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34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三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三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三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三十四卷目录

 镇江府部汇考十

  镇江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镇江府驿递考

职方典第七百三十四卷

镇江府部汇考十

编辑

镇江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府志

编辑

本府。丹徒县附郭。

金山寺 ,在金山东。晋时建,名泽心。赵孟𫖯谓元帝时,虞集谓明帝时,未知孰是。梁天监中,水陆仪成尝即寺修设。《祥符图经》谓始于唐,因头陀开山而误也。宋大中祥符五年,改山曰龙游。天禧五年,复名山曰金,而以龙游名寺。咸平初,泽心寺僧幼聪献山图,诏遣内侍蓝继宗赐大藏经。大中祥符五年,诏改山名曰“龙游。” 天禧五年,又遣内侍江德明就饰佛像,给钱三百万,巿木修寺。寺僧求表旧名,诏山曰“金山” ,寺曰“龙游。” 政和四年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时诏天下悉立此宫。镇江府以龙游寺改建,徽宗亲书殿阁等名赐之,为天下神霄第一。南渡毁于火,淳熙中僧蕴衷重修。明永乐中僧道澜创建两廊及毘卢阁。洪熙间,葺大悲殿。正统十一年寺毁,明年都纲弘霔重建,是岁敕赐藏经。自元以来,通谓金山寺。寺中为大雄殿,其前为天王殿,东北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其后越毘卢阁为藏经殿。明侍郎周忱建,以贮正统间赐藏藏经。殿之后为观音殿,明永乐间,内侍郑吉祥建。山有荐慈塔二。宋元符末,知枢密院曾布建。宋末毁于兵燹,隆应三年,僧明了募建。

焦山寺 ,在焦山。《传灯录》载,“为历代祖庭。创自汉兴平间,名普济寺。唐时僧法宝重建。宋名普济庵。元祐初,了元禅师居之,复名寺。景定癸亥毁,僧德瞋建,郡守陈均记” :“元名焦山寺,兵毁。明宣德、正统中,僧觉初心建,䂓模宏壮。景泰间,其徒弘衍拓之,梵宇之盛,遂与北固金山抗矣。” 鹤林寺 ,在黄鹤山下,旧名竹林,晋大兴四年创。宋高祖微时,尝游焉。及即位,改今名。唐开元天宝间,法照、悬素主其地,始为禅寺,又名古竹院。唐李涉诗:“因过竹院逢僧话。” 即此。后薛朗、刘浩作乱,寺烬。宋绍兴中重建,改名报恩光孝禅寺。咸淳间,僧庆清重修。寺在山南,明永乐中寺烬,僧得月就古竹院稍葺治之,即今址也。弘治中,了心始建殿宇。万历间,郡守秀水锺庚阳招僧德乘居之,吏部尚书陆光祖捐金复寺旁侵地,重建天王殿及方丈、僧寮、莲亭、竹院。马邦良有《记》。

皇清康熙乙巳,僧静能《无怠》重修。

招隐寺 在城南七里招隐山。宋景平元年昙度禅师所创。按梁《晋安王纲刹铭》,即戴颙隐居之地。又云:“颙始至京口,尝居竹林,其后筑馆此山。梁昭明太子尝读书于此。” 元俞用中碑曰:“戴颙女舍宅为院。” 昭明石案尚存。寺有石井,传为昭明所开。有珠珍泉及亭,李迪构虎跑泉、鹿跑泉,唐学士蒋防为记。泉各覆以亭。有“玉蕊花” 及宋人题咏《玉蕊亭诗》,又有唐、宋诸贤题咏石刻。明正统中,迁于鹤林寺。有米芾南宋戴颙《高士记》断碑。

增华阁  万松关 李迪创。唐骆宾王、刘禹锡、张祜有诗。

竹林寺 一名夹山禅院,在城南六里,创建自晋,废已久。明崇祯间,禅僧林皋来山,构草棚独居。二年创名“蓝。” 上有洛浦基、狮子崖、夹源井、放生池、百尺松、林公泉、普同塔、卧如来祖师塔、一佛居。

因胜寺 在城西二十五里五州山。梁时山中有寺,武帝曾游幸焉,辇道尚存。宋熙宁中,陈丞相升之葬其亲于山,山半,建寺曰“显慈。” 其登眺所曰“日观” ,曰“卧云。” 苏轼题其亭曰“卧看沧江” ,题其泉曰“夕听流泉。” 建炎间,徙山下,曾布有诗,后废。先是虎踞门内,唐大中六年建寺曰“妙喜。” 宋元祐中,苏右丞颂请为功德院,遂名为“因胜报亲院。” 有黄庭坚《开堂疏》石刻及米芾跋。寺有石羊,后失所在。元至正间毁,僧悬炫复建。明洪武时又毁。成化时僧戒琇重建,寻废。万历间,有北僧治净来山中,结茅独居。郡刘笪、何、曹四姓为市山创建,因移城中“因胜” 旧额于寺,䂓制宏敞。

有普同塔院、千尺井,陈元素《金刚经偈》,曹廷杰记。崇祯末,土兵毁其殿,后禅僧剖玉主寺开丛林。继以克初,更构大殿。克初逝,僧朗真继之。善禧寺 ,在朝阳门外,旧名南山报恩。隋开皇间,凛禅师建于通吴门外武烈帝庙侧。唐乾符中,悫庵愿师于寺南别创庙,改旧庙为寺,请“南山报恩” 额揭之。元至元中,僧文迁于此,额山门曰“南山福地” ,即宋安抚使濮氏之故宅。明洪武中,僧源建观音殿。永乐初,僧用谦建悠然阁,藏殿山门。景泰二年,弘慈重建殿宇。三年,德定奏请,敕赐今额。弘治十五年,道清建法堂。嘉靖间圮,僧明琇重修,后渐荒圮。

皇清康熙丙午。禅僧云德重修复兴“禅林。”本寺原赐

公庄田地九千八百有奇,寺基九百四十亩,今实存仅田十亩,地四十六亩,山十三亩,塘二亩,共折五十七亩五分。嘉靖中,郡守秦淦撰《复田碑》尚存。

万寿寺 在汝山麓,宋赵安抚故宅。元大德中,僧志和徙此,既而毁。延祐中,复创,又毁。明重建,丁元吉记。后分东西二房,日渐颓废。

皇清顺治戊戌,禅僧端明与徒宗印居东房,募千馀。

金修建,复为“禅林。”

胜果寺 在虎踞门外,宋乾道中,建高宗成肃皇后谢氏功德寺也。后父冀王母庆国夫人刘氏墓在焉。寺有石渠,上构流憩亭,又有古绣七佛像及墨竹石刻,今皆不存。又有银杏一株,甚巨,相传创寺时所植。

皇清康熙二十年,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张九征重修。

督工人程东昇捐资助工,募新佛像,延僧主其寺。

登云寺 在城西登云门外,旧名“福因智果院。” 唐贞观间,僧俱胝建,赐额。宋曾文肃公布舍田重建,有登云台。明初僧祖心、景泰中僧宗玺继新之。

能仁寺 在洪泽寺西。旧在城西闸东。宋建炎初创建,待制陈桷以“金坛能仁” 废额揭之。绍兴中毁,开禧三年僧宝福重建。元至正七年又毁。明邑人刘宗璧舍宅创寺于小围桥西。洪武二十五年僧庆元始迁此。成化己丑僧湛然重建。大觉寺 ,在城南鸿鹤桥北。宋建炎间始创。建炎兵乱,大帅刘光世聚骼瘗此,俗号“万人坟。” 明永乐中毁,僧圆瞳复创。弘治九年僧云仙重修。天王承庆寺 在登云门内阳彭山麓。初名“感慈院” ,梁天监中建,宋景定初重建。明洪武中僧从福重修。有远尘轩。

