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373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七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七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七十三卷目录

 开封府部汇考四

  开封府城池考

  开封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三百七十三卷

开封府部汇考四

编辑

开封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祥符县:附郭。

唐德宗建中二年,创建“汴州城。” 节度使李勉建,前代失考。

周世宗显德三年,增筑“东京开封府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

宋太祖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开宝元年,增修京畿开封府城。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增筑京师新城。

仁宗天圣元年,增筑京城。

神宗元丰元年,重修京畿外城。

徽宗政和六年,改修京畿外城,周回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宋史》:“旧城周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 东门二,北曰望春,南曰丽景。南门三,中曰朱雀,东曰保康,西曰崇明。西门二,南曰宜秋,北曰阊阖。北门三:中曰景龙,东曰安远,西曰天波。以上宋初仍梁、晋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新城周围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南门三:中曰南薰,东曰宣化,西曰安上。东门二,南曰朝阳,北曰含辉。西门二:南曰顺天,北曰金辉。北门四:中曰通天,东曰长景,次东曰永泰,西曰安肃。汴河上水门:南曰大通,北曰宣泽。汴河下水门:南曰上善,北曰通津。《惠民》河水门,上曰普济,下曰广利。广济河水门:上曰咸丰,下曰善利,上南曰永顺。其后又于金辉门南置开远门。按《梦华录》云:“东都外城,方圆四十馀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馀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 ,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薰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旁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旁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 ,为通蔡州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加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馀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 ,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次曰封丘门,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 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墙,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旧京城方圆约二十里许。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北壁。” 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次曰金水门。”

金哀宗正大四年,浚汴城外壕。金都城门十四,曰“开阳、宣仁、安利、平化、通远、宜照、利川、崇德、迎秋、广泽、顺义、迎朔、顺常、广智。” 元以后多湮塞。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修汴梁城。

仁宗延祐六年,修汴梁护城堤。

明洪武元年,重筑河南省开封府城。自金迄元,汴梁外城毁,内城存。洪武元年,取汴梁路,改为开封府,置河南省于此始。内外甃以砖石,设宣武卫守之。城周围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一尺,池深一丈,阔五丈。门五:东曰“丽景” ,一名“宋门” ;南曰“南薰” ,西曰“大梁” ,北曰“安远” ;东北曰“仁和” ,一名“曹门。” 各建月城三重,角楼四座,敌台八十四,警铺八十一。

嘉靖四年,重修开封府城,太监吕宪修《李梦阳碑记》。万历二十八年,增建敌楼,巡抚曾如春建,“陈所蕴《碑记》。”

皇清康熙元年,修开封府城。自明季崇祯十五年寇

决河水灌城,城内尽为泥沙,官署悉移外州县。

至康熙元年,巡抚张自德、布政使徐化成,倡属官捐修城堞一新,各门并建应祀庙宇六座,守城门房共十五间,始移各衙门于省城。

二十七年,增修城楼、角楼,巡抚阎兴邦修。城中市廛辐辏处,惟汴桥隅、大隅首贡院前、关王庙、鱼市口、火神庙、寺角隅、鼓楼隅为最盛。关厢有五:西关、马市街称首,南关次之。大镇店二:南四十里朱仙镇,商贾贸易最盛,即宋岳武穆败兀术处。河北四十里陈桥,宋太祖帅师次陈桥驿,即此。

三十三年,重修南门楼,巡抚顾汧修。

陈留县城

汉元狩元年建,在县北二十里,今故城是汉以前失考。

隋大业十年,更建陈留城,即今治。

明天顺二年,知县郑暲增筑。

成化十二年,知县吴鼒增筑。

崇祯八年,始甃砖城,知县左懋泰修城,周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一尺,池环之,深一丈八尺,广三丈五尺,角楼有十。至辛巳,流贼堕城,继以河决,内外湮没,绝人迹者三年。

皇清署县事章成文葺立垣堞,规模粗具焉。《城中街》:

“八道集市” 在东、西、南三关。

杞县城

秦初建雍丘县城

元复修葺南杞县城。旧城为河圮镇守张柔徙治于北二里。巳,复修葺故城,号“南杞县” ,即今治。明洪武三年,知县曹以崇增筑杞县城。

宣德三年复修,知县舒谟增大之,周九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广一丈。辟为七门:南门三,西门二,东、北门各一寻,塞东南一门。池深一丈,阔倍之。城内大街九道,外为关厢,有市廛。

