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三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三十一卷目录
浙江总部汇考一
浙江建置沿革考
浙江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浙江星野考
浙江公署考
浙江赋役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三十一卷
浙江总部汇考一
编辑浙江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禹平水土,画九州,浙江在扬州之域。夏少康封庶子无馀于会稽,国号于越,今杭以东为越地。殷因之。及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勾章于吴,今杭以西为吴地。春秋时,吴越互相争长。元王三年,越灭吴,兼其地。传六世至楚威王,杀无疆,尽取故吴之地,而越散亡。秦灭楚,置郡县,以吴越地置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其在浙者十七,又置鄣郡。秦末,项羽起兵会稽,又为西楚地。汉高帝五年,灌婴定会稽,六年,建荆国,以刘贾为荆王,十一年,贾为英布所杀,十二年,以荆地立刘濞为吴王。景帝四年,濞诛,国除,复会稽郡,徙江都王刘非治故吴国,鄣郡属江都。元狩二年,江都国除。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二郡皆属扬州。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人周嘉上书,以吴、越一国,周旋一万一千里,山川险绝,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为吴郡,浙江以东为会稽郡。永和末年,立会稽东南二部都尉。建安十三年,分丹阳郡之六县置新都郡。终汉之世,两浙为郡四,曰会稽、丹阳、吴、新都。吴黄武五年,分吴郡之三县立东安郡,七年废,仍属吴。太平二年,分会稽东部之六县,置临海郡,永安三年,分会稽南部之四县置建安郡,今为福建。宝鼎元年,以吴郡四县及丹阳郡四县之水,悉注乌程,乃合九县为郡,曰吴兴郡,又分会稽郡九县置东阳郡。吴有两浙凡五十九年,较汉增郡三,曰临海、吴兴、东阳。自是浙地之属于丹阳者,尽归吴兴,丹阳乃别为郡,与浙不复相系矣。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会稽、吴新都、临海、吴兴、东阳皆隶焉。改新都郡曰新安郡。二年,封孙秀于会稽,改郡为国。永宁元年,复除为郡。建武元年,吴郡改为国。太宁元年,分临海郡之五县立永嘉郡。二年,徙琅琊王为会稽王,郡复为国。晋增郡一曰永嘉。宋永初二年,吴国复为郡,罢会稽郡,府复为郡。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会稽、新安、东阳、临海、永嘉五郡,吴郡隶司隶校尉。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大明三年,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部诸郡,如从事之部传焉。而东扬州直云“扬州。七年,置南徐州,以吴郡隶之。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还为东扬州。废帝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州。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领郡十,会稽、吴、吴兴、东阳、新安、临海、永嘉皆隶焉。南宋六十二年,总部屡更,而郡比晋无所增损。齐扬州刺史统会稽、吴、东阳、吴兴、临海、新安、永嘉七郡,郡仍宋旧。梁以吴兴郡为震州,以乌程县为吴兴郡。