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八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六卷目录
绍兴府部汇考四
绍兴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九百八十六卷
绍兴府部汇考四
编辑绍兴府山川考三 府志
编辑上虞县
五癸山 在县北十里,方属癸,上列五峰,一名五桂山。
县后山 在县署后北《城经》其麓,产佳茶。伞山 在县南五里,其形如伞,故名。又名太平山。
长者山 ,在县西南二里。宋周长者元吉筑居其东,因名之。
钓台山 二一在县东南五里许,下瞰深潭,云葛洪钓处。一在县西南七里许,西溪湖之阴。金罍山 在县城西南隅,高三丈有馀,广数十亩。
坤山 在县西南十里
蔡墓山 在县西十二里。或云“蔡邕墓。”
“五龙山 ” ,在蔡墓西南,上有龙湫。
罗岩山 在县东北七里。
兰阜山 在罗岩北,俗呼为“懒妇嶂。”
兰芎山 即兰风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龙头山 ,一名“龙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东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山之西有太傅墓。
石镜山 在东山下二里。
“马目山 ” 在曹娥江滨。
桂林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坛䜩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言此山为诸仙醮䜩之所,故名。
双棋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山巅有石棋局,两旁列石可坐。传昔有二仙至此对奕。
昇相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有瀑布汇于潭。山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高数百仞,锐如卓笔。其巅平坦,有瓦砾废址在焉。
指石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握登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有握登圣母庙。象田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其山平衍,俗呼“小天台。”
百楼山 ,在县南十里,约高五里。重冈复嶂,望若翠屏。
石壁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里嶴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龙塘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鹅鼻山。” 昆仑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含珠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乱山蜿蜒,中一小阜孤立,如群龙护珠。
凤山 :在县北四十里。
镇山 在凤山西
龟山 二一在县东十里大查湖中。一在县西二十五里曹娥江西岸。
夏盖山 在县北六十里,山形如盖,无奥谷深林,卓然一顽石,高出天半,世传夏禹尝驻盖焉。甑簟山 、马家山 、犁山。
“石竹山 ” 、“荷叶山 ” 、《土长山》。
梁家山 、鲤鱼山 、洋山。
“刺山 ” 、“符家山 ” 、柴家山 ,共十二山,俱在夏盖湖中。
莲峰山 ,在县东二十里,与馀姚接境,山腰有莲峰寺。
独山 ,在县北二十里白马湖中。