延庆寺 在葛家巷,旧在寿丘山。宋建炎中,毁地为军寨,而额尚存。景定五年,僧祖亮移额建此。明永乐、成化间,僧慧诠、圆惠重建。

海会寺 在丹徒镇,宋建炎三年创,旧名“尊圣” ,后改今额。或云天圣中改名。明正统三年重建,礼部尚书王英记。

永安寺 :在城西石门之东。明弘治癸巳,僧圆海重建。

永业寺 ,在登云门外,原额“鲜云寺” ,又以祀吴季札,呼“先儒寺” ,宋乾道间建。

皇清康熙间,禅僧铁梅重修。

东霞寺 ,在圌山下,旧名“显孝褒亲院” ,唐宝历间建。

三山寺 在六都崇德乡。宋乾道三年,僧祖福建。明弘治六年,僧晟重修。

洪山寺 在东岳庙西,又名“永安寺。” 郡人丁《礼记》。今为丛林。

长山寺 在十四都。宋绍圣四年僧智琦建。永兴寺 ,在城西经家湾。宋淳熙二年僧惠隆建。请“金坛” 废额揭之。

地藏寺 在九华山。明万历二十年周栋建。横山寺 在十四都。宋乾道三年僧道能建。法云寺 在平昌乡。唐大中五年建。初名“流水院” ,宋改今额。寺有大中年所铸钟。

大圣寺 ,在新丰镇,宋景定二年,僧祖灏建。罗汉寺 ,在唐颓山下,唐天复中,安王亡其名。施果园为之。宋建安中毁。隆兴中,讲僧崇习重建,教授熊克记。明永乐中,楚芳重建。成化末复毁,弘治十年,惠濬重建。万历间如亮重建,改名“通济毘卢阁”,贮大藏经。

水陆寺 在文昌巷罗汉寺南。宋淳祐元年,廙法师建。明洪武中毁。永乐初,僧“慧广、慧诠重修。”

皇清康熙间,僧道恒重修。

灵建寺 在定波门外,唐元和六年建。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僧尚旭重修。

弥陀寺 在怀德坊车家巷。元至元间,永嘉张

氏舍宅建

玉山报恩寺 在西津渡口。元至大三年建,即“浮玉亭” 基也。明弘治间,郡守王存忠重修,构观澜亭,寻圮。崇祯间,昭阳李长科悯风涛溺人,即山下建避风馆,僧长镜主之。楼阁宏敞,往来江上者,得憩息待渡。又募造救生船十,拯溺论生死,殊其赏,利济甚众。

普照寺 在郡城寿丘山巅,宋高宗故宅也。初创寺名慈和,后改延庆。先是,泗州有僧伽塔,绍兴中,建塔院于此山之上方,以奉僧伽像,名曰普照。元僧祖满创楚山阁,赵孟𫖯书额。至正中,西竺僧法喜以音吐洪畅,赐号圆音大师,为三十六路讲师,被命至寺讲梵书。筑半山亭,扁曰“开演长生御讲。” 明初,郡守俞净能命僧晓堂大加修饰。正德辛未,监察御史谢琛属推官史鲁,分寺后隙地建宗忠简公祠,今废。张祜夜登慈和寺,上方有诗。

龙华寺 ,在寿丘山麓。宋绍兴十一年创寺,有大圣殿、正宗阁、慈云阁、华严阁、处士堂。处士姓赵,淮南人。元俱毁。明洪武中,僧雪堂创大雄殿、诸天阁。正德二年,天王殿火。五年,信悦重建山门,旧僧纲司在焉。昔有异僧自西域来,传辟支佛脑牙及五色舍利留寺中。寺废,改创县学。惠安寺 ,在绿水桥北,本甘露寺下方浴院。南唐保大中,自维扬迎旃檀瑞像于此。初,向文简公有“钦圣皇后赐功德院” ,在开封。南渡后,寺僧负公像至京口,乃创此寺,以旧额揭之,并公像在焉。

向善寺 在城东北五十里十一都。按《祥符图经》:“宋将军刘氏舍宅为之。” 唐会昌中废。咸通中复曰“僧伽禅院。” 宋改今额。明洪武中毁。永乐中僧智荣重建。

昭庆报慈寺 在城西。伪吴顺义三年置。初名延寿,宋改普慈。苏轼诗:“普慈寺前千竿竹” ,即其地也。政和间,赐今额。中书侍郎刘逵请为功德院,赐今额。明弘治八年,僧清渊重修。

妙喜寺 旧在通吴门内,宋都统司之功德院也。中有“纪忠堂” ,宋军帅毕再寓,列阵亡将士姓名祀之。今废。

云台寺 旧在青阳门外,乌龟湾之西。宋绍兴间建,宗忠简公功德院也。明洪武间,郡守刘辰复立祠,复置田,学士王景记。寺今废。

普济寺 在黄社村。伪吴干正三年,徐知谏建,旧名“资福。” 宋大中祥符四年改今名。

长乐寺 在涧壁。宋绍兴中建,取“金坛” 废额揭之。寺有塔,延祐元年建。

圆觉庵 在黄祐坊,宋咸淳间建,元至元二十七年修。

白莲庵 在唐颓山东

《广惠》庵 在镇江卫西近城下,俗呼观音堂。庵有神曰“黑哥哥” ,失猫者祷之辄应,又呼为黑哥哥庵。

兴善庵 在梦溪北。康熙初,僧元德重修。圆通庵 在黄祐坊。唐李赞皇创。明杨文襄重修。

翠岩室 在五州山。禅僧慈舟,清修苦行,自食其力,《翠岩》其所手筑也。

莲子庵 在城南鹤林寺西,明崇祯间,禅僧莲子建。

《岘山庵 》在岘山麓,秦僧古道创。

银山庵 在竖土山,旧褒忠庙之旁。明万历间,僧性源、住持海珊建。

雨华庵 在朝阳门外。久为禅林禅僧坚明重修。

潮音庵 “在城南八公岩。” 僧若水建。

宝华庵 在东门外。康熙初,僧上智建。

慈荫庵 在城南漕河西岸。

荷香庵 在城南漕河岸,耆民周楘、周士彦修建。

集善庵 在城东漕河之滨,釜顶山侧。顺治间,僧寂静建。

大悲庵 在新丰镇,康熙丙午,僧照弘建。“大珠庵 ” 在城南三十里,明嘉靖中建。

准提庵 二“一在北门外,明万历间,僧守源建,康熙初,僧照文重建。一在城南天福山麓,明崇祯间,僧照玹建。”

吉祥庵 在城南内城下,顺治初,僧性明建。“上方寺 ” 在朝阳门外,明天启间建。

皇清顺治初重建。

净业庵 在西城外漕河西南岸。明万历中,僧古松建。今庵中奉有古松法身,土人又呼曰“活。”

