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五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目录》。
《渭水部·汇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九卷。
渭水部汇考
编辑《禹贡》雍州之渭水
编辑
渭水源出今陕西临洮府渭源县之南谷山,东南流 过鸟鼠同穴山,又东过巩昌府,通渭、宁远、陇西数县 界。又东入凤翔府境,过宝鸡郿、扶风、岐山数县界。又 东入西安府境,迳盭厔、兴平数县。东至咸阳县界,与 沣水合流。又东过泾阳县界,至高陵县与泾水合流。 又东至朝邑县,过漆水、沮水。又东过临潼、渭南、华州, 至华阴县入于河。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泾属渭汭。”〈蔡传〉渭水《地志》出陇西郡 首阳县西南,今渭州渭源县鸟鼠山西北南谷山也。 东至京兆船司空县入河,今华州华阴县也。渭水自 鸟鼠而东,沣水南注之,泾水北注之,漆沮东北注之。 曰“属”,曰“从”,曰“同”,皆主渭而言。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 沮,入于河。〈孔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 《鸟鼠》,《渭水》出焉。〈疏〉《地理志》云,“陇西首阳西南有鸟鼠 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县入河,过郡四, 行千八百七十里。”又《地理志》云,漆水出扶风漆县。依 《十三州记》,漆水在岐山东,入渭,则与漆沮不同矣。此 云“会于泾,又东过漆沮”,是漆沮在泾水之东,故孔以 为洛水一名漆沮。《水经》:“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入洛 水。”又云:“郑渠在太”上皇陵东南,濯水入焉,俗谓之漆 水,又谓之漆沮,其水东流注于洛水。《志》云:“冯翊怀德 县东南入渭。”以水土验之,与《毛诗》古公“自土沮漆”者 别也。彼漆即扶风漆水也,彼沮则未闻。〈蔡传〉同穴,山名。 《地志》云:“鸟鼠山,同穴之枝山也。”孔氏曰:“鸟鼠共为雌 雄,同穴而处。”其说怪诞不经,不足信也。郦道元云:“渭 水出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禹只自鸟鼠同穴导之 耳。”
按:《诗经邶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朱注〉“泾浊渭清”,然泾 未属渭之时,虽浊而未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 分。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订义〉易氏 曰:《汉志》“陇西郡首阳县,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 出。唐省首阳入渭源,后省。”今置渭源堡,属熙州。鸟鼠 山在县西。“渭水有三源,正东微南流至本州之襄武 县,又东流五十里至巩州之陇西县。又东流至秦州 上邽县,又东流至陇州南田县。今省入吴山。又东流 至凤翔府岐山县,又东流至京兆府万年县,又”东流 至华州华阴县,东北入于河,谓之渭口,《禹贡》所谓汭 是也。
按《春秋说题辞》:“渭之为言布也,渭渭,流行貌。”
按《山海经。西山经》:“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东流 注于河,其中多”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注〉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渭水出山东,至弘农华阴 县入河。
按:《汉书地理志》,“陇西郡首阳。”〈注〉《禹贡》“鸟鼠同穴。山在 西南,渭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
按:《淮南子地形训》:“渭水多力而宜黍。”
按:《后汉书郡国志》:“京兆尹镐,在上林苑,中有兰池。”〈注〉 《史记》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盗。”兰池,《三秦记》曰:“始皇 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黥 鱼二百丈。”
按《河图》:“鸟鼠同穴。山地之干也,渭水出其中。”
按《水经》,“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注〉渭 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 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 〈宋本作源〉合注。东北流迳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出南鸟 鼠山,渭水出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他说 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疑作流〉 “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水也,又东北流而会 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迳首阳县南,右得封湲水,次 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其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 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又北过襄武县北。〈注〉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成一 川,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迳襄武县东北,荆头 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迳襄武 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为
隗嚣部将荀宇所拘,衔须自刎处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又东,枲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东北迳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魏志》 称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见,身长三丈馀,迹长三 尺一寸,白发,著黄单衣巾,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 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晋’。”遂迁魏而事晋。 又东过獂道县南。〈注〉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则 过水右注之源。〈一作渭〉水东南迳獂道故城西。昔秦孝 公西斩戎之獂王于此。应劭曰:“獂,戎邑也。汉灵帝五 年别为南安郡。”赤亭水出东山赤谷,西流迳城北,南 入渭水。渭水又迳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 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二 源合舍。〈宋本作注〉东北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东北 至彰县南。本属故道候尉治。〈汉地理志晋地志武都郡有故道县〉后汉 县之。永元元年,帝封耿秉为侯国也。万年川水出南 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迳新兴县 北。《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其水又东北,与南川 水合,出西南山下,东北合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渭 水又东迳武城县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道,出鹿 部西山,两源合注,东北流迳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 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乱流东 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出南, 安城谷水出北丘川,参差注渭水。渭水又东,与落门 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 水。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建武十年,来 歙又攻之,擒隗嚣子纯,陇右平。《渭水》自落门东至黑 水峡,左右六水夹注。左则武阳溪水,东门得土门谷 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有温谷,次东有故城溪 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 南山,北流入渭水。又东出黑水,历冀州。
又东过冀县北。〈注〉渭水,至黑水峡,至岑峡,南北一十 水注之,北则温谷水注之。其水道平襄县南山温溪, 东北流迳平襄县南城,故襄戎邑也,王莽之谓“平襄 县”矣。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而南屈,入黄槐 川,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午 谷水,南入渭水。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 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 击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 大石自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 里。野鸡自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在崖胁,去地百 馀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钳子 攻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仙君,党与漫 广。〈前汉五行志云广汉钳子自号山君党与浸广〉明年冬,伏诛,自归者三千 馀人,信而有征。其水北迳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伐 冀戎,县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镇戎,县曰冀治。汉 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汉阳郡城,即隗嚣称西伯所 居也。后马超之围冀也,凉州别驾阎伯俭潜出水中, 将告急。夏侯渊为超所擒,令告城无救。伯俭曰:“大军 方至。”咸称万岁。超怒,数之,伯俭曰:“卿欲令长者出不 利之言乎?”遂杀之。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 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 谷水,次东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 于渭。渭水又东出岑峡。〈古作岑吴改崟与前异误〉入新阳川。迳新 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水。渭 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 西流陇右,迳瓦亭南,隗嚣闻略阳陷,使牛邯守瓦亭, 即此亭也。其水亦出陇山,东南流历瓦亭北,又西南 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西南流迳清宾溪北,又西南 与黑水合。水出黑城北,西南迳黑城西,西南流,莫吾 南川水注之。水东北出陇垂,西南流,历黑城南注黑 水。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濏水自 西来会,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中平 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吏盖勋屯阿 阳以拒贼,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水源延 发东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 瓦亭水。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 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 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 之处也,汉氏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 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东南入瓦亭川。