伏龙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夏盖湖东,状如龙伏。
福祈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岿然当夏湖上,与盖山作宾主。
横山 在县北五十里,其峰列九,亦名“九峰山” ,横枕夏盖湖左。
佛迹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夏盖湖塘南。上有石,迳尺许,深一寸,如巨人足迹。
西庄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历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今郡中三:历山一,萧山一,馀姚一,此。
蔡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曹娥江西岸,下为“蔡。”
山渡
铜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两峰回抱,号“上石、下石。” 山旧产铜,今无矣。
宝盖山 ,在县南四十里。有石如眠牛,有岩如龟。唐干峰禅师坐禅石上,有云气下覆,如宝盖焉。
孝闻岭 在县北十里。东汉包全居之,其女以孝闻。
姥婆岭 二,一在县北七里五桂山西,姥婆墓在焉。一在县西南十里坤山西南。
筀竹岭 ,在县东二十里,接馀姚境。
白道猷岭 在县南五十里。晋天竺僧白道猷筑庵于此。
杨梅峰 ,在县西南五十里小江上,日铸岭东。林壑茂密,上多杨梅。
玉屏峰 ,在县东二十里,自馀姚乌胆山来,状如列屏。
小寒峰 大寒峰 在县北三十里。
蝘蜓岩 在县南五十里覆卮山右。积石玲珑,状如蝘蜓,长百馀丈。
“蔷薇洞 ” ,在东山,是谢太傅遗迹。
仙姑洞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相传昔有仙女乘鸾来,土人因立祠祀之,号“凤鸣洞主。”
双笋石 在钓台山通泽庙前。高百馀丈,若人冕而立者,对峙溪上。
聚星石 在资圣寺右。方广约五丈,高七、八尺。葛穉川炼丹石 在太平山。药臼石 、铫架石 俱在西庄山。
马蹄石 在西庄山。石上有马蹄迹,一蹄有泉脉不竭,相传是秦始皇东巡马蹄所践迹。姚丘 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桃丘” ,俗传舜所生处。
东西赤岸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云:“舜生时,垂虹所照。”
琵琶洲 在东山下小江口,一名“琵琶圻。” 《通明》江 在县东十里,即馀姚江上流,其西自运河入于江。
运河 在县治前通衢之南,东接通明堰,西距梁湖坝,绵三十里。源出百楼、坤象诸山,由溪涧会注于河。
新河 在县东北十里。旧水道北由百官渡抵菁江,南由曹娥渡抵通明江。
省河 在县东十里
五夫河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纳夏盖、白马、上妃湖水,东达馀姚,西横河注于江。
夏盖湖 在县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海岸有夏盖山,湖直其南,故名。
白马湖 在夏盖湖南,创自东汉,周四十五里,三面皆壁大山三十六,涧水悉会于湖。中有三山,曰癸巳山、羊山、月山。
上妃湖 ,在夏盖湖南,白马湖西,与白马同创于东汉,周三十五里。中有三山,曰弓家山、印禄山、佛迹山。
江湖 ,在县西南五十里。
太康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西溪湖 在县南门外,三十六湖之水锺焉。玉带溪 在县城中,纳南山诸涧之水,环绕若带,北汇杨桥,下入运河。
洗药溪 在西庄山。葛仙翁尝涤药于此。饮牛溪 在县南五十里白道猷岩下。石上隐然有牛足迹。
杜浦 顾墅浦 俱在县之西南四十里许。
钓川 在县西南七里。陶隐居乘槎垂钓于此。“横汀 ” ,在东山下。
七里滩 在县东七里通明坝。下沙积水浅,舟常待潮而行。
