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录
普陀山部汇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十七卷
普陀山部汇考
编辑“南海中” 之《补陀山》。
普陀山旧名梅岑山,汉梅福炼丹于此,故名。其名“普 陀”,又称“补陀洛迦”,盖梵语也。其山在今浙江宁波府 定海县东南海中,周回四十馀里。其最高者为白华 顶、锦屏山、光熙峰、大小雪浪山,又为象王、梅岑、达磨、 正趣诸峰。东尽鼓磊,西尽大小风洞嘴,南尽道头、杨 梅跳,北尽伏龙山,实海中之巨障也。
普陀山图
考
编辑按《三才图会·补陀山图考》:补陀洛迦山在定海县东 北,故昌国县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往时高丽、 日本、新罗诸国皆由此取道以候风信,一名梅岑山, 其山有善财岩、潮音洞、磐陀石、莲花洋,俱称胜绝。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补陀洛迦山,在定海县东海中, 约一潮可到。其曰补陀洛迦山,梵语也,华言小白华, 一”名梅岑山。相传汉梅福炼丹处。《方广华严经》言。善 财第二十八参观自在菩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 于此。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
按《浙江通志·山川考》:“补陀洛迦山在宁波府定海县 东,故昌国县东,海中约一潮可到,有善财岩、潮音洞, 乃观音大士化现之地。”
按《普陀山志?星野考》:“普陀洛伽山,天文牛女分野。” 《形胜考》:“普陀洛伽山一名补陀,《华严经》又称补怛洛 迦山,盖梵名也,犹华言小白华云。在今定海县之东 海中,距县百馀里,孤峙水际,蜿蜒绵亘,纵横各十里 许,周回四十馀里,或云百里也。”东控日本,北接登莱, 南亘闽粤,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其最高者为白 华顶,一名“菩萨顶”,为锦屏山,为光熙峰,为大小雪浪 山,为象王峰,为梅岑峰、达磨峰、正趣峰,此大概也。东 尽青鼓磊,西尽大小风洞嘴,南尽道头、杨梅跳,北尽 伏龙山,此四境也。小洛伽山峙其东南,翁洲诸山绵 其西北,月嶴拱其南,霍山映其东北,此四望也。以白 华顶为主,则东多而西少,南深而北浅,外多平冈幽 洞,内多崇岩曲涧焉。《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 佛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 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然池州地介江表,蜀晋稍远, 亦在内地,计程可到。独洛伽孤悬海外,可谓远且险 矣。然历朝来,上自帝后妃主,王侯宰官,下逮善男信 女,缁流羽衣,远近累累,无不函经捧香,崩颡茧足,梯 山航海,云合电奔。来朝大士,方之二峨、五台、九华,殆 有加焉。自非胜力默持,慈心垂佑,胡能然矣?诸大名 山,皆奇峰异壁,入天造云。即如峨眉、五台,雄拔深峭, 秀甲神州。独洛伽以瀛海孤绝之区,颉颃齐驱。古人 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洵非虚也。然洪波巨浸,荡浴日星,吐纳烟霞,灵蜃之楼幻采,青鸟之翼垂云。鸾笙 鹤笛飘缈往还,亦宇宙间绝大奇观矣。信道之士礼 佛朝山,固不从登临起见。外此高人韵士负山水之 嗜者,其可畏险因循,迟尚平五岳之游,返王猷剡溪 之棹哉。
洛伽诸山,半土半石,然所名岩峰洞窟皆石也。《水经 注》云:“积石磊砢,相挟而成。”此山有焉,故无层崖复壁、 玲珑耸峭之观。其奇险诡幻,如人工之力扛而巧置 者。中有洞壑,天然倚凑,大都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堕 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像,不一而足。柳子厚所称 “熊罴之上山,牛马之饮溪者,满山星罗而碁布也。山” 中石剖之俱白质黑章,作花竹草木状,浓淡工细如 画。僧云:“经称紫竹旃檀林,故石亦俱作是相也。”或言 惟潮音洞、南天门为然。及观小山洞塔前沙俱如此, 则他石可知。但近寺石不敢采斲,故不识耳。断崖碎 壁,满眼皆小。李、倪迂妙绘,岂非异事?惜石理粗梗,难 凿易坏,不堪携带耳。
白华顶,一名“菩萨顶”,居四山之中,为众峰之杰。高五 里馀,巅员而平,约广二十馀亩。从东望之,肃然严整。 南望稍攲侧焉,地迥多风,杳无林木,上有石亭,供石 佛其中。
光熙峰,在白华顶之左,巍然若肩随焉。一名“石莲花”, 又名“石屋。”望之峰石耸秀,林木森蔚。
锦屏山在光熙峰左,镇海寺之坐山也。环若列屏,峦 石晶莹,林木青碧,加以白葩丹蕊,开放四时,掩映如 锦,故名。
踞狮峰在锦屏山左,东天门上。奇石蹲踞如狮,雄特 可畏。旧称“白衣峰”,因与南山重见大智禅师建庵时, 定此名以别之。
雪浪山在白华顶右。上多白石,《鹰岩》出焉,朗朗然辉 映林木,如积雪、如涌浪也。或云:“下望海潮,故名。”双峰 叠峙,亦称“大小雪浪”云。
莲台山与石屋接,中有莲台洞。
青鼓山东境。其麓瞰海处,即为梵音洞,又名“青鼓磊。” 此山本与洛伽大山相隔,自飞沙成嶴,渐相联络,无 潮汐之阻矣。
茶山:在白华顶后,自北亘西,其地最广,中多溪涧。山 上多产山茶,树高数丈,冬春之交,丹葩被谷,若珊瑚 林。或曰“茗也。”
伏龙山一名龙头山,在东北境,与茶山相接,蜿蜒如 游龙出海,或云“小洞山”,乃其珠也。登白华顶,望之俨 若攫珠。
“翔凤峰”,翔舞如凤也。在朝阳岭东,峰以山得名。 “圆应峰”,在朝阳岭北。
天竺山:《在东北茶山》尽处,山之以刹得名者。
象王峰,一名“清凉冈”,在雪浪右。崇冈逶迤,迭起三峰。 东峰高与雪浪埒,面临东洋。其下为千步沙,背为圆 通岭,稍伏为烟炖峰,旧设斥堠处也。南折则为观音 峰,一带南山矣。
几宝山,在东南境,寺之青龙山也。山石磊落,肖形者 多如珍宝之委积几上,故名。山之椒,即为几宝岭。俗 讹“饥饱”,勒名石上,陋甚,为辩正之。
炼丹峰,在几宝岭上。相传羽客炼丹于此。下有仙人, 并《旧志》称“子真。”然稍南又有葛洪井,亦未可定属也。 白衣峰,《旧志》在东天门上。按光熙峰侧亦有东天门, 此峰不知何属。以峰下白衣院推之,则宜在后。而览 旧图,又列南山,姑从之,未知孰是?
