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083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十三卷目录

 河间府部汇考一

  河间府建置沿革考

  河间府疆域考形胜附 有图

  河间府星野考

  河间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八十三卷

河间府部汇考一

编辑

河间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东阳地。战国时为燕、赵、齐三国之境。秦为钜鹿、上谷二郡地。汉置河间国。东汉并入信都,和帝时复旧。后魏于乐成县立瀛州,后置河间郡。隋罢郡置瀛州。大业初,改为河间郡。唐改瀛州。天宝初,仍为河间郡。乾元初,复为瀛州。五代晋初入辽。周复取之。宋升为河间府、瀛海军节度。元为河间路。明洪武初,改河间府,属北平布政司。永乐中,改直隶京师。领州二,县十六。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省兴济县并入青县。领州二:

县十五卫一

河间县:附郭。

秦始建武垣县,属钜鹿郡。汉属涿郡,又析置州乡,束州属渤海郡。东汉省州乡,以武垣、束州属河间国。晋以武垣属河间国,束州属章武郡。南北朝、后魏因之。隋置河间县,附郡郭以武垣入焉。改束州为束城,俱属河间郡。唐因之。如意元年,析置武兴县,属易州。神龙元年,更名唐兴,属莫州。宋熙宁六年,省束城为镇入河间。景德二年,初置肃宁城,附河间郡。《郭》:金属河间府附郭。元属河间路附郭。明属河间府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献县

汉始建乐城县,属河间国;又析为阿武,属涿郡;为景成,为成平,属渤海郡;为建成,为中水,属涿郡。东汉改乐成为乐陵,与成平、中水俱属河间国。三国魏因之。晋于县置乐陵国。南北朝后魏以乐城属河间国,成平、中水属章武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乐城为广城,成平为景成。仁寿初,以广城有乐寿岩,改为乐寿。唐以乐寿属深州饶阳郡,以景城属瀛州河间郡。宋熙宁六年,省景城入乐寿,属河间郡。金天会七年,升为寿州。大德二年,改为献州,领乐寿县。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交河县,属河间府。元属河间路。明降州为县,属河间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阜城县

周春秋赵简子城在今境。汉始建阜城县,属渤海郡。景帝改名昌城,属信都国。东汉属安平国。晋属渤海郡。南北朝后魏属武邑郡。隋属河间郡,又属冀州。唐因之。宋属永静军。金属景州。元因之。明属河间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

肃宁县

唐封邑地。宋景德二年,始置肃宁城。金升为县,属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县,寻复。明属河间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任丘县

汉初,为鄚,为阿陵。宣帝时,为高郭侯国。平帝遣中郎将任丘城此,始置任丘。东汉光武时,以阿陵为侯国。和帝时,以鄚属冀州、河间国。三国魏因之。晋改属渤海郡。南北朝属瀛州河间郡。隋大业初,并任丘入高阳县,属瀛州河间郡。唐武德间,分鄚置任丘。开元间,更鄚为莫,析文安、任丘置长丰,俱属文安、鄚州境。宋熙宁六年,省长丰为镇,又省鄚州入任丘。元祐二年,复鄚县,寻罢为镇,属鄚州文安郡。金属河间府。元属河间路。明为任丘县,属河间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交河县

金大定七年,以献州石家圈置交河县,属献州。元至正二年,省入乐寿县,寻复。明属河间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青县

周春秋时为清国。唐为幽州芦台军地。宋太平兴国七年,置乾宁军乾宁县。大观初,改军曰清州。金改县为会川。元改州为清宁府,后复为清。

考证

州。治会川县。明为青县。属河间府。《我》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省《兴济县》并入焉。编户十一。

静海县

宋大观中,以清州涡口寨为靖海县,寻复。金明昌中,仍以涡口寨置县,属清州。元初,省入会川县,寻复置。明洪武初,更名静海,属河间府。我

皇清因之,编户十九里。

宁津县

汉始置宁津县,属渤海郡。隋始置胡苏县,属平原郡。唐初属观州,后属沧州。天宝元年,更名临津,后复属景州。宋熙宁六年,省入南皮。金天会二年,迁于东北二十五里,更名宁津。元属河间路。明属河间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景州

周。春秋时为晋地,名条。汉为修,又为广川,为观津,俱属信都国。东汉以修属渤海郡,广州属清河国,观津属安平国。三国魏省观津入修。晋置东安陵、渤海郡。南北朝后魏以修、安陵属渤海郡,广川属长乐郡。隋开皇中,改修为蓨,属信都郡;改广川为长河,属平原郡。大业初,省安陵入东光县。唐武德四年置观州,贞观十七年,州废。贞元三年,置景州。后再废复置。宋太平兴国六年,改永静军。金复为景州。大安间,改观州。元复为景州,徙治蓨县。明洪武七年,省蓨入景州,属河间府。我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领县三:

吴桥县

隋将陵县地,属平原郡。唐属德州。五代周置保顺军,属沧州。宋因之。金废保顺军,始置吴桥县,属河间府。景州。元属河间路景州。明属河间府景州。我

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

东光县

汉属渤海郡,又为侯井,为弓高,属河间国。东汉省侯井。晋属渤海郡。南北朝后魏因之。隋属平原郡。唐初属观,改属沧州,后复属景州。宋属永静军。金为观州治。元属景州。明初省入阜城县,后复置,属河间府景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故城县