石: 不知何所。《南史》。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将军行会稽郡事孔觊。以东西交逼。不知所为。其夕率千馀人。声云东讨。实趋石弹潭, 在昇相山之巅,垂瀑百馀丈,汇于潭。潭上巨石,隐隐有足迹,号“仙人迹。”
黑龙潭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两山外夹,潭界其中。其山名潭山。山之上下凡三潭,一潭居山腰,前有礼拜石,平如掌,遇旱祷之,恍惚有黑龙见其上。潭在山巅,人迹罕至。土人云:“每至第二潭,则已眩晕不能支矣。”
朱公洗砚池 在县西北四十里。池侧有读书堂,西有朱侍中庙。侍中是东汉朱㒞旧《县志》云“买臣遗迹” 者,误也。
《谢公洗屐池 》,在东山。
姥婆泉 :在五癸山西趾。味甚清洌,行人争饮之。
舜井 在百官市舜帝庙北,东西各一,昔湮为二墩。吴越时,钱王镠复浚,得谶记宝物。又一在象田山南。又馀姚历山亦有舜井。
金罍井 在县南半里许,汉魏伯阳遗迹。晋太康中,浚治得金罍,上之于朝。其下更有九小井,泉甘而洌。元时作亭其上,后圮。明正德间,再构石亭。
焦家井 在县东通明门外。《旧经》云:“昔焦赣卜地穿此井,水味甚甘。” 今名唐家井。
萧家井 在县东等慈寺西庑之侧。旧《志》云:“本梁萧氏所舍宅也。”
龙头山井 在龙头山崖石间。《水经注》:“清泉常洌,南带长江,北连上陂。”
磨剑井 在伏龙山之阴。世传吴越王曾磨剑焉,深可七尺,广半之。
“石驰步 ” ,不知何处,《述异记》云:“在上虞。”
嵊县
剡山 在县治西北。其巅为星子峰,秀耸特立。稍下又屹然一小峰,曰“白塔冈。” 其支陇环十数里,自东下为戴安道宅,南下为剡坑。相传秦始皇东游,使人斸此山以泄气。今土坑深千馀丈,出二里许为县治。又西南六十步更名鹿胎山,有惠安寺,下为圆超寺。又西为儒学,至西岭为社稷坛,下为剡溪。跨山临溪为剡城。
艇湖山 在县东五里,出剡山之左。晋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舟至此返,因名艇湖山。俗呼为“并湖山。” 山上有塔,下有子猷桥、《访戴亭》。
竹山 在县东十里,出艇湖山之左。
象骆山 ,在县西五里,出剡山之右,其形如驼,昂首临溪而顾县城,其下多人家客舍,旧时剡西乌船会宗于此。
福泉山 在县西十里。出象骆山之右半,山有洌泉焉。以上四山,堪舆家谓是县之辅弼。簟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势平如筦簟。《旧经》云:“山有白岩、龙祠、碧潭渊渊用干霖雨,其下泉流趋导,湍石迅激,浮险四注。”
石鼓山 在县东五十里。所谓石鼓者,人践之,石辄荅响。《沃洲记》云:“北对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 按《古录》云:“叠石玲珑颇奇怪,中可坐一二十人。世传王右军池中鹅,尝飞至此山中,故又名灵鹅山。” 有鼓、石磬、石剑、石笔、石砚、石锯、石帽、石屏、石枕、石笏石,下有石鼓道院。
动石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下溪中,巨石磊磊,天欲雨,石必先动。山有深潭,以宅灵物。
锦山 ,在县东七十里。状如锦屏,故名。
龟山 ,在县东七十里。两山皆如龟状,若母子然,界乎二水合流之内。
三峰山 在县东七十里。三峰鼎峙,其中有龙池。
覆卮山 在县东七十里。北为上虞,南为嵊,盘踞二县间,地名“乌坑。” 相传谢灵运常登此山,饮罢,覆卮石上。中有龙眠石、石窍,水流不涸。绝顶四望,东大海,西会稽,皆仿佛可见。
金庭山 在县东七十里,天台华顶之东门也。《道经》云:“越有金庭、桐柏,与四明天台相连。” 二池在山巅,可二丈许,水赤色,勺之洁白,因名丹池山。山有桐柏合生,故又名桐柏山。山之西有小香罏峰,南有卓剑峰,前有五老峰,后有放鹤峰。东有毛竹洞天。洞口有竹生毛,节覆一节,亦奇物也。
《太湖山 》即《金庭》之东峰。
花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多怪石奇松,宛然图画,下临碧溪,行舟如织,渔樵歌唱,远近相应,又益助其胜也。