普通六年,复以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及今福建三郡立东扬州。大同六年,改临海郡为赤城郡,东阳郡为金华郡,寻复旧。太清三年,以吴郡置吴州。太宝初,吴州复为吴郡。陈废震州,复吴兴郡及乌程。永定二年,割吴郡三县置海宁郡。三年,省东扬州,并入扬州,改永嘉郡为缙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改东阳郡为缙州。天嘉三年,复永嘉、会稽、东阳三郡,又置东扬州。祯明元年,以吴郡钱唐县置钱唐郡,复以吴郡置吴州,钱唐郡属焉。隋开皇九年平陈,郡县大加,并省,省东扬州,废会稽郡,置吴州总管府,废钱唐、吴兴、海宁三郡置杭州,废东阳郡置婺州,废新安郡,废临海、永嘉二郡,置处州,改吴郡为苏州。苏州,今江南地。十二年,改处州曰括州。仁寿二年,立湖州,置总管府于杭州。三年,置睦州。大业初,废杭吴总管府,废湖州,改吴州曰越州。三年,改杭州为馀杭郡,改睦州为遂安郡,改越州为会稽郡,改婺州为东阳郡,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元年,吴兴太守沈法兴起兵,次年以旧湖州地立吴兴郡。四年改馀杭郡为杭州,遂安郡为睦州,吴兴郡为湖州,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以婺州之信安县置衢州,以永嘉郡之临海县为海州,复以永嘉郡为括州,分睦州之桐庐县为严州,五年改‘海’”
州为台州。六年,盗辅公祏陷苏、湖、衢,台州废衢州。七年,废严州,睦州更名东睦州,复置湖州。湖州自四年改置,不知废于何时,或为辅公祏所陷,则台州又不言复置,姑阙之。八年,改东睦州为睦州。贞观元年,以州县数多,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时两浙属江南道为州七,曰杭州、睦州、湖州、越州、婺州台州括州上元二年,分括之二县为温州。垂拱二年,分婺州之三县置衢州。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以江南为东西二道。二十六年,析越州之四县置明州。天宝初,改杭州为馀杭郡,睦州为新定郡,湖州为吴兴郡,越州为会稽郡,明州为馀姚郡,婺州为东阳郡,衢州为信安郡,台州为临海郡,温州为永嘉郡,括州为缙云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东道领会稽、馀姚、东阳、信安、临海、永嘉、缙云七郡,西道领馀杭、吴兴、新定三郡。乾元初,复为杭、越、睦、湖、明、婺、衢、台、温、括十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以括州犯太子名,改为处州。建中元年,杭州置镇海军,复分置浙东西道。二年,复合为两浙道。贞元三年,复分杭、湖、睦隶西道,而越、婺、台、明、衢、处、温为东道。中和三年,越州升义胜军。光启三年,台州升德化军,改越州义胜军为威胜军。景福元年,改杭州镇海军为武胜军。乾宁二年,明州建望海军。三年,湖州号“忠国军” ,改越州威胜军为镇东军。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杭为吴越国,而睦、湖、越、明、婺、衢、台、温、括皆其统属。后镠为安重裕所间,不得命,遂自改元宝大,以扬州所隶之嘉兴县置开元府。长兴二年,镠子元瓘复奉藩于唐,罢之。四年,升嘉兴县为秀州,建温州为观海军节度使,升婺州为武胜军,又改为武胜府。宋建隆元年,升明州为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仍为杭、越、睦、秀、湖、婺、明、台、温、处衢十一州。淳化初,改武胜军为保宁军。五年,杭州号“宁海军。” 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属两浙路。熙宁五年,徙两浙路治于杭州。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大观初,杭、越二州各置都督府。政和七年,升秀州为嘉禾郡,升温州为应道军。八年,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军曰遂安军。