弘治十三年,知县武衢复修。

正德四年,知县杨椮复修。

十二年,知县曹敏复修。

嘉靖十三年,知县王应筑重门浚池。

二十五年,知县蔡时雍复修。三十一年,知县麻瀛复修城。三十六年,知县姚汝循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应龙复修。崇祯八年,始改筑砖城。知县申佳引修,周一千四百丈有奇,高二丈七尺有奇。增小西门瓮城堡房十馀所。尚书孟绍虞《碑记》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李继烈增筑。

通许县城

唐始建。据旧志无考。明洪武五年,知县江允和因旧址筑之。周九里三十步,高一丈八尺,广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门有四郭,四周十里。北郭有古城基址,不知何代始徙而南,以是为郭。永乐七年,知县许希道筑堤而城于上。成化九年,知县于宽增筑未就,知县黎颙继修之。正德七年,教谕任义复修。嘉靖七年知县胡节缮修。崇祯八年新筑砖城,知县余尚春增修,并修东西二门。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署县事顾昌洛修大街六。

曰:“丽政” 、《兴文》《永兴》《严正》《云路》、“《仁义》、新街。”

太康县城

始建未详。明成化间增筑,知县王珣修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七尺,广二丈二尺,池深二丈,阔倍之。郭有四,正德六年,知县郭思敬修筑。嘉靖元年知县侯泰重修。崇祯八年始筑砖城,知县李皋修迨。壬午,焚于流寇,墉垣皆圮。

皇清顺治初年,增修,知县田六善修城内大街凡八。

有市廛

尉氏县城

“汉始建,周六里一百步。” 明宣德六年增筑,知县李琦修,周七里,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阔倍之,城六,门郭称之。成化十九年培筑,知县刘绍建楼浚隍。正德六年、十四年,知县郭镗、马璟相继修葺。嘉靖十六年,知县刘仪重建城门及楼。隆庆元年,知县尹吉修城门楼、六,角楼八,砖桥二。万历二十五年,知县阮上卿修城濬池。崇祯五年,知县孙游建勋增建砖敌台。七年,知县陈可绩始筑砖城。十五年,署县事理问孙接武重修。

皇清顺治三年、十五年复修,知县卫绍芳、高桂“修城。”

内大街:曰“志道” ,曰“据德” ,曰“依仁” ,曰“游艺。” 旧有集市,今移于四关厢。康熙二十二年修西门城楼,时久雨颓圮,知县于国璧重修之。

洧川县城

金兴定二年,始置县。因宋楼旧镇,城郭濠堑俱仍旧,无所修葺。按《旧志》云:“旧城在县南十里,即唐废洧州” 基址考:隋置洧州,治鄢陵,唐置洧州。

治尉氏,俱因县城置州廨,未尝别有州城。而《洧川志》并无此说,故略之。《旧志》又云:“明洪武初年,知县俞廷芳以水患迁筑今治。景泰元年,筑城凿池,知县王杰创修城,周九里四十步,高二丈四尺,池深一丈,阔五丈,城门五,郭周其外。成化十六年,知县李文增筑。正德十年复修。知县张恭、陈端有《纪略》。嘉靖二十年、三” 十八年,知县卫纶、王尚质继修。隆庆二年,知县侯九臣加筑。万历四十年,知县李尚志“修《城五》门。” 崇祯五年,知县周家俊复修。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王秉彝补修。康熙二十二年增。

筑,知县周师望大加修葺,雉堞楼堡,焕然一新;且濬隍驾桥,巍然保障云。

鄢陵县城

“始建未详。古鄢城在县北二十里。明景泰元年增筑,知县康健修。正德十三年加筑,知县龙章修。” 《李梦阳碑记》:“正德十三年夏四月,鄢陵县城成。城周二千三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五尺,基广一丈,堑广三丈,深三之二。城四,门各楼。门各有郛,周庐十,敌台十一。城四角各楼。嘉靖间,知县尹尚贤、史文彬、张详屡修。万历” 壬子,筑城楼、瓮城。知县张舜典创四门及小北门,城楼、瓮城,易以砖,创角楼五,濬濠蓺莲,设守御具。崇祯六年,始筑砖城,邑人大司马梁廷栋、同知县任中凤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经起鹏重修。康熙二十八年