嵊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剡溪之口,嶀浦之东,凡游谢乡之水皆会于山南名嵊溪。至花山下,横入剡溪。而嵊溪以北,临水诸山,皆接嵊山,山下旧有嵊亭。
车骑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旧经》云:“车骑将军谢元为会稽内史,尝于此山立楼居止” ,后人因以为名。
方山 在县南十里。平正如裁剪,而土色又黄,一名“黄榜山。”
花钿山 在县南十里
马鞍山 在县南十里
姥山 ,在县南十五里。林木蓊郁,苍翠剡之南望也,山外为新昌境。
上壁山 ,在县南十五里。
金鸡山 ,在县南二十里。世传是山有金鸡鸣。
中白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龙湫,中有飞鹤峰,峰前有书院。《山》相传宋进士求移忠读书处。
独秀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名刻石山,有卫夫人碑。《十道志》:一名“穿山” ,相传以刻石为名,不知文字所在。宋升平末,县人倪袭祖行猎,见石上有文,凡三处,苔生其上,刮苔视之,其大石文曰:“黄天皇,萧字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 小石文曰:“刻石者谁?会稽南山李斯也。” 唐宝元元年,元稹使人访碑不获。王十朋《会稽赋》云:“苔封石刻” ,谓是也。山巅有晋王右军墨池。山有井,相传井中有蛟。
遁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有白云坞,汉车骑将军求恭尝隐于此。
亚父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有老农尝采薪于山,遇一老人曰:“吾亚父也,当宅此山。” 明日见岩石间有足迹甚大,云石名亚父石。岩下有潭,亦以亚父名。
贵门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其山崖嶂干云,崚嶒森错,壁立万仞。一峰尤卓然,佳木老树,阴翳森挺。下有仙人洞,可受数人。又有三泉,迸出石穴,曰“三悬潭。” 寒气逼人,六月如秋。好游者或登之,则衣裘而往。下有普济龙祠。
桂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俗呼为“杜山” ,相传为姜神显迹之所。
东湖山 在县西三十里。中有张爚“藏书楼” 旧址。
石姥山 ,在县西四十里。多枫树。
鹿苑山 在县西六十里。上有葛仙翁祠。山巅有二小石穴,泉自穴涌出,流至山半,有石瓮泉复自瓮间出。一里许,石崖壁立,悬瀑十数丈,下注石涧,汇为龙潭。有“鹿苑上下寺。”
太白山 在县西七十里,绝高者为太白,次为小白,面东者为西白,面西者为东白,在东阳者曰北白。按《剡录》云:“峻极崔嵬,吐云纳景,赵广信升仙处也。” 双石笋对立如阙,有广信丹井,水洌于冰。在山之阳,瀑泉怒飞,清被岩谷,悬下三十丈,称瀑布岭,产仙茗。山有白猿赤玃。又有鸟如鸡,文彩五色,口吐绿绶,长数尺,号“吐绶。” 孔晔《会稽记》:郯县西七十里白石山上有瀑布水,岩际有蜜房,采蜜者以葛藤连结,然后至。刘宋时,褚伯玉尝隐于此,在东白山立啸猿亭、疏山轩。西白山有二禅师道场、齐云阁。
葛岘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僧竺法尝居之。石门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山有石洞,洞有石床,床有石枕,前有石岩,旁有龙湫,上下有沸水,出穴不竭。《谢灵运集》:“石门新营所住” ,四面高山,迥溪石濑,茂林修竹。旧《志》:“石门在县北五十里” ,与此不同,岂灵运隐居别有一石门耶?不可考矣。
