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38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三十八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目录

 汴水部纪事

 汴水部外编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八卷

汴水部纪事

编辑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 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汴渠者,即蒗 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所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 里。过汴以东,积石为堤,亦号“金堤”,成帝阳嘉中所作 也。

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巳,行幸荥阳,巡行河渠。乙 酉,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雨水不 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 溢,莫测坼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被 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又或以为河流 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彊则右堤伤,左右俱彊则 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 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 所从,久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 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洁牲,以礼 河神。东过洛汭,叹禹之绩;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 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 子》之作。”因遂渡河,登太行,进幸上党。

《王景传》:“景沈深多技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 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 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 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 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 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 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 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馀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 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力 役,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 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 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 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 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 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 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 海口千馀里。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砥绩,直𢧵沟 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 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史,如西 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吏,皆增秩一 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 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晋书宣帝本纪》:“魏齐王正始三年春,天子追封谥皇 考京兆尹为舞阳成侯。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 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先是,吴遣将诸葛恪屯 皖,边鄙苦之,帝欲自击恪,议者多以贼据坚城积谷, 欲引致官兵。今悬军远攻,其救必至,进退不易,未见 其便。帝曰: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 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 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 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 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帝以灭贼之要,在 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 于颍之南北万馀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 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王濬传》: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濬至西陵, 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 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 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

《元帝本纪》大兴三年七月诏曰:“祖逖部将卫策大破 石勒别军于汴水,加逖为镇西将军。”

《宋书符瑞志》:“孝武帝大明四年二月乙巳,徐州剌史 刘道隆于汴水得白玉戟以献。”

《周书宣帝本纪》,“大象二年,荣州有黑龙见,与赤龙斗 于汴水之侧,黑龙死。”

《册府元龟》:“唐代宗广德二年三月,以太子宾客刘宴 兼御史大夫,充东都、河南、江淮已来转运使,仍与河 南副元帅计议开决汴河。”

《唐书五行志》:“德宗贞元四年七月,自陜至河阴,河水 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复。近黑祥也。”

僖宗中和三年秋,汴水入与淮水斗,坏船数艘《册府元龟》:唐庄宗同光四年七月乙卯,汴州孔循奏, “汴河汎涨,恐漂没城河,已于城西城东权开壕口,引 水入古河。”

汉隐帝乾祐二年,有补阙卢振上言:“臣伏见汴河两 岸,堤堰不牢,每年溃决,正当农时,劳民功役。以臣愚 管,沿汴水有故河道陂泽处,置立斗门,水涨溢时,以 分其势,即涝岁无漂没之患,旱年获浇溉之饶,庶几 编甿,差免劳役。”

三年,遣前棣州剌史周景殷河阴淘杼汴口。又令郑 州疏引郭西水入中牟渠,以增蔡水漕运。李钦明为 司勋员外郎。是年,钦明言:“臣伏以百姓转食馈运,舟 车之利,苦乐相悬。臣窃见蔡水尝有漕运,多是括借 舟船,破溺者弃在水边,不许修葺,又不给付。以臣愚 见,乞容陈、许、蔡三州人户,制造舟船,不用括取,以备 差雇。水路可至合流镇及陈州蔡水,未及水匮十数 里,水小岸狭,或时干浅。臣伏请开决汴水,取定力禅 院西一半并港,穿大城向南至斗门,可费三五千工。” 自水匮蔡水路才五六里,水势便于开决,陈蔡漕运, 必倍常年,私下往来,更丰财货。此之利便,实有益于 转输。

周世宗显德四年四月,诏疏汴水一派,北入于五丈 河,又东北达于济。齐、鲁之舟楫,亦达于京师矣。 五年三月,世宗在淮南,会濬汴口,导其流而达于淮。 汴河自唐室之季为淮贼所决,自埇桥东南悉汇为 污泽。帝于二年冬将议南征,即诏徐州节度使武行 德发其部内丁夫,因其古堤,疏而导之,东至于泗上。 是时人皆窃议以为无益。惟帝不然之,曰:“二三年之 后,当知其利矣。”至是果符圣虑。由是江淮舟楫果达 于京师。万世之利,其斯之谓乎!

“六年二月丙子朔,命枢密使王朴往河阴县按行河 堤及修汴口水门。壬午,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宣徽 南院使吴延祚往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以濬 汴河。甲申,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京东导汴水 入于蔡河,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濬五丈河,分遣 使臣发畿内及滑、亳等州丁夫数千,以供其役。” 《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 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 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 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 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 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 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其浅深有度,置官以司 之,都水监总察之。然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易 则度地形,相水势,为口以逆之。遇春首,辄调数州之 民,劳费不赀,役者多溺死,吏又并缘侵渔,而京师常 有决溢之虞。太祖建隆二年春,导索水自旃然,与须 水合入于汴。

建隆时,先是,五丈河泥淤,不利行舟,遂诏“左监门卫 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水造斗门,引京、索、蔡 河水通城濠入斗门,俾架流汴水之上,东进于五丈 河,以便东北漕运”,公私咸利。至三年正月,遣右龙武 统军陈承昭护修五丈河役,车驾临视,赐承昭钱二 十万。

三年十月,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 植榆柳,以固堤防。”

《太祖本纪》:“乾德二年二月甲戌,浚汴河。”

《五行志》:“乾德四年八月,宿州汴水溢,坏堤。”

《太祖本纪》:“开宝四年六月乙酉,汴决谷熟。”

《开封府志》“开宝四年夏六月,汴水决郑州。”

《太祖本纪》:“开宝五年六月己丑,汴决谷熟。”

《五行志》:“五年六月,宋州、郑州并汴水决。”