建炎三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罢应道军。绍兴初,升越州为绍兴府。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嘉禾郡,湖、严二州皆属焉;东路治绍兴府,督婺、明、台、温、处、衢等州。庆元初,升嘉禾郡为嘉兴府,明州为庆元府。宝庆二年,改湖州为安吉州。淳祐初,升严州为建德府,升温州为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复以临安府为杭州,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又改杭为安抚司,而建德府、台州亦改为安抚司,庆元府改为宣慰司,嘉兴、绍兴二府,婺、处、衢三州俱改为路,安吉州改为湖州路,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各置录事司,理郭内之地。十四年,建德、“庆元” 、台州改为路。十五年,改杭州安抚司为路,凡十一路,俱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置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于杭州路,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于婺州路,浙东道宣慰司于庆元路。至正十六年丙申,张士“诚据湖州路,改为吴兴郡,罢录事司。” 戊戌年,明克建德路,改为建安府。克婺州路,改为宁越府。克处州路,改为处州府。壬寅年,克衢州路,改为龙游府,改宁越府为金华府,俱罢录事司。癸卯年,克吴兴郡,改为湖州府。改龙游府为衢州府。明吴元年,杭州、嘉兴、台、绍诸路归附,俱改为府。又克温州、庆元二路。“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于杭州,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温州路为温州府。九年,改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府。二十五年,改建安府为严州府。”
皇清统一,海宇仍其旧。
浙江疆域考〈形胜附〉 通志
编辑浙江疆域图
东至大海莲花洋界
西至江西广信府界,六百五十五里。
南至福建沙埕界,一千三百里。
北至江南苏州府界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大海,水洋为界。
东北至江南金山卫界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福建浦城县界七百三十里。
西北至江南宁国府界四百一十里。
省城杭州府东北,为“嘉兴府。”
西北为湖州府
东南为宁波府,为绍兴府,为台州府,为温州府。西南为金华府,为衢州府,为严州府,为处州府。东西广一千七百五十九里,周回五千二百七十七里。
形胜附
编辑《禹贡》曰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编辑
《周礼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
汉朱买臣曰:“东越居众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
马端临曰: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然则浙江析扬之南,跨闽之北,梅岭、仙霞为咽喉,具区三江为藩蔽,龛赭、虎蹲、松门、大罗为门户,龙斗、苍岭为屏障,故晋元帝曰:“今之关中也。” 《图书编》:浙江,古扬州地,崇山巨浸,所在限隔,杭、嘉与江、淮相表里,严、衢以徽、饶为郛郭,左信都,右闽关,大海东蟠绕出淮、扬之域,斯固四通八达之区也。
浙江星野考 通志
编辑星野