汉为厝县,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为东武城,属清河国。南北朝、后魏为武城,属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分武城置历亭,属清河郡。唐初,属贝州清河郡。贞元五年,置故城县,属甘陵郡。宋初,属贝州,后改名恩州。金废县为上故城镇。元初属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入景州。十年,复置县,属景州。明属河间府景州。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沧州

汉为渤海郡,治浮阳,属幽州。东汉徙治南皮。晋为渤海国。南北朝后魏为沧州浮阳郡。隋为渤海郡。唐为沧州。天宝初,改景城郡。乾元初,复为沧州。宋为沧州景城郡,后属横海军。金更为临海军,属河北东路。元属河间路。明为沧州,属河间府。我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里。领县三:

南皮县

秦始皇二十七年,置县,属钜鹿郡。汉属渤海郡。东汉为渤海郡治。三国魏属河间国。晋属渤海郡。隋仍之。唐初属沧州,后改属景州。宋属沧州景城郡。金属河间府沧州。元属河间路沧州。明属河间府沧州。我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盐山县

周春秋时,名无棣。汉为定县,属渤海郡,后改高城。东汉为高城侯国,省定县入焉,属渤海郡。晋属渤海郡。南北朝后魏属沧州浮阳郡。隋置浮水县,后改高城为盐山,省浮水入焉。唐武德间,置东盐州。贞观初,罢州,以县属沧州。宋属沧州景城郡。金属河间府沧州。元属河间路沧州。明属河间府沧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庆云县

周春秋时,名无棣。汉为阳信县地,属渤海郡。东汉因之。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析阳信北境置无棣县。唐属沧州。贞观初,省入阳信县,后复置。宋徙治保顺军,属沧州。金因之。元省入乐陵县,属齐南路,后复置属沧州。明洪武六年,改名庆云,属河间府沧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

天津卫

秦为上谷、渔阳二郡地。汉初,属燕国,后分置涿郡。三国魏属燕国。晋属范阳国。唐属幽州总管府。宋属燕山府。元初,属燕京路大兴府,后改属大都路。明洪武初,属北平府。永乐中,始立卫名曰“天津” ,属河间府。我

皇清因之,卫无编户。

河间府疆域考形胜附   通志

编辑

河间府疆域图

河间府疆域图

本府

东三百里至山东济南府之海丰县界。

西六十里至保定府之蠡县界。

南二百九十二里,至济南府之德州界。

北一百三十里至保定府之雄县界,四百里至

京师

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四百二十二里。河间县:附郭。

东至献县界七十里

西至肃宁县界,二十里。

南至献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任丘县界,三十五里。

献县

东至沧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真定府饶阳县界,四十里。

南至交河县界,四十里。

北至河间县界三十里

阜城县 ,在府治西南一百四十里。

东至东光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真定府武邑县界十五里。

南至景州界二十五里

北至交河县界,三十五里。

肃宁县 在府治西四十里。

东至河间县界,二十里。

西至保定府蠡县界二十里。

南至真定府饶阳县界二十里。

北至保定府高阳县界二十里。

任丘县 在府治北七十里。

东至顺天府大城县界,七十里。

西至保定府高阳县界二十里。

南至河间县界,四十五里。

北至保定府雄县界五十里。

交河县 ,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

东至南皮县界,五十里。

西至真定府枣彊县界,三十里。

南至阜城县界五里

北至献县界四十里

青县 ,在府治东北一百五十里。

东至沧州界八十里

西至顺天府大城县界,四十里。

南至交河县界,七十里。

北至静海县界五十里

静海县 ,在府治东北一百八十里。

东至海一百七十里

西至顺天府文安县界,五十里。

南至青县界六十里

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六十里。

宁津县 ,在府治东南二百九十里。

东至山东乐陵县界,五十里。

西至吴桥县界,四十里。

南至山东德州界,三十里。

北至南皮县界四十里

景州 ,在府治南二百里。

东至吴桥县界,一十八里。

西至真定府枣彊县界八十里。

南至山东德州界,三十里。

北至南皮县界四十里

吴桥县 在州治东五十里。

东至宁津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景州界二十里

南至山东乐陵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东光县界,四十里。

东光县 :在州治东北七十里。

东至宁津县界,六十里。

西至阜城县界三十里

南至吴桥县界,三十里。

北至南皮县界四十里

故城县 ,在州治南九十里。

东至山东德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真定府枣彊县界,五十里。

南至山东恩县界,十八里。

北至景州界三十里

沧州 ,在府治东一百四十里。

东至盐山县界,九十里。

西至青县界一百里

南至南皮县界七十里

北至青县界四十里

南皮县 ,在州治南七十里。

东至山东乐陵县界,一百里。

西至交河县界,一十八里。

南至东光县界,一十五里。

北至沧州界三十五里

盐山县 :在州治东九十里。

东至山东海丰县界,六十里。

西至沧州界二十里

南至山东乐陵县界,四十里。

北至沧州界六十里

庆云县 :在州治东一百六十里。

东至山东海丰县界,三十里。

西至盐山县界十五里

南至山东阳信县界,三十里。

北至盐山县界,五十里。

天津卫 在府东北三百里。

东至梁城所,一百四十里。

“西至杨柳青” 四十里。

南至静海县,七十五里。

北至杨村驿六十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府。河间县附郭。

河间府 东滨沧海,西麓太行河,经武垣之北,“九河之会,五垒之居,南枕滹沱,北背高河,地势广阔,水路要冲,燕、齐之交,东连博陆,西叩金堤,膏腴控其前,平林亘其后,河间古镇,联城数十,总制千里。”

