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351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五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五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五十一卷目录

 沁州部汇考一

  沁州建置沿革考

  沁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沁州星野考

  沁州山川考

  沁州城池考

  沁州关梁考

  沁州封建考

职方典第三百五十一卷

沁州部汇考一

编辑

沁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春秋晋铜鞮地,为晋大夫羊舌氏食邑。战国属韩,后属赵。秦汉皆为上党地。汉分置铜鞮县,属上党郡。后魏改义宁郡。隋初郡废,置沁州,治沁源县。大业初,罢州为沁源县,属上党郡。义宁初,复置义宁郡。唐初,复为沁州,属河东路。天宝初,改阳城郡。乾元初,复为沁州。宋于铜鞮县界置威胜军,寻以州省入。金复改沁州。元因之,属平阳路。明初,以附郭铜鞮县入,领县二。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隶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编户。旧五十七里,今二十里。

沁源县

汉谷远县地,属上党郡。晋省。南北朝魏置沁源县,因沁水出于此云,属义宁郡。隋初郡废,以县属晋州,改和川县。大业初,废州后,属上党郡。唐初,复置沁州,后属阳城郡。宋改沁源县,属威胜军。金仍旧。元以绵上县并入,隶沁州。明因之,隶沁州。

皇清因之,编户。旧五十五里,今七里。

武乡县

汉涅县地,属上党郡。晋始置武乡,属乐平郡。石勒置武乡郡。南北朝后魏改乡县,自故涅城移治南亭川,即今治。隋初,属潞州,后属韩州。唐仍名武乡县,属潞州。宋隶威胜将军。今改为沁州,县复属焉,并入铜鞮县,寻复置,属沁州。明因之,隶沁州。

皇清因之,编户。旧四十八里,今十里。

沁州疆域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沁州疆域图

沁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潞安县界二百一十里,至武乡县五十里,至辽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平阳府三百五十里,至沁源县一百二十里。

南至潞安府一百八十里,至褫亭驿五十里,北至权店驿七里。

东南至襄垣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榆社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屯留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平遥县,二百一十里。

东西广五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八十里。自州治北至省城三百三十里,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

沁源县

东至屯留县界五十五里,至襄垣县一百五十里。

西至霍州界一百里,至霍州一百六十里;南至岳阳县界五十里,至岳阳一百二十里;北至平遥县界一百五十里,至平遥县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屯留县界五十里,至屯留县一百四十里。

东北达沁州,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岳阳县界四十五里。

西北至灵石县界一百三十五里,至灵石县一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袤二百里。自县治西至州一百里。北至省城四百五十里,东北至

京师一千五百五十里

武乡县

东至河南涉县,一百七十里。

西至平遥县二百里

南至襄垣县九十里

北至榆社县六十里

东南至黎城县,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辽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沁州五十里

西北至祁县,二百一十里。

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自县治东至州五十里,西北至省城三百四十里,至

京师:阙。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州

《广舆记》:“万山环列,气候早寒。”

《旧一统志》:“牛山奠其后,漳水环其前。”

《旧志》:牛山滑岭,联岚萃碧,巍然一方之具。请帮助识别此字。沁水漳源,环绕萦回。伟矣斯郡之灵秀。

凤山左盘牛山,右伏铜鞮案其前,龟山镇其后,固塞险阻之地,表里山河之胜。

沁源县

绵山镇其北,沁河绕其南,雕巢岭踞其东,霍太山峙其西,亦一方之胜也。

沁水汇流峰峦合拱

武乡县

北枕鞞山,南临漳水,西接铜鞮,东拱太行,峰峦环叠,为一方壮观。

“南连襄垣而驰泽潞,北接榆社而走冀宁,西邻铜鞮而俯晋宁,北抵辽山而走平定。” 此元文所称。

沁州星野考         州志

编辑

州属总

《通志》
冀州参井分野

编辑

《汉书》“昴毕为冀。” 按沁旧隶上党,故《旧志》引《汉书》,但细考沁于昴毕较远,隔三千馀度。盖其星略带冀之西偏,而沁稍南,故应在参井为是。《唐书》:营室,东壁,娵訾也 。按室壁在西北,娵訾卫分野,于辰亥,隔戍、酉二宫而历申,今沁距河南彰德怀卫甚远,不知《旧志》引娵訾何据?《宋志》曰:“与天街俱在昴、毕间 。” 按《元命包》云,“毕为天街。” 孙炎云:“毕昴之间,日月五星出入要道若津梁。” 《正义》曰:“主国界也。”