《汉·地理志》:“吴地,斗分野,越地,牵牛,婺女分野。”南斗、牵牛皆六星,婺女四星,起斗九度,馀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斗二十四度一千七百八分半,终女四度。〈《黄帝分星》,起斗十一度,至女七度。费直:起斗十度,至女六度。蔡邕,起斗六度,至女二度。皇甫谧,起斗一度,至女七度。《晋志》:起斗十二度,至女七度。一行:起斗九度,至女四度。《清类分野》,起斗三度,至女一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星纪之次〉
“其月与五星守犯” ,则各以类应,见于所分之地。牛《女》南十二国。十六星各分土居,列国之象。越一星在郑,地有变动,各以其国占之。
《朱鸟》,其宿柳七星,星六星,亦曰“鸟衡” ,吴楚之疆占之。
“翼南东瓯” 五星,芒角动摇则变叛。太白、荧惑守之,其地有兵。
北斗七星,魁第四星曰权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扬州属焉;六曰开阳,主扬州。
魁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台。” 上台下星主荆扬。色青,为疾;赤,为兵;黄润,为德;白,为丧;黑,为忧。天市垣,东西蕃二十二星。东蕃南第六星曰“吴越。”
五星、荧惑位南方,主扬州交州,又曰“主楚吴越以南。”
按杭州本越地,其分野宜属“牛、女。”
“嘉兴刘基” 分为斗十一度;
湖州亦斗分
宁波牛女分野
《绍兴》张衡曰:“会稽入牵牛一度。” 虞翻曰:“会稽上应牵牛之宿,当少阳之位。”
《台州陶弘景》云:“天台山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临海,属牵牛四。”
金华宋景濂曰:“自南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皆属焉,何独婺之人得专祠婺女乎?” 是不然,吴越之分固广,而斗牛、女之所该亦广。苟以缠度细测之,郡之墟正上直于婺女尔。
衢州李氏《释义》云:“两浙当南斗、须、女之分,而衢又浙之东南,则星分在牛、女审矣。”
严州戴廷槐云:“淳安尚未《入牛度》。”
温州翼南五星曰“东瓯。”
处州,隋时因《处士星见》,置处州。
浙江公署考 通志府志合载
编辑总督部院 在钱塘县斯如坊,旧为明总兵府。
皇清康熙七年,总督赵廷臣建为“总督部。”院二十三。
年奉裁署之制,中为正堂,堂前为露台,为甬路,为仪门。正堂后为穿堂,又后为后堂。有重门,有厅、有楼,有前后夹室,堂左右各有房。仪门外东西为候厅,为标下将领。厅东西有坊,东曰“威震” 东南、西曰“风清、海甸” ,又东有雄镇楼。
巡抚都察院 在裕民坊内通江桥东。旧为明清军察院。嘉靖二十四年,巡视都御史朱纨并《三皇仓》址改建今院。三十五年毁,总督都御史胡宗宪重建,名“总督府” ,今名巡抚。都察院署之制,中为正堂,前为露台,为甬路,为仪门。堂后为穿堂。穿堂东为忠敬亭,后为宅宇。有重门,有厅,有楼,有前后夹室,后有亭曰“撮蕉。” 穿堂西为庖,为集思堂,为后乐亭。外正堂左右为杂书房,为写本房。仪门东为土地祠。大门外东西为候厅,为标下将领。官厅东西为坊二,又东为镇东楼,其北为镇海楼。钱镠平董昌,为镇海镇,东西军节度使兼领西浙,此其遗意。
巡按察院 在布政司南,凤山门北。元时置江南行御史台二员,分巡江南三省之地。当时有两察院,岁遣监察御史二,谓之守省御史。一在按察司纪家桥左,西湖书院之西,为守省察院之署名。“北察院” ,后改为按察分司;一在朝天门外,正阳门北,为监烧香钞御史之署名。“南察院” ,今朝天门改为镇海楼,正阳门改为《凤山门》,而院署即其旧所也。
皇清初年设后旋设旋止。今停遣御史之代巡者。院
废
巡盐察院 在布政司东,旧为“太平兴国传法寺基。明正统三年,始遣御史巡两浙盐课,遂建。嘉靖二十年,监察御史唐臣毁传法寺,拓基重修。”
织造府 二所,并在布政司东,旗纛庙西。左为东府,右为西府。织造御用袍服,明以中官掌之。洪武二年,初建织染局于斯如坊朱家桥。永乐中,因地卑湿,分拨工料,于涌金门建局织造,遂以旧名“南局” ,此名“北局。” 南局尽废,而工料并归于北局。
皇清初年,撤中官不用,而掌以内务府官织造 御用袍服。
