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20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二十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一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卷目录

 庐州府部汇考四

  庐州府关梁考

  庐州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八百二十卷

庐州府部汇考四

编辑

庐州府关梁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合肥县附郭。

竹林关 ,在城西六十里,地名“李陵山峡。” 庐镇关 ,在城南百馀里,与舒连境。

惠政桥 一名“县桥” ,在五星寺南。

和平桥 建于元,在成教坊西。

镇淮桥 一名“市桥” ,在镇淮楼北。

岁丰桥 一名“九狮” ,在教弩台前。

凤凰桥 在镇淮楼西巷。

指花桥 旧名“通仙” ,在关庙后。

回龙桥 在德胜门内大街。按《一统志》:“相传魏曹操与吴相持于此,回马故乡。”

石灰桥 三:一在五显庙巷;一在时雍门内;一在罗汉寺巷东。

飞骑桥 见《古迹》。在威武门内。以上城内通津桥 ,一名“闸桥” ,在大东门外。

《观德桥 》讹“官渡。” 在通津之东。

灵观桥 在时雍门外

通和桥 ,在余忠宣祠右。在祠左者,名“余公桥。” “金家桥 ” ,在堰城坝。

里化桥 在文昌阁西

大安桥 在官渡东

城坡冈桥 一名“北涧” ,在城东十里。

通济桥 在店埠镇

子孙桥 在城东三十五里。

傅子桥 在城东四十里。

唐阳桥 在城东四十里。

马水站桥 :在城东五十里。

石塘桥 在城东七十里。

砖背桥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

淝宁桥 “知府张瀚建,在水西门外。

永安桥 一名“南安” ,在城西四十里。下有巨岩,其水独西注。

西丰桥 在城西七十里。

丰公桥 在城西九十里。

马埠桥 在城西九十里。

派河桥 在派河镇

双港桥 在三河镇

柏坊桥 :在城南七十里。

大慈桥 在城南八十里。

铁佛桥 :在城南七十里。

拱辰桥 在北门外

洪水桥 在拱辰北二里。

太平桥 在城北二十里。

圆畽桥 :在城北六十里。

乐岁桥 在城北七十里。

枣林桥 :在城北五十里。

新建桥 在城北八十里。

麻埠桥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知县陈琯建,通定远官道。

淮浦渡 在府城水西门外。

中派河渡 去府城三十里。

庐江县

冷水关 在治西三十五里。曹魏设隘于此,石门犹存。后内置巡检司。

兴贤桥 在今学前,旧名“三思桥。” 明正德十二年,知县刘梦熊重修。

回龙桥 在学西

鱼市桥 又曰“钟楼桥” ,今在金刚寺西南。明正统三年,僧大安重修。

临仙桥 在东关外。明宣德九年知县马骥重修。初系木桥,后改以石砌,掘地得小石碑,镌“捧檄桥” 三字,想因毛义得名,自此人始称之云。升仙桥 在南关外。明成化七年知县梅江修,嘉靖元年何律重修。

掷杯桥 即升仙桥内小桥。世传左慈饮曹操鸩酒,掷杯悬于空中,人皆仰视,忽失慈所在,因名掷杯桥。

桐城桥 在小西门外,路通桐城,故名。明嘉靖庚戌,刘镇子川重修,知县刘逢恺更名“三义桥。”