沁州山川考         通志

编辑

本州

伏牛山 ,在城西三十五里,漳水出焉。山势巍峨,上有古松数百章,皆千年物。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

龟山 在城北郭外二里许,漳、沁二州汇其前,以形似龟,故名。上有真武祠、会真亭。

花山 在城北三十五里,高峰耸秀,特异诸峰,望之如莲花,故名。上有老君堂,天仙、玉皇、王仙

石洞王仙尸解真形,在内原作“滑山” ,后改为“花山。” 上多蛇虺,有神塔镇之。

圣鼓山 ,在城东北五里,有大圆石如鼓,击之有声。《一统志》作“圣鼓岭。”

笔峰山 在城南一里。三峰高出,形类笔架,对儒学棂星门,取文明之象。

石梯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水经注》:“铜鞮西有石梯山。”

烂柯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俗传,晋王质采樵,遇二仙围棋,质观棋未终,斧柯已烂,因立庙,棋局尚存。

麟山 在城东北三十里,有宣圣祠,故名。檀山 ,与麟山相近,其峰九顶,世传凤凰常栖其上。在城东北三十里。

鼊山 在州西二十里。下有池,名“鼊池” ,流入漳河。

尧山 在城西三十里,上有帝尧庙。

皇后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一名石泉山。万安山 :在城南四十里。

鳖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伏牛山之南麓。上有八蜡庙。

圣佛岭 :在城西五十里。旧有塔镇之,今建寺宇。

“文中子洞 ” 在铜鞮山畔,盖隋王通读书之所,时房元龄、魏徵、李靖、薛收等受业。

漳水 其水有二:一自伏牛山西谷发源,经州西南流;一自分水岭发源,经武乡县东流。一名漳源者,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有泉,汇为巨浪,流绕州城之西,东南与卫水合。《书》云:“清漳发于乐平县,浊漳发于长子县。” 此一名漳源者,乃漳水之馀派也。又名西漳河,又名小漳河。

铜鞮水 在铜鞮山下。系伏牛南麓之水。经紫金山、漳河合流入潞。汉韩信擒代相夏说于此。甲水 ,在山水里,居民引以灌田。东流入武乡县。南为烂柯山,属沁州。北为武乡三交里。又名涅水,以“涅” 县名,后人乃讹为甲水。

小河水 ,自烂柯山南分水,从圣鼓山下绕州城北,为后龙界水,西入漳河。

龙泉 ,在伏牛山神祠座下。有洞,可入潜龙居此。州人遇旱,祷雨立应。

柳泉 在州北郭外。有泉从石窦出,汇为方池,冬夏不竭,上有亭可酌。东有圣母祠。

后泉 在城南五十里,有八角井,流绕州城西,与沁水合。

湛泉 :在城西半里,上有圣母祠,旁多园林,周围数泉环绕,引以灌园圃,人利之。

南泉 在城南十里,有源混混不竭,故以里名。东泉 在城东南八十里,味甘冽,上有湘子祠,居民利赖之。

煖泉 :在城南关河之南半里。遇冬不冰,内有莲藕。

沁源县

紫金山 县之西城,据其半,自霍山蜿蜒西来,高十馀里。按《史记正义》载,“霍太山南八十里为沁源” ,此其支龙也。

琴泉山 在沁河东五里,内有琴高真人庙,前有泉一泓,名曰“灵泉。” 其水西流入沁河,祷雨多应。

灵空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其势峭削,四围石壁如屏。西与霍太山相连,岩洞幽深,林木葱郁,石蹬盘折,俗呼为“十八盘。” 唐王子菩萨寺在焉。东隅有马明王井。