知县许承澎修北门及东门城。

扶沟县城

西汉建。隋大业末,移治于桐丘城,即今治。桐丘,故郑地。明正统七年,修筑“城池。知县韩璟修,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阔五丈二尺,门四郭周其外。景泰二年复修。知县陈纪建敌楼。成化十九年,知县胡宣修四门砖瓮城。隆庆六年,知县黄芬成砖城。万历三十年,知县金良范增修。三十九年,知县丁可” 取复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高锡爵重修城门暨桥。

中牟县城

旧城在县东一里。相传曹操所筑,失考。明天顺五年,移建今治,知县董敏改建。周六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一丈二尺,门有四,以郭环之。城内大街三,西关有市廛。成化十八年,知县戴玉重修。正德五年,知县周纪加修。崇祯七年,知县俞士鸿成砖城,加“月城。” 后焚于寇。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刘泰来修城浚濠。康熙十二年,

知县韩荩光复修

阳武县城

“西汉始建,修濬未详,明正统十四年始修筑。” 按《邑志》云:“旧无城池,惟筑河防,环绕周围。正统中,知县冯祥、典史王平始筑墙于防上,以为保障,寻没于河。景泰四年重建城,增西、北门。旧门四,知县陈永宗创凿一门。天顺五年增筑,知县王佐修葺。” 城周九里十三步,广一丈五尺,高三丈七尺,池深一丈,阔一丈四尺,门有五,其后又开一小南门。城内七街,旧有集市,今移于城外六关厢。嘉靖二十七年重修。崇祯十二年始筑砖城,知县杜时阶修塞小南门。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姜光印“修北门城楼。”康熙二十

四年,知县刘邦彦修南门及坏垣。二十六年,知县安如泰修各城楼、堡、铺。

原武县城

始建未详,明洪武四年修筑,县丞江忠修圮于河。

正统间,复建土城,知县谢宁修,周四里九十八步,高二丈三尺,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门四,建楼于其上,门各有郭。城内四街,学前小街并四关,各有集市。弘治十四年,知县张恺筑护城堤。嘉靖十一年,知县杨顺修城并四城楼。崇祯十三年筑砖城,知县李如梧修未竣,署县事李愈华踵成之。

皇清顺治十四年重修,知县甯弘舒修县东《娄村店》。

镇、县西王村镇、县北新集镇,各有城并门。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张金式重修,并建四门吊桥。封丘县城。

“西汉始建,历代修濬未详” ,迄元至正间,沦于水。明洪武元年,复建土城,周五里二十四步,高二丈七尺,广一丈四尺,池深九尺,阔一丈三尺。城内大街五,惟善政街为最。门五,外为关厢。成化二年,知县王辅重修。弘治二年复圮于河。十三年,知县袁仕增修,筑护城堤。正德六年立五门城楼,知县张守愚、蔡完相继修。隆庆六年知县。

李呈明始筑砖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赵浩重修。

皇清顺治九年,圮于水。至十八年,知县屠粹忠稍修。

葺之

延津县城

元大德间徙县治,始建。明洪武元年修筑,周七里三十步,高二丈,广一丈二尺,池深五尺,阔一丈二尺,门有四郭,周之城内,大街四:曰“仁政” ,曰“集贤” ,曰“通远” ,曰“多士。” 四关厢有集市。成化甲午,知县吴钊增筑。弘治戊午,知县梁文盛增修。正德四年,知县韩贯修筑城凿池,后毁于寇。嘉靖中,又没于河。万历二十六年,始修砖城。巡抚曾如春、巡按崔邦亮率知县刘元会修。

皇清康熙十五年,知县吕天会“重修南门城楼二十。”

八年,知县郝以立增修东城。

兰阳县城

金始建,后圮于河。元至正十七年,迁县治于韩陵。明洪武元年,徙县治于马邨,即今城。知县胡忠徙筑,城周五里,高二丈七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二丈五尺,门有四郭,周其外。城内大街六,惟东西街最盛。成化十一年,知县王政重修城池,建门楼。弘治十一年,知县徐楚新创小南门,开北二小门,增筑。正德六年,知县陈桂大加修濬,塞北二小门,筑城濬池。崇祯八年,知县张弘道始筑砖城。十五年毁于寇。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袁捷修城。

仪封县城

宋建隆三年建,即故东明县城,在今治东北二十五里,后为河所圮。明洪武二十一年,始徙筑土城。知县于敬祖筑,周五里,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四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门六,外环以郭。