后崇祯年间,以流贼之变,知县耿廷箓拆毁,以便防守。

重锦桥 在大西门外。以王敬父子、钱瓒父子俱官,故名。后废。

绣溪桥 在西冈外,俗名“刘家桥。” 因贼毁,易以石。

板桥 ,高氏世居之,独木横溪,历久不朽,人以为神。

永安桥 在治西北一十五里,旧名“南安。” 明弘治癸丑,邑民王瑞建以石,有《记》。嘉靖五年,知县周良会命义官刘镇重建,易今名。

金牛桥 在治西北四十五里。明正统四年,僧坚守修。嘉靖五年,刘镇重建。

栏耙桥 在治西十五里,后废。

会市桥 在治西北四十五里。

中吴桥 :在治西北五十里。

铜关桥 :在治北三十五里。

三涧桥 在治西四十里。明嘉靖五年,义官李通督修。

戴家桥 在治北四十五里。明正统乙丑,知县李显修,后废。弘治七年,休宁黄实重修。二碑犹岐立旧处。

盛家桥 在治东五十里。

顺江桥 :在治东二十五里。

鹭鸶桥 :在治东南十五里。

凤凰桥 在治东南三里。世传凤饮啄其上,故名。明弘治初,邑民马昂建。后裔庠生马鏕、振宗、振世、玺、璟、琏、国学琢重修。

沙溪桥 在治南十五里。上下二桥相去五、六里。

姚庙桥 在治南三十里。

白笑桥 在治南八里。明成化间,义官姚仕逊建。

砖桥 在治南七十里

解家桥 在治东二十里。

大板桥 :在治东一十里。

青山桥 :在治东北六十里。

罗昌桥 在治南四十里。

大城桥 :在治西南三十里。

洪关桥 :在治西南二十里。

昌荫桥 在治西一十八里。明嘉靖壬子年,邑入主簿严勋建,知县何汝璋题今名。

九里涧桥 在治西九里。明嘉靖元年,知县何律修。三十四年,监生严焘重建。

罗家埠桥 在治北二十五里。邑民朱完易石重建。

柴埠渡 在治南二十五里。

小缺口渡 :在治东南三十里。

马渡口渡 :在治东北六十里。

泊口渡 :在治东北七十里。泊名“五神。”

梅林渡 在治东南五十里。

青帘渡 在治东四十里。

黄墩渡 在治东南六十里。

李家渡 在治北五十里,戴家桥西。

刘家渡 在治北四十里罗埠之下。

彭家渡 在治北三十五里。

三河渡 在治东北六十里盛桥之下。

叶家渡 在治东南二十五里。

舒城县

北峡关 ,在县南五十里,界桐城县。

小市桥  、“复兴桥  ” 、“谷家桥。”

望湖桥  、“七里桥  ” 、南清桥。

梅心桥  、“永兴桥  ” 、“惠众桥。”

宋家桥  、“西清桥  ” 、“元溪桥。”

迎恩桥  、“孙家桥  ” 、“东衖桥。”

袁家桥  、“积庆桥  ” 、“续清桥。”

任家桥  、德胜桥  、南河桥。

永清桥  、义清桥  、寿清桥。

春秋桥  。“东溪桥  。” “登瀛桥。”

金鸡桥  。“清凉桥  。” 凤凰桥。

“长清桥  。” “史家桥  。” 郎家桥。

北清桥  通江桥

南舒桥 即“周瑜桥。”

周公渡 ,去县九十里。

沙河渡  。南舒渡  。桃溪渡。

无为州

东关 一在城外龙潭湾,上有楼名“望苏” ,今楼毁,关存。一在城外东津桥口,名“永宁” ,旧有楼。康熙十一年,知州颜尧揆重建。

南关 一在城外九华坊桥口,上有楼。一在一字城上,有楼名“时薰” ,今楼毁。

西关 一在城外大安坊桥口,名“雄镇” ,上有楼。一在桥外,今圮。

北关 一在城外关家池,旧废,知州颜尧揆重建,上有楼,名《拱极》。一在草市北,今废。

三思桥 在州治前三思坊。

光裕桥 在十字街光裕坊,郡人刘仑建。“寺龙桥 ” 在五神寺街西,郡人万方等建。斗锦桥 在南门内。以锦绣溪水与众流会,故名。

施家桥 在五神寺街东官沟后。

一锭墨桥 在五神寺街,与施家桥并连。回龙桥 在儒学西。以溪水回旋,故名。

东津桥 在大东门外。明永乐间,游僧宗南以木为之。正统间,知州王仕锡易以石。嘉靖间,郡人邢渭、袁淳等重修。后崇祯八年,以流寇之乱,议拆中一梁。

皇清顺治十五年重建。

九华桥 在南门外。明永乐十年,知州邹以信建。正统二年,知州王仕锡修。嘉靖间,圮郡人邢渭等重修。万历十年,掌州事查《志文》捐俸行檄,郡人刘萃等募赀重建。后崇祯八年,拆中一梁。