《太祖本纪》:开宝七年“冬十月甲申,幸迎春苑,登汴堤, 观战舰东下。至丙戌,又幸迎春苑,登汴堤,观诸军习 战。”

《春明退朝录》:“开宝八年十一月,江南平,留汴水以待 李国主。舟行盛寒,河流浅涸,诏所在为坝闸,潴水以 过舟。官吏击冻,督役稍稽,则皆苛校,甚者劾罪,以次 被罚。州县官降敕而杖之者,凡十馀人。”

《宋史河渠志》:“开宝九年,郊祀西京,诏发卒五千,自洛 城菜市桥凿渠,扺漕口三十五里,馈运便之,其后导 以通汴。”

《五行志》:“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开封府汴水溢,坏大宁 堤,浸害民田。”

《河渠志》:“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开封府言,汴水溢, 坏开封大宁堤,浸民田,害稼。”诏发淮、孟丁夫三千五 百人塞之。

《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二年九月,濮州大水,汴水溢。 三年春正月乙巳,浚汴口。六月,泗州大水,汴水决宁 陵县。”

《河渠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发军士千人复汴口。六

月,宋州言,宁陵县河溢堤决。诏发宋亳丁夫四千五
考证
百人,分遣使臣护役。”

《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汴水决宋城县。” 《河渠志》:“太平兴国四年,汴决宋城,以本州诸县人夫 三千五百人塞之。”

《太宗本纪》:“雍熙二年冬十月,汴河主粮胥吏坐夺漕 军口粮,断腕徇于河畔三日,斩之。”

淳化二年闰二月,汴河决。六月乙酉,以汴水决浚仪 县,帝亲督卫士塞之。庚寅,河水、汴水溢。

《河渠志》:淳化二年六月,汴水决浚仪县。帝乘步辇出 乾元门,宰相枢密迎谒,帝曰:“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 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 车驾入泥淖中,行百馀步,从臣震恐,殿前都指挥使 戴兴叩头恳请回驭,遂捧辇出泥淖中。诏兴督步卒 数千人塞之。日未旰,水势遂定,帝始就次,太官进膳, 亲王近臣皆泥泞沾衣,知县宋炎亡匿不敢出,特赦 其罪。是月,汴又决于宋城县,发近县丁夫三千人塞 之。

至道元年九月,帝以汴河岁运江、淮米五七百万斛 以济京师,问侍臣汴水疏凿之由,令参知政事张洎 讲求其事以闻。其言曰:“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南至 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即今成皋是也。或云黎阳山也。禹以大河流泛中国, 为害最甚,乃于贝丘疏二渠以分水势,一渠自舞阳” 县东引入漯水,其水东北流至千乘县入海,即今黄 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东北形高敝坏堤,水 势不便流溢,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书》所谓“北过降水, 至于大陆。”降水即浊漳,大陆则邢州钜鹿泽。播为九 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河自魏郡贵乡县界分为九道, 下至沧州,今为一河。言逆河者,谓与河水往复相承 受也。齐桓公塞以广田居,唯一河存焉。今其东界至 莽梧河是也。禹又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 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仪县西北,复分为二渠,一渠 《元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凿以 灌魏郡,谓之鸿沟。莨菪渠自荥阳五出池口来注之, 其鸿沟即出河之沟,亦曰莨菪渠。汉明帝时,乐浪人 王景、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盖循河沟故渎也。渠成, 流注浚仪,故以浚仪县为名。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 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故世谓之石门渠。外东合 济水,济与河渠浑涛东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 邲之水,即《春秋》晋楚战于邲。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 避反字,改从“汴”字。渠水又东经荥阳北,旃然水自县 东流入汴水。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三皇山上有二 广武城,二城相去百馀步。汴水自两城间小涧中东 流而出,而济流自兹乃绝。唯汴渠首受旃然水,谓之 鸿渠。东晋大和中,桓温北伐前燕,将通之,不果。义熙 十三年,刘裕西征姚秦,复浚此渠,始有湍流奔注,而 岸善溃塞,裕更疏凿而漕运焉。隋炀帝大业三年,诏 尚书左丞相皇甫谊发河南男女百万,开汴水,起荥 泽入淮千馀里,乃为通济渠。又发淮南兵夫十馀万, 开邗沟,自山阳淮至于扬子江,三百馀里,水面阔四 十步,而后行幸焉。自后天下利于转输。昔孝文时,贾 谊言“汉以江淮为奉地,谓”鱼盐谷帛多出东南。至五 凤中,耿寿昌奏故事,岁增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 师,亦多自此渠漕运。唐初,改通济渠为广济渠。开元 中,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言:“江、淮租船,自长淮西 北溯鸿沟,转相输纳于河阴、含嘉、太原等仓,凡三年, 运米七百万石”,实利涉于此。开元末,河南采访使、汴 州刺史齐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浚 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八十里, 合于淮,逾时毕功。既而水流迅急,行旅艰险,寻乃废 停,却由旧河。德宗朝,岁漕运江、淮米四十万石,以益 关中。时叛将李正己、田悦皆分军守徐州临涡口,梁 崇义阻兵襄、邓,南北漕引皆绝。于是水陆运使杜佑 请改漕路,“自浚仪西十里疏其南涯,引流入琵琶沟, 经蔡河至陈州合颍水,是秦、汉故道。以官漕久不由 此,故填淤不通,若畎流培岸,则功用甚寡。又庐、寿之 间有水道,而平冈亘其中,曰鸡鸣山。佑请疏其两端, 皆可通舟,其间登陆四十里而已,则江湖、黔、岭、蜀、汉 之粟,可方舟而下。”由是白沙趋东关,经庐、寿,浮颍、步、 蔡,历琵琶沟入汴河,不复经沂、淮之险,径于旧路二 千里,功寡利轻。朝议将行,而徐州顺命,淮路乃通。至 国家膺图受命,以大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 制四海,故卜京邑而定都英。高帝云:“吾以羽檄召天 下兵,未至。”《教文》又云:“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召郡国 兵。”即知兵甲在外也。隋有南北军、期门郎、羽林孤儿, 以备天子扈从藩卫之用。唐承隋制,置十二卫,府兵 皆农夫也。及罢府兵,始置神武、神策为禁军,不过三 数万人,亦以备扈从藩卫而已。故禄山犯关,驱市人 而战;德宗蒙尘,扈驾四百馀骑,兵甲皆在郡国。额军 存而可举者,除河朔三镇外,太原、青社各十万人,邠 “宁、宣武各六万人,潞、徐、荆、扬各五万人,襄、宣、寿、镇海各二万人,自馀观察团练据要害之地者不下万人。” 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并萃京师。悉 集七亡国之士民于辇下,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甸 服时有水旱不至艰歉者,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 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所以 无匮乏。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 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然则“禹力疏凿以分水势,炀帝闻吾以奉巡游,虽数 湮废,而通流不绝于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 上天之意乎!”