川水又东南, 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西,迳受渠亭北,又西 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 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释鞍就穴,直上可百 馀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唯无 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儿童时 已闻其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与 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 左则阁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 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 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 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 北注。川水又西南,迳略阳道故城北。渥渠水出南山北迳埿峡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 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 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 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来歙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 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军金梁城等皆杀之, 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 武亲将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其水自城北 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川水西得白 杨泉,又西得蒲谷水,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 水,与渭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水又西南, 得水洛口,水源东导陇山西迳水洛亭,西南流,又得 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迳犊奴川,又西迳水洛亭南, 西北注之。乱流西南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注 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 南,出显亲峡,石岩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 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 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迳显亲县故城东南,汉封 大鸿胪窦固为侯国。自石宕次得虾蟆溪水,得金黑 水,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瓦亭水又东 南,合安夷川口,水源东出更胡谷,西北流历夷水川, 与东阳川水会,谓之“取阳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 得罗汉水,并自东北,西南注夷水。夷水又西迳显亲 县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又东 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得六合水,皆出近溪湍峡,注瓦 亭水。又东南出新阳峡,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 阳崖水。”又东南流于渭是也。
又东过上邽县。〈注〉渭水东历县北邽山之阴迳固岭 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 渭。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 名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 离。〈宋本作罹〉其毙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北历泉溪,东南 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出桥西亭西,又南得藉水口, 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 县治也。左则当亭水注之,右则曾席水,又东与大弁 州水出西山。〈谢云此有脱误当云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东 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 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藉水。藉水又 次东北入上邽县。左佩五水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 鲁溪水,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 山注藉水。藉水又带五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次东 得水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 源南山,北流入藉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 源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 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 漾,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藉 水又东,合毛泉谷水。又东,迳上邽城南,又得核泉水, 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 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 迳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邽戎国也。秦武 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 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二年, 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 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邽山,濛水出焉,而南 流注于洋”,谓是水也。藉水又东,得其阳谷水,又得宕 水,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藉水又东,合段溪,水出 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渭水 又历桥亭南而入绵诸县东,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 桥水也。清水又或为通称矣。水源东发小陇“山,众川 泻浪。”〈一本作泻注〉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与小 祗、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 差池泻注。又有埋蒲水,翼带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 东亭水。东亭水又西,右则暵。〈古本作叹〉沟水次西得曲谷 水,水侧出东南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东亭川水右 则温谷水出小陇山。又西谷水出南北。溪,西南 注“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清水导源东 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龙谷。〈古本作口〉合成一水。西南 流,磨细野峡,迳清池谷,又迳清水县故城东,王莽之 识睦县矣。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谓之清水。又迳清水 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 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育故亭,秦仲所 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迳降陇县故城南, 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迳降陇 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历陇川,迳六槃口, 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又西, 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纳众流,合以成溪。水星 会,谓之“小羌水。”西南流,左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 部水东南入焉。羌水南入清水。清水又西南,得绵诸 水口,其道源西北诸溪,东南与长思水〈水下疑有合字〉北出 思溪,南入绵诸水。又东南历绵诸故道北,东南入清 水。清水东南注渭。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
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迳横水,圹入西北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 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 “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泾, 泾谷水又西北,自城谷溪东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 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谷水又东北, 历董亭下,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其 水东北流,注于渭。《山海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 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 马之山,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溪水西北注伯 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又东 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出南刑马山,北历 平作,西北迳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 盖李耳西入往迳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 渭水东南流,众水泻浪边。次鸣注,左则伯阳东谿水 注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谿水,次东得皮周 谷水,次东得黄杜东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则 胡谷水,次东丘谷水,次东得丘谷东谿水,次东有铜 岩谷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渭水又东南出石门,度 小陇山,迳南田县南,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水 出汧县之数历山也。南流迳长蛇戍东。魏和平三年 筑,徙诸流民以遏陇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阚骃以 是水为沂水焉。又东,汧、污二水入焉。余按:《渭》〈宋本作诸疑当 作汉〉《地志》:“汧水出汧县西北。”阚骃《十三州志》曰:“与此同。” 复以汧水为龙鱼水,盖以其津流迳通,而更摄其通 称矣。水东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曰:“老子西出关,关 令尹喜候气,知真人将有西游者,遇老子彊,令之著 书耳。不得已为著《道》《德》二经,谓之《老子书》也,有老子 庙。”干宝《搜神记》云:“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好道之 士”,睹真人当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传》云:“老 子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积 八十馀年,好无名接。”〈按高士传云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而世莫知 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 聃。然幽王失其道,平王东迁,关以捍移,人以职徙,尹 喜候气,非此明矣。而往迳所由兹焉或可。渭水又东 迳西武功北,俗以散关名,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 风西界小邑也。蜀口栈道近山无他豪,易高者是也。 渭水又与其捍水合水〈疑脱出字〉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 县之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县有怒特祠。 《列异传》曰: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 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 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疲士一人,伤足不能去,卧 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其一曰:“‘足为劳矣’。又 曰:‘秦公必特’。”〈一作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 于子何如?”乃默无言。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斫 以灰跋,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其水又东北, 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渭水又东,而右合南山五谿 水,诸〈宋本作夹〉涧流注之也。