工部分司 在巡盐察院之西,改市舶司为之,本宋德寿宫后囿址。明永乐中,命内臣掌海舶互市。景泰四年乃建为署。成化七年,设关抽分木税,建署于候潮门外,俗称南关。嘉靖三十六年,倭寇犯北关,抚按以其逼城,折毁。员外郎李芳至,具题令择地重建,因官帑绌乏,改今处。户部分司 在武林门外江涨桥北,榷商船税,俗称“北关。” 明初未有定置。景泰元年,差户部主事于苏、杭二府专掌之,始建钞关于此。
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在吴山之阴,清河坊迤西,面蛾眉山。宋设安抚司于杭,总州郡兵民之政。南渡初,杭为行在所,其权视他道为重,为殿司寨,寻改安抚司,复改秘书院。元至元二十六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于此,并开元宫址广之,故曰“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总两浙、福建、江西四道,其权尤重于他省。至正初毁。三年,丞相别儿怯不花复购民地以拓其制。明因之。洪武九年,改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割直隶嘉、湖二府隶浙。共领府十一,州一,县七十五。永乐十七年火。宣德间,左布政使黄泽重建。正德元年,左布政使李赞又加修饰。嘉靖元年左
参政顾璘建紫薇楼于堂后。崇祯毁楼,后垒石为山,构亭其上,曰“后乐山。” 下有松化石,节理宛然,枯树也。
皇清仍明制,设左右布政使司。后裁,右布政使署废。
外有木牌坊二:东曰“旬宣” ,西曰“屏翰。”
经历司 :照磨所 。“理问所。”
司狱司 、广济库 皆在司内。
督粮道 ,在司狱南,蛾眉山麓后圮。
皇清康熙十二年,参议刘昌言重建其私署仍在司。
署内右偏
分守杭嘉湖道 。在镇海楼南,旧为巡视公署,称“侍郎府” ,元西天寺基也。
皇清初,起为会议府,后改城守副将署。今驻札嘉湖。
二府
分守宁绍道 :在运司河下,今裁,署废。
“《分守金衢》道 ” 在本司二门左,旧镇守府后园,初改清军道署,后改金衢道。今驻札金华府署,废。
“分守温处道 ” 在新宫桥东,割《宗阳宫》地建。康熙三年,火毁,今改建织造乌林大署。
浙江等处提刑按察使司 ,在纪家桥东。宋岳武穆王宅也。绍兴三十一年,以为太学。宋亡,学毁。元大德中,改为肃政廉访司。明洪武中,改提刑按察司,仍其旧址。十七年,重建公廨,东近岳王祠,西迫北察院。门临阛阓,址故窄隘。成化二年,按察使戴珙等尽徙民居,开道南出,直抵长生街,规制始备。
皇清因之,官署并如旧制。
经历司 、照磨所 、司狱司 ,俱在本司大门外,礼贤馆西。
驿传道 :在本司大门内忠节祠东,以筑《满城》同提学署,另辟门于司东。
提学道 在八字桥河滨。
皇清筑,入《满城》。今署在总司东。
分巡杭严道 在八字桥。
皇清筑。入《满城》。后移本司西。今裁
分巡嘉湖道 :在本司二门西,今裁。
分巡宁绍道 :在本司大门内忠节祠东,今驻宁波府。
“分巡金衢道 ” 在八字桥河滨。
皇清筑入《满城》。今裁。
“分巡台海道 ” :在本司大门内礼贤馆西,署圮。今驻札台州府。
《分巡温处道 》:在本司大门内礼贤馆西,署圮。今驻札温州府。
浙江都使司 在布政司西。“于唐置江东防御使,主治兵,时以杭州刺史领之。光化二年,徙镇海军为宁海军。”宣和二年,命守臣领浙西安抚使,置安抚司。元取宋之初,置两浙大都督府,罢置浙江行省。明洪武三年,置杭州卫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徐司马即其地建署。八年,改浙江都指挥使司。镇卫一十有六,守御千户所五,都指挥使王诚、陈恒又高大其堂。佥事陈璠、张东旭先后增置严翼堂、建德。堂外木牌坊二:东曰“壮猷”,西曰“为宪。”
皇清改浙江都使司署,仍明旧署制,中为正堂,堂前:
为露台、为甬道、为仪门,东西廊为六房。正堂后为穿堂,又后为严翼堂。正堂东为土地祠、为掌印宅、为佥书宅二:一在正堂西,一在二门外东偏。今二缺俱裁署,并掌印宅。