《太宗本纪》:“至道二年秋七月,汴水决谷熟县。”

《河渠志》:“真宗景德元年九月,宋州言,汴河决,浸民田, 坏庐舍。遣使护塞,逾月功就。”

景德三年六月,京城汴水暴涨,诏觇候水势,并工修 补,增起堤岸,工毕,复遣使致祭。

《五行志》:“景德三年七月,应天府汴水决,南注亳州,合 浪宕渠东入于淮。”

《文献通考》:“景德四年六月,邓州汴水暴涨。”

《宋史五行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有黑龟甚众,沿汴 水而下。”

《河渠志》:“大中祥符二年八月,汴水涨溢,自京至郑州, 浸道路。诏选使乘传减汴口水势。既而水减,阻滞漕 运,复遣浚汴口。”

《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丁未,作《汴水发愿 文》。”

《河渠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今后汴水添涨及 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八月,太常少卿 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可省修堤之 费。即诏遣使计度修浚。使还上言:“泗州西至开封府 界,岸阔底平,水势薄,不假开浚,请止自泗州夹冈,用 工八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以宿、亳丁夫充。计减 工七百三十一万。仍请于沿河作头踏道僻岸,其浅 处为钜牙,以束水势,使其后成河道。止用河清下卸 卒。就未放春水前,令逐州长吏令佐督役。自今汴河 淤淀,可三五年一浚。又于中牟、荥泽县各置开减水 河。”并从之。

《真宗本纪》:天禧元年九月“甲寅,诏能拯救汴渠覆溺 者给赏,或溺者贫者,以官钱给之。”

十二月,壬辰,遣使缘汴河收瘗流尸。

《河渠志》:“天禧三年十二月,都官员外郎郑希甫上言, 汴河两岸皆是陂水,广浸民田,堤脚并无流泄之处, 今汴河南省自明河接澳入淮,望诏转运使规度以 闻。”

仁宗天圣三年,汴流浅,特遣使疏河注口。

《开封府志》:“天圣三年,汴水溢,决陈留堤。”

《宋史五行志》:“天圣四年,汴水溢,决京城西贾陂入护 龙河,以杀其势。”

《河渠志》:“天圣四年,汴水大涨,堤危,众情恟恟忧。诏度 京城西贾陂冈地,泄之于护龙河。”

六年,句当汴口康德舆言:“行视阳武桥、万胜镇,宜存 斗门,其梁固斗门三,宜废去。”祥符界北岸请为别窦, 分泄溢流。而句当汴口王中庸欲增置孙村之石限, 悉从其请。

七年,德舆言“修河芟地为并滩农户所侵。”诏限一月 使自实检括以还县官。

《康德舆传》:“德舆字世基,河南洛阳人,迁内殿崇班,河 阴兵马都监,建沿汴斗门以节水。会积雨,汴水将溢, 德舆请自京西导水入护龙河,水得不溢。”

《宋史仁宗本纪》:“景祐元年闰六月甲子,泗州淮、汴俱 溢。”

《五行志》:“庆历元年三月,汴流不通。”

《仁宗本纪》:“皇祐三年八月,汴河绝流。”

《河渠志》:“皇祐三年,命使诣中牟治堤。明年八月,河涸 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旧制,水增七 尺五寸,则京师集楚兵夫作排岸兵,负土列河上以 防河,满五日,赐钱以劳之,曰‘特支’。而或数张数防,又 不及五日而罢,则军士屡疲而赐予不及。是岁七月, 始制防河兵日给钱薄,其数才比特支十分之一,军” 士便之。明年,遣使行河,相利害。

《仁宗本纪》:嘉祐元年九月“癸卯,自京至泗州,置汴河 木岸。”

《河渠志》:嘉祐六年,汴水浅涩,尝稽运漕,都水奏:“河自 应天府抵泗州,直流湍驶无所阻。惟应天府上至汴 口,或岸阔浅漫,宜限以六十步阔,于此则为木岸狭 河,扼束水势令深,驶梢伐岸,水可足也。”遂下诏兴役, 而众议以为未便。宰相蔡京奏:“祖宗时已尝狭河矣, 俗好沮败事,宜勿听役,即半岸木不足,募民出杂梢。” 岸成而言者始息。旧曲滩漫流,多稽留覆溺处,悉为 驶直平夷,操舟往来便之。

东坡《志林》:数年前,朝廷作汴河斗门以淤田,议者皆

以为不可,竟为之,然卒亦无功。方樊山水盛时,放斗
考证
门,则河田坟墓庐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则淤

