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407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七卷目录

 卫辉府部汇考一

  卫辉府建置沿革考

  卫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卫辉府星野考

  卫辉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四百七卷

卫辉府部汇考一

编辑

卫辉府建置沿革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

卫辉府 。《禹贡》冀州之域,即古朝歌地,殷纣所都。殷武乙徙朝歌,至纣居之。周武王克殷,分其地北为𨚍,南为鄘,东为卫,以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春秋时,𨚍、鄘皆入之。后狄灭卫,戴公东徙渡河,野处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至成侯,属三晋。春秋时,胙凡二国,分治其境。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之东境。旧志云秦为东郡三川之地汉为汲县地,属河内郡,而以司隶部治之。东汉仍旧。三国魏置朝歌郡,改领于冀州刺史。晋泰始二年,置汲郡。后魏徙汲郡治于枋头城。东魏兴和二年,置义州。后周改卫州。隋大业初,复为汲郡。唐武德元年,仍改义州。贞观元年,改卫州。天宝初,又为汲郡。乾元初,复为卫州,属河北道。五代及宋皆因之。靖康后,沦于金。置卫州、河平军节度,以河北西路都总管领之,徙治胙城。元改卫辉路总管府,还治汲县,去“胙城”名,但名汲县迨。至明洪武元年,改卫辉府。领县六,曰汲,曰胙城,曰新乡,曰获嘉,曰淇,曰辉。隶河南布政司,分隶河北道,调怀庆卫前千户所守御焉。

汲县 附郭。本殷牧野地。周为鄘,后并以封卫。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汉始置汲县,隶河内郡。东汉因之。曹魏属朝歌郡。晋泰始二年,置汲郡治此。南北朝因之。后魏兴和中,为义州治。北齐改置伍城郡。后周废为伍城县,属卫州。隋开皇六年,复改为汲县,属汲郡。唐武德元年,以汲及新乡之地置义州。四年,复置县,属卫州,汲郡。五代及宋皆属卫州。金属卫州河平军。元属卫辉路。明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胙城县 。古南燕国,黄帝之后,姞姓,伯爵,舜所封伯儵国,后稷元妃南燕姞氏也。周为胙国,周公别子封胙伯,即其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春秋为南燕国。战国属魏。秦灭魏地,属东郡。西汉始置南燕县,属东郡。东汉改县曰燕,仍旧属。三国属魏。东晋慕容德据之,号东燕县。后魏仍为南燕县,属河东郡。后周因之。北齐亦因之,省酸枣入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始改为胙城县,属滑州。唐武德二年,改置胙州及析置南燕县。四年州废,复改南燕曰胙城,属滑州灵昌郡。五代及宋因之。熙宁间,圯于河,徙县治于西三十五里华里店,即今县治。金隶开封。正大间,复遭河患,又徙西南二十里宜村渡,改县为新州。元初,为风沙所没。泰定甲子,仍徙治于华里店,改州为胙城县,属卫辉路。明仍元名。洪武十年省入汲县。十四年,复置县,属卫辉府编户二十二里,后并为十九里。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新乡县 。周鄘国地。春秋卫国地。战国属魏。秦为三川郡地。汉为汲县新中乡。武帝元鼎六年,以乡置获嘉县,属河内郡。后汉因之。三国属曹魏,隶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因之。后周以获嘉置修武郡,并改获嘉为修武以附郭。隋开皇初郡废,始以古新乐城置新乡县,割汲、获嘉二县地隶焉,属河内郡。唐武德元年,以县置义州。四年,州废,以县隶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改隶卫州汲郡。五代皆因之。宋熙宁六年,县废为镇,入汲县。元祐二年,复置县,隶卫州。金属卫州河平军。元属卫辉路。明仍为新乡县,属卫辉府编户五十里,后裁并。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获嘉县 ,殷甯邑地。周为鄘国地,后并以封卫。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间属韩,后复属卫。秦为三川郡地。汉为汲县之新中乡。武帝元鼎六年,幸缑氏,观大人迹,至汲。时南越初平,将军路博德获粤相吕嘉,遣使献其首于行在。帝喜,以是乡立县,因名获嘉,属河内郡,即今新乡县西南一十二里故城是也。东汉因之,为获嘉侯国。三国属魏。晋属汲郡。永嘉后没于刘聪、石勒。后魏