又东过陈仓县西。〈注〉县有陈仓山,山上有宝鸡鸣祠。 昔秦文公感伯道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此坂,得 若石焉,其色如肝,城如〈城如一作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 来也,自东南,辉煌,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 《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蒙有羽隐宫。” 〈汉志陈仓有秦羽阳宫〉秦武王起。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 帝都陈,言在此营。”〈一作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牺生成纪, 纪徙治陈仓也,非陈国所建也。”魏明帝遣将军太原 郝昭营〈宋本作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 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馀人,以云梯、冲车、地 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今滠水 对亮城,是与昭相御处也。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东 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东与阳谿合,其水上承斜水, 水自斜谷分注绥阳谿,北届陈仓入渭。故诸葛亮《与 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谿水纵横,难用。 行军者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 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渭水 又东,迳郁夷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 之曰郁平也。”《东观汉书》曰:“隗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 诏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 汧水入焉。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旧本作维〉《中谷决》为弦。 〈旧本作弦〉蒲薮《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 举。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旧本作小龙山〉 岩嶂高崄,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曰:“我所思兮在 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 潭涨〈孙云涨当作深〉“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操。〈宋本 作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川 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田,因遂都 其地”是也。又东历泽,乱为一,右曰龙泉。泉迳五尺源 流奋〈古本作旧〉通,沦漪四泄,东北流注于汧。汧水又东会 一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 云天,崩峦倾返,〈一作仄〉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 志》曰:吴山在县西,古之汧山也。《国语》所谓虞矣。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宋本作穴〉悬波侧注,漰《渀 荡》发,源穴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会,上下咸谓之“龙 鱼川。”汧水又东南,以〈宋本作成川〉迳隃糜县故城南,王莽 之扶亭也。昔郭歙耻王莽之征而遁迹于斯。建武四 年,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汧水东南历慈山,东南迳 郁夷县,迳平阳故城南。《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 广曰:“故郁之平阳亭也。”城北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 灵帝建安元年立。汧水又东流于渭水。渭水之右,磻 谿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谿中。谿中 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 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几谷。石壁深高,幽隍邃 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 也。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 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谿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 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渭水又东 迳石源,即北源也。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 懿屯渭南。雍州郭淮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 亮至渭水,又迳五丈原北。《魏春秋》曰:“诸葛亮据渭水 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 其勇也。若西止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与 懿相御。渭水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 尉治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 也。
又东迳武功县北。〈注〉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注之。水出 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迳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 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馀,水出 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 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 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 志》曰: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水。又东迳马冢北。诸 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势,攻 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 新光也。《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 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 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 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杜彦达曰:“太白山南 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山 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后忽 出栎南门及光门上,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岭, 春秋来祠中,上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刘曜 之世,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此下文理不属盖脱简也〉忘也。惠 公、孝公立,是穆公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 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证之非实也。〈自忘也至 此文不相续疑俱有脱误〉左会左阳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阳谿, 南流迳岐州城西,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阳水。又南流 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俗名也。北出河。〈宋本作俗名之 水出河〉桃谷,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返眼泉。乱流南迳 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 交会也,世亦名之为淬空水。东流,邓公泉注之。水出 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于雍县城南,县 故秦德公所居也。《晋书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 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记》曰:“虢叔之国矣,有虢”宫。 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雍有五畤祠,以 上祠祀五帝。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间,梦黄蛇自天 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以为上帝之神,于是作鄜畤,祠 白帝。秦宣公作密畤于陈仓北坂,祀青帝焉。灵公又 于吴阳作上畤,祀炎帝焉。献公作畦畤,祀赤帝焉。汉 高帝问曰:“天有五帝,今何四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 “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焉。应劭曰:“四 面积高曰雍。”阚骃曰:“宜为神明之隩,故立群祠焉。”又 有凤台、凤女祠,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能致白 鹄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为作凤台以居之,积数 十年,一旦随凤去,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今台倾 祠毁,不复然矣。邓泉东流注于雍,自下虽会他津,犹 得通称,故《禹贡》有“雍沮会同”之文矣。雍水又东迳邰 〈古本作邵下同〉南,世谓之树亭川,盖“邰”、“树”声相近误耳。亭故 邰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后汉 郡国志》曰:“郿县有邰亭”,谓此也。雍水又东南流,与杜 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 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谿,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 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漆水〈水字疑衍〉渠水南流,大栾 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 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牧龟 于岐。”〈史记作收龟汉书作放龟文颖注云周放畜馀龟于池沼之中至汉得之于岐山之旁〉《汉 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洋逝,俱为一水, 南与杜水合,俗谓之“小黄水。”〈孙云当作小横水〉亦或名之米 流。川迳岐山,而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 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 又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 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吕氏春秋秦缪公失其乘马见埜人