妙应峰《旧志》云:在白衣峰西,今无考。
观音峰,在寺后山之左。巨石隆起,高五丈,周百丈。平 巅丰下,状如覆莲。西北面更嵚崎可爱。东偏之石,惟 此峰为高。西则“达摩”,隐相望也。
灵鹫峰在寺后正南。寺之主山,三石嵯峨并立。东峰 倍高约二丈,昂头尖喙,宛似鹫鸟,故以“灵鹫”名焉。按 鹫鸟,梵名耆阇,《西域记》云: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 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琢治其身,远 望若鹫鸟形,故曰灵鹫山也。
达摩峰,在鹫峰之右,大石矗峙十馀丈,锐首丰背,肤 离中合。远望之,如人荷物而立,面西将行也。从妙路 望之尤肖。其北面刻曰“瀛洲界石”,元翰林承旨赵孟 𫖯所书题也。西面刻曰罗汉石,姓名漫灭不可识。 塔子峰在西天门下。
弥陀峰,在塔子峰西。
梅岑峰在达摩峰右南山最高处。相传汉梅子真隐 修此山。林石幽秀,下有丹井,清波泓然,大旱不竭。 正趣峰在梵山右向,离兀峙于寺为未方。其巅平正 如覆釜盂,而稍长细白石,磷磷然如嵌球璧。寺外之 山,亘西南而濒海者,皆此峰之支属也。旧称玉趣峰。 潮公至,喟曰:“此地为大士说法道场,善财二十八,参 中正趣菩萨从他方来,示现说法,经载甚明,奈何讹 正为玉耶?”遂改今名。山川真面,一朝剖露,人杰地灵, 信然雨花峰在正趣峰右。经言观自在菩萨与诸大菩萨 围绕说法,天雨曼陀花,遂名其下。旧有雨花庵。 梵山在寺南,高逊诸峰,体庄严圆净,而少石寺之案 也。外又一峰,相连如抱,为外梵山。中有嶴,亦称“梵嶴。” 会仙峰,梅岑之右石,至此益耸拔,广崖钜壁,往往经 数十丈,展列如屏,溟濛窅霭间,安期、羡门鸾骖鹤驭, 仿佛来游也。又名“天柱峰”,皆勒石上。左有育恩院,今 废。
金刚峰,在金刚窟上。一云“在正趣峰西。”
南山,在海中,正南悬山,潮落始通,俗名“杨梅跳。”旧无 梵宇,今增刱名,为“南天门。”巨石错立危踞,潮水洗剥, 巉岩刻露,高峦浚壑,布置天然,如丹丘、瑶台,迥非尘 境。
观音跳山:在潮音洞右,或作“眺。”登此以眺四望也。 毛跳山,在潮音洞东。
六峤山在西南境。六阜联并,中各有峤,故名六峤。或 作鹿,俗作桥,非。
长短山在北境八仙岩后,两小山参差并出。
喇叭嘴山:在正西,亦茶山之麓也。自杨梅跳至此,俱 四至之小山。
塘头山:在西北海中,与喇叭嘴相对。
采花山:在塘头山南,亦在海中。
金盂山:在莲花洋中。亦称“金钵盂。”
石牛山:在石牛港南。
小洛伽山:在东海中。
朱家尖、顺母涂南海中山甚高,即月嶴也,寺产多在 焉。
香炉花瓶山:在东洋海中,以形似得名。
箭港山:在茶山对面。
豁沙山在龙头山北。自塘头山至此,皆海中,四面近 寺之大小山也。
八仙岩在青鼓磊西,近飞沙嶴。白石玲珑似玉,异于 他峰。
东方岩,在茶山前。
西方岩:在圆通岩西。
玲珑岩在金刚窟西,与巫山石相对,高十馀丈,下削 上突,刻划玲珑,如雕搜沉香木状。中一石,嵌两峰间, 从内视之欲堕,从外视之若合,奇巧绝伦。其右又有 数奇石,碁累而上,或如莲座,或如朽株,或如只履,崚 嶒斑驳,异于他石。或曰:“此大玲珑岩云。”
石浪岩在梅岑山腰,磐陀石东。岩高三十丈,石纹如 浪,睨之欲动。
圆通岩,在西天门北。大石险峻桀奡,或凌空孤峙,或 参差排突。循行环眺,殊鲜阂隔。故题壁曰“圆通境。” 狮子岩在无畏石侧,俨如狻猊,作跳踯之势。
虎岩在东天门上。数石奇凑,宛然生成。
象岩,在几宝岭上。
兔岩,在象岩上。驯耳趺居,首目宛然。
佛手岩,在观音峰后。高者丈许,卑者数尺,伸如掌,长 短如指,了了可数。
龙岩,在灵鹫峰西,下瞰北海,自北亘南,长三四十丈, 高二十丈,蜿蜒夭矫,俯首欲降。脊圆而平,可跨后山 之岩,此为最大。近岩多奇石,磊落可翫。稍东有方石, 广一寻,如磐陀石状,可容十馀人。
狮象岩在几宝山东朝阳洞石之顶。一石驯伏如象, 旁一石俨如狮踞,回首相向,近观愈肖。
文殊岩,在西天门左。峦峰雄叠,中一石威严如象,下 有白象庵。
鹰岩,在雪浪山中,昂首锐喙,俨若苍鹰,飞集岩际。 白华岭,在正趣峰下。
几宝岭,在普陀寺左千步沙上,即镇海寺。远案: 旃檀岭有二,一在清凉冈下,一在金沙南,适潮音洞 之道。
圆通岭在东天门左。
欢喜岭:在大六桥。
葡萄岭在小六桥。
青鼓岭本山下,镇海寺东。
笑天狮子岭:在青鼓磊北。
朝阳岭在白华顶下。
东屏岭在锦屏山之东,即功德岭。
孝顺岭在茶山东。