不能厚,谓之蒸饼淤,朝廷亦厌之而罢。偶读白居易 《甲乙判》,有云:“得转运使以汴河水浅不通运,请筑塞 两河斗门。节度使以当管营田悉在河次,在斗门筑 塞,无以供军。”乃知唐时汴河两岸,皆有营田斗门,若 遇水不乏,即可沃灌。古有之而今不能,何也?当更问 知者。

王文正《笔录》:“汴渠派分洪河,自唐迄今,皆以为莫大 之利。然迹其事实,抑有深害。何哉?凡梁、宋之地,畎浍 之利,凑流此渠,以成其大。至隋炀将幸江都,遂析黄 河之流,筑左右堤三百馀里。旧所凑水,悉为横绝,散 漫无所,故宋、亳之地,遂成沮洳卑湿。且昔之安流,今 乃湍𣵡,覆舟之患,十有二三。昔之漕运,冬夏无限,今” 则春开秋开,岁中漕运,止得半载。昔之溯沿,两无艰 阻,今则逆流而上,乃重载而行,其为难也甚矣;沿流 而下,即虚舟而往,其为利也倍矣。矧自天子建都,而 汴水贯都东下,每岁霖澍,决溢为虑。由斯观之,其利 安在?然历世寖远,讵可卒图?异日明哲之士,开悟积 惑,言复曩迹,始信兹言之不谬云。

《宋史河渠志》:神宗熙宁二年十一月,秘书丞侯叔献 言:“汴岸沃壤千里,而夹河公私废田略计二万馀顷, 多用牧马。计马而牧,不过用地之半,则是万有馀顷 常为不耕之地。观其地势,利于行水。欲于汴河两岸 置斗门,泄其馀水,分为支渠,及引京、索河并三十六 陂,以灌溉田。”诏叔献提举开封府界常平使行之,而 以著作佐郎杨汲同提举。叔献又引汴水淤田,而祥 符、中牟之民大被水患。都水监或以为非。

四年,创开訾家口,日役夫四万,饶一月而成。才三月, 已浅淀,乃复开旧口,役万工,四日而水稍顺。有应舜 臣者,独谓“新口在孤柏岭下,当河流之冲,其便利可 常用勿易。水大则泄以斗门,水小则为辅渠于下流 以益之。”安石善其议。

五年。先是,宣徽北院使、中太一宫使张方平尝论汴 河曰:“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 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 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止 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 兼以小麦,此乃大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 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稍 之馀,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然则汴河乃建国之 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近岁已罢广济河, 而惠民河斛斗不入太仓,大众之命,惟汴河是赖。今 陈说利害,以汴河为议者多矣,臣恐议者不已,屡作 改更,必致汴河日失其旧,国家大计,殊非小事,愿陛 下特回圣鉴,深赐省察,留神远虑,以固基本。”方平之 言,为王安石发也。

六年夏,都水监丞侯叔献乞引汴水淤府界闲田,安 石力主之。水既数放,或至绝流,公私重舟不可荡,有 阁折者。帝以人情不安,尝下都水分析,并诏三司同 府界提点官往视。十一月,范子奇建议“冬不闭汴口, 以外江纲运直入汴至京,废运般。”安石以为然,诏汴 口官吏相视,卒用其说。是后,高丽入贡,乃令溯汴赴 阙。

都水监丞侯叔献请储三十六陂及京、索二水为源, 仿真楚州开平河置闸,则四时可行舟,因废汴渠。帝 曰:“白沟功料易耳,第汴渠岁运甚广,河北、陜西资焉。 又京畿公私所用良材,皆自汴口而至,何可遽废?”王 安石曰:“此役苟成,亦无穷之利也。当别为漕河,引黄 河一支,乃为经久。”冯京曰:“若白沟成,与汴、蔡皆通漕, 为利,诚大,恐汴终不可废。”帝然之,诏刘㻅同叔献覆 视。八月,都水监言:“白沟自濉河至于淮八百里,乞分 三年兴修。其废汴河,俟白沟毕功别相视。仍请发谷 熟淤田司并京东、汴河所隶河清兵赴役。”从之。 七年春,河水壅溢,积潦败堤。八月,御史盛陶谓汴河 开两口非便,命同判都水监宋昌元视两口水势,檄 同提举污口官王琉。琉言“訾家口水三分,辅渠七分。” 昌言“请塞訾家口而留辅渠。”时韩绛、吕惠卿当国,许 之。

都提举汴河提岸司言:“欲于通津门汴河岸东城里 三十步内开河,下通广济,以便行运。”从之。

《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六月“丙午,酾汴水入蔡河,以通 漕。”

《河渠志》:“熙宁八年,诏京西运米于河北。于是侯叔献 请因丁字河故道,修堤置闸,引汴水入于蔡以通舟 运。河成,舟不可行,寻废。”

春,安石再相,叔献言:“昨疏濬汴河,自南京至泗州,概 深三尺至五尺,惟虹县以东,有礓石三十里馀,不可 疏濬,乞募民开修。”诏检计工粮以闻。七月,叔献又言: “岁开汴口作生河,侵民田,调夫役。今惟用訾家口,减 人夫物料各以万计,乞减《河清》一指挥。”从之。未几,汴 水大涨,至深一丈二尺,于是复清权闭汴口熙宁九年六月,师孟琬引河水淤京东、西沿汴田九 千馀顷。

十月戊午,诏“都水监度量疏濬汴河浅深,仍记其地 分。”

十年,范子渊请用濬川把,以六月兴工,自谓功利灼 然,请“候今冬疏濬毕,将把具、舟船等分给逐地分,使 臣于闭口之后,检量河道淤淀去处,至春水接续疏 导,大扺皆无甚利。”已而清汴之役兴。