属怀州。东魏置西修武郡。高齐移旧获嘉治于共城。后周置修武郡。隋开皇初,郡废,自共城移治于此,复置获嘉,属河内郡。十六年,置殷州。大业初,州废。唐武德四年,以获嘉等五县地复置殷州,又置博望县隶焉。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怀州、河内郡、五代皆因之。宋天圣四年,改属卫州。金因之,属卫州河平军。元属卫辉路。明仍为获嘉县。洪武十年,省入新乡。十四年复置县,属卫辉府。一名获吕,一名殷州,又名博望。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淇县 。古朝歌地,殷纣“所都,周为妹邦。武王克殷,分纣城朝歌以东为卫,以封其弟康叔,国居淇、卫之间。” 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秦灭魏,属三川郡地。汉始置朝歌县,属河内郡。东汉因之。三国魏置朝歌郡,而以共、汲二县隶焉。晋改汲县为汲郡,而复以朝歌为县,属汲郡。南北朝刘宋仍属河内郡。后魏废。东魏复置,又析置临淇县,属林虑郡。隋废朝歌,改置卫县于康叔旧封,改临淇县属魏郡。唐贞观十七年,省临淇入卫县。长安三年,复置。神龙元年,又省。五代因之。宋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中,复为卫县,属濬州。殷墟以西为鹿台乡,属卫县。金仍旧。元至正三年,改置淇州,并置淇县,寻罢,属卫辉路。明洪武二年,复改淇州为淇县,县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辉县 。周初为鄘地,后并封于卫,至僖侯世子,采其地,卒谥曰“共” ,因称共伯国后仍入于卫。春秋时至成侯,属三晋。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川郡。汉置共县,隶河内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改隶朝歌郡。晋属汲郡。南北朝东魏属林虑郡。北齐属义州。后周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改共城县属河内郡。唐武德元年,以县置共州,并析置凡城县。四年州废,省凡城入共城县,隶殷州。六年,又省博望县入焉。贞观元年,废殷州,复隶卫州汲郡。五代梁仍隶河内郡。唐、晋、汉、周皆因之。宋改隶卫州。金世宗大定二年,改为河平县。章宗明昌三年,改为苏门县,俱隶卫州河平军。宣宗贞祐三年,升为辉州。元仍金名。明洪武初,改州为县,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卫辉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卫辉府疆域图

卫辉府疆域图

本府。汲县附郭。

东至直隶大名府滑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开封府延津县界四十里。

西至山西泽州陵川县界二百一十里。

北至彰德府汤阴县界七十里。

东西广二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在省城西北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四百里

汲县

东至滑县界五十里

南至延津县界,四十里。

西至辉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淇县界三十里

东西广八十五里,南北袤八十里。

胙城县

东至滑县界四十里

南至延津县界十五里

西至汲县界二十里

北至濬县界三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四十五里。在府治东南三十五里。

新乡县

东至汲县界二十里

南至阳武县界五十里

西至获嘉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辉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七十里。在府治西南五十里。

获嘉县

东至新乡县界,二十里。

南至原武县界,五十里。

西至修武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辉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四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在府治西南九十里。

淇县

东至濬县界,一十五里。

南至汲县界一十五里

西至辉县界三十里

北至汤阴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三十里,南北袤七十里。在府治北五十里。

辉县

东至汲县界二十里

南至新乡县界,二十里。

西至陵川县界,四十五里。

北至林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在府治西六十里。

形胜附

编辑

汲县

《史记》:“左孟门,右太行,大河经其南,常山跨其北。” 《宋·地理志》:“南滨大河,西压上党。”

《诗卫风》:“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元史》:“峰麓奇峻,泉甘水温。”

《文献通考》:“左右山河,古称重镇。”

元王恽《记》:“北通燕、赵,南走京、洛,河山之间,一都会也。”

旧《志》:“朝贡连络,舟车交集。”

《续志》:“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京畿。众水汇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两河之要地,中土之名区也。”

胙城县

《河南通志》:“沁、黄远带,淇、卫交临。”

旧《志》:东连广野,西涨平沙,南接廪延,北临卫水。《新乡县》

《河南通志》:“面黄河之流,抟五陵之胜。”

旧《志》:左卫河,右孟津。太行峙其北,黄河经其南,获嘉县。

《河南通志》:“北峙同盟,西环清水。”

旧《志》:“南带大河,北峙太行。”

淇县

《河南通志》:“青岩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 旧志:“肘山腋水,地形爽垲。”

辉县

《元记》:“山水明秀,风土清润,为名胜之所萃,实中州佳丽之地。”