经历司 、断事司 、司狱司 ,皆在司内,今缺俱裁。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 在涌金门内太平坊,宋时为两浙转运司治也。钱氏纳土,是年五月始置两浙转运使司。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浙转运使,于杭州置司。转运职本漕挽,其权甚重,而盐课特一事耳。先是,太平兴国二年,开署于凤凰山双门内,为南北两衙。熙宁间,徙今所。元改都转运盐使司。明因之,其分司四,即运同、运副等官领之。
皇清仍明旧。
松江分司 在总司二门内东。
宁绍分司 在大门内西。
嘉兴分司 在二门内西。
温台分司 :在司内署圮。
经历司 、将盈库 皆在“总司内。”
批验所 凡四,在杭州者一。
盐课司 ,凡三十有六。隶杭州者三:曰“仁和场盐课司,曰许村场盐课司,曰西路场盐课司。”
浙江赋役考一 通志
编辑浙江布政司
原额、田二十七万九千五百六十一顷一十一亩四分八釐七毫八丝七忽一微七尘
康熙六年丈出抵补《丈缺》外,实丈缺田一千四百三十一顷七十九亩一厘三丝七忽一微一尘九渺;该田二十七万八千一百二十九顷三十二亩四分七釐七毫五丝五尘一渺。
共除荒弃田二万八千六百九十三顷五十七亩九分三釐五毫八丝五忽七微一尘八渺。共增开垦田五千五百四十五顷六十五亩八分四釐四毫七丝八忽四微。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田二十五万四千九百八十一顷四十亩三分八釐六毫四丝二忽七微三尘三渺。
共实征银二百二十四万八千一百七十九两三钱七釐七毫五丝三忽八微六纤七沙三尘五埃七渺一漠。
共实征米一百二十二万四千八百四十四石四斗二升四合七勺六撮八圭八粟三粒三黍三“四糠三秕。”原额地六万一千七十四顷二十四亩四分五釐六毫九丝七忽三微二尘五渺。内除杭州府满营界墙基地八顷八十三亩五分八釐一毫三丝九忽
康熙六年丈出抵补界墙并丈缺外,实丈出地二千八百二十四顷八十一亩八分八釐七毫九丝三忽二微九尘五渺,该地六万三千八百九十九顷六亩三分四釐四毫九丝六微二尘。共除荒弃地六千二百八十七顷五亩一分七釐四丝六忽三微六纤七沙三尘九埃一渺三漠。
共增开垦地七百八十八顷一十二亩七分八釐四毫七丝二忽九微七尘。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地五万八千四百顷一十三亩九分五釐九毫一丝七忽二微二纤二沙六尘八渺七漠。
共实征银二十四万三千三百四十八两六钱七分四釐五毫三丝三微二纤四沙五尘四埃二渺五漠。
共实征米一十一万六千一百四十四石九斗二升六勺二抄七撮二圭二粟五黍一粞五糠六秕。
原额、山一十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顷四十三亩五分四釐二毫七忽
康熙六年丈出抵补、丈缺外,实丈缺山三百八十六顷四十二亩三分八釐二毫一忽五微。该山一十二万七千八十三顷一亩一分六釐五忽五微。内太平县例不起科山三十一顷九十一亩六分九釐八毫七丝。
共除荒弃山五千四百八十三顷九十五亩三分一厘一毫八丝四忽。
共增开垦山一千九百八十四顷七十亩五分四釐三毫三丝。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山一十二万三千五百五十一顷八十四亩六分九釐二毫八丝一忽五微;
共实征银八万四千五百三十九两六钱四分一厘五毫二丝六忽五微三纤九沙八尘九埃七漠。
共实征米八千五百六十四石二斗五升五勺二抄六撮八粟九粒一黍。
原额荡塘滩河溪湖潭坎戽等共一万七百七十一顷一十一亩八分一毫九丝五忽九微八尘五渺。鱼柜矶一处,内杭州府仁和县满营界墙减荡七亩一厘。
康熙六年丈出抵补界墙并丈缺外,实丈出荡塘四百六十五顷六十五亩一分九釐四毫四丝一忽八微六尘四渺。该荡、塘等项共一万一千二百三十六顷七十六亩九分九釐六毫三丝七忽八微四尘九渺。鱼柜矶一处:
共除荒豁荡二百二十一顷一十一亩一分九釐五丝一忽。
共增升科荡四十四顷九十一亩四分八釐五毫六丝。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荡塘滩河溪湖潭坎戽等共一万一千六十顷五十八亩二分九釐一毫四丝六忽八微四尘九渺。鱼柜矶一处
共实征银一万九千四百三十六两八钱七分五釐五毫四丝七忽九微二纤五沙四尘二渺四漠。
共实征米一万二千七百九十八石四斗五升六合五勺八抄一撮六圭九粟六粒七黍三粞三糠六秕。
原额宁波府续垦泰丘乡田地三顷四十五亩一分九釐二丝。