佛庵顺治间,僧普祥重修。

紫竹庵 在八公岩

普福庵 ,在北门外,顺治十八年,僧海会建。“海潮庵 ” ,在丹徒镇漕河东岸。

“三圣庵 ” 在西城外掘港头。

接引庵 在北门外郡厉坛前。明崇祯初年,西蜀峨嵋山僧道行能施咒食,建庵于此。

莲花庵 在城西阳彭山之右。明初,僧养仁建,后僧慧彻重修。

表善庵 在南门内油坛巷。

汉隐庵 在八公岩,旧系陆氏别业。康熙癸丑,新安黄氏买为庵,延僧超昙居焉。

佛化庵 在城东柳泉

宝莲庵 在定波门外龙埂东。顺治初,僧元照建。

菩提庵 在镇西仓后,顺治五年僧如闻建。竹隐庵 在桃花坞东,顺治四年僧通玺建。普陀岩 在西城外昭关之南。宋延祐间邑人锺仁卿建。明成化间裔孙锺溥重修,胡佑《记》。

皇清锺允升同僧海潮重葺。

福缘庵 :在西城内仓巷口。康熙四年,僧超岳募建。

普霖庵 在孟家湾,明万历间建。

皇清康熙间重建。

乾元万寿宫 在府治西瓶场巷。宋安抚使叶再遇故宅也。元大德五年,元明弘道中,应真人余以诚改创。宫之门曰“通元。” 南有园池,亦叶氏旧业也。丙午敕赐今额尚存。俞希鲁《记》。又有“开府仪同三司辅成赞化保运元教大宗师张上卿画像” ,并赵学士孟𫖯奉敕赞辞。明成化丙午,郡守熊佑命报亲院道士范文潨主之。弘治丙辰,文潨竭赀募众重建正殿、后殿、两廊、法堂及门外石桥,规制宏丽,始复旧观。

元妙观 在石鿎桥西北,俗呼东观,即唐紫极宫老子祠也。宋祥符己酉,改曰天庆。唐以老子为祖,乃建宫奉之,长安曰太清,洛阳曰太微,诸郡曰紫极。宋祥符己酉,诏天下置天庆观。近臣有请但葺紫极宫,用宽劳费。越四载壬子,诏于天庆观置圣祖殿。绍兴十三年灾,乾道三年,总领周石重建。元元贞元年,改今额。有司上言:“江南新附郡邑,有所谓天庆观者,宜改赐嘉名,以协顺天应人之义。” 遂赐名“元妙。” 大德五年,道录余以诚重修藏殿两廊、正一堂,又建方丈、楼阁。八年,道判满持正重建三清殿,陈膺记。明初,以为祝釐之所。洪武十五年,建道纪司于西庑后。景泰二年,住持宦玉安、尹道冲重创殿宇,又创三官祖师藏殿两庑。尚书沈固记。成化二十年,副都纪魏德真迁道纪司于观街之南,仍建法堂五间于殿后。弘治十七年,立石坊牌于街之东西。东曰紫极仙宫,西曰“蓬莱仙境。” 旧有宋徽宗所赐“永镇福地” 金牌,及赵孟𫖯《度人经》石刻,今俱不存。万历丙申,知府王应麟辟大门于堂之右,直通太平街。殿左有“碧霞元君殿” ,隆庆二年建,今俱圮。

道冲观 ,即后土别祠,在石鿎桥北,南唐保大中建。明洪武、永乐间,女冠管师达建诸殿。成化丙申,巡抚都御史牟俸并报亲道院入县学,乃屏出女冠,以居报亲之众,后渐圮。形家言,因三清殿东向,弗利。

皇清康熙壬子,郡人改殿向南。

紫府观 在大慈乡马迹山。宋永初二年建,旧名福业,唐上元令王中康为记。宋治平元年赐今额。有福地方圆丈馀,上有镇福石,雨雪不霑。玉兰花、黄龙、青龙二洞。《抱朴子》:丹井:白马老君石迹,天下第四十九福地也。《咸淳志》:“此乃东海道君参白马老君传授相骨经之所,故多灵迹。” 陈辅、苏庠、朱倬皆有诗。明宣德九年火。成化十年,住持孙礼恒建玉皇阁、三清殿。弘治十年,孙信𫐐建山门两庑。

明真观 在长乐乡,邑人吴伯善舍宅为之。伯善,即妙明真人吴允净之祖,旧名修元。唐末兵乱,仅存遗址。宋太平兴国中,道士黄赞元重建,大理寺丞王崇古“记。” 绍兴中毁,既而复建。元皇庆元年,提点住持观事余庆生增修,学士虞伯生题额。

报恩光孝观 在府治西南三里。旧名“天宁万寿。” 宋蔡京书扁。绍兴丁巳改今额。中有“景命万年之殿。” 建炎初,兵犯镇江,以火箭射殿之藻井,而箭端焰灭,迄不能焚。观已废。今元真庵其下院也。

华阳观 本仁静观,宋徽宗改今名,在十一都。

唐贞观中,法师魏隆居其中。

崇福观 在郡城大市西南。元至元三十一年,福唐商郭显祖建,置供众。元泰定二年增建。明正统中毁,复建。弘治三年,重建弥罗阁前楼。奉真道院 在郡城花园巷。宋韩蕲王置院,有铁炉铭识。嘉定十二年铸。元至元十九年,道士赵道渊重建,俞希鲁为《记》。

真武道院 在市河岸东,宋季道人韩朴庵创。元至元十九年冬大雪,有道人敝衣求宿,因置之厨下。明早莫知所在,但见一盆覆地,启视之,作一圈,圈中有双足迹,迹中各一口字,仍草地为诗曰:“会得青蛇元妙,识破师门孔窍。价值万两黄金,知音一文不要。” 众以为吕洞宾也,故俗呼洞宾庵云。

《梓潼庵 》在文昌坊梓潼巷,唐时建。

皇清顺治十一年,僧海曙重修。

三茅道院 在金银门外宝盖山麓。元延祐四年,女冠戴守元建。明洪武间火,宣德间复创。今为庵,僧寂仁、寂礼主之。

会真堂 ,在马迹山西,康熙十一年建。上奉玉皇,栖住《全真》。

元真庵 在七师桥,即旧光孝观之下院。明正统间,重建“三元阁” ;弘治间,再建“玉虚殿。”

皇清康熙初,重建大殿,拓而新之。

清真庵 在郡城顾著作巷。元至元中,张道渊舍家建,乃三茅元符宫下院也。

玉皇殿 ,旧名拱真庵,在城西三里滨江,旧为真武庙,镇于银山,唐贞观初创。宋高宗南渡,改名“拱真庵。” 元末张士诚遣戴院判入寇,明太祖讨之,至浮子门,尽降其众,驻师蒜山下,幸庵中。时甘露寺僧师一朝见,献诗,上悦,后倾圮。万历初,全真董长清募造。山门有五岳楼,两翼有三官殿、北极殿、章台、正殿,规模广大,更名曰“玉皇殿。”

报亲道院 在斜桥南。元至元十八年建。有会真堂、竹溪小隐堂、奉先祠,增三清殿。明成化丙申,以其地井入县学,院遂废。

南云台 在城西宝盖山巅。张真人命道士某来润建三官殿,谓之“南云台。”

丹阳县

普宁寺 在县治南一里。晋咸康五年,内史王珣舍宅为之。本名“显阳” ,唐改名“朝阳” ,避中宗讳。宋大中祥符中,赐今额。咸淳甲戌,殿为雷震、火起,鸱吻,两殿俱烬。元至元二十九年,傅谦始撤钟楼而新之。大德间,重建大殿。泰定甲子,增刱法堂,丁卯又建方丈。旧有十六院,嘉定中尚馀其半。明洪武三十二年,里人蔡彦祥重修。永乐二十二年,僧慧深继葺。嘉靖元年,正殿毁,十九年,僧慧沧募建。又僧宝钦、洪瑾募建法堂楼五间,真玉募建“钟楼。”