皇清顺治十三年重建。

大安桥 在西门外。明正统二年,知州王仕锡建。后崇祯八年,拆易以木。

迎恩桥 在北门外。明万历间,郡人林云鹄捐赀建。崇祯八年拆。

皇清康熙十一年,云鹄孙载扬倡募重造。

花林桥 在仓埠门。明崇祯八年拆。今。

皇清康熙十一年,郡人徐可传募造:

小安桥 在城西墙下,今圮。

通济桥 在小东门外。明隆庆丁卯,徽人黄以惠建。

见龙桥 在儒学前。明万历二年间,知州何邦渐建。

高家桥 在城西北里许。

姜师桥 在城南七里

新附桥 在城南十五里。

塌桥 在城南二十里

平安桥 在城西八里。明洪武四年,同知鲁执中建。正统三年,知州王仕锡修。隆庆丁卯,郡人孙淳、丁槐等重修。

横步桥 在城西北一十五里。明洪武四年,鲁执中建。弘治、嘉靖间,郡人花良等继修。

张阴桥 在城西北一十二里。旧系木桥。明嘉靖间,郡人赵镔等复增修。

李师桥 在城西一十五里。明洪武间,同知鲁执中建。隆庆五年,郡人赵镗重建。

新岭桥 在城北十五里。明知州王仕锡建。正统四年,知州杨铎修。嘉靖四十二年,同知郑惇典重修。

万全桥 :在城东北二十里。

魏家桥 在城西北二十里。

苏家桥 在城北十五里。明洪武四年,同知鲁执中建。

燕家桥 在城北九里

蒋家桥 在城北十五里。

杜家桥 在城北十里

石涧桥 在城北三十里。

峡山桥 在城北四十里。

悫头桥 :在城北三十里。

袁公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

上林桥 :在城北二十七里。

独山桥 在城西五十里独山明王庙侧。赵公桥 在城西三十五里。岁久尽圮,郡人赵镗重建。

开城桥 在城西四十里。

华张桥 :在城西四十里。郡人刘仑建。

侯家桥 在城西二十里。明洪武四年,同知鲁执中建。隆庆五年,郡人赵镗修。

蜀山桥 在城南八十里。

黄姑桥 在城西南九十五里。

鲍家渡 在城东河街支家巷侧。

燕家渡 在城东南鲍家渡下流。

上三溪渡 在城南十里。

下三溪渡 在城东南十里。

吴山人渡 :在城东南二十里。

沙江口渡 :在城东南二十五里。

韩家渡 在城东南十五里。

王福渡 在城东南十里。

姚家沟渡 在城东南四十里。

黄金闸渡 :在城北十五里。

高家沟渡 在城东南四十里。

盛家嘴渡 :在城北三十里。

铁毛河渡 :在城东北四十里。

叶家渡 在城东北五十里。

开城桥渡 :在城西四十里。

陶家墩渡 在城西北四十里。

骆家渡 在城西北四十三里。

庐江渡 在城西北五十里。

襄安渡 在城南四十里。

瓜城渡 在城南四十里。

永安河渡 :在城南四十里。

马家渡 在城南五十里。

王家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晋家湾渡 在城东南五十里。

黄家渡 在城东南五十五里。

伍家渡 在城东南五十里。

樊家渡 在城东三十五里。

魏家渡 在城东南四十五里。

陈家渡 在城东五十里。

锺家渡 在城东北三十里。

张溪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俞家渡 在城南五十里。

刘家渡 在城东南五十五里。

顾家渡 在城西南六十里。

梁家坝渡 :在城西南五十里。

臧三渡 在城西北五十五里。

海狮渡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

巢县

东关   西关 。宋张孝祥诗“二关形胜千年壮” ,即此。

小关口 在县西,去平顶山口一里许,俗亦名“关儿口。”