《旧志作洪武元年此据邑志》
订正宣德成化弘

编辑

治中,知县阎威、胡澄、张凤骞、张法屡加修筑。正德六年、十三年,知县李溱、韩邦彦增修。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田西成始修砖城,筑护城堤。崇祯八年,知县王九鼎复修。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陈观泰“修濬城池。”

新郑县城

《春秋》“郑武公始建。” 历代修废失考。明宣德元年,修筑城池,知县朱珮修。城周五里,高一丈五尺,广半之,池深七尺,阔倍之,门有四,外置郭。成化四年,知县郑贤重修。弘治九年,新辟小北门,知县戴锡、后。嘉靖中,知县卲鹤年仍并北门为一。隆庆四年,始改筑砖城,知县匡铎易土以砖,拓东北十馀雉,周六里,高二丈,广一丈五尺,门各建楼,筑月城于外,并置角楼敌台。崇祯十六年,知县田世甲增葺。

皇清顺治六年、十二年、十五年,相继重修。知县杨奇

烈。张光岳、冯嗣京先后增筑之。

陈州城

春秋时建,即古宛丘。汉建淮阳郡城,在今州城西南。历代迁徙失考。明洪武元年,筑城濬池,增瓮城及护城堤。陈州卫指挥重缮甃砖,周七里有奇,高三丈,广半之,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有奇,增筑瓮城敌台,并四角楼。外环护城堤门四:东曰明化,南曰孝义,西曰平信,北曰永安。内大街十八道。城外分为五关,厢置集市。其西南五十里众河总会处为“周家口。” 舟楫辐辏,商贾云集。景泰间,指挥陈纪增修。嘉靖丁酉,知州郝璋、指挥王三锡濬池。隆庆丁卯,知州崔南阳、指挥贾国祯葺城。

皇清顺治三年,修城池。明末城毁于寇,顺治初,知州

赵炜修之。康熙十四年,知州李云景修,坏城。二十七年,知州潘士瑞修,王清彦继之。

商水县城

西汉始建,历代修筑未详。明洪武四年,修城濬池,县丞孙元仁筑,周五里有奇,高二丈,广一丈;池深一丈,广二丈。建城楼、戍铺,门四,郭翼其外,四关各有集市。成化三年,知县罗惟重修。正德七年增筑。六年,城毁于寇,知县刘汉筑之。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刘迁加筑。三十五年,始筑东门砖城,知县祖鼎甃东门迤北二十馀丈。崇祯九年成砖城,知县王化行修,明末毁于寇。

皇清顺治三年、十年,知县原英煌、吴道观增修。康熙

二十七年,知县卲瑗复筑。二十九年,知县康起梅筑城。三十年,署县事开封通判刘君向筑北城。

西华县城

城相传曾为箕子所居,号“箕城。” 前代修建未详,元末城圮,明成化八年成城,修四门,知县卢睿修,周五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五尺,池深

三丈,阔如之,门四。内大街六,郭环其外,各有集市。“弘治十一年,知县李景修角楼、墙铺。” 正德七年,知县王克臣增修城。隆庆二年,知县张光孝始作砖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屈炜修瓮城,加重门。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修“四门城楼”,知县朱培修东南。

西三门城楼,惟北城楼未建。二十八年,知县李培继修之。

项城县城

城旧在县东北六十里。相传“项籍所筑” ,讹。明洪武末,圮于河。宣德三年,始迁今治。景泰元年,知县胡连增筑。天顺三年,复修城池,知县王辅修,周七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二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二尺,门四。各建楼于上,外卫以郭。正德六年,知县张谕始甃砖城。嘉靖三十六年,训导宋世相增建月城。隆庆元年,知县魏勋“修城南门。万历元年、二十三年,知县贾明远、王钦诰修城濬池。” 崇祯十六年,知县张应弘增筑。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郑羽侯筑城濬隍。十八年知

县黄陛复修之。康熙二十六年,增修全城,知县顾芳宗修。城内旧有南、北、东、西、新街、旧街等集,今移于四关厢。

沈丘县城

“明弘治十一年置县,始筑城凿池。知县李琳建,周二里许,高三丈二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如之,门四。城内大街十一,外为关厢,有集市。” 旧水门二,今设而不启。正德丁卯,知县孙诚始修砖城。嘉靖乙丑,知县罗凤翔筑西门月城重楼。万历丁丑,知县宋存德建东北二门月城。甲申,知县张良式建南门月“城重楼。” 崇祯十二年,知县李自修增筑。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芳春修葺。