康熙六年,实丈缺田地五亩九分四釐七毫五丝四忽,该田地三顷三十九亩二分四釐二毫六丝六忽。
共除荒弃田地八十七亩九分九釐九毫,共增陞科田地八十七亩九分九釐九毫。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宁波府续垦泰丘乡田地三顷三十九亩四釐二毫六丝六忽。
共实征银二十两七钱二分七釐七毫二丝六忽五微二尘六渺。
原额、“金华府不等山成田地六十一亩”
康熙六年,丈出田地一顷九十二亩五分六釐四毫。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金华府不等山成田地” 二顷五十三亩五分六釐四毫
共实征银八两七分一厘二毫四丝五忽一微。共实征米三斗一升一合二勺九抄三撮一圭九粟。
原额“金华府官房” 三百八十五间五分。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金华府官房》数额同上。共实征银一十两二钱七分五釐六毫。
原额宁、衢、严、三府、桑柘茶树八万四千九百七十六株五分四釐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宁、衢、严三府桑柘茶树数额同上。
共实征:银一百四十八两八钱八分四釐七毫二丝四忽。
共实征米一石二斗七升九合五勺五抄二撮三圭。
原额:“永嘉县《荡坦》。”《浃》等项共二十二顷六十六亩三分五釐三毫五丝七忽。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永嘉县“荡坦”浃等项,数额同上,“例不起科。”
原额杭州府钱、富二县新涨沙地共三十一顷五十一亩二分二毫一丝一忽。
康熙六年,富阳县丈缺沙地三亩九分一厘八毫一丝一忽。该沙地三十一顷四十七亩二分八釐四毫。
共续增沙地七顷四亩五分四釐八毫。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钱、富二县沙地共三十八顷五十一亩八分三釐二毫。
共实征:银一百一十五两五钱五分四釐九毫六丝。
原额仁、钱、富三县兵饷沙地共六十九顷五十六亩二分二釐七毫三丝三忽。
康熙六年丈出抵补丈缺外,实丈缺沙地五十八亩四釐三毫四丝七忽。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仁、钱、富三县兵饷沙地共六十八顷九十八亩一分八釐三毫八丝六忽,共实征银三百两二钱七分二釐八毫三丝八忽五微九尘二渺三漠。
原额嘉兴府石门县告陞地一十四亩六分一厘。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嘉兴府石门县告陞地” 数额同上。
共实征银一两四钱三分五毫二丝三忽五微四尘。
共实征米一石八斗九升四合三勺六抄六撮二圭三粒。
原额“民人带种各卫所屯田地园” 二百六十五顷八十六亩七釐四毫五丝九忽
康熙六年,丈出屯田地一十九亩五分四毫二丝五忽。又准都司册开:“仁和县民佃屯田四亩五分五釐六毫,该屯田地园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亩一分三釐四毫八丝四忽。”
共除荒屯田三十二顷六十五亩九分六毫四丝二忽五微二尘三渺。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民人带种各卫所屯田地园共二百三十三顷四十四亩二分二釐八毫四丝一忽四微七尘七渺。
共实征银一千四百四十三两六钱五分三毫二丝三微三纤五沙一尘八埃七渺四漠。共实征米一千七百七十七石七斗八升五合。原额杭州府前右二卫在城屯地归并仁、钱二县带征,共二十七顷七十四亩九分。
康熙六年,丈出屯地一顷八十九亩七釐九毫九丝四忽四微九尘四渺三漠。内除满营界墙。
地一顷四十四亩三分二釐八丝;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杭州府前右二卫在城屯地,归并仁、钱二县带征,共二十八顷一十九亩六分五釐九毫一丝四忽四微九尘四渺三漠,共实征银三百五十五两四钱三分六釐三毫六丝一忽五微九纤五沙一尘五埃七渺九漠。原额奉裁昌国、松门、海门、金乡四卫,归并象山、临海、黄岩、太平、天台、平阳、泰顺七县,征收屯田地共二百五十顷七十五亩四分九釐六丝六忽。