《河南通志》:“当苏门之盘郁,汇百泉之萦流。” 《续志》:“行山跨其北,卫水经其南。”

《学记》:地形高阜,泉源㵾󠄀深,为卫地之胜概。元许鲁斋诗:“大山如蹲龙,小山如踞虎。”

宋苏轼诗:“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

卫辉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黄帝分星次: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 ,一名“娵訾。” 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 ,于律为“太簇” ,斗建在寅,今卫分野。

《史记》:“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 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

《汉书·地理志》:“营室、东壁,卫分野。”

《后汉书》:“自危十度至壁八度” ,谓豕韦之次,立春,惊蛰居之,卫之分野。

考证

《星经》:“室壁星曰娵訾宫” ,曰“双鱼辰,曰亥州” ,曰“并,为卫分。”

《晋·天文志》:“娵訾为卫之分野,属并州。”

容斋洪氏曰:“十二国分野,上属二十八宿,其甚不可晓者,莫如《晋?天文志》,谓自危至奎为娵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也,属并州。且卫本受封于河内商墟,后徙楚丘。河内乃冀州所部,汉属司隶,其他邑皆在东郡,属兖州,与并州了不相干。而并州之下所列郡名,乃安定、天水、陇西、酒泉、张掖诸郡,自系凉州耳。谬乱如” 此,岂非“蔽于天而不知地乎。”

《隋·地理志》:“冀州,古尧之地。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属幽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娵訾,属并州。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属三河。” 则河内、河东也。准之星次,本皆冀州之域。

《唐·天文志》:“营室,东壁,娵訾也。初危十三度。馀二千九百二十六杪一太中,营室十二度。终,奎一度。自王屋、太行而东,得汉河内至北纪之东隅,北负漳、邺。又自河、济之交,涉荥波,滨济水而东,得古𨚍鄘、卫。凡”辉县地。《胙》。请帮助识别此字。河内地《雍》。修武地共。辉县地微。卫地南燕:胙城地之国,自阁道、王良至东壁,在豕、韦为上流。当河内及漳、邺之南,得山、河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元、枵,为营室之分。《唐·天文志》:“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娵、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木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卫盖当两戒山河之会得云汉升降之中也且“王良阁道,由紫垣绝汉,抵营室,上帝离宫也,内接成周、河内,皆《豕韦》分。”

《唐·地理志》:“河北道,盖古幽、冀二州之境,孟、怀、澶、卫及魏、博、相之南境,为娵、訾分。”

《文献通考》曰:“营室、东壁,卫分野,兼得魏、宋、齐、赵之交。” 又曰:“天官昴毕,赵分野,兼得魏、卫之交。” 《明一统志》:“卫辉府天文,室、壁分野。”

《明清类分野书》云:“澶、怀、卫、相,皆卫分也。天文星指室、壁。卫辉府、怀庆府、彰德府、大名府。”

“室宿” 二星,十七度。其属为离宫,为土公吏,为螣蛇,为雷电,为垒壁阵,为羽林军,为𫓧钺,为北落门,为天纲,为八魁。

壁:二星,九度,弱。其属为云雨,为霹雳,为天厩,为𫓧锧,为土公。

《六家分星异同之谱》:

《汉志》:“班固天文,室壁,并州。地理卫地,室壁之分。魏太史陈卓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辰在亥,卫分并州。”

费直说《周易》,起危十四度。

蔡邕《月令章句》:“起危十度,立春惊蛰。”

皇甫谧《帝王世纪》:“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卫分一行。” 《唐志》:初危十三度,中室十二度,终奎一度。《占验》附。

室,亦谓之营室。《甘氏》云:“为太庙,天子之宫也。” 石氏谓之元宫,一曰清庙,又为军粮之府,及土功事。星明,国昌;小不明,祠祀鬼神不享,国多疾疫。动则有土功。

壁亦谓之“东壁” ,下九尺,为天之中道,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亦主土功。明则图书集,道术行,小人退,君子进。星失色,大小不同,天子重武臣,贱文士,图书隐,亲党,回邪用。星动则有土功,离徙就聚,为田宅事。

卫辉府山川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汲县

霖落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近郡诸山,独此最称幽胜。重峦叠𪩘,瑰特千状,古木奇石,森立四围。中有香泉寺。

坛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陈召村。

仙翁山 ,在县西二十里山彪村,一名“仙山” ,上有葛仙祠。

黄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土皆黄色,因名。苍峪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苍山。” 山产苍珉石。峪口有黑龙潭,深不可测。上建龙神庙,祷雨多应。