外州县

《献县 》“畴平野阔,川秀地灵。”

《阜城县 》“北溯刘麟,南临鸣犊。”

肃宁县 控四河于上流,引二淀于中堡。《任丘县 》“燕南极浩汗之观,赵北壮朝宗之势。” 交河县 襟卫水而带滹沱,抱广川而负瀛海。青县 中山杰竖卫水潆洄。

静海县 密迩三津,作海防之门户;往来万舳,绾漕运之咽喉。

宁津县 “上连沧、瀛,下控齐鲁。”

《景州 》:“六水腾倾,五洼澹泞。”

《吴桥县 》“镜悬千顷,虹驾双河。”

《东光县 》“跨卫引津,襟沧丽景。”

故城县 ,前武城,后广川。齐、鲁交于左,燕、赵邻于右。

《沧州 》当水陆之要冲,为渤《碣》之都会。

《南皮县 》“擅五垒之雄,揽九河之胜。”

盐山县 “箧山奔峭以连城,渤海翻澜而近郭。” 《庆云县 》。壤分紫甸,境接青齐。

《天津卫 》“千淀归墟,百川赴壑。输将要地,商贾通津。”

河间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分野

《周礼》保章氏郑元注:“大梁,赵也;析木,燕也;元枵,齐也。”

按春秋及战国,河间东南属齐,西南属赵,北属燕。《春秋元命苞》:“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晋书》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自胃十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渤海入箕一度,河间入毕十度。

《唐书》:初须女五度。中虚九度。终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济北及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其地得陬訾之下流。又初胃四度。中昴六度。终毕九度。自全赵北逾代郡北纪之东阳,为毕分。循北河之表,西尽塞垣,为昴分。又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终南十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汉河间及无终、九彝之国,尾得云汉之“末派,当九河之下流,滨于碣石。”

《宋史》:“天市东垣南第三星曰燕,九曰九河,十曰赵” ;西垣南第十星曰河间。

《明一统志》:“河间,《禹贡》冀州之域。天文箕尾分野。尾 九星,十九度,北一丈为天之中道,去极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十三度,上六尺为天之中道,去极一百二十一度半。”

北斗 第五星曰玉衡,主赵;第六星曰开阳,主燕;第七星曰摇光,主齐。

天市垣 东藩第三星曰“燕” ,第九星曰九河,第十星曰赵;西藩第十星曰“河间。”

须女 下十二国星,齐一星、赵二星、燕一星,五车 。东北星,主燕赵。

日躔黄道分野

“南皮、盐山、庆云,入箕三度,其分在天籥星之中间,箕东北星之北以上六尺许,冬至太阳之所躔也。东光故城、沧州,入箕二度,其分在箕左舌之上六尺,当天籥之西星,吴桥、景州、宁津、兴济,入箕一度,其分在箕西北星上六尺。天籥之西,青县、静海、肃宁,入尾十八度,其分在天市垣燕星之南十四度。交河、任丘、献县、阜城,入尾十七度,其分比邻于十八度之西。” “河间府河间县,入尾十六度,其分在糠星之北” 上。“十二尺以上俱见青田细分野中。自箕而尾,黄道渐衍向南,凡六十年测准一次,改横度,不改纵度。” 《二十八宿分野》:“任丘、交河、献县,入尾十六度,其分在糠星之下,鱼星之东南。沧州、东光、庆云、南皮、阜城、盐” 山,“入箕一度,其分在箕口中间故城吴桥,入昴九度,其分在天街之南、月星之东。” 河间府河间县景州肃宁,入毕十度,其分在参旗之北、天高之东。以上附于二十八宿,历古今而不变,俱见《留侯分野书》中。今为之确指实在,罔敢游移云。星属事类分野。

水星有变在六乙五辰日及变于本郡州县度数中者,则本郡当之,馀则否。

北斗所管本郡之属,若天子有会同征伐之事,用之以占他则否。天市垣藩所管本郡之属,其河间一星,则鄚州泊头之利集也。九河一星则临清之商会也。用之以候货物之赢绌,外则否。九州殊口,北一星管本郡之厄塞关梁者,出奇间道之时,用之以占,不则否。五车所管本郡之属,转输兵饷之际,用之以占,不则否。须女下十二国,星郡雄峙据之时,用之以占废兴存亡者也。外此则否。以上因事而占,各有专属。以日辰干支分定东西南北及中央。凡三法者,约之以开方,量之以勾股,准之以表率,界之以纵横度数,其不中焉者寡矣。

河间府山川考      府县志合

编辑

本府。河间县附郭。

渤海 一名“北海”,又名“东海”,在府城东三百里外,跨盐山、静海二县境。府治近海,无山,故先《志海》。高河 在府治西北,自高阳县界来。颛顼城陵俱在彼处。

滹沱河 去县西二十里,亦自高阳来,有大浦淀水注焉。郦道元云:“大浦下导,陂沟竞奔。” 是矣。后又因决入之处,谓之百道口,亦名大廉陂。涧水 疑即俭河。

晋水 ,《汉书》:“周成王封叔虞于唐,而唐有晋水,故名晋国” ,河间之东阳地也。

淇水 在衡漳水之东,《禹贡》所云“淇水出乎其东” 是也。

滱水 发源代郡高山氏,即温彝水也。出倒马关为唐河,纳滹沱支流,至无极县三岔口,合滋、青诸水,经河间西门北流,过半截河,抵任丘东庄桥,由阿陵东达五官淀入海。明嘉靖十一年,巡抚许宗鲁濬。不数十年,上流壅塞。每水发,南自苏家口入,北自徐见口入,舟楫财货日集,舆梁桥左,亦称民便。知府郜相通其“水入护城河” ,即西门外大河是也。