绵山 ,在县北百二十里。盘踞百里,与介山抱腹岩相连。涧壑深杳,峰峦层叠,上有介子推祠并墓。

仁雾山 在县北五十里郭道镇之东。自绵山分脉,绵亘六、七十里,高峰蟠结,上有慈云寺。旁分两臂,弯环回抱。前起尖峰,如双关状。中通一路,沁河潆绕于外,亦风气所钟也。

州西岭 在县南门外,有沁州故址,绵亘三十里。隋唐间置沁州,其岭在西,故名。

朱鹤岭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风洞,大风从中出,建风神庙,有司每岁四月致祭,其深莫测。洞口堆以乱石,人不敢窥。

铁炉岭 在县东琴泉山后。俗传窦建德造兵器于此,又名“磨刀岭。” 有试剑石,下有马圈坪,系建德屯马处。

盖海洞 ,在灵空山东南麓龙王庙下。内有三关,每径尺馀,仅可容身。乡人遇旱取水,必侧身而入。约二里许,抵后穴,微闻涛声,取水出。士民焚香还拜,随行即雨。如稍有异念,关隘即紧,不

能出入。俗传水自一关得者,风而少雨,二关得者,阴而多云,三关得者,雨始周洽,其雨不雷电,不暴霪,神异如此。

龙泉洞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介山下有石洞,洞有泉。

舍身崖 在灵空山十八盘南。崖高百馀丈,世传先师舍身之处,故名。先师,唐懿宗第三子,僖宗弟也。因黄巢乱,窜身五台,遇僧削发,遂游天下名山。过沁源,闻灵空景胜,欲为驻锡之所,因历崇陟险至此。

沁河 在县东。其源有四:一在滑凤村石崖下,一在崖头村北山麓,俱由琴峪而南,至阳城村转东。一在车家岭底,水从地涌出三穴,势甚雄放,由绵上镇至阳城合流。一在白窑马圈沟,至转沁交口村相合。自是以南,复受诸水。其流浸大,经岳阳县,转沁水县,穿太行山,至河南怀庆府达济源,由武陟县入黄河。隋大业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入御河,灌田二千馀顷。按:引水东流至武乡县北,合入御河,灌田二千馀顷,乃元时因郭守敬言也。旧《志》谓“隋大业间” ,岂守敬仿其故道耶?

西川河 在县西三十里。其源出卫村东沟,至龙头村入沁河。

青龙河 在县东三十里。出青龙山下,至园寨村入沁河。

清水河 在县东北八里。发源于龙居山,水自泉出,极清洁。西流入沁河。

湱河 ,在县北七十五里。源出水谷村,至绵上镇,东入沁河。

五龙潭 ,在灵空山寺东北隅。周围皆青石崖,宽十馀丈,渊渟莫测,时出云雾,现有龙形。遇旱祷之,多应。

马跑泉 一在县东十五里白土岩下,南流至有义村入沁河。一在县东六十里灵空山,世传唐懿宗第三子偘出奔此山修道,其马跑地得泉,旱不干,涝不溢。

武乡县

鞞山 ,在县东北里许。相传石勒微时,于此闻鞞铎音,故名。初名“北原山。”

南山 在县东南三里。上有南山神庙。宋宣和间,敕封灵润公。西有焦龙神祠、八角池,旱祷辄应。明嘉靖间,以地震敕户部侍郎邹守愚致祭。胡甲山 一名护甲,又名侯甲,《统志》作护甲岭,在州治西南,涅水出焉。山有隘口,即分水岭。明初置巡检司,后裁。

羊径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东接太行,其势高峻,径仅通羊,故名。

马鞍山 ,在县西七十里。晋文公伐皋落氏,尝经此,上有太子狐突庙。

麓台山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与沁源、灵石二县相接。

阴辿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南关北。峰峦高耸,道途险隘,虽盛夏行旅,不苦炎威。即元世祖“仰叹处。”

龙岩洞 在县东九十里。其洞深远莫测,旱祷雨辄应。

漳河 漳有二:一曰清漳,一曰浊漳。按《禹贡》蔡注,清漳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今乐平县少山也。浊漳出上党长子县鹿谷山,今潞安府长子县发鸠山也。浊漳又谓之衡水,又谓之横水,东至邺合清漳,而东北至阜城入北河。邺即今涉县也,阜城即今东光县也。武乡之漳,即清漳也,出武乡岭下,自西北来,至县西五里合涅水东流,值夏秋暴涨,势甚雄涌。