《梦溪笔谈》:“熙宁中,濉阳界中发汴堤淤田,汴水暴至, 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都水丞侯叔献时莅 其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 古城中,下流遂涸。念使人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 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 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服其机敏。国朝汴渠发京 畿辅郡三十馀县,夫岁一浚。祥符中,阁门祇候使臣 谢德权领治京畿沟洫,权借浚汴夫,自尔后三岁一 浚。始京畿民官皆兼沟洫河道,以为常职。久之,治沟 洫之工渐弛,邑官徒带空名,而汴渠有二十年不浚, 岁岁埋淀,异时京师沟渠之水皆入汴。旧尚书省《都 堂壁记》云:“疏治八渠南入汴”是也。自汴流堙淀,京城 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 二尺馀,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熙宁中,议改疏 洛水入汴。予尝因出使按行汴渠,自京师上善门量 至泗州淮口,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地势,京师 之地比泗州凡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于京城东 数里白渠中穿井至三丈,方见旧底。验量地势,用水 平《望尺》、干尺量之,不能无小差。汴渠堤外皆是出土, 故沟水令相通,时为一堰,节其水,候水平,其上渐浅 涸,则又为一堰,相齿如阶陛。乃量堰之上下,水面相 高下之数会之,乃得地势高下之实。

《宋史河渠志》:“元丰元年五月,西头供奉官张从惠复 言:汴口岁开闭,修堤防,通漕才二百馀日。往时数有 建议引洛水入汴,患黄河啮广武山,须凿山岭十数 丈以通汴渠,功大不可为。去年七月,黄河暴涨,水落 而稍北,距广武山麓七里,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洛 入汴。”范子渊知都水监丞,画十利以献。又言:“汜水出 王仙山,索水出嵩渚山,合洛水,积其广深,得二千一 百三十六尺,视今汴流,尚赢九百七十四尺,以河、洛 湍缓不同,得其赢馀,可以相补。犹虑不足,则旁堤为 塘,渗取河水,每百里置木牌一,以限水势,两旁沟湖 陂泺,皆可引以为助。禁伊、洛上源私引水者。大约汴 舟重载入水不过四尺,今深五尺,可济漕运。起巩县 神尾山至士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起沙 谷至河阴县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属于汴 渠。”疏奏,上重其事,遣使行视。

《神宗本纪》:“元丰二年三月庚寅,疏汴洛。六月甲寅,清 汴成。”

《河渠志》:“元丰二年正月,行视导洛通汴使还,以为工 费浩大,不可为上,复遣入内供奉宋用臣还奏可。为 请自任村沙谷口至汴口,开河五十里,引伊、洛水入 汴河。每二十里置束水一,以刍楗为之,以节湍急之 势。取水深一丈以通漕运;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 家、孟家三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水为塘,以备洛” 水,不足则决以入河。又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五十 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即 洛河旧口置水请帮助识别此字。“通黄河,以泄伊、洛暴涨;古索河等 暴涨,即以魏楼、荥泽、孔固三斗门泄之,计工九十万 七千有馀。仍乞修护黄河南堤埽,以防侵夺新河。”从 之。三月庚寅,以用臣都大提举导洛通汴。四月甲子 兴工,遣礼官祭告河道侵民冢墓,给钱徙之,无主者 官为瘗藏。六月戊申,清汴成,凡用工四十五日。自任 村沙口至河阴县瓦亭子,并凡水关,北通黄河,接运 河,长五十一里,两岸为堤,总长一百三里,引洛水入 汴。七月甲子,闭汴口,徙官吏、河清卒于新洛口。戊辰, 遣礼官致祭。十一月辛未,诏差七千人赴汴口开修 河道。

三年二月,宋用臣言:“洛水入汴至淮,河道漫阔,多浅 涩。乞狭河六十里,为二十一万六千步,以四月兴役。” 五月癸亥,罢草屯浮堰。

五年,金水河透水槽阻碍上下汴舟,宋用臣言宜废 撤,从之。遂遣宋用臣按视,请自枝桥别为一河,引水 北入于汴。后卒不行,乃由副堤河入于蔡,以源流深 远,与永安青龙河相合,故赐名曰“天源。”先是,舟至,启 槽,颇滞舟行。既导洛通汴,遂自城西超字坊引洛水, 由咸丰门立堤三千三十步,水遂入禁中而槽废。 三月癸亥,罢广济辇运司,移上供物自淮阳军界入 汴,以“清河辇运司”为名,命张士澄都大提举。七月,御 史王植言:“广济安流而上,与清河溯流入汴,远近险 易较然,废之非是。”诏监司详议。

十月,“狭河工毕。”

《神宗本纪》:元丰六年六月丙戌,汴水溢《河渠志》:元丰六年八月,范子渊又请于武济山麓至 河岸并嫩滩上修堤及压埽堤。又新河南岸筑新堤, 计役兵六千人,二百日成。开展直河,长六十三里,广 一百尺,深一丈,役兵四万七千有奇,一月成。从之。十 月,都提举司言:“汴水增涨,京西四斗门不能分减,致 开决堤岸。今近京惟孔固斗门可以泄水下入黄河, 若孙贾斗门虽可泄入广济,然下尾窄狭,不能尽吞。 宜于万胜镇旧减水河、汴河北岸,修立斗门,开淘旧 河,创开生河一道,下合入刁马河,役夫一万三千六 百四十三人,一月毕工。”诏从其请,仍作二年开修。 七年四月,武济河溃。八月,诏罢营闭,纵其分流,止护 广武三埽。

《杨汲传》:“汲字潜古,泉州晋江人。登进士第,主管开封 府界常平,权都水丞。与侯叔献行汴水淤田法,遂酾 汴流涨潦,以溉西部瘠土,皆为良田。神宗嘉之,赐以 所淤田千亩。”