延庆寺 在县南五里谭庄。旧名“接待院。” 唐贞元中,敕赐基地九亩六分,建院后毁。宋嘉泰中,僧皓始创小庵于烈帝庙西。绍定间,僧广直徙今所,请废寺额揭之。嘉熙后,僧道坦继成之。元废。明宣德八年,僧圆琪鼎刱法堂,募孔思济、严肃、吴源等,重建正殿。

皇清顺治辛丑年,法堂毁,僧净亿鼎建后楼。康熙四

年,僧净亿得会,重修正殿。山门两廊,并塑前后佛像。弘规顿易,遂成名蓝,为丹阳诸寺院之甲,皆净亿得会,二僧之力也。

昌国寺 在县南三十里延陵镇西。晋太康二年僧明本建。唐大中初重建。宋嘉祐间修葺,奉议郎陈无逸记。明永乐、正统间相继增建。寺有古铜钟,唐开元中铸。

崇教寺 ,在经山下。旧名经山院。晋咸康间,佛佗尊者刱立。唐重修。宋治平间赐今额,王存《记》。明永乐间修葺。寺有雨花台、金牛洞,晋银杏树。大同寺 ,去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同林寺,一名大同庵。西晋时建。元延祐间,僧本中峰重建,改今额。后兵毁。明永乐初,僧道正复建。寺有古井三,曰西来泉,左南斗,右北斗、福安桥,爪发塔,放生池。

祗林寺 在县西北十五里。请“金坛废寺” 额揭之。旧名“云台寺。” 唐清泰间,僧道初建。明洪武三十年重建。景泰四年普宁寺僧圆悟住持。撤新两廊。

梁宝寺 在县南五十里丁桥西。梁大同间建。明正统二年,僧文结、乡人符文达、荆文重建,增置寺田。

广教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即沈山院。唐神龙二年,僧国舅宝法师建。南唐吏部郎沈彬为处。

士时居此。院之北有庵存焉。有柏号“环翠屏”,即其地。陈辅之少时至此,每经岁始去。有《梁父吟》《牛角歌》《悲昔游》三诗。宋景定三年僧行敏重建。祗园寺 在县东南六十里东泊,旧名“金园”,唐乾宁六年建,宋治平间改今额。靖康间兵毁,景定间建而复毁。明永乐间僧慧原建。正统中僧普明募里人张衡增建。隆庆初僧慧。请帮助识别此字。《圆金》《募修》。

香严寺 ,在云阳桥北,漕渠东岸。唐天祐九年建,旧名“法果” ,宋改今名。比丘尼所处久废,惟石幢尚存。

菩萨寺 在县西二十五里,旧名“菩萨院。” 唐宝历间,僧绍斋建。

妙觉寺 在县东仁圣坊。旧在经山寺东,宋元祐间建。明洪武中,天童住持自性移额“鼎建。” 正统三年,僧法力募贡原懋、贺伯忱修葺。嘉靖初毁。四十三年重建,又建天妃宫于后。

定善寺 在云阳桥南漕渠东岸。宋淳祐间,淮僧宗恩建。咸淳间重建。明永乐、景泰间相继修建,后废。万历间僧正喜移建于尹公桥侧。邑人呼为“海会庵。”

妙果寺 在县东南七里竹村。宋咸淳中,邑人蒋氏子出家创庵,修《白莲教》,后改为寺。元至元大德、元统间,相继恢拓,遂为邑中巨刹。后兵毁。明正统元年,僧永昇募眭懋钱万瑜等鼎建。景泰四年,万瑜独修寺前虎溪桥。嘉靖隆庆间,僧净琳、原达相继增葺,欧阳元功作塔碑。

智宝寺 去县二十里,旧名“智宝院” ,宋绍兴间建,明景泰初僧明朗重建。

嘉山寺 在嘉山龙池东。宋绍圣间,僧如用建。明宣德间重建。正统中修葺,岁久颓废。万历间,僧明海与其徒觉澄“告复寺田二顷,山一顷,重建正殿、龙王庙及堂寝、庖湢凡若干楹。”

惠安寺 在县东五十四里。一名“惠安院” ,又名“南寺” ,宋丞相钱氏功德院也。庆元间建,后兵毁。明正统十二年,僧圆聚募建,增置寺田。嘉靖三十一年,僧慧琅、圆寿、明禧重修。

万善寺 在县东尹公桥上岸。明万历八年,僧正喜募建。初名“海会庵。” 四十二年,敕赐今额,并颁《大藏经》卷。

孝感寺 在县东北耿冈。宋邵安简公亢功德院也。熙宁间,敕赐“善庆孝感禅寺。” 僧无业建。明正统间重建,景泰间增建。

慈云寺 在陵口镇漕渠西,旧名“慈云院” ,宋淳祐间建,明洪熙元年重建。正统间增建。天顺三年奏改今额,后毁复建。

法云寺 在县东五十里。唐天祐九年建。九里崇福寺 ,在太平乡。

存心寺 在栅口铺西。旧名“存心院。” 宋嘉定间建,后兵毁。明弘治八年重建,正德八年改今名。藏经寺 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藏经院。” 宋绍兴十五年,僧智坚立,今废。

普慈寺 在仁和乡崦东村。宋元祐间建。明洪武中,僧智暹建。景泰中修葺。弘治、正德中有僧号白云静修其中,建楼曰“白云楼。”

报德寺 在县东南永和乡,今废。

广福院 在县东观音山。旧名观音院,晋太康中建。宋治平末赐额“寿圣” ,隆兴中改今名。有钟,伪吴安仁义铸,后赵善湘易去。景定间僧祖权重修。元至元中普贤复创。有一碧万顷亭,亭旧名“湖光” ,嘉熙间改今名。丞相吴潜书扁,久废。万历间知县管应凤重建。又有玉乳泉,陈文惠公尧佐书泉名。明永乐间僧文亮募修。正德时,给事中汤礼敬倡始重葺。

戒珠院 在县东北萧塘港北。旧名皇基,梁刺史王僧辩建。按《建康实录》,梁武帝大同十年幸兰陵,于皇基寺设斋。又《通鉴》,丹阳弘氏自湘江买木东下,刺史王僧辩证之,以盗没入上方,为武帝造此寺。父老云:“武帝墓在其下。” 寺有梁碑,僧厌摹扰,沉之塘中。唐名皇业寺,避元宗讳,宋改今名。

复礼院  、旌孝院  、显庆院。

嘉山、真珠院 并在永济乡。

宝光院 在仁信乡

“古真如院 ” 在西门外。

三仙院 在练塘乡。宋绍兴中,僧如显建。明景泰中,僧明真重建。即孙锺“《瓜畦》处。”

下庄观音院 在寿安乡。

新游院  、《地藏院  》《圆通院》。

夹埤、大圣院 并在太平乡。

白莲院  。延寿院  。《广惠院》。

岳祠院 并在石城乡

崇德院 在县西三十里。唐中和间僧惟一建。道林院 ,在县西四十里。唐乾宁二年僧行圆建。天祐间赐额。

柳汁院 僧海澄建

崇福院 在季子庙东,宋绍兴间建。

普化院 在县南二十里。宋建炎间,僧士源建。明正统间,僧礼琮“募王刚、许士良、钱子忠、王显源重建。”

