母贞顺丽妃。《余记》唐定王者,高帝之 第二十三子也。母即李贤妃,所称三字谥,妄也。姜公 后考《曹志》,以余言良是。出门而陆公、李公始来。自是 古树流泉,迤逦不断。仰望兹山,苍翠迥绝。诸岭独所 谓牛首者转近转不似,虽双岭依稀相望,然一耸一 庳,殊不堪天阙。吾家始兴,虑创大役,姑用以塞众喙 耳。陆倕《别铭》双阙之石,与何征君前后驳之,驳之是 也。抵山门,日已下舂矣。缘坡而上,至金刚殿,殿后有 石阶,数之正得百级,曰白云梯。梯尽则为四天王殿, 殿后级如前,而杀其半,梯尽为大雄殿,殿后复为毘 卢殿。毘卢者,释迦千丈报身也。大雄之左方室曰观 音,右曰轮藏,中为平除,下俯天王殿。除之左有文杏 树,高数十仞,围称四百年前劫火不能烬,非僧腊可 拟已。宗伯公具饭于方丈,余以饥啖之甘。时月初上, 葱茏晻霭,大有致。出余所携白酒,与李公相酬酢。陆 公剧谈,姜公与余间应之。方公时出雅语,然于“四祖 点懒”,融一大际,未有相叩会者。已与陆公稍西,过一 楼宿焉。其前三楹楼也,而后则踞岩为净室,时皎月 当牖。出户而望,其东南连嶂,紫翠百状。西南为下方 梅垄菜畦,平楚细流,一碧千顷。与陆公对坐,嗒然忘 此身之犹在尘世也,以谻故,寝亦甘。凌晨起,姜公、李 公要余饭方丈,余与谈兹楼之胜,携榼就焉。僧蔬杂 陈,出余壶中酒,数行乃出。循东廊度崚嶒而上,得文 殊洞,自然石龛。文殊像极猥小,而外为重屋,幕之不 足,当金刚窟万之一。又东为辟支岩,有塔附焉,曰“藏 辟支佛舍利处也。”颇现光怪。余读盛仲交记,为一哂。 辟支独觉也,劫前迦叶佛有之,安得留舍利于“支那? 殆是菩萨或高僧舍利耳。”又东为舍身台。余以足疲 不得上,笑谓今者眼当诅吾足矣,然实无他奇。寻李 园之小珰,复以酒来,布席别阁。亡何,姜、李二公复置 席方丈。饭毕,循松林而下,观所谓昭明太子饮马池 者,一坎窞耳,水赤而浊。僧云亦时涸,三吴诸迹多附 之,昭明亦妄也。出三门,欲取道献花岩。肩舆出没,松 影与𧈅日相照,丰草绿缛,黄花错出如绮绣。可五里 许,得一岭。下舆却望牛首,丹宫碧宇,列嵌岩际。下者 若坠,上者若缀。“帝释天化,诚恐不是过也。”循岭而右, 稍降为祖堂,盖融之后,尊融为祖以嗣信大师者。前 后殿阁颇整丽。啜僧供而出,复憩故岭,徘徊不忍下。 乃循岭而左,稍降可里许,得献花岩故寺。道傍一深 洞,延袤将二丈,塑融像其中,僧盖云:“此融未见信大 师坐处也。”刘禹锡所称皓云“莲生,巨蛇摧伏,群鹿驯 听”,正其时耶?迨得法信师之后则不尔,不落阶级,自 不为鬼神所窥,道宣之所以不敢望三车也。然融初 不作有漏因,后乃日于丹阳负米一石八斗,为众法 “成此大刹,能无与达摩初祖示训相倍耶?要之,融自 得法之后,猿鸟献花亦可,不献亦可,作有为迹亦可, 不作亦可,如未得法,却无一是处。”僧导登山门,前殿 陟险坐芙蓉阁,亦可以眺牛首。俯下方然迫仄,殊不 逮所闻。复小饮方丈,还至报恩更衣,别诸公时,日犹 未下舂云。嗟夫!牛首献花,与摄山栖霞之胜,余蓄之 四纪矣,而晚始得之。得之晚,过从当益数。第浮屠法 宿嘉桑下,不得过三日去,爱恋也。余自此不复作二 山游矣。且故乡一团瓢地,不减维摩丈室,能容阿閦 世界,而又何恋恋兹胜耶?