方将食于岐山之阳公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恐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岐山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据世纪当作神农氏姜姓母安登〉游华阳,感 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水合而东,迳美阳县之中亭 川水也。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世谓之“赤泥岘。”沿波历 涧,俗名“大横水”也,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迳杜 阳故城,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谓之“故县川。”又 故谷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 知所极,在大柱山南,故县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摄目 矣。〈剪汉地理志右扶风有杜阳县杜水南入渭注云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即王莽 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县自杜水东,二坑水注之。水 有二源,一水出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历五将山,又 合乡谷水。水出乡谿,东南流入杜,谓之乡谷川。又南, 荚水注之。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泉,南迳梁山宫西, 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水东有好畤 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建威大将 军耿弇为侯国。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 之中亭水。又南迳美阳县西。永元二年,更封鄣雍侯 耿秉为侯国。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迳郿坞 南,《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 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 毕老。”其愚如此。渭水之东,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 北流,迳长城西。魏甘露三年,“蜀遣姜维出洛谷,围长 城”,即斯地也。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注〉芒水出南芒谷,北流迳 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芒水又北 迳盭厔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冲帝诏曰:“翟义作 乱于东,霍鸿负倚盭厔芒竹。”即此也。其水分为二流, 一水之东北为枝流,一水北流注于渭也。〈旧本吴本俱缺此注 谢耳伯据宋本补〉
《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注〉渭 水迳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之西 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 又屈而入于渭。〈宋本作又屈西北入于渭〉
《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注〉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 山宫,惠帝三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 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非也。
就水注之。〈注〉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 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 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是 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 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 耳。就水历圃北,与黑水合。〈孙云圃字疑误或是陵字〉上承三泉,就 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迳就水,就水又 北流注于渭。
渭水又东合田谿水。〈注〉水出南山田谷,北流长杨宫 西,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 盩厔南南泉,北迳其县东。又北,迳思乡城西,又北注 田谿。田谿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县苑。〈谢云当作县北〉有蒙 茏源,上承渭水于郿县东。迳武功县,为成林源。东迳 县苑,亦曰灵轵源。河渠以引堵水,《徐广》曰:“一作诸水”, 是也。
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注〉县古犬丘邑也。周赧 王都之,秦以为“废丘。”〈帝王世纪及世本并云懿王自镐徙都犬丘宋衷注云犬丘一 名废丘今槐里是也〉亦曰舒丘。和平元年,桓帝封左中郎将皇 甫嵩为侯国。县南对渭水,北背通渠。《史记·秦本纪》云: “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 大赤三日。”《洪范五行传》云:“赤者,火色也。水尽赤,以火 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 后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 都高奴;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居槐里。〈谢云居槐里三字疑衍〉为 三秦。汉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遂灭。章邯三年,改曰 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谓之为大槐里。晋太康中, 始平郡治也。其城递带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 “槐里环堤”者也。东有涌水。〈宋本作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 流迳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以为名。《渭水》。〈宋本作漏水〉 又北迳苇围西,亦谓之仙泽。又北迳望仙宫。又东北, 耿谷水注之。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东北迳 五柞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宫,亦由陶氏以五柳立 称故。张晏曰:“宫有五柞树,在盩厔县西。”〈一作矣〉其水北 迳仙泽东北,又迳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会。又北迳 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
渭水又东合《甘水》。〈注〉水出南山甘谷,北迳秦文王萯 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在水东鄠 县。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有扈,甘南。” 〈一作西〉“郊”,地名也。甘水又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 北迳汉宜春观,又东北迳鄠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 出合渼。〈古本作美〉陂水,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北 流入于渭,即上林故地也。东方朔称武帝建元中微 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夜漏十 刻,乃出于外。〈于外宋本作与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 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下,故有“期门”之号。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上《大驩》乐之。上仍 使太中大夫虞丘寿王〈虞即吾古字通〉与待诏能用笇者举 措。〈汉书作举籍谓举计其数而为簿籍也〉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 西,提封顷亩,及其贾宜。〈汉书作贾直〉属之南山,以为上林 苑。东方朔谏“秦起阿房而天下乱。”因陈《泰阶六符》之 事。上乃拜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卒起上林 苑。故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称“乌有先生亡是公 而奏上林”也。
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注〉他说云:渭水又东与丰水 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所有,唯原阜石 激而已。水上旧有便门桥,与便门对直,武帝建武三 年造。张昌曰:“桥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如淳曰:“去长安 四十里。”渭水又迳太公庙北,前有《太公碑》,文字褫缺, 今无可寻。
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注〉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 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 正之,武王成之。”自汉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褫, 今无可究。《春秋后传》曰:“‘使者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 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容安之’?答曰:‘之咸阳,过 镐池。曰:‘吾华山君使,愿托书致镐池。君子之咸阳,过 镐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扣梓当有应者,以书 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 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 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入又见。顷闻语声,言祖 龙死,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鄗水 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 鄗。《毛诗》云:“滮,流浪也。”而世传以为水名矣。郑元曰:“丰 镐之间,水北流也。”镐水北迳汉灵台西,又迳磁石门 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合。〈疑作令〉四 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 胡门”也。镐水又北迳于渭,渭水北有杜邮亭,去咸阳 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乎!有制胜之功, 惭尹、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剑处也。
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注〉文颖以为,故咸阳矣。秦孝 公之所居离宫也。献公都栎阳,天雨金,周太史儋见 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 岁而霸王出。”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故《西 京赋》曰:“秦里其霸,实为咸阳。”〈西京赋作秦里其朔薛综注云里居也朔北也 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阳〉《太史公》曰:“长安,故咸阳也。汉高帝更名 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别为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 阳,王莽之京城也。始隶扶风,后并长安。”