五龙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按《旧录》云:“重冈复岭,岩壑蝉联;老木虬松,青蓊蔽日。水自真如山,其来迢迢,或奔或汇为龙潭者五。” 有晋高僧白道猷道场,一名乌猪山,产茶,味最香美。就其水烹之,茶叶浮于杯面。
紫岩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有仙岩,上接云霄,有石洞,盘古松,前为独秀峰,有三井龙潭。上周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旧名“子周山。” 金波山 在县北三里,今呼为“明心岭。” 岭北有泉,岭间明心寺有白塔。宋僧仲皎居此,构“闲闲庵。”
馀粮山 ,在县北十五里,旧名“了山。” 禹治水功毕,其馀粮委弃在此,化而为石,因名“禹馀粮” ,有禹祠在焉。旁有石蒸笼、《甑山》遗迹。
谢岩山 在县北三十里。《旧录》云:“山隩深峭,被以蓁箭。有巨涧奔激,清湍淜腾,映带左右,入于溪。下为三坠岭,其深渊迂袅,绀碧一色。谢灵运尝游于此,回顾放弹丸,即落处为祠。” 今有大石如丸,有谢仙君祠在焉。
舜皇山 在县北四十里。山最崇矗,冈岭盘复,中有舜井,深无底。相传“井有蛇生角” ,今为沙土所淤。
嶀山 在县北四十里。《舆地志》云: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愬江上数十里,两岸峭壁,势极险阻,乘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里辉映,名为嶀嵊,奔濑迅湍,以至剡也。《水经注》: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 事备谢康乐《山居记》。“北有石床,谢灵运尝钓于此。” 下为剡溪口,水深而清,曰“嶀浦。” 钱武肃王尝游嶀山,于舟中望其嵯峨,叹其异境。
驻舟赋诗
逍遥山 在县北五十里。赵将军隐于此。东林岭 在县东七十里,壁立,高数百丈,登则冲膝难于举足,下则股栗不能留步。山顶或戏掷瓦砾,必及趾方定,无中止者。
陈公岭 在县东七十里。旧名“城固岭。” 宋知县明州陈著有惠政,及代去,民攀舆泣留,祖帐夹道送之岭上,因易今名。岭陡难行,宣德初,邑人王斯浩捐赀修砌,凡二十馀里。又创庵岭下,以栖行旅,舍田供茗浆焉。
白枫岭 在县西九十里,东阳县界。
大昆山岭 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山峡崄逼,下临深坑,路窄处不容足,砟木为栈,无异蜀道。
重叠岭 在县西五十里。
谷来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十道志》:“舜耕于此,天降嘉谷。” 盖亦傅会。
清风岭 在县北四十里。旧多枫木,名“青枫岭。” 岩石甚峻崄,下瞰深渊,波溜迅急。宋临海王烈妇死节于此,因易今名。
九州峰 ,在县西八十里,绝顶可尽八县境。赵公阜 ,在县北二十里。晋永嘉二年,石勒乱,太常伶人赵姓者,与其徒二十馀人避地于此焉。
苍岩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是为“石山。” 嵊人用石多取于此,周、童二姓以为业。岁久,岩遂成洞,洞中积水成池,南出半里许为石狮岩,踞于溪浒,头尾四足皆具天成,非椎凿也。又西北一石狮抱球,回顾有情,势如牝牡。下有“苍崖草堂” ,传为俞母、石氏课子昂读书处。
圣岩 ,在县北七十里。高百丈,长一里,上有行路,下可避风雨。
白云洞 在县东七十里,与金庭山相近。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相传王子晋仙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 往来金庭之间,大率怪诞。今山下建白云祠,肖立白云遗像。天亢旸辄往祷。洞口云横,雨即霖霈。
毛竹洞 即金庭洞,洞口有竹生毛。
赵广信洞 ,在太白山,其石沓起如屋,可容数人。
礼拜石 在县西六十里真如寺山腰石上雨穴如膝迹,相传白道猷礼拜迹也。
安禅石 在县北三十里天竺寺前。又有破石,平破为两片。