许州城

汉献帝始建。故城在州东三十里,相传曹操所筑,历代修废失考。明正统末,增筑城池,知州刘绥建。周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二尺,广一丈一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二十丈三尺,引潩水注之。其西通西湖,门四:东曰阳和,南曰“来薰” ,西曰威武,北曰“迎恩。” 四郭门并建楼。城内大街四:曰“齐礼” ,曰阜民,曰“承恩” ,曰“道德。” 及四关厢,各有集市。弘治五年,增城濬隍。知州卲宝修环池皆栽荷花,建四角楼。嘉靖中复修,知州于玭增高三尺五寸,阔五尺。万历丁酉始修砖城。知州范锡修。崇祯末焚于寇。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州汪潜复修城池门楼、月城。

临颍县城

“隋大业四年建旧城,圮于水,迁于县南十五里” ,即今治。明洪武三年,知县王复重筑,周五里二百四十六步,高二丈,广如之,池深五尺,阔二丈。正统十年,知县曹忠重修。正德七年春,知县樊继祖改作城池,始建四郭门。嘉靖三年,知县郑哻修城垣,后知县孙镐、韩珊各重修。隆庆三年,知县杨尔中复修。后知县陈灿、张国柱相继修。万历四十八年,始创砖城。知县张福臻修增高二丈五尺,建四门,重楼敌台。“濬隍十八尺,阔五尺,引颍水从五里河注之。门各架木为桥,屹然保障” 云。

襄城县城

城,“相传周时楚灵王始建,历代徙置失考。” 明成化十八年,增筑城池,知县郭文修,周六里一十九步,高二丈,广一丈二尺。池深广各门不等,门有四。后又于西南特建一门,以纳汝水秀气,利学宫焉。内大街五,外为四关,有集市。嘉靖二十九年,主簿樊叙增修。万历十年,知县王承统始砌城以石。二十五年,知县李光先修砖城。崇祯十四年,流贼毁城几尽。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佟昌年修城池。

郾城县城

城古郾子国故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历代徙置未详。明成化十八年,修城凿池,知县臧鼒建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广一丈,池深一丈一尺,阔二丈五尺,门有五,内街十二道,外为关。嘉靖二年,知县乔迁增修。崇祯十一年,知县李振声筑,始作砖城,并修敌楼、角楼。明末毁于寇。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周之良,十一年知县荆其惇补。

修。康熙十年,知县李应宗修城门楼、角楼。十九年,知县彭一卿复修。二十七年,知县蔡珠增修长葛县城。

春秋时建,历代修筑失考。明正统十三年,修葺城池,知县黎骍修城,周六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濠阔四丈五尺,深一丈。旧止四

门正德间因寇变,闭四门,开小南门以便樵汲。内大街五:曰“迎恩” ,曰“正德” ,曰“利用” ,曰《惠波》,曰《坤静》。嘉靖三十二年,知县李节增修。万历间,知县王用宾增建东门瓮城。崇祯十三年,知县张焴乾始成砖城。明季毁于寇。

皇清顺治三年,知县高凤翔修关厢,惟东西二“门”称。

胜南北,明末寇焚。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李元让修城池。

禹州城

西汉时筑,历代修濬未详。明正统十三年,知州徐明善修城濬池。成化二年,知州郑珪重修。十三年封徽藩,建府修城,设千户所守之。正德三年,始修砖城。知州李邦彦筑城,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三丈。立四门:东曰“含春” ,南曰“朝阳” ,西曰“怀远” ,北曰“拱宸。” 城楼、角楼、月城、吊桥各四。濠阔五丈,深三丈,外环以护城堤,以防颍水。附郭者为东西南北四关厢。万历四十五年开渠引颍水注濠。分巡道曹尔祯筑坝障颍水南注。濠后坝决,水归故道

密县城

西汉时建,历代修筑失考。明洪武三年,增筑城池,知县冯万金修,周七里,高二丈五尺,广二丈,池深七尺,阔一丈。立四门,外环以郭。内街四:曰“仁育” ,曰“义正” ,曰“礼节” ,曰“乐和。” 嘉靖三十二年,知县张金重修。万历三十七年,知县王崇雅始修砖城。崇祯十二年,修城濬濠,知县曹化中补修东西二城,以砖并瓮城三,濬濠,深广各一丈五尺。明季,寇毁城,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李芝兰建门楼、角楼,补垣墙、濬