潮音洞在寺左龙湾之麓。金沙尽处,岩石丛起,沙中 广至亩馀,齿齿然不可容足。从崖至洞脚,高二十馀 丈,岐处如门,透上虚中,窅若漏屋。当潮水遇风,狂号 驶奔,陡崩复起。耸入洞中,则铿鞫镗磕,声若轰雷,震 动岩谷。洞巅有穴孔,名“天窗”,倒窥洞际,则玲珑嵌挂, 险怪百出。海涛吞吐,盈缩倏忽诡异之态,不可端倪。 《名似》每浪投孔中,扼束上腾。飞珠喷沫,飘从数十丈 下。濛淞洒面,忽惊身之堕水也。盖潮音之奇,不止洞 内。洞口石门数处,巉岩结屈,回澜障波,怒涛排突,凌 轹勇跳飞腾,没石淋漓,若怒若嬉。银河倒泻,琼宇倾颓。观者眩目震耳,悸魄堕魂。朝山士女到辄向洞叩 拜。大士现身不一,随诚所感。甚或投崖碎体,求生净 土,谓之“舍身。”有司立石禁止,亦善体我佛慈悲之旨 者矣。洞上旧有求现台,稍进有无梁殿、铁瓦殿,俱废。 龙女洞在潮音之右。石壁巉岩,峭啮表仄。中窅崖上 珠泉,喷滴不断,号菩萨泉。人祷取之,以疗目疾。 法华洞在几宝岭东天门下,一路多奇石。洞在重崖 广壁中,孔穴宛转,彼此可达,状如《灵隐》之飞来。但飞 来石自玲珑窾成石中,而此则方圆钜石自相累架, 如人工结构者,此其所以异也。洞凡数十处,转折登 陟,意欲造彼身。倏历此,每两石对峙,下宽上偪,藤萝 蒙覆阴森,恐人或从高攲崩。下石宛转承接,欲堕不 堕,仰之悸栗。此外洞壑颇多,无此层复幽奇矣。 潮阳洞在几宝岭之尽处。复洞转折,面临东洋,海涛 时吼其下,观旭者多登焉。
摩尼洞,在天篦石东。
“白云洞”,在大雪浪山中。
“金刚洞”,在雪浪山腰,八卦石之下。深广三十丈,甲于 诸洞。又有金刚窟,在西天门左。
宝塔洞,在后东天门之左,相距不十步。岩下有洞,不 甚深广,石上刻“宝塔”七层,故名。
莲台洞,在功德岭下。孤石横举,状如片云。下有洞,其 巅平广,可登眺东海。
观音洞在梅岑后,右有鹦𪃿石,宛肖。 梵音洞在山正东,境面大洋东去土穷山尽,亦不知 彼岸何处矣。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 青黝,高三、四十丈,陡劈两崖如门,洞深广百馀丈,海 潮入洞,激荡有声,如龙虎啸吼,雷霆震怒,听者悚栗。 岩间架石甃台礼佛求现者拜不绝踵。凡谒洞者,先 至石顶,纡回随磴而下二百步,然仅至台而止,去石 根潮啮处犹远也;与潮音洞东南相峙。此二洞者,“灵 壤”之眉目也。
洛伽洞,在梵音洞之西。石峻壑深,洞脚插海,人不可 到。结茅石上者,架古木庋蒲团如鸟巢,悬缀涛端,惴 惴恐堕也。
“平天洞”,在茶山北尽处。
小山洞在东北海中,远望之,如贮石盆沼,玲珑可爱。 潮落时,觅路渍沙乱石上约三百步,沙间石白如蹲 虎,青如伏牛,历历可数。登山之道,纡曲上坪,坪不广, 高数级。三面濒大海,俱崇崖峭壁,钜石累空,若委若 堕。石峻处,俯瞰洞根,深数十仞,潮水或不能至。最高 一石,有穴名“小山洞。”洞下有石,石中又有洞,如层台 复室,危不可到。石罅古木嵌生,山茶、冬青、黄杨、沙棠 之属百数十本,丹茶尤多。大者一二百年物也。“郁葱 亏蔽,远波漏光,怒涛腾雪,荫木坐石,迥非人世,觉从 前经历洞府,尚尘嚣矣。”
梵嶴在两梵山之中,故名,俗呼“捣饭嶴。”
“雨花嶴”在雨花峰深处,内有三教堂。
吉祥嶴在梵嶴西。
飞沙嶴在八仙岩西,其地皆虚沙,履之辄陷。自东至 西,亘三里,阔百馀丈。老僧相传云,“昔为浅海,明初贾 舶犹守风其中。”后飞沙日积,渐成丘阜,高处至三五 丈,因风崇卑,其形无定,草木不生,旷寂可畏。适茶山 者多取道焉。
后嶴在茶山,背旷土多田。
虓虎嶴在天竺山下,潮声吼啸如哮虎然,故名。《诗大 雅》:“阚如虓虎。”
龙湾在梵嶴东,东山之麓也。其地无土,积沙成阜,《经》 所称“金沙布地”处也。
司基湾在南山西境,白华峰之峤也。
幽净湾:在金刚窟左。两岸怪石森列,巫山上瞰,境之 嘉者。旧有精庐,今废。
青石湾在飞嶴,嶴口之左,青鼓磊之右麓也。海岸皆 沙,独此积青石,累累亘百馀丈,子如鹅卵而大,远望 如堵墙,风潮激荡,亦不能没。
三摩地,在寺西偏,嘉木萧森,甘泉清洌,寺西最胜处 也。山固多奇石,至此若会,怪峰骈列。宋《金华记》云:“石 有卧者,离立者,蹲;欲起者,堕复留者,鸟翔而兽舞者, 不可殚状,可称善肖。”旧建清净亭于其上,今废。 藤萝境在磐陀石东,幽径萦回,奇岩壁立。上多古藤, 翠萝郁葱蔓绕,海天荡漾中,另一境界也。
清净境,在三摩地。旧有清净亭,学士宋景濂有铭,今 废。
空有境,在寺东胜处。
西方境在西方岩,即题“中流砥柱石”处。
磐陀石山之西境,石庋石上,状如重台。下石周广百 丈,高身而锐顶,磐陀托焉。广逾下石,旁空中倚,亦有 罅间。睨之通明,纵横各十馀丈,平坦可容百人。藉梯 始登,环眺山海,洋洋大观。
说法台石,在磐陀东,相距百步,高若相望,大士说法 处。亦可登五十三参石,在磐陀西,奇石参差矗立,若听法者。其 数未必符,盖《述经》所云也。
《二龟听法石》在磐陀西。一蹲石顶,一缘石直上。昂首 延颈,筋膜尽露,真称奇肖。
“柱空石”在锦屏山中,一石如柱,屹立空际。
八卦石,在雪浪山之巅。乱石排空,悬崖百仞,偃仰攲 伏,不可名状。西面有钜石,危踞石顶,摇之则动,然不 堕也。《八卦》,未详何义。
马鞍石在大雪浪山中。
云扶石在西茶山上,两石下如攲钟,上如累碁,峻险 怪特,危而不堕。上石题曰“云扶”,下石题曰“海天佛国。” 巫山石在金刚峰侧,巫山盖状其高,怪石嵯峨,劈一 为两,亦巨灵五丁之所幻也。本与金刚同峦,因下有 金刚窟,故上即为金刚峰,而别此石为巫山。云 不二石在西天门右,两石相去丈馀,稍参差前后,而 形模宛似,故曰“不二。”高广各丈许,如析珪剖璧之状, 《一叶扁舟》石在不二石南冈,有平石,广亩馀,俨如虎 丘,千人坐而稍仄卸。中载一石,实似角菱,横陈其端, 远望之宛如扁舟。
仙掌石在石浪岩侧。参差对列如门,高十馀丈,形如 仙掌。昔人题曰“天设闲关。”
香炉峰:在圆通岩后。