而沈水注之。〈注〉其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 之樊乡也。汉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丘最,赐邑 于此乡也。其水西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迳 杜伯冢南。杜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 伯死之,终能报恨于宣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诗》曰:“谁 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沈水又西北,迳下杜城,即杜 伯国也。沈水又西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 合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而北注沈水。沈水又 北,与昆明故池会。又北迳秦通六基东,又北,迳堨水 陂东,又北得陂,承其陂东北流入于沈水。沈水又北 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 王仲都所居也。桓谭《新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 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以昆 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 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 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池水北迳镐京东,秦阿房 宫西。《史记》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之人多,先王 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作“前 殿阿房。”〈宋本有上字〉“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 道,自殿直抵城南山表山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 渭,属之咸阳,象天极阁道经汉抵营室也。”《关中记》曰: “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 步,庭中受十万人。”其水又屈而迳其北,东北流注堨 水陂,陂水北出,迳汉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 沈水,又北迳凤阙东。《三辅黄图》曰:“建章宫,汉武帝造, 周二十馀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俗言 贞女楼,非也。”《汉武帝故事》云:“阙高二十丈。”《关中记》曰: “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馀,故号凤 阙也。”〈宋本有故字〉繁钦《建章凤楼阙赋》曰:“秦汉规模,廓然 毁泯,唯建章凤阙,巍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 之巨观也。”沈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 迳神明台东,传子宫室曰:“上于建章中作神明台,井 𠏉楼咸高五十馀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三辅黄 图》曰:“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 台”,而寔非也。沈水又迳渐台。《东汉武故事》曰:“建章宫 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 渐。一说星名也。〈晋天文志渐台四星在织女东南临水之台也〉南有壁门三 层,高三十馀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 凤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 门也。沈水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潏水也。故吕忱曰:“潏水出杜陵县。”《汉书音义》曰:“潏,水声而非水也。”亦 曰高都水。前汉之末,五侯王氏大治池沼,引它水。〈宋本 作引高都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 怒;坏决高都,竟连五杜上山。”〈汉书作土山〉“《渐台》,像西白虎”, 即是水也。
又东过长安县北。〈注〉渭水又东,分为二水。《广雅》曰:“水 自渭出为泶”,其由河之有雍也。此渎东北流,迳魏《雍 州刺史郭淮碑》南。又东南合一水,迳两石人北。秦始 皇造桥,铁镦重不胜,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 之,镦乃可移动也。又东迳阳侯祠,北涨辄祠之。此神 能为大波,故配食河伯也。后人以为邓艾祠。悲哉!谗 胜道消,专忠受害矣。渭水又东汪此水,水上有梁,谓 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 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 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 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 激立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有令丞,各 领徒一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 桥也。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宋本 作神〉出忖留曰:“我貌狞丑。”〈古本作狠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 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 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像于水,唯 背以上立水上。后董卓入关,遂焚此桥。魏武帝遂更 修之,桥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马见之惊,又命 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 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不为发。 又一说,交龙捧轝而机不发。但言〈疑有脱误〉今不知其故 处也。
《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合。〈注〉水上承沈水,东北流迳 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 池中有台观,莲荷被浦,秀实可翫。其一水北流于渭。 渭水又迳长安城北。〈注〉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 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长安。十二门,东 出北头,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 亭亦曰东城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逄萌挂冠处 也。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曰宣德门。 布恩亭内有藉田仓,亦曰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城 门,王莽更名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名青城 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一作好瓜〉昔广 陵人卲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瓜美, 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云:“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钩带。”指谓此门也。 南出东头第一门,本名覆盎门,王莽更名永清门长 茂亭。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 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第二门本名“安门”, 亦曰“鼎路门”,王莽更名“光礼门”;显乐亭即西安亭,北 对未央宫。第三门本名“平门”,王莽更名“信平门。”城正 亭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王莽更名“万秋门”;亿 年亭亦曰“光毕门”也。〈宋本作故光毕〉又曰:便门。第二门本名 直门,王莽更名直道门。端路亭,故龙楼门也。张晏曰: “门楼有铜龙。”《三辅黄图》曰:“长安西出第二门”,即此门 也。第三门本名西城门,亦曰雍门,王莽更名章义门, 著谊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氏,名曰函里门。又曰光门, 亦曰突门。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王莽更名霸 都门。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其外郭有都门, 有棘门。徐广曰:“棘门在渭北。”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 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曰:棘门在横门外。按《汉书》, 徐厉军于此备匈奴。”又有通门,亥门也。其第二门本 名洛门,又曰朝门,王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一曰高 门。苏林曰:“高门,长安城北门也。”〈按此间叙长安十二门故洛门之后继以 厨门杜门旧本脱误以郑县注续此〉一曰厨门,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事, 故城曰“厨门”也。如淳曰:“今名广门也。”第三门本名杜 门,亦曰利城门,王莽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其水有客 舍,故名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凡此诸门,皆通逵九 达,三途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徒之 经。〈一作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汉成帝之为太 子,元帝尝急召之,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 直城门,方乃得度。上怪迟,问其故,以状对。上悦,乃著 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也。渭水东合昆明故渠,渠上承 昆明池东口,东迳河池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沈水, 亦曰漕渠。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 辟雍处在县〈宋本无县字〉鼎路门东南七里。其制上圆下 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 平帝元始四年立。渠南有汉故圆丘。成帝建始二年, 罢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应劭曰:“天郊 在长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曰亭博望苑。汉武帝 为太子,立使通宾客,从所好也。太子巫蛊事发,斫杜 门东出。史良娣死,葬于苑北,宣帝以为戾围,以倡优 千人乐思后园庙,故亦曰千乡。故渠又东而北,屈迳 青门外,与沈水枝渠会。渠上承沈水于章门西,飞渠 引水入城,东为仓池,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于此台。又东迳未央宫北。高祖在关东, 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山长六十馀 里,头于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 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 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元武 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公车诸门。〈公车 古本作正车玉海引此作止车〉未央殿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 虎、凤凰、朱雀、鹓鸾、昭阳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阁。未 央宫此。〈玉海作北〉即桂宫也。周十馀里,内有明光殿、走狗 台、柏梁台,旧乘复道,用相迳通。故张衡《西京赋》曰:“钩 陈之外,阁有”〈一本作道〉《穹窿》。〈玉海有属字〉长乐,与明光迳北通 于桂宫,故渠出二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东历武库 北,旧樗里子葬于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也。 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葬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 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云:“我百岁后,是有天子之宫, 夹我墓穴。”以昭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台东,至汉,长 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直其墓。秦人谚曰: “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子也。”〈子疑作是宋本无子字〉明渠又东迳 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周二十里,殿前 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殿东北有 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楼, 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故渠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 《汉书》所谓王渠者也。苏林曰:“王宫家渠也,犹今御沟 矣。”晋灼曰:“渠名也,在城东霸门外。一水”迳杨桥下,即 青门桥也。侧城北迳邓艾祠西,而北注渭,今无水。其 一渠东迳奉明县广城乡之广明苑南。《史》:“王孙及王 夫人葬于郭北,宣帝迁苑南。”《史》:“王孙及王夫人卜以 为悼园,益园民千六百家,立奉明县以奉二园,园在 东都门,昌邑王贺自霸御法驾,郎中令龚遂骖乘至 广明东都门”是也。故渠东北迳汉太尉夏侯婴冢西。 葬日,柩马悲鸣,轻车罔进,下得石椁,铭云“吁嗟滕公 居此室。”故遂葬焉。冢在城东八里,饮马桥南四里,故 时人谓之马冢。