游牛首山记        冯梦祯

编辑

牛首山,远望双峰插天,而中洼如形家所云“诰轴形而左峰稍昂,王茂弘谓之“天阙”是也。返自栖霞,连雨 不止,九夜星斗烂然。次日晴。移书敬承,当以明日游。 书且缄,而敬承书至,已出门相待于报恩矣。余念朔 日当谒土地祠,未果,即行。移书趋徐茂吴,陪敬承先 行,而余以明日从之。已,敬承复遣报恩僧相趣,遂集 舆人行。出门时,日过中矣。出聚宝门,过报恩,询敬承, 云“与长公子同行,此时当至山矣。”报谒程别驾新德, 遂易衣而行。数里出凤台门,行冈阜间,十五里,见有 山隆然,云“此韩宪王葬处也。”沿山行又十五里,盘旋 曲折,薄暮始达牛首。时微雨,迳未甚湿,将至三门,松 迳郁然。舆人指南山为献花岩,去尚数里,又数里为 祖堂,俱在十里内。入门见石磴甚高,僧云:“此名白云 梯。”约百馀磴,升十馀级,其右僧舍,敬承所寓。余云:“且 先礼佛。”遂尽石磴,又历石磴十馀级,始及大殿。余叩 僧:“自此至巅几何?”僧云:“里许。”余奋而往,路平墄相半。 僧云:“有辟支佛塔,有舍身崖。”皆不及观,遂达巅山之 左峰也。云气与冥色相杂,四望不能了了。西望长江, 隐隐如匹练。东则俯视方山,北眺锺山,明灭云气间, 仿佛可认。遂由旧径下山,与敬承相见,已昏黑矣。敬 承登山时,远望见肩舆而来者,知为余。余舆人亦云, “见山上有来客,必敬承也”,盖与余相去仅一时耳。所 宿僧舍,窗外修竹万竿,雨声飒飒。灯下敬承父子与 余三人相对而饭,伊蒲大是萧瑟,视栖霞歌吹,饾饤 数百人杂沓,清浊相去,何啻九牛毛也。夜半雨止,闻 风声振号林谷间。初一日早起,大风未息,促敬承起。 僧进点心毕,再历百丈梯,观唐时银杏,大三人围干 仅四丈,其末已折去。古色自在殿右为禅堂,禅堂之 左,佛室东西与舍利塔相值,闭门,塔影与“途中树影 俱倒挂供案衣上,树影复随风飘动,不知何解。”殿左 觅路,陟舍身崖之左为大悲阁,阁后俱石壁,有五百 罗汉名碑,可拓也。其馀名迹,有辟支佛塔、文殊洞,俱 不及到。既饭,遂为祖堂,献花岩之游。出三门,右绕山 而东南,行松迳中,里许,盘山尽,遂逾岭,复左绕山,自 后或行山腹,或履山巅,约行数里,俱可望牛头。舆人 云“此有二岐,一达祖堂,一达献花岩。”献花岩之下,即 还城路也。乃先祖堂,凡里许而至礼融禅师真前殿, 亦塼甓所成,谓之无梁殿,规制视灵谷大殿损三之 二。徘徊久之,乃复路登山。至岐处,稍东里许,达献花 岩。岩嵌空中,肖悉达苦行像,飞来儿孙耳。岩右为茅 君祠,折而上,为归云亭,有尚书乔公宇、前辈李公廷 相题诗刻石在焉。又折而上,为耸翠亭,亭废,遗址犹 存。又折而上,近绝顶矣,以风大而还。寺名华严,僧舍 有阁,凭空而面,松竹甚佳。饭其中,出三门,僧引路,俱 行乔松间,半里而尽。遂登舆前望,有山蜿蜒而翠。僧 云:“此黔宁葬处,嗣爵子若孙必归葬于此,欲一到而 未及也。”阅诸祖真,清凉观国师、天皇悟禅师、五祖忍 大师、西天九祖佛驮䟦陀师、永嘉大师、中峰本禅师。 中峰相甚丰满,右目上近眉处与目下各有一黑痣, 与世所传者不同。疑诸祖俱得其真,以迫行,仅索观 数辐而已。至娘娘坟,即昨日旧路矣。娘娘者,文庙妃 也,有中涓守坟,门首大松数百“引路,昨敬承至中涓, 苦留啖面,今日将离牛首,复送茶。”至路半,至韩献王 坟,会舆人当买点心,乃与敬承步行引路,柏尽,得大 门。由右门入,至飨堂门,大杉四株,周垣俱颓圮,飨堂 仅存一间,左右俱圮,朱碧狼籍,坟屋尚无恙,岁从陕 右调一户侯守之。又有军五十人,自门而右,坞中梅 花十数株正开。徘徊久之。复步而出。易衣报恩。方丈 而归。