昌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宋端平间建,明景泰三年修葺。

崇庆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许。宋宝祐年间创建。

善庆院 在县东三十里漩湾。宋绍兴间,僧福因建。明正统间,僧慧明重修。

兴圣院 在县南三十里闾塘。宋咸淳间,僧若川建。明永乐中,僧义恩、义和重建。宣德、景泰间,相继修葺。

普贤院 在县南十二里青阳铺后,一名“圣墅庵” ,乃邑人为侍郎汤东野修荐之所。明景泰六年,僧明安募修。弘治间筑山寺,僧可恩重修。后建千佛阁。

宁寿院 在县南二十里麦埤。宋淳祐年间,僧宗信建。明宣德九年,僧宗恭募里人张文显重建。

义行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荻塘。宋乾道间僧德慧建。明正统间增建。

集庆院 在县东十五里彭隍村。宋咸淳间,僧可观建。

清凉院 在夹冈。宋嘉熙间,僧善涓建。明景泰间,僧德彻募韦亨、于文重建。

奉先院 在荻塘。宋乾元间,僧古林建。

天王院 在珥村,宋咸淳中建。

植德博施院 在九灵山。宋参政忠惠公翟汝文功德院。

大圣院 十所一在董庵巷,宋咸淳间董八千舍宅建,明弘治八年修。一在青墩,宋咸淳间僧大义建。一在荆村,宋淳祐间僧祖义建。一在越塘,宋崇宁间侍郎汤东野建。一在陵口镇,宋庆元间,萧氏舍地,居士锺宗悟舍俗出家建寺,以家产为常住。一在珥村镇,一在西疁,一在横塘,一在前周,一在新埭。

大慈院 在县西二十里。元泰定间,僧一满建。普济院 在固山,旧名“固山庵” ,元天历间建,明永乐间重建。

皇清康熙乙卯,督学道孙允恭“倡始修葺。”

积庆院 在县东五十里。元泰定间建。

龙竿院 在县东北五十里张村。元至大间,僧了知建。

大同庵 在上德乡。元延祐三年,蒋山长建,西天目山。《明本记》:“庵有西来” 并

“仁寿庵  ” 、“衍庆庵  ” 、普寿庵 ,并在“桂仙乡。”

大圣庵  、“宁寿庵  ” 、“上坝两庄庵。”

“永福庵  ” 、“汉王兴圣庵 ” ,并在太平乡。“善庆庵  ” 、“龙禧庵 ” ,并在上德乡。

报恩庵 在永和乡

显福庵  、崇报庵 并在仁信乡。

奇林庵 在县东三十里,一名“永安堂。” 元至正间建。明正统十年,僧善信重修。成化四年,僧智净、智澄增建。

西报庵 在县西三十五里,一名“西暴。” 宋宣和间,僧慈训建。

“地藏院 ” 在金鸡山西南。

昌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都官村。宋端平间,僧文澜建。明景泰中,僧慧通重葺。

临济院 在贤桥东。明天顺间,张亨、张修舍地建立。成化四年,僧德国重修。

慈云院 四。一即陵口慈云寺,一去县东三十五里西茅,一去县东北四十五里麻屯村,一去县北二十里尚德村石塘口。

莲堂庵 一名“瑞应堂” ,在县东市河上。元泰定间,张月堂舍地,僧优昙募建。明洪武四年,僧宗善建。正统间,僧莫明鼎造。成化八年被毁,僧弘泉重建。嘉靖中,僧智能募修。

六度庵 在县治西南

般若庵 在珥塘

水西庵 在县南三十里柳茹西,宋端平间建。贾坟庵 在柳茹。宋端平间建,明永乐间修葺。邓道庵 在县北十二里,宋景定间建。

荆村庵 在县东十五里,宋咸淳间建,明成化

十二年重修

谷隐庵 在县西北十五里。元至元间建,明正统间修葺。

宝应庵 在县西五里。元大德间建。明永乐间重建。成化间修葺。

观音庵  、通济庵  、圆通庵 ,并元大德间建。

吉祥庵 在县东二十五里九曲河口。元至大间建,明洪武间重建。正统十一年增建。

广善庵 在县东北四十里。元延祐间建,明景泰五年重修。

锺坟庵 在县西二十里,元延祐间建。

前庄庵 在县西二十五里。元延祐中建,明成化八年重建。

报恩庵 在县东二十五里。元延祐间建。护圣庵 在县南米家店。元泰定间建,明景泰间重建。

同坑庵 在县东四十里。元泰定间建。

无相庵 在县西后观村,元泰定间建。

宝林庵 在县西南三十里。元泰定间建,明正统间修葺。

瑞应庵 在西市河北岸,“元泰定间建。明洪武、正统间修葺,后毁。弘治八年复建。”

致敬庵 在吕城镇北刘家桥侧。“元泰定间建。明宣德六年重建,弘治九年增修。”

菩提庵 在县北二十里瓜渚,元泰定间建。普利庵 在县西普墅。元元统间建,明成化中重建。

护国庵 :在北门外,僧海澄重修。

白龙庵 在经山后,顺治间建。

元德庵 在县南四十里,一名“倪庄庵。” 宋开禧间建,明永乐间重建,宣德四年增建。

崇真庵 在太平乡

倪庄庵 在石城乡

西庵 在上德乡

崇德庵  、敬新庵 并在“桂仙乡。”

《僾然庵  》“徐庵   ” “敬庵。”

东庵 并在永济乡

处士庵 ,在沈山寺北,南唐沈彬故居也。“都官庵 ” ,在练塘乡,女冠居之。

仙台观 在县西二里。旧谓之黄堂道院,一名云阳观。晋谌母于此修炼飞升。宋改今名。兵燹不存。明洪武三十一年,重建。景泰、天顺、成化间,相继修葺。知事翟思忠“记。” 观有窖经墩、瘗剑函、炼丹井。万历间,增建文昌阁、知白堂。

延昌观 在县南,梁大同中建,旧名“永兴寺。” 宋治平中,改为观,赐今额,今废。

凝禧观 在县东北四十里。旧名“精舍” ,梁大同中建,宋治平中改今名。

大霄观 在丁桥镇西。旧名“灵应。” 唐垂拱间建,宋治平间改今额,嘉定间修葺。观有令威祠,刘宰“记。” 天宝桥、炼丹井,明洪武、景泰间屡建。归真庵 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名东疁观,汉焦光修炼之所。唐开元间名清虚。宋祥符中改今名。旧有吕洞宾《透壁》诗,兵燹不存,迄明洪熙元年重建。又有丹井、丹池、飞升台、迎仙桥、望仙墩、凝真观 在土地桥东,旧名集真道院,宋绍兴间建法堂,经略范克信《记》。嘉定间建后殿,元大德间重建,明洪武间复建。天顺元年赐今额,后有玉皇阁。

皇清顺治间,里人朱重建。

仁靖观 在九灵山,宋忠惠公翟汝文功德院,宋乾道间建,明洪武间重建,宣德十年增建。清微观 ,在吕城镇,旧名崇寿院,又作“圣寿” ,元延祐间建,翟思忠《记》。明洪武十三年复建,正统十一年增建。

三官殿 “在新桥东,后有文武阁,《道士葛守瑛建》。”