又东过郑县北。〈注〉渭水又东,迳峦都城北,故蕃邑,殷 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阚骃曰:“蕃在郑西。”然则今 峦城是矣。俗名之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据 此城以亢杜洪。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水出石 脆之山,北迳萧加谷,于孤相原西,东北流与愚水合, 出英山,北流与招水。〈愚山海经作禺招音韶〉《相得》水乱流,西北 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又迳观愚之山,北流入于 渭。〈观愚山海经作符禺〉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 据其东,丽山距其西,源泉上通,悬流数十丈,与华岳 同体。其水北迳郑城西,水上有桥,桥虽崩褫,旧迹犹 存。东去郑城十里,故世以“桥”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 阚骃谓之新郑水。渭水又东迳郑县故城北。《史记》“秦 武公十年,县之桓公”〈宋本作郑桓公〉友之故邑也。《汉书薛瓒 注》言“周自穆王已下,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幽 王既败虢、侩,〈国语作郐〉又灭,迁居其地,国于郑父之丘,是 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余按迁,《史记》,考《春秋》《国语》 《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郑。又《春秋》《国 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以王室将乱,谋于史伯,而寄 帑与贿于虢、侩之间。幽王卒,於戏!郑桓公死之,平王 东迁,郑武公辅王室,灭虢、侩而兼其土。故周桓公言 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及迁封于彼。”《左传》隐 公十一年:郑伯使公孙获〈使一作谓〉曰:“吾先君新邑于此, 其能与许争乎?”是其指新郑为言矣。然班固、应劭、郑 元、皇甫谧、裴𬱟、王隐、阚骃及诸述作者,咸以西郑为 友之始封也,贤于薛瓒之单说也。无宜违正经而从 《逸录》矣。赤眉樊崇于郑北设坛,祀城阳景王,而尊右 校卒史刘侠卿、牧牛儿盆子为帝。年十五,被发徒跣 为具,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顾见众人拜,恐畏欲 啼号。年建世后月馀,乘白盖小车,与崇及尚书一人 相随向郑,北渡渭水,即此处也。城南山北有五部神 庙,东南向华岳。庙前有碑,“后汉光和四年,郑县令河 东裴毕,字君先立。”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宋本云在 郑东南〉三十里。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昔周幽 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至无寇, 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 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 故《国语》曰:“幽灭”者也。汉成帝建始二年,造延陵为初 陵,以为非霸曲亭南,更营之。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 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诏以昌陵卑下,客土 疏恶,不可为万岁居,其罢陵作,令吏民反,故徙将作 大匠。”解延年《炖煌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 取土东山,与粟同价,所费巨万,积年无成”,即此处也。 戏水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渭水又东,泠水入焉。 水南出肺浮山,盖丽山连麓而异名也。北会三川,统 归三壑,历阴槃、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 东首,水南倒虎山南〈一作西〉总五水,单流注迳秦步高 宫东,世名立市城。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寿宫西,又 北入渭。渭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渭水又东,与石桥水会,故沈 水也。水南出马岭山,北流迳武平城东。按《地理志》,左 冯翊有武城县,王莽之桓城也。石桥水又迳郑城东, 水有故石梁。《述征记》曰:“郑城东十四里,各有石梁者 也。又北迳沈城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 莽更之曰制昌也。盖藉水以取称矣。渭水又东,敷水 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迳告平城东,耆旧所传 言,武王伐纣告太平于此,故城得厥名,非所详也。敷 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地理志》曰:华阴县有集灵宫,武 帝起。故张昶《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而 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馀水〈馀上疑脱良字〉注之。水南出良 馀山之阴,北流入于渭,俗谓之宣水也。渭水又东,合 黄酸之水,世名之为于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 渭。渭水又东迳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半破沦水,南 面通衢。昔秦始皇之将亡也,江神素车白马,道华山 下,返璧于华阴平舒道曰:“为遗镐池君”,使者致之,乃 二十八年渡江所沈璧也,即江神返璧处也。渭水之 阳,即怀德县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池〈宋本作沙〉苑之南,即 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贡》 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王 莽更县曰德驩。渭水又东迳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 南出太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秦 孝公元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 又东过华阴县北。〈注〉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 焉。《曹瞒传》曰:“操与马超隔渭水,每渡渭,辄为超骑所 冲突。地多沙,不可筑城。”娄子伯说:“今寒,可起沙为城, 以水灌之,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缣囊以堙水,夜汲作 城,立于是水之次也。渭水迳县故城北,春秋之阴晋 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宁秦。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 王莽之华疆也。县有华山。《山海经》曰:“其高五千仞,削 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状,西南有小华山也。”《韩 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钩梯,上华山以节”〈一作松〉柏之心 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常与天神 博。”于是《神仙传》曰:“中山卫叔卿常乘云车驾白鹿,见 汉武帝,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 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华,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敕 度世令还山。山层云秀,故能怀灵抱异耳。”山上有二 泉,东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津泛洒,挂溜“腾虚。”直 泻山下有汉魏文帝,三〈宋本作二〉庙“庙有石阙数碑,一碑 是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汉给 事中黄门侍郎张昶造,昶自书之,元帝又刊”其二十 馀字,二书存。〈宋本作有〉“重名于海内。”又刊侍中司隶校尉 锺繇、弘农太守毋丘俭姓名广六行,郁然循平。是太 康八年弘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华阴令,河东裴仲 恂役其逸力,修立坛庙,夹道树柏,迄于山阴。事见永 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水出 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安城,城自华山北迳于河。《华岳 铭》曰:“秦晋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郭著《述征记》指 证魏之立长城,长城在后,不得言在,斯为非矣。渠水 又北,注入渭。渭水又东,迳定城北。《西征记》曰:“城因原 土。”《述征记》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夹道各一城。”渭水 又东,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灵谷,而泉北流注于渭 水也。渭水又东,合沙沟水,水即符愚之水也。南出符 石,迳新丰县故城北,东与鱼池水会。水出丽山东也。 水本导源东〈一作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 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 之“鱼池。”池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北 流,迳始皇冢北。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 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 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涸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围 三十馀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 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 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 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坟 高五丈,周围五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周 章百万之师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御难,弗 能禁。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 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 灭。北对鸿门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 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 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 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张衡《温泉赋序》曰: 余出丽山,观温泉浴神,并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 云:“此汤也,不使灼人形体矣。”池水又迳鸿门西,又迳 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也。高祖王关中,太上皇思 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令街庭若 一,分置丰民,以实兹邑,故名之为新丰也。