牛首山部艺文二

编辑

《牛首山          》《唐韦庄》

牛首见鹤林,梯径绕幽岑。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态,回看不住心。

《前题》
明·太祖

编辑

遥峰峙立势苍然,春听莺啼景物鲜。叠嶂倚天江月 外,三山映带石城边。

与陈石亭雪后游牛首山    顾璘

编辑

穷冬季月岁云徂,策马牛山兴不孤。削壁倚空云点 缀,古松沿涧雪模糊。堂垂塔影传灵怪,人转岩腰学 画图。形胜江南无可比,武皇龙驾合踟蹰。

登牛首山         柴惟道

编辑

岩峣峙天阙,飞阁凌层空。峰峦莽回互,晚色远冥濛。 磬声落崖谷,梵呗飘虚风。景符九秋后,影翳千树红。 灵宝自天设,塔影疑神工。碑板尽灭没,径草披蒙茸。 至人徒缅邈,旷世缈难从。搴萝挹幽爽,穿林阅葱茏。 是身忽若遗,神理超无穷。永怀谢公趣,岂必安期逢。

===
《前题》
皇甫汸
===出郭纡京览,寻山隔世缘。雁垂珠户塔,龙起石岩泉。

法雨穿花外,慈阴遮树前。宁知禅寂处,曾是圣游年。

牛首山           金銮

编辑

“先皇曾此驻龙旗,一夜空山拥六师。”春鸟尚思巡幸 处,野花不似乐游时。遥闻寺外江声落,倒见天边塔 影垂。欲问南朝昔年事,废原荒井有残碑。

牛首山阅楞严经       殷迈

编辑

一轴楞严阅未终。四山风静暮林空。忽逢华屋身能 入。自得神珠道不穷。树影欲迷云渡处。经声遥听月 明中。共传鹿鸟春深后。犹向烟萝礼法融。

牛首山           焦竑

编辑

龙藏烟萝閟,牛山殿阁幽。夜凉僧梵歇,地迥佛灯流。 树影兼云合,林香过雨收。平生飞动意,何幸得淹留。

游牛首山          钱琦

编辑

青山高傍帝城隈,结客相将命酒杯。“石路草香人独 往,枫林叶暗鸟类来。”江回素练云边出,嵒献名花雨 后开。临眺莫言归去晚,放歌还上“夕阳台。”

游牛首山         何湛之

编辑

禅关窈窕万峰幽,宝地珠林惬胜游。烟锁悬崖摇薜 荔,云回飞磴夹杉楸。凭陵象纬排天阙,控引山河拱 帝州。极目香台翩自失,茫茫身世一浮沤。

宿牛首          程嘉燧

编辑

《城南遍兰若》,兹山何穹窿,鞍马上几盘,迫察势犹雄。 崖昃日半倾,光射东南峰。阑干倚峻壁,毫末纷玲珑。 路回见塔寺,到门罗杉松。积翠扶层阶,暝色带远虹。 高殿夜突兀,古木枝巃嵷。尚骇仰睇赊,未觉俯历崇。 细路绕殿角,欲上闻鸣钟。扪萝踏深影,林幽迳难通。 悄然心神凄,却顾来惊风。下归白云梯,微月光朣胧。 “明当上绝顶,冥搜恣所穷。兴剧耿无寐,清宵殊未终。”

牛首山           杜漺

编辑

游历后载籍,夙昔漫寻究。牛首石城南,芙蓉称其簉。 段石冈在东,商飙馆乃右。天阙破穹窿,石鼓罗星宿。 净绿剥阴崖,金碧炫清昼。芋叶俨新荷,槵实垂青豆。 危磴忽十寻,直使白云透。我来叩融师,诸见不敢狃。 宁俯兜率岩,始觉利名陋。

牛首山           王宠

编辑

终南望咸阳,少室迩京洛。神宇壮雄藩,佳气郁坻崿。 兹山何请帮助识别此字。崒,川岭丽绣错。攒蹙亘千岩,萦纡盘万壑。 星辰互翻动,雷雨或解作。谷候异凉温,峰形殊今昨。 瑶草雪中华,红泉风外落。江翻映组练,日照辉金雘。 游衍多圣仙,翔舞集鸾鹤。循山构累榭,嵌空结菌阁。 飘飘曳灵旛,窅窅鸣天乐。宸居暨泰清,长杨亘五柞。 登祇惊神卫,方望肃王略。弱龄耽名山,雅志涉丹籥。 招隐冀淹留,采秀怜沃若。秉我上皇心,排筌入元漠。

游牛首山叙志       蒋主孝

编辑

夙昔抱奇气,遨游山水中。山水岂不佳,心怀自忡忡。 于今老将至,遨游兴无穷。青天倚绝壁,白石悬孤桐。 时乘小红车,朝西暮复东。登彼牛头岭,浮云绕苍空。 杨柳落晴雪,桃李吹春风。夕阳下鸟道,野鸡藏蒿蓬。 偶逢碧眼僧,呼我《赘世》翁。叩之不复语,矫首看归鸿。