石栏杆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与嶀浦相连,是溪山奇绝之地。
石笋 在西白山,长五六丈,对立如阙,亦奇观也。
石鼓 在县西二十里悟空寺侧。石形如鼓,履之亦响,所谓西乡石鼓,非灵鹅山石鼓也。袁稠家林 ,唐李端《寄稠》诗:“花洞满沉沉,仙坛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探药夜窗深。石上开仙酌,松间对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
桃源 ,在县南三里。《旧经》:“刘晨、阮肇剡县人,入天台遇仙” ,此其居也。
新河 在县东北三里。往时剡溪由西而北,环城出艇湖。及后水暴涨,溪南徙,不由故道,古溪遗址尚存。明隆庆六年,知县朱一柏鸠工,自东门外引河流迤北入古溪,两岸筑以石堤,邑人立石题曰:“朱公河” ,然盈涸靡常。万历四年夏,知县谭礼复议濬治,既祀,告而以觐行署县事教谕王天和、县丞林济卿、主薄郑辂协力治之。艇湖 在县东五里,王猷返棹之处。
剡溪 在县南一百五十步。剡以溪有名。清川北注,远与曹娥江相接。旧《经》云:“潭壑镜澈,清流泻注,惟剡溪有之。” 宋楼钥云:“剡溪上山水俱秀。邑之四面,山围平野,溪行其中,其来之源有四” :一自天台山北流,会于新昌入于溪;一自东阳之玉山东流,会于县城南门入于溪;一自奉化由沙溪西南转北至杜潭,出浦口入于溪。一自宁海历三坑,西绕为三十六度,与杜潭合,入于溪。
晋溪 在县东五十里。晋王右军所经历处。了溪 ,在县北十五里。《旧经》云:“禹凿了溪,人方宅土。”
长桥溪 在县北八十里。自会稽改隶,延袤十里许,达于江。昔年为林樾土石所淤,居民郑镡捐赀疏之,自是舟楫可通。而沿溪之田,因为砩碛,引流入洫,岁旱不害于苗,其田价有倍于昔矣。
涤巾涧 在县西北五十里。有白道猷《涤巾旧》
迹
嶀浦 在嶀山下。《水经注》:“成功峤以北有嶀浦,浦口有庙,甚灵。”
故港 :在县东北三十里,有谢康乐遗迹。港在游谢乡。自港以东为康乐乡。港东即四明山东。山港旁有高冢,曰“小相公墓。”二折水 在县西三十里。涌沙回旋,绕居民屋舍,旧有楼,屡兴屡废。盖水势悍急所搏射也。石将军潭 在县东五十里,潭深澄澈,中有石突立如勇士。
下鹿苑潭 在县西鹿苑寺西。源出山巅二小石穴,涌流至葛仙翁祠下,出二石瓮间。又一里许,石崖壁立,瀑布十馀丈,下潴为潭。《嘉泰志》云:“顷岁旱,投简潭内,划然有声,俄顷水尽,黑电自潭发雨骤至如响。”
响岩潭 在县西四十五里定林寺北。雨下则岩响。
大湖潭 在大湖山顶,古称“赤水丹池。” 深可二、三丈有馀,水色赤,勺之则清洁,神龙居也。祷有应。
《王右军墨池 》:“养鹅池 ” 在金庭山,右军旧居处也。又“独秀山亦有右军墨池。”
偃公泉 在县北三里明心寺侧。僧仁偃施水于此。
沸泉 在石门山下溪坑。其穴周四、五尺,常如汤沸,自下滚起,四时不竭。
赵广信井 在小白山,俗呼“赵仙湖” ,亦炼丹遗迹。
大士井 ,在宣妙寺,水味清美,甚无底止。石井 ,在实性寺。《舆地志》云:“城内有石井,深五丈” ,即此是也。
明觉寺七井 ,大者阔一丈,深五尺,有灵鳗,大如椽,常见。
新昌县
五马山 一名五龙山,在县北二里。其下有光鼓潭,俗称五马饮泉,堪舆家谓是县之主山。南明山 在县南二里,形若骆驼,下有宝山,称骆驼卸宝。山。顶有石塔,又有石棋枰,方广二丈馀,厚五尺许,阁于崖巅而上,棋迹犹存,相传仙人尝奕于此。县之宾山。
书案山 一名“五山” ,在县东南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正对学宫之前,俨然书案;降而平衍,为县治,县之来脉山。
石城山 在南明之前。嵬岩攒簇,石壁千仞,古藤络其上,花时如锦城。
鼓山 又名“屏山” ,在县西五里。脉自鸡峰降于平衍,岿然突起,顶圆平,若屏若鼓。有泉池可田。山横截水浒,为邑门户。旧有希声庵、真圣院,俱废。今有石子重书院及吕尚书祠。
旗山 在县西七里,其形如旗,一名天乐山,又名𡏖山。独秀山 在县西北三里,五马山支龙也。有灵山洞,下为醴泉村。