《梦溪笔谈》:神宗时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 “泾水一斛,其泥数㪷,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 淤也。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斗门,发 汴水以淤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 之法,其来盖久矣。

《宋史·河渠志》:“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亥,右司谏苏 辙言,近岁京城外创置水磨,因此汴水浅涩,阻隔官 私舟船。其东门外水磨下流,汗漫无归,浸损民田一 二百里,几败汉高祖坟。赖陛下仁圣恻怛,亲发德音, 令执政共议营救。寻诏畿县于黄河春夫外,更调夫 四万,开自盟河,以疏泄水患,计一月毕工。然以水磨 供给京城内外食茶等,其水止得五日闭断,以此工 役重大,民间每夫日顾二百钱,一月之费,计二百四 十万贯,而汴水浑浊,易至填淤,明年又须开淘,民间 岁岁不免此费。闻水磨岁入不过四十万贯,前户部 侍郎李定以此课利,惑误朝听,依旧存留。且水磨兴 置未久,自前未有此钱,国计何阙?而小人浅陋,妄有 靳惜,伤民辱国,不以为愧。况今水患近在国门,而恬 不为怪,甚非陛下勤恤民物之意,而又减耗汴水,行 船不便。乞废罢官磨,任民磨茶。”三月,辙又乞令汴口 以东州县各具水匮所占顷亩,每岁有无除放二税, 仍具水匮可与不可废罢。如决不可废,当如何给还 民田,以免怨望。八月辛亥,辙又言:“昨朝旨令都水监 差官具括中牟、管城等县水匮,元浸压者几何,见今 积水所占几何,退出顷亩几何,凡退出之地,皆还本 主,水占者以官地还之,无田可还,即给元直。圣恩深 厚,弃利与民,所存甚远。然臣闻水所占地,至今无可 对还,而退出之田,亦以迫近水匮,为雨水浸淫,未得 耕凿。”知郑州岑象求近奏称:“自宋用臣兴置水匮以 来,元未曾取以灌注清汴,水流自足,不废漕运。乞尽 废水匮,以便失业之民。”十月,遂罢水匮。

《哲宗本纪》:元祐二年“冬,始闭汴口。”

《河渠志》:“元祐四年冬,御史中丞梁焘言:尝求世务之 急,得导洛通汴之实,始闻其说则可喜,及考其事则 可惧。窃以广武山之北,即大河故道,河常往来其间, 夏秋涨溢,每抵山下。旧来洛水至此,流人于河后欲 导以趋汴渠,乃乘河未涨,就嫩滩之上峻起东西堤, 辟大河于堤北,攘其地以引洛水,中间缺为斗门,名 通舟楫,其实盗河以助洛之浅涸也。洛水本清,而今 汴常黄流,是洛不足以行汴,而所以能行者,附大河 之馀波也。”增广武三埽之备,竭京西所有,不足以为 支费,其失无虑数百万计。从来上下习为欺罔,朝廷 惑于安流之说,税屋之利,恬不为虑。而不知新沙疏 弱,力不能制悍河,水势一薄,则澜漫“溃散,将使怒流 循洛而下,直冒京师,是甘以数百万日增之费,养异 时万一之患,亦已误矣。夫岁倾重费以坐待其患,何 若折其奔冲以终除其害哉!为今之计,宜复为汴口, 仍引大河,一支启闭以时还。祖宗百年以来润国养 民之赐,诚为得策。汴口复成,则免广武倾注,以长为 京师之安;省数百万之费,以纾京西生灵之困;牵大 河水势,以解河北决溢之灾;便东南漕运,以蠲重载 留滞之弊;时节启闭,以除蹙凌、打凌之苦;通江、淮八 路商贾大舶,以供京师之饶,为甚大之利者六,此不 可忽也。惟拆去两岸舍屋,尽废僦钱,为害者一而甚 小,所谓损小费而成大利也。”臣之所言,特其大略尔。 至于“考究本末,措置纤悉,在朝廷择通习之臣付之, 无牵浮议,责其成功。”又言:“臣闻开汴之时,大河旷岁 不决,盖汴口析其三分之水,河流常行七分也。自导 洛而后,频年屡决,虽洛口窃取其水,率不过一分上 下,是河流常九分也。犹幸流势卧北,故溃溢北出。自 去岁以来,稍稍卧南,此其可忧,而洛口之作,理须早 计。窃以开洛之役,其功甚小,不比大河之上,但辟百 馀步,即可以通水三分,既永为京师之福,又减河北 屡决之害。兼水势既已牵动,在于回河尤为顺便,非 独孙村之功可成,澶州故道亦有自然可复之理。望出臣前章,面诏大臣与本监及知水事者,按地形水 势,具图以闻。”不报。至五年十月癸巳,乃诏导河水入 汴。

《闻见近录》:“汴河旧底有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每岁 兴夫开导,至石板,石人以为则,岁有常役,民未尝病 之,而水行地中,京师内外有八水口泄水入汴,故京 师虽大雨,无复水害”,昔人之画善矣。偶张君平论京 畿南京、宿、亳、陈、颍、蔡等州积水,以南京言之,自南门 二堤直抵东西二桥,左右皆潴泽也。渔舠鸣榔如江 湖。君平请权借汴夫三年,通泄积水。于是诸郡守令 等,始带沟洫河道,三年而奏功,凡潴积之地为良田。 自是汴河夫借充他役,而不复开导。至元祐五年,实 七十年。又旧河并以水岸,后人止用土筏栈子,谓之 “外添里补。”河身奔兑,即外补之,故河日加浅,而水行 地上矣。