汉灵帝建 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颎为侯国。后立阴槃城,其水 际北城,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槃沟,注于渭。 渭水又东迳鸿门北,旧大道北下坂,下坂名也。古有 鸿宁。《汉书》: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曰:“项王在鸿门亚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相缪,或似龙, 或似云。非人臣之相,可诛之’。”汉高祖会项羽,范增目 羽,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郡 国志》曰:“新丰县东有鸿门亭者也。”郭缘生或云,“霸城 南门曰鸿门也。”项羽将因会高祖。〈宋本无高祖二字〉危高祖。 羽仁而弗断,范增谋而不纳,项伯终护高祖以获免。 既抵霸上,遂封汉王。按《汉书》注:鸿门在新丰东十七 里,则霸上应百里。按《史记》,项伯夜驰告张良,良与俱 见高祖,仍使夜返。考其道里,不容得尔。今父老传在 霸城南门数十里,于理为得。按缘生此记,虽历览史 汉,述行涂经见,可谓学而不思矣。今新丰县故城东 三里有坂,长二里馀,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 谓之鸿门。孟康言在新丰东十七里,无之,盖指县治 而言,非谓地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 西十里则霸水,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 地名,在长安东二十里,即霸城是也。高祖旧停军处, 东去新丰既远,何由?项伯夜“与张良共见高祖乎?”推 此言之,知缘生此记乖矣。渭水又东,石川水南注焉。 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 迳丽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五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 丽戎,男国也。姬姓,秦之丽邑矣。又北,右总三川,迳鸿 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应劭曰:“戏,弘农湖县西界也。地 隔诸县,不得”为湖。湖西而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 三成,世谓之“荚陵。”〈一作莱陵〉夫人兄延年,知音,尤善歌舞, 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常侍上起舞, 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 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曰:“世岂有 此人乎?”平阳主曰:“延年女弟。”上召见之,妖丽善歌舞, 得幸早卒。上悯念之,以厚礼葬,悲思不已,赋诗悼伤 故渠。〈笺注谓此故渠篇内不见张本疑有脱误然观前渭水又迳长安城北注中历举故渠疑此至 分尊卑之名者也当续前注马冢之后〉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武帝建 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县焉,王莽之宣成也。”故渠 又东,迳龙泉北,今人谓之温泉,非也。渠北故坂,此即 龙渊庙。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渊宫,今长安城西有 其处,黄盖宫之遗也。”〈宋本处上有庙字黄字衍〉故渠又东迳姜原 北,渠北有汉昭帝平陵,东南去长安七十里。又东迳 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广利也。”故 渠之南有窦氏泉,北有徘徊庙。又东迳汉大将军魏 其侯窦婴冢南,又成帝延陵南。陵之东北五里,即平 帝康陵坂也。故渠又东迳渭陵,元帝永元四年,以渭 城寿陵亭原上为初陵,诏不立县“邑。又东迳哀帝义 陵南,又迳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县故城也。”《地理 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侧有杜邮亭。”又东迳 渭城北。《地理志》曰:“县有兰池宫,秦始皇微行,逢盗于 兰池,今不知所在也。”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三 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 深五十丈。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风俗通》曰:“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坟垄称陵。”《春 秋左传》曰:“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春秋说题辞》曰:“丘者, 墓也。冢者,种也,种墓也。罗倚于山,分卑尊之名者也。” 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有 上邽,故加下也。渭水又东与竹水合,南出竹山,北迳 郿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渭 水又东,得白渠口。大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 渠,引泾水口,起谷口,出于郑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 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即水所 治也。东迳宜春城南,又东南迳池阳城北,枝渎出焉。 东南迳藕原,下,迳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 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 左辅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记》谓之曰高陆 也。车频《秦书》曰:“苻坚建元十二年,高陆县民穿井得 龟,大二尺六寸,背文负八卦,古字。坚以石为池,养之 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大卜佐高 梦客龟言“我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曾。”〈宋本作高〉于梦中 自解曰:“龟三万六千岁而终,终必亡国之征也。”为谢 元破于淮肥,自缢新城浮图中,秦祚因即沦矣。又东 迳栎阳城北。《史记》:秦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 十八年雨金于是处也。项羽以封司马欣为塞王。按 《汉书》,高帝关中始都之,王莽之师高也。后汉建武二 年,封骠骑大将军景丹为侯国,丹让世祖曰:“富贵不 还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曰:“渠又东迳秦孝公 陵北,又东南迳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陂, 又东南注于渭。故《汉书沟洫志》曰:‘渠首起谷口,尾入 栎阳’。”是也。今无水。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北 有弱夫冢。〈弱夫当作亚夫〉故渠东南,谓之“周氏曲。”又东南迳 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渭水又东迳霸 县北,与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后陵。元 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后十年,恭王薨, 子代为王,征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寝庙于京 师,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寿元年,傅后崩,合葬渭陵。
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共陵也。诸侯皆如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 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 傅太后冢,冢崩,压杀数百人,开棺臰闻。数月,公卿在 位皆阿莽旨,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馀万 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傅后冢,二旬皆平,周棘其处, 以为世戒。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墀”,又亦谓之 “增阜”,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渭水又迳平 阿侯王谭墓北,冢次有碑,左则泾水注之。渭水又东 迳鄣县西,盖陇西郡之鄣徙也。渭水又东,得白渠枝 口,又东与五丈渠合,水出云阳县石门山,谓之“清水。” 东南流迳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县,历原南出,谓之 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 西,本曲梁宫也。南绝白渠,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 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渎,又东南入万 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 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霸水者, 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 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 北有铜公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 流入渥水。渥水又西迳峣关,北历柳峣城,东西有二 城,魏置清渥军于城内,世亦谓之清渥城也。秦二世 三年,汉祖入自武关攻秦,赵高遣将距于峣关者也。 《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道通荆州。《晋 地道记》曰:关当上洛县西北,渥水出焉,北流入霸。霸 水又北历蓝田川,迳蓝田县也。《竹书纪年》:梁惠王三 年,秦子向命为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汉临江 王荣冢。景帝以罪征之,将行,祖于江陵北门,车轴折, 父老泣曰:“吾王不返矣。”荣至,中尉郅都急切责王,王 年少,恐而自杀。葬于是川。有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 姓矜之。霸水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 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也,是谓之霸上。汉 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 东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赋诗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 长安。”汉文帝尝欲从霸西驰下峻坂,袁盎揽辔于此 处。上曰:“将军怯也。”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 金之子,立不倚衡。圣人不乘危。今驰不测,如马惊车 败,奈高庙何?”上乃止。霸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 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谓之荆谿。〈疑脱一荆字〉谿水又西北, 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 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迳风凉原西。《关中图》 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阴,雍 州之福地,即是原。”其水傍谿北注,原上有汉武帝祠。 其水右合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孟谷,次东有大 谷,次东有雀谷,东有土门谷。五水。北谷西北历风凉 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原为二水之会,乱流北迳宣帝 许后陵东,而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 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记》曰:“丽山西 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大狗来下,有 贼则狗吠之,故一堡无患,故川得厥目焉。”川水又北 迳杜陵东。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长安五 十里。陵之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汉 宣帝元康元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 陵也,王莽之饶安也。其水又北注荆谿。《荆谿》水又北 入霸县。〈孙云疑作霸水〉又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谿 水,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也。