南岩山 在县西十五里。山岩陡险,皆沙石积成,如筑墙状。以物触之,纷纷落时,或有崩坠者。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岩石间或有螺壳。
天姥山 ,在县东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围六十里。其脉自括苍山盘亘数百里,至关岭入县界,层峰叠嶂,万状千态。最高者名拨云尖,次为大尖、细尖,其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
沃洲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山高五百馀丈,围十里,与天姥山对峙,道家称为“第十五福地。” 晋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许、王、谢十八人与之游,号为胜会,亦白莲社之比也。吴虎臣《漫录》:“沃洲天姥号山水奇绝处,有鹅鼻峰、支遁放鹤峰、养马坡。又有石封门、题字岩、灵彻锡杖泉,有瀑布泉,飞注雪潭。又有锺井,疾者” 饮之或愈。通剡四明山,外绕大溪。
刘门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相传,刘晨、阮肇自剡采药至此山,有“采药径” 、刘阮庙。沿溪而上,有阮公坛。山下居民多姓刘者。
彩烟山 ,在县南八十馀里,与东阳界。其上平衍,势盘旋崺峛,四面皆崇山峻岭,居民杂处其间。
山背山 在县东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岭,岭之外环以大溪。山上有小山,盘伏如鳌,故又名“鳌峰。”
东。山, 在县东四十里,晋僧法深、支遁皆隐居此。世说“支道林好鹤住剡东。”山又尝就深
公买:《山深公》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一名远望尖。”
九峰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寒云千叠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高二百馀丈,围四十里,四“面层崖如叠,地气高寒,而夏多挟纩。”
九岩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其下有蒙泉井。挂帘山 ,在县东南三里,其形如帘,旁有象蹄山。
雪溪山 在县东八十里。其地阴寒,冬多霜雪,高五百馀丈,围二十里,有溪盘绕山中,其东有“石棋枰、锺鼓岩,其南有笔架峰、文笔峰,其西有石印笏、眠牛石、灵猫石、香炉石,攒峰列戟,交数十重。其水缘崖而下,飞瀑如雪。”
斗鸡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两山之首昂然而前,若斗鸡状,与石冢山对峙。
三山 在县南二十里。三峰并出,如笔架然。柘溪东山 ,在县东南八里。山下小山有如圆月。
旋网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顶有岩,嵬耸峻峭,几十馀丈,其形如网。
渡王山 ,在县北十五里。相传大禹治水时登之,以望东海诸山。
遁山 ,在县西四十里。僧支遁所居,绵亘二十馀里。
钓泉山 ,在县东一百里。
狮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下有大明寺,今废。梓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有梓木。
木队山 原名抹黛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上多杂木。
《岩屏山 》,一名“苍龙戏珠山” ,在县城南三十馀里。
孟塘山 在县东十里,有宋尚书黄度爱山亭。南山 在县南四十里,脉从天姥来,群峰叠拱如环,其中稍宽广,容数百家。
象鼻山 在县东八十里。形如两象交鼻。元时遣兵凿断,其迹犹存。