斗阳关 在县山北三十里。两山陡峻,中开一迳。前代设有关难考,为含山、和州、滁州通路,又名“陡岩关。”

浮桥 在城南,跨天河南北。宋、元时有浮桥,因兵废。明设浮航为桥,往来客商经此,皆纳课税。泰昌元年,始革其桥,兴废不常。弘治,知县林宗哲曾设官舫,革私渡。隆庆间,知县易可久、万历间,知县李时隆、陈经言相继增修。十七年,知县马如麟重建。天启间,掌印州守陈贤才修造一新。及崇祯八年,因流寇之变,撤去浮桥。数年,又设官渡。嗣后居民因往来不便。又公建浮桥,日久朽坏。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聂芳捐赀百金,教谕张茂枝捐。

赀五十金,督劝绅衿士民有力者捐输。鼎建义民刘昌远捐赀五十金,制造铁錬百馀丈,有石碑记其事于“河南水口。”

广济桥 在县东聚贤坊。年久填塞。

珍珠桥 有二处。《旧志》云,在定林寺前,今已填塞。一在东门外聚贤坊锺家巷。康熙十年,邑民高克昌捐赀多金,独力成之。

施家桥 《旧志》为丰稔桥,在县东城外。

驷马桥 在县东萧公庙前。

小虹桥 在县东萧公庙东。

抱书桥 在萧公庙东五里。宋时,吕士元抱书溺此,后人因以名桥。年久倾坏。

皇清康熙间,僧募化重建,并置小庵于其上。邑人杨

于芳撰记

时熟桥 在县东三十里钓鱼台旁。时熟保地方,故以名桥。岁久倾废。今武绅辛承祚并居民云:“此桥系地方风水” ,坚议重建。

夏家桥 在乐城圩。原夏姓建木桥。后李芳春父易以石桥,而其名未改。

普济桥 在县西门外,俗呼“板桥” ,后建石桥。明成化,知县费广重修。崇祯间,寇变拆毁,架木通往来。今建石桥。

新兴桥 附近钓台,源自竺塘,稍由响滩出黄家坝。建于明永乐间,修于万历间,以其近黄姓之村,俗名“黄家桥。”

西安桥 在县城外之西南,系木为之。明举人张承芳始建石桥。崇祯年,寇乱,拆毁架木桥。今

皇清康熙七年,义民刘昌远捐赀百馀金,重建石桥。

旁有“临河石台” 级,系邑民郭尚义捐建。

通津桥 俗呼“和尚桥” ,在小西门外。明景泰年,僧募建,故名。崇祯年寇变,拆毁架木桥。今居民公议输金,仍用石建。

西圣桥 与通津桥相近,系明景泰年建。年久桥崩路颓,水涨病涉。

双桥 去县西十里,在凤凰山西三里许。“镇南桥 ” ,在县河南,原系木桥,本坊民陈晓川

始建石桥。明崇祯间,寇变拆去,仍架木通往来。卢家桥 去县四里窦家嘴

黑象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鄢家桥 去县南十二里。知县马如麟建,因称“马公桥。” 今仍旧名。

凤舒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

散兵湾桥 在县南三十里。

石次桥 在县南,添保乡十字河。

张师庵桥 在县南六十里。

荷叶涧桥 在县南八十里。

笪桥 在高林桥上五里许。

高林桥 在县南六十里城隍庙前。创自宋嘉定七年。咸熙八年重修。原有石碑。后石桥山水冲颓,架以木梁。今木又废,以筏通往来,大不便于民僧,募建尚未竣工。

李公桥 原系明乡官李逢春之曾孙名“恭” 者所建,故名。在镇巢驿左,岁久淤塞。

通驷桥 俗名“钓桥” ,在县北门外。桥接通衢,因筑土城,掘通壕水,架木为之。后有言此乃县治来脉过峡处,不宜深掘。且路两旁原有二墩,名为“护胎关” ,系县城。后居民渐平为地,犹有迹可见,多谓不宜平也。其桥复以石造。明崇祯年寇变拆毁,易以木梁。