《史记音义》文帝出 安门注云:“在霸陵县,有故亭”,即《郡国志》所谓长门亭 也。《史记》云:“霸浐,长水也。”虽不在祠典,以近咸阳,秦汉 都,泾渭长水,尽得比大川之礼。昔文帝居霸陵北临 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郸道也。”因使慎夫 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以北 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曰:“使 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无可欲,虽无石椁, 又何戚焉。”文帝曰:“善。”拜廷尉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厕, 今斯原夹二水也。”〈此后皆叙霸水事旧本错误以厨门续此今移正〉霸水又 北,会两川又北,故源左出焉。霸水又北,迳王莽九庙 南。王莽地皇元年,博征天下工匠,坏撤西苑建章诸 宫馆十馀所,取材瓦以起九庙笇,及吏民,以义入钱 谷助成九庙。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 十丈,高十七丈,馀庙半之,为铜薄栌,饰以金银雕文, 穷极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死者万 数。霸水又北迳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莽九庙 在其南。汉世有白鹙群飞,自东都门过于枳道,吕后 祓除于霸上,还见仓狗戟胁,于斯道也。水上有桥,谓 之霸桥。地皇三年,霸桥木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汎 沃救不灭,晨燌夕尽。王莽恶之,下书曰:“甲午火桥,乙 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 欲以兴成新室,统一长存之道。其名霸为“长存桥”,《霸 水》之〈宋本作又〉北,左纳漕渠,绝霸右出焉。东迳霸城北,又 东迳子楚陵北。皇甫谧曰:“秦庄王葬于芒荡之丽山, 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策》曰:“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 陵。”又东迳新丰县,右会故渠,上承霸水,东北迳霸县 故城南。汉文帝之霸陵,汉县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 文帝黄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 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 其日,似近五百年矣。故渠又东北,迳刘更始冢西。更 始二年为赤眉所杀,故侍中刘恭夜往取。〈一作收〉而埋 之。光武使司徒邓禹收葬于霸陵县。更始尚书仆射 行大将军事鲍永,持节安集河东,闻更始死,归世祖, 累迁司隶校尉,行县迳更始墓,遂下拜哭,尽哀而去。 帝问公卿,太中大夫张湛曰:“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 之高者。”帝乃释之。又东北迳新丰县,又合漕渠,汉大 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难漕,命齐水工徐伯乃发 卒穿渠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 田且漕,大以为便。今霸水又北,迳秦虎圈东,《列士传》 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秦王 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眦裂血出溅。”〈旧本作践〉 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霸水又北,入于渭水。渭水又 东,会成国故渠,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 号成国渠,引以浇故田。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 迳郿及武功槐里县北。渠左有安定梁严冢,碑碣尚 存。迳汉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武帝 自为陵,在长安西北八十馀里。”《汉武帝故事》曰:“帝崩 后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奈何令 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 因不见。推问陵傍,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常盗磨 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为法。”乃 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陵之 南故渠又北分为二渠,东由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 北合渭,今无水。
东入于河。〈注〉《春秋》之渭汭也。《左传闵公三年》:“虢公败 犬戎于渭队。”〈左传作二年〉服虔曰:队谓汭也。杜预曰:“水之 隈曲曰汭。”王肃云:“汭,入也。”吕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 会,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 河。服虔曰:县名都官。《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 王莽之船利者也。
按:《隋书地理志》“陇西郡渭源。”〈注〉有鸟鼠山。有渭水。 巴陵郡罗〈注〉开皇九年废吴昌、湘滨二县入。有渭水。 按:《唐书地理志》,京兆府京兆郡长安〈注〉总章元年析 置乾封县,长安二年省。有子午关,天宝二年,尹韩朝 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
武功。〈注〉“有太乙山。南十八里有庆善宫,临渭水。” 《华州华阴郡》华阴〈注〉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石渠 会灞、浐,经广运潭,至县入渭。
凤翔府,“扶风郡,宝鸡”〈注〉次畿。本陈仓,至德二载更名。 东有渠,引渭水入昇原渠,通长安故城。
按:《金史地理志》:“京兆府:长安。”〈注〉有渭水。
兴平。〈注〉有渭水。
《高陵》:〈注〉有泾、渭、白渠。
栎阳。〈注〉有渭水。
《鄠》。〈注〉有渭水。
乾州《武亭》。〈注〉有渭水。
同州:冯翊。〈注〉有渭水。
朝邑。〈注〉有渭水。
华州。《郑》。〈注〉有渭水。
华阴。〈注〉有渭水。
下邽。〈注〉有渭水。
《渭南》:〈注〉有渭水。
凤翔府“宝鸡。”〈注〉有渭水。
虢。〈注〉有渭水。
《郿》。〈注〉有渭水。
《盩,厔》。〈注〉有渭水。
扶风。〈注〉国初,作扶兴。有渭水。
《岐山》。〈注〉有渭水。
秦州“清水。”〈注〉有渭水。
陇州,“陇安。”〈注〉有渭水。
按图书编《渭水考》:“渭水出渭源县南谷山,东至咸阳 县会于沣,又东至高陵县会于泾,又东至朝邑县,过 漆沮,至司空县入于河。”《水经注》:渭水出陇西郡首阳 县首阳山,即今临洮府渭源县南谷山也,去鸟鼠山 五里司空县即今西安府华阴县也。
按:《续文献通考》:陜西西安府:“渭河在府城北五十里, 出临洮府渭源县鸟鼠山西北谷,东流至盩厔、兴平、 咸阳、渭南至华阴界入黄河。”
按《陕西通志》:“渭水自临洮府渭源县南谷山出,经巩 昌府通渭县陇西县,历凤翔府宝鸡、扶风、岐山,入西 安府盩厔、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华州,至华阴县入于 河。”
按《临洮府志》:“渭河在渭源县北二里,源出南谷,至鸟 鼠山转而东流。”
按《渭源县志》:“县城西二十五里有南谷山,与鸟鼠同穴相联,渭水之源出此。”
县西二十里,有鸟鼠同穴山,一名“青雀山”,渭水出焉。 禹导渭自此始。
渭河,在县西北,去县一里二百步。
分水岭在县西十五里。其山水东流入渭,西流入洮。 清源水,在县南十步,源出五竹山,东流入渭。
西河,源出县西四十里山谷间,绕城西北入渭。 南河,源出县南十里荆谷,环绕郡城东南,北流入渭。 按《巩昌府志》,“渭水源出临洮府渭源县,过府城北五 里。”
按《通渭县志》:“中川在县东十五里,两山环抱,川平如 掌,南流入渭。”
按《漳县志》:“漳水,在县南三里,自立寨坡发源,西北会 西倾山水,西南会西谷水,合流入渭。”
按《宁远县志》:渭水在县城北,傍有通渠,可资灌溉。 山丹水在县西十五里,自岷州界来,入渭
广吴水,在县西二十五里。自漳县界来,经广吴坡北 入渭。
南峪河在县东三十里。来自礼县大树关,会杨家河, 经落门镇北入渭。
按《伏羌县志》,“渭河在县北一里,自西而东。”
鼍山,在县东二十里。居渭水口。
麦垛山,在县南二十里。山连朱圉,若麦垛,渭水经其 下。
永宁河在县西三十里。发源南山,至永宁镇北流入 于渭。
散渡水在县东北五里。自十八盘麓来,流入渭。 按《秦安县志》,“陇河在县西五十步,其源出新阳崖,会 西北山谷诸水,经邑东西南入于渭。”
按《秦州志》:“渭水,迳州北三十里。其水自伏羌连园川 入州之三阳川,南河峡口,受藉水,至社树坪清水注 之,经胡店至宝鸡县界。”
卦山,在州西南三十里。渭水流其下。
秦水出小陇山,东流入渭。
三阳川,在州北三十里,东流入渭。
按《凤翔府志》:“渭河,源出渭源县南谷山,流至宝鸡县 城南,又东过扶风岐山县入西安府界。”
按《陇西县志》:“渭河在县治北一里,源出鸟鼠山,东过 渭源,纳南山诸流至郡北,遂大,自陇愬宁伏至秦清 资浇溉,转硙磨者四百里,民赖之。”
南河水,在县治南三十里荆谷,北流烽火台入渭。 赤山,在郡东十里,渭水过其下。
《河浦坡山》在渭之阳,安会兰静,河西之通衢。
按《陇州志》:“渭水在州境内。”
一“水河”,发源于望辇峰,左旋绕庙前入于渭。
金门山在州南一百里,两山如门,渭水经其下。 按《麟游县志》,“杜水在县南城下,源出县西招贤里杜 山之阴,东入于渭。”
澄水在县东城下。源出县北澄名里,合杜水入渭。 按《宝鸡县志》,渭水在县城南一里。
汧水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陇州山下,东南流入渭。 金陵水,在县东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
清涧水在县南六里。源出煎茶坪,东北流入渭。 洛谷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
箕谷水,在县东南。源出箕谷,北流入渭。
磻溪,在县东南八十里,北流注渭。
流玉涧在县西南二里,其源出陵原之下,入渭。 按《凤翔县志》,雍水在县治西,源出雍山,一名返眼泉, 平地东流,至𣲗川,同漆水入于渭。
横水,在县治东三十里,自杜阳南流入渭。
邓水在县治北十里,合塔寺水入渭。
按《岐山县志》,“渭水在县城南三十五里,即渭之南北 岸水泉灌溉,地颇肥饶。”
濉河,在县南十里。东流,一名“后河”,合汉河,经茂陵山 入渭。
白玉沟水,出五丈原西凉庐山下,北流入渭。
按《扶风县志》,“𣲗水在县南门外,东流入于渭。”
按《郿县志》:“渭水在县城北三里,东流入河。”
斜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衙岭,经斜谷,由县西 境北流入渭。
清湫水,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太白山,北流入渭。 清水,出斜谷,北流入渭。
韦谷水,源出扫帚岭,北合大振谷入渭。 “教坊河”,源出太白山,北流入渭。
阳谷河,源出太白山,北流入渭。
干沟河,源出桐峪,北流入渭。
按《西安府志》:“渭水自临洮凤翔来,至府境过府城北, 东至华阴县入于河。”
按《兴平县志》:“渭水在县城南二十五里。”
按《鄠县志》,甘水出南山甘谷,与耿谷水俱北注于渭。 按《蓝田县志》,蓝峪水发源秦岭,北经蓝关蓝桥,西北流入于渭。
按《长安县志》,“渭水在县治北三十里。”
灞水:在县治东二十里。本名“滋水”,源出秦岭,会浐水 入渭。
浐水在县治东十五里。源出田谷,至灞陵入渭。 漕渠:在县治西十五里。汉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渠通 渭。
清渠,在县治西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一十里 入渭。
按《咸阳县志》:“渭水在县治南。”
沣水,源出终南山,合太平高观谷水,东至咸阳县入 渭。
潏水:在县治南十里。一名“沈水。”发源南山石壁谷,北 流注于渭。
兰池陂在县治东二十五里。秦始皇引渭水为长池, 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亦名“兰池。”
按《盩厔县志》,“渭水在县城北五里。汉武帝元光中,大 农郑当时建言,引渭起长安,东至河三百馀里,可灌 渠,污民田万馀顷。及渠成,民颇得其利。”
韦谷渠在县城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经清化店 溉田,北入于渭。
按《泾阳县志》,“冶谷水,在县城西北五十里,自淳化县 来,合清水入于渭。”
按《临潼县志》,“渭水在县城北十五里。”
戏水,在县城东三十里。源出骊山鸿谷,东北流入于 渭。
按《高陵县志》,渭河在县城南十里,发源鸟鼠山五泉, 冬夏人可跃涉,历岍、陇、岐、邰、宝鸡、咸阳,北受𣲗汭,南 受沣、涝、浐、灞诸水,至高陵而益大,每遇泛涨,弥漫十 馀里,然皆南徙不崩。北岸虽且崩,数年不过一二丈, 故县曰高陵云。东至潼关入于河。
渭北沟在奉正原上。或曰:“亦先正引渭水以溉田者。” 泾河发源平凉府界岍头山,经邠州醴泉、泾阳,至高 陵县入于渭。
按《三原县志》,“清水自耀州来,西南与冶水合,贯县而 东入渭。”
清谷河,在县北十五里。出谷口,西南与冶谷水合,经 县北门外,东流至临潼县界,入于渭。
按《渭南县志》,渭水在县北门外。
湭水在县西门外。源出石鼓山,北流入渭。 按《富平县志》:“富平堰,后周贺兰祥拜大将军,太祖以 泾渭灌溉之处,渠堰久废,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引水 东注于洛,用溉民田,甚获其利。”
按《同州志》:“渭水在州城南境。”
按《朝邑县志》“漆水,源出普润废县东南漆溪,东流至 县境入于渭。”
沮河,西北来,自延安府宜君县,至耀州富平县,合漆 河,至同州入县境,又东南流入渭。
按《华州志》:“渭水,在州城北十二里。”
按:《华阴县志》,“渭水在县城北十里,东流入黄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