兴工山 在县西二十里山彪村。相传古修长城初兴工处。今有遗址,古碑尚存。

华盖山 ,在县北四十里。相传汉马超曾屯兵于此。

炉头山 在县苍峪,山内有铁似牛形,相传元末兵乱,山寇造兵所遗。

棋盘山 在县苍峪山内。相传,曾有群仙奕棋于上,有枰迹宛然尚存。

黄土冈 在县西北十里,迤逦西接太行,土色皆黄,因名。

塔儿冈 在苍峪山内,上有二塔,相传昔有异人化其处,因作“塔” 葬焉。

龙化岩 在苍峪山内。洪武间,有龙化于此,蜕骨存焉,因名。

狮子岩 在县霖落山内。山石累累出崖畔,蹲踞如群狮相搏,因名。

卫河 在县西。源出辉县苏门山,南经新乡,东绕府城,北会淇水,经濬县达临清,至天津入海。苍水 在县。源出县北一百里管家井,东南流经苍峪口,潜入地中,又东南复出,至道光村合清水。

香泉 在县霖落山石隙中流出,穿云溜石,喷水洒雪,飞溅岩畔,泻作瀑布状。山与寺皆藉以增胜焉。

太公泉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馀里,伏流入地,在太公庙东。按《水经》汲,“故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因名。”

甘泉 在府学大成殿南东隅。城中独此井泉甘洌,汲者多资之。

太乙泉 在县正东,万寿宫内。昔萧抱真居此得仙术,以符水疗百病即愈。宫废,井存。

遮马陂 ,在县西南十三里。相传后魏尔朱荣戮朝士于此。

清水河 在县。源出道光店东,两源合派南流,浸灌稻田,土民赖之。

伏水区 在县北二十里。其水下伏,掘之则出,河亦常流,民资灌稻,内军地多故,一云“屯慕化潭 ” 在县正东三十五里。漫衍十馀里,阔百步许,深处黝黑不可测,水旱不加盈缩。中产鱼颇饶,旧为邑人臧氏别业,岁饥,以鱼给人,人慕其惠,化之,因名。

白龙潭 在县苍峪山内。其山白石巉岩,潴水成潭,石映水白,因名。

黑龙潭 在县苍峪山内。其潭深窅叵测,上有庙。

绿水潭 在县西北八十里雪白庄。水色常绿,冬夏不涸。

绝窟潭 在县西北五十里。四面山壁危削,其水深黑不可测,因名。

堑花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其泉自半山石罅中流出,土人取汲资之。

联泉井 在县东北三十里板桥村。一井汲水,两井水皆动,盖泉脉相连。旧传为古“双墓” 云。圣水池 在县北固社上有汉张骞庙,岁旱祷雨辄应。

胙城县

白龙潭 :在县治南三里。

黑龙潭 :在县治东南三里。旧传:有龙潜于中,深不可测。岁旱祷雨辄应。

新乡县

寺儿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巅有寺,因名。五陵冈 ,在县北三十里。其阜有五,盖太行馀脉之所结也。

茹家冈 ,在县北三里。相传乃太公鹰扬之所,上有“太公庙” 存。

黄河 在县西南敦留村,入境北行,与胙城相接。金明昌五年,河决武堤。越明年,凿新河,修石岸十四里,以塞其旧。元时又自原武县决而东南流经阳武、封丘,玆河遂绝。

沁河 在县西南武陟县,入黄河。嘉靖二十三年,河决入卫,渰没田舍民畜甚众,下至大名、曹县,咸被冲没。

络丝潭 :在县西南十里。

卫河 在县北。源发苏门山,至合河镇入界,合小丹河东流,绕县北城下流入卫。一名“御河。” 获嘉县

同盟山 在县东北五里。旧传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山。上有武王庙,前有太公校阅台。山之右有周武王饮马池,大旱不涸。

清水河 在县北十五里。源出辉县西南七十里山阳镇,东南流经本县北境,分为二派,一东流入辉县河合村,与卫河合流;一西入三桥陂,接太白陂,复逆流东入清水,名“泥河。”

小清河 在县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东流入卫河。

沁河 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沁州绵山,穿太行达济,源自武陟县小蕃村,流经本县界,东南接

新乡县界,流至开封府境入“黄河。”