皇清康熙十三年,义民岳岫重建,捐赀约百馀金。独

力任之,改名“石麟桥。”

紫微桥 俗名“寇家桥” ,今又名“韩家桥” ,在县北七里。

半汤桥 在县北十五里。

《独石板桥 近下阁数里许》。

迓丰桥 切近下阁。明洪武知县林宗哲修,嘉靖年重建。

马公桥 在下阁东岳庙旁。明弘治辛酉,马汝砺改木桥为“石桥。”

穿桥 又名“歪桥” ,过下阁十五里。

探花桥 ,近柘皋三里。桥成,遇登科者,故名。“孔探桥 ” ,在县北五十里。相传孔子至此,以杖探水,后人造桥,因名。

玉兰桥 在柘皋街。“明弘治十七年修。正统间,知县刘汇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大水冲颓。隆庆六年,知县柳应侯特命罗汉寺僧圆还募众重修。”

沙涧桥 ,过柘皋十五里。

北潭桥 在下阁北十里黄山隅,土民王宽建。“清水涧桥 ” 在北山口。

尉子桥 在黄山东十里,宋营州观察使姚兴死节处。金人吊以诗曰:“当时若有援兵至,未必将军死。” 尉桥即此地。

包家坊石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明成化间,王以仁修,久圮。隆庆六年,乡民何锦紏众重修。东口渡 在县南东口便民仓前。商贾行旅往来,秋冬输粮者便焉。

柳家渡 在县西南晏公庙前。昔义民柳芳造舟,以便利涉,今移陆家嘴。

罗家渡 在柘皋河口。知县周思充命乡民吴仲宝用青石筑砌南崖,惎便往来,因改名“周公渡。”

袁家渡 《清溪河渡》。

萧公庙前渡 俱属新安乡。

《鸡鱼河渡 》,《铜炀河渡 》,《马尾河渡》。

高林河渡 。杨家渡  。杭家渡。

徐家渡  。蒋家渡  。荚家渡。

洪家渡  、三家坝渡。

南津官渡 未立浮桥前。旧名。

《重阳渡  》。《柘皋渡》。

六安州

通济桥 在西门外。明洪武间,指挥王志建。永安桥 在西门外。明嘉靖间,知州徐璿建。万历间倾塌,善人唐寰重建,立有“石坊。”

安定桥 在北门外,指挥王志建。

三里桥 在州东三里桥圮。康熙十七年,州守王所善捐募重修。

三里桥 在州西三里

三里桥 在州南三里

三里桥 在州北三里。明洪武间,判官李颐建。官桥 ,在州西三十里。

青山桥 在州南五十里。

五里桥 在州西五里。元至正间,民夏氏建。明嘉靖间,僧德鉴重修。

樊通桥 在州南十里。元至和间,民樊氏建。明嘉靖癸酉年又圮,何大纪重修。

白沙桥 在州北十里。明洪武间李颐建。

戚家桥 在州西南三十里。元至和间,戚氏建,后废。明嘉靖壬子,同知邓向荣甃以石,民赖之。双龙桥 在州东四十里。相传唐张路斯、郑祥远二人化为龙,战于此。元至正间,民李氏建,后废。明洪武间,知州王成作木梁以渡。今如旧。木场铺桥 在州北四十里。明洪武间建。官桥 在州南六十里。元至正间,官建。

广济桥 在州西南五十里。元至正间,洪氏女建。

荻冲桥 在州南七十里。元民徐氏建。有“至正壬午碑。”

永济桥 在州东二十里牛放冈。诸葛𨋮、王之贤建。

普济桥 在州东谎刘畈后圮。州守王所善重修。

广济桥 在民教场口

洪济桥 在桥头张铺

永祠桥 二一在州西,一在槐树庙。

永济桥 在州西双涧口。

长安桥 在州西“老人仓。”