牛首山部纪事

编辑

《挥尘后录》:南唐李后主煜重佛法,北朝闻之,阴选一 少年僧,号为小长老,往化之,使于牛头山大起兰若 千间,聚徒千众,旦暮设斋食,无非异方珍馔。一日食 之不尽,明旦再具,谓之“折倒。”时议谓“折倒”为煜之谶。 及大兵至,获为营署。北朝又俾僧于采石矶下卓庵, 自云少而草衣木食。后主遣使赍供献以往,佯为不 受。乃阴作通穴,及累石为塔,阔数围,高过数丈,而夜 量水面。及王师克池州,而浮梁遂至系于塔穴以渡, 南北不差毫厘。师徒合围,召小长老议其拒守,对曰: “臣僧当揖退之。”于是登城大呼而指麾,兵乃稍却。后 主喜,令僧俗兵士诵《救苦观音菩萨》,满城沸涌。未几, 四面矢石雨下,士民伤死者众。后主复使呼之,托疾 不起。及诛皇甫继勋之后,方疑无验,乃鸩而杀之。

天印山部汇考

编辑

秦始皇所凿之方山 ,《道书》“天印山。”

天印山,在今江南江宁府城南四十里,高一百一十 六丈,周回二十七里,四面如城,上有石龙池,下有葛 仙公井,东南有水下注长塘

天印山

按《洞天福地记》:“天印山在昇州上元县洞元观,仙公 行化处。”

按《广舆记》:“江宁府方山在府东南,一名天印。始皇时, 术者言金陵有天子气,乃遣朱衣三千凿方山,疏淮 水以断地脉。”

按《江宁府志》图考,天印山在府城南四十里,高一百 十六丈,周回二十七里,四面方如城,又名方山。东南 有水,下注长塘,流溉平陆。入山至定林寺,亦极幽閴。 其山最高处,不生杂树,惟蔓草遍布如茵。秦淮经其 下。《舆地志》云:“湖熟西北有方山,山顶方正,上有池水。” 《丹阳记》云:“形如方印,故名天印山。”

按《上元县志山川考》:“方山一名天印山,在县东南四 十五里,高一百一十六丈,周回二十七里,四面方如 城,上有石龙池,下有葛仙公井,一名洗药池。东南有 水,下注长塘,流溉平陆。”沈约《郊居赋》云:“‘聊迁情而陡 睇,识方阜于阳津。带修篁于桂渚,肇举锸于彊秦’。沈 炯诗亦云:‘淮源比桐柏,方山类削成’。”

天印山部艺文

编辑

《邻里相送至方山     》,宋谢灵运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痾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侍游方山应诏       齐王融

编辑

巡躅望登年,帐饮临秋县。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 四瀛良在目,八㝢宛如见。小臣窃自嘉,预奉《柏梁䜩》。

下方山          梁何逊

编辑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登方山绝顶        明许谷

编辑

天印山高四望遥,振衣同上兴飘萧。深岩藉草秋仍 茂,绝顶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峦围锦甸,举头苍霭接 丹霄。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

方山           顾起元

编辑

瑶坛何代紫泥封,知是方壶第几重。翠壁春云深薜 荔,丹泉秋露湿芙蓉。金庭别构仙人馆,玉杖难攀词 客踪。独有龙池清可濯,几回支策过东峰。

方山定林用韵二首有序 张如兰

编辑

戊申春,留都妖言,有李王纠众数万,于某日方山誓师。大司马孙公以为变,命兰往侦之,疾驰入山,绝无影响。于方丈中得《杨水部》二诗,和韵而归。次日反命,以诗复,大司马笑而止。

四际苍烟合,重围曲径遥。狐踪无可觅,鹤侣似相招。 梵行因僧觉,闲情与世超。山头一长叹,螺髻满青霄。

其二

寒岭雪不湿,荒茅火尽然。乾坤自寥落。岩壑总钩连。 鸟影云霞外,龙精水石边。朅来占色相,幸得此攀援。

天印山部纪事

编辑

《江宁府志》:“秦始皇凿金陵山,疏淮水,方山乃凿处。 吴大帝为葛仙翁立观方山。”

宋何尚之致仕退居“方山。”

齐武帝尝幸方山,欲为离宫,期胜新林苑。徐孝嗣曰: “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广,愿少留神。” 乃止。

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齐人跨淮立水栅度兵,夜至 方山,周文育等各引还。齐兵自方山进及倪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