隍堑:康熙二十四年,知县衷鲲化复修。

郑州城

唐武德四年建。宋元祐中,都转运使吴择仁重筑。明宣德八年,修城濬池,知州林厚修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顶阔二丈,址宽五丈,隍阔四丈,深二丈五尺。城门四:东曰寅宾,南曰阜民,西曰西成,北曰拱宸,各有楼并月城。城内大街四:东敏德,西里仁,南咸宁,北清平。外绕以郭。成化八年,知州洪宽增修。正德五年,十三年,知州萧渊、刘仲和复修。崇祯十二年知州鲁世任创砌砖城。明末毁于寇。

皇清顺治二年,知州张肇昇“增修城池。”七年,知州王

登联建西城楼。十四年,知州刘永清建东城楼。《荥阳县城》。

后魏始建。故荥阳郡县在今荥泽西南十七里,后魏始徙大索城,即今治,隋仁寿六年成城。明洪武二年,修城濬池。知县锺泰修城,周五里,高二丈,广半之,濠深一丈,阔如之。设五门,门各有楼郭,周其外。城内大街曰“五桂” ,曰“嘉会” ,曰“西街。” 天顺三年,知县朱宾修筑。隆庆二年,知县刘子庸修城东门。万历中,知县董劝、邹思亮先后复修城垣。四十一年,知县石廷举增筑。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郭玙重修城池。康熙十六年,知

县,顾天挺补筑西城门。

荥泽县城

隋开皇四年建,旧城在今治北五里许,明成化十五年,徙筑今城。成化八年,城圮于河,知县曹铭改建今治。周四里十三步,高二丈,宽一丈,濠阔五尺,深一丈,门四,各建楼。城内街曰“文明” ,曰“尚贤” ,曰“承宣” ,曰“新街。” 北关枕河,环以大堤,南关有集市。正德六年,县丞杨铭复修。万历四十三年,知县晋承忠增修。崇祯六年,知县申大志建重城,复濠。十年,知县伦之楷废外城,增筑内城,重修门楼、角楼。

皇清顺治二年、四年、十二年,知县张似旭、韩重辉、段

“补圣” ,屡加修筑。康熙二十一年,知县王澍重修。二十九年,知县王畹复修。

河阴县城

旧城圮于河水。明洪武三年,始修城筑池,知县刘茂徙今治,周四里。景泰六年,知县傅礼重修。正德六年、七年,修濬城池。六年,知县李穆增筑,城高二丈六尺,隍深一丈五尺。七年,典史刘惠复修,增高三丈五尺,隍深二丈五尺,四门易以砖,建楼于上,并建角楼。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吴承恩增修。万历三十三年,城北门知县王润浚濠筑堤,引汜水环城北而东,并建东西二关重门,上各有楼。城内大街:曰“黄店” ,曰“起凤” ,曰“腾蛟” ,曰“仓街。” 天启七年,知县田景源城南门。崇祯十五年毁于寇,知县王尧宪复修城池。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范宪修濬城池。康熙二十七

年,知县申其彩修《北城》。

汜水县城

西。汉高帝六年建。历代修筑失考。隋开皇二年,筑汜水县城于锦阳川,即今治。元至大元年,徙治锦阳川之东,避水患故。明洪武元年,知县刘渊复徙故城。景泰元年,修城池,知县刘泰修,周七里,高二丈三尺,广一丈,池深一丈,阔如之,门有五。成化十八年,知县王铭修葺。正德十四年,知县黎循记。筑重城,建郭门,濬隍,修护堤。嘉靖六年,知县刘钊增修。万历中,知县张统重修。崇祯八年始筑砖城,知县王国楠修。至十六年,知县周腾蛟以寇乱移县治于西北山中为新城,名“摩天砦” ,后破于流寇。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高永光复故城。

开封府关梁考        府志

编辑

临蔡关 在府城东南。周显德中,浚闸河入蔡河,命水军驾战舰沿颍入淮,以伐南唐,置关于此,今废。土人呼其地为“关头。”