铁灯竿口 其源出漳水,逾滹沱,过洪沙港,南入县境,北流通静海、直沽,达于海。一股自苏家口入滱水河;一股至城北,自徐见口入滱水河。《长丰渠》二 :一在河间县东北七十里,一在县西南五十里。

七里井 隋薛世雄行至河间,军于七里井,献县。

万春山 :在县城东十里。

白草山 :在县城北十八里。

灵台山 ,在县城东南十五里。以上三山皆高陵,一望数十里,林木交映,邨居历落,俱佳境也。独万春山每至春月,桃林花放,烂如铺锦,尤为胜览。

建成山 ,汉以此名县。高祖封曹参为建成侯,又封吕泽为建成侯。又公沙穆尝居建成山,依林阻为室,今莫详其处。

乐寿岩 :在县城西南十里。旧县名“乐寿” 者以此,今圮。

滹沱河 在县城南十里。其源出大戏山,自繁峙经真定,入县南境,东至青县,合卫河达于海。魏刺史王质以其屈曲,疏而直之。后刺史杨真改为“青宁河。”

交龙口 在县城北

完固口 在县城西南十八里,乃滹沱河北岸。曩山水泛涨,河流失常。明嘉靖十三年,知县汪銮修筑,复其故道。

房渊 在县城北三十里。石勒时,水忽变赤。慕容隽时,水忽生盐如印形,一日再长再消,不失其度。元时见龙出,盖古胜迹,今已淤塞。

阜城县

屯氏河 在县城东南十里。俗呼为“漫河” ,自蓨境西南来,经于此。今枯为田。

灵鸣犊河 在县城东南十八里。《地志》云:“鸣犊河在冀州清河郡。黄河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蓨,又会屯氏来,经阜城南界。” 是河去简子城不远。观《晋史》有窦鸣犊事,想即此河也。今阙之。胡卢河 ,在县城西北,即衡漳下流。又名刘鳞河。

王莽故河 在县城西南。自元氏县来,元氏有屯氏大河,俗呼“王莽河” ,一名“毛河。”

漳河 在县城南十二里杨家庙地方。原有清浊二名,俱出自上党。郦道元谓之衡水。东至邺合清漳,东北至阜城入北河。桑钦谓“二漳异源,而下流合归于海” ,今枯为田,即胡卢河之上流也。

枯洚渠 在县城南,即《禹贡》洚水。《汉志》云:“禹以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浧难行平地,数为败,迺,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大陆,播为九河。” 即此。

肃宁县。无《山》。

青口河 :在县城北三里。

河村河 在县城北五里。

甘河 :在县城西三里。

滩头河 :在县城东八里。

海市河 在县城西南十五里。以上五河,俱属“唐河” ,下流与中堡河通,久淤无水。

中堡河 在县城东三十里。南接博野县鸭、磁、沙、唐四河,下流于雄县,东北合直沽入于海。陈玉带河 在县城东三十五里,本洋东《五干》

淀水之流所入,下经任丘县,至直沽入海。疑即中堡河之下流也。

五干淀河 二淀俱在县东南三十里,西南接鸭、磁、沙、唐四河,由铁灯竿口注于二淀。下流中堡河,合直沽入海。

《平渠 》,曹操将征袁尚,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渠” 以通海。

唐河堤 在县城南二十里。起自蠡县三县口,东至韩村、张王口,回曲五十里馀口岸共一十八处,失时不修。水决“下渰本县、蠡县、高阳、安州、新安、雄县、河间、任丘、安肃、容城诸处。”以上诸河,源久淤塞,绝流多年,地作稼穑,惟稍有高下形迹耳。任丘县:

白马峰 《旧志》:在县境内,其状类马,今失其地,相传即城内十字街,今地形甚高。

桂岩 《旧志》:在县西北。深邃如巨室,多桂木,为河间献王子读书所。北方无桂,岂以他树相似而误邪?抑美之邪?

金沙岭 在县城东四十里。自东江村迤逦至北罗诸村。又县西三十里,自氾头村至邻河诸村,隐约蜿蜒,如见如伏。其岭处细沙流出如金星。

易水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水经注》:源出固安县阎乡西山,东历安州,届高阳关,过鄚州北赵北口,会诸水,东入于海。

濡水 在县城西北二十里。《水经注》:“源自穷独山南谷,流至容城北大利亭。” 杜预曰:“东流鄚县,入易水。”

滱水 ,今东庄桥河之上流也。发源代郡,一股抵白洋淀,过赵北口,洪波东注,一股由河间西抵东庄桥、武溘淀,合流东注。

滹沱水 ,旧称“滹水任源郡” 者,以县西沙唐滋河俱通滹沱支派,环流县境者也。正流则自真定、深州、清河、盐河、运河以入海。

东庄桥河 乃漕河下流,上接河间,即许宗鲁所修,会武溘淀。

半截河 在城东南满堂村,即滱水也。在河间者浊,不见天日;入《任丘》者清,可数鱼虾,人皆异之。

镜河 在城南。自相子口经市庄至邑,环城而北,过五龙潭,东由斜沟、顺子口汇五官淀入于海。许宗鲁疏“东庄河,恐犯邑城” ,今上下俱塞。玉带河 ,即城河也。外抱城郭,内环书院,莹洁盘旋,玉带宛然。又县北四十里将庄亦有之,今淤。