涅河 ,出县西北分水岭下,至邑西五里合漳水东流。

二龙池 ,在县南二十里。中有昭泽庙殿,绘二龙形,入池中辄雨。

珍珠泉 在县西北,其泉喷出如珠。

《州志》
未载山川

编辑

《沁源县志》

编辑

青龙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顶常出云雾如龙状,上有青龙庙。

青果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松柏苍翠如画,下有青果寺。

静草巍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高三十里,盘踞百馀里,与灵空山相连。山势极高,风猛寒凛,六月凝雪,寸草不生,故名。

五花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与青龙山相接,上有狐突庙。

龙居山 ,在县东北八里。上有“麻衣寺。”

螺山 在县南二十里北石村,与州西岭相连。上有古刹,创自唐时,亦先师菩萨卓锡地。云盖山 在县西三十里,上有白侯神庙。青石山 在县北八十里。山多青石,遥望如黛,有一古寺,周围松柏无数,迥绝尘嚣,极幽之境也。

上观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开屏障,林木丛生,上有香林寺。

碾台山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与霍太山相连。怪石巉岩,耸秀堪画。

雕巢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绵延三十里,与屯留县接壤。旧有雕巢其上,故名。

土岭 ,在县北八十里。上多林木。

红祠岭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俗讹为“侯四岭。” 大南川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小南川 按《沁源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 ,狼尾河 ,在县北十里,源出马蓝沟并朱鹤岭,下至河西村入沁河。

水峪河 在县北七十五里。源出水峪村,至绵上镇东入沁河。

五龙川 ,在县西北七十里。

含弘川 ,在空灵山后,去县六十馀里。

苗维川 与五龙川连。已上三川,俱由东入灵空峡中。

地峪川 ,在县西北七十里。

水长川 与地峪川连。已上二川俱由西北入灵空山峡。按五川相通,“世传先师菩萨既驻锡灵空山,五龙王心忌之,阴于五川治水,将逐之去。既而洪水弥漫,先师徐取浴巾,略试一蘸,其水即涸。” 至今五川无水,俗以为先师蘸干云。南亭川 在县南大川。后魏太和十五年,徙涅县,旧治于此。

寒泉 在县东北青果山上。其水凛冽,夏日如冰。

石井泉 在县南螺山上,不溢不竭。

“清泉 ” 在县西红祠岭上。

《三原山 》,邑之朝山也。因有平原三处,故名,在县东南二十里。

德峰山 :在县东四十里。有离相古刹。

黄岩山 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黄崖山。” 山有崖而色黄,故名。

八角山 在县正西五里。山形八角,因名。横岭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即古大黾谷。上存古寺。

紫岩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石皆紫色,有寺。五峰山 在县正东一百里。五峰并峙,故名。太行山 ,在县正东一百二十里,南北延亘八百馀里,即星乌家所谓“北条” 是也。

神灵背 在县正南三十里,上有灵显庙。时山 在县西南三里,邑人以时游赏,因名。凤凰山 在县正西二十里,俗传有凤凰栖于此。

西交山 ,在县正西一百里。

石臼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有古石臼存焉。石盘山 ,在石臼山之西,其形如盘,故名。武山 、长山 、隐石山 、东山、漏岩岭 、东山小壑头 ,俱见《水经注》,今迷其处。

龙门山 县东百里。山高水竭,苦无涌泉,惟龙门山水从两峙间出,味清冽,远近皆取汲焉。虎豹亦饮于此,村妇提瓮,每与虎争。

箕山 在县东砖壁村,其形如箕。

大界峡 在东山,一名“小壑。”

中方洞 ,在县东七十里龙门山。岩洞楼阁,为一方胜地。

八座石 在东郊明灵庙前。传有八仙坐石观涛,故名。

立石 在县南监张石牛泓上,高三十丈,独立参天。

青谷水 ,《水经》曰:“清水出武乡西鞞山,白璧二水与此合。”

汤水 ,《水经》曰:“出涅县西山谷,县东离城六十里。”