佛牙石在寺后之西,巫山石下,高一丈,顶半凹半突, 如倒牙也。又如悫头。旁有异石,非洞非门,鬼造神设。 鹦哥石在观音洞侧。白石竦伫,员首细颈而短身,酷 似鹦哥,不类别鸟。盖以石故名其洞曰“观音”也。 天篦石在摩尼洞西,义未详。
水墨石在飞沙嶴西,功德岭东尽处。陂麓间有“石铺 三四十丈,平无孔突,色如水墨,渲染其光,油然若展 绡縠。”
点头石,在磐陀石东南。高八丈,周广二十丈。孤峙平 岩,旁悬中凑。撼之则动,若点头然,与“说法台石”相望, 故名。
无畏石在寺东。从观音峰而下数百步,高五六丈,三 面方广如佛座;西稍洼狭,盖观音峰圆如倒莲,此石 方如巾帻也。西旁两石,高不及半,一如挂衣,一如覆 釜,皆悬崖断壁,不可登陟。游人钜公勒名其上,题曰 “三一岩”,又曰“空有境”,又曰“海天春晓。”联曰“寰区昭瑞 相,刹海遍潮音”云。
叠子石在佛手岩南,磊磊然若叠也。
虾蟆石,在龙岩之西,修丈许,广半之,张颐趺足,状类 虾蟆,青碧文采斑然,尤为奇肖。
真歇石在寺后湾真歇庵废址上。以了禅师得名。 “灵芝石”去虎岩咫尺,不高而状特奇,中孔突,宛如灵 芝。
慈云石,在葛洪井西。高三丈,头如大鸟,北向。会稽陶 太史望龄题曰“鹫岭慈云”,故名。旁有善说斋,今废。 鼓石,在南天门崖石上。体圆而高,状若寘鼖,撼之应 空作响,逢逢然若挝鼓。
东天门在虎岩侧,即法华洞之顶也。其下峭壁高十 馀丈,至顶稍平,突起两岩如门,随磴凿径数十级,仰 窥不甚崇,俯瞩则岩窟杳深,林木亏蔽,惴惴恐堕也。 壁外为通天岭,光熙峰左亦有东天门,因加一“后”字。 别之,景稍逊,门上一石特奇,门石止高丈许,而上石 乃高三倍,嵯岈嵌突,如花怒开,可名石芙蓉也。后山 之石以此为杰。盖以一山言之,则光熙者为东。以大 寺言之,则虎岩者为东也。
西天门,在金刚窟西,两石对峙,上盖方石,峻整如门, 真鬼工也。又西一石尤耸峭,题曰:“振衣濯足。”
金沙在龙湾西。路皆黄沙,不著寸土数里许,日照之, 炫成金色,即《经》言“金沙布地”处也。
千步沙在寺东海滨。自几宝岭至飞沙嶴口,约五里 许,循山为玉堂街,缘海为千步沙也。每海潮拍岸,浪 高数十丈,来如飞瀑,止如曳练。遇大风激荡,则雷轰 雪涌,眩目震耳,倏忽诡异,不可名状,山中之伟观也。 龙沙在寺东,高丈馀。寺之青龙故名。“飘沙”,累积成崇, 僧言往时僧寮尚见海也。古木怪藤,幽花异草,森阴 芬郁,不同“飞沙”、“龙湾”者,此间自有龙脉故耳。
《塔前沙》,在太子塔前,本俱沙阜,浪涛冲洗,沙去石存, 巉岩刻露,诡变幻设,然皆负雄悍猛厉气象,不同澄 江靓溪间物,作清远婉润观耳。
妙庄严路,自南道头至山门五六里,皆琢石甃成孔 道,矢直砥平,又随形高下,相势宛委,荡荡平平,无论 海外,即通都大邑,罕有俪矣。道旁多撑云古木,交景 垂荫,翠峰环映,怒浪鸣空,山阴道上,不足彷也。虽遭 兵燹迁废,路庄严如故云。有石坊,闽中张瑞图《题 玉堂街》:“寺东从几宝岭至镇海寺五里,旧为沙径,行 者”苦之。万历间,僧如珂募甃石道平坦,适行一路,带 山映海,翠霭银涛,应接不暇,“玉堂”,“珂”字也,故名其街。 永寿桥在寺左海印池。池广十亩,桥跨其上,阔四丈, 长十馀丈,高六尺。广级周栏,安步眺远。石栏柱头刻狮子四十座,跳踯生动,精采异常。
瑶池桥在西池上,与永寿相望,广长各一寻,琢方石 为之,洼端阜中微成虹也。架梁横石,四隅各制龙首, 雨时喷泉如珠。池内俱产千瓣白莲,瑶池状其白云, 俗呼“莲花桥。”
智度桥在镇海寺右,即青玉涧与诸水汇流处。桥跨 其上,广二丈,长九丈馀。往时广渚澄潭,鸥凫多集其 际。近沙淤成蹊,溪迁雨瀑。桥下林木茂生,雨后乱泉 暴流,有靓幽之观。
雨瀑桥距智度桥数十步,溪流东折,雨后泉悬石上, 俯窥之如瀑布,可寻丈也。
大士桥在潮音洞上。宋宁宗嘉定间,住僧德韵建,御 书“大士桥”三字以赐之。明时久废。
新罗礁,在西南大洋中石牛港口,即日本僧慧锷触 舟祷佛处也。
善财礁:在潮音洞前大洋中,小而低。每浪触礁间,恍 如小艇投岸也。相传为“善财南询参大士处。”
龙潭:在潮音洞口。旧传,娑竭罗龙居此,兴云吐电,常 致灵异。
龟潭在茶山中,近飞沙嶴。水深碧汪泓,旱不竭,潦不 泛,相传龙种居此。
东涧俗呼《东沟》。
西涧俗呼《西沟》。
中涧俗呼“川沟。”三涧俱在茶山中。茶山即白华顶后 西北之山较诸山尚峻。一干中分三大支,支之界俱 有溪涧,阔处亦至寻丈,狭者数尺。架石桥略彴以通 往来。此近东南之山所无也。清泉响流,古木繁荫,奇 石纵横其际。经游至兹,不觉身在海岛中矣。
青玉涧,在光熙、锦屏诸峰之下,出镇海寺前,环抱若 带。其下碧石莹灿,掩映清流,水石相触处,如漱珠喷 玉。洛伽溪涧最稀。由前历后,此为冠矣。
澄灵涧在圆应峰下。绕舍利塔北流。以塔故,别公立 此名也。
雪浪涧在本山下。
菩萨泉,在寺左香积厨外。方广丈许,澄泓窅深,色如 拖蓝,味甘洌,寺众千人,日汲不竭。
菩提泉在寺右山麓,禅堂西方数丈,白色如璁玉。掬 饮清芬,旱干不涸。
“三昧泉”,在永寿桥南,甃方池,周广四丈。
活眼泉在寺西息耒园内。潮公治退居之室,得泉,饮 之而甘,故名。
八功德泉:在妙庄严路西。
涤心泉在道头,濒海,潮长,时若欲没,然水清味甘,挹 注不匮。山中多甘泉,不著名者甚众。斥卤咸坟中,乃 能𣹢英贮液,瀹荈烹茗,不逊江心、峡口。非惟造化之 奇,抑亦圣灵之泽矣。