金坛县

慈云寺 在县前东北百步。梁大同初,庐陵王府兵曹周详建。宋改今额。开禧中,县丞赵汝增率众重建,太常寺丞刘宰“记。” 明万历癸卯,僧本安等重建大雄宝殿,范铜为佛像,并建藏经阁于寺后。检讨王肯堂疏

西禅寺 在县西一里三洞乡。宋淳熙间,僧法空建。明成化间,僧惠颙撤而新之。

皇清康熙十一年,僧弘儒、常悟重修。邑人,左布政使

于朋举记

延庆寺 在县西三十里诸礼村。宋绍兴间建。宝祐间,僧了义重修。

灵建寺 在县东十五里金山乡,旧名“灵塔院。”

后改今名。寺有禅师岸公塔,进士崔郢撰“铭。” 明万历间,僧能祥建毘卢阁。以上为坛邑四大丛林。

崇圣寺 在县西一里许,旧梓墟门外。始名“药王院。” 宋建炎初,僧宗远改建。明洪武初,僧智常重修。永乐间,僧道实增建佛殿两廊。万历中,因濒城池,渐就倾圯。

东禅寺 在县东三里。唐光启间,为新兴禅院。宋建炎间,专以奉故中书侍郎张忠穆公悫之祀,赐名“笃忠显庆院” ,后改东禅寺。宋大观间,僧义真增建钟楼,贡士路亦临为《记》。至元末废。明初,僧戒持蕴珂继葺,久又废。万历庚寅,紫柏禅师书经于金坛,王翰林肯堂与寻旧址,得路贡士所为《钟楼记》,深赏其文,发愿兴复。乃鬻别业得千馀金,属僧如清造正殿三楹、西方殿三楹、新禅堂五楹,合寺门四面相对,居然胜区。其子懋镕承父志,至今不替。随寺有土神祠,另设于外,令寺僧冬夏施茶汤以济往来。

大圣寺 在县东四十里礼智乡。宋建炎间,僧源泽建。

弥陀寺 在县东三十五里七都。元延祐间,僧法照建。泰定间,僧正新重建佛殿。明永乐四年僧善润新之。

报恩寺 旧在县西三洞乡。梁大同初兵曹周祥建。宋咸淳间僧惠圆重修。寺门有井,因结亭以施茶汤,故俗呼“施水庵。” 明洪武间,僧曾奕重修,复今额,又废。万历四十五年,光禄寺署正于玉理舍宅为寺,乃取旧额揭之。在县治西南南察院左。天启四年奉旨敕建。在县西南复捐田垾以供饭僧之田。布金寺 唐太和五年建。旧名“龙泉” ,在华阳市,后迁于方山之麓,改今名,后废。宋嘉定初,邑人吏部尚书曾㬇再建同建寺 在三洞乡,去城五里,今废为观音堂。普慈寺 在县东二十里礼智乡。梁大同中建。隋大业中废,唐长庆初重建。

广恩崇福寺 在县南五十里希墟。宋乾道四年建,为参知政事张公纲功德院。

北禅寺 在北城外百馀步漫塘之上。旁有三元殿、水神庙、柯邑令去思祠。康熙中,僧观如重修。

敕赐圆通庵 在顾龙山,旧名“新兴院” ,梁大同间僧妙高创造。元延祐间重修。有四佛殿、大悲殿,宋元间画笔尚存。弥勒殿塔。明太祖东征,尝驻驆于此,赐名“圆通庵。” 其御亭三间,正统十四年二月,僧道颖奉旨重修。

显庆院 在县西北,宋端拱间建。

福仙院 在县西南四十里新河村东。宋建炎间建,岁久倾圮。明崇祯中,僧念修重建。

万安院 在县南四十里。元至大间建。

天竺庵 在县南五十里。宋绍兴间,天旱,每祷于此。元至正间,僧宗员再建。

二严庵 在朝天门外二里。明万历四十七年,贺尚书世寿属僧卓如建。

皇清顺治六年,孙本支募建大殿五楹。康熙中,僧超

仁重修庵址八亩,香灯田三十九亩五分,放生池二亩。

兴福庵 在县南四十里。元至治间僧净观建。薛义庵 在县南三十里游仙乡。元大德二年僧石眼建。

真如庵 在县西四十里。宋端平间,僧德原建。湖溪庵 在县南湖溪镇。元至元间建。

无尽庵 在县南二十里。元至元间,僧如满建。张祠庵 在县南四十里。元天历间建。

满相庵 在县西四十里,旧为观音堂。元至正间,僧喜信增建。

云居庵 在游仙乡方山之麓。

明觉庵 在县北十里三洞乡三十都。元皇庆间建。

彭城庵 在县西四十五里上元乡。宋端拱间建。

思敬庵 在县东十五里。元至正间,僧惠诚建。墨香庵 在县南九里村。明万历庚寅冬,达观禅师曾书经于此。

永隆庵 在大南门外。明正德间,指挥佥事于浚求嗣建。万历甲寅,僧道叶性空重修。

筠溪庵 在县西四十里游仙乡于巷村。康熙五年,僧超龙募建。

修元庵 在县北六里西下塘村。顺治九年,里人张学书、学道、率梦说建。

龙兴庵 在县东二十里前庄村。宋延祐七年。

建明嘉靖间,僧明喜真宝重修。万历九年又修,邑令刘美撰《碑》。

给孤庵 在县西南游仙乡,元至正间建。陈塘庵 在县东十五里,宋至治三年建。南禅寺 一名“法华禅林” ,在弘化门外迤东一里。顺治八年僧语上正智正修建。正殿三楹,禅堂五楹。左为客堂,右方丈,寮舍庖湢毕具。莲花庵 在县东北十里北渚荡上流。明崇祯十年邑人汤允僶等建。准提禅院 在朝天门外东岳庙右,即“慈云寺” 之别院。康熙十三年,僧雪林募建,为接待行僧之所。

准提庵 在朝天门外,东岳庙左。明天启四年,邑人按察司副使段请帮助识别此字。属僧鉴潭。且拙建广惜庵, 在会潮关对河。蜀僧圆湛,初结茅于此,以检字纸为功德,朔望诵经焚之,投于河。明崇祯十五年,众为建庵,沿壕至拱极门。道不一里,其徒明指,复于城𬮱外建茶庵三楹。

护国庵 在丹阳门外三里,明崇祯十三年,知县李登云建。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金鍜建。

燕洞宫 在茅山燕口洞,女仙钱妙真遁化立祠之所。梁邵陵王有碑,今不存。唐天宝七年,敕赐宫额。宋元祐甲辰毁,迁句容县。绍兴二十年,复建于故基。

崇禧宫 在茅山丁公山之阳,即陶隐居华阳下馆。唐贞观时,建太平观,宋敕改崇禧观。元延祐六年赐名宫。

“皇清副灵官张光福、《道士张克敬》等募修”唐贞观九

年,赐金坛县田地、塘荡七十四顷八十九亩九分八釐。“历代以来田应纳钱粮,七分纳官,三分供奉香火。”

太虚观 在县南坝之东。唐经略使戴叔伦舍宅为之,旧名“延真观。” 宋淳熙十五年,改今名。元末废。明洪武初,道士施得成改建于市东古镇巷。永乐二年,邑人潘文礼率众重修。正统间,道会王知远复迁于旧所。万历间,邑人千束募建文昌阁戴公祠于观左。