高阳河 自高阳县来,经赵北口合易水入海。梁家河、赵家河、邻河、带河、大干河、清水河 ,皆在县西陈王庄等处,今淤。

《檾淀庄 》在梁家庄。旱则民田,涝则水乡。《黑耳淀 》在河口庄。

葫芦淀 在司马庄之西。《古诗》云:“莫州城中三万户,葫芦淀上八千家。”

金波淀 在香城屯之西。

白洋淀 在关城等村,周围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

撅鲤淀 在县城东南。旱即飞沙,涝则溟海。《唐志》:莫州九十九淀,此其一。

五官淀 在阿陵北,《元志》名武溘淀。南通瀛海,北东放天津,乃九河下流。

《三浒》淀 ,上接五龙潭,今淤。

居龙淀 在县城北唐堤。西南有前塘、后塘,众水所归,霪潦为甚。

《荷花淀 》在县城南荷花村。

柳圈淀、花草淀、百家洼 ,俱在市庄南。

八角淀、《荒娄》淀 ,俱在东庄。

马圈泊 在县城南八里。

莲花泊 在县城南三里,产莲、藕、蒲、芦。因修河塞相子口,民尽佃之。今征粮。

鲶鱼泊 在县城北八里。

齐家泊 在县城东南

莎塘 在白涾西,有“东莎” 、“西莎。”

“蒲池” 、“莲花池 ” 俱在高郭城外,今淤。

白龙潭 在陈王庄西。相传“昔时祷雨辄应。” 五龙潭 ,在县城北十二里,夏秋不溢,冬春不竭,后仅存龙母庙。庙中有井,井中有铁牌一,而铸“龙王名。旱则撤水取牌,暴于日而祷之,辄雨。” 斜沟 ,上自城东南相子口,下至城东北顺子口。嘉靖间,巡抚许题濬东庄桥大河,因水势高,遂塞上下二口,以远城郭之害。

梁沟 在赵哥庄

相子口 :在市庄东,今塞。

顺子口 在陵城西,今塞。

君子口 在河口南,今淤。

赵北口 在县城北五十里,众水所会,南北大路,有桥十数座。

田门口 在县城西北八里。

王莽口 在带河东

烧车口 在县城西,新安高阳共之。

长丰渠 《一统志》“在县西北。自河间旧东城引水东流,通漕溉田。开元刺史卢晖开县东,长丰北亦有之,并淤。”

官道渠 在镜河西南,渠临大道。

子贡陂 在县境,唐令王遵浚。遵字子贡,故名之。

鱼君陂 在县城南五里,亦名“通利渠。” 唐令鱼思贤开以泄淀水,得田二百馀顷。

唐堤 在县城西北。自赵哥庄抵大务四十馀里。高阜绵长,以漳水患。宋知县唐介所筑。明知县顾问重修,佥事刘渤有记。

滱堤 ,在滱水两岸,南北百馀里,上接河间,下抵五官淀。许宗鲁修筑。

王公堤 ,“知县王簠修,为天津大道” ,长十馀里,旧址尚存。

金堤 知县金灿筑

镜堤 ,知县王齐《疏》在镜河两岸,绵七十里。“凤堤 ” ,在蔡家庄西,久废。

六原斜堤 自王约寺东南至皇堤,以障北水,城郭村墟甚赖之。知县顾问重修。

扒头堤 在赵北口南

段村堤 在赵北口西,与安州新安接壤,交河县。

滹沱河 自献县界流入县界,经高川镇北入青县界。

高河 在县治北。滹沱、高河二水交流,故县曰“交河。”

卫河 一名“御河” ,在县东五十里。自东光县流入县界,经泊头镇入青县界。县内河流颇多,而漕运经此。

洚河 在县城西五里。邑名《洚阳》,以此。

沙河 :在县城东三十里。

清河 一名“盐河” ,俗传“赵王运粮河” ,自县西南入富庄驿、郝村、刘解、鲁道村、张家桥东五里散流,俗名“青河头。”

蛤蠃河 在县城北二十五里。又名蛤𧊶河。三岔河 在县城东北五十里。

李村河 在县城东北四十里。自县东北流经李村镇,俗名“土河。”

小营河 :在县城东五十里。

倒流河 在县城东北五十里。一云即“蔡河” ,有《蔡家庄》遗址,俗传鲁秋胡戏妻处。凡水皆东流,此水西流四十里入三岔河,故名。

阳气寺。古河 ,一名平成河,在县东北八十里。薄洛津 ,一名漳水津,赵武灵王言:“吾国东有薄洛津之水” ,即此。

张太洼 在县东三十里。知县马中良于明万历十七年开沟五道,以通洚河,洼田不苦水潦。鞑鞑洼 ,在县东北七十里。知县马中良议决金、芮二沟,排青陂二河,通毛家沟,以注于蔡河《洼。东漥 》,在县东北九十里。知县马中良议凿东南二沟,入阳气寺古河,注于鸭绿淀。