“葛洪井”在寺后烟霞馆侧,甃池方广丈许,相传葛仙 翁炼丹之井。绕霤涓涓,日夜不息,色湛碧而味甘鲜, 嗽之清人肺腑。
仙人井,在几宝岭下。从岭麓下坪,低丈许,自坪东折, 又下丈馀,有石窟。入窟寒气侵人,虽酷暑不可久居。 沙土中有孔如斗,注泉不竭,名“仙人井。”距海不百步, 入地又深,味乃甘美如此,岂非灵壤之仙液哉?子真、 稚川,则不可得辨矣。
金沙井在圆通殿右,今在方丈后,旧呼“龙井。”
海印池在寺前,奉川戴澳题。“一名莲花池。”广十馀亩, 东西各有桥。筑桥成堤,故分三池。中涵清波,湛泓如 镜,四山林石倒影,窥之如画。东西两池俱产莲,红白 千瓣,盛时并头,五色竞开。寺僧据此以占祥,庆夏秋 之交,万茎千葩,香被岩谷,俨游西湖灵隐间。
放生池即“海印池。”寺僧岁放鱼鳖充牣其中,故一池 两名云。
光明池,在潮音洞,即慧泉也。正德间,太后遣使祷取 以疗目疾,赐名。
剪鉴池在白花庵内之左,僧朗彻所凿,甃石方广数 尺,泉清味甘,荇藻幽彻。云间陈继儒题名,张瑞图、曹 学佺、范允临俱有铭赞。
山、下海道山四面之海虽称大洋,然皆有近山罗列 映带,望之恍如内地。西南角上小山尤多,惟正东西 无山。从此扬帆直至日本,汪洋浩渺,不可以道里计 矣。海水高下无定、顺逆不恒,所由险也。其故,盖缘近 山之区,地脉隆阜,石碛蟠结,从高趋卑,理之一定;而 舟道经行,不能不趋险争难。如蛟门、莲花洋,众山盘 踞错出,是以海水乱流。往者海道生疏,多致失事;今 长年柁师,伎精径熟,兼之器用利备,所以进香小舶, 周流无患。
莲花洋,即山之西南海也。元丰中,倭人入贡,见大士 灵异,欲载往其国。至洋,满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 惧而还之。洋之得名以此。
东大洋:在山之东;往日本者俱取道于此。
王大洋在山东北《古迹考》:“短姑道头西南海岸,阔四五丈,长三十馀丈, 小石自相零附,不筑不甃,天然成步,暴风巨浪,冲激 不散,真灵迹也。相传昔有嫂姑来礼佛土,虔持数年。 至山,而天癸适临,其嫂短之,姑亦惭恨,不敢入山。孤 懑舟次,潮生路绝,饥不可得餐。须臾,见一妪持箪相 饷,屡投小石水中,款足至舟致饷”而去。姑甚异之,不 知谁何也。久之,嫂礼佛还,讶姑受饿。姑曰:“顷一媪已 来饭我矣。”诘之,示以饷馀。嫂知是佛现身,返殿亟祷, 瞻仰莲座,则大士衣裾犹湿云。
不肯去观音院五代梁时,日本僧慧锷得观音像于 五台山,将迎归本国,至新螺礁,舟胶不行。锷惧而祷 曰:“凭佛所指,建立精蓝,舟疾向潮音洞止焉。”居民张 氏目击斯异,遂舍所居,筑室奉之,号为“不肯去观音 院。”今废。
太子塔,在普济寺南。元元统中,诸王宣让者施钞千 锭,为住持孚中禅师建。高九丈六尺。俱用太湖美石 制造坚固,雕琢精巧,凡五层。每层四面各安佛像,变 化不一,端容妙丽,眉目顾盼如生。旁栏柱端俱刻“守 护天神狮子莲花”,极工巧生动,至今苔藓不生。瞻礼 者莫不再拜叹羡,徘徊不忍去焉。
《梵刹考》:“普济禅寺在白华顶南灵鹫峰之下,历代废 兴不一。宋元丰三年,赐名宝陀禅寺。明万历三十三 年敕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遣御用监太监张 随董其成,嫌旧基浅隘,迁麓就广,且改辰向为丙。后 复毁,今复重修’。”
山门三间。内有门头、香灯二寮。
天王殿,五间。内有直殿、香灯寮。
大圆通殿七间,内为左右知殿,殿主香灯、直柜等寮。 藏经殿又名“藏经阁”,五间,中为法堂,左右为知藏寮, 旁直座寮。
景命殿五间。左室为内方丈。
伽蓝殿五间,在东内,附印寮、香灯寮。
祖师殿,五间,在西二殿内,附直坛香灯寮。
绣佛殿在东。
白衣殿,在西二殿之上,俱为楼各五间。
钟楼在东。
鼓楼在西内。有巡照、香灯等寮。
东“罗汉堂”,在大殿左后,为“勤旧寮。”
“西罗汉堂”,在大殿右,后为“耆旧寮。”
“法堂”,“在《藏经阁》”下。
“全彰堂”,即“大方丈”,在《藏经阁》左,五间。
“先觉堂”,在《藏经阁》右,五间。左为首坐寮,右为西堂寮, 后为侍者寮。
“承统堂”,在祖师殿右,三间特设,以供天童、密林二祖、 无碍禅师、三公。内为影堂、侍者、香灯二寮。
“斋堂”即《千人楼》。
东禅堂,在绣佛殿后,五间。其左有“监修”、直岁、公务、知 器、仓房、米库等寮。
西禅堂,在白衣殿后,即古资有堂。其右有圣僧侍者 寮、香灯司水二寮。
“客堂”在瑞日楼下。
“云会堂”“在千人楼”下,五间,左为柴寮。
卫教堂,在伽蓝殿左,三间,供历代护法诸公像,内有 香灯寮。
净业堂,在千人楼下,六间,列职执事等寮。
“云水堂”在东廊下,内为堂主香灯寮。
“延寿堂”,在西廊下,又为“泥洹堂。”内有堂主香灯寮。 “留衣堂”,即蓝公生祠。
“瑞日楼”,在绣佛殿上。左为知众、知客,右为照客、知随 等寮。
《庆云楼在白衣殿上。后为闲住纠察不釐务侍者》等 寮。
“东壁轩”三间,在内龙沙之麓,古书记寮也,今仍旧; “挹爽轩”三间,在留衣堂右,内为典赋、知事二寮; “翠竹轩”三间,内方丈左。
宝珠轩五间,内方丈右。
宾日楼五间,即古天字楼,全彰堂之左。上为维那寮, 馀为客住寮,下为佛子寮。