共除荒弃屯田地一百六十七顷七亩五分二釐三毫二丝四忽。
共增开垦屯田地二顷一亩八分一厘。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奉裁昌国、松门、海门、金乡四卫归并象山、临海、黄岩、太平、天台、平阳、泰顺七县,征收屯田地八十五顷六十九亩七分七釐七毫四丝二忽。
共实征银一千一百四十五两一钱七分五釐一毫三丝六忽六纤五沙三尘五渺九漠。原额嘉兴府嘉兴所屯田一百一十顷六亩。康熙二十年分,见在嘉兴府嘉兴所屯田数额同上。
共实征:银二千二百九十五两二钱四釐七毫四丝。
原额人丁二百九十二万八千二百二十四,丁口九分二釐六毫。
康熙三年,仁和县报增人丁三千七百一十六丁。山阴县报增人丁二十丁。
康熙六年,清出人丁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三,丁口九分七釐八毫六丝。共该人丁二百九十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四丁九分四毫六丝。
共除迁弃人丁二十三万二千八百七十三,丁口八分三釐二毫五丝九忽。
共增招回人丁三万一千一百五十五丁口三分九毫七丝七忽。
康熙二十年分,见在人丁共二百七十五万一百七十六,丁口三分八釐一毫七丝八忽,共实征银二十五万三百二十六两一钱六分四釐八毫九丝六忽二微三纤九尘一埃一沙六漠。
共实征米一万二千七百一十五石九斗三升二合二勺三抄五撮九圭五粟四粒二黍二粞一糠。
以上地丁等项,通共应征银二百八十五万一千六百七十五两三钱四分八釐四毫三丝六微五纤二沙六尘六埃二漠。
加《孤贫口粮米》改征银一万二千四百六十四两四钱六分六釐一丝二忽。
吹鼓手米改征银七十二两。
收零积馀米,改征银一千六十两五钱三分七毫六忽五纤三尘四埃四渺二漠。
陞科米,改征银四十四两一钱五分三釐八毫三丝一忽六纤三沙五埃四渺六漠。
共该征银一千一百四两六钱八分四釐五毫三丝七忽五纤九沙七尘九埃六渺六漠。又加《蜡茶颜料改折加价》银二千九百九十两四钱七分二釐九毫九丝八忽九微二纤三沙二尘四埃四漠。
《绵折》改折加价银四十九两二钱四分四釐七毫三丝六忽二微。
《鱼课折色加价》银二十二两九钱四分六釐八毫一丝九忽四微三尘六埃二渺五漠。
台、温二府盐课弃置,奉文于地亩摊征银三百五十五两二钱四分八釐五毫四丝四忽九微四纤九沙二尘二埃七渺一漠。
外赋不入地丁科征银二万七千八百四十两三钱四釐四毫八丝一忽六微五纤一沙二尘三埃五渺。
《南关》杉板税银四千七百八十二两五钱。以上地丁并外赋“孤贫积馀米改征银、蜡茶《绵折改折加价》” 等项,通共实征银二百九十万一千三百五十七两二钱一分六釐五毫六丝五微六纤六沙八尘八埃七渺八漠。
通共应征米一百三十七万六千八百四十九石二斗五升四合八勺八抄九撮五圭三粟六粒九黍四糠五秕。
加严州府屯粮抵兑月粮米二千二石。
共该征银一百三十七万八千八百五十一石二斗五升四合八勺八抄九撮五圭三粟六粒九黍四糠五秕。
内孤贫口粮米、一万二千四百六十四石四斗
六升六合一抄二撮
吹鼓手米七十二石
收零积馀米一千六十石五斗三升七勺六撮五粟三粒四黍四粞二糠
陞,科米四十四石一斗五升三合八勺三抄一撮六圭三黍五粞四糠六秕
共米一万三千六百四十四石一斗五升五勺四抄九撮六圭五粟三粒七黍九粞六糠六秕。每年于《由单》内每米一石征银一两。
共该征米一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一十石一斗四升三勺三抄九撮八圭八粟三粒一黍七糠九秕。
又嘉、湖二府属减征白粮耗米一万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七升七合三抄七撮三圭七粟。以上地丁、屯粮通共实征米一百三十五万二千二百二十九石七斗二升七合三勺二撮五圭一粟三粒一黍七糠九秕。
遇闰地丁加闰,实征银四万六千三百二十九两一钱一分六釐六毫二丝二忽五微八纤六尘八埃三渺三漠。
外赋不入地丁加闰实征银五百六两四钱一分一毫五丝四忽三纤五沙四尘一埃九渺六漠。
《地丁》加闰实征米六千三百五十二石五升二合一勺八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