皇清康熙十二年重修。

元阳观 在县西六十里大茅峰南茅洞之上。唐置,后废。宋隆兴初,吴兴道人沈善智穴居五十年,自称洞主。时有黑虎随其出入,人皆异之。后韩蕲王夫人茅氏与侍从者来访遗迹,果见黑虎从道人周旋起伏,因号为伏虎真人。助赀建立殿宇,后改名“冲虚。” 庆元间,仍请今额为观。唐顾况《游元阳观》诗云:“此观十年游,灵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诗读。” 则知唐以来己名元阳观矣。

洞虚观 在县西五十里陶村,即陶隐居故庐。隐居仙去,遂为观。初名“仙居” ,《石记》犹存。宋天禧中,赐今额,从事郭震《记》:至今有隐居丹井在焉。藏真观 ,在大茅叠玉峰下,静一刘宗师庐墓处。宋大观初敕建。

崇寿观 在县西七十里游仙乡大茅峰下华阳洞南便门之前,即晋真人任敦成道之故宅也。宋元嘉十一年,路太后始建坛宇。太始中,庐陵太守孔嗣之重立,以居道士华文贤。齐建元二年,太祖临幸,乃敕句容人王文清为馆主,开置室宇厢廊,号为“崇元馆。” 唐贞观初,敕改曰崇元观。天宝七年,李含光奉敕重修,仍取侧近百姓一百户蠲免租徭,长充修护。观有太极元年左拾遗孙处元所撰碑,字漫灭不可识。宋大中祥符七年赐今名。元至治二年,主观张嗣贞重修,国子司业虞集撰碑。

乾元观 在县西六十里郁冈山。梁天监中,陶隐居于此创“郁冈” 斋室,以追元洲之踪。宋天圣三年,敕改今名。明尽圮,万历中重建。大学士王锡爵撰疏。

清真观 去县十五里。汉元寿初赐额“望仙” ,隋大业十三年废,唐天宝间复建,宋大中祥符中赐今额。宝元间建大殿,前有郗尊师手植桧。集仙观 在县东金山乡。梁大同中初建,隋开皇末废,唐大历三年重建。

玉虚观 在县西四十里。唐长庆中建,额曰“灵宝。” 宋治平初改今名。

游仙观 在县西七十里游仙乡。宋庆元五年,请废额建。旧在县西二十七里。

王母观 在横堰桥东

冲寂观 ,在上元乡。梁徐道士舍宅建,初曰“宗真观” ,唐贞元中改昇元。宋大中祥符中改今名。华阳观 ,在崇寿观西。梁昭明太子故宅,古名。

鸿禧院一名“福乡馆。” 唐宝历二年奉敕建,改号“宝历崇元圣祖院。” 时李德裕供奉孔子、《老子》、尹真人三像于此。宋治平中,赐名鸿禧观。宣和改赐今额。

报亲观 在登荣乡,邑人赵友光建。

崇真观 在南洲,去县十里。梁大同二年建,隋大业三年废,唐弘道元年复建。旧名金坛观。宋大中祥符年间改今额。宋陈德昭有《宿崇真观》诗。

修真观 在顾龙山

崇真道院 在县市东坊。唐贞观三年建。宋绍兴间,邑人李棠臣重建,后废。明洪武二十五年,道会袁自源重建。永乐间,道会张昌泰又建三清殿、玉皇阁。正统中,道会王与善重修。万历中,阁圮重建。邑人王樵改曰“藏经阁” ,为之《记》。万历中,正殿毁。

皇清康熙十五年,重建。

复阳道院 在孝德乡,宋绍兴中建。

佑圣道院 在孝德乡,宋绍兴中建。

上元道院 在大云乡

嗣真道院 在游仙乡

真武殿 在吕垆。明万历中,邑人潘鉴募建。

镇江府驿递考        府志

编辑

丹徒县

京口驿 原设于京口闸内临河,明万历七年,知府锺庚阳改建西城,临河社稷坛左。

站船一十五只,该打造银六百两。实造十只,以“干、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 为号。停造五只,以抵五年小修之费,免派于民。每年带征银六十两;丹徒县银五百二十两,每年征银五十二两;丹阳县银四十两,每年征银四两;金坛县银四十两,每年征银四两。

“什物” ,止给现在船只,该银二十一两。

铺陈上、中下二十六副,共银一百六十二两四钱二分。十年凡三征之,该银四百八十七两二钱六分。中间改置,应有积剩,约以三百五十两,每岁合征银三十五两。上等八副、中等八副,下等十副。丹徒县银一百三十九两一钱二分二釐,每年征银二十九两九钱六分;丹阳县银一十四两二钱五分六釐,每年征银三两八分;金坛县银九两四分二釐,每年征银一两九钱六分。

轿伞上轿四乘,中轿六乘,茶褐绢伞三把,青绢伞七把,雨伞十六把,绢雨衣十副,坐褥十块,皮坐褥十块,席箪十块,皮轿扣十副,红帽五十顶,黄罩甲十件,扇一十三把。每年共量支银四十一两四钱六分。

《廪给》岁用银一千一百两,丹徒县银一百四十一两二分二釐,丹阳县银一百一两五分,金坛县银八百五十七两九钱二分八釐。

水夫六百名,共银一千八十两。内停造船只不革夫,均拨帮差。丹徒县五百二十名,该银九百三十六两;丹阳县四十名,该银七十二两;金坛县四十名,该银七十二两。

馆夫十二名。丹徒县“均《徭编》。”

炭渚驿 在城西五十里。

湖州府马驴额办支应银四十二两三钱二分,并扣铺陈每年银四十三两八分。又扣马驴价鞍辔、棕蓑、雨具等银二十七两六分。俱作支应支用。

馆夫五名。丹徒县均《徭编》:

丹阳县

云阳驿 ,初在城内临河,后以官舫不时至驿水关,夜不得扃城中,因以失事,改迁南门外,今仍旧。

吕城驿 在吕城镇,后革。

站船一十五只,该打造银六百两。实造十只,以“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为号。停造五只,以抵五年小修之费,免派于民,每年带征银六十两;丹阳县银四百两,每年征银四十两;金坛县银二百两,每年征银二十两。

什物铺陈,同京口驿丹阳县银二十三两五分,金坛县银十一两九钱五分。

轿伞上轿二乘,中轿四乘,茶褐绢伞三把,青绢伞三把,雨伞六把,绢雨衣四副,轿围六副,坐褥六块,皮坐褥六块,席蕇六块,皮轿扣六副,红帽

三十顶黄罩甲十副、扇六把。每年共量支银二十三两一钱四分。

《廪给》岁用银一千两,丹阳县银六百五十八两六钱七釐,金坛县银三百四十一两三钱九分三釐。

水夫六百名,该银一千八十两。内停造船只不革夫,均拨帮差。丹阳县四百名,银七百二十两;金坛县二百名,银三百六十两。

馆夫一十名,共银五十两,丹阳县均徭编步夫一百一十名。三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五钱,共银一百九十五两;八十名每季二十名,每名季支工食银一两八钱,共银一百四十四两。陆路抬扛俱该县编。

金坛县

县前总铺 在县治西。明洪武中,知县陈得庸建。前为大门,中为邮亭,后为厅、三门,左右为廊房,周缭以垣。

临河递运所 大座船五只,每只长七丈六尺、阔一丈三尺六寸,以“天” 字四号、十六号、三十一号、四十七号、五十七号为序,十年一造,每只银一百四十两,五只该银七百两,并小修每年带征银一百两。每只季编水夫一十二名,共夫二百四十名。每名季支工食银一两八钱,共银四百三十二两。