通津关 在府城东北埽头。周显德初,疏汴水入五丈河,以通齐、鲁舟楫,置关于此,今废。香台关 在延津县北沙门镇。

常渡关 在西华县南六十里。

南顿关 ,在项城县北五十里。

界首关 ,在沈丘县东五十里。

古崤关 在氾水县西二里。本周穆王养虎之地。汉为成皋,隋为虎牢,唐为武牢,明更曰“古崤” ,唐贾至有碑铭。

白墓子冈渡 在府城东南十五里。

赤仓渡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清河口渡 在府城南三十里。

八角渡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

于家店渡 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

刘《兽医》口渡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

翟家口渡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

张家湾渡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

时和驿渡 :在府城北十里。

王家楼渡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

灌台渡 在府城东北六十五里。

毛家滩渡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

柳园渡 城北二十五里。

黑冈渡 府城西北三十里。

盐船口渡 城西北四十里。

台寨口渡 在太康县东北三十里。

赵家口渡 在阳武南三十里。

阳桥渡 在中牟北四十里。

马家渡 在原武县南十里。宋杜充遣统制岳飞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即此。

颍阴渡 有二,一在陈州东南,一在项城县西北。

蔡河渡 在陈州南

颍岐渡 在陈州西南

柳林渡 在陈州西北

小窑渡 在西华县西

颍河渡 在项城县南

槐坊店渡 在沈丘县北五十里。

纸店渡 在沈丘县东北四十里。

留河渡 在襄城县南

鲁渡 在襄城县西

高桥渡 在襄城县北

螺湾渡 在郾城县北

褚河渡 在禹州东二十里。

花园渡 在郑州东北五十里。

荥泽官渡 在荥泽县北一里。

任店渡 在荥泽县西北十五里。

方家口渡 在河阴县北。

天汉桥 在府治东南一里许。唐名州桥。宋改为天汉桥,今废。宋王安石诗:“州桥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浚仪桥 在府治东南

相国寺桥 在府治东南。

白鹘桥 在金水河上,宋太祖尝幸其地,今废。按《明一统志》又名“白虎桥。”

龙津桥 在府治东南蔡河上,又名“新桥。”

雷家桥 在府治南,龙津桥西蔡河上。

宣化桥 在府治前

板桥 在府治西南

马军卫桥 一名“兴国寺桥。” 在府治西南。《金梁》桥 在府城大梁门外。

云骑桥 在府城丽景门外迤南。按《明一统志》又名云骥桥。

安家桥 新会桥 俱在府城南朱仙镇。青晖桥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汴蔡故道上。通济桥 有五:一在通许县西,一在鄢陵县南,一在兰阳县南,一在密县东南,一在荥泽县东。安济桥 在太康县南门外。

谷阳桥 在太康县西三十里。

崔桥 ,在太康县西北。

迎恩桥 在太康县北门外。

双洎桥 在洧川县南门外。

惠民桥 在鄢陵县北二十里。

平政桥 在扶沟县东三里。

孟亭桥 在扶沟县西北二十五里。

通汴桥 在扶沟县北一里。

吕家潭桥 在扶沟县东北二十里。

韩庄桥 在中牟县东三十五里。

白沙桥 在中牟县西三十里。

牟山桥 在中牟县北五里。

龙木桥 在兰阳县北二十里。

谷河桥 在商水县西北。

项水桥 在项城县城内。

南顿桥 在项城县南

潩水桥 在许州西七里。

椹涧桥 在许州西三十里。

石固桥 在许州西北五十里。义官吴方建,明邹奇有《记》。

小商桥 在临颍县南二十五里,在颍水之上。宋岳飞与金人战于小商桥,即此。

大石桥 在临颍县北三十里。

五汲桥 在临颍县东北。

沙沟桥 在临颍县东北。

惠政桥 在襄城县南门外。

高桥 在襄城县西

颍桥 在襄城县北

清颍桥 在禹州北门外。《云间盛朝组》诗:“清流东泻绕钧城,怒浪三翻激石鸣。何必匡庐看瀑布,且来桥上听涛声。”

南关桥 在新郑县南门外溱洧河上。子产以乘舆济人,即此处。

鲁固桥 在新郑县西二十里。

溱洧桥 在密县南二十里。

迎春桥 在郑州东门外。

和义桥 在郑州西门外。

通政桥 在郑州北二里。

广济桥 在郑州北门外。

须水桥 在荥阳县东四十里。

京水桥 在荥阳县东五十里。

济桥 ,在荥阳县东门外,唐尉迟恭建。

虹桥 在汜水县西北一里。石玠有“雨后练光横巨岸,月明龙影浸寒波” 之句,即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