段岩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雨则流,旱则涸。太白陂 ,在县西北十五里。一名吴泽陂,即今三桥陂。自修武县入境,下流入清水河。《左传》“魏献子田大陆” ,即此也。

龙潭 :在县城东南一里许。深渊澄澈,旱而不涸。世传有龙蛰其间。

淇县

青岩山 在县西北十里。崇山列嶂,岩壑清邃,宛若画图。上有景龙观,东南有水帘洞,昔唐甄济尝居此。

朝阳山 ,在县西十五里。山势雄秀,林壑幽美,佳胜与青岩相埒云。

灵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有黑龙泉,上建龙神庙,旱祷即应,因名。其地有四井,又有千佛洞,隋开皇四年荥阳郑元伯镌石造佛像八万四千躯,遗迹尚存。

浮山 在县北三十里。山势耸峭,高出云表。金牛岭 ,在县西一十五里。古传周武王伐纣,凿金牛岭以断王气,即此地也。今中间山口名“断王口。”

斮胫河 在县西北五里。东南流入卫河。昔纣“斮朝涉之胫” ,即此,因名。

淇水 ,源出林县西南七十五里,阔五步,深可二丈,东南流入卫河。《水经注》曰:“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 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云。

鱼儿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传有人蓄鱼于中,因名。

水帘洞 在青岩山东南层崖上,宽广丈许,深可四五十步,洞中出泉,澄莹可鉴。

《辉县志》

编辑

苏门山 在县西北七里。一名苏岭,一名百门山,即太行之支山也。山下即百泉,晋孙登隐此,号苏门先生。阮籍往见之,与商终日,默然不应。籍退至半山,闻山巅有声若鸾凤,乃登啸也。有啸台。宋邵康节卜居,存安乐窝。

太行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怀庆,北接彰德,迤逦燕云,绵亘数千里。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然实皆太行也。为中州巨镇。有于谦诗:“信马行行过太行,一川野色共苍茫。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 共山 ,在县东北九里。昔卫世子共伯尝居于此。

九山 在县北十里。孤峰耸出,俯视群山,巅有佛刹。邑人每以九日登临于此,故名。山产野韭,又名“韭山” 云。

方山 在县九山东。山形方正,其上平坦可居,故名。

滑山 ,在县东北十里方山东。

白佛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山有寺,寺有白石佛,故名。

黑麓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瘦驴岭东。有祠在山之陂,两崖壁立,直逼霄汉。𡼏中细溜穿石,清泠可爱,草木垂荫,盛夏无暑气。

白鹿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长泉水出于此山,有石似鹿形,故名。

鹿台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群鹿聚其上,故名。

鳌来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世传自海上飞来,与太行角崇卑,至则惭而止。神人拔簪插其顶,遂不能去。至今簪尚存,摇之则动,举之不起。石门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石壁如门,其上有三仙潭、玉鲤大梁李濂《记》:“出白茅寺东北行二十馀里,至石门山。” 曰石门者,两山壁立相距其罅如门也。石门之下,有三潭焉,方广逾二十亩,渊深不可测,水皆黛色,能兴云雨,盖蛟龙之所居也。首潭、二潭咸在山上,有水无鱼,而三潭独在下中,有神鱼千头,观者弗敢侮,或以石子瓦砾投其中,风雷雨雹随作。

玉柱峰 在县北五十里。峰如柱屹立,高三丈许,围五尺许。

双人峰 ,在县西北一百里太行山巅,二峰并峙,高可百尺,类人形。

道人峰 在县西六十里。昔人于此修炼,得道仙去,遂名。

瘦驴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山石巉岩,如驴形露骨,故名。

驼峰岭 在县西七十里。山岭自西而来,东峰突起,宛类驼形。上建佛刹,幽险嘉胜。

华岩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

百门泉 在县。源出苏门山下,泉通百道,故名。

《诗》
曰毖彼泉水又曰泉源在左即此一名卫源

编辑

以卫之河发源于此。其河即卫河泉。上有威惠王祠,祷雨有应。

莲花泉 在县西五里。突出平壤,细泉丛错,仅如蟹目,翻沙而涌,状若莲花。一名“小百泉。” 世传晋水伏流至此,东南入卫河。

卓水泉 在县西八里。平地涌泉,萦纡数亩,林木掩映,可钓可游,东南入卫水泉,上有紫微观。万泉 ,在卓水西二里。其泉仰出平地,不可胜数,因名“万泉。” 环绕觱沸,清绝可爱。