百步街岭 在县南三里。凡游石城寺者,多山此。
朱母岭 在县东六十里。
韩妃岭 在县南五十里。有韩妃墓。
银朱岭 在县东三十里。土红,可作朱。
黄罕岭 在县北五十里。唐咸通中,观察使王式败裘甫处。
苏木岭 一名“松木岭” ,在县东北九十里。五季时,刘万户董彦光破冯辅卿于此。
乔木岭 ,在县南二十里,石笋卓立,名曰“天烛。” 莲花峰 ,在县东四十五里天姥之西。群峰攒簇如莲花,高二千五百丈,周三十里。
峣坑峰 ,在县东八十里。崔嵬峻峭,高千丈,周十里。
菩提峰 ,在县东八十里,与天台山接,上有石似佛。
黄柏尖 ,在县东一百里。高二千五百丈,广八十里,登之可见东海,亦名“望海冈。”
第一尖 在县东一百里。
挂榜岩 在县学右,南明山支陇也。苍翠壁立数十丈,下临碧涧,形如张榜。其上为驼峰,有巨松一株,远望若盖。岩侧有普陀别境。
穿岩 在县西五十里。其峰十有九:曰鹅鼻,曰缆船,曰狮子,曰旸出岫,曰泗洲,曰文殊,曰普贤,曰悫头,曰蒸饼,曰香罏,曰笔架,曰望海,曰覆锺,曰卓剑,曰棋盘,曰新妇,曰摆旗,曰磬,曰马鞍。有石室,广二十馀丈,高挂石壁间,中有圆窍东西通,隔岸视之,如圭窦然,故曰“穿岩。” 诸峰罗列其上如画,稍宽平处有泉有田。狮子峰在田中,开口如狮。旧有穿岩庵,已废。今洞左有“伴云庵” 是也。
白傅岩 在县西北五里。四面皆苍绀色,中白色一带如傅粉。旧有北镇庙,今移入城内。蝙蝠岩 在县西南十里许。岩内有洞,其深逶迤不可测。好事者持灯而入,多白蝙蝠。
挂钟岩 在县西南十五里。俗传岩下旧有钟,后飞去,迹存。
百丈岩 在县西二十里,两山壁立,上合下开,中露天光一线,有玉华峰、瀑布泉,盖奇景也。鸡岩 在县东八十里,岩壁高百丈,中有洞百尺许。
熊口岩 在县东七十里。山顶有石如兽,直立张口。
响鼓岩 在县东七十里。平阔如鼓,拍之有声。
真溪洞 在县东四十里。洞高四尺,阔三尺,在山之半壁,深不知其底。有持炬入者,仅数十步,风自洞出,疾甚,炬灭,竟不得入。匝洞旧植碧桃,花时可爱,亦名碧桃洞。自宋时桃蹊已寖废,今则更芜棘矣。或云:“曾有入者,见天梯石棋枰坐具。”
隐岳洞 在石城山
水帘洞 在县东四十里大坑之中。高十丈,广三丈馀。洞口有飞瀑一派,从高喷薄而下,若垂帘然,随风东西,光辉夺目。洞中悬石如猪肝,紫色,水滴下微红,下有石盆盛之。前有石方丈许,面有迹若马蹄,名“马蹄岩。” 旁多禹馀粮石,其形如拳,碎之内有屑如饀,或类麻,又或类豆,随人之所欲而应。俗相传为禹所弃馀“粮,今化为石” 云。
叠石 在县东七十里。三石叠起,侧临清涧,下有石盘承之,并天成,非人力也。其地名为“叠石村。”
松化石 在县南三十里长潭王氏园中。形如松,高四、五丈,亭亭可玩,枝节肤理毕具,独无叶耳。
石牛 在县西一里官甽边。
《石龟 》三一在县东八十里南洲村,一在叠石村,一在长潭村。
《石笔 》在南洲“石龟” 旁,尖秀如笔。
桃花坞 在县南八里
藕岸 在县北二十里
竹岸 在县东三十里
东溪 在县东一里
王宅溪 在县北三十里。
放马涧 在县东三十二里。支道林放马之所。查浦 在县北。
梅渚 在县西三十里。地多梅,旁聚落名“梅渚村。”
四相潭 在县南七里。相传石氏开义塾时,文彦博、杜衍、吕公著、韩绛皆来学,曾浴于此,盖传之讹也。
长潭 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槐潭。”
雪潭 ,在鳌峰下。上有瀑布,水高挂岩端,可二三丈,泻于潭。潭广一亩馀,清澈可爱。
岩春潭 在水帘北,有石涧自东。《山来》汇于潭,潭深不可测,两旁石壁高数丈,水流无声,上有椿树甚怪,覆潭上。
夫人潭 在县东五十里棠洲之侧。石壁高峻,下临深渊,过者心怖。明洪武中,佥事唐方之妻死节于此,名盖因之。
“蒙泉 ” ,在九岩山下,慧云寺东,庑出石罅间。“醴泉 ” ,在独秀山麓,味殊甘美。
杖锡泉 在沃洲山下,唐僧灵彻之故迹。七星井 凡七眼,布列于县直街,如七星然。宋知县林安宅浚。
齐公井 在石城山
“天井 ” ,在南明洞顶。用以洗目疾。
锺井 在县东三十里,其地名“锺井村。” 患痢及腹痛者,饮之即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