次座船十只,每只长七丈二尺、阔一丈二尺。实造八只,以“天” 字三号、二十号、三十六号、三十八号、四十六号、五十三号、五十四号为序。停造二只。水夫以“天” 字三等号均拨帮差。十年一造,该银一百二十两;十只该银一千二百两。内停造二只,以抵五年小修之费,免派于民。每年带征银一百二十两。每只季编水夫十名,共夫四百名。每名季支工食银一两八钱,共银七百二十两。每只书桌二张,银三钱二分。

平船十只,每只长七丈二尺、阔一丈二尺。实造八只,以“天” 字二号、六号、八号、九号、十九号、二十一号、三十五号、三十七号为序。停造二只。水夫于“天” 字二等号均拨帮差,十年一造,每只该银一百两,十只该银一千两。内停造二只,以抵五年小修之费,免派于民。每年该征银一百两。每只季编水夫十名,共夫四百名,每名季支工食银一两八钱,共银七百二十两。

摇船二十八只,每只长六丈一尺五寸,阔一丈一尺五寸。实造二十二只,以“天” 字一号、五号、七号、十号、十四号、十五号、二十四号、二十五号、二十七号、二十八号、二十九号、三十号、三十二号、三十三号、三十四号、四十号、四十一号、四十二号、四十四号、四十五号、四十八号、五十号为序。停造六只,水夫均拨帮差,十年一造,每只该银六十两;二十八只该银一千六百八十两;停造六只,以抵五年小修之费,免派于民。每年该征银一百六十八两。每只季编水夫八名,共夫八百九十六名。每名季支工食银一两八钱,共银一千六百一十二两八钱。每只书桌一张银一钱六分。

丹徒县银五十六两,丹阳县银二百二十四两,金坛县银二百八两;丹徒县水夫二百四十名,该银四百三十二两;丹阳县水夫九百四名,该银一千六百二十七两二钱;“金坛县水夫七百九十二名,该银一千四百二十五两六钱;防夫二百四十名,每季六十名,每名工食银一两五钱,共银三百六十两。” 各夫轮流所在走差押解囚犯,丹徒县防夫八十四名,该银一百二十六两;丹阳县防夫六十八名,该银一百二两;金坛县防夫八十八名,该银一百三十二两;铺陈中等八副,该银五十六两一钱六分。下等一十副,该银一十八两九钱;丹徒县银九两五钱三分。每年带征银二两二钱八分八釐,丹阳县银三十四两四分二釐,每年征银八两一钱七分二釐;金坛县银三十一两四钱八分零,每年征银七两五钱六分。

贴关米五斗。同知韩克济议:“旧止银二百九十三两一钱,水夫屡告受累,今蒙本院面议,加银三百六两九钱,共银六百两,征贮府库,照费给发。” 丹徒县银五十两五钱,丹阳县银一百二十五两四钱七分一厘,金坛县银四百二十四两二分九釐。

马驴定例,“如有将马驴不行用心喂养倒死在一年内者决打买补,二年内者赔价一半。三年无损者赏银四两,四年赏银五两,五年则并马驴赏之官,另给价收买。” 果有事出不虞,验实就中通融给补,不可复派于民,岁征银两入循环。

簿,查考久之,积馀数多,良有司酌量议免可也。本府岁办例上马,每匹价银一十六两,鞍辔银二两五钱,棕蓑雨具银一两二钱,工食银八两四钱,草料银六两。

《中马》每匹价银一十四两,鞍辔银一两七钱、棕蓑雨具银九钱、工食银八两四钱、草料银六两。《下马》每匹价银一十二两,鞍辔银一两五钱、棕蓑雨具银七钱,工食银八两四钱、草料银五两五钱。

驴五头,每头价银三两,《鞍辔》银四钱、《雨伞》银一钱,工食银六两、草料银三两,共银一十二两五钱。

湖州府岁解例上马、中马、下马匹并驴价值,鞍辔、棕蓑雨具、工食草料,俱同本府。但下马并驴原派银多,“下马每匹该扣存铺陈支应等银七两二钱三分。驴每头该扣存铺陈支应等银七两五钱。”

京口驿本府岁办马驴,除铺陈支应银三十三两七钱,免派于民。又除工食、草料、鞍辔、雨具银一百三十三两八钱,听马驴头自取外,内丹徒县该银八十八两三钱;丹阳县该银二十六两五钱;金坛县该银一十九两;上马二匹,实征银三十二两;中马二匹,实征银二十八两;下马一匹,实征银一十二两;驴五头,实征银一十五两。以上共实征马驴价银八十七两,丹徒县银六十四两,丹阳县银一十七两,金坛县银六两。湖州府岁解马匹,除给工食、草料、鞍辔、雨具银八十六两三钱外,上马二匹,实该银四十七两八钱;中马二匹,实该银四十二两;下马一匹,实该银一十九两二钱三分。每岁实收银一百九两三分。内银十一两三钱八分,系扣存之数。以上除工食、草料、鞍辔、雨具外,本府并湖州府上马四匹,共银七十九两八钱;中马四匹,共银七十两;下马二匹,共银三十一两二钱三分;驴五头,共银一十五两。每年通计银三两,共银一百九十六两三分。十年该积银一千九百六十两三钱。大约三年可免一年,在后良有司加意耳。

炭渚驿。同知韩克济议:“炭渚驿亦是取道过京,一路可当龙潭五之二,而支费仅得龙潭之一,官吏告累久矣。” 今蒙本院议令于府置铺陈内,给中铺陈一副,下铺陈四副。其每年扣下铺陈支应等银一百一十二两四钱六分,按月发与官吏,督同马驴头轮班支应。每月准除纸札银三钱,每日准除打探夫三名,每名银三分,共银九分;吏一名,银三分。月终送府查算。如年终再有不敷,听于马驴价内申请支补。

湖州府岁解马、驴,除给工食、草料、鞍辔、雨具银二百二十一两二钱外,上马五匹,实该银八十两;中马三匹,实该银四十二两;下马二匹,实该银二十四两;驴五头,实该银一十五两。以上实收银一百六十一两。

嘉靖间民粮每遇编派水马绿优免不等。比时照数依例查免净、将实存民粮、计数分作船马各半派办

各船季夫、防夫,每名递年季给工食银一两八钱,俱该本府给发由帖收执,照粮出办。其各支粮,照季挨次轮流在驿所支应。凡遇船只修造,亦照帖定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一打造。亦该粮户照粮出办,于季头、季头贴备,于船头买料修造。

驿所支粮答应过往使客,多寡不一,在船修造,亦有费用大小不等,以此加减无常,预难定拟。京口、炭渚二驿驴马头,俱各自行取讨,递年赴驿雇募走支。

旧时,民户赴驿支粮雇夫,遇进龙衣、“进贡、进鲜” 及要路等船到驿,用夫有至数百名者,支廪给口粮,下程等项有至数十分者,当之者立致破家。近改征银在官,前项应付悉属之官,民甚便之。

镇江座船,江湖中人称曰“黑楼子船。” 以水手惯习,行程无滞。士大夫多乞觅之,而不知一船之造,百物皆具,及一差既回,百物俱无,又费打造,其害不小。近年本府停造破沉船若干只,民力稍宽,各官所乘坐必不可缺者,官修官造,不复及民,岂非斯民永久之赖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