丁公泉 在县西五十里。东过蔺桥入卫河,俗传邑人丁公所居。

七贤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山阳社,一名“重泉。” 泉涌平地,澄鲜如练,竹木丛蔼,景色幽胜,即晋七贤栖隐之地。

金沙泉 银沙泉 在县西五十里白云寺内,二泉对涌,左沙黄色,右沙白色,二水交汇于池,潨然奔流里许,伏流入地。“焦泉 ” 在县西六十里,灌田数十顷,东南入卫河。

宝泉 在县西七十里风门山下。自石窦中出,白日晴空,飞雨骤至,相传以为神异。

三渡河 在县西四里。百泉之支流也。南入卫河。

峪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发太行山麓,南流经新乡县界入卫河。

清水 ,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阳镇。东南流,经获嘉县界,入卫河。

三仙潭 在县西北。源出石门山,流汇为潭。黑龙潭 、白龙潭 、二女潭 在县三潭相去不远,俱在鸭子口西南。两山洪崖之麓,一水贯注,自山西经平田河,初汇潭,名曰“黑龙” ,水色黛碧,𣽂沦莫测,怪石嵯岈,激荡有声。又稍西奔注巨壑,悬流直下,逾百丈许,复为巨潭,名曰“白龙。” 飞练洒雪,恍似玉龙倒挂崖壁间,噌吰镗𨱏,响振岩谷。又南流四五里至峪河口,锺一小潭,名“二女。” 世传有二女浣衣,潭上忽见神龙出浮,须臾烟雾晦冥,女皆坠潭沉没,遂祀以为神云。黑麓潭 在黑麓山涧中,渊深无极,好事者尝以丝垂探之,尽数百丈未已。亦名“络丝潭。” 建祠于上,祷雨辄应。

《府志》
未载山川

编辑

《汲县志》

编辑

古悬洞 在县西北戴村,广泽王庙东。其洞空旷,可容千人。元时有人避兵于内。今碓磨遗迹尚存。

黄家洞 ,在城北九十里,淇县西北。

黄花洞 :在城西二十里山彪村。

苏岭 在城北

黄沙岭 在城北

烟岭 在城北四十里山内羊角湾。春秋之末,山坡自出烟障。

贾家岭 在城北

潭冈 在城北五里

井家冈 在城北十五里。

李峪 在城北

回头峪 在城北

玉虹河 在城内

孟姜女河 在城西,夏秋有水。

宫池 在潞藩府石山前。池用石为之,池中建桥,下通数洞,潞王泛舟于内以为游戏。今改在道衙内。

《胙城县志》

编辑

灵祠甘泉 邑之城隍庙为“显祐灵祠” ,祠后有古井,清洌而甘。

《新乡县志》

编辑

三冈 在县北三里。龙冈、凤冈、龟冈,东西逶迤数里。

塔儿冈 在县东北

清河 源发辉县西南山阳镇,至合河镇西与卫水合。今自获嘉即入小丹河,此河止存故道。每逢雨集,卫水辄溢,民受其害。

《获嘉县志》

编辑

鲤河 ,自五峪口发源,由辉县至本县界东入卫河。详《河渠志》。

沙河 自石门口发源,由辉县至本县界入鲤河。详《河渠志》。

文源井 在儒学泮池右。万历癸卯新凿,以益泮水。

卫庄井 在县西北三里。阖邑水多磏卤惟此。

地井水甘冽

城后井 在城北。景泰七年,知县薛良相命工凿之。

涸古井 在新署前。成化二十年,知县吴裕修建府署,掘土得古井,浚之,其泉涌出。

《淇县志》

编辑

卫河 源发辉县苏门山,由新乡、卫辉流经淇县南二十里西岩村,至薛村,与淇水合流入濬县境。

苍河 源发卫辉府西北一百里管家井,东南流经苍峪口,潜入地中。

思德河 源发本县西北三十里耿家湾,东流经思德董家桥口,至青龙镇北,与淇水合。

《辉县志》

编辑

卫河 在县西,即百泉水会流。南经新乡,东绕府城,北会淇水流入千堤口,经大名府、濬县、山东、馆陶、临清入漕河,以达于海。

重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山阳镇。

温玉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河久淤塞,秋水暴至,民田多没。万历戊寅年,知县聂良杞躬为相度,自胡家桥至刘家庄约七里,开荒地百馀顷。新河 在县南二里,卫水支流。万历四十五年,知县陈必谦以卫河南下,一往无情,为此迂回,留贮风水,邑人欣然从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