青县

中山 在县治南二里。唐阳城隐居于此。旧有悬岩瀑布数十丈,如猿啼鹤唳之声,故迹犹存。西山 在县城西南五里。旧《志》云:“有茂林修竹。” 今无存。

潞河 在流河镇北

卫河 在县东。一名“御河” ,源出河南辉县。滹沱河 在县城南,源出大戏山。自代郡鲁城县东流,经真定,南入本府献县界,东北流至县治南一里,合卫河入于海。

清河 :在县治南五十里。

湛河

泗河 以上三河,在县南夹河内,无源,俱交河县雨涝泄水之渠,北至权河口南二十里鱼儿庄,号曰“南淀” 注焉。滹卫相夹,一有水患。两河东西相连,漫无堤岸,一年有水,数岁汪洋,耕耘莫施,秋成失望。

马家桥河 :在县治西八里。

胡家店河 :在县治西十里。

黑龙港河 在县治西十五里。以上三河,至县北十五里空城村,汇而为一,北至大城县王家口入淀。三河俱无源头,西南河间县、献县之境。

巨洼千顷,一遇水涝泻泄,三河奔放而北,淀水倒溢而南,三河不能容受,汪洋淜湃,县境俱为洪波。

劈池 宋元丰四年,李立之言,“河决自乾宁军劈池入海。”

天妃池 在县南二里

河有六浅 ,曰“砖河” ,曰“运坊” ,曰李家,三浅,俱县南;曰“留小” ,曰“流河” ,曰新庄,三浅,俱县北。额设浅夫五十名,兴济归并河东七浅,安堵寨浅、王家浅、流洪浅、安家浅、柳巷浅、李家浅、八里塘浅,浅夫七十七名,吴桥协济五十二名,宁津协济二十五名。

静海县

卫河

独流河 在县治北二十里。其地有蒲苇之利。见《一统志》。

“逆河 ” 以海潮逆流,故名。

天津河

界河 《宋史》云:“御河自通利、乾宁入界河,达于海” ,即天津河,乃宋、辽分界之处,故云。

赤龙河 在县治北

宽河 在县治东。以下诸河,但存其渠,旱则陆地,涝则一望无际。

土河

黑龙港河 :在县治东。

牛郎河 在河西

九里河

小南河 :在县治北四十里。

大南河

咸水沽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乃出海要地,屯军戍此,以防不虞。

“三叉沽 ” 在直沽,今天津城边。潞河清,卫河浊,二水合流,东注于海。

大直沽 :在县治东北一百里。

小直沽 在县治北九十里,即今天津置城处。丁字沽 在小直沽西南,其形势有如“丁” 字之象,万艘分载于此。

双塘渡 在县治南十五里。

在城渡 一在十字街口,一在真武庙口。独流渡。

王庄渡

杨柳青渡 在县治北四十五里。上“寒家树。” 进北京比天津差近。

寨里口 在县治南

涡子口 即县治

独流口

柳口

三叉口

辛口

稍直口 在县治北

芦北口 :在县治东北。

贾家口 在卫河西。以上诸口,未必皆川。从来相传三台九口、十八沽,故诸口并志之。

宁津县

卧龙冈 :在县治西三十里黄河中央。地形高阜,水溢不没,形类卧龙,故因名之。

黄河 :在县治西三十里,约广一里许,自吴桥县东南来,西北入南皮县界。

胡苏河 《禹贡》九河之一,在县境。《寰宇记》云:“在沧之饶安、无棣、临津三县。” 许《汉志》云:“以其水若胡须,故名。” 又见《尔雅》。

简洁河 ,《禹贡》九河之一,在县境,《舆地记》云:“在临津。”

鬲津河 《禹贡》九河之一,在县境,见府。《河道志》云:鬲津在东光鬲县界,中宁津即其地也。毛河,古毛河 ,自临津县境入清池县,唐开元十年开。

土河 :在县治南二十五里。

迟河 :在县治东四十里。

流河三渡口 在县治东四十里。杨盘店西河沟 在县南十八里。

龙湾 :在县治北十八里。

黑水湾 :在县治南十五里。

龙潭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相传有龙窟,故名。土民建龙王庙于岸,旱潦祈祷之。

堤口 :在县治西三十里。

隋堤 :在县治北三十五里。其势蜿蜒,若苍龙起伏之状。昔隋炀帝巡游,驻跸于此,令军士筑堤如垣。有居民耿姓守道守义者进膳,帝嘉之,因以所筑堤赐名耿村。土民或称“隋堤” ,又多称

考证

《耿家圈》中悉乐土,东接古河,南窥龙潭,北望凤台,西多沃壤,亦一邑之名区也。

景州

《护城冈 》一名“玉环堤。”

窦氏青山 :在州治西四十里。

卫河 在州治东十八里安陵镇。源出卫辉,流经故城吴桥,下至东光及青县入海。元时通漕运,明时因之。今亦因之,为万世之利。亦曰“御河。” 张甲河 在州城西七十里。

青草河 :在州城西十里。

李家河

漳河

樊家河 俱在州城东北,导水入洼之路。“连窝 ” 在州城东北连窝镇。

千顷洼 在州城东北四十里,每遇河水涨决,景尤被害。明正统间,知州刘深自城北堤外开渠,导入此洼,赖免水患。

蒲洼 在州城西七里

袁家洼 在州城西南三十五里。

白草洼 在州城西十里。

蝗虫洼 ,在州城南五里。

惠民渠 即“前导水入千顷洼” 者,淤塞年久,每秋水河决,渰没殆尽。嘉靖癸丑,知州胡择访故渠,濬之未成,迁去。乙卯,知州马进阶复自南堤外而西而北,引入故道,经李家等河,迤逦二十馀里。由是水势得泄,民德之,故名。