远济桥 二一在州西,一在高家店。

长寿桥 二一在州西,一在桃湾。

永寿桥 在州西七里河。自广济以下十一桥,俱义民。唐寰修建。

利涉桥 在州东二十五里。

大桥 在州东北二十里。

施家桥 在舒城路。世传自元至正间,富民施氏捐金造,遂名。后因山水冲圮。明洪武乙卯,知州王成造木梁以渡。万历癸未,知州李懋桧令善民王之贤督修。

七里桥 在州西七里,久圮。康熙十一年,郡人黄九锡、善民余朝佐捐募重修。

下符桥 在州西南七十里。世传元至正间,有二黄虎、二小黄儿,夜出噬人畜。乡人患之,请法师下符以镇。有富民洪氏怪其事,于下符处掘地数尺,得二大黄金狮、二小黄金狮。后洪氏女以狮镕金造桥,故名。

祖师桥 在州治西南九十里。相传有四川僧人广圆游方至此,精于禅理,众僧尊之,因建此桥。后圮。明洪武甲子,州判李颐造木梁以渡。“会龙” 桥 在州治西南九十里。世传汉武帝南巡,州民至此迎接,故名。

上龙津 在通济门外,俗名“上大埠口。”

下龙津 在武定门外,俗名“下大埠口。”

上打石渡 在州西二十里。

苏家埠 在州西南四十里。

裴家滩 在州西二十里。

周家埠口 在州西二十里。

许矮子埠 在州北二十里。

断簰洪 在州西四十里。

九公冲 ,在州西南七十里。

两河口 ,在州南七十里。

单家埠 在州北六十里。

段家嘴 在州北三十里。

埠口渡  。漫水渡  。陡山渡。

裴滩渡

英山县

石门 在罗田县界

林关 在县东七十里

金家桥 在县南三里

百丈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义桥 在县西五里

贺家桥 在县北十五里。

太平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

三河口渡 在县西二里。

清憩渡 在县西北四里。举人夏惟坦有《记》。接官亭渡 在县西门外,今废。

仙人台渡 在三吴乡,世传仙迹今存。

霍山县

梅子关 在县东二十里。

金鸡关 在县西四十里。

木门关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太平桥 在北门外

赤栏桥 在东门外

邓家桥 在东关口

撞山桥 在县北三里

高桥 在县北五里

通光山桥 在县北十里。

淮西第一桥 在县北二十里。

洛阳桥 在县东二十里。

白虎桥 在县西

考证

查家桥 “在东岳庙西。”

张家桥 在县街西

傍城桥 在西门外

施家桥 在县西五里

狮子桥 在古城

项家桥 在县西十里

三板桥 在县西三里

会龙桥 在黑石渡西北。

延寿桥 在钓鱼台东

孙家桥 在县东二里,孙辂建。明天启四年被水冲圮,殷令重建,改名“东平桥。”

中埠河渡 在县南四十里。

管家渡 在县南三十里。

梅家渡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黄溪涧渡 在县西南十五里。

黑石渡 在县西二十里。

戴花埠口渡 在县西北二十里。

石婆冲渡 在县西北十二里。

白练滩渡 在县西北十里。

化龙河渡 即北门外

庐州府封建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郜伯 黄帝之子

“皋陶 封于皋” ,爵地俱未详,因其后伯爵书以存疑。

“《舒伯 》,皋陶后禹封” 合肥。古群舒之地。

《英伯 仲甄》,皋陶次子。大禹封。一云“汤封之周。”

慎子 皋陶之后

霍叔 武王弟

《蓼侯 》,武王封,皋陶之后。

《英子 》武王封少昊之后。

《六子 》,皋陶之后,降爵为“子。”

西汉

庐子 《庐江郡》十二县。故淮南之地。应劭曰:“故庐子国。”