黄岩水 ,《水经》曰:“黄崖水,出辽山县西黄冈。麻池 ,在邑南二十里,有谷,内有一小溪,名麻池,即石勒山李阳春所争者。”

西泉 在县之西关。其水从石罅涌至,甘美异常。

东井 在县东门外,从沙涌,邑人数千家用之不竭。

观音井 在县南山下观音堂内,祷雨立应。灵应池 在店子渠海渎庙。

沁州城池考        州县志

编辑

本州

州城池 ,周围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二尺。元末修筑。明洪武十一年,千户吴才增修。正德十六年,知州高鉴修南北二门,南曰“铜鞮” ,北曰“龟山。” 嘉靖庚子,坏于漳水兵备郑调泽、潞所属夫工修筑,立以桩木,砌以石堤,南北长百馀丈,地方永赖之。嘉靖初,知州王良辅修南门城楼一座,同知罗钦修北门城楼一座,外城楼三门。嘉靖辛丑,知州周业孔建敌台更楼各二十七座,每座三门,城止二门。嘉靖三十九年,知州相文祥开置西城门曰“临漳” ,通“沁源。” 万历乙亥,分守道参政孙改南门曰“迎和” ,北门曰“拱极 。” 按沁州城旧治土筑甚坚,城下有围,围各有壕,颇称完固。崇祯间坍塌,屡告楼铺残毁。

皇清顺治己亥,知州程宪“修理城垣,又修南北大楼。”

并四城更楼、角楼总计六十七间。又修城外西北隅石堤,长六十二丈,高一丈二尺,上立漳河行祠,周围栽树。康熙三年知州董尔性迄康熙六年知州汪宗鲁续加修葺,民始安堵。

外县

“沁源县城池 ,西据紫金山之半,周围四百四十三丈,高一丈二尺,东南北三门,元时筑。明正统十四年,知县徐戙修。嘉靖元年知县冯继祖修,加高八尺,厚五尺。万历五年,署县事潞州卫经历赵蛟修,加高一丈,设三门,建三门楼。万历五年,知县靳贤因阴雨塌毁,不时劳民包之,以砖达砖,垛高三丈九尺,基厚三丈” 五尺,顶阔一丈六尺,铺楼敌台俱完,并凿濠堑,深一丈五尺,阔二尺。二十一年,知县侯体干周围栽杨树五百馀株。崇祯四年,知县范廷辅创增重门。六年,知县王九蟠创修围墙。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王容德重修北城垣二十。

二丈,用砖包砌。又修北门楼一座。三十八年,知县陈正乐重修南城垣三十六丈

武乡县城池 ,旧在鞞山麓,南低北昂,因冈筑土,其形如箕。明景泰间,知县路斌割西外一区拓之。正德九年,知县戴魁加葺。嘉靖十二年,巡按王献病其窄隘,增拓之。北连石勒寨,建县衙。南面尚无城。嘉靖二十一年,巡道陈耀议筑城,以石条为基,高丈馀,辖以铁锭,期月告成。不数月,寇至城下,人畜赖以保全。隆庆三年,知县朱传文加高五尺。万历五年,知县申九锡筑石堤三十馀丈,以障河水。万历八年,知县曹知学将城垛易土以砖。十七年,西南城塌,知县黄元会重修,加筑护堤七十丈。开南门,上建门楼三间,题曰“南薰。” 铸铁牛镇水东西门各一。总计城周围约三里许,随山高下,盘曲不平。城门三座,西关有石渠,以便往来。三十五年,堤被水决,张五美复加修筑。崇祯十二年,南门以西,迨西城半,张继载易以石甃。至门以东,尽甃以石,则邑绅中丞魏光绪所修也。旧城门二座:东曰“宾旸” ,西曰“寅饯。” 崇祯十一年,东城门圮,中丞捐赀重建,易东门额曰“迎恩。” 去东门数十武,再建一郭门额曰“耀武。” 七年,少司空程启南建西门月城一座。崇祯三年,邑绅司马魏云中建敌楼一座,高三丈,周二十丈。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邑令高𫟹重开南门,复建楼于