白云楼,在宾日楼右,五间。后为库楼。内有副寺、贴库、 卧具等寮。
“得月楼”三间,在全彰堂左,为官客憩息之居,内有香 灯寮。
览翠楼在白云楼右,三间。上有都监、监院寮,下为厨 众寮。
“香积楼”,在斋楼后,又平屋五间。内为典座贴案及厨 众等寮。
“南楼”在斋楼后五间,楼前设米寮碾房。
方丈大方丈在全彰堂中;内方丈在景命殿。左后为 衣钵汤药寮,左右俱为侍者寮。右室之后为行者寮。 东寮为药师殿。明天启七年,崇王由柜捐赀重建,亲 书“法门龙象”四字额大悲殿,僧源泰建。
法如堂,僧心惺重修。
“圆隐堂”僧广慈重修。
洪筏堂:“僧圣恩建。”
《证觉堂》僧心坚、心悟重修。
“善庆堂”,“僧通元、源珍修建。”
枕石居僧通易建。
妙元堂:僧克贤、《心慧》重修。
镜花院,僧心彻、源达重修。
现瑞堂:僧心彻、《源治》建。
“新安堂”,僧性祖居此。祖休宁程氏子,薙发本山,遂以 地名其堂。曾孙照音、徒普胜重建。
供石斋僧照微同《心函》“重修。”
“松雪斋僧广志重修。”明副宪周应治题额,大学士申 时行书。
太古堂僧普寿《通佩》重修。
澄心堂:“僧心慧广承重修。”
三会堂,僧心庆、源澄修。
善法堂,僧源圣“重修。”
水月堂僧通乐、《广圆》《续宗》等重修。
“萝月堂”,僧寂周居此。
美胜堂:僧广庆、本然“重修。”
水天斋:僧心彻建。
西寮为“恩荣堂”,僧海日建。
衣珠堂,僧海日“重修。”
积善堂,“僧源恒重修。”
“晏坐堂”,“僧《普安》重建。”
“报本堂”,即西天门献祖祠也,在大寺西。初甚隘,十世 孙通旭住持之。丁丑,集本支鸠工改刱祠楼二间,拨 僧广孝,相继世守。自始祖普贤,次本空,又次寂庵,及 潮音,凡四世云。
天机堂,僧通亮“重建。”
“见空堂”,僧性彻建。
锡麟堂:僧广成“重修。”
“仁德堂僧普勤”,《通奇》始刱。
归元堂:僧广行“重修。”
佑启堂“无穷富禅师祠”,在天机堂侧。
宝林堂,僧海山居此。
斗室斋:僧寂汶建,映璧“重修。”
匠作寮在寺东龙沙内,楼房五间。
“大寺”“茶庵”在道头,内有《众职操舟寮》。
本山下院,即古“显圣庵。”在道头内为都管寮。又楼房 二间为“耆旧值年寮。”积贮檀施,合山散静之物。 “关圣祠”在东寮善法堂之前,旧为海防公署。
娑竭龙王祠:在寺左三会侧。
“土地祠”,在寺右仁德堂西,两进共七间,俱常住园房。 “何公祠”在山门外三会堂左,供明总戎何汝宾像。 关帝阁在永寿桥东。
龙章阁宋嘉定间僧德韶建。以宁宗七年御书“圆通 宝殿”四大字、“大道场”三大字以赐,且给缗一万,俾新 梵宇故也。今废址不可考。
不二阁育恩院内。明万历间建,今废。
烟霞馆后山上,今改《四监祠》。
白华馆寺内,今废,不可考。
正趣亭,在妙庄严路之中。从道头至寺,各二里半。宽 平高朗,爽气扑人,翠嶂长林,蔚然悦目。游者甫脱波 涛,骤跻幽胜,恍如隔世也。
《玉音亭》:
御制《藏经序》碑亭:
应制《经赞序》碑亭以上三亭俱在本寺旁近,镇臣侯 继高建,今俱废。
怀阙亭在烟霞馆左。万历中,督造内臣张随建,今废。 《渡海纪事碑》亭在寺左。明巡抚尹应元建,潮公重修。 著衣亭在无梁殿左,今废。
莫舍身亭在潮音洞上。参将董永燧立,今废。
铁瓦殿,在潮音洞南。正德十年,住持淡斋同其徒募 建。正殿五间,方丈二十间。今废。
无梁殿,在潮音洞上。北都游僧建。设钟鼓各二十四 具,以应二十四气。僧失其名,今废。
《琉璃殿》:
梵王宫俱潮音洞上。嘉靖间,鲁王建,今废。
法雨禅寺,在白花顶之左,光熙峰下。万历中建 天王殿五间,高四丈五尺。
左山门三间,高二丈二尺。
右“山门”与左同。
圆通殿,七间,高六丈一尺。
大雄殿,五间,高五丈四尺。
正续堂七间,高三丈四尺。
左翼天章阁三间,高三丈三尺。
松风阁五间,高三丈七尺。
东禅堂,五间,高二丈九尺香积厨七间:
芋香楼,十二间,高四丈九尺。其下为伽蓝堂。
“留云堂”七间,在东禅堂后。
《鹤烟居》三间,即茶房。
雨花楼五间,下为直岁、监修寮。
右翼“无隐”轩三间,高二丈五尺。
移情室,五间,高二丈四尺。
三生堂五间,高二丈九尺。
西禅堂五间,高二丈九尺。
白华楼七间,高二丈九尺。
水月楼十二间,高四丈三尺。
智食楼七间,在《三生堂》后,高二丈三尺。
藏经楼三间,高二丈五尺。
官厅五间:
厢房六间。
留衣堂五间。
雷音阁,五间。
《挹翠轩》五间。
东寮为“霞光堂”,僧霞光居此,僧慧慈等重修。
“明德堂”,僧道恒居此。旧因寺废,即建于斋楼基上。别 公重建。
了凡堂旧与“明德堂”联别,公建于三圣堂左。
教诫楼二十间,即道头下院,古名“教诫堂”,久废。今新 建,庵仍旧名。
朝阳庵在白华山顶之麓。明万历五年,内臣明凤祝 发于此,以凤号“朝阳”,故名。
慧济庵在白华顶右,明僧圆慧建。
梵音庵在海天佛国石右。僧明照建,寂爱重修。 “无垢庵”在茶山深处。万历间,僧宝台建。
圆觉庵:僧如月建。
吉祥庵,万历五年,僧明潭以内臣出家,卜筑于此。 《方广庵》,僧如富建。
“琉璃”庵在茶山后,僧朗元建。
《观音庵》僧海印刱。
崇德庵:僧见宽建。
涌泉庵,僧如丛建,超月重修。
华严庵:僧性觉建。
弘觉庵:僧海舟建。
智胜庵:在茶山左,僧性灵建。
圆应庵,僧如元建,增辉重修。
灵瑞庵:僧性学建。
雨花庵:僧如晓建,照德重修。