南京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 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比。凡群 有宴设,必召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 《挥麈后录》:汴水湍急,失足者随流而下,不可复活。旧 有短垣,以限往来,久而倾圮,民佃以为浮屋。元祐中, 方达源为御史,建言乞重修短垣,护其堤岸。疏入,报 可,遂免渰溺之患。达源名蒙,桐庐人,陈述古婿,多与 苏、黄游。奏疏见其家集中,用载于此。臣闻为治先务, 在于求民疾苦,与之防患去害。至于一夫不获,若己 推而纳于沟中。昔者子产用车以济涉,未若大禹思 溺者之由。己溺之心如此,故能有仁民之实,形于政 令,而下被上施,欣戴无斁。今汴堤修筑“坚全,且无车 牛泞淖,故途人乐行于其上。然而汴流迅急,坠者不 救。顷年并流,筑短墙为之限隔,以防行人足跌、乘马 惊逸之患。每数丈辄开小缺,以通舟人维缆之便,然 后无陨溺之虞。比来短墙多隳,而依岸民庐,皆盖浮 棚,月侵岁展,岸路益狭,固已疑防患之具不周矣。近 军巡院禁囚,有驰马逼坠河者,果于短墙隳圮之处 也。又闻城内续有陨溺者,盖由短墙但系河清兵士 依例修筑,而未有著,故官司不常举行。欲望降指挥, 京城沿汴南北两岸,下至泗州,应系人马所行汴岸, 令河清兵士并流修墙,以防人跌马惊之患。每数丈, 听小留缺,不得过二尺。或有圮坏,即时循补。其因装 卸官物权暂拆动者,候毕即日完筑。或有浮棚侵路, 亦令彻去。委都水监及提举河岸官司常切检察,令 天下皆知朝廷惜一民之命,若保赤子”,圣时之仁术 也。达源生三子:元修字时敏;元若字允迪;元矩字道 纵,皆有才名于宣、政间,世以为“阴德之感。”时敏之子 即务德也。

《东轩笔录》:汴渠旧例,十月闭口则舟楫不行。王荆公 当国,欲通冬运,遂不令闭口。水既浅涩,舟不可行,而 流冰颇损舟楫。于是以脚船数十,前设巨碓,以捣流 冰,而役夫苦寒,死者甚众。京师有谚语曰:“昔有磨,磨 浆水;今见碓,捣冬凌。”

《宋史河渠志》:绍圣元年,帝亲政,复召宋用臣赴阙。七 月辛丑,广武埽危急。壬寅,帝语辅臣:“埽去洛河不远, 须防涨溢下灌京师。”明日,乃诏都水监丞冯忱之相 度筑栏水签堤。丁巳,帝谕执政曰:“河埽久不修,昨日 报洛水又大溢,注于河,若广武埽坏,河、洛为一,则清 汴不通矣。京都漕运殊可忧。宜亟命吴安持、王宗望 同力督作,苟得不坏,过此须图久计。”丙寅,吴安持言: “广武第一埽危急,决口与清汴绝近,缘洛河之南,去 广武山千馀步,地形稍高。自巩县东七里店至今洛 口,不满十里,可以别开新河,导洛水近南行流,地里 至少,用功甚微。”诏安持等再按视之。十一月,李伟言: “清汴导温、洛,贯京都,下通淮、泗,为万世利。自元祐以 来屡危急,而今岁特甚。臣相视武济山以下二十里, 名神尾山,乃广武埽首所起,约置剌堰三里馀,就武 济河下尾废堤、枯河基址,增修疏导,回截河势东北 行,留旧埽作遥堤,可以纾清汴下注京城之患。”诏宋 用臣、陈祐甫覆按以闻。十二月甲午,户部尚书蔡京 言:“本部岁计,皆藉东南漕运,今年上供物至者十无 二三,而汴口已闭。臣责问提举汴河堤岸司杨琰,乃 称自元丰二年至元祐初、八年之间未尝塞也。”诏依 元丰条例。明年正月庚戌,用臣亦言:“元丰间四月导 洛通汴,六月放水,四时行流不绝。遇冬有冻,即督沿 河官吏伐冰通流。自元祐二年冬,深辄闭塞,致河流 涸竭,殊失开道清汴本意。今欲卜日伐冰,放水归河, 永不闭塞。及冻解,止将京西五斗门减放,以节水势。 如惠民河行流,自无壅遏之患。”从之。

三年正月戊申,诏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李仲罢归吏 部。仲在元祐中提举汜水辇运,建言:“西京、巩县、河县、 汜水、河阴县界,乃沿黄河地分,北有太行,南有广武 二山,自古河流两山之间,乃缘禹迹。昨自宋用臣创 置导洛清汴,于黄河沙滩上节次创置广雄、武等堤 埽,到今十馀年间,屡经危急。况诸埽在京城之上,若不别为之计,患起不测,思之寒心。今如弃去诸埽,开 展河道,讲究兴复元丰二年以前防河事,不惟省岁 费,宽民力,河流且无壅遏决溢之患。望遣谙河事官 相视施行。”又乞复置汴口,依旧以黄河水为节约之 限,罢去清汴闸口。

四年闰二月,杨琰乞依元丰例,减放洛水入京西界 大白龙坑及三十六陂充水匮,以助汴河行运。诏贾 种民同琰相度合占顷亩及所用功力以闻。五月乙 亥,都提举汴河堤岸贾种民言:“元丰改汴口为洛口, 名汴河为清汴者,凡以取水于洛也。复匮清水以备 浅涩而助行流。元祐间,却于黄河拨口分引浑水,令” 自请帮助识别此字。“上流入洛口,比之清洛,难以调节。乞依元丰已 修狭河身丈尺深浅,检计物力,以复清汴,立限修濬, 通放洛水;及依旧置洛斗门,通放西河官私舟船。”从 之。帝尝谓知枢密院事曾布曰:“先帝作清汴,又为天 源河,盖有深意,元祐中几废。”近贾种民奏:“若尽复清 汴,不用浊流,乃当世灵长之庆。”布对曰:“先帝以天源 河为国姓福地,此众人所知,何可废也?”十二月,诏京 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无大改作汴渠,稍堙则浚之。大 观中,言者论:“胡师文昨为发运使,创开泗州直河及 筑签堤,阻遏汴水,寻复淤淀,遂行废拆。然使并役数 郡兵夫,其间疾苦窜殁无虑数千,费钱谷累”百万计, 狂妄生事,诬奏罔功官员冒赏至四十五人。师文由 是自知州降充官,观