居巢 侯国

六安 侯国

蓼 侯国

阳泉 侯国

松滋 侯国

临湖 侯国

《龙舒 侯国》颉羹侯刘信,高帝长兄伯之子。七年封,食邑龙舒地。信为民濬亩浍以广灌溉,舒人至今庙祀不绝。

衡山王 吴芮,以灭秦封。

《淮南王 英布》,高帝四年立。

蓼夷侯 孔藂,文帝九年,子臧嗣,元朔三年免。淮南王 刘长,高帝子。十一年立,谥曰“厉王。” 《淮南王 》刘善,文帝六年立,徙城阳。

淮南王 刘赐厉王长之子文帝十六年立景帝以其数通使七国徙王衡山以贬之。

《淮南王 刘安》《厉王长》之子初封阜陵侯后立为淮南王。

《庐江王 刘勃》,《厉王》少子。初封阳周侯,后立为庐江王,徙衡山。

六安王 刘庆,胶东王寄少子。封六安王,王衡山地,三十八年薨,谥曰共。子夷王禄嗣,十年薨,子缪王定嗣,二十二年薨。子顷王光嗣,二十七年薨,子育嗣,王莽时绝。

合肥侯 坚镡,世祖建武六年封。镡字子伋,颍川襄城人。以偏将军从世祖平河北。世祖即位,拜扬化将军。后以左曹尝从征伐。镡与士卒共劳苦,每急辄先当矢石。六年,定封一十六年卒。子鸿嗣。鸿子浮,浮子雅。

合肥侯 王芬谋立为帝。

六安侯 刘旴,世祖建武封。

居巢长 刘般光武时封般薨子恺当嗣称父命让于弟宪固逊十馀年帝命宪就国征恺为郎。

龙舒侯 许昌楚王英舅子显宗永平元年封陆侯 刘种章帝时楚王英子陆县名庐江郡种卒子度嗣度卒子拘嗣。

六安王 刘恭明帝子章帝元和二年徙封六安。

《鄛乡侯 郑众》,宦者,和帝四年封,以诛窦宪功也。

三国

“居巢长 周瑜” ,献帝兴平元年,吴封。

庐江王 曹徽,操子,魏封。

淮南公 曹邕,丕子。魏封,以《九江郡》为国。晋

淮南王 司马允武帝子允薨齐王冏子超嗣超薨吴王《晏子》嗣。

《庐江王 司马晋成都王颍子》。

淮南王 《刘子孟》孝武帝子以南梁郡为国庐江王 刘袆字休秀文帝第八子。

“《淮南王 陈叔彪》字子华,高宗第十三子” 《唐》

《霍山王 李进》,唐宗室。武德中封。

六安公 李珙太宗第七子珙薨子思绚嗣思绚薨子恕嗣。

《居巢子 》刘知几,开元初年封。

庐江王 李瑗宗室

六安公 李仁毅

吴王 杨行密,昭宗天复元年封,据淮南地,镇庐州。子渥嗣。渥卒,弟隆演嗣。隆演卒,弟溥嗣。五代

庐江郡公 杨《濛隆》演弟。

合肥侯 刘《虎》,梁县人。

庐江侯 王鉴,霍丘人。以守郡功封。

宣让王 帖木儿不花皇孙镇庐州。

荣王 撒敦食邑于庐

六安王 太祖殇弟,洪武时封。

霍山王 洪武时封

庐江侯 何德,光州人。从太祖定江左。德任左军都督佥事。洪武十七年,从太祖北征归。卒。追封,谥《庄毅》。

六安侯 王志,凤阳人。有谋略。壬辰起兵取濠,逾年,归太祖于滁阳,以功封。十九年卒。赠许国公,谥“襄简。” 子威嗣,坐法失侯,降六安卫指挥、六安侯 吴杰。

霍山侯 王简,寿州人。洪武时封。谥“忠毅。” 庐江子 汪绎洪武初年封。

合肥子 王德

合肥子 朱鼎

合肥男 徐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