餐霞庵明万历间,僧妙峰、宝峰同建。宝峰者,眉公陈 征君之世父也,励志静修,不缘外务,惟受公一家供 养。“餐霞”亦公所题赠。崇祯间,僧通芳重建。
大休庵在龙头山上。僧古坚建,手量重修。
弥陀庵:僧照林居此。
宝称庵,僧无凡建。迁毁后,徒祖勤重修。
天竺庵:僧云空建,远闻“重修。”
竹林庵:僧增餐建。
慈音庵:僧增耀建。
中峰庵:僧慧海建。
金刚洞庵:僧惟至建。
至善庵:僧明空建。
祇园庵:僧灵一建。
常乐庵:僧海安建。
《法华团瓢》僧实修建。
“极乐庵”:僧博堂建。
东照庵:僧香云建。
“弘隐庵”:僧云安建。
竹石居在八卦石之下,僧性善建。
菩提庵:僧心彻建。
芥光庵:僧普胜建。
法喜庵:僧真净建。
宝华庵:僧明德建。
海澄庵,僧秋谷建,为“铁壁禅师舍利塔院。”
功德林庵:僧来肩建。
华严庵:“僧自全建。”
慈慧庵:僧性觉建。
金刚庵:僧佛虚建。
德邻庵:僧寂辉建。
定慧庵:僧名山建。
月峰庵:僧万慧建。
禅那庵,在千步沙上。僧如寿为法雨寺住持。以丛林 事繁,建此为退居之所。
旃檀庵在象王山之麓。明万历间,僧如方建。
悦岭庵:僧静庵、刱普昇重建。
方圆庵:僧广济建,源禄重修。
妙智庵,僧明尚建,照清、照亿重修。
“金粟庵”:僧真泉建。
“望槎庵”,僧元晦创,正南重建“福源庵”,僧庭柏建,广耀重修。
“龙寿庵”,僧真蕊建。“性越”、《照敔》、普性、“普成”等重修。 “秀莲庵”,僧普性建。
双泉庵万历间,僧真静建。尝起《华严》期,人众乏水,乃 持咒求之。忽于岩下涌出泉二股,遂以名庵。
伴山庵旧名“伴云庵。”僧真觉刱。
清凉庵,在小茶山内,僧真满建,孙通溟、源长重修。 “积善庵”,明时,僧性宝建,普镜修。
摩尼庵:僧海云建。
西资庵,在一乘塔后,僧寂干建,本宗自成重修。 海曙庵,在摩尼洞前,僧如信建,见明源助重修。 “慧日庵”,僧如胜建,通缘、理圣重修。
慈源庵:僧隐凡、《德慧》建。
翠微庵:僧如钦、性律建。
智度庵在大智塔右,僧如心、刱元吉重建。
弥勒庵:僧心慈建。
杨枝庵宁绍参将刘炳文,为僧如光建,今通津。源昇 重修。
瑞云庵:僧宗修建。
大中庵:僧别峰建。
资福庵:僧寂灯建,皈宏重建。
“开智庵”,“法雨寺”,僧通勗等建,内供“大智禅师像。” “南山庵”,僧吼山建。
万佛庵:僧梵慧建。
海云庵:僧岐峰建。
龙树庵:僧海灯建,普敬、通宥重建。
金地庵干峰元禅师塔院。
大悲庵:僧如盈建。
盘龙庵:僧真宽建。
月印庵:在摩尼洞上,僧性慈建。
圆信庵:僧明忠建。
雪浪庵在后海洋畔,僧明悟建。
回龙庵:僧明富建。
甘露庵“在普同塔左”,僧性全建。
般若庵:在鹦哥石右,僧如宽建。
莲台洞庵:僧康斋建,普悦“重修。”
天王殿,僧永宁“重建。”
万年庵:“僧照明重建。”
融彻室,僧融彻创,道祚重建。
大士庵:“僧云际、旭映同建。”
清净庵,僧照盛重修。
梵音洞庵:僧寂住为“法雨寺”住持。崇祯二年建,为退 居之所。
金沙庵:僧了空建。
楞伽庵:《僧月华》创建。
“双隐庵”:僧沐冶建。
青莲庵:僧弘慧建。
宁喜庵:僧子杰建。
白衣庵:僧通行建。
别峰居僧惟宗建。
师子庵:僧旨庵建。
《地藏庵》,僧佛恩建,为“法雨寺”、“普同塔院。”
龙兴庵:僧凌汉建。
羼提庵:僧果贤建。
“松云庵”:僧武严建。
《逸庵别庵和尚。谢院事。创为退休之所》。
“堆云室”,僧卧容建。
“弹指”庵:僧素彬建。
月光室,《僧广信》建。
指南庵:僧实参建。
青鼓庵:僧源学建。
智定庵:在后东天门上,僧广行建。
圆通庵在西天门上。万历五年,僧圆献结庵于谷内, 郡人大学士沈一贯题额曰“法轮常转。”
真歇庵在普济寺后。宋真歇禅师建,岁久倾废。万历 三十年,督造张随改额“栖真庵。”今废。
总静室:在司基湾。督造张随以旧址湫隘,拓基迁建, 题曰“云林总会。”今废。
梅岑庵在梅岑之椒。相传子真炼药处,旧名梅福庵, 避讳改梅岑。旧有庵宇颓废,明万历中,住持如迥捐 赀重建。庵外有子真丹井,山峻林深,石奇泉洌。 磐陀庵在普济寺西约半里。向有古室数楹,年远颓 圮。海道副使方应明捐俸重建。殿宇巨丽,实大寺之 附庸也。大宗伯周应宾题曰“应身宝殿。”崇祯间,承乾 宫皇贵妃遣官进香,复命铸渗金佛像一尊,赐紫袈 裟二袭。后戚畹田氏奉旨进香,又捐赀请方册佛经 一藏。故《旧志》有“敕赐祝延圣寿”之名,今改正院之西。 会稽大方伯陶崇道倡缘筑堤捍海,垦田数十亩,以 充香积。
白华庵明定海都司梁文因祷嗣有感,捐赀,属寺僧 如曜刱。万历四十年,僧性珠以寺路径崎岖,殚力修砌,众缘辐辏,越四载而成,绵亘五里。庵在雨华峰之 南麓,距大海不数百步。绀殿红楼,宽闲靓幽。撑云古 木,拔地拂天。水光云影,逗漏树隙如晶帘幌耀。山中 精庐,此为冠矣。惜兵燹后,亡耗大半。
净土庵在吉祥嶴中。明御用监太监张随刱建。 海岸庵旧名“三元殿”,在短姑道头左。万历五年,寺僧 明安建,为登舟憩足之所。
隐秀庵在洛迦山之西南。万历间,僧如秀同徒性昙, 监造大寺。督造内官张随嘉其师徒勤劳有功,许建 庵修静于此。
息耒庵即“方丈塔院”,僧心明建。
柏子庵在塔前,狮子岩下。
“三圣堂”,“御马”、御用二监,太监党礼、张随,目睹泉水灵 异,捐赀鼎建。
太子塔院,僧海安建。
韦驮殿,在古禅堂岭下。僧海谷建,今废。