吴桥县:无《山》。

“钩盘河 ” ,即“黄河” 故道也,在县城南。

卫河 源出卫辉府辉县之苏门山,下安阳,经临清、德州,至县城西二十里桑园镇,由连窝镇入东光界,至青县豹家庄,会滹沱河,至天津卫直沽入易水,东入海。漕运要路,岁有防漕护运官兵。

夹河 在县城东北十五里。二水中分,双虹并驾,河流激湍处。

沙浪口 在县城西二里许。是大河分流处。经吴家庙、王家桥、马家庵、于家集北,入东光界。龙湾 在县城东二十里。浅深断续流衍,东汇宁津县界谷家河。旧《志》所谓“龙潭夜月” 是也。今据俗传,有龙湾者三:一在沟店铺南、孙家庄后。一在沟店铺北,王士良庄东;一在城东南二十里果园。未详孰是。

梅家洼 在县城东北三十里。

白草洼 在县城西南三十里。

曹家洼 在县城西十里。

千顷洼 ,在县城西北五十里,卫河之西,系景州众水下流。每遇秋潦,汪洋无际,《千顷》信非虚也。

东光县

三山 在儒学之后。明弘治中,邑令游公璋以胡苏台在儒学之前,巍然特起,亦于儒学之后筑土为山,与之相峙。其山连络如箕,因名“三山。” 天胎山 在县城南十里,临靳河,又名“天台” ,今渐卑平。

鲁阳山 ,载樊深《旧府志》注曰:唐李颀《东光诗》有“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 之句。今无考。

青山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即古观津地。汉文帝窦皇后父,隐身渔钓,坠渊而卒。景帝即位,立后为太后,遣使更填所坠而葬,起大坟,号曰“窦氏青山” ,高数丈,周迥四五里。又《广平古迹》亦载,观津于清河,为窦太后故里云。

“土山 ” 在青山之西十五里。

卫河 又名“御河” ,为今漕运要津,在县西三里许,源出卫辉,故名。经故城吴桥,有大龙湾、小龙湾,潆洄环带,由县治西而北,下至沧州、青县、静海、天津卫东入海。

靳河 在县城南二十里。自安陵流经县境,入浮河。唐开元中开,今涸。

漳河 在县城西。自恩州旧漳南县流入,今涸。马颊河 《禹贡》九河之一,在县界,后呼为笃马河。唐贞观元年开,又名新河,今涸。

胡苏河 ,亦《禹贡》九河之一,在县东三里许。《汉志》云:“以其水散若胡发,故名。” 又见《尔雅》。又《禹贡》许商注云:“胡苏河在东光。”

故城县

欢喜岭 在县城西三里许。相传云中杨叔敬以事客故城数年,其子温自籍来省,邂逅岭傍,不胜喜跃,因以名之。

卫河 一名“漳河” ,又名“御河” ,即古屯氏河。源出卫辉府辉县之苏门太行山下流经县南门外。

潢泸河 ,又名“索卢河” ,距县西南五十里。枯涸无水,东北通阜城刘麟河。

龙潭 在县城西三十里。相传元末有龙起此地,水深黑不可测,今已湮塞,断厓犹深数丈。沙溪 又名“东河” ,起自武城县界,秋雨后即有鱼虾,春至则涸。距县西二十里,以地多沙碛,故名。

孟家沟 又名“柳行港口” ,在县东二里许。昔年漳河曾决于此。因防再决,植柳固堤,河流潆洄,柳色映带,遂成《八景》之一。

长堤 宋元丰间所筑,防潢泸河,自田村下接景州界。

岸堤 自武城甲马营循卫河而下,连四女祠,高数丈,防卫水泛涨。

四义井 在城内双丰楼南。左有黑琉璃井,右有碧琉璃井,井泉甘冽,深不可测。明宣德初,戴公恕又于漳河边东西相距百武,复穿二井,泉亦甘美,人因目为“四义井。”

沧州

中条山 在州城北三里卫河之浒。唐谏议大夫阳城隐居中条山柳谷之北,即此。

大台山

“老乌山 ” ,二山俱出《金史》

东海 :一名《沧海》,一名“渤海。”

卫河 即今运河,一名“漕河” ,以水分卫辉之流,故名。共有七浅:朱家坟、华严口、红孩口、回回湾、寇家湾、王家园、砖河,俱有浅夫。

浮河 在旧城南十里,东北入海。汉于此置县,以在浮水之阳,故名浮阳。

屯氏河 一名“毛河” ,在州西南五十七里,唐开元中开。其河来自南皮,经盐山入海。今塞。阳通河 ,在废清池县东南十五里,唐开元中开,今塞。

九女河 在城东七十里。刘氏九女修行后终,合葬一冢,有九女冢。按《长芦志》云:“九” 乃女之行派,非真有九女也。近是。

“徒骇河 ” ,九河之一,在废清池县西南二十里。“鬲津河 ” ,九河之一,在城南一百二十里,今俗呼“老黄河。”

减水河 在州南十里。明弘治初,以备卫河,水溢则泻之。后以河不能容而害田,旋塞之。今淤。大连淀 ,在旧城东南。

大浪白 在州治东

仵清池 在旧州东南十五里。按《老志》云:魏延初,大连淀水溢注,破仵清村为池。又故老谓仵龙注雨淋漓,八日夜,陷清池县,因建仵龙堂,砌八角琉璃井。昔有白鱼浮沉作龙状,每大旱祷雨辄应。