上改题曰薰风

沁州关梁考     通志州县志合

编辑

本州

关未载

南门吊桥 明正德九年,知州张应魁建。“双水桥 ” 在州南郭外。

通济桥 在州南一里

红渠桥 在州西南十里。

黄沙桥 在州南十五里。

永济桥 在州南二十里。

小沟桥 在州南二十五里。

小官道桥 在州东南

皇清康熙七年,知州汪宗鲁创建。

北门吊桥 明正德十一年,王崇庆建。

雾腾桥 在州北五里

环翠桥 在州北郭外。元宣抚杨惟中建。明正德十一年,知州马图修。万历七年,知州刘沐、千户杨令名同修。

回澜桥 在州北四里,知州汪宗鲁建。

永惠桥 在州北郭外。明成化十四年,知州张圮建。此桥系本州风水,久经漂塌,宜补建。西“步云” 桥 在州西五里。军人阎表修。

通文桥 在州治东

沁源县

绵上关 ,在县八十里。

柴店关 唐时置,今废。

仙桥 在灵山内,舍身崖西。涧深十馀丈,阔一丈五尺,有石条横其上,始通往来人。又建桥亭三间,覆于石上。

峦桥 在仙桥之西寺前,跨涧而渡。

武乡县

南北关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昴车关 在县西北三里。唐时置,今废。

永利桥 在县东二十里长乐村。

漳河桥 在县南

关河桥 在县西三里

通济桥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南关桥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

沁州封建考        州县志

编辑

武乡侯刘庆 汉高密顷王子汉成帝建始二年正月封武乡侯。

“《劲》’,武乡侯子。嗣爵,后免,国除。

“赵王石勒 ” ,晋怀帝永嘉元年,刘渊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元帝大兴元年,刘渊封勒为赵公,二年称赵王。成帝咸和三年,勒建元太和;咸和五年,勒称帝,改元建平。咸和八年卒,子弘嗣位。按赵王石勒,字世龙,武乡人,生时山川草木皆成铁骑形。晋永嘉末,海内大乱,世龙事汉主刘聪,聪卒,子粲即位,为靳准所杀,大司马曜逼长安,晋亡。曜即位,封石勒为赵王。建武二年,与靳准绝,自称赵王。畏祖逖名,深与结纳。逖卒,遂取陈留。十年,改元太和,遣中山公石虎击曜,败绩。十一月,勒自将杀曜。太和三年,勒称“大赵天王” ,行皇帝事,改元建平。咸和七年卒,葬武乡赵王村。

《海阳王石》,《弘 ,勒》第二子。咸和九年立,建元延熙。成帝咸康元年,《石虎》废为海阳王而自立,寻被弑。

摄赵天王石虎 ,勒从子。勒即位,封为王,咸康元年,废弘自立,称居“摄赵天王” ,改元建武。晋穆帝永和五年称帝,改元泰宁。寻卒,子世嗣位。石世 虎幼子,永和五年立,即为石遵所弑,遵自立。

《石遵 虎》之子,永和五年弑世自立,即为冉闵所弑,立其弟鉴。

《石鉴 》虎之子永和五年冉闵弑遵立之建元青龙寻复为闵所弑闵自立。

石祇 ,虎之子。永和六年,因闵自立,遂称帝于襄国,建元永年。次年,为其将刘显所弑,赵亡。冉闵 ,石虎养子。永和五年,弑鉴自立,遂复姓冉,改国号曰魏,建元永兴。永和八年,燕王慕容隽灭之,魏亡。

北魏

燕国公王文谟 ,北魏道武帝时人,官上柱国、东道行军总管、善州刺史诸军事,封燕国公。《西魏》

义宁侯独孤藏 ,云中人。河内郡公策四子。《大统间》以父功增封义宁侯。

长广县公《宇文显 》,车骑大将军历官关内大都督封长广县公。

武乡公崔弘度 ,文帝时封武乡公。

昭泽王焦氏 ,初赐号“将军” ,长乐司村人。殁后为神,加封昭泽王。

沁州王李存孝 ,求峪人。僖宗时,从晋王李克用剿黄巢有功,封沁州王。后为李存信、康君利所杀。

沁源王朱《佶㷆 》,沈简王第七子。宣德二年分。

封沁源王

和川王朱成 ,代隐王第五子。天顺三年,分封和川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