海常庵:“僧真晓建。”
永胜庵:僧祖敬建。
宝函室,在不二石右,僧真一《刺血书经》处也。
修竹庵:僧性锺同徒海缘建。
白云庵:僧性坚建。
娑罗庵:僧真隆建,心渊重建。
普慧庵明闽僧如见建。
正觉庵:僧性空、照显、普意重建。
龙珠庵:“僧心源、月修重建。”
水月庵:僧如杰建,照圣重修。
普济庵:僧真空建,源幽重修。
灵芝庵,在育恩院右,景最奇胜。僧明经建,常拙重建。 “莲花庵”,僧如定建。
海印庵:在莲花洋畔。僧德寿建。
慈云庵:僧如有建,心悦重修。
灵石庵在磐陀石下。僧真全建,广运重修。
大觉庵,僧真良建,惺悟重修。
大慈庵在西天门侧,僧海目建,源行重修。
清籁庵,在金刚窟后,僧照性、刱续绪重修。
金刚庵:僧性汾建。
文殊院潮公之退居院也,当其未辟息耒之前,结茅 于兹地。当巫山石玲珑岩之交,奇横雄突,不可殚状。 大约踞狮、卧象、伏虎之形,无所不有。院左有石峰,状 如竹萌,高丈馀,尤为秀拔。其地小而不偪,幽而不寒, 峻崖之中,清泉涓注。修树怪藤,苍翠扑人。旧为荒茅 丛竹之区。潮公辟而赏之,名曰“文殊”,以其大峰如象 也。
白象庵:僧普耀建。
显圣庵在道头,今作下院,贮合山散静之物。
育恩院在寺西二里。总镇杨宗业建,并构二阁。寺僧 性能守静于此,今废。
“复喜庵”:僧海存建。
林樾庵僧海观建。观于净业之馀,以言寓道,兴至留 墨,有《林樾集》行世。孙本智、昌德修葺,有“静雅之观。” 瑞胜庵僧寂寿、通定、指惠等重建。
佛首庵:僧量宗建。
永福庵:僧普绍重建。
普门庵,僧寂悟重修。
祖音庵:僧寂寿重修。
六明庵:僧源泰建。
天妃宫,在司基湾西。僧大慧建。
关圣祠:在莲花洋畔。汛兵守此。
普同塔院在龙湾。僧海安建。
听潮庵“在潮音洞”,僧炤宁创。
昙花庵:“僧心贵、广成重建。”
观音洞庵,僧超直居焉。
法善庵,僧照源建,《广载》重修,其徒润石建,塔庵侧。 “龙泉庵”,僧照善建,作“圆悟禅师祠。”
芥瓶庵:僧寂梅创,古昙重建。
圣寿庵:僧如弘建。
镇龙庵:僧性果建。
仙井庵:僧如贤建。
西方庵:僧元一建。
勺庵:僧朗法建。
“迎旭庵”:僧万宗建。
龙沙庵:僧圆宗建。
“法华洞”庵:僧照洁建。
朝阳洞庵僧不虚焚修于此。
律堂,僧贤瑞建,本善重修。
法华庵:僧性宝建。
大观庵即“南天门庵”,僧心韬居此。
桂花庵:僧广论建。
“长寿庵”:僧源濬建。
弥勒洞庵,僧戒明焚修居之。
“上方庵”,僧智广建“弥勒室”,僧法云建。
树德庵:僧智恻“重修。”
明净庵:僧诚义重修。
离垢庵:僧本来建。
寄馀庵:僧心明建。
福慧庵:僧源法建。
圆通境庵僧灵脉《刱》。
净胜庵:僧无能建。
太平庵在大智塔西,僧源隐建。
《方物考》:木之属有柏,山中惟古柏最多,迁废来,旧植 凋残,惟柏无恙。大者至两抱,馀皆一、二百年物也。 山茶一名海棠,绿叶红花,自冬至春,开放不绝。秋时 结子如李,红碧相间,肤如安石榴,极可爱。山中此树 最多,数千百本不止。《盛记》云:“山茶树高数丈,丹葩满 枝,望之如珊瑚林,其大者至十馀围云。”
梅颇少,惟“观音洞”有古梅二树,大十数围,青荫覆屋。 花时,烂漫如雪;及落,霏霏鳞次,厚积寸许,如铺素茵, 香气蒸郁不散。
罗汉松,经岁长。青山中亦多,惟龙寿庵两树至合抱 为最大。
松之历数十年者甚少,率多数年辄枯。或言“畏海风 也。”
冬青别名“海冬青。”
槐有大而古者。
娑罗土桂、黄杨沙朴黄椐枫、榆桕椿、杨皆有之。 朱藤蔓叶红花开时,香气馥郁,附树而生,攀援千尺, 随树委曲,或抱或离。历年久者大至数围,山中之嘉 植也。乔林古木间往往有之。
果之属,有栗、梅、桃、李、柑、橘、橙、枇杷。
竹之属,有紫竹、淡竹、箭竹、筋竹、龙须竹、凤尾竹、毛竹、 桃丝竹,种类俱有,然极少,亦不甚茂,如他山也。 花之属,有小白华如瑞香,而白叶亦微似,遍满山中。 春月花开,香散崖谷。山之名由此。
莲花:红、白皆千瓣,盛时多有五色并头者,惟海印东、 西两池为最盛。
石蒜:根似蒜,一茎数葩,状若龙爪而小,紫红色。六、七 月盛开,如内山射豹然。
木犀、丹、桂间有之。
《水仙》今甚少。
木槿:紫白二色,单瓣。
紫茉莉,花如茉莉而紫。不种自生,或蔓延至里许。 芙蓉、鸡冠、凤仙之类,不具载。
药之属,有“天门冬、半夏、百合、沙参、天南星、何首乌、山 栀、风藤、艾、蔓荆子、益母草。”
蔬之属,有菜、瓜、豆、萝卜各种。
番薯:“如山药”而紫,味甘如饴。种自日本。
笋、芋俱不多。
紫菜:无茎紫叶。生海岩上,味甘美。近山俱产。采者棹 小舟往取焉。
石花菜,亦生岩石间,色近紫菜,其叶碎小。一名“凤尾”, 一名“牛毛。”煎液成膏,食之解热。此二种真洛伽之产 也。
鸟之属,有䴔、䴖。鳿、苍鹅、淘河,俱海鸟。 鹰、鹇、鸥、黄鹂、鸦、鹊、鸠、燕、雀、百舌、黄头、白头翁,俱有之。 兽之属有鹿、獐、麂、野猪、松、鼠。
山中不产虎,间有渡海至者,不多时旋去,一快事也。 惟獐鹿野豕,多害稻蔬。山僧堵墙栅木,种种守卫。然 守“好生”之戒,不敢呼猎人驱杀也。
鱼之属有石首最多,其他各种俱有。自真歇禅师感 去渔业,至今近山之海无捕取者。间有客舟网至,谕 之亦他往。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