狼儿口 ,在州南四十里。有大堤五十馀里,长以防水患。金大定以来,军民争讼不决,公议截堤中断,立碑以杜争端。

“惠宁河 ” 出《金史》。

南皮县

大台山 在县城北,隐隐隆隆,起伏断续,为一方胜概。《形家》云:“此太行分脉,自西南来。”

小台山 :在县城东北。亦自大台分脉。

五龙冈 ,在县城南五十里。相传为神女产龙处。有卧儿台、拖裙岭、过街楼下有龙湾。

黑龙冈 在县城东南四十里。曾见黑龙,故名。白马岭 ,在县城北五里。相传为禹钓别业。金堤 在漕河东岸。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汇金堤,即此。

“东南长堤 ,原障黄河水” 者。高峻曲长,随地异名。

古黄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外岸高丈馀,中阔里许,境内回环三十馀里。

毛河 在县城东南,即覆鬴永济河 。在半壁店北。

王莽河 ,即马颊,今可疏濬以泄东南之水。“银钩河 ” ,即钩盘,可疏濬以泄城西之水漕运。卫河 ,金元名“御河” ,即县西界,在境回环五十馀里。

国家财赋取给于东南,俱由此运。然自德州而下,

渐近于海,水流甚急,易涸易溢。邑无水利而多水患。沿河设浅铺五、浅夫四十名。

丘淀 在县东北四十里,俗呼为“蔡家洼。” 凡河口水出,皆聚此东泄。

“九河故道 ,渠岸尚存,徒骇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马颊在城南,覆鬴在东南,胡苏在西城下,《简洁》在城西,《钩盘》在西北,鬲津在东南” ,其一则河之经流也。

盐山县

箧山 ,在县城东南二十馀里。土高丈馀,无峰峦。

小山 一名马骝山,在县东偏北七十里,属海丰县。因近山之地有属本县者,《旧志》载入,今仍之。

东海 ,在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滩土产盐。古黄河 在孟家店南,距县四十里,经庆云北入县境崔家口,由西达于海,久淤无水,传系鬲津。

浮河 在县城东北百馀里。自东光县南永济渠分流,经沧州界,入县境达海,久淤。隋于此置浮水县。

黑龙湾 ,在县城南十八里。夏秋积水成川,有十台,高丈许。上有龙王庙。岁旱祷雨多应。八景之一。有《龙潭月色》,即此。

“刘公渠 在县城南,有燕子口洼,水盈汜滥,邑土受淹。又境西南距安陵河口不远,此口一开,为害更甚。明万历年间,宜川刘侯于邑南十里相地势申请上台,派阖县人夫挑掘成渠,导水归海,民受其利。今日久壅塞,雨水骤集,泛溢如昔,禾稼多被渰没,挑濬势不可缓,但工程浩大,须俟时和年丰申请举行。” 至于近渠奸民阻决自便稽查宜严。

庆云县

老乌山 《金史》云:在无棣县,色似老乌。元商珽《天宫寺碑》云:“左枕老乌山之冈” ,即此。其山起县治东南,由学宫跨文运井,左缘城趾而出,蜿蜒二里许,高数仞,结局于鬲津北岸。西扼河流,北倚城岩,古树葱郁,时有莺啼柳浪间。

长城岭 在县城南四十里,势如冈陵,旧志称伯禹所筑。见《治河通考》。

卧龙冈 在县城东二里。冈阜秀绝,林峦蔚起,高二丈,蜿蜒数里馀。沿鬲津河盘曲而上,砥柱中流。为《八景》之一。

徐家堰 在简河中,土人筑之以障水患。明月沽 《一统志》云:“在县城东汇水之区。” 鬲津河 ,在县城南。《一统志》云:“由齐河经禹城、平原、德州、乐陵,至庆云城下,东北至崔家口,过海丰、马谷、骝山之间,依大沽河口入海。”

简河 在县正南三十里。《河间志》云:“在沧州临津县。” 注:“在乐陵。东由乐陵入庆云,经枣园桥达海。” 《海丰志》称为覆鬴河。《乐志》称“徒骇。” 未详孰是。马颊河 ,在县城东南。《汉志、舆地记》呼为笃马河。自乐陵西十五里,经庆云分水镇,至城东西隅入鬲河。

钩盘河 在县城西南四十里。自德平西北乐陵,东南经庆云县南,由海丰县南霑化北至九山入海。

胡苏河 在城西南十二里。《汉志》云:“以其水散若胡须。” 《禹贡》:许商注:“胡苏河在东光、无棣之境。” 《一统志》云:“在庆云,经分水镇东北十二里,会鬲河入海。” 明工部郎中杨旦奏开东光、庆云、胡苏河通海,以泄卫河涨水。疏下中止。

无棣沟 在古城北十五里。《盐山志》曰:“古黄河。” 旧志曰:“无棣河。” 《舆地记》:与鬲津河合流,自南皮由盐山孟家店至庆云黑牛王店北,东至崔家口,与鬲津河会,经海丰境达于海。唐刺史薛大鼎浚治之,以通鱼盐之利。有德于两境之民,故盐、庆皆载之《名宦》。明嘉靖间,工部郎中邑人张问之欲循薛氏故道通海,以便漕运。疏上,下该部议问之。旋除湖广参议,中止。或曰:“无棣沟在海丰城北十五里。今按其地,尚在简河南,岂能与鬲津河合流?”

东海 在古属无棣,今析海丰。

碣石 又名“马峪山。” 古属无棣,今析海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