宣和元年五月,都城无故大水浸城外官寺民居,遂 破汴堤。汴渠将溢,诸门皆城守。起居郎李纲奏:“国家 都汴,百有六十馀载,未尝少有变故。今事起仓猝,遐 迩惊骇,诚大异也。臣尝躬诣郊外,窃见积水之来,自 都城以西,漫为巨浸,东拒汴堤,停蓄深广,湍悍浚激, 东南而流,其势未艾。又或淹浸旬时,因以风雨,不可 不虑。夫变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愿诏廷臣各具所 见,择其可采者施行之。”诏:都城外积水,缘有司失职, 堤防不修,非灾异也。罢纲送吏部,而募人决水下流, 由城北注五丈河,下通梁山泺乃已。七月壬子,都提 举司言:“近因野水冲荡沿汴堤岸,及河道淤浅,若止 役河清,功力不胜。望俟农隙顾夫开修。”从之。

《五行志》:“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骤高十馀丈,犯都城, 自西北牟驼冈连万胜门外马监,居民尽没。前数日, 城中井皆浑,宣和殿后井水溢,盖水信也。至是诏都 水使者决西城索河堤,杀其势,城南居民冢墓俱被 浸,遂坏籍田亲耕之稼。水至溢猛,直冒安上、南薰门, 城守凡半月。已而入汴,汴渠将溢,于是募人决下流”, 由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泺乃平。

《河渠志》:“宣和五年十二月庚寅,诏沿汴州县创添拦 河锁栅岁额,公私不以为便,其遵元丰旧制。”

靖康而后,汴河上流为盗所决者数处,决口有至百 步者,塞久不合,干涸月馀,纲运不通,南京及京师皆 乏粮。责都水使者措置,凡二十馀日而水复旧,纲运 沓来,两京粮始足。又择使臣八员为沿汴巡检,每两 员各将兵五百人,自洛口至西水门,分地防察决溢 云。

《唐恪传》:“恪拜户部侍郎,京师暴水至,汴且溢,付恪治 之。或请决南堤以纾宫城之患,恪曰:‘水涨堤坏,此亡 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亟乘小舟,相水 源委,求所以利导之。乃决金堤注之河,浃旬水平,入 对,帝劳之曰:‘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恪再拜,因上 疏言:水,阴类也,至犯宫阙,天其或者以阴盛之沴儆’” 告陛下乎。愿垂意时事。益谨天戒。

《老学庵笔记》:“饶德操诗,为近时僧中之冠。早有大志, 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尝醉赴汴水,适遇客 舟救之,获免。”

钱逊叔侍郎少时溯汴,舟败溺水,流二十里,遇救得 不死。旬日犹苦腰痛,不悟其故。视之,有手迹大如扇, 色正青,五指及掌宛然可识,若擎其腰间者。此其所 以不死也耶!

《宋史理宗本纪》:“嘉熙四年九月,以余玠昨帅舟师渡 淮入河抵汴,所向有功,全师而还。至是论功定赏。” 《杭州府志》:“陆维之,字永仲,馀杭人。少以计偕入汴,群 法从邀与杂坐,命相者某道人相之,道人指维之曰: ‘秀才’。叩以科第,则曰:‘且归山’。道人揖别,赠以粒丹,缓 急用之。陆下第南归,舟循汴,风激浪怒,舟不能胜,以 丹”投之,风浪始息。汴上有呼其姓名者,则道人也。维 之,遂有超世之志,隐于“大涤洞天”之石室。

《金史河渠志》:“章宗明昌二年闰十月庚辰,马琪自行 省还,入见,言孟阳河堤及汴堤已填筑补修,水不能 犯汴城。”

《五行志》:章宗泰和八年八月,有童谣云:“易水流,汴水 流,百年易过又休休,两家都好住,前后总成留。”至贞 祐中,举国迁汴。

《河渠志》:“黄河沿河上下凡二十五埽,埽设散巡河官一员,雄武、荥泽、原武、阳武、延津五埽,则兼汴河事,设 黄汴都巡河官一员于河阴以莅之。”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丙辰,汴梁河水 泛溢,役夫七千修完故堤。”

三十年冬十月戊子,诏修汴堤。

《顺帝本纪》:“至正十四年春正月甲子朔,汴梁城东汴 河冰,皆成五色花草如绘画,三日方解。”

《江南通志》:“杨理字贯之,山阳人。举成化丙戌进士,历 陞大理左丞,巡抚河南,筑汴堤赈饥民,全活不可胜 计。”

《莆田县志》:“邹守愚字君哲,嘉靖丙戌进士,历河南左 布政使。时汴河溢,岁且旱,盗起梁、宋间。诏以守愚巡 抚其地,绥驭有方,境宇攸宁,乃进户部左、右侍郎。”

汴水部外编

编辑

《录异记》:“有贾客维舟汴河上,获一巨龟,于灶火中煨 之,是夕偶忘出之,明日取视,皮壳已燋矣。拂拭去灰, 置于食床上,欲以助餐。良久伸颈动足,徐行床上,其 生如常。